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双基体系 高效课堂 高中化学
1.引言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双基”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新课改给予其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构建双基体系的具体途径
在时间与空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这便是高效的化学课堂。
从高中生的角度说,高效的课堂,是高中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从高中化学教师的角度看,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高中化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确保高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在教学进行中,任课老师必须做到适时地检测、跟进、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思维,形成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谈谈观点探究。
2.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管理好学习目标,努力让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当堂练习、当堂掌握、当堂完成,而不是过多地寄希望于课后的死记硬背。高中的学习时间本来就是相当紧迫的,有些化学老师却往往比较喜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讲公式、习题,不仅让高中生听得昏昏欲睡,而且挫伤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占用的太多课堂时间,许多学习目标并没有当堂实现,这就要求高中生课后拿出大量时间完成,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务必做到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地管理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注重课前预习,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效果将直接影响高中生接受新课的程度,间接影响新授课的教学效率;预习不仅是学习新课的基础,而且如果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环境,预习这个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往往不是那么重视预习工作,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做到严把关,有些高中化学老师甚至忽视了预习这个环节。要想强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务必让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高中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督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策略;而且要对其预习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其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让高中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2.3督促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提升。
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是高效的课堂,不是看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高中生在这一节课学到了多少知识。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要想构建“双基”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时间都交给高中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安排,做到“精讲、少讲、多练”,创建“高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首先要引导高中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与交谈,让他们对这节课的主题进行一定了解;充分利用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自主学习进行相应强化训练;最后,在大量的活动练习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自测题目,对这节课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反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逐渐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他们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反而学习可以变得如此轻松、快乐。
2.4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被引入高中教学中,利用这些高科技教学设备,无疑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电化教学早已取代了传统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中化学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通过声光电不同的刺激,激发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极大的课件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数学辨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成效,展示着学习对象探析数学学习的能力素养.高中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解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高中生经过探究、辨析、归纳、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从而所获良好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
【关键词】高中数学;辨析能力;现状;思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实施因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分子.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中,在分析数学典型案例进程中,在探析解决数学问题活动中,都需要通过探究、辩论和分析等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解析和有效的解决.教育实践学指出,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也就是辨别分析、综合提炼的发展过程,提升进程.数学辨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成效,展示着学习对象探析数学学习的能力素养.高中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解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高中生经过探究、辨析、归纳、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从而所获良好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培养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现状
一是高中生被动开展数学辨析现象存在,主动性不强.高中生在“高考大棒”的驱使下,被动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思维辨析的内在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激发,应付学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学生深入辨析的主动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加之高中数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高中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忽视学生辨析思考的“过程”,导致高中生内在主动辨析能力受到影响.
二是高中生数学辨析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强.部分高中生在思考、探析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问题解析的基本思路,开展的基本途径,依据的数学知识等内容,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且将思考分析的过程进行完整的表现,在展示解析思路、“说”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性、条理性.
三是高中生数学综合思维能力欠缺.笔者在数学学科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高中生在辨析综合性数学问题过程中,面对需要运用多种数学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活动,往往束手无策,不能综合各数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判断”,导致解析案例效能低下.
二、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举措
一是运用各种积极教学因素,促发高中生内在辨析情态.情感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好“助推剂”.笔者发现,各阶段的学生群体,在其学习实践进程中,都需要在浓郁氛围“包裹”下和积极情态“趋势”下,实施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数学辨析能力,不仅对高中生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判断概括能力等提出了要求.而实践证明,辨析能力是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软肋”.这就需要教师应将情感激发作为培养高中生辨析能力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教师应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示范激励作用,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真实性的名人轶事,融洽性的教学氛围,生动性的教学情境,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促发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主动辨析的认同感.如“组合”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置“投递员手上有5封信,现在有6个邮箱,它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的生活性现实案例的方法,展示该知识点的应用特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之妙,为探知辨析该知识点内容打下情感“基础”.又如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课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为增强高中生辨析积极性,利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运用电子白板这一课件,生动、形象展示该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该知识点内容能够有“感性”、“直观”的认识,从而在积极、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内生能动辨析情感.
