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规划方法

景观规划方法

时间:2023-06-05 10:1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规划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规划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人文景观 地域文化 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愈来愈重要,新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也在不断的产生于创造。对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地域文化的国家来讲,积淀的历史景观必定会萌发出更多的创造,从而促进地域人文景观的发展,丰富地域文化的再次萌发,这对于现代城市的整体景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创造源泉。

1历史文脉是人文景观营建的核心

所谓文脉(Coni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也可以认为是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它事物的关系。在此认为“文脉”,是指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关系。一个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代表一个城市社会的精神,历史文脉是一种文明的渐进延续,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它与城市文化和历史环融为一体,反映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脉成为了重要的地域性的体现。

景观规划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物化现象,是不断和人类各方面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这不断演变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成为了地域的一种文化脉络,这些文化脉络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记载着这个地区历史发展,对于今天的风景营建来讲,依然是重要创造的基础,必将会对这些历史的记忆再凝练与创造,从而延续地域的文脉,弘扬地域的历史文化精神。

2传统人文景观的特征

2.1人文情感性

传统人文景观最核心的特征即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人类文化创造作为人文景观的核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创造,是这个地区中人类共同的记忆创造,沉淀了这个地区中人们集体的感情,是最有凝聚力的智慧创造。

2.2历史文化性

人文景观在其内容和特性上都深刻的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历史文人价值,凝聚有重要的人文信息,不仅仅是体现了一种景观环境的氛围,也展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展现功能,具有该地区的历史景观意义。

2.3地域特征性

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性,其景观的营建在设计风格、形态艺术、还有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都深刻的反映了当地人们的追求,承载着当地人们千年以来的智慧创造,成为这一地域的文化影响核心。

2.4时代应用性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必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类创造,都有着不同背景历史条件下的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历史人文景观都有其重要的实际价值与功能,都是时代的反映,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而且经历时间而积累,这些人文景观对任何时期的人们都具有时代意义。

3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进行规划设计

中国古代山水风景营建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对于城市风景环境的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总是以一种整体的观念去看待城市风景的营建,总是将城市周边与城市之内特殊的风景点相互的结合起来,将自然山水更为人性化的处理,将山水环境的美景转化为人的特殊情感而从展现给世人。古人总是以宏观的视野结合于周边的自然环境舆图人文特色而营建的,使这些景观具一定的文化意义,并与自然保持一个空间上的整体性,整体展示给世人,强调整个空间环境的历史意义。

3.2通过视觉的空间联系进行规划设计

对于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中,掌控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景园设计中,前人都已总结出了大量的设计手法,例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从这些手法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基于视觉基础上。人的透视则可以产生轴线,从历史的风景规划设计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轴线规划设计方法存在。轴线有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可以组织空间,加强对空间的控制,可以升华空间的特殊含义。传统文化别崇尚“以中为尊”,因为人的视线总是发散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则成为世界万物的视觉中心,而视觉的光线是按直线的路径进行的,自然便产生了“轴线”唯一性的概念,也是人们最早掌握和认识空间的基础。因此大量的历史营建作品特别强调轴线,也因此成为了城市设计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3.3借重要的景观节点控制整体环境的空间秩序

在传统历史的景观规划中,对特殊的自然环境总会进行重点的设计,例如明清北京城的万寿山的设计,以及颐和园的佛香阁的规划设计,还有园林中的沧浪亭中的亭子的选址,都是选择在重要的地方,成为控制整个景观环境的核心,从而协调周边的空间秩序。在传统的景观营建中,往往根据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在重要的地方点缀以人工建设。这些建筑在当地则可以称之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在城市中都有着重要的功能含义,并且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着密切的影响。例如山东泰安城,在空间上,城内的许多重要建筑与泰山上的主要标志建筑基本都从整体上控制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古人强调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重要的景观节点来控制整个环境的布局。依靠自身独特的空间形态,以重要建筑之间或与自然环境相互的空间关系作为其选址的重要控制因素,最终使整个城市的重要建筑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间联系,形成一个空间上整体的联系网络,通过之间的协调性来对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进行控制。

