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时间:2023-06-05 10:1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孝道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孝道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孝道;当代大学生;教育;策略

孝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发性概念,孝是人的所有品行中最伟大的。而当今正处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印象,对孝道的认知呈现出新的特征,其对孝道的认知直接关系到今后主流社会文化的建设。因而,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对孝道进行全面认知,分析其演进和功用,找出提升当代大学生孝道水平的策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实现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本质上,孝即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能克制内心偏执、利己、刻薄之念,以公正、客观、包容之心对待工作和生活,避免负面心态和情绪对自身造成过多影响,通过孝这个内因不断地主动完善自身人格。

而在当前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不了解父母工作之辛苦,加之高考压力,生活中心无旁骛,缺乏对父母关怀和理解的主动性,而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管束,自由空间迅速增大,个体独立性增强,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因空间距离而弱化。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进行孝道教育以完善学生人格的黄金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现代人际交往增多,现代新孝道倡导知恩图报教育,将孝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亲情、友情,进化为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整体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体发肤,受之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当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这与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与善待的重要性。爱自己就要爱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自己对父母的孝心、爱心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转化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时不使用极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园惨剧的发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二、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营造孝道教育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础,能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能惠及学生一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面统筹,合理布局选题,多部门协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而孝道连接了学生和家长,顾及了学生自身情感和切身利益,易于获得学生的参与和认可。同时,还应认识到,孝在本质上即感恩,而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在当前时期,亦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节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认知冲突。

(二)发挥榜样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时期,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单纯反复式说教的德育极易受到学生的抵触,而榜样的作用则不可小觑。

而在榜样的选择和表彰方面则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如通过网络投票、布告张贴等方式,广泛宣传,评选“孝道之星”、“感动校园”之类的孝道榜样,邀请榜样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参观交流,进而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其目的则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其他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别人的孝道事迹和方式,通过身边的榜样对比自身,建立孝道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孝文化主题活动

除进行前述榜样评选活动之外,孝文化主题活动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力求生动活泼。

这些主题活动如感恩节、重阳节、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生日推出主动打电话给父母、送温暖到敬老院活动等;建立孝道相关社团协会,深入开展社区活动;举办孝文化的主题讲座,或由学生自己收集孝道相关材料,并汇总报告;孝文化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歌曲演唱比赛,观看亲情电影;收集、展示成长照片并评选;学生请假、探亲由班主任提示注意孝道;在学期开始、结束时期,开展全校性的孝道宣传;与通信运营商联系,开通针对学生的“亲情号码”,并以孝道作为广告宣传切入点;种植“感恩树”、“成长林”,等等。

(四)针对孝道认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孝首先是一种私德,由于个人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在孝道认知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因而进行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学生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孝道认知有偏差,主要是由子女和父母的“代沟”引起的。如父母对子女的孝心评价采用传统孝道标准,独生子女问题也加大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而子女个性强,在孝心具体表现方式上与父母期望有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冲突,此时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以求得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与谅解。男女学生群体在孝道表达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这也要求采用差异化的孝道教育方法。

第2篇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第3篇

关键词:孝道;和谐社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84-02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贺桂欣(1972-),女,河北高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孝道沦丧,社会伦理特 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在日渐进入老龄化但经济尚欠发 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将比过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有 人面对各种诱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追求时尚、相互攀比;还有的则是与父母关 系淡漠,缺少沟通。加强高校的现代孝道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1]。

一、现代孝道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一)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观照和愿望表达。和 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又为 家庭和谐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

上述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的孝不仅局限于父子之间,还将其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 ,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一 家敬老则一家和,一乡敬老则一乡安”。这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 他将家庭和谐推广至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 ,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弘扬现代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对当今社会具有更迫切的现实针对性。我国 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容易使之养 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不加强返本报恩的孝道教育,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通 过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树立尊老爱幼的风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 将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1.培养良好道德 由传统的家族社会演变为现代的公民社会后,孝在传统 伦理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由“百善孝为先”回归到“百善孝为始”。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家庭 的许多功能已大大弱化,人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人。所以孝道虽然以“善事 父母”为核心,适应于调节家庭内部关系,但同时也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即友爱兄弟,敬长爱幼,尊师敬贤的伦理精神,适应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所有 现代道德都是以孝道为基础,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展为对全社会的友爱。因此,孝道教育可 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根基。 孝道教育像道德教育的钥匙,实践现代孝道,是培养爱心的基础。具备了这种爱心,进而才 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2]。

2.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孝道教育对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 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在古代,“忠”与“孝”虽然 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 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以“扬名声 ,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 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 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的。同时,这种历史导向也在人们心目中 建立起了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忠孝统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诚 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和牺牲。现代孝道要求大学生自觉树 立起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子女要为父母争光,但能 否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

