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北京有哪些专科学校

北京有哪些专科学校

时间:2023-06-05 09:5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北京有哪些专科学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北京有哪些专科学校

第1篇

   1.为什么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

答:开展师范公费教育(含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本目的是选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希望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奉献教育,成就自己,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为建设教育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2.部属师范大学有哪几所?今年在福建招生名额大概有多少?

答: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有6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今年在福建招生普通师范生284名(含师范类公费生176人)。

3.我市对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有哪些主要优惠政策?

答:①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②毕业后定向安排到我市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每月另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③在莆从事教师工作不少于5年的,购买首套房给予购房补助30万元。④公费师范生(含已在读)本科毕业后继续就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予以5 万元生活补助,但毕业后必须回莆田从事教师工作。

4.我市对部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类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实行专项考核招聘,凡到我市从事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每月另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②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类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莆从事教师工作不少于5年的,购买首套房给予购房补助30万元。

5.2019年我市公费师范生培养名额多少,由哪些院校承担?

答:2019年计划委托培养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男性定向公费生187名,其中,由省政府为我市培养的指标87名(小学教育委托福建师范大学培养35名,闽南师范大学培养20名,均招收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委托泉州师范学院培养2名,招收四年制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委托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30名,招收三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由市政府委托莆田学院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80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20名。

6.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同时按规定享受师范生助学金,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②公费师范生(含已在读)专科、本科毕业后继续就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予以5 万元生活补助,但毕业后必须回莆田从事教师工作。③毕业后采取专项等额公开考核招聘方式,按成绩高低顺序选择聘用学校。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征集提供城区、集镇和农村学校各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提供城区和集镇学校各一半的就业岗位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

7.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有哪些义务,如违约怎么办?

答:①因故延长修学年限的,延长期间费用自理。

②中途退学、无法毕业或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应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收教育费用。

③按照福建省师范生公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义务,毕业后须回到莆田市内任教,在小学或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6年。

④毕业后从事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工作未满6年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20%的比例一次性退还所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3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具体以2019年协议书为准。

8.2019年定向委培师范生培养名额多少,由哪些院校承担?

答:2019年定向委培师范生培养名额为150名,面向全省招生,由市政府委托莆田学院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70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50名,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30名(从事小学教育)。

9.定向委培师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定向委培学生毕业后到莆田从事教育工作5年(含5年)以上的,每人一次性补助生活费3万元,由任教学校所属市、县区同级财政承担。②毕业后采取专项等额公开考核招聘方式,按考核成绩高低顺序选择聘用学校。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征集提供城区、集镇和农村学校各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供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提供城区和集镇学校各一半的就业岗位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

10. 定向委培师范生违约怎么办?

答:中途退学、无法按时毕业或无法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定向委培资格。对于违约者,违约信息将推送至莆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第2篇

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环境赋予高职教育新的发展思路。我国高职教育只有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抢抓新时机,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

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背景

从现实实践中,我们看到,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外延式发展路径指高职教育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目标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指高职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效益增加为目标,以特色打造为标志,以品牌建立为使命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今天,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变化。显然,以追求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

从政策导向来看,作为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思路,打造精品,铸造特色,走品质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的高职教育,也要变革过去注重办学条件与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选择以提升品质、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产业的崛起及蓬勃发展,这种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基础而获得教育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了。高职院校面临这种咄咄逼人而又催人奋进的发展形势,开始对学校航程的航向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走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追求人的发展为本质,以提升品质、发展特色、提高效益为结构模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共识。

无论是从政策导向还是从实践出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很难服务和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内涵式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的现实选择。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

(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

高职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搞清楚这一特殊性,高职教育才能找准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1.行业发展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面向不同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必须弄清楚所依托行业的特点、特色、特征,了解行业过去和现在的变迁历程,为其未来发展走势和发展深度把脉;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哪些方面适应了所依托行业企业目前发展的需求,哪些方面滞后于行业企业目前发展的需求,根据这种状况作出积极调整;高职院校还要认真分析行业企业目前的人才结构体系和需求、未来的人才结构体系和需求,分析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高职院校所提供的人才所占的比例和结构。

2.目标培养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还要进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分析,根据市场目前和未来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结构和质量;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高职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是怎样的?行业发展向高职院校所提出的人才规格是怎样的?对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的满意度高不高?如果满意度高,高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满意度低,低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借鉴,学到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应根据分析数据进行实践考察、验证,及时?望到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所使用的新技术,就像一艘船在大海里航行一样,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验及时调整我们航向与航线。

3.教师成长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所需的教师与一般高校所需的教师有着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高”规格和“职”业性进行选拔、扶持,促其成长、成熟。建立高职教师成长、成熟的正确路径,尊重高职教师的人性、人格,合理配置高职教师的培训资源,搭建立体化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对话平台,实现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互补和互换。

4.专业结构特殊性分析。现行专业设置结构中哪些专业失去了行业支撑,属于老化、萎缩专业?哪些专业失去了活力和特色?还需要增设哪些新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砍掉老化和萎缩的专业,激活半死不活的专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市场化要求,高职教育要对现行专业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修补和调整,以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面对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需要增设哪些新兴专业,要打造什么样的特色专业?复杂的专业结构体系应该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契合?怎样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怎样达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职业发展服务的目标?

(二)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目标

只有明确目标发展才有方向。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以提升质量、发展特色和增强效益为抓手,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工程,精心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高职教育品牌既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也是教育品质、教育特色和办学效益的表征。在这个品牌体系中,我们必须确定哪些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品牌,核心品牌和特色品牌,从打造核心品牌和特色品牌入手,分门别类的进行品牌工程建设。要等一个品牌成熟了,推向社会了,被社会接受了,学校再去打造另一个品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和后为之别,千万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高职院校要注重成熟的核心品牌、特色品牌联动和辐射其他品牌的效应,从而实现学校品牌共同成长、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发展特色和提高效益搭建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结构框架,开辟了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稳定规模、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1]。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和稳定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其质量提升、特色打造和效益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是其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说高职院校的规模越大越好,其发展规模既受其历史发展的影响,又受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和行业背景的影响,可以说,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是学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契合点。高职院校只有找到了自身发展与财贸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基点,并围绕这一基点,建立起与市场共鸣的桥梁,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总数要达到适度规模;另一个是院系和专业要达到适度规模。我们仅以财贸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为例。通过考察5所国家示范性财贸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总数状况,我们发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2个专业,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62个专业,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4个专业,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3个专业,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3个专业。除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大类基本相同,专业个数大约在23个左右。从5所财贸高职示范院校目前的在校人数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7300余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5105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6000人。除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几所财贸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维持在4000-7000人范围内。在目前全国大学适学人数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在受内外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稳定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问题。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招生策略稳定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品牌专业来稳定办学规模。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稳定办学规模,以适度规模、最优结构和最高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二)优化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优化结构是其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的结构优化不仅包括其内部结构优化,比如:学生结构、教师结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学生与教师比例结构、教师与管理人员比例结构、教师职称比例结构等协调发展,而且包括学校内部总体结构与外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发展。学校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只有当学校自身的布局结构达到最优,才能保证结构内部的每一环节高效运行、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校内部结构与动态变化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协调发展。

我们仅以5所财贸高职国家示范校的师生比例结构来反观高职院校最佳师生比例结构。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全国高校教师总量基本保持现有规模或稳中略增;在保证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达到14∶1左右[2]。对于财贸高职院校来说,其师生比例结构并没有严格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各个高职院校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师生比例。比如,浙江金融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4;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4;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2;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3;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3。5所财贸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所要求的生师比。一所学校要达到最优的师生比例结构,那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而且是学校内部结构不断适应学校外部结构的结果。

总之,财贸高职院校要达到最优结构,要以需求为本,把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提升与外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相适应,实行开放式办学和开放式经营,在这种开放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与借鉴,达到发展的最优结构,从而实现学校自身、学校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质量、注重品质发展

提升质量,注重品质发展,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品格。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实施精益质量运营的管理方式,以质量立校、以质量取胜。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应该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寻找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将学校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以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

提升师资队伍层次。高职院校应该站在人才强校的视野,把师资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学校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高层次师资、特色师资和品牌师资;把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未来师资的培养链接起来,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为高职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后盾。

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高职院校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把产业链、岗位链和人的成长链联接起来,加强区域经济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按照市场要求设置专业,提升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与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四)打造特色、注重个性发展

打造办学理念特色是先导。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3]。高职院校首先要确立自身办学的独特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进行设计发展思路,根据思路拓展自身的出路。要想路越走越宽,必须按照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打造专业特色是基石。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4],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发展是其发展的基石。专业只有是有特色的,别人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它才可以在社会上立住脚、站得牢,日后才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是核心。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精干、特色、优良成为行业人才选择的方针,“做大面包”的人才培养思路不合时宜。“做精、做优、做特面包”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抉择。一个有特色的人才是一所高职院校最给力的名片和标签,毕业生走到哪里,宣传就做到哪里,学校特色就会飞到哪里。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名牌就会发挥蝴蝶效应,提高整个院校的声誉。

