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排比句的特点

排比句的特点

时间:2023-06-05 09:5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排比句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排比句的特点

第1篇

【片段一】读到脸上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老师先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将学生引进一个风景如画、悠闲自在的乡村世界。

师:同学们,明亮的眼睛读书字字入眼,看进眼、记心间、传情歌,我们读书要读出味道,就得把书读到脸上――就是读书时要有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大家读读试试。

师漫步学生座位行间,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捕捉读书时的信息,并适当地给予辅导。

师:把你们的眼睛看过来,看看小邵同学,他在读书的时候,情感不仅在他的脸上,而且他的小脑袋也有表现,大家看他读书,看到了什么?

小邵读书。

师:我完全沉醉了,仿佛真正来到了那美妙的世界,你们呢?

生:我看到了他的小脑袋有节奏地晃动着呢。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我们也来试试,把书读到脸上来。

同学们有声有色地投入了朗读。

【反思】

指导朗读的首要环节就是感受语言形象,而读到脸上正是借助表情动作,将文本符号形象化,透过文字符号走进课文描绘的情景。

【片段二】读出动态

还是《清平乐・村居》,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时,仿佛听到翁(媪)对媪(翁)说:“______________。”

生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老头子,来喝点小酒。你瞧咱家现在日子虽苦了些,但什么都不缺呀!”

生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对呀,老伴,我现在很知足呀,你瞧咱家的三个儿子真勤快啊!”

师:确实如此,你瞧,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连小儿子也没闲着――溪头卧剥莲蓬。(教师顺势引读下阕)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看看咱家的三个儿子多有出息,真像你。

师:是啊!儿子自然像爸爸!所以这媪真会夸老伴儿。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你今天买的这五只鸡真好,中儿编的一只鸡笼可能不够,你也去帮忙吧!

师:这话挺实在,没忘了干活,相信他们的吴音里互相夸赞也有这样的话,真应了那一句话:白头偕老。此情此景,老师想起了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

生:聊。

师:所以,(唱)慢慢地聊。那就快把这些感受再带到诗句中读吧!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反思】

语言文字是静态的,反复读那些静而无味的文字只能让学生感觉味如嚼蜡,所以必须在语言文字与学生感受间架起一座桥梁。上述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补白填话,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读出了翁媪相亲相爱的浓浓真情,表达也丰富多彩,静态的字词瞬间变成了动感十足的温馨画面,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片段三】读出层次

师(出示《翠鸟》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第一段?

生读,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看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的词语做个记号。

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指导,不时提醒:“有人画了‘翠绿色’,有人找到‘赤褐色’……”学生自由读完后,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

师:这次听他读,我感觉真的看到了翠鸟。为什么呢?因为他把表示翠鸟颜色、身体特征的词语读得特别清晰、响亮,比如“红色的”“又尖又长”。谁能赛过他?

接着又有两位同学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不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可以感受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

学生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老师指名读,又做了范读。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会背了呢?(有几人举手,表示会背)

读熟了,会背了,今后写小动物的外形就不用愁了。(板书:外形)

【反思】

现今阅读课中朗读最大的弊病就是层次不清,多读而少得。虽然读得花哨,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样样俱全,但只有安排却没要求,形式主义十分严重。上述片段的朗读指导由易到难,层次清晰。我们可以将片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步,保底工程: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老师寄予感情真挚、富有魔力的激励:“很了不起!”第二步,读出味道:抓住关键词读出翠鸟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写动物外形的知识――抓住特点,突显喜爱。第三步,内化积累:这么优美生动的文字怎能不把它背下来呢?有了上面两步的铺垫,背诵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吸收内化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片段四】读出表达方法

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在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时,他曾这样教学:

师生轮读三个排比分句,老师读每一个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不但景色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多次美美地读。

师: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师: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生:齐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句,逐渐增强语气,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在体会烘托的表达方法时,这样教学: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什么?听老师的两种读法。

第一种:老师先用赞叹的语调读,突出大海和西湖的美。

第二种:用轻缓的语气读大海和西湖的句子,然后强调“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生:我觉得第二种读法比较好,因为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说得真好!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反思】

第2篇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文修辞手法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借助多种活动来进行修辞手法的教学,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所谓的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通过词语的应用和对句子的调整来让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这也是修辞手法教学的价值所在。所以,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一讲到底的模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结合文本,从文本句子解读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在自主应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书法。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会由“像”“似”“好像”“犹如”等连接词构成的。而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文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修辞展示与分析:

比喻:(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这些句子中应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所以,为了贯彻落实课改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在《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一筛隼句进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进行自主讲解。如第(2)句的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结合上下文,对这句中的喻体和本体进行区分。即:将“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针”“细丝”,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细、密”,形象而贴切。在这一句中,喻体是牛毛、花针、细丝,本体是春雨。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排比

所谓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句子来表达,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是简单地将排比句的特点讲述给学生,很少专门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在体验排比修辞手法的应用作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还是以讲《春》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句子运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体会排比修辞的价值。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运用了拟人,又运用了排比,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说一说排比修辞是怎样增加句子的气势的,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解读,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排比来给枯燥的句子增加气势的。比如,有学生说:这句话借助排比从“山”“水”“春日”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展示了春的特点。

还有学生说:这句话在描写上是一致的。

更有学生说:学生将拟人和排比相结合,更直观地将春的形象展现给了学生。

……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应用,自主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描写,如:

有学生说:爱是一座灯塔,爱是一场春雨,爱是一阵清风,只要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首歌,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烧着我们的热血;青春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

