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时间:2023-06-05 09: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骨折; 功能锻炼;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6-01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学不断走向多元化、人性化。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成为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的病人病程较长、费用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张云等[1]认为:其目的主要是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地发生。骨折后,如活动减少,渗出液和血液就会发生机化,骨、关节、韧带粘连而导致僵硬,因此要进行功能锻炼。要最大限度恢复肌肉力量及耐力,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脱钙,预防骨质疏松。骨骼活动时,承受重量时新陈代谢,反之新陈代谢停止,骨的生成停止,而骨仍不断的破坏,钙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钙会流失,使骨质脱钙。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条件,促进骨质痊愈。骨折的生长靠许多因素,其中局部血液循环是重要因素,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原则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是促进骨折病人早日康复的前提和保障。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功能锻炼

1.1 功能锻炼的具体要求 功能锻炼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下肢的主要功能站立和行走。

1.2 分阶段训练

骨折后1至2周:此时骨折断端尚不稳定,伤残肢体血液循环差, 可能还有水肿。应把病人伤肢远端适当抬高, 在肢体远端做轻度按摩, 肌肉做轻度收缩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3]

骨折后3至4周:此时伤肢的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做更有力的肌肉收缩活动, 还可做伤肢未固定关节的自主活动。骨折固定去除之后:此时除了继续原来未曾固定部位的活动外, 重点要转移到曾被固定关节的锻炼。关节不能做主动活动时, 可由他人或伤者本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要轻柔, 用力适当, 活动范围应逐步由小加大, 不能引起疼痛, 防止拉伤、扭伤。关节活动有改善时, 多做主动活动, 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延长时间, 以不产生疲劳和疼痛为度。当关节活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增加抗阻运动, 肢体上加沙袋进行活动,提高肌力, 加大活动范围, 并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如进行下肢负重行走、上下楼梯、跨越跑跳等训练, 直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3]

1.3 功能锻炼的方法

1.3.1 主动锻炼是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要依靠患者自身力量进行锻炼,对主动运动的患者多指导、多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运动,鼓励患者微小的进步。[1]

1.3.2 被动运动指完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被动运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推拿、针灸、借助器械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以患者不痛或轻痛为度。[1]

1.4 功能锻炼的原则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1]

2 康复护理

2.1 转变护理模式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把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贯彻于病程始终。病人入院时就应向其讲解有关知识,让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如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掌握其要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积极有效地进行宣教,不拘泥于单纯地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康复训练中。护士应主动、耐心、细心地经常观察和分析,在适当时给予其鼓励,使病人坚持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找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中。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护理人员对专科知识了解不够,知识浅薄,主动学习意识差。要不断学习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效地应用于康复护理中。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内涵,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2.3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康复护理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康复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护理。

2.4 严格做好基础护理骨折病人由于卧床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营养不良、便秘等。应该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病床单元,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渣屑,鼓励和协助病人勤翻身,按摩受压处,预防褥疮发生。饮食上应该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多食纤维素,预防便秘。

2.5 重视健康教育由于病人缺乏相关知识,或护理人员宣教指导不到位,造成病人认识不足,忽略了康复护理,造成很多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功能锻炼,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和必要性。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3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疾病影响,骨折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加之病程较长,康复程度的不同,病人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大多数病人的心理反应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惊恐状态、否定状态、抑郁状态、依赖状态、适应状态。[5]护士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服务,态度和蔼可亲,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有关医护人员、尽快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减轻焦虑。

3.2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倾听病人的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应适当的移情,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4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感情状况,赢得病人的信任,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病人。

3.5 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根据病人伤残程度,分组进行康复活动。通过交流,使病人有了更加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重返社会的角色适应奠定了基础。

3.6 告知病人康复护理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其因为过于急躁而丧失信心。

3.7 实施全程优质服务,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使骨折病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必须牢固树立功能锻炼、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减轻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医学治疗向多元化综合治疗的护理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是尽早使康复工作付之实施,以帮助患者恢复的最佳满意。骨科疾病有治疗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给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 张云,王青芳.骨科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 14(15).

[2] 李剑媛,张福祯.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J].中华护理杂志,2002,(2).

[3 ]高春东. 骨折康复锻炼的三个阶段[J].现代养生,2001(5).

[4] 丛红卫,郭淑英.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07, 9(177).

