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学习

时间:2023-06-05 10: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英语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英语学习

第1篇

关键词: 艺术生 大学英语 学习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来讲,学好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这能为他们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和实现远大美好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对大学音体美新生(以下简称艺术生)入学后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艺术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在中学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跟着老师走,整个教学完全由老师支配,学生只是按照教老师的思路形成流于形式的被动学习,对老师依赖性较强。进入大学后,许多新生注意到大学英语课内教学活动以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践性练习为主,自己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对如何安排、支配这些时间,很多学生甚感茫然。尤其是艺术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和考试上,甚至有些学生为准备艺术专业考试,几乎在高二下半学期至高三近一年半的时间都不再接触英语,导致英语成绩差,底子薄,语法与词汇尤其薄弱。入学后,专业课程安排密集,专业作业比较费时,相比之下,学学英语时,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有一定的跨度,许多学生感到难度加大,压力倍增;另外,艺术生专业课是小班授课,而英语课通常为合班教学,七八十人甚至更多的学生上合堂,因基础差,不积极参与课内教学活动,势必造成教师在讲台上用多媒体不停地讲,而学生在下面只能被动地听的局面,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继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英语学习就会懈怠,对英语学习也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应对策略及学习方法

(一)转变学习观念,增强学习主动性。

选择好突破口,有个良好的开端,对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初学阶段至关重要。大学艺术生应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大学英语学习不同于中学英语的基础学习,是一个提高的阶段,重在增强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不应继续把教师看作主要知识来源的传授者。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注意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把握学习进度,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技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采取有效学习方法。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常常对学习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越低,主动性就越差,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培养正确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艺术生应树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不应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坚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障碍。其次,艺术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要尝试把个人原始、自发的好奇心转变为有目标的求知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此外,还应注重自身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可按照老师课前布置得预习提纲去做,也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自主把握预习范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应用,对于新知识和语言技能要趁热打铁,尽快运用,进行造句、交际对话等实际操练。及时复习、定期复习是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强化手段。任何新知识,不论当时听得多明白,理解得多深刻,如果不尽快复习,短期内就会遗忘绝大部分,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学生自己应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学习目标。对学过的内容要定期、有规律地复习,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以便能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认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尝试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觉地利用其他渠道学习英语。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艺术生要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不再把英语学习只局限于课本和练习题上,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利用广播、报纸、图书馆资料或网络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如课外阅读时,学生可依照教师课内提示的猜词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构词法、词类转换法等猜测词义,以把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水平;摘抄、背诵文章中的佳句和精彩片断,有利于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有用句式结构的记忆;就已学课文进行仿写、缩写、改写练习,既能熟悉和把握语篇结构和写作风格,同时又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第2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瓶颈 词汇量 突破方法

一、引言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从初一就开始学英语,甚至更早。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十到十二年)来学习英语,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学、大学、研究生学了十二年,多为一个模式,四、六级证书拿到手,仍口不能说,耳不能听,笔不能写”①。有人称之为“聋子英语”、“哑吧英语”。那么在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书面考试方面表现又怎样呢?下面一组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根据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从1995年到2000年间,全国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平均过关率分别为55.79%和32.26%。面对这种状况,人们不禁要问:“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怎么学得这么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二、英语学习中的瓶颈――词汇量

导致上述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外语学习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有学习者本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每一个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仅就英语学习本身而言,学习者的词汇量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方面起着瓶颈作用。其瓶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表达思想的基础,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前提。

一般来说,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人们通常把语言比喻为一座大楼,词汇是基本的建筑材料(就如砖和石头),而语法则被比喻为水泥等粘合剂②。所以,Wil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③而Laufer(1990)则说过:“学生口袋里装的是字典,不是语法书。”④这些说明词汇在语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关语音和语法的知识比较少,学习语言的人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突击学会语音和语法,而对于浩瀚的词汇来说,即使用毕生的精力也无法全部学会。所以,如何扩大词汇量就成为学好英语的关键,正如Meara(1980)所说:“词汇的学习、获取和掌握是外语学习初级阶段之后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⑤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习者就不可能理解并掌握所需要的语言信息;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习者也就不可能达到语言上的准确与流利。从语言交际方面来说,词汇量的大小也影响着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2.学习者的词汇量是达到一定语言水平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规定,高中毕业时,要熟练掌握3300个左右的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后要达到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词汇量要求分别为4795词、6395词和7675词;主要测试外国人能否适应美国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托福考试对词汇量的要求也在10000左右”。而实际状况又怎样呢?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席仲恩对该院英语系1-4年级的558名学生的词汇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为:一个学期后为4825个左右,三个学期后为6283个左右,五个学期后为6804个左右,七个学期后为6690个左右。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词汇量是达到一定语言水平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3.词汇量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如上文所述,词汇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又是思想的载体。掌握的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学习者也就越有自信心去和别人用英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学习者也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哪怕是很简单的话题,久而久之,就成了哑巴英语。此外,郝玫和郝若平(2001)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成绩总体上是受焦虑情绪影响的,而与自信心以及成就动机等则存在正相关,而且影响较大。⑥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好英语,学习者首先要突破词汇这一瓶颈。

三、对词汇的基本认识

《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28年第一版收录了约410000个词,1989年第二版收录了大约500000个词;《韦氏大词典》(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三版收录了大约540000个词。

面对如此巨大的词汇量,学习者一定会有望洋兴叹的感觉,甚至就此罢手。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忧。因为每个人需要掌握的词汇量总是有限的。据统计,一般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用词有5000个左右,其使用频率约占词汇总数的90%。因此,词汇便有了高频词(即常用词)和低频词(即非常用词)之分。根据美国的BROWN语料库,频率最高的1000个词的覆盖面为72%;头2000个词的覆盖面为80%;头3000个词的覆盖面为84%;头5000个词的覆盖面为88.6%。这些高频词不仅覆盖面大,而且大多数是实义词和多义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而低频词和专业术语大多是由各种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对于低频词的处理,可借助于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知识来猜测词义,而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

据统计,在阅读理解中,一个人需要的基本词汇大概为3000―5000个高频词,而在口语和写作中则需要2000―3000个。

由此可见,虽然英语的词汇量很大,但是由于词汇有高频词和低频词之分,也由于每个人学习词汇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以,每个人需要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也是可能的。学习者应该将学习的重点先放在如何全面而熟练地掌握高频词汇上,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再去扩展词汇量。

四、英语学习瓶颈(词汇量)的突破

英语词汇的习得主要涉及两种不同的方法:直接学习法和间接学习法。直接学习指学习者做一些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上的活动和练习,如本文所介绍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间接学习指学习者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如阅读文章,做听力练习等)附带地习得词汇,如本文所介绍的第三种方法。学习者可以在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这将对学习者不同知识层面(从认知到运用)的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种学习法尤其适合于英语词汇量小的学习者。

学习和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有很多,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下面介绍三种具体方法:

1. 五格单词卡片盒⑦。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记忆的规律来循环记忆单词。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期内迅速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制作一定大小的卡片(最好用硬纸片),在其正面可以写下单词及其例句,而在其背面写下单词的英语或汉语意思。当然也可以添加一些同义词、反义词以及固定搭配等。

第二步:用木版或铁皮等制作一个细长型的单词盒,被不规则地分为5格。

第三步:用单词卡和卡片盒循环记忆单词。将每天需要记的新单词卡放入第一格,并将其它格中不熟悉的单词也放入第一格。第一格中的卡片必须每天复习,如果已经被掌握,就放到第二格中,否则仍然放在第一格中。当第二格中的卡片放满以后就拿出来全部复习一遍,如果某张卡片上的单词已经被掌握,就放到第三格中,否则放回到第一格。以同样的方式处理第三格中到第五格中的卡片。需要注意的是,越往后卡片越多,如果一次复习不完,可以分为几次来复习。