3.4借“人文环境”培育城市精神

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空间的文化。芒福德曾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美] 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文化.]一个好的景观环境,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的水平。《荀子》中有句话:“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 《荀子》]景观环境也可以说是在营造一种文化。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是人生意义的体现场所,而不只是生命消耗的物质空间。亚里士多德曾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在那里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A章二]在城市中有许多文化胜迹与古迹,古人向来崇尚历史圣贤,对当地做出重大贡献的明吏十分崇敬,总会在城市中建设重要的建筑铭记先贤。这些胜迹彰显出了这个境域的人文气息,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表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追求。虽然城市文化多种多样,但城市的景观空间规划中则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导文化需求,这是一种历史环境所影响的结果,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的核心所在。一个城市的景观好空间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时代追求,通过空间环境所展示的“文化语言”进而对空间的寓意进行阐述,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一种文化空间格局。

小结

传统人文景观,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人文特征,是这个地区文化积累的重要体现。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思想、生存情感等众多活动的积累,是人类最凝练的文化创造,它指导着地域的人文精神价值,对该地域人文的思想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传统的人文景观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性风采。现代的人文景观设计应积极的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并结合当今的现代生活需求,继而创造一种具有本土的人文历史特色,把一种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3] 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J].城市规划.1993,03.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理论

城市是承载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包括各个方面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城市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也在逐渐地被扩充,其设计的中心目的与建筑规划相似:就是为了提供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虽然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设,作用效能性十分明显,但城市景观的影响是细微的,但也不容轻视。本文通过自己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谈谈关于其相关理论的几种看法。

1 城市景观概述

城市景观的理论在我国被提出并实践的时间虽然晚于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在建设城市时的景观设计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理论是建筑理论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确的建筑理论,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复杂,涉及到园林设计学、风景理论、环保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发展。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它的作用是间接而又强大的,如果规划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拉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环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环保的价值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规划做到位,可以保证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减缓浪费资源的现状,这些都是比较实用的功能,城市景观建设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功能,就是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时的心理环境更加舒适。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景观规划中的形式主义,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很多城市不顾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样的市民广场,一样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繁复装饰等等。这样的城市景观抹杀了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这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我国城市的建设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来弥补这种关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被破坏,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只有绿化和美化了。我们应该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贯穿到开发建设的始终。景观规划设计的时效性近年我国流行“草坪热”和“移植大树”。为了让城市景观马上出成效,我国各个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草坪管理难度大,养护费用高。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大树尤其偏爱。而移植大树的后果就是很严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遭受破坏,而且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2 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方法

城市景观的规划可以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区分,但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城市景观的设计都必须满足于人的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其二,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的景观时还要参考政府相关机构出台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做到合法建设、合理建O,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元素,如城市中的老旧建筑物、文物、名胜古迹的协调关系,做到和谐共存。

2.1 中心区域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型或者小型城市,市中心都是城市的心脏,也是一个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市中心中一般都由行政管理区域、经济文化区域、娱乐商业区域几部分构成。市中心的景观设计需要彰显出来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因为市中心也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做好市中心的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其对于城市的印象。由于市中心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功能,因此市中心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市中心的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绿化的设计,设计师应当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绿化设计工作并不是只是为城市增添绿色这么肤浅的功能,要切实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为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减缓城市污染,降低城市的噪音,提升绿化区域的覆盖率,不只要在横向的街道上建设绿化带,还可加入绿化阳台以及绿化屋顶的设计元素,这是在区域较广阔的地方的设计理念,子啊相对狭窄的区域,可以将绿化延伸到墙体上,形成立体的绿化墙。

2.2 公共场所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公共场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主要体现对象,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中的人而存在的,主要由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商业娱乐区域、休息场所等几部分构成,相比其他的区域,人流量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相比市中心比较规则的地形,公共区域的规划地往往是不规则的形状构成的,由于公共场所涉及到的建筑类型种类比较多,因此景观的规划方式也随之增加,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来进行具体可行的景观设计,如对于一些广场的设计,要普遍满足在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要求,并且其容量需要扩充,可以适当地增加狭长经管的数量。

2.3 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主要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采取比较先进、效益较好的建设开发模式,不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不断向人居环境迈进。我们在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上,要在建筑的高度、体积等方面实现依等,把周围的山、水等自然生态景观纳入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体系,并与人工绿化体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因地制宜,扎实抓好城市景观的规划,努力把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既创造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又美化城市环境,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城市景观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物,只有建设好了城市景观,才能更好地改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的景观设计既要满足视觉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其实用性,我国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第4篇