打造师资队伍特色是关键。办特色型的高职教育必须要有特色型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表现出学校特色的风采风貌,而且体现出行业专家的气度风范,能真正做到是专业能手和行业专家。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是标志。成熟、稳定的办学特色最终会以精神文化的方式积淀下来,渗透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仰和行动之中,成为他们教学、学习和管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发展,根据已形成的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进行系统建设和提升。

打造经营管理特色是保障。高职教育品牌必须有相配套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理性目标。高职院校管理层要有新视野、新理论,指导和管理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实践。从学校、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视角,用心灵、用智慧、用策略去经营管理学校,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五)提高效益、实现共赢发展

没有效益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注定要走向灭亡。因为,“高等职业学校另一个特性是经济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国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统治阶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社会规范,教育引导人等功能。现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一)说理教化法

在中国古代只有学校教育,才能采用说理教化的方法进行,其目的是要告诉受教育者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现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是就古代社会思想政治家教育说理的典型。例如对于“天人感应”说的传播统治者们历来就利用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社会现实,极力解释说明天人关系,以使天下百姓认同统治阶级提出的观点。

(二)环境感染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社会有诸多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感染。因而创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就为人的塑造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家风良好且家庭和睦有序对未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化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向社会学习而形成的,所以很注意环境的选择,“居必泽邻,游必择士”。

(三)自我反思法

自我反思是一种为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煅练。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自我反思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自我反思,但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环节。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又说:“有人于此,期待我横逆(蛮横无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比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何难(责难)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楚之前,自我反思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楚原因之所在。

(四)实践强化法

所谓实践强化法,就是通过实践社会要求内容的方法,来强化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或者强化已经接受的规范要求。所以重视实践锻炼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奉行教育的内容要求,而实践锻炼法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内容要求。孔子十分重视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教育弟子,使其不仅知道,更要行道。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重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单纯的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作用。学校是使儿童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将对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所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巩固学校教育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方面,又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范教育小学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不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时期,扩招的举措充分释放了民众读书上大学的渴望与激情,并以比政府预设的速度更快的节奏向前推进,原定于2010年后调整为2005年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目标实际上于2002年就提前实现,曾经不可企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切切实实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0%,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与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几乎同时发生的是高等学校的合并、升格的步伐加快,截止到2000年8月,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且一直余绪未断。在这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高校合并、重组的变革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大幅度减少,恰如有学者提出“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终结”的惊呼。在师范院校大量减少的同时或更早,师范教育固有的、分层有序的三级结构也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长期并存的中师、师专、师范本科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悄然瓦解,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专职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淡然退出,宣告了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过渡的时代转型,这是一场从制度到观念到心理的范式变革,喻示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中师的隐退意味着师范教育结构的重心开始上移,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得以整体提升,专科成为进入小学教育人才市场的基本信号(少数中西部地区除外)。然而,中师的退场并不意味着所有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让这部分教育资源整体地剥离出教师教育的轨道,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积极寻求升格或合并以跟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的需要,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北沙洋师范学校等5所中等师范学校于2000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的是与当地高一级学校合并成为其初等教育系(学院);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等师范学校以“借壳生蛋”的形式和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初中五年制大专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在专科层次之上,有不少的本科师范院校也积极参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但规模不是太大。可以说,原有的部分中等师范学校(现提升为专科层次;少量还是本科层次)仍是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只是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体系。

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披上高等教育的金色光环以后,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否有了明显的好转或质的提升呢?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是否就处于一种有利的发展态势呢?这是我们感到并不轻松的话题,实质上我们就怀有某种程度的忧虑。这种忧虑不是对小学教师教育未来前景的担心,而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师范教育结构调整转型之时,在教师教育制度开放转轨之际,小学教师教育新的培养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新的培养模式尚未正式建立,新的培养机制和动力尚未完善健全,所面临的当下的一些困惑与困窘。当然,这种困惑与困窘直接指向培养主体学校。

二、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入学比率的变化,而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改组与重构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各专业重新占有和分配资源的过程。计划的定向培养的体制已经打破,作为刚刚跨入高等教育系统稚嫩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方面呢?

1.生源素质下降。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凡的关切,但决不是平庸的赘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大降低了人读大学的门槛,满足了大多数人继续深造的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是无庸讳言的。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征程中,其生源素质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满足更多的中下层次学生入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但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下降是情理之中也是无须掩饰的事实。对于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来说感受更为强烈——这类学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原来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之职的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优秀拔尖的学生应考;而现在纳入高等学校专科批次招生录取以后,是同类学生的最低层次报考,生源素质的落差是极为明显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初始推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陷入低谷,尽管国家采取适当降分、提前录取、优惠补助等政策仍难以凑效。如今师范教育整体局面已大为改观,教师地位、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大提高,但小学教师教育由于其办学主体层次的低下性,又无特殊的照顾手段,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生源素质的下降无疑对质量保障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2.就业市场挤压。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效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的政策厂适龄入学儿童人数有渐次下降的趋势,使得对小学师资的需求比例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29日报道,北京市目前中小学教师还缺3000多人,但师资状况基本上是小学超编,初中持平,高中缺编;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小学生人数将由1998年的805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517万,降至2010年的500万。相应地,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将由1998年的36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23万,2010年的22万。届时,除去自然减员外,小学教师将过剩8万多人。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教师来源构成多样化的重要的制度体现。但在目前教师资格证书的实施还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会干扰正常的教师人才招聘市场,从而也使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和拥挤。

再之,—些师范大学本科生(非小学教育专业)甚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俯就”小学教师行业,而这种可逆性(指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高一层次就职)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小学教师就业市场这块本来不大的“蛋糕”经多方分割,无疑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空间愈显逼仄局促。

3.学科地位边缘。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而是在高校学科趋向多科性、综合化的发展生态中被挤入学科的边缘,成为高校学科群体发展的附属和陪衬。同时,在教师教育从独立定向走向开放多元的今天,师范教育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学科规制模糊不定:如关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混合培养”还是“阶段推进”,尚处于试验和论争之中;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全能型”还是“分科型”,也存在长期的范式之争。由是观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学科逻辑的不成熟而难以在高等学校的多学科环境中得到彰显。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还是学位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与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相并列的是普通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正式的学科地位。直到教育部最新的学科和专业分类才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中等教育学和初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为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大初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开放、交叉和整合的力度,建立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术共同体,促进初等教育学的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力量的提升,是保障小学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小学教师教育的抉择

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其实是对作为培养主体的普通师范院校的挑战。向多科性、综合化发展是这类学校的必要选择。尽管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有点学术储备不足,师资设备紧缺,专业嫁接困难,但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坦然面对和积极应对。还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非定向就业的适应性和迁移性,这是一个培养计划必须考虑的真问题。有学者提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主张变狭隘的“对口”,观念为较强的“适应”观念,毕业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选择就业领域,则在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实践训练等方面均应反映这种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对于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目前专科层次仍是其培养的主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求得突破和发展,如何拓展专业的适应面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地进行变革。从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小学教师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抉择:

(一)上层次的提升:构建高举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入15%至20%这一区间时,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进入本科阶段。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进入了教师教育本科化时期,并基本上取消了独立存在的师范院校,而是由学术性高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承担起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研究生院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职责,使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50年,美国中小学教师只有50%的人具有学士学位,几乎没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而到了1976年,小学教师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到9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到33%。

我国教师教育基本上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发展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是下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已经明确提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

举办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改善生源素质状况,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提高,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均衡、协调发展,从而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已有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化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有的迹象均表明,我国教师教育向一级师范过渡并不遥远。紧要的是,专科师范院校在向本科层次转变、升格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有所作为,而不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总之,本科化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方向,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必要的联姻: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所谓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小学教师教育和初中教师教育实行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统一培养,培养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又能承担初中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和功能的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是解决中小学师资供求矛盾的现实需要,在小学师资相对过剩,可以向中学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同时,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顺应了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从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向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转变。其一般模式是:学生在修读学科教育获得规定的学分基础上,再集中进行教师专业教育。小学与初中教师培养的一体化是可能的。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首先要实现本科化,这是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础。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一体化,需要重新厘定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果。