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①首先应该掌握词根、前缀、后缀以及构词法。要逐个地记住成千上万的单词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词根和词缀的数量有限,并且其构词能力特别强,被称为“扩大词汇的三把钥匙”。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举一反三、大批量地扩展记忆词汇,从而迅速地扩大词汇量,也有助于我们通过上下文来猜测单词的意思并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②根据前文所述,学习者应该选择那些高频词来记。学习者可以选择根据教学大纲而编写的词表或词汇手册,也可以参考《牛津高阶英语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所提供的给词典下定义时所用的词汇表,该词表包括近3000个高频词。

2.视听结合法。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迅速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但与语音的联系不易建立。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就是语音,而且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熟练地掌握其读音规则有助于记忆单词。有心理学家指出:大脑中存在多种分析器,其协同活动是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的记忆中,70%来源于视觉,60%来源于听觉,而两者结合则可达到86.3%的效果。⑧ 所以,学习者应该选择一套配有磁带(最好是由英国人或美国人朗读的磁带)的词汇手册,边听边记,边看边读。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可以将单词的拼写形式和发音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而且可以听到纯正的发音,有利于学习者模仿以校正自己的发音,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样就可以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

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①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词汇手册,学习者可选择马德高主编的《抗遗忘程序速记掌中宝》丛书。②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复习时间。以《抗遗忘程序速记掌中宝》为例,该书根据记忆规律将单词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有100个单词。学习者可以一次记一个单元,也可以分几次来记。在学完几个单元或全部单词以后,学习者可以一次听一盘磁带,边听边回忆所学单词的汉语意思以及拼写形式等,争取能够达到听音能写、见词能读的程度。

3.通过阅读、听力练习等途径来扩大词汇量。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等途径来扩大词汇量,要求学习者利用已有的各种知识,包括一定的词汇知识,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猜测单词,进而掌握该词的意思和用法。这种方法从扩大词汇量这个角度来说,费时费力,而且所获得的词义也不一定准确和完整,但如果能够和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话,那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所学单词,加深对所学单词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并扩大知识面。所以,应该将这种方法和前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词汇的扩展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处理好其它一些重要的问题:

1.贵在坚持。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所以学习者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日积月累,那么词汇量就会逐渐扩大。学习者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把每天需要记的单词抄下来,利用排队、等人、坐公共汽车这样的机会来背单词,如果每天学习5个单词,一年下来就可以记2000个左右的单词,三年下来就可以学完大学英语1-6级中的词汇,从而突破英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所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要学以致用。记单词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果不用的话,就失去了记单词的意义。在起始阶段,学习者有必要用机械的方法来扩大词汇量,但是在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以后,就应该进行大量的演练。通过实际应用(听、说、读、写、译)来巩固所学单词,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提高掌握的质量。

3.及时复习,达到“熟能生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刚学过以后忘得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对新学的单词的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还没有大规模开始的时候就复习,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者提出,如果按照识记后2、4、6、8、16、32天的时间间隔来安排复习,则可保持基本与最初的识记成绩相同。⑨ 有实验表明,一个有50000词汇量的本族语者在有关词或非词的实验中,只需要短短的1/5秒到半秒钟就能够辨认出一个认得的词或一个不存在的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熟悉度效应”。⑩ 由此可见,只有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应用,最终才有可能达到熟练自如的境界。

六、结语

通过对学习者的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词汇量是能否学好英语的瓶颈。为此,本文结合记忆理论提供了三种扩大词汇量的具体方法,并就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说明。

注释:

①何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是怎么来的―我学英语二十年的历程[N].中国青年报,1999-4-7.

②⑩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J].外语界,2006(1):57,60.

③Wilkins, 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Edward Arnold,1972:111.

④Laufer,B. Why Are Some Words More Difficult Than Others? IRAL Vol.28 ,1990.

⑤Meara,P.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urvey Articl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Abstracts,1980.

⑥郝玫, 郝若平. 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⑦潘亚玲. 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6-47.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原版电影;大学英语学习;情境;作用;方法

著名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要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真正理解其深层基础文化。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比比皆是。而英语原版电影中,这些日常文化差异表现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经常表现出厌倦、不感兴趣等现象,而英语原版电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其语言、思维及文化,从而激发大学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升大学英语学习能力。

一、英语原版电影语言的特点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认知、美学以及教育的功能。因此,电影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便即兴的交际语,它是经过加工的。但是,大多经典的英文电影台词都是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幽默生动等。电影表演者通过这些电影语言向观众传递出特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二、英语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国内很少有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而任何的交际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因此,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成为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关键。英文原版电影是一门视听的艺术,展示的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情境。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对其英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英文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原动力。大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枯燥单调的英语书本知识,很容易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欣赏英语原版电影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课本知识,电影中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多姿多彩的画面以及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等都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影片情境当中,影片主题曲以及插曲等美妙的音乐都会让学生乐在其中,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从而内化吸收,进而产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

其次,英语原版电影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语境是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因素。语境与语言的特征密切相关,具体的语境中语言含有具体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提高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原版电影提供的语境真实又丰富,这为提高外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并且电影中演员活灵活现的演出,充分发挥了体态语的作用,体现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相辅相成。

最后,英语原版电影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影是生活的写照,电影语言是真实生活的语言,体现了文化现实。丰富多彩的电影素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然而这些用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用语言来分析透彻,还需要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了解。只有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理解才能将真正理解语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提升大学英语学习的方法

首先,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在观看影片之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对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选择恰当的影片。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在选择影片时,应关注一些内容易懂,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语言丰富,发音纯真地道的影片。让学生欣赏一些积极向上的影片,这些影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比如迪士尼、梦工厂等拍摄的动画片,《阿甘正传》《雨人》等。这些经典影片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最后,让学生多听多说,学会模仿。英文原版电影作为英语学习的新工具存在了明显的优势,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影片中丰富的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窗口,刚接触原版电影时,学生都会觉得生疏。第一遍观看时,应该看全英文字幕。了解自己哪个情景、内容或语言不理解,不明白;第二遍观看时,看中英文字幕。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反复研究;接下来,再看全英字幕。在理解了整个电影的基础上,记住一些电影中有特征的典型句子或词汇,多听多说、学会模仿;最后观看时,应该不看字幕。在听一句模仿一句的同时,回忆这个句子或短语出现的情景并进行翻译。如果有时间或有精力,可以在两天后重新看一遍,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策略 运用

一.英语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作用

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而做出的各种选择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英语学习者为提高英语水平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又包括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的掌控,两者相辅相成但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思维独立、学习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师研究英语学习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大幅度的改善学生的学习。这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二、英语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英语学习策略训练课程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观念

首先是不能以单纯的英语学习策略训练代替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学习者花费时间和苦功,词汇要一个一个去积累,语音语调要一点一点去模仿,语法规则需要一个一个去练习。其次是学习者千差万别,学习环境千变万化,学习任务性质不一,难度不等,策略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变。最后是学习策略的种类和使用的频率都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任务的难度有关。当学习者语言水平高,任务难度低,使用的策略种类和频率不会很高,因为这里很多程序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使用策略;当学习者水平过低,任务难度过大,使用的策略和频率也不会很高,因为这里学习者不具备使用策略最基本的语言水平。

2策略训练必须要以“我要学”为前提

这里“我要学”,首先指的是学英语,其次才是英语学习策略。教师在设置相关学习策略的训练课程时,要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何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策略。

