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6-05 09:5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技术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实验室管理;计算机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35-02

计算机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管理与维护好实验室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管理与维护好学校的机房,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1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计算机实验室环境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校中,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普遍较为频繁,有时是从早到晚连续使用,机器散发热量较大,机室内温度较高,使计算机的使用受命缩短。若机房内使用空调,使得环境比较干燥,极易引起静电的产生,兼之上机人员大多不愿意换鞋就进入实验室,使灰尘在计算机内部不断积累,容易导致计算机电路板老化及其他硬件发生故障。

1.2 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性较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长时间的超负荷使用和一些机器部件老化等因素,使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故障经常出现,给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影响。

1.3 计算机软件容易损坏

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重,为满足教学要求,每台计算机需安装多种操作系统,而每种操作系统又要安装各种应用软件。这使得重新安装一台计算机系统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经常会有意无意删除系统文件或应用软件,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计算机病毒也是计算机管理的一大难题,病毒一旦传入实验室建立的局域网内,轻者机器运行速度减慢,或文件丢失,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影响正常实验教学。

1.4 实验教学管理不到位

实验教学环节中,没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常常上课教师监管不到位,学生乱走乱坐,容易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恶意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2 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2.1 环境安全管理

计算机是精密仪器设备,对环境因素有一定要求。首先,注意机房内温度控制,实验室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计算机运行将会很不稳定,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实验室应配备空调,以调节实验室温度与湿度;其次,注意防尘,灰尘是计算机的大敌,要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清洁,学生上机必须穿鞋套。

2.2 实验室设备安全

严防计算机硬件设备及组件的丢失现象,加强防盗措施。应该做好财物管理登记,将计算机实验室安装红外线探测防盗系统,定期检修确保正常工作。

2.3 系统安全

由于病毒种类的增加和上机网络的频繁,学生使用的U盘、移动硬盘及光盘等都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定期杀毒和升级杀毒软件是维护机器的措施之一。

2.4 用电及防火、防雷安全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用电量很大,实验室电路连接错综复杂,任何小的差错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加强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在实验时禁止私自乱碰电源,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电源插座插头的反复插拔易带电而发生火灾。实验室也要做好防火安全工作,复杂的电路连接、过高的环境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火灾的发生,为防患于未然,实验室应安装防火及烟雾报警器,并配备灭火装置,如干粉灭火器等;防雷安全管理也不能忽视,实验室要装有防雷设备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3 计算机硬软件及系统维护

3.1 计算机的硬件维护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多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故障。这些问题可能是设备硬件的故障,也可能是软件的故障。在一般情况下新安装的计算机和旧的计算机,出现硬件带来的故障情况比较多。对于由于硬件带来的故障,需要通过了解机器配件的特性、常见故障表等来排除解决。常见的故障有如下几种。

第一,虚接,即接触不良。它常见于各种插卡、内存、CPU及主板的接触不良。有的是数据线、电源线等连接不良。各种适配卡、内存与主板接触不良现象也常见。解决的方法通常是更换插槽位置。

第二,参数设置错误。CMOS参数的设置主要有硬盘、软驱、内存的类型、CPU速率,以及口令、机器启动顺序,再有病毒警告开关等。系统的一些出错,原因一般多为参数没有设置或没有正确设置。

第三,设备负荷过大。如电源功率不足或CPU超频使用等,都能引起设备出现故障。

3.2 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维护

计算机机房由于上机人数多,运行的时间长,机器密度大,安装的Windows经常死机,安装的教学软件和应用软件有时也因学生误操作或恶性操作而导致损坏。如果系统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不仅费时、费力,维护工作量也大,且影响正常使用。只有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才能确保机器、系统安然无恙。以下就WindowsXP平台下,从使用的技术方面结合实践工作中经验,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3.2.1 计算机系统被破坏没法恢复或安装新教学软件

对于配置相同的计算机,若使用硬盘保护卡(如:华锐保护卡、海光蓝卡等),只需维护好一台机器即可,其他的维护工作(如同步更新:硬盘资料、电脑时间、CMOS、IP、计算机名称等)可由硬盘保护卡来自动完成。

对于配置不一样的计算机,使用“克隆”的办法速度会较快。当计算机所有软件都安装好之后,把安装系统文件分区用Ghost软件备份,利用Ghost软件的盘对镜像拷贝功能,把安装系统文件分区的信息克隆为一个镜像文件。配置不同的计算机要分别安装和制作镜像文件,若为了方便可将镜像文件存放在本台计算机的不同分区、光盘或服务器上。因为有一些计算机可能没有光驱,而NT服务共享方式在网上也不安全,容易中病毒,所以把镜像文件和Ghost.exe文件保存在本台计算机的其他分区或Windows server20O3服务器比较理想。若将镜像文件保存中本机的其他分区,可在本台计算机中安装虚拟启动可进入DOS或直接进入ghost软件,即可进行操作。若把镜像文件保存在Windows server2003中,制作一张Dos启动盘,可自动登录到服务器,运行ghost.exe,选择镜像文件,即可快速恢复系统文件。

3.2.2 系统文件和教学软件的保护

系统文件和教学软件可以使用硬件保护卡,若没有硬件保护,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保护软件对系统文件和教学软件进行保护,或是采用修改注册表和相应保护软件结合等方法。在实践工作中常用方法有:

(1)先给注册表保留一个备份,将Windows目录下的System.dat和User.dat复制到安全地方或备份注册表,必要时恢复,确保系统正常启动。

(2)通过设置,防止学生任意添加、修改设置锁定桌面,禁止控制面板的一切修改,禁止普通用户使用注册表编辑器,隐藏C驱动器,使系统退出不保存环境设置,目录实现防删除,防改写(即只读),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屏蔽了Alt+Ctr1+De1功能键。

(3)采用冰点保护软件,对分区进行保护,防止写入。

3.2.3 学生文件的有效管理

在对硬盘进行分区时,把硬盘分出一个区供学生共用,对学生完全开放,上课时学生作业临时存于此分区,下课之前把作业提交到服务器。或是在每台学生机中影射服务器中的一个分区,让学生将文件提交到影射盘中,这样学生不用频频拷贝作业到移动硬盘,减少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有利于机房管理。

3.2.4 删除无用的垃圾文件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各种练习产生的文件、误操作文件、0字节文件等无用的文件大量占用了公用分区的空间,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给使用带来不便。清除这些垃圾文件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处理的方法是:每台计算机公用分区设置成共享文件夹, 并且设置成“根据密码访问”类型,分别加“只读密码”和“安全访问密码” (加密码可以防止某些病毒针对未做安全限制的共享进行传播),或定期执行批处理命令,把公用分区的垃圾文件删除。

3.2.5 定期查杀公用分区的毒病

机房里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是让学生使用移动硬盘和光盘;二是某些通过网络上传播的病毒,通过开放的网络共享从一个客户端感染到另一个客户端;三是通过浏览被感染的网站从Web服务器感染客户端或其他传播途径。对于没有硬件保护的计算机和公用分区就会经常受到病毒的感染。这可以通过安装杀毒防火墙和定时杀毒(如果安装硬件保护,只对公用分区杀毒即可)。在初安装系统时尽量升级最新的补丁程序等方法解决。在机房管理的实践中,教学计算机安装Windows Professiorla1 2O00/XP系统加硬盘保护卡或安装保护软件(如冰点等)能有效地保护计算机的安全,可以有效地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

4 计算机机房的制度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繁重而复杂。需要制定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上机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因此,必须在明显的位置悬挂明文规定的上机应遵守的规则、上机时间、注意事项以及违反规章将受到的惩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例如:学生上机时应该对号进入计算机实验室就座,进入计算机实验室后,保持安静、整洁,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不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吐痰、乱扔杂物。上课时不上网聊天、打游戏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不随意插拔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设备,不私自开关电源等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从而不仅起到事后惩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规章制度的事前预防作用,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破坏硬件系统、损坏软件系统的行为发生。

总之,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引进和普及,对实验教师和管理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实验室的室内环境、硬件管理和软件维护着手,才能做好计算机室实验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万蓉,高枫.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3).

