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标准化;科技创新;全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外贸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改革新常态下的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在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无误的同时,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使日常的业务工作投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科技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于是改进产品性能、生产过程和服务大众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分工愈发细致,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需要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技术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衔接的纽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是科学思想、科技原理、科技样品和科学成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样要求科学技术标准跟上步伐,需要不断制定、修订相应的科技标准,提升科技标准中的技术含量,这也对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为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
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并不是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两者简单的融合,而是利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开创科技创新活动新型发展模式。(一)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性要求技术标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对标准化的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立项、功能测试、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市场准入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造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并在获得技术许可证、改进、利用推广的前提下,逐步形成新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为技术标准化进程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学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二)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适时地加入标准化思维能够开拓科技创新的思路,能够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普及活动,从而减少科技创新的成本、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整个行业和产业中的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相互竞争企业双方以更高的速度优胜劣汰,促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使采用科技标准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是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为前提的,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是建立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企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决定了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必定会考虑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报问题。从最初的项目确立到真正开始技术研制,再到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直至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回笼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都是企业为最终实现利润和生存所必须关注的。
三、科技创新对标准化的作用
(一)标准接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新标准普及。企业通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得新技术、新能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产品又能够改善现有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效率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更多的标准接口,产品和设备能够通过这些标准接口相互连接,开展多任务、多维度、多渠道运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标准接口方式代替慢速度的旧接口,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标准接口数量的条件下,通过相对高效的接口方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息流通。两种科技创新方式都能促进新标准普及和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进程。(二)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新标准的出现。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会带动新的商机,同时就会出现新的标准。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标准会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为满足新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会逐渐形成,从而倒逼标准的更新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品品种会不断增加,旧标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填充,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加速标准化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旦企业展开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新标准随之被推出来。(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取新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需要新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以更高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审视,标准化工作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也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加强,这都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标准化+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正确认识“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强化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短时间可能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淡薄,加上标准化人才的稀缺,从而导致滞后性的发生。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制约,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目前还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标准当作让消费者熟知产品、让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身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为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标准化活动,跑在其他对手的前面,就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成功转化为标准,那么会给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型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广大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到一步步认识和应用标准,逐渐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既熟悉英语,又熟知国际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去。因此,注重专业型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施展自身才华,更加有效地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共同发展。(三)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竞争的主体存在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主体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配套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立项要把握标准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推动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点强化各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指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结语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标准化作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利益主体广泛的融合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搜集、分析、预警的综合型需求,能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撑。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借力“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企业和检验监管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风君,刘俊华.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4)[R].中国标准研究院,2012.7.
[2]沈志凌.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策[J].管理世界,2015.4.
[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J].2014.2.2.
[4]孙志远,吴文忠.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5]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5.25.4.
[6]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根据河南能源和义煤公司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铁公司科技创新市场是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的一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科技成果交换和推广转化的平台。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商品进行收购、交易,形成内部市场买卖关系,给予成果主要完成人一定物质激励作为智力付出的补偿。
第三条 公司内部开展的一切科技活动全部纳入科技创新市场管理。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技项目招议标、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职务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科技、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收购、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