3.策略训练应注重管理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英语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决定了英语策略的训练课程不能以教师教授哪项具体策略为目标。要想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使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需要教师在管理策略上下功夫。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运用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1913年杜威就指出,兴趣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同时指出,没有学生对所有事物都没有兴趣,也没有学生对所有事物都有相同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某一话题或动机感兴趣,他们就会全力投入。因此兴趣对学习英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兴趣,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将至关重要。一旦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去发展这一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愿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并且会寻找一切机会去运用英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英语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2.培养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长期、近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指定学习计划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所以制定英语学习计划非常重要。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并且在制定计划时要结合个人实际的英语状况。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并定期检查。

3.引导学生及时、经常、科学的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之母。要想克服学习中的遗忘问题,只有靠科学的复习。很多同学反映单词记不住,很容易遗忘。这是因为他记忆得还不够牢固,要牢固地记忆一个英语单词,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更不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复习以达到牢固状态的过程。学英语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要天天坚持复习。从复习方法上讲,可采用分散复习、集中复习、强化复习,把新旧知识按内在的规律有机地进行综合归类,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

4.培养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使用情感策略

学习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感觉不到英语的显著提高,容易失去动力并丧失信心,最终会导致前功尽弃。解决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小组或班级同学合作一起学习。这样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鼓励和支持,一起坚持下去。还有一些同学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心等状况,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使用情感策略来调控学习情绪,消除焦虑、恐惧,以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学习英语。所谓的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际而采取的行动。如:与班级或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等等。它的目的在于以调控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情感、态度为基本目标,包括消除焦虑、恐惧的策略、自我鼓励的策略等等。目前情感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者的关注。

四.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发展前景

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发展趋势越演越烈,可以说已经是学习英语的必经过程。一是要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打通英语学习的初始关节英语学习的最主要难点在于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就像学中文专业要背诵大量的古文,学习法律专业要学量的法律条规一般,英语学习的重点在于怎样背熟书本上那千千万万个单词,记住那些难用的语法以及怎样去揣测外国人说话的逻辑思维。二是要记忆与交际策略互补运用英语学习中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的背熟了那些单词记住了单词间的不同和相近之处,才有可能选对正确的使用办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枯燥的记忆策略与灵活的交际策略相结合,例如我今天背熟并理解了 classic amusive 这样的词汇,那么我可以与英语系的同学或者去一些英语活动的现场,跟别人聊一聊关于这两个单词的一些相关内容,例如 a classicfilm 一部经典的电影或者是电影中的 amusive speaker 等等来展开话题,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对话水平,在对话中更加运用到了自己所学习背诵的单词和句子,让它们在简单的对话中变得更加深刻更加灵动,这样学习英语就不再被动。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策略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英语之前应该寻觅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才能保证将所学知识系统的掌握住并且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个性 惰性 课程要求 大语文

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这些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多是从理论、教材、教师等方面由上到下地进行的,对学习、接受过程的研究却相对短缺。同样的现象在专业外语的教学中亦有表现。本文试图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惰性,并籍此对未来的外语教学系统工程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个性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有认为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个性决定了个体的需要、行为动机、兴趣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并决定它们的强度和作用时间。大学生多数是个性鲜明、强烈的个体,而且,在“等次”越高的高校,这种表现应该越是突出。

个性从诸多方面影响个体的学习效率,在大学生的外语(公共课程)学习中相对突出。大学生入学前学习英语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六年,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其亲身经历而不再有新奇的感受。作为教师,我们已不再可能、也非常不应该希望他们唯自己马首是瞻。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个性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可能有如下表现,或由相关因素而生并由于其反复作用而加强:

1.轻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自己的全部学习任务,公共课程可以敷衍了事,要是没有毕业的麻烦,他们会选择不学。这种认知可能会保持到高年级阶段,它导致了新生参加等级考试容易通过,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反而不容易的怪现象。也有相当多的人在高年级阶段幡然醒悟:英语课程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并且可能波及他们的继续深造。但这时的醒悟已经使他们落后了他人一拍。

2.评判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法。大学生一般都自认为经验丰富的英语学习者。他们经历了大约六年甚至更长(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开始)的前期学习过程,与数位英语老师进行过相处,对常见的教学方法习以为常,倾向于把不同老师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大学老师往往不能占据优势。原因不外:a.大学英语授课集中,部分时段效率低下,部分学生甚至选择逃课;b.大学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短,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沟通;c.公共英语课的学生性格各异,专业混杂,差异性远远大于中小学阶段,教师选择的折衷教学方法“得罪”不少人。

3.认为老师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内容又与高中阶段重复,对自己的帮助相当有限。是故,他们即使尚未找到自己的有效方法,仍然可能置老师的指导于不顾。

在尼科尔斯研究过的十种听课坏习惯中,批评讲课者和认为课程单调乏味首当其冲。在尼科尔斯看来,这些行为多以无知为基础,容易使听课者心不在焉,失去重点。

4.认为自己有独到的学习方法,这套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老师的方法指导往往是苍白的。随着师资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即使是在偏僻的农村学校,优秀的英语教师大有人在,不合格教师已难觅踪迹。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早已摆脱了“土八路”时代,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高级阶段的学习,他们不容易发现某种不良习惯潜在的负面影响。

5.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必须的学习资源,其数量及适用性可能超过学校所提供的。电脑、网络已经实现大众化,教学形式也日渐多样化。相当多的家庭拥有宽带连接,越来越多的家长本身就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策略。虚拟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已经开始家庭等场所发挥作用。这使得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可用资源大大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资源的能力更不容小觑,在某些情况下,学生提供的资源对教师来说也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这使得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问题是占有资源与利用资源是两回事,自由并不总与效率相伴。从在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等方面看,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时间和精力英国是相当有限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依然是相当重要的。

诚然,“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研究的时候都要得到尊重,都应该注意到其独特之处。”但独特并不意味着优秀、出色。我们需要尊重差异,更要理性、冷静地对待差异。

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大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变得非常复杂,且有可能在某些个体身上表现得相当隐蔽。虽然有研究表明,个性明显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术领域做出重大成果,但在英语学习方面,我们还是要努力避免那种以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借口纵容了自己的惰性,或教师出于尊重个性而忽略其惰性的情况。惰性的起因或常见表现主要有:

1.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前者会因此而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认为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难度太低,教材太过简单等,进而导致时间、精力支出不够,自信之后是自惭。后者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对课本的态度正好相反。他们单词要教师带着读,话要老师教着说,考试试卷不要出难了,题目不要出到课本外面去了。学习根本没有有主动性、自主性可言。

2.固守中小学阶段已有的学习经验不放,不能充分意识到大学阶段的不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畏难退缩。

3.固守四级考试底线,背的是四级词汇本,练的是四级模拟题,这种被动学习的结果是固步自封,即使四级堡垒成功攻克,与实际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同时,看到部分“浪里郎当”的人竟然“顺利”晋级,他们的内心会产生极其不平衡感,怀疑勤奋刻苦的实际作用。不敢开拓也是一种惰性。他们必须意识到,超越四级的框架,才能进入一片开阔的学习天地。此外,他们还要意识到,决定考试成败的偶然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4.破罐破摔。这样的学生不能从中学学习的失败体验中解放出来,英语学习已经是他们无法翻越的高坡。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也许是心理上的疏导。在部分高校实行得风风火火的分级教学让部分学生背上了“学困生”的黑锅,这不啻雪上加霜,使他们长时间生活在低人一等的阴影里。对于高级阶段学习心理的研究还是一片没有充分开发的领域。

