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3-06-05 09:5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改革;物理教学

相比较而言,物理算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曾到了初别是增设物理后,就老是觉的“难学”。这当然有内容变化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课与小学各种学科相比,语言和内容都更加抽象,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懒学、厌学。而要缓解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出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与合作无疑是教学方法探索的一次契机。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强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听起来,跟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知识探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从这就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性。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我们也要予以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探究中,聪明的教师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调查、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模式化,需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用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探究;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生活现象、一个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两个做法:

第一,重视创设情境。学需疑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会有各种色彩的变化?为什么假设有一个10公斤的铁块和一个5公斤的铁块在同一时间落地?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社会大天地里,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2篇

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食品免疫学

但是,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虽然提问和启发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限于课堂上知识资源和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免疫学知识匮乏,学生很难对提出的问题和启发有深刻的回答。教学互动模式能使学生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备课笔记,提前备好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可成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讲课时,其他组学生由于缺乏课前学习,难于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限。虽然教师们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平常事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推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联系,是老师将这种有机联系带入课堂,因此对提高食品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有限。“三环教学法”是从教师出发,以讲清概念为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以上方法针对免疫学中概念众多,联系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教学内容简明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知识的形成与意义的建构都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自主选择的认知操作独立完成。这种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探索过程内在的求知快乐。经过“探究”的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学习能够促进“有效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它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进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在探究活动中形成技能,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和生成的工厂,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和价值观的重塑。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最初面对问题时的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期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思考过程,当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将大大缩短思维进程,做出敏捷而有效的反应。因此,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使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变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信息技术”甚至“生产实习”等课程中得到应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目前在食品免疫学课程方面还没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报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设计为重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探究结果等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为主,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水平的定量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连续的反馈,以便做出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改,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成功的关键。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是保障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探究性选题很肤浅,缺乏新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形式,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而又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选题,使选题发生的情景和现实问题类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出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四、小结

食品免疫学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食品免疫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自我探索的求知快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免疫学效率的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学习意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杨万根 余佶 单位:吉首大学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21-0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模式可参照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种教学模式都不应机械地模仿、照搬。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是不是随时随地都适用呢?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应用探究式教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观察研究对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假设搜集资料,对假设进行推断调查或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或做出解释通过交流得出科学结论,并对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

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时,往往会与现实产生摩擦甚至碰撞,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努力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改善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往往是“一考定终身”,这势必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荷,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于是,探究式教学成了应付教学检查的点缀,成了走过场的一种形式。所以,改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摆正探究式教学的地位,使探究式教学真正被重视起来。

二、要准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但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和被动接收式学习为主。而近代西方的一些国家又过分强调“民主自由”,衍射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过分夸大,导致教学产生随意性、无序性。我们现在倡导的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互相协调、共同作用的过程,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之中,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等。

三、要理性对待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但对其我们也应理性对待,做到不轻视、不迷信、不教条。探究式教学固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既重视探究式教学,但又不拘泥于探究式教学。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必要事事、时时进行探究。探究式教学并非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它和传统教学的目的一样,都是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但它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服务的主旨,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学过程的表面化、形式化。

四、要进行有“探究学习”的“探究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生为本”。“探究式教学”主要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授之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

以生物教学为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实验也很感兴趣,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探究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把分组实验改成随堂实验。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酶与酶促作用》一节,可以分成“探究酶的催化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探究酶的专一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四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做课堂小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各个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而设计实验、修正完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都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可让学生仿照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从中体验探究的艰辛、收获和乐趣。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中,先告诉学生有关豌豆杂交的基本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以孟德尔的思路设计实验。

五、探究过程始终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

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协作、交流和分享,经历挫折与成功,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预设者和参与者。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探究中分工协作,或设计,或操作,或展示,大家都各有所长、各尽其能,通过探究认识了合作的重要,知道了如何合作。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的智慧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并对探究过程作出积极的评价,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意义 步骤 设计

高中地理是一门具备科学性、综合性、地域性、复杂性特点的学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还包括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分布、发展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言论,通过实践来消化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探索发现的要求。

一、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高中地理教师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要教会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来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通过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地理知识有的比较抽象,如果教师讲课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无法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自己只需要把控好全局即可;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探究式教学能够将教材、课堂、教师、学生有机融合起来,使四者之间相互作用,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打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提出问题,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判别,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评价提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再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探究方式将自己整理的信息表达、分享出来,最终将问题解决。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三、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步骤是创设情境。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地理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奇妙的地理景观。情境的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关注度。要使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导入课题,教师就需要对情境进行精心设计。

(二)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后,教师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解决课题。可以是课本中固有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要分析的对象。

(三)分析探究讨论

根据提出的问题制定探究的方式。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在正式讲课前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对于内容复杂、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空间,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四)得出结论

在探究讨论过后,师生共同归纳讨论结果,总结问题答案,总结学习成果。

(五)迁移拓展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美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以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

(一)导入课题

太阳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外界放射着能量,那么我们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的辐射能量是相同的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气候类型?南北半球为什么会有差异很大的植物类型?这和太阳辐射有关系吗?

