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3-06-05 09:5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思路

第1篇

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率领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井、石、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文秘站 )。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及其后人,祭奠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绿色生态园,营造十里绿色果林带,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采摘等旅游项目,建设绿色旅游林果超市,游客可在不同季节采摘果实,建设果品加工基地,培育品牌产品,打造成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首选地。

第2篇

1规模化茶企业数量有限,带动能力不强

闽侯县有规模的茶叶企业7~10家,真正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茶叶企业不多,开拓市场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并且多数茶厂只能达到茶叶初制加工的水平。部分茶叶企业在管理上和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虽有台湾企业4家,但是在对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上明显不足,两岸茶产业合作与交流尚待加强。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缺乏

政府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不到位,银行难放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2005年以来,新开发引进的5~6家茶叶企业由于茶叶种植初期资金投入巨大,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基本还处于原始开发状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资金少导致生产设备落后老化、经营条件差、技术落后,难以发展现代茶叶深加工,新产品研发步履维艰。

3品牌优势尚未建立,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尚未发挥出闽侯县高山茶品牌优势,还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虽然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但是茶叶产品过于单一,产地直接批发销售,价格普遍偏低,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同时,缺乏竞争意识,新品种引进、名优茶创新开发少,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闽侯县茶叶发展总体思路

1发挥地域特色,形成规模

引进和选育闽台优良茶树品种,如台湾软枝乌龙、铁观音、金萱、白牙奇兰、肉桂、水仙、佛手、黄观音、金观音、凤凰单枞等优质茶。做大做强榕台高山茶示范区,生产优质台式高山茶系列,引导茶叶企业发挥本地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化聚集,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和促进闽侯县茶产业提升发展水平。①加快名优茶产业化生产,优化茶叶品种配置,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促进闽侯高山茶与福州茉莉花茶同步发展,形成规模。②加快发展规模化种植,引进台湾新品种及省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区域内茶叶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③按照最适生态原则,适度调整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优势产业带,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④扩大多元化名优茶发展规模,逐步把发展名优茶工作从点向面延伸,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⑤着重打造福州地区最大的台式茶博园、茶园度假山庄、台湾茶叶生产科研和闽台茶深加工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观光的新型现代农业基地,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茶叶标准化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开展工作。在全面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县的具体实际情况,提高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宣传《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和《闽侯高山乌龙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①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掌握和使用标准的能力,用行业标准化指导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生产。②严格按照高山茶生产标准化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管理,形成茶叶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专业人才、专业市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广大农户掌握、运用各项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③对重点茶叶企业生产情况严格建制、建卡,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健全和完善生产档案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④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申报工作,提升闽侯县高山乌龙茶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切实把茶叶生产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提高标准化示范推广的组织化程度,使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核心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按照高山茶生产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水平,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辐射作用。

3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导向,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①围绕提高茶叶种植的科技含量,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全县茶叶新品种繁育苗圃示范推广基地20hm2,扩大闽台无性系优良茶树良种覆盖面,做实做强产业化发展基础;大力扶持规模较大的11家茶业企业,鼓励每年每家新植优质新茶园13hm2,以及旧茶园更新换代等综合改造。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提升名优茶机制技术和机采、机剪、机耕技术,加大培训、示范力度。同时还要狠抓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完善中、小茶企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有机认证及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闽侯县茶产业的生产、质量和经营水平。②结合茶叶科技、茶文化、休闲等项目,在优势产业带的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产地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帮助茶叶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网络,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增强先进营销理念,提高营销水平,突出精品化、产业化、生态型、集约型产业发展特色,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

4加强两岸茶产业合作和茶文化交流

大力弘扬茶文化,为闽侯县茶业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作用,全面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本着“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闽台茶业合作由单向、间接朝着双向、直接的方向发展,实现两岸茶业双赢。力争引进1~2家台商及国内外茶商,引进台湾及省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共同开发,发展规模化种植。形成开发、研究、推广台湾茶叶新技术、新产品体系:①加强对台湾茶企业科技引进,提高茶企业科技实力;②加强对台湾茶企业合作,增加对台湾农业经济发展动态、现状及其茶叶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研究和了解;③促进榕台高山乌龙茶合作,建成高标准集茶叶生产、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的台式示范基地;④充分发挥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及台湾茶树良种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茶叶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9-01

森村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东南部。境内山青水秀,千峰竞壑,常年云雾缭绕,绝佳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是该乡最富特色、最具潜力和最有作为的优势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全乡茶园面积9740亩,茶叶总产量300吨,初级品总产值达2500万元,综合产值70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6.8%,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4%。

一、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条件较差

该乡大部份茶园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展的,由于建园基础差,管理比较粗放,亩均茶叶单产约30kg,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目前只有18%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福建等茶产业发达地区,不仅导致茶园综合效益低,而且影响了茶叶质量和机械化管理。

2.企业竞争力弱小

目前,森村乡境内还没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4-5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企业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缺,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销售配套不完善。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3.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大多数茶叶企业管理和生产加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营销人员,在市场开发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的不够,广告宣传投入非常有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大,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4.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思想保守、小农观念意识严重等原因,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家庭式、小作坊式经营,营销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在茶叶市场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他们已深深感到力不从心,企业经营感到越来越吃力,无法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

茶叶一直是该乡最富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茶产业更是一个集农、工、贸、商、旅及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茶业经济所涉及的领域既广又深,抓好茶产业发展意义深远。森村乡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积累的茶文化底蕴。随着各级政府茶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森村乡茶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全乡上下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制定前瞻性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茶业既是一产也是二产、三产。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朝阳产业和健康产业,与我们的事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做大做强茶产业,符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2.多措并举,壮大企业,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茶农,是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调动一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壮大茶企业。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帮扶支持,包括在土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安排;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申请专利,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巩固发展,切实发挥纽带链接作用,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3.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品牌作用越来越大。品牌是旗帜,是市场创新的动力源泉,没有品牌就没有形象,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要针对品牌宣传软肋,积极抢抓各级政府相关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措施,强势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在茶叶主销区上海、山东、北京、合肥等地进行展示、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强力招商,激发活力,不断做大做强茶业经济

要将茶产业招商作为全乡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考核管理。要切实提高招商质量, 不断创新领导招商、定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形式,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阶段,事事都关招商大局”的招商意识。努力破解招商工作中贷款、用地、用工等难题,将有限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资源优先向好项目、大项目、快项目倾斜。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诚招商、以诚服务,真正在全乡上下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良好氛围。

5.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稳步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

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园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良种茶园发展、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立体生态恢复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为抓手,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投入品监管,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化生产。

6.培养人才,增强动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是困扰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企业负责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招揽人才、培养人才。政府对企业聘请的高端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文化人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村两委、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形成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项目,批量培训企业骨干、村组干部和种茶大户,为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先安 . 感受山东茶业发展 打造舒城茶叶产业 [J]. 茶业通报,2006(02).

