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国防建设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强调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的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阐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目标要求。作为内陆省份的贵州省军区部队,我们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紧密联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发展的实际,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在认清发展优势中激发信心
贵州是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省份之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经济总量较低、基础设施薄弱、人财物力不足等诸多矛盾。但也应该看到,贵州有许多发展优势,特别是在政策、文化和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优厚政策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2号文件,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近两年来,贵州抢抓国发2号文件实施机遇,围绕实施“两加一推”主基调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不论是国家层面出台的,还是地方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都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持续深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红色文化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从最早红七军在贵州活动,到中央和红二、六军团经过贵州,再到“猴场会议”、“”的召开,贵州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六七十年代,30万民兵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百万民兵参加“大三线”建设,贵州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贵州特色的红色文化,必将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丰富的资源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贵州具有丰富的旅游、矿产、生物和生态资源,随着这些资源的深度开发,必将带动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高新技术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近两年,贵州发展的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贵州投资,充分显示了贵州发展的广阔前景,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
在完成大项任务中提升效益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加之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多发,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参加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常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在完成大项任务中提升融合质量,在提升融合质量中推动大项任务的完成。
一是要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坚强有力的军地应急指挥体系是确保重大任务完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们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旱灾、抗洪抢险、矿难救援和森林灭火等大项任务中,结合形势任务和联合指挥要求,对军分区、维稳、公安、人防和应急处置等军地职能部门的指挥机构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完善军地联合指挥中心,调整充实军地联动方案,明确军地各级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平战结合、军地衔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了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要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根据遂行任务需求,积极协助部队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建立粮油、医疗、装备维修等社会化保障点,实现军队保障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的双向转化、双重利用、互利共赢。在部队完成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旱灾、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各级组织社会力量为部队提供物资、医疗、生活和装备维修等服务保障,既确保了应急保障高效,又取得了良好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建立国防建设经费年度增长机制,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是要加强应急力量体系。贵州省不沿边、不沿海、系统内没有作战部队,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是应对复杂局面、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任务牵引、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动员快速”的要求,统筹规划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的数量规模和整体布局。本着“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民兵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对口率,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大项任务,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各专业民兵队伍遂行任务的能力。树立“建、管、训、用”一致的理念,编齐配强民兵应急队伍骨干分队,结合平时担负任务和遂行急难险重任务,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丰富形式内容中增添活力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深度和力度,决定着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速度,必须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形式内容,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贵州样本”。
一是靠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坚持把国防教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和培训、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扩大国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充分运用贵州特有红色资源,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与时俱进构建贵州“精神高地”。
二是靠落实双拥工作的推进。贵州历来具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涉及驻军部队和官兵切身利益的重难点问题,作为双拥工作的着力点,在转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和国防建设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才财力,形成了良性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各级驻军部队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支援驻地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呈现出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靠实施扶贫攻坚的推进。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贫困人口基数大,占了全国贫困人口的11.6%。对贵州而言,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抓好党建扶贫工作,既是践行我党我军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应有题中之意。一方面,实施好国家的扶贫攻坚计划,抓好集中连片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发挥部队政治资源、组织和力量等优势,提高扶贫攻坚质量,实现军地双赢。
在科学统筹规划中推动落实
虽然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既要强调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也要强调加强国防建设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切实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关系。要紧密结合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量力而行,不搞贪大求全,本着“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坚持平战结合、军民两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持续与深入。
一是要搞好统筹规划。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依据国家和全省“十二五”规划,结合贵州“5个100工程”,紧扣省委“两加一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主战略,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努力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的规划计划体系。
【关键字】军民融合 法律困境 对策
一、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制建设”。目前国内外对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没有统一的定义,虽然军民结合的政策和实践由来已久,但军民融合问题在西方国家政界、军界和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和研究,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有些人简单的认为是国防采办扩大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的做法,叫做军民融合,有的学者认为军用和民用科研生产工作。1994年9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对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做出了权威性的定义。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认为:“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与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的过程。”这一定义在西方国家较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具体理解其折射出军民融合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技术转移、实行国防部门采购商业市场上可获得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策略、在国防采办全过程推进军民融合、在部门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在产业链分工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在科研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推进军民融合。
