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压治疗综述

高血压治疗综述

时间:2023-06-05 09:58:09

高血压治疗综述

第1篇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临床观察

本文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58例患者来自于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上述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动态同步的24h动态血压(ABP)和同步夜间多导睡眠(PSG)检查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性高血压组26例患者,男性18例,占69.2%,女性8例,占30.8%。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3.5)岁,平均体重指数28.4±4.6,呼吸紊乱次数(4.3±2.5)次,患者均表现为血压偏高。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组32例患者,男性16例,占50%,女性16例,占50%。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3±2.5)岁,平均体重指数36.2±5.6,呼吸紊乱次数(54.3±2.3)次,患者除有正常血压高症状外,还伴有睡眠时习惯性打鼾、呼吸暂停、白日嗜睡等症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发作原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单纯性高血压组26例患者,给予常规的降压药治疗。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组32例患者在给予正常的降压药治疗时,同时给予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上述两组患者给药原则是每日给药一次,目的是使24小时平稳降压。一日一次给药效果不佳时,才采取增加药量的方式,使不良反应达到最小。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上述两组患者在使用降压药治疗的过程中,单纯性高血压组26例患者,18例患者给予1种降压药、5例患者给予2种降压药,3例患者给予3种降压药。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组32例患者,8例患者给予2种降压药,24例患者给予3种降压药。在给予上述两组患者给予规定治疗1个月后,单纯性高血压组在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组在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有所下降(p<0.05),单纯性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有所下降(p<0.05),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2,两组比较有可比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流行病的研究当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它是与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遗传无关的高血压发病因素,近年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经常在夜间发生一过性高血压,长期下去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也成为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杀手。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大约有500万,随着年龄、体重等因素呈上升趋势,相应的并发症也逐年增高。目前临床对于此项疾病采用服用降压药同时给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还没有好的临床效果。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与高血压有一定的相关性,资料表明,48%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伴有高血压。目前在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对于这样的患者,应及时稳定控制血压的范围,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黎柱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3(4):166-167.

[2] 李莉,黄建凤,谢晋湘,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24-526.

[3] 李莉,吴海英,刘力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30-31.

[4] 于晗,刘淑芬.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治疗[J].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3):311-312.

[5] 张秀琴,马家用,朱晔涵.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关系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5):567-568.

第2篇

登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南登封 452470

[摘要] 目的 观察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12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2例为治疗组,62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则单用硫酸镁,对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3.9%,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等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使患者获得确切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关键词 ] 硫酸镁;硝苯地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126-0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妊娠期特有疾病,也为其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蛋白尿,高血压及水肿等症状,其病理变化以全身小动脉痉挛为主,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子痫等症状,对母婴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相关研究报道显示[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经有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本文将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12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者采用了硫酸镁及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的12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62例,患者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5.2±2.4)岁,患者的孕周为28~35周,平均孕周为(33.2±2.1)周,其中,86例为初产妇,38例为经产妇,124例患者全部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2版)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排除伴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肠道出血、严重主动脉狭窄、脑水肿及对硝苯地平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与疾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进行解痉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予以25%硫酸镁,使用剂量为60 mL,将其加至5%葡萄糖之中,使用剂量为500 mL,使用方法采用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每小时1.0~2.0 g。治疗组患者加用硝苯地平进行联合治疗,3次/d,每次使用剂量为30 mg,使用方法为舌下含服。孕周低于38周的患者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孕周为38周及以上的患者治疗3 d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疗程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评定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压达到正常范围,尿蛋白降低幅度不低于2+,患者妊娠维持不低于37周终止妊娠;有效评定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血压未控制在正常水平内,尿蛋白降低幅度为+,患者妊娠维持低于37周终止妊娠;无效评定标准即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或者加重,血压水平无显著降低或者出现上升,尿蛋白未降低,患者妊娠维持低于36周终止妊娠。

1.4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当 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上看,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从两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上看,治疗组患者产后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及早产等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等指标上看,治疗组治疗前各项定量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定量指标与对照组相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超过24周的产妇中较为多见[4],其临床表现较多,通常以高血压、浮肿及蛋白尿等症状为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导致患者产生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母婴死亡,其也为导致孕妇及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采用对症治疗,包括降压、解痉及中医治疗等,多项报道显示,临床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控制患者血压,需迅速将患者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之内,同时,对患者重要器官的血循环加以改善,包括子宫、心和肾等器官,以避免患者产生严重并发症,确保母婴安全。研究显示,临床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具有一定危险性,其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也会导致患者重要器官血流量减少,尤其是减少患者子宫胎盘血流量,进而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能与前列腺素缺乏,或者子宫胎盘缺血等具有相关性,其可对产妇及新生儿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而言,其通常起病隐匿,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且较为凶险,如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出现昏迷,严重者可引起心肾衰竭等症状,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及健康。在本文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予以了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用硫酸镁治疗,从临床疗效上看,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6.8%,对照组仅为83.9%,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5],由此可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疗效显著。分析结果可能与硝苯地平具有的长效、高效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相关。硝苯地平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可有效扩张患者全身血管,解除外周血管痉挛,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硝苯地平半衰期较长且血药浓度较高,患者可获得较为平稳的降压作用。硫酸镁可阻断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传导,并对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采用硫酸镁治疗可有效预防控制发生子痫,并促使患者血管内皮合成前列环素,起到解除小动脉痉挛及降低血压的目的。

