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方法及湿地、草地、森林、流域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数据选取、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而随着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及推进,科学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非同寻常,在综合分析后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从方法及内容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及革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作用。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问题探析
0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效用来自于大自然的特殊产品,是完全有别于劳动价值的一种特殊的价值系统。由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人类不断上升的需求膨胀性,使得生态系统的有偿使用成为必然[1-2]。特别是Costanza等人[3]在《Nature》发表了评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后,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方法不统一,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且权威的方法,因此导致研究的结果可对比性及参考性较低;二是调研数据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及数据较为分散、随机,不能很好地形成全国范围的数据统计及分析;三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及转化率较低,这是因为部分研究数据所得到的结果未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研究结果无法被决策者所接受;四是部分研究中将生态系统的价值放大或对其实质认识不清,导致测算结果远远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混淆了价格与价值的概念。
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常分为四大类[4]:一是直接市场法,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二是替代市场法,主要包括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值法等;三是模拟市场价值法,主要包括条件价值法和有防护费用法等;四是团体商议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参考Costanza等人[3]的研究理论体系及方法。范小彬等人[5]提出了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内容部分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建立了不同指标的计量模型。谢高地等人[6]的研究中结合Costanza[3]研究中的模型提出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同时采用价值转化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试验性评估。赵景柱等人[7]将评估方法分为3种:一是能值分析法,二是物质量评价法,三是价值量评价法,并对3种方法进行优点及局限性分析。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可分为多种类型[8],通过参考生态系统的类型,本文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2.1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路相关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中,Costanza等人[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其研究中湿地具有的气候调节、水体净化等10类可服务全球的生态功能被进行价值估算。张翼然等人[9]统计了71个湿地案例点的价值量然后进行对比,得到湿地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排序及不同地理位置下的价值量特点。张玲等人[10]研究表明Meta分析价值转移方法是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一种可行且快速的方法。李伟等人[11]通过构建优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体系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赵同谦等人[12]对中国陆地水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作了探索,得出2000年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总价值为9810.83亿元/a。
2.2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由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金良等人[13]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高雅等人[14]将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分为4个步骤进行,分别为内涵确认、功能分类、指标设定及价值核算。陈敏等人[15]的研究表明,首曲湿地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所在地玛曲县生产总值的15~19倍,约为55.76亿~71.54亿元/a。赖敏等人[16]以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结合的方法对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为后续的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2.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指森林群落与周围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在面积上是在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起步也较早,赵同谦等人[17]的研究将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并认为需要继续加强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基础研究。李金昌[18]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及评价。王兵等人[19]的研究表明,我国2009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01万亿元/a,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空间格局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2.4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包括社会、自然和经济三个要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能分流域生态补偿、修复及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于秀波等人[20]通过定量化评估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丁辉等人[21]利用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并参考Costanza提出的评估研究,对比了2000,2005,2010年黄河上游甘南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李传奇[22]通过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法对大黄铺洼蓄滞洪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2.5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农田的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所维持的自然条件的效用与价值。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全面地认识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孙新章等人[23]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获得2003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19121.8×108元(2003年现价),认为人类发展农业并没有使得这部分价值降低。肖玉等人[24]通过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评价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数据选取的可行度及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及可能性等。杨光梅等人[25]认为目前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内容局限于而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受到质疑。谢高地等人[26]认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包括评估结果准确性、生态资产与服务的混淆、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以及其本身的复杂性。
3.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Serafy[27]提出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及总量的计算时,若在计算时不考虑替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使估值过高,但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方法及体系。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参考Costanza的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大多研究偏重对服务价值的量化评估上,因此在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上并未有较大突破。
3.2数据选取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谢高地等人[6]采用意愿调查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直接访问的方式,对我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进行了价值当量表的绘制。但2002年200份问卷仅回收38份,2007年500份问卷仅回收213份,而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标准,需要至少60份问卷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得到两个年份的档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差距较大,可能是由于评估方法涉及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数据及结果准确度不高,因此应用性不强。然而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将该数据及结果作为参考,因此后续研究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3研究结果应用的可行性
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一般均为静态的,但现实中其服务价值是通过人类活动、市场运作而实现的。目前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主要为对其价值的量化,模糊化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之间的区别,从而产生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效性和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及争论,因此忽略了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评估结果的应用。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与市场经济、政府决策及管理未能有效整合,同时研究结果的现实应用率也较低,实现为社会服务的道路依旧较远。
4研究价值和展望
4.1研究价值
4.1.1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建立标准规范的价值评估体系,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充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其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决策人员服务,能够合理地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这是建立国民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在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进行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相关研究,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一部分,并为合理管理和使用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并能够将目前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整合,并为生态系统的有偿使用、保护奖励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4.1.2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依据
人类高速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无限制地从环境中索取,而非回赠。而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机制的评估,能科学地获得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资源价值,可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补偿,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生态补偿制度最重要的基础为界定生态环境的物权及产权,通过这一明晰的制度对行为主体进行约束,从而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形成生态环境公平高效的交易制度,逐渐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进行配置,实现社会的公平[19]。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标准需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4.1.3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而目前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价值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因此如何有效评价当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决策者提供评价地方发展有效性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地方决策者提供可持续发展可能性方案的理论指导,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作用[23]。通过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源评估账户,建立产权的归属、有偿使用及保护奖励等制度,完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单位面积的GDP的函数关系,从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否是可以被接受,可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4.2研究展望
(1.国家电网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北京100031;2.安徽南瑞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数据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促进公司运营数据资产应用价值提升,在对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数据资产各项评估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应用考虑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对模型应用给出具体评估步骤,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具体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区别于传统的数据评估方法,这里将评估的关注点从数据质量方面转向以往很少关注的数据资产价值方面。
关键词 :数据资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评估模型;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N911?34;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044?0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 model
ZHANG Zhigang1,YANG Dongshu2,WU Hongxia2
(1.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2. Anhui Nari Jiyuan Software Co.,Ltd.,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Data asse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ata as?se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is brought in to build an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data asset and its main influence factors,the AHP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various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of dataassets. A data asset assessment model in view of cost and application wa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d the specific appraisal pro?cedure of model application and was applied to the value assessment of concrete data asset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method of data evaluation,i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data assets rather than data quality.
Keywords:data asset;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assessment mod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0 引言
作为一项公司资产,数据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这促进了新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及智能技术的传播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数据的面貌和曝光度,数据量和数据种类不断增加。数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升运营效率,将数据转化为价值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内可以这么说。因此,未来十年内,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富创造来源,并且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项值得重视的企业资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问题,也将成为公司估值的核心问题之一。数据资产作为新生事物,本身还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完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更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逐步过程。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之中。孙荣玲等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及价值实现的量化方面进行研究,把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无形资产贯穿起来,作为一种真正的资产加以管理与经营[1]。潘渭河强调无形资产不能脱离有形资产单独使用,无形资产的价值实际上是垄断价值,无形资产使用上的特殊性,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形成了重要的约束条件[2]。陈昌云提出传统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无形资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无形资产评估的两种新的思路: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和EVA方法,并把它引入到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中[3]。贺业明分析指出传统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并不适合于小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并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为小企业的无形资产“量身打造”的价值评估方法[4]。
本文基于前人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资产本身的特点,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数据资产的成本和应用两方面研究,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一套全新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1 相关理论
(1) 数据资产及其价值评估。数据资产是企业在运营活动中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在数据的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全过程可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数据。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是使数据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对数据进行多角度价值评估,利用评估结果对工作提出整改建议,提升数据运营管理水平。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5?8]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将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重要性的总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① 分析各因素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② 对同一层次的多个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③ 由判断矩阵计算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④ 计算合成权重,即全局权重。
2 研究思路
目前,管理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比较成熟,主要有以下4种:收益现值法[9];重置成本法[10];现行市价法[11];清算价格法[12]。无形资产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13];市场法[14];收益折现法[15]。但是由于数据资产的评估标准和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上述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应用到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当中去。当前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数据资产价值的精确定义。数据资产价值定义不统一,导致人们对数据资产价值理解出现多样化,难以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建立数据资产增值管理体系,必须明确数据资产价值的定义。
(2)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或参考模型。大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是针对很单一的问题进行的,解决系统中的比较重要的质量指标,比较系统的研究也只是提出了建模的观点,并给出了建模的步骤,但没有提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体系结构。
(3)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4)针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没有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数据资产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作为数据资产价值的生命线,是数据资产发挥价值的基础,亟需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以提升数据增值运营水平。在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建立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维度、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等角度,设置校验规则,以提高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提高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效率,为进一步的数据增值运营水平提升、减少决策失误和避免经济损失打好基础。
本文探讨的运营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在对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数据资产成本和应用评估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应用考虑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对模型应用给出了具体评估步骤。
3 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
与一般无形资产价值构成不同,由于数据资产价值形成过程的创造性、生产的一次性、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成本费用的模糊性、价值转化过程的风险性等特征,影响数据资产价值形成的因素更加复杂、种类更多,从而导致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更大。
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各种影响因素。
结合运营数据资产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响运营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是数据资产的成本和应用,所以从成本出发,结合应用过程,讨论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来评估数据资产价值。
3.1 数据资产成本
数据资产的成本是一个动态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动,其中许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数据资产成本主要来源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因此本文从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两个角度对数据资产成本进行评估,是比较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
(1)建设费用。数据资产建设费用是从信息系统建设费用评估而来。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一般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间接费用等。
(2)运维费用。数据资产运维费用包括业务操作费和技术运维费,其中业务操作费包括对数据资产的监测费用和数据资产问题管理费用;技术运维费主要指数据资产台账维护费用。
不同的数据资产所包含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数据资产侧重于信息系统建设,则其建设费用比重较大;有些数据资产侧重系统运维,则其运维费用比重较大。
3.2 数据资产应用
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是看似无限的再利用,即它的潜在价值。数据资产成本对其价值的影响固然至关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大部分的数据资产价值在于它的应用,而不是占有本身。因此,研究数据资产价值构成时,就必须将数据资产应用纳入其中。
数据资产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数据资产分类分别进行研究,关注于数据资产使用次数。对于不同的使用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文研究数据资产应用影响因素时,将数据资产的分类、使用次数、使用对象和使用效果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
3.3 数据资产价值构成
通过对数据资产成本和应用情况分析,得出数据资产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因此,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是将数据资产成本和数据资产应用通过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得出。
4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是通过适宜的数据方法对影响运营数据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量化处理最终得到合理的评估值。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构建方法的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4.1 计算数据资产成本
根据第3.1节的内容,数据资产成本影响因素包含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并且不同的数据资产所包含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评估项对数据资产价值产生多大的影响,必须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估值。
对数据资产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处理,确定每一项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数据资产成本得分。
4.1.1 AHP法构建数据资产成本评价体系
根据对数据资产成本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AHP方法,得到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表1 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体系
4.1.2 采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成本YAAHP(Yet Another AHP)是一款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提供方便的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数据录入、排序权重计算、加权计算以及计算数据导出等功能。只需要具备初步的层次分析法知识,不需要理解层次分析法计算方面的各种细节,就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计算数据资产成本的步骤如下:
(1)绘制层次结构模型
按照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体系,绘制层次结构模型(本文为了简化计算,忽略准则层),如图3所示。
(2)计算判断矩阵
确立思维判断定量化的标度。在两个因素互相比较时,需要有定量的标度,假设使用下面的标度方法,其含义如表2所示。
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3)计算结果显示
YAAHP软件自动完成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计算得出成本评估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假设数据资产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得分分别是s1 ,s2 ,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总得分Sp 可以通过加权计算公式得出:
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数据资产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的得分分别是80,90,计算出该数据资产成本评估指标总得分情况:
4.2 评估数据资产应用
采取同样的方法,评估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总得分。数据资产应用涉及数据资产的分类、使用次数、使用对象和使用效果评价4个指标,每一指标对数据资产价值产生多大的影响,必须给出1 个比较合理的评估值。因此,必须对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影响因素进行处理,确定每一个应用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数据资产应用评估得分。
(1)采用AHP法构建应用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对数据资产价值应用及评估项的分析,得到如表5所示的指标体系。(2)采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权重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
YAAHP软件自动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计算应用评估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公司业务专家意见,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资产分类、使用次数、使用效果评价、使用对象的得分分别是80,70,60,90,根据加权计算公式,得出该数据资产应用评估指标总得分情况为:
4.3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根据数据资产价值构成一节表述,数据资产价值是由成本和应用构成。综上所述,最终确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计算模型:
数据资产价值= 数据资产成本得分+ 数据资产应用评估得分根据文中实例,对模型进行量化,最终得出该数据资产价值:
5 结语
本文建立的基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从成本和应用的角度考虑了影响数据资产评估的主要因素,而且为了对数据资产的价值有一个更为精确地评估,在模型中采用了层次分析模型构建应用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指标权重。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影响数据资产价值的因素,可以通过对数据资产进行问题管理,优化有关影响因素的得分,提高数据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荣玲,侯世昌.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价值实现量化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3):50?59.
