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时间:2023-06-05 10:1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亲子沟通家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第1篇

据报道,十岁女孩乐乐跟父母逛街购物,经过一家首饰店时,可以打耳洞的广告引起了乐乐的兴趣。乐乐说自己想打耳洞,当场被父母拒绝,她便大吵大闹起来,母亲一气之下当街打了女儿耳光,情绪失控的乐乐哭着打电话报警,并称父母是人贩子。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其实,类似乐乐与妈妈这样的亲子冲突,在中国的普通家庭很常见。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也迫切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家长要带着原则去进行沟通。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我们确实要将孩子看成一个个有权利的个体,但是,说他们有权利,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做成人能做的事。因为,毕竟他们还处于身体发育、思想幼稚的成长期,没有成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有原则和底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务必要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信任孩子,也要注意方法,维持底线。这样一来,孩子才能与父母保持有效的沟通,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完成真正有效的教育。

第2篇

〔关键词〕亲子心理课堂;亲子互动;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4-016-03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发展需要学校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和在社会中的实践。学校与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两大主要场所,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三结合”地带,学生群体与家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4年学校开展了《家长教育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各类型家长的教育心理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分析了他们的教育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其二者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2005年9月学校提出了“亲子心理课堂”这一设想,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也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课堂结合起来。亲子心理教育的独特与创新之处,就是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完善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更满足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一、“亲子心理课堂”实施情况

(一)实验对象

由于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暂时选择四~六年级进行研究。

(二)课堂主题的选择

亲子心理课堂,是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结合起来。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又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因此,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与家庭教育特点来确定。

1.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内容确定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册《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每册有十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个教育序列或某一课内容设计成亲子心理课堂的模式来上。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个教育序列是“教会孩子与父母沟通”,我们据此设计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彼此理解》这个亲子心理课堂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营造坦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感情。同时也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结合家长与学生实际确定主题

结合实际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主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家长的教育能力特点,或是根据学生或家长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主题。例如,四年级的一个主题《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既结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反映了这个年级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引导家长明白劳动能力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家长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再比如,根据高年级学生青春初期的心理表现,以及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引导,我们在高年级开展了《女生对妈妈说》和《男生对爸爸说》这两个青春初期亲子心理课堂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了解青春初期各种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特点,指导孩子进行健康的异往,也指导家长正确帮助孩子解决青春初期的各种困惑。

3.课堂主题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主题上,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根据自己班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例如,《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个主题是为四年级而设计的,假如五年级某个班也存在相似的班级特点,那么也可以把这一主题内容放到五年级去上。因此,我们在实施中设计了15个亲子心理课堂教学主题,供四~六年级的班级选择使用。具体主题见下表。

(三)课堂关键在于亲子互动引导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说出心里话,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而在亲子心理课堂中,由于家长与学生在一起,学生或家长有可能会有所顾忌而不能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此,如何打消学生与家长的顾虑,在课堂上表达真情实感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是提高亲子心理课堂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例如,在高年级《孝顺》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样,也请家长评价一下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与家长都不太愿意发言。教师这时适当指出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随后家长与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效果非常好,部分学生与家长在课堂上就流下了眼泪,甚至是抱头痛哭。这良好的效果少不了教师的巧妙引导。

(四)亲子心理课堂的延伸

在开展亲子心理课堂模式的尝试中,学生和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面交流,的确对改善亲子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把家庭教育指导渗透其中,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让家长与学生直接沟通,特别是就孩子的某些问题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不应该让孩子参与。但这种指导又是必须的。考虑到这些,我们为亲子心理课堂延伸了小组指导与专题指导两种形式。

1.小组指导

小组指导是在亲子心理课堂结束后,就少部分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或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家长的困惑。例如,在四年级《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节课后,有几个家长提出了一些问题,于是教师在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邀请了部分家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小组指导。这些家长中,多数都是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不断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先让家长讲讲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家长了解儿童时期对人的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家长了解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

2.专题指导

专题指导主要是根据学生或家长中的某个普遍问题或现象,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指导为内容的专题讲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围绕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或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一般是在相应的亲子心理课堂之后,一般模式是“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专家)作报告――解答家长提问――实践体验”。

