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市场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力 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贾丹(1972-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98-01
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的工作收入高低、工作环境优劣、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已经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解决基本生存问题,但从他们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兴趣等方面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令人担忧。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同时,高职大学生离职现象频繁,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职大学生就业力的缺失。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基本的工作能力基础上,“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功就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性能力。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发展机会相对多,就业空间大,从而工作满意程度高,容易实现自身价值;就业能力不足则会导致就业质量低下,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成因及表现
高职大学生就业力缺失,主要受大学生自身努力以及学校的教育模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下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高职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成因及表现。
1.职业定位模糊。现在一些高职大学生职业方向模糊,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为什么学,心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要说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因为没有职业的方向性,不懂得为胜任未来的工作而学习,到了就业时就会手忙脚乱,即使遇到一些心仪的岗位,也没有能力把握。
2.就业观念相对滞后。在就业观念方面,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以及现实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的期望值偏高,导致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脱节,从而失去自己的就业优势。
3.专业素养薄弱。专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力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职大学生处于专科水平,与本科学生相比,在校系统学习学习时间短,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之一些高职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兴趣不浓,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缺少知识拓展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尴尬在所难免。
4.实践能力不强。由于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设施不完备,实习条件不完善,高职大学生对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等原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理论尚可,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各行业高级技工短缺的局面。
5.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素养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在这方面,一些高职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责任意识淡漠,缺乏与人分享和奉献的精神。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在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等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特别是在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很欠缺,很难形成竞争合力。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角度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世界。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将会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认识自己,应该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长,要有明确的自我职业意识,确定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大学生还需了解职业世界,包括了解社会职业状况,行业结构与分类,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任务、资格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的信息充分,谁就能够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获得职场快乐及个人发展。第二,更新就业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就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努力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理想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才成功道路。第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职业品行的修炼,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走进职场,成就事业。
2.从学校承担的教育责任来看。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深化课程改革,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从客观上讲,大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除了自身主观努力不够之外,也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关。一些专业的设置陈旧滞后,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根据用人单位的实践需求,合理配置教材,优化更新教育内容,精选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价值导向。就大部分毕业生来说,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能够胜任什么工作,处于一种就业迷茫状态。高职院校应专门开设职业指导、就业与创业等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重视社会实践,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培养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取向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拥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发现和解决实践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大学生见习基地、社区服务等形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精神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应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途径,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方式形成一种文化的气息、励志的氛围,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精神动力。第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教育、创新比赛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的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胡珊.谈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j].传承,2010(6).
[2]李颖.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等探索,2005(2).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竞争遴选机制;创新学分;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75-04
党的十提出,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的一个新提法,即先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层面上,再提高到“人才强国”战略上,逐步向人力资源强国奋进。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一些高校都在进行各种探索[1]。例如,北京大学建立了“元培学院”,南京大学建立了“匡亚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建立了“孙越崎学院”等,也有的学校建立了“人才实验区”,从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名人学院或实验区进行重点培养。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名人学院选择“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看高考的成绩,其他一些学校选择“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向二级学院或系下达指标进行选举。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培养特殊人才,但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产生的竞争遴选机制更为重要。
一、 人才竞争机制的设计
