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实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07-01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恰当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心理学实验展示,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吸引学生对实验与理论的关注,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表1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带,B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复杂的情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此时,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学实验,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然后让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因为短时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0.5-18秒,远远低于1分钟。而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会发生失误。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则学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即人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可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实践。在心理学实验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会对实验顺序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证这一点,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句子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形研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1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TN=FA+FN-TA。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出相关疑问让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显著提高。且通过这项实验,观摩性的心理学实验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体验更深刻,因而同行老师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普通心理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不同,其实验材料更多来源于人本身而非可触摸的实验材料。因此,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取材更方便,直观性更强,被试者体验更深刻,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更符合理论。学生本身也可动手操作部分普通心理学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获得大力提升。例如在学习STROOP效应时,念字和命名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学生相互之间可直接进行实验。笔者所在班级的A同学和B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刺激字和书写字体所用颜色相互矛盾时,字的颜色会干扰字义的认定。但C同学在做同样实验时却未发现这种情况。为了再一次验证,笔者又邀请D、E两名学生完成七项被试任务。其中D负责念字,E负责唱色,并各自记录所用时间。全程以拉丁方设计避免实验练习或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字义不会受命名干扰。因该实验全程由学生自身操作,老师从旁指导,使得学生在获得实验结果,理解心理理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就自己的实验过程或结论提出疑问,亦或创新实验方法,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M].1989年第一版[M].1989年第一版.P429-431.
[2]应荣华.神经电生理实验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6):208-213.
[3]梁旗.普通本科院校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1(02):108-110.
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结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机械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共一张试卷,三百分。
1、普通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心理学的基础。
2、发展心理学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断不可分开孤立的复习此门课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
4、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归纳为: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
5、统计心理学分为两大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论性数据的计算。
6、心理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信度效度的分析,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的制作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黄帝内经;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内经》普通心理学
1.1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闫研.《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简晖.《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1、如果要想系统的学习心理学(高校教材):《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学有关知识推荐:《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郑全全等著)、《心理卫生》(广西教育李丹著)、《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北师大高玉祥著)、《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3、想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兴趣可以选择:《身体语言密码》、《道德告诫》(萨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解开你人格的秘密》(张同延、张涵诗)《一个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灵魂的黑夜》(托马斯摩尔)、《心理学与生活》。
4、想对一些心理疾病了解与治疗的书:《心理咨询与辅导》(陶来恒主编)、《心理测量学》、《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异常心理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
心理学知识内容: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知识,中小学认知与品德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等。
重要性:心理科学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都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条件性知识:是指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积极的心理 数学教学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运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知识,领会如何灵活地将它们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然而我们的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钢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是小结,练习巩固。如果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把教学与心理联系起来。
所谓教学,是师生双方教学相长的活动,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心智活动的过程。心理科学就必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基础理论。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流中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心理学有众多的分支学科,但我们应着重学好普通心理学,努力把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去。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也会无声地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努力的激情。教师平时要关怀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作为教师,要赏识自己的学生,尝试给予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如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安详的基调。教师和蔼的语音、鼓励的语言、尊重平等的态度,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经常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别慌,你怎么想的怎么回答”,“请你想一想再补充好吗?”“你是不是这样分析的?”“我来做一点补充好吗”等等。学生每每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心。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尝试在教学中如此渗透积极心理学,会使学生感觉到轻松、愉悦。
二、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三、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强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会遇到障碍,这时教师应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特别在学生板演遇卡儿时,应耐心地给予引导提示,鼓励其完成。再让学生自己或他人说出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再讲析。学生只有体验解题的成功,学会师生合作,才会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教学中,往往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都会急着作答,而时间又不可能满足学生倾诉的需求。这时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既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品质。许多数学问题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学生在知道了很多分数的基础上,组织这样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材料:5支小塑管,12枝铅笔,10个作业本,20片圆形硬纸,15枚硬币,8个瓶盖,16根粉笔等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把它们分开并用分数表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15枚硬币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3枚,当用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15枚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枚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来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决问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的方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路,扩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交往互动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复杂而又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不但要联系实际,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小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注重与心理学联系起来,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用积极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中图分类号]E0-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58 — 02