例如,四年级有一节课是《孩子,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内容是探讨现在比较多的一种现象: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冷淡,妈妈病倒在床上没有做饭,孩子却埋怨。我们把整个年级的家长集中起来,旁听其中一个班的亲子心理课。课堂结束后,针对家长与孩子感情疏离这一专题,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请一位家长讲述自己与分开八年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再由教师作报告,谈谈一些学生与父母感情冷漠的原因,让家长知道加强与孩子的接触,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维系亲子感情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们听得很认真,不少还在做笔记。在解答家长的提问阶段,一个又一个问题充分说明家长对亲情问题非常重视。最后,我们提出要求,让家长根据这次学习,回家注意加强与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感情健康发展,并写体会交回学校。根据后来的了解,那些经常忙于工作而缺少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大都开始注意想方设法与孩子一起玩,尽量抽时间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感情的正常发展。

(五)加强课后效果的跟踪巩固

亲子心理课堂,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家长的学习与家庭教育指导仅靠一节课是不能完成的。心理课堂之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家长是否按照教师的指导来做,效果如何,这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我们除了做好课堂上的指导,还加强课后的效果跟踪,巩固教育效果。

例如,在《孝顺》这节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每天至少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对长辈孝顺的事情。作业是布置了,但学生有没有做到?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受如何呢?为做好这个跟踪,教师设计了反馈表,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感想、家长的评价等内容记录下来,两个星期后交回。这样,教师就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施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再作相应的个别指导了。

“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正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家长的教育实际和需要来开展这些活动的。学生家长虽然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念得以改变,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就能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具体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巩固成效

一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更新,对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家长大幅度减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家庭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二是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家长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家庭教育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前存在粗暴教育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许多家长都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亲子心理课堂的开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沟通,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明显改善。以往的心理咨询中,许多个案问题都是亲子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大都是亲子间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减少了很多,说明有效的亲子沟通加强了亲子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了许多误会。以前,我们所作的调查显示,每天能保持和孩子说话达半个小时的家长只有30%左右。而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已达到50%以上。

四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通过亲子心理课堂,学生的一些行为在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下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本来没有经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挫折承受力比较差,小小的挫折都会有明显的过分情绪或失常行为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挫折,你经受得起吗》这一课堂,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进行类似的情境挫折教育,有效地让这些学生认识成功中的挫折因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把脉实施中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花的时间比较多。单从课堂上的教学来看,并不能体现亲子心理课堂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而这要求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如果还要开展小组指导或专家讲座的话,再进行效果跟踪,教师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任务。其次,在亲子心理课堂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家长请到课堂上来,只能是一部分。这一部分家长应该请哪些,教师有时难以掌握,因此有时会造成真正需要参与的家长没有被邀请到。再次就是邀请参与的家长难以保证出席率。亲子心理课堂不同于家长会,有时会有部分家长缺席,这就使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了。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对学龄前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属于国家教育机构,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与任务,由幼儿园教师实施的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幼儿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为幼儿制订连贯、有序的教育内容以及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儿园教育是发展幼儿个性特点的教育。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贯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记忆深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因为幼儿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适应的情况也不同。而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由家庭环境所决定的,父母始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过程连续,不会中断,与父母的关系始终较稳定,并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这种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更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和家庭教育之间

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的随意、封闭和片面,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幼儿教育则相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它更系统、更科学。由于父母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面对个性很强的幼儿常常束手无策。虽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很重要,但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合理。

2.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较高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想要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就必须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好好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教育质量大大下降,影响幼儿的进步与发展。

3.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受幼儿教育的制约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目标的确立依据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国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一些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家庭教育更具有随时随地性、灵活性和较强的目的性等特点,但是父母必须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制订幼儿的发展目标,两者不能相冲突,否则对幼儿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策略

1.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亲子活动能使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校的真实情况,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与家中接受的教育保持一致。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为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与幼儿园方面进行意见交换,这样就能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加入的位置,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问题。同时幼儿园也能给家长带来更多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知识,使家长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经常进行沟通

家长参与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双方合作的成功与否。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和信任。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教育需要做到相互支持、沟通和理解,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与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幼儿在这期间的情况和动向、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总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在其成长阶段的最初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05(7).