[2] 潘渭河.试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31?32.
[3] 陈昌云.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09.
[4] 贺业明.小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5] 李正明,张纪华,陈敏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有序用电模糊综合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7):137?141.
[6] 宾光富,李学军,Dhillon Balbir?S,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设备状态系统量化评价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774?780.
[7] 孙剑平,王海舟. AHP 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技术资产评估中的组合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3.
[8] 戴勇.基于AHP的DEA分析基础上的虚拟物流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系统工程,2002,20(3):47?51.
[9] 杨忠钰.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J].青春岁月,2012(14):365?366.
[10] 苏淑香.无形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及其适用性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11?212.
[11] 孙福清.现行市价法在林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J].中国资产评估,2007(11):11?12.
[12] 肖作平,邵铁柱,王涌.评估清算价格方法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1999(6):68?69.
[13] 赵军,杨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1):346?356.
[14] 杨天珍.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35):412?413.
[15] 耿明明,尉京红.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信,2009(5):28?29.
作者简介:张志刚(1972—),男,辽宁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信息化、数据管理。
【关键词】水库建设; 生态系统; 生态资产;影响评价; 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库建设对生态资产的影响
水库是在原河流上拦河筑坝并淹没了流域内部分景观后形成的。由于各个水库建设规模以及所在河流的生态系统特征不同, 导致水库建设对生态资产影响程度不一样。笼统而言, 流域内包含有河流、湿地、森林、农田、城镇, 栖息有多种植物、动物, 并有人类居住生活, 拦河筑坝建库对这些自然资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1、水库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生态系统是河流内生物群落和河流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连续的系统, 是从源头诸多小溪开始, 流经上游和下游并最后到达河口的连续整体。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拦河筑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些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分析, 主要影响包括对河流生境的影响,如河流结构、水文情势、泥沙输送等; 对生物资的影响, 如重要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等;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如累积叠加效应等。
2、水库建设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类型以及生态敏感程度, 水库蓄水淹没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文物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地区, 使一些陆地植被、珍稀动植物和重要景观消失, 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3、水库建设对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介于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特殊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 形成具有一定稳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复杂性、共生性与协同性, 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自组织功能。水库建设造成的大量淹没, 对复合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严重。
4、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 由于流速减缓, 水深增加, 原库区河段天然流动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 在水库蓄水初期, 由于淹没后植被等有机质的分解和淹没区土壤中有营养物质的释放, 库区及坝下游水质有可能会出现富营养化甚至短期恶化。在流速小且水较浅的局部库湾、与干流交界的支流回水区以及支流库尾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但就水库整个水体而言, 特别是交换率较高的水库, 仅由于生境的改变而导致出现富营养化的可能性较小。高坝大库改变了水体水温结构, 坝前库区水体水温呈现明显垂向分层现象, 水库下层水体的水温常年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温状态。梯级高坝水库将使低温产生叠加现象。水温结构的改变, 将对水生生物等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引水式和混合式水电开发, 如果未考虑坝下河段生态流量, 将会形成在一定长度河段内季节性或全年性脱水, 造成河流生态需水量不足。
二、水库生态资产价值评价
在水库建设中, 争论的焦点是水库建设对生态的影响问题, 其中导致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评价的计量标准和评估理论不完善。拦河筑坝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多种影响, 其终级结果是使自然资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生态资产的价值。因此应重点对水库建设后生态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的核算理论和方法。
1、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水库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价值可分为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功能和具有间接使用价值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两大类, 产品生产功能是指水生态系统提供直接产品或服务维持人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功能, 主要包括淡水供应、水力发电、内陆航运、水产生产等; 生命支持系统则是指水生态系统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功能, 主要包括生态支持、环境净化、灾害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休闲娱乐等功能。产品生产功能、生命支持功能构成了水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价值。水库生态系统特别在淡水的贮存、供应、调节方面及在水电开发、航运、渔业利用方面, 蕴藏着比原生态系统更为可观的生态资产价值。
2、水库建设对生态资产影响的评估方法
生态资产评估基本内涵,生态资产评估是生态经济学者从经济价值角度, 运用科学方法, 对生态资产的各种类型经济价值及总经济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生态资产估价包括自然资产的估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估价。有时是直接对生态资产从整体上进行估价, 包括自然资产估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价。生态资产评估一般遵照预期收益( 福利) 原则、最有效使用原则、近似精确原则。
生态资产评估方法,生态资产中的自然资产或具直接使用价值的资产, 凡可以商品化或市场化的, 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成熟的资产估价方法, 如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评价方法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二是模拟市场技术, 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条件价值法也称调查法和假设评价法, 它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方法之一。条件价值法适用于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商品的价值评估, 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的重要方法。
3、水库生态资产评估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水库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水库建成蓄水后, 淹没区内河流等生态系统经过扰动、适应及演替发展,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从而由河流流域内的原生态系统演变成为新的水库生态系统。水库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也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系统受干扰阶段, 或旧系统解体阶段, 即拦河建坝后, 原流域内生态系统受干扰损害、平衡失调、系统衰退甚至崩溃解体; 二是系统适应阶段, 或新系统发展阶段, 即水库蓄水后,新的水库生态系统在扰动中开始发育、发展到趋于稳定; 三是系统稳定阶段, 或系统演替阶段,即随着时间的延续, 水库生态系统经历扰动、稳定、再扰动、再稳定的若干个亚稳态发展后, 直到顶级稳态的形成。
水库建设对生态资产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坝前河流流域淹没区内原复合生态系统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及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评价指标体系、建坝后新形成的水库生态系统生态资产及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体系等。通过完善水库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 探索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及政策环评, 强化生态监管, 研究完善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政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完善“绿色大坝”环境评价、认证制度, 依法环评、科学环评, 使水库工程建设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健民,王如松.中国生态资产概论[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丁圣彦等.生态学--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76- 276.