第4篇

一、四川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

作为中国农业生产大省,四川在利用和开发生物质能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生物质能源原材料。例如,四川甘薯产量占到世界产量的16%,在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利用甘薯进行燃料酒精的生产无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四川还是油菜籽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年产菜籽110―13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0%以上,油菜籽在榨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酸化油正是进行生物柴油生产的廉价原材料。

据估计,四川的野生麻风树有16万亩以上,近年来人工栽培面积也有15万亩以上,这些麻风树是生产生物柴油极佳的原材料,且对保持环境、水土和植被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四川的畜牧业和川菜餐饮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动植物油脂废弃物,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可将其变废为宝,生产出生物柴油。

在四川农村中大规模、集约化的禽畜饲养每天排出大量的禽畜粪便,将其用作沼气生产的发酵原材料,可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最后,四川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充分开发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条件。

二、四川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尚处于积极的初期尝试。

经过多年的研发,四川省的沼气技术逐步成熟,已经高度专业化。现在四川农村的沼气建设开始尝试利用各种渠道募集资金,构建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在技术上已实现在农村建立以村为单位的集体沼气供给系统。

四川发展燃料酒精的主要原材料依赖于不属于主粮的甘薯,现在四川的甘薯生产燃料酒精项目主要是进行甘薯育种栽培和小规模的燃料酒精生产。由中石油与首都国际投资集团合资的首佳能源已在甘薯上投资了200万元进行育种开发。

四川对于生物柴油的开发工作处于初期。四川省政府通过与中石油签订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确定了建立10万吨利用麻风树生产生物柴油的规模。由于种植麻风树投资少、收益高,麻风树的种植很早就吸引了很多新能源投资资金的介入,包括一些外资。

三、四川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户为单位的沼气池建设,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也无法在将来利用能源交易市场将沼气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不利于该项目的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

二是应清醒地认识到甘薯酒精的生产将受限于原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首先,现在四川的燃料酒精项目盈亏预算是以低粮价时代的甘薯价格计算的,粮食商品的涨价趋势、燃料酒精项目实施对甘薯需求的冲击,势必会对该项目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值得政府、企业仔细斟酌。其次,现有的甘薯生产酒精技术对水的大量需求将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排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产地的环境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最后,燃料酒精生产企业还必须应对我国油料零售市场的垄断格局和国家控制的成品油价格体制造成的不透明、不确定的价格波动,这些都增加了燃料酒精生产的成本。

三是生物柴油在四川虽已有小规模生产,但是受制于麻风树生长周期和废弃物的收集技术,以及外部的油价涨跌,这一技术还未充分发展。另一主要问题是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再就是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导致了有生产渠道,无销售渠道的问题。

四、四川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产业思路

(一)加强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的研发,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生物质能源产业

生物质能开发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产业优势体现在新技术的引入,新生物质能源原材料的使用,这个行业不是靠资金和劳动力的多寡推动的,若希望四川在今后能够相较其他省市具备比较优势,技术和人才储备是关键。也只有拥有充足的技术和研发实力,才能充分利用四川的自然禀赋优势,建立有本地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产业。

(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系统集成和相关服务

现存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产业链过短,缺乏系统集成,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脱节,整个产业链显得非常脆弱,下一步开发市场的思路应该集中在如何实现系统集成,提升和建立生物质能源开发各项环节的服务水平上。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帮助和政策扶持,但主要应该依靠企业的自主、自愿投入。

(三)建立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四川发展本地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应该立足国内市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要有自己的技术、专利,要有能够占领国际技术制高点的决心。要学习其他省市开发科技产业的方法,建立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基地,利用研发单位的集聚效应,增强知识和技术在研发者中的传递,才能在将来获得和巩固其领先地位。

五、四川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政策取向

首先,在垄断性的国内能源市场,国有石油公司利用自身的行政优势和影响力可以非常低的代价获得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权,他们无心进行新能源开发,甚至有动力阻止新能源开发企业对其垄断市场的冲击,阻止技术进步和能源产品的多样化。现阶段怎样协调垄断者和竞争者的冲突、引入竞争者,是对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最大挑战,也是眼下发展生物质能源最大的瓶颈。

其次,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农业部制定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加以鼓励和支持。中央支农建设、农民增收的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和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政策,对四川利用自身地理、气候优势进行生物质能源的原材料开发也有推动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四川省也推出了不少细化的政策鼓励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例如,《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及园区发展实施方案》中关于新能源的扶持和四川的能源发展目标定位方针等。

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且技术要求很高的领域,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市场化的开发方式才是关键。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方式组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推进该产业的技术进步,这是政府应该主要关注的。否则,低层次地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一高新产业,最终无法实现政府对该行业的期望。

第5篇

摘 要 产于我国湘赣两省南部少数山区的山茶科油茶树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其种子含油30%以上,可供食用、润发及调药,或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此外油茶树的茶壳、茶籽粕等可开发出多种衍生产品。同时,油茶林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大量种植油茶林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在国家大力倡导农业企业化和现代化经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应结合区域资源优势,重视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把山茶油这一高附加值产品打造成集种植、加工、养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湘赣山区 油茶树产业 市场推广