鼓励学生自主去应用,自主去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修辞利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加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下的语文修辞教学要做如下两点的转变,一是转变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辞的教学法一样,我们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注重学生的应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和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应用中掌握,在自主应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汉译英 《一座长桥》 两种译文

对于翻译工作和译者身份的隐喻认知体现在许多作品中,香港翻译家金圣华女士的《一座长桥》 即是一例。在文中,她将翻译比作一座桥,将译者比作建桥人,形象地体现了文章译事之甘苦,译者之孤独。在把她的这个作品及译文加以评析之前,不妨先来粗略领略一番对翻译及译者的形象比喻。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翻译是艺术”、“翻译是科学”等论题,种种生动的比喻自从翻译这一人类活动产生之时就已经伴随着人类了。据何刚强文(《文汇报》,2003.9.8),早在17世纪,圣经翻译钦定本(1611)就把翻译比喻为:把窗户打开、把贝壳撬开、撩开窗帘、打开井盖。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需求:为了看见阳光、吃到贝肉、见到隐蔽的圣地和喝到水。德国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将翻译的作品比作混血儿。大文豪歌德则把翻译活动比之为忙碌的媒人,认为原作是半遮着面的美人。在Susan Bassnett与Andre 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翻译被比作婚姻,认为婚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原文与译作之间亦是如此。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教授在《移位与介入――跨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及文本的再创造》中也把翻译比作婚姻。他说:“婚姻中我们经常听到――你这样不行!――我不行就改,我改还不行吗,我坚决的、彻底的、完全的改,这样就行了吧,你能够接受我了吧?问题在于,如果你把自己(原作)改得面目全非了以后,你自己的身份还有吗?”

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的翻译比喻很有趣:原作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冰溶化又重新结冰的过程。内在分子结构完全变化了,可译作还是一块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新的方方正正的冰。罗伯特・韦克斯勒(Robrt Wechsler)在《文学翻译之艺术》一书中把翻译比作是没有舞台的唯一一次演出。

另一方面,在直接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的比喻中,有译者即背叛者的说法。也有将译者描绘成同类相食者(cannibal):译者将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来,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德里达的一个比喻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处女膜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

以上种种,管窥中可见一斑。谭载喜在《翻译比喻中西探幽》一文中对270条中西翻译比喻作了详细梳理和概括,就翻译比喻的使用语境和文化意蕴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毫无疑问,作为初学者,增强对翻译活动和译者身份的了解可以帮助自身加强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一、标题的翻译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主题信息。“桥”是一个意象,用来比喻翻译工作,而建桥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建桥人无疑就是翻译工作者了。作者藉文中的峡谷比喻不同语言间的文化障碍,藉长桥比喻译事之不易。译文一把标题译为“A Long Bridge”,译文二则译为“An Extended Bridge”。哪个更恰当呢?我认为翻译好标题一定要在原文的内涵上下功夫。

阅读原文,了解到人们为了冲破语言的障碍开始决定建桥,甘心艰辛付出,尽管没有任何回报,最后克服种种困难建起了一座座桥。从标题翻译来看,两个译文最明显的差别是:译文一意指一座长长的桥,具有静态观感;译文二所用词“Extended”表明意义上的“延长”,范围的“扩展”,意指一座伸展了的桥,具有动态观感。由于原文标题本身就是静态的名词,隐喻翻译过程的艰难漫长,译文一已然具备这些特征,且能够达到回译后的形式对等,所以我认为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但是,如果从隐喻建桥人不畏艰辛,不断努力创造成绩的过程来看,“Extended”一词可以再现原文中对“桥”的深刻寓意,也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二、风格的再现与信息的安排――对第一段的译文分析

作者一登场就展示了自己的风格:短句相接,言简意达。寥寥数笔就精彩地描写出人们是如何从蒙昧封闭的状态走向开化和沟通。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之间巨大的隔阂犹如悬崖陡壁间的宽谷深壑。要想借助翻译达到文化的互通其实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困难挡不住人类彼此沟通的热情和交融的趋势。

比较两个译文,译文一的开篇长句从风格上就和原文有了差别。译文一用表示伴随状态的with结构来表达“桥两端,气候悬殊,风光迥异”这样句义铿锵鲜明的原文,不如译文二直接用数个短又精的句子来得有力度,比如仅用“vary”一词就概括了“悬殊”和“迥异”两词,简约有效。

所以,译文二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做得更好。其一是通过忠实于原文的语言特点,其二是围绕英汉两种语篇的差异性来进行的。汉语是讲究意和的信息结构,在衔接和连贯上不适用太多连词;英语是讲究形合的句法结构,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对语法工整严格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据此,翻译时就要把汉语中隐含的语法信息在英译文本中体现出来。这当中有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比如将第一句加工为:翻译就像一座桥。在桥两端的气候和风光大有不同。虽说汉语照这样陈述无任何文彩可言,但英语就显得通顺明白。

“两端之间……”译为“under the bridge”还是“between the two sides”? 通常“under”指的是物体的正下方,而桥的正下方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里原文指的实际是两座山之间的险峻峡谷。译文二的语义正好表明了这个空间感。

“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是“a valley between steep mountain swith a rapid stream flowing through it”还是“a steep valley with a torrential stream”?“steep”词在译文一中修饰“mountains”,在译文二中修饰“valley”,前者视角向上或平视,后者视角平视并向下;通过译文一看到的是悬崖峭壁之间急水流过,译文二的意象是低头见到渊谷湍急的溪流,哪一个更贴切呢?我认为是后者。同时,译文二再现了原文的对仗工整之美。