针对个性、惰性的实际状况,要寻找既能充分利用个性、发展个性,又能克服惰性的、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实上,高校以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指标,迫使英语教学荒不择路,冲着提高学生的考分而“奋斗”,其结果也许会像直接冲着四、六级考试而奋斗的学生一样,其愿难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其作为工具,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过分功利的教学使其文化承载的功能被剥离,剩下的只是词汇――句子――语法――篇章的几根筋,失去了血肉。是故,有论者论述了建设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这当然对实践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依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在高校做好“大语文”建设,并辐射中小学英语教学,才是解决英语教与学疲于应付的长效措施。部分高校把外语教学归于人文学院或学部统筹安排,当然是颇有远见的创举。此举从根本上提高了英语的“学科”地位,可谓出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打破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壁垒,确立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地位,使之成为大语文学科的一部分,或者英语学科的一部分,从此不要再有“课程”、“学科”之争。

实施双语教学可以认为是直接改进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第二个关键措施。双语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过程就是一个改变和提高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的过程,因而,有可能使英语的学科地位从人们的意识深处得到提升,大学英语当然得益。从学的方面来看亦是如此,而且在学以致用中学生们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在学却不够用的痛楚中他们感受到危机。尽管大面积实施双语教学可能还为时过早,但这种努力的全局性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大学英语的教材建设是事关英语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现行大学英语部分教材只是以与考试大纲的结合、相容为卖点,与其他学科脱节;更新缓慢,与社会生活发展脱节;长篇累牍,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难度把握偏差太大,与学生实际脱节。但由于其“亮点”醒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进而成为了制约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瓶颈。而普通大学英语教师是罕有权力自由选择适用的教材的,自己选择教学材料亦受制于精力和胆量等多重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功利式的应试教学是最好交差、最容易见“成效”的方式,也是使英语教学不见长效的拔苗助长的手段。它使英语学习不再有乐趣可言,而且,教师们在把这种方式像接力一样一棒一棒地传下去的时候,无意中把自己内化了的错误认知传递给了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难以接受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实践中遇到极大的阻力。学生的个性和自信是使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要素之一,但过度的个性和自信却使他们容易忽视自己的弱点却使他们钻进死胡同而不得脱身。比如,一提起听说练习就有学生反对,“没意思!”“学不到东西!”他们不知道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却有规律。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是一个需要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哪一方面的欠缺都可能影响到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经有研究证实,语音辨识能力决定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阅读能力,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部分学生已经像患了强迫症一样,痛苦地做模拟题却一无所获但觉得时间没有白花,用虚幻的充实来打发时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果没有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配套改革,没有中小学英语教师观念的革新做支撑,依然只是一厢情愿的美梦。这在二、三流的高校尤其如此。我们能够听到国内高校教师对新课程要求强调听说能力的提法提出的质疑之声。大学英语教学怎么改已经有深入的研究,但为什么要做好,如何做好大中小学这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却罕有成果问世。在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语境之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目前的形式下,我们还只能寄希望于渐进的改革能够慢慢改变英语的未来。且让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课程要求或教学大纲的修订。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每一次修订都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考虑英语教学的总体状况而进行的。我们还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学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应用的需求。说白了,英语教学离不开它的功利性。教学大纲、课程要求的目的都是要使英语教学活动更快、更好地达到功利目的。但是,实践中的英语教学已经把通过等级考试变成了其需要实现的功利目标,学生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学英语的目的,把等级考试证书视同择业的敲门砖,教师以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以及通过的等级作为自己评价教学成效的依据,这样,刚刚跳出中学应试教育怪圈的学生被重新拽入了考试的窠臼。那种拿着等级证书却依然张口词不达意、听英语无异天书、写文章生搬硬套的现象我们暂且还无暇问津。且让我们记住: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之一。显然,我们依然认为大学英语学习还是出于某种谋生的需要,还没有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还很依赖外部动力的驱动。这样的情况不改变,惰性就有其很大的存在空间,发展个性,克服惰性的话题就永远有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J].外语研究,2001,(2):1-4.

[2]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374-378.

[3]李超.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120-122.

[4]许朝阳,王志芳.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2007,(3):140-141.

[5]端木义万.外语教改与教材更新[J].外语研究,2001,(4):20-22.

[6]王世意.心理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243-244.

[7]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8]Allport, qtd. in Robert R. Holt.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z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2.377-404.

[9]Stephen J. Dollinger et al.Photographic Individuality, Breadth of Perspective, and Creativ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9,(8): 623-644.

[10]刘向政.略论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16-118.

[11]辛广勤.大学英语是不是一门学科?[J].外语界,2006,(4):13-20.

[12]王林萍等.农林院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认知及模式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86-91.

[13]Wilma Jongejan and Ludo Verhoeven, et al. Predictors of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First-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er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99(4): 835-851.

[14]刘向政.略论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16-118.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习 标点符号 误用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都很重要,学生也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翻译和写作时,其中的很多人都忽视了英语中看似不起眼的英文标点符号的学习。其实,大学英语学习中随时都离不开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小小的标点符号中蕴含着大量的英语知识。当前,有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英文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常常用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来代替英文标点符号,造成了英文标点符号的误用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在运用英文标点符号中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由于语言学上的母语负迁移现象造成的。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外语学习肯定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长期以来,语言学界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究竟起何种作用。Odlin(1989)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当迁移被看作结果时,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1]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没有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英语标点符号,因而在使用英文标点符号时产生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其中既有由于汉英标点符号概念不清导致的母语负迁移,也有英语语法没有掌握导致的负迁移。

一、中英标点符号概念不清导致学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发生母语负迁移

汉语标点符号在很多方面和英文标点符号用法相同,但汉语的标点符号和英文标点符号的用法又不完全相同。汉语标点符号和英语标点符号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同点。由于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不同点,所以在使用英语标点符号时,受到母语影响,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汉语将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前者主要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和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等;后者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作用,包括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间隔号、着重号、连接号等。但英语里没有点号、标号之分,它更强调标点符号分隔语言、标明语气的功能。从总体上说,英语的标点符号种类没有汉语多,书写形式和占位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汉语句号为一个小圆圈,英语句号则为一实心圆点;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2]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明确概念,牢固记住英文标点符号的功能和用法,这样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英文标点符号。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太重视标点符号,对标点符号的概念和用法比较模糊,他们经常从汉语的标点符号出发,想当然地以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来套用英语相应的标点符号,因此,作为母语的汉语在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发生了语言学中所谓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例如:我喜欢读书、旅游、看电视和收集邮票。

误: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正: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上述例子中,由于使用者不懂得英文标点中没有顿号,生搬硬套汉语中顿号的用法而造成的错误。

又如:《哈里・波特》风靡世界。

误:《Harry Potter》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正:Harry Potter 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英文标点符号中没有书名号,书名、报刊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想当然地用母语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来套用,发生了母语负迁移现象。

学生由于中英标点符号概念不清楚而导致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屡见不鲜。如何克服这一难点取决于学生在标点符号的学习方面付出多少努力。外语学习离不开记忆,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原始性知识,学生需要适当的强化训练和模仿,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牢固的概念。“对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来说,强化和模仿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作为教学上的主导思想,但是有选择的强化和模仿是必要的。没有强化和模仿也能学到外语,但是区别在于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的长短问题”[3]。