另外,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将对我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与军队建设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于国,领悟其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军民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国防基础能力的提高;也是军民结合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于民,给企业提供一个重要机会发展机遇:可以借助军民融合的平台将自己技术民用转军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更是拓宽了研究开发的领域,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二、我国国防工业在军民融合道路中面临的法律困境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民用工业的发展也朝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家战略层面的融合,更应该是法律层面的融合是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受法律规范和保护的融合。 但是,军民融合机制建设上还没有适应完全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设军民融合的长效机制中还存在如下困境:
(一)有些法律法规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法律具有滞后性,是不言自明。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与现实社会脱节差距很大则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在日渐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军工企业性质存在特殊性,在军民融合中往往表现出比较传统守旧的一面,并不是说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在有些制度领域缺乏破冰意义的创新制度改革。如建立多远化的融资渠道让私有资本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在2005年,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框架性提出“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没有政法部门的推动引导,政策就会流于空谈。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中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一直都是亟需立法协调。此外,“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一直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开进,也存在军工企业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问题。
(二)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空白点。
现有许多法规规定的条文过于简单和笼统,使得人们对最基本的概念难以理解,再如,现行装备合同过于简单,违约责任条款几乎为空白,缺乏配套措施,纠纷解决仲裁条款几乎等于虚置并且在执行层面缺乏现实操作性。此外,在发展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由于法律法规部健全,存在盲区,使得管理或缺乏依据,或存在随意性,尤其是牵涉到各方利益格局的规范与调整,那么推动起来更加困难。
(三)法规体系较混乱,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政策法规很多都是由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程度各自制定的,缺乏统一的设计和构建,缺乏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系统考虑,导致实际过程中,政出多门,对于一件事情或者是多重规定或者是谁都不管,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缺乏严密的统一组织体系,现实中还需再协调,管控操作难度加大。
三、促进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的制度的举措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为军民融合提供法制环境。
国防工业建设军民融合石国家行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应当有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法规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要求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用科学的、完善的及协调的法规体系来指导和保障军民融合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要求下,军民融合的国防工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好的法规及严密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军民融合的独特效应。我国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的路子早已非常清晰,政策和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但目前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状况来分析,还有许多制度亟待完善。在那么多需要完善的制度中,手推军品的定价制度和进出口制度。 虽然,2013年加入了《武器贸易条约》,但国内具体的政策法规配套修改完善还没有完整的体系说明。资料表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推行协调法制战略,十分注重军民融合的立法工作,用政策法规来统一思想认识和规范行为,消除推进军民融合的障碍和阻力。 在已经颁布实施的条例规定、办法意见的基础上,要根据新制度和新要求,抓紧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现场审查规则、执行检查程序、完善许可目录、建立相关保密措施以及优惠措施等。
总之,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制度法规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筹划、扎实积极的推进,通过努力,力争尽快形成比较完整、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制度体系。
(二)构建军民合作平台,为军民融合提供沟通渠道。
阻碍民用企业参与军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首要因素是军事需求和民用企业的信息沟通不畅,只有很少一部分民用企业能够参与进来。军民合作平台是促进军民融合的客观条件,也是军民技术良性循环的客观要求。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就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力协调的重要体现。合作平台的使用既会促进军事领域的科技进步,又会加快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在合作平台互动中得到协调发展。为军为民,在国防科技发展之初就要同时考虑其民用作用的前景,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创造收益。使此项技术达到亦军亦民的双重效果,可以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快速流通和平战间的快速转换,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美国国防部2003年DODD5000.1《国防采办系统》指令,要求国防部门把利用民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放在确定作战能力需求的最优化地位。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产品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一定的交易平台或者转移来协调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军用和民用资源相互结合、相互兼容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大数据;军事经济;信息化建设
当前国际局势中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国家综合国力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的竞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国家军事经济发展实力,其作为国民经济在国防实际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在日常战备中保障军事斗争和战斗准备需要,在战争中能够保障战争运作。国家军事经济建设水平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同时取决于国家国防政策和外交制度以及社会制度。同时军事经济建设水平将影响到国家的国防建设总体水平。伴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全球信息技术变革已经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化战争的军事实力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大数据时代的推动和影响也将会带来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大数据背景下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机遇
(一)大数据有利于军事经济从传统经济业务转型
当前,我军正在实行全面的军事改革,实现新型国防建设目标,我军需要大力提升战斗力,必须有强有力的军事经济保障。从总体上讲,军事经济主要包括国防建设中人员物力和财政资源,也包括武器装备制造业和军需产品工业,军队相关的燃料、原材料、装备机械及军需保障农业等,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跟国防建设有关的医疗文化卫生和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产业等。当前的军事经济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业务类型上,因而在大数据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下,产生了军事经济信息化从传统经济业务转型的最佳契机。
(二)大数据有利于军事经济从传统设备技术转型
正是在目前大数据建设的发展实际中,我军大力投入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北斗定位系统、第四代军网建设等发展项目,为实现军事经济从传统设备和技术中迅速转型发展提供了数据计算能力、空间计算、测绘、信息传输、数据库建设等数据设备建设和技术投入的优越条件。从而为军事经济从传统设备技术中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发展条件。
(三)大数据有利于军事经济探索新型军事化信息人才体系建设
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现实需要,伴随着我军全面深入的军事改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转型,我军在军事经济信息化人才的投入上高度重视,从而提供了军事经济的信息化人才体系的探索和建设。这不仅是为军事经济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证,也提供了人才输入的保证,正是这一因素,才为我军军事经济实现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又一大契机。
(四)大数据有利于军事经济的业务处理手段产生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为适应数据迅速采集和精确分析的现实发展需要,产生了数据处理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并且能够在军事经济领域中投入运用,实现迅速、精准、高效的军事经济业务处理,为实现更加优质的军事经济保障能力提供了发展可能,也促进了军事经济保障能力的迅速发展,是军备、后勤等综合军事经济处理能力的发展变革良好机遇。
二、大数据背景下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的军事经济需要突破传统体制的局限
当前我军由于军队体制改革尚未完成,主要是军事经济特别是在国防财政、后勤保障、军备研发等重要领域面临着传统的体制禁锢,难以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在现有的传统体制基础上实现逐渐变革。因此,受到众多基于传统体制的现实局限,影响大数据时代下的军事经济改革和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矛盾点是当前传统的体制中在管理制度上、经济运作秩序上、数据反应能力上产生对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挑战,需要深入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实现体制创新。