[3]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23( 5) : 45- 50.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森林保险;资产评估;批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33-03
目前我国森林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袁红萍(2013)认为以按“亩”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为核心内容的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缺陷是阻碍森林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并认为以“林木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损失理赔费计算依据”为核心内容的森林保险制度改革,是破解森林保险困局的关键所在[1]。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自动评估模型(AVM)和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CAMA)开展物业税评估工作。21世纪初,国内在房地产交易征税上借助批量评估技术开展税收评税及其征管工作。批量评估具有高效率、合时性、一致性、持久性、可解释性和透明性特征[2]。国内很多学者论证了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一致认为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可行的。因此,批量评估技术是解决大面积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有效且可行的技术方法。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分析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多种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1)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2)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3)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
森林资源生长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干扰,由此遭受自然灾害、社会不可抗力等因素的侵害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主要灾害有以下三种:(1)火灾。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最大森林灾害,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2)病虫害。病虫害对林木及其果叶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很难估算,因此对病虫害目前暂不承保。(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灾、雪灾和洪水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
按照评估技术手段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IVS(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2005)认为,批量评估是在特定日期,应用统一的系统,考虑到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评估多个财产的活动[3]。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相对于单项资产评估(Fee Appraisal)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某单项财产的市场价值时,该评估业务通常被称为“单项资产评估”,而一次性评估大批量财产的评估业务则被称为“批量评估”。批量评估区别于单项资产评估的关键在于:批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定估算大量资产的价值,其一次性评估的对象是一批或一组资产而不是单项资产,并应用统计检验来校正批量评估模型以保证评估质量。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一样,有10个评估基本要素,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价值类型、评估假设、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依据和评估程序等。下面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要素的特殊性加以分析讨论。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主体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实行的是“政策性森林保险为主,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辅”的森林保险体制(简称“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这种“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必然有多方森林保险主体的参与,其中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履行森林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管职责,如果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则超越其行政职责权利范围。森林保险企业是森林保险服务提供商,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势必导致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森林经营者是森林保险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其受到缺乏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具备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的专业能力。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利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工作协助其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总而言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与森林保险相关的主体都不能很好地胜任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来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职责。
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资产》(中评协[2012]245号)的规定,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和评估人员是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管理、资源核查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要具备相应的林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之外的具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该机构可以是盈利企业,也可以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借鉴国内外物业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和机构性质,笔者建议组建从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工作且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简称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提供“政商结合”森林保险制度要求的批量评估中介服务。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应该有下列专业人士组成:(1)注册资产评估师;(2)林业专业技术人员;(3)计算机专业人员;(4)“3S”专业技术人员;(5)保险专业技术人员;(6)其他辅助人员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对象与范围
森林保险目的的评估对象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在现行的森林保险制度下,由于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地、动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不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因此,不能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的对象纳入其评估范围。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目的和价值类型
森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如何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发生后,履行赔付或给付的最高责任限额。就保险一般规律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依据和计算基础。因此,正确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保证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目的之一是确定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可保险价值,从而决定购买多少保险额才算充分,以保证投保林木资产不受损失。可保险价值是指可能因危险造成损失的森林资源资产的重置或重建成本。可保险价值是保险单条款中记载,或认同的某项森林资源资产损失,或森林经营者的整体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损失的一部分。可保险价值是林木资产占有方、债权人、保险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所关心的。
如果保险额是以重置形式提供的,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按照更新重置成本来计算。按更新重置成本计算可保险价值是以更新重置成本为依据,扣减去陈旧贬值;如果保险额是以市场价格形式提供的更新重置成本,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选择树种、树龄、立地条件等因素类似的林木资产所需更新重置成本外加适当运费、税负等计算出可保险价值。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目的之二是,当森林保险标的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满足森林保险损失结算需要所做的评估,其具有非常特殊和有限的目的,即证实资产价值是根据保险单条款规定确定的,可称之为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保险损失结算价值类型与保险评估确定的可保险价值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损失结算所做的评估是在损失发生以后进行。
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评估目的和价值类型有两个,分别是:(1)满足森林保险投保行为需要确定的可保险价值;(2)满足保险损失结算行为需要确定的保险损失结算价值。可保险价值和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一致,只是评估基准日不同而已。
(四)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资产的价值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资产评估是确定资产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静态价值,并非确定资产每时每刻的价值变动过程和变动趋势。
在森林资源资产占有方投保森林保险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就是森林保险的购买日,或者森林保险合同签署日。
当林木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损失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应该是保险事项发生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都不宜作为保险损失结算评估基准日。因为,如果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日期作为评估基准日,其评估结果必然不符森林保险合同的规定,也违背了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原则。
根据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规定,森林保险以一年为一个保险周期。一般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评估周期一般应与森林保险周期一致,即批量评估周期为一年。从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来看,在国民经济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一年生长期对经济林以外的林木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周期可以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具体评估周期可以根据林区主要树种生长阶段确定。
(五)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途径方法
1.批量评估的成本途径评估方法,是根据成本法的评估原理构建批量评估模型的方法。评估师在选择该模型对林木资产评估时,采用成本法(更新重置成本法)评估保险目的林木资产的价值。更新重置成本是指采用新的设计、新的标准、新的造林技术、新的经营水平,以现行价格新造相同林木资产所需的成本。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受林分组成、树种、生长状态、生产材种、产品品种、市场价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批量评估林木资产价值时具体考虑的是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和管护成本等。林木资产生产成本可能受到林木资产树龄、树种、面积、森林蓄积、经营方式、物价因素、区域因素等影响。
在采用成本法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时,还要考虑林木资产的增值(贬值)问题。林木资产一般不存在贬值,反而因林木材积生长使之增值。当然有些林种、树种、某些年龄段的林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也的确存在。譬如过了盛产期的经济林,产量明显下降,甚至收不抵支,存在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用材林和防护林如林木年龄达到过熟年龄或防护成熟龄,其林木生长功能衰退,生产能力下降,防护功能下降,产生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由于森林经营或林木年龄的问题,其增值(贬值)的速度有快有慢,量有大小,在评估中需要注意调整。对于经济林,还有一个有别于用材林资产的问题,即其生长过程分为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阶段,盛产期有较高的产出,过了盛产期产量明显下降,有一个经济寿命的问题,即存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成新率问题。其成新率计算公式是:
成新率=1-已收获的年限÷盛产期的年限 (1)
2.批量评估的收益途径评估方法,是按“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将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此估算评估对象的合理价格或价值的评估途径。其计算公式:
V=∑n
t=1+ (2)
式中,V――评估值,n――年份(第一阶段每年净收益不等的总年数),Rt――第t年的净收益,An+1――第n+1年开始每年净收益相等的年净收益,r1――折现率,r2――资本化率。
采用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评估时,关键是要确定折现率、资本化率、年净收益和折现时间。其中折现率、资本化率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折现率与资本化率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3.批量评估的市场途径评估方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类似资产”是指在用途、结构、位置等方面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比较的评估途径。目前在批量评估中,有两种市场途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可比销售法(间接评估模型)。它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先建立一个确认可比销售样本的模型;然后再根据可比销售林木资产样本与目标林木资产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其模型表达式为:
V=SPC+ADJC (3)
式中,SPC表示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销售价格,ADJC表示对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调整。传统的可比销售法的调整原理,采用的是非统计校准的样本分析,即在模型中设定两个销售样本的特征在其他方面都相同,根据两个销售样本中某一特征的差异反映销售价格的差距。这种方法较为原始,可靠性不足。因此,可比销售法虽然构造简单,易于被使用者和法庭接受,当其精确度难以与市场法媲美。
二是目前在批量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直接市场法(Direct Market Method)。直接市场法模型通常是采用了统计校准技术的愿望模型(Hedonic Models)。它以当地市场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为基础,需要采集有关林木资产具体特征的信息以确定价值。当地市场上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用于估测评估对象的价格。
四、结论
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依据可以是森林面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或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成本。而最能真实反映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依据的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征和可能遭受灾害的情况来看,目前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就是林木资产,除林木资产以外的森林资源资产不宜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
从评估技术角度来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评估与批量评估两种评估技术并用的模式。
从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目的、评估对象与范围、价值类型、评估原则和假设、评估途径方法、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等评估要素,都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一致,它们的区别在于评估效率和评估费用的不同。另外,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也不一定相同。