第4篇

摘要: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家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调适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

编辑整理本文。

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

编辑整理本文。

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五、结束语 

第5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在现今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主要形式,而“寻找乐趣”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关系密切,把教育同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能完善我国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变革等等。那么,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一、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两点:

(一)塑造孩子的乐观品格。

乐观精神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乐观;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需要乐观。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又乐观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自己更要拥有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与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备,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和来自父母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

(二)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根据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关系分为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等型六种类型。其中亚平等型是最理想的亲子类型,在这种关系中,亲子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能进行顺畅、深刻的沟通。在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积极对话,和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以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使家庭教育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学生成长的最主要教育环节,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给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一定的重视的话,那么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乐观、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更重视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多开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勿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调动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这些方面给予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培养体系。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最大限度开发这些优势,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上。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大众传媒教育主要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标语口号、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的会议和社会活动来实现;校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来实现.

(一)与教师积极沟通。

教师在发展社会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教育发达的上海,学校会向社会派驻教师专门指导青少年教育工作非常普遍。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紧密、配合密切。教师因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青少年好奇敏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提供机会满足他们求知、运动、交友的需要,他们或会参与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影响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我国的教育作用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则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其作用还会被减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M].教育研究,2008.

[4]冯晓霞.帮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M].学前教育,2004.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2010.

[7]许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8]甄珍.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推荐《积极心理学》[J].北京教育,2010.

第7篇

关键词 和谐 家庭教育 儿童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OU Pi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enzhou Normal College,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ldren mental disorder,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ciet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 the key to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ental health

1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点

为了了解这一家庭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孩子身上的,我们先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讲起: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又叫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人一出生就确定了,而且一旦确定就不可选择,不可更改,不管孩子和父母满不满意,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父母虽是孩子的创造者,但却不能改变孩子的各项特征,例如:孩子的性格、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思想。与此相同,孩子更不能改变父母的特征,无论父母美丑、贫富、健康与否,孩子只能接受现实,接受与父母的这层关系。从孩子一出生,这层关系便不可动摇了。只要亲子双方存在,这种关系就永远存在着。

这种关系还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即父母在这层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因为父母的年龄远远大于子女,他们的社会阅历较足,经验丰富,他们对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准备的,因此,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各种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孩子对这层关系的出现是毫无准备的,他们不能左右这层关系的存在,不能把握这层关系的特点、质量等,可见这层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与孩子相互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会不同。

2 家庭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亲子关系之上的,它的作用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虽然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2.1 专制型

父母把孩子看管的过于严格,对孩子的行为紧盯不放,甚至让孩子按自己的思想去进行行为活动。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对孩子的想法、兴趣毫不关心,孩子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毫无发言权,把孩子的思想、思维控制在家长的条条框框中,不允许孩子犯任何错误,一旦犯错就会大发雷霆,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去教导孩子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只能听命于父母,从而严重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性格缺乏主见,只知盲从,离开父母往往就无法独立。

2.2 溺爱型

把孩子看得过于重要,甚至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任何欲望。处处依着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使孩子形成懒惰、蛮横、自私甚至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习惯。

2.3 两面矛盾型

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意见不统一,态度忽冷忽热,心情好时,百般宠爱,不高兴时,大打出手,甚至父母双方争吵不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性格不稳定。

2.4 民主型

这种是最理想的,它建立的基础是平等,其主要表现是父母尊重孩子并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精神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孩子的期待、要求以及奖励、惩罚做到恰如其分,并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图,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随时纠正自己在教育中的错误。这种教育类型最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幼儿期对儿童的影响非常突出。儿童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行为,它总是开始于最亲近的对象,而且孩子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也只能在环境中来学习。既然儿童成长的环境是父母和家庭,当然儿童会很自然的把父母当作学习的对象;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气氛便是儿童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便就是儿童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端,容易愤怒,暴躁,其子女也是会暴躁易怒的。这些问题不是遗传的,它是在家庭中形成而后在孩子心里打下的烙印,是父母为孩子所塑造的形象影响的。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

3.2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家庭环境都不相同,每个父母的文化修养程度也不同。因此,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各不一样。粗暴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暴躁、执拗、叛逆、任性等性格产生;以和善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往往使孩子形成极富同情心、活泼、善良、亲和的性格特征;以过分保护和照顾的姿态面对孩子,孩子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被动性格明显;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便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阴郁甚至不合群,如上文中所述的四种家庭类型就会导致孩子不同的心理及人格发展。