第2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康复护理学;教学方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 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WHO列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对象主要是残疾者、老年人、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使残疾者的残存程度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心身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2]。作为现代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技能,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识别、了解和解决患者功能维护与促进的问题,在各自领域开展康复护理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康复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尝试应用了参与式教学法,旨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操作的技能。现具体介绍如下:

        1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在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式教学,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已逐步应用于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互尊互动,共同设计课题。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

        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小讲座、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多变、集思广义、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通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忙碌有序的氛围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并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自己的新经验[4]。从而真正领略到培训的要义, 在行为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鉴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优点、效果,应该更快更好地运用推广、改进、丰富、提高,使这一新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对改进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方法”教学过程

        2.2.1分组: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我们有意识根据性别、民族进行搭配,每个学习小组10人,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效果,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2.2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与教师互动学习,互动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设计要明确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以及每个章节内容的参与式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使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首先,使学生明确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了解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等。

        其次,整个教学中穿插各种“小组活动”的方式,即围绕一个需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或是需要讨论才能形成正确、全面认识的话题展开。一般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布置任务, 然后进行小组活动。

如教学设计“做一天残疾人”活动,由各小组扮演不同类型残疾人,上课之前完成一天的残疾人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考虑我们和社会能为残疾人做什么?创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如何从自身做起,改进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各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写出小组讨论意见,最后推选1名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使学生们充分思考,积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学生们感到相互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凝聚力有所增强,有的小组甚至深入到临床康复科,更加深刻的理解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课程产生较强的兴趣。通过辩论和演讲,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和观察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微创;保胆取石术;护理;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

随着内镜学、影像学及生理学的发展及知识更新,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有了新的选择,传统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逐渐被选择性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所取代。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保胆取石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同时还能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等优点,而手术的护理配合上需要使用两种腔镜,加大了护理的难度。我院护理团队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探索出针对保胆取石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后的50例拟行保胆取石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1~68岁,平均(48.7±23.5)岁,体重43~87kg,平均(63.8±17.4)kg;选取2012年1-12月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前的同病种病例50例作为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9~71岁,平均(53.61±21.4)岁,体重41~89kg,平均(65.2±18.7)kg。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彩超证实胆囊壁无水肿、无胆总管扩张,具备保胆取石术指征,患者本身有微创治疗意愿。排除厚壁胆囊及胆总管扩张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其内容参照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设计而成,护理内容包括手术前1d行护理评估、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的相关护理和手术后1d的护理随访工作。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表主要内容,见表1。

观察指标:对两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患者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4.653,P=0.000;t=-6.659,P=0.000);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129,P=0.002;Z=-3.525,P=0.000)。见表2~4。

讨论

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在围手术期的实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是整个临床护理路径的一部分,也是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时间表,它规范了手术室护士对单病种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工作流程,即护士在特定的时间护理特定的内容。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步骤及专科器械快速掌握并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护士在手术中才能与主刀医师熟练配合,减少患者在手术期间暴露的时间,从而减少出血量,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围手术期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后,手术总时间和出血量较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前明显减少。

第4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骤,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缺损,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残率[1]。大多数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残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77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护理的77例中风偏瘫患者,该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8~83岁。该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引起。同时,该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患者均没有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对该7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技术,并评定患者肢体功能。为了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我们采用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特别是针对初期评定时,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拟定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2 结果

    文章通过对77例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评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检查。有45例患者评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评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

3 护理体会

3.1  评价患者功能:对入院后的中风患者要先观察,并与其本人及家属交谈,对其意识状态、认识能力、言语、吞咽状态、偏瘫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长短、大小便控制能力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同时制定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3.2  加强生活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对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指导,并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将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②预防发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应,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眼睛;③预防发生压疮及尿路感染,对患者皮肤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同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对尿失禁者要保持会的清洁干燥。

3.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使其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的时间应当在其发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风患者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是发生在一个极短时间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及创伤,由此感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尤其是失语患者,其感受更为突出。护士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多接触、多询问、多关心鼓励患者,在照顾其生活时要耐心细致,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树立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

3.5  护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对抗出现痉挛姿势,使肩关节得到保护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护士应当从患者入院即将自然改为康复卧位,为患肢康复奠定基础。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髋关节内收内旋及手指伸开的抗痉挛康复姿势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复。应将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伸展,同时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应当稍背曲,在下肢外侧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种卧位尽量不要超过1 h,这对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康复进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

3.6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当逐步将患者的训练过度到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指导时,要确保其安全,始终守在其身旁,并适当的给予协助及鼓励。当患者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将ADL训练贯穿进去,如洗脸、刷牙、进食、脱衣等训练。

    总之,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同时对脑神经功能的重组再现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对偏瘫肢体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有利于各种并发症的减少。在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中,不仅可以使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及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4 参考文献

[l] 毕俊红,张  清.老年脑中风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9.