参考文献:
[1] 袁红萍.改革森林保险制度破解森林保险困局[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
[2] 张旭.财产税税基批量评估中的特征价格模型分析――以厦门市商业住宅为模拟分析对象[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 纪益成,傅传锐.批量评估:从价税的税基评估方法体系发展新动态[J].中国资产评估,2005,(11).
关键词:林木资产;评估鉴定;评价指标分类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9203
1引言
依法对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调查评估鉴定,不仅涉及受损(侵)后经济补偿和恢复森林资源再生产问题,而且也为执法量刑和经济处罚提供技术与法律依据。由于调查评估鉴定目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对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的调查评估鉴定,这是在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鉴定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探讨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调查评估鉴定的技术特性,调查评估了连城莒溪隔口村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纠纷中林木资产受损价值和连城炉塘林业经营所“种子园”林木资产受侵价值。通过对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评估调查,分析了调查与评估鉴定技术方面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评价指标和评估鉴定方法,表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在现行的林业体制和森林经营水平条件下,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调查与评估鉴定应采取分类评价法。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材料1:连城莒溪隔口村所属山场2012年被侵占,受损林木为2005年人工造林,该山场已平整土地,建成了养殖场。评估目的为确定调查评估对象范围内所有林木资产损失的现值,作为该村请求赔偿的依据。
材料2:连城炉塘林业经营所杉木“种子园”更新采伐,为2014年伐区,由某承包工程队包砍包销,采取1 m3给检尺员150~200元作为报酬为手段,共侵吞杉木202m3,属皆伐伐区山场,林地已清理干净。评估鉴定目的是确定调查评估对象范围内所有被侵占林木资产的现值,作为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
2.2调查鉴定评估方法
2.2.1林木资产受损(侵)资源调查鉴定方法
林木受损(侵)价值是以受损(侵)林木资源为对象,受损(侵)的林木,往往是已经被毁,或已被采伐出卖,经常是无帐可查,山场只留下伐根,要认定不在山场的林木资源,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认真分析林木受损(侵)类型和程度,依不同地类或林种、培育目标分有参照林分和无参照林分二种调查鉴定类型查清受损(侵)林木资源。
(1)林木受损(侵)有参照林分的林木资源调查鉴定。根据最近一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或建档材料和立地条件、树种、年龄、起源、坡位等情况,找出同一或邻近小班相近的林分进行林木资源调查。利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网格法或计算机求算面积,也可采用皮尺丈量、罗盘仪、GPS等仪器实测受损(侵)林地面积,并计算受损(侵)林木蓄积。
(2)林木受损(侵)无参照林分的林木资源调查鉴定。主要通过查伐根来计算林木受损(侵)的数量。人工林株行距较整齐、分布较均匀可采用加密样园调查或标准地调查伐根,查根径立木材积表,利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网格法或计算机求算面积,也可采用皮尺丈量、罗盘仪、GPS等仪器实测受损(侵)林地面积,并计算受损(侵)林木蓄积;天然林只能在受损(侵)伐区内量取全部被采伐的伐根,查根径立木材积表,求得林木蓄积。根径异常的林分,应进行修正,使之符合实际。
2.2.2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评估方法
由于所评估的对象,往往是评估之前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好几年,评估的基准日只能为推算基准日,与实际评估时间不能相吻合。因此,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评价指标也只能为推算指标。受损(侵)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和评估价值与森林资源流转的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和价值有很大不同。目前受损(侵)林木资产评估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是根据评估目的和林木资产受损(侵)情况,分别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即分类评价法评估,具体如下。
(1)用材林幼龄林及未成林造林地林木资源资产采用重置成本法。
(2)用材林中龄林、近熟林林木资源资产采用收获现值法。
(3)用材林成、过熟林林木资源资产采用木材市场价倒算法。
(4)竹林资源资产采用分段计算,稳产前采用净现值法,稳产后采用年金资本化法。
(5)经济林资源资产采用分段计算,稳产前采用净现值法,稳产后采用年金资本化法。
其它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是在上述5种方法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评估目的、培育目标、社会生态效益指数采用系数比较法评估。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童庆嘉:林木资产受损(侵)调查鉴定与价值评估技术探讨资源与产业
3结果与分析
下面以材料1、2为例对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进行调查评估鉴定结果分析。
3.1案例1:用材林中龄林林木资产受损调查评估鉴定
3.1.1林木资产受损调查鉴定
该山林列入评估范围的林地实地丈量面积7.7亩,其中养殖场占用马尾松林面积7.1亩,道路占用杉木林面积0.6亩。2015年参照周边未损林木进行调查鉴定,马尾松平均胸径9.5cm,平均树高5.5m;杉木平均胸径14cm,平均树高9.0m。被损马尾松林分蓄积33m3,被损杉木蓄积6m3,受损林木蓄积总计39.0m3。为用材林中龄林。
3.1.2林木资产受损价值评估
用材林中龄林受损林木资产评估采用收获现值法,其计算公式为:En=S×m×MuM×∑3i=1Ai[fi1(Wi1-Ci1-Fi1)+fi1(Wi2-Ci2-Fi2)](1+P)(u-n)]-(R+V)×[(1+P)(u-n)-1P×(1+P)(u-n)(1)
(1)式中,En:林木受损价值; S:龄组面积7.7亩,其中杉木林0.6亩,马尾松林7.1亩。m:龄组单位面积蓄积量,杉木10m3/亩,马尾松4.65m3/亩; mu:森林经营类型标准林分成熟龄对应曲线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按福建省林业厅制订的《森林经营类型表》中的生长指标似合林分蓄积量生长曲线,杉木、马尾松采用一般中径材经营类型。
M杉=20.31432×(1-e-0.1263545t )5.293045;
M马=20.29737×(1-e-0.108322t )4.361291;
其中,M:现实林龄时标准林分蓄积生长曲线对应的单位面积蓄积量,M杉=5.6 m3/亩,M马=5.4 m3/亩;Ai:树种组成比系数; i:树种代码,即1代表杉木,2代表马尾松,3代表阔叶树;u:该森林经营类型的主伐年龄,u杉=26,u马=31;n:年龄11年;p:投资收益率,按6%;R:年地租,本次不计;v:每年的单位面积管护费,1元/(亩・年);Fi1、F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材种的木材生产销售合理利润,已受损;fi1、fi2:各种树种原木、综合材出材率,杉木75%,其中原木45%,综合杉30%;马尾松80%,其中原木50%,综合材30%;Wi1、W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单位产品平均销价;杉原木:1100元/m3,杉综合:800元/m3;松原木:950元/m3,松综合:650元/m3;Ci1、C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材种经营成本,直接生产工资150元/m3,其它税费已受侵。
经评估,林木资产损失价值为21493元,其中马尾松损失价值为17158元,杉木损失价值为4335元。虽然林地已被毁,但是有周边对比林分,其林木资源数量,可按现实林分计算,尽管林地被毁时间和评估时间相隔甚远,但是评估值是由现实林分计算,即为现时价值。
3.2案例2用材林成熟林林木资产受侵调查评估鉴定
3.2.1林木资产受侵调查鉴定
该山林林木受损(侵)属无参照林分的林木资源鉴定调查。2015年实地调查,采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并用计算机求算面积。人工杉木种子园株行距整齐,采用3.26 m样园加密布点,量取样园内伐根地径。由于杉木种子园是通过嫁接成林,其地径比一般杉木林地径偏大,与现有采用的地径材积表不符。为此,采用原有伐区调查设计材料量取的胸径和树高,按原设计平均胸径与实地量测的平均地径的比值,作为修正系数,以此推算各样园的平均胸径,查原设计树高曲线图,得出各样园平均树高,再根据平均胸径、树高查《福建省杉木二元立木材积表》,求算出该伐区的蓄积量,并依照原设计出材率计算其出材量,推算出被侵占的木材为212 m3,与森林公安立案侦察取证的数据202 m3,误差5%,在调查技术规定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人工杉木种子园更新采伐按用材林成熟林认定。
3.2.2林木资产受侵价值评估
用材林成熟林被侵占林木资产评估采用市场价倒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En=S×M×∑3i=1Ai[fi1(Wi1-Ci1-Fi1)+fi2(Wi2-Ci2-Fi2)](2)
(2)式中,En:林木资产评估值; M:材木蓄积量M=202m3; Ai:树种组成比系数同案例1;Fi1、F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材种的木材生产销售合理利润,已受损;fi1、fi2:各种树种原木、综合材出材率,杉木74.4%,其中原木60.3%,综合材14.1%;Wi1、W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平均销价;杉原木:1100元/m3,杉综合800元/m3;Ci1、Ci2:各树种原木、综合材材种经营成本,直接生产工资150元/m3,其它税费已受侵。
经评估,林木资产受侵价值为人民币126472元。林木资源受侵占的数量,即为成熟林分采伐时的数量,而不是现时林木资源数量,因此评估基准日并不是该林木受侵时的时间,这个基准日只能是计算过去受侵林木资产的时间,而不是受侵占林木资源所具有的时间,但其技术经济指标是推算基准日该时点的公允值,它是计价指标的基准日。
4结论与探讨
(1)案例中的资源核查工作繁重,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林分状况,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最好利用可参照林分进行调查,以提高调查精度。
(2)受损(侵)评估值应为林木的全部价值,这与山林转让所评估的纯价值有所不同,它应包括受损(侵)税费和利润,以及其他可提供社会劳动的价值。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龄组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上述两个案例采取分类评价法,其评估结果当事双方都能接受,并作为经济补偿、执法部门执法量刑和经济处罚的依据,说明分类评价法是公允的。因此, 在现行的林业体制和森林经营水平条件下,林木资产受损(侵)价值调查鉴定与评估应采取分类评价法。
(3)案例1林木受损是动态的,其评估基准日为即时日;案例2林木受侵是静态的,其评估基准日为推算基准日,是林木受侵该时点的公允值。在实际操作中要准确把握评估基准日,确保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4)由于该项目调查评估是受特种行业的委托,评估目的是作为执法的依据,而不是森林资源流转资产评估中所述的评估情形,它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作出判决。
(5)案例举列的是评估工作中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其他林种的森林资源资产受损评估也可采取分类评价法进行评估,笔者不再列举。
(6)系数比较法评估是林木资产受损(侵)更具特殊性的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系数受评估目的、培育目标、社会生态效益指数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业部财务司.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有关规定选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陈平留.森林资产评估[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陈平留,刘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陈平留,刘健,陈昌雄,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一、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概况
在近20年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区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县级森林公园2处,生态旅游开发景区、景点100多处,形成了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能力。2010年,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实现利润500余万元。
二、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测算的理论方法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Atkinson法、成本法、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费用支出法等类型。本文采用旅行费用法对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
旅行费用法是一种评价无价格商品的方法,通过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来对非市场环境产品或服务进行价值评估,并把消费环境服务的直接费用与消费者剩余之和当成该环境产品的价格,这二者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旅游景点的支付意愿。
三、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为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旅游时间价值之和。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
消费者支付意愿为直接费用与消费者剩余之和。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所愿意支付的费用与实际付出的费用的差值。其公式表述为:
(1)
式中,yi为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对第i出发区的游憩效益;Pi为第i出发区人口总数;Tij为征收Cj-Cj-1的入林税后,第i区的游林率(Ti=Ni/Pi,Ni为第i出发区的年游林人数);Cj-Cj-1为在旅行费用Cj-1的基础上征收的入林税;Y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游憩效益。
计算消费者剩余可将旅行实际费用作为一种“影子价格”(如图),当影子价格增加,即旅行实际费用增加时,游客人数将减少。
在上图中,对于一个很小的费用增加值ΔPj,当旅游人次为Nj时,一组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全体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曲线下的面积,计算公式为:
(2)
Pm为增加费用最大值,y(x)为费用与旅游人次的函数关系式。
2、消费者支付意愿分析计算
(1)游客抽样调查和分区
采用调查法,直接询问游客关于生态旅游的支付意愿。于2010年6月至8月在祁连山保护区对游客进行了调查,调查因子有游客来源、旅行时间、游林时间、旅行费用和进入保护区的支出等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对游客来源地进行了划分,收集了相关地区或城市的总人口数和人均收入(见表1)。
在表1中,游林率指某地区的游林人次与该地区总人口之比;游林人次为调查总人数中某一地区调查人数所占的比例与保护区年游客量的乘积。祁连山保护区2010年游客量约为50万人(次)。
(2)保护区旅游率回归模型
来自某一客源地游客人数的多少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游客收入水平、景区吸引力、旅游费用、旅行时间、客源地的总人口等。一般情况下,客源地的人口越多,人均收入越高,则出游的人数就越多;游览某景区花费的时间越长、费用越高,到该旅游区的人数就越少;旅游区的风景吸引力与游客数量成正比。在假设祁连山保护区的风景吸引力对各个客源地游客吸引力相同的情况下,建立游林率与人口、收入、旅行时间和旅行费用4个因子的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出发地的人口和旅游费用对保护区游林率的影响较为显著,之后为收入,时间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3)最大追加费用计算
以客源地游客可承受的最大费用减去现实的旅游费用就得到祁连山保护区对各客源地的最大追加费用。祁连山保护区对各客源地的最大费用和追加费用最大值见。(见表3)
从表3中可知,祁连山保护区的最大追加费用为311元。当追加费用达到311元时,游林人次即为零。通过对上表数据的计算,得出祁连山保护区的游林人次与追加费用间的函数关系:
Y=12.368457-1.168145X+0.792146X2(3)
R2=0.9876;R’2=1.3759
式中,Y为游林人次(万人次/年),X为追加费用(元)。
(4)消费者支付意愿值
根据公式(3)可求得祁连山保护区消费者支付意愿Vp为:
(万元/年)
(二)时间价值
消费者支付意愿只是保护区生态旅游价值的一部分,保护区生态旅游价值还包括旅游的时间价值。计算公式为:
(4)
式中,t1i为第i客源地的旅程所费时间(h),t2i为第i客源地在保护区的游憩时间(h),si为第i客源地的人均月收入(元),ci为第i客源地年游林人次,ti为第i客源地的月均工作时间(h),n为客源地的个数。
旅游时间价值计算采用国内通用标准,即按照客源地的人均实际工资的30%――50%。本文参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评估研究》,使用40%的打折率。各客源地游客的月工作时间统一为168h(每周40h)。由此计算得祁连山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时间价值为1027.5万元。
(三)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
根据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旅游时间价值计算结果,可求得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V为:
V=6268.9+1027.5=7296.4(万元/年)
四、结论
本研究针对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的价值评估缺乏空间表达、对数据要求高、评估效率低等不足,初步构建了适用于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的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功能。
1研究区概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20°54'9"~24°2'6"N、107°19'26"~109°51'54"E,东西长262km、南北宽347km,总面积4.17万km2,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地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大西南区域经济合作区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区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通过初级生产、次级生产供应为人类提供农业、林业产品等,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求。由于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可以采用市场价格法对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的服务进行价值评估[4]。