第四条 公司科技创新技术委员会是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办,设在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科技市场运作并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第五条 科技创新市场遵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内容包括:本公司年度科技攻关项目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果验收、成果收购、成果交易、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并建立科技统计台帐
第六条 科技创新市场交易商品的范围:
(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进行专利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
(二)通过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开发成果和应用软科学成果;
(三)经过论证或行业评议认可的专有技术、工艺、配方和其他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技巧、诀窍)等;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有特殊科技要求的设计、安装等技术服务。
第三章 科技创新市场项目管理
第七条 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分级原则,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根据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实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申报:公司创新办在每年11月底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按要求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书》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书》,报送到义煤公司科技中心。
第九条 评审立项:创新办根据义煤公司批复的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进行项目立项。不经义煤公司研究决定所有单位不允许对外签订科技合同,否则一经发现将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河南能源员工奖惩办法处理。
第十条 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必须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并编制科技项目季度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完善,明确主要控制节点及任务。每月上报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创新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和鉴定: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编制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进行结题验收。创新办负责对项目组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批准验收,同时根据验收结果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后,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项目列入推广计划,明确推广责任和范围,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凡是要申请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验收鉴定的必须经义煤公司创新办备案。
第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进入收购程序,并由义煤公司创新办颁发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将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将成果验收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填写《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登记表》,到义煤公司创新办进行登记和备案归档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制度。公司创新办应及时向义煤公司上报重大成果验收和鉴定情况。创新办负责重大科技成果及管理,及时通过OA办公网的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以便相互学习,扩大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收购
第十四条 根据义煤公司规定,按照我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权限实行收购。收购费用从技创新奖励资金中支出,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数额按照公司月工资总额的5%控制使用。
第十五条 公司每季度(月)对科技成果进行一次收购,坚持效果优先原则,凡具有实用推广价值且创造明显经济效益并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予以收购。科技成果收购范围:
(一)对公司各单位由项目组或个人自主完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包含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再创新成果四类)、新技术推广成果、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由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二)对列入集团公司级、义煤公司级科技计划、旨在推动产业科技进步的项目、完成并经验收鉴定的成果和横向产学研合作成果,由集团公司或义煤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三)对于由个人在工作之余完成的非职务成果在收购时应签订科技转让或使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指出所有权归属。成果被收购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收购方优先享有,可在所属单位进行全面应用。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申报条件:凡经公司及以上单位组织验收或鉴定,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申报。
(一) 研发应用于安全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实施后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为进入企业经营新领域进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达到公司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成果;
(三)结合高、难、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较好成效的技术攻关成果;
(四)在引进机械、装备中,积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引进再创新成果;
(五)首次在公司内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对解决技术难点、技术关键有较大创新的推广成果;
(六)改进完善现有各种操作方法、软件、工艺、标准、规程、检验方法经采纳对公司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
(七)对公司某领域(环节)中的生产工艺或操作方法有重大改进,局部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达到提高工效和节能降耗目的的技术革新成果;
(八)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对生产经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五小”成果;
(九)职工群众性创新过程中围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局限,为了提高工作和产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活动而形成的QC成果。
(十)对给公司带来效益和荣誉的已颁发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授权的并对公司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作用的职务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可进行知识产权收购奖励。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收购流程:
(一)提交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收购奖励申请表(见附件2)。
(二)提交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应用证明、效益证明、评价结果。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其他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出版论文等可为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装成一册(研究报告也可单独成册)。
(三)科技项目材料审查
创新办负责对提交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评价条件的科技成果上报领导小组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四)成立科技成果收购评审专家组
由义煤公司创新办组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五)科技成果收购、评审及结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汇报,详尽阐述成果的创新性,并对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描述。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成果评审材料、答疑情况以及科技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按照《义煤公司创新成果评价收购标准》(见附件3)进行评估,并提出收购评估意见,然后报请领导小组批准,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按季度兑现。收购资金纳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
第五章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指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被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活动。科技成果包括义煤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和外来引进科技成果。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
第二十条 公司总经理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着力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中,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宣传,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积极组织进行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划下达后,应成立项目推广小组,由成果完成单位配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适宜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组根据需要也可直接转变为推广项目组,形成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参与成果推广转化的各个阶段。
第二十四条 列入推广计划的项目要填写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并按照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进行推广,定期填报推广应用进度报表。计划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交推广应用总结报告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上报创新办。
推广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应进行再创新,若通过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成果技术基础上,又有重大创新或超过了原有技术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果,可按照有关程序继续申请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进一步推广。
第六章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负责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衡量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六条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应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推广应用总结报告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由创新办上报义煤公司审查结算。