报道显示,硫酸镁为临床理想的解痉药物,其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确切。硫酸镁不仅可有效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并且可使患者心肌、骨骼肌与血管平滑肌松弛,进而达到血压下降,以及肌肉松弛的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妊娠高血压患者经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其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尿蛋白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经单独使用硫酸镁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尿蛋白等指标虽然较治疗前也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6]。由此可见,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各定量指标,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本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产后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及早产等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由此可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防止因血压不稳,而对患者靶器官造成损伤,并且两种药物合用无严重不良反应,其对患者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均不产生影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基本病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并由此引起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全身小动脉管腔狭窄及血管内蛋白质出现渗漏等现象,同时进一步导致患者产生水肿、蛋白尿及血压浓缩等症状。以上述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为基础,患者全身各重要组织器官可由于缺血、缺氧等受损,包括患者胎盘、心、脑、肺和肝肾等器官,并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出现肝细胞坏死、肺水肿、胎盘早剥等临床表现,危及孕妇及婴儿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的临床治疗应按照合理扩容、解痉、降压及镇静等原则进行,治疗原则也包括在适当的时候应终止妊娠。基于上述治疗原则之上,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进行探索,并制定有效方案为目前妇产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1] 丁卫.高龄孕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7):901-902.

[2] 熊俊.脂代谢影响因素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256-259.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2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6):476-480.

[4] 高岚,陈颖,梁红,等.VCAM-1和PAPP-A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5):377-380.

[5] 胡金艳,郭红霞,胡水旺,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正常孕妇尿液蛋白质组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6):446-450.

[6] 李树珍,李永强,相淑芳,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192-1193.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014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虽然本类疾病仅占高血压的5%,但患者的绝对人数仍相当多,而且不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明确诊断之后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得到改善甚至根治。所以,临床医生熟练掌握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极为重要。文章根据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分类,着重论述其中几种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肾脏疾病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中3%~5%的患者与原发性肾脏疾病相关。本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多种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在众多病因中,糖尿病肾病最为常见。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限钠及维持水平衡:每日钠盐的摄入量应少于3g,通过有效的利尿并依赖患者残余的肾功能,使患者达到理想的干体重,同时防止水、电解质紊乱。②降压药物治疗:若患者达到合适的容量平衡后,仍持续高血压,则需要应用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调整,可逐渐增量至血压控制、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常规最大剂量,通常需要3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一线药物考虑钙拮抗药、ACEI、ARB、β受体阻断药。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加用α受体阻断药、兼有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或利尿药。③其他治疗:如应用理想降压药后,血压仍未控制,对非尿毒症患者可考虑予单纯超滤治疗,减少体液潴留,对尿毒症患者应调整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频率以及透析液成分。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控制,不仅是为了延缓肾病的进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指肾动脉狭窄(RAS)引起的高血压。RAS的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外科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RAS,尤其是纤维肌性发育异常患者。该方法包括经皮肾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由于这种方法安全可靠,已成为RAS首选的治疗方法。目前对肾动脉狭窄到什么程度才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尚无统一的意见。②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RAS血管成形术治疗无效、需同时进行肾旁主动脉重建(在治疗主动脉瘤或严重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RAS患者、合并延伸到节段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有巨大动脉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RAS患者,或多个肾小动脉受累的患者。手术治疗包括肾动脉病变内膜剥除术、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术、血管壁形成术、旁路移植术和肾移植等。如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作患肾切除术。RAS患者在血运重建后仍需长期监测血压及肾功能。③药物治疗:适用于不宜行上述治疗、上述治疗失败或经上述治疗后仍有血压升高者。单侧肾动脉狭窄呈高肾素活性者,首选ACEI或ARB,但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密切观察尿量、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的变化。钙拈抗药是控制该类高血压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且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者,不会引起肾功能恶化,可考虑合用。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血容量增高者还需配伍小剂量利尿药。