4 创造和谐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如此之大,因此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1 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家风,这就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避免腐朽、庸俗的事物出现,更要防止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

4.2 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希望子女都能够成龙成凤,茁壮成长。教育是有学问的一件事情,如何教育出出色的子女?首先,父母在教育时要适度,要既严格又慈爱,要掌握好严与爱的分寸,让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是孩子可以达到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教育及时,最后,还要管教与爱同时存在,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

4.3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

第8篇

    一、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孩子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备不同的智力条件与成长基础。幸运的孩子可能会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起点,但有的孩子可能因难产、环境污染等原因遭受大脑损伤、智力低下等不幸的命运。小兵出生时因脐带绕脖导致脑部缺氧,以致在成长中出现注意力低下,轻微多动、阅读障碍和计算障碍等心理疾病。心烦气躁、焦虑不安的母亲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对于小兵的成长更是雪上加霜。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小兵这样的“问题”儿童,也遇到过类似小兵母亲的家长。许多家长是“自然”家长,没有经历过任何“前父母”阶段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不具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家长面对存在智力发展、思维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的孩子,不能科学深入地分析问题实质,只是一味地采取训斥责骂的方法,妄图通过高压式管理控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在严格控制下,儿童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常见的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抽动症等病症,会在不尊重科学、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问题根本,只以与治疗生理疾病一样的方法,妄图简单地解决问题的家庭背景下出现较多。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孩子,即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解读,改变“以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观念。同时,在家庭中建立一种积极的夫妻、亲子关系,并寻找与构建有建设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辅导教师介入帮助。当问题确诊后,家长务必摆正心态,正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消极逃避;要耐心等待,对症下药,不要急躁焦虑;要主动和家人共同学习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时跟进问题的发展,清晰掌握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与老师加强联系,借助社会、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治疗或帮助孩子。

    二、以积极体验给予孩子真爱

    世界上的爱多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之爱。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来。但反观现实,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之爱的真谛,反而自以为是地自由“诠释”,结果患上了“关爱强迫症”,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溺爱。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愿孩子“受苦”,可能源于自己的苦难童年的经历,表面上,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不了解与考虑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与成长需要。理论与现实早已表明,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小青是一位在娇惯中长大的城市女孩。小学毕业时母亲仍帮忙洗头;初中毕业了母亲还帮忙整理房间;高中住校时因琐碎的日常生活问题无法独立处理而无法正常地学习。为此小青烦恼不已、焦躁不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务,致使孩子缺失了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逐步产生了依赖思想,养成了懒惰行为,对家庭、对他人没有责任感,而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就萎靡不振,寸步难行。更严重的是,责任感的缺失让孩子只为自己活着,只愿享有权利却不愿承担义务,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与合作,与外界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还可能导致反社会、退缩、自闭等问题。可以说,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是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词。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体验,如安排家务劳动,让孩子成为劳动的“主角”并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获得对毅力、成就感、责任感等的亲身体验,能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家长还可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开展互换角色体验活动等。总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得到锻炼与成长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以积极沟通构建亲子关系

    凌风在小学时代是一个阳光、聪明、懂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皆引以为豪。进入青春期后,他成为了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自从初二收到情书后,便开始分心,开始过于关注异性的眼光、自己的形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他的母亲知道后气急败坏,每天像监督坏人似地跟踪、接送。凌风对此极度反感,当苦恼与压力排山倒海而来时,最终的结果是离家躲避。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又称“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情绪急躁,不愿受他人干涉与约束,最大特征为逆反,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希望他人把其当成大人平等相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尽管具有了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极易出现顶撞父母、冲动等各种问题。此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性,仍以家长身份高高在上,沟通方式仍停留在啰嗦、命令、威胁、训斥等层面,轻则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破裂,重则酿造出轻生、自杀等悲剧。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青春期正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特殊时期,家长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反抗行为,充分相信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要积极转变亲子沟通的方式。

    第一,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沟通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沟通。

