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救知识培训

急救知识培训

时间:2023-06-05 09:5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救知识培训

第1篇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第2篇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培训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 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 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第3篇

近年来,车祸、溺水、火灾等意外事件l有发生,但公众急救知识却十分缺乏,致使许多伤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要求,开展群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人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建议政府把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计划,将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职责,科技部门制定详细方案,教育部门把急救知识编入教材,卫生部门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新闻媒体负责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资金等。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识。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提高民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

3.统筹协调,发挥部门合力,实现规模化培训。利用乡、社区急救资源,发挥医药人员的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R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实施急救行动,营造“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新局面。建议教育、住建、交通、文化、卫生、旅游、电力、矿山等相关部门,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列入职业培训内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对应急救护工作的思想认识。

4.建立和培养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警察、列车员、船员、消防员、教师、出租车司机、民航宾馆服务人员等。由于上述人员遇到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机会较多,所以对此人群重点实施基础救护培训。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训制度,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05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

5.学校开设急救课。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根据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识、简单伤口处理、校园急症救护、校园意外伤害救护、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和灾害与突发事件逃生避险等。

6.加大应急救护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支持和保障应急救护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7.驾驶学校以期获得驾照者,强制进行一定时间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学员掌握基本救护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达到自护、自救、互救而保护生命安全的目的。

科学管理,规范培训。必须保证急救普及培训的质量,坚决防止急救普及一拥而上、放任自流、良莠不齐,或者“走过场、搞形式”敷衍了事。要保证急救普及培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受训者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培训合格的初级救护员。为了保证培训质量,要求急救普及培训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师资、具、统一颁证,实现规范化培训。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6份,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1067名,女生1419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为(21.45±3.5)岁。临床专业893人,护理专业645人,公管专业251人,药学专业234人,检验专业228人,康复美容专业235人;一年级586人,二年级567人,三年级607人,四年级726人。

1.2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急救网站的研究与建设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专家审核后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级、专业等;②急救知识,常见急救电话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日常伤害急救技术等;③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电视、书籍、互联网等;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⑤急救知识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并采用访谈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急救技术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诉知填表方法,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以P

2结果

2.1在调查的2486名大学生中,在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清除、常见危重及意外事故急救技能知识得分最低,分别占42%、53%、47%,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救知识培训,缺乏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医学院校开展急救知识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在技能操作上重视不够,在中毒、创伤、急救电话的使用上得分较高,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对这些学生们较熟悉,见表1。

2.2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性别、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

2.3电视、书籍是目前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占41%,其次是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得,分别占23%和21%,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形式多样,但缺少规范。参加专题培训班等正规形式获得技能者相当少,只占5%。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程度较高,认为需要的占90%、一般的占9%、不需要的只占1%。大学生希望培训形式以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为主,占46%,其次是健康教育课,占25%,说明学校是组织大学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主要场所,见表3。

3讨论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在高校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已是迫在眉睫。高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普遍存在困难,主要困难为缺少资金与师资队伍。因为缺乏资金或经费不足而未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专项培训,学校缺乏师资,培训面窄,没有统一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受训学生数量低,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和兴趣程度高,但施救意愿低下。施救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制约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急救培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1.1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未能“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系统教育”实施到位。

在校大学生是国民中高素质群体,其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力好,且具备积极向上、好学的特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从在校大学生开始,进行大学生自救与互救意识、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急救技能培训、认证方法与体系,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急救医学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促进,再通过他们对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

3.1.2在校临床医学生可作为急救培训的实施者 可以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心”,招募自愿参加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各院校“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分中心”骨干;各院校骨干志愿者开展工作,以每学年新入校大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纳入新生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4建议

4.1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情景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教学以实训课为主,理论教学重点突出培训的意义与重要性。建立网络培训系统,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及信息平台,上传培训教学课件、实训录像等,并由培训教师负责解答参与培训的志愿者与接受培训的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多途径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4.2由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干预 建议由教育系统牵头卫生部门配合以行政干预为主,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急救培训考核评估体系,预期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和知识。由医学院校大学生为志愿者的主体,实施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而逐步提高国民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国民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科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涛,顾勤,顾振华,等.大学生应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J].江苏高校,2010,(3):155.