(二)大数据时代的军事经济需要突破基础设施的局限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能力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形成体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因此强大的信息数据实力要从信息基础建设水平中产生。因而,建设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实现与信息实力相匹配的数据信息基础建设。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发展信息处理云端和终端、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多维化信息综合体系是实现大数据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针对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建设,也同样是要求在军事经济领域实现信息处理的顶端设计和终端设计,实现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全面完善的建设,同时注重符合军事竞争、信息安全、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建设,最终实现国防安全、信息安全、高效处理和应对经济内容的强大信息综合体系的建设,突破信息基础建设的局限。
(三)大数据时代的军事经济需要突破人员技术的局限
当前,我军军事经济建设仍处于较为僵化和落后的发展水平,对于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数据分析能力都依赖于新型信息化技术人才,因此我军当前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储备状况还不足以满足军事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必将影响着军事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另外,我军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整个应用技术上还存在方法较为落后、管理较为原始、程序较为粗放的现实发展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发展挑战。
三、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我军军事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方略
(一)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
只有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才能克服当前传统体制的局限,为军事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越的体制机制条件。
(二)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技术设备的顶端设计、终端设计以及网络构架,为军事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三)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培养
只有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适应我军军事经济建设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才能形成完成军事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四)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战略布局思路
只有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战略布局思路,才能够完成对信息计划建设的总体把握,形成强有力的战略决策,实现对军事经济信息化的强力执行。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大数据时代军事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多个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发展措施,有助于我军军事经济发展适应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有助于实现我军军事经济的信息化全面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基本资料
2006年符合条件进行心理检测的应征青年共998人,全部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岁;学历:初中424人,高中565人,大专9人;心理检测天数15 d,使用计算机台数70台。
2检测方法
按全国征兵心理检测工作手册中《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标准》和《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实施方法的规定》进行。所有受检者先进行计算机检测,包括计算机智力测验和计算机人格测验两项内容。计算机检测完毕后进行综合评定有显示“合格否”,分别用3个数字表示:①表示合格;②表示“需作纸笔测验”;③表示“需进行心理访谈”。如计算机检测合格,直接做出“合格”结论;如计算机智力测验不合格,则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如计算机人格测验不合格或无效,则由心理医生负责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并进行跟踪调查。
3检测结果
3.1心理检测的应征青年经计算机检测、纸笔智力测验、结构式心理访谈3程序,998人中950人依检测标准评定为合格,其中经计算机进行心理检测,结果显示①的青年710人,占上机总人数71.14%;结果显示②的青年144人,占上机总人数14.43%;结果显示③的99人,占上机总人数9.92%;结果显示②、③的45人,占上机总人数4.51%。检测结果显示②的经纸笔测试“假不合格”的125人,不合格者19人;检测结果显示③的经心理访谈“假不合格”的86人,不合格者13人;机检结果显示②、③的经纸笔检测的“假不合格”者35人,不合格者10人,经心理访谈“假不合格”者32人,不合格者13人,最后被判定假不合格者29人,不合格者16人。整个心理检测环节,经纸笔测试160人为“假不合格”者,心理访谈共有118人为“假不合格”。综合各因素,最终被确定为不合格者48人,占上机总人数的4.81%。
3.2跟踪调查结果表明,998人中符合智力和人格检测标准有950人,但调查中发现有家族史的2例,既往有过精神障碍史的3例,行为不合社会常规的5例。调查不符合智力和人格检测标准48人中,智力检测数字运算不合格13例,数字搜索不合格13例,语词推理不合格的8例,人格检测直系亲属有过精神异常表现的3例,本人有过精神异常的1例,性格古怪有幻觉症状的10例,有妄想症状的9例,脾气暴躁行为冲动症状的17例,应激障碍的1例,其中有明显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及计算能力与反应速度较差的4例。
4讨论与建议
我们发现心理测试并不是“金标准”,因为它不同于医生看病之前给病人做的各种检查与化验,它只能算是一个参考条件。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影响心理的因素很多,心理测试的结果与很多因素有关,心理测试虽然在应征者被检测显示为②或③后,要采取纸笔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的补救措施,但因客观条件和制约仍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4.1要加强心理检测重要性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有的人思想观念淡薄,对心理检测缺乏认识了解,无视心理健康在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要通过学习和宣传,让应征青年认识到心理检测工作有助于将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自我意识正确、环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青年选拔到国防建设中来,对于促进国防建设、保障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4.2计算机检测场地应尽量规范根据心理检测工作实际要求,要创造良好的检测环境,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检测基地,将计算机检测室、纸笔智力测验室与心理访谈室均进行单独设置,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片,各室要做到窗明几净,环境优美,有利于心理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与良性发展,确保检测质量。
4.3应征青年机检前要进行计算机短训心理检测为征兵体检新增项目,一些贫区山区县市的应征青年大多为初、高中学历,在学校读书至应征检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使用很陌生,心理检测时虽经提示与指导仍无所适从,直接影响机试成绩,导致机试数据有些失真。建议在机检前,对应检青年进行计算机知识短训,讲清数字运算,数字搜索,语词推理,人格测验4个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让他们站在城镇接触计算机较多的青年同一起跑线上,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一起参加挑选。
4.4应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或精神科临床医师参与。我们发现,一些心理健康应检者因不会操作计算机在机试时机检结果被显示为②或③,而个别精神心理不全的应征者在机试时的结果却显示为①,这些侥幸过关者就成为心理检测结果可靠性与真实性的隐患。如此次应检者中有1例诸方面均合格,但参检医务人员曾对此人作过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治疗,若机械地比照检测标准,此例应定为合格,即使在日后的政审中,此应征者及家属大都会隐瞒患过精神障碍或心理方面病史的事实,此人应征入伍明显不符合要求。另1例应征检测者的言谈举止、行为倾向存在一定的瑕疵,比照心检标准应为合格,但主检医生结合心理康复的临床病例,此例应检者属于患有轻微的心理障碍,此例最后亦评定为不合格。这就要求心理检测医生要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要结合心检标准进行察言观色,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综合判断,由此看来,心理检测主检医生的经验与技能至关重要。
论文摘要:军工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板块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国防费用增加、资产注入、民品业务需求旺盛、军工企业高科技转民用等因素对军工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投资军工上市公司的建议。
当前推动军工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上升的因素
(一)国防费用的增加
1998以后我国国防费的绝对额处于明显上升阶段,国防费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但和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国防费用从绝对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角度看在世界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世界人均军费为162美元,我国居民人均军费仅为20美元;世界每平方公里陆地所占军费为6946美元,而我国为2747美元。从绝对指标来看。2005年,中国军费是302亿美元,美国是4017亿美元,英国是488亿美元,日本是453亿美元,法国是365亿美元;中国军费占GDP的比重是1.36%,而美国则是3.6%,英国是2.59%,法国是1.98%;中国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是7.43%,美国是17.8%,法国是11.4%,德国是9.25%。
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面对目前国际复杂的局面,政府需要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为了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国防费用逐步提高,国防工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国防支出的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逐年增加的国防支出中一个重要用途是“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就是装备费的增加。装备费的增加就意味着军工企业订单的增加。随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军品生产任务纳入到上市公司的营业范围内。上市军工企业能够分享到国防支出增加带来的好处,为企业中长期业务和利润稳步增长带来了有力的保障。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价值。
(二)资本注入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军工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军工行业整体改革步伐缓慢,多数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难以适应我国特色军革的需要。许多公司是出于上市融资、国企脱困的目的而打包上市,核心军工资产在上市部分之外,上市资产质量较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较低。
2007年6月国防科工委和国资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加上前期下发的《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这四大纲领性文件构成了“十一五”我国军工体制改革的基石。使上市公司的资本注入成为可能。