3.培养理想信仰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容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可塑性较大。尤其在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今天, 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大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 向。通过现代孝道教育,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的人生经验,接受指导, 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政治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在政治上让父母放心。

4.构建完美人格 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是道德学派,培养道德 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教义,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孝为入德之门,德为 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依赖孝道教化。不教孝道,其他的品 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 礼让、诚信守义,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 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现代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教育 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父母的养育和关怀,因而对父母存在天然感恩之情,血缘关系使这种感 情更为真诚、朴素、自然和强烈。子女对哺育自己生命的父母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 知、良能的表现。善事父母的种种行为皆出于感恩之情,只有从内心感激父母,才会时时处 处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意识,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 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

(二)养亲教育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是回报父母 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但大学生尚未到达养亲的年龄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养亲教育,主要 是侧重培养一种养亲意识和对将来养亲质量的注重。养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父母 养育儿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父母以物质资助和精 神关怀,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身体健康。明白养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敬亲教育 现代孝道强调必养且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物质为基础 的养亲的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而“敬”则更显重要。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内 在地强调孝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宗旨。敬亲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敬 爱之情,是要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慰藉,是比赡养更高的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 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敬亲教育就是要大学生认识到,“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 敬伤其心”,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及心理情感的需求,多与之交流沟通,理解 和尊重他们的经验、建议和决定,给父母充分的情感上的关爱,用亲情填平代沟,使之在精 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

(一)树立孝道的平等观念 建立平等观念是理解现代孝道的基础。在传统 孝道中,代际间 是不平等的,父代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当今社会,平等已 经成为最基本观念,它要求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父代与子代,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别和生活阅 历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相互关系上具有“互益性”,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也有受子女尊敬和赡养的权利 ;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也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代际公正的基础上,相 互尊重人格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也就不会发生《二十四孝》中所宣扬的卧冰、 埋子、割股之类的子代为了父代而做出单方牺牲的违背人性的愚孝行为。

(二)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 孝道出自天性而依赖教化,孝心是不会完全自 发形成的,需 要人的启迪和教育。知行统一,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于人的 社会实践要求。因此,要让孝道伦理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孝道的认知教育入 手,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进而逐步确立起“孝”的观念,否则,行为就容易误入 迷途。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孝道,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 子》等,以吸取孝道精华。然后,再立足于现代生活,不断更新、充实现代的孝道知识,使 大学生形成现代孝道观,认识到孝道对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 重要作用。

(三)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 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 种基于真诚的 、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 泉。因此,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伦理道德相对的特殊性,注重孝道情感培育 ,从大学生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启发其内心的理性自觉。这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 规律,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不 同程度地与父辈存在差异,要教育大学生超越差异,培养对父辈的感情,让大学生在真实的 家庭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就形成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其向 孝行方面发展和转化。反之,缺乏情感,并非内心的自觉意愿,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威慑力 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赡养父辈的情况,不能被看作是孝行[3]。

(四)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 获得是要依靠后 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而不能像后者那样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播和认知。对当代大 学生来讲,“孝”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 之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统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现代孝道教育中,应当重视对 大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要教育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体会现代孝道 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刘余莉.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5(3):70~72.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孝道教育;历史课;渗透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同时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就使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了。很多青少年开始漠视亲情,将传统的孝道抛在脑后,孝道的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只有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教学才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我国的传统孝道源远流长,涉及很多的人物或者是内容以及事件都很久远,从时间上说是很久远的,从空间上看是不可接近的,而且这些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其次,要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孝道是适应宗法制的封建制度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孝道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跟随时代的节拍赋予新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内容,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孝道,吸收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最后,要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孝道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其目的是通过孝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有孝行、有孝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相关的知识和理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孝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材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凭借,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教材,渗透孝道。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理念。同时要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一课的内容教师要认真深入地挖掘。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中国古代灿烂的中华文化,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其次,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本,自己做相关的汇报讲解。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思想对人的成长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实践这一精髓?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理解孝道的内涵并能够积极付诸行动。

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体悟孝道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立足于历史教材,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历史教材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不利于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孝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除了利用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历史遗迹、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相关的历史遗迹现场,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体验中将传统的孝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遗传因素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相同的知识或者是场景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悟孝道。

四、合理进行评价,延续孝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孝道,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延续孝道。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和观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作用下,延续孝道。就学生的思想道德而言,教师可以出相关的命题作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的习作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看学生的行为与其思想是否相符,进而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其本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教育,通过在教学中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合理进行评价等科学的方法将孝道渗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职生 孝道 缺失 对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孝道”的国家。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中就有:“善事父母为孝”一说,讲的就是孝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现代孝道继承了传统孝道的精华内容,并赋予了时代气息。它剥离传统孝道中被固化为纲常的强制性因素,传统孝道中并不缺乏感恩、敬重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道德精神。