二、英语语言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发生母语负迁移现象

在英文标点符号的误用中,除了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楚而导致的母语负迁移,还有由于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欠缺导致的母语负迁移。如果说前一种母语负迁移比较容易克服的话,后者造成的原因就比较复杂而且改正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了。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由于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主要依靠连接词来表明句法之间的关系,所以英语标点符号在句中具有语法功能;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主要利用语意来表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在英语中需要用句号来连接意义相关的句子时,而汉语却只需要逗号就可以了。这是由于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因此,只要一个英语句子语法成分齐全,这个句子就是完整的;如果一个句子必须涵盖其他的意义,则必须使用连接词来连接”[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缺乏连贯的语法知识体系,不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所以在翻译、写作中常常随意使用标点符号,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也进一步导致语法错误。学生由于英语语法知识欠缺导致英文标点误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学生对英语句子认识不清楚导致的逗号误用

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特点不同。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奈达(Nida)认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也可用意合的方法可以表达出来: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表示出来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词汇表明相互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5]很多学生既不了解汉英句式的不同点,又对汉英标点符号的用法没有完全掌握,因此,他们在翻译、作文时,极少考虑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一个逗号连首尾,导致大量熔句(fused sentence)的堆砌。例如:

误: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正: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或: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but 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Sinc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两个完整的句子或两个并列句之间不能一概用逗号点开,可用句号、分号或在逗号后加并列连词(and,but,or,for,so,nor...)等方法修改。上述句子的修改,涉及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知识,也涉及学生对于连词,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等的知识。

2.由于学生对英语中一些副词的用法不了解导致的逗号误用

英语中的某些副词如however(然而),therefore(因此),thus(这样,因此),meanwhile(同时)等翻译成汉语意思即相当于汉语中的连词,其实它们在英语中一般当作副词使用,而在英语中,副词不等同于连词,不能连接句子。很多学生对这些副词的认识一知半解,他们受汉语思维影响,使用逗号,相当于用副词来连接英语句子,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例如:

误: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我们的钱不够,因此我们买不成这辆车。)

正: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或: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and 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so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therefore在句子里是连接性副词,“因此;所以”=for that reason=consequently,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分句,其前加“and”或分号“;”。或者therefore开头字母大写,独立成句。或者用so代替therefore,直接用逗号。so在英语中可以作连词,表示“因此”、“所以”,连接并列句,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学生主要是由于对词的使用没有掌握才犯这方面的错误。又如:

误: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雨下得很大,不过我们还是出去寻找那个孩子。)

正: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but 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在上述句子中,however用作副词,表示“然而;但是”,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位于句首时,要用逗号与句子其它部分隔开;位于句中时,其前后都要用标点符号,注意不要随便用逗号;位于句末时其前用逗号分开。but是并列名词,可以连接两个并列分句,中间用逗号隔开,上下两句在总的意义上构成了对比。学生只有熟练掌握however这个词的用法,才不会在标点符号方面犯错误。

3.由于学生对状语从句认识不清导致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有些学生不论状语从句在整个句子中处于何种位置,一概以逗点隔开。例如:

误:We will go shopping,if it is fine tomorrow.

正:If it is fine shopping,we will go there.

We will go shopping if it is fine tomorrow.

状语从句既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末。当状语从句置于句首时,一般要用标点符号与主句隔开;而置于句末时,则无需添加标点符号,可以直接与主句连在一起。学生如果掌握了状语从句的用法,在这方面就不会误用标点符号。

学生在使用英文标点符号时,所犯的错误当然不止以上所列举的这些。以上仅仅是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分析。

通过上述对学生所犯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在英语写作和翻译过程中英文标点符号的误用,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汉语干扰导致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由于对英文标点符号和中文标点符号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英文中有哪些标点符号,中文中有哪些标点符号,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所以在英文翻译和写作中会随意乱用一通,导致母语负迁移。这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些,学生只要通过认真学习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即可解决。而由于语法错误所导致的标点符号误用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从词的用法、句型的掌握到篇章的安排,这中间牵涉到大量的语言知识,大到语法知识,小到具体某个单词的用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和学习其它的语言,包括作为母语的汉语一样,离不开大量的琐碎的知识的积累,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型,当然包括标点符号,都需要学生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领悟、掌握,直至完全能够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英语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轮廓。这样,熟练而正确地使用英文标点符号就不会成为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4-5,128.

[2]周小群,李奉栖.英汉标点符号对比分析[J].编辑之友,2007.5:86.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习 《圣经》 成语典故

众所周知,大学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所学语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跨国界交际能力。《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其教义渗透西方社会各阶层,影响力遍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明的钥匙,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和了解圣经知识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中,《圣经》还不是一本普及读物。不要说英文译本,就是中文译本,能完整阅读下来的学生也是凤毛鳞角。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都去通读《圣经》,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圣经》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和《圣经》有直接的关系,更不要说《圣经》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融进了英美的日常语言。由于学生缺乏对《圣经》的了解,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一些误解。为了更好地掌握教材,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至少要从两方面学习、了解圣经知识和圣经文化:一是源于《圣经》的英语成语、谚语和习语;二是正确理解英语教材中的圣经典故。

一、源于《圣经》的一些英语成语、谚语和习语

犹太《圣经》原用希伯来文写成,其第一个完全的英译本出现在14世纪80年代。1640年,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授权由大约50位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在已有的英译本的基础上重译《圣经》。新译本在1611年发行,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圣经》英语钦定本。它语言朴实,文字优雅,用词简练,寓意深刻,时至今日英语国家常用的成语、典故、谚语和习语相当一部分都源于其中,下面仅举一些例子。

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禁果最甜);the old Adam(本性之恶),这应该是每个有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故事,据《圣经・创世纪》第二、三章,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偷吃了禁果,因而受到惩罚。这个谚语引申为人容易受邪恶的诱惑。

2.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红豆汤换长子继承权),凡是粗略读过《圣经》的人对这个典故也不应陌生。据《圣经・创世纪》第二十五章,有一天,雅各在家里熬红豆汤,以扫从田里劳作回来又累又饿,十分想喝汤,而雅各提出要用以扫的长子权作为交换条件,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就把长子权卖给了雅各。此语意为目光短浅,只为一时好处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

3.worship the golden calf(崇拜金犊),这也是《圣经》中一个有名的故事,据《圣经・但以理书》第五章,在出埃及的途中,摩西到西奈山接受上帝的晓喻,而百姓们见他们的首领久久不归,有人便挑头收集妇女们的金耳环,铸成了一只金牛犊,并狂欢膜拜,把它当作带领他们出埃及的神。摩西回来以后见状十分生气,用火焚毁了金牛犊。这可以说是拜金主义的最初来源,崇拜金犊这一成语意为崇拜金钱而放弃原则。

4.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醒悟祈祷吧,免得入了迷,你的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意为“力不从心”。

5.The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源自《圣经・传道书》第十章“死苍蝇使香的膏脂发出臭气”,意为煞风景的东西。

6.Adam’s apple 直译为“亚当的苹果”,实际意思是“喉结”,源自《圣经・创世纪》,夏娃和亚当受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而这种禁果实际上就是苹果,亚当偷吃禁果时由于心中害怕,结果有一块苹果肉被卡在了喉咙中,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结块,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这样一代一代遗传下来,就成了男人的喉结。

7.to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做无米之炊),出自《圣经・出埃及记》,“法老不向被俘的以色列人提供稻草,而命令他们自己捡麦茬,但造的砖还要跟从前一样多”,意即批评某些不切实际的计划。

8.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看树看果实,看人看行为,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二章,意为只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能判断他的道德行为。

9.an old story of dubious truth无稽之谈――源自《圣经・提摩太前书6》第四章,原意为“老女人们所讲的故事”,寓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可靠的迷信传说。

10.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难伺二主――源自《圣经・马太福音》,意为一个人不可能忠实于两个主人。