2012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农业企业化经营技术、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已成为我国政府未来农业政策的方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将目光转向了潜力巨大的农村,以求利用农村的资源、劳动力、市场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如网易CEO丁磊投资养猪事业、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准备租赁江苏老家5000亩地种植无农药无污染的大米等。外资投行如高盛集团也分别入股雨润集团和收购双汇集团,正在试图控制农业从养殖到加工的整个产业链。联想集团于2011年10月任命陈绍鹏全面主持企业的现代农业业务。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植物油产品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多地倾向于健康、绿色的植物油产品。目前我国国内食用油市场主要有外资企业益海嘉里的金龙鱼、胡姬花等品牌、国有公司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和四海品牌、山东鲁花集团花生油、上海佳格食品的多力食用油葵花油、重庆市油脂公司的红蜻蜓名牌, 广东省中山市的鹰唛食用油等,涵盖了国内食用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菜籽油等多油种的系列产品。近几年来,橄榄油逐渐引进国内,因其大部分靠进口而且价格较高,难以满足市场普通消费者需求。

而山茶油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在营养价值方面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比橄榄油高出近2个百分点,油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比橄榄油高出7个百分点和1倍,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1]。茶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和三甘酯含量指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因此,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NIH)营养平衡委员会主席阿尔特米斯?西莫普勒斯博士把中国茶油定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健康和营养价值的食用油。此外,油茶树全身都是宝,茶籽榨油后的枯饼,可提取茶皂素,发酵后可作高蛋白饲料,还能通过粉碎来做生物杀虫剂和机床的抛光粉等。茶壳能提取糠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加工处理后可做活性炭和食用菌的培养基材料,无论在食用、药用和工业上应用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2]。

二、湘赣山区油茶业现状

"东方橄榄是油茶,盛产地区在中华;阳光雨量山林地,江西种茶正适宜……”这是在江西广为流传的“油茶歌”中的句子。我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了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外,全世界的油茶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以南的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湖南、江西两省分布最多, 2010年油茶面积达3000万亩,超过了全国总面积的50%,年产茶油近20万多吨,占全国茶油总产量的70%多[3]。我国加入WTO后,茶油这一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因其健康、绿色的生长环境以及独特的营养价值,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青睐。在日本,茶油价格是菜油的7.5倍,因此茶油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开发潜力大[2]。随着近几年油茶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涌现出了湖南邦尔泰、苏仙,江西青龙高科、绿海油脂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相应的茶油知名品牌,油茶产业总产值超过150多亿元。油茶产业已成为中国南方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3]。

三、影响湘赣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尽管油茶树分布广,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目前湘赣山区还没有完全开发利用,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油茶树种植分布散乱,仅限于各农户的自留山,没有成片种植,难以集中开发。其次,湘赣等地山区主要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山区缺乏劳动力,对现有的油茶树几乎没有管理,严重影响茶油产量。此外,多年没有更新种植,现在产果的油茶树大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种,树龄过高,产量下降。而新造茶林需前期投入5年后,第8年才逐步进入丰产,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当地交通欠发达,致使不少企业对投资油茶树产业犹豫不决。最后,对油茶树的综合开发利用现在主要在理论层面,局部地区的开发标准不一,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茶油的信心和山茶油的开发进度。

另外,当地传统生产加工方式也影响了油茶树产品的深加工。当地农户习惯自行采摘茶籽,以传统落后的方式压榨获得茶油,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加工,茶油出油率低且质量各家不一,大部分只供自家食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入市场交易也仅限于当地地区。对于茶籽粕,农民只将其作为压榨后的废料,没有充分利用,部分茶籽粕用作取暖材料,也有用作毒鱼的原料,但都仅限于农户自家使用,几乎没有利用其价值。另外,对于茶籽壳几乎只用于取暖,油茶叶、油茶根、油茶花的药用价值,也仅限于农民以民间偏方的方式使用,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

最后,生长于国内湘赣等地区的油茶树,具有大面积种植的基础,具备满足国内普通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但由于加工工艺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类似益海嘉里公司和中粮集团那样的全国性食用油行业老大。目前全国从事油茶产品加工的企业和作坊超过1,000家, 其中有厂房和企业架构的约有200家, 但像湖南金浩茶油、江西青龙高科等大型加工企业, 全国只有10家左右,整个茶油行业由于加工设备、技术不同,油茶质量不一,缺乏引入规范化和标准化体制,由于原料不足还存在争抢市场的现象[4]。

四、开发油茶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

综合考虑政策、经济形势、行业背景及茶油现状,可以发现湘赣地区的山茶科油茶树具有很高的综合开发价值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开发油茶产业,能够有效开发山区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加快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当地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农村、加快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背景下,在外向经济转内需的经济环境下,当地政府应积极扶持油茶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其次,发展在湘赣山区油茶产业,能够有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从而解决外出务工引发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同时,加快农村资源开发,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经济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群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当地城镇化进程,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最后,油茶树终年常绿,花果满枝,对绿化、美化环境富有独特的生态效应。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以上,油茶树一般栽后8—10年郁闭成林,既能增加油源,又可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它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据测定,在氟污染源200M处叶中含氟量达1000PPM以上时,还能正常生长。在污染区栽植2月后,1KG干叶可吸收硫7.4G[5]。因此,油茶树具有净化空气的独特功效。此外,油茶花色浓艳,既是观赏树,又是蜜源树。春夏秋有红果压枝,冬有花儿满树满山,清香横溢,美不胜收,可以带动带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

五、加快湘赣山区油茶产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国内经济通货膨胀、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对产业链控制能力及市场推广能力。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等大公司一直在争取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在农业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如在稻米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益海嘉里公司2006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启动了粮油加工项目,通过给当地农户提供种源,订立收购水稻合同,通过深加工技术把水稻价值利润最大化,加工出水稻,米糠提炼出稻米油、活性炭等产品,米壳用来发电等,形成水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湘赣山区当地政府应吸取稻米油产业深加工的经验,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健康的茶油产业链经济,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加快茶油行业加工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空间。具体措施如下:

(一)产品研发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茶油产业,制定统一产业标准

目前在湘赣地区适合采用公司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与当地农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农户合作并签订收购协议,为他们提供原材料,将企业的盈亏与农户利益直接挂钩,甚至可以考虑参与股东分红,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另外,企业可以吸纳农民为公司员工,给予他们良好的福利待遇,培养农民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也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发展农业。在开展种植油茶树时,应积极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同时注意分散种植区域,在一地遭遇灾害时,另一地仍可保证产品原料的正常供应。

通过地方政府扶持龙头企业,与相关研发机构合作,改变油茶树种质量差、出油率低的现状,繁育改良品种,建设产业化基地,提高茶油产品的深加工工艺,使得高新技术在茶油树产业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俗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像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地中海国家通过橄榄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形成了标准化的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使得橄榄油占其国食用油消费市场的90%;并且通过开发日用、医药用、保健用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6]。因此,湘赣地方政府应给予油茶企业和农户提高专项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油茶树产业如从种植要求、采摘方法和时间、加工工艺标准、运输、储存、质量控制、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系统完备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真正形成茶油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市场推广方面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首先,可以考虑推动当地茶树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油茶产品的消费。以当地古老的榨油坊为基地,发展观光旅游,同时开展体验式营销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江西南部山区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很难见到榨油坊,其古老的榨油方法是客家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山里人依然沿用原始的工具,利用山溪的水流为动力来冲动木制的水车转动,用它带动一个大碾槽,将木梓或花生等油料碾碎。碾碎的料蒸熟后,打包成饼,放置在一个直径一米以上的树干做成的油槽内,用猛打木楔挤压的办法榨出油来。整个制作过程,凝结了当地农民的智慧,融入了淳朴的民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将生产山茶油的地区开发为观光旅游区,设农家院,旅游参观购物休闲度假一站式服务。游客可参观或参与原始的山茶油的压榨过程,并享用山茶油做的可口的饭菜,购买用山茶树、果壳等制作的旅游纪念品以及包装好的成品山茶油。当下旅游业发展繁荣,如能将旅游与营销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事能扩大品牌知名度。

其次,湘赣地区对油茶的统一宣传不到位,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对油茶至今了解不多。如江西每年举办“蜜桔节”、“椪柑节”、“螃蟹节”、“茶( 叶) 博会”等,但是在油茶统一宣传上江西尚处于空白。不少当地绿色油茶企业也不重视对产品的宣传,对于一些高规格的绿色食品博览会参与兴趣不高,造成油茶企业在国内外品牌认知度较低的现象[7]。因此,当地政府可以每年举办“茶油产品推介会”,邀请业界、媒体和消费者积极参加,引发大众对山茶油的重视。与中国营养学会合作,以“更多营养专家选用和推荐的好油”为主题,引发社会和消费者对食用油的关注与讨论;同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机构举办各类讲座和专题电视访谈,讨论“食用油健康及行业标准”,推广“山茶油更健康”的理念,让消费者了解并喜欢茶油这类产品。 此外,要学习法国为保护葡萄酒产业标注原产地的做法,根据油茶树的原产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产品质量特性、加工制作方法等注册商标,严格区分品牌等级,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保护制度,提高茶油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认知度,保护其市场信誉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六、结束语

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指出,我国食用植物油60%依靠进口,油茶产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把油茶培育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8]。因此,湘赣山区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巨大的市场机会,紧抓科技研发和市场推广,和当地农户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推动山区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产业研发方面加快育种、延伸产业链和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在市场推广方面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旅游业和品牌标注原产地等方法,全力把油茶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创收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加云.基于茶油价值认知的消费者对茶油购买行为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11.4.

[2]龙忠于,王玉娟,陈永忠,张仁,杨小胡,伍利奇.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综述.湖南林业科技.2008.35(3):57.

[3]油茶产业发展纪实.从产业振兴到国家行动的升腾[.湖南农业科学.2010(18):57.

[4]张日清,王承南,李建安,汪灵丹,何方.关于油茶现代产业化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经济林研究.2010.28(2):148-149.

[5]贺桂先,李林松,徐林初,高璜.油茶的生长特性及其功能价值.江西林业科技.2007(04):42.

[6]徐林初,左继林,查小华,龚春,赵松子.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经济

林研究.2011.29(1):180.

[7]杨少新,何俊海,丁建,张灿权.江西油茶产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西农业

学报.2011.2(12):175.

第6篇

“十二五”时期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新而鲜明的发展形势,肩负着新而重要的历史任务。

一方面,经历了“黄金十年”发展期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着万亿元规模的产业基础,也需要应对好外部竞争和自我提升的双重压力,只有在把握和遵循产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规律的同时,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与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紧密联系,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在未来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高端位置。

另一方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不仅仅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存在,其天然具有的渗透性使之融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并着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必须尽快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围绕产业发展两大历史任务而构建起的《规划》,将创新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融合,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创新支撑、融合扩展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延续并扩展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用立业、以用兴业、以用强业”的发展理念,并将其与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契机,能够夯实产业的发展根基,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从而以应用实践带动产业向规模化、创新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而“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应用牵引、融合发展,培育龙头、协同发展,优化布局、集聚发展”等四条原则,在呼应主线的同时,能够兼顾产业生态体系建立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推动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载体集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做大

做强。

规划提出的十大发展重点和八项重大工程,既注重产业传统领域的稳固和提升,又强调新兴领域的培育发展,即使是传统领域,也结合产业发展形势提出了发展跨终端操作系统、云计算平台和提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等具体任务。重点范围的拓展和重点内容的变化,必将有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而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新兴信息技术服务等发展重点的提出,必将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重要工业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需求紧密结合,与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下一代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第7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身体健康舒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鲜产量达1 474.1万t,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产值达585.5亿元。同时食用菌又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7年我国食用菌出口创汇14.24亿元,占全球食用菌出口量的40%以上[2]。食用菌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将在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陇西县在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县新兴支柱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1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陇西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已形成巩昌蹇家门、文峰安家门和渭源太白山基地等3个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训,拥有栽培大棚1 500多个。然而,还有大多数食用菌生产极其零散,许多农民只是在家中搭建一个小棚,或利用废旧房舍搞栽培,这些零散的生产户大多存在品种单一、缺少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形不成明显的产业优势。