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①药物治疗:符合以下情况,宜药物治疗。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有手术禁忌证的腺瘤患者、不能切除的皮质癌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最佳首选药物是螺内酯,同时适当补充钾离子;阿米洛利也可选择。其他药物如ACEI、钙拮抗药以及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赛庚啶也可考虑,但ACEI、赛庚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影响,可干扰相关的诊断试验,故不宜在确诊前使用。②手术治疗:腺瘤、未转移的皮质癌及异位产生醛固酮的肿瘤患者,可行肿瘤摘除术;皮质增生者可行一侧肾上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好转或消失后方可手术,若不能纠正低钾血症,可加用氨苯蝶啶。摘除肿瘤者,一般不必术前应用激素。但在术中探查双侧肾上腺,可能会引起暂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而且必要时需作双侧肾上腺切除,此时应补充激素。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①控制血压:术前应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使血压下降。一般使用的是酚苄明。此外,还可选择降压药如哌唑嗪、多沙唑嗪等。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加用钙拮抗药,术前用药时间不应少于10~14天。考虑到β受体阻断后会反射性地引起受体敏感度上调,导致血压更高,故此类患者一般不主张单独使用β受体阻断药。②术前扩容:在控制高血压的前提下,补充一定的血容量能使术中血压下降速度减慢,术后血压回升较快而平稳。③术中危象的防范:常规准备硝普钠及去甲肾腺素,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血压急剧上升或下降。目前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效果十分满意,仅下列情况予以药物治疗:①肿瘤定位诊断不明确者;②恶性肿瘤无法切除或术后复发不能再行切除术者;③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者[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库欣综合征治疗上,一方面要祛除病因,减少体内皮质醇含量,另一方面要保证垂体及肾上腺的正常功能不受损害。该病以分泌亢进的肿瘤常见,多数采用手术治疗,仅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非手术治疗:①年轻女性;②临床表现较轻 ;③不愿或不能耐受手术;③无法切除的皮质癌;⑤皮质癌晚期、复发或转移者。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减轻皮质醇的分泌或作用。降压药的使用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相似。此外,皮质醇合成抑制药如米托坦、酮康唑,ACTH抑制剂如赛庚啶、溴隐亭等均可缓解症状。上述药物亦可用于术前准备,使病情平稳,从而增加手术成功率[2]。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

主动脉缩窄多数为先天性疾病,临床上一经确诊,原则上不论有否症状,均应争取手术治疗。上肢高血压;上下肢收缩压压差超过50mmHg或主动脉缩窄处管腔直径小于50%以上,为择期手术适应证。若药物不能控制心力衰竭或上肢收缩压大于150mmHg,则应立即手术。心肌严重劳损,主动脉壁广泛粥样硬化或钙化、合并难以矫正的心内畸形以及主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则为手术禁忌证。该病术前准备主要是控制高血压,纠正心力衰竭及酸中毒。术法可选用缩窄段上下主动脉血管对端吻合术。此法在婴儿期较易施行且无需植入移植物。在成人患者及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置入人造血管。术后若出现早期高血压,以利血平为首选药物,也可用硝普钠,保持平均动脉压少于100~110mmHg。术后第3天可改用口服降压药。

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Ⅱ型高醛固酮血症,假性Ⅱ型低醛固酮血症,药物性高血压可视性盐皮质类固醇过多症,Liddle综合征等。

药物性高血压

一些药物的应用会引起血压的升高,如甘草、氟氢可的松、口服避孕药、生长激素、雄激素、拟交感神经药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临床中较新的用药诱发的高血压。①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引起的高血压。②可卡因诱导的高血压。

小结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繁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罗列。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控制血压、缓解症状,同时积极祛除基础病因是处理该类疾病的普遍原则。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压氧 体外反搏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血管因素或血液因素造成的脑循环受阻,不能维持正常的脑组织代谢而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和体征。我国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59.8%,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是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时间长、机体恢复较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高压氧联合体外反搏对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并与单纯内科治疗的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47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按照人院先后顺序按1.1:l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高压氧联合体外反搏综合治疗组(治疗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6~75岁,平均55岁;单纯内科治疗组(对照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37~80岁,平均57.3岁。两组患者均无脑出血、肺大疱、气胸、鼻窦炎、中耳炎、严重肺感染。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脑梗死患者视病情行降颅内压等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以高压氧联合体外反搏治疗:采用高压氧舱,空气加压为0.2MPa,然后在0.2 MPa下面罩吸纯氧30min,2次,中间休息10min,1次/d[2];高压氧治疗后行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45min。上述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3 疗效判定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3]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同时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l%~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及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简明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为74.4%,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03,P=0.001),见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在我国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群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人群患病率高达6.6‰,其中70% 以上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5]。虽然卒中的治疗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卒中仍是居第二位的致死疾病,同时由于致残率高,该疾病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有必要谋求更多的综合治疗手段降低卒中发生时脑损害程度以及促进缺血损害的脑功能恢复,减少卒中后的残疾,促进卒中后的康复。高压氧作为一种强效的直接供氧手段,能迅速改善脑细胞缺氧状况、增加血氧含量、扩大氧的弥散半径.从而纠正脑组织缺氧状态;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减轻、颅内压也相应降低。由于脑组织血管丰富,高压氧治疗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病灶周围“缺血半影区”内的神经细胞,特别是对急性脑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脑外伤、脑炎、脑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具有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血流切应力、促进缺血组织侧支循环开放和血管新生、保护及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冠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有不少临床研究发现EECP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疗效。EECP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作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即有不少EECP治疗卒中的文献发表。随机对照研究仅有5项共纳入414例患者,谢甦[6]对这些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EECP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目前发表的文献提示EECP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治疗和康复的有效措施,并逐渐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本文结果提示,高压氧+体外反搏+常规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因素或血液因素造成的脑循环受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表面粗糙不平,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加上血液黏度增高,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脱落从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局部供血不足,脑细胞对能量需求量大,对缺氧耐受低,局部血循环不良,缺氧及代谢障碍导致脑细胞水肿,自由基形成,脑细胞坏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高压氧+体外反搏+常规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EECP可以明显提高脑血流灌注,促进缺血组织侧支循环开放和血管新生。(2)高压氧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局部缺氧状态,使血氧弥散半径增加,可一定程度改善血管远端缺氧情况。(3)高压氧可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增加。(4)高压氧下组织液氧分压明显提高,细胞增殖活跃,加速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的形成,从而加快了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吞噬细胞功能活跃,缺血灶内的坏死清除加快。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无创、适用人群广泛、不良反应轻微并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疾病康复甚至预防疾病再发的有效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杨秉辉,廖履坦,等实用内科学[M]1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65.