(二)提出问题

读《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提出问题一:看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设计意图:学会读坐标图。

读《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提出问题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问题三:问题一和问题二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学会读景观图和统计图。问题四:描述这两个地区自然景观差异。设计意图:由生物量差异进一步拓展到动物、气候等要素的差异。

(三)分析讨论

学生各自提取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做出评价。

(四)归纳总结

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一般说来,太阳辐射量大的地区,其相应的生物量也大。

(五)迁移拓展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数量、种类十分丰富,是生物的乐园。你们能解释一下热带雨林为什么如此生机勃勃吗?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实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中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物理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进行物理探究的目的是为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其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知识水平的现实出发,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因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例如,通过浮力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浮力的作用点、方向有了深刻认识,在肤浅的认识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根据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猜想并分析,什么因素还有可能影响浮力的大小?”这样就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根据现有的知识实际,提出“浮力的大小能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浮力的大小是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进而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了猜想就会验证它,随之而来便会有了假设,于是提出了“如果铝块浸没在水中并继续下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让铝块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示数不变,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无关;如果示数变化,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如此为设计实验的合理步骤铺平了道路。

3.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设计

教师要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可行性化,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然后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完善猜想与假设。

4.指导学生收集实验证据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合理步骤动手进行操作,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以证明假设是否正确。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准确、规范操作,获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获得实验证据,进行开展下一步的论证与分析。

5.指导学生分析与论证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初步简单的因果推理,初步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在实验中,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到“铝块浸没在液体中受到三个力,一个向下,两个向上,向下的是重力,是不变的量,向上的力有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浮力,这两个向上的力之和等于重力;铝块在水中比在盐水中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并且铝块在水中和盐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一样,所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种分析与论证需要知识的储备和推理能力。

6.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在教学实验中,要让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能注意到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并能正视它。在浮力实验中,当学生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结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结论进行评估。教师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进而引导出学生“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提及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7.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本身就是交流与合作,在小组中,能合作并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还能思考别人的意见,进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平时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在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猜想和假设等,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式、方法等,而这些需要的知识是在平常的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多学习、观察总结出来的。第二,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参照对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维能力的限度和潜力,努力营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究、求解的学习动力,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的身份,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才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多借助网络、平面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缜密分析、研究,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五,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加以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第六,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学生在完成某一实验或者到达一定阶段,应及时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错误和疏漏,这也是责任心的充分体现。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充分了解科学方法,学习物理规律,体验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顺利参与探究活动,避免多次的失败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明显不正确的猜想和意义不大的问题,不应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决,应先肯定,同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部分,让他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信心,再委婉的提出其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不太好的设想,让学生踊跃讨论、参与,及时的发现学生正确的讨论,并加以肯定。第二,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小问题、简单的探究开始,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第三,在教学中,要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教学中,个人之间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统一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良好的素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注重发挥每个团队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机会均等,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在实验探究中的分工与合作。第四,在探究活动中,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很多教师只要结论,不要过程,是不合适的,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不给学生合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思考,便得出了结论。教师应安排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把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第五,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以其最终结论为主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更多的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感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乐趣与策略,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六,在科学探究活动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应用分组、合作等教学形式或在实验室里这个与以往环境不同的教室里上课,学生上课秩序也许随意性多一些,有些乱,或者由于学生个人素质或年龄问题,学生只注重了对周围环境及实验器材的关注,而导致实验探究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对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人文素养、教学风格、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七,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鉴优秀的经验,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探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方法,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取得更大的实效。

第6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体性;过程;应用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它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探究式教学做些探讨和思考:

一、探究式教学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转向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上创设情景,为学生寻找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供机会,要把课堂作为讨论的学习园地,应真正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索,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请一位学生穿上旱冰鞋站在墙边,让他做出手推墙壁向外离开的动作。教师在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交流和畅谈。教师只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

当代著名教授丁肇中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何谈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呢?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目的的。应当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情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二、探究式教学重视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的优越性,人们应学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活和感悟上。