[2]马恕.电脑维护与故障排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少东.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措施;效果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日趋融合,以花都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计算机实验室除了承担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任务,如会计、物流等,为培养中职各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条件,因此有效的机房管理措施对机房正常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维护管理机房的经历,分析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机房面积约900平方米,有11个机房、620台学生机。主要以HP(惠普)、联想机为主,各个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性能形成梯队化。计算机实验室都组成局域网,通过防火墙进行互联网访问限制。目前,除了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课外,无纸化考核的课程均需要使用机房进行实训操作,导致机房利用频率高,每天满负荷运作。由于机房内的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可进行访问规则设定,服务器USB接口也允许使用,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对机房计算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常出现病毒感染导致计算机硬件损坏,致使系统感染木马病毒,造成整个机房机器感染和瘫痪,进而使服务器系统被破坏,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另外机房管理人员要根据课程安排经常更新或增加应用软件,而配置低的机房有些应用软件不能运行或者由于内存和硬盘容量小而导致机子运行速度很慢,这些问题都给机房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难度。

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计算机实验室高效安全运作的前提

1.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机房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完成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先后制定了“机房人员日常行为准则,学生上机守则,机房用电安全制度,机房消防安全制度,软件安全使用制度,硬件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机房使用并登记制度,机房资料、文档和数据安全制度,机房财产登记和保护制度,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守则”等规范性制度。每学期开学时组织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师进行使用培训,并对学生做好上机的应知应会教育。每次实验室的使用都坚持做好上机情况登记表(表1),并将记录情况归档保存,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

2.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

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维护。硬件的维护首先要做好机房灰尘和静电的防护,做好防高温、防震动的工作;其次要经常检查排风扇的运转情况,经常检查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使其运转正常、排风通畅;再次要做好正常开机与关机;最后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机房系统维护并做好记录(表2)。

软件的维护方面:第一,使用网络版本的还原精灵,能够较好地控制多个操作系统间的数据还原与数据备份在教学和考试中发挥的作用。第二,要通过网络克隆的方式,加强对系统出现问题的计算机进行系统还原,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三,要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地进行更新。第四,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进行远程统一的更新和安装,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五,管理人员在设置IP地址时要熟练,避免发生IP冲突的现象。要设有便捷的开关机制,以便随时接通和断开外网。

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

学校鼓励实验管理员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的考证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学校定期组织管理员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并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培训和进修活动,增长实验管理员见识,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目前,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中有3位网络工程师,2位软件工程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能熟练维护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软件及硬件问题。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为了更好地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互动教学,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带领下,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按时对各个机房进行维护检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带动其他同学在日常学习中互相监督,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目的

由于我校机房实验室建设起点高,重管理,讲实效,使机房计算机配备达到了省一类学校配备标准,机房教学条件良好,全部开放可满足我校7000人左右(包括业余班学生)需要,11个机房,有120个班,计算机课程52门,上机课时512学时/周,上机20480人次/周,除白天满负荷运行外,晚上、周末都全部排满,通过机房实验室人员的精心维护,机房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问题,机房使用率达96%以上。

互动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赞扬。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单调的教学形式中感到疲惫的逆反心理,声像图文并现的多媒体技术,强化了感知效果,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电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统考通过率为80%,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获奖,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沙盘竞赛获一等奖。除承担学校正常教学任务外,机房还承担了各类计算机考试,如全国本科网络考试、人事局职称考试、省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试,一年约4000人,并做到从无差错,考试秩序井然。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一名机房教师或机房管理员,要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加强机房维护力度,提高机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机房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高校;实验室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性条件,成为有效解决传统管理问题的技术支撑。尤其是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完善的管理平台,对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各个层面,对于完善现有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技术与实验室管理概述

1.1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以计算机硬件和对应软件为应用基础,实现各种分析计算或管理工作的技术类型。计算机应用技术产生数十年来,不仅高效地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推动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朝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也使得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广泛覆盖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1.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概述

实验室是高等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性硬件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是各门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不断深化背景下,实验室教学更是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1]。基于计算机技术构建新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体系,推动实验室管理朝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将实验成绩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3计算机技术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多数实验室还是采用传统模式,设备管理、实验品管理等效率较为低下,整体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衔接不足,以此对实验室使用效率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革新传统管理体系存在不足,提升整体管理工作水平,还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朝向现代教育体系方向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基于不同数据采集和传输方式,通过对应的管理软件,全面采集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实验室管理薄弱环节,采用对应措施推动实验室整体管理模式优化,是新时期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2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验室管理软件设计

2.1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实验室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主要是确定管理系统设计的程序、系统运行类型和数据库建设类型。就设计程序而言,实验室管理运行主要内容较为复杂,但是流程较为简单,因此可以选择NETFramework4.5或者VisualStudio作为开发工具。前者技术较为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并且配套技术文档较为完善,能够与windows平台深度结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后者功能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集成开发环境。在具体选择中,可以根据技术人员优势,选择较为合适的平台。在系统运行类型选择时,根据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特征,可以选择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为具体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新型信息化管理工具。采用客户机的纯浏览器,可以在不按照任何客户端的情形下,就直接完成对应的管理操作,更加节约管理时间和系统运行空间。数据库多是选择SQLServer2012企业版,其具有应用方便、分布合理、伸缩性强等特征,能够较好地与其他服务器相连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管理工作需求,选择对应的实用模块,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性能。

2.2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应用:B/S下的模块层级设计;自定义表单模块和数据持久层设计。B/S下的模块层级,通常包括表示层,也就是客户端与终端的接口服务功能;业务逻辑层,也就是内外部功能的代码转换;数据访问层,也就是人机交互功能。自定义表单模块是基于数据库MIS功能服务基础上,通过字段自定义、字段类型自定义和排序自定义,快速设计一些非关联表单,满足不同场景管理需要。数据持久层主要是满足数据保存安全需要,也就是要能够实现数据内容的储存和备份,减少数据丢失或外部入侵带来的风险。

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开放管理方面的应用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各类实验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必须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依照实验室规章制度办法,完善对应的开放管理功能。硬件设备方面,主要是包括门禁、智能语音系统和智能视频系统等。软件管理功能则包括使用预约、项目开放、成绩管理及信息查询等,以此为全校师生和特定群体使用实验室做好科学管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支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学校师生实验要求,采用优化方式进行设计。

3.2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用

在当前高校教育现代化、技术化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高精度和高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数量占比不断增加。这些仪器设备不仅采购成本高,并且运行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定维护周期,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维护工作。同时,通过系统管理,还能够准确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对使用频率进行优化,引导师生在预约环节选择对应的设备,以此有效避免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方面问题,提升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3.3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应用