第5篇

【摘要】 目的 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配对原则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术后当天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辅以心理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5天才开始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 康复护理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患肢水肿及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 外科治疗 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

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给女性生活带来巨大痛苦的疾病。乳腺癌行根治术后,由于切除组织广泛、创伤大,故易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现将100例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2月在我院施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均为女性)。按配对原则将其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组52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岁;对照组48例,年龄32~69岁,平均52.5岁,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方法

对康复护理组患者自术后当天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防治患肢水肿,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本人接受能力,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在单独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2.1 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造成蛋白质聚积于组织中,使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患肢水肿的具体防治方法如下:(1)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影响肢体血运。(2)术后6h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处,另一手大小鱼际紧贴患肢皮肤,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作环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4)禁止在患肢输液,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避免患肢肿胀 [1] 。

2.2 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大面积的组织及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神经受损,造成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因此,术后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接受能力及本人身体状况,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其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过急、防止意外拉伤。其功能锻炼的目的:松解软化疤痕组织,预防疤痕挛缩引起的患肢功能障碍。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当天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先进行患肢的握拳和转腕运动,每次1~2min,每日2次。(2)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肘关节屈伸运动,每次3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时间及次数。(3)术后3~5天开始练习用手掌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并可以用健侧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向上抬举的动作,直到超过头部,每次2min,每日4~5次。(4)术后5~7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间顺着贴在墙上的标尺渐渐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min,每日3~5次。(5)术后7~9天逐日进行梳头练习,并逐渐使患肢手掌越过头顶,尽可能摸到对侧耳朵,每次3~5min,每日3~5次。(6)拆线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如鼓励患者自己进餐;做画圈及滑轮运动;双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练习;接触背部练习;手臂外展旋转练习等,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锻炼和恢复患肢功能 [2] 。在此锻炼过程中,患者掌握的力度与活动度方面各不相同,有的急于求成,力度和活动量过大,有的怕痛、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锻炼。我们采取个别辅导,讲清正确、及时锻炼的意义,纠正各种偏差,如姿势偏差、锻炼时间偏差等,清除患者思想顾虑,保证完成这一关键性康复阶段的锻炼任务。

2.3 心理康复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改变了女性的整体形象,加上女性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多,易出现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心神不定等表现。针对患者的这些表现,应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烦恼、诉说苦衷。并让同类疾病且预后良好病人与其交谈,同时要讲解术后在形体上所产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罩或重建术来弥补。通过耐心的解释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渡过心理障碍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天内患肢制动,3~5天后才开始康复训练,方法为集体讲解,患者自我训练。

3 结果

术后1个月及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进行 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较

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手臂外展达180°者为好;外展达150°者为一般;外展小于150°者为差,康复护理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高水平的治疗及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康复指导,本文康复护理组52例患者通过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有效地减轻了患肢水肿,未发生患肢的功能障碍,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单独指导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功能锻炼的方法亦运用于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自行操作,对患者进一步恢复亦有 积极作用。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康复可使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因乳腺癌治疗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积极主动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肢功能,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生活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针灸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且患者年龄在不断降低。虽然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鉴于该病症本身的特殊性,在治疗后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现象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为了对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使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症状特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机体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改善,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治疗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这四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8岁,年龄最小者47岁,平均年龄64.8岁;B组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6岁,年龄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66.2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6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传统方式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后在A组基础上进行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Brunnstrom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大于两个级别;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在一到两个级别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小于一个级别[2]。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具体程度,对其进行系统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良姿位训练,床与轮椅之间的转换,转换,被动运动,气压治疗,神经肌肉功能治疗,负重、平衡、步态训练,桥式运动等。在进行训练时康复治疗师通常要与患者“一对一”进行,每次一小时左右,每日进行一次,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其掌握训练的正确方法,并每天不间断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具体锻炼强度更具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使其感到疲惫[3]。在针灸时,主要取穴包括:肩俞,劳宫,内关,合谷,伏兔,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每次留针半小时左右,并采用神灯进行照射,每日进行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针灸治疗法主要可以取得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在针灸后,会感觉肢体更加轻便灵活,但部分患者对针灸过程中所产生的酸、胀、麻等刺激难以耐受,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解说和安慰,保证针灸顺利完成[4]。

总而言之,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对机体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且不会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7(13):266-267.