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一个基本法则。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人才培养。高校通过竞争产生“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这些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北京西三角人力技术研究所黄亨煜在2010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人力资源业高层论坛”上说:“当代企业竞争的实质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2]。因此,在高等学校要设计一种让人才通过竞争产生的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落实。这种竞争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才观、创新学分、学习成绩等方面。首先应以“科学人才观”为指针设计多种多样的“创新”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锻炼、去创新,并取得“创新学分”。当某个学生“创新学分”累计达到一定数值时,该学生即可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学分可以分为项目攻关、发明创造、科研训练、创新成果、创业绩效等5类进行登记。其中,创新成果的内容如下[3]:
创新思维成果。它是由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物化成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点子大赛”,由专家评选出来的“好点子”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物化成果。又如,可以组织大学生聚焦“时代热点研讨”,由专家点评认定的新思想、新观点等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物化成果。
创新活动成果。高校每年都要发动大学生搞几次重大(要)的创新活动,最终以活动图片、报道、总结报告等作为创新活动的物化成果予以认证。
创新总结成果。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或学生自发参加的工作、活动等,进行定期交流。凡是能够总结提炼或揭示出“十大新内容”的,即为创新总结成果。这“十大新内容”是:新经验、新趋势、新探索、新体系、新手段、新方式、新水平、新报告、新文化、新智慧。
创新标志成果。这些成果有的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有的能促进社会进步,有的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取得“专利证书”、获得“创业大赛奖”、“公开”等。
其次以“学习探究”的成绩为一定条件。所谓学习探究,是把学习作为研究、探索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基本过程是:结合学习的内容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所探究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等活动引发争议,在辩驳中揭示真理或定律。善于学习探究的人才是“学究型人才”,考察当今大学生是不是“学究型人才”有4种方法:一是在进行课堂讲课时老师鼓动每个学生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最尖刻;二是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设定问题焦点,让学生进行对抗赛,看谁论证的问题有理有据;三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看谁总结归纳的问题精准;四是考察现场实际,看谁的书本知识用得活。
如何在大学本科生中确定“学究型人才”?每学期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综合确定,必要时给一定的比例(如2%-5%)予以限制。确定为“学究型人才”后,一方面以他的学习考试(核、查)成绩作为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究型人才”认定一定的“创新学分”,同其他“创新学分”一起加总,看是否能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二、 学生自由发展机制的设计
学生自由发展机制包括自由选择专业、自我组建知识结构、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
(一) 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制度设计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按一级学科招生。比如,经济管理学院有管理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过去招生时是按专业招生,现在改为按“学科”招生,即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招生。
其次,打破学科界线,按自然班上课。大学本科生按一级学科招生入学后,编入自然班进行学习。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也不上专业课,一般开设基础课(通识课)、部分专业基础课。
再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上课。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前,可打破学院、学科的界线,自主选择专业。例如,经济管理学院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可以跳出经济管理学院,跳出原先入校所确定的一级学科,进入全校选择其他有前途、有市场、自身喜欢的专业学习。
(二) 学生自我组建知识结构的制度设计
1. 配备教学导师。由于学生并不完全知道各个专业的情况,学校可为他们配备教学导师,指导学生构建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各学院构建专业基础课必修模块。各学院根据本院(系)一级学科的分布情况,确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法、考试(核、查)方式。并且明确规定,要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必须先修完本学院所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合格,然后才能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3. 各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必修模块。各专业要制定专业核心课培养计划,明确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法、考试(核、查)方式。并且明确规定,要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必须先修完本专业所确定的全部核心课程,成绩合格,然后才能进入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
4. 学校按教室排课授课。现行的上课办法往往是:按专业培养计划确定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课、上课,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知识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做法是试行“按教室排课授课制”。即学校对每一座教室每天都安排若干节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任何教室的课程学习。为了避免前修课程未选而选了后修课程而无法学习的现象的出现,可对系列课程选课作出选课顺序的规定,低级课程没有取得学分的不能参加高级课程的学习。给学生配备“学分卡”,每获得一门课的学分,则“学分卡”上就增列一门课。选后续课程学习时,“学分卡”,前修课程未修的无法选修后续课程。
(三) 学生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制度设计
1. 明确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弘扬为目的。学生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2. 建立兴趣爱好小组。高等学校学生兴趣爱好小组的建立要以专业方向、创业创造、市场化趋向、高新科技为导向,以“高新技术科技园”、“创业园”等园区为实践背景。学校要作出规定,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要参加1—2个兴趣爱好小组,并要定期交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学校要为兴趣爱好小组提供场所,还要建立创业实验区、创新俱乐部等,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三、 人才动态组合机制的设计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队伍[4]。一方面,每年都有学生毕业离校,需要补充新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学分”在不断变化,需要流入、流出“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因此,建立人才动态组合机制十分重要。
1. 以“创新学分”累积数作为“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遴选依据。首先,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队伍门槛准入基数。一般地说,一个学生如果取得3项成果的“创新学分”,即可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5]。其次,要有一定指标作为“拔尖”的依据。一般说,“拔尖创新人才”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1%。按这一标准,每学期开学初要确定“拔尖创新人才”的总指标。原先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人数加上新遴选的人数的总数,如果超过了设定的总指标,按“创新学分”的多少从高到低决定留存的具体人员。为了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累积的“创新学分”分为“结存创新学分”和“新增创新学分”两部分。计算“创新学分”累积总分时,“新增创新学分”的权数要在60%以上。
2.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基金加奖金的激励制度。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学生,每学期可以申请获得学校建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基金项目。基金的多少视学校财力而定。从事“拔尖创新人才”基金项目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的,还要发放一定的奖金。这是一种人才效益的激励制度[6]。
3. 制定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学校应该制定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给“拔尖创新人才”一定的优惠。比如,“拔尖创新人才”要在各项评优活动中(如评选优秀学生)予以优先[7];本、硕、博连读要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或实践创新项目给予优先[8];等等。
高校要创造一种机制让拔尖创新人才在竞争环境下涌现,在不断创造成就中成长[9]。这种机制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为基点,以创新为核心,以竞争为环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重心,以创新学分为主线,以人才动态组合为活力,快速、高效地培养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10]。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朱亮峰.智力投资支撑理论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
[2] 王本德.企业竞争是人才制度的竞争[N].市场报,20011014(1).
[3] 朱学义.俱乐部运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3841.
[4] 朱学义,董 靖,黄国良.当代人才观新论[J].未来与发展,2012(4):100102.
[5] 朱学义,董 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
[6] 董靖,朱学义.教育因子弹性的经济拉动效应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4.
[7] 朱学义.当代人才理论综述——创新人才论[J].未来与发展,2012(10):103106.
[8] 朱学义.基于学术型硕士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054.