[2] 庄桂英,张道平,王澎,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2005,20(2):96—97.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1995)[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5,29(6):381—383.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3.

第5篇

关键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收缩期高血压 药物疗法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根据WHO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mmHg舒张压

治疗方法:观察病例停用一切降压药物或有可能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1周采用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取右上臂肱动脉测血压在治疗前至治疗期间每天测血压1次测量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年修订版的方法测前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测次血压取平均值。在低盐、低脂、禁烟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施慧达(苯磺酸左旋安氯地平).5mg/日每日晨起口服周达标者(血压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判定参照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收缩压下降超过 mmHg;②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结 果

1例病人中显效例无效1例1例轻度踝关节水肿未停药。施慧达治疗前平均收缩压168.7mmHg治疗后1.mmHg;治疗前平均脉压6.8mmHg治疗后.1mmHg。

讨 论

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6%[1]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则占老年高血压人群的5%~5%[]。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收缩压增高对心血管的危害比舒张压更为显著尤其是6岁以上的老人更为如此。据单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冠心病事件下降%。

老年高血压特点:①收缩压增高多见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于大动脉内膜和中层变性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导致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所致表现为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②波动性大具有季节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不下降。③性低血压较多见不能耐受急剧及迅速的降压。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3.092

Evaluation of effect by community hypertension comprehensive control DU Yu-me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handong Dongying City Hekou District Liu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Dongying 2572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linical effect by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 for community hypertension, an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effective measure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follow-up and study with complete health tracking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the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comprehensive measure for hypertension control,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except for treatment during disease onset.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total morbidity rate as 20.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total morbidity rate as 38.33%.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morbidity rat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Community hypertension; Comprehensive control; Clinical effect

高血菏且恢忠蕴逖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 动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肾、脑和血管)的损害。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1]。据资料显示, 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 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临床定义:若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非同日3次检查, 发现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者即视为高血压患者[2-4]。高血压使得患者血压波动大, 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部或颞部搏动感, 或可有神经症状, 后期可伴随多种并发症, 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影响正常生活[3]。本次课题采用综合措施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整理本社区2014年6月~2016年7月的120例高血压高危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干预组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39.50±8.63)岁, 26例有高血压病史, 34例无高血压病史。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39.61±8.82)岁, 23例有高血压病史, 37例无高血压病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5] ①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若检查发现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者即视为高血压患者;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或正在服用高血压药物, 而血压仍

1. 3 方法 干预组患者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工作, 包括药物预防、生活干预和心理干预三方面:①药物预防:对已有高血压体征的患者进行临床常用剂量的降压药物调控血压, 对暂时未出现高血压体征的患者进行密切关注, 监控血压变化情况;②生活干预: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保证每日身体运动量, 戒烟戒酒, 低钠饮食, 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蔬菜, 避免过多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按时服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增强体质;③心理干预:对所选人群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健康知识教育, 普及医学常识, 培养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作息习惯。对照组不做高血压的干预措施, 仅在患者出现高血压病发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1. 4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高血压发病率, 已患高血压的患者观察血压变化情况, 未患高血压的患者观察患病率, 对所有患者观察分析治疗效果。