第七章 科技创新市场考核
第二十七条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考核验收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总评,采取现场检查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5)执行。
第二十八条 义煤公司考核前我公司要先自行按照考核标准对本单位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情况进行自评和整体总结,并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第二十九条 考核内容分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及科技创新绩效两部分,其中科技创新市场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90%;科技创新绩效得分占总成绩的10%,科技市场考核结果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与各单位创新绩效工资及各单位领导绩效挂钩。95分(含95分)以上为A级,90-95分(含90分)为B级,85-90分为C级(含85分),85分(不含85分)以下为D级。
2015年底,中国轻纺城市场党委审时度势,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对轻纺城市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即进一步完善“纺城有家”市场党建服务体系,从“党建结构、服务功能、制度保障、服务运行、监督检查”五个维度入手,构建一套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党建标准体系,促进市场党建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轨道。
接下来,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建设,把“纺城有家”市场党建工作培育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项目,从而树立市场党建标杆,辐射全国同类型党建工作。(陈晓莉)
柯桥区“科技创新服务月”启动
6月23日下午,一批科技干部来到柯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齐贤镇),为华绣科技、山川科技、通用提花等30多家企业送来了科技创新的“干货”,这标志着柯桥区“科技创新服务月”活动启动。“今年,我区首次推出了区科学技术奖,其中,重大贡献奖奖金10万元,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今年的“科技创新服务月”主要针对当前全区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积极性不足“短板”,通过科技干部到镇(街)、企业,送上最新的科技服务内容,让企业全面了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奖励等与科技型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柯桥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服务月,科技干部当好‘店小二’,走下去、面对面,为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
记者在“科技创新服务月”活动安排上看到,16个镇(街)将举办16场科技服务活动,科技业务骨干与企业面对面,宣传科技政策,为申报科技项目的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有科技专家团队根据相关企业、创新平台的实际需求,开展科技对接“点对点”服务。(陈晓莉)
瓦栏网亮相2016山东纺织博览会
近日,中国(山东)国际纺织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以“智能、时尚、交流、高效”为主题,极力打造“中国北方纺织服装生态产业链第一平台”。瓦栏网作为全球花型设计服务平台、设计师的众创空间,此次参展带来六大主题板块,精选2017/2018潮流花型精彩来袭。
瓦栏网解决了数码印花行业存在的面料开发者找不到合适的创意、花型设计师的好设计找不到市场,而面料需求者找不到合适的印花面料等痛点,为行业提供了优质的花型设计服务并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进行了调研,可以发现虽然因地域、企业规模、当地经济、人口、消费偏好、企业自身特点、企业经营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但依旧可以梳理归纳出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
1.烟草企业条块分割,工商分离,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2.烟草企业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例较低,应用范围较窄,使得一些很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烟草商业企业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少在整个烟草商业企业中,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系统等软科学、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层面。
4.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不少烟草企业的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或者不够科学,更多倾向于褒奖成功,缺乏谅解创新过程中失败的举措。
5.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文化程度、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参差不齐,创新的意识有高有低,科技队伍总体呈现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少等现象,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整体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6.由于地市级烟草商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范围包括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卷烟物流、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及专卖局与烟草公司双重性质的内部管理等,造成了其科技创新工作也涉及到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烟草物流、内部基础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直接结果是科技创新目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现状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对烟草商业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1.科技创新工作基础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烟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使得全省各地市科技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一。
2.缺乏“一站式填报”的科技管理平台,各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纠正文书格式,指导信息填写,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
3.各地市科技成果和项目研究报告等电子档案不共享,容易发生项目重复申报现象,造成了公司内部资源浪费,影响了科技成果资源的推广应用,各地市科研人员也难于继承前期科研成果,致使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
4.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的缺失,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不能被关键决策者和专家学者提前介入并及时知晓,项目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5.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中,缺乏全省统一的人才库,不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如果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改变不了,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来限制。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深化烟草商业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此目的,烟草商业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快速,让使用者快速的并且低成本的反复使用基础资源,实现立项申报快速,成果推广便捷共享学习等。
2.成本,极大的缩减成本,将非经常性开支转化成为经营开支。这从表面上降低了成本线,因为使用者并不需要为一次性或者是非经常计算任务而购买整个基础设备。
3.方便,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而与他们的位置或使用的设备无关。基础设备是非现场的并且通过Internet访问,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个位置访问。
4.可靠性,通过冗余站点的使用来提高可靠性,这使得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适合业务的连续性和灾难性恢复;规模可变,根据需要动态的缩放资源供应,让用户不必考虑系统的最大负荷。
5.安全性,由于数据的中心化,可以使得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是用户可能对敏感的数据失去控制权。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通常都等于甚至要高于传统的系统,这部分原因归因于提供者相对使用者更加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安全问题。提供者通常会有访问记录,但是访问审核日志可能会变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安全的复杂程度也由于数据被分布到更广的区域而得以提高。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规模效率、DEA
1、问题的提出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中,如何对高校科技的创新体系进行评价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国众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等。以往的研究更多侧重于高校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总量”研究,而较少涉及“效率”的比较研究。有些研究即使提出“效率”概念,但从这些文献的主要内容来看,占主体的仍然是“量”的研究,而关于效率的研究,只是采用简单的指标。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以上研究:一是对不仅从效率的角度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价,而且详细地区分了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二是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这也为研究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与该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以及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它产出的量,或者说不能只看它的“效果”(effectiveness);同时还要看它的产出与其投入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要看它的“效率”(efficiency)。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也是一样,我们不仅要分析高校的论文产出情况、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以上这些都是从“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效率”的角度研究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
对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讲,所谓制度效率是指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与硬件环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是否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投入资源(人、财、物)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而规模效率则是指高校在制度设计已经给定的前提下,最有效的资源投入规模是什么,如果规模有效则意味着,在给定制度设计的前提下,此时投入资源的规模正恰到好处,既不浪费也紧缺,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况。
3、DEA模型
DEA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 (A Charnes)、库伯 (W Cooper)和罗兹 (E Rhodes)等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方法。我国自 1988年由魏权龄系统地介绍了DEA方法以后,该方法在众多领域,包括地质、金融、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甚至医学等得到广泛的运用。