2产业发展优势

2.1气候资源优势

陇西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2 h。年平均气温7.7 ℃,无霜期平均146 d。极端温度季节可采用保护地栽培,能够适合绝大部分食用菌的适温跨度要求,可生产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白灵菇、木耳等多个种类。

2.2经济区位优势

陇西县地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及316国道穿境而过,传统的货物集散优势加上现代化的交通信息条件,使陇西县成为甘肃有名的“旱码头”。近年来,陇西县坚持“基地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市场开放化、服务一体化”的原则,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旱码头”优势,全面实施商贸兴县战略,形成以中药材、木材、马铃薯和蔬菜为主的专业市场,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起到明显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2.3其他优势

陇西县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在开拓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食用菌产业市场体系时,可充分参考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陇西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为该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产业提升思路

3.1整合相关资源,凝聚食用菌产业活力

要充分认识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在陇西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以主管县长为领导、多部门联合组织体系,由相应部门专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施“科技兴菌”战略。首先,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建立产业发展体系。其次,要有一定的科研环境,按照“走出去、请进来” 的思路,和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另外,可将科技人员送到条件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和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经验交流。

3.3优化菌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陇西县要发展食用菌产业,靠单一的品种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积极引进优良的品种,引进不同的种质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市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要不断地进行菌种改良,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菌种,提高经济效益,并增强陇西县食用菌产业的知名度,实行品牌战略[3]。

3.4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是大势所趋。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同时将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形成几种具有优势的竞争产品[4]。另外,可利用一些高秆作物田间郁闭度大、温度低、湿度高的特点,进行田间套种,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效益,最终形成环境友好型产业链。

4参考文献

[1] 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446-450.

[2] 王传福,李淑珍.食用菌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前景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8(9):11-12.

第8篇

香草产业一般指香草种植业与加工业,近年来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内涵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特殊的文化特点、保健功效与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我国旅游业已从传统休闲观光旅游跨入养生度假旅游阶段,逐步向新兴的健康产业领域靠拢。目前,我国将旅游业与香草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三者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理念和产业体系。本文研究对象是将三者结合的一个养生度假旅游区规划实践,本文着重对其以香草产业链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和产业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差异化+创新型+一站式”开发理念

(一)开发条件分析

该旅游区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平模镇。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西北、东北与重庆相连;西南、东南分别与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8.15%、19.48%、42.37%,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道真气候宜人,拥有奇山、异洞、幽谷、小溪等典型喀斯特地貌风光,如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仙女洞岩溶洞穴群等,并且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格局也有较为全面的统筹规划。据《道真旅游重点旅游区(点)建设规划》,道真县旅游发展思路以西北三桥华山石林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生态观光与温泉度假旅游区、北部大沙河徒步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区为道真自治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三大重点区域突出地反映道真旅游的“人文”(仡佬风情与道真傩戏)、“山水”(石林森林与峡谷温泉)、“生态”(大沙河与银杉林)。与这些地区相比,目前本项目所在的平模镇基础建设滞后,旅游特色与发展思路亟待明确,旅游服务设施亟待提高。

对旅游区所在区域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为:a.高海拔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b.山谷、山岭、山地草场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c.大面积原始松林资源;d.仡佬族传说与风俗民情。旅游资源的种类偏少,等级也偏低,以气候和生态坏境为主。但是,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需求发生变化,相应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养生度假产品对旅游资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不高,更注重的是独特的品牌价值、高品质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的设施环境。因此,养生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已有资源,要引入新的触媒点、新的资源类型,发挥引擎作用,带动区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发理念及定位

1.差异化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得到,目前周边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多针对中端市场,高端疗养设施较少,开发不完善。因此本旅游区应该从差异化发展的角度入手思考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目前道真县重点建设的几个旅游区分别做的是“人”、“水”、“景”的文章,本项目确立特色与发展思路为“香”,与上述各旅游区互补互动(图1)。

2.创新型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开篇所述香草产业集独特景观价值与养生保健功效为一体为特点,结合现状场地自然特征,借助国内优秀的香草种植开发团队与高端康体疗养机构,打造以香草丘陵大地景观为旅游观光资源、以香草养生康体项目和香草社区为旅游度假资源的新型综合旅游区。

3.一站式综合体。以上述开发理念确定本旅游区定位为:以香草养生度假为主体,集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学、户外运动、养老产业、婚庆产业、有机花果蔬产品展销以及定期有机花果蔬菜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全时段需求,打造宜游宜居的养生度假综合体。

提到法国普罗旺斯,首先想到的是香草以及美妙的度假意境。笔者希望未来提起贵州道真所能联想起的是:道真,养道归真,一种有机的生活方式。旨在推广低碳健康的养生思想,给渴望暂时逃离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个回归自然的“世外花园”,将“健康”理念植入旅游产品中,提供从休闲度假到相应配套疗养、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以及有机产品配送等一条龙精品度假产品和服务。如果香草+有机+养生的概念发展的好,未来本项目可以拓展为“中国香草农业有机养生示范区”,成为全国养生度假旅游产业的典范思路和推广模式。

二、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路径

“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路线,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用二、三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赢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保持有力的牵引和充足的动力。通过拆村并居,原址复耕,耕地集中开发“香草孵化园”和生态高效农业(一产集群);置换出的村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等养生产业(三产集群);建设“香草加工基地”“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产集群),为三产开发项目及周边辐射地区提供有机养生产品。(图2)

(二)产业定位

按照以上发展路径确定项目产业定位为:以领先的香草农业科技技术为引擎,以有机农业为突破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一产(香草、生态农业种植)为先导,以三产(养生、旅游服务)为主导,以二产(香草加工和生态农产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香草产业集群。(图3)

(三)三次产业内涵及发展策略

以“香草”作为产业引擎,一、二、三产业联动式发展将形成香草种植、香草加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养生度假五大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香草产业集群,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度假社区整合,互为支撑,实现多赢态势。