第5篇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威胁到生命的急危重症、灾害事故、中毒、创伤等患者在医院之外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监护的统称。大力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使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对伤员进行救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对短时间内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是院前急救的主力军,首先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可以更好地在公众中得到普及。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权程度,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发展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事业有所帮助。

1 大学生院前急救现状

1.1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普遍缺乏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譬如对心肺复苏、烧伤、地震、溺水等情况的处理。很多人不清楚抢救触电者时,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也有很多人不清楚抢救溺水者时首先应处理口鼻腔的异物。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率很低,对心脏骤停和大血管出血等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紧急状况的急救甚是贫乏。可见普及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对挽救伤病者的生命是非要重要的。根据此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的紧迫性这一问题。

1.1.2急救知识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远远不足。大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目前又缺乏相关急救培训的机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在业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偶然简单了解院前急救知识。大学生基本能够学习到的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外伤处理方法,如溺水,烫伤、中暑等,因为这些事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然而对于那些突发的大型事件,他们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就产生了对急救知识的技能掌握程度的矛盾,他们尚未认识到面对突发大事件应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认为政府和学校应提供多种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他们愿意参加院前急救的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

2 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的应对措施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急救知识的相关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电影等途径获取急救的知识,缺乏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掌握。医务人员也充分认识到院前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救治,如院前急救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存活的概率。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培训,例如邀请专家定期开设有关于急救方面的讲座等。

2.2多种途径开展院前急救的培训

2.2.1呼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有许多发达国家将急救知识列为常规教学课程,这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密切相关。国外有规定公民有义务施行院前急救措施。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体系,可发放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的宣传手册,以促进大学生院前急救的施行。

2.2.2在学校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学校医学院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扩大急救方面的知识面。学校可开展院前急救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还可通过学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对急救各方面的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学生会,团委可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班,急救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2.2.3加强实践练习

院前急救重在实践操作,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开设的选修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根据此现状,应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方面的演习,并且可通过护理查房的形式,运用“模拟人”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练,如演练溺水、骨折等现场急救步骤,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联系中,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学校的社团多举办有关急救的活动,定期播放急救的视频,在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或急救操作比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急救知识等深入人心。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必将出现对院前急救知识的需求。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参加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仅是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更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仍比较浅薄,我们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思路,从在大学生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为切入点,最终促进院前急救知识对公众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2] 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政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73―175.

[3]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生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4] 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护理杂志,2003,20(11):45―47.

[5] 石越,孔庆滨,陈铁梅,马直勉.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及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75―976.

作者简介:

第7篇

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人人都与”急救”有关,因为谁都难免发生一些危急情况,甚至意外伤害。如果是本人没有危险,没有疾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机会会面临危急而突然出现的状况,必要时自己利用自己的学识尽量帮助那些处在危险的他人,尽可能的让别人脱离危险。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故的时代,人人都需要更多的关心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我们靠自己力气能够做到的事。因此,学习并运用一些抢救理论及技能确实是件非常紧要而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学到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和日常简单的护理方法。当突发意外情况在自己身边发生时,可以用自己的急救常识,运用有用的施救方法,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脱离危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为4-6min内。所以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对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向非医学专科及在校大学生开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基本急救技能,含有心肺脑复苏、创伤的抢救四大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赶上一些意外灾害事故(如车祸、地震、火灾等)后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常识。

大部分高校没有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即使已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高校大部分缺乏有关教师,培训的方面比较少,没有一致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准确、不规范,而且学习的学生比较少。这是大学生急救技能弱的主要原因。高校学生对一些突发事件抢救能力培训机会少,培训的不够规范、不够精确,因此高校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少之又少。高校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缺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呢,主要是缺少培训的一些费用、缺少相应培训师资与材。抢救技能培训师资、教授模式和高校的重视水平对大学生规范掌握抢救技术的程度影响显著。高校学生对抢救的一些能力需求和对抢救的兴趣程度高,但愿意抢救的意愿少。施救意愿低下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