从信息分布的视角,根据主述位理论,语篇有些信息是已知的;有些则是未知的,即新信息。主位是新信息的出发点,就其标记性而言,可分为标记主位和非标记主位,有标记主位的出现是由于作者有意识地想突出强调某个信息部分。然而如果作者选择新信息置于整个语篇的句首作为主位的成分,都会有其特定的含义,如强调、引发话题等。如接下来这句,原文将主语换成了“两旁的人”,这是一个有标记主位。译文二译为“For generations,people on both sides”,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相比较,译文一把“Before the bridge is built”放在该句首,并没有强调新信息“人”,虽然体现了和上句的关联性,但是从英文读者的思维模式来看,我觉得还是译文二比较符合西方人的直线性思维习惯。另外,始终得不到强调的“人”,在后面的语篇推进中实际起到阻碍的作用。

三、对一些关键的词语的译文分析

在原文中,不同文化习俗的人产生了沟通的欲望。这时出现了一群建桥的志愿者,同时出现一个不断提问的画外音。可以说这几个人物和建桥这件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两个译文中分别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文中的“他们”是一个关键词,多次出现,指建桥的志愿者们。经常出现的还有一个画外音,不停地向“他们”设问置疑。一问一答的形式引人入胜,充分地吸引着读者进一步了解情节的发展。而这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最常出现的是“这份工作”、“这份差事”、“这一行”几个词,描述的是“建桥的工作”,隐喻翻译事业。

首先,比较对“不同文化习俗的人”的译文。

语篇信息传递的顺序通常是通过已知带出未知,从而推动信息的发展。第二段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正是通过第一段的已知信息推动的。由于译文二在第一段中已经让“people on both sid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也就是“不同文化习俗的人”,以标记主位的形式出现,那么这些人就成了已知信息。所以,在第二段轻松地以“they”作为主位指代这些提到过的人,信息流动通畅,语篇表达自然。相比之下,“人”这个信息在译文一中始终若隐若现,不甚明确。正是由于在第一段未能强调这一重要信息,以致不得不在第二段开头交待,行文因此显得头重脚轻。

其次,比较“一群傻里傻气的志愿者”的译文。

译文一在一次待了“a group of people naively offer themselves for the job”之后,就始终用代词“they”指代他们,未免显得单调乏味;译文二使用了“jobtaker”一词,体现了更为变化的原文特点。

再次,画外音即旁白,也就是那个不断向建桥志愿者们提问的人。他/她影像模糊,可以说是个隐身人。他/她不是某个特定的角色,也不是必然出现在现场的人。他/她只是个符号而已,暗示着无限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是“建桥志愿者”对自己的认知、怀疑和审视,可以是社会、环境对志愿者的诱惑和吸引,也可以是任何让“建桥”决心化为乌有的挫折、打击和难料的世事。这个角色,译文一当中是“the questioner”,译文二中并没有直接对应者,而是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即用被动语态“They are asked...”。相比较起来,第二种译法对读者具有启发作用。

最后,原文中“工作”、“差事”和“这一行”都是指建桥这件事,并没有明确标示翻译工作。译文一使用了“job”和“peofession”,译文二一直用“job”。job一词肯定可以与原文达到对等效果,那么profession呢?通常,这个词指的是受过良好教育或专门训练者的职业, 如律师、医生、教师等。在这里不适合用来指建桥者。volunteers 突然成为professionals, 不如用jobtakers来得直白和准确。

四、对其汉语排比句的翻译

原文:“①起桥最要紧的是两端根基扎得实,②起石桥得一块块石头砌;③起木桥得一块块木头搭;④哪怕是做绳桥也马虎不得,⑤须一根根绳子打结,不然人一上桥就摔下深涧,怎么还到得了对岸?”几个排比句方整有序地把“起桥”的过程描述出来。

译文一:“①A solid foundation must be laid at each end of the bridge.②A stone bridge is built with block after block of stone.③A wooden bridge is built with piece after piece of wood.④Even the building of a rope bridge requires great care.⑤Each rope has to be tied tightly lest the foot passengers should fall into the ravine,to say nothing of reaching the opposite side.”

译文二:“①To build a bridg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you to do i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t both ends of it.②To build a stone bridge,you have to lay solidly one block of stone after another.③To build a wooden bridge,you have to put up firmly one piece of wood after another.④Even to build a rope bridge,you can by no means show carelessness.⑤You have to tie tightly one rope after another so that no one will fall into the ravine underneath when they step onto it.If that does happen,how can people reach the other side?”

为了达到等效,英译文要尽量用排比句式来表达。两个译文都实现了这个目的。译文一用了四个被动句,译文二连续用了四个动词不定式的独立结构作主位,推出新信息。由于汉、英排比句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英语排比句往往不如汉语里的排比句那么语气连贯、齐头并进。所以,汉语排比句在英文中得到“对等”表达实非容易。为了尽量实现对等,翻译时就应该首先在翻译过程中理清汉语各句的逻辑关系;其次是使用合适的关联词;再就是把原句句意上并列的短语用一致的英语语法结构表达出来, 比如都用动词原形, 或都用动词不定式,或都用分词短语,或都用名词性短语等。

在选用词上,“两端”被译为“each end”(译文一)和“both eands”(译文二);“一块块石头”是“block after block of stone” (译文一) 和“one block of stone after another” (译文二); “一块块木头”是“piece after piece of wood”(译文一) 和“one piece of wood after another”(译文二);“一根根绳子”是“Each rope”(译文一) 和“one rope after another”(译文二)。以上比较发现,译文一有中式英语的影子。

五、结语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始终贯穿着创造性思维的运作。也用一个比喻的话,好的译文,效果犹如画龙点睛,其突破雷同而达到独特的风格使人久久回味;相反,如果不考虑原文风格的再现,并适当安排好信息的出现过程,译文则会显得生硬。译者必须展开思路,善于联想,灵活变通,才能把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尽可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金圣华.译道行.巴别塔文从[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隐喻――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8.