[2]王济红.早期康复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8(15):313-314.

第7篇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5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38-01

脑梗死多由循环系统形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关脑功能区的缺血、坏死,最终可导致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致残率高、恢复时间长。脑梗死康复期时程长、见效慢,对医护工作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通过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综合有效的护理,随着病情康复,患者的诸多功能障碍可减轻或消除。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1 月~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 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 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岁,发病后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 学检查(MRI 及CT)诊断为脑梗死,不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入院后即给予积极治疗,早期介入综合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1.2 方法

1.2.1 制定详尽的患者康复期护理计划:视患者病情不同制定全面、可行的康复期护理计划,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的产生。康复期护理开始时间原则上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应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开始时间越早,患肢功能恢复越好,所以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多于治疗后3~7d开始。康复训练期间应培养患者家属观 察病情及进行心理分析,这样可更好地开 展工作。

1.2.2康复期间对患者加强安全防护: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病房内不放置锐器、刀具等危险物品,室内采光应柔和自然。平时注意防止外伤,地面要保持干燥,给患者穿轻便软底鞋,患者如厕、洗浴应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进行。

1.2.3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脑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严格限制胆固醇、脂肪及盐的摄入,糖类的摄入要适量,嘱患者多食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鱼虾,同时注重饮食的规律性,定量性。

1.2.4制定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由正常人突然转为生活不能自理,以致患者出现悲观、厌世、烦躁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用百倍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开展护理工作。针对患者此时的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安慰,关心、了解患者。在患者接受病情现状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后可以对患者进行书写、对话、回忆等训练。

1.2.5康复期间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脑梗死患者多需长期卧床,期间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开展康复期护理时应注意预防。预防肺部的感染,应严格戒烟,对早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后期病情好转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促使其尽量多活动;对一些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及骨突部皮肤和软组织易形成压疮,康复期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多改变患者卧床姿势,多给患者翻身。床褥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尽量使用电动气垫床,大小便后注意及时处理局部皮肤,保持干燥、卫生。若已形成压疮,应在医生指导下,按各期压疮进行处理 。

1.2.6康复护理中的肢体训练计划及注意事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最为重要,肢体训练应尽早开始,虽然脑梗死患者早期活 动不便,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 下进行早期锻炼可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活动的方法应遵循“先轻后重、由小到大、先下后上、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进行。早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同时配合理疗、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减轻肢体的废用性萎缩,同时应注意多改变患者。中后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练做到锻炼量适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初期可先锻炼坐起,初练时应给患者准备靠枕,患者能够在床上坐稳并无其他不适后可进一步让患者下地,可辅助应用助行器、拐杖等。当患者能较稳行走后,可开始进行日常生活锻炼,逐步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计划要注意因人而宜。

2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6例有显著疗效,占25%,46例好转,占71.875%,无效2例,占3.125%。,结果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对其病情恢复有较大帮助 。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达20%~40%,实施积极、系统的康复护理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许多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并不是由诸多功能障碍所致,而是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正确的的康复护理,致使产生关节畸形,姿势性痉挛,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后遗症。通过早期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从而可以积极的预防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通过积极的心理康复及语言、认知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从患病后的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早日实现生活自理,重新回到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聂乔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20。

[2]史长青,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27(1):27。

[3]俞明辉,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956。

第8篇

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别在试验前后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统计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试验结束时Fugl-meyer评分较试验前均有所提高,但试验组评分(36.88±4.72)明显高于对照组(30.26±4.67)(P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接受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33-02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急性脑梗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缺损等,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1],为此,本文选取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选取了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不合并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Fugl-meyer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必要的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专业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特点,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向其交待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是能够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1.2.2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变换,及时给予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即对患肢肌肉、关节做按摩、拉伸、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对患肢进行适当的感觉刺激,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要求患者运用健肢进行日常的饮食、穿衣等活动;先让患者主动用患肢做简单的床上伸缩、曲展、移动及关节旋转等活动,再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持、抓取物品,并进行行走、蹲起等活动,鼓励其尽早进行的自主饮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活动。

