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说到上公开课,不少人的条件反射就是紧张,紧接着就是“充分”的准备,充分到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连接语都详实周到,充分到哪个问题叫哪个学生回答都深思熟虑。因此上课时战战兢兢,唯恐课堂进程脱了轨。
这样的课堂,因为怕学生“节外生枝”,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必是一环紧扣一环,没有留白。一旦开始上课,学生就如走入羊肠小道,只有亦步亦趋的份了。记得有一次,我上《金色的草地》一课,为了体现“民主、平等”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些颇具发散性的问题。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提了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想说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学生有的说“快乐”,有的说“美丽”,我微笑着将这些词语一一板书。忽然,班上的调皮鬼邱××又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老师,我觉得这是一片麻脸的草地!”班里的学生哄堂大笑,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我当时也是始料未及,又好气又好笑,心里有点噌怪他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但为了体现课堂的民主,尊重学生理解的个性化,我将“麻脸”也写在了黑板上,面对跃跃欲试想要激情满怀畅所欲言一番的邱××同学,我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了句:“你的理解很有自己的特色,请坐”就把他给强“压”了回去。我分明看见他原本发亮的眼睛中闪过的一缕失望,那盏发亮的“灯”也渐渐熄灭了。事后我常想起那个逐渐黯淡下去的眼神,假如课堂上我不是选择了按部就班,对这“不和谐的声音”稍加注意和引导,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理解,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不定“初读后畅谈感受”也不会成了摆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些,能走入文本与之对话,而不是进入教师预设的“波澜不惊”的轨道,说不定,这样的课堂会带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应重视课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
平时课堂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样板课”,而是“处女课”,教师反倒能抓住瞬间机遇,让精彩闪亮登场。记得我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上课伊始刚来了段激情洋溢的介绍导入,教室角落里忽然飘出了“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歌声。我一愣,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笑声,继而有人也轻轻地哼了起来,我也不禁笑了起来。看我没有生气的样子,课堂里就热闹起来了。此时的课堂似乎有点“乱”,我要是把脸一板,也能很好地“控制”局面,然后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进行。但是,学生的兴趣点都集中到“齐天大圣”上,强压他们的兴趣点,那多扫兴啊!我何不“顺其自然”,把教学的重点聚集到读悟、评价孙悟空上,再由此读悟到其他几位人物的形象和文本语言的精彩上呢?“同学们,老师对孙大圣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有趣的故事吧!”随后,我把教学流程作了调整:(1)读悟描述:先请大家从现成的课本材料中找词句来描述孙悟空。(2)整合表达:把刚才零零碎碎的语言信息整合成一段流畅的语段,向大家介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3)探究提炼:同学们,大家都不厌其烦地观看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请选择其中一两个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写你的阅读体会,两周后交流。以上教学设计是由学生的兴趣点而引发的,事实证明了三个阶段的学习既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感受到了孙悟空的形象,也体悟到了文本语言的精彩,初步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文学魅力!
课堂上,清醒于自己的世界不如醉心于学生的天地!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全旺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导致教师们叫苦连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方法用尽就是效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效果才好?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三个方法。
一、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章,挖掘文章阅读的兴奋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1、找准文章线索。课文的写作线索,如《白鹅》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将心比心》的课题“将心比心”等词句,它们统领全文,具有贯穿作用。把握住这些,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章的对话状态。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利用这句话进行贯穿全文的教学: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学生从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学过程没有烦琐的提问,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对话。
2、抓住重点语句。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点讲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写草地的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两处写景的文字,,还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满哲理的语句等等。这些地方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很有裨益,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生长。
3、适时解答疑难点。文章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如果不适时的给学生以解答,学生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中的“点缀”一词时,不出示点缀着野花的图片,而是老师让孩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绿草,再点缀一朵红花。这个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妙之处,看我们能否像伯乐一样将它的妙处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让自己能独具慧眼。
二、巧妙设计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
1、要有诱人的导入。抓住题眼,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富有儿童情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抓住题目专列进行语言实践,她出示“专列”一词,采取猜词的方式,例如:专门去做一个采访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懂得了和“专”搭配的词语,这是很高效的一种做法。有的课题简洁明了,采用提问切入也是比较高效的做法,让学生提问,问题来自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2、多创造读的机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多读,读出味道,合理安排读的时机,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3、巧用辅助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语言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的景物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天山风光,而后引导学生:其实深入阅读课文你更会被作家那精妙的语言所吸引。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相应的语句。再看看画面,你能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吗?学生取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标题,有的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有的把课文里的词语进行重组。学生为自己的诗情而激动不已,他们享受着语言的无穷魅力。
4、适当穿插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穿插适当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改变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词语意思和语境,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兴趣很高,要恰当填词,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读文,这样一举两得,既认真读文,又自主掌握词语。
三、静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从容应对、驾驭自如,让学生静心品文,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文章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1、静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围绕“妈妈的帐单和我的帐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明白了帐单背后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妈妈写一张帐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这么多的钱,还不包括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呵护。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2、品味情感。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章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老师没有提问题,而是饱含感情地说:认认真真读课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当学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喜欢阅读。
3、快乐练笔。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他们在交流时更能体验到快乐与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练笔,他们感受到来自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