[4]谭载喜.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外国语,2006,(4).

[5]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演讲.2000.12.12.

[6]孙艺风.移位与介入――跨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及文本的再创造.

第4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第5篇

一、把握好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解题技巧

(一)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方法、规则: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主观题,依据上下文,作出回答。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解语句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关系,牵住“牛鼻子”。做到:(口诀)

1.话题保持一致。 2.风格情调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时间空间一致。

5.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内容保持一致。 8.音节和谐一致。

(二)仿用句式题的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三)变换句式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就得将主动者与被动者的位置互换,表主动与被动关系的介词“把”“被”互换。再如长句换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长句附加成分“消肿”,其方法有三:可以把长句附加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来排列,重新组句;变换时,有时还应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关联词语,有时还应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前后呼应。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常用的句式变换方式如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

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

4.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变式句有两类: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如“请你给我买一本精装的字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给我买一本字典,精装的”。

5.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①把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短句。

②把长修饰语提到句前使之成为分句或句子,同时在后面的句子里用代词复指它。

③将原来共同跟一个中心语的组合的成分拆开,组合成一组排比句。

④将联合结构改成并列的分句。

6.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要使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能够体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最常见的是排比句、对偶句。将散句变成整句,就是将散句变成排比句或对偶句。将整句变成散句正好与此相反。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第6篇

【技巧指津】

具体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仿写:

第一步:明确仿照内容,找准仿照对象。根据仿写题的不同形式,找出题目要求仿写的内容。仿写对象是和例句一样的还是另选,都需要注意。

第二步:审清仿写要求,找全模仿要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审”,审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这样就可以从语法、修辞、色彩、表述等不同角度找全模仿点。

第三步:确定仿写主题,尝试初步模仿。根据找到的模仿点确立好仿写的主题,做到五个一致。句式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和例句或画线的内容的句式相同。首先,要明辨结构,是短语,还是句子;其次,要分辨修辞,是排比句、比喻句,还是对偶句。话题一致,仿写的内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离了话题。主体一致,仿写内容的陈述主体应和前后的一致,不然,语言的前后衔接就会脱节,语势也会不连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和前后一致。仿句中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出现得较多。此外,拟人、对比等也要注意。情境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做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语言的感情基调,或昂扬,或低沉,或乐观,或消极,或明快,或暗淡。

第四步:修改仿写内容,力求形似神似。仿写结束后要根据要求修改,做到与例句一致,形神兼备。句式结构、修辞格基本相同;内容合理、感情和谐;格调一致、语体统一。

【经典考题】

1. 嵌入式仿写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模写出恰当的句子。(安徽高考卷)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这是一道嵌入式仿写题。嵌入式仿写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本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 “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答案所给的“桥梁” “阶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时要先选定好喻体,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 “春风” “甘霖” “绿洲”之类的喻体。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2. 续写式仿写

仿照给定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四川高考卷)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续写式仿写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确定三个模仿点:在句式上一致,即“……是……,让它……”;内容上表达环境保护;修辞上暗喻。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它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3. 命题式仿写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全国高考卷Ⅰ)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解析:本题是命题式仿写题。一般会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1)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成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牛刀小试】

1. 仿照例句,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内涵相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

如果说他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他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仿照下面画线句的示例,根据提示补出另两个句子,使语段构成排比。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优美,语境相符。

“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我们或喜或忧的时刻,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正准备随时消逝。失去可能是在你无法预知的某个时刻遽然而至,使你猝不及防,及至挽留不住时,只剩你嚎啕大哭的悔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总令人无奈、令人惆怅!

3. 仿照画线句子,以“消极”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有两种生活态度:积极或消极。我们选择积极,因为积极意味着努力,且在努力之时,会让自己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

一、赏析用词之美。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排比:

第8篇

例1 (2009江苏徐州)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蕴的关键词(四字短语),填在文后的方格中。

徐州,古称彭城,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城市,历史悠久。秦汉之际,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13个楚王、5个彭城王,是有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彭祖、刘邦、项羽自不必说,还有萧何、刘裕、李煜、刘禹锡、李蟠、李可染、马可、宋绮云等,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骚客,从艺术大家到革命志士,无数风流人物。闪烁寰宇。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从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四字短语”与“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蕴”两个关键点,然后逐句细读并进行比较筛选,就会得出正确答案:历史悠久、帝王之乡、汉代三绝、人文荟萃。

例2(2009江苏盐城)从下面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每条15个字以内)。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来,我国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攻关,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在对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向许多著名制药企业提供了特殊的病毒菌株,用于研制专门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这种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问世。

解析要关注题干中的“两条主要信息”“每条15个字以内”等因素,并采用“比较排除”法,进行分步筛选,即先尽可能多地提取材料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甄别,直至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信息”,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其进行提炼,使其满足题目“每条15个字以内”的要求。譬如,可以这样答:(1)中西医结合治疗H1N1流感有效;(2)流感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问世。

例3(2009江苏扬州)请自己组织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欧盟委员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如果5年内每周使用随身听5天。且每天以高音量收听音乐平均超过一个小时的话,那么5%至10%的使用者将面临永久性失聪的危险。最近几年,欧盟的随身听特别是MP3的销售数量猛增。约有5000万到1亿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使用随身听,因此有必要对随身听对人体的危害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以保护青少年不受随身听和其他类似装置的损害。