(三)政策的扶持: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农村教育也莫不若此。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教育环境和资源十分落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且得不到保障。据资料显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2001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距分别为2.2和7.6个百分点,而高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别分别为20.7和)4.2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广大农村地区占全国代课老师总数的82.37%。如果考虑到城市中小学校由于编制和聘任合约的原因存在代课现象,考察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代课行为可知是一种被动而无奈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校代课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学,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所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几乎等于零;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收入低,基本工资常常不能到位,非常清苦。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日见饱和,但通往农村就业的渠道始终不畅,造成城市滞胀农村空疏的局面。据笔者所知,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就业形势持续滑坡,但农村学生愿意回乡支教的比例极少,即使回去也想任教初中而不愿栖身小学。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农村小学教育的弊病直接影响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质量。为了确保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由政府出面制定对边缘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师资的政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由教育行政部门派出调研组考察农村小学的师资需求情况,每年拟订出各地所需定向培养指标,再与当地当年高考生(必须是上线的考生,也可适当降低标准)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毕业后的服务年限。政府拨出专款对培养对象的有关大学生活的学费、生活费给予补助,并有一定的中期筛选,毕业时违约者或不满服务期限者给予一定的处理。

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无疑和现行非定向的、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制度相矛盾,但在目前教育资源极端失衡、师资配置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和调节或许是最为见效的方法,它能解决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从而有利于教育公平和民主的最大程度的实现。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语言文字 应用 教学

为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现状、改进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我们抽样调研了四川省内阿坝师专等五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调研方法主要是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回收有效答卷280份;此处,我们统计了这五所学校2006、2007、2008级连续三届毕业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情况及其他语言文字竞赛活动的情况;同时,组织调查队实地调研了这5所学校校内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

测评对象分为四个组别,A组(修完了《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类学生,主要为中文、综合文科等专业)、B组(未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类学生)、C组(修完了《现代汉语》课程的非师范类学生,主要涵盖了文秘、新闻、导游等专业)、D组(未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非师范类学生)。测评的成绩统计见下表:

以下作分项分析:

(一)语音方面

1.读音规范

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得分率达到70%。错误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读词的读音规范,如把“呆(dāi)板”的“呆”错读为ái,把“琴弦(xián)”的“弦”错读为xuán;二是多音多义字问题,如把“露(lòu)面”的“露”错读为lù,“称赞、匀称、秤砣”中“称”的读音顺序应为chēng、chèn、chèng,而完全答对的仅为28%。

2.拼写

不熟悉拼写规则,使用比较混乱。错误主要出现在:一是儿化词语的拼写,60%的学生出现错误;二是轻声词语,由于不知道哪些是轻声词语,70%的学生都标注了声调;三是uo、ou这两个韵母在音节中标调时,按规定调号应标在“o”上,40%的学生误标在“u”上,如“lòu”标成了“loù”。

3.听音、辨音

第7、8题是两段音频资料,根据四川方言录制而成,要求学生仔细审辨后指出有哪些语音错误(缺陷)并说明原因,内容涵盖了平翘舌音声母、前后鼻音尾韵母、声调等多个方面,得分率仅为32%,大多数学生能指出哪些地方读错了,但是不能准确说明原因,对声母的发音部位、韵母发音的舌位口型、声调的调值等的判定似是而非,A组学生的情况好些,得分率为48%。

4.普通话水平测试

就这五所学校2006、2007、2008级连续三届毕业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来看,二级甲等占24%,二级乙等占42%,三级甲等占30%,还有4%的学生为三级乙等。A组和C组学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另外两组。以阿坝师专为例,中文、初等教育、综合文科三个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二甲过级率达到86%,而体育、数学、物理等专业仅为21%。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外,主要是不同专业的语言氛围、课程开设不同,尤其是不同专业对普通话过级的职业要求不同。比如阿坝师专要求中文、初等教育、综合文科等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否则就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其他专业只要求二级乙等。

(二)汉字书写

汉字书写涉及错别字、繁简字、笔画、笔顺、字体等内容,基本要求是正确、工整、规范。调查表明,学生在常用汉字的笔画数、笔形和笔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第9、10题,平均得分率仅为38%),如“延”字,第四笔是“竖折”,误认为“竖”和“横”两笔;再如“车”字的第三笔该写“横”,学生却先写了第四笔的“竖”。错别字频繁,第11题,46%的学生把“虐待”的“虐”写成了“”,58%的学生把“假设”的“假”写成了“”;很多同学没看出“投机捣把”的“捣”应该是“倒”,“儒子可教”的“儒”应该是“孺”,甚至近40%的学生没看出“涣发”和“脉膊”中的错误(该写成“焕发”和“脉搏”)。其实,单看“捣”和“倒”、“儒“和“孺”、“涣”同“焕”、“膊”和“搏”,是较容易区分的,关键是教学时没有把字义跟词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加上日常运用中的随意性,因此产生上述错误。

在调研的学校中,仅有两所学校面向非师范生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选课率不足20%。第13题要求根据字形辨别字体,得分率为68%,第14题要求分别用楷书和行书书写给定的八个汉字,C组和D组得分率低于50%(A、B两组高出5个百分点)。五所学校开办的宣传专栏及校内张贴的海报、广告、启事等,54%是打印的,马克笔书写的占32%,毛笔书写的仅为14%。

(三)词义理解和词语运用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考查:1.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同义词的区分和准确选用。相对而言,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要好些。第17题列出了12个含有“发”的词语,要求根据词语中“发”的不同意义进行归类,得分率为18%,大多数学生没有把“发音”“发电”“发光”“发怒”中的“发”的意义正确区分开来。第18题要求区分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得分率则达到了54%。第19题同义词选用,涉及到“解除、废除”和“欺侮、欺压”两组词,得分率为60%。第20题要求区分“我们”和“咱们”的用法,75%的学生不知道“咱们”的所指对象必须包括说和听双方在内。第21题要求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看似日常的运用,失分率却高达60%,学生把握不住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来选择用词。

用词能力还表现在词语的灵活换用和词汇的丰富程度上。调研表明,学生的词汇量贫乏,运用呆板、单调。第23题要求使用5个以上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人的心情不好,多数学生只能给出“悲伤”“郁闷”“伤心”三个常用词语,还出现了“愁绪”“伤痛”“急躁”等不恰当的词语。第24题词语接龙、第25题要求分别写出5个含有 “马”和“龙”的成语,得分率均未超过50%。

(四)标点符号和数字用法规范

第26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得分率为28%。省略号是六个圆点,但如果是一段话的省略,则用十二个圆点,独占一行;另外,用了“等”或“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第27题考查问号的用法,得分率为62%,问题主要出在“你是学英语呢,还是学俄语?”这一句上,大部分同学使用了两个问号。

考查数字用法的三道题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29题,为75%,“5·4运动”应改成“”,既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也不能使用间隔号;第30题要求写出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大写形式,完全写正确的不到15%。

(五)阅读理解

主要考察学生联系具体语境,结合句子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句法层次来理解语义的能力,涉及到词义、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调查表明,学生不善于联系语境来分析语义,对句法结构和文意理解似是而非。第31、32、33题是歧义辨析,考查学生联系语境来分析语义的能力,试题没有提供具体语境,要求学生自己来补足,得分率仅32%。“他原来是个工人”一句中,由于“原来”一词本身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既可以表达“以前”义,也可以表示“恍然大悟”义;“这个人谁也不相信”一句中,由于施受关系的多样性造成语义指向不明,既可以是“不相信这个人”,也可以是“不相信谁”;“车子没有锁”,谓语部分可以是状中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结构不同,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第34、35题是修辞分析,得分率为35%,其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兼用了排比、回环、拟人、比喻四种辞格,完全答对的不到10%,主要问题是没有发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中的回环用法。而第36题《雷雨》中繁漪说:“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这里的“风暴”,表面指大自然的暴风骤雨,实际用的是比喻义,指生活中的矛盾激化和生死搏斗,这里需要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该题得分率不到30%。

(六)语言综合表达

语言的综合表达,总体要求是准确、得体、简明、生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修改病句,检查学生表达的准确(正确)度,得分率为38%。在“我们共同创造了今天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中,宾语跟其定语不能搭配,可把“繁荣富强”改为“美好富裕”,该题错误率高达76%;“只听得一阵阵鞭炮声,把我惊醒了”,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把“只听得”去掉就行了,该题得分率也不到30%。第40题是应用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写份申请报告,重在考查得体、简明的问题,虽然得分率达到了62%,但提供的信息是“因暴雨冲刷造成桥梁毁坏,申请专项财政支持以修复”,据此可判断,“报告”应该是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却有28%的学生把学校或老师当做报告对象;另外,约三分之一的报告没有申请单位或申请人的详细信息,仅在最后署名。第41题是句式变换,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其一是要求用两个不同的句子来替换“一口水他都不喝”,一般都只写出了“他不喝一口水”,能写出“他一口水都不喝”(或“他连一口水也不喝”)的仅25%。第42题是修辞创作,要求运用排比、比喻、夸张三种辞格来描写大学新生报到的热闹场面,字数不超过60字,得分率为46%。