2007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军工上市公司了融资公告,或者用于收购公司大股东的资产,或者用于建设新的项目。融资次数和融资金额都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在资产注入的具体形式上,既有注入资产作为股改对价,如洪都航空、中国卫星,也有定向增发或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如航天晨光、西飞国际、航天电器、力源液压等;此外,还有借壳上市。在注入资产类别上,既有优质民品资产注入,也有优质军品资产注入。在注入资产与产业链条的关系上,注入资产开始向总装、重要的分系统方面延伸。
资本注入给军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打破行业、军民及所有制界限,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科技和经济力量进行国防建设,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新体制和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的建立。二是有利于军工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军工企业内在活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三是有利于军工企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军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民品业务需求的旺盛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关于我国基础装备的发展方向:“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国防工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
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植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船舶制造、机床、电力设备、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重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重型卡车等。军工上市公司业务涵盖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机械等行业,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军工上市公司成为国家这一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国防工业与基础工业的互动机制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手段。
军工上市公司的民品业务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飞机计划的确定、国际转包业务的迅速发展、支线飞机需求旺盛等共同促进航空工业快速增长;船舶制造业持续景气,世界造船中心来到中国,我国造船业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持续;国家大力发展核工业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工业正在崛起;国家不断加大对航天工业的投入,推动航天事业发展。
军工上市公司的业务具有巨大的产业化空间。以卫星业务为例,2004年全球卫星工业总销售收入为972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业的收入为102亿美元(占卫星相关产业的10.5%),发射服务业的收入为28亿美元,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收入为233亿美元,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收入为609亿美元(占卫星相关产业的62.7%)。
(四)军工企业先进技术转民用
国防军工产品用途特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同时由于国家对军工投入的长期积累,军工类上市公司拥有大量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强。其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既可以用于军品,也可用于开发民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这些都是民用企业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把军用的技术民用化,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军工集团将把加快发展民品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给予积极的扶持。这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军工上市公司个股投资建议
虽然军工上市公司整体上有投资价值上升趋势,但个股投资中要注意风险。
第一要注意上市公司在集团公司中的位置。在国有大型企业整合的大背景下,围绕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是军工集团公司的基本思路。例如中航一集团围绕西飞国际进行民机资产的整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围绕中国船舶进行民用船舶资产的整合;航天科技集团以中国卫星为平台进行小卫星研发及卫星应用的资产整合等,这些处于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其投资价值是很明显的。
第二要注意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前景。就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来说,集装箱、港口机械等领域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造船、工程机械、重型卡车等行业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卫星导航、载人航天、数控机床等行业国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大型飞机等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要注意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品质。注入不良资产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到负面效果;同时资产整合会增大各种费用开支,带有不确定性,整合不好的话,就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第四要注意非流通股减持。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同股同权,在渡过了锁定期限后,非流通股东可以减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二级市场上对股价造成较大的压力。
关于拥军优属的提案
提案者:XXX
拥军优属工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优抚对象的物质与精神提供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全县上下把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全县优抚对象服务,充分发挥拥军优抚工作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从前一阶段的调研情况看,我县作为全市的人口大县、兵员大县,在开展拥军优属工作中,全县工作不平衡、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希望政府从关心军人军属就是助力国防建设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县人武部,责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将拥军优属工作作为对各乡镇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追责问责机制,保障全县的拥军优属工作落到实处。
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树好一种导向。牢固树立“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导向,将国防教育内容纳入县、乡党委中心组学习、纳入中小学教育、纳入社团企业活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集体过“军事日”活动,在走进军营、体验生活中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密切关系;利用八一、春节等时机,组织走访慰问军人军属,配合开展“送入伍通知书、送立功喜报、送优待金,挂光荣军属牌匾、挂光荣烈属牌匾、挂光荣榜”活动,强化军人的职业荣誉感,增强军属的社会存在感。
二、培养一批明白人。以县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为依托,选树思想素质好、热爱武装工作的干部,培养一批了解优抚政策、掌握县域实情、善于破解难题的行家里手,及时有效为县委、县政府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能够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要求。
三、建立一套机制。从调研情况看,军人军属的类别很多,包括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现役军人中,有从商都县入伍的,还有商都籍在外地上大学入伍的,各乡镇在走访慰问中投入上差别很大、冷暖不均,甚至有的地方亲疏有别。应该从县这一级设计一套制度,详尽掌握县域军人情况,自下而上进行统计登计造册,准确了解军属面临的实际困难,分门别类组织走访慰问、解难帮困活动,通过完善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温暖军人军属这个群体。
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战略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主导技术只能通过重大自主创新取得,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大;“新兴性”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产品产业化的风险高。除此之外,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政策、市场、金融和政治风险。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政策的非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并在国家和军工企业两个层面有不一样的表现。在国家层面,国防工业受到国家严格管制,国家国防建设政策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国防经费投入规模和变化程度与军工企业整体效益相关性强。如果国家大幅度削减国防建设规模或放慢建设速度,在面对实现核心保军能力的“硬”约束下,国防工业只能将有限资源优先安排军工领域的生产,压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用领域的投入,导致民品产业发展受限。例如,我国大型运输机运-10项目的反复与最终下马,没有稳定的发展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层面,军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发展受国家政策指挥棒影响较大。少数军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争项目和拉投资,较少考虑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例如新能源汽车业纷纷“搭车”低碳概念,然而,目前国内纷纷上马、上路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真正低碳的,无论是燃料电池、生物汽油,还是电动汽车,以现有的技术条件,都还做不到低碳。
(二)市场风险
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民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该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习惯于指令性计划的军工企业,市场风险意识差,往往跟不上民品市场的节奏和竞争形势,民产业化的风险高。二是产品生命周期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的初创期,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速度快,技术创新的机会多,但国防工业的技术开发是按国家计划进行,一旦技术完成并经过在军品上的试验定型等过程,可能就错过了发展新兴产业的窗口期,始终无法占据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存在技术滞后的风险。