1.3评价指标。于训练1个月时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由其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却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均提出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而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3],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这与邓敏玲[4]的研究是相似的。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康复护理重要性的认识,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瑞,严隽陶,张云云,汪涛,钱义明,张玲.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8.30(1):36-38

[2]桑德春,纪树荣,张缨,金萍.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7.22(3):264-265

第9篇

【关键词】 脑血管病;后遗症;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恢复慢,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因此很多患者在经过一时间的住院后,多因经济拮据、家人照顾不便而出院回家治疗。本文通过对36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家庭随访和护理指导,有如下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55~82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塞13例,均行CT扫描确诊。25例患者经住院治疗, 3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6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

1.2 家庭康复护理对象 家庭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脑血管疾患治疗后,许多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经济、家庭、医疗条件等限制不能长期在医院治疗。家庭康复护理就是按照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促进康复。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患者由于行动受限不能言语,生活不能自理或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容易产生急躁、悲观失望、抑郁情绪,心理活动复杂,变化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家人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沟通,在语言和行动上要热情主动,切勿表现出厌烦情绪。根据病情还可以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看电视、听广播等。使患者感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锻炼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患者出院后,有关肢体功能锻炼的知识和要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给予指导。并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要想康复不能单靠打针吃药,只有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坚持长期一定强度、循序渐进的锻炼,才能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2.3 语言的康复护理 发生语言障碍的患者多焦躁、痛苦、自悲,嘱家属要同情患者,勿取笑患者说错话,应耐心的从一字一句教起,让他们看口形、图片,由易到难,可望语言功能渐恢复。

2.4 饮食护理 脑血管病多由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所引起,与饮食有关,宜低盐、低脂饮食,有烟酒嗜好者,要劝其戒烟戒酒。

2.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卧床患者,家属应协助患者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者翻身并叩拍背部,同时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舒适,按摩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勤擦澡、换内衣等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会清洁,指导家属观察尿液颜色、气味、量的变化,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尿急、尿痛等自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有无泌尿系感染;卧床患者,饮食应做到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以防便秘。大便干结者,可3 d服用一次芝麻油5~10 ml,睡前服。也可服用麻仁润肠丸。如有并发症,应到医院就诊。

2.6 控制血压 血压增高是再次中风的主要原因。定期测血压,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是关键。总之,患者在家里若能进行正确的方法锻炼和调理,对促进康复,防止再次中风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和损失。

3 结果

25例患者通过家庭护理,脑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有5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达到自理,12例回归社会角色, 卧床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家庭护理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护士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4 讨论

过去认为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应卧床静养。近年来主张在病后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张在病后2~10 d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康复护理。脑血管病1~3个月内恢复最快,90%神经功能障碍可在脑卒中后3个月恢复,原因是病灶早期出现脑水肿,病后10 d内神经休克期过后,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在此期给予强化训练,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侧肢循环,对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药物治疗只能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中按摩和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机能,以防止或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防止关节萎缩畸形。

脑血管意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离不开家属和陪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其进行康复护理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康复训练技术,能帮助患者康复锻炼,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家属配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早日回归患者的社会角色,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14.

[2] 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2005,3(3)20.

[3] 胡喜霞.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与护理康复.河北中医,2003,25(5):384385.

第10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 护理【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80-01

急性脑卒中常见于老年人,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成为医学上“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偏瘫在急性脑卒中术后较为常见[1],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2]。本文对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65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程平均在两周以内,病情平稳且首次发病存在一侧偏瘫,均无昏迷、严重智力或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3岁,平均(59.4±5.7)岁;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4-72岁,平均(61.2±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谨遵医嘱给予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奥扎格雷钠葡萄糖注射液等。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1.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行动不变,反应迟缓,常常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偏瘫事实,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其他内容,促进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1.2.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特点合理推进。为防止急性期患者关节挛缩或脱位变形,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正确的示范与指导。①卧位训练:保持患者仰卧、健侧卧、患侧卧的正确,并定时变换,以预防褥疮的发生等,定时按摩和被动活动患肢关节。正确如仰卧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尽量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骨盆及髋前挺,大腿稍内旋,放置一些垫物于患腿的外侧,垫起膝关节稍垫。②坐位训练:当患者能够独立翻身时,可把训练由卧位改为坐位,患侧的上肢肘关节微屈于扶手上,下肢膝关节弯曲,足与小腿垂直位,分别进行前倾练习,屈膝练习、背屈踝练习及平衡练习等。③立位训练:患者可通过爬行练习及坐位平衡训练,逐步由坐位改为站位,反复练习屈膝踝背屈及坐站交换。④步行训练:患者可独立站立十分钟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做向前向后的小步摆动,患肢屈膝提足,足跟着地,步幅应缓慢,避免用力过度。