    第二,营造民主、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保证充分的家庭沟通时间,定期举行民主家庭会议,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第三,改变亲子之间的说话方式。变命令、训斥、不耐烦的语气为商量、赞美、真诚的语气,艺术地表达,婉转地劝告,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做。

第9篇

一、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又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

1、正确的教育观,能使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大部分家长已有选择良好的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意识,能经常通过询问孩子,与班上的老师面谈交流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的家长还能在平时为孩子选购图书与玩具,与孩子一起交流、阅读,这都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意识越来越重视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因工作关系,不能时常与老师交流;或认为上幼儿园无所谓,树大自然直;有的则将希望寄托于老师的教育等等。对于这些家长,我们觉得应多采用电话、家校通与他们交流沟通或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平台,鼓励他们抽空多学些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

2、突出个性教育,重视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促使其潜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开发。个性教育的主要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造性能力和和谐、完整的个性。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有鲜明的针对性,尤其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即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有比在学校充分得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3、与时俱进,更新家庭教育。在的内容上更要关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育,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在方式上,应当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指导孩子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去领悟传统的精华,获得体验心得和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评价和选择的能力;在对象上,孩子是单一的教育对象,家长仅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孩子的情况,成为多年来家庭教育实效性欠佳的重要原因。“向孩子学习”、“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观念。在家庭中,亲子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有利于互为约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二、畅通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为儿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1、开设母亲课堂

我发现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角是母亲这一情况,专门开设了“母亲课堂”,教给母亲们一些培育孩子的新方法、新观点,使他们较好担当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这一形式既可以加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互补,又可让家长学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老师也从幼儿家长身上得到一些借鉴,学到一些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发展过程中创办“母亲课堂”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和提高母亲自身素质的一个很好方式。

2、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家长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一种最佳方式,家长放下架子,与幼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幼儿同样的身份来参与活动。活动中促使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促进幼儿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促使父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有一位家长在反馈表上这样写到:“在平时,我们家长整天地忙于工作——上班、加班,真的很少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和玩耍。对他们的关心真的似乎少了一点。我觉得学校举办的这次活动非常好,让我们家长能更多的在各方面了解孩子,通过这次亲子活动,不仅拉进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更促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升华,也让我们父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重温了儿时的欢乐。这次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挥知识才能的机会,也培养了孩子竞争的能力,不服输的劲道,也扩大了孩子的游戏视野范围。总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多举办一些类似的亲子活动,让我们家长有这样一种机会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不周。在此,也感谢学校领导及老师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度过了这段难忘而又美好的时光”。

3、游戏活动

活动中面对家长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如:收集哪些资料,怎样收集,对孩子提些什么问题等。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我们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活动、家长会、游戏活动等。让家长看孩子们在园的生活录像,“小巧手”、“小制作”、“水果拼盘”等,每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细心引导下,那种成功的喜悦在孩子纯真的脸上印出自信和灿烂的笑容时,家长们都会露出情不自禁的笑容。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用自己拿来的材料进行探索制作,家长们知道了配合的重要性。看到老师给孩子喂饭、喂药、盖被、活动……家长们了解了老师的工作,知道了教育的不易。在家长发言时,都一一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责任心。

第10篇

一、组建亲子手工坊,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光靠眼、耳的感官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少不了手的结合。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合作性强的亲子手工坊,例如合作陶艺、烧烤、水果拼盘等,从最直接的角度让家长和聋儿都成为活动的平等参与者。

在每一次的亲子合作坊活动中,家长与聋儿们可以在各个环节进行属于他们特有的沟通交流。在亲子活动中,教师既要让聋儿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也让家长体会到参与交流的幸福。教师不应将亲子活动局限于某些特殊的活动,而应注意亲子手工坊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进而在合作中加强交流,提高亲子间沟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聋儿的多样性发展。

二、搭建亲子俱乐部,在活动中加深感情

经过眼手口的感官活动,亲子活动对于家庭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则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实践教育。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讲讲家长们知道的历史,听听大家不知道的故事。家长和聋儿可以共同追溯历史,领略历史文化教育的内涵,激励聋儿们更好地学习生活。教师应该组织培养功能全面的、形式丰富的有意义的俱乐部活动。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放烟火、真人CS等,不仅能给亲子双方都带来乐趣,也能通过对课外知识、社会知识的普及加强聋儿知识的广阔性,并力求利用和发挥聋儿现有的能力,从而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三、创新家长会形式,提升家长沟通能力

