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

时间:2023-06-05 09:5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卓越绩效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卓越绩效模式

第1篇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建立卓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上足了功夫,他们为了获得稳定和最大化的增值,总是在不断地探讨和实践对过程管理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持续策划、改进和创新,以期获得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过程管理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大类目之一,是组织追求卓越绩效的立足点,覆盖了组织的所有活动,涉及组织的所有部门,并聚焦于主要/关键过程。它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是企业落实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实施持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进而履行组织使命和实现组织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它对卓越的追求,对有效性和效率的追求,都要高于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

过程的策划

过程的策划包括过程的识别、过程要求的确定和过程的设计三个步骤。

过程的识别是过程管理pdca循环p阶段的第一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将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两类,这是因为它们所面向的“顾客”不同:价值创造过程面向的是组织的顾客和组织自身,通常可包括:设计和开发过程、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过程、本运营过程等。而支持过程属于组织的内部服务和支持活动,面向的是所服务和支持的价值创造过程以及组织的日常运作。如:人力资源、财务设备设施管理等过程。

过程要求的确定是过程管理pdca循环p阶段的第二步。过程要求是过程设计的依据。过程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和改进过程运作的质量,而过程质量就是过程满足要求的程度。“要求”不明确,过程质量就无从谈起。过程的要求来自于该过程输出的接受者,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以及后续过程,包括:过程有效性(如质量特性过程能力、准时率等)、过程效率(即单位资源的过程输出,如生产率、成本、周期时间等)等。支持过程的要求通常不太依赖于产品和服务特性,而相当依赖于内部的价值创造过程的要求。

过程的设计是过程管理pdca循环p阶段的第三步。应当根据过程要求进行过程设计,而不是让过程要求迁就于过程设计。例如,对于某自动化生产过程,应当根据对过程的节拍要求来设计生产线的运行速度。

由于产品和服务性质的不同,过程设计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可参照下述步骤进行:列出所识别出的、来自各利益相关方的过程要求;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和组织获得的有关信息;进行逐个的过程设计及过程试运行;由过程要求转化的过程输出绩效指标。

过程的实施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过程的实施”包含了过程管理pdca循环中的“d:实施”和“c:检查”两个阶段,并要求“有效和高效地实施”。

有效地实施过程是指:过程应当按照过程的设计运行,达到过程的要求。高效地实施过程是指:过程应当追求高效率,即追求单位资源的最大增值,一方面要使正面的(增值的)输出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使负面的(非增值的)输出(如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最小化。

在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过程人员应熟悉已设计的过程,掌握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方法。要建立过程绩效测量系统(包括绩效项目、定义、计算公式、测量时间间隔、数据源、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责任区域或责任人等)以进行过程的监视、控制和改进。过程绩效可以在过程运行中进行数据采集、测量,也可以通过顾客以及后续过程、员工、社区、管理层等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来测量。同时,还要运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如spc、测量系统分析等)监控过程的运行,确保其稳定受控并具有足够的过程能力。

在进行过程质量审核中,过程人员要收集、分析过程质量损失,预防缺陷和返工返修,降低外部失效成本,并通过价值工程等各种方法,致力于优化和控制过程整体成本。要依据过程实施中取得的内外部因素和信息,及时对过程进行动态的调整(如根据供方物料特性的变化,调整生产过程的控制参数),以保持过程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对过程变更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其风险。

过程的改进

过程的改进是过程管理pdca循环的“a:处置”阶段,包括对过程的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

组织应对过程的效果、效率进行诊断式的评价,识别出其优势和改进机会,进行过程改进和创新(包括渐进式的改进和突破性的改进),使过程与组织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相一致,达到更好的绩效和减少波动性(即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过程能力)。

过程改进的结果(包括改进的实践和成效)是组织重要的知识资产,应当在组织相关部门和类似过程进行分享,在不违反组织的商业机密政策前提下,还可以与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以及在行业内外分享(如参加qcc和六西格玛成果会等),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享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改进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降低改进的成本和提高改进的效率,扩大受益区域,为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持续发展;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9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摆在广大已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卓越绩效模式”是美国于1987年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经过近20年的多次修订,始终保持了与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努力方向。

1 卓越绩效模式和ISO9001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卓越绩效模式和ISO9001的主要区别:第一,ISO9001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而卓越绩效模式关注企业运营;第二,ISO9001是符合性标准,而卓越绩效模式是有效性标准,是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以上两个区别发现,卓越绩效模式反映了一种管理思想上的深刻变化:ISO9001关注的是管理系统,而卓越绩效模式关注的是高绩效工作。

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企业建立质量文件体系,将管理系统规定的详细、有序、条理分明。

卓越绩效模式则不同,它强调高绩效工作。什么是高绩效工作,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术语定义,就是“员工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授权、沟通、合作、决策尽量靠近一线”。也就是说,卓越绩效模式更强调人的主动性,而不是制度和流程的客观性。这和ISO9001是完全不同的。

本公司于2005年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经过6年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目前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提高;在技术、产品、服务质量不断增强的同时,有效提升了顾客满意率,外部企业形象和市场份额得到提升;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加大了市场占有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公司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日渐成熟,入行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趋于同于水平,由此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行业领先者,成为公司经营管理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从卓越绩效模式和ISO9001的区别可以看出,卓越绩效模式是ISO9001质量管理更深入的管理模式,反映了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经验,是一个引导和帮助企业持续改进、提升综合绩效和竞争能力的系统方法,已成为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由此,在多年推行实践ISO9001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下,贯彻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重要举措

2.1 加强领导重视,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1)领导对卓越绩效模式的认识对于企业实现卓越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对卓越绩效模式的决心,也决定了企业系统管理最终能够取得的效果和能够达到的水平。因此,构筑起有效的领导体系成为保障“卓越绩效模式”高效推行的首要条件:①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先进模式的内涵,客观地面对企业的缺陷和不足,明确企业所遵循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确定长短期发展战略目标;②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绩效目标中均衡地考虑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通过多种方式向五大相关方进行企业价值观、发展规划、运营目标的宣传和沟通;③创造有利于授权、主动参与、创新和快速反应的管理环境;④营造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遵守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氛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⑥率先垂范,做卓越绩效价值观的倡导者和推崇者。

(2)全员卓越绩效意识的培育也是企业卓越绩效能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中层领导要倾力推进,广大员工要积极参与,各个部门要全力以赴。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顾问公司及咨询师,开展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全员的卓越绩效意识,实现稳步推进,要克服功利化、盲目追求获奖的态度,通过具体的努力实现企业的真正卓越。

2.2 找准战略定位,加强战略管理

企业在市场上的位置决定了战略方向,没有战略定位的企业犹如在大海中迷途的航船,最终会被海浪吞噬。一个清晰的、经过充分沟通的战略计划,指出了企业获取成功、完成其使命和愿景所必须采取的方向。一个被全面展开和理解的战略计划会为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指引方向。

