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时间:2023-06-05 09:5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教育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教育科学

第1篇

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它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规律,并探索运用教育规律改造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实践活动。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

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有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笼统的、直观的,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这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人们对方法的追求比较笼统和模糊。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中西古代教育观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学以及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中。

(Ⅱ)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哲学――思辨”研究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学研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化运动开始。该时期教育研究的思想成就突出体现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之中。

在《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出发,导出其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继承了夸美纽斯以来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把定性研究方式确立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赫尔巴特不仅给“经验――描述”研究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研究阶段的辉煌成就,更启迪了其后“科学――实证”研究的新时代。

(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体系期:“科学――实证”研究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些教育学家倡导在一般科学方法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这一转向导致原有研究范式的危机,教育科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快速发展,学科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时期:“规范――综合”阶段

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曾经是无往而不胜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教育与社会学》继承并强化了孔德的实证科学观。而1921年德国的克里兹施玛尔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一书中,则宣判了哲学教育学的死刑。其后,以斯普朗格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继承了施莱尔玛赫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传统,在教育学领域反对将人片面化、畴形化和工个化,呼吁教育要造就出具有完整精神和充满创造力的人。此后,解释学、新、结构主义等都对所谓“科学化”思潮进行过责难和批判。

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1.每一种哲学理论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处于前期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所作的思考;成为独学科的教育则力图摆脱被哲学直接包含的“母子式”关系,寻求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哲学式思辨的研究方法;当代哲学与教育学科一方面处在科学大厦中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各自内部都发生分化,相互之间有着多种不同方式的交叉。

2.横断科学理论

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它诞生于20世纪数学有重大突破、七十年代系统科学形成之际,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新生成的一个学科群,已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层面。被称为系统学科的科学,迄今为止主要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广义进化论,它们都以世界存在事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系统”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系统的构成、结构,揭示演化、系统的内容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等。恰恰是在整个学科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横断科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事物存在的结构形式而非实质内容。系统科学提供拓展和重构当代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提供分析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3.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支配着探究的行为、解释资料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研究者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其教育研究的倾向性。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中观层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

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能够按照严格的设计程序,操纵自变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运用实验室实验,操纵有限的变量,必将把一些有意义的变量给控制掉了,外部效度明显降低。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化是指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随着生态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冲出实验室围墙,到现实的生动的教育现场冲去进行研究,才能使教育研究内外部效度达到统一,于是在具体研究中就愈加重视现场研究。

所谓跨文化研究是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研究具体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容易失去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其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可信。

教育研究方法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已大量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记录收集的资料,并且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分析,所得资料客观,分析资料准确。还有一些现代化设备,诸如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和多台固定的摄像机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记录儿童的复杂行为,使研究更为客观真实。

第2篇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第3篇

本刊特色和定位为理论前瞻与学术引领,宣传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深度转型与创新发展。刊物每期有教育研究专题,长期设有“名家特稿”(或“特约专稿”)“人文教育研究”“教科书研究”“教育理论争鸣”等特色栏目,同时欢迎围绕教育前沿问题展开的专题性笔谈,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含各种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教科书研究,人文教育研究(突出古典特色),以及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等。

2016 年重点选题(但不限于):

1. 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

2.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

4. 农村教师结构调整与专业发展研究

5. 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研究

6. 教科书评价体系与标准研究

7. 中小学理科教科书国际比较研究

8. 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试点跟踪与评估研究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体系探索

10. 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

11. 城镇化的农村教育改革研究

12 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走向研究

13. 大数据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

14. 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15. 基于法治思维的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6. 全球时代的教育学本土化

17.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 中国本土教育学核心理论突破与建构研究

2016年始,本刊将继续践行既定的办刊思路,推动专栏、专题计划,扩大专栏、专题范围,聘请专家级主持人,推出一批学术新星和学术力作。为此,诚挚向广大作者朋友征稿,向教育专家、学者约稿,并请多关注、宣传我刊,提高刊物的影响力。殷切期待您的垂爱!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05-01

20世纪90年代,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但是成效并不显著。21世纪初,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它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那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里,素质教育不以分数区分好学生、赖学生!而以培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为己任,誓把无自信生变成充满自信的学生!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注意以下策略:

一、转变对分数和升学率的盲目崇拜和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至今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虽说原因种种,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对于计算机、手机、复印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至今掌握甚少。虽说我们在其他一些领域很了不得,但就这一点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差距靠什么弥补?显然是靠教育!是靠制造大批无自信生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必须靠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二、高度重视教育科研

我们不妨看看前苏联等国是怎样重视教育科研的。在各国国立教育科研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和前东德教育科学院。其院士和通讯院士由选举产生,为终身制。另外,前苏联还诞生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包括合作教育派中的教师和校长。因此,一位美国权威人士说:“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比起来,最可怕的还是它的教育制度。”1991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在苏联教育科学院基础上成立。根据1992年统计,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计有17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拥有198名博士,969名副博士。据1993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介绍,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是独立于俄罗斯教育部的一个教育领域的高等科研机构。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科研,能理直气壮地说做到了“高度”重视吗?