解析例3的作答难度要比例1和例2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取信息的材料跨度大。前两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提取的办法,而例3则只能将全部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二是语言表述的要求高。既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又必须“不超过15个字”。答题时,可以先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明确其陈述的对象,然后再概括对象的性状、特征及结果等要素,最后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获得的主要信息进行精练提纯。譬如。粗读材料,便可得到“经常使用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失聪”的初步答案,最后根据“不超过15个字”的要求对这个答案进行提炼,就能得出“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常用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失聪”的正确答案了。

例4(2009江苏苏州)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她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她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第9篇

《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能根据要求,在保持原来意思的前提下,恰当地“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E。

【考点阐释】

句式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汉语中的句式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大多是不一样的。恰当地“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

选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的选择过程。从高考考点之间的综合情形看,选用句式很多时候与语言的连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

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仿用句式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就是说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要以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为基础,尽量开拓出新的境界。

变换句式的实质是同义句间的转换,变换前后可有语气和表达效果的差异,但基本信息是等同的。变换句式考查的是对给定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的能力。同样一个意思,是采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或其他什么句式,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来确定,因此要特别注意句式的变换仅是变换句子的表述形式,而不是语意。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主要是长短句转换、重组式转换、改造式转换等题型。

【考点攻略】

一、选用句式,从考查的内容看,这一考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查。

1.根据上下文陈述对象的需要选用句式,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使语意连贯。

2.根据表意的需要选用句式,使所选的句子语意恰当,与语境谐和。

3.根据表达手段或场合的需要选用句式,保持语境、感情、语气的一致。

二、仿用句式,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1.句式一致:学生在做仿写题时应认真审读例句,探求隐含的仿写条件,弄清原句的句子结构形式,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总之,所仿写的句子必须与例句或划线部分的结构形式保持高度一致。如: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以“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开头,续写一段歌词。要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段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沐浴奥运风,我们青春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连着心,手拉着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走到一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着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的圣火传递千秋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高擎五环旗,我们激情满怀。/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大家走到一起来,/同在一个地球,/文明的种子撒遍五洲四海

2.修辞恰当: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有时题干中会明确规定,有时则隐含其中,仿写时必须严格遵守。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出现得较多。此外,拟人、对比等也应重视。同时要根据修辞格的特点,把握其相关要求,比喻句应贴切、通俗、形象,而排比句则应结构相似、意思连贯、语气一致。如: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题目中明确要求使用比拟和对偶两种辞格,仿写时应认真琢磨。

答案示例: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3.内容统一: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证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写的句子与所给语境一致,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等,从而使所仿造的新句与前后语句做到意谐。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限制式的,续写式仿写,或者要求另选话题;一种为开放式的,如只提供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或不提供仿写的语言素材,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写的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考生过去的阅读视野中。如: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

这是一道新颖的语言运用题,它只提供了所写内容的主题“祥云与奥运”和必须运用的修辞格,没有提供仿写的例句,体现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这样考生在组织语言时一定要围绕“祥云与奥运”这一主题来展开。

答案示例:祥云是花,是奥运在东方大地盛开的文明之花;祥云是海,是奥运给华夏土地带来的欢乐之海。

三、变换句式,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1.看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避免张冠李戴。如题干中是要求长句变短句还是句子重组,这个要求一定不能弄错,特别是不能先入为主,凭借以往的经验做题。

2.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句式变换的方法技巧。如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主要是抽出修饰成分,使之成为单句或复句的分句;短句变长句则反之,即以一个短句为主,把其他短句变为长句中的修饰成分。

3.注意不能改变句意,但可增删个别词语,如通过使用代词或关联词,使变换后的句子连贯、通顺。如长句变短句时,把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单说,通常要用一个代词来称代它。

【经典回放】

(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第22题)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仿写句子与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的两个句子,既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又要与开头一句话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还要使文段语意完整,也就是都能表现一种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无法做到伟大辉煌,也不惧怕平凡普通,热爱生活,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这样一道仿写题要求所仿造的句子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答案示例: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没有牡丹的富丽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刚毅。

【同步演练】

1.(2007年湛江一模)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语句的结构和顺序,使句式大致一致,文意连贯。(可以增、减字数,调换句序,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

那里神奇的山光水色,会随着一年中不同季节里植被、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在同一天里,也会因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初升的太阳,使远方的崖壁闪耀着金银色的光彩;月光皎洁时,两侧的崖壁衬着靛蓝色的阴影,十分醒目;的崖壁在绚烂的晚霞的映衬下,像火焰般耀眼。

2.(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何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7年湛江一模)仿照下面示例,以“社会”、“岁月”作为开头的陈述对象(也可自选陈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字数相近即可)

示例:如果自然是一本书,那么旅游就是阅读:登山,你可以读到雄奇壮伟;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

4.(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

树叶(感激地)说: (排比)

阳光(谦逊地)说: (比喻)

5.(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6.(2007年深圳一模)下面的幽默小故事中,莉迪亚的思维过程包含三个环节,请用三个分句组成的复句来说明她的思维过程。(4分)

自作聪明

莉迪亚和内奥米在海德公园玩了很长时间。

内奥米不安地问道:“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

“噢,还早呢。现在肯定还没到四点钟。”

“你又没有手表,怎么知道得这样准呢?”

“我妈妈对我讲过,叫我在四点钟必须回家,现在我还没有回家呢!”