一、现代孝道缺失的表现

在学校近20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不少中职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仅为自己考虑,根本不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期望。据调查,中职生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在生活上推崇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有的学生常常恶意拖欠学费,经和家长联系才发现,学费早已被学生购买手机、时尚用品消费掉了。在学习方面,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对学习满不在乎,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家庭方面对父母不关心,不尊重。一般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对父母缺少精神慰藉,更不用说主动做家务事了。至于主动照料过父母的饮食起居的就更少了。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孝敬父母,还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不顺心的事就往父母身上撒。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总之,相当多的中职生孝道意识趋向于淡化,孝道情感趋向于淡漠,孝道实践存在着弱化的趋向。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差,为了能让他上学,父母欠了一万多元的债。他学习结束,进行顶岗实习半年多了,实习期的工资也不低,一个月2000多元,但从来没向父母交过一元钱。有次回家,他母亲问他:工作这么长时间了,你的工资呢?他于是从钱夹掏出500元钱给了他的母亲,母亲甚是高兴,可他临走时又把那500元要走了,说是每月的工资还不够他花的呢!他母亲很是无奈,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只顾他自己,不顾父母,以后还能指望他们孝顺自己吗!

二、中职生现代孝道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1.中职生孝道缺失产生的原因

1980年以来,我国在对内实行改革的同时,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与此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对我国的现代孝道带来很大冲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明显。以自由、平等为内核的西方个人本位思想的传播消除了我国传统孝道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造成我国中职生孝道观念发生诸多转变。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职生现代孝道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孩子少,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使他们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每天都围绕他转,甚至一切都顺从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平时很少对孩子进行孝道这方面的教育,他们长大后赡养父母的意识可能会比较淡薄。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更是如此。在“汪某刺母”事件中,汪某父母平时想必对孩子过多顺从,这才导致他遇到小挫便心生怨念,对母亲下此狠手。这不论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都是严重违反人性的残忍行为,让人不仅寒心而且痛心。反过来说,倘若汪某对父母尚有一丝感恩之心,恐怕也不会冲动干下这等缺德且违法的行径。在报纸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人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的一双儿女对自己的赡养义务推三阻四,让她一个人沦落街头。这提醒做父母的该怎样去做好家庭教育,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警示。重建现代孝道,对中职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非常必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对中职生加强现代孝道教育

我们都知道到,传统孝道中并不缺乏感恩、敬重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道德精神。“处于现代社会,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产物必须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更不该给子女当牛做马,双方应该是彼此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换言之,父母爱子女但不致溺爱,子女敬父母但不可愚孝,这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因此,对中职生加强孝道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社会上,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崇尚家庭美德。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教育感染青年学生,积极倡导现代孝道。在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里面,都有一个在现代孝道方面的杰出代表。可以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他们的故事进剧院,进课堂。在公益广告里,多出现他们的身影。有这样一则广告效果就很好:一个贤慧的儿媳,不顾一天的劳累,给婆婆张罗着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当“妈妈洗脚”的稚嫩之声传入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无不为这传神的一幕所打动,这是一个生动具体的现代孝道教育实例。

(2)在学校里,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孝道教育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要靠他们的说教和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另外,面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中职生进行现代孝道教育;如利用专题讲座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观看《弟子规》《二十四孝》等;每到假期学校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实事”活动。开学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弘扬现代孝道精神和品质。通过学校对中职生进行孝道教育,借以提高当代中职生孝道的认知水平和自觉践行孝道的觉悟。

(3)家庭教育方面,中职生大多15~20岁左右,家长对孩子从小灌输孝悌观念,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小为子女树立孝的榜样。这对孩子的孝观念的形成和孝行为的生成都起着无形的巨大的作用。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老是替他们包办一切,一味地宠着、护着是不能养成他们孝心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孝道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平时要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事,像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让他们懂得在家里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中职生的现代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着重于塑造他们精神世界的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德育工作者是无法完成的,要强化合力教育观念,社会、学校、家庭齐动手,整合孝道教育所有资源,共同完成育人任务。只要我们以饱满的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现代孝道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二十四孝;孝道教育;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4-02

“孝”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从未断绝的道德根本,它也是我国伦理道德观念的中心部分。在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备受推崇,孝道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遵循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为人的基本原则。所以将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内容加以比较,分清二者各自的优劣,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比较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内容出发,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梳理提炼出对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传统孝道与新二十四孝的内容分析