于是,“体悟教学”应运而生。“体悟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悟”与“导向”下进行自身学习的“体悟”的学习过程,“体”是体察、体会,是手段、途径和方法、过程;“悟”是领悟、感悟是结果、目的。主要包含下列涵义:(1)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3)体悟是一种精神经验。“体悟教学”强调学生已有的经验,正在进行的经验和最有可能最终成为学生之一部分的经验在教学中的主要价值。(4)“体悟教学”意在寻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个人意义:它突出强调参与、交流、对话、引导、自悟,突破了“教师——导向自悟”旧的活动模式。

总之,体悟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精神,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首先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实现既定的明确目标,不仅是内化成人世界赋予的定论。教学过程也是主体建构认识对象、个体意义的过程,是生成、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素质的过程。其次,意味着学生的发展主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扩充。它充盈着自主、探索、建构、生成、创新等词汇所蕴涵的生命活力与发展态势。

三、探究式教学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以往,教学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待灌输的“知识容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探究式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运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第7篇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分析

1.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也往往善于模仿。这样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的学习背景中,使他们能感觉到解决新问题的需要。进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才能得到激活,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下进行探究式学习。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语文学习。一般情况来说,可以通过几句话来煽动学生的情感,巧妙地进行疑问假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能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没有问题是不能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质疑增强对问题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思考和根本探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可以结合题目和文章的重点以及课后练习等抓住文中情节的矛盾,并通过对前后矛盾作对比进行。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对那些提出有思考和理解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启发他们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总结质疑问题的方法和规律。2.明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主要是将这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引用,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以及用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排斥接受性语文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提倡语文教学中富有教学实效的随堂练笔、单元综合练习以及当堂检测,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提出一定的提问和讲解。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机整体,比较注重具体的和过程性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探究性是不能实现的。一般来说,学生的个,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知来得到的,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来说是及其重要的。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确定学习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过程,并且根据需要启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研究性教学中启发思考,进行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树立探究学习的实践意识、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会有新的天地,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作者:于春华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明化学区沙里寨小学

第8篇

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和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不再简单地看成是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生物学,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发展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探究的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重点。生物课堂,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即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探究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当然探究的目标也不能太容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2.师生角色转换。探究式生物课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于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巧妙设置符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教师还要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学法指导,善于总结评价,发散延伸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能力。

3.探究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统生物课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封闭的单向流动过程,缺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主创造力的空间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

1.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生物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式、自主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提出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情景和空间。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的问题情景应该有深度空间,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创造成果。

第9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 ;氛围;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到新奇的、有悬念的问题,这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关系到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历史情景,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教师才能顺水推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一、营造探究历史的氛围

“师讲生听”的模式扼杀了历史教学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听、写,机械的背。要改变这一情形,就必须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术探究氛围,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出黑板,腾出空间,努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气氛,让他们在争鸣中碰出思想的火花。

在讲完“”后,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查看有关的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在课前来讨论对的评价问题。学生课后认真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果然是评价结果很不一致,有的同学从使用机器生产方面来说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认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是在腐朽的地基上构筑漂亮的楼房,反而会延慢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有的同学看问题比较客观,一分为二来分析,而且是说得有理有据。讨论的时间不长,可是学生的语言很生动,唇枪舌剑之下足见学生的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但是这种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辩论也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曾涌动的历史情节。这里无压制、无权威,唯有热烈、严谨的探究气息。这样,学生才渴望思考、敢思考、能思考,而且会通过各种形式忘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这里只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如在学习“美苏冷战”时,我将学生分成美苏两方,鼎立而谈。学生急切的读教材,查资料,了解掌握本集团及其所面对的“敌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力量的比拼,最后找出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教学效果奇佳。

二、设计探究历史的形式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提出质疑,这本身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出来,说明他们喜欢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能刺激他们兴趣点的问题,而且可以找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大。

在学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组成当时的五大国及各方,重现当时的“十人会议”会场,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学生竟然废寝忘食的去读教材、借图书、上网、问老师,忙的不亦乐乎,通过体验,学生对一战前后的知识了如指掌,并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多样的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探究平台,“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我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多么完备,只追求学生在完成每一课题时对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因为最精当的结论教材中已表述明了,最后还是回归教材,但学生却已深切理解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目的。精心设计课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爆者、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既不放任自流,也绝不包办代替。这些形式,会激发学生空前的探究热情、激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会主动的付出超常的心血去真正地学习,获取信息,分析研究,表达展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会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实现。

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历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时空上离我们较为久远,这也是历史课让人难以靠近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究性课堂最关键的便是教师对课题的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首先,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命题时,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使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烟云,而是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如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就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相比较,由当前的国际热点朝核问题,追溯朝鲜战争及其根源问题,设计“中东问题的由来”这一命题,让学生彻底揭开这一长期国际焦点问题的神秘面纱。

其次,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在实现历史教育其他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

再次,要契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随着影视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泛历史作品成为学生的最爱,由此出发命题,让学生把真正的历史与艺术中的历史严谨的区分开。时下一系列戏说帝王的影视剧正在热播,便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也很合学生的口味。

四、将探究学习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第10篇

——苏霍姆林斯基

一、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曾经亲临现场听到一位特级教师这样来上高一地理中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2.水循环的原动力是什么?地球上的水会有用完的一天吗?

