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素质培养

个人素质培养

时间:2023-06-05 10:1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素质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素质培养

第1篇

摘要:高等专科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高专教育 小学教师素质

高等专科教育(以下简称“高专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培养社会有用型人才的行业教育,高专教育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下面就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基础以及个人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

1.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小学教育极为重要,高专师范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文化知识素质是职业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师范生的学习和知识功底直接影响着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可能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教学,并言传身教地影响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师范生的道德水准、做人标准的高低当然也关系到将来他所要塑造的小学生的为人。作为小学教师其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个人,而且对小学生心理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高专师范教育是一最基础的教育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专师范生必须具备全面的、优良的素质,才能在明天的小学教育中大展鸿图,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第2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商来华投资越来越多,企业对于秘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于秘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秘书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社会中的秘书人才主要是由各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在培养秘书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于秘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起到了引导教育作用。因此,本文讲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秘书人才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秘书人才;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引言

高校是教育人才的地方,对于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是一个人的到的体现,因此在高校对于秘书人才的教育中,首先要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的教授。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同时要求高校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社会和企业对于秘书人才的人文素质更是提出了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体现,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高校培养学生不仅只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我国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19号)提出:素质教育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高职院校秘书人才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应试教育经历千年发展,当前高校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已经在国内吵的沸沸扬扬,但仍改变不了我国高职院校秘书人才素质教育现状。

1.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不对等

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秘书人才也不例外。价值观体现了秘书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当前高校和社会对于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不同意,因此高校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企业中不被认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定也不清晰。

2.文化熏陶不够使得秘书人才的素质偏低

一个人的素质不同于职业技能鉴定,素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来完成得。当前高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化熏陶过弱,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宽阔,心胸狭窄,造就学生的功利心过重,表现在学生的素质偏低。

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只注重形式

当前受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开设时间段,学生对于其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是一门选修课程,出现的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造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只是形式性的,对于秘书人才的素质提高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三、我国高职院校秘书人才素质教育改革措施

通过介绍我国高职院校秘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革,以提高我国秘书人才的素质。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以后实现自身价值的向导,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该要立足于当前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我国是一个经历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思想有太多精髓需要传承。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提高秘书人才的素质。

3.高校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注重形式,对文秘人才的素质起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高校应该改革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加强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上课检查率。结语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不能仅靠自己的学历、金钱和地位,更重要的是有更高的素质。当前由于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于秘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认识,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引导,更要把素质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中的一部分进行全面考核。总之,我们都将更加努力培养不仅具有高级能高能力的专业秘书人才,更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质的秘书人才,为我国的文秘专业做出更大贡献,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级能的人才。

作者:乌彦巍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商务系

参考文献:

[1]田凌云.举知不应遗人文—论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第3篇

【关键词】加强;大学体育;功能作用;人才素质;全面发展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时展呼唤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可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我国教育方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中,体育是人才成长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身心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方法和途径。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前提,对大学生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素质状况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我们所讲的人才素质,实质上是指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的性质和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异常,高等学校增加,专业设置增多,招生人数扩大,这对提高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非常有益。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素质得到普遍增强。但是,高考做为一种选拔制度似乎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教学质量看升学率,思想工作看犯罪率,健康问题看休学率”,这是似乎成为了一些学校自我评价的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长期刻苦学习中变成了知识的载体,无法感受学生时代亦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由此引出的情绪问题自然不能正确解决,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由心理认知的偏差、懒惰松懈滋生导致大学生疏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下降明显。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大学体育与人才素质培养

如果说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没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先天不足”的话,到高等教育阶段还不赶紧补救就是“后天失调”了。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只有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若再不对大学生加强体育教育,进行体质、精神和灵魂的塑造,我们的大学生无论今天的学业多么优秀,明天却可能没有健壮的体魄胜任工作,无法将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因此,大学体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技教育有内在联系,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素质教育;能力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它是培养目标具体化的体现,是课程体系科学定位和调整的基础,解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是综观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总体来说还存在缺陷,表现在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尤其在素质教育与知识、能力提高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似乎不够严密,而且对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主线存在认识分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规格中素质与知识及能力