1. 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围内, 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围内, 或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无效:血压下降不明显或未达到上述两个范围内的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 干预组研究期间有5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 发病率为19.23%, 有7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 发病率为20.59%, 干预组总发病率为20.00%;对照组研究期间有12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 发病率为52.17%, 有11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 发病率为29.73%, 对照组总发病率为38.33%。两组患者总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效果发现,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56.5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较高、患病人员普遍的一种疾病。另外, 高血压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其会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 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因此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6]。临床治疗中,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调控血压, 降低靶器官损害,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研究表示, 综合干预措施对于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8]。在本次课题研究中, 主要应用了三方面的干预措施, 即药物干预、生活干预和心理干预, 对所选人群进行全方位的干预防治[9]。有资料表示,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志调节, 能够增强心理情志对外界刺激的调节和承受能力, 维护健康心态, 从而有效规避“情志致病”这一危险因子, 保持机体内环境协调和顺, 达到防止血压升高的目的[10-12]。此外, 对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的医学基础知识普及和日常用药的讲解, 能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习惯的正确性, 从而降低发病率, 提高身体素质[13-15]。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社^高血压, 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且发病后治疗有效率高, 可有效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萍萍, 李应东. 中医药在我国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地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8):905-908.

[2] 邱华丽, 潘晓彦. 高血压病防治研究现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2):210-212.

[3] 王玉琼, 杨进春, 郭蕊, 等. 农村社区病房高血压防治体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97-98.

[4] 蔡理荣, 陈兴亮, 卢卫国.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对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影响. 新医学, 2013, 44(12):836-839.

[5] 马龙, 周英武, 刘如秀. 论情志养生对高血压病防治的意义. 吉林中医药, 2013, 33(7):649-651.

[6] 韦柳丽, 韦美前. 高血压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与展望.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204-206, 213.

[7] 赵堂亮. 临床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思路及方法. 中国医刊, 2010, 45(4):26-27.

[8] 李茂达.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 医药前沿, 2013(26):323-324.

[9] 洪春荣, 王艳, 张霞, 等.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效果评价. 河北医药, 2011, 33(6):925-926.

[10] 毛志莲.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5):36-37.

[11] 任珲.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效果评价.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5(2):273-274.

[12] 沈芳英. 农村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及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4):5708-5709.

[13] 吴丽芳, 钱文珍, 夏秀清. 农村社区高血压病防控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1):134-135.

[14] 李安乐, 邵月琴, 袁红, 等. 社区高血压防控政策的发展.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8):597-599.

第7篇

关键词:社区 ; 高血压 ; 综合防治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的"头号杀手",高血压既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同时又能够引起一定的并发症,导致患者陷入病危状态。作为社区的全科医生,与高血压患者有非常多的接触机会,因此采用综合防治,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措施。我社区主要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当中,治疗的186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12年4月~2013年4月当中进行高血压防治的1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再选择18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两组患者当中,观察组的92例患者为女性,94例患者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2岁;对照组的95例为女性,9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3岁。对照组基本上不会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但是观察组会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两组的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综合防治途径

1.2.1 开展社区宣传[1] 在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同时加上社区居委会的大力协助,社区全科医生为小区的设置了较为全面的健康教育专栏,帮助小区的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进一步了解疾病,在发放宣传册的同时,还会教社区老人以及老人的子女测血压的方式,突发高血压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等。利用这些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治高血压。另一方面,还要对宣传栏内的教育知识以及防治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在社区的广播电视上,循环播出,让居民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

1.2.2 开展个体辅导 在对比期间,观察组主要采用的综合防治进行治疗。全科医生对18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个体辅导,主要方式是每个月定期、分批次与患者见面,并且为其测量血压,同时做一些常规检查。另外,全科医生还重视与患者沟通,通过了解患者生活和工作情况,把握好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睡眠、工作,帮助患者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避免发病。

1.2.3 开展药物治疗[2] 根据国内医疗机构研究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按时服药,并且会自主调整药量,在这种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上述情况,社区全科医生需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除了定期监督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同时将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成分构成、治疗效果进行教育,帮助患者更加了解药物机理,进一步配合治疗,早日消除疾病。

1.3统计学处理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主要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防治前后高血压治疗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得到了以下数据:对照组患者进行综合防治之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2.1±20.39)、(86.48±5.10);一段时间之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131.8±20.8)、(86.50±5.13)。观察组在进行综合防治之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131.5±19.7)、(87.87±5.61);采用综合防治以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125.29±17.89)、(80.14±5.35)。两组患者在综合防治之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综合防治之后的血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注:*较对照组P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成人在患病率方面,达到了18%,另一方面,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率、死亡率偏高[3]。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但是并没有坚持服药或者发生了自主停药的情况,由此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经过调查,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得知自己生病之后,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坚持服药,一般情况是等到病发或者恶化的时候才开始接受治疗、服药。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严重影响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身体健康。根据上述的情况,社区全科医生需要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状况、治疗方案进行一个全新的规划。社区全科医生不仅仅要从患者的疾病入手,同时要对生活、工作、情绪波动情况有一个了解,这样可以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除此之外,社区全科医生要以身作则,与患者共进退,坚持一起锻炼、一起健康饮食、一起娱乐身心。部分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因为踏进了误区,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者病情恶化,在这一点上,全科医生必须叮咛患者,详细告诫注意事项,如果有不适,及时就医。社区全科医生在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以后,高血压防治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今后可以临床治疗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忠银,曾奕衡.社区84例高血压居民限盐干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0(24).22-33.