在当前高校管理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实验室项目建设以及设备采购管理工作也更加规范,但是由此带来流程更加复杂,审批困难,建设周期拉长等现实问题,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依托校园网络构建实验室项目管理平台,能够将申请、审核、任务书、进度管理、申购信息管理及验收管理等纳入统一管理平台,通过项目运行信息的实时传输,缩减传统管理环节,优化审批模式,更好地提升审批效率,为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3.4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实验室教学管理是整体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导入计算机技术的根本诉求。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实验室管理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具体管理工作还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某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分析,能够结合学校整体课程组织,进行实验课程项目的智能化设计,并构建对应的管理模块[3]。这些模块类型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模块、课时安排模块、成绩统计模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项目实施进度人数统计模块、实验提醒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优化,就能够为实验项目教学管理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3.5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应用

低值易耗品管理在当前高校实验管理中,主要是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力度薄弱,采购不及时或使用浪费等方面问题,给教学工作开展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计算机平台的全面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低值易耗品使用特征,制定更加合理的采购计划、库存计划,保障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将低值易耗品纳入软件管理平台,实现采购申请、库存管理、出入库、统计与查询和预警值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整体管理工作的动态性,为低值易耗品正规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6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应用

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实验室各个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在门禁管理系统中,可以设置出入口考勤门禁设备,通过指纹或视频验证方式,实现对师生考勤的精准管理。在电源管理方面,可以设定开门开电、人走关灯,或实验设备24时状态管理等。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可以通过回放方式,查看实验室运行状况和学生实验过程,方便师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提升实验水平。

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已经成为基础性的技术类型,成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实验室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加强新型技术投入水平,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所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更好地完善计算机管理平台,在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基础上,为师生实验教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4-5]。同时,对于技术人员而言,还要适应技术应用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更加熟练地把握计算机平台运行要求,严格依照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求,对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优化,尽量做好设备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分析,把握师生实验室使用特征,对模块设置进行优化,以此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整体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5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部门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结合智能化技术应用,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推动整体管理体系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此才能够在确保实验室管理工作不断规范的同时,有效节约实验室运行成本,提升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德龙.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1(5):192-195.

[2]梁伟杰.云桌面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1):194-196.

[3]刘杰.高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8):25-26.

[4]刘玲.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2):4.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99-02

高校实验室(实验中心)在承担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提高办学水准的极其重要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其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规划;大批仪器设备的管理、调配和使用;教学和科研资料及实验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大量实验药品的进出库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调度等。面对如此复杂而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做到全面协调有序而且高效运行,而必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经过各学校实验室多年运用,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实验室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管理,其特点是研究怎样以科学合理的策略及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能量,使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发挥最大的效益。实验室管理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包括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及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实施、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室考核与评估、信息技术交流等。因此,高校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力量强大的实体,拥有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诸多优势。大量资源的投入配置、使用与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及保存,工作量很大,操作难度也大。如果用传统模式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也差,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技术与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面貌已经不再是玲琅满目的玻璃器皿,许多高度电子化、集成化的大型精密仪器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配置,这些电子仪器大都配置了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或者都配置了计算机信息终端。这些先进仪器的使用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运行、管理和维护。

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管理那些流动性大的通用设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实验室网络,使大量的实验室信息资源得到共享;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制作实验教学软件,开展实验网络教学,制作模拟化学实验室,实现化学实验的多媒体教学。建立实验室管理系统,使主管领导和实验室负责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监控实验室及设备的运行状态。

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化学实验室管理管理系统,运用Visual Basic 、FoxBase 、FoxPro 、Access等软件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系统。具体可制作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数据库,大型精密仪器管理、运行和维护数据库 ;实验试剂与耗材出入库记录数据库,实验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开发数据库。已有行业专家开发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室管理软件,有些是免费的,有较强的实用性。化学实验室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检索、运算、存储和输出等强大的高度自动化功能,对实验室所配置的大型精密仪器和种类繁多的实验试剂及各种材料等信息进行动态、实时的自动化管理,实现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1 实验室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

2.1.1实验室序列与层次结构管理

本学院的实验室基本结构为化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则按学科再分成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向下的结构序列还可细分,如分析化学含有仪器分析,其中又分为色谱、光谱、质谱等实验室;以实验中心为主体的组织结构,接受校、院两级的领导和管理,本身具有相当的权限,有较强的独立性,为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因为有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关系,在管理上较为复杂,因而管理信息和技术数据的精确处理和高效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数据库除了管理实验室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还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数据库中可以查阅他们的职务、职称、学历、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工作岗位与职责,以及科研与教学方面,个人及团队所取得的成果。

2.1.2 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

实验室(中心)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实验室各层次、各序列的管理权限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实验室日常管理与运行规则,安全管理规则、危险物品管理规则、财产管理制度、经费使用与采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登记及管理和使用记录等。以上各项管理制度可以把大量的文档、图形、影像等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方式建立和保存,构成索引链接的数据库,使制作、查阅、修改及更新都十分方便,并且便于实行网络化管理,适应纵向和横向的管理和监控。

2.2 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化学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建立实验室设备信息管理数据库,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室的各种资源,使资源管理公开化和网络化,实行仪器设备使用预约方式,根据教学和科研及各教研室的要求,合理安排使用时间,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开发SQLserver以及Assece等数据库平台,对实验室(中心)的仪器设备实行科学管理,主要的服务是把仪器信息录入、更新、查询、使用预约和跟踪维护。

首先,建立便捷而准确的仪器设备查询系统,以所有的仪器设备的主要参数(仪器名称、编号、型号规格、产地或购入日期以及报关地点等)为索引,查询时,输入仪器的某个参数(数据),就可以查询该仪器的完整参数、功能作用、技术性能以及使用和管理。通过设置链接,还可以查询到仪器的技术资料如使用说明书、线路图、结构示意图等。如此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科学管理,也给仪器设备的准备使用者提供很大便利。本单位人员通过连接实验室网络的电脑终端,就可以随时入网查询。本学院近两年购置了一批进口的大型仪器,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我们建立了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学院的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使用条件及要求,可以进行预约使用,在管理员的安排下,实现仪器的有序管理、合理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

2.3 化学药品与材料管理

2.3.1化学药品的管理

化学试剂由于库存及使用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是一种的动态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根据每一次的入库和领用的数据,设计一个具有自动更新功能的数据记录表,可以自动更新药品的库存状况。化学药品的库存量,是制定药品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某种药品即将用完时(当库存量为1或2时),可以设置自动提示。还可以设置试剂过期预警,当某种试剂到达预设的质保期限时,该项数据将自动发出警示,提醒注意尽快使用,避免浪费或影响使用效果。

在化学药品管理系统中,运用相关化学软件,根据药品的某个关键词如名称或化学式,就可以查询该试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还可以为配制溶液提供便利,当输入溶质、溶剂名称时,所需配制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就能够立刻计算所需的用量。此外,本单位相关教师可通过实验室网站递交购买实验仪器和药品的申报,以及审批和回复。