(三)金融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行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且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融资需求有所不同。而国防工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军工产品的利润限制性定价规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需求间相互矛盾,使企业始终处于融资需求缺口较大的状态。无法及时融资的原因有:一是制度性融资障碍多。受保密等因素影响,国防工业的信息披露受到严格控制,与进行市场融资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冲突。二是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和债券是国防工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与上市或公开募集相比,贷款和债券利率要高很多,且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无法及时缓解企业资金需求。因此,融资手段的匮乏和融资机制的不完善,可能无法为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造成因资金链断裂丧失产业发展机遇或产业化失败。
(四)政治风险
国防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都事关国家安全,是重点保密对象。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个转化技术的前沿性与保密性之间的矛盾。如果国防工业将国防科技最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很可能会产生关键技术的外泄,影响国家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此外,国防工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对科技人员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诱导下,军工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风险加大,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研发能力,甚至造成国防领域核心技术泄密。不同的模式里各种风险源并不一样。“裂变”模式对传统国防工业依赖性最大,政策风险可能性最大,“融合”模式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政策风险次之,“嫁接”式和“移植”式与传统产业关联性小,政策风险最小;“嫁接”和“移植”需要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市场风险最高,而且“嫁接”因为需要全新的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更高,与“裂变”式仅依靠传统产业相比,“融合”能够结合传统与新兴两个市场,风险最小;在金融风险方面,四种发展方式面临相同的问题,风险差异不大;在政治风险方面,“裂变”、“融合”与“嫁接”都是新兴技术,技术失泄密的可能性最大,而“移植”模式采用的是成熟技术,政治风险最小。
二、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法 征收 补偿 原则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长,外国投资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双边投资保护协议是国际法中关于保护外国直接投资的基石,几乎所有的双边投资条约规定了有关征收和外国投资者的财产国有化。
如果征收是为了公共利益,且以非歧视性的方式进行充分、有效和及时的赔偿,并符合法律的正当程序,那么它就被视为是合法的。在界定征收的公共利益目的性、充分补偿性和正当程序性各国标准不一,国际上法似乎也没有对此进行了具体和翔实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细化以上关于国际法中征收与补偿的三大原则更有益于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私有财产。
一、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公共利益在理论上的基本观念是法律应当反映公意,代表全体人民,或者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由此可见,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是共同利益和公众利益。但是在没有明细化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公共利益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一个抽象的或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它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而国际法上的征收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分别为一国的行政机关和外国投资者、法人或其他组织。二者在法律地位上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立法机关在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就有了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我们可以从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出发,列举出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理论界认为其基本属性有二个方面:(一)公共利益的客观性;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它影响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它们可能没有被共同体成员明确地意识到。(二)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社会共享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受益。
根据以上二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公共利益可以但不限于公共设施建设、国防建设和生态环境等三个大类。其中公共设施建设是基于城市发展和公众便利为目的而征收,可以细分为道路交通建设、医疗卫生建设、教育事业建设、园林建设等;国防建设是基于保护国家主权和为目的而征收,可以细分为军事研发基地建设、军事管制区域建设等;生态环境是基于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征收,可以细化为绿化建设、垃圾回收中心建设、环境保护检测和研发建设等。
二、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国内法关于征收本国国民财产的补偿标准,投资保护协定规定的待遇标准、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模式。
目前国际法按赫尔公式来对被征收者进行补偿,即应当完全充分、迅速、有效。19世纪末,阿根廷法学家卡尔沃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不必给予外国投资及其财产比本国人更多的保护,因此未要求充分完全补偿被国有化的外国财产,而仅仅是适当补偿。二战后,学者们提出了一次性补偿协定,它在各国实践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依协定,补偿额大多在市值的20%至80%之间。这类协定具有相对性并包含从政治目的出发的考虑,原则上不具有赔偿义务。
为了鼓励外国投资和发展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家在补偿标准问题上比较灵活,不仅仅坚持卡尔沃学说,而开始接受国际习惯法中的完全征收补偿原则。伊朗一美国索赔法庭的仲裁裁决实践中就采取了这个观点。完全补偿的数额原则上必须参照被征收财产的市值计算。如果企业积极参加经济事务,现代仲裁实践倾向于以现实市场价值(如包括商誉)而不是账面净值作为基础。根据伊美海牙仲裁庭裁决,确定适当的市场价值的依据是一个有购买意向且了解市场行情的买方所提出的价格。
我国基于改革开放和促进外商投资的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同许多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并在非歧视性的条件下才可以对外资财产采取征收并进行完全充分、及时地予以补偿。
三、征收程序
征收程序是指土地征收的步骤、方式、手续的总称。程序是一种制约公权滥用的机制,实现程序正义,可以有效的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国际上法对征收程序没有做统一的规定,基本上按东道国国内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法治健全的国家,其征收程序值得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进技术拥有者在从事生产、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输出技术而引起的技术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溢出则指航空航天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传播到其他工业领域,进而带动这些工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航空航天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装备多、投资费用大,是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平台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它技术内涵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连带效应强,对众多高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内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贡献效应越大[2]。航空航天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航空航天业必然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大的贡献效应,其技术溢出也应该是显著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条件进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响航空航天工业技术溢出的显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术溢出作用,对于加快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数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溢出的问题,也有学者较为系统地对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以及技术溢出的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一领域,没有从行业层面上分析该行业部门对其他行业部门的技术溢出,并且没有在理论上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利用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响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进而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及产业自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将其大致归纳为:(1)人力资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导致技术吸收效果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4];王成岐,张建华,安辉(2002)得出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溢出效应不相关的结论,但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质是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5]。(2)技术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间越大,吸收技术溢出的潜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发现低技术水平严重阻碍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7];Perez(1997)从吸收能力角度考虑,认为过高的技术差距会影响示范模仿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3)经济开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认为经济开放度高的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而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发现经济开放程度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7];包群,许和连,赖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来衡量经济的开放程度,发现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等都是促进技术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发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术溢出效应并非自动产生,技术吸收方要想从中获利,须对学习活动进行投资;田慧芳(2004)的研究则表明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水平与技术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市场结构、工资水平、产业关联、基础设施、经济政策等都作为影响因素引入了技术溢出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此进行探讨。