1.第一产业:香草种植+生态农业种植。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外来的香草种植与本土优势生态农业结合,香草种植业可以从香草种植延伸至盆栽、园艺、科普、香草特色有机养殖等特色产业方向。生态农业种植业可以开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本土精品农业种植展示、有机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周边产品。再香草植物会挥发精油成分,能够抑制空气中的细菌,减少农作物农药的使用,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培育特色家禽农产品如香草鸡、鸭等。二者相互补充,可打造集培育、生产、观光、体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香草孵化园,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的整体提升。

2.第二产业: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发展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利用种植业的优势,开展农产品加工,建立有机食品和芳香产品的出产地和加工地,创建自有品牌。香草加工业不仅局限于干花生产、香包、香枕、香袋等初加工产品,还可逐渐向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油提炼、创意文化产品等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可开发香草特色保健蔬菜、茶饮、菜品推广,许多香草品种如罗勒、薄荷、香蜂花、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香万寿菊等等不仅可作新型保健蔬菜直接食用,还可作为烹调佐料,而花草茶更被称为21世纪的时尚健康饮品。生态农产品加工方面可开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机茶叶加工、有机果蔬产品加工配送等。农产品加工过程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资源,与科普、展示、展销等第三产业结合,提高附加值。

3.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养生服务业+度假型房地产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度假型房地产业为主,服务业包含了旅游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包括休闲观光、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婚庆节庆、科普教育等。可打造以香草和田园景观为主的旅游休闲区域,吸引游客观光和体验,同时也为婚庆礼仪、文化时尚活动、影视剧拍摄等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养生服务业包括香草医疗保健、康体疗养、运动、托老养老等,可开发包含以芳香为主题的养生体检中心、疗养医院、康乐中心、禅茶文化中心、养生养老培训课程、养生养老论坛基地等养生服务综合体,吸引省内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养生养老人群。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依托旅游服务业和养生服务业的度假酒店和度假社区的开发,提倡景区、园区、社区的高度统筹,未来项目地既是一个大的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依托现代农业的产业型的农业旅游园区,最后通过养生度假项目的注入,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高端养生社区。

三、联动效应下的特色空间格局

根据开发理念、产业发展策略和地形地貌特征对场地进行空间布局,尽可能尊重原始地貌,保留山地特征的同时形成以香草为线索贯穿的特色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为:三心、三带、四区(图3.1)。四个主题片区的特色分别为:度假养生区根据建设用地的分布又细分为四个组团,以“香”为线索,按照“一区一种生活方式,一区一种养生氛围”的思路,旨在引领新的度假方式和养生理念,打造高端养生示范区。种植孵化区既是生态农业香草苗木孵化基地和香草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也是香草产业生产企业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形成香草种植、加工、销售完备的产业链条;同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图4)。休闲观光区打造风格各异的万国香草花园,形成一个集香草种植观光、七彩林休闲观光、森林休闲、特色商业、有机香草农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有机香草观光园。综合接待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及村民安置点结合布置,以大片七彩香草花田作为旅游区的形象展示区域,具有入口服务、游客集散、综合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售卖等功能,安置模式采取“住宅+商铺、住宅+岗位、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图5)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众创空间 大众创新 创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0-01

当前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发展建设指导下,济南地区也正朝着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创新创业发展需求,进行一定的市场化发展机制改革、引入相关的专业化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资本化运营模式探索。当前已经日趋形成构建成本相对较低、形式更加便利化、全要素发展、具备相当的市场开放性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这一服务平台的搭建,将有助于辐射全山东地区创业者,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工作发展空间、网络应用空间和社交关系圈层以及优化的资源共享空间。形成对山东地区创业者的技术鼓励和发展环境的支持。

一、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建设特点和发展环境

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及笔者自身立身于相关的科技方面服务平台的从业经验来看,济南以及周边地区形成具备一定建设特点的众创空间建设发展环境,并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简单地说,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建设思路简洁,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低成本特点

当前济南地区发展小微企业和众创空间的相关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建设思路进行更加简洁的政策简化和流程简化。特别是行政审批、政策扶持、项目引进和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都体现出简洁的建设思路,直接导向成果产出。并且在政策影响下,面向所有公众群体开放,设置了更多类别的免费服务,为创业者减轻了成本压力。

(二)强调区域间合作,突出协同和互助的特点

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资源聚合,将传统行业和创新产业集群并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相互影响和引导,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达到在高效的资源利用上的协同进步。形成以创意产业带动创新产业发展,以众创空间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情况。

(三)突出多元化结合发展的综合发展思路

强调知识技能人才和技术产业发展相互结合,将创业与创新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入山东地区高校、研究院、设计所等一些具备优越科研技术人才的单位同具备良好科研实践环境的企业对接发展,并且加强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发展结合、创业孵化和创新成果投资转化相结合的多元化结合发展。

(四)具备极强的便利性特点,并有效辐射济南周边地区

当前的山东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正是以济南、青岛、淄博等多个区域中心辐射全省,形成建设实施场地、活动、项目接洽展会、金融服务、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服务、优化政策环境等综合性措施,形成有效吸引各地人才、资金涌入的多地中心化发展趋势,并有效辐射全省周边环境,突出众创空间发展上的便利化。

(五)建设具有全要素特点

当前政府发展技术山东、科技山东的政策带动着创业创新建设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先进技术引导、优化政策环境建设、投资环境进一步整合的综合全要素发展建设局面。

二、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和政策动向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上来看,不仅有从“十二五”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规划发展,更是继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对当前发展的众创空间有着积极的政策引导。

而从济南自身发展的实际环境出发,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规划总体上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总方针方向保持一致,并且结合了地区发展经验,探索出了发展规划上的一些重要经验。近年来也不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例如建设建成了山东大学西格玛众创空间等一批具备产业发展优势的众创空间发展实例。有利于形成济南“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总体看来,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具有从高新区集中发展辐射周边、从创新产业平面拓展到深入各产业的立体化发展、从政策引导为主转向投资引导为主的发展特点。

(一)发展规划上从高新区集中发展,辐射周边

从2015年首批泉城众创空间建设以来,济南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中心,集中集群发展的高新区重创共建发展项目,并且从发展规划上来看,将在今后的发展阶段上继续延续。