二、对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高专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实令人震惊。显然,他们还不具备将来职业需求的语文基本功,缺乏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与偏差,另一方面,对主要承担这项任务的语言文字课程及其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专门人才(非研究型),而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 因此,语言文字课程的根本任务不应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实践,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从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入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汉字规范化水平及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

(二)充实、整合语言文字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语言文字课程门类少,课时被大量压缩。除中文专业外,一般仅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了“书法”和“口语表达”选修课,但选修的学生不到20%。针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普通话”“书法”“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且保证均不少于三个学分的课时。目前各校开设的“口语表达”课程主要是教师口语,对其他专业的效果不明显,选修的学生也少,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编制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口语训练自编教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就中文专业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而言,需要进行重复性内容的整合,着力加强其与实践教学课程的衔接,改变目前各自为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

(三)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扎扎实实推进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

语言文字教学的核心是突出应用性,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和训练中锻炼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首要任务。以往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脱节。所谓的实践主要是讲讲练练,练为讲服务,或者仅仅体现为单项的技能训练或竞赛,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因此,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着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落实上下工夫。

1.在教学大纲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教学大纲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在各门课程的总学时中,安排专门的实践学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实践要求,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设计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全方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材中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如选用鲜活的语言实例、设计实践性较强的练习题、思考题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形成精讲、多练、研讨的教学新模式,创设语言教学情境、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答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如方言调查、报刊语言规范调查、社会用字调查、网络语言评析等,以拓展社会实践的空间。

4.改革考试方式,构建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

针对语言文字课程的特点,建立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要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评价的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试题中增加考核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比例。同时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体系,实施技能等级制度。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0SA088]、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课题[ASA10-07]“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

教育,2008,(3) .

[2]潘文,延俊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构成之我见[J].教育与

职业,2006,(11).

[3]曹国军,王进.关于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设想[J].

职业教育研究,2009,(2).

[4]王艳慧.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

2009,(8).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第6篇

关键词:女子柔道;冼东妹;均衡;待动抢攻;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8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104-03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对柔道技战术的研究,对柔道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情况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研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如辽宁柔道队的张继锋在《柔道比赛战术浅谈》中指出,柔道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倾向主动进攻的发展趋势,日趋激烈。柔道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与战术的变化和创新密切相关,战术已成为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在比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冼东妹结合多年的训练及比赛经验,对目前柔道技术与战术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柔道技、战术的特点和训练方法,为柔道教练员、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战术训练既要注重进攻战术的训练,又要注重防守战术的熟练。战术和技术、体能、智力、心理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战术本身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和技术、体能、心理等训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战术是它们的产物。战术的形成是科学训练的结果,是在身体、技术、心理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战术训练而达到的。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技术水平,心理状态是战术训练的基础,技术是形成战术的基础,只有运动员全面、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术才能提高战术质量,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能力对战术运用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冼东妹2008北京奥运比赛战术。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4~2009年中国期刊网上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到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收集关于柔道战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参加学术会议、走访众多资深专家、并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柔道队等相关院校、专业团队教练员进行专访,了解当前国内外柔道运动的发展方向及比赛战术运用等。

1.2.3录像观察法观察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2kg级冼东妹在淘汰赛(对西班牙选手卡拉斯科萨和葡萄牙选手蒙泰)、半决赛(对阿尔及利亚选手苏拉娅-哈达德)和决赛(对朝鲜选手安琴爱)的4场比赛录像及部分文件资料,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系统地对录像观察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为撰写研究报告提供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柔道比赛贯穿斗智斗阵,战术运用合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战术采用得当,弱者可超强制胜的范例也比比皆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之处还有哪些、对手的长处有哪些、弱点又在哪里,对于这些做到赛前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比如一名经验老到、技术较好,但体能较差的选手与年轻气盛、体能较好、技术较差的选手对阵,从战术上考虑,前者要靠自己的技术和经验速战速决;而作为体能较好、技术较差的选手,就应制定持久战的战术,前2~3min与对手拼体力,做到不失大分,加快进攻节奏,不给对手喘息的时间,追着打,制造对手消极;待到后1~2min对手体力不支时,进攻的成功率会相对增高。从战术上考虑,体能较差的选手可以使用技术上的变化,声东击西,创造进攻机会,攻其不备,也可利用对手的进攻寻机反攻;而体能较好的选手就要注意进攻中的防反,防止上当受骗。

分析冼东妹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冼东妹大赛经验丰富,20年大赛经历使冼东妹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她解读比赛和观察对手的能力高超,是懂得用脑比赛的运动员;第二,冼东妹防守臻于化境,把柔道比赛里的防守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第三,冼东妹进攻手段多样,懂得用变化多端的技巧取胜,有技、有效、得分方式精通;第四,冼东妹战术针对性强,例如:深知朝鲜选手安琴爱作风顽强擅长冲击,故而制定一套以柔克刚战术,并不与对手硬碰,节省了不少体力,而安琴爱在多次猛扑不能得分后隋绪急躁体能下降,出错被罚分后,被冼东妹“有效”擒服。可见冼东妹之所以取胜主要原因在于战术运用得当。

2.1冼东妹2008奥运会柔道战术类型运用情况

柔道比赛属对抗性搏斗类项目,不仅需要良好身体素质、技战术、心理和顽强精神,还要具备在实际运用中的应变能力,才能战胜对手。随着运动员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正确运用战术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场柔道比赛,都应合理地利用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来避开或制约对手的优势发挥,使自己的技战术、素质、心理巧妙运用,有效发挥。因此,战术是柔道的“中枢和灵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2kg级冼东妹4场比赛战术类型的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冼东妹在比赛中的战术类型运用情况。其中冼东妹战术运用次数为56次,成功次数为32次,成功率5114%。总体上看,冼东妹在比赛中战术运用效果明显,从运用成功次数及成功率上分析,两种战术类型没有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冼东妹在比赛中战术运用效果是比较均衡的,主要是进攻战术,其次是防守战术,这2种是有效的得分手段。如决赛时对阵朝鲜选手安琴爱,比赛开始后,冼东妹采取积极的进攻战术,而对手则采取闪躲战术,因此在比赛2min被警告消极而让冼东妹获得一个有效;随后冼东妹继续进攻,又获得一个有效。虽然安琴爱奋力反扑,冼东妹终究经验丰富,顺利的耗掉了比赛时间,卫冕成功。

表1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2kg级冼东妹4场比赛战术类型运用效果统计表

2.2冼东妹2008奥运会柔道战术表现形式运用情况

随着女子柔道运动快速发展,运动员间的竞技水平日趋接近,提高成绩,学习已成为重要因素,运动员已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而看成是一种紧张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从而对学习就会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最佳学习效果。除此运动员在用单一战术时往往会受心理、技能状态和竞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战术表现形式问的运用效果显现差异。

2.2.1进攻战术包括直接抢攻战术和待动抢攻战术。直接抢攻是当前柔道运动发展的主流进攻战术,是所有对抗性项目制胜的一条根本法则和规律。从表2中可以看出,冼东妹的待动抢攻战术的成功率为63.64%,说明运用的效果较好,但在运用次数上略低,说明冼东妹对待动抢攻战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应引起重视。同时,冼东妹直接抢攻战术的成功率为55.56%,同属于较高成功率范畴。这与当前我国女子柔道运动所倡导的“快速主动、凶狠顽强、灵活多变”的竞赛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2.2.2防守战术柔道运动的防守战术是指在遭遇对手技战术进攻时而采取的具体战术行动。它的表现形式有防守抢攻战术和移动防守战术。在2008奥运会女子柔道52kg级比赛中可以看到冼东妹的单纯防守抢攻战术的成功率为50%;而移动防守战术成功率高于防守抢攻战术为57.14%,这与女子柔道运动的对抗特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单一的移动防守战术相对容易,不用主动反击对手,一但造成对手进攻失误即可得分;同时,还可起到阻止对方得分的效果。而防守抢攻战术不仅要防住对手的进攻,还要创造时机主动抢攻得分,所以相对移动防守战术而言,难度较大。这是造成移动防守战术成功率高于防守抢攻战术的直接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女子柔道运动员战术运用的类型主要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其表现形式分为直接抢攻战术、待动抢攻战术、防守抢攻战术、移动防守战术。

(2)冼东妹在比赛中正确运用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的成功率较高,这反映了在战术类型的总体运用中女子柔道攻防战术的统一性和重要性。

3.2建议

(1)寻求改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柔道作为新兴的一项体育赛事,应根据柔道形势的发展和规则而改变。

(2)战术训练要有创新,要遵循渐进性原则(Rateof progression)。为了避免受伤,在增加抗阻力量训练课的强度、频率、时间上要循序渐进,当每组重复的次数超过规定的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增加重量或阻力,随后可以考虑增加组数直至最后增加力量训练的频率。

(3)要不断取长补短,丰富内涵,坚持攻防兼备、以攻为主。分寸要把握适当,不要犯技术动作错误,这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规律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运动负荷过大超过了运动者的生理承受能力,常是运动训练损伤的原因。在战术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参赛的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规划,切实执行训练。

参考文献

[1]张继锋,柔道比赛战术浅谈[J],辽宁体育科技,2001,(5):11,

[2]冼东妹,略论柔道战术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7-51,

[3]赵海清,柔道训练中技、战术和体能的相互关系[J],少年体育训练,2005,(5):2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生年纪小,英语基础较差,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和很强的模仿能力,对母语以外的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他们爱玩、爱游戏、爱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愉悦的环境,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置学生于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在情景中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感到学习充实呢?