二是注重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提高高中生有效辨析能力.案例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常言道,能力源自于平时的实践和努力.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实践载体和科学的指导.教师作为高中生辨析能力的重要“培养师”,要重视数学案例的设置以及辨析活动的解析指导,在引导学生解析案例过程中,有效解析问题案例,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形成辨析案例技能.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材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等内容,在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已知有一个向量OA=(3.4),OB=(6.-3),CO=(5-x.-3-y)(其中O为坐标原点),如果A,B,C三点共线,求出与x的表达式”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初步感知问题案例活动,学生阅读问题条件内容,分析问题内容后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方面案例”.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认为:“根据问题条件中的A,B,C三点共线,可以得到AB与AC之间共线”.教师组织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讨论、指导活动,教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分析,求x,y的过程中,其中运用到解方程组的思想”,学生从而意识到:“要求三点共线上的点的坐标,就需要借助于向量的数量积内容以及解方程组的思想”,获得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点拨下,进行思考分析,概括提炼活动,既获得了案例解答的方法策略,又得到了思维辨析的实践时机,思维辨析能力获得了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是重视互动评价方法运用,提升高中生数学综合辨析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辨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评价”、“讨论”等双边互动活动.同时,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解析观点,可以通过“评”和“说”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因此,教师应将评价教学作为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素养培树的重要“载体”,组建评价学习小组,设置评价分析“话题”,组织开展生生互动评价活动,通过讨论、辨别、交流、阐述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案例内容,提高辨析效果,提升综合辨析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差异
目前我国大量的成立了一些高职院校,并且高职院校也在普遍的扩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变为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在高职院校逐渐扩招的过程中,生源的层次和类型日益表现出多样化的模式,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生源逐渐多样化的转变,进而也为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环节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一、生源素质存在的差异
1、高等专科院校及其在校生数分别在全国高等院校数及在校大学生数上占有着很大的比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选择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专科院校;而那些职业高中(含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升学主要途径就是考高职院校。所以,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就可以分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这两类。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课程设置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一般是4:6,实践教学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50%,综合实习则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普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自觉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向学生实施升学的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课程安排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12门课程。从教育部所规定的教育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的技术人才,而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两者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培养的职业高中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之间,在能力、思维、知识和素质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职业高中毕业生在技能、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上要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在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要强于职业高中毕业生。
2、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间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就是就业。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高职院校的建立,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建起了一个良好的衔接桥梁,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目标就是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所以,目前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都面临着两大艰巨的任务,第一就是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优秀的生源;第二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对中等职业学校两大教学任务做出具体的目标规定和统一的要求。因此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就会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两大任务采取了不同侧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学校严格坚守向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育,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安排和设计;还有一部分学校盲目的提高高考的升学率,一味的重视高考统考课目的教学课程,而忽视对专业技术实践的教育。在这些学校中,有些学校甚至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安排就业班和高考班两大类,就业班就按照专业知识进行组织和教育教学,高考班则按照高考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教育教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也就给学校自身对教学任务的规定和教育部要求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如果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和最终所朝的目标方向不一致,必然会造成职业高中的生源之间在能力、知识、素质结构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二、对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高中生源实行分批教学和分别培养
因为两类生源的素质和知识技能存在着差异,所以高职院校就要对不同类型的生源运用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案,课程大纲、课程设计以及课时安排都应该不同,教学班级也应当分别进行编排。普通高中的生源文化基础课应在普通高中的基础进行深入教育,重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教育学习。职业高中的生源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基础课,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在课时的编排上要比普通高中生源的多,技术类课程要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只有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生源运用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不足的劣势,因材施教,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规格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教学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就是指在相同类型的课程中为相同年级的学科基础知识的不同学生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的教学要求,并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素质和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不同,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对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以及技术和技能型课程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公共电脑等基础课程以及技术、技能型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潜能。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志愿以及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成的不同层次教学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课程模块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环节将课程分解成不同的模块。这样就可以完全满足了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2、毕业生多出口途径多样化