1.2.3 电针治疗。上肢穴位主要是外关和合谷,肩三里和手三里及曲池和八邪;下肢取穴位有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和太冲等,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2.4 理疗。使用超声波电刺激患者侧肢,促进患侧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辅助患者患肢恢复,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3 评价指标。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测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及FMA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14.03,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致残率仍旧很高。除了需要恢复脑组织和血管病变,偏瘫患者的康复还需要恢复枢神经系统[3]。通过护理进行功能再训练,有益于恢复大脑功能,克服偏瘫肢体的异常模式,促进患者恢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与未经过护理的患者相比,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行为能力恢复效果显著(P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7:58-59

[2]徐步,王自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效果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53-54

第11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8-02

概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

目前脑血管意外(简称脑卒中)的患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水平与抢救技术的提高,死亡率虽下降,但致残率明显增加,这部分患者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9例脑卒中病人护理过程中总结制定措施及效果作一简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45~76岁,平均59.9岁;汉族59例,回族19例,出生性卒中10例,缺血性26例,两者并存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2例;卒中后有偏瘫者26例,仅肌力减退5例。无偏瘫9例,偏瘫并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6例;病程24h~12周内者34例,12周者5例,住院时间5~168天,平均34.5天。

1.2 康复护理程序将脑卒中分为急性期及恢复后期3期,四个阶段。即:急性期Ⅰ阶段(24h~1周内)Ⅱ阶段(6~12周);恢复后期(12周~1年),各期病情特点及护理措施如下:

1.3 急性期:

1.3.1 Ⅰ阶段;由于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不同其表现亦不同,前者主要有发病后伴意识障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呕吐,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不稳定,肢体偏瘫。后者表现为头痛、头晕、瘫肢体麻木无力、倦台、眩晕、流延、饮水时呛咳等,同时有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较前者轻)。

护理对策:

1.3.1.1 绝对卧床,避免搬运,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1.3.1.2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以纠正脑缺氧,出血性脑卒中者头部冷敷减少组织耗氧。

1.3.1.3 抢救生命为主,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应急。

1.3.1.4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如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咳痰、防止呛咳。预防泌尿系感染。

1.3.1.5辅以早期康复护理,血压平稳后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以促进个功能的恢复,

1.3.2 Ⅱ阶段:患者意识渐清醒,生命体征趋稳,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矛盾渐显突出。

护理对策:

1.3.2.1 观察肢体瘫痪的部位、肌力、程序等;

1.3.2.2 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头上被动活动与按摩,活动顺序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关节5~6次/日,每次每关节3~5min,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强直和挛缩;

1.3.2.3 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运动,每日做矫型运动(即平卧位挺胸挺腰动作)。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有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激光治疗及理疗、针灸按摩等,为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奠定基础。

1.3.3 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有利时期,其临床特点为意识大多恢复,仰郁或烦躁,语言含混、流延、小便失禁。患肢软瘫,肌张力异常,语言运动功能障碍。

1.4 护理措施:Ⅰ阶段:

1.4.1 向病人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及训练计划,树立患者信心,配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

1.4.2 在康复医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康复功能训练(运动疗法)。此时患者在接受了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后,微循环得到改善,做床上患肢被动活动训练如屈伸、内收、外旋,逐次加大活动幅度,并练习床上翻身移动起坐,同时训练健侧以代偿患侧。

1.4.3 每日患肢行温水侵浴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1.4.4 吞咽反射障碍时给予半流饮食,预防呛咳。

1.4.5 语言功能障碍时进行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后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

1.4.6 训练坐、卧及坐位平衡,训练走站转换练习及站立平衡练习,患足负重练习。

1.4.7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易产生仰郁、焦虑等负性心理,本组中有42例(53.8%),应针对其体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增加其信心,鼓励主动参与,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1.4.8 协助排尿反射的建立。

1.5 Ⅱ阶段:

1.5.1 训练站立迈步走步,双人扶助单人扶助弃杖走步上下台阶。

1.5.2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前臂的功能,患肢持物抓握等,进食、洗漱、更衣、解便动作的训练。

1.5.3 进一步强化语言功能的训练。恢复后期:与恢复期相比功能恢复进度明显减慢,以家庭疗养为主,继续运动功能锻炼,注重情志调养。

1.6 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以便回家继续有效练习。2.嘱患者定期来院接受功能评估及康复指导。

结果:进行疗效评定。39例中痊愈17例(42.3%),显效9例(25.6%),进行12例(29.5%),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

2 讨 论

通过对脑血管意外护理探讨说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常规合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早期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肢功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和恢复。本组中早期(24h~12周)来院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及综合治疗的34例中,出院时独立步行或拄杖步行恢复者25例,步行恢复率为71.0%,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护理或床上预防性肢体被动活动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本组中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的34例中无并发症发生,因此列为常规护理措施。

我院属于边远山区, 医疗条件差,专业康复指导护理正在探讨学习中。在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指导下,康复护理人员承担护理,指导家属正确康复训练,争取后期尽可能好的恢复。根据脑卒中各期的特点,制定出规范的康复护理程序,有助于摸索一条适于本病的康复护理程序措施,同时便于护理效果检查评定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以便为护理人员提供可参考的护理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康复护理,评价其效果。结果 在经过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DDN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脑卒中瘫患者的自我症状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

Abstract: Intention : In order to researchwhat effect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ill have on hemiplegia caused by acute cerebral stroke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data for nurses to refer to. Approach: To randomly pick out 121 hemiplegia patients of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 and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61 ones of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60 ones of control group. Then apply to the R-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ut to the C-group only conventional therapy .Finally carry out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Results: After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 the defect degree of neruodefect(DDNF)of the R-group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p

脑卒中在我国很常见,致残率极高,偏瘫是其最多的致残之一。随着我国逐渐老年化,康复医学又起步较晚,人们缺乏康复意识,特别是近几年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大部分脑卒中患者还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收到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2例,女49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5.8±9.6岁。选取标准为: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②脑CT或MRI提示有脑出血或脑缺血的证据。将选取的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两组病例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功能评定。两组病例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本相同。康复组的康复护理内容包括:

1.2.1早期:让患者处于良肢位,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①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肩后垫一比躯体略高的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屈40°,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位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T型枕,防止髋内、外旋。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③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做翻身练习,定时翻身,从被动变为主动,幅度逐渐加大,双腿桥式练习,患侧起坐训练等,预防压疮。

1.2.2痉挛期:随时保持肢体功能位,对肢体进行按摩,特别加强患侧手臂、下肢的按摩,轻柔缓慢进行,对拮抗肌肉予以安抚性的按摩。如果患者的体力允许的话,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按摩,健侧带动患侧运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肢体的紧缩程度。如:偏瘫患者处于紧缩阶段时,可采用毛巾卷置于偏瘫侧的手掌中心中,以矫正指关节的挛缩。

1.2.3恢复期: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采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治疗手段,让患者适度活动。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手指互相对指、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多唱歌,既可防止舌头挛缩又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确保生活质量。

1.3 效果评价

采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提出的方法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DNF) [2],最低0分,表示临床神经功能正常,最高为45分,表示功能缺损严重。对选区病例在入院时和康复护理1个月后各评定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P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DNF)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经过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DDN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识缺乏,还有其它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还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的康复[3]。早期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使手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有效地预防废用综合征、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 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脑卒中后遗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多年实践,在常规康复护理训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特殊康复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陈晓红[4]等研究的音乐床上体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软瘫期给予高亢、雄伟、铿锵有力的音乐;痉挛期给予沉静、悠扬、舒缓的音乐;恢复期给予热烈、活泼、欢快的乐曲。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和心理障碍治疗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介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形成新的突触,从而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今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应致力于从众多的康复方法中提炼出有效的因素,探索出最为有效的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康复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宁华,刘宏亮,李玲,等。康复医学―脑卒中的康复〔J〕2008,6(4)158-168

2.于永红,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三级网络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2009,4(14)

3 .巩玉秀,郑修霞,姚岚,等。社区护理学-脑卒中〔J〕2007,12(20)228-241

4.胡巍巍.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安徽医药〔J〕,2005,9(4):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