一、歌曲与英语教学相融合

小学生普遍都喜欢唱歌,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歌曲、歌谣、小韵文等进行教学,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已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歌曲表演在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1.提高学习兴趣

以前传统的教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和老师相互问好的这种形式,不太利于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产生距离感。

所以,给同学们上第一堂英语课,我是唱了一首简单动听的英语歌曲“ABCsong”,会唱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则对英语很好奇,之前的紧张变成了放松和期待……之后,歌曲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组织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言感觉。

2.巩固所学知识

对中国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学生们学起英语往往是学得快,忘得也快。于是,把歌曲有机地渗透,根据单词和句子和发音、结构等特点,给英语句子配上乐曲加以表演,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句型Where is the book ?It’s in/on the desk.同时,可配上活泼儿歌的曲调,让学生自己把其他的单词套上去唱,在唱的过程中加上拍手,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在训练的时候也应避免枯燥,尽量结合游戏进行,把要巩固的内容寓于欢乐轻松的儿童歌曲中去。

3.突破教学难点

把教学难点融于旋律优美的英语儿童歌曲之中,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突破重难点时,更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要轻易批评学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这些游戏:

1.谁最快

游戏方法:两个人用一本书,教师用一定的速度读这些单词。而学生们用自己最快的速度指出他们,比一比谁最快。

2.传话

当学完新的句型时运用这个游戏,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全班每一小组是一个小的集体,从这一小组中选一个人上台。老师在英语书上找一个句子,让每一小组中第一个传话的人看一下,其他人面朝后不许往前偷看,谁偷看他那一组就输了。听到句子的人传给下一位同学,但是他只能有口型,不准出声,一个一个传下去,哪组传的又快又对哪组胜。这个游戏可以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巩固句型的发音。特别是游戏要求每一个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三、创设情景和角色表演结合

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情景置入和角色表演,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而这些角色表演“要考察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安排“角色表演”,让学生自己体会。如教学有关乘车的内容时,我们创设了司机、售票员等乘车情景,分别让学生扮演售票员和乘客等角色。小学的教材内容以对话为主,角色表演不失为活化教材的一个好方法。当对话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演绎时,书上的对话被演活了,因此背书不再成为负担!

四、结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负担,能够在玩中学,乐中学,这是广大教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地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氛围既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娟.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运用[C].福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毕业论文选编,2013,171-178.

第8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检索搜索引擎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其资源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集合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在Internet网上进行浏览和检索,就好比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而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刊、杂志、广告、新闻及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全都没有规律地排放着,没有一个中心目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正是因为Internet资源既丰富又分散且处于无序状态,使得人们在网上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非易事。这时为满足人众信息检索的需求,搜索引擎便应运而生。搜索引擎是指使用某些自动索引软件来发现、收集网络上的信息,然后对收集的网页进行标引,建立一个可供查询的大型数据库。

Intemet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检索工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数据库、语言、检索功能和显示方式,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这些工具的性能,掌握检索技巧,提高检索的命中率。

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

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利用能够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Spider(又名为:Robot,Crawler,Worms,Wanders)系统程序,自动访问互联网,并沿着任何网页中的所有URL爬到其它网页,重复这过程,并把爬过的所有网页收集回来。

建立索引数据库由分析索引系统程序对收集回来的网页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网页信息(包括网页所在URL、编码类型、页面内容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位置、生成时间、大小、与其它网页的链接关系等),根据一定的相关度算法进行大量复杂计算,得到每一个网页针对页面内容中及超链中每一个关键词的相关度(或重要性),然后用这些相关信息建立网页索引数据库。

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搜索后,由搜索系统程序从网页索引数据库中找到符合该关键词的所有相关网页。因为所有相关网页针对该关键词的相关度早已算好,所以只需按照现成的相关度数值排序,相关度越高,排名越靠前。最后由页面生成系统将搜索结果的链接地址和页面内容摘要等内容组织起来返回给用户。说到这里,网络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上让大家了解了。

三、检索技巧

(一)科学选择关键词。由于搜索引擎智能化程度的影响,它只能在现存的数据库中查找匹配的关键词,因此,这种匹配相对比较盲目,我们在选择关键词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搜索效果。

(二)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查询。如果查找的是一个词组或多个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用双引号括起来,这样得到的结果最少、最精确。

(三)使用加号(+)、减号(一)限定查找。很多搜索引擎都支持在搜索词前冠以加号(+)限定搜索结果中必须包含的词汇,用减号(一)限定搜索结果不能包含的词汇。

(四)灵活运用使用通配符。很多搜索引擎支持通配符号,如“*”代表一连串字符,“?”代表单个字符。

(五)使用逻辑词辅助查找。比较大的搜索引擎都支持使用逻辑词进行更复杂的搜索界定,常用的有:AND(和)、OR(或)、NOT(否)及NEAR(两个单词的靠近程度),恰当应用它们可以使搜索结果非常精确。另外,也可以使用括号将搜索词分别组合,如[(新闻OR足球)AND米卢)NoT新闻”OR足球)

(六)有针对性地选择搜索引擎。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常常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目的和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比如:Download.com是针对软件类的搜索引擎,可搜寻大量的自由软件和共享软件。驱动之家主要是提供查找驱动程序及硬件厂商信息。

(七)使用元词检索。大多数搜索引擎都支持“元词”(metawords)功能,用户把元词放在关键词的前面,就可以告诉搜索引擎你想要检索的内容具有哪些明确的特征。例如,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title:清华大学”,就可以查到网页标题中带有清华大学的网页。其他元词还包括:image,用于检索图片;link,用于检索链接到某个选定网站的页面;URL,用于检索地址中带有某个关键词的网页。

(八)细化查询。许多搜索引擎都提供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细化与再查询的功能,如有的搜索引擎在结果中有”查询类似网页”的按钮,还有一些则可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新一轮的查询。

(九)尽可能将搜索范围限制在特定的领域里。比如在yahoo中文网站中,你要查找的是与电脑相关的知识,那么你没有必要让搜索引擎在休闲与运动、健康与医药、艺术与人文等其他分类中查找。你可以进入“电脑与因特网”这一类,选中“检索此目录下的网站”。然后再开始搜索。

四、结束语

要完成一个有效的搜索,首先要确定要检索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抽取适当的关键词。为避免可能出现搜索结果的冗余性,要尽可能限制查询范围,正确构造检索式。同时要使用逻辑条件限制及模糊或精确查询的功能保证能真正检索到我们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

总之,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并经常实践.利用搜索引擎一定能从网上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由于网上信息具有动态性、多变性,今天能看到的信息也许明天便不复存在,要注意对检索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进行保存。

参考文献

1.符绍宏,雷菊霞.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春阳.如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刘毓华.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初探.现代情报,2003

4.陈永斌,邱苇.网络时代搜索引擎带来的社会问题[J].图书情报lT作,2006;(3):l19~122

5.宋蓓玲,王新.浅析构建网络信息检索体系[J].现代情报.2005;(6):54~57

6.贾红英.网络搜索引擎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2;(3):44~46

第9篇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关系以及化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之间关系,是当前医用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命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其影响作用正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这种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更加注重社会与个人的结合;(2)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教育中的渗透;(3)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4)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更加强调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以此为导向,切实做好“六个对接”即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1]。化学课是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改革?总的设想是:改革后的化学课程应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医学教育的总目标和社会需求,能更恰当地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六个对接”的关系。