教师以家长交流会的形式将聋儿的在校情况告知家长,让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里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学习生活的进步和不足……通过家长交流会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也基本可以掌握,家校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以前家长知道的只是自己孩子的现状,通过家长交流会的沟通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那么这位家长一定会针对自己孩子的不足好好地弥补。正是如此,就在家长会后一个月,有家长在电话中给予了老师一些反馈,下面截取的是老师和家长的部分谈话(以下简称:师、家):

师:xxx最近表现很好,经常会来问问题的。学习在慢慢进步了,家里是不是有人在辅导还是请老师了啊?

家:那没有的,老师,请家教也没人愿意教。

家:是这样子的,从那次活动回到家,我和我爸妈(孩子的爷爷奶奶)又说了不要太宠这个孩子了。他们么老是认为伢儿是残疾的,要特别照顾点的,要啥买啥。开始我也不好说,说说么要和我爸妈吵架的。唉!

师:呵呵,心耐耐啊,要有个过程的!年纪大的隔代宠正常的,他们那样想也没错。

家:哎,也是的,想想可怜。这个礼拜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家里商量了一下,给他定了个目标,和班里的xxx同学比,比谁会问。上次老师你也说了会问问题的孩子说明他在思考,就会有进步的,那么试试看,看他会不会成绩提高点。

可见,家长通过对孩子存在不足的认识,在试着揣摩能够适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直到现在孩子一直在进步中,特别是一个假期回来,已学知识掌握得很不错,让老师很为他感到高兴。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是在用心的,家长交流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是需要的,作用是明显的。

四、开设专题性论坛,提高家长思考能力

聋儿的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家庭虽然很富裕,但是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而有的家庭一无所有,家长不知道能给孩子什么。对于一开始的家长论坛所要达成的效果会有偏差。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从“教师讲坛”渐渐地过渡到“家长论坛”,解除家长的思想包袱,为家长消除实施家庭教育的阴霾,提高家长的思考能力。关于家长论坛的有效途径可以参考以下组织形式结合应用。

1.观看专题案例视频选段

直观的视觉冲击对于产生共鸣,提高自省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在初期,大多数家长会不好意思,也不愿意开口说话,教师便可以从温和的组织形式入手,渐渐地打开家长的心扉。当然,关于视频的播放还是要有一定的主题的,如曾播放过的:《地球上的星星》《小孩不笨》《残疾人故事:聋儿和奶奶是同学》《迟缓儿 大智和他的爸妈》《我和我的孩子 人间真情》等。视频的主题最好和家庭教育讲座的主题相结合,因此教师应做到“碰撞小火花,动之大共鸣”,以便家长更好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从而主动地参与进来。

2.确立专题讲座的主题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心存疑惑,面对孩子的特殊充满了茫然。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性的理论指导以及案例分析时,首先在选择有针对性主题的同时要顾及家长的隐私,并做到与家长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讲座之前多与家长沟通,总结家长们类似的困惑所在,确立让家长们能够感兴趣的专题性理论学习的主题。如曾进行过的:《家庭教育的原则》《我和我的孩子》等。

开设专题讲座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开口说,那么就不应该是一味由教师掌握发言权的一言堂,而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论坛模式:“个别说—大家听—共同思考”。因此,教师要做到的是“简化大道理,晓之平凡理”,这样的主题讲座才是切实有效的,才能说到家长的心坎里。

第11篇

关 键 词 家校合作;家长会;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长会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形式,也是激发家庭教育力量,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家长视野更加广阔,他们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孩子拥有快乐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面对这一现实,家长会只有与时俱进,在打造教育的家校同盟中不断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聚焦成长,创新家长会模式

作为对学生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家长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才能为同盟军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诸如学校活动通告、学生在校表现等传统家长会的内容,都可通过短信、微信、QQ等手段传达给家长。这就对家长会这一家校沟通的传统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聚焦“成长”,尝试创新家长会模式,搭建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舞台。