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谋划,是实现其愿景的行动指南,是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重点。企业的战略制定的越好,战略执行的越得力,就越有可能成为市场的佼佼者。这样的企业管理称之为卓越的管理。

企业按照“承上启下、准确定位”的思路,抓住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能力分析和战略确定三个主要环节,认真组织战略制定工作,做到“三个结合”、“两个广泛”,集中全员智慧,以保证组织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和战略目标的准确性。

“三个结合”,即结合贯彻上级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水平定位;结合贯彻所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找准服务保障能力定位;结合开展同业对标,分析行业整体状况,找准企业整体绩效定位。

“两个广泛”,即广泛收集数据和信息,确保战略制定依靠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广泛动员企业员工参与战略管理,把战略制定的过程作为员工参与重大决策、凝聚力量、贡献智慧的过程。

2.3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实现卓越绩效结果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企业的人力资源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要使其转化为现实的能量,必须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要求。

从价值链的角度上看,顾客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满意及其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维护全体员工的权益,使全体员工满意,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

2.3.1 工作职位的设计和管理

企业对工作职位的设计和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塑造在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前提下的凝聚力;企业对工作职位的设计必须均衡地满足顾客、雇员以及企业的利益。

2.3.2 员工绩效管理

通过对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能促进企业和员工获得更高的绩效。企业的薪酬和奖励制度要与员工的激励和高绩效的工作相适应;要将决策授权,以使他们更具有主动性;营造安全、文明,有益于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

2.3.3 员工技能的提高

员工的技能与绩效成正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企业应当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其职务相关的学习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3 结束语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战略和资源,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建立诚信体系等,这一理念正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进入我国以来,始终与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还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卓越。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我国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一定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曼.《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理解与实施案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Mod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Niu Xingyi

第3篇

一、PEM与TQM的关系

什么是TQM(全面质量管理)?过去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国际标准化组织曾在ISO 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将TQM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视其为综合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或者一条途径。在质量管理的经典著作《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使用TQM指称“当今在全世界为了管理质量而应用的所有理念、概念、方法和工具的集合”,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开放式的和集成化的定义,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处于动态的继承性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全面质量管理集成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概念、方法和工具,包括试图标新立异的业务流程再造和六西格玛管理,新的内容产生后便作为原有内容的延伸而融合进去――事实上,对于大多数领先的组织而言,他们会不断地将新方法和成功的老方法整合起来.并及时舍弃那些已不再适应的东西。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TQM有着共同的渊源。TQM的前身TQC、CWQC(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就是由最早的质量奖――戴明实施奖的评奖准则演化而来的。半个世纪来,TQC、CWQC逐渐向TQM演化,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TQM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提法,日本科技联盟在1997年也正式宣布将TQC改变为TQM,而且以戴明奖准则的内容来描述“TQM的总轮廓”。今天,质量奖已由最初的戴明实施奖发展到欧洲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等八十多个国家、地区的质量奖,推动着所在国家、地区的经营管理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些奖项均体现了TQM的概念和原则,所关注的质量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质量范畴,扩展到了包括过程和工作质量、经营管理质量的大质量。其中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影响最广泛,其评审准则也称为卓越绩效评价准,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水平,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正是以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为蓝本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的。

我国从1979年导入TQC开始,以标准化、计量、质量信息、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等基础工作作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归纳出“全过程、全员、全企业和多方法”的“三全一多样”基本要求。但如何构建组织的TQM,如何评估TQM做到什么程度,成效如何,如何识别经营管理的优势和改进机会,并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成熟水平,却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完全可以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现代TQM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框架来构建组织的TQM,测评组织TQM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持续追求卓越。

二、PEM与GB/T 19000族的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GB/T 19000族标准虽然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都能帮助组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但其目的和性质都有所不同。

GB/T 19000-2000族标准主要由GB/T 19000、GB/T 19001和GB/T 19004三项标准以及其他标准组成。GB/T 19000阐明了标准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术语;GB/T 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应用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结构。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提高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GB/T 19004提供了超出GB/T 19001要求的指南和简易型自我评价指南,帮助组织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保持和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使组织获得成功。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GB/T 19000族的具体关系可归纳为与GB/T 19001的关系和与GB/T 19004的关系。

1、PEM与GB/T 19001的关系

简要地说,GB/T 19001认证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类似于体育达标、电影审查合格;而卓越绩效评价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类似于运动会拿奖牌、电影得奖。

GB/T 19001是一个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对内用于建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平台,规范质量管理,对外用于双方合同和第三方认证的质量保证场合,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产品,并通过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它在组织的质量工作中只是起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聚焦于组织中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那些职能和过程管理类别的活动。这样,GB/T 1900l的范围比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范围要窄得多,常见的说法是,即便GB/T19001实施得很好,也只相当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30%成熟度。

与GB/T 19001相比,《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更全面、系统,包容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关注的质量是已扩展到经营质量的大质量,强调社会责任、战略策划和经营结果,反映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是许多成功组织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组织提供了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用量化评分(1 000分)的方法全方位、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为组织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此外,卓越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审核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属于诊断式的评价,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入手,旨在发现组织之最迫切和最需要的改进,不断追求卓越,而后者则是对一般过程的合格评定,从符合性入手兼顾有效性,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进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PEM与GB/T 19004的关系

尽管GB/T 19004的范围和深度超出了GB/T 19001,并趋向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但其定位介于GB/T 19001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之间,即各国大部分组织都能够实现的水平上、用于指导组织丰富和提高其GB/T 19001基础并向TQM发展,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一个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兼容了GB/T 1900l和GB/T 19004。

三、PEM与GB/T 24001和GB/T 28001的关系

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标准针对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建立一个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并持续改进其环境绩效的管理体系,以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确定并应对重大环境因素,实现污染预防和资源节约,促进可持续发展。

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标准针对员工和相关方对职业健康安全的需要,规定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建立―个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并持续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以规范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行为,确定并降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相关打的安全与健康,

GB/T 24001和GB/T 2800l均可用于认证。同样地,GB/T 2400l认证和GB/T 2800l认证都属于管理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而卓越绩效评价属于管理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兼容了对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在“4.1.2.1公共责任”中,要求评估并确定其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预见公众的隐忧,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

四、PEM与六西格玛的关系

六西格玛(6 SIGMA)管理是一种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发展起来的质量改进方法,现已逐渐向组织文化和战略方面延伸。《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六西格玛关注的都是大质量,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兼容的关系。

1、互补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旨在评价经营管理的七大领域,识别优势和改进机会并予以排序、六西格玛具备强大的改进功能、而GB/T 19000族的主要功能在于管理的标准化与纠正和预防机制。三者的互补互促关系可以用“识别改进机会”、“实施改进”和“文件化”来串接,诚如美国质量协会主席古瑞先生在《质量――全球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方法》中提出的下述模型:

事实上,六西格玛只是持续改进的方式之一,它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改进方式,优先解决与战略相关的关键问题,并侧重于培训业务精英;而另一类持续改进方式“QCC/合理化建议”基本上属于自下而上的改进方式,强调“小、活、实、新”和从小事、身边事傲起,侧重于创立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上述两者具有互补性,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持续改进的第三种方式是“决定型改进”,当能够迅速抓住要害采取措施时,由各层管理人员做出改进决定并落实。

2.兼容关系

从管理框架的角度看,卓越绩效模式兼容了六西格玛。以结果为导向的、对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包括实施六西格玛改进和创新)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之灵魂。

第4篇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物流;教学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流通业的飞速发展,物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其认定为继生产、销售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变革。物流人才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到社会的关注。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现有各类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人数超过100万。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时间较短, 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和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承担起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因此, 如何将物流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高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创新其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现代物流理念,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是目前高校物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本科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目标是指引行动的风向标,是有效控制的参照物。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在目前的本科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没有从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设定教学过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犹如闭门造车,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2.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是帮助教学目标有效进行和提高执行力的有效保障。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管理制度陈旧僵化的现象,过多地围绕教学计划进行被动式管理,在基本形式的内容管理上投放了过多精力,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提高。

3.教学过程的考核不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是检验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方法,更是一种实现事中控制,有效纠偏,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过程考核没有一起足够重视,然而在结果出现问题时再回头查找纰漏,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过程考核,并对每一阶段的考核中出现的成就和问题及时分析总结,为下一阶段的过程考核奠定基础,促进过程考核的阶梯式上升,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不足。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物流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为该学科发展配备沙盘模拟实验室,并配有各种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但毕竟是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使得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和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及实训基地相对较少,减少了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卓越绩效模式在本科物流专业教学中构建

1.领导重视,营造卓越绩效模式的教学环境。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成功实施卓越绩效的关键,因此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校领导首先要认真研究学习《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并组织教职工学习卓越绩效的内涵、标准,同时以身作则,认真督导卓越绩效的实施,为卓越绩效的导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物流管理专业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并认真讨论,梳理卓越绩效的理念,并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一理念去规范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将教学管理活动转化为严格的质量管理过程,以培养卓越物流人才的角度去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树立过程管理的理念,重视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处于质量控制过程中,并做到事中控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使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用ISO9000的质量管理标准去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使得每位师生都明白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以达到共同努力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成立卓越绩效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建立卓越绩效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有校长及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推进小组应有一位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等主要管理人员组成,是一个跨部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卓越绩效模式的推广、实施、监督和评价等日常考核。

卓越绩效模式的推进小组结构图

2.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在认真领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内涵与准则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实现对各项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真正做到教学设计有目标,教学实施有进度,教学考核有制度,教学效果有对比,实现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对教学管理体从制度出发的全过程追溯。

同时将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印发成册,发放给物流管理专业的每位师生,组织他们系统学习和讨论,并在执行过程中对有争议的条款进行集思广益,形成一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组织,对学生“授之以渔”,使师生在充分体会卓越绩效内涵的基础上,培养问题型人才问题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物流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从问题中总结经验,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便为整个课堂的“主演”,教师则是导演和引路人;同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多教学管理制度的督查与考核,使得卓越绩效模式正真地指导教学实践,而不能流于形式。

3.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考核。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的物卓越流人才作为学校该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在进行教学该和和教学目标设定时,将这一笼统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教师应充分理解每个子项目的教学目标及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管理系统,将学生物流实践拉入最终的成绩考核,达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对一些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校企合作”的高校,应该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进行量化考评,例如对学生在采购、仓储、运输、拣货、包装等相关实践环节分配不同权重,并对每一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通过综合考评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按照比例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针对考核结果的薄弱环节,教师及企业内的主管领导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强化改进。通过这种面向就业目标,走出校门、融入市场,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方式[4],以及对每一环节的过程管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出现代化了的物流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都比较重教学管理体系,从战略角度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到中间层面的专业管理体系,再到战术层面的学科管理体系,都受到关注,但还存在着教学管理体系在校、院及教研室的抵触、矛盾和脱节,没能有效的沟通协调,造成了狭隘的部门主义观,只注重本部门的职责,而缺乏对更高层面教学管理体系的领悟,部门之间个权责不清,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起“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应该在充分理解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对本院物流专业的建设方向,具体细化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标准,教研室应在充分理解学院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针对物流专业的课程设计,师资安排向学院提出建议,并通过讨论形成对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细化教学的过程管理,构建高质量的卓越绩效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四、结束语

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种综合的绩效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医院管理、高校管理中。本文从卓越绩效管理的视角,探讨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并从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化管理、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与监控体系的角度构建了物流专业的教学体系。从国内已经开始卓越绩效的高校来看,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的积极性,对其他高校的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江卓越绩效模式引入教学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考评机制方面难以量化,质量监督的落实容易流于形式,对此,可以考虑聘请专门的绩效考评机构进行指导量化,以使卓越绩效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物流人才的质量,促性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阿.卓越绩效模式应用探究[J].价值工程,2011(35):193.

[2]王小春.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探析[J].学理论,2013(15):349―350.

第5篇

随着理论的发展,质量的涵义更为广泛,不仅包含建筑工程产品的质量,而且包含形成质量的过程、保证质量的体系以及利益相关方的满意程度等,即大质量观,相对应地质量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综合。本文将通过现状分析,了解施工单位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特点与工程质量影响因素,以目前质量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卓越绩效模式作为参考,尝试提出一套质量管理方案,该方案中包含质量管理模型、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信息平台等,希望以此促进我国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建筑工程从申报到竣工备案,基本都能按照相关的规定操作,与此同时IS09000系列标准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依然令人担忧,屋面漏水、建筑物裂缝等质量问题频频发生,房屋倒塌事故屡见不鲜,有些重大质量事故,甚至演变为影响恶劣的社会性事件。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重要控制内容。

乔承敏等和朱国洪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从施工单位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剖析,认为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施工人员质量意识薄弱。质量意识决定质量行为,虽然很多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人员的责任、义务、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程序、规范等,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不按图施工、操作不当、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给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2)质量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目前很多施工单位对质量的控制采用事前、事中、事后三段式控制,而对质量管理多采取IS09000系列标准进行符合性的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中存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结合行业特点,与现场质量管理脱节,出现理论、实践“两张皮”现象。在进行体系认证时,很多单位只是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09000标准的要求,而真正的建筑工程质量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3)信息反馈系统不够流畅。有些施工单位由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的不完善或者没有,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导致解决方案不能及时下达,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仍按照原计划进行,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2、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于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的合理性

卓越绩效模式来源于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中追求卓越绩效的管理思想,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集大成者,代表了质量管理的先进水平。卓越绩效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受到很多国家和企业的青睐。