摘要: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通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的阐述,对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力求达到使人居环境在兼具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的同时,真正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人为本,保证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理念支持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过,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其产生背景是在古老传统的造园学和西方现代景观专业的冲击下形成的,特点是起步晚而发展迅速。由于技术、经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城市户外空间的休闲广场,园林景观成为艺术品摆设;草坪多半不允许进入;树荫少、座椅少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围合成的广场其可达性几乎为零等问题,这些都让户外空间环境失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此外,还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过于沉迷各种意向图片,将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计成果重组成为新的设计成果,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本土生态环境、地方文脉缺乏联系,同时也背离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园林景观的宝贵资源,要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必须树立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观。(2)地方性原则。通过对基地以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并强化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与创造,而且从更高层次提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2)气候。通过设计的选址和场地的规划设计,来创造适宜的气候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气候的营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飓风、寒冷;在区域内引入水体,通过水分蒸发形成制冷的微气候效果;植被具有气候调节的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尽量保护现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运用。(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植物要素,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过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基质,充分考虑植物系统的丰富多样化,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性、独特性和维持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植物要素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和延续的基础。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从尊重自然演化过程的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对区域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复原;发挥水体沿岸带的过滤、拦截的作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调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合理运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家Eckbo认为:“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都应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生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面对自然生态的外部世界,运用生态手段,来满足人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态系统,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各种社会文化要素间是相互作用、不断流变的动态复合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凸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运用新技术,循环使用能源,努力做到节能环保。综合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简称“3S”技术,运用前景广阔。通过客观数据的量化和比对分析,能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类生存环境真正变成一种开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间。

4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聚居环境,要求我们从生态、永续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环境健康、资源可循环为目标,将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人类创造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 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 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

[5] 约翰・O・西蒙兹.景观规划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Z].2000.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第6篇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NextPage]

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3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第7篇

关键词:GIS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产、生活的需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结合人工造景手法而创造出空间景观环境的过程。当代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人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设计空间区域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有效分析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而规划设计师也通过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法来完成该项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当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比较完善的学科。GIS的空间分析与三维可视化功能对研究区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广泛应用。

1 GIS概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GIS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分析与管理,GIS一般可以完成空间信息测量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和决策分析等,不同的软件系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功能。

GIS管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1)空间数据 用来定义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等地理特征。对这类数据的管理是GIS与其它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2)属性数据 用来定义空间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如植被类型、高程、所有权和单位面积产量等。

2 GIS对城市景观规划起到指导与支持作用

2.1地图处理

城市景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离不开地图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传统制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对别人的数字化地图、属性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产生出自己的专题地图;屏幕显示地图的利用率远高于纸介质地图;组合、移动、缩放变得灵活,图幅边界不固定;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等等。在美国,这是规划专业工作者使用GIS最频繁的工具。CAD虽然在制图方面也有特色,若要和规划管理相结合,CAD具有相对明显的缺点,这一现象在美国很突出。

2.2相关规划数据的管理。

一般来说,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项目审查、区域规划、标准制定、安全监管、质量检查等方面,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差异,但是本质内容相似,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规划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上。而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作用在这一方面被普遍接受,其中的空间属性数据的更是曰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2.3分析与决策

在西方分析与决策往往被看成是对重要问题的决定,是在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例如,通过GIS对距离、环境、人口密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来决定学校、工厂、车站等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借助GIS对流速、河宽、流量等因素做简单分析,来决定滨水景观的选址问题。由此可见,借助GIS可以实现空间景观要素的合理分析,为最终的决策起到最大的支持作用。当然,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实现的分析技术不是单靠GIS ―种。如果能将这类应用靠相对集成的、稳定的计算机系统来协助完成,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西方称为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学术界比较推崇,但是大量推广还有局限。

2.4公众的广泛参与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通过互联网的GIS,公众可以查看各种规划相关的成果,对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有效的向有关设计部门反应,有助于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另外,在西方政治制度下,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规划非常便利,对规划的影响力也大得多。很多西方学者看好GIS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GIS在发达国家的景观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普遍的应用,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JanetSibemagel运用了 GIS方法进行了密歇根半岛东端景观变迁分析;Ferdinando Villa等研究了借助GI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公园绿地规划的方法(Ferdinando 1996); Richard.G 等应用 GIS 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估(Richard 1998);DavidV.pullar等借助ArcviewGIS和可视化软件创建三维效果协助建筑环境评估。

3 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规划行为的完整过程看,GIS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具体概括为3

类:描述(description)预测(prediction)与对策(prescription)分析。描述性分析是指从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各类规划所需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结果以利于模式辨别,使规划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所面临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及解决线索。

预测分析是指基于GIS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并使用内建的或外部的各种分析功能对于规划区域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从而为规划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对策分析可归纳为从方案空间中发现若干可行方案并选取最佳方案以实现极大化公共效益和极小化社会成本。三维GIS具有连续的数据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分析功能,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和显示物体,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感受客观世界。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科技前沿研究领域。