(二)从创新产业发展到个产业间的立体化发展

这一特点是当前济南众创空间发展建设的一个新趋势,是由简单的开发型创业服务平台转向综合服务型创业服务平台的发展思路转变。特别是济南市科技局出台新的政策,为积极引导众创空间项目发展,支持方式为事前支持与事后补助相结合,单个众创空间资金支持最高达到100万。这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积极引入并将创业创新拓展点扩大到全行业全产业覆盖面上来。

(三)由政策引导为主转向以资金引导为主

这一变化在近年的济南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中尤为突出,形成众创空间发展规划上的突出变化。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机制,将引导的主体交给经济投资,这也是放开政策约束,实现同市场环境接轨的重要事件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述的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可以明显看出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趋势主要是集中表现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技术产业化为导向、以资金投资建设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趋势特点。

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特点,即是以具备优势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基础,实现技术产业化发展,在众创空间的发展服务平台,积极寻求适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将在今后的发展中,突出科技创新程度提高、技术产业化运作能力增强、投资和市场综合发展为引导的发展变化趋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济南积极建设泉城众创空间的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且总结出具备一定发展特点的成熟发展规划思路,将在不久将来不断促进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行,将极大的带动济南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欣芳.众创空间在济南[J].齐鲁周刊,2015,35:30-31.

第10篇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脱贫攻坚,决战在即,决胜在望,黄平县以推进产业党建为统揽,全面落实“五步工作法”,有序推动“春风行动”在脱贫攻坚中精准问效。

政策设计:精准施策+产业党建

黄平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顺应群众期盼,结合“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和村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脱贫攻坚子基全,重点发展以种草养牛和中药材为核心的主导产业,整合县、乡、村三级工作力量,在“一村一合作社”的基础上,指导每个行政村组建1个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积极推广“塘约经验”“三变”改革,主动创新作为,把党建强社、合作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着力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管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事。目前,全县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村每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促进村集体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实现出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2018年计划引导无劳动力和因病因残的628户2637人将现有的土地资源入股合作社,年底确保每户贫困户增收2000元以上

工作部署:春分行动+企业运作

为确保制定的产业发展思路落细落实,在进行“春分行动”工作部署时,给每名联系帮扶干部派出任务清单,在4月9日前,回访完所有帮扶户,精准掌握帮扶户需求,对县委形成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户宣传,确保全县产业发展思想高度统一。同时,把党建扶贫与产业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产业”“党支部+返乡创业产业”“党支部+跨区合作产业”“党支部+农文旅产业”“党支部+农村电商产业”等“产业党建”模式,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开展抱团经营,助推产业党建引领农村向纵深拓展。截至目前,全县11个乡镇均建立了乡镇工贸公司,142个村建立了村级集体公司143个。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990.8余万元,覆盖贫困村数96个,带动群众13.2079万人。

干部培训:重点培训+分级推广

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对广大党员群众实行“理论武装、技能包装”。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电商销售、染蜡刺绣等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村中培养出了一批想致富、能致富、会致富的种养殖能手和技能人才。截至3月底,举办了全县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业务培训班一期,参训干部2317人;举办了为期5天的全县2018年新选派轮战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岗前培训班一期,培训干部260余人。镇、村两级也纷纷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督促检查:紧盯关键+政策落地

紧盯关键少数,夯实各级干部抓落实的责任,查铺查哨,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黄平县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子“下抓两级”制度。县委常委牵头抓一个乡镇的同时,带动34名县四大班子领导共同联系142个中心村,每个乡镇班子成员联系到组到户,实现11个乡镇155名党政班子成员联系中心村(包括一般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的全覆盖,部分组覆盖。同时,以开展月调研、季督评和年度述职考核评议等方式来鉴定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为主,加强对工作推进过程和结果体现的督查,既督扶持政策落地情况,又查相关保障到位情况。通过督查,及时发现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和群众对调整农作物销售渠道存在担忧两大问题,及时组织力量对口解决。

追责问责:清单管理+问责通报

第11篇

关键词 水稻;优势区域;产业化;新疆兵团第四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5-01

水稻是新疆兵团第四师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01年以来四师积极发展优质稻,面积由3 333 hm2增加到现在的1.1万hm2。新疆兵团第四师是目前兵团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区域,平均产量由7 125 kg/hm2提高到11.25 t/hm2,在全兵团名列前矛,在全国也位于前列。四师的粮食商品率约为95%,主要种植品种以粳稻农林315、伊粳12等为主,稻米品质优良,其中主要种植团场为66团和68团[1]。

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水稻产业化发展情况

四师在水稻种植上,实施“企业+基地+农户”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的产业化种植模式,全部水稻种植实现订单生产,履约率达到99%。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先后投资组建了察县伊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66团粮油综合加工厂,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稻谷专用生产线,年产优质大米逾1.3万t。“伊香”、“伊河双六”等品牌占据伊犁主要市场,并销往内地城市及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购进先进的稻糠饲料加工设备,年销售米糠饲料逾400 t;引进草帘、草绳编织机,年销售80 t以上,增加了职工收入。

1.2 水稻生产中主要环节的技术发展情况

当地常规主栽品种为农林315和伊粳12,近年来各植稻团场联合四师农科所攻关筛选出多个优良品种,建立了水稻高科技示范园区;与石河子大学“联姻”,在66团启动并完成了微机决策平衡施肥专家系统项目;购进激光平地仪、插秧机等先进农机具,使机插秧面积达到80%以上,水稻收获上100%实现了机械化[2];推行旱育秧、小苗移栽、稀植等技术,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

1.3 水稻标准化发展情况

实施绿色产品的认证也是四师解决水稻产业有优无势的重要举措,坚持“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近年,四师积极试验和推广有机稻种植和稻鸭、稻鱼生物共作技术[3],2000年66团“伊河双六”牌精米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6年68团“伊香精米”正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

1.4 水稻发展中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

四师水稻产业实现了统一化生产、统一化管理、统一化销售的模式。整个生产环节由团场进行技术指导,以连为单位配备技术人员,解决职工水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确保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