对被评价的决策单元 ,DEA的基本模型C2R是:
式中:
――评价对象j0单元的效率; ―― j0单元第 i种资源的输入量; ―― j0单元第 r种资源的输出量; ――对第 i种的输入资源的一种度量 (权系数); ――对第 r种的输出的一种度量 (权系数 ); ――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v――输入资源的权重向量;u――输出的权重向量。
这个模型的含义实际上是:保证所有的决策单元的效率不会比最大的效率还大的常识性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输入v和产出u,使得j0决策单元的效率达到最高。也就是j0在最弱、最宽松的条件下(只要其他的决策单元不违背常识性的规律即可以)能够达到的最大效率,那么它也就反映了该决策单元“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效率,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境界,那就是这个决策单元本身的问题!它是低效的。为了运算方便,上面的基本模型等价于下面的对偶模型:
4、高校科技创新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资金来源、科研设备投入三个方面描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投入要素。表1给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进行模型计算时,由于属于同一方面的指标的量纲不同,或者数量级别差别较大,比如在科技服务方面,专利部分,发明专利与专利出售总额两个指标不一致;而专利出售总金额与技术转让成交金额相差数十倍。
5、结果分析
(1)高校科技创新有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从运算结果的总体分布来看,高校科技创新处于有效位置的区域并不一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较偏远或欠发达的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可以达到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有效的状态。
(2)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差异并不悬殊。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平均在0.86的水平,而标准差则很小,只有0.13。这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平均相对效率比较高;同时,较小的标准差也表明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对效率相差并不悬殊。
一般地,偏度的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2倍基本就表明该分布是显著不对称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的偏度是-0.34,大于其标准差0.13的两倍,可见,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负的偏度表示有一个长的左尾,也就是说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尽管相差并不悬殊,但是还是大部分的高校处在制度效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基本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无关。这个结论揭示的信息实际是,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因此才会出现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关联较弱。这表明,高校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真正到位,在提供真正的科技的原创性动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结论也表明,如何促进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人员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
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
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
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響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
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
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
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
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
2016年以来,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
引言
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担负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工作目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各个高等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科研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技立项申报与研究、科技作品评审、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竞赛、科技作品展示、科技参观、科研论坛、科普宣传展览等。“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认识到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于高校的发展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作为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并以此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典型教学项目,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还可以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育人主题,因此引导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实际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合理利用时间积极投入到课外的科技创新中去,将课外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以此改善高校的学风和校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的知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人才的衡量及评价标准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是侧重于是否能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国家及高等院校必须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高校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开展科技立项、科技评审、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现有的组织模式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挑战杯”等实践环节来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希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实践,以及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科研氛围的营造,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新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较为热心,但是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高年级的学生面临进一步升学或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寻找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首要因素。
2.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与传统的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速度比较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还未真正起步。由于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营的长效机制,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
3.缺乏充足的科技经费。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显著增加,科技经费问题往往成了许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瓶颈。往往学校拨付给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项资金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拨付也不够及时,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学生队伍专业培训和素质提高,教师力量严重不足,尤其中青年专业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而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5.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及可操作性。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存在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除了研究生或者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之外,很多普通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生比较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应有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学生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各类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和锻炼,没有能够形成标准及系统化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甚至缺乏系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支撑,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重点院校在获奖层次和数量上明显多于普通院校。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较高名次与科技创新奖项几乎都被重点院校获得,部分高校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获得过相关奖项。从专业学科门类上来看,理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在各个方面要明显优于文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软件设计及发明创造上与文科学生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文科的学生只能够通过调查报告等获得成绩。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比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