2改革思路及实践

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联系十分紧密,医生终身都需要化学知识。医用化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医学教育培养总目标和现代医学发展服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认识既能反映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又注重社会实践(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简称STS教育模式[2]),正逐渐得到愈来愈多教育同仁的青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关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讲的就是兴趣对学习有巨大作用。兴趣会让人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记忆深刻,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3]。许多学生成绩优秀的诀窍主要是他们对一些学科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且下了较多的功夫,说明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读书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脑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多种感官并用,有利于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这对理解、记忆新知识有巨大意义。学生常常反映所学的新知识容易遗忘。遗忘也有一定规律,即先快后慢[4]。同时,根据医学研究,人脑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每天有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清晨起床大脑最清楚,可多记外语单词,多记医学上的概念和各种正常值;上午8~12点精力充沛,在听课时,多思考课堂中的难点内容;晚上6~8点,大脑记忆最佳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多种感观并用,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2.3注重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这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时不多,而教材的起点较高,新内容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这门课,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我们在开课前,首先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以便有的放矢。有些专业招收的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差,记忆力强,但往往是死记硬背,抓不住要点,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更缺乏必要的理解力。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否则,很难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因此,上好本门课的第一课《绪论》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医用化学与中学化学有什么异同,它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有些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去学习等,这样,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再者,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科学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教学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从科学知识总汇中精选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在课堂上把难点尽量讲深讲透,对易懂部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学。每门学科都有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这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在教学选材上,注意针对性,结合医学临床实际删去一些理论性强又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注意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医学工作中的应用,对现有教材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增加了化学与环境教育,元素与健康,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让学生明白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从事医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胺、生物碱等章节教学,讲解一些常见药物,以及和后继课药理等课程的交叉和渗透;围绕元素教学、讲解元素发现史,用科学家献身科学、认真工作、顽强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爱业敬业。通过这些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进行教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后继课如生化、药理等课的衔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全忘记”,这是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学上的问题,假如教师在上课时能把必要的知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时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心领神会,即使不作笔记,也会经久难忘。例如在讲苯的结构与性质时,如单纯地讲,非常抽象枯燥,但笔者在讲解时,会讲芳烃的发现和凯库勒的“梦”并运用PPT给学生作对比讲解。这样既少花时间,又有助于理解,由此所形成的概念很难再遗忘。

2.4注重技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和医务工作的能力

结合职业院校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这个特点,加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更显得必不可少。结合卫生部部颁大纲技能目标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实践内容上充实,方法上改进;加强对学生指导、考核,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哪些必须熟练掌握、哪些一般能完成,清楚基本程序。化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用化学用语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基本计算等。实训中,首先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能促进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基本技能达到熟练、正确的目的。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适当增加学时数、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实验操作达标等办法进行实施。重点突出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化学试剂基本知识、溶液配制及浓度换算、天平使用、滴定分析等基本操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示范,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过关。第二,加强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能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对促进教学、考试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制定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考核评分标准”,标准包含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实验室管理基本原则、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动作要领及规范等内容,根据内容给出量化分数值。其次,将平时考核与学期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让学生重视每个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加强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实验结束后,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结合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每次实验成绩。学期结束时,教师给出实验内容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实践经验积累写出实验原理、所用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结果计算。教师在实验室观看操作,并考核量分,最后将平时与学期成绩综合处理。

3小结

通过实施STS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今天所学知识就是明天所需。因此,教学的导向性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因选择的教材内容十分贴近生产、生活和医学科学,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其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工作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施STS教育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无现成教材,很多知识还得教师重新学习和组织,加重教师教学负担;缺乏社会实践考查经费等。这些问题,还待进一步探索,以谋求得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董振.“六个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77-80.

[2]张友楚.医用化学教育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4.

[3]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委会.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5卷[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190.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了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使一度成为获取情报资料的首选品种――期刊的利用率受到挑战。各高校图书馆正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措施来吸引读者,以提高期刊的利用率。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低的原因

1.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如检索期刊论文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还有《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这些全文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找手段,可节省大量时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使阅读印刷型期刊的人相对减少了。

2.网络环境的影响

除上述付费数据库外,网上的免费资源也非常丰富,各种查找论文的网站多如牛毛,只要有耐心,就可以检索到自己满意的论文。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网站还提供论文服务,只要有钱,就能搞定。这无形中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读者所利用,自己不动手,照样能交差,这从近年来许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从网上下载的这一事实可见一斑。照这样发展下去,期刊利用率就要受到影响。

3.期刊收藏数量与质量的影响

期刊收藏的数量和质量,是期刊服务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由于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书刊购置经费又有限,因此,期刊收藏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频繁调整专业结构,增加一些热门专业,减少一些不好就业的专业,图书馆未能跟上学校这种变化,或者出于保持期刊连续性的目的,仍然按照过去的专业订购期刊,势必造成专业期刊不对口,降低了期刊的利用率。或者是为这些新办专业订购的期刊,由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许多师生不了解有哪些适合自己的期刊,这也使此类期刊的利用率受到影响。另外,近几年期刊品种急剧增多,期刊改名或改变办刊方向的现象十分普遍,核心期刊也会发生变化,图书馆如果未能掌握相应的出版信息,极易造成专业期刊不对口,影响期刊利用率。

4.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期刊利用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如果读者到图书馆受到的是热情周到的服务,读者便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便会常常利用图书馆。相反,如果读者在图书馆受到的是不礼貌的对待,就会对图书馆产生反感甚至望而生畏的心理,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毫无疑问,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对期刊的开发层次越深,期刊的利用率也就越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馆员的学历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手段较单一,这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利用率。三是期刊装订时差大,往往从下架装订到分编加工再送到过刊阅览室,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影响了读者的利用。

二、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虽然读者能比较快地查找到所需资料,但它毕竟要上网,要有计算机才能实现,且坐在电脑前看几小时也不是轻松的事情。因此,印刷型的期刊还是有它独有的魅力的,如随时可以阅读,对眼睛伤害没有电脑大等。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吸引一部分读者的。

1.把好期刊订购关

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必须精心选购期刊。在选购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订本校绝大多数专业的核心期刊。可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汇编》,该汇编会定期出版修订版。第二,选订经常被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引用的期刊。可通过本校学报论文和教学科研人员在外面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引文统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第三,选购列入期刊摘要的刊物。因为在图书馆内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期刊就是被编入期刊索引摘要内的刊物.第四,定期调查本校专家教授的意见。第五,不断跟踪期刊的停刊、更名、合刊等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信息,避免重订或漏订。

2.编制专题索引,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专题索引的编制便于将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提供检索文献的途径。同时还可利用索引再次编制馆藏期刊分类目录索引,它比单纯的索引更具实用性,专业指导性也更强。图书馆应建立新到期刊题录通报机制,由情报人员或期刊管理人员负责将新到核心期刊(至少是本校主要专业的期刊)的论文题目编制成题录或文摘向读者通报,可印成书本式下发,也可挂到校园网的图书馆网页上,供读者使用。期刊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以用为主,藏用结合”的意识,并使其融于日常工作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情报”。管理人员应主动咨询、主动推荐期刊,真正成为将读者带入知识殿堂的良师益友,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敞开图书馆大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3.培训读者检索文献的能力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培训大学生和研究生文献检索的技能,强化他们的情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图书馆应重视这门课程的作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使他们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使他们在查找馆藏期刊时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从而提高馆藏期刊的利用率。除了开设好文检课外,期刊工作人员在从事为读者服务工作时,应利用自己熟悉馆藏的特点,对读者利用馆藏期刊的具体技能加以指导,以使他们能掌握具体的实际检索能力。

4.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不可能将期刊订购齐全,只能依据学校各专业的特点,在确定了核心期刊后,订购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校专业要求的期刊,但也不可能搜集得很全面,因此,加强馆际联系和馆际互借就显得特别重要。各高校应加强协调协作,交换订购目录,还可通过计算机联网来达到资源共享。因为未来的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各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网络技术,相互弥补,相互完善,使期刊文献得到共享,同时也大大地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5.加快期刊管理计算机化的建设

实现期刊管理的自动化,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这个信息源的作用,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新课题。未来的时代将是一个学科交叉渗透、期刊论文分布更多更广泛、信息量更大的时代,传统的手工检索已无法适应期刊信息的开发利用。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贮和检索,实现信息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快速回答读者的咨询要求,从而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琳:《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王茜:《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的途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6期。

[3]杨宗玲:《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之我见》,《高校文献信息研究》2003年第2期。

[4]解杏娣:《关于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几点思考》,《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第11篇

时近年终,又到盘点“收成”的时刻,2012年,语文课程改革依然热点不断、看点纷呈,呈现出“思路清晰,操作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2011年版新课标出台,众多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新见颇多。

2011年版新课标在人们急切的期待中终于“启程”。它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新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各地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一年来,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聚焦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修订课标的解读,高效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在《“五个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新视角》一文中,论及语文课程标准重点修改与调整的五个方面: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二是进一步强化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强化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四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五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强化改革力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就“课标的功能”“课标出台的背景”“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新课标具有哪些亮点”“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杨再隋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点评,十分仔细地梳理了《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中的基本要领。文章指出,以往《语文课程标准》都是正面阐述,惯用“应该”“致力于”“倡导”“加强”“注重”等字眼,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正面阐述,还较多地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说了“不”,使用了“不应”“防止”“避免”“摒弃”“不宜”等词语。杨再隋认为,不管是要求我们“必须”做的、“应该”做的,或是告诉我们“不应”做的、“不宜”做的,都应该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在《语文特质 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一文中提出,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应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几个核心概念入手。一是语文特质: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二是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三是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四是表述的改变:悉心领悟背后的深意。以上课改专家的深度解读将对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极好的指导和帮助。