(一)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

传统孝道主要是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亲亲之情,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与发展的一种无形产物。顾名思义,它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在纵向的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的行为规范这种观念体系的总和。简单归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要对父母孝养。奉养是传统孝道的核心,也是孝的基础含义。孔子提倡的便是敬亲之孝,其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敬爱长者及他人。《孝经》有云:“爱亲人,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其说明了孝顺和尊敬父母是前提,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这种敬爱变成一种“博爱”,推及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不仅仅包括对长者老人的敬爱,更扩及到了对老师及朋友的敬重与友善。

(二)新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

古话有云,百善以孝为先。而“二十四孝”作为泱泱中国古代重要伦理思想之一,影响着中国人道德行为规范至今。如今新二十四孝本着贴近现实,承载着鲜活的时代元素,颇值得大家为之激赏。新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时常带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庆贺生日;尽可能与父母共度节假日;回家时亲自为父母做饭;确保每周与父母温情通话;给父母足够的零花钱;用心倾听父母的往事;给父母建立“关爱卡”;培养父母学会上网;时时给父母拍照等24条内容,其中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表现了对老年人内心更加关注和重视的走向。

新二十四孝其实是相比较传统孝道而言的,所谓新,不是完全否定传统孝道的做法,相对而言,只是增加了一部分时代的气息和新鲜的血液,因此新孝和传统孝道并不是对立的,它只是与时俱进,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优劣比较分析

(一)新二十四孝优于传统孝道之处

1.新二十四孝标准来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懂

相较传统的孝道,新二十四孝标准,语言更加朴实易懂,朗朗上口,和当代生活联系紧密,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心里,是它的最大亮点。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这就使我们感觉到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步伐;而“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无疑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突破性提法,它充分地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及心里,新二十四孝关注提倡的不仅是对老人的物质关心,更加强调对老人的精神关怀,这是传统孝道所没有提及的。

2.新二十四孝的孝心不体现在“新”,而是体现在心上

新二十四孝的创新之处不仅仅是相较于旧孝的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它更加贴近老人的生活,要求子女们不仅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之需,更要了解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带父母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等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最容易被子女及晚辈所忽略,却是最容易走进老人内心的捷径并且还携带着时代的气息。将父母融入我们的生活圈子,这样就增加了两代人的沟通机会,父母也就不再孤单了,通过沟通多多了解父母的心声,多多聆听父母给我们提出的意见,这样父母就不再感觉自己是无用的了。通过这样的相互关爱的方式,让父母的心变得更加踏实,日子过得更加温暖,让孝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

3.新二十四孝标榜时代特点,引领行为准则

新二十四孝除了遵循与时俱进这一特点外,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及信息技术的前瞻性。与传统孝道相比,新二十四孝更加与时俱进,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譬如,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等,并没有法的强制性,使人们感觉更加容易贴近生活,更有助于民族风尚的唤醒。

其实,不管是新孝还是传统孝道,他们与法律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只是一种道德标准,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所以我们根本不必纠结于要将这些标准逐条对照并且做到;其深层价值并不在于条款本身而是一种对人们的引导与指引。也是国家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新二十四孝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1.涵盖的范围太广,普通人难以企及

新二十四孝的标准虽然贴近生活,也比较全面,但正是由于比较全面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才显得范围过于宽泛。如果按照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去孝敬父母,无疑会有绝大部分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就新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二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看似简单的十几个字,却使得许多外来打工人员望尘莫及。第一是路程远,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地点离家何止千里之遥,不要说是经常,哪怕是过年想要回家一次有时都很难实现;第二是路费贵,不管是乘坐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需要排长队买票不说,车票的费用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有时为了带上家人回家一次,甚至要花费一个月的工资,这让很多外来打工人员回不起家。第三是没有时间,现在很多外来人员都是在私人企业工作,他们的作息时间都是无法由自身掌控的,这也使得他们的回家成为了美好的愿望。

2.没有真正站在老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部分条款显得过于牵强

尽管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相比更加重视老人的心理生活,但是它并有没能真正站在老人的立场去考虑,也引起了一部分老年人的质疑。比如:第3条“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第9条“教父母学会上网”、第18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这些大都是站在儿女的立场上,让其更加重视父母的内心世界,目的是让两代人能有更多地沟通机会,但是有时候结果恰恰相反,必须承认让父母走入儿女的世界是一种加大两代人沟通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必要方式,也不是对于任何家庭都可行,上不上网,是老人们的自由,大多老人都是深受传统孝道的影响,勤俭节约是他们都有的美德,对于生活宴会这种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大家吃吃喝喝,热热闹闹,我们也会认为为父母尽心尽力的在做着什么,可是我们又何尝想过,这些是不是父母所希望和需要的,也许一家人坐在家里,说说话,看看电视,吃个子女亲手烹制的可口菜肴,才是老人们所希望的,才是幸福。或许我们更应该在行动前,坐下来与父母好好的沟通,聆听他们的希望,这样应该能更有效的了解老人的心理。