关系的表述缺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它不单纯是能力,也不单纯是知识或其他方面的东西,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概括――素质。

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在陈述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都会说明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该专业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再根据职业定向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解指标,说明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其中,有的将知识、能力、政治思想都归结为素质的下位概念,认为培养规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等,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为培养主线;有的把素质和能力并列,认为培养规格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或者认为培养规格涵盖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格素质三要素,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者的培养为主线;有的对能力做解剖,认为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据此分别列明对知识点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这种将能力、知识与一大堆品质、心理特征及道德水平的要求并列来表述培养规格的方式,就使培养规格的内容臃杂、结构混乱,缺乏统一性。

提高学生素质,到底是该用“素质”概念来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内容还是用素质、能力、知识几大体系一起来统领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人才培养规格中对能力的要求有无误区?

二、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差别

个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人们在表述和理解时往往把素质概念等同于或从属于“基本品质结构”或“基本品质”概念。这种素质概念,本质就是指人的结构组成因素。构成人的结构组成因素很多,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很多人把素质和知识、能力一起作为平行概念进行排列。

个人的素质不能等同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也是有重点的、突出的特征要求,而不是将普通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要求的罗列。平常谈论的人的素质和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字面虽然相同,但落脚点却不同。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素质,根本却是教育,是有关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虽然仍是与人的属性相关的,但却是对人的属性的塑造,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有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素质。也就是说,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对普通素质的拔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对象拥有独特的更优更好的素质,而不是让他具备作为个体的基本必要素质即可。既然是教育,就要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来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有的研究者把成功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这种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在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就要贯彻这一思想。

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都会犯这样的毛病,把与专业有关的素质和作为培养对象的个人其他综合素质要求一起排列,共同列示,这样整个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就显得非常杂乱。尽管要把学生的各项素质提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目标没错,但是毕竟要有所侧重。事实上,在教学安排上也正是如此。学校教务部门统管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具体的专业教研室再负责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培训。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要求可以不进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之中,或者即使有表述,也简单概括即可。有的研究人员将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在讨论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只提和专业有关的素质,对非专业加以省略,就是对上述精神的体现。

三、能力与技能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决不是并列的、平行的。我们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教学组织中按照这个总目标,根据组成素质的要素的内容来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加以贯彻实行。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不能将素质作为与知识、能力等要素平行的概念,而应该把它作为其他的上位概念来总括。在此基础上再谈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的构建才是合理的。

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为评判标准,这一点在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能力不能量化成相关指标,结果能力的要求就转移成了技能的要求,实质上又转化成为知识要求,提倡素质教育的模式最终仍然回到强调“知识”型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上。

(一)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

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概念有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在培养规格表述中用到的概念。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对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有的用“能力”概念来贯穿其内容,有的使用“技能”提高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到底在培养规格的表述中用哪个词汇更贴切,更能反映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高的直接要求?

在实践中一般说的那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即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认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技能的实质是一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与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相对应。前者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而后者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通过习得技能可以使受教育者尽快获得相关能力,或者说获得能形成为能力的基础。将技能视为知识,并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使技能习得具有了可操作性。

(二)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结构的主线应该是强调能力而非技能

第5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高能素质;内驱力;意义;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27-02

通过高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分析某个新闻现象时,应当从客观视角对其进行看待,增强个人的职业责任感、责任意识,提高道德素养。播音主持人培养过程中,通过高素质培养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以此来帮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进步,明确人生方向。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其知识面,以此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1.通过高能素质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致力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基于高能素质理念的指导,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培养。比如,稿件练习时,应当注重稿件内容的合理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先对学生分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在社会现象分析时,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其进行分析;日常生活中,更尊重和关心别人,无论是个人的责任感还是职业责任感,均可得以强化。学生高能素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动力,确定人生目标。同时,还要扩展常识,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从内而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变成高素质播音主持人。

2.高能素质培养有利于节目质量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即便是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广电总局一再强调,不健康以及低俗的节目内容严禁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能够有效服务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从这一层面来看,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质非常重要,高能素质这一内驱力必不可少,其作用不可小觑。