卓越绩效模式是基于大质量观,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标准化、具体化和规范化;卓越绩效模式超越了IS09000系列标准中“顾客满意”的宗旨,追求更为长远的、综合的所有相关方的平衡的满意[W卓越绩效体现了质量因素相互关联、系统管理的思想,它强调各因素间的影响,提供的不是目标或准则,而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卓越绩效模式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的管理思路,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具体操作和创新,为续质量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卓越绩效模式特点来看,其对各类企业具有普遍适用性,应用范围覆盖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属于企业组织,在卓越绩效模式适用范围内。其次,卓越绩效模式追求的是质量上的不断改进、追求卓越,而施工单位只有不断自我优化工程质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足并获利,在目标追求上一致。

从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来看:

一方面施工单位作为建筑工程主要的实施者,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涉及:①战略管理。包括工程要达成的目标体系、实施的战略部署、计划等的管理;②人员管理。主要是施工单位领导层的管理,对组织机构的建设,责任划分,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等;③资源管理。施工单位对各种建筑材料、财务资金、机械设备、人力资源等的管理;④过程管理。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人员、资金等的管理,包括施工单位与其他相关方的协作等;⑤信息管理。施工单位对顾客和市场调查的信息、施工中文件资料归档等的管理。⑥结果管理。施工过程中已完工序的保管等的管理。

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一般周期比较长、隐蔽性工程较多,管理层次复杂,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提升,需要领导层起主导作用,各层管理人员通过管理机制或体系对各种资源、实施过程、过程中的结果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使得顾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相关方均满意的建筑产品。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包含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管理,其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思想可以将各项影响质量的因素相互关联、综合考虑,并且卓越绩效模式追求的目标也是完成各方长期的平衡的满意。所以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适用性、合理性。

施工单位遵循追求卓越的理念,通过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从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就会提高施工单位中标的概率,进而增加施工单位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价值、获得利润,从而有资金购进先进机械设备、聘请更多的人才,获得资源优势,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如质量管理机制、管理措施等更加先进,帮助施工单位实现新一轮的质量水平提升,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综上,将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于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而且可能帮助施工单位实现良性的、螺旋式的质量水平提升。

3、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模型构建

施工单位通过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情况,以顾客的需求为主导,以最终的工程项目产品质量为目的,综合考虑各相关方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各方需求,结合施工单位自身情况构建工程项目的组织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来引导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

本文构建模型的思路为:各质量影响因素输入质量管理系统,经过卓越绩效模型的内部运转,在过程中改善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最终输出为工程项目产品,再经过外部运转,追求整体工程的质量提升。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卓越绩效模型的运转称为内核循环改进系统,对整体工程质量的改进称为外核循环改进系统。由于在内核循环改进系统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侧重于前期的决策,而“资源、过程管理、结果”侧重于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文中将内核循环改进系统分为谋略部分和实施部分,如图2所示。

4、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系统运行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系统要顺利运行,首先要进行组织目标的构建,在目标的引导下,影响质量的因素先进入内核循环改进系统进行过程中的自我改进,输出工程项目产品后,再进入外核循环改进系统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为保障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沟通流畅,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作为辅助。

4.1 组织目标的构建

在合同签署前的招标阶段,施工单位需要构建组织目标。施工单位应该综合考虑顾客、建设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工程产品的需求,了解各方对工程质量的期望,结合相关政策,在对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单位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能够满足各方期望的程度,综合考虑建立切实可行的组织目标 (见图3)。依据组织目标,施工单位编制投标文件并进行投标,最终合同上要达到的目标是基于组织目标,又是组织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在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再根据合同目标编制项目目标,为建筑工程实施提供指导。

4.2 内核循环改进系统运行

4.2.1 谋略部分

施工单位在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基本为计划类或称为形成指导类的工作,主体为施工单位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在认真分析顾客需求、顾客满意程度,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判断和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对顾客与市场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资金情况和企业的项目经验,结合单位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对组织目标充分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部署。战略部署时首先确定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要和顾客与市场的需求高度一致,并符合企业的文化、资金、管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然后根据目标设定情况找出影响最终质量结果的关键绩效指标,作为之后工作的重点控制方面。接着制定大概的实施计划,为计划进一步划分指明方向,最后预测可能会达到的质量成果,预测未来绩效。

领导层、战略部署和顾客与市场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在领导层的指导下,职能逐渐向管理层流动,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谋略结果制定详细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确定进度、资金计划和控制方案,并组建管理机构,进行人员部署和责任划分等,为实施部分提供指导,如图4所示。

4.2.2  实施部分

实施部分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谋略部分制定的方法体系,通过计划控制达到目标体系的要求,主体为施工单位的管理层和项目层。在操作中通过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和对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管理,在组织环境中针对呈现的过程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实现内部自我优化。在实施过程中,资源与过程管理相互作用,得到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如图5所示。

过程管理中,目标体系作为意识和行为导向是过程管理的目的;计划控制是过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包括对质量和与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的进度、资金投入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工作,而推行计划控制工作需要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方法体系来辅助;管理机制从上到下有领导层、管理层和项目层3个层面,从上到下工作越来越具体、划分越来越细致,领导层对应谋略部分中职能,管理层对领导层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细化,将领导层的战略部署分解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管理细则或办法,项目层主要是按照管理细则或办法执行管理层的命令,是所有上层规划和目标实现的根基,对最终工程实体质量影响最直接。在实施部分,职能从管理层向项目层流动;方法体系是施工过程的手段,包含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施工程序等。

资源是过程管理的基础,也是形成工程实体的根本。施工单位在工程中所涉及的资源一般有人力、财务、材料、信息和知识、技术、机械设备等资源,过程管理是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的好坏和配备情况影响过程管理效果。

资源与过程管理相互作用产生过程中的结果,包含每个工序实施的结果、目标体系实现情况、过程管理情况、信息资料等。对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进行测量和分析,对其中的问题项和不足的部分找到改进的方法,并将其反馈到谋略部分,作为之后工作中重要的控制指标进行管理和优化,从而达到内部循环改进的目的。

4.3外核循环改进系统运行

经过内核循环改进部分,系统输出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对于整体的工程质量,与目标体系中的整体目标(或称战略目标)进行对比。

如果符合之前目标,总结成功经验,作为以后工程的样板,其他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可以在以后工程中提高目标来超越自我,并从成功经验中总结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反馈到系统入口;如果与目标存在偏差,找出实际质量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反馈回系统入口,作为以后工程重点关注的部分,以此来达到改进工程质量的目的。

4.4 辅助手段一一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要使施工单位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来保证沟通无碍,以利于施工单位实时地改进。受到郭东等研究启发[川,本研究结合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可能产生信息沟通的单位尝试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如图6所示。

图中,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从项目不同的端口输入信息,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识别、归类,然后信息进入施工方端口,施工方组织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问题类的信息,如客户的投诉、抱怨等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法;对于建议类的信息,组织相关人员对此进行研究,判断建议的价值和合理性,如果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改进的点考虑;进入信息平台的资料文件,相关人员对资料进行处理,从资料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完善。将处理后的信息回馈给各个端口,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处理进程,有利于对问题迅速反应,节省信息传播成本。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步伐,不断提升管理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质量工作水平,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围绕“质量提升”的总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理念,重点引导和推动我市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名牌和规模以上企业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和管理创新,力争通过3年(2010年至2012年)的努力,全市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确保管理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2010年工作任务:加强引导,年内全市4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10%(750家)以上;重点在电动自行车、现代物流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5家。