一、引言
交通系统由很多成分组成,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的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其中又涉及很多主体,包括托运公司、公共运输单位、基础设施调度者、运输消费者等等,他们在经济、交通法律及运输管理条例的一定权限内实施主体行为。交通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汽车驾驶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子系统之一,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主体之一。〔1〕研究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特点,对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安全管理对策和预防事故措施的提出也具有重要意义。〔2〕
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 of Vehicle Driver)的研究对象是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有效、安全的驾驶。具体包括如下三层涵义:
首先,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Groeger认为:“交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没有具体或特别的‘心理学’”。〔3〕显然,他认为交通心理学(Transport Psychology)是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背景或研究场合设定为交通领域之中。具体包括交通领域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不占少数,Rothengatter认为,交通心理学涉及公路使用者的行为及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过程。〔4〕Graham Hole在其编著的《驾驶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的序言中写道:“广义来说,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这种行为当然包括驾驶行为。” 因此,他按照普通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分类方式,将驾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驾驶的知觉因素、驾驶的注意因素、驾驶过程中的分心、驾驶与风险知觉、疲劳驾驶、药物与驾驶、年龄对驾驶的影响。〔5〕韩玉昌也提出,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交通现象中人的心理特性以及由于人的心理特性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交通行为。〔6〕
第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不仅仅局限于交通环境下个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而且非常重视对人、车、路、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例如,Hennessy认为,交通心理学不仅涉及公路使用者行为背后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科学研究,还应包括驾驶员、汽车、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8〕持这种观点的还有Bryan E. Porter,他编著的《交通心理学手册》集中反映了交通心理学应强调将人的行为放入交通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的设想,《交通心理学手册》的内容不仅包括一般的驾驶员心理现象,如心理负荷与风险行为、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注意、驾驶过程中的社会性、人格特点和情感结构等内容,以及一些驾驶员的关键问题行为,如不使用安全防护装置、酒后驾驶、超速、违反交通管理、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也包括对人、车、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如个人、环境以及公路文化、弱势群体和问题道路使用者、公共健康关注下的交通安全、公共政策等,更包括一些应用领域的研究,如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劝说和激励表扬、人工智能系统策略、执法及奖励、旅行模式的选择等。〔9〕
第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之中,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理论和应用》(Traffic &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中,Raphael认为,与运动心理学类似,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应该使用应用心理学的术语并聚焦于其应用性。因此他将交通心理学定义为对交通领域进行干预或者对干预给予心理学支持的学科。只要符合该目标的研究都可归类为交通心理学。同时,他也同意Groeger的观点,即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交通心理学。〔10〕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也非常强调交通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交通事故及事故伤害、交通运输效率、交通给人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问题所蕴含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
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和解释驾驶员的心理活动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对交通心理学的任务这样描述:
“世界每年有将近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对于每年交通事故的非致命受害者的人数统计虽各不相同,但估计为230万至340万之间。不仅是身体伤害问题,道路使用者还涉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导致的时间延误,愤怒及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工具的可持续使用问题尤为迫切。交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本学会的目标在于扩大交通和交通运输的研究领域,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公路、航空和水运。”
随着交通运输系统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道路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并充满更多的风险。汽车工程技术虽然可以提供部分解决途径,但是如果想完全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交通运输网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家的目的正在于去了解人们在面对几种交通模式或几种可供选择的路线时,作出何种决策,去了解如何让新手驾驶员有效操作,以及如何保障其他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去了解如何完善道路使用者的认知局限,以促进其更有效的利用交通运输系统。
(二)提高驾驶效率
工业心理学之父Münsterberg在其著作《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中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为:
识别最合适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应用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
设计最合适的工作:即研究和设计适合人们工作的方法、手段与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
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即用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的思想施加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影响,以促进劳动者产生积极的工作动机和创造能力。〔11〕
沿着这一学科传统,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根据对驾驶员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不仅可以预测驾驶员心理活动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心理行为的规律,矫正驾驶员习惯化的不良行为模式,从而提高驾驶效率。
(三)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
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是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为获得更多的工作绩效,而以牺牲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以增加事故风险为代价的工作方式,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与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Wickens 在其经典教材《人因工程学导论》中声称,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系统的绩效;增进系统的安全;提高人员的满意度。〔12〕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此相似:甄选最合适的驾驶员;设计最合适的驾驶环境;产生最理想的驾驶效率;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保护驾驶员的身心健康。Hennessy认为,尽管交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但是它已经开始对学术、政治政策和公共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驾驶不再被视作是简单的从A点到B点的的运输方式,而是一个动态而持久的变化过程,可以立即而持久的影响人的生理、情绪和幸福的社会生活事件。〔8〕从这个意义来说,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Barjonet P E. Traffic Psychology Today〔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
〔2〕 邵辉,王凯全. 安全心理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Groeger J A. Trafficking in cognition: apply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driv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02,5(04):235-248.
〔4〕 Rothengatter T E, Vaya E C E. Traffic and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C〕.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Inc,1997.
〔5〕 Hole G. 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7.
〔6〕 韩玉昌. 汽车交通心理学〔M〕.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
〔7〕 Hennessy D. Traffic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0.