3.高能素质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播音主持人既要能说,又要会说,其美感的体现载体是语言,该能力需要长期的文化和艺术积累。学生的高能素质培养,可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将各层次、多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在内,尤其要通过加强审美教育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多分析一些优秀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多欣赏优秀节目等,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及语言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本身的特殊性要求

作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电视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教育、娱乐以及引导社会公众思维、行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影响非常大。从这些层面来讲,播音主持人的责任非常的重,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节目质量,并且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收视率。播音主持岗位特殊性,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高能素质。

2.行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国内广电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竞争日渐激烈,除新媒体产生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匮乏,节目效果不佳。比如,部分播音主持人过分看中外在的形象,严重忽视了个人的素质以及语言多变性。在节目播音过程中,部分主持人会出现口误或者误播现象,甚至语言表达比较粗俗,未对语言进行细化处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润色和严谨推敲,因此节目档次被拉低,收视率也随之降低。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应当对学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注重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又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水平,强化道德素质。

3.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要求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个人的素养和行为习惯,都在这段时间形成和固定下来。学生的学习阶段性,要求他们必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态一定要稳定,以免因压力冲击而丧失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减压,避免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就必须遏制不良情绪滋生和扩展,强化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

三、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能素质内驱力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当前播音主持人高能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播音主持人才高能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传统模式下的播音主持人选拔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外表、声音,通常会忽略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选聘主持人时,应当对备选人员的修养、专业能力加强重视。在此过程中,各类高等院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等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和注重文化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加强学生的高能素质培养,以此确保其能够有效适应发展需求。

2.课程的合理设置

根据2015年度的央视评选结果,对三十名优秀主持人调研分析可知,有10人具有R当尘埃具有经管、外语专业以及新闻背景的人员分别有4人、3人和4人,剩余人员则具有导演、声乐以及法学甚至医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从这一调研结果来看,国内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背景有多元化的需求。基于此,在高校设置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另一方面还要对通识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适当增设一些类型化节目,比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等训练课程,这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进行专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应当将其中重复的课程内容剔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3.完善和改进教育教学条件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播音主持专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而且对该专业的要求非常的高。实践中,我们应当立足实际,根据需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要及时更新设备,将不理想、落后的设备及时的淘汰掉。比如,定期配备和更新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对演播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设,以此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尽可能逼真的模拟环境下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镜头感,同时这也是高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4.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根据当前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实践中应当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加大实践力度。第一,高校应当与传媒机构加强合作,创建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课堂,并且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研,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播音主持人的能力素质、岗位要求等有切身的了解与认知;第二,与传媒机构加强合作,组织开办类型化节目配音以及主持通道板。在此过程中,还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播音主持人、配音演员,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案。针对栏目、作品等,对学生进行模块式培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素养;第三,与传媒公司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和场所。比如,学院礼堂、演播室等,可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节目录制和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培养,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元化的播音主持人教育培养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应当创建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目前来看,国内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职工多为一线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高校应当邀请现役播音员、主持人等来校授课或者演讲,并且针对性的选聘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壮大高能素质培养师资队伍。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强化对现役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创造机会出国深造,去媒体机构进行实践,以此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有利于提高高能素质培养效率。

6.多元化教学评价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而言,较之于其他普通专业,其专业特点非常独特,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第一,在评价时,应当尽可能采用横向比较方法,尤其要针对未经专业培训和专门教学的学生,注重评价的关联性与归纳性;第二,应当重视学生自然状态下的教学评价,比如对学生的早功练声等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第三,高校应当积极培养和教育学生,深挖和提高他们的播音主持潜能,鼓励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知识把握水平、素质能力等进行评价。高校应当对教师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且为学生提供多种答疑平台和机会,以此来帮助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第四,引导学生进行多看、多听,鼓励学生模拟训练,并且引导他们自评、互评。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进步,尤其在当前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能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需求更加的迫切。为此,高校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和改进教学设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有利于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宗瑛.培养高能素质是播音员主持人成长进步的内驱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1).