2.4 实验教学与测评

2.4.1 常规教学管理

设立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模块,载入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材、 参考资料、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以及所需运用是仪器试剂等,作为实验预习参考依据。同时,建立学生实验管理模块,内容有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内容、教学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记录、查询与处理等。还有建立学生实验档案,主要有学生学习成绩管理系统,分别记录学生实验技能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考查, 以及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和能力的评价,这些数据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录入,期末时进行综合考查评价。同时建立了学生实验信息数据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输入所指定的实验数据,作为实验教学的原始材料存档。另外,设立教学交流论坛,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2.4.2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中心设立有学生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空间。同时,在实验室网站设立有如下模块:1)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模块,学生除了完成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必须要做的实验外,可以选择其他所列的实验项目;2)实验原理和方法介绍:对开出的实验项目所涉及仪器设备、原理与方法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便于学生做实验预习;3)模拟和仿真实验:提供各种模拟实验软件或实验动画、视频,以及一些逼真的互动性较强的电子模拟实验,让学生联系所选学的实验课程进行虚拟实验操作,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设计和分析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4)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正对学生上传的实验报告、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提供让学生下载的学习参考资料如实验室实用手册、化工辞典、化学试剂配制手册、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资料等。学生通过实验室网络来查阅参考资料,十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学习。

3 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3.1 实验室的信息化要与院校的信息网络关联

实验室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网络的构成,要和学校及院系信息网络高度关联,接受校院两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监控。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开发和运行中保持与校院信息网络的同步以及兼容性、共享性和通用性,使实验室管理系统真正成为校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源。

3.2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

实验室(中心)要努力争取得到院校主管领导的重视,使他们充分理解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能够给实验室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对学校的办学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效益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因此给予决策与财力上的支持。使实验室(中心)的信息化基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获得所需的的资金投入,以及在人力和技术资源上的保障。

3.3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掌握信息运用技能。因此,在培养和引进实验室人员,要注重配备既有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双专业人才,把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由高端专业人员为带头人、拥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知识面宽、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构成的学术和技术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军. 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J]. 琼州大学学报,2005(5).

[2] 吴性良,马林,李妙葵等.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

[3] 张宏. 谈高校实验室实验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的管理[J].天中学刊,2004(2).

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 创新 实践 途径

作为培养教学人才、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肩负着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任务的同时,承担着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教学条件的责任,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大学生提供必需的教学设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1]。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认识到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要作用

与国外计算机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美国的计算机专业以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小型的操作系统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实验室的功能规划、实验室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功能开发等方面,许多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理论,忽视实验的片面思想,而且,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观点,增加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

2.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采用“块块”管理的模式,管理实验室,把实验室交给各个专门的学院管理,使得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进而降低了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价值,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比如计算机实验室,不能为电子专业制作提供实验条件,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高校教育质量较低。

3.计算机实验室缺乏管理队伍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一线教师负责,计算机实验室则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但是,许多高校只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使用,忽视了对其培养工作,未能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进修、提高机会,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不高。同时,一些高校只重视建设师资队伍,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积极作用,从而给计算机实验室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途径

1.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科研人才和教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该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实验室的利用价值,为师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以提高教育质量。在科技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观念,把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理论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满足现代社会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教育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队伍决定着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高校应该把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方案之中,综合利用实验室人力资源,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严格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实验技术人员能够认真完成工作,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引进人才,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资金、技术投入

实验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的硬件条件,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资金、技术投入,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的需求,合理购买实验设备,避免实验设备的重置、闲置,确保实验设备能够有效利用、合理使用。同时,在验收实验设备时,高校应该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做好技术资料、操作规程、安装、丢失、损坏等的记录工作,保证实验设备的质量。另外,在实验设备的管理方面,高校应该合理制定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督促管理人员定期检修、保养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确保师生能够拥有实验的机会[3]。

总之,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确保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国强,何丽莉,白洪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创新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8:106-107.

第6篇

关键词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人才建设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高校实验与实践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还承担着每一台仪器设备的管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队伍的结构还是人员总体素质,与教学科研队伍相比,均已滞后甚至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中央“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不少高校也积极制订“人才强校”规划,并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纳入其中,积极探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1]。

1因事制宜,加强实验技术队伍新生力量建设

一方面,实验室包括基础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校级或院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承担的任务不同,甚至机构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各类实验室人员的引进应根据自身工作任务及发展目标需要“量体裁衣”,对引入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大型高精仪器设备不断建设扩充,现有的实验技术队伍难以满足发展的迫切需要,急需补充新生力量。在人才引进环节,要以制度为保障。一方面要引进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甚至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科研和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其中管理人才的内部选拔与培养[2]。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室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共计15人,经过近几年人员“新老更替”,专职人员全部达到硕士或以上学历,“换血”之后,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得以发展更新,更趋合理。新生力量的注入为实验技术队伍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为实验室的整体发展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实验室坚持了由教授、副教授到实验室兼职,负责部分实验课程教学、指导科研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这既有利于强化课堂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结合,又可以增强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此外,普通专业课教师也积极加入实验室的建设和辅助管理,让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更贴近课堂需要,更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让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均能得到长足发展。在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过程中,更多的研究生助教得以作为流动编制进入实验室,这样既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3]。目前,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室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一支全面涵盖纺织、化纤、染整、服装等方向,实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及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专业实验技术队伍。

2完善量化考评体系,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工作竞争意识

如果统一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对应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和不同的工作内容,会无法量化和实施,将直接导致实验技术人员考评体系模糊,无法体现岗位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科学的考核为实施“按需设岗,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人事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实验技术人员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固化思想,以科学的考核来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导向和激励,不断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4]。我校在当下积极推进的“综合改革年”中也再次明确提出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与设想。在已实施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职务和待遇终身制”的聘用制、项目制的基础上,实行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聘期考核由人事部门、工作部门、专家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5],对人员工作表现进一步落实“多元化、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考评规则。纺织专业实验室针对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依据学校制定的考评基本原则,以及二级单位预设的年度目标绩效来细化个人考评规则,大体包含基本内容的考核和绩效奖励两个部分。具体对实验技术人员德、能的考核为定性考核,主要考查其政治表现和工作表现;对实验技术人员勤、绩的考核为定量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实验教学及改革、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室开放、日常坐班、科研工作等。另外,对专职实验室人员独立进行科研、实验教改以及实验技术立项的,应加以引导和鼓励,对其和获得其他奖励,在考核中都应有所体现[6]。该考核办法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中的贡献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作为人员绩效发放及各类奖惩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7]。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投入—产出率”的概念,进一步强化绩效,出现梯度分配方式,打破大众化分配习惯。

3强调科学发展,激发实验技术队伍更大的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缺乏实验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应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有关实验室管理办法,为实验教学人员留出发展空间和发展途径,积极改变实验室专职人员的现状和未来。1)应从政策上制度上加大对实验室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主动帮助实验技术人员,特别是青年实验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缩小差距[8],从根源上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特点,细化具体绩效考核规则,并出台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包括实验教学评教,开展各种评优活动,对在教辅服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科研及提高实验室共享效益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9]。2)应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不断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进修和培训机会,满足个人成长和岗位发展的需要。包括业务培训、学历提高以及国际交流。业务培训根据具体实际工作,分为仪器设备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类的相关技能培训[10]。学历提高即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学位[11]。在社会高度发展与融合的今天,国际化不可避免,高校在留学生培养,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项目合作等方面已日渐深入。这也要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借助国家和高校搭建的国际合作高端平台,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交流,真正汲取到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学校、实验室发展的“营养和精华”。3)积极鼓励实验室人员进行自主科研,高校应该以制度来保证,确立长效机制[12]。在校级、院级层面,应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发展成长需求,在实验技术、实验教改、科研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启动经费的覆盖支撑,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验技术队伍创造迎头赶上的契机。对此,我校设备处已不断加大投入,定期启动实验技术立项申报,旨在鼓励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13]。4)学校应制定并落实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单列的政策,使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积极努力,有更多机会获得职称晋升,进一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14-15]。国内有的高校早已就此开展了积极探索,四川大学自2014年起,由设备处牵头,组织进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真正有的放矢,高度明确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目标和任务。另外,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明确推进并落实社保制度改革,也将实行职称的“评、聘”分离制度提供了可能。首先,建立起有形的职称评价体系,明确具体条件与要求,能基本达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职称的晋升通道保持畅通。其次,完善以量化考评体系为基础的竞聘上岗体系。单位依据人员、岗位的构成比例公布岗位数量与基本要求,人员竞聘上岗,单位择优聘用。年度与聘期科学量化的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下一个聘期的岗位级别,甚至可能出现高评低聘。因此,要真正建立起通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人员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力争实现个体更大的产出与创造力。