2011年工作任务:强化指导,年内全市6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20%(1500家)以上;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7家。

2012年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30%(2250家)以上;重点在集成电路、机光电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10家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CQO)制度

首席质量官是企业质量战略的首席成员。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更高层面上推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大企业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推到质量管理的前沿,真正建立起企业的质量文化体系,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质量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训计划。职能部门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积极传播先进的质量理念,倡导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质量管理人从质量经理人员向首席质量官拓展,推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二)深化卓越绩效管理孵化载体建设

目前,我市拥有1个省级卓越绩效孵化基地和2个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为全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下一阶段,要积极探索和重点加强在全市重点产业集群以及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中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扩大产业、行业覆盖面。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传授先进企业的典型事例,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步伐。

(三)全力推进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辅导工作,全力推进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制定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强与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完善卓越绩效管理培训师资队伍,积极实施“123”贯标工程,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3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同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举办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面。

(四)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对组织管理创新的引领、推动和服务作用,使之成为全社会参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要有计划地将评奖范围从工商企业向对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扩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行业应用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业。要深化国内外交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创新机构,促进技术、管理和组织创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水平,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道路。

(五)广泛开展“标杆对比”活动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质量提升”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组织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开展自身情况分析,包括企业主要产品质量水平、市场占有情况、产品出口情况、企业及产品在同行业中的排名和地位、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优秀企业、知名企业为标杆,开展“标杆对比”活动,帮助企业在质量管理、产品和标准水平、计量手段、自主创新等方面找差距、查原因、定措施,从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绩效模式;卓越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road special constructiv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security of the meaning and correlation, and then the world management mode- -remarkable management mode are introduced, the author of this organization and its actual flexible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to find the main advantages of organization and prominent improvement opportunities, make feasi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improvement plan, and adhere to such learning cycl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maturity. In highway project management form an unified standard, based on the uniform standard for each management system work, so as to achieve a common goal, improving project quality, ensure the project safety, excellent process of a remarkable management effect.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security;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 Excellence management mode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公路的投资力度,由此,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是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所以,对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便更高、更细致、更规范。在现有的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将质量和安全作为两个独立的方面进行研究,且由于建筑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并没有引入在世界企业管理领域已应用的非常成功的“卓越绩效管理”,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将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结合起来考虑,分析二者相关性,并试着将“卓越绩效”理念引入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提出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卓越发展,提高项目组织的管理水平。

一、公路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的相关性

研究公路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的相关性,可以从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的相关性方面来说明。在项目工程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建设劳动者甚至所有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与所有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大,牵涉范围广。质量是安全的目标,安全是质量的前提,在项目安全进行的前提条件下,确保建设项目按质量标准完成。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必将不能达到质量要求,反之,若建设项目发生了质量问题,必然会有安全隐患存在,质量与安全相辅相成,不能分开,如图1所示。二者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图1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相关性逻辑关系图

(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为“人、材、机、环、管”五类,即人、材料、机械、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安全事故的五大要素也是以上五类。项目的全过程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是项目质量和安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材料是形成项目的物质条件,项目的成品都是由这些材料构成,如果使用本身就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在材料的使用上不恰当,都会对项目质量和安全造成或大的影响;机械是建设项目的工具,工具出问题,项目质量和安全也会有影响;无论是环境条件简单还是复杂,都会对项目质量和安全产生特定的影响,分可抗力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管理上要注重方法,指项目建设采用的工艺、技术、作业和组织方案等,不断提高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保证项目质量和安全稳定提高的重要因素。

由于项目质量和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上述五类影响因素会同时影响项目质量和安全,例如:公路路基施工,施工员使用了配合比没有达到强度要求的不合格材料,当遇到恶劣天气,发生路基坍塌事故的概率及其大,造成严重的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工期延误,而影响到整个公路工程质量。

(二)基本原则的相关性

ISO9000中提出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与供应商保持互利的关系”等八项基本原则。安全管理六项基本原则有“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管理中在控制”、“在管理中发展、提高”,其中,所谓的“四全”动态管理,是指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两者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说明质量和安全管理都坚持着在正确的领导下,项目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持续、动态管理原则。

二、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的定义

如上所述,已有的理论成果都是研究“卓越绩效管理”,是指各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组织绩效计划制定,进行绩效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的持续循环过程。不同于“卓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将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结合在一起考虑,并提出“卓越管理”模式是本文的核心。

根据以上综述,给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下一个定义:结合现阶段已有的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理论,以卓越的评价准则为标准,通过卓越的管理工作过程,对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使项目管理组织最终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结果的一种新型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三、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的框架建立

(一)现有卓越绩效评价模式

我国以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研究与引进卓越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应用。借鉴国外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成熟成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这种模式在国内推广普及,于2004年9月,我国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GB/T19580.2004)正式,标志了我国企业、政府和其它组织正式进入卓越管理阶段,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如图2所示,同美国波多里奇奖卓越绩效模式框架图一样,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也包括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7大类目,但在测量、分析和过程管理内容上增加了改进内容,且更注重过程的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

图2中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和分值分配

(二)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因素关系设计

以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和分值分配为基础,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7项基本原则为评价内容,建立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因素关系图,对管理因素的每项内容进行卓越评价,以此来评价管理过程及管理工作的卓越程度以及指导以后的工作。现将建立的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因素关系如图3所示。

图3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因素关系图

(三)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设计

1.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逻辑结构图

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的工具,在制定固定的框架基础上,应当直接遵循规定的规则、制度的一种管理体系。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是指依据公路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对于业主项目管理而言,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从项目的提出建设要求直至项目运营阶段,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及其它方面的目标进行全面控制、管理。本文着重从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这一方面目标,探讨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的管理模式。建立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图4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图

2.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组织职能表述:

(1)项目总经理

负责组织编写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负主要责任。负责协调项目质量与安全冲突事件,负责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中持续有效运行。

(2)项目总工程师

协助项目总经理完成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负责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运行,保证项目质量与安全的协调性。定期组织项目质量、安全检查等,定期组织评价项目质量、安全工作。落实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目标指标、方案措施和各项强制性标准。

(3)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小组

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协调小组所有成员协助项目总工程师完成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贯彻落实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负责项目质量、安全的定期检查及评价工作,发现项目质量与安全发生冲突,或项目质量-安全与工期、成本等其他因素发生冲突的时候,及时上报领导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具体如下:

质量-安全施工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工地,及时了解并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操作,若因为施工环节的原因,使得项目质量导致安全问题发生,或者安全问题导致项目质量的不合格,都应该及时处理并解决问题。定期对项目施工的质量-安全的协调性进行评价。