第8篇

【关键词】 中医防治;老年;高血压;社区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随年龄增长与衰老相关的各种血管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1],血管老化是老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血压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长期的降压治疗及并发症的发生,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2]。有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本文基于中医药“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它在治疗老年病、慢性病上具有的特殊优势,对108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药综合防治措施与西药降压治疗,以观察中医药综合防治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中的效果,以期找到控制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更好方法。现在将本次的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的108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4]制定的诊断标准:①年龄>65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②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l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当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分级时,按较高的级别诊断)。其中男 60 例,女 48例,年龄65~81 岁,平均 (68.1±2.3) 岁,病程 5~30 年,平均 (15.6±5.6) 年;以上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在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病症或个人其他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预防保健及心理健康干预相结合模式。通过中医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证型体质采用不同组方,并根据治疗效果及时改变服药剂量,将“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及“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有机结合,实施整体前提下的辨证治疗,辨证组方参照中医内科学[5]相关章节,同时运用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对观察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服药的种类及剂量。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改善和控制情况,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血压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对比治疗半年后,治疗组54 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显效 19 例,有效31 例,总有效率 92.59%;对照组 54 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显效16 例,有效 28例,总有效率81.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高血压病的患患者数也在不断增加,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有密切关系,所以加强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对防治心、脑、肾并发症尤为重要。高血压病在中医属 “眩晕”“头痛”范畴。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含意即风性善动,入通于肝,肝又主动,开窍于目,所以表现症状有头晕目眩等;《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的说法”,提出了高血压病应从“风、痰、虚”等方面入手进行防治。本研究通过对54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观察及中医综合防治,辨证主要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四个证型,且多兼有血瘀,个别患者以瘀血阻窍为主要证型,这些证型在治疗过程中会相互转化,虚实变化,主要证候及次要证候的相互转换,这些变化和患者的治疗有关外还和患者的饮食起居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制定当时适合该患者的防治方案,是中医综合治疗较西药治疗的最大优势,经过半年的观察及治疗,证实了中医药综合防治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在社区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陈可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老年医药卫生界的挑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0(19):576579.

[2] 官杰,李浩.对老年高血压前期的若干思考.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8861.

[3] 李艳芳,胡亦新,周玉杰,等.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1002 例高血压及治疗现状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8):62763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8(19):743.

第9篇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 方法

1.2.1 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 综合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 结果

2.1 疗效  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 复诊患者的特征    (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 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第10篇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03-01

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在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各类因素中高血压仍然是头号杀手。另外,高血压的发病逐渐呈现出多发和高发的态势,还与目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关于采取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阐述的便是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治疗情况。中医典籍虽无此病名,但对本病的症状描述和防治方法却早有记载[2]。我们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头痛、眩晕等病的范畴。这种疾病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以及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分析目前临床上的高血压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患者为本医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之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200例。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100名,治疗组100名。在对照组的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19-76岁,平均年龄在46.2岁。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20-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岁。

所有入选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并且没有其他各种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疾病。总之,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情况在经过统计学分析之后不存在显著差异。

1.2临床治疗方案:对于对照组的100例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而不加任何的外界作用,单纯采用传统的西医降压。治疗组的患者要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理论中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采用中医疗法进行降压。所有的治疗组患者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与生活习惯的改善,采取调节饮食与合理运动相结合的调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不良习惯的剔除,戒烟戒酒。在心理上保持一个较为平和的状态。另外,治疗组的患者还要口服、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芬子配置的重要口服液。

1.3疗效判断标准:将服用中药降压药之后血压值降至正常范围的视为有效,将治疗后的血压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的视为疗效显著,将治疗后血压改变基本没有变化或者血压上升的视为无效。

2结果分析

2.1结果:在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疗效显著的病例为32例,所占比例为32%。有效的病例为34例,所占比例为34%。无效的病例为34例,所占比例为34%。在治疗组的100例患者中,疗效显著的病例为65例,所占比例为65%。有效的病例为29例,所占比例为29%。无效的病例为6例,所占比例为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4%,明显高于对照组。

2.2结论:中医疗法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这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治疗方法。

3讨论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一问题已经是威胁到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综合分析现实情况,采取中医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医学的理论来讲,高血压的早期症状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则以虚证为主。综合各种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多元化的,发病原因也是复杂的,因此高血压的病机也具有客观的复杂性。