高职院校生源所体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势必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部都按时毕业。为了解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除了对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给学生充足宽裕的时间完成学业以外,还应开通多种途径的解决道路,实行多途径的培养模式。第一,建立综合技能证书制度。综合技能证书就是学生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的凭证,包括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其它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学生按照规定通过了考核,学校就可以颁发《综合技能证书》。如果《综合技能证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那么学生就可以凭《综合技能证书》在社会上就业。第二,还要要求学生在取得劳动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凭证书就业。这样,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一定全部都拿到毕业证书,但是由于实行了多方向的就业途径,大部分学生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差异策略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我们高职教师承受巨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晰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奋斗在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断对提高生源素质的方法手段进行探究,相信一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最终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管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以教育学生为己任,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一定能够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差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江庆翘 对高职生源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期刊论文] -机械职业教育2003(2)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学 衔接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生物这门学科不但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在初中阶段,生物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可见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异,譬如生物课程既在初中开设,又在高中开设,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得上,有的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是否有联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师也深感难以将初中生物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现笔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这一内容展开相关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和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学科体系的问题,与生物教材的设计体系、课程的安排体系、考试体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初中阶段而言,中考根本没有生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学生绝对不可能认真去学习;绝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生物课程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必须等到升入高中再学习生物知识,因为一年的间隔时间,加之中考对生物的放弃,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很不牢固,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生物时,很多初中时期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已完全淡忘,必须重新学习;中途一年的间隔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系数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识在初中时期学生接触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没有学过,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提高一个难度系数,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缺乏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程序,预防学习进程的“间隔”现象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学习某个知识体系时,中途出现间隔,然后再去学习,就很难回忆起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级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进程中保持连贯性,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学,还是高中生物教学,都必须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此点。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可带学生进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独特功能,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有限花序植物和无限花序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经常日照植物与非日照植物之间的差异等,让学生这样近距离观察植物,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有效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知识的教学更为流畅
学习任何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过大的知识学习对任何学生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可是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就存在这个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将初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数量将会大幅提升,生物教师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长远些,要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形成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将初中生物课程视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如此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过渡得更加平滑。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没有开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针对这部分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到了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学生哪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加深了,对于这些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着眼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坚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
(三)不断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质上,初高中生物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与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试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学是无法有机衔接的。因此,要想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初中生物教师参加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第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培训中必须融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和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方法,让高中生物教师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课程以及衔接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教学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必须成为一种制度。让初中生物教师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培训和高中生物教师参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如此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努力,这其中既与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生物课程的设置有关,又与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中,只有全面引进新课改理念,才能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洪江.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关键词】;汉语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藏区汉语阅读教材内容难度不大,但是教师教学却比较吃力。一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二是因为教学的阅读方法效果不明显,三是因为藏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适合藏区高中生阅读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
一、加强课堂阅读教学互动