1.1 体验环境
体验者:Rolc
体验版本:1.3.3
设备型号:iphone 6s
操作系统 ios 11.2.6
体验时间:2018.4.25
1.2 产品简介
毒舌电影APP是一个将国内外影视评论和推荐内容整合在一起的影视垂直媒体,通过原创的独立内容、特立独行的语言风格与极强的人格化表达对影视内容的态度。
1.3 产品Slogan
烂片,只说真话
影迷社区,选片追剧必备
1.4 需求分析
1.4.1 目标用户及需求分析:
1.4.2 用户画像分析:
用户「地区画像
用户「城市画像
用户「性别画像
(1)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显示:毒舌电影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型城市,占比超过3/5,排名前10的城市均为一线和超一线城市累计占比近三成,省份排名中广东省人数占比稳居第一。
(2)这些占比较高的地方,无论是大学校园数量还是大中型企业数量都相对更多,因此聚集了更多打拼奋斗的大学生群体和年轻职场人士,他们接受着更为优质的教育和更为先进的理念的冲击,对影视资讯、娱乐内容有更强烈的意识和需求。
(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毒舌电影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占比约75%。而性别分布中,男性用户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接近2:1,对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个人分析主要有两点:
从影片来源来看:目前优质影片资源、大票房多来源于欧美地区,典型的如美国的漫威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均受到国内不少男性群体的喜爱,而毒舌电影以推荐优质电影为主,所以集合了部分喜爱欧美电影的男性用户。
从内容性质来看:毒舌电影影评多以个性化人格和特立独行的点评态度,辛辣呛人地点评劣质电影,更容易引起其他同质社区男性影迷的共鸣,继而陆续下载毒舌电影。
1.5 市场现状分析
1.5.1 影视市场分析:
数据来源:《2017年度中国国内上映电影票房统计》
数据来源: 《2018年中国影视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搜狐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内容崛起质量转型》、《2018年中国影视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和《2017年度中国国内上映电影票房统计》等系列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几大特点:
从票房数量来看:国内电影票房从2016年的457.12亿元增长到2017年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
从内容质量来看:在《战狼2》、《羞羞的铁拳》等优质国产片的带动下,17年票房增速开始回暖。数据显示:17年暑期档的票房达到了163亿,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国产优质军旅题材大片《战狼2》以56亿票房成绩问鼎中国票房冠军;
从观影人数上看:2017年观影人次已达到14.48亿,同比增长19%,超过去年全年13.7亿人次。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居民娱乐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并且在优质内容供给持续加大之下,人均观影次数有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票房中长期增长的另一主要动因。
1.5.2 「毒舌电影APP产品分析:
数据来源:艾瑞APP指数
2017年1月23日,毒舌电影APP正式上线,成功由内容公众号往互联网移动端发展。
据艾瑞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毒舌电影月度独立设备数(该月使用过该APP的设备总数,单个设备重复使用不重复统计)继续稳步增长,到2018年1月达到最高峰17万台,相比2017年12月增长了近一倍多,但随后开始下降,环比出现连续的负增长。
对于上述现象的原因,基于个人收集的有限的数据和资料在此不做深入的分析,但结合个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提供两点分析参考:
观影人群数量有着影片上线热度变化,11月份因国庆档期过去,影视温度开始慢慢下降,人们寻找影视优质内容开始减缓,app激活量减少;
毒舌电影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群体和年轻上班族,随着国内电影进入空档期,他们更多的时间被工作、学习、校园活动所占据。
二、产品结构
2.1 产品结构图
Rolc绘制(百度脑图)
2.2 产品核心功能流程图
看影评、找电影是毒舌电影的核心功能,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Rolc绘制 (Process On)
2.3 核心功能流程体验
2.3.1 有精确目标地查找内容
优点:输入框提示可以按照影片、影片、影人、影单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搜索热门或者搜索历史,除此之外,毒舌还提供影片分类,根据分类来寻找自己喜欢的影片。搜索结果有以下三种:影片、相关影单和相关文章,用户可通过不同分类查看不同的搜索结果,一般在影片类内找到相关影视。
缺点:通过清晰目标寻找之后的毒舌会提供分类下“一个页卡+3类目+更多点击”的结果呈现方式,用户若想再进行精确查找,需进行「查看更多操作。
改进建议:
(1)从搜索过程看:目前毒舌暂时还未支持动态搜索,而动态搜索作为特色社交功能,容易产出更多趣味高、推荐质量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户具有较强的定向搜索和二次搜索能力,更容易引导有精确目标的用户与优质内容的接触。
Rolc绘制 (Process On)
(2)从搜索结果看:用户进行模糊查找下,搜索的结果是以一个页卡的呈现显示,搭载“3个分类(影片/单/评+「查找更多)”的形式,这样容易导致用户需要再通过后续“翻滚页卡+找分类+查找更多”的操作;所以,可以如上图尝试在「搜索结果页卡下增加一个二级页面,将“影评、影单和影片”三个分类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二级页面,二级页面可以搭载更多的同类型内容(数量在5-10个),这样可以减少用户长时间的记忆搜索。
2.3.2 有模糊目标地寻找内容
优点:如果用户对想要寻找的影片只有模糊的目标,如想看治愈系的小众电影、看过但忘了影片名字,那么就可以通过「搜索栏隔壁的分类进行查找,进入「分类下的页面主要是依据影片地区来源和影片类别进行区分,通过各个类目进行检索查模糊的目标。毒舌对影视的分类非常仔细,对分类的关键字覆盖了“内容类别、内容来源和内容形式”等16个关键标签,也体现了他们独特而又不失严谨的风格。
缺点:对于模糊查找的用户来说,可能对记忆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查找分类标签错误,或者长时间翻滚页面,失去耐性的问题。
改进建议:
可以尝试在内容搜索的关键词上,给与用户更多样性的选择,例如可以同时选择“爱情+欧美+悬疑+喜剧”的关键词,通过多重查找降低用户检索的难度,在内容呈现的排序上,你可以更具所选关键词的重合度,以此由高到低排序。
2.3.3 关于兴趣标签和关键词
用户目前进入毒舌APP基本看到的是全网统一分发的优质内容,我对于分发内容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户看到的内容是优质的,二是用户看到的优质内容恰好是想看的。
从用户偏好类型来看,不同的用户可能喜欢不同的内容,例如A用户喜欢看日韩治愈性和人性相关的电影,B用户则侧重于喜欢美国的漫威系列;
从用户来源渠道看,一些知道毒舌APP的用户往往是来源于某自媒体大号或某个作者;
统一的分发可能是使得某类用户进入APP后第一时间看到的是有优质内容,但不一定是他想看的优质内容。
目前毒舌电影app上的用户要进行内容和作者筛选的操作流程如下:
在作者筛选上,通过「登录-「动态-「添加-「关注的操作流程;
在内容筛选上,用户在登录后,选择tag上「我的界面,通过设置账号信息来设置兴趣;
「兴趣端口功能太隐蔽,不利于用户第一时间筛选他们想要看的内容。
改进建议:
可以在用户第一次登录的时候,加入一个页卡,让用户选择他们平时或期待看到的影评类型或影评人,这样有利于用户首次登录时就能第一时间分发到他们想要看的影片和作者内容,更有利于首次登录的用户保持后续的粘性。
三、竞品功能对比
「毒舌与「巴塞对比
毒舌电影起步较晚,所以版本迭代次数不如巴塞电影,但毒舌目前日DAU要高于巴塞,成长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毒舌拥有大批的公众号原始粉丝,加上版本迭代会更加突出未来的线下观影活动,使得未来日DAU仍有增长空间。
但毒舌的社交功能会相对较弱,发表观影话题或者评论表情,需要等级LV4以上,这会使得新用户无法很好参与到社区社交中。而社交最大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门槛低,在这方面,巴塞会做的相对较好。
四、总结
与其他影视社区或电影购票APP相比,毒舌APP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由于此前公众号忠实粉丝的累积、独特化的ip人格以及对内容的极致追求,使得他们在激烈的移动端市场中有了较好的起步平台。
对移动资讯产品来说,内容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内容越化同质的年代,个性鲜明的内容更能从市场中脱颖而出,而这些正是毒舌所擅长的。