三、改革教师培养方式

跟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高师没有定好“师范性”的位置,在课程设计上一味地模仿综合大学。这样做一方面造成高师很难培养出既热爱教育又深谙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削弱了高师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功能。其次,我国的教师培养基本上是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教育实践仅为4―8周,并且得不到重视,平时师范生也很少有机会到中小学去。这就导致新任教师不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工作,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朱英福同志提出了建立高师―中学联合体,共同培养新型教师的设想。本人举双手赞成!作者认为,高师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中学有丰富的实习资源,有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学科教师,双方组成联合体,在教师培养上,高师负责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学负责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为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场所,并对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双方共同对师范生进行考核、评价,颁发相应证书。

四、树立现代教育观

(一)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体。新的课程观和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科学的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新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开放的知识观。新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到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几何时,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分数的练兵场,成为高分低能学生甚至无自信学生的“生产公司”。正如同志所说:“这种‘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项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精心设疑,巧妙构思,开拓视野,启发想像,激励创新。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反映了时代、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为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创设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05,(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逐渐成为实践过程提出的深刻命题,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益思考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际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成绩有缺点,有些院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角落不管不问,有些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一把抓不管主次先后等,这些行为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乱局面,中央旗帜鲜明地表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各高校应抛弃原有错误观念,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社会思想观念渗透到国内大学生的脑海中。不少学生忘记了应该保持的作风和行为习惯,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国内价值观念多元矛盾凸显,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已经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思维的活跃程度前所未有,呈现出独立性、多边性和差异性特征,国外思潮的不断入侵,各种思想观念的交织对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年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毕业生就业难,师生关系冷淡,同窗关系恶化,集体意识淡薄,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此外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泛滥程度加重,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乱、监管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大量不良信息在网络共享中肆意传播,一些自制能力弱的学生思想遭受严重毒害。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深刻,重视程度不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侥幸心理。高校部门职不清、权责不清、相互推诿、责任观念淡薄、形象工程干的多,实际工作没人干。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落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人员构成不科学,有些人员半路出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专业素质不过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陈旧落后脱离实际,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科建设经费不足,学校重视投入少、见效快的科研立项,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一)思想理论科学化

要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势必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进行教育,运用中国化的理论,牢固确立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主导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推动大学生树立“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目标。同志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无疑就是对思想理论科学化的最好注解。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开展科学化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教育理念的科学化,这是实现路径之灵魂所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和难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之“灌输式教学”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无疑,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基本命题展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从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中找寻答案。对于“如何培养人”,在以人为本理念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必须牢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地位是动态性的,在信息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渠道来了解德育信息,要求教育者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交互式教学、主动式教学,激活大学生的参与性,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还应树立“育人无价”的教育理念,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除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疏通、引导之外,还要做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内容方法科学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贯彻始终,这就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德育为首”的理念,事实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儒家之“仁、义、礼、智、信”,强调尊师重道,倡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无一不是“德性”之尽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其所强调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价值准则,是对公民的德性化育,这些内容,理应作为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还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方法的科学化,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可以采用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搭建、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谈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方法来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期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更好地成长成才厚实根基。

(四)制度设计科学化

完善制度设计和安排,重点是要从领导体制、保障机制和组织协调等几方面开展工作。通常说,领导重视到什么程度,工作也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这是对领导体制在工作中影响的生动表达。同时,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没有相应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保障是很难推进的,保障是后盾,也是工作持续发力的后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推进,还离不开部门相互之间的组织协调,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实施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相互扯皮、彼此脱节往往一事无成、功亏一赘,更谈不上所谓科学化的问题了。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关乎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乎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高低,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能否有效、顺利、成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实现后续有人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倩.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构建――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05:68.

[2]李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探讨[J].戏剧之家,2015,21:164-165.

第6篇

2013年6月22-23日,第九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生论坛在河南大学召开。此次论坛以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科交叉、激励协同创新为宗旨,以“协同创新背景下教育技术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为教育技术学博士生、硕士生和青年教师搭建“探索前沿、启迪智慧和推动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此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河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杂志媒体协办。此次论坛与会代表150余人,其中以博士生为主的研究生90人,青年教师20人,专家学者30人,并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的4名华人教授。论坛中参会学校及单位41所,分别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