三、新二十四孝对我国大学生孝道的启示

(一)在大学里面加强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三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更是大学生自身和谐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孝”需要首先唉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这种真心的爱孝心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这种爱心也是可以发展的,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对自然中一切生物的爱心与爱护,就是孝观念发展衍生的结果。

(二)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代沟问题

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代沟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赡养与抚养的亲子关系已经发生了变质,赡养与抚养的关系逐步偏斜,出现了新的不公正,即有抚养而无赡养的不公正。父母在培养和抚养子女时呕心沥血,可悲的是有些子女却最终疏远了他们的父母。中国的抚养模式同时强调抚养和赡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当今社会却变为了父母单向的付出,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遭到了无情的破坏和践踏。如果从加强孝道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的孝心培养,就可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责任感,最终消除代沟问题。

(三)孝道教育有助于营造融洽的社会环境

孝道教育有助于投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中西方文化交织,各种利益诱惑蜂拥而来,社会中传统孝道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场合家庭亲情被裸的金钱关系所取代,种种不孝的情况让人心寒,付出而没有回报,老而无人赡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当今社会的孝道缺失有关。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由对待自己父母及家人的态度推及而来的,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尊老敬老的孝道精神从家庭推及到社会中。那无疑是孝道的扩大与弘扬,这也必然会导致更加淳朴与和谐的社会风气以及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为了更加和睦的家庭、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孝道的教育。

总之,不管是传统孝道也好,是新二十四孝也罢,它的出现只是想让我们时刻牢记,“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但在现在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慢慢占有了我们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孝”被人们慢慢所淡忘,所以才出现了不赡养父母,甚至于父母在自家门前冻死的惨剧。而新二十四孝的公布,正是用来提醒人们,给人们指明方向,从而来缓解社会的“孝”缺失问题,让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中继续充实。同时,新二十四孝的公布,也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沉思和学习,以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证明我们目前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将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只有真正落实孝道教育,使社会的每个小家庭和睦美满了,国家才能更加的富强兴旺!

参考文献:

[1]孔丘.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8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 孝道文化 “五四”模式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明确告诉我们“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得以施行的根源。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小学课堂之中,美术课堂教学以它特有的教育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潜移默化性的学科教育特点和优势,辅以创新的孝道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渗透孝道文化教育,对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行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艺术是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有效载体,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无疑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可选择的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选择赋予孝德的优秀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美好艺术形象,立足美术小课堂,遵循渗透五步(感知、进入、渐进、入境、提升)规律,运用孝道“五四”模式(五大内容、四种模式)的课堂策略,建构孝道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行孝激情,寓孝道教育于美育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一、欣赏・评述。推己及人爱父母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方式。美术课上选取父爱、母爱为核心的作品,适当运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创新“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中的孝道感受,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多角度欣赏作品,通过推己及人的感悟,使孝道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心中,懂得感恩,学会尊敬和体贴关心父母长辈,并树立努力学习为父母争光的信心。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国当代画家佟金峰《母亲》的木刻版画美术活动的创设情境环节,教师可以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播放歌曲背景音乐,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限制他们的思索,旨在创设人性化的、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二、造型・表现。循循善诱敬师长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利用教师节的契机,抓住尊师这个重点,可以进行良好的孝道教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知识的学习和尊师教育相渗透,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尊师因素并进行引导。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找准尊师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有序推进。如《老师和同学》一课,最后让学生创作一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或同学的绘画作品,要突出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相貌特点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捕捉老师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激发尊师情意,进行创意表现。通过人物肖像的大胆表现,在提高美术综合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培养高尚的尊师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三、设计・应用。创意缅怀学先烈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信息,美化生活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充分利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特点和目标优势,结合四月份清明节,确定以缅怀先烈为重点,以孝道教育为核心,以创意制作为手段,组织学生思念、缅怀古今中外的能人贤士、革命前辈,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图强,成长为有用人才。此领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由“目标确定――搜集信息――欣赏筛选――创作实践――展示评价――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组成。