11.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圣经・列王纪上》记载:大卫王死后,所罗门即位,在梦中请求上帝赐给他智慧,而不要荣华富贵。上帝非常高兴,就让他成了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因此所罗门成了一个智慧超群、思想精深、学识广博的王。所罗门用他的智慧来管理国家,大行善事,广为称道。由此Solomon就成了聪明人、有智慧的人的代名词。实际上,除了这个例子,在英语中以《圣经》人物形成的习语还很多,如:as greedy as Ahab(像亚哈一样的贪婪),as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as devout as Abraham(像亚伯拉罕一样虔诚),as poor as Job(穷得像约伯一样)等。

二、正确理解英语教材中的圣经典故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种类比较多,但不管哪一种教材,里面都会涉及一些《圣经》的内容。由于学生缺乏对《圣经》的了解,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一些误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围绕教材给学生讲解一些《圣经》的知识,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下面仅举一些课例。

1.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课“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圣诞节的早晨》)中有这样一句话:“Then Jesus had been born in a barn,and to a barn the shepherds and the Wise Men had come,bringing their Christmas gifts!”学习这一段话要注意,耶稣诞生的地方――barn――不是“谷仓”,而是“马厩”;“Wise Men”在此是特指向初生的耶稣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博士,而不应译成“聪明人”;“had come”译成“来朝拜”则比较恰当。

2.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此句的含义是:父母给了学生身体,是教师塑造了他的灵魂。如果了解《圣经・创世记》中有关上帝造人的故事,对这个句子就容易理解了,因为据《创世记》记载:神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人。

3.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二课“The Big Buffalo Bass”(《大布法罗河的鲈鱼》)中有这样一段话,“No,he’s hunting nothing in trees.He was hunting old King Solomon.Old King Solomon is s bass.We call him that because he’s so smart nobody can catch him.That fellow with the gun hooked him once,but couldn’t hold him.Ever since,he’s been trying to shoot him.”如果学生不知道所罗门王是《圣经》中一位以聪明机智著称的国王的话,就很难弄清为什么要把一条精明的鲈鱼叫做“所罗门王”了。在教材中,这条鲈鱼之所以被比作所罗门王,就是因为它出奇的机智,以致连最有经验的老猎手都捕捉不到它。一个“King Solomon”,就说尽了“to big Buffalo bass”的智慧。

4.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三课“Solve the Problem――With Humour”(《幽默――排忧解难的钥匙》)中“Mark Twain penlancing the boils of pomposity”(马克・吐温挥笔戳穿了自负的脓包)用的是这么一句话:“Man was made at the end of the week’s work,when God was tired.”(人类是上帝在一周的劳作之后,精疲力竭的时候创造的)。上帝造人的典故是《圣经》的开篇之作,耶和华神在第一天创造了昼夜,第二天创造了天空,第三天创造了大地、海洋和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所有的动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类,第七天上帝休息。上帝在一周的第六天才创造了人类,那他在十分疲劳时所做的工作肯定是不完美的,就是说他那时所造的人并不十全十美。既然上帝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他所造的人呢?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实际上是借上帝创造人来讽刺那些浮夸自大的人。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圣经知识与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了解一些圣经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鉴赏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2003.

[2]唐逸.基督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美]Bessis Edmond改编.许效礼译.圣经故事[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5]顾东,蓝诺斯著.圣经的主要概念[M].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2.

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观念大学英语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理论,并融合了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学习理论模式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它采取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以往的学习观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都忽视了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对知识建构的影响。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人们以外,教师是基本的知识来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技能,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知识不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吸收,只能通过个体与他人经由协商进行建构。这种建构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移到记忆中去,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体系,加以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来获取知识、建构当前事物新的意义的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学习理论的区别

人们如何看待知识学习,影响着人们对学习的根本看法。建构主义与传统学习观的分歧,正是源于它们对知识学习本质的不同看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批判和发展传统的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的一元论观点,反对传统学习观所主张的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其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念的区别涉及到教育理论的各个层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其学习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1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外在于心灵的,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和摹写,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客观世界进行再现与描述。知识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意识被看成是“一个空桶”,“一张白纸”和“一面镜子”。教学仅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否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就是等待教师把理性的结论向空桶里装或把美丽的图画印到空白纸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理性的代言人,教学是传递固定化、程式化知识,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学生则是忠实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而不是外在于世界,学习者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因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重要人物如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想象的自由,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和结果,限制学生的思维。

2.2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只看到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接受者之间的双边活动,忽视了认识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只重视知识的内容,不重视知识的形式;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关心智力的发展。认为学习就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舞台上的主角。学习活动,是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过程,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学生的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消极摹写。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途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知识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映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途径来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通过“同化”,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整合作用,从而被纳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顺应”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英语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来改变其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作用过程。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包含着对新知识的分析和批判,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也是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2.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观

建构主义把学习者看成是个人探索者、民主探索者,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者并不是过去的倾听者、接受者和受压抑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依靠他们的相关的经验、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即便有些问题以前还没有接触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其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多用启发式对话,少用注人式讲授,向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从中建构外语知识和能力。教师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建构环境的创设者。

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指导下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仅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容纳器”,是“客户”,是“原材料”。教师所采取的是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整堂课都是围绕着教师转,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是被动地记录、机械地模仿,学习缺乏自主性,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和情感因素。学习者被看成是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塑造的艺术品,教师的角色是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生智商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这种教师单方面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适应于教师权力主义的领导方式,保证了教师对课堂与学生的控制权,但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消极服从、依赖等弊病。这种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思想不活跃,表达能力差,知识面窄,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3.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教育应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只不过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而已。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是教师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认为语言是在真实情况下,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可能会更强调功能教学;如果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中一种特有的机制,就会提倡认知法;如果认为语言是一个受无数规则、系统所支配的创造性过程,很可能就会强调形式教学;如果认为语言是习惯形式的培养,就可能推崇听说法。可以说,教师的信念对教学的影响远比他们的知识对教学的影响大、它涉及到教师的课程计划、课堂决策以及课堂活动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认识能否到位,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否与时俱进,是二十一世纪的外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大多数课堂决策和行为的依据,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前提,对课堂的教学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没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就不会有新的教学实践,更不可能把教学实践由自发的、经验的高度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大学英语教师要扮演起重要的中介角色,教学中应考虑个体学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情况,了解他们的现实处境、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因素及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鼓励积极的自我概念,多用协商对话,少用灌输式讲授,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让学生在互动环境中构建知识与自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创设建构意义的“真实”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这些问题或事件就如一个个“锚”,把师生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特定情境中。情境教学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学习者中心”,即每个学习者都是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的主体;“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它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问题中心”,一个个真实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外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例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境再现,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开小组讨论和辩论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动作、图片、幻灯投影或录像,将大量模拟真实语言情境的声形兼具、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提供给学生,向他们介绍各种语言学习软件的使用和相关的学习网址,发挥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学生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人,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以便更深、更广地建构意义。

3.3重视“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则是意义建构的核心过程。外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要重视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伙伴关系。外语学习活动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协商,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会话与交流。教师应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向学生多提开放式问题,给学习者提供修正机会,而不是去“填空”。这种对话教学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习者探索揭示问题、解释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参加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建构。使学习者认识到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过程,并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变学习者之间原来的竞争关系为具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乃至师师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这样的参与式合作学习,会导致学生原认知结构的转变。

3.4重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常见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与淡出策略、自我主动反思策略、启发探索式策略;角色扮演与竞争策略、社会协商与讨论策略;情景抛锚与随机访问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等。在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时,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譬如对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具有多面性文化背景的问题,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使外语学习变为一项轻松有趣、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外语教育环境和教学体系。这样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人同样教学内容,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第9篇