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在高校的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够突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科技活动纳入到应用性的教学环节中,并因此为大学生开设科研相关的课程,奠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中,每个学年组织一定次数的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所有有兴趣的同学都要填写对应的申请表,经过审核后进行存档。学校要能够鼓励个人或者创新小组参与科技的制作发明,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2.实施制度建设创新。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大学校园中一定要能够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不断提升全体师生的参与率,加强制度的创新,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以增强组织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水平。在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一定要重点抓好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这四个环节。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主要包含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和激励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3.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指导教师团队”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及层次,指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要加大指导工作量,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指导教师对高校培养创业与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增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各种方案加强学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学校要培养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创新骨干的选拔和培训。要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方面的交流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经验;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一定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对于事业及各种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工作的专门队伍。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管理干部的培训,帮助管理队伍了解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途径,以及发展的状况,切实有效地提高管理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业务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网络的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宣传、项目评审等工作提供平台。
4.拓宽资助渠道,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也成了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各个高校一定要进一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要不断争取到相关的教学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形成多部门协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要争取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一定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争取到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究中也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是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校、社会、个人要能够积极营造多位一体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新闻媒体要通过加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期待,激发教育机构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的非强制性属性,努力创造独特的文化来实现课堂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要能够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中去,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四、结语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创新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人在身上,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较强能力的群体。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18岁到24岁之间是人最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最为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学生则是科技创新最为重要的排头兵及创新最具活力的对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通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
[2]周培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19).
[3]江云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03).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是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推进。截止2012年底,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已建成4个,3个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建设工作,6个项目已完成招标,3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2013年底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今后几年将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科技创新管理特别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仍将是我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持续加强和提高的重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结合临安市供电局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所做的关于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希望能与致力于科技团队管理、致力于智能电网建设、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同志们共享,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作者宋耘系国网浙江杭州市供电公司总经理;付红豪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安晓军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总工程师)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竞赛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而这种只注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理解其内涵。特别是,众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搞技术发明,是理工科类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导致对于创新性的工作不关注,更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创新行动的前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学生是不可能开展创新活动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商管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大学生有比较多的实验课时,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管理理念或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创新研究,难度比较大,这样从一开始就对创新不抱太大希望,导致主动性与参与性不足,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也多表现出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下达,完成任务代替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很多同学缺乏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与创新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来解决,而是首先认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如果解决将会浪费自己的很多时间,以致考虑尽快离开创新团队。所以如何增加商管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培养方案修订正在探讨的问题。
2 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集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活动中。通常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技竞赛活动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邀请成功创业家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不仅能够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良好平台。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一课。因此,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进行管理,如可考虑给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相应学分奖励及物质奖励。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2] 赵希文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70.
[3] 邹广平.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他们具有三大重要特质: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烈的成就欲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包括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首席专家为代表的科研科技创新人才和以高级技工为代表的技术人才三大类。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人才短缺、队伍不够稳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应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内部供给与需求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平衡,改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使用及开发状况,更好地帮助企业各部门提高对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同时,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更快更准确地获知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并对可能出现的人才资源供需失衡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从而为企业及时把握新的机遇提供有利支持。
2.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2.1物质激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奖励方式。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根据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以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对于一般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的小发明;对于管理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新市场、挖掘潜在消费市场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方面开拓进取。
2.2事业激励。科技创新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企业要注意到他们工作内容的丰富与充分、工作方式和时间弹性充足,允许他们自己设计工作程序,使科技创新人才觉得工作是充实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3感情激励。正确运用感情激励可以有效地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感情激励包括对员工的尊重、支持、信任、宽容与体贴。企业的管理层应加强对人性的认识,根据人的情感特征进行感情投资,满足人才的社会心理需要,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层应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需要,传达自己的想法和企业的使命,从而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契合。