3.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吗?

4.水循环为什么能缓解不同纬度间的收支不平衡?

5.海洋水循环很大,为什么海陆间水循环是最重要的?

学生分组看书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哪位同学可以上来画水循环的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动上来画图,刚开始模仿书上,画得很具体。

师:你能更加简练地表达水循环吗?

生:……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黑板上画的作品?

生:……

师:说得很好,你能上来补充修改吗?

【分析】

这堂课感觉轻松,同时探究氛围贯穿全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时刻尊重学生

一开始看到授课者的问题,感到欠条理,问题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后来才知道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书本自己提出来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水循环》在高一地理中难度不大,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还能从中体会环境保护的情感,如珍惜、节约水资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教师的信赖、期待、鼓励、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

2.适时的学习评价

这位特级教师经常在课上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到”“大家再考虑考虑”“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挠得学生心中痒痒,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只要从旁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不时还能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处于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自由创造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教师强大的驾驭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这堂课从传统的环节来说,没有明显的过渡,也没有教师的侃侃而谈,但依然能看出教师深厚的基本功和专业积累。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为串联,教师只在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重难点上拓展提升,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来获取知识。如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画图,并进行评价,不足之处继续让学生来补充修改。在讲人类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中,联系生活拓展了省运会就用了技术干扰降雨。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改变下渗环节,挖了“鱼鳞坑”,教师还画出示意图,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渊博的知识面。

【案例二】

同行推荐了一套省获奖的优秀课件,怀着忐忑与欣喜的心情,上了高一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师:我们丹阳也种水稻,大家如果想知道水稻在中国哪些地方可以种植,要先了解哪些信息?

生:水稻生长的条件资料;中国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

课件展示:图1:水稻生长所需的光、热、水条件

图2:中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

图3: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4: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

师:为了简化研究步骤,以上哪两幅图可以不做分析?

生:“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因为1月我国多数地区气温较低,水稻无法生长,除了南方少数地区。还有“中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因为中国大部分区域光照符合水稻生长。

师:图3中,水稻生长需年降水量大于700 mm,中国哪些地方符合?

生:黄河以南,东北。

师:图4,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哪些区域不可以种水稻?

生:青藏高原,天山,东北部分地区。

师:把图3和图4叠加,中国哪些地方可种水稻?

生:中国南方普遍可种水稻。

展示:中国实际水稻分布图

师:和刚才的理论图相比,有共同点吗?请大家说明什么是影响水稻分布的主导因素。

生:气候。

师:大家仔细观察,实际图和理论图相比有哪些不同点?说明哪些因素也影响水稻的生长呢?

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讨论了水稻生长的区位,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社会经济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还有技术条件。

【分析】

1.体验成功

本课的思路是分析案例—推理结论—学以致用。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并且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部分学生表述一个问题,其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真是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老师也受益匪浅。

2.反思失败

(1)学生方面

本课的前半段课堂十分热闹,到后来冷清不少。原因是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虽然经过初中会考,但多数是临时记忆,高中已忘得差不多了。部分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知识相当陌生,要跟上课堂节奏很困难。学生长期在教师“一言堂”的氛围中,一下转入自主探究,适应了。

(2)教师方面

首先,本人备课还是不够充分细致,没有事先布置难易适中的预习任务,课堂问题也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其次,首次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欠缺。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本人有以下一些浅显的想法:

1.培养教师正确的观念

传统教学某些观点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甚至可以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地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11篇

在全新的时代,初中的化学课堂也须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过去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因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们都开始了教学上的创新和新的探索。一方面他们也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能真正地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这里面探究式教学是教师们改革的首选,因为对提高孩子们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奏效的。目前来看,国外在探究式学习的起步要早于我们,经验也是相对成熟一些的,国内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还是比较猛的,也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工作者们提出了探究式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建议,和他们原来的工作方式有较大的出入。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如果学生们不自己动手,不在生活中观察,很多自然现象也都变成了概念,和数学这一抽象学科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因此有必要对初中化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确定其存在的教育意义并对未来的许多教学环节提出一些建议。