〔8〕 Porter B E. Handbook of Traffic Psychology〔M〕.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
〔9〕 Underwood G D M. Traffic and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CTTP 2004〔M〕. Elsevier Science,2005.
在毕业的工作中也实际上增强了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经常阅读自我充电,注重在实践中还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月薪要求: 2000~2500元 求职状态: 意向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专员/培训师,心理学专业技术类人才测评师,心理学专业技术类EAP咨询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心理培训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猎头顾问/助理 意向行业: 人才猎头公司,幼儿教育机构,市场调研公司,综合型心理服务机构,心理测评机构 工作地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 其他要求: 教育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赣南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2007年9月-2011年6月 专业开设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与测量心理学、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犯罪心理学、心理学专业英语、团体心理学、家庭婚姻与治疗、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体解剖学、生理心理学、微格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培训 语言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工作经验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 其他培训机构 所在部门: 招生部 担任职务: 教育顾问 工作描述: 1户外直接拜访客户,做企业宣传及演讲会的宣传活动
2维持和保养与客户良好关系。
3进行电话沟通和宣传,吸引顾客来听演讲会
4负责会议营销的一些具体岗位,保证演讲会的顺利进行
5做售后的上门回访和服务工作,讲解产品的使用和解答家长的问题
6暂时性的负责人员招聘工作,打电话通知,资料整理及面试工作
7参与整合与培训工作,会做好准备,做时间限制的早会培训 离职原因: 企业制度不规范 技能专长 1喜欢学习,爱阅读,吸收能力较强
2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3喜欢英语,一直在拓展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到更好
2011 /7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2009 /3 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 合格
2009 /3 普通话等级证书 二乙
2008 /12 心理咨询师三级 合格
秘书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公文写作、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企业管理学、普通心理学、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秘书实务等。
秘书是指经过学习,掌握公关与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现代文书学、秘书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地从事文书、秘书事务工作,能进行文章写作、文学编辑和新闻写作,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并从事信息宣传、文秘服务、日常办公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课程建设 活动性 应用性
[作者简介]张莉(1963- ),女,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52)廖全明(1968- ),男,四川营山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35-02
公共心理学课程是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为学生传授教育教学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活乐趣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乃至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但目前学生普遍反映不愿意听公共心理学课,为了改变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以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为中心,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战略的具体实施。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突出实践应用性改革目标的必要性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对课程教学产生的真正效益并不“感冒”,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与现实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教师教的积极性都不高,实际教学效果离教学要求存有较大差距。造成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学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缺乏必要联系,不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切实的指导;教学内容偏重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简单介绍,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学生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等。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要建立在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在学生面对新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转化,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公共心理学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
从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由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部分组成,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是传授心理学知识应以“基础”为主,强调“应用性”,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主要概念和主要理论与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改革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方法与试题库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
二、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选择在实现教学目标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学教学目标描述相近,但所选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可能不同,在不同时期也会有变化。如长江师范学院曾经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叶奕乾教授主编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主编的公共《心理学》教材,教师自编的《心理学》教材,还专门建立了心理学题库,但效果总是不太好,讲授内容总是按照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开始,然后讲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的模式,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讲起来生搬硬套,课堂气氛沉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师的参考书籍做了统计,主要有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这反映出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没有脱离普通心理学的结构模式。要改变高校现有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应以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为依据,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
首先,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要减少对通俗易懂的概念的讲解,增加社会关注较多的热点心理现象的分析。在原来的讲解中,传统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感觉,要讲、要背,还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讲完一个概念后,一节课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但学生却感到没有多少收获。其实对感觉等心理现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概念,只需稍加提示即可,不需要花整节课的时间讲授。但对于社会关注较多的热点心理现象,如在重庆万州发生的,网络中出现的木子美、兽兽现象等,学生关注较多,社会也较为关注,而且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规律与知识。这要求我们站在实践应用性的角度上,审视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既保留传统教材内容,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让学生对心理学有基本认识,但又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可增加心理现象脑成像研究成果、无意识心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问题、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其次,要加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介绍。不能生搬硬套,要在介绍研究成果时顺便讲授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跟学生说认识观念会影响情绪,跟学生讲影响学生情绪的认识观念有哪些,学生听起来就可能似懂非懂,感觉好象是教师把一些判断句与一些情绪词语生生扯到了一起。但如果讲研究过程,即使是很通俗简单的介绍,情况也可能要好很多,因为学生可从中理解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听了以后能够对心理现象说出原因。
再次,增加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与比例。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全面优化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公共心理学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性教学内容,如在知觉一章中可结合自我知觉设计“认识我自己”“我是谁”等活动,在思维一章中可结合思维类型设计“动手又动脑”等活动,心理活动课内容还可以与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讨论、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