4 GIS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况平早在1994年就首次使用GIS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度评价,讨论了景观规划中的适宜度评价方法,并以其在北海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实践中该方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作了分析。Jerry等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例,运用 RS和GIS 技术,针对城市绿地景观,适用 Fragstats 软件包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并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周挺刚,郭达志在 GIS 支持下对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缀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于显威,刘玉霞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城市植被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城市植被景观单元制图、时间分布的动态监测和植被景观特征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城市植被景观的评价以及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杜军,林孝松在Arcview GIS基础平台上主要介绍了在校园环境规划中DEM的建立方法,及对其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建立其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形图数字化方法绘出校园地理专题图,并进行三维立体直观感受分析利用,对校园环境规划的信息化进行了研究。Sigrid 选择蝙蝠、蟾蜍、啄木鸟作为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指示物种,分析植被斑块的形状、连接度等对动物行为的约束作用,该研究利用 GIS 景观可视化技术,根据已有的动物行为规律研究,建立直观的动物移动路径模型,显示了 GIS 可视化技术在研究景观格局对动物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陈洁,张杰等利用 GIS缓冲区分析功能,统计分析了青岛市部分地区绿地及其缓冲区状况,以此分析了绿地及其影响面积,推动了使城市绿化水平的衡量更加全面和合理。吴承照在城市郊区风景区规划设计中,以安徽安庆市天仙河风景规划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 GIS 在风景区规划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朱岩安,慧君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探讨了 GIS 和 R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应用方向和模式,以及其应用过程和流程。

5应用分析

5.1 一般性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是重要的环节,需要有多种技术方法来辅助实现。目前,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本相似,主要有6种:

(1)用计算机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透视图;

(2)用计算机控制的机床制作实体模型;

(3)静态渲染图;

(4)固定路径的动画;

(5)实时、交互式的景观仿真;

(6)比较复杂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钮心毅曾提出了GIS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框架,基本上也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分析如下:

5.1.1 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阶段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以通过GIS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5.1.2 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是提出不同对策,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形成可行方案的阶段,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还可以利用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不规则三角网(TIN)技术等,以解决长期以来GIS只能解决二维空间问题的局限性。

5.1.3 景观规划设计的咨询和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上一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咨询、或者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反馈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以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成果。WebGIS技术和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可以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提供新的工具。

5.2 针对性应用

5.2.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理论及方法,其核心是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及在适宜的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相关评价。

GIS以栅格与矢量两种数据结构存贮数据,相应地,土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这两种数据结构进行。栅格模式可以获得连续数据,属性精度较高,矢量模式可以实现多宜性评价,二者各有其适用范围。

5.2.2 环境廊道划分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H.Lewis提出。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

(1)建立水体层 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某条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

(2)建立湿地层 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

(3)建立陡坡层 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

(4)建立环境廊道 将3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2.3 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 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是判断三维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是否通视,可以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借用生成纵剖面的方法,绘一条直线,产生沿着该直线的纵剖面,再观察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用来确定从三维表面上的某一点向周围观察,可以看到的范围,或者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可以看到的范围。作视域分析除了要有一个代表三维表面的TIN或Grid外,还要有一个观察点或观察路径图层。观察点是一般的点状矢量图层,观察路径是三维的Shape文件,分析结果是栅格图层,每一栅格单元的取值表示该点被观察到的次数。

5.2.4 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的、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由于在城市里,交通一般是沿道路产生的,在方向、速度上均受道路的限制,为此,可利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技术,产生受到道路走向、速度、交通管理限制的等时线。该方法是考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的计算,居民沿道路步行的速度、穿越居住区、绿地、空地的步行速度等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其作用、效果和等时服务范围相似。

6结语

GIS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的技术,它只有与相关学科结合,应用于实际项目才能转化为实用系统。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理应得到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对GIS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景观规划师MacHarg的“千层饼”规划方法的运用即是佐证。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GIS技术必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晟.GIS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

划,2001[3].