第一分句:

第二分句:

第三分句:

【参考答案】

1.示例(1)初升的太阳,使远方的崖壁闪耀着金银色的光彩;绚烂的晚霞,把的崖壁映衬得像火焰一般耀眼;皎洁的月光,使两侧的崖壁衬着靛蓝色的阴影,十分醒目。

示例(2)太阳初升时,远方的崖壁闪耀着金银色的光彩;晚霞绚烂时,的崖壁被映衬得像火焰一般耀眼;月光皎洁时,两侧的崖壁衬着靛蓝色的阴影,十分醒目。

2.示例: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

3.示例(1)如果社会是一座舞台,那么人生就是那舞台上上演的戏剧:喜剧,让你体会到人生的乐趣;悲剧,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悲伤(不幸)。

示例(2)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人生就是河流上的船:顺流,你可以观赏两岸的风光;逆流,你可以磨砺奋斗的意志。

4.示例: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让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

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5.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然后用反问形式作答。

6.第一分句:我妈妈叫我玩到四点钟回家;

第10篇

排比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作文中巧妙、恰当地使用这种修辞,既可以使整篇文章气势恢宏,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同时,它整齐的段落句式又具有建筑美,它铿锵鲜明的节奏具有音乐美;加上众多统一的内容,直贯而下的语势,显示了排比修辞的独有的壮美风格。

用它叙事则交代清楚,引人注意;用它论述则周密深刻,增强语势;用它抒情则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名家攻略】

(一)排比这种修辞在写作中有大用处,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式,往往能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并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古人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摘自叶圣陶的《作文论》)

名段示例: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摘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点评:这段话中为了表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追求,作者一连用了四个“讲究”构成排比句,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既交代清楚、明白,又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增添了语言的气势美,同时也使说明文由抽象变得形象可感起来。

(二)排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作品中运用得好,能增强概括力,并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摘自《老舍文艺评论集》)

名段示例: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

点评:这部分的环境描写很有特点,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直接描写的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前面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写出了酷热难耐的烈日下人们的内心感受――燥热而憋闷;间接描写的如“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这里作者用排比手法写其他拉车的人在这大热天里的举动,一方面反衬了天之热,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表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生活和悲惨命运。

【技巧指津】

作文中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我们作文中要想有效地使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就要先了解排比的一些常见类型。

(一)短语排比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偏正短语构成排比,描绘出百草园四种景物的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句子排比

如《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三个句子构成排比,抓住了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绘春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三)段首排比

如《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分论点构成段首排比,依次有所侧重地从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四)段落排比

如《春》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组成排比:“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三个排比段从春天的“新”“美”“力”三个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明白了排比的类型之后,我们在作文中可以加以灵活运用。

(一)用排比开篇,引人共鸣

如优秀习作《听取心灵的召唤》的开篇: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把心灰,别把气丧,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开头运用排比的句子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彷徨、迷茫和退缩,使人一目了然,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心灵的呼唤,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用排比行文,结构清晰

如优秀佳作《忙,不亦乐乎》的中间部分:

忙是问号。忙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学问。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怎样才能忙出精彩,忙得不亦乐乎,却并非简单。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地图上行走,时不时我们眼前就出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向哪儿走?面对那纵轴横轴相交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不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坐标轴才是最重要的。忙就是如此,选择自己该忙的才能忙得有意义。忙是问号,这个问号一直提醒我们要忙得有意义,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人们亦如此。为自己找一个目标,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就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的经历;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以笔为刀枪的充满着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正忙着用他独有的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

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的忙,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镭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的人生精彩篇章。

这里的三个段落首句运用排比,抓住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特征,深刻地阐明人生的忙:忙要像问号一样,经常问问自己,不能盲目,要忙得有意义;人生如四季一样是有规律的,要选准目标,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而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三)用排比结尾,巧抒感情

如优秀佳作《放心吧,有我们在》的结尾:

第11篇

[关键词]广告词汇修辞艺术魅力商业推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在商业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的职能是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介绍一个商品的质量,清楚地说明购买该商品的理由,引起大众对它的注意和好感,写作英语论文并立即产生购买它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广告英语必须达到迅速影响和劝告的作用。广告英语这种通过表意和移情而实现劝说功能的语言,同讲究生动形象、含蓄蕴藉与追求各种艺术效果的文学语言相比,以及同讲究真实、简明的新闻报道语言相比,可以说具有奇特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

一、广告文字创作的重要特征

1.文字新颖醒目,刺激记忆,促进销售。

2.重复—成功广告之秘诀(不论是广告的重复出现,还是广告文字中的运用重复修辞手段)。

3.文字简单—有时人们并不一定想阅读广告,因此,广告则必须迅即表述其信息内容,不可浪费语言文字。字词、句子、段落的简短有助于阐明信息,使之易于阅读,接受。

4.文字通俗易懂,涵义明确—如果读者迟疑在某一不认识的字前,该广告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注意力。因此,广告文字语言须通俗易懂,涵义明确,不可用深奥难解,涵义模糊之词。

二、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1.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广告英语的用词与普通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富于感彩和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DifferentcountriesDifferentlanguagesDifferentcustomsOnelevelofcomfort,Worldwide(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动词多用短音节的最常用的词,比较上口。

2.模拟创造新词。为了促销其产品,广告商总是不断地挖空心思,创造新词,借以标新立异,吸引顾客按照英语的构词规律,写作毕业论文造一个独创的、能为读者所理解的词或短词,可有效地加强广告的新奇和生动,也增强吸引力。广告英语生造新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错拼。在英国随处可见这样的广告:DRINKAPINTAMILKADAY这是一则劝人每天喝一瓶牛奶的广告.全文应是:Drinkapintofmilkaday。这则广告利用发音把广告文字巧妙地组合,创意新颖,离奇醒目。因为这则广告的流行,pinta一词竟成了牛奶的代名词。例如牛奶涨价,不说milkhasgoneup.连报纸上也说pintahasgoneup。有些广告文甚至给pinta加上了’s,变成了复数形式.