2.4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对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可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从上至下培养员工的自觉学习意识,鼓励并奖励学有所成的优秀员工,形成带、帮、赶、超的学习竞争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鼓励谏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对员工提出的有效建议进行奖励;三是抓住核心人才团队的核心作用,使企业文化表现在核心人才团队的言行、思想观念上,继而带动全部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四是企业文化应该具有鼓励创新、允许差别和失败、敢于负责的特征,使视野开阔、见解独特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5发展空间与晋升激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留住人才,就要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激励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创新的另一手段就是扩大创新空间,具体是指以多种方式向创新人员提供更多的发明创造的自由、展示研究成果的自由以及提出创新思想的自由。同时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升迁与发展机会。
2.6授权激励。让科技创新人才有权参与管理,使科技创新人才与经营者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吸收科技创新人才的正确意见,使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这种方式是企业给予他们的最大尊敬和信任,能形成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SMT(自我管理式团队)也是一个创新授权的好机制。通过授权,让科技创新人才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工作的程序、目标和工作方法。这种STM组织结构,已经日益成为国外高科技企业中的基本组织单位。这种组织机构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发挥、自主需求的满足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
3.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企业要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工作环境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硬环境是指工作的物质条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要取得先进的科技成果,经费投入、设施配备和强大的信息、后勤服务支持,都是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软环境包括科技创新文化、人际关系、组织制度建设等要素,企业内部融洽、合作的关系能使科技创新人才相互鼓励,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4.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科技创新人才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一条具体、清晰的路线指引他们逐渐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才不仅仅将目光集中在薪水上,收入只是事业发展的副产品,更关心的是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关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人才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失率。同时,企业可以获得人才职业发展带来的更多的益处:人才的忠诚、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十二五”以来,西安高新区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总体目标,按照“两带四区七园(基地)”战略布局,统筹“经济与社会、现有与新兴产业、拓展与集约用地、企业引进与自主培育”协调发展,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重大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推动、一流人才引领、和谐环境保障”的发展路径,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口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分别达到28.42%、25.38%、23.36%以及10.2%。根据2014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级高新区进行评价,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指标排名第2位。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成为陕西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在西部经济开发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先锋引领作用。基于此,提高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对于增强对陕西乃至西部的科技辐射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分析与探讨,不仅对于提升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更大范围区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更是对完善科技创新理论的有益探索。
二、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人才汇聚
西安高新区是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基地”,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76名,拥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业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二)平台建设
西安高新区以科技资源转化为重点,创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改先试区和核心承载区,打造了科教资源聚集和转化的高效平台,成功实现了与西安丰富科教资源的开发对接。西安科技大市场按照市场化运营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系,已经成为全国高新区科技资源转化的典范,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
(三)科技金融
随着金融资源加速聚集,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涌现,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科技信贷,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政银保”履约保证保险产品等科技保险产品,以P2P、O2O、股权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继开展。高新区创业投资活跃,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已达25家,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创司150余家,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
(四)科技成果
西安高新区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孵化器体系不断完善,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累计新增孵化毕业企业525家,孵化器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科技创新成果突出,2015年,高新区累计授权专利14380件,累计新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370项,国军标36项,行业标准307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约占西安市的49.2%。
三、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之处
(一)研发投入与创新活力不足
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201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评价,西安高新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排名第五,创新发展潜力较强。然而西安高新区在政府创新投入方面还显得薄弱,根据2014年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对全国高新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数量的排名显示,西安高新区均在10名之外,研发投入与创新资源、平台成为西安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短板。
(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西安高新区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与水平、融资能力较低,企业集群和企业合作水平不高,缺乏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企业和行业。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201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评价排名结果显示,西安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指数综合排名第五。2014年《互联网周刊》对高新区全国行业影响力的排名结果显示,西安高新区位列第11位。
(三)市场机制发育滞后
西安高新区市场化组织机构、配套服务机构(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发育迟缓,在园区政府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发展环境下,市场化的配套服务相对不足。从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对高新区区位优势、园区组织机构、以及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排名来看,西安高新区在10之外。
四、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升级路径
(一)聚集科技创新资源
1.吸引国际优质创新资源。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在高新区的聚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起步点。积极与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在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发挥全球众包(crowdsourcing)经济效益,鼓励企业打破传统封闭的内部研发架构界限,广泛向外界取得研发创新的资源,向外收购或以其他方式将他人发明成果纳为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
2.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依托陕西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和雄厚军工科研实力,抓住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契机,完善军民融合、产学研等协同创新平台。以技术转移交易信息平台为核心,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举办军工单位、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会、总工沙龙、国防军工采购招标会等活动,为“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及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载体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业务对接渠道和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并完善产学研用的专业服务体系。
3.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引进和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成果价值评估、技术标准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高端创业团队评估等的专业化、集成化服务机构。探索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相互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集成、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供需集成;逐步培养一批兼具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的科技中介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中介队伍;鼓励国外中介机构进入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扶持和培养若干大型骨干科技中介机构。