师生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藏区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合作沟通进行汉语信息交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该以民主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给予他们学习“甜头”,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假如教师总是以传统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么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实现,也难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便不能提高,很可能就沦为知识的“奴隶”,知识的“记事本”。所以,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民主学习方式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有层次性的设计阅读教学
阅读的目标就是读懂文章,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谓读懂就是要分明文章的层次,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它涵盖了学生对汉语言的认知、对文章表达信息的提炼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概括。简而言之,就是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不复杂,但是对于藏区学生来说,还是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应该引导归纳,把学生的疑问集中起来,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来解决,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大众化。所谓解读就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能够准确把握。正如写文章一样,阅读也需要整体的思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回归局部。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循环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相同的阅读活动,从认读到鉴赏,从评价到理解,整个教学活动应该要有梯度性。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尽情观察、思考、表达。只要能够激发藏区高中生的积极阅读情绪,那么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由于藏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原因,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会有较大难度。因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祥林嫂的背景人生,并不断和学生互动对话,让他们逐渐把握小说的基本一样。最后学生才能对“谁害死祥林嫂”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便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阶段完成阅读目标
对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训练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思维理解能力。由此来看,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积累阶段
汉语文阅读积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拼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知识基础打牢,要求藏区学生能够熟练地了解汉语言表达、文体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领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二)理解阶段
要想锻炼藏区高中生的汉语言思维,就要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判断、分析、想象,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利用汉语文中的判断句或者带有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来训练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正确认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熟练把握,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来划分结构,恰当概况段落及全文的主旨,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不断将汉语文字的意义空间不断拓展,让学生更加准确、合理地去理解。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课文教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三)鉴赏阶段
鉴赏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即评价和赏析文字内容、形式。教师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引导他们利用抽象思维去阅读、鉴赏、评价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课文的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特点、作者观念来培养藏区高中生的作品评价能力,让他们能写出逻辑正确的小论文,然后相互讨论,并进行欣赏、朗读。在评价和鉴赏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最终提高汉语文读物的阅读兴趣,并能够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形成自己的主见。
四、结语
培养藏区高中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藏区高中生了解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重要性,针对藏区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领会、理解汉语课文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意义,由此深化学生的汉语写作技巧和汉语阅读能力。而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通过有效的汉语文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生态文明意识
1.1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1.2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2.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高中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而高中教育中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高中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先导。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意愿逐步搁浅与透支,对于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是极为不利的。
2.2高中生生态保护参与度不高
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少不了广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尽管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得不到知识、信息和理论方面的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3.高中英语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3.1挖潜教材内容,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Unit2的主要话题是Theenvironment。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素材。现在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更新教学理念,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真情实境之中
Module10Unit1Project的主题是Repor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giftforthefuture)。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高中英语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英语教学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以拓宽思路。
3.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存在的waterpollution、sandstorms、wildlifeex-tinction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environ-ment-friendly为题材的写作训练,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英语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介绍和阐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疏离的可悲,使其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生态观的重要性。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利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资源,紧扣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7-10.
(一)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高中按照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高中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二)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在我国开设音乐教学的高中内,大多数高中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因此,高中在设计音乐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社会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
(三)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音乐教学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音乐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音乐教学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音乐教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来,高中音乐教学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各类高中音乐教学中有各类优美的高中音乐,这些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是让学生培养一种气质和理性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高中音乐教学,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高中音乐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高中音乐修养。因此,高中音乐教学课程定位和目标中,要有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面。