高校需要尽快成立急救技能培训审核评价体系,在短期内能够明显提高高校学生的对突发事件的抢救知识和技术。普及急救知识的教学模式的思路是设计常用急救知识课程大纲及内容,讲授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急救实践活动或者竞赛。通过此项研究,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急救技能和知识,为培育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杰出高校学生而打定基础。

当前,急救知识集中授课和培训仍然是目前生活的紧要事件,它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一项本领。在我校设计”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大纲及内容,开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公选课;组织学生参加常见急救知识及技术的大赛或者活动。学校把急救知识编入教学计划中,组织专业人员教授。这样能够依靠高校力量调动高校内和高校外,讲授与实际练习,在校师生各个方面积极性,高质量地落实教学使命。教学场地既有理论课教室又有实践课操场。总的上课量要在20个课时以上,知识讲授与实际操作按照1:4配置。教授者有学校的校医,又有被聘请的校外专家。我校还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保持每个月举办一次,主要讲授常见急危重症疾病和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理论知识和防止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措施。

我校学生掌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理论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保护本人,另一方面也能挽救他人。一旦掌握,终生受益。用意在普及最根本的抢救理论,传授最根本抢救技能,融理论于实际操作中,从最根本的呼喊救助开始,到最普遍的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再到各项专业的处理;从经常急救重症的对付,到各种特殊事故危害的处置,再到各种各样意外灾害的救助;学习抢救理论及技能的最终目的是熟练准确的掌握操作急救技术。因此,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在上课前应当充分准备实际操作的用物,如急救摸拟人、急救包、止血绷带、小夹板等。在课题上,假设一个情节,学一个学生扮演患者,其他几个同学对这个患者进行抢救。老师在同学们完成操作后对同学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理论技能知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授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集中练习阶段。由各个专业负责安排时间,医学护理系供给抢救练习用的医用绷带、急救包、止血带、小夹板、纱布等医用器具,由学校统一组织志愿者集合操练,一方面从中选择杰出者参加比赛,另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收到影响,起到大学生对急救常识、急救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

学校在教课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两个特殊的技能,一:设计”急救知识的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急救操作能力。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够对遇到的紧急情况,做出急救处理。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训及其影响原因的调查,掌握高校学生急救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訓的状况、培训的成效、实施抢救的意愿及其影响原因,尤其是阻碍原因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展开、完善高校学生抢救技术培训的有关战略建议,以进一步扩展对高校学生抢救技术培训的广度与深度。并增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公选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实践考核,同时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公选课学生进行调研,比较和分析学习前、后阶段的选修课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分数。

高校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相应有所调整。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为强调所学专业技术、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和急危重症和意外灾害事故的处理应变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获取抢救理论和技能的来源主要是报刊、书本、科普宣传、电视广播等,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参加过系统的抢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这些零星知识在脑子里尚未构成体系,这样的话就很难在遇见急危重症的情况的时候付诸于实践。最后,加强对现代高校学生抢救理论及技能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高校学生这一方面的理论和能力,为培育21世纪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杰出高校学生而打定基础。

作者:胡亚

第8篇

【关键词】 急救技术; 强化训练; 急诊护士

doi:10.14033/ki.cfmr.2016.35.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76-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由于急救的病种复杂、多样化,具有突变性,而且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急救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急救仪器设备快速推陈出新,对急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加熟练的急救技术,以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使用新仪器的能力,方可提高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护士流动性较大,导致部分急诊护士对抢救仪器使用的熟悉程度及急救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急诊护士进行分组训练,目的在于探究对急诊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急诊科护理人员120例为研究分析对象,每阶段选取10例,3个月为1个阶段。将所选120例护理人员按照护士技术职称等级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中主管护师24例,护师12例,护士24例,年龄24~45岁,平均(36.3±1.4)岁;研究组中主管护师24例,护师12例,护士24例,年龄22~41岁,平均(36.9±1.2)岁。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急诊护士进行常规急救技术训练,方式是集中听课学习急重症抢救知识,集中观看各种急救技术演练后分散自学。对研究组的急诊护士进行强化急救技术训练,包括急救理论知识学习、抢救病例讨论及急救技术操作训练三部分[1]。