模式中“目标确定和搜集信息”这前两项,是课前要做的准备,它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保证。在了解学生情况、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搜集信息,师生齐心协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缅怀先烈》小报制作活动中,首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到图书馆、网络查阅先烈英雄们的资料。其次,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分享,并做好阶段性小结。第三,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内容并对材料进行检视和评议:如资料是否丰富,归类是否清晰、合理;是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态度是否认真;能否做好相应的记录;能否与别人良好地交流和是否做作好阶段性小结等,让学生在材料搜集中饮水思源,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四、综合・探索。润物无声谢他人

“综合・探索”领域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感恩他人为重点,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加以综合运用。以制作贺卡为例,可以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通过活动懂得感恩周围的人和事,培养感恩心,立志回报社会。

第9篇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孝道 责任

山东济宁是孔子故里、文明之邦、礼仪之乡 ,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学校也一直把孝道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本人想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谈论一下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孝道教育。

一、孝道没有局限

孝道不能仅局限在“孝敬、孝顺、孝养”父母这一层面上,“孝”还体现一种“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责任”教育。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不孝的事例屡见不鲜,虽遭道德遣责但仍有人不顾道德伦理?关键是这些人的没有以孝为先、以礼待人的责任意识,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顾他人的感受。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培养“责任心”的重要阶段。很难相信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而尽孝,更难相信一个无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中尽忠。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通过一些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比如:有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讨厌某一门课,以致造成偏科。这时就对他说:“学生的责任就是尽最大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出自什么原因不喜欢,你都必须努力去学好,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你先强迫自己去努力一段时间,把它当成任务去完成,过一段时间你也许就会发现这门课程其实很有趣,当你感到有趣的时候,你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它了。”有个别学生迷恋网吧,经常对他们说:“不管你们有多么充分的理由迷恋上网,有一个问题你们无法回避,就是你们在逃避现实,逃避你们应负的责任。这个责任首先是对你们自己的责任,再就是对父母的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就是一个不孝的人。”有些女同学,在遇到问题后宁愿一个人跑出去找个地方哭一场,也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在找到她们后,不先批评她,也不问她为什么,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晚上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是很危险的,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地方,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的安危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就是对父母不负责任,万一出点什么意外,这就是父母心里一辈子的痛,这更是最大的不孝。”女孩子大都比较孝顺,听到这些话都能释然。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仅举几例与同行共勉。总之,在衣食无忧、国泰民安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只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对父母尽孝,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担当民族的大任。

二、孝道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现在的“孝道”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谈起孝道经常联想到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捐肾救母、背父上学等等。当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给学生讲这样的事例,确实能使学生感动和受到鼓舞。但“孝”并不只体现在大事上,在生活一帆风顺时就不需要“孝”了吗?当然不是,在更多的时候“孝”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在当今社会中,“孝”应体现在给父母盛一碗饭、倒一杯水、捶一回背、谈一谈心、洗一次脚、洗一回衣服等行为上。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时时想着父母,事事念着父母,在碰到大事时才能从容尽孝,才能以孝为己任。

三、“子预养而亲不待”孝要从早做起从小做起

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孝顺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现在经济上还不独立,谈不上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孝顺父母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上赡养父母;二是精神上慰藉父母。

第10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农村孝道 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植根于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农村孝道现状让我们感到对传统孝道的传承创新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塑孝道的紧迫性,要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应作出相应的对策,为农村孝道建设作出切实的努力。

一、加强社会对农村孝道培养的建设

(一)奠定农村孝道培养的坚实基础

1.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加快农村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进程,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强农村孝道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增强农村孝道建设的内驱力。

2.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社会中支配工农两大产业关系的经济规律,它要求工业以资金注入农业,用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自然就会在道德生活上下工夫。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可为农村的孝道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为其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条件。

3.发展乡镇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乡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经济基础,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宣传教材。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基层组织抓工作才有号召力,办事才有实力,搞服务才有财力。

(二)营造农民知孝行孝的社会环境

1.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孝道

社会主义新孝道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这些内容和精神要变为人们的行为,就必须利用报刊、书籍等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规范农民的孝行,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新的孝道精神。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农民的孝道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农村孝道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发展农村社会化助老事业

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温暖的大家庭。同时,呼吁社会建立“扶夕工程”,吸引全社会的志愿者投入到扶持农村老年人的活动中,加大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加强农村孝道培养的法制建设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和贯彻老年人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以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宣传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既使年青一代认识尊老爱老是一种法律责任,又使老年人能自觉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使道德教育与法制调控相结合。

2.加强养老安老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参照发达国家经验,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法》、《老年医疗法》等法规,并且需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实施和监督。

3.加大对不孝行为的惩处力度

国家在立法上要进一步肯定“孝”的地位,适当加重对侵犯农村老年人权利的法律惩罚,纠正对“不孝”行为立法粗疏和处罚过轻的倾向。这是国家在制度层次上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以弥补农村民俗约束力不够强的措施。