质量-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协助项目总工程师做好项目质量-安全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负责项目质量-安全技术方案、操作规程及施工方案编制的审核和监督。当项目质量和安全在技术方面发生冲突时做好协调工作。

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人员:对公路建设项目所在的公司、项目部以及施工等环境进行管理,促进、带动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对与项目质量-安全相关的各个部门及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监督,协调各部门之间关于项目质量与安全发生的冲突,参与沟通。

质量-安全物资管理人员:制定项目质量-安全物资消耗计划,合理控制质量、安全设备、设施和材料的投入。

质量-安全费用管理人员:控制项目质量-安全费用的使用,包括项目人工、材料、机械和管理等全部费用,并协调项目质量和安全费用的使用。

质量-安全制度管理人员:明确项目质量与安全的责任制度,落实项目质量与安全教育制度的实施。

3.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模式组织资源配置。具体见表1。

表1各管理部门资源配置表

四、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卓越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形成追求卓越的理念,以理念牵动管理进步

1.通过导入、培训、宣传,使该项目组织人员逐步了解了卓越管理模式,进而在项目组织中逐步形成科学管理、追求卓越的理念,例如“零缺陷,我的责任”的质量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的标准化安全管理理念。卓越的绩效需要卓越的文化,卓越的文化促进达成卓越的绩效。

2.组织的高层领导起决策作用,由领导首先重视起来,亲自参与学习并领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精髓,比较旧的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决心导入和实施,并为组织整体导入和实施起模范带头和激励的作用。

3.组织高、中层领导和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骨干人员参加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导入培训,以便带动全体员工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意义、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基本、系统的认识,也为以后每位员工的自我评价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实施导入,稳步推进

1.根据学习、培训的深入,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为参考和依据,按照评价准则7大类目、22个评分项和43个着重点逐条进行所的现状梳理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提炼项目组织在质量和安全方面运作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面临的挑战,制订并实施改进计划。

2.策划并制定自我评价计划,实施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评价的范围为整个项目组织和所有过程,分阶段展开,包括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阶段,与这些阶段所有相关的人员,遵循卓越评价方法和评分指南,将同类别的“过程”和“结果”安排在一起,逐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优势、改进机会,并逐项打分,撰写逐条评语,识别出所的重要的优势、改进机会,最后编写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通过定期的自评活动,可以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掌握自己以及组织的现状,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3.组织外部咨询老师参与指导诊断评审。这些老师对卓越绩效管理的研究更加精确,并经验丰富,还可以给予项目内部员工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以专业的眼光看项目质量和安全内部问题,会更加全面、准确并客观的给予诊断和评价,对项目的发展作用更大。

4.在完成第一次自我评价和第一次诊断评审后,总结评审结果,确定在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中所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各自在管理过程中的权重,以此为标准确定下一步的管理计划,扬长避短,改进现状。

完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管理之后策划第二次自评及改进等工作,如此循环推进,持续改进,每一次学习循环都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使项目越来越接近卓越,卓越的理念就是,在内部表现在全体员工团结协作、提高业务素质和为达到卓越的目标而做的努力;在外部表现在对顾客满意度提高、履行社会责任、对保护环境和资源所做的贡献。

结语

通过研究卓越管理模式在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中的运用,证实了卓越管理模式不仅对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各类组织、各行业的广泛适用性,还可以运用到工程建设项目等特殊行业中。本文先阐明了公路的特殊建设性,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其相关性,然后对世界管理模式---卓越管理模式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本组织的实际和所处行业的特点灵活运用,发掘组织的主要优势和突出改进机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改进计划,并坚持这样的学习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组织的管理成熟度。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上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基于这一统一规范开展各管理体系工作,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项目质量,保证项目安全,以卓越的过程达成卓越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单志刚.基于行为的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3]邓富民.徐玖平.项目质量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第8篇

湖北宜化,被誉为中国氮肥第一股。300亿、400亿、500亿……短短几年间,“宜化”这艘巨轮上演了凤凰涅的奇迹。

然而,宜化集团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曾一度濒临倒闭,后又遭遇国际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的轮番洗礼,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宜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成功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给力经营管理

在没有接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前,湖北宜化也有很多好的管理思想和措施,但没有得到全面系统地提炼和推广,更多的是凭借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实践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施。企业管理层敏锐意识到“短板”的出现,必将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此,创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管理层的共识。

在34年的发展过程中,湖北宜化的企业文化历经酝酿期、成长期、丰富期和完善期四个阶段,先后提出了“经济止滑易,精神止滑难”、“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公司将这些文化理念与团队建设、管理方法紧密结合,让远大的目标与生产经营中的一举一动挂钩。同时,依据岗位责任、劳动强度、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建立了“薪酬-绩效-任职资格”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了公司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质量强企造就知名品牌

自主创新才能打造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湖北宜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引智借脑”工程,运用了2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10多项新产品,取得了26项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7项科技进步奖。

在此基础上,湖北宜化始终坚持《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坚持“聚焦客户需求,打造一流品牌”的产品战略方针,牢固树立“100-1=0”的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了质量目标管理无死角。

如今,湖北宜化的煤化工、盐化工向资源地高度集中,同时挺进西部;磷化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同时向磷精细化工进军,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国家特大型尿素生产企业。

接触卓越绩效,湖北宜化的文化管理从零散到统一,从杂乱到标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卓越绩效,湖北宜化让文化与生产紧密结合,管理模式得到全面复制,企业实现多行业快速扩展;享受卓越绩效,湖北宜化持续改进和创新,经营业绩年年攀升,不断收获绩效成果。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在董事长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规模、人才、技术、品牌、资源、文化六大优势,以“双百”目标为源动力,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运用“五六七”管理思想,向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第9篇

1.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为田选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1.1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是田选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要在把握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而卓越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强化组织的创新活动,不断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田选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实施卓越绩效管理。

1.2卓越绩效管理为田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田选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现在走到了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田选人面前迫切的课题。而卓越绩效管理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体系,为田选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指导,卓越绩效管理它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理念,推广到战略管理、过程控制、社会责任和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所有领域,是一种全面均衡、系统整合与高度综合的管理体系。

1.3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是田选发展的总抓手。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研究后,决心以导入并组织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总抓手,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培训、参观学习、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卓越绩效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内部不断营造学习和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氛围。通过自我评价和诊断,系统分析和整合,明确田选的改进和提高空间,整合各项基础性管理,建立起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田选可持续发展。

2. 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田选一贯重视管理创新工作,他们以最新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从本企业管理实际出发,学习研究企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升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近年来,创造完成十多项企业管理优秀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特别是田选结合选煤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岗位操作规程等,确立微观管理观念,以"精细"管理为核心,创造性的提出单元要素管理的概念,形成特色的微观自主管理模式,编制出了338个岗位800万字的单元要素管理作业指导书。单元要素管理将选煤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每个管理单元按实物、事务、行为三种管理要素进行管理。通过单元要素分析,最大限度的细化明晰岗位作业职责以及作业标准,通过培养职工良好的标准化作业意识,减少作业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实时有效控制。该模式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了各界认可,先后荣获2011年河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12年第十八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3. 稳定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建立现代化质量监控系统,强化质量过程控制。先进检测和监控设备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多年来,田选在生产系统控制与检测方面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调度体系,安装了具备现代物理技术的在线测灰测定仪,采用悬浮液自动核控制装置,形成了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现代化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是对精煤灰分全过程实行了实时精确计量和监控,保证了产品质量。