1.2.1 训练内容

1.2.1.1 常见急救药物使用培训 目的是发生抢救时护理人员能够准确迅速取药和用药,既为抢救节约宝贵时间,又能保证药物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危重患者身上,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常见急救药物的培训,主要针对急救车上的药品,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药物的名称、别名、规格、用法、药理作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熟悉药品的放置位置;牢记急救车管理原则。

1.2.1.2 常见急症急救护理措施培训 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能力和抢救处理能力,增强与医生的主动配合和协作能力。根据医院的情况选择强化学习的常见急症急救护理有:心肺复苏护理、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严重复合伤患者的急救护理、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电击伤的急救护理、溺水的急救护理、中暑的急救护理、急腹症的急救护理等[2-3]。

1.2.1.3 急救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 目的是使急诊护士能熟练快速安全操作各种急救仪器设备,为抢救节约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包含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电动洗胃机的使用、输液泵和微量泵的使用,要求熟练掌握各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会维护和保养。掌握外伤止血、包扎技术。掌握平车、担架、轮椅使用的注意事项[2-3]。

1.2.2 培训方法

1.2.2.1 集中授课学习 参加专家授课培训或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指导学习,1~2次/月,2 h/次。目的是能较快提升急救知识的新度和广度。

1.2.2.2 反复学习急救知R 通过反复学习,强化急救意识,不断巩固和丰富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量。当发生急救时,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就能精准调动熟悉的急救知识并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早交班前的时间进行简短的急救知识学习,2次/周(周一和周三进行),10 min/次,学习资料分别由当日上中班的护士准备,因为中班是护士轮流值班,因而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准备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目的是能不断增加每个护理人员急救知识的储备量。

1.2.2.3 抢救病例讨论 在科室集中学习各种抢救病例的抢救过程,且对该病例的病因、典型症状和体征、急救用药、抢救护理措施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复习,针对抢救效果踊跃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并详细记录,1~2次/月,1 h/次。目的是加深抢救印象,巩固病种相关知识,能很好地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

1.2.2.4 急救技术训练 (1)师资素养保障。请总护士长和科室主任担纲指导,以急诊护士长为培训总带教,要求研究小组的培训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作风严谨,带教大方,有影响力、有亲和力的急诊护理骨干担任,能起到好的传帮带作用[4]。(2)视频观摩学习。将相关急救技术操作视频分发给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先集中观摩,再自己研习,最后汇合演练;训练时还可以用手机互拍操作视频,让每个护士能直观到自己的操作过程,利于扬长避短,能迅速提高技能掌握的效率。(3)病例情景模拟训练。病例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临床病例,由操作者按照病情特点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接、形象、生动的特点[5]。模拟病例中出现的情景,急诊护士要根据病例的发病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一边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急救护理措施,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急诊护士对病情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护士既分工又高度合作的团队意识。每次集中操作培训后,护士两人或三人一组还要反复多次揣摩演练,以检验并强化技能培训效果。

1.3 考核

包含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两组急诊护士完成培训后,每次均接受考核,考核采用医院自主设计的试卷,试卷内容参考福建省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及其他急诊医疗护理专家所编写的教材,同时得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相关专家指导修改而成,满分100分,获得的成绩越高则表明技术掌握的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急诊护士培训后,分别对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进行考核,所得成绩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强化训练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主要意义在于能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素质,为急诊医生提供了技术娴熟的合作能手,为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6]。为医院培养一支优秀的急救护士队伍,还可以使急救技能培训变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所选取的120例护理人员,经过分组比较,从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维维,魏素芳,张瑜,等.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高速公路交通警察的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30-132.