第8篇

关键词:现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0-02

1 前言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嬗变中闪出思辨之光。适逢世纪更迭,时尚与传统缠绕交织,东西方文化融合,城市景观日新月异而又返朴归真,使当代人产生一种莫名而深刻的历史感与危机感――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当代中国的人地关系的危机感。我们应从景观范式出发,加强和完善景观历史和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新路。

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内外动态

2.1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9世纪中叶从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如图1)拉开了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洗礼,现代景观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走上了现代主义景观的康庄大道。

哲学和美学给西方现代景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不断碰撞和渗透,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波谱艺术、极简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大地和场所艺术、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艺术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现代景观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科技和人的异化,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它以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逐渐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呈现精彩纷呈的面貌。

2.2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景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显示中华博大厚重文化的古典园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西方的大地艺术景观、波普艺术景观、极简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等,渗透到了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多元风格格局。然而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景观设计创作出现了目标混乱、价值失范现象,从“形式借鉴”走向“形式照抄”,“城市美化”运动这一来之古希腊与罗马废墟的幽灵带着18世纪的欧洲广场和20世纪初的美国的景观大道,出现在大江南北大小小的城市,异域风情盛行一时。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景观破碎化,景观生态规划日益显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深深的困境。

3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设计一种景观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土地生命系统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文化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3.1 满足景观感受层面,塑造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从景观空间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体、形、色彩、肌理等4个方面出发,从现代景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构成人手,探求景观空间的视觉形象表现手法。通过人对景观环境内容中“尺度”的视觉感受,把握好景观构成各要素的尺度问题,力求表现景观环境空间上的层次性、有序性与变化性,为人们营造一个视觉宜人的景观环境。

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

3.2 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确保城市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方式、设计内涵及设计效果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低碳景观,保护环境,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协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

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市汤河公园,可谓是绿荫里的红飘带,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如图2、图3)。

3.3 满足场所精神,坚持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任何场所都具有明确的外部特征与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构成了一套特殊的存在含义,也就是“场所精神”,将进行到设计领域,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建设“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在空间上,全球性大一统的文化被城市无数文本、文明族性与差异化景观所取代;在时间上,历史不再具有线性进化论的意义,传统的文化重新具有了当代的意义,“前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相遇,产生新的视野融合,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文化正在零碎化,片段化,复合化。景观设计的各种方法粉墨登场,解构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高技术派设计,孟菲斯设计,绿色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未来风格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各领,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理论进行对话,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理论还是国外的景观设计理论,都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以批判的态度,弃其糟粕,取之精华,重构基于中国文化的景观设计理论,从而在自身继承传统文化时,作

一个自身的调整过程,创造出适应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

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等)、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无线电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分析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管理、CAD、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控制技术等。特别是GIS在分析和诊断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反映在其可视化功能,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三个方面。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株洲神农城概念方案设计

株洲神农域营造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当代太阳谷,将各类建筑与景观化整为零,以聚落的方式渗透其间,以神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来诠释和提升城市格调,引爆城市地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以现代的生态体系来组织株洲市新的城市中心区,通过生态水系,城市慢行系统将各种城市景观设施串联起来,在新城市中心区形成流动变化的,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生态城市空间。打造具有远古与未来时空交融的神农情境,营造五大主题园区,体现时空交织变幻、生态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共生的城市气质(如图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11,143,153-154

[2]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科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4]李静,黄华明,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中视觉形式美的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8448-18450

[5]郭宏斌,苟平,景观环境塑造中的视觉美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9,8(9):13-15

[6]黄柏青,美学范式视域内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24-128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主题打造备受关注,是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园林景观主题的设计需要兼具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层面,将二者协调化,从而打造出最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只有将传统园林及现代化景观规划结合,才能了解哪些是最符合社会文化认知的。

1园林景观规划下的主题文化效益

园林景观设计中移植的植物必须符合当地的人文文化,以植物游憩为基本特质,将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元素融于单元结构设计中,尽可能打造符合要求的理想生活区域。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需求,而且要以一些古老的文化传承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传播。总之,观赏者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认知共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在准确把握园林景观信息后,设计人员可全面掌握园林设计中存在的直观景象,规避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风险或隐患,通过多种手法来实现对主题的烘托,同时内定一系列特别的文化内容。

2园林景观规划下的主题氛围确定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环境的需求和审美标准有了新的变化。景观设计只有具备特殊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才能保证其符合新时期的审美标准。设计人员应预先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准备工作,重点突出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使主题氛围的设计更加符合标准。

2.1做好园林景观的设计准备工作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即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在规划设计前期充分考虑所有内容。例如,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内容,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确保景观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规避因土地资源被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观赏性,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应用不同类别的绿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实现对园林美感增添的辅效果,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主题、设计方案符合人们的审美,增强其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此时,设计人员还可将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等内容直接凸显出来,营造一种都市生活的良好氛围,增强人们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文与自然的关联度,在优秀的景观设计中增添人文关怀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的设计理念,促使人们在文化设计中感受到舒适、惬意,才能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