4结束语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补齐实验技术队伍这根“短板”,高校需更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但体现了“人”这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高校与实验室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一手抓人才引进,另一只手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更需要高校各级单位有力的制度支持与系统化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条件及发展空间。其次,转变观念,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将实验室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摆到同一条水平线,不宜厚此薄彼,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施展其专业所长,激发其最大效能。这样,将会更大地发挥实验室的积极作用,真正用好实验技术这支队伍,使之在高校创新改革之路上,能发挥出更重要、更出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键.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112-115.

[2]蒋景华.转变观念因事制宜组建实验室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1-4.

[3]何国琼.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59-161.

[4]江波,颜萌.绩效视角下高效实验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39-242.

[5]李进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117-119.

[6]李勇.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602-1604.

[7]林明河.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5.

[8]袁晓明.浅论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38-141.

[9]傅秀芬,闻星火,黄乐,等.制定激励举措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6(10):1302-1306.

[10]王海波.实验教师队伍业内发展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38-242.

[11]刘伟.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24-126.

[12]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48-150.

[13]何国琼,谭祖跃.纺织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35-137.

[14]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6-8.

第7篇

1精细化管理及其特征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4],并非某种具体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倡导凡事应坚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提倡人们养成用心做事、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追求,并非某种具体标准,它启迪人们要打破常规和经验定势.用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等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过程,并非某种既定目标.管理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方式从粗放到精细,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运行过程循环往复,层次水平螺旋提升.

2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

2.1实验室建设

最近几年,我院除学校正常投入以外,持续得到了10余项省部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资助,如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部—IBM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江苏省品牌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家级校企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河海大学—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河海大学—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校企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河海大学—常州移动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实践中提出把大项目化整为零,划分为若干个学院级别的子项目,由课程负责教师或学科负责教师担任子项目(相关实验室建设或改扩建)负责人,要求他们组织相关人员(子项目参与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翔实的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实施进度表.为充分调动参与教师积极性,年终工作量测算时,我院会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对子项目负责任人和参与人认定合适的工作量分值.这样,学院从领导班子到子项目负责人,再到参与人,一级督促一级,层层抓落实,可有效提升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2.2实验教学管理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划分为“三层次实验”,即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5].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院制定了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基础实验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C++、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高频电子线路、软件工程、DSP技术、EDA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12门实验课程.为确保基础实验教学质量,我院采用“五环过程管理办法”[6],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实验报告、实验考核与实验室开放等5个环节中,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环环相扣,使每一环节均落到实处.提高性实验内容要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题目要与企业科研或生产相关,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开出“课程设计”和为自愿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和指导.我院对课程设计采用“六环过程管理办法”[7],在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课设报告写作与评阅等6个环节中,均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环节师生均有抓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则采用“七环过程管理办法”[8],对“双向选题、方案论证、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验收答辩和成绩评定”等7个环节均给出明确要求.研究创新性实验须有企业导师参与,作品要达到学院实物验收标准,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实践创新活动,和为申请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科研服务与指导.对于毕业设计,采用“十环过程管理办法”[9],对“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10个环节均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我院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5年我院教师在实验技术与管理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上,50余篇;近3年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这些研究成果为实践教学管理的进一步精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3实验室专任教师考核

实验室专任教师业绩考核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验室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传统的实验室专任教师的考核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随之而来的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奖金分配是“大锅饭”,这样不利于调动实验室专任教师的积极性.我院从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岗位任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实验室专任教师考核办法,提高了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3.1物联网工程学院实验室现状

我院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电子信心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物联网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总面积5300m2,设备2623台(件),总值1053万元,面向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本科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3个硕士专业,开设12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以及提高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课程,实验、实训项目个数185个,现有实验室专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实验师7人,硕士以上学历8人,在读博士1人.

2.3.2实验室专任教师考核办法

传统的实验室专任教师的考核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是由于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工作既有实验教学,又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还有科研和社会工作等;具体到我院实验室专任教师,他们工作内容跨度大,有专业实验室岗位、有基础实验室岗位,还有计算中心实验岗位;服务面向专业多,共有11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专业;职称和级别差别大,有初级实验师(11—12级)、实验师(8—10级)、高级实验师(5—7级);学历层次差距大,有在读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所以用简单粗放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比较困难,长期以来,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多数定性而不定量.我院首先界定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岗位任务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科研、社会工作等,然后以学院文件的形式对各项工作给出了量化方法和权重,最后给出了各个级别岗位的总分要求,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从而激发了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使学院的实验教学和实验设备管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考核实践中,对于超过总分要求的给予表扬奖励,对于达不到总分要求的给予帮助,要求在下一年多承担一些工作.

2.4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量化

我院明确实验室设备管理由实验室专任教师负责,并规定了设备管理要求:实验室专任教师协助实验教师完成所管辖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任务,排除实验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做好所管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统计报表、实验设备维修保养;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和补充;做到实验仪器设备账、物相符;设备维护、保养、修理、调剂、报废及时;仪器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完成实验后清理入库和安全检查工作.实验设备管理工作量(S)按课程类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和门数计算.

3结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仅2014年本科生就获得13项国家级竞赛奖,72项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受理专利22项,专利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颁证21件,12篇.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个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玉剑,焦宇,汪金辉,等.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239G241.

[2]陈永军,刘进,汪国高.基于量化考核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02G205.

[3]葛碧洲,石辉.基于10N算法的实验室量化管理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225G227.

[4]杨显贵,张昌民.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G85.

[5]朱昌平,黄波,朱陈松,等.通过“三层次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5G8.

[6]朱昌平,梁行建,朱陈松,等.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的“五环”过程管理办法[J].教育教学研究,2007(1):26G29.

[7]朱昌平,朱陈松,张红苹,等.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六环”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045G1046.

[8]朱昌平,朱陈松,路龙惠,等.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七环节”过程管理办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2):11G14.