(四)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

1.导向机制

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孝德委员会,主要成员由村中德高望众的老人或有权威性的人担任。它在性质上属村民自治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为村民制定有关行孝的具体规则,重点是帮助引导村民如何行孝。

2.激励机制

对乡村干部:上级在做政绩考核时,要把在任者是否重视孝行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作为村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普通村民:村委要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从而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使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3.协调机制

在村上设立专门的孝德协调组织,负责协调管理农村养老方面的工作。农村家庭出现孝道问题,应由专门的协调人员上门为之解决问题。

4.监督机制

村孝德委员会负责建立成年农民的个人尽孝档案,记载不孝行为,并且每年定期公布每个人的行孝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尽孝子女政策。

5.保障机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适当补贴组成,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等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保提供适当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加强农村学校的孝道教育

(一)注重孝的知识性

农村中小学可以利用班会开设孝敬课,收集一些浅显上口的歌谣编制成教材,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歌谣,可以给学生们很好的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孝敬,自然会在心中播下孝的种子。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意,导之以行,促人行孝。

(二)注重孝的实践性

要加强孝道的知性教育,只有知得深,才能行得笃。在现代社会要真正搞好孝道教育,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关于孝道的科学而准确的观念和知识,否则,行为就会误入迷途。知行统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孝”的最高境界。“孝”贵在践履、贵在养成。

(三)注重孝的深入性

农村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孝道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懂得爱父母的人,才会懂得爱祖国。孝敬,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家庭。对父母的“孝”,还应该引申为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一种奉献,化小爱为大爱,使之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加强现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

(一)确立正确的农村家庭孝道观念

在当今的农村家庭关系中,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做人的基本要求出发;二是要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双向性出发,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尊重,情感沟通的双向交流;三是要从亲子关系与其他家庭人际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二)积极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社会主义农村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使尊敬、关心、爱护老人蔚然成风。不仅要给予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物质方面的奖励,还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把正确的孝道道观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让所有的农村老年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敬。

(三)加强农民道德素质建设

1.青年农民应自觉遵循孝道

(1)时常反省

青年农民通过批评检讨约束自己,从而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反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要求青年农民对父母宽对己严。

(2)重视小错

在赡养父母过程中,许多青年农民常常重视大错,往往忽略小错,认为不犯大错,小错无足轻重。对待小错的态度最能体现出农民自身的道德水平,因此要求青年农民在道德修养方面随时加强,从而避免不道德的思想产生,使自己的道德良心真正确立起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3)换位思考

要求青年农民在赡养父母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即站在父母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多替父母想一想。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对解决许多家庭内部问题有所帮助。

(4)学会感恩

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恩。人要有爱,因为每个人都因为种种的善行和爱意存在而幸福,为此,就应当培养人类善良的品质,培养感恩的道德感,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

(5)重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子女要竭尽全力地保障年迈父母的生活需要,并尽可能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使每个农村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同时,要倡导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相统一的养老思想,让农村老年人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安慰。

2.农村老年人应不断自我完善价值观

农村老年人自身也应该从被动、消极地接受子女养老转向为努力寻求主动积极的自我养老,培养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提高心理上的自立程度。

生活上,不断增强自己的自理能力,应鼓励那些身体尚好的农村低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依靠劳动自养,增加收入。不要把养老的希望全寄托于子女,应为自己准备养老积蓄金或参加养老保险。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思想上,“唯老是从”应转变为“平等对话”,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这样既能增进和他人的感情联系,又有利于放松身心;价值观上,农村老年人自身要形成健康、积极的老年价值观,转变一些落后观念,对儿孙们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根,能够感受与老人同乐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但在当前农村社会,一些农村老年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加强农村孝道建设,其实就是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每一个家庭,都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亲情、温暖、体贴和照顾,实现儒家孝的积极方面与建设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完美统一,使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12-49.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25.

第11篇

关键词:孝道;农村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引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东方伦理的核心,几千年来,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里,传统孝道文化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当今农村孝道文化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当今农村孝道文化重新进行解读与思考。

一、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奉养、 敬亲、 侍疾、 立身、谏诤、善终这几方面的内容,而随着时展的要求,传统孝道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平等、友爱、和谐等新的内容。

二、孝道文化在当今农村的淡化的表现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道在农村可谓一直保存得较好,但目前也是形势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影响了社会和谐。传统孝道在今日的农村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1.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养老难