2.1农业产品提供的服务价值
2.1.1价值量评估
评估中主要考虑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农业产品价值[5],包括粮食、糖料、油料、蔬菜及其他农作物,以及茶园、果园、桑园及其他园地等提供的产品。计算公式如下:Va=∑Aa,i×Ya,i×Pa,i式中,Va为农产品的价值(元);Aa,i为第i类植物产品可收获的面积(hm2);Ya,i为第i类植物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kg/hm2);Pa,i为第i类植物产品当年的市场价格(元/kg)。
2.1.2空间表达
由于在耕作管理上的不一致,在同一块耕地种植的农作物在年内和年间会不一样,即有可能出现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及同时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况,加上间作套种等模式出现,难以确定具体粮食作物或油料作物的复种指数。因此,为合理表示种植业农产品的价值空间分布,有效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种农作物统一采取全研究区的平均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中各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产值,计算出研究区域中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及平均单位面积产值;将各种农作物在各研究区的种植面积乘以单位面积产值,得到每种农产品在各研究区的产值;各产品产值经过权重系数(各产品667m2产量与研究区平均的比值)修正(体现空间肥力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再经种植面积加权后赋予相应的土地利用图斑(由于同一种耕地,如灌溉水田,有可能种植粮食也有可能种植蔬菜,各研究区域的农产品种植结构也不尽相同,为了缩小这种空间差异,对不同研究区域内不同农作物进行种植面积加权,得到研究区域内同一耕地类型总的单位面积价值后,平均赋予相应的图斑)。
将土地利用图与行政区划图合并,得出不同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斑块,融合后将各种农产品价值赋予各自土地利用图斑,然后对农业产品价值字段进行渲染,得到农产品提供的服务价值分布(图1,封底)。
2.1.3价值评估
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总产值为2249258万元。由图1可见,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价值空间分布差异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直接相关。从表1可知,按集中程度分析,有3个较为明显的集中区域,分别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部(南宁市辖区、横县)、中南部(钦州市辖区、灵山县和合浦县)、中北部(武鸣县、宾阳县);按区域总价值统计,最大值779376万元(南宁市辖区)与最小值2171万元(东兴市)相差358.99倍;按研究区域单位面积价值统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单位面积农产品平均价值为52.95万元/km2,其中,最大值119.54万元/km2(南宁市辖区)与最小值4.32万元/km2(东兴市)相差27.64倍。
2.2林业产品提供的服务价值
2.2.1价值量评估
生态系统提供的林业产品主要包括采伐的木材、竹材及采集的非木林产品[6],采用市场价格法评估,计算公式如下:Vf=∑Af,i×Yf,i×Pf,i式中,Vf为林业产品的价值(元);Af,i为第i类林业产品可收获的面积(hm2);Yf,i为第i类林业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kg/hm2);Pf,i为第i类林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元/kg)。
2.2.2空间表达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内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计算各种植被生产的林产品的价值,平均分配给相应的土地利用图斑。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及森林资源分布(如划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等),林业产品供给价值用年内增长活立木价值表示,运用市场价格法计算。对于活立木价值,根据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确定生态系统优势林分分布,根据统计年鉴获得林业产品年净生长蓄积量数据;确定当年活立木价格,与年净生长蓄积量相乘,得到各林分活立木价值;利用GIS软件,将计算出的各种林分活立木价值分别赋予相应的土地利用图斑,然后对林业产品价值字段进行渲染,得到林产品的价值空间分布图(图2,封底)。
2.2.3价值评估
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林产品价值为2145287万元。从图2可见,林产品价值总体分布在中南部,与农产品价值分布差异较大,这主要与北部湾经济区林业资源分布状况相关。从表2可知,按研究区域总价值比例统计,南宁市辖区(12.70%)、钦州市辖区(11.63%)、上思县(9.64%)较高,合浦县(3.80%)、东兴市(1.44%)、北海市辖区(0.69%)较低,最大值272390万元(南宁市辖区)与最小值14884万元(北海市辖区)相差18.3倍;按研究区域单位面积价值统计,北部湾经济区单位面积林产品平均价值为50.5万元/km2,其中,上思县(72.79万元/km2)、防城港市辖区(65.90万元/km2)、浦北县(63.23万元/km2)较高,宾阳县(36.77万元/km2)、合浦县(33.58万元/km2)、北海市辖区(15.16万元/km2)较低,最大值72.79万元/km2(上思县)与最小值15.16万元/km2(北海市辖区)相差4.8倍。#p#分页标题#e#
2.3产品提供的服务价值
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产品提供价值(含农业产品和林业产品提供价值)为4394545万元,产品提供价值的空间分布如图3(封底)所示。北部湾经济区产品提供价值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耕地、林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直接相关。从表3可知,按研究区域总价值统计,最大值1051766万元(南宁市辖区)与最小值246676万元(东兴市)相差31.8倍;按单位面积产品价值统计,北部湾经济区单位面积产品平均价值为103.44万元/km2,其中,最高的南宁市辖区(161.31万元/km2)与最低的北海市辖区(81.31万元/km2)相差3.6倍。
从评估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价值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若不进行价值的空间分配过程,各项服务产品提供价值只能按行政区域数值进行表示,难以体现空间差异。如农业服务价值与作物类别、播种面积、土壤肥力、农作物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空间差异非常大;若仅仅采用各行政区域统计资料数据表示各项服务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价值空间分配过程,结合其他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结果,有利于对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 评估土地价值 理论 市场比较法 假设法
中图分类号: D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土地价值理论研究的经济理论基础
1.1劳动价值论
土地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加以提出来的,最终由马克思对其加以完善,这个理论认为劳动投入是价值决定的唯一因素。
1.2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对它们的收入进行分配,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效用价值论只能说明价值决定的“质”,具体的“价值量的决定”需要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解决。
1.3供求价格论
供求价格是由19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马歇尔认为,所谓的价值,就是指交换价值或者价格,这主要是取决于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共同作用的均衡状态,其中,生产要素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供给价格,边际效用的大小又决定了需求的价格,被称为混合价格理论。
2、土地价值理论构成
2.1土地的资源价格
土地资源具有原始性特征,土地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同时也是万物生存的基础,自身具有生产能力。由于各种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不是由于劳动而产生的,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土地可以被出租和变卖,从而也就产生了地租和地价。
2.2土地成本价值
土地的成本价值主要是指在土地上的投入,土地上的成本投入可以通过以下的两种方式来改变土地的资本价值:一是在原有土地资源上进行一些技术、劳动、资本的投入,增强土地的生产能力,例如在土地上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等;二是土地的开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强,可以通过一些要素的投入开垦出一定量的土地, 使得土地的供给的弹性增强。
2.3土地使用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给需求者带来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上的价值。土地资源既是私人物品又是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同时土地的使用价值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使用价值,二是间接的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为土地的需求者带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生态价值。
3、市场比较法
3.1基本原理
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需要进行评估的土地与近期已经发生交易的相似土地交易案例进行一个细致的比较,根据交易案例的价格,参照待评估土地与交易案例的土地在交易明细情况、交易日期等个别因素方面的差别,对已交易土地案例的价格进行详细的分析,大致获得待评估土地的价格,用此价格成为土地的比准价格。
3.2估价的步骤
市场比较法估价步骤为:
1、收集交易实例
2、选取可比实例
3、建立价格可比基础
4、进行交易情况修正
5、进行交易日期修正
6、进行区域因素修正
7、进行个别因素修正
8、求出比准价格
3.3选择比较实例
所选取的比较实例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取与待估土地的用途应相同的对象,主要是指土地的具体利用方式,大致可按大类和小类来划分。大类土地的用途如:商场、写字楼、酒店等。小类土地的用途如:住宅,绿化等。2、选取与待估土地所处地段相似的比较对象,主要是指比较的实例与待估对象应位于同一区域或者是邻近的区域。3、成交日期应与估价对象地块相近。一般情况下比较实例的成交日期距估价时点的间隔越短,得到的估价也就越准确。
3.4比准价格的计算
实例修正后的价格=比较案例成交价格×交易情况修正系数×交易日期修正系数×影响因素修正系数×年期修正系数
各实例修正后价格的差额率一般不应超过10%,如果价格差额满足要求,根据各比较实例的情况及其与评估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加权平均、中位数等方法计算比准价格。
3.5市场比较法的特点以及其应用范围 (1)市场比较法的特点:比准价格 (2)市场比较法使用的前提条件:市场比较法仅适用于比较稳定的土地市场,且有大量丰富交易案例的地区,并且在交易案例与待估土地之间一定要有很强的替代性。 (3)市场比较法的适用范围 从适用条件来看,市场比较法主要用于地产市场发达且有充足的具有替代性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从评估目的和评估结果的形式来看,可直接用于评估土地的价格或价值,可用于评估土地或房地产的租金,可用于其他评估方法中有关参数的求取。
4、假设开发法
4.1假设开发法的基本原理
假设开发法(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method,residual method):房地产估价方法之一,运用假设开发法评估待开发房地产的价值,具体有现金流量折现法和传统方法。假设开发法又被称为剩余法,指预计估价对象开发完成后的价值,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税费和利润等,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在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时,不用扣除利润部分。其被广泛运用的公式为: 地价=项目开发价值-建造成本-管理费-销售费用-利息-税费-利润
4.2项目开发价值的评估
(1)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最高最佳使用原则要求房地产估价结果是在估价对象最高最佳使用下的价值,它的分析就是为估价对象寻求一种最合理最可能的用途,并使得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价值最大化,估价对象是否为最高最佳使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法律上许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价值最大化。
法律上许可:主要分析每一种潜在的使用方式,是否满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使用方式不能选用。
技术上可能:主要分析对法律所允许的每种使用方式,要检查它在技术上是否能够实现,包括建筑对材料性能,施工技术手段等能否满足要求,如果技术达不到的则不能选用。
经济上可行:主要分析对于法律上允许,技术上可能的每一种使用方式,主要进行经济上可行性检验。经济可行性检验的一般做法是:针对每一种使用方式,首先预测它的未来收入和支出流量,然后将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流量进行折现,将两者进行比较,只有收入现值大于支出现值的使用方式才具有经济可行性,否则不能选用。
价值最大化:主要分析在所有具有经济可行性的的使用方式中,能够使估价对象的价值达到阳大化的使用方式,才是最高最佳使用方式。
(2)设计方案的规划
设计方案在规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项目价值的最大化,主要是依据待评估的该土地在市场中的定位,在项目容积率以及覆盖率等法律规章限制下确定项目的产品形式和空间布局。设计方案的规划要结合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将市场把握性大以及效益明显的方案作为项目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价值评估的依据。
4.3土地开发价值的评估
待估土地周边楼盘的调查。
土地的价格定位。
预测土地的开发价值。
4.4各种成本费用的估算
(1)建造成本
建造成本可通过比较法来估算, 可以依据当地的造价咨询公司或者建筑单位所提供的造价水平来进行推算,如果市场上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需要将未来建筑材料价格的变进行预测,对建筑成本的还可以采用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来对建造成本进行估算。
(2)管理费用
对土地价值评估还需要考虑土地的管理费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土地的管理费用是按照建造成本的一定比率来估算, 也可以按照土地开发价值的比率来计算。
(3)税费的估算
税费的计算是根据当前的国家对土地的税费政策,估算从土地的获得到土地的出售期间可能发生的税费额度, 也可根据其他类似开发经营项目所需支付的税费情况来估算, 一般是根据项目开发价值的一定比率来计算。
4.5土地利润的计算
对于土地利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项目开发的价值作为基数,乘以销售的利润率,另一种是用建造的成本以及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作为计算基数,乘以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成本利润率是根据当地房地产开发的平均利润水平以及开发商的期望水平计算的。
结束语:
对于土地价值的评估我们不能简单地按土地的资源价值计算,而需要应充分考虑土地供求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给予各项价值指标以相应的权重,计算出合理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秉濬.土地经济理论的核心地租理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0,(11),vol.9,No.6.
[3] 段正梁,张维然.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J].同济大学学报,2004,(2).
[4] 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第1版)[M].2004,4.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满足市民接近和回归自然的渴望,已成为城市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当今主流的研究方向。
1.城市森林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森林与城市林业的概念主要差异性在于城市林业主要侧重于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林业经营管理的范畴,是一个多方面的经营管理体系;而城市森林是将城市绿地主要以森林的形式进行构筑和管理,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1]。因此,城市森林是建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乔木为骨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生态服务功能的含义
广义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2]。一般而言,生态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共同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它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人类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依赖性,为人们评价各种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影响提供了一种参考,以防止和减少自我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3]。
2.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包括该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和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这内部效益,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的外部公益作用。
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主要研究方法
客观准确的计量评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面对当前极为紧迫的生态环境建设局面,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预防自然灾害和促进资源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保护与恢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应该成为各级决策部门的共识[7]。