二、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需把握的原则
在今后音乐教育创新设计中,只有对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方法上和要求上体现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遵循系统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组成。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某一音乐专题进行教学,也要是与整个体系吻合,不能是随意选择,在专题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系统化。这个专题内部的课程教学板块设计、课程的扩展等都要在一个体系下设计而成。
(二)遵循理论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音乐赏析,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音乐技能传授,而应该是从音乐教学中进行总结提炼,得到一些知识的升华,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将学生从课本中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系统的理性认识。
(三)遵循深入性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入的层面去升华自己,对教育内容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从深入的角度去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
三、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高中要根据当前音乐教学发展前沿,进一步做好音乐教学课程的设计,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从学生音乐教学的各种问题来看,要做好高中生音乐教育工作,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找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设计上,要充分体现音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在音乐教育方式方法,要充分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在音乐教育的开展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不同的音乐教育之中,实现因材施教。
(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高中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高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高中音乐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当前,高中音乐教学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任务,就必须对学校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结合,要注重学生工作适应于未来发展的结合,使新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注重音乐教学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三)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生;心智结构;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92-4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26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体现了高中教育对学生自身、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张亚南,郅庭瑾(1999)指出:多元智能是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支撑之一。王大凯(2005)指出,2004年由于《重构多元智能》一书的引进,在我国引起了学术界的不约而同的关注,共同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独特风景,2004年也被人们称之为“多元智能年”。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评价仅集中在单一的、一元的考试成绩上。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也没有真正落实《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高中生智力结构、动力结构和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对入学半年的学生进行了心智测评,以研究高中生心智分布规律,对高中实施有效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山西省某高级中学一年级的71名学生。这些受试对象是通过随机抽取的,他们分别来自于该校13个普通班(入校时中考成绩在360-520分之间),其中男生41人,女生30人。
2.2 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笔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美国心理学家韦氏斯勒所编制的韦氏智力测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了高中生心智测量表。分别从三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心智水平——智力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实践力和思维力(这里特指智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动力结构,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适应。测量表编制好以后,随机选取了20名高中生进行前测,把统计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将分值低于0.2的题目删掉,最终确定测试量表。
2.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L数据图的方式来处理,在各项测评因子中,除思维力(智商)、学习动机过弱以外,评价结果为1级和2级者,表明该项品质太差或较差,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评价为3级、4级和5级者分别表明该项品质为中等、优秀或优异。思维力(智商)评价结果从1级到5级分别表示稍差、中等、较好、很好和超好。学习动机过弱评价结果为1级和2级表示该学生学习动机太弱或较弱,大于2级表示该因素正常。
2.4 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征得校方同意,并且由校方向笔者提供了一份高一年级的学生名单(全部为普通班学生),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1名学生。将这71名学生带入学校大会议室,安排学生们坐下。随之,向学生们讲解测试的目的和要求。最后,发放测量表,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测试题回收以后,笔者一一对这些测量表进行检查,同学们都按要求完成了测试题目,试卷回收率100%。经过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心智测评数据如下:
3.结果与讨论
3.1 智力因素分布规律
高中生智力结构分布情况(如图一)呈现下列特点。在观察力品质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达到了中等和优秀,其中达到优秀的学生为56人,达到中等的学生有14人,只有1人该项品质比较差;在注意力的品质中,有48人达到中等,4人达到优秀,而有19人该项品质较差;在记忆力品质中,有5人为太差或较差,有35人为中等,有30人为优秀,有1人为优异;在实践力方面,有4人为较差,26人为中等,35人为优秀,有6人表现为优异;在思维力(智商)方面,有6人表现为太差或较差,有24人表现为中等,有41人表现为优异。
有27%的学生表现为注意力品质较弱。这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我们的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但是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注意力就没有在课堂上,没有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上。也就是说,学生思想跑调的比较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呢?这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弱和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无关系。
3.2 思维能力各项因素分布情况
高中生思维能力各项因素分布(如图二)情况如下。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7人表现为较差,有27人表现为中等,36人为优秀,1人为优异;在思维的广阔性方面,有12人表现为太差或较差,有53人表现为中等,有6人表现为优秀;在思维的深刻性方面,有9人表现为较差,27人表现为中等,36人表现为优秀,有1人表现为优异;在思维的逻辑性方面,有6人表现为较差,有22人表现为中等,有36人表现为优秀,有7人表现为优异;在思维的独立性方面,没有人表现为太差或较差,有18人表现为中等,45人表现为优秀,有8人表现为优异。
有17%的学生表现为思维广阔性品质较弱。思维的广阔性表现比较弱的人数也不少,这有生源地的问题,也有学生偏科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学生学习态度、目标和动机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以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
3.3 高中生动力结构分布情况
高中生学习动力结构分布情况(如图三)如下。在学习动机过弱方面,有35人表现为太弱或较弱,有29人表现为正常;在学习兴趣方面,有4人表现较差,有22人表现为中等,有27人表现为优秀,有14人表现为优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11人表现较差,有36人表现为中等,有17人表现为优秀,有3人表现为优异;在学习目标方面,有24人表现较弱,有23人表现为中等,有14人表现为优秀,有5人表现为优异;在学习适应方面,有11人表现为太弱或较弱,有27人表现为中等,有24人表现为优秀,有5人表现为优异。