(2)造字。例如: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这是一条饮料广告。”Orangemostest”来源于Orange——most——est,其中most与est都表示形容词的最高级,在此与orange连用,借以表现这种饮料的“高质量,高纯度,高⋯⋯”给人丰富的联想。3.借用外来词。英美国家中的许多商品都是直接由国外进口或者虽由本国生产却富于国外风味。因此商品广告中便经常出现外来语字眼,以表示商品所拥有的迥异风味或较高的质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广告英语中,使用得最多的外来语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如:

(1)BonVoyage(一路平安)常用作香水牌号。因为法国以生产香水和化妆品著称于世,所以美容品中加上一点法语会增强这些商品的价值。

(2)Perrier——.withadded.Jenesaisquoi这是一则介绍法国软饮料的广告

“jenesaisquoi”是一句法语意为“Idon’tknowwhat”这里使用简单的法语,既增强了消费者对此饮料的好奇,又增添了它的正宗法国风味。

4.运用复合词。用复合词的构成较灵活、有新异感,故广告英语中复合词用得很多。像color-freshness颜色鲜艳,fragrant-aroma香气馥郁,top-qualitybulbs高品质灯泡,up-to-the-minutefashion最新款式的服装,line-dry一晾就干,shining-clean净亮,quickfrozenfood速冻食品。

5.大量形容词的使用。在广告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形容词.而且大都是评价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广告英语中的形容词按其修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情况,为顾客介绍商品的各种性能;另一类是对商品作主观评价,这类形容词有强烈的赞扬性和感彩,写作硕士论文称之为评价性形容词(evaluativeadjectives),如good,real.beautiful,delicious,true,fresh,mar-velour,wonderful,super,special,big,large,oversized.)等都是评价性形容词。为了推销商品,广告商们自然要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那么最能打动人心的词汇就是评价性形容词。

WhataGoodtimeforaGoodtasteofakent?——Kent烟Whyourspecialteasmakeyourpreciousmomentsevenmoreprecious?——Lipton茶

三、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排比、比喻、押韵、拟人、夸张、设问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双关(Pun)。双关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层不同的意思,即“一语双关”例如:

TheUniqueSpiritofCanada(加拿大酒广告)

上述广告中的spirit是个多义词,如作“烈性酒”解,全句可理解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如作“精神”解时,全句则意为“加拿大独特的国民精神”。spirit在广告中具有上述双重意义,令读者无法排斥其中任何一个,别具一格。

2.排比(Parallelism)。排比句本身不仅使句子简化而且重点突出给读者造成一贯而下的气势。

Whenyouarecool,teawillwarmyou

Whenyouarehot,teawillcoolyou

Whenyouaresad,teawillcheeryou

Whenyouareexcited,teawillcalmyou

这种结构富有节奏感,有利于强调语势,突出重点,激发消费者对茶叶的激情。广告英语使用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性强、音韵对称既突出了产品质量优先的优点又使读者享受了广告语言的美。

3.头韵。押韵(Rhythming)本是诗歌的写作技巧,然而广告英语却常常加以移植押韵可以使语言抑扬顿错,流畅回环,便于吟唱,便于记忆押韵分为头韵和尾韵两种而头韵在广告英语中更为常见,如:

GoforGold

这是GoldSeal酒的广告,它不仅充分利用了Gold一词的意义,使人觉得这酒像金子一样宝贵,而且利用了它与go头韵相同的特点,写作医学论文使得广告简明生动,节奏平衡,容易上口,便于记忆。

另外像:

Wingyourwaywithwingswaitingforyou—(AsianAirline韩亚航空)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易记易诵。

4.比喻。比喻(Analogy)是一种不把要说的事物明确真实地说出来、而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表现的修辞方式,如:

What’sonyourarmshouldbeasbeautifulaswho’sonit.

这是Citizen表的广告文句,广告图是男女手臂相挽的特写,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和谐美感。文句与画面相得益彰、明喻的运用使广告形象生动迷人,易于打动人。比喻是广告英语主要的修辞格,它使得广告英语精炼,形象,生

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鲜明,变虚幻为实在。

5.拟人。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东西或其他生物当作人来描写的修辞法,这种修辞手法给商品以生命,使它变得有人情味,给消费者一种亲切感。如:

“Terylence”keepsitspromises.(“涤纶”商标,信誉卓著)

FlowersbyBEAUTYspreadfromtheheart.(“美人”鲜花,倾诉衷肠)

Peonystandsoutfortaste.(牡丹香烟,醇味盖冠)

上述广告中,无论是鲜花(flowers),商标(Terylene)还是香烟(peony)都被描述为能说会道、像有生命的人一样,这无疑会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亲近感,引起人们的兴趣。

6.设问(RhetoricalQuestions)相当数量的广告英语一反平铺直叙的写法,在开头和结尾采用设问句,提出问题让读者急迫地去浏览广告,去深思,然后得出十分肯定的结论这样的修辞手段自然比劝告读者更富有说服力。据统计,每30句中就会出现一个设问句。广告英语中设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问句有些问句以对话出现,显得十分活泼,具有口语体色彩。例如:

Whyyourskindrinksitdownsoquickly?(玉兰油护肤品广告)

Areyoustillfeedingyoursixmontholdaninfantformula?(婴儿食品广告)

第12篇

“衔接式情景题”往往在创设的整体语境中空出一处或多处局部位置(空出位置可以是文段的前、中、后任意位置),然后提出填写嵌入句的答题要求,考生通过领悟题目所给的语境意义,从语脉的承接、句式的吻合等方面,按答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衔接能力。

【典型例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 ,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分析 本题创设的语境由四句话组成,要求在第二、三句话中间,分别填入与前面的分句构成排比的句子。

首先题目要求运用排比修辞,所以我们要明确排比句的要求:内容相关,结构相同。

在内容上,所填句子内容要与形象概括共和国五十年发展史相吻合。另外,“急流”和“缓流”,“冷色”和“暖色”在内容上构成对比关系,所填内容要与前面的表意方式相吻合。比如答案可以是:“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低音”和“高音”形成对比。

在形式上,要注意语句结构的分析。先看第一处,命题者已在横线的前后创设情景“五十年像××××,有××也有××”的语句,其中“一条长河”“急流”“缓流”等,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填入的分句,结构必须与之相同。同理,第二处,也应该这样考虑。可填入“乐曲已经奏响”。

其次,题目创设的语境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语段,因此,前后填入的两处答案,必须相互呼应。题中,前面用“一幅画卷”作比喻,后面就用“画卷刚刚展开”呼应;前面用“一部史诗”,后面就用“史诗还在续写”呼应。所以,第二处填入的句子,必须是与第一处填入的句子相呼应。前一答案用“一首乐曲”,后面就要用“乐曲”作主语。

从这道题的分析可知,解答衔接式情景题,一要紧扣语境义,二要注意形式与内容两个衔接点。

二、“比喻式情景题”的解答

“比喻式情景题”以比喻创设语言情景,要求考生或寓理于喻,或由喻迁移。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比喻技能运用。在句式的表达上,也会连带提出相关的要求。解答比喻式情景题,关键点是沟通喻体和本体的联系,抓住相似点来迁移。

【典型例题】有人比喻说,人生就像一个半圆。请你展开联想或想象,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其中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5个字)

分析 从题目看,它不是简单的比喻辞格造句。它要求在句式的表达上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还要切合与“半圆”的联系。

“人生”是本体,“半圆”是喻体。我们在展开想象或联想造句时,要注意“半圆”的图形是由一条弧形线和一条直线构成的。那么,弧线和直线跟人生有何相似点呢?我们可以从喻体的特征入手,找出“人生”和“半圆”的联系。那弧线,是曲的,不正可以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吗?那直线,不正与人生的坦途大道、一帆风顺相似吗?想到这两点,设喻就有基础了。

在表述比喻句时,还必须注意题目提出的其他要求:“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可以是:“人生,有平直大道通天,也有羊肠小道迂回;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这样,一条笔直的线,一条弯曲的弧,构成了人生――一个半圆。”

三、“扩展式情景题”的解答

“扩展式情景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语言条件和命题者创设的情景,把一个较短的语句,扩展为一个合乎题目要求的长句或小语段。提供的语句表达方式不同,提出的扩展要求不同,答题方法也不一样。属描写性的扩展,一般要求生动、形象、具体;属议论性的扩展,一般要求严密、坚实,有说服力;属说明性的扩展,一般要求具体、明确、清楚。解答的关键点是抓住提供的语句主干,从表达方式的特点和题目要求出发来答题。

【典型例题】运用“列数字”和“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做到明确、具体、形象,字数在65左右。

黄河是大河,令人赞美。

原句说“黄河是大河”,不够“明确、具体”,也没有形象的描述说明语。这道题的扩展点就落在把黄河的“大”说清楚,同时还要有形象性。确定了扩展点,就要思考表述要求。

从题目要求看,表述要运用“列数字、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这样考查扩展能力,实际包含了综合能力的考查。

就这道题而言,“综合能力”主要指文学知识和地理知识。没有地理知识,就不能用列数字的方法明确、具体地说明黄河是“大河”。此外,考生没有储存名人赞美黄河的句子,就不能“作引用”。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美之词。

我们还要注意:命题者在需要扩展的短句中提供的扩展点往往不止一个。

四、“压缩式情景题”的解答

“压缩式情景题”往往提供有若干压缩点的文段(句),并配上压缩的要求(主要是字数的要求)。“压缩式情景题”关键是抓准压缩后需形成的归结点(即需要保留的基本点),用语的涵盖率要贴近原文主体意义。

【典型例题】 压缩下面语段,字数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

这道题压缩量很大,该怎样抓住“归结点”?

第一,深读文段,领悟主旨。主旨是文段的魂,不管怎样压缩,去掉的应该是枝叶,保留的应该是主干,绝不能把主旨内容砍掉。“归结点”是植根“主旨”的。

第二,把握层意,理清要点。提供压缩的文段,一般都会有若干层意思,解答时,要抓准,不能漏了其中的一些层意。每一个层意,就是一个压缩的归结点。自然,也会是一个赋分点。

抓住“归结点”之后,我们还要注意用语要贴近原意,涵盖准确。压缩语段不是改写语段,句意不能因压缩而改动。表达句意的用语,要注意涵盖原文段的主体内容。

这道题的主旨应该是:赞美秋给森林带来的奇美以及松鼠备果过冬的勤劳。表述时,还要处理好用规定的字数表达与要涵盖的内容的关系。

下面几处,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不能漏掉“秋到森林”的必要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