但自从去年毒舌公众号遭遇全网封号之后,在少了公众号后这一市场内容集散点后如何脱颖而出,这会是毒舌未来内容输出渠道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
一、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
去年春节以来,“民工荒”呼声一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等城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来浙江打工的民工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0%~20%左右。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缺口更是高达3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民工荒”并非一般意义的民工短缺,而是一线技术工人吃紧,企业普遍招不到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海宁市是我省著名的“皮衣之都”,2003年全市2000多家拥有日产6万件皮衣生产能力的皮衣企业却因为车工紧缺,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国际订单。类似现象在浙江许多地区屡屡出现。“技工荒”使许多先进的生产线难以有效运转,成为制约浙江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个“瓶颈”。
这里,从几个方面分析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
(一)从总量看技术工人紧缺:据统计,2003年末,全省非农从业人员1812.78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30万人,乡镇企业从员人员1082.78万人),按照国家对技术工人应占职工人数比例为50%的统计口径计算,全省技术工人总量应为906.39万人,但是从我省技术工人考核鉴定情况来看,截止2003年底,经培训考核鉴定后获得工人技术等级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仅为298.13万人,只占了全部职工的16.44%,缺口高达33.55%,全省技术工人缺口608.26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仅有56.63万人,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以应有的技术工人总量906.39万计算)的比例仅为6.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
(二)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技术工人紧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但是令众多企业颇感发愁的是:劳动力市场中那些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少之又少,而持有高级技工证的几乎绝迹。据浙江省就业局近年来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报告显示,我省“技工荒”现象正日趋严重,供求失衡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寒。
据调查,2003年二季度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已大于1,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求人倍率甚至超过3,职业资格五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也已经超过2,劳动力市场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而到2004年二季度,历时一年后,我省劳动力市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上升到2,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和五级的求人倍率均超过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更是猛增到18.9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54。说明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正日益加剧。
(三)从劳动力市场求职者文化素质状况看技术工人紧缺:求职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003年至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以16~34岁的青年求职者为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75%左右,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全部求职者的94%,其中主要以初中学历为主。大专文化程度只占求职者总数的5%左右。另据杭州市200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杭州市89.28%为16~34岁的求职者,99.47%的求职者为高中及以下学历,99.84%的求职者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纵观近年来我省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我们发现求职者日趋年轻化、低龄化,低文化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四)从缺口最大的职业工种看技术工人紧缺:据对杭州、宁波、温州等8个城市2004年上半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缺工严重的主要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主要是裁剪缝纫工、机械加工和设备操作工、纺织针织工、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工、餐饮服务员等。18~28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需求量最大。缝纫工、餐饮服务员、机电产业装配工等大量需要女性的职位,应聘者寥寥,2004年初求职的女性相当少,只占求职者总数的15%。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女工紧缺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杭州、宁波这样的大城市,在富阳、象山、慈溪这样的中小城市去年以来也较为普遍,很多企业的企业招工信息,大多注明对18~28岁年轻女工优先招用。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开始不择手段地到同行企业或周边地区“挖工”,从而造成局部地区矛盾激化。
(五)从技工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看技术工人紧缺:近几年来,在全省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却持续高位,杭州技师学院连续3年就业率保持95%以上,杭州技工学校的就业率也都在90%左右。宁波市技工学校毕业生被大红鹰烟厂、雅戈尔集团等知名企业争相录用,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全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6%,有50多所学校的就业率甚至达到100%。高职报到率为90.2%,居全国第1位。一些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连明后年的毕业生也被预订一空。杭州下沙高新开发区内企业一线员工中,72%是中职毕业生。全省各地的一些外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抢人”行列,日本电产、芝浦、茉织华等企业,“预订”开口就要上百人,但最终能要到十几个就算不错了。“哄抢技校毕业生”凸现了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局面。
二、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原因
技术工人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直接原因。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省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逐渐形成,各种产品行销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快速增加的工业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存量看,在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仍然会有自然减员、人员流失以及技术老化问题。从增量看,一是目前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有限,尽管近三年连年扩招,但仍是“杯水车薪”。二是企业培训力度不够。一方面,求职者普遍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培训成本大,周期长,面对订单,无法解企业“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不少员工缺乏诚信,企业花钱培训的员工频频跳槽,让企业丧失培训热情,以致不少企业宁愿花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高薪聘请高级技工、技师,也不愿自己花钱去培训技工。三是高等院校反应滞后,专业及课程设置没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一些传统专业供大于求,一些新兴专业培养能力又严重缺位。同时,高等院校“重书本知识,轻技术技能”的教育模式,使很多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现代企业一线工作的需