关键词: 公式化语言 英语教学 写作

一、公式化语言的理论依据

“语块(chunk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75)提出的,他指出,人们在表达意思时会用到大量已经准备好的模式化框架结构,所以人们在每一次说话时不需要再花时间临时组织词句(Becker 1975)。之后许多语言学家都对预制语块进行过研究,不同的专家以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使用了多达几十个术语描述了这一相同的语言现象,主要聚焦于探索公式化语言的本质、定义、分类、识别、功能,以及其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将公式化语言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大学英语写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英国语言学家艾莉森・雷在《套语与词汇》(2002)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公式化语言是被作为一个完整的预制语块存储和调用的,而不是按照语法规则被一个个分析或产出的、连续或非连续性的一组词或意义单位。

公式化语言被提出的理论原则是双重系统原则,即开放性选择原则(the open-choice principle)和熟语原则(the idiom principle)在语言中同时起作用(Sinclair 1991)。前者指按照语法规则进行选择;后者则强调说话者构造语言拥有大量提前预制好的语块。Skehan(1998)指出,二语学习者通过两种途径发展中介语,即规则学习和范例学习,而范例学习是语块的构建。Altenberg(1998)发现,大约70%的日常口语都是由语块构成的。Pawley和Syder(1983)对心理语言学进行研究后发现,语言使用者的大脑每次最多只能处理8~10个单词,而母语使用者往往能流利地说出含有更多单词的复杂句子。这表明母语使用者大脑中储存了大量比单词大的板块,每个语块均作为整体记忆。由此可见,以语块为单位学习语言,在语言储存与输出时都具有优势。将语块作为整体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记忆与输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按语言规则临时构造句子而出现的中式英语、词汇搭配、语用等方面的错误。语块的这些优势使它成为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的飞速发展,语块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及重要性得到进一步证实,板块性被认为是真实语言的一大特点。Sinclair(1991)通过语料库研究,证实英语词汇在使用中呈现一定的模式。他认为,那些出现频率高、不同程度词化的语块是英语中的基本语言单位。

二、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节省时间

由于语块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和提取的,因此语言可以以更高的速度输入和输出。根据Becker(1975)的观点,由于语块会提供给我们预制好的主要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在表达总结观点时可以不用太费力地提取和输出,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就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平复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2.提高流利度和准确度

语言的使用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词汇的选择、句法结构的安排、语域等,都必须同时考虑在内。学习者可以把词块作为一个整体提取输出而不用逐词选择,所以足够的词块可以使语言的产生更加迅速方便,提升反应时间。词块的使用可以使学习者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度,进而在学习初期激发提升学习者的成就感。逐词块翻译而不是逐词翻译,可以使学习者把一语和二语更好地对应,一语的正迁移可以明显降低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程度。

3.提高表达的信度和地道性

语块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的流利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地道性。Sinclair(1991)认为,尽管语法知识能够帮助理解和生成句子,但词汇短语知识能够体现语言中什么是典型的和可能性的用法。很多人在学了多年英语之后,流利性可能没有问题,但仍会说出语法正确却不被本族语者接受的句子和搭配,原因之一就是语块知识不足。本族语者常用的很多搭配与结构不能用语言规则解释,往往被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忽视,语块教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语块教学可给学习者展示语言的真实面貌和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语块本身的惯例性和约定俗成性,能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搭配的敏感性和选词能力,是提高学习者语言地道性的关键所在。Pawley和Syder(1983)曾指出关于外语学习的两个疑惑,即“像本族语者一样的流利”和“像本族语者一样的选择”,他们发现母语学习者与二语学习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母语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取用的语块单位。Widdowson(1989)也发现,本族语者的语言知识更多以语块的形式出现,而非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言学习者若缺少足够的语块存储,即使掌握了语法规则与大量的单词,语言输出时仍要依赖语法临时组合成句,不仅语言的流利性受影响,而且措词与搭配常会因为母语的迁移而出现问题。所以,英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就是进行语块教学,从而提高学习者运用语块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词句讲解和语法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思路会让学生误以为学习外语就是要记忆单词、分析语法,掌握了词汇语法,就意味着学会了这门语言。用这种方法记忆的单词,脱离整体、脱离词汇在文章中所发挥的功能,而且不成体系,提取时费时费力,表达时不知是否正确,经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而且很容易生成中式英语。

以公式化语言中的语块为单位进行写作教学,具有易于习得、易于记忆、易于输出等特点。成功的学习者往往把这些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看做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存储和记忆,以便在将来使用时成块提取,这样既避免了在切分使用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又保证了语言交际的准确与流畅。

参考文献:

[1]Sinclair 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Pawley A.& Syder,H.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London:Longman,1983.

[3]Alison Wray.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水平;学习能力的培养

史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道,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与人生的成功,应该具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种习惯。

一、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才能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呢?那就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也就是“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呢?那就要大胆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要想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以四、六级考试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最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大学生是观看电影的重要群体,可以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观看经典英文原版电影,给学生讲解电影中的情感与故事情节的信息,让学生背诵里面的经典台

词,原版电影中的用词更能展现电影中人物的特点,其语言变化更能准确地表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发现原声电影的魅力,从而产生探索英语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是直接进行的,是迂回地达到目标的。虽然笔者建议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切入点,但考试毕竟不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想达到目标,就要从“点”开始,进行多种教学活动的实践,这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一旦培养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以终为始”

进入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是以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为目标的,但是,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吗?当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要想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我们对学生进行听力与口语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英语

自主交流的能力,那么我们除了要对听力和口语进行单独训练外,还要组织一些像交流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一个感兴趣

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与听力都能得到提高,这也是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学生更能发现自身英语学习存

在的问题。

三、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要事第一”的学习习惯

大学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所以

要想学好英语,学生就要充分地利用课下时间。“要事第一”的原则是指,你要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做好能够对你的生活或学习产生

重要的意义,那么这件事就是“要事”,既然是“要事”,就请每天完成“要事”之后再去完成其他的事情。“要事第一”的原则是一个普遍的原理,不仅适合英语学习,还适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要事第一”原则给他们带来的回

报后,他们就会将这个原则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成功。

四、大学英语教学体现“双赢思维”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这个活动中的主角,在教学过

程中“双赢”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是指学生从教师的教授中得到知

识,第二方面就是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总结发现问题,从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要将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实质就是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英语学习中的“统合综效”就是指充分发挥

“听、说、读、写”之间的作用,让其中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带动其他几个方面,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口语的练习、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等单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把四个方面的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综合运

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应当是以“统合综效”作为目标,英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英语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证,学生只有提高了各方面综合运用能力,达到“统合综效”,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谢军,谭艾菲.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艺术,2012(04).