[2]陶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3]王育珊.实用临床急救手册[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1-2.

[4]张晔,陆鸿亚,顾祺泾,等.应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8-279.

[5] Chung S P,Cho J,Park Y S,et al.Effects of scriptCbased role play im cardiopulrnonary resuscitation tesm training[J].Emerg Med J,2011,28(8):690-694.

第9篇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32-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日益拓宽,基层综合医院的护士将面临日益增多的各种临床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由于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低年资护士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突发事件的救援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如何快速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已成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对53名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困境、对策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10月,已取得护士执业证并在我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53名低年资护士(护龄≤5年),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中专12人,大专33人,本科8人。护士40人,护师13人。将53名护士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7人,平均年龄23岁,中专6人,大专17人,本科4人。乙组26人,中专6人,大专16人,本科4人,平均年龄24岁。两组护士的学历、护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培训目标 通过对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与考核,不断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及心理素质,使之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中,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

3.培训方法

(1)乙组人员的考核方法:由护理部及临床各科护士长组成培训考核小组,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分阶段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急救综合能力的考核。其内容包括:①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常见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基础知识、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窒息等疾病的救治原则;②专科知识,根据各专科特点进行培训考核;③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病情观察(主动观察巡视,发现和处理病情及时,准确记录,评估效果等4项内容),以及应急配合能力(急救物品准备齐全,静脉留置针技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连接等项操作规范正确,急救药品剂量及用法准确,急救过程中沉着、稳定、迅速,口头医嘱复核后执行等)。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先由医院操作小组人员分解示范每项操作技术,然后指导学员

训练。在完成2周的培训后,由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考核;急救护理文件书写的考核,则根据各专科病种、护理特点和每天护理工作情况安排考核项目、内容,随时抽考。

(2)甲组人员考核方法:未进行培训,仅告知其考核时间、地点,然后和乙组人员同时进行。

4.考核标准

(1)理论知识、专科知识考核: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考核,以85分以上为合格,100分为满分。

(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1,2]。如危重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护士如何识别和判断。急救综合能力包括观察病情、急救操作技能、抢救护理文件的记录书写。考核细节由护理部制定,评分为百分制,依据包括6大部分:①观察病情30分,发现病情及时,反应迅速;②急救配合20分,抢救及时,配合默契;③反应能力20分,操作熟练,动作敏捷,反应迅速;④急救药品的相关知识10分,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⑤急救物品的管理和使用10分,急救物品的作用、存放和保养,并能正确使用;⑥抢救危重护理文件的书写10分,危重病人护理文件书写及时、准确、清晰、简单易懂。

5.统计学方法 应用简明统计14.0(Concise Statistics,CS14.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P

结 果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急救能力是反映医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了解护士的急救能力,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加强培训和管理。通过对甲、乙两组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分析,甲组成绩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如下:①对新的护理观念认识不足: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大量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而护士的急救能力主要是处理和执行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病情观察、治疗、护理。护理工作包含技术和服务,过去错误的护理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服务态度好,而急救技术相对差些无关紧要,因此忽视技术性护理工作中高、精、尖技术的学习。殊不知若医院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没有作为,医院将失去竞争力和生存力。②护士缺编,工作繁重:我院床位与护士比为1∶0.35,由于病人较多,常加床铺,护士每天忙于发药、打针、接液体等基础性工作,与患者沟通时间少,对病情不够了解,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能力欠缺。③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低年资护士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陌生的环境,对制度和工作流程不熟悉,技术不过硬,临床经验缺乏,心理素质不稳定,抢救患者时救治程序紊乱,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全面。针对上述原因,乙组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护理人员的反应水准即是在医生到来之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处理。其急救技能是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经过系统的培训,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P

参考文献[1]左 磊.神经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6769.