研究发现有49.3%的学生学习动机太弱或较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学习成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不足或过弱会使学习者很难坚持长远而枯燥的学习过程而难以达到长远的学习目标。调查发现,该校在13个平行班级的学生里面,有近一半的学生学习动机太弱或过弱。这直接就表现为学生厌学。作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找原因,以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的学生学习动机太弱或过弱呢?笔者调查发现,一是由于当地教育制度的改革,由于小学五年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学制,导致当地当年没有初中毕业生,生源大多来自外县,而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二是学校招收了一些高价生,有些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就来上高中了。有的是中考成绩太低,甚至只有一两百分。这部分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动机比较弱,原因就在于他们学不进去,而我们的教师一味地认为他们差,而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三是高中的课程多,难度比初中要大很多。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在这个时候,我们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的这个变化。致使他们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真的不行,进而放弃了学习;四是班级容量太大,所有班级容量都在70人以上,所以导致管理难度加大,教师负担过重,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有近33.8%学生学习目标品质表现较弱。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差的学生觉得自己上高中是家长所逼,并非自己的意愿,来学校也就是完成家长的任务;二是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加之知道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比较差,他们的态度就是,只要你安安稳稳地去上学,呆在学校里面就行了,学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三是优越的家庭环境没有给孩子带来优越的学习。家长害怕孩子在学校受苦、受委屈,所以在经济上对孩子非常地宽容,而孩子拿着家长给的钱,纵情享受。
有15.5%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适应品质表现为较弱。通过分析发现,学习态度差和学习适应性差的学生基本上在学习动机、注意力和学习思维广阔性方面也表现得比较差。调查发现,有的学生是单方面品质表现较差,有的学生是双方面表现较差,有的学生是多方面表现较差。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提供了有针对性教育孩子的基础。
综上研究结果发现,该研究样本表现比较突出太弱和较弱的心智因素为:学生在心智各项因素方面,表现太弱或较弱的程度依次为: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注意力,思维的广阔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适应性等。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有针对性地来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4.研究的不足
尽管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和调查,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研究样本小,在本研究中仅仅抽取了71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个群体仅能代表该校平行班级以及其他地方类似学生的状况,该校重点班的情况没有做全面的调查,这样调查结果就具有一定的偏差;二是研究中出现的矛盾,主要矛盾是有很多班主任认为学习一直不错的学生居然在多项测评中表现为较差。这着实让研究者和教师感到意外,这一个矛盾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5.结语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了高中生心智结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注意力、思维广阔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者、学校管理层、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关注。本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希望能对我们的中学教育以启示,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者通过研究来探索学生的学习问题,高效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三维目标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理论制度。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变迁,新时期教育开展不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单层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而是思维与能力并发的双重性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最大限度突显学科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学科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诚信、奉献以及真诚等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意识等综合发展的学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融合,必须紧紧地把握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综合的教学课堂。(一)课程内容的结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讲解为学生展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发展画卷。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始终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发挥学科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将朝代歌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教师以朝代歌为教学引子,并简单地进行历史演进概述,提出疑问:“通过听老师的历史框架叙述,那么,同学们对历史的发展分析时,研究下‘个人发展’和‘朝代更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然后,教师进行历史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案例描述,该教师辩证历史观的引导,融合在历史初步更迭演进的讲解中,并在后期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以人文素养为论证观点,具体的历史内容则作为论据,为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建立运用平台,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式融合;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问题求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蕴的作用。(二)历史情怀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应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情怀,具体而言,是指爱国情怀、诚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唐代”历史讲解时,在课堂中补充了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讲述了他们的相关故事,尤其对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行讲解,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被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对爱国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引导,在于教学的思想启发,以案例中教师的人文情怀教学为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爱国情怀,联想到屈原,这种引导式,反思式的人文素养的启发教学,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条线”,成为学生历史学科探究的主要指导理论。(三)主动式参与、思考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抽象的思维引导,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为了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人文素养长期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构建方式。上节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教学情怀引导,是培养高中生独立化的人文素养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种方式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增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途径。例如:某高中教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历史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科历史事件讲解,也要借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实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生通过历史描述、文学作品描述的综合分析,逐步建立起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宽领域的历史知识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维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某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历史研究会”,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歌历史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其内容可以是诗歌、词、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将个人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站在个人的角度剖析历史,解读历史,将历史作为个人思想独立、成长的过渡,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探究,是实现现代教育三维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中生文学素养提升、辩证性历史观念增强,国家意识提升,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得到实践。因此,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综合推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靳振玲,孙小海.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岭,朱光辉,袁静怡.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杨守昌,罗军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14(04):147-148.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师生很重视作业的训练,作业难度较大,师生的负担较重。