3.1城市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质量评价法,另一类是价值量评价法。根据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属性,以择优原则选择适用的评价办法。
3.1.1物质量评价法
3.1.1.1森林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
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凋落物层的呼吸作用和土壤释放CO2的作用[9],因此:
式中,Q为CO2固定量(1.hm-2.a-1);S为净第一性生产力所同化的CO2量(1.hm-2.a-1);Rd为凋落物层呼吸释放的CO2量(1.hm-2.a-1);Rs为土壤呼吸释放CO2量(1.hm-2.a-1)。根据已有资料报导,我国森林固定CO2和释放O2的成本分别为273.3元t和369.7元t,取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两者的平均值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固定CO2的价值。
3.1.1.2净化空气的价值
森林净化空气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气体污染物、阻滞粉尘、杀除细菌、降低噪声、释放负氧离子和萜烯物质。因而对空气的清新和人体健康有利。这里重点对吸收污染气体价值和阻滞粉尘的价值进行评估[2]。
(1)森林吸收污染气体的价值
以SO2为例,常用有吸收能力法。根据单位面积森林吸收SO2的平均值乘以森林的面积,计算出吸收的SO2量,再根据防治污染工程中削减单位重量SO2的投资额度,算出森林吸收SO2的经济价值“阈值法”对吸收能力的推算以SO2在林木体内达到阈值时的吸收量来计算“叶干重法”树木吸收:
SO2量=叶片积累+代谢转移+表面吸附。通过实验测定某树种叶在一定期间含硫量变化作为吸收量,再根据叶干重占植物的比例计算出转移的流量和叶面表面蒙尘量。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阔叶林对SO2的吸收能力为88.65kg/hm-2/a-1,针叶林平均吸收能力为215.60kg/hm-2/a-1,减少SO2的成本为600元/t-1。
(2)森林阻滞粉尘的价值
森林的滞尘功能价值评估方法运用替代花费法, 通常以森林的平均滞尘能力乘以森林面积计算滞尘量,再按削减粉尘的成本计算经济价值,从而估算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滞尘功能的价值。
式中,Vd为滞尘价值(万元/a-1);Qd为滞尘能力(1。hm-2.a-1);S为面积(hm2);Cd为削减粉尘成本(元/t-1)。
3.1.1.3休闲游憩功能评估
旅行费用法(TCM法)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方法。由森林旅游产品的消费逆向流动,游客必须支付一定的交通费用以到达林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这些费用的统计分析可得出旅游需求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关系,求出旅游需求曲线。将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包括旅行时间价值作为“影子价格”求出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一个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就是该风景区全体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之和。
3.1.2价值量评价法
3.1.2.1 直接利用价值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直接经济价值是由于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决定的。也就是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如木材、野生药物、森林游憩等,都是森林的直接经济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其主要表现为林产品价值和游憩价值。
3.1.2.2间接利用价值
间接利用价值是由环境所提供,可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功能中检索截获的价值。间接利用价值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没有它们,生产和消费就不能正常进行或不能存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间接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如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固碳制氧等、营养物质循环等,是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体,是最难以进行评价而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价值。因此,对这部分价值进行定量评价对确切评价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间接利用价值的评估常常需要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来确定。目前多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评估其经济价[5]。
(1)涵养水源价值计算
采用水量平衡法来计算水源涵养量, 水的价值采用替代工程法(或影子工程法)来计算:
W=(R-E)A=θ.RA
式中W为涵养水源量(m3/a);R为平均降雨量(mm/a);E为平均蒸发散(mm/a);A为研究区面积(hm2);H为径流系统。
森林增加地表有效水量的价值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V为森林增加地表有效水量价值;Si为第i树种的面积;H0、Hi分别为对照地和第i树种单位面积的拦蓄降水能力,m3.hm2;P为当前生活用水价格,取2.0元m3。
(2)净化水质价格计算 采用替代工程法来计算。
(3)保持土壤价值计算
森林植被的存在可以极大的减少土壤侵蚀量、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因此,森林保持土壤的价值可从减少土地损失、减少土壤肥力损失和减免泥沙淤积和滞留3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中,森林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f为森林保肥效益经济价值计算;d为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s为森林面积;P1i为森林土壤中氮磷钾等含量;P2i纯氮磷钾等折算成化肥的比例;P3i各类化肥的销售价。
(4)净化空气价值计算 主要采用影子价格法来计算。
(5)净化环境价值计算 一般是根据森林面积及森林对有害物质、噪声、辐射等的减除能力及影子价格计算[10]。
4.关于城市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的建议
就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尚处在对于其理论方面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功能范畴方面的考虑也不够全面;在估算方法上,大多直接引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或者直接套用国外的标准。由此可见,在我国尽快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研究,是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5]。为此建议:
4.1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研究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生境、生物、生态系统的特征或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利益,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弄清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的基础,也可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与保育提供方法与对策。
4.2 不同城市森林生态类型的各种服务价值研究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和重要依据。通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可以明确区域内生态系统重要性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服务功能重要地区及其分布,确定区域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优先保护地区,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生态区划和生态规划,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4.3多学科有机结合和集成创新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依赖于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应着眼于对地球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加强自然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与补偿不仅依赖于价值估算的技术发展,而且也有待于现有市场价格体系和人们价值观的改革。
4.4对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国外已开始采用SWAT, UFORE以及C ITYGrccn等相关软件,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森林服务功能进行了监测与评估,其精度与便捷性都得到了提高[38],然而目前国内对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技术支持手段还较为落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还不多,其结果不仅速度慢,费工费时,而且不能很好地分析、管理和应用评估所需的数据信息,更难以做到动态管理和评估。为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手段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5.结语
由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以及自然过程的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核算难度极大,无法作到准确无误。但在这方面的任何尝试都是有益的,不仅给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相对量的近似值,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价值范围明朗化,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J].大自然探索, 1999,18(68):82~86
[2]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张秋岩,汪西林.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80~84
[3]石培礼,李文华,何维明,谢高地.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J].山地学报,2002,20(1):75~79
【关键词】 区际生态补偿 价值基础 价值评估
一、资源环境价值
资源环境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自然属性包括天然性、有限性与稀缺性、生态性和区域性等。经济属性包括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以货币计量和具有可收益性等。法律属性包括资源资产产权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资源资产的使用权可以依法交易等。资源环境价值是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的体现,是资源环境的直接价值。实现区际生态补偿的基础首先即在于资源环境的价值,这是因为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认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基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如果它(指自然资源)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物中的铁、原始森林的树木等,都是这样”。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受制于马克思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并且,就劳动过程而言,显然,仅有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拥有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其中,包括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而,财富、效用或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多元的,是所有或全部相关生产要素直接创造和构成的。但许多传统的经济学家却对这一认识加以明确化,即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资源环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此没有价值。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前苏联以至我国建国之初都把自然资源视作“无价”,形成“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怪圈,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与其他有用物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应该是有价的。
效用价值理论是从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从一般效用论的角度来看,效用是价值的基础,有效用就有价值。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不同的需求和欲望――有水、阳光、空气人类才能生存,有各种矿产能源林木人类才生活得更好。因此,对人类来说,自然资源环境是有价值的。边际效用论者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并且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价格则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效用进行主观评价、彼此竞争和均衡的结果。因此,各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应该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从经济学的角度,环境价值可由环境质量变化引起人们福利变化来衡量。当环境质量改善时,使人们的经济福利增加,产生了环境效益。反之,当环境质量恶化,产生环境损失。对于人类而言,有效用(价值)的是耗竭性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空气、阳光和水等非耗竭性资源由于数量无限,使人的欲望可得到完全满足即达到欲望饱和状态,这意味着欲望强度递减到零,从而满足该欲望的物品效用(价值)也完全消失。但必须看到,耗竭性资源却存在着绝对数量的有限性,并且由于人口和生产活动的增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行为,使资源环境出现了短缺现象;更由于时空分布的差异,导致在不同区域不同时点上会出现资源环境的缺乏。人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欲望不能达到饱和状态,并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绝对和相对的缺少而增大欲望。因此,资源环境对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当然,其价值量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因对不同主体效用的变化会有所变化。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一种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非排他性等属性,导致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享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免费搭车”的问题。区际生态补偿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对一区域生态正外部性外溢的一种补偿。外部性原理和公共产品理论是认识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其价值包括资源环境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资源环境价值,而其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的生态服务价值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环境对人类而言,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上讲,补偿标准应介于资源环境价值与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之间,但实践中,补偿标准的设置更趋近于资源环境价值,往往导致补偿不足。因此,可以在资源环境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中间值。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环境与生态显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混合资产(Composite Asset),它提供了支持生命的体系并维持人类生存,也提供生产商品的原料及能源,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与利润来源(Hussen,2001);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体现在直接供应了人类消费,如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等。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概念框架工作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2003)中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这些效益包括供给功能(如粮食与水的供给)、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与养分循环等)和文化功能(如娱乐、精神、宗教以及其他非物质方面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是有区别的,评估时应避免重复计算。生态系统提供的是服务还是产品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必须加以关注。此外,还应区分由生态系统直接提供的服务与通过人类干预后提供的服务,通过这种区分可以使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方了解他们所获得的是哪一类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因其影响范围大小有别:规模较小的区域级生态服务,如小流域生态保护所提供的水质调节;国家级生态服务,如大面积、跨省域的流域、森林、湿地等;国际级生态服务,如全球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及大气保护等为全球提供的共同利益。