求,以致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的尴尬局面。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较长时间,有些长的甚至要十几年时间。目前一批年龄在45~55岁的老技术人员相继离岗退休,年轻的技术工人又尚未成熟,技工、技师队伍“青黄不接”,加剧了当前的“技工荒”现象。
(二)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深层原因。我国几千年来就有“学而优则仕”、“轻工匠”的传统。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体现的又是“重干部、轻工人”,“重身份、轻岗位”,“重级别、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这样一种管理理念。干部和工人有严格的身份区别,两者之间不仅不能流动,待遇也有很大差别。工人只是普通的劳动者,高级技师在工厂中也只是“工人”。由于社会人才价值评价体系的错位,导致人们视上大学、做干部为成才的惟一途径。国家教育投入也厚学历教育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滑坡萎缩的现象。在各种力量都向学历教育倾斜的情况下,技术工人的培养出现了“断层”,最终导致了目前技术工人后继乏人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经济学观点来看,任何投入都会要求回报,如果回报低,自然没有人去干。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许多技能型人才的价值长期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回报,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福利条件差,有的国企技术工人甚至出现“下岗失业”的成本“负效应”现象。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许多工人自我提升、学习技术的
积极性。尽管人们一再呼吁要重视技能人才,但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和管理体制下,这种呼声显得十分苍白。在社会传统价值观主导下,很多人选择了放弃这种投入。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近年来中央对此作出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技术工人被纳入了人才的范畴,但很多体制无法在一夜之间得到消除,很多沟通人事与劳动的政策也尚在探索与实践之中。因此,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
(三)薪酬待遇、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因素,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另一个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益驱动,当企业还抱着市场劳动力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心态的时候,一些有技术有能力的熟练工人在工资低下而又加薪无望的情况下开始流动。而那些偏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仅不明白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没有危机意识,不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和企业社会责任,反而随意侵害职工劳动权益,忽视“以人为本”。根据社会学理论,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思维、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企业这种对工人实行短期“掠夺式”的用工制度,使工人对劳动用工单位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在这种失望的背景下,选择离开在所难免。由此,大批熟练的一线技术工人成了企业最不稳定的群体。流动的趋势一旦形成,企业想要挽回就为时已晚。企业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产品不合格率增长,大量订单流失,甚至因为招不到一线技术工人使企业濒临倒闭。所以,从另一个侧面看,“技工荒”的出现并非是一件坏事,它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收入待遇、劳动关系、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影响他们切身利益的制度。
三、加快培养浙江省技术工人的对策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上个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世纪初的5%上升到世纪末的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因素的高技能人才短缺。浙江要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应打造“高素质劳动力工厂”,而不应该光依靠廉价劳动力,强调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树立“重技术、重能力”的新人才价值观念,确立技术工人在我省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地位,使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的技术工人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否能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就业战略的重要支柱,作为志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浙江省,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各地要围绕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总体规划。摸清底数、确定目标、突出重点,发挥技术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高端带动作用,加强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次人才结构,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要以舆论宣传为先导,广泛、深入、技久地进行宣传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关心、支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营造尊重技术工人、重视职业培训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共识。
(二)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要逐步构建一张立体的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网络。一是职前培训。基础教育在保质保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多途径扩大高中教育覆盖面,特别是技工学校和职高的办学规模要继续扩大,从源头上遏止低素质劳动力的输入;高等教育要建立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相结合的办学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技工学校、职业院校要重点发展与我省主导产业―――二产类及市场紧缺专业急需的复合型“灰领人才”的培养。要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若干家以地方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企业培训基地,开展“定单式”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技术工人培养。同时,要大力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就业相结合。二是在职培训。要尽快创建职工教育保障制度,保证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1.5%)真正用于每个职工的在职培训。要指导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生产实践建立初、中、高技能等级相协调的职工培训体系。对技术要求复杂、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企业,高级技能培训人数比例不少于30%。要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三是转岗培训。要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使之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在构建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展开。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67―03