2011版新课标的适时出台,让我们感受到课改专家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和探究,体会到了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走向。

二、语文课程改革如何坚守“儿童本位”成了本年度语文界热议的话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基础”的理念,更加凸显了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就是以“儿童为本”。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但当前的语文课堂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没有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位置。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儿童本位”的意识缺失、“伪儿童化”泛滥成灾、教学目标定位高低失当等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撰文发表见解,提出:小学语文新课程要重视其“儿童性”,让小学语文成为真正的“儿童语文”。

对“儿童本位”研究的重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堂要以“儿童为本位”

周一贯在《60年守望,让小学语文成为真正的“儿童语文”》一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坚守“童本”取向,重构真正的“生本课堂”。如何重构?第一是“从儿童中来”。教师的预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第二是“让儿童去做”。凡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凡学生做起来有困难的,教师也只作点拨,不越俎代庖。第三是“到儿童中去”。让学习的结果真正成为语文素养在学生身心上有效沉淀。

(二) 小学语文教材要以“儿童为本位”

教材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工具。新的课程理念需要通过教材来呈现,有识之士提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一要具有鲜明的儿童形象,二要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三要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四要具有儿童美学特点。

(三) 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课程资源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少,但研究者却认为,很多篇章为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其标志就是收入了大量的思想贫瘠、艺术粗劣的“短小轻薄”的教材体。我们的教材缺少的是经典的、优秀的、自然的、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最为宝贵的主题性资源。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要想使“儿童本位”的立场贯彻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使其落到实处,就不可不使用儿童文学这一无可替代的资源。

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流价值,笔者认为,“儿童本位”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命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研究。

三、“名师工作室”创建的时代价值正在显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对凝聚地域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一) 促进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扩大

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当地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名师而言,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不是普通的培训班,在这里,名师们不仅要宏观研究学科发展态势与走向,还要为其他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努力创造和搭建平台,从而引导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为他们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效果进行全程示范,用新理念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名师在当地的师资建设作用,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 开发生成优质教育资源

名师工作室的创办宗旨是“成功带出一批,有效辐射一方”。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导引一批有共同教育追求的教坛新秀,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积极发挥指导、示范、帮扶、辐射的作用,有效地带动本地语文教师的成长,推进地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由名师领衔、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的研修群体。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都有研修的课题、自我建构的目标体系和运作方略。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组织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研修,工作室成员在教学研修活动中实践、读书、探究、交流,既提高了研究能力,又在校际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多层次的提升、全方面的带动。

为了保证名师工作室的时代价值的最佳发挥,课改专家周一贯提出,把名师工作室建成一个“家”——温馨的“新家”;一个“场”——互动的“气场”;一个“堂”——自由的“讲堂”;一个“台”——起飞的“平台”;一个“型”——提质的“范型”。

四、语文课堂浮华喧闹现象频频出现,有识之士呼吁:让语文课堂从躁动回归沉静。

新课程改革十年实践,给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这拂面的春风也有“熏得几多游人醉”的窘况:教师得“意”忘“言”的讲问分析之风太盛,课堂上空泛的“人文精神”拓展过度,多媒体肆意渲染,形式主义花样翻新,课堂上“蜂飞蝶舞”活动过频……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课堂上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

许多觉醒的教师洞察语文教育现状功利的厚重壁障,忧心忡忡,纷纷撰文呼吁:语文教学应沉静下来,走出浮华喧闹,务本求真。

许昌良在《沉静语文:语文属性的道德回归》一文中提出,沉静语文是一种语文哲学的诉求,说其是一种哲学,就是从理性上培育教师潜心会文的教学品质,培育沉着稳健的教学风格,培育沉朴、自然宁静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沉湎于课堂、沉浸于学习场域的学习品质,形成一种沉迷、沉稳、沉毅、沉醉的课堂追求,最终形成宁静致远的课堂文化。他还认为,沉静语文的教学诉求,在于从语文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这是沉静语文的使命,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学习属性所决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如何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的滋养,戴贤泽在《让“静”成为永不消失的风景》一文中提出六个方面:一是“静读”,二是“凝听”,三是“潜思”,四是“静写”,五是“默想”,六是“静悟”。

沉静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它应具备哪些读思品质,董旭午在《教学月刊》发表见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以及语文教与学的特性,提出六方面策略:一是“宁静地读”,二是“宁静地体验”,三是“宁静地品味”,四是“宁静地感动”,五是“宁静地思辨”,六是“宁静地整理”。

语文的沉静,就是改变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人为复杂化、浮华喧闹、华而不实的现状,决不是否定朗读和讨论、交流。业内人士提出,必要的朗读和课堂讨论、交流也是需要的,但必须是以心灵的宁静为前提和基础的。沉静语文不是无声无息,不是沉默缄口;是理智而又不乏波澜起伏、激情奔涌;不讲声音的分贝,但有余音绕梁般美好的感受!

五、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须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语文界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变化引起一线教师的特别关注。

掌握语言文字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理解,二是运用。理解,指把文章读懂,有所感悟;运用,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情,包括说和写。理解与运用,二者都很重要,理解可以促进运用,运用可以深化理解。然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表述不一样,为什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呢?业内人士在探究,在思考,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二是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三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四是从教学现状来看,语文课一直存在着“伪语文”“非语文”“去语文化”等“教无物”倾向的教学弊端。

语文教学从注重“语言理解”转向注重“语言运用”,这一转变是重大的,从课程目标内容,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全面地实现重大的“转身”,专家认为,这一次重大的“转身”对于语文课程引发的变革将是革命性的。

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发点,那么,“语言文字运用”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课标研制与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作了分析:“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文学活动。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除了实用的语文,文字的阅读、创新和评价,也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必须由注重“语言理解”向注重“语言运用”转变。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在《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一文中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特性,探索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建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秩序。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真正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一步。

六、“对抗语文”的热议和“民国读本”的热销,由此引发的话题再度升温。

近年来,语文教材的建设,几乎是有一点变动就牵动语文界和社会大众的神经,并且屡遭质疑甚至批评。有人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曾经了一份研究报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重点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教材进行剖析,详尽地列举了教材的弊端:一是母爱和母爱形象不健康,二是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三是落后的道德观念仍有市场。国内对于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蔚为壮观。

2011年,《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针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其专著《对抗语文》的书名,批评当前的语文教材,声称要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叶开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就是要从小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以便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喂养他们,而不是像现在的语文教育那样靠一些无趣的道德说教和假大空的词句来驯化他们。一些高校学者、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加入到“对抗语文”的行列,引起教育人士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就在新编语文教材屡遭诟病的时候,八十年前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突然受到热议和热销,在社会上收获好评一片,由这套老教材引发的话题在持续升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认为,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教材提出质疑,这都是必要的,反映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关注。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允许有个实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去认真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当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十条建议,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将面临修订或重编。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如何改革,业内人士作了深度思考,表达了他们对未来语文教科书的期待。

第一,未来教科书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材”向“学材”转变。二是“文选型”向“训练型”转变。

第二,用科学发展观观照,教科书建设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统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科书建设诸多重大关系。首先是语文学科工具性教学目标和人文性教学目标要和谐统一。此外更要处理好课文选文和知识能力的关系,处理好专职编写人员、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三结合的关系,提高教材编写团队的整体水平。

第三,要促进主流教科书的研发。从国家来说,中小学教科书事关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抓紧主流教科书的研发势在必行,国家已着手部署这项工作。

回顾2012年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收获很多。展望2013年语文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我们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3】 周一贯.名师工作室:教坛新星的发展共同体【J】.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2012(7).

【4】 许昌良.沉静语文:语文属性的道德回归【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0).

【5】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7.