但高中师生普遍不重视(生物)教材后的拓展题,拓展题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调查问卷中“教材中拓展题重视程度及原因”总结分析可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拓展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拓展,涉及很多大学的知识或还存在质疑仍需探讨的问题,与高考考查内容相背离,给学生讲解或布置拓展题是浪费师生的时间。在教师的影响下,拓展题也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拓展题真的不重要吗?下面从拓展题设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阐述课程教学中拓展题的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教材中拓展题的理论意义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普通高中教育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该目标,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除需满足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还应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课程的设置主要以教材为载体,因此教材的内容设置至关重要。与人教版2002年生物教材(老教材)相比较,2007年生物教材(新教材)在结构上安排更严谨合理,在内容上不仅注重生物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也注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物的联系,能反应出时代性。此外,在内容栏目方面,教材也有创新性的设计,如“练习”栏目中增加了“拓展题”模块。人教版新教材的“拓展题”等栏目内容的有效教学能很好地反映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培养目标。“拓展题”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1 符合现代普通高中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拓展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有的拓展题的完成,需要学生自己着手搜集或查找资料。如必修1第2章第3节的拓展题对市场上“核酸保健品”的评价,需要学生通过市场实践调查、自主参考图书文献,查阅核酸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并汇总资料,分组讨论结果。在拓展题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了潜能和特长,起到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的作用。
1.2 适应现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需要,提升中学生的自信心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高中教学中引入“思考和讨论”与“拓展题”等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其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进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如在教学必修2第4章第2节拓展题2“许多科学家从生物体的异常性状入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时,笔者从实际情况入手,留下问题:两只普通的牛生下一头矮牛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证明你的答案是正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广泛,如从营养、环境、遗传(包括基因突变、隐性纯合等)以及基因调控等角度回答。学生在查找资料后各抒己见,大大增强了学生在面对他人时的自信心。另外,在此问题上,笔者也进一步拓展,如对四个碱基构成的无穷多样性的序列与计算机编码程序代码相比较,极大地促进了对计算机有爱好的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拓宽了生物学的知识范围。
1.3 符合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培养中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代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年龄、家庭环境和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团队意识普遍缺乏。过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知识的教学和训练,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加入了“拓展题”等栏目,这些栏目内容的解决,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还需要学生集中讨论来解决。如在必修3第3章第3节拓展题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主动查阅资料解决脱落酸与种子萌发的关系外,还需分组设计其他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和种子萌发的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拓展题的有效教学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与人合作、团队协作的意义,同伴间相互关爱和信任,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培养目标中要求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要求。
2 教材中拓展题的实际教学意义
事实上很多高考考试原题的命题材料直接或间接来自课后拓展题。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教材(新课标使用教材)为例,说明许多高考题的命题材料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拓展题。如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新课标I卷中的第2题:比较判断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以及染色体行为,即来源于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拓展题中的第2小题。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新课标Ⅱ卷中的第30题和2013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中的第30题对饭后血糖水平的调节,则直接来源于必修3第2章“自我检测”中的技能训练拓展和第2章第2节拓展题中的第1题。而2013年天津市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中的第6题,考查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则与必修2第5章“自我检测”中思维拓展题高度相似以上示例中,高考试题命题材料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拓展题。统计结果表明,还有许多高考题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拓展题,如在光合作用考查方面,有许多高考涉及的气孔开闭对光合速率的考查,其命题材料可追踪至必修1第5章第4节中的拓展题,即对夏季晴朗的白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因素分析。这些拓展题题型多样,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有材料分析题,也有知识判断题,难度系数也有差异。如2012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中的第27题,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笔者通过对不同班级学生检测,结果显示,若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拓展题”进行有效教学,则能显着提高得分率。
3 总结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人教版新教材,是一套深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它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和检测。较之于大纲版老教材,新教材中新设置的“拓展题”栏目在对高中教材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经历科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突出了启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拓展题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在解决拓展题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恰恰能很好地培养和展示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高考题的命题材料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课后拓展题。从统计结果来看,以拓展题为命题材料的高考题远不止这几道题,而对得分率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这些试题内容陌生,不能快速地从试题中获得“新”信息。若在教学中,教师能花一定的时间对拓展题进行有效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减少课外作业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拓展题的有效教学应引起广大师生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遗传学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在升学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考什么学什么,主、副科的划分也是以是否高考做界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物教学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初中生物课境况好些,大量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中生物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学生很难做到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抽出时间去考虑生物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亟待改革。
一、教材体系的编排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第五章讲授《遗传和变异》。首先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即基因的本质、复制和表达,然后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工作,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分析这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有人对这种编排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参照高等学校教材《遗传学》的编写顺序,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史,先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再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这样才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中学生物教学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与大学教学不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大学里,《遗传学》专业课常常开设一年的时间,讲授的内容非常深。而高中生物必修课是为高中生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基础的,讲述的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遗传学的内容作为高中生物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课时数非常有限,一般只讲授十几个课时。