互动―亲情式家长会。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血浓于水,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亲子交流明显减少。针对这一现实,学校设计了亲子互动系列家长会,如潜力无限型、成果展示型、智力游戏型、感恩浓情型等,为增进亲子交流创设互动平台。此类家长会一般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通过亲子合作完成一系列活动或游戏,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而且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关注,从而增添了不断进取的动力。

例如,学校以“赞美”为主题,开展了潜力无限型家长会。家长会上,教师请孩子和家长一起上台,分别说出对方5个以上的优点。在互相赞美中,孩子和家长不断收获喜悦和感动。这样的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欣赏和爱护,更让父母体会到应该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不断激发孩子的发展潜能。

展示―自信式家长会。这一家长会模式针对孩子普遍存在的成长问题,如二年级某班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表现为上课不敢发言、或发言声音极小、不敢直视老师等。对此,班主任借助一系列展示型主题家长会,如个性化自我介绍、与教学结合的课本剧展示、口语交际课主题展示、各学科学习融合展示、“我行我秀”才艺综合展示等,让学生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到日常学习生活,从个性特长汇报到全面的才艺展示中,大胆“秀出”自己,学会自信成长。在此过程中,家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作为参与者不停地奉上掌声,并用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

交流―成长式家长会。学校以“家教沙龙”的方式,让家长们积极交流与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许多家庭教育问题通过交流探讨得以解决。同时,这样的家长会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看到自己孩子与同龄人的优势和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家庭教育策略,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关注细节,丰富家长会形式

家长会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重要纽带和窗口,家长往往也是通过家长会了解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因此,家长会应该通过细节展现并传递学校的精神风貌,从而获得家长的认可,使其更加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在每一次家长会中,学校都会精心设计每一细节,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情感染家长。

校园游,感受风貌。家长会期间,由孩子们轮流担任小导游,共同参观学校和班级文化展板、板报、作品展、获奖栏、光荣榜等,让家长感受校园文化。这些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安排、引导,班主任仅是从旁指导。如此,不仅能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们的精神风貌和学校文化,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引导能力。

微视频,展现成长。老师们平时都会用手机随时记录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为家长会积累了丰富而精彩的素材。从一年级便开始制作的“小豆丁的新生活”系列微视频,记录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轨迹,成为了每次家长会最具吸引力的重头戏,被家长亲切地誉为孩子的成长“大片”。

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班级生活,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家长会还设计了一些互动问答游戏。如抽学号回答问题或抢答等,同时,家长可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自由提问。借此,让家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对班集体和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认识,实现家校间更顺畅的沟通。学校还精心设计了“留言卡”,请家长写下希望与老师沟通的问题。班主任或相关科任教师阅读后会一一反馈,并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这样的沟通增加了家校合作的深度,延伸了家校合作的长度。

三、注重仪式,深化家长会内涵

仪式是现代学校师生生活、成长的一部分,往往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共同共同价值,将共同的愿景在特殊场合凸显出来。它能够增强向心力,不断鼓励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为此,学校用仪式赋予家长会更多的内涵,让身处其中的家长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重策划,凸显仪式氛围。学校倡导班主任应精心策划筹备,赋予每一次家长会仪式感。从桌椅的摆放格局、主题横幅的张挂到摄影摄像的准备、迎宾礼仪的安排,甚至中场休息的茶水、点心布置等,都充满了仪式感。家长从走进会场开始,便能切身感受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和对家长会的重视,从而以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家长会。

创情境,激活仪式功能。每次家长会前,班主任都会指导孩子编排精彩的开场秀,用朝气蓬勃的演出点亮整个会场,使家长会在热闹隆重的气氛中拉开帷幕。同时,发动孩子们集思广益,设计了许多温馨的环节。如送上提前为父母制作的小礼物,为父母准备贴有关心问候卡片的矿泉水,给父母一个拥抱,和父母说说心里话……通过创设多种触动心灵的仪式情境,让家长在收获喜悦与感动的同时,与孩子共同领悟感恩、重孝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12篇

阳光家长俱乐部是学校实施“阳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协手共建的家校社团,旨在挖掘社会、家长参教、议教、协教的有利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育人的阳光生态链条,以此带动和辐射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家长科学育子服务,创设融家校社为一体的家长成长课堂,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