人类在获得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价值时,必须在生态系统能有序自我恢复的范围内,否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人类发展历程上,因为对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过多、改造过大而带来生态平衡被破坏以至影响人类生存安危的事例层出不穷。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较大损害,也威胁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成为人类构建一个适于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充分必要条件。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针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护与恢复制定了补偿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生态服务功能补偿,即PES系统(payments for ecosystem)。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是指由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对提供者进行补偿,这里所提到的补偿通常是指经济补偿。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原则是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一种补充,这一措施包含着界定生态功能与服务,量化这些功能与服务,支付安排的方式及引导生态补偿的驱动力等三大基本要素和公共支付、市场导向的补偿等两种方式。
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较大的区域空间差异。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产品”,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及能源,还包括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以支撑东部经济发展。作为我国江河源头、水土流失敏感地区和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西部地区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了极高的物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东部发达地区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享用者,并没有付出多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本。这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与受益在区域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投入不对等,导致不同区域在生态环境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打击减弱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供者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方式来调整生态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的环境利益关系。从国内外的实践探索来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是可以评估和量化的,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测算标准和方法,这为生态补偿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当然,也不仅仅是东西部之间如此,在相邻省市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施与得更为明显,不同区域可以通过协商合作来体现区际生态补偿。
三、区际生态补偿的价值评估
基于对资源环境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析,可以建立区际生态补偿的总体计量模型。从经济上讲,必须在对特定区域的区际生态补偿中,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固有利用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P0,以及对受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以维护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治理性补偿Pc。
自然资源的价值P0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P1,二是人类投入劳动改造自然资源所产生的价值P2。即P0=P1+P2。
生态补偿不仅指生态资源的本身内涵价值P0,也包括了环境污染破坏者对受到破坏环境进行综合长期治理所花费的代价Pc。即生态补偿总额P=P0+Pc。该公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不同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区际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的难点。目前,资源环境滥用的问题很严重,主要由于缺乏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特别是区域资源环境价格差别较大。因此,应该在区域层面上协调核算资源环境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应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的需求水平间寻求平衡点。区际生态补偿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生态价值不同的购买体,而且还涉及到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损害者。不同性质的生态补偿所涉及到的补偿范围、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区际生态补偿金的核算涉及到地方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和国家财政部、环保总局、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多个部委,并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生态补偿涉及的问题差异较大,因此要确立一个唯一的生态补偿金计算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区际生态补偿,必须区别对待,分类解决。现有的生态补偿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客观评价法OVA(o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和主观评价法SVA(su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客观评价法是基于客观的市场价值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一般比较常用的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主观评价法是基于一定人群的主观评价来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一般常用的是条件价值法、旅行费用法。表1对生态系统价值主要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注:本文系黄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区际生态补偿论”(批准号:10FJL002)、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ZR0052)、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091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SC09W036)、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10RKYB057ZF-023)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59.
[3]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 夏业良: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9-30.
[5] 李琳:生态服务补偿: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看法和实践[J].环境保护,2006(19).
[6]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5).
[7] 宋蕾: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内涵探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6).
[8] 曹明德:生态补偿让环境从“无价”到“有价”[N].光明日报,2007-04-04.
[9] 陈海、康慕谊: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3).
关键词:土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84-05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ing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Taking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G Lin-lin,WANG Peng-fei,YANG Yao-qi,YU Yang,JIA Ji-tang,REN Jun-tao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ing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land use chang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Beijing c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made. Methods of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land use degree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land use in Beijing city from 1990 to 2008 was on a declining curve, decreasing from 381.59×104 Yuan in 1990 to 374.15×104 Yuan. Forest land had a big proportion in the land use of Beijing.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d obviously.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land by 1436.15 km2.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land by 1339.85 km2.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d in Beijing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Beijing. All the coefficients of sensitivity were less than 1. It is indicated that coefficients of sensitivity (C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inelasti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d a high reliability.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 sensitivity analysis; Beijing
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导致自然景观格局和物质循环与能量分配的变化,并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引起的生态功能产生深刻影响[1]。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LUCC)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2,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生命支持产品和服务[4]。生态系统服务是国际生态系统研究热点,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5,6],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系统对能量的固定和物质的转化而形成的实物型生态产品;二是非实物型生态服务功能[7]。最早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研究的是Costanza,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分调控、控制水土流失等17种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8]。
目前,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的技术与评估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涵义、生态效益的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才开始引入中国[9]。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将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对应起来,通过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10-12]。谢高地等[13]在Costanza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9项,通过对中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2 土地利用程度
3.1 北京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2)本研究中北京市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均小于1,证明所选取生态系统价值系数较为合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改变了其土地利用类型,还导致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改变,因此要维持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必须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又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影响意义,争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3)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1990―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得到北京市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而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但并没有针对北京市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进行深入测算,所得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北京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不够具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该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这些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进鹏,王 飞,穆兴民,等.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0(3):110-114.
[2]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32(12):1031-1040.
[3] TURNER II B L, LAMBIN E F, REENBERG A. The emergence of land change scienc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J]. PNAS,2007,104(52):20666-20671.
[4]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6: 253-260.
[5] CURTIS I A.Valuing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A new approach using a surrogate marke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and a Delphi panel to assign weights to the attribut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63-194.
[6] DE GROOT R S. Functions of Nature: Evaluation of Nature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M]. Groningen: Wolters Noordhoff,1992.
[7] 马育军,黄贤金,许妙苗,等.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4):28-34.
[8] 包桂荣,白长寿,高清竹,等.新疆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208-212.
[9] 张志强,徐中民,王 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23(4):360-367.
[10] 蔡邦成,陆根法,宋莉娟,等.土地利用变化对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9):3005-3010.
[11]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测评[J].资源科学,2007,29(6):90-97.
[12] 李文楷,李天宏,钱征寒.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440-446.
[13]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14] 王 真.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与人口变化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5] 王佼佼,胡业翠,吕小龙,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32):229-236.
[16] 何 丹,刁承泰.重庆江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2):24-26,41.
[17] 马 礼,郭万翠,李 敏.沽源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58.
[18] 刘纪远.自治区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9] 王 冰,田永中,高志勇,等.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测绘科学,2010(2):150-152.
[20] 张文广,胡远满,刘 淼,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821-825.