第11篇

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共有24个护士,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5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学历:本科2名,大专22名。儿科工作年限:1年以下2名,2~5年10名,5~10年6名,10年以上6名。

2培训方法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4讨论

儿科是护理风险较大的科室,儿童年龄小,自我感觉叙述不清楚,容易延误抢救时机,所以更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及抢救技能,才能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医疗安全。护士的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而通过情景模拟,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更能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采取小组培训人数少,时间安排灵活,带教老师可以关注每个人员的培训效果,及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确保培训质量。分组考核,并进行小组竞赛可以激发培训人员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但是,护理急救能力的培训不能仅限于一次的强化培训,随着护理人员流动性的增加,要把急救能力的培训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考核才能保障急救培训的效果,才能真正促进我们的护理安全。

作者:申慧丽 董争青 申兴田 藏云霞 单位: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呈现,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增加,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医务人员除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还要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早期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术。现场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心肺复苏术是否能够早期有效开展。将本市两所中学400名初二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为中学生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市两所公立中学的初二学生中随机抽取400人。其中男生211名(52.75%),女生189名(47.25%),年龄(14.501.50)岁。

1.2 研究方法 由研究小组设定封闭式调查问卷,其中20个两项式题目,10个比较式题目,均为单选题,共计30分。调查人员集中向被调查者介绍填写说明,现场发放问卷并进行填表指导,两所学校均在20分钟内统一收回问卷。回收400份,有效392份,有效率98%。

1.3 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生活中自救互救常识的知晓情况、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三方面,每个方面占10分,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生活中自救互救常识的知晓情况两方面评价标准均为:得0-3分者为不了解,4-7分者为基本了解,8-10分者为完全了解。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方面评价标准为:得0-5分者为获得途径贫乏,6-10分者为具备正常获得途径。

2.结果

将各项分值录入统计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2检验,比较男女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不了解的210人(占53.57%),基本了解的172人(占43.88%),完全了解的10人(占2.55%)。学生自救互救常识知晓情况:不了解的375人(占95.66%),基本了解的15人(占3.83%),完全了解的2人(占0.51%),见表1。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获得途径贫乏的377人(96.17%),具备正常获得途径的15人(3.83%)。中学生对急救知识了解程度不足,对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内容知晓率低于5%。

3.讨论

目前我国心搏骤停急救的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而发达国家存活率达到60%,在美国一些城市甚至高达74%[2]。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普及占总人口比率1/4,在美国规定1/3以上的公众应学会院前急救,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3]。随着生活题条件的改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迅速,心理,智力渐趋于成熟,操做能力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国外调查研究发现:13~14岁的儿童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9~10岁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按压频率[4]。

本次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家长健康状况了解不足,急救知识知晓率很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且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很少。一旦家人或身边的人发生意外,他们没有能力帮助他人。为达到全面普及、学生百分百掌握,学校应设置培训课程,因人施教,制定不同的培训方式,努力实现救护知识普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定化。培训学习内容以基础急救知识为主,还应涉及常见传染病、艾滋病的预防,指导健康饮食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没有专业的急救培训教师,可邀请医疗机构中急救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征召家长中的红十字成员共同参与培训,发挥协助作用,以期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队伍。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如果增加他们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也能够提高急救知识知晓率。如果从小学开始设置相应的医疗救护课程,就能普及急救知识,增强救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如果中学生每个学期能够接受一定课时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也可以使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学校图书馆可以购进一些关于急救知识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供学生阅读。电视、电台、网络也是很好的宣传途径,应该增加急救科普知识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能从不同渠道了解自救互救常识,懂得如何防止危害发生,学会突发灾害应急事件之后如何逃生。普及更新心肺复苏术的知识点,让猝死的患者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第一时间接受科学有效的救治,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中学生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81-282.

[2]肖凌凤,李建新,孟利平.公众安全事件应对现状调查及应急能力培训[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