(二)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提升中小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科技企业成长;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发展空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优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实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探索支持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的模式,培育一批“专、特、精、新”企业。
2.做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积极支持高技术大企业走出去,推动区域内企业向国际化大公司方向迈进,培养出1-2家世界级大公司,推动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选择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加大对企业市场开拓、上市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促进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新兴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对各种优势资源包括大企业技术部门和技术团队、市场化的研究院所等进行兼并重组。
3.推行专利和标准行动。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研究与制定,申请国际专利保护,推动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层级。引导和鼓励技术标准研发、制定和产业化应用,支持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制定,加快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引导企业进行专利组合布局以及专利技术储备,鼓励企业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提高专利运用能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鼓励联盟组织企业开展专利组合、交叉许可,提高行业内技术运用能力。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进行国际注册。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引导基金。运用创业投资引导机制,由科技部、省市政府及高新区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技术转移转化引导母基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军民融合等领域,吸引民间资本,与国内外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发起设立“1+N”模式创投子基金。子基金以种子期和成长期为主要投资阶段,重点投资于高校、院所及企业在陕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2.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以建设“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整合国内外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立足高新、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机构围绕高新区及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国际注册、专利挖掘、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导航、专利预警、维权保护、价值评估、质押融资、专利技术孵化与转移等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与应运服务。构建覆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和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同时,利用科技大市场已初步搭建的知识产权类专业服务电商平台,加强市场化服务引导,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和模式。
3.深化科技孵化器服务水平。创新科技孵化器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推动技术孵化与转移服务向高端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科技孵化器服务水平。在与美国硅谷Plug & Play创新孵化器合作的基础上,吸引国内外知名优质中介服务机构进入高新区孵化服务体系,为在孵企业提供国际水平的创业服务。创新科技孵化器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类跟踪、项目支持等专业孵化器的增值服务,完善满足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所需的空间以及金融、投资、市场等个性化服务。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构筑“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程孵化体系,将科技孵化器打造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新兴力量。
4.探索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评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创新机制;探索推进公共科技成果委托转移机制,对于由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引导其委托专业机构进入技术市场并挂牌交易,实现公共科技资源扩散式应用;同时,探索开展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技术转移各参与方的信用数据库,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的信用征信和评价机制。强化基金投资、科技计划对技术转移项目的配套与倾斜,创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2]秦艳红.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11(4)
[3]黄鲁成,张淑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1)
随着“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的落实与实施,学校进一步制定了“科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与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同时聘请中科院、国家天文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国外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导师,并以9个优势科研领域为核心,建设了30多间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科学体验和实践平台,超前达到适应高中新课程发展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标准,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实验中学的历任校长都始终倡导、支持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学校连续18年被评为市级科技活动先进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先进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全国电脑机器人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培养了许多在各级大赛中获奖的科技特长生,多名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创造佳绩。
从2010年起,学校在天津市率先组建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的科研与尝试。随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的实施,学校出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构建目标策略体系
培养目标
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实验中学贯彻“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实验中学的教育者认为,科技创新教育最需要体现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创意表现为新观念、新思想、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表现为新发明、新突破;创业是指开创新事业,所以,把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可以定义为“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人。
实验中学“科技创新实验班”采取“双主线”教育模式(即育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育人目标和“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发展的潜能,广泛的特长”的成才标准,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坚定的信念、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外,还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具有无尽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责任感;逐步培养向往科学、探索科学、敢于革新、不怕失败、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精神;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同时,在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力等方面也表现突出。
计划分解
实验中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鲜明的研究性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通过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整体与局部四个维度的对比研究,探究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对比分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力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该计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模式的研究。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案例式”和“项目式”培养方式的研究,以项目带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在科研过程中提高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设置与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现有学科知识框架,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实施学分制自主型管理模式,并尝试对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的关系加以研究。根据不同项目组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科技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
三是校本课程研究。立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地球与空间科学这9大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学校构建了科技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1~2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四是评价体系研究。根据未来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和特长,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舞台,采取开放性、流动性的动态管理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培养策略
第一,改革新生遴选机制。
打破传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特长班”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每年5月,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培训、活动3~5天。成立专家组,以科技论文、动手实验、技术设计、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等方式确定初选名单,再由专家组面试、组织答辩,确定最终入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