2.2明确主题设计的作用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设计和氛围感的营造,在于对项目进行综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园林景观规划要以绿色自然为主题,构建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某个区域内实现对物质的协调统一处理,尽可能将不同区域的绿色植物、山水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构造符合要求的景观规划设计。但在主题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避免多样化的乱象处理,实现对景观文化的理解和设计,以有效体现出文化内涵及独有的特性。对此,园林设计规划中应明确一个主题,以增强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3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中的缺陷

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存在较多的优秀景观作品,同时存在一些质量不佳的作品。经过市场调研后可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3.1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部分园林景观在建设中,往往很少考虑车流量的多少;只是追求感官上的视觉刺激,根本不会顾及广场中本身存在的休闲游憩功能;只是在景观规划中增添一片草坪,给予人们一种绿色的感官效果。广场设计较为空旷,没有大树环绕,更别说一些休息用的座椅;只有铺装、罗马柱、景观廊架等基础装饰,实用价值几乎为零,文化传播功能基本不存在。我国当前已经建设的园林景观工程,大多过于注重形式美感,却丢失了外观上的大气,忽视了景观的文化内在价值,难以将园林工程的真正内涵价值发挥出来。

3.2忽视主题与环境的结合

不同性质和功能不一的园林景观存在差异,甚至存在不同的布局特征。另外,部分园林景观作品为实现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只是盲目追求创新,根本没有考察该区域的主题环境和功能需求,导致景观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存在一些偏差。总之,园林景观为满足游客自身需求,常常采用多类别的主题设计模式,使得园林文化风格缺乏主基调,甚至给观众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很难真正表达出园林景观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

3.3景观主题文化定位差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表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容较为丰富,故目前存在一些极特别的园林景观类型,其形式存在特殊性。此时,无论景观主题是否存在定位认知的偏差,依旧会体现出原本选题的低俗化、文化品位差的特点,且只能满足观众的第一眼认知,不可能深入挖掘到其他实质性内容。

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的设计举措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想使主题突出,需要刻画一个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规划作品,但这并非易事。在观众体会由“景”入“境”再到生“情”的全过程中,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内容,即根据特定条件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将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所有内容的和谐统一。另外,设计人员还要根据园林类别、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结构,充分围绕主题进行巧妙的结构布置,全面深入地反映出主题内容,规避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4.1重视因地制宜举措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区域进行规划处理,以现实情况作为切入点,直接体现出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容,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确保主题理念符合当地区域的文化特色。例如,在繁华的都市区域,周边地区都是建筑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早已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疲劳,人们希望在园林中享受一种愉悦的自然气息。在主题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切入点,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增添一系列有效的人文情怀,将其融入景观文化中,使其成为独有的特色元素。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属于园林艺术构思流程,设计人员要把握园林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性,完善园林景观的创作流程,依据主题结构进行立意和构思,增添一些时代精神和特色。

4.2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统一化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满足不同类别的游客需求和感受认知,应用多类别的主题设计模式,使园林景观整体结构与部分结构统一化。对于设计思路而言,原有结构模式下的园林景观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协调统一处理,这样能够给游客搭建起清晰的认知主题思路。例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瀑布假山、小桥流水等要与园林主题相适应,从而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结构。对于园林景观而言,在对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设计分析时,设计人员应时刻考虑主题结构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内涵,将对应的要素结构做好统一的艺术处理,实现结构的合理安排,增强主景和衬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结构,增强结构的艺术审美价值。由于园林类别、服务对象、功能等存在差异,设计方案应有效把握多种类别的园林功能,以增强主题与文化结构上的完善性,而不可一味模仿、抄袭、拼凑,也不能标新立异。

4.3借助高效的主题设计方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模式完善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了解园林设计案例的优势,确保园林景观设计结构的新颖性,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杭州、北京等区域的园林景观特征,构建专门的一体化园林景观区域。设计人员还应将该区域的主题设计结构转变为更具张力,甚至能够借鉴游戏中的虚拟园林案例,真正设计出符合人们科学性认知的内容,改善园林景观设计标准。在方案的确定中,设计人员要尽可能了解所需设定的主题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特征将本地植物及外地植物结合在一起,借鉴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的长处,摒弃其不足之处,让自身设计的主题方案更具吸引力。