简单来说,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的是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现有或者未来可能的技能活动吻合,学校需要首先营造一种职业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职业生态环境的营造过程里,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的重要组成,对职业环境的营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一面要适应教学课程体系的变化,对信息资源构成进行改建,一面也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革。目前还没有文件要求按照课程改革的需要另行制定图书馆的业务内容,但是,工学结合的改革是针对整个学校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服务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并实施,拓展了这个大学第二课堂的功能,那么除了教学和实训,学生还可以获得比原有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更为实际的东西,获得比原有企业资料室更为系统和广博的文献信息。通过一些探索,在工学结合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的。
一、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1. 文献信息资源采访
应对课程设置,图书馆首先体现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要符合学校专业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科上的变化,而是详细课程上的变化,众所周知,图书馆历来采购信息资源都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方法进行圈选,而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一环节――采购,也会适应课程的再造而重新规划目标。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购上,会根据课程训练内容,增加学生在行业实践工作时所需要的一些信息资料。比如:有关技术方面的,如“技术手册”、“零件价目表”、“零件手册”、“技术性刊物”、“技术通报”、“技术图表”、“参考书籍”、“技术性说明书”等;有关市场调研方面的,如“市场货品价格类目”,“市场调研报告”;有关商品的说明资料;企业的行政管理范本,招投标范本;企业注册,增资,报关等等一系列行为的范本资料;行业专利,行业标准的数据库等。这些都原本不属于高校研究型图书馆收藏流通重点的目标。但是慢慢的会随着工学结合的展开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注对象和采购目标。
围绕课程设置和内容倾向的变化,图书馆在原来大量的建筑理论书籍、建筑图册和相关电子文档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关于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监理技术、施工资格考试等书籍,并且囊括不少技术图表、商品目录、市场报告和零件手册。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从各种理论课本的收集,转变成各类工具书和企业文件的丰富。参考型工具书和企业文档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占比例将会大大提高,虽然目前仍无准确数据表明具体比例,但是根据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统计表明,从2007年到2009年各类工具资料和企业文档的采购金额占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采购总金额的比例看,图书馆的确为课程的变革作出了适应工学结合的第一步(见表1)。
2. 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相关分析
图书馆在购买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同时,大多也建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库,作为电子馆藏之一的自建数据库与购买数据库互为补充,可以共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自建的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数据库,涵盖各学科内容;二是特藏或专题数据库(即特色数据库)。通用数据库比如馆藏书目的数据库,同时也是反映全部馆藏的导航型数据库;再有就是特藏或者专题数据库。尤其是后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大力发展,为工学结合服务。
作为高职类院校,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特色,专业特色与就业技术是对口的,就业技术技能要求对口的教学理论,而这里的对口教学和传统的学科分类并不是吻合的,专业跨学科,就业技术也跨专业。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选定特色数据库建设目标时,应深度研究专业设计,研究就业理论覆盖范围,就业技术的各种要求,从而规划数据库的结构、收录的范围、涉及的标引深度、设计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这样才能将特色数据库建设提高到对工学结合的实践学习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上来,从而在培养人才的环境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新成立蜀绣研究所,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安靖镇有一处蜀绣博物馆,于是,结合学习和研究、实践与提高的需要,图书馆组织专人进行了巴蜀服饰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图书馆负责系统平台搭建,相关系部教师负责提供信息文献,有专业背景的馆员和课题组负责人联手进行系统测试,数据筛选,协调联络等工作。
该数据库以蜀绣蜀锦夏布为代表,强调各类型的制作技术、制作工艺、流程,收录了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化信息和网络电子资源在内的数万条记录,类型有:图片,视频,数字电子文档,扫描文档,涉及该领域专家文稿,专著,本校专业教师的作品,学生作品等。目前还在不断丰富中。这样,建立了从教学到研究,到实地考察,结合信息搜索的全方位专业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服务场景方面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车间或办公室,流水线或职业岗位区,对于相关人员来说都是工作场所和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种对工作环境和氛围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有益于学生早日熟悉工作环境,达到用人单位要求,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图书馆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场景之一。
1. 实践场地
实际上,早在2005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系的教师就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来进行实践教学。当时教授的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将图书馆整套自动化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让学生见识图书从采购到流通到二次加工提供参考咨询的一系列流程,亲手实践图书信息上架流通的工作,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图书馆可以建立和系部长期的联系,用以提供学生必要条件下的实践需要。虽然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实践的常规场所,但是作为教学的支撑、学生自我提高的地方,同样可以提供实践的需要。这个内容可以由馆务委员会组织完成,这个组织负责采集来自教学的信息需求和场地需求,