二、指标构建与分析方法
目前,对技术溢出进行实证研究时,学者们通常首先选择一个影响因素,然后确定与该影响因素内容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如多元回归、分组回归等)来分析这些指标。本文在分析技术溢出时,也采用了这种研究思路:选取航空航天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技术差距等影响因素建立与之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与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技术溢出指标体系
航空航天业是一个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机、光、电、液综合能力的精密机械加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0]。其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具有科技含量高、连带效应强的产业特点,能够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理论上讲,研究技术溢出影响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但为了避免信息重叠,本文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实际情况,选取如下表所示指标体系: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因子分析是一种研究从变量群中找出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它通过分析众多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探寻观测样本的内部基本结构,提取并描述隐藏在一组显性变量中无法直接测量的隐性变量,很好地发挥了降维和简化数据的作用。因子分析中的共性因子是不可直接被观测却又客观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一个变量都可以表示为共性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即,式中为的共性因子,为的特殊因子。若满足以下条件:(1);(2),即共性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关;(3)各共性因子不相关且方差为1;(4)各特殊因子不相关且方差不要求相等。那么,每个变量可由个共性因子和自身对应的特殊因子线性表出,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问题。用于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 2009)中航空航天业相关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中工业企业相关数据,统计口径为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三、技术溢出实证研究
(一)因子分析
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9)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整理出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并按定义计算出各指标对应值,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17.0软件做出相关系数矩阵,通过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初步判断各指标相关性较高。从已建立的量化指标体系中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影响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因子矩阵和旋转因子矩阵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旋转后公共因子F1、F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803和2.79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424%,进一步判断公共因子F1、F2能够代表本文所设计的衡量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量化指标体系。由表4还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的载荷值均大于0.7,能够反映我国航空航天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能力、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投入能力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投入能力,因此可将F1视为影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因素之一――技术投入能力;公共因子F2在X6、X7、X8、X9的载荷值均大于0.65,能够反映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能力、新产品劳动生产率以及新产品产值比重,因此可将F2视为影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因素之二――技术产出能力。
(二)线性回归
本文根据该检验模型,以公共因子F1、F2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以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LP作为因变量(具体数据见表5),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1)
其中LP即除航空航天业之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与我国航空航天企业增加值的差值同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与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差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
通过回归得到人均产出变量与公因子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为:
(3)
t值:(6.240)(2.886) ( 3.320)
P值: 0.001 0.028 0.016
R2=0.749AdjR2=0.666F=8.967
由模型估计到的参数可知,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能力以及技术产出能力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投入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上升17.541%,技术产出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上升15.9%。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航空航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术溢出也不同于其他产业。因此,本文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衡量技术溢出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提取出最为显著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因素,即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科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整体技术进步。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航空航天业技术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研发能力的领先。2007年颁布的《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指出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的改革思路。2009年提出的《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也明确提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因此,同时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航空航天业,应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投资渠道,注重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切实加大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力度以保证其领先的科技研发能力。
公司在双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近年来,我公司在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狠抓业务发展和为用户提供完善服务的同时,时刻不忘国防建设和拥军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双拥办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大力支持部队科技练兵,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活动”的要求,充分发挥电信通信企业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科技拥军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贯彻并落实于通信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下面就近几年来分公司开展双拥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落实科技拥军的关键
多年来,我分公司始终把拥军优属和科技拥军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列入党委和行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分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负总责;在领导小组之下专门设立了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技拥军工作办公室,并明确了日常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各基层部门的责任人。分公司科技拥军办公室全面负责企业内部拥军优属各项政策的检查落实及科技拥军工作计划、制度、措施的制定并负责督促基层各部门进行有效落实。分公司党委明确要求:必须在全体员工中明确并增强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科技拥军的责任感和增强国防力量的紧迫感。企业内各部门、各专业都应积极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科技服务,为实现科技强军多作贡献。
分公司领导曾多次明确表态:部队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每年初,分公司主管领导都要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开会,研究和制定本企业拥军优属及科技拥军工作计划,并督促下设工作办公室根据年度计划编制季度实施方案,并要求办公室主动与市双拥办和部队联系落实科技拥军的具体实施工作。分公司领导还亲自带领人员到部队驻地,与部队领导进行沟通,了解部队军事训练、生活等情况,并认真倾听部队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当场为部队解决通信方面的实际问题,受到了部队的好评。
在日常的拥军工作中,分公司拥军办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及季度实施计划要求,将开展双拥宣传教育、落实政策、兴办实事等目标任务一一细化量化,做到了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个人。各部门立足实际,将拥军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了每一个基层班组。组织部门、班组通过政治学习和出黑板报等形式,注重对职工的拥军优属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对职工的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拥军优属和科技拥军宣传、服务活动,努力营造科技拥军的浓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分公司拥军优属和科技拥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是认真开展科技拥军活动的基础