[21] 李云生,周广金,梁 涛,等.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损益[J].地理研究,2009,28(6):1656-1664.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松桃县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1605
1 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在生态过程中为维持系统本身正常运作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持续进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1,2],包括光合作用、生态产品(食物等生物资源)和生态服务(污染物运移、净化)等,其时空特征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健康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4]。
土地利用类型直接表征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用方式,其景观格局与过程也直接体现出生态系统的时空差异与服务价值量的区域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尺度开展了土地覆被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在生态系统价值理论、主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Costanza等[5] 首次明_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原理及方法,并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各类生态系统价值进行定量化;Hein等[6]构建了增强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估值框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尺度效应;谢高地等[7]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Costanza 等提出的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进行调查,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宋佳楠等[8]利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系数对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进行修正;唐秀美等[10]根据不同生态区位赋予不同的生态区位系数,实现对用地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修正;石等[10]利用中国1999~2008年土地利用和GIMM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近10年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时空变化;以往研究表明,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其评估尺度广泛、类型多样,主要涵盖某一区域范围或单一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即多集中于国家、省级、流域尺度[11~13]、森林[14]、草地[15]、河流[16]等生态系统上,但对县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分析相对较少,评估结果往往不能反映区域差异性。另外,随着GIS、RS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态系统领域评估中的应用[1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分析已成为当前主要研究趋势之一。因此,笔者以贵州省松桃县2005、2010年两期遥感解译影像为例,采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县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异质性,揭示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影响程度,以期为松桃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区概况
松桃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管辖,地跨东经108°35′42″~109°23′30″,北纬27°49′40″~28°30′20″,国土总面积3409 km2,与湖南湘西、重庆市秀山、酉阳毗邻,是苗族聚居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多个皱褶和断层构造,地势中部低,东西部高,按照地貌组合特征可分为中山地峡谷、山间盆地、丘陵河谷、中低山沟谷和中低山丘陵等5种地貌,包含1637.9 km2的喀斯特地貌和1223.6 km2的非喀斯特地貌。该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径流密度大,地表年径流量达25.44亿m3,且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416 mm,年平均日照达1228 h,但由于地形和海拔(县域海拔介于285~2494 m之间)的差异,山地小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突出,森林植被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另外,松桃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高,2015年全县GDP达到103.44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为26.7∶32.7∶40.6,人均GDP为 21132元。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以松桃县1∶50000 地形图为参考,在ENVI 5.0 软件支持下分别对2005年、2010年两期LANDSAT 影像校正,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为便于分析,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合并为6 种类型: 水田、旱地、林地、水域、草地、建设用地,并以2.5 m高清遥感影像为参照,对解译的数据进行精度检验,三期土地利用分类的总精度和Kappa 指数等均大于0.85,其分类结果达到精度要求。从而得到松桃县历年土地利用类型图。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态系统价值计算
该研究基于谢高地等[7]提出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以单位面积农田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经济价值为依据,确定符合松桃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18]:
ESV=∑AkCk (1)
式(1)中:ESV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a);Ak为第k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hm2);Ck为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hm2・a)。另外,由于耕地划分为水田和旱地,但两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差异明显,根据以往研究经验,将耕地的生态价值量以0.6∶0.4的比例分别赋予水田和旱地(表1);水域对局部空气调节主要在为大气提供蒸发量,保障空气中水汽的稳定性,故以气候调节价值的50%为水域的大气调节功能价值,从而得到研究区各类生态系统的价值当量。
3.2.2 时空特征分析
(1)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可以衡量松桃县不同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离散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离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19]:
CV=1k1n∑ni=12Ki|K (2)
(2)空间相关性。相关分析可以定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明确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20]。研究中采用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以松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尺度的变异系数为变量,定量描述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其用地变化之间的关联性系,其计算公式为: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价值当量,计算出松桃县历年生态价值量(表2)。由表2可知,松桃县2005、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5038.51×104元、5015.23×104元,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期间生态系统价值减少共24.12×104元,年均下降率为0.12%。总体而言,松桃县2005~2010年间水田、旱地、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均为逐渐下降,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则上升,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则保持不变。其中,林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2005年的4160.34×104元下降至2010年的4125.46×104元,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同期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在2005~2010年间下降幅度达24.12×104元,年均下降率达到0.12%;水田、旱地作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从525.36×104元下降至522.67×104元,其历年年均变化率相差不太明显,如2005~2010年水田下降率仅比旱地下降率相差0.04%,但水田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旱地,其因为旱地面积较大,且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边缘带旱地占用现象普遍;草地面积的增减主要受旱地撂荒和建设用地占用的影响,2005~201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4.27 hm2,对应的生态系统价值增加3.53×104元,年均增长率为0.2%。其因为2005~2010年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人口转化成工业人口趋势明显,耕地荒废后成为草地,导致草地面积上升,其生态价值也随之上升。总之,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对松桃县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产生了较大影响,按价值大小排序为林地>旱地>草地>水田>水域>建设用地,尤其是旱地、水田和水域的变化比较显著,变异系数均在1.30以上,而林地和草地的变异系数则分别仅有0.50和0.74,基本是其余三者的1/2倍,这也说明林地和草地在松桃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
分析采用以乡镇为单位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表征区域间的价值差异(表3),从生态系统空间特征来看,2005年间松桃县生态系统价值较高的乡镇是寨英镇、乌罗镇和盘信镇,三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均高于3×104元,其比重比均值也达到7.14%,其次为迓驾镇、正大乡等22个乡镇,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16×104~2.07×104元之间,但其总比重达到73.14%,最后比重较小的是妙隘乡、九江乡和大坪场镇,三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比重也仅有5.43%。从各个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下降率最高的大兴镇,其值从1.88×104元下降至1.83×104元,期间总下降率为2.77%,其次,木树乡和长兴堡镇的下降率也达到2.22%以上,其缘于三个乡镇的林地或耕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例如大兴镇的林地面积由6150.16 hm2下降至5886.24 hm2,年均下降52.78 hm2,直接导致了整个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降低。而增长率最高的乡镇却是寨英镇,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幅达到0.19×104元,比重提升0.34%,也使得其增长率达4.92%。另外,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乡镇有18个,相应的比重由69.39%增加值69.90%,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体而言,松桃县各个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集中于1.72%~4.03%之间,寨英镇生态系统价值量最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重平均值就达8.06%,其次为乌罗镇、盘信镇、冷水溪乡和孟溪镇等4个乡镇,其比重介于5.38%~7.66%之间。
为便于松桃县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进行对比,对松桃县各个乡镇的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图1),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对松桃县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类,同时对各个乡镇的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识别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影响部分。从图2中可以看出,松桃县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共分为5类,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值区、较高值区、中值区、较低值区、低值区。其中,东部的乡镇(大路乡-孟溪镇-普觉镇以东)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属于高值区、较高值区,其平均值为18259元/
hm2,西部的乡镇(妙隘乡-大坪场镇-平头乡-沙坝河乡以西)则以较低值区为主,对应的生态系统平均值仅有16767元/hm2,比东部地区乡镇少8.17%。
从2005~2010年间,高值区、较高值^、中值区的乡镇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变化程度,但其隶属的价值区并未发生变化,而较低值区、低值区的乡镇则变化明显,松桃县较低值区的乡镇由9个扩展到11个,长兴堡镇和迓驾镇由中值区转化成较低值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表4)表明,各个乡镇之间的生态系统价值与林地的相关性最为紧密,两者相关系数的历年平均值为0.991。其次为水域、水田和草地,三者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405、0.460、0.258,最后旱地的相关系数仅有0.015。这说明林地、水域等单位价值当量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面积大小直接决定了区域生态系统价值总量。
5 结论与讨论
在融合RS和GIS技术的基础上,对松桃县2005年、2010年同时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视角,分析松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松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2005~2010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较快。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5年的5038.51×104元下降至2010年的5015.23×104元,下降幅度达24.12×104元,其直接原因在于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林地、耕地生态系统价值量降低。另外,旱地、草地面积的大幅较少,也加剧了全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下降,由此可见,区域内各生态系统功能彼此密不可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结合2005~2010年各乡镇的生态价值量空间特征发现,松桃县生态价值量较大的乡镇为寨英镇、乌罗镇、盘信镇、冷水溪乡、孟溪镇等5个乡镇,这些乡镇的历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均超过5.38×104元,特别是寨英镇的年均生态服务价值达到8.09×104元,为全县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乡镇。从各乡镇的价值密度(单位国土面积生态价值量)来看,寨英镇、乌罗镇、冷水溪乡、孟溪镇等6个乡镇是价值密度较大的乡镇,妙隘乡、大坪场镇等乡镇既是价值密度低的地区,这表明价值密度是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质量、数量的直观反映,生态服务价值直接决定生态密度。
(3)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质量或生态服务优劣的简易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但由于生态系统服务既受到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的影响,也受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或生产力的影响,因此,单纯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明显不足的,如疏林地与有林地以及乔木林与灌木林的生态服务差别, 此因素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也是研究中不足的地方,下一步将针对不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计算,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实现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B效益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Boyd J, Banzhaf S.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The need for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uni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2~3):616~626.
[2]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J]. 生态学报, 2001, 21(11):1918~1926.
[3]Groot R S D, Alkemade R, Braat L, et al. Challenges i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valu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 Ecological Complexity, 2010, 7(3):260~272.
[4]陈美球, 赵宝苹, 罗志军,等. 基于RS与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 2013, 33(9):2761~2767.
[5]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D,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1[J]. World Environment, 1998, 25(1):3~15.
[6] Hein L, Koppen K V, Groot R S D, et al. Spatial scales, stakeholders and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7(2):209~228.
[7]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911~919.
[8]宋佳楠, 梅建屏, 金晓斌,等. 基于协调系数修正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1):86~89.
[9]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区位修正方法:以北京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10, 30(13):3526~3535.
[10]石 , 王如松, 黄锦楼,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J]. 科学通报, 2012(9):720~731.
[11]陈仲新, 张新时. 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 科学通报, 2000, 45(1):17~22.
[12]周德成, 罗格平, 许文强,等. 1960―2008年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2):399~408.
[13]李 正, 王 军, 白中科,等. 贵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灰色预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577~583.
[14]殷 莎, 赵永华, 韩 磊,等. 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3777~3786.
[15]刘秀丽, 张 勃, 任 媛,等. 五台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5):24~29.
[16]张 佩. 大喀纳斯旅游区湖泊―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15.
[17]张 骞, 高 明, 杨 乐,等. 1988―2013年重庆市主城九区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 2017, 37(2):566~575.
[18]杨 越, 哈 斯, 杜会石,等. 基于RS和GIS的宁夏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5):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