6月22上午,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研究员,《电化教育研究》主编、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和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基德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致开幕辞,并代表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宣读贺信。河南大学副校长邢勇到会致欢迎辞,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致祝贺辞。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君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在随后的4场特邀报告中,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从协同创新层面,探讨了“五个三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黄荣怀教授阐释了MOOC助力重构学习方式问题,系统分析了MOOC的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系统建构了智慧教育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智慧教育的实践应用情况。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分析当代教育技术学博士生的角色,提出了当代教育技术学博士生的使命,对青年人的成长给予了殷切期望。6月22和23日8时到11时的分论坛中,围绕“协同创新背景下教育技术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建立了“自身发展与社会服务: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创新思想与数字产品: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表征形式与信息内容:图像时代的知识建构”和“技术应用与教育提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变革”4个分论坛,探讨协同创新背景下教育技术如何构建理论、开展实践,以进一步增强教育技术人员的理论自信、技术自信和前途自信。在每个分论坛中,华人教授张佐臣、王淑艳、杨浩和战红分别作了“ICT and Eduction Equity: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翻转课堂: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Developing visual literacy skills among pre-and in-service teachers”、“MALL to Empower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Overview andPractice”的专题报告,进一步拓展了博士生论坛的交流空间,丰富了博士生论坛的交流效果。

6月23日11时到12时,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蔡建东教授主持了论坛的闭幕式。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宣读获奖论文的名单,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崔向平代表参与人员做了发言,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简要说明了相关筹备安排,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基德教授致感谢辞,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致闭幕辞,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宣读论坛闭幕。

第7篇

教育学学硕 河北大学教育学学硕招收方向很多,专业课都是69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者203日语、③69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69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学校有给出指定的参考书,备考同学可参考:《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孙培青、杜成宪;《外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贺国庆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陈琦、刘儒德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袁振国。

教育学专硕 河北大学教育学专硕考察四科政治、外国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不同研究方向第四科目考察不同,所以同学在备考前要先决定好专业方向,如果还没有决定前可以先复习专业课一,河北大学教育学专硕对于专业课一的考察是一样的。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专业课二根据报考专业方向而定。河北大学有指定333教育综合参考书,老师整理了河北大学333教育综合参考书,具体内容如下:《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王道俊、郭文安;《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孙培青、杜成宪;《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张斌贤、王晨;《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陈琦、刘儒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第9篇

>>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高校实践与宣传推广分析 翻转式课堂的反思与实践 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外语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教学理念研究 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与互动系统设计 历史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策略分析 翻转课堂的实践及认识误区分析 实践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的分析探讨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翻转课堂的内容选择与实践策略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与对策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判断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7.

[7]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学研究,2002(9):15-19.

[8]段作章.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探析[J].教育导刊,2012(11上):15-18.

[9]刘庆昌.论教学理念及其形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1-97.

[10]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11]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55-60.

[12]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Flip Your Classroom -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USA,2012:4.转引自: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程广文.论教学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7-25.

[1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2.

[16]王晓波,牟艳娜.慕课――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27-30.

[17](美)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第2版)[M].高凌飚,吴有昌,苏峻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5,49,47,12.

[18]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95-200,2.

[19]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20]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3.

[22]王忠惠,全.“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0-33.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Academic Analysis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

WANG Dan, LI Ji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Qinhuangdao Hebei 066311, China,)

第10篇

英文名称: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42-33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4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

第12篇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 对外汉语教学 应用

引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 虽然在前苏联早已闻名于世, 但是在中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早由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他是苏联教育的“大集成者”。欧洲成立了专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学术组织,至今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8年定为“苏霍姆林斯基年”。我国的各种教育报刊每天都会出现苏氏的语录。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全面、丰富、深刻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创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的体系:“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及包括“智力背景理论”在内的教育评价观,都是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终生备课、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观以及师生观等都对当今新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反思对外汉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予我们许多具有实践的意义和理论高度的启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独特见解,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臂膀上,避免走些弯路。他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路,也是我们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成长之路的绝好榜样和案例。本文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教学现状的相关论述出发,思考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和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条适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成长的一些新路子。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教育思想的研究:国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究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研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研究以及包括“智力背景理论”研究。思想治校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素养及学校管理上来研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研究多注重中小学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涉及新课改的理论。这些研究以理论性的研究为主,涉及面广。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学观点是宝贵的、值得借鉴的,但也并不是金科玉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他的教学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由于他立志于教学,并没有更多的时间专门从事理论的概括和分析,所以,他不可能回答我们想了解的一切诸如,记忆、思维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矛盾方面。我们应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广泛学习各种进步的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创建对适合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热潮,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这种需要己经从过去的汉学家在学术、教尝领域里,走到了社会民间,世界上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中国的汉语教学提出了形式多样、不同层面的需求。在几代对外汉语人的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下,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产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的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针对这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找到很好的答案。

“汉语热”的不断升温,给我们向全世界推广汉语创造了最好的时机。认真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加大推广汉语工作的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一次新的尝试。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理论,取苏霍姆林斯基丛书中的经典实例加以发挥,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运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外汉语教学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决定着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工作的正确进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实践指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M]. 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

[2]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 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