[2] 牛@.关于播音主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金田,2014(5).

第6篇

中学语文教育包括“听、说、读、写”等等许多方面的素质,其中”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不能全面发展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就谈不上全面发展中学语文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里面所提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举个几个例子来说,素质教育里面强调的发展学生“说”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发言,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再比如说“写”的能力,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写”的能力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留心生活、观察思考之后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而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有其特点有优越性,本文将就中学的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研究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一、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1.塑造人格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想要始终坚持其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必须注重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必须将人格教育的元素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从而使得教育产生健全学生的人格。中学生真是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学期是人的人格形成定型最关键的时期,甚至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人格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的健全与否。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关键。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文民族优秀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使命。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2.提高文化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就偏重精神教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活的灵魂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实际上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存亡,教育正是进行文化传承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中学语文素质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筛选最终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诚实守信、修生养性、仁爱和谐“等等思想都蕴含先人们着无数的智慧。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担负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素质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才能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养分。

3.启发能力

一个人的才华其实是通过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日后可能达到的成就,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能力。有关的研究也表明,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学生各方面水平都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就能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培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中和发展。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学科,应该在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优势。

二、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分析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之后,另一个需要引重视问题就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仅仅知道教育的重点,没有适合的教育方法那么一切都是徒然。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的研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题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在制定教育方法的时候应该要以学生为主。首先要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总体情况,形成大体上适合我国当代中学生的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其次在抓住当代中学生共性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教育不应该是按照规格标准生产人才,而应该是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其长处的机会和帮助,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倘若教育能够发掘每个人的长处,并且帮助其发展其长处,那么这个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2.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文件精神,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形成“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办学特色,从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在学院《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指导下改革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规划与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活动,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深刻理解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创设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途径。“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它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教育观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以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生活性、发展性为基本特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校企双方的联合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深刻领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

1.素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一般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条件下,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化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品质,是从事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专业技能的集合。职业素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职业素质,不同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有时也不相同,这是由基本职业素质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区别导致的。二是应用性。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来获得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内在性。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职业人员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经验积累等,逐渐将职业需求有意识地内化为职业素质。四是综合性。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还包括职业业务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等。五是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动态的更新,职业人员为了适应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推动本身职业素质的发展。

坚持素质基础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形成学生的健全性格,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

2.能力核心。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与开发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是职业素质的具体外在表现,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观条件。根据职业能力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职业能力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1)一般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职业人员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性能力,如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2)职业胜任能力。职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人员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是衡量职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3)职业综合能力。它也称为“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如数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等;方法能力,如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等;社会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个人能力,如社会责任心、诚信道德、职业人格等。

3.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专业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企业、学校为多元主体,以职业活动或工作项目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经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学生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接受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在校外根据工作的需要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践学习。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与训练,获取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实行工学结合,将有效推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 人文素质 培养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军队院校而言,人文素质培养也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军校学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缺乏、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问题,深层次的表现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难以抵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所偏移。这些现象与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必须引起重视和思考。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学员全面综合发展,是部队对人才的需要,是学员成才的需要,是军队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要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抓起,从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氛围营造、政策制度调动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完整全面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一、抓好顶层设计,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人文素质培养首选途径是人文知识的教学。这里的人文知识教学不简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自然科学学习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知识学习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学员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而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锻炼,对军校学员理想信念、创新精神以及后续专业素质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过程中,要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素质模块,从思想政治、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构建分层次、渐进式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员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奠定基础。要改革以往人文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培养,根据学员能力生成需求针对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变结果启发式教学为过程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创新思维方式生成,变灌输式教学为产出式教学,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激发学员学习热情。课程教学是学员获取人文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受总学时限制,分配给人文类课程学时比重不会太大,还需要学员利用课外时间自主的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把校园网人文类视频讲座等网络信息资源、向学员推荐人文社科选读书目等,作为人文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加强融合互补,提高教员队伍人文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感化作用。一个老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员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老师自身的形象给学员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员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历史发展、社会应用、现实意义等人文背景,也会应用很多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常说的课程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是人文类课程教员还是理工类课程教员,都应该提高个人人文素养。人文类课程学习是让学员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人文类任课教员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员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人文类任课教员应该自觉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提升教学水平。要转变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文类任课教员责任的思想,注重理工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融合互补,增强理工类课程中的隐性人文素质培养作用。学员在课堂上面对的教员,更多的是理工类教员,学习的课程也以理工类为主,理工类课程任课教员在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这些隐性人文知识融入理工类课程教学,既可以加强课程教学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员的人文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对理工类任课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员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前提下,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注重引导调动,发挥学员学习主体作用