最后,要强化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介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销售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行为矫正情绪调节、老年人的行为调适等,这些内容学生感兴趣,可操作性较强。
笔者认为,要搞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凝练特色,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首先应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不是重新选择教材,不是不痛不痒地改变其中的某部分内容,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让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有用,对提升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帮助。
三、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公共心理学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善于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分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这决定了心理学教学既要有学科教学的方法,又要有活动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学习心理学理论和规律离不开活动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具体来说,新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两个部分。
首先,体现为活动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的变化,包括以下教学活动成分的显著增加:一是讨论活动课。传统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不上几句话,当然不是学生不愿意说,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学期结束时,学生只能依赖死记硬背通过课程考试。如果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讨论课,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将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产生很好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一个学期中,可安排2~3次讨论课。讨论课前要跟学生提要求,如事先查阅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等。讨论课上学生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获得关于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心理学观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演示实验课。传统心理学课堂是没有实验课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心理学实验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课堂讲授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众多,虽然开设实验室实验课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完全可以尝试开设演示性心理学实验课,如“注意的广度”“颜色的混合”和“大小恒常性”等实验,以很好地增加学生对常见心理学现象的另一种奇妙视野和独特理解。心理学教研室要能够形成制度,如演示实验项目教研制度、心理学实验方法学习制度等,特别是实验方法学习制度,让大家先学习,教师先具备了基础,以开展好心理学实验教学活动。三是课外练习与实践作业。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过去很少布置作业,这是教师上课的通病,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对公共课教学重视程度的降低、高校工作重心向学科建设的转移,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观念。学生缺少练习和动手的机会,学习效果常常很不好,这是造成学生诸多怨言的重要原因。对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每周都有,但一学期下来至少要有3次甚至更多,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业形式可灵活多样,如课后思考与练习、写小论文、关于教育心理现象的主题演讲、小板报、小讲座等。
其次,教学手段的显著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品位的提升为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带来了机会,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装上了现代化的实验控制系统。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量使用,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至少要充分利用好以下两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一,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讲课都可使用计算机。使用现代化手段备课和教学,不仅节省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可尽量多地使用图片、幻灯片、模拟情景片等手段,把心理学概念、理论、观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把“静止”的知识变成“活动”的现场。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已经将校园局域网当作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一些优秀的教学录像带、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如艾宾浩斯记忆实验)等内容,如果放在课堂教学上,必然占用较多的时间,如果舍去会较为可惜,因为这些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考虑将这些内容放在校园局域网的课程资源平台上,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索自我心灵的更多机会。
四、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改革考试方法,建设案例库
一般来说,各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学生学期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作业(占30%)。无论期末考试还是平时作业,都是对知识记忆的强调和运用知识分析固定问题的现实状况,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健全人格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在公共课心理学的成绩评定中,建议分成三部分,分别是考卷分数(占60%)、活动课分数(占20%)、平时作业(占20%),即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基本情况。
为了贯彻实践应用性教学改革目标,建议进行心理学案例库建设。案例库的内容应包括: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案例,良好的师生关系案例,分析与处理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常见心理现象分析案例等。案例库在初步形成后,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形式,提高案例及其分析的质量,并拓宽案例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配合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较为全面的资料库。
五、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公共心理学的育智、育能和育心功能相应地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心理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现代教育观念,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但由于任课教师本身工作经历的限制、工作态度与教育观念的狭隘,造成其心理学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与实践应用性教学改革目标相适应,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做以下工作:
做好新教师的选拔引进工作。总体上看来,各高校心理学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专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个别教师甚至还存在教学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上课好不好无所谓,甚至会说“我不上课又怎么样,你找别人啊,你能找到别人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没有一种危机感。当然引进新教师不仅是为了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也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因为教学水平要建立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不然无法谈及丰富的信息量和课堂的即兴发挥。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每学期的学生评教和领导评教制度。但高校内人际网络相对单纯,领导们评教时往往会照顾大家的面子,不敢把分数打得太低,这样容易使领导的评价失去客观性,所以不妨以学生评教作为根本依据,制定必要的奖励与惩罚制度。活动课的增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考试方法的变化无不考验着教师既有的教学观念,但这些改革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学习积极性与效果紧密相关,因此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是必要的。
加强心理学教师与学生教育实习的联系。实际上,让每一个心理学教师都从事中小学教学显然不现实,但在组织上保证心理学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教育实习是可行的,如参与学生的试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实习检查等。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教育实习效果,还可以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弥补自身工作经历、感性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中青年心理学教师,要让他们参与学生的中小学教学实习,并形成制度。
在突出活动性和实用性特色后,学生评教的满意率得到了提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学生及社会的期望仍有距离。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做到真正让学生满意,让高校各个教学系院满意,让全社会满意。为此,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