5园林景观规划文化创新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带有民族特性的园林类别更受人们的欢迎。这主要缘于该类别的园林结构能够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洗礼,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带有特殊的人文主义色彩;该类别的主题特征性强,符合新时期的人类审美观。而在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显得更为重要,主要缘于其代表现代化的城市人群对自然和文化结合的一种新的期望。只有理解新时代下的园林规划主题,才能在设计和施工中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以就近原则选取合适的园林设计植物,从而扩大园林低碳绿色植物种植范畴。绿色植物属于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因此,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对绿色植物进行布景设计外,还要将其与园林景观内部的实体建筑搭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园林景观类别。园林景观主题文化内容不仅需要继承当地传统类别的文化元素,更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创新,结合现代化的环境保护和节能理念,使园林景观设计在达到美化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与文化内容的统一,给予人们一种艺术美感。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内容,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园林中的建筑物搭配在一起,可以营造出一种园林景观的绿色氛围,给予人们一种舒服的、放松的享受感。因此,该类别的园林景观主题开发十分重要,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艺术视觉享受和文化内涵。

6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人们对城市环境中的园林景观主题文化设计愈加关注和重视。为确保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文化符合要求,增添多样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设计人员应合理利用多类别的方式凸显园林景观的主题,使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达到预期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许桐.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融合[J].花卉,2020(2).

[2]朱霄霞.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融合[J].文化产业,2019(15).

[3]魏振震,赵云娟.试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现代园艺,2018(18).

[4]谢碧霞.论我国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5]刘天明.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文化研究[J].科技展望,2014(21).

[6]黄梅.园林景观规划的文化和主题分析[J].魅力中国,2019(15).

[7]王文雯,王春晖.碑刻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以齐鲁碑刻文化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A].孟兆祯、陈晓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8]孙文华.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意境及营造方法探讨[J].北京农业,2013(6).

第10篇

【关键词】房产项目;景观设计;人类环境;误区;发展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房产项目的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三、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第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进入新的阶段。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各城市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我国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内重要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了专门规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活动的法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一些专门规定,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指导意见”等。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研究与保护活动,特别是杭州市对于南宋都城历史文化原风貌加以严格保护等等。

第四,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活动的大量展开相呼应,有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由一批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提出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的“山水城市”理论。另外,有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城市景观生态、景观评价体系、旧城改造中的景观规划与保护、城市绿地与水系景观体系等方面的城市景观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房产项目景观设计发展趋向

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以其独有的蕴涵和表现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许多人都肯定了它的作用。在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慎走入了一些误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计方法论,需要智慧对现代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将其引入蓬勃发展的正轨。[5] 景观设计在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朝一个更专业、更规范、更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首先,要不断完善景观教育,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现代景观是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为大众服务的。原有的园林专业教育课程已无法面临扩展转变的需求,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必将加速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因而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景观教育应从园林学科体系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次,景观设计人员要趋向于专业化。一些权威景观设计专业人士曾经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随着景观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高级人才也会逐渐增多,将会制定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使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

再次,景观设计行业要趋向于合作化、规范化。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理想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必须协调各专业性环节,保证各工种的紧密配合。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和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介入,要求景观设计行业朝着合作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

最后,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要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随时依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和市场的需要而设计。我们要逐渐摆脱模仿、抄袭的习惯,景观艺术并没有可供遵循的固定模式和依据,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总揽全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房产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挖掘并遵从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应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国的地理地貌、建设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五、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宗旨是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在怎样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改善和维护人们生存、生活大环境等问题上进行切实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行为,以使人类、建筑物、居住区、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景观设计学科起源发展的本源和应有的定位归属。我们在重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并真正理解其科学内涵的同时,还需从景观设计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当中检讨曾经做过的努力,系统地整理根据社会需求所应整理的内容,使景观设计切实地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智慧[J].能源与环境.2009.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特点

1.1、限制性特点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具有限制性特点,这是因为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设计,相关的指标必须达到要求,比如说绿化率指标、消防登高面、车位指标、消防车道、地面规划等都需要达到要求,因此景观设计具有限制性特点。

1.2、复杂性特点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具有复杂性特点,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设计的条件、范围以及室外管网等等,会存在许多交叉的界面,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就要有效的处理这些专业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因此景观设计具有复杂性特点。

1.3、针对性特点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具有针对性特点,这是因为景观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进行合理的策划、定位,并且要对开放项目所针对的客户全体以及建筑产品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之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确保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景观设计与客户的要求以及项目的特点保持一致。因此景观设计具有针对性特点。

1.4、独特性特点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具有独特性特点,这是因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空间、场地特点、建筑风格设计出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景观,是之成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点睛之笔,因此景观设计具有独特性特点。