学员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引导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引导作用。任课教员要针对人文类课程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学习,适时将学员引入教学活动中,鼓励学员参与教学互动,逐步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牵引作用。各级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学员人文素质拓展搭建了平台。要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将人文素质纳入学员综合素质考评范围,建立健全学员人文素质评估制度,学员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文体活动情况要与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挂钩,要在学员评优评先中予以充分考虑。

此外,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环境,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校园景观环境,都对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军校学员人文素质,为部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格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兰.初级岗位任职教育院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报告.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关系;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29-01

1 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即政治观点、信念、世界观和道德观的社会活动。思想观念是人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由此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不是彼此排斥和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素质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与良好品行,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而心理素质教育强调引导、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的问题,而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受教育者分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其所关心的是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心理教育教育旨在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也涉及个人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的培养,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2.2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其工作实效,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目标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的思想品质,通过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心理过程,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可以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学习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近年人们在心理咨询中涉及的几个主要的问题,不难发现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问题。消除人们心理疏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

3 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3.1 认清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存在的偏差

认为“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其理由是:①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是极个别“脑子有毛病”的或“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素质教育是医生的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关。②没有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照样有效。第一点理由是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欠全面。从整体上看,教育系统犹如一座金字塔,其最底层是普遍开展的面向全体人群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职责。

第10篇

第一、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必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要求的优良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商品意识、竞争观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合格人才。

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随之转变。但转变不是抛弃,更不是全盘否定。科学、合理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永远要坚持。如爱国家、讲奉献、守纪律等永远不会过时;又红又专的要求永远不会过时。目前某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崇拜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行为,正是由于在转变过程中的盲从造成的。

第二、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文化、法律、道德以及人格等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生产力愈发展,市场经济愈发达,对人的素质要求就愈全面,愈高。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三、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经济,首先要求的是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才。要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必须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素质。

第四、要有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精神。

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能量则是无限的。实现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和他人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团队精神的确立对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做的成的,只有依靠大家的能量。靠着团队的帮助才能做好,提到了团队精神就又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凝聚力,我始终觉得凝聚力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团队要肯办事,办好事,办成事,没有凝聚力,不行。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一定要求。

面对这么多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科学精神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动表现自己社会性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因此,人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意识、观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培养的主要能动作用。这也就是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社会、学校、家庭的良性诱导外,关键是自我能动作用的发挥。没有本人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没有主体的能动作用,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是一句空话。如何发体意识,注重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具体有三条路径可供参考:

第一、扫除综合素质自我培养认知上的各种障碍,增强综合素质自我培养的内动力。

第二、对照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认清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危机感和成才的紧迫感。

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仅仅是就业的机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人才;重视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改善,及早培养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努力缩短自身素质与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之间的距离。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人才;素质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分不开的。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一切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党的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作了大量总结和描绘,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说到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等等。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积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古人所说:“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通过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人才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出色的智力和才能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各种经验具有密切关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对人们有效地进行创造十分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注意学习中的创造,更要注意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中的学习,努力开发智能宝库,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使智能开发成了知识传授的负过程。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着重于自己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大脑这个知识信息库可以储存巨量的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们。一个学生即使是拼命地攻读,也读不完、记不住他专业范围内的全部知识。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多地通过其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优良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使之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柔性智能系统,适应人类知识量激增的现状,充分发挥创造力,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