2 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1 产业带动是核心

新疆兵团第四师水稻种植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化的带动,通过组建龙头企业,有效连接市场,实现了优质优价,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益,带动了职工种植积极性,稳定了基地发展。近几年,66团、68团把水稻产业定向为团场主导产业后,加大投资力度,组建公司,并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稻谷专用生产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欢迎,为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科技发展是保证

针对市场变化和居民消费观的改变,在调整品种结构上做文章,把市场需求作为品种调整和组织生产的重要导向[4]。四师农科所与66团、68团等植稻团场常年合作,大量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筛选、改良,目前已有多个品种表现良好,四师农科所选育的伊粳17号已获得本地认定并进行推广。科技投入的加大,对于缩短选育进程,促进当地的水稻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优质保证是关键

随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钟爱进一步加深,四师把发展优质、绿色、有机大米作为市场定位,大力实施绿色产品的认证,在完善水稻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扩大有机生产规模。

3 未来发展展望

3.1 发展思路与目标

四师发展优质水稻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质稻为重点,加快构建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全面提升稻米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工增产增收[5]。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师种植优质产稻面积达到1.33万hm2。在66团、68团、69团、73团建立绿色标准化基地1万hm2,在66团和68团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3 333 hm2。

3.2 主要发展措施

3.2.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支持,加强对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研发专用粮食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程,研发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形成我师水稻标准化生产的质量优势。

3.2.2 加快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立与产业化开发。选择基础较好的团场,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将优质专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品种品质标准体系、肥水运筹技术体系、配方施肥体系、节水栽培体系,机械化生产体系等在园区应用,并做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储,实现园区内优质专用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

3.2.3 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实现粮食稳定生产的重要保证,应该加强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新理论、新技术的系统培训,更好地指导农工进行生产实践。

3.2.4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按照实际需求,制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资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帮助加工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签订产销合同,实现订单生产,保护龙头企业利益。

4 参考文献

[1] 吐尔干江,陈疆,沙达尔,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伊粳12号[J].新疆农垦科技,2006(1):40-41.

[2] 熊绵平.伊犁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刍议[J].新疆农机化,2007(1):24-25.

[3] 周莉.伊犁垦区稻鸭共作技术示范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33-144.

[4] 贺福伦,徐瑾,王国峰,等.伊犁地区生产优质水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02(1):11-12.

[5] 刘昌文,钟飞,张浩,等.伊犁垦区粮食生产技术措施及发展思路[J].新疆农垦科技,2007(2):10.

第12篇

县是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移民乡镇之一,现有移民人口6380人,涉及8个村,65个组。该乡生产资源稀缺,全乡仅有3000多亩稻田,人平不足0.3亩,库区移民后大多数移民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为全面改变全乡移民人口的贫困面貌,历届党委、政府均作出了多种探索和努力。直至年将网箱养鱼产业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来抓,才逐渐走出了一条立足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带领广大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路子。现全乡的网箱养殖总量已达2万口,其中出口加工型鱼种——美国斑点叉尾鮰6450口,每年农民可增人均纯收入380元。网箱养鱼产业已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一、开发现有资源,找准发展路子。

乡有水域面积3.8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有2万多亩。多年来因发展思路不明确,农民思想不够解放等原因,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仅有部分群众养殖一定数量的麻鲢、草鱼等四大家鱼网箱,因管理水平不高,养殖效益低下,并未起到带动群众的致富的引导作用。年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上抓林业,山下抓水产,中长期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把挖掘、整合现有养殖资源,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作为了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年开始引进了出口加工型鱼种——美国斑点叉尾鮰600口网箱,经过一年试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06、07年两年的发展,现该养殖品种已达6450口的养殖规模,年产鱼量达到3500吨,可创年产值3000万元,同时养有麻鲢网箱12000口,其它各类鱼种网箱1250口,拦网养鱼8处2100亩水面,该乡的水产养殖总量已占了全县近半的比例。

二、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多年来,水产养殖业不能上规模,出效益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模式不科学,产业与市场不能有效地对接;其次是因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因此乡党委、政府在县移民局的大力扶持下,加强了与县水产公司的合作。采取县水产公司投入大部分生产资金和全部技术服务并与农户签订销售合同,养殖户自备鱼种、网箱等部分生产资料和投入劳动力进行合作的形式组织生产。将整个水产养殖业整合到县水产公司在乡养殖基地的统一管理中。为进一步为农民搞好服务,乡里还成立了养鱼协会,负责组织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统一服务。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年还将养殖协会自行组织的部分养殖网箱统一合并到了县水产公司管理,确保了整个水域养殖户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和统一销售。公司、协会、基地和农户各个环节的生产和服务分工明确,管理科学,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市场化和标准化水平,确保了网箱养鱼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的服务工作。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请来湖南农大教授,水产养殖专家来乡授课,向广大养殖户传授科学养鱼知识,做到每一个月组织一次培训,全年培训规模达2400人次。二是发放技术资料,印发各个生产时期的生产管理知识小手册,做到人手一册,让每一个养殖环节的生产技术做到家喻户晓。全年印发各类资料达1300余份。三是积极上门服务,乡里组织乡移民站、农业技术服务站工作人员和公司技术人员一道及时上门到各养殖户网箱上进行技术指导。做到定期统一下村服务和平时分片负责服务相结合,确保了养殖户的生产全过程都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通过广泛的服务和培训,不但确保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该项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组织领导,维护外部环境。

为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做大做强,乡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移民、农业、政法等部门全力搞好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把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作为各村各单位目标管理的主要考核内容。确保产业发展服务工作一丝不马虎,丝毫不松懈。

为保证整个产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乡里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维护工作。一是严厉打击台网、电鱼、迷魂阵等非法捕鱼行为,整饬养殖环境。年与鱼政部门一道组织3次大行动,拆台网32处、迷魂阵一处、没收电鱼船一只。通过几次整治打击行为,规范了库区的养殖环境。二是维护好四个码头的调鱼环境,为确保整个成鱼调运过程中给外地客商一个良好的调运环境,乡里安排四个工作小组分别到各码头值班,确保有序调运,及时销售。三是全面改进招商引资环境,为外地客商提供一个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做到户户是招商环境,人人树招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