因此,在考虑教材体系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按最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教材体系的编排。如果教材先讲述孟德尔的工作,用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来解释遗传规律,那么在讲述了基因的本质之后,还得用现代遗传学的“基因”概念从分子水平再次进行解释,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迄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对遗传规律实质的认识。但是第二次的解释由于受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问题的实质上比第一次解释得更深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的简单重复。现行教材在揭示遗传规律的实质时,因为已经有了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做基础,所以给学生介绍的是这一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为学生高效地获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的内容编排还是应该以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在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不宜做大的改动。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
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确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更好地统一起来。思想教育切忌空谈泛论,而应渗透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中,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讲述,认真地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现行教材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在证明染色体的另一个重要组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上,似乎显得说服力不够。如果新编教材从论证是否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
2.从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因此,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精选基础知识时,应该适当充实一些有关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美国教材比较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遗传学部分为例,《现代生物学》中介绍了“人类遗传学”、“基因表达的调控”、“人工育种”和“基因操作”。《生物学》和《生物学口研究生命的科学》中都介绍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遗传病”和“遗传工程”,这些内容都是近些年来生物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必修课设置的情况,新内容不宜增加得太多,应该精选一些与学生将来参加现代生产和进入现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知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改善要从胚胎时期抓起,胚胎时期的遗传病诊断和治疗是贯彻我国的优生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编教材的遗传学部分应该像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那样,增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内容。
3.教材内容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科学,它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产生和发展,又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编好中学生物课本的关键之一。教材内容中知识与生产、社会的联系不仅是对生物学科的要求,也是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在改革中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模式。各科教学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科的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各学科较深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广博的 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现状;创新精神;培养目标
一、学生创新精神现状
1.创新精神的界定
创新一般是指提供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事物,而不是模仿和简单的加工改造。表现形式往往为:提供新理念、新观点、新思维,提供新产品、新模式、新流程。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2.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点的寻找
现在的高中生,因为学习任务重等原因,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创新的触发点,例如:在“设计分析”的“人、物、环境”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敢于标新立异?
二、通用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通用技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呈现具体目标。而这些目标都离不开创新,需要具备创新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乐于创新的情感,敢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通用技术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才会真正喜欢学习,才会创新学习,创新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创新学习方法,以及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主体性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好强心,好奇心与好强心既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创新的原动力,这是开展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基础。高中生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敢于质疑,喜欢争论,这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精神”基础和有利条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广泛开展创新精神培养。
2.通用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性
通用技术有别于专业技术,体现基础性与通用性,其中很多知识都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实用性强,且通俗易懂,这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通用技术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学生能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与创新,用实践与创新来验证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也是创新精神的最终体现。
3.培养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这种创新是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而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种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欢迎,许多与实际相结合的技术都是通过实践获取的,也是通过实践落实的。
四、培养创新精神之我见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内驱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追求。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进行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得到有效培养。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常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有时学生不会提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完某个内容时,来个“回马枪”,对学生自认为掌握的内容问个“为什么”“如果不这样,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吗?”鼓励学生打破框框,多角度质疑,标新立异质疑。时间长了,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习惯与质疑能力。当学生有了质疑习惯与质疑能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3.多形式多途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与应用。我们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基础知识之上,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结合实践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老师要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多形式、多途径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实践活动与个人实践活动的结合形式,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老师带队到校外活动与试验室活动等途径,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刘陆信.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M].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2002(4):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