一是满足部队科技练兵需要,抓好“科技拥军基地”建设。分公司把加强军队网络教育和现代通信技术教育作为拥军工作的重头戏推向部队,诚邀驻地部队官兵参观通信程控交换机房、微波通信站等通信设施和场所,向部队官兵详细讲解互联网网上操作技能、多媒体通信网页制作及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等部队官兵们感兴趣的知识,解答部队同志提出的一些现代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有关问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为部队官兵举办通信技术讲座,传授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电子微波通信技术知识、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通信技术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通信知识,并请官兵们进行互联网网上实际操作。XX年以来,共为部队举办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培训、讲座100余场,为部队培训各类通信技术人材300余人;安排接待部队参观200多个批次,接待部队官兵近千人(次),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和市双拥办的肯定。
【关键词】绩效管理 职业发展 平衡计分卡
1.引言
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唯有以人为突破口,全面激励人,持续拓展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发展战略。那么,如何才算全面激励人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五种层次的需求会对人产生激励,其中顶层自我实现需求的激励效应最全面、持久和深刻。因此,员工职业发展必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将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2.理论梳理
绩效,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结果、行为和能力三个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绩效管理,指组织和员工之间就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是组织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工具。职业发展,指员工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
作为发展战略的关键保障机制,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本质上以员工自我实现需求为立足点,以职业发展为关键驱动力,将员工职业发展和组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员工和组织打造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双方共同成长,如图1所示:在发展战略统领下,自顶向下依次规划达成目标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需求、绩效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之后,在自我实现动机激励下,以职业发展为驱动力,向上逐步达成绩效计划、人力资源需求、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目标。
3.管理实践
3.1 军工科研单位
军工科研单位,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国防研制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使命。由于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国防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而非普通商品,因此也决定了军工科研单位具有某些区别于完全竞争环境下市场主体的特质。
(1)社会和经济双重目标并重
军工科研单位具有执行国家意志和追求企业利益的双重目标:一方面必须完成国家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任务,增强国家战略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防建设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军工行业垄断特征突出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速了军工行业体制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军工科研单位提高国防产品质量、技术和服务,降低成本,但由于国防产品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天然地妨碍了社会资本进入,因此为确保国防产品正常供给,国家仍对进入和退出军工行业进行严格控制,军工行业垄断特征突出。
(3)资源配置计划色彩浓重
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军工科研单位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多数情况下仍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周密论证和严格审批,往往不是自主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仍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
3.2 绩效管理实践
近年来,面对竞争压力和发展诉求,军工科研单位已经认识到了绩效管理的战略价值,初步构建了支撑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积极实践绩效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细化考核单元,建立基于目标分解的绩效计划,加大量化考核比重,加大日常考核比重,强化绩效辅导和沟通,强化绩效应用,将薪酬奖励和绩效相结合等,绩效管理正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别于其他市场主体的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工科研单位的体制改革,加之实践经验欠缺,因此目前绩效管理尚未彻底摆脱传统的人事考核思路和方法的约束,在一些细节上仍存在瑕疵,如绩效计划不明确,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方法欠妥当,缺少有效沟通和反馈,结果利用不当,甚至存在绩效管理走过场的问题,同时又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存在突出问题,使得绩效管理难以完全契合发展战略,造成战略稀释。
(1)尚未在顶层系统规划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系统构建全面支撑发展战略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侧重于财务指标和短期内的重点工作,而忽视了驱动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因此在源头上妨碍了绩效计划契合发展战略,导致企业发展诉求难以有效落地。
(2)尚未将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对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注和保障,因此难以将员工和企业的目标有效协调,难以将员工的职业忠诚转化为对于企业的忠诚,无法高效激励员工,导致企业发展诉求缺乏核心动力。
(3)配套薪酬制度建设不到位,薪酬体系稍显僵化,员工绩效改善、能力提升与其薪酬变化不完全匹配,薪酬体系保障有余而激励不足。
4.政策建议
针对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唯有从源头上系统构建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兼顾双方核心利益,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核心竞争力建设为核心,以员工职业发展为驱动力,才能破解军工科研单位发展瓶颈,保障发展战略落地。借鉴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建议军工科研单位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计划
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s),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卡普兰教授提出,是一种将组织战略和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工具,已在世界500强中广泛应用。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计划,军工科研单位应摒弃侧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传统理念,构建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视角全面分解发展战略的系统模式,将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短期和长期指标有机结合,日常管理中侧重关注运营改善和能力提升等驱动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结合军工科研单位实际,在战略层面设定绩效计划之后,应根据部门和岗位职责依次向战术层和运作层分解、细化,如图2所示,从而在源头上保障绩效计划和发展战略相契合,保障发展诉求有效落地。
4.2 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计划
作为驱动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成长因素应立足于激励员工拓展专业能力,同时为了协调员工和企业目标,有效地将员工职业忠诚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因此军工科研单位必须充分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而将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计划则是必然选择。
实际操作中,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大致可按照四个步骤进行设计:首先,根据在战略支持中的角色,将能力划分为5个层次,依次为建立战略、执行战略、管理流程、实施流程与支持流程;其次,根据能力层次,将通道划分为5个层级,依次为资深专家、业务专家、业务骨干、有经验者与初做者;进而,为每一层级匹配岗位;最后,为每一层级和岗位匹配任职资格标准,确保其与核心竞争力规划乃至发展战略保持动态一致。图3为某单位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示例。
在此之后,结合员工能力现状,在职业发展通道内为其设定能力提升目标。
4.3 建立宽带薪酬
建设高效能绩效管理体系,军工科研单位必须对现行薪酬制度进行完善,重点增强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将员工薪酬与其绩效改善、能力提升充分挂钩,而宽带薪酬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结合上述职业发展通道示例,建立宽带薪酬过程中可分别为5个层级设置薪酬上下限,且薪酬中位值随层级提升而加速增长,如图4所示。同一层级内根据绩效调整薪酬,不同层级间根据能力调整薪酬,这样一方面改善了薪酬的公平性,按照岗位、能力和战略贡献为员工付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薪酬的激励性,鼓励员工改善绩效、提升能力。
5.结束语
绩效管理,承担着为企业发展战略保驾护航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其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员工自我实现需求为根本驱动力,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能动性,使传统人事考核走向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笔者期望本文对军工科研单位推动人力资源战略转型,建设高效能绩效管理体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春燕、陆萍蓝.军工企业研究所研发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J]. 当代经济, 2008(10):80-81
[2]罗建国.军工集团公司绩效考评思路与指标探析[J]. 国防科技工业, 2005(12):36-38
[3]吕冀炜.航天科研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探讨[J]. 航天返回与遥控, 2006, 27(2):64-66
摘要:船舶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又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在持续发展中,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针对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特点,分析了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建立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强化控制活动执行机制、优化信息与沟通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等改进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包括航天、航运企业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具有积累时间长、与社会联系紧密、国家重视程度高等特点。随着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解决问题不能采用单一的压制性措施,而是要采用一种长效机制,实现企业的更大进步。在此,本文主要对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一、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内部环境不规范