第三是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所有创新人才一般都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对其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以培养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个性品质为目的的。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且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三、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塑造,个性心理的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献身精神、探索精神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直接原因。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主要的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这是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的根本途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必然产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开发世界上第一部袖珍翻译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译成果产业化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陈肇雄博士,在他和他的课题组取得创新成果后,曾动情地说:一种献身科学,为国争光,造福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坚如磐石地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是这种宝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我们走向成功,两年时间便研制成功智能型英汉机译系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创新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们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爱因斯坦就说:对真理和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种勇气和决心,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源于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建构性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也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优良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德性品质。在创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非常关键。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创新,用于造福于民,大功大德;用于祸害人民,其害无穷。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其创造才能的实现,造成的只是破坏而不是创造。

第三, 思想道德教育对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内化的作用。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充满激情、自尊自信、敢于冒险、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品格是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时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这里智力上的成就就是创新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挥;性格的伟大既包括品德的高尚也包括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除了进行健康的心理调适之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人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最终还是受着其核心部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做人的标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一个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必能锻造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总之,爱心、奉献、坚强、自立、进取、开拓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对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极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51-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差别,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也应有所区别。近年来,素质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出现许多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使素质教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特色、师资结构、学生状况等都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素质教育理论、内涵,构建实施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强的功利导向影响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等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只重视做事训练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直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把以“就业为导向”演绎成“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把高职教育简化成职业培训,片面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前需要相适应、与现有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当前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既较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素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味、信念信仰、情感意志、心理个性等素质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一生幸福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离开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停留在学生做事能力培养的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本质。

(二)人才培养缺乏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顶层设计

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启动六年来,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成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层面,较少上升到素质提升的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升级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深化,但本质上依然是“课堂教学计划”,而不是“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在培养目标上增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安排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质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做到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统筹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主要开展的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直接目标是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使各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狭隘地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2008年推出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比原方案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指标体系仍集中在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能力、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教学层面上,对“育人”成效的考虑显得不够。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人才培养业绩和贡献理应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管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定级,事实上是科研业绩甚至超过教学业绩成为最核心的指标,人才培养业绩也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学工作业绩,“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其他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业绩都被排除在外,难以得到体现。这一做法容易将教师的兴奋点引向科研和纯粹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狭隘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是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成效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上面,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缺少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专门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引下,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学本身,他们专注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心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提升,而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及心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从教学中人为地剥离出去,主观上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激情,缺少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素质素养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将问题转交给学生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

(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素质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的参与是前提。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目标定向能力相对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缺乏考虑,缺少主动挖掘潜力、发展个性和提升素质的动力和激情。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发,很多学生将荒废大学光阴,错过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各参与主体自身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不是高职院校本身所能改变和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坐等体制机制理顺、外部环境完善后才能行动,而是要积极作为,主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自下而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完善。现对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策略。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优化素质教育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才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漫长、渐进的,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去推动、促进。

(二)以顶层设计为起点,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等都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协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要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职能部门、系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评价之中。

(三)以“三全育人”为要求,营造素质教育实施氛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监控”的育人模式。首先,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仅仅是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推进,对高职教育而言,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教育。第三,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形成反馈、干预机制,是保证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突出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去执行的,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自身的素质水平、执行力的高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投入、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手段的有效性等,都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将素质教育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素质教育实施成败的关键。当前对教师的培养,侧重于科研和专业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来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让教师把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教书”和“科研”转移到“育人”上来,不仅要“授业”,更要主动“传道”、“解惑”。

(五)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通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性论坛、学术性讲座、文体类活动、公益服务类实践等,创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创新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从学校的角度,首先,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学生学业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共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制,要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单位各教育教学要素。其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业绩放在首位,把教师的责任从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到学生的思想引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不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决定性指标。第三,要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估评价体系改革,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三、面向学生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学生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对当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的最大改进。同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潜能的激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统筹发展

不同的人才类型,其能力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言,知识是基础,技能是特色,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优势的培养,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当前的就业需要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协调就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转岗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功能化知识、职业化技能和专业化能力以满足就业竞争需要,而且不能忽视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为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

(四)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首先是能够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人”、“社会人”,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志向、特长、兴趣爱好,要为学生个人优势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