然后分派给图书馆各部门协助完成需求。
2. 交流场所
很多图书馆都有开辟专门的场所,这种类似于“沙龙”和“书吧”的地方,尤其是对于那些以设计、创作等为培养目标的专业来说,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非常重要。如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工业设计、软件等专业,他们的工学结合体现在对行业和职业工作特点的了解和体验,或者是参与完成某些工程,或者是作品的设计与创作。这个过程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制作和创造的实践中,实现一种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从而提升想象力与创作力。
图书馆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可以进而提升化荟萃的场景。相对于传统服务场所,这种服务场所会更受读者欢迎。而区别于普通“沙龙”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一个有组织的场景。图书馆可以申请学校组织相应的老师,邀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创作人员,甚至是企业高管,作为这个“沙龙”相对固定的嘉宾,定期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还可以组织一部分客户,到这里来寻找能实现他需求的作品,满足他需要的人才。当然,这不是一个人才交流中心,也不是学科馆员的办公地点,只是一个具有沙龙性质,而又有专业背景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在固定的时候安排各种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理论和技术交流。
这样一个场景,涉及图书馆一直争议的一个话题,即对外开放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有别于专门研究型的图书馆,它并非完全按照“产学研”的需求而履行功能,而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是有必要实行部分“社会开放”功能的,如对相关企业开放。企业已经在逐步和学校接轨,企业进来了,学校出去了,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企业的管理理念、工作要求、需要的人才特点也进来了,只有企业和学校的人才进行了交流,学校的人才能更方便出去。
三、参考咨询服务方面
参考咨询服务近年来一直是图书馆作为服务内容提升的主要形式。对高职院校来讲,工学结合带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种理念将进一步催生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内涵。通过对以往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个性化服务正是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实行参考咨询服务的最好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比理论更广阔的实践领域获得信息支持。正是这种信息支持的自有的独特性和随机性也要求图书馆实行个性参考咨询。
1.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
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指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具体地说,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地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定向化的预定信息与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息系统。
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是要求图书馆具备主动的信息推送功能,要求图书馆对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加工,特别是对数字、网络化资源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这种提供一方面是主动的,另一方面也是深度挖掘之后有序的行为。
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在扎实的信息处理、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基础上,不断熟悉各种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建立自己的服务实践经验,然后再应用于对口的信息服务中。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发展到成立信息服务系统,在系统指导下进行服务工作的阶段。这其中涉及一些前沿技术:比如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互换技术、信息检索和聚类分析技术、个性化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巨并且具体的任务,而其维护也是一个长期的事务。因为对象特别是学生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工学结合的要求又进一步使专业、学科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就需要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需要教学对象属性的变化,从而催生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设计的变化。
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的科研课题中、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上、岗位实践与实习中、学生自我专业设计与规划等,这些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员在辅助他们完成攻关的过程中都可以主动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是网络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的整体信息资源。在资源建设方面,除了前面讲过的,要按照工学结合的需要构建适应本校教学体系的信息资源的筛选,还要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组织处理。在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上,可以依据图书馆界已有的一些要求(比如元数据的规范、Calis数据库建设标准等)进行。另外,还应注意持续有效借助网络动态地充实和更新信息资源。
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践
在教学前沿,针对不同就业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对不同的实践环境作出不同的实习安排,这就是个性化。作为工学结合要求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自学与提高的环境,就更要争取提供这种服务。
当然,不是每一个图书馆都有处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一般来说,要开展比较广泛而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点:
(1)在人员配备上:要求具有专职馆员,负责信息处理,分析和挖掘;技术人员负责处理、更新、维护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双师型的教学专业人员负责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需求变化;另外,还有一些进行文档整理或者信息采集的文秘人员。
(2)关于系统平台建设:具有大量的自有电子资源,拥有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用于共享地区或者行业信息资源,拥有类似于办公资源平台的交流平台,结合电子邮件、QQ群、移动通信平台等多种形式。网络宽带、并发数量、网络使用范围(VPN等)方面足以满足使用需求。
(3)有效的管理组织:通行的建议是建立以学科馆员、专家委员会为主的图书馆下级组织。对于重要问题,可以由专家小组分时分批解决,如课题深度咨询、决策咨询等。对于简单咨询或者检索服务可以由学科馆员解决。其他的一些常规问题可以公告、邮件、聊天等形式定期。然后,这些服务以主动推送的机制(如RSS),直接面向问题相关人员提供结果、方案和建议。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和更新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会就此展开很多的讨论和探索。如何适应学校的转变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是图书馆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