3.2优化产品结构组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田选还充分利用各种原煤特性,组织原煤配洗优劣互补,使有限的原煤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针对主焦精煤和1/3焦精煤100多元的价差,积极采用低挥发分原煤和1/3焦原煤配洗高附加值的主焦精煤,仅2011年多生产的主焦精煤就为集团净增利润1.5亿元。田选还积极研发戊组肥精煤产品,帮助集团八矿选煤厂建立了肥精煤生产线。开发煤泥干燥产品,解决洗选加工副产品煤泥水分高、燃烧不充分,发热量低,售价低,不易堆放、运输的难题。产品比例的调整和新产品的开发,不仅增加了销售收入,延长了产品链条,还实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最大化。

4. 夯实企业成长根基,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4.1建立和谐分配薪酬制度,引导员工成才。积极推行“和谐分配体系”,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劳动关系各利益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劳动成果,体现劳动价值。以岗位优化为基础,绩效量化为关键,薪酬活化为核心,再造企业薪酬分配流程,实施竞争上岗,全面量化、细化考核。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三个机制、实现四个优化、推动四个促进、达到两个效果”。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人员竞争上岗机制;二是内部量化考核机制;三是动态浮动分配机制。实现四个优化:一是人、事、岗优化配置;二是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等管理流程优化;三是收入、贡献、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四是职工收入结构优化。推动四个促进: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发挥紧缺人力资源更大效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四是提升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企业凝聚力。达到两个效果:激活企业人力资源,挖掘内在潜力,既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又实现分配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谐分配体系”的建设,使员工收入与本人业绩、贡献挂钩,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全员工作绩效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4.2严格细化量化考核,督促员工成才。建立了以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战略为主线、KPI为核心的覆盖全员的经营责任考核、一体化考核、安全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三级(厂、车间、班组、)绩效考评体系。积极开展岗位价值评价,确定了全厂13级岗位工资和181个岗位奖金系数,完善了薪酬分配体系。以年初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基础,收集、建立田选关键绩效数据,按照工作指标化、业绩考核化、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量指标细化、细指标岗位化的原则,进行层层细化分解,形成由三百余项经营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实现考核指标的全覆盖,达到了“总帐定方向,分帐不漏项,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日事要日清,收入考核定”目标。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薪酬调整、先进评比的依据,指导员工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田选效益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利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4.3搭建施展才华舞台,激励员工成才。田选致力于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培养,保证人员技能和素质满足岗位需求。采取导师带徒、技能比武、技能考核等方式,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了田选特色的技术员工培养体系。坚持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多门类、多层次地支持和鼓励职工学习发展,有效提高了职工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长期与中国矿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为职工成才搭建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了人才后备库,注重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班组长作用,采取工程技术人员下班组,从优秀班组长选拔至领导岗位等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为田选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第10篇

“全国质量奖”实至名归

全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是由中国质量协会参照世界三大顶级质量奖项之一――美国“波多里奇奖”的评审标准而进行评选的一项与国际接轨的重大奖项。

申报“全国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必须是我国境内合法生产及经营的单位,并具备相当的基本条件:按ISO9001标准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已获认证注册;对有强制性要求的产品已获认证注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已按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企业三废治理达标;连续三年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投诉;近三年企业获得用户满意产品,并获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目前全国仅海尔、宝钢、香港地铁等51家卓越企业获此殊荣。

多年来,波司登公司依靠紧扣市场脉搏和自主创新,取得了品牌和规模效应,赢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争创全国质量奖,波司登公司导入卓越绩效模式,邀请国内知名的咨询机构来公司调研,并针对公司的管理现状制定了卓越绩效模式实施方案,由资深的咨询师团队辅导公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国质量奖评审组专家对公司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改进、经营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审之后,对波司登的创奖工作给予了一致好评,“世界名牌”波司登摘得“全国质量奖”桂冠,实至名归。

品质铸就波司登辉煌

切实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严密的质量在线控制体系。在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方面,波司登公司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全过程控制。企业按照工序和岗位层层分解质量责任制,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在全体员工中加强“名牌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教育,树立“下一个部门就是我的顾客”的理念,即生产部是设计部的顾客,营销部是生产部的顾客,二道工序是头道工序的顾客。如此环环相扣,形成内部各环节互相监督、整个公司自我监督的自律机制。其次,对产品质量实行“三级检验制度”和“模拟市场抽检制度”,通过自检与抽检结合、专检与巡检结合,使产品质量在控制状态下进行,最大限度地杜绝不合格产品。目前,整个生产流程从原料进厂、产品设计、制作、出厂检验,层层负责、道道把关,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做到原材料不合格不入库、半成品不合格不转序、不是一等品不出厂,确保“波司登件件是精品”,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波司登国际化的核心保证。通过贯彻实施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2003年9月,波司登羽绒服、防寒服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出口免验商品”,成为羽绒服行业首家通过出口免验的企业。免验期间,公司出口销售额呈成倍增长的发展态势,顾客满意度也从2003年的85%提高到2005年的92.3%,为稳定客户群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波司登羽绒服、防寒服又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商品”复审。依靠科技提升品质

波司登在技术改造和新品研发上的投入一直位居行业首位,2004年以来,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以上。公司拥有国家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由于波司登为推动行业品质升级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2004年10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防寒服领域唯一“科学技术贡献奖”。

1998年3月26日,在中国波司登登山队的誓师壮行会上,高德康代表波司登第一次喊出了“波司登,挑战世界最高峰”的响亮口号。

2001年,波司登提出“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品牌理念,选用日本密可柔、帝人面料及美国杜邦公司Tyvek高科技里料,配以优质羽绒,首创90%绿色高鹅绒服。

2003年9月,公司与上海极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应用于羽绒处理,以Chitosanté TM生态抑菌羽绒服引领功能性服装生态潮流。

2004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攻关,首次将纳米技术引入防寒服生产领域,推出了波司登纳米・抗菌羽绒服。

2005年波司登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成立中科波司登纳米服饰(苏州)有限公司。

2006年,波司登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再续前缘,推出“四效合一”健康羽绒服。

第11篇

传统的教师绩效管理理念从本质上讲是以行政为本、以任务为导向,过分强调产出,忽视对人的价值、尊严及幸福的关注;教师在绩效管理中并没有起到主体作用,有效参与不足,教师个人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绩效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绩效文化的层面讲,人本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是当下高校管理理念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了我国高校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化与发展,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人本理念要求高校在教师的绩效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取向的绩效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主体,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不断创新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谋求教师的全面发展。卓越的高校教师绩效水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卓越管理,坚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选择成为必然。