第12篇

【摘要题】教师教育

【关键词】教师/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111(2003)03-0001-06

一、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就产生了学校,有了专门的教师。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却是近代社会开始才有的。在古代,凡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就可以做教师。到了近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高,所以产生了培养教师职业的师范教育。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在欧洲。1684年法国拉萨尔(LaSalle,1651-1719)于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1663-1772)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是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举办这种机构。1794年秋,法国临时议会通过法令,在巴黎设立公立师范学校,1795年1月正式成立。1810年在原巴黎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高等师范学校,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颁布法令设置师范学校,师范教育随之制度化,系统化。

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于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中叶开始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随着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小学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师范学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培养师资。师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师范教育体系得以建立并日臻完善。

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几个阶段,无论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在培养方式上都有许多变化。最初师范教育的水平很低。师范学校招收初等学校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修业时间不一,短期的仅数星期,长期的约两年。中学教师除法国有巴黎高师外,大多数国家由大学或文理学院中开设一些教育方面的课程来培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才建立师范学院。如美国第一所师范学院纽约州立师范学院是于1893年在奥尔巴尼市成立的,以后各州纷纷建立。英国在颁布《1902年教育法》后,才授权地方政府兴办地方公立师范学院。

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当时清政府大理寺少卿盛宣怀经奏准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1902年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培养中学师资。从此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中国的师范教育起先是学习日本的,以后,根据苏联的模式加以改造,建立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性

20世纪中叶师范教育开始走向开放性,有人把它叫做转型。所谓转型,是指由师范院校封闭地培养师资转变为由所有高等学校开放地培养师资。首先,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取消或者升格为师范学院,目的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水平;其次是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大学,由他们的教育学院来培养师资。应该说,在这之前,培养师资也不是由师范院校绝对垄断的,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同时培养师资的模式,只是各国侧重不同而已;同时,转型以后,也不是绝对没有师范学院,如美国、日本是开放型的师范教育体系,但至今仍然有少数师范学院存在。所以,转型只能相对而言,说是转型不如说是更加开放。尤其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鉴于小学教师的任务繁重,必须提高培训标准,佛罗里达州首先实行中小学教师单一工资制,即教师工资不再按他任课的学校的等级确定,而是按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而定。从此,师范学院、综合大学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养成所,师范学校逐渐减少,至1949年全国只剩下14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师范学院纷纷改为州立大学或文理学院。师范教育的独立体系不复存在。日本在战前,师范学校是单独设立的。但战后按照美国模式改建学校体系,就没有师范学校的单独设置,只有少数学艺大学被保留下来,直到1978年又成立了3所教育大学,宗旨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深造与研究教育科学的场所,设有进修和研究生课程。

由此看来,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性,或叫转型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师资的质量。因为前期对师范教育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二次大战前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小学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而原有师范院校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师范院校要向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转变,让教师接受大学教育。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但这种转型也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些条件是:

第一,师资已经基本上满足需求,不需要用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来加以保证。

第二,教师的职业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此前,大多数国家为了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师工作,师范院校不仅免收学费,而且提供奖学金。现在,教师职业已有吸引力,用不着再采取特别的措施。

第三,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师范院校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就必然要改变专业设置,增设非师范专业。美国师范院校的转型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回到家乡,拥入当地的高等学校。但当地只有一所师范学院,而当地并不需要那么多教师。于是就办起其他专业并升格为州立大学。

可见,师范教育的转型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它的本质特征是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不在于用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教师。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大学以后可以按照大学的水平和要求来培养师资,同时可以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培养教师。但是也仍然有些国家保持着师范教育体系,例如法国和俄罗斯。法国小学教师始终由师范学校培养,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不断提高学历程度,1989年以后就升格为师范学院,招收综合大学第一阶段(二年)的结业生,再学年,相当于法国大学的硕士程度。俄罗斯至今还保持着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的建制。但这两个国家的综合大学也始终有培养教师的任务,特别是法国,中学教师是由综合大学培养的,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也在综合大学进行。

三、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要维持专业知织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因而形成了新的教师教育的概念,它分三个阶段进行: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1]长期以来,对教师是不是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的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教师需要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技能,但并不象医生那样的专业性;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胜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对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把它作为提高本国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主题就是“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它的工作组的报告叫做《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报告在概要中就指出:“美国人尚未认识到两点最本质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这一质量标准是迄今从未有人敢于提出和追求的一种高标准;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2]日本自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的三年间,首相府临时教育审议会相继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其中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改革大学的教师培养课程、建立新任教师进修一年的制度、完善在职教师的进修体制等。法国于1989年通过《教育方向指导法》,要求把小学教师提高到大学的水平,废除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包括地方教师培训中心,而在每个学区建立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院,叫教师培训大学学院(IUFM),从而把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大学教育中。其他国家也都采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需要说明一下,师范教育转称为教师教育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师范”两字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的师范教育体系在明治初年是效法于法国的。法国“师范”(normale)一词源于拉丁语norma,意为评价事物所依靠的标准,本义为木匠的尺规。[3]其实英美等国一直延用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第三次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师任职资格,加强教师职后培训,于是就有了教师教育的提法。近些年来我国留学日本的学者一再撰文提出“师范教育”的提法已经陈旧,应以“教师教育”取代之。其理由是,师范教育只指教师的职前培养,不含职后进修与培训,职前职后脱节;而教师教育是指教师整个培养培训过程,一名成熟的教师不能只有职前的培养,还需要在职时不断进修学习。这种观点已经被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接受。由于观念的转变,相应地,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叫教师的专业性,为什么教师是专业性的职业?

首先,教师的专业性是由他的职业对象、职业目的、职业内容和职业手段决定的。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的职业目的是育人,是帮助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的一员;第三,教师职业的内容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是提供教育服务;第四,教师职业的手段不是任何工具,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在与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共同活动中影响他们。因此,教师职业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特点;(2)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3)具有鲜明的示范性;(4)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为什么教师职业要专业化?我想,以下几点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第一,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是有规律的,做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尽管目前教育科学还不成熟,学生成长的机制还说不太清楚,但有些教育理念是为大家所共识的,有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是必须掌握的。不能因为教育理论不成熟,就简单地否认教师的专业性。就如当今医学一样,有许多疾病的机理至今不明,但我们不能否定医学是一门科学,医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第二,现代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学会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研究学生,善于优化教学过程,开启学生的智慧。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知识越来越丰富,许多新知识生长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教师既要有较高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渊博的综合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一点与一个专业科学家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学会处理信息。

第五,现代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懂得学生心理,不讲究方法是做不到的。

那么,教师的专业性有哪些内容?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的。宋吉缮在研究一般专门职业特点以后提出教师职业应有以下—些内容:

(1)教师职业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她介绍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Shulman)的观点,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这一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4]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

(3)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教师比起医生和律师这样的专门职业来说,专门职业训练的时间太短。医生在开始营业之前必须经过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阶段;大部分律师都是从助手开始做起。因此,教师也应该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训练。所以为什么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二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4)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教师要适应学生全面、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进修,并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5)教师职业的自。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6)教师的专业组织。一般都有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来约束教师的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景

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百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特别是建国以来为我国普及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自从我国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以后,虽经多次改革,但封闭的状态没有改变。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不能胜任教师专业性的职业要求。具体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知识面过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般高等学校也可以培养教师的意见,就打破了师范教育的封闭性,拉开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序幕。但是如何改革?目前还在讨论之中。为了供决策者参考,我想提出一孔之见。

首先,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承认原来的状况,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和改造。我国师范教育有一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就是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是与京师大学堂的仕学馆同一起点的。后来虽然独立成校,但两校的教师是相通的,许多大师级人物既是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的教师,又是北京高师的教师。建国以后虽然经过院系调整,但仍然保留着文理各科强大优势。特别是1958年以后增加了不少非师范专业。实际上它早已具有综合大学的性质和水平。其他如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也都有综合大学的实力,甚至于强于一般的地方综合大学。这就与西方20世纪中叶以前的师范学院不同,不存在升格和转型的问题。对这批学校来讲,最主要的是支持他们的综合实力,利用他们的优势,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师资。

其次,根据我国国情,师范院校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存在。因为,我国教师的数量还不足,教师的合格率还不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强。目前取消师范院校的独立建制,会严重削弱教师教育,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十六大提出的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完成。但现有的师范院校需要改造。师范院校的教学既要提高学科的专业水平,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训练。要改造现有的教育课程,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学生,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因而就要延长修业时间。相应地在劳动制度上、工资制度上要加以调理。师范院校还有一些特殊任务,就是培养初中综合课程的教师、科学课程的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儿童教师。

第三,要把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培养的中学教师的规格统一起来。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如果愿意做教师的,应当学习教育学科的课程;师范院校的学生则在专业学科水平上要与综合大学基本相当。综合大学要取得培养教师的资格,必须提出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开足一定的学分,经专家评估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彻底改造现有师专层次。中学教师不应再分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一律由大学和师范学院来培养。师专不再培养初中教师,只承担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儿童教师以及一些大学本科来不及培养的专业的教师的任务。

第五,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不要轻易地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另外中师重视师范训练,中师毕业生较受小学的欢迎,问题在于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太欠缺。因此中师升格为师专的,中师的传统不能丢。师专不是向师院去看齐,而是要在加强科学文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继承中师的优点。小学专业不要再细分专业,可以设一些选修课或方向课。

第六,教育学院与师院或师专合并,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同时,职后培训的要求比职前培养的要求更高,现有的教育学院是胜任不了的。两校合并,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势互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把现有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为合格教师。但要认真组织和考核,不能流于形式。

第七,最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才能在实行教师教育开放性时把好教师准入的质量关。需要修改《教师法》,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具体规定。

五、结论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4]宋吉缮.中韩两国教师专业化比较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