一、创新价值:注册社团组织,实现家校协作的可持续发展

1. 机构性质

家长俱乐部由学校主办,广东省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协办,潮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是在潮州市民政局合法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家长俱乐部为会员制,实行以会养部制度,以会费作为活动经费。同时,接受社会自愿捐款,用于家长俱乐部的业务活动,其业务范畴面向参会的全体家长成员,业务项目以探索家庭教育、科学育子为主要内容,其一切服务均属会员专用,不对外营业。

2. 创建目标

阳光家长俱乐部以家庭教育为主题,倡导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会员解决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把俱乐部打造成为会员的精神家园,努力引领家长做“阳光智慧家长”。

3. 组织机构

家长俱乐部理事会领导机构,由城南中英文学校董事长任荣誉理事长,城南中英文学校校长任理事长,副校长任副理事长,家长理事会推选2-6名家长任副理事长,各年级推荐6-9名家长理事成员。同时,聘请3-5名领导顾问,5-8名专家顾问作为俱乐部的客座教授。另外,设立2名财务兼职人员,成立财务稽核小组,监督财务合法管理和使用。

4. 入会条件

热爱和关注家庭教育事业的城南学校学生家长都有入会资格。当然,要求家长理解并同意俱乐部章程,热心支持俱乐部活动。

5. 会员权益

(1)俱乐部向会员免费提供家长课堂学习,会员每年参加1―2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

(2)俱乐部免费为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会员提供家庭教育顾问、孩子成长发展咨询服务。

(3)俱乐部每年免费向会员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书籍和资料。

(4)俱乐部创建“阳光家校俱乐部”网站,向会员开放,会员可免费登录俱乐部网站,享受浏览、下载网站资源,参与论坛讨论等服务。

6. 会员义务

(1)维护本俱乐部的声誉和形象,遵守俱乐部章程和活动规则;

(2)积极参加俱乐部发起、组织的各类活动;

(3)对办好俱乐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服务社会,扶贫助困,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5)按章程规定每年交纳会员费,鼓励有资力的会员自主捐资支持俱乐部的建设。

二、实施操作:搭建家长成长课堂,促进家长学习成长

阳光家长俱乐部主张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把过去的“财富育子观”转变成“培养孩子成财富”的新教育观。把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能独立面对自己的未来,开创自己美好生活和财富的人。为此,家长俱乐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提升家教水平,促进家长学习成长。

1. 俱乐部经常邀请学者专家到家长学校给家长上课,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如聘请韩山师院教育系教授为家长作“在构建和谐家校中家长的角色扮演”专题讲座;邀请赏识教育专家到我校举办“赏识教育”专题讲座,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2.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针对当前独生子女“自我中心”、不珍惜时间、不感恩父母等问题,家长俱乐部开展了“亲子共读”“致父母感动的一封信”“走进父母的日子里的采风”等亲情活动,不断地创设机会与平台,让学生了解家长为培养子女辛勤劳作的艰辛,教育学生要珍惜父母的关爱,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3. 组织家校联谊活动。为了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家长俱乐部积极开展“家长访问工作日”活动,拉近了家校的距离。通过家长访问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师,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与教师互动沟通的同时,教师又能针对性地指导家长科学育子的方法、策略,达到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协作共育的目标。此外,家长俱乐部协同学校开展“教学开放日”“校长访问日”等活动,开通“心桥卡”“心灵信箱”和“阳光热线”,搭建和谐沟通的阳光心灵桥梁,有效化解家校的内在矛盾,增进了家校的情谊,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4. 开展亲子活动。每学年,家长俱乐部定期组织“亲子共读”“亲子同乐”“亲子同赛”等趣味盎然的亲子活动,以增进亲子之情,拉近了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产生了浓厚的亲情寓教效果。

5. 组织家长义工服务活动。每逢学校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家长俱乐部都会发出聘请,邀请家长参与义工服务。在服务中,家长感受学校教师工作的艰辛,体验教书育人的苦乐,增进了对教师的尊重之情,并自觉地成为了家校和谐共建的“友谊使者”。

6. 开发科学教子的校本教材和专题网页。俱乐部协同学校先后组织家长编辑出版《科学育子》《家长课堂》等富有特色的俱乐部的校本教材,有效提高了家长家教水平,促进了家校教育同步发展。校园网还为家长创设网上经验论坛空间,实现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