对于船舶企业来说,其内部问题的积压时间较长。在我国发展初期,船舶企业的确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一味的注重经济增长,为内部环境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有部分大型船舶制造企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尚未设立审计监察部门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在中小型船舶制造企业,这类情况则更加糟糕,组织结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上纸上墙”但从未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这一点来说,内部环境的不规范问题,已经对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客观上影响,必须从内部解决问题。
(二)风险评估水平落后
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其中,风险评估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重点问题。由于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以出口为主,多为美元结算,近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无形中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之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船舶制造企业成本增加,风险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使企业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利润受损。从以上的阐述来分析,风险评估水平的落后意味着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问题不仅失去了较好的保障环境,同时缺乏相应的风险判断能力,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甚至会影响我国的船舶行业发展,必须通过各项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对风险评估体系的优化,实现更大的突破。
(三)控制活动执行失效
控制活动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以往的工作当中,实施控制活动即便是没有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效,依然能够正确的鉴别风险。但目前的情况和过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差异。首先,船舶制造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企业的发展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事情,对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和船舶制造企业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控制活动执行失效,对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其次,控制活动执行失效已经涉及到了航海事业方面控制风险。假设,某一国家船舶制造企业的控制活动失效,未能正确判定风险,采用了错误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整个企业的生产指标和经济发展目标都没有实现,由此会对合作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经济发展。控制活动执行失效并不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于长期的单一控制活动以及企业内部不重视所衍生出来的新的内部控制问题,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工作去解决,否则很有可能演变成行业问题。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
船舶制造企业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对船舶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信息与沟通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船舶制造企业管理层次较多,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反馈方式仍较为落后,使得信息难以完整、准确、迅速地传递。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员工并不清楚自己在内控程序中的位置和作用,再加上企业缺乏良好的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致使企业员工无法积极配合内控的实施。从以上的表述来看,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基本控制措施无法解决,也无法将问题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船舶制造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来解决内部控制问题,一方面要形成良性机制,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避免问题的复发。
二、强化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本文认为,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源在于环境建设,外部条件的建设重点在于国家,并且我国在长久的发展中,通过政策、法律、方针、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的工作,为船舶制造企业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外部环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问题则需要船舶制造企业结合客观实际来解决,由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工作来解决问题:第一,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主观上提高对内部控制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不只是迫于政策法律的规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还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改变陈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第二,建立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如果组织结构未能建立或健全,将会使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船舶制造企业要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结构,明确相应岗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第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通过上述三点措施,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能够得到初步遏制,长期有效执行,可以将问题控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之后通过针对性措施来解决问题,逐步恢复正常工作。
(二)建立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
船舶制造企业在日常发展当中,内部控制问题并不能仅仅遏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而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工作体系来解决问题。建立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是当下工作的重点,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更好的识别内外部风险、分析和控制风险。首先,在接受新订单之前,应详细评估船东背景,包括其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信誉是否良好等因素,避免因船东出价高或缺订单而盲目接单,带来后续收款的风险;其次,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同时,船舶制造企业应建立预算体系,预测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变动趋势对风险的影响;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抵抗市场价格波动。通过上述工作,可以在后续发展中,进一步降低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概率,为船舶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提供主观上的保证,并且减少对客观运行当中的影响。
(三)强化控制活动执行机制
控制活动的执行机制是否得到强化,决定着控制活动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船舶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内部控制的执行写入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根据岗位和职责设置不同的内部控制考核指标,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持续考核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量化执行效果,将员工薪酬与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挂钩,以激励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加强控制活动的执行机制以后,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种机制需要得到长期的贯彻与执行,不能仅仅在问题发生时去解决,而是要根据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与拓宽,实施一系列的优化策略,让内控机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信息与沟通体系
信息与沟通体系的优化,是将来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必要性步骤。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对船舶制造企业的要求,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优化工作:第一,企业应建立可供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建立,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交沟通,为内部控制的彻底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让员工积极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在一个企业当中,基层员工为具体的执行者,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和实际情况,具有独到的见解,虽然与管理层、领导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对企业内控问题的解决及体系的优化,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避免后续工作仅仅在表面上执行,能够具备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总结
本文对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展开了讨论与分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部分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未来的可操作空间还是很大,需要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朗,未来将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国防建设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就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军.航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设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2]赖波.浅议内部控制制度在船舶管理服务中的运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