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各阶段设计

2.1、总体环境布局优化阶段

景观设计在总体环境布局优化阶段需要对项目周围的环境、地理条件、道路交通、建筑规划的指标等因素进行分析。在前期的规划阶段就应开始从项目的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对总体环境布局的优化策略,确保景观设计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2.2、概念方案设计阶段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景观设计应该符合项目整体概念方案的要求。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考察并将其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是指成为该项目的红叶子。

2.3、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应在建筑空间关系以及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并确保其使用功能。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场地空间关系以及功能布置之间的关系。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少硬景多软景的原则,有效控制软硬境的比例,最好控制在7:3左右

三、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在植物种植过程中,不同于对其他建筑材料的选择,绿色植物的选择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绿色植物的选择,所选植物的品种不仅应该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还应该符合其他方面对植物的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植物的施工,这样才能体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对植物的品种、大小按照图纸选择好以后,还有选择生长旺盛、没有病害的植物进行种植。园林植物的配置不仅具备艺术的点缀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科学法则去进行指导。园林的美观效果受园林植物的配置影响。若随便地进行搭配,而不考虑颜色、花期等问题,那美观就会变得非常不和谐。另外,植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每个花卉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我们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这些内容[1]。

3.1、注意花期的问题

花期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植物配置时,若不考虑花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植物的欣赏时间。因此,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季节植物搭配问题,尽量使花期达到最大长度的寿命。另外,若在搭配植物时,考虑到花期的问题,也可能将会使植物的美观效果更加明显。

3.2、综合各植物的优点,达到合理的利用

植物的高低不同,若在植物配置时,只选择高的植物,会给下面带来空缺感,影响植物的美观效果。因此,为了使这缺点得到避免,,可以选择一些高度较低的花卉进行弥补。这样会达到常年有花,常年长青现象。

3.3、在植物配置时,重视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的搭配问题

观叶植物有着自己很多的特色。在观叶植物中,有很大一类它们的颜色在随着季节进行变化。因此,选择这些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搭配起来会使观赏的时间延长

3.4园林植物配置与建筑物的搭配问题

园林植物在配置时,要与建筑物相映成趣。园林植物在颜色选择上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颜色,尽量能够使建筑物的颜色更加突出;园林植物的配置要与周围显得和谐起来,不要格格不入;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使建筑物的艺术构图彰显出来。

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方法[2]

4.1、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应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时应加强绿化景观对整个园林景观的感染力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安全意识。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还应该做到实用性、人性化、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计时应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并要求合理的协调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的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保持一致,充满自然魅力和亲和力[3]。

4.2、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还应该注重线条、颜色以及形态的运用,并将设计建立在自然环境之美的基础上,给人最美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

4.3、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不能局限于表面的美观还应该提升小品的文化内涵。这就要在设计时进行巧妙的立意,并且应赋予绿化设计一定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应将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在园林的局部空间上营造主体的美感。再者,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还能提升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使得园林园艺能够代表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性、代表性建筑[4]。

4.4、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优质的材料能够提升小品的品质,还能做好整个园林景观的陪衬,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小品的重量,将绿化的比重做好合理的配置,并与园林的丛林、花草、雕塑、小路等协调好,发挥最大最好的景观效果。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应该尽可能的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节能环保材料。但是考虑到天然材料的价格较高可以使用贴近自然的仿造材料。来迎合环境的美观。除此之外,还应尽量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应该选择容易清洗的建筑材料,尽量不使用在清洗过程中容易腐蚀的材料。

4.5、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还应该遵循经济性原则,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建筑材料选择最合理、经济性的设计方案,确保小品的设计能够彰显其核心价值,并且能够起到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再次,在进行绿化设计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束语: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应保证小品的使用功能和观赏效果,并确保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功能性、科学性、美观性,并且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应和园林的整体设计风格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色保持一致。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来提升园林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参考文献:

[1]周汝航.浅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低碳世界,2013,14:149-150.

[2]孟.浅谈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以天津市南翠屏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03:67-68+84

[3]张金鑫. 浅谈生态园林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的视觉元素[J]. 吉林蔬菜,2014,Z1:50-51.

第12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8]。

参考文献:

[1]王庆芬.论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85-186,189.

[2]刘明珍,刘秀玲,周忠泽.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13(6):84-86.

[3]边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7-88.

[4]胡笑笑.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展望,2014(10):75.

[5]段增贤.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现状及改善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2):77.

[6]张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2):7486-7487.

[7]王琨.居住区园林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3(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