近几年来,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受到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高血压经常被误认为之一种肝阳上亢的疾病,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没有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中我们应该注意突出中医的特色优势,加强辨证施治,讲究科学的用药规律。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统一性的有机体,必须要保持阴阳协调和机体平衡。由于维持血压的正常与稳定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治疗过程,在长期的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凸显个体差异化的治疗方法。

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已经证实,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短期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长时期的治疗效果是够理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中医治疗讲究的是预防为主。面对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我们应该加强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高血压的发病初期便要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法。因为及早的预防与治疗可以较好的对患者的靶器官进行保护。高血压患者必然会存在着血液动力学的异常,一般还会伴随有血糖和血脂的代谢异常。要想做到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控制血压上,还要注意降低对于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坏,这才是从根本上降低高血压发病率的科学方法。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仅仅从生理上进行动态的血压监测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中药治疗高血压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便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诸如高血压之类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基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总之,中医疗法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更加注意的是整体和辩证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多个环节的调理起到明显的作用,具有疗效明显和副作用少等显著的优势,但是也有见效慢和维持时间短等缺点。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应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63

面对以往妊娠期高血压缓解效果, 患者及其家属有了更高的护理期待。因此, 本院开展临床护理试验, 来探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加用综合护理干预, 是否能够有效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4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中初产妇32例, 经产妇10例, 其中有33例先兆子痫患者, 9例子痫患者;平均年龄(26.43±3.07)岁;平均孕周(37.48±2.54)周。观察组中初产妇31例, 经产妇11例, 其中有32例先兆子痫患者, 10例子痫患者;平均年龄(26.14±3.23)岁, 平均孕周(37.21±2.68)周。两组患者的生产经历、平均年龄以及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在入院后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医院规章制度以及病房周围环境的介绍, 并在日常的护理治疗中严格按照规范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的应急处理[1]。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 2. 1 日常护理 护理人员叮嘱患者采取正确的进行卧床休息, 即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充足的休息时间, 能够对患者紧绷的肌肉进行有效放松,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患者自身的新陈代谢。正确的休息姿势则能保证患者的子宫胎盘有着充足的供血量, 能有效对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症状进行缓解。如若患者难以入睡, 可以注射适当剂量镇静剂。妊娠期高血压患者, 需进行合理的膳食, 在日常生活中多摄入高蛋白、高钾、高钙以及低钠的饮食。上述饮食不仅能有效对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症状进行缓解,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对患者的神经肌肉、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管敏感性进行相应的保护, 有效抑制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1. 2. 2 心理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 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胎儿的生命安全有所恐慌, 并对自身的病情恶化抱有恐惧心态。因此,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 患者时常出现内分泌失调的症状。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 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愈信心。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在谈话过程中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的基本知识, 并对患者的疾病治疗疑问进行及时的回答。通过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 还能有利于患者配合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

1. 2. 3 对症护理 护理人员经常进行病房的巡视, 并主动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相应的询问。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的监测, 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 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提前准备好压舌板以及开口器, 防止患者突发子痫, 在抽搐状态下对自身舌头造成伤害。面对有昏迷症状的患者, 则需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 并进行吸氧治疗, 严密观测患者的血压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并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药物的进出量进行详细的记录。

1. 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指标进行评测对比, 当患者的两组血压数值更趋近于正常值时, 则判定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其中收缩压的正常值为90~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的正常值为60~90 mm Hg[2]。对两组患者的胎儿胎心率以及胎动次数指标进行评测对比, 当胎儿上述两组数值更趋近于正常值时, 则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其中胎儿胎心率正常值为110~160次/min, 胎动次数正常值为3~5次/h[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22.76±9.45)、(80.98±7.66)mm Hg;对照组为(146.24±12.43)、(94.34± 10.68)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中胎儿胎心率以及胎动次数分别为(143.97± 29.75)次/min、(3.06±1.64)次/h;对照组中分别为(112.47± 22.87)次/min、(5.68±1.35)次/h。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高危性, 是导致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本院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进行相应的统计, 可以确定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近几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为了提升护理治疗效果, 减少医疗纠纷, 本院开展了本次的临床护理试验。

常规的护理模式只是对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进行相应的干预, 并没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以及对症护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了整个的护理治疗效果[4]。

综合护理干预主要体现在日常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对症护理三方面。日常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干预, 保证患者正确的休息姿势, 并搭配均衡的营养膳食;心理护理则是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相应的疏导, 通过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良好的护理治疗效果[5];对症护理则是通过在护理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分诊, 并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方案护理。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 不仅能恢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异常血压指标, 还能有效保证胎儿的胎心率以及胎动次数。

参考文献

[1] 杨向荣, 李海青.妊娠期高血压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32):6883-6885.