[9]朱昌平,王瑞华,朱陈松,等.“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办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01G11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实验室 学生社团 有机结合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67-02

随着高职院校社团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的学生社团不断涌现,其管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学生社团活动也愈来愈丰富多彩。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生社团及其活动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同时,应尽快地、较好地、科学地与学生技能训练相融合。这不仅仅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如何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学生社团参与的现状

(一)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中缺少学生社团参与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各种专业社团、艺术社团、服务社团等层出不穷,几乎覆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业余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以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还很少。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工作了解不多,社团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缺乏对社团成员的深层次需求分析,社团主负责人组织活动时更多的是以娱乐为主,即使是专业社团开展活动也与此相似。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对于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积极想办法吸引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中来。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通常挑选一些学生参与实验室设备维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学生通常只是个体或小组,成员间的横向交流协作以及新老更替不协调。如果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申请学生社团,利用社团组织功能,参与服务于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工作,则可以实现“双赢”的效果。

(二)实验技术人员较少参与社团指导

一般情况下,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比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这是由两者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任课教师。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型社团,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导致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难度加大,尽管其在专业技术以及在时间的安排上有很大的优势。面对这种情况,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要想把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融入社团活动之中,就应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这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三)实验室没有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设备技术条件优越,课余场地较多,安排便捷,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只是不定期地作为某个专业技能学生社团进行技能竞赛的场地,课余大部分时间空闲的比较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与学生社团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分工发展,高校学习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突出,而当大学生对其他科目专业的需求学校不能直接满足时,这种需求就会催生新的社团。经调查可知,许多高职学生对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的维修维护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有许多学生的需求存在,创设一个新的学生社团,或者向现有的学生社团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完全可行的。

(二)院校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要选择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加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实验技术人员紧缺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在实验技术人员的长期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维护成为实验室维持正常运转的必然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实验技术人员个人从学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参与到实验的管理,实行点对点的管理,学生参与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协调运作与长远发展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实验室引入学生社团,甚至主动推动学生创建相应的专业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业,实行系统的组织管理,就可以较好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充实实验室的管理的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供平台。

(三)实验室和学生社团有相互促进的条件、动能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有活动场地和技术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学习活动的场地,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甚至成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如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传授实验室设备维护技术给学生;学生将学到的技术,通过维护实验设备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应用、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也完成了社团的活动;另外,通过学生社团,利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可以将各种技术长期传下去,从而减少实验技术人员重复教授技术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学生学到了技术也有积极性,两者实现了各取所需、协调发展。

三、实验室管理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探索

(一)实验室开放项目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对接

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主动联系学生社团,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放实验室活动,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机统一。另外,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主动联系学生,推动建立适合的学生社团,实现实验室更进一步开放。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动学生创立了“六双团队(协会)”的学生社团,在社团下创设了“企业模拟经营沙盘”项目组,负责组织实验室开放和“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竞赛等,很好地促进了实验室的开放。

(二)实验室技术维护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对接

实验室的设备维护是高职院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把对实验设备、技术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成立学生社团。然后,将一些社团活动内容设置成实验设备维护、实验技术改进等。通过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着重在动手能力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动手机会,安排他们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场地,引导他们研究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促使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

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强,又有正常坐班的时间优势,联系学生方便,这为其更好地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技术和时间的保证。实验技术人员要想成为社团的指导教师,需要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创建为实验室服务的学生社团,并使自己成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这样,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指导学生社团的任务,又完成了实验室设备维护工作;对学生社团而言,社团活动开展了,社团成员提高了技术,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实现了双赢。

(四)推动实验室成为学生社团训练基地和活动场所

实验室通过学生社团,引导社团成员(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社团活动,如果在相关实验室悬挂相应标识、张贴社团活动的信息和成果等创造氛围,宣传社团及其成果,可以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也会促进社团更好地为实验室服务。如我们指导创建“六双团队”(协会),在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模拟经营对抗实训室悬挂了“六双团队训练基地”牌匾,并在实验室中张贴社团参与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相关信息和成果,提高了社团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实验室管理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发展与思考

第一,社团组织结构创新。在高职院校当中,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一般为院系两级管理,设立了系属实验教学中心。系属实验教学中心一般都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服务多个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按照常规的方式创建的多个学生社团,不利于开展活动和管理。因此,借用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创建企业化的学生社团(社团的组织结构如图1),学生社团设置数个项目部,实验技术人员分别为项目部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社团活动,完成实验室开放工作等。

第二,推进学生社团进行社会服务。实验技术人员通过指导社团成员,并使部分成员达到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能力,进而通过社团为社会或企业有偿服务,以充实社团的活动经费,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反过来也为实验室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加强学生社团与专业教学全面结合。依托实验室的学生社团,如果仅仅是满足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是不够的,应该将开展的社团活动,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让社团活动的成果反馈专业建设上,实现回归教育教学本位,努力实现社团活动、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三位一体,以实现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生等.实验室向学生社团开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

[2]骆伦彪.激活学生社团功能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J].广西教育,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04LX063)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10-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既能创新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实验室是高校校内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勇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推动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观念滞后,对实验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形成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观念,对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虽然也参加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同时,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缺乏人本管理,很少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长期研发能力的开发,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导致实验队伍不稳定,无法对校内实验室实施系统、全面有效管理,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因此,实验室管理的理念有待创新。

2.设备分散闲置,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仪器资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在仪器设备申报、购置过程中,各专业各学科的实验室相互竞争学校有限的预算资金,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结果使得每个专业都无充裕的资金购置多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配套的专业仪器设备,有的实验室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时候没有前瞻性,新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淘汰闲置,出现设备闲置积压与设备短缺并存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也难以实现共享。

3.实验室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对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要求,高校实验室建设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科学、协调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机构与高校其他部门关系不顺,职责不明,有些高校没有为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校实验室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机构,造成了实验室规模小、管理分散、效率低,实验室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纠正机制,实验室档案建设不规范、不完整,一些实验室的档案建设甚至完全取决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个人积极性,随机性较大,与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实验室管理的不协调和混乱,难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运行,与现在高校所要求的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不相符合。

4.实验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实验教学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实验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少,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教师有较大差别,学校也忽略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关心和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成绩难以获得应有的肯定,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稳定,不仅很难调动现有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间接导致实验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非合理性,极大地阻碍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举措

1.创新管理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有的理念束缚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可以促使管理人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实验室管理的思想意识和理念,重新认识实验室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新原则和新价值观,推进实验室管理改革的进程。观念决定机制,对实验教学地位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实验室管理体制模式,并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实效性。观念的改变,要求全员参与,全面落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观念改变,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中人、财、物、信息、任务等方方面面,与高校发展宏伟目标密切相关。在科技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树立起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观念。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在相关政策上向实验教学倾斜;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只有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才能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到位。

实验室管理观念的创新要引进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验室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上强调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广大教职员工的发展为目标,从实验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和整体素质,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教育机会,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对学生引导性管理,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学生也应当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有权参与实验室管理活动及其发展战略决策。

2.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一间实验室一般仅为一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分散型管理模式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模式曾经对配合理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验教学的深入,这种实验室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当前,实验室的管理应该避免多方管理,应该进行资源化管理。我们可以学习和参考一些具有成熟和规范的管理模式的高校的经验,与学校的定位、组织结构和设备管理相结合,对原有的基础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建立形成一种协调、科学以及完整的实验室集中型管理模式。

高校可以撤销院系、教研室对实验室的管辖权,专门成立实验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都由学院各实验中心分别承担,学院所有实验室的建设由学校层面统一规划和考虑,实验耗材经费由中心支配,实验中心根据各门实验课程对仪器设备实际需求量,对购置计划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购买、照顾重点、适当调整、合理分配。这样极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避免了实验耗材的浪费,使各门实验课之间的实验耗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教学难以监控等问题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更合理的规划、更科学的管理、更高效的运行,以及更为明显的实际效果。