一、唠叨:女人特殊的健身方法
日本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年轻妇女喜欢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这些人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与此相反,约有1/3的女性是以酗酒、吸烟及用安眠药等方式来解决压力和不满的,结果她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神经衰弱、月经失调、高血压等疾病。
二、撒娇:较少会发生身心疾病
正常女性体内调节神经的激素有两类:使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的肾上腺素、肾激素等;使神经抑制、血管舒张的乙酰胆硷、血清素等。爱撒娇的女子血液中血清素、乙酰胆硷的含量远远高于不爱撒娇的女子,她们性格温柔、待人和气,不易发脾气。
三、哭泣:让紧张情绪得到释放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有悲伤即哭泣,可让紧张情绪及时得到释放,从而减少疾病。哭泣后,情绪强度一般可减低40%,而那些不爱哭泣的女性,紧张情绪会促使某些疾病恶化,比如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就与情绪压抑有关。
四、零食:对胃肠起到保护作用
女性的胃内食物容量要比男性少1/3,所以每餐进食量少,往往不到进餐时间就产生饥饿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月经常常不规则,精神紧张、身体不适会影响胃口,总想吃些刺激性食物,因而养成了爱吃零食的习惯。这种习惯对维持身体健康十分有利,能对胃肠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并不断提供肌体营养。
白领女性钟情“慢运动”
如今,“慢运动”正越来越受青睐。因其具有塑身、减压、美容、治病等功效,所以成为不少白领一族的首选。更多的人不希望做时间的奴隶,在运动中适度地放慢节奏,这对人自身来说,是一种和谐。对于压力大的白领女性,“慢运动”是更适合的一种运动。很多白领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忙了一天之后,如果下了班还要到跑步机上疯狂跑上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其实对身体伤害非常大,也会给身体增加负担。而这时候做一些“慢运动”,比如瑜伽、太极、散步,就能够使人的心情从焦躁变得安静。
当然,并不是否定了激烈的高强度的运动,它们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种非常忙碌的人来说,“慢运动”会更有益。事实上,“慢半拍运动”早已在国外流行起来,很多人长期坚持“每天一万步”的健身方法。在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下车步行回去;周末到近郊散步,“慢运动”可以为心急火燎的人群“去去火”。就在耐心、慢慢走的同时,你将收获身心的健康和愉悦。
看恐怖片会有后遗症
美国的心理学家对密执安州和威斯康星州的15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看恐怖片在心理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一般受惊吓并不一样。
统计显示:85%的受访者承认,在看了恐怖片后的当晚难以入睡,其中有20%还抱怨一连好几个月睡眠质量都受到了影响。76%的受访者透露,在看恐怖片后自己在情绪和行为上都出现异常,但其中一半以上在一周内即可恢复正常,但另有25%的人声称在一年内其影响都未完全消失。 65%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看恐怖片后变得相当胆怯,如不敢独自晚上出去或去海滨游泳,甚至不敢接听午夜时打来的电话。
越年轻的观众受恐怖片负面影响的时间越长,程度也往往越重。(选摘自《上海译报》绿意编译)
“结婚时代”孕育消费新主张
建国以来最大的生育高峰发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而这部分青年在2007~2012年大部分进入婚恋期。
据2006年4月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年有811万对新人结婚,据此推算,参与婚礼的人口数至少在3亿以上。毫无疑问,在我国,结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结婚产业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产品、服务综合性产业;是一个消费高峰期非常集中、非理性消费且消费额高的产业;是一个追赶潮流、彰显个性的时尚产业。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结婚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优质金矿。但是,这个“金矿”的管理目前还很混乱,还不能让消费者真正满意。因此,这个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个越来越崇尚个性的年代,既能赶时髦,又可以节省许多开支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听说,有的地方租用公共汽车作为婚车,只要不影响公交车正常的出车运营,这未尝不是个实惠节俭,而又不失特色的办法。更绝的是,有人的婚车竟然是自行车,一帮人骑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自行车,把新娘子接回去。
不是只有奔驰、宝马、凯迪拉克才能当婚车,才能吸引人眼球,只要你有创意,没准就能抢了它们的风头。(来源:《消费指南》)
基因检测 预知疾病
日前,国内基因检测专家顾炎教授宣布:只要抽一滴血,就可以预知受检者一生当中易患哪些疾病,并做出提前预防建议,改善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现象。事实上,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占主导地位,而基因检测是了解自己内因状况的手段!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蒂莫西・亨特博士日前在“上海生物医学论坛”上强调,基因检测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发现某些遗传性疾病。同时,基因检测可以真正帮助临床医生实现“对症下药”,因为同为一种肿瘤的两个病人在基因表达上并不相同。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近600个实验室从事基因诊断,仅美国2004年就有500多万人接受了基因检测。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基因检测在医疗预防检查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21世纪人类医疗预防检测的新概念。(文/陶筠摘编自《市场报》)
婚恋呈“四快”,欠缺责任感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即使婚姻大事也不例外:相识快、结婚快、离婚快,甚至复婚近年来也在悄然不觉中“提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包小霞认为,“双重因素”催生了“四快”婚姻。一方面经济发展使社会结构日渐多元化,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信息交流及情感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加大了人际交往空间,导致人们的恋爱过程和婚姻生活超出具体、特定的生活和情感环境,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道德观念的改变让人们淡漠了婚姻中的诚信及责任感,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关系更为现实,个别人甚至通过爱情婚姻的手段来达到占有财富和提升社会地位的目的。
“许多人在谈及离婚原因时总喜欢以‘两人感情不和’为借口,这实质上是一种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现在人们在追求婚姻质量的同时往往过分强调个性,推崇个人感受至上,忽视了婚姻中的信任、忠诚和责任。”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梁一仁副教授说,“现代社会,对待婚姻真正会恪守古训的人寥寥无几,缺失了约束,一些不负责任的婚姻现象会随意滋生。”
科学家控制黑色素输送,有望成增白新法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人体内一种酶能阻碍黑色素输送进程,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生物技术方法来满足女性皮肤变白等美容要求。据介绍,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皮肤表皮底层中的色素细胞便合成黑色素并储存在色素颗粒中。色素颗粒在色素细胞内移动,并被输送给皮肤的细胞,皮肤便会转黑。
研究小组两年前发现,在色素颗粒输送的过程中,蛋白质“Rab27A”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40种他们认为可能会使“Rab27A”失去活性的酶,然后把它们一一注入实验鼠的培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