2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人本选择的价值内涵

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价值取向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对绩效目标的确立、绩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考核与改进都有着明确的导向性与本质的规定,它指明了高校在开展绩效评估与管理中所确立的价值活动方向,并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活动与行为表现。教师的绩效是衡量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成绩与效果的重要尺度,是其工作水准与能力的重要体现。坚持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以人的生命与价值为本,以人的权利与平等为本,以人的尊严与幸福为本,以人为主体,全面地发展人。这种理念深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中,就要求高校在教师内部更加注重激励并形成机制,在绩效管理目标的选择上、在评估的主体上、在管理的模式上进行变革与发展。绩效管理的目标应更加注重教师潜力的发挥,教师的发展;评估主体上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学校的外在评价;管理模式上更加强调自我管理,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人。另外,高校行政部门要更加人性化地为教师服务,更加注重其精神需要,并不断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发展。

3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模式

促进高校教师绩效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是要以人本的理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构建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模式。

3.1坚持管理理念的人本选择

目前,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新诉求,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也渐显人本化的特性,在管理范式上面临着人本选择。具体来说,要充分肯定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绩效计划与评估体系的制定立足于教师的发展,从教师的利益出发,搭建教师与学生、学校绩效沟通的良性互动平台;在绩效管理中,应尊重教师的社会与个人价值,把绩效管理的目的、落脚点放在人的解放与发展上,并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成果提供条件;要把教师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着眼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开发;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坚持管理方式的人本选择

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执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化过程,通过组织与个人持续开放的沟通,推动绩效目标的达成。随着人本理念的兴起与发展,高校管理更加突显人的重要性,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将人本的理念及管理范式应用到教师绩效管理的各个运作环节中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在绩效计划的制定上,将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战略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通过强化自我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形成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成为不断追求卓越的新人。学校党政机关更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真正从教师的利益出发,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使绩效目标更好地体现教师需求与发展的意愿。在绩效执行的过程中,为教师参与绩效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同时,要加强行政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发展电子政务,使教师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动态,为教师表达意愿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绩效反馈与改进上,人本模式注重绩效的评估实效,强调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这也是绩效管理制度重视“软体型”的重要体现。

3.3坚持绩效评价的人本选择

绩效管理发展的人本化,不断改变着传统模式下单一的上级对下级的评价方式,绩效评价的主体渐显多元化。为此,应构建“360度”的绩效评价主体,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要突出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只有教师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才能在心理上、行动上支持组织的绩效管理活动,才能更好地诊断绩效差距,以此不断改善自身的绩效水准,才能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绩效文化,促进自我绩效管理的人文环境的培育,并驱动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3.4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卓越采购;管理

随着最近几年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的大形势下,又应该如何实现卓越采购呢?这一直都是业内相关人士研究的重要所在。

一、实现卓越采购,要明确采购管理的定位

如果我们无法将采购管理定义清楚,那么我们就根本找不准卓越采购的关键所在,卓越采购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际的管理当中,采购管理往往容易同合同、供应以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相互的混淆,绝大部分企业的采购流程是从计划开始到采购的实施、合同签订执行,到最后的供应商评价等。这样会使得对采购管理的认识错误定位在供应管理以及完整的采购之上,甚至是还包含资金管理等方面,导致采购管理当中的采购、财务、需求等各个部门出现了相互混淆、纠缠不清的情况。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当中,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就提出了:采购管理应该与人力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保持一致的属性,是能够成为企业各个方面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想要实现卓越采购,企业首先就应该明确管理的定位。

二、实现卓越采购,离不开采购集约化管理的价值

(1)对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支撑。集约化的采购管理更能体现出企业的意志,但是也需要配合上企业的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够对企业当前的业务以及未来业务增长做好有力支撑,因此,只有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够实现卓越采购管理。

(2)是采购规模效益的实现。只有将企业所需要的直接物资、间接物资以及服务集中,做好内部资源整合以及外部市场风险的规避,强调供应商结构优化,才能够在采购成本降低的同时,获取最优质的产品、服务与最优惠的价格,从而实现企业的卓越采购。

(3)企业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得以提升。采购集约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标准流程以及管控机制的优化,做好企业的各项采购活动的规范,做好采购寻源和采购执行的区分,才能够提升战略采购的比率,实施差异化管理,并且通过统一的电子采购平台来提升效率,从而让采购管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4)强化采购风险管理。集约化管理有利于采购管理透明度的强化,也有利于“阳光采购”的实现,并且通过采购绩效考核,可以实现多维度、全过程的监管,将采购管理分散中面临的权利性风险、制度性风险、供应价格风险等做到最大限度规避,从而实现卓越采购管理。

三、实现卓越采购,离不开卓越的服务

(1)以身作则。在采购中,个性也是卓越服务的一部分。对于常常需要深入客户当中的采购人,不仅要与客户建立出信任与融洽的关系,还要为企业奠定一定的发展基础。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办公室,这样就会给员工传达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不亲近客户也没有关系。

实现卓越采购,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客户交谈,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企业不能反馈给你的东西。所以,能够真正地了解客户、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出融洽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制定出更多满足客户的服务,从而让采购更加顺利。

(2)团队努力。服务应该是没有任何缝隙的,为了更好地鼓励采购人员占据主动,就不应该相互推诿,分配到了责任就应该具体落实。这样让每一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就算某一个人不在,也能够正常运转,才能够实现卓越的采购。

四、实现卓越采购,需要采购信息化的实施

(1)建立采购信息化系统。只有清楚的认识采购业务架构,才能够架构合理的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才能够满足卓越采购管理的需求。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设计企业的采购管理业务架构应当要优先于设计信息化系统架构,能够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本身能够为采购业务模式带来何种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巨大的。比如:通过网络模式开展采购招标,在数量上、地域上,参与投标的人数都会发生突破性的变化,所以,在采购管理上也应该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否则,就算手里面拥有自动步枪,但是却依然将其当作长矛使用。这也是有效的卓越采购管理之前必须要进行专业化的优化改进的重要原因。

(2)采购管理系统应该开展分阶段迭代建设。完善、实现与应用采购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就需要分阶段进行开发的交付,并且每一个阶段又需要多次系统迭代开发改进以及交付验证。信息化采购的实施,才能够对采购管理带来质的提升,但是也可能带来大量的不确定性,甚至是负面的影响。比如:一线的采购人员在新系统熟悉上存在难度,在真正使用之前很难做出预估,这样也是在开发了管理系统之后出现大量不用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这一些不确定性,能够通过分步详细设计以及采取整体架构的方式来实现验证的正确步骤,才能够将变革存在的不确定性消除。这样在开发迭代系统的过程中,也就成为开发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过程。

五、结语

想要实现卓越采购,就需要从管理出发,站在定位、集约化管理、卓越服务以及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上,才能够将卓越采购进行到底,才能够让企业采购更好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