[2] 石秀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观察与护理.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3, 26(15):300-301.

[3] 胡云玲.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1):134-135.

[4] 王玉.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 7(7):157.

第12篇

1 我国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现状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据最新调查发现,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高达 64.12%,而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达标率仅44.56%。

1.1高血压患者对调脂治疗的益处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调脂治疗的益处知之甚少,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必要的调脂治疗。加之近期媒体对他汀类药物毒副作用的大量报道,因担心调脂药物毒副作用常自行停药,一部分患者于血脂达标后即行停药,另一部分患者更愿意服用中药或保健品,而愿意继续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未能依照调脂治疗目标按时、按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

1.2 临床医师对调脂治疗的作用不够重视 近期对我国20余个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近两千位医师调查发现,39.5%的医师不了解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34.5%不太清楚血脂检测对象,26.5%依据化验单参考值诊断血脂异常,9.5%使用中成药降脂,约39.5%不知道血脂复查时间,26.3%不了解安全监测指标。这说明,大多数临床医师对中高危患者调脂治疗的作用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高血压患者获益大

2.1降压联合调脂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1)临床研究更新会上,英国学者Peter S Sever报告了盎格鲁-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降脂分支(ASCOT-LLA)终止后继续随访8年的结果证实:对于高血压患者,前期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产生长期益处;降压联合降脂治疗,可使血胆固醇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危险在降压治疗获益的基础上再降低35%,卒中危险再降低26%。HPS和ASCOT均证实[2],对中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即使其LDL-C处于正常水平他汀均能显着减少心血管事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血压中、高危患者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实施一、二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3]。

2.2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能够有效增强高血压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尤其中高危患者的治疗,目前主张采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措施,即降压、调脂、抗栓等治疗。Ferrier等[4]研究了在血脂正常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强化降脂治疗对大动脉硬化和血压的影响,发现强化调脂治疗通过降低大动脉硬化性,软化血管,有益于血脂正常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因此,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中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降压治疗和适度的调脂治疗综合干预的治疗措施,实现有效的增强高血压治疗效果和预防心血事件的发生。

3 改善我国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现状及对策

3.1依据新《指南》,正确认识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 2010年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简称《指南》)更加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建议依据有无高血压并结合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行危险分层。其具体分层标准: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240mg/dl)和高血压伴胆固醇边缘升高(胆固醇为200-239 mg/dl)且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者为中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3.37mmol/L(130mg/dl)以下;而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240mg/dl)且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者为高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100mg/dl)以下。上述高危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冠心病,应视为极高危。在临床上,多数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多为中危和高危患者,对合并冠心病者甚至为极高危,因此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均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综合干预措施。

3.2更新防治观念,重视降压联合调脂治疗作用 新近调查发现,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的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高达64.12%,而接受药物治疗者达标率仅45.13%,因此我们在重视降压治疗的同时应关注调脂治疗。调脂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性治疗,而心血管病的发病取决于个体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所致的综合危险。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血脂是否正常,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综合危险,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一是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的患者,降脂治疗属于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已有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均能显着降低所有原因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二是对无冠心病、糖尿病等单纯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属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三是在已经接受有效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两项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ALLHAT-LLT和 ASCOT-LLA评估了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对长期转归的效果,证实小剂量他汀类调脂药物用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一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3.3 有效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实现靶器官保护的协同作用

对于高血压合并有高血脂患者,降压和调脂综合治疗措施主要目的为了保护靶器官。已有证据表明在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综合治疗措施,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现状及发展。调脂等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治疗,如血压降低15%和总胆固醇减少15%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并非简单的相加作用,而是能使心血管事件显著降低50%以上。因此,重视患者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综合干预措施,是降低心血管风险,实现靶器官保护作用有效途径。对高血压患者,如果已经存在明确的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即使胆固醇水平尚未达到异常升高水平,也应给予足够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标准剂量的他汀药物能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业已证实,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为中高危患者可带来显着临床获益,而对低危患者尚无确切有益的证据,我们基于安全性以及效益/费用比的考虑,低危人群一级预防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在临床应慎重。

3.4开展健康教育,大力提倡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多数调脂药物价格较贵,在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服用调脂药物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长期治疗规范性,这是高血压中、高危患者治疗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可有效降低血压及TC/LDL-C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2010《指南》已明确指出,TLC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大力提倡TLC。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二是戒烟限酒;三按时作息,规律运动及减轻体重等。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促进和加重作用。临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血脂的异常,究其原因可能和二者具有相似的易感人群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是相对于高血压而言,血脂异常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感,更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往往得不到适当地调脂治疗,常常导致慢性心脑血管损害,引发心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调脂治疗,即在积极降压治疗的同时,合理调脂治疗,才能够全面筑起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线,有效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1.

[2] 付鑫,吴桂平等.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降压平滑性的影响,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