3.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1)建立《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权限。(2)安全落实,制度先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科研成果的保密,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首先应做到及早防范、有章可循,杜绝事故的发生。制定《实验室安全规定》,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让师生员工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保持自觉的安全行为,让安全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3)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完善设备出入库手续,建立仪器设备分户明细账,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4.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不行的。实验室人员不仅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实验室队伍,是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1)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及作用,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证中青年高级职称的人员愿意到实验室的工作岗位上来,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3)建立完善的培训与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及岗位责任感;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或鼓励进修,及时更新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交流,提高实验室的生机和活力;鼓励实验室人员结合教学开展科研,不断增长能力,促使实验队伍的自我价值得以更好实现。(4)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在人才引进要求上不应只看重学历或职称背景,更应重点考察引进人才的实验操作水平及科研能力。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

[2]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技术队伍;队伍建设;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09-03

对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高校而言,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师生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硬件设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和保障条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使得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仪器设备的量与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在当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迅速增加,仪器设备的档次快速上升,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优势,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各级部门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我们的文献调研,绝大多数文章从高校实验室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的重要性出发,认为高校应该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保持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12]。我们根据我国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历史和国外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配置情况,认为现阶段高校要做的不是简单地保持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根据我国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变化情况,用新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探讨我国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转变观念

学者对于高校实验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大多数文章普遍认为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不足[1-12],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实验教学被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得不到重视等。本文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实验技术人员进入浙江大学中心实验室工作,作为过来人,对上述情况有深刻的认识与感受。但是,与大多数文章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各级领导对实验室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问题在于不能简单参照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方法来建设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高校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建设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了大批高层次的仪器设备和后续的“211”、“985”建设。高校领导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大多数国内知名的高校都建立了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和中心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并把相当数量的1977、1978级优秀毕业生留校后安置到实验技术岗位。这一举措使得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但是,随着各级政府多年持续不断的财政投入,高校办学条件逐步得到大幅改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不但数量众多,而且仪器设备的档次也赶上了国际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要求高校管理层继续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的模式去建设实验技术队伍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必须考虑转型,以适应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二、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使得对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降低

现代仪器设备迅速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单片机、存储器、程控逻辑单元等集成电路在仪器设备中的大量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仪器设备中的应用,使得仪器设备越来越自动化甚至“傻瓜化”。仪器设备使用人员不再需要具备仪器设备相关的硬件、软件知识就可以很好地使用仪器设备,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对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需求下降。另外,由于现在的仪器设备大多使用了智能化程度很高的集成电路以及单片机和计算机,加上仪器设备供应商不提供详细的电路图,实验技术人员在仪器设备维修方面几乎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上述两个因素使得专职的实验技术队伍的“生存”出现危机。这与我国的家用小汽车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司机各个都是汽车专家,需要具备各种专业知识,大多数司机都能给汽车进行一般的维护保养。但是,到了现阶段,随着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智能化以及自动档汽车甚至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汽车电路和软件的复杂程度已经使得私家车车主自己动手维修、维护汽车变得不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完全相同的。

三、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科学研究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对相关科学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实验技术人员要对待测量的样品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才能正确地设置仪器设备以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对于大多数专职的实用技术人员,往往按照常规的操作模式对待测的样品进行测试与加工。这对大多数普通样品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样品,按照常规的操作模式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是原创性的,而这些原创性成果的基础往往是制备出一些新的特殊样品,或者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测试而获得了新的结果。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对待测试的样品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要有深厚的研究背景,这是一般的实验技术人员无法达到的。只有实际参与科研的人员,才能根据具体样品的情况,把仪器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因此,高校科研的发展要求高端的仪器设备控制在研究人员手中,而不是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手中。

四、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应交由仪器设备供应商或厂家完成

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实用技术人员不但会用仪器设备,而且还会维修仪器设备。但是,随着单片机、存储器、程控逻辑单元等集成电路在仪器设备中的大量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仪器设备中的应用,使得仪器设备越来越自动化甚至“傻瓜化”,实验技术人员在仪器设备维修方面几乎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高校在考虑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时不应再把仪器设备的维修作为建设这支队伍的目的之一。相反,仪器设备的维修应该在仪器设备购置时得到充分考虑,对某些重要的仪器设备应按照国际惯例向仪器设备供应商购买维修合同,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减少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员数量,降低办学成本。

五、实验室管理工作应该大力加强

上面的分析说明,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专职的实验技术队伍的需求和要求反而降低,同时必然要求教学科研人员参与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但是实验室工作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那么教学科研人员将无法应对烦琐的实验室事务性工作上。因此我们认为,在减少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同时,应该适当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学院、系级实验秘书从事实验室事务性工作[12],而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权交由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另外,我们认为高校可以考虑招聘少量科研能力强、实验技术水平高的资深研究人员作为仪器设备的资深应用科学家,由他们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实验[9,10]。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设立实验技术关键岗和重点岗等岗位也反映了这个发展趋势[2,3]。我们认为这是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在建设实验技术队伍时,必须充分考虑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现状。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走少而精的路子,实验室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应交与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应交与仪器设备供应商,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应交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同时可聘请若干高水平的具有很强科研背景的教师作为实验技术专家,参与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8):417-419.

[2]钟敏建,张文俊,陈新,李华婧.设立关键技术岗,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3]于海燕,肖楠,程蕾,陈敬德,温光浩.推行关键技术岗,开辟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新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83-185.

[4]向东,王青,段平忠,徐波.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04-2207.

[5]谢静,曹菱,傅凤英,陈少才,李铁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92-195.

[6]姜海荣.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14-115.

[7]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54-259.

[8]温光浩,程蕾,陈敬德,李红,陈步云.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8-11.

[9]徐洲.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6-18.

[10]徐晓忠,徐小军,杨潮.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50-51.

[11]林明河,贾延江.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5.

第11篇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现实意义;问题;有效策略

科技的发展依靠精确的实验数据来支撑,精确的实验数据受实验水平、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影响较大。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标准化、精细化、精准化的检测数据来判断商贸物品的质量,此时对于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已经上升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因此,完善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1、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1实验室管理水平的突破和提升 国际化的竞争依靠的是技术壁垒形成保护屏障,而如何在技术壁垒中掌握检测的高超技术,提供精准的检测数据是降低损失的有力保证。在标准化管理下,检测环节环环紧凑而相扣,人员精、气、神、技术充分展现,能够认识到不足而自我完善和修正,使得团队能力有所提高,整体检测实验室从管理水平上、人员素质上、职业操守上等都能够得到突破和提升。

1.2适应国际贸易千变万化的局势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应领域不受冲击,在政策、标准上不断改变,在产品质量的检测上更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检测内容的扩大,检测标准的提升来形成贸易壁垒。而标准化管理检测实验室,能够使我国纳入到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的成员经济体中,使得我国实验数据更加精益求精,并被其它成员国所接受,从而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这无疑是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的一种新方式。因此,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力举措。

1.3检测数据精准性得到公认 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能够调动自醒意识,尽快完成技术修正达到标准化程度,从而检测数据达到国际公认水平,避免了我国贸易因检测数据的偏差而产生的贸易成本增加问题。检测数据的精准化使得我国更具贸易竞争力。

2、检测实验室完善过程中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检测团队核心成员少,团队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受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范围不断增大和更新,而团队在技术创新上并没有跟上国际环境的变换,这使得检测工作效率过低,能够担起检测攻坚的中坚分子少之又少。另外,团队成员自身的理论知识不够充实,实践能力表现不佳,检测数据难以达到标准化要求。使得检测报告不具备影响力,无法获得公认。