一、探究式教学应用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与周围同学的研究和讨论给出问题的结果。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负责的主要是基本的引导教学。学生必须自己去观察给出的问题,通过一定的信息搜集方式获得想要的知识,并试着去理解各个知识相互间的联系,认清事物的本质。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虽然在这一学习模式下教师并没有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更能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课前,教师就需要在教案中给出教学方案,并能够大概预测出学生们的反应,还有针对课堂讨论气氛不够活跃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挽救方案。这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只有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当前社会需要具备的生存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做好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能力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单独制定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帮助学生和教学模式互相适应。

这样教师的整体教学思想就和时代相接轨了,并且能够与时俱进,进行不断地调整,这是新的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

2.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探究式教学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产生也是从提出的问题开始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只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本中和练习题中巩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探究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不仅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还要让他们试着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需要综合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力。稳定学生们的学习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们培养高度的自制力,而且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看,采用探究式教学班级的学生成绩要明显好于普通的班级。

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渗透探究法

渗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做好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不断地给学生大气使他们一步一步进入到探究式学习当中,在学生们取得阶段性的进步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学习,一方面也是在为接下来的思考做一个铺垫,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最终取得很好地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主要想促进的是学生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合作中学习,同时每一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在最后选出相应的代表进行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体现,这样在不扼杀学生们各自独特思考的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素质教育水平。

3.实验探究法

实验能力是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学生们通过动手、思考和观察,总结并探索自然现象。教师在实验前要将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好,排出一切的不安全因素,并指导学生们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回归生活和自然,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去试探性的解释和解决自然现象,逐渐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索学习的方法。这样的能力势必也会转变成为优异的学习成绩,为他们未来的科研之路打开一道光明的大门。

三、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实际研究

1.在实验中渗透探究式教学

比如在制备二氧化碳时,假如选取的方法是盐酸和大理石,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自行制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如果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教师的第一时间不应该给出修正建议,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进行修改。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中,通过准备好的实验教学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组装实验设备和反应物,根据方程式慢慢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

2.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式教学

小组合作的教学是集中学生智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比如在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且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正,给出可行性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建讨论小组,通过讨论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主要知识的巩固。在小组进行完讨论后可以选出代表进行阐述,这也能通过探讨结果反过来帮助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侧重点。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新精神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地怀疑,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所以,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就对探究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实际应用情境

应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教师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这里“协助”一词是强调教师应把解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解疑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而,从实际应用问题引入新课,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的时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有一个纸箱厂要招聘一名技术员,你前去应聘,厂长为应聘人员出了一道题:现在我给你们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你们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要使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尽可能大,谁制作的体积大就聘用谁。同学们想一想你能被选中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纸动手折叠起来,但是制作的盒子却形状各异,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探索怎样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过程中。

二、创设实物教具情境

实物教具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给人以真实感,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时,他们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讲圆柱、圆锥、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用比较硬的纸做了多个圆柱、圆锥、正方体,在课上动手去剪让学生看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这样学生印象深刻,牢记知识。

三、创设动手操作实验情境

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保留有直观的动作思维的特点,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时期。恰当地使用教具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地探求知识,不仅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奇妙效果,更有利于培养能力。如,在讲“截一个几何体”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切萝卜、土豆,教师引导实验,让学生经历截一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化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这样,由教师引导操作到学生自主操作,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悬念情境

抓住时机制造悬念,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创设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渴望获得结果的兴趣。在学习完平方差公式时,我说:“同学们已经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非常熟悉,能很好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已经的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x+y-z)(x-y+z)。”学生都积极动手动脑写出了答案争着发言,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当一名学生回答的结果是x2-y2-z2时,全班异口同声:“正确”。于是我说:“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们全军覆没了,那么结果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认真思考,正确的结论我们下解课揭晓。”下课后,学生还在积极思考,寻找自己出错的地方,使他们学习的欲望得以延续。

五、创设惊奇式问题情境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把一张大约0.1厘米厚的白纸依次对折30次后,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呢?”开始时学生都认为这没什么,但是,当我说出大约比30层教学楼还高时,学生一下惊讶了,对此结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急于弄明白时,我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引出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精力非常集中,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六、创设师生情感共鸣情境

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境、丰富的情感、自若的神态、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精神,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感染等功能,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爱教师所爱,憎教师所憎,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也有人说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否爱学、乐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了一颗真挚的爱心。许多事实证明:师爱会像涓涓溪流能漫漫滋润学生“厌学”的干枯心田;师爱会像暖流能融化那些“厌学者”冰冷的心;师爱会像一座桥梁帮助学生越过“厌学”的沼泽地,走向成功的彼岸。所以,教师要爱学生,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