第11篇

1.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同时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大学英语课程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基础课程之一。多年来,由于这门课程的普遍性和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特殊性,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学习者和教师探讨不尽的主题。动机被认为是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总是能获得学习上较大的成功。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级别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理想自我和努力程度也需要给予关注,也极具研究意义。

2.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力量和动因。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dulay et al 1982),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gardner (1972)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学习努力的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学习的态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最有影响的gardner 和lambert (1985)把外语学习动机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integrative motivation)“融入型动机”和(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指学习为了某一种特殊的目的,如通过某一种考试,获得某一种职位等而学。这就相当于我国普遍认同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我国学者文秋芳将动机分为深层动机( deep motivation) 和表层动机( surface motivation)。深层动机是指深层次的非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深层动机一般不与学习者的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发 生直接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对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例 如由于兴趣、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等。表层动机是指为了表面的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表层动机通常与个人前途直接相关,动力来自外部,例如为了好成绩、好工作等。

尽管对学习动机类型的划分方法存在不少争论,但从不同语言学家对动机的不同分类来看,学习者学习外语不是由单一的动机决定的,它往往由多种动机引发。学习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同时有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甚至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不同的动机产生的推动作用不同,它极大地影响着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3.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一般状况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校绝大多数学习者抱的是工具型动机。他们认为学习只是完成目标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手段,一旦目标达到,学习便失去了意义。他们往往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学习英语,是为了目前或将来的个人发展。这种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语学习积极性,但也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满足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主动学习的,他们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喜欢接触英语文化,能主动融入到英语学习当中。

4.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

调查表明, 工具型动机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明显低于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大学英语学习成绩与英语学习动机有很大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融入型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而工具性动机则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由此可见,融入型动机能提供给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因其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学习英语。因此, 很容易在重压下产生逆反情绪,厌恶学习,反而极大的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5.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5.1 从激励学生内在动机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特点,

从有效激励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的角度出发,适时地推进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英语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的学生,他们从内心比较喜欢这门语言。针让这类学生,课后通过大量阅读,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资料,拿到课上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自我的过程。课堂上用英语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增加了

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得他们在保持原有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针对相对基础较弱,有的学生不喜欢英语,甚至讨厌这门课程。面对这些现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例如,引导他们把总的学习目标分解为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确立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学习计划,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乐趣,又可以不断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心理上形成一种昂扬进取的态势,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补上知识上的漏洞,增加词汇、语法等的训练和讲解。平时对于他们细小的进步,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一旦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鼓励时,他们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5.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堂的组织者。一个成功的课堂活动主要在于组织,使学生准确知道教师要干什么,在不同的语言现象演练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动机强的学生得到满足,以刺激其更大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不能说哪一个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是符合实际需要,能达到语言学习和交际目的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教育者,而是同时作为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甚至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让自己和学生保持融洽的课堂合作关系,让学生既能感到压力,又能在学习中充满活力。

6.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获得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习观念、动机、困难和学习方法等相关方面的情况,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采取一些正确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证书考试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将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结合起来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实现“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gardner,r.c.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2]武和平,2002,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

[3]杨国俊,2002, 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3)

[4]1999,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霞,2002,研究生学习内在动机探究[a],研究规律改进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

[6]高一虹,2003,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6卷1期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实践;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3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09

1 . 引言

需求分析,作为一个评估研究范畴(Suarez, 1994)的概念,在国外外语教学界的使用和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国外对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有不同的解释。Widdsowson认为需求分析涉及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与学习手段的转变。Mountfound认为,需求分析可以被定义为“外语学习者要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Robinson 认为需求分析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使用和学习语言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即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过程中感觉不够与需要提高的方面。概而言之,需求分析是一个评估研究范畴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形成决定,改进教学(余卫华,2002:20)。因此,需求分析是实施和改进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行为,同时也能为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目标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需求分析对我国当前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求分析是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面提到“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安排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明确各自的目标,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而明确目标的前提就是做好需求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王志茹,2003:34)。需求分析正在逐渐受到国内外语教学界的关注。

2 . 调查设计

2 . 1 受试对象

本次调查涵盖宁波大红鹰学院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分层抽样的形式选取了来自经管、人文、机电、信息工程、艺术与传媒等各个院系本科生共计71人。

2 . 2 研究设计

问卷包括41个调查项目,涉及英语教师、学习策略、学习环境(课堂学习环境、课外学习环境)、学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问卷对不同的同意程度采用五点制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确定。很同意=5,较同意=4,基本同意=3,不同意=2,很不同意=1。为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有效性,全部问卷由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按题回答,并申明调查与学生的各方面评定无关,只要求提供自身的真实情况。

2 . 3 数据收集

2013年3月12日至3月15日之间,委托各任课老师课间发放问卷给本班学生并且负责收回,共发放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其中男生33,女生37;文科31,理科39)。

2 . 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下列九个表格表示(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和表9),得出相应结论。

3 .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 . 1 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整体情况分析(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知识水平、性格方面有相当高的要求;学生更喜欢老师激励他们、与他们交流而不是采取批评的方式;在老师课堂纠错和多讲学习方法方面大多数学生觉得有必要,在布置作业方面学生的观点则显得相对分散。大多数学生要求教师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来刺激他们,比如说可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就可以从视、听、说等多方面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要求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突出时代性,不仅要反映当代英语语言的特点,还要反映当代人感兴趣的话题。赵雪爱、雷小兰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在广泛调查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要突出时代性、知识性和多样性(赵雪爱、雷小兰,2005:66)。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上选择同意,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制订计划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同意利用非语言信息理解英语,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教师要加强教材的色彩强度,增加课文的趣味性。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并利用规律,同时探索英语学习方法和反思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可见学生都比较自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监督但不能过于苛刻,否则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英语学习。音像材料的利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增强口语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真正语言交流的感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盛湘君,2006:6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形式相继出现,带来了新的学习方法,为学习者带来了便利,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单一的纸质文档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对教材成果形式的学习要求,教材应配备成套的光盘、网络版本等电子文档。接近一半的同学较同意运用工具书和电子词典学习英语,同时学生也愿借助图书馆和网络学习英语。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课堂气氛活跃;一半多的同学在课堂上愿意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但有11.4%的同学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上每一节英语课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六分之一的学生不愿被点到回答问题,通过访谈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够自信,存在恐惧心理。自信的人往往有更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有着更强的开拓精神。因此在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尽力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授课时多用目标语刺激他们,使他们习惯在英语的氛围下,轻松自如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同时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用英语授课。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英语角、口语比赛、英语晚会对于英语学习的帮助的认同感较高,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听说能力。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英语角、口语比赛、英语晚会等活动的质量,邀请外语教师和外教参加上述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吸引力。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英文电影比英语小说更能帮助了解英语文化。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免费的过级培训,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过级培训。学生一般只要过了四六级,大多数会放弃英语学习,表现在出勤率明显下降、英语课上看专业书籍等。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因为压力而学习,还是一种应试型的学习,而不是素质型(张靖荣,2007:95)。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思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其学习需求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本主义的教育学的兴起,使得人类心理的另一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本主义教育学将自己定义为以人性为本位(刘晓华,2006:135)。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必然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教材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自信心、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教材课文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排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减少突如其来的难度引起的挫折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的培养。同时,在教材中可以增加艺术感染力强的文章,陶冶情操,烘托他们自身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反映一定思想深度、富有哲理和表现力强的题材也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教材中可适度增加一些思辨性很强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终身教育是一项真正的教育计划。像任何同类计划一样,它面向的是未来;它设想培养一种新型的人;它是一种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它设计一个社会的计划;它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是唯一能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上和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不断地适应新情况。因此,它必须是能动的,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袁振国,2001:174)。终身教育强调的是人不断学习的意识与不断学习的能力,人只有具有这种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赶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58.6%的同学认为教材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在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方面应负起责任,及时更新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3 . 2 大一、大二和文理科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对其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2.1 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在学习策略上大一、大二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0.014

3.2.2 文理科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从表9可以看出,在学习策略上文理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0.001

4 . 结语

因为抽查的抽样面不够广,样本规模也不够大,问卷设计的项目也不够细,本次调查只能反映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基本情况,而目前英语教师、课堂环境、课外环境和大学英语教材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实际状况,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调查以更全面、科学地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刘晓华.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盛湘君.需求分析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王志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袁国华.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张靖荣.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