2.2检测配套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

国际贸易中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检测要求不断提高,有些检测要求难在陈旧的检测设备中得到精确的检测结果,而检测设备的更新配套或升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我国政府在经济支撑上能力有限,无法为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及时更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检测技术往往伴随着设备的陈旧而无法得到创新和改进。

2.3实验室管理水平过低 当前条件下,由于实验室管理在认识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形成国际发展意识,既使有了检测资质,但仍然有部分实验室不能配套先进的检测质量体系,使得贸易中的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检测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与标准化检测存在较大的差距现象。

2.4标准时效性差 检测标准随着技术壁垒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与更新,要求检测实验室不断提升检测标准与之相适应。但是,受资金、认识、管理水平、团队反馈等方面的影响,检测实验室在标准改进上鲜有作为,使得标准过时,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3、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3.1标准化管理提升团队能力 标准化管理是指在检测质量上、检测技术上、检测工艺上等都要尽可能的达到国际要求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各方努力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将每位成员都往核心成员方向培养。并在管理意识上,管理体系上向标准化迈进,从而实现标准化管理,在贸易中与国际标准接轨。

3.2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检测设备的更新与升级 突破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贸易企业注资、银行借贷、检测单位自筹等方式将资金来源进行拓宽,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助力检测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升级。另外,对于新的检测设备的引入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和论证,切忌盲目跟风。

3.3健全内部管理体系 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要从实验室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标准化制度配套、标准化技术配套、标准化评审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善。特别是在内部评审上要加强管理,以提高检测的整体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4做好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与创新,特别是在贸易检测中,方法的先进不能靠单方面的例证,而是要在检测实验室里进行先进性的比对,将新、旧方法,将几个不同的检测实验室的水平等都进行印证,从而推敲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数据。这样才能在标准化管理中做到方法有改进,设施有升级,技术有创新,检测结果有说服力。

3.5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 仪器分析越来越受到检测者的欢迎并在目前的检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检测实验室更要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标准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填补标准化管理上的“漏洞”,可以探索把信息技术、仪器技术、分析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3.6有效的质量监督 实验室应根据专业范围配备足够的(检验人员的10%左右)、具有一定技术经历、工作资历和素质的监督人员,对本实验室检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公正。

3.7搞好培训 通过全员培训让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熟悉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从而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在此基础上对检测人员着重在新标准、新项目、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结语

国际贸易变化多端,检测标准更是多变,为适应这种技术壁垒,检测实验室就要在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检测团队的能力,广纳资金,及时更新设备,促进内部评审的不断完善,从而快速的实现标准化管理检测实验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进.刍议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J].中国纤检,2009(11)

第12篇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技术应用;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概述

   1.1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作为向学生开放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人员流动量和使用频率是巨大的。使用频率越高维护工作量就越高,并且由于来上机人员的学科不同实验室计算机系统中需要预装各种的应用软件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抛开自由上机时间不谈,单单是为了满足上机教学的需求就对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形式单一并且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利用长久以来的工作经验来应对不同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工作规章制度。而引人计算机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轻松了许多,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常规管理需求还能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简化了管理难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1.2当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我们来研究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1)学科分散缺乏融合:当前的管理模式中,各个学科经过单独划分实验过于分散,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同步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结合如今的教育管理趋势,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学习方式正在逐步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管理方式限制了这一融合性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更是为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了阻碍。

    (2)实验室功能过于单一:实验室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实验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中,实验室资源的分配不够科学,造成了很多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被规划的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利用率。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实验室资源的管理不够统一,很多实验室的管理分散到不同的管理人员,实验室资源不能做到共享。

    (3)技术人员素质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技术中,实验技术人员由于被局限于长期管理单一功能的实验室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造成了自身发展的惰性。另外因为制度问题,各科技术人员与其他学科的技术人员缺少交流,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4)学术交流难以进行:在传统管理方法中受到制度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制约,很多学生在实验室中得不到充分的实验机会。另外由于实验室的功能过于单一,使得通过邀请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难以实现。

2. 实验室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

    2.1实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实验教学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心得,教师反馈和批阅信息等一系列的教学反馈过程在传统实验管理中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计算机语言类的实验教学中,海量的代码和注释难以通过纸质文件提交。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将实验的反馈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实验前的实验资料、实验中的数据信息以及实验后的学生反馈信息统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交和下载。所有的这些过程完全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实验资源的浪费。

    2.2.学员学习操作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最为直观的一项应用莫过于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利用集成Flash插件技术,应用其中的ActionScript脚本语句完美的模拟了计算机操作实验中的真实画面。学生可以通过任意一台终端远程登录系统开展实验,并且系统会将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通过模拟画面呈现给学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有效的缩减实验资源成本并且能够在同一实验环境中模拟不同的实验科目。

    2.3实验室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实施了实验室开放政策。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公共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单独选择需要使用的实验室并且自行开展实验。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给实验室的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麻烦。开发制度要求教师甚至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实验资源包括实验室、实验终端和实验设备。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专门设立了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块。学生和教师一旦登入就能够查询相应的实验资源是否空闲并且能够在线提交实验申请。系统受到申请之后会自行查询相关信息,如果申请中的实验资源空闲则会批准该申请。而在该模块主页中会对实时的实验室资源实验情况进行,包括: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室实验安排和参数设置等等信息。

3. 实验室资源管理与维护

    3.1计算机系统维护

    (1)硬盘保护系统:常规的硬盘保护机制包括硬盘保护和CMOS参数保护两个子系统。其中硬盘保护子系统能够解决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错误操作引起的硬盘数据破坏、病毒入侵、系统文件删除或者硬盘格式化等种种对硬盘数据的损害。这些错误的操作造成的硬盘数据损害很容易引起系统启动异常甚至是启动故障。而硬盘保护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是在每次开机过程中恢复系统,保证了每次开机系统都能正常运行。

    (2)病毒防护软件的维护:和其他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相同,一旦将专业平台连接互联网络,安全问题随之而来。在这些安全问题当中病毒的防护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专门的病毒防护软件,网络病毒会伴随着操作人员的无意识操作入侵系统和管理平台并且对其中的数据造成危害。为了防止病毒在实验室信息化平台中肆虐,除了需要在服务器和各个终端当中统一安装病毒防护软件之外,更要对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和维护。

    (3)专业应用软件的统一安装:在上文中提到的专业实验软件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软件版本号和更新包信息的备份和记录。并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平台中的终端施行统一安装操作,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跟可以为软件的运维提供便利。

    3.2硬件资源维护

    计算机硬件资源在属于精密设备,对实验室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粉尘等比较敏感,这些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都会对硬件资源造成损害。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硬件资源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规的硬件维护操作包括:机箱内部粉尘清洁、外设接口检查、主板设备插口清洁和电源检查等等。除了这些管理人员的常规维护之外,对于终端的使用人员来说,对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意识培养同样重要。

4. 总结

    上文中提到了一些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一些计算机技术以及实验室运维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无疑是繁琐的,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引用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压力,不但节约了人力资源更是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只有树立正确的运维意识和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才能使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玲,徐伟平,胡敏.网络化分布式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

[2]章奕晖.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思路.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

[3]李蔷网.络化机房管理的思考与实践.2004(03).

[4]王少东.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01).

[5]徐静年,郭奋,何予.高校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6]周详,张金良.韦乾教学实验室评估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