在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给予农民的信仰就是在子孙绵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四世同堂”就成为了传统农民的梦想,这也是传统农民早婚和多子的逻辑。相对儿子众多的年老父母来说,独子的父母晚年可能过得好一点,因为独子知道自己没法推卸责任从而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而那些兄弟众多的家庭,则往往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结果只能搞得舅姥爷出面调停,但最终解决办法却是老人家在几个儿子家轮流吃饭、睡觉,而且老人们往往还觉得“过意不去”,于是顶着人老体衰还要尽量帮儿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真是可悲可叹,想当初父母正是为了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个好归宿,可以安享晚年,才觉着多生儿子好,可以使家族兴旺,想象那样冷清的晚年,家族再兴旺又有什么意义。

2.孝道文化在农村的淡化其次表现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

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突出表现在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形式被严重地扭曲,厚葬薄养、“孝死不孝活”。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进城打工,慢慢地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由”、“个人权利”等等,以致于觉得孝敬父母也变成了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但碍于良心,对父母无论如何也得尽养老送终之义。因此这期间对老人尽孝心的态度是比较勉强的。但是,老人去世后的葬礼和祭祀却是相当隆重和豪华。人们都相信有死后的世界,相信父母百年之后仍然会保佑在世的子孙后代,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丧事办得体面。从这方面来看,倒是有很多孝子孝孙。但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行孝有时也带有那么裸的利益因素,特别是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里。已故的父母才入土,当晚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分家产而不是其他。不过最让人接受不了的事应该算“哭丧队”在农村的出现。虽然这种现象还没普及,但也足以显明孝道扭曲的程度了。

三、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1.孝道的淡化导致单亲家庭的增多和犯罪率居高不下

当今我国的中青年离婚率呈逐年递增之势,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为追求个人的所谓自由和幸福,一方面放弃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给原本需要照顾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和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过高的离婚率引发了多少家庭悲剧,又由此造成了多少社会问题。街头流浪儿的增多和犯罪低龄化就是例证。

天下的父母极少有愿儿女离婚的。为了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成长,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很多婚姻是可以调整、维持而不至于破裂的,为了自己的快乐,不顾父母的感受,把自己子女推给父母或社会,给父母添了乱,也给社会添了乱。

2.维系不了血缘之间的亲情,将降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靠孝道维持家庭亲和力,推而广之靠它协调人际关系,它是增强民族聚合力的精神瑰宝。民间历来有这样的说法:对父母不孝的人远处、不交。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对他人还能有什么真情呢?

一个人在家中不尽孝,必然使亲情失和、关系紧张,这样的人在单位、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不会讲情,只能重利,人和人之间为名和各种利益明争暗斗着,表面的和气掩盖不了争斗的实质。现在许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真诚淡了,信任少了,距离远了,除了金钱,什么都不值钱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散淡,一旦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岂能奢望这些唯利是图、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人能慷然站出来为国尽忠?

四、重塑现代农村孝道文化的对策

1.完善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性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行为

依法养老,建立和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是弘扬孝道文化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孝道德规范基本上是靠个人良知和群众舆论得以落实的,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机制。如村委会既不能在村集体中树立孝之典型,又不能对不孝行为加以制止,或者只是停留于劝说层面而没有制约不孝行为的有效办法。因此,动用法制手段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加强养老安老的法律制度建设外,还要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尽养老义务的人给以严厉惩罚,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孝道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引导正确的孝道启蒙教育

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材中,关于对父母及长辈知恩、感恩、报恩的内容恐怕是少而又少,一些“尊老爱幼”的宣传口号,空泛、苍白,没有具体内容和事例。在学校德育中要通过开设孝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尊老敬老的道德要求,同时把孝道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孝敬、孝心的新风尚,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殴打老人的现象。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情深,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子女应当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才能为孝道营造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

3.舆论和文学、艺术等界要加大宣传教育,强化孝德意识

孝,是人性至善的表现,现在尽孝是在向父母“还债”,也是为自己的老年“储蓄”。每个人无不是对上尽孝而又对下“收孝”。

所以说,孝道的内容应该为各年龄段的人所普遍关心和感兴趣。为此,文学、艺术、影视界等应该多涉猎这一题材,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舆论工具,认真宣传遵循孝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人们尊敬父母的自觉意识,使人们逐渐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在群众中形成尊老爱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同时树立敬老的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文艺表演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正确的孝道德观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鼓励人们认真处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所有的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人敬。

注释:

潘剑峰.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1):124-135.

张爱红.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89-95.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刘同昌《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

第12篇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这两个方面应该和谐地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人文性就是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勿庸置疑,如果学生在品德修养上有缺失,要想写出寓情于理,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必需,也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提高对语文运用能力的必须。

一、精心设置提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祖国名胜古迹的资料。这样在具体的课文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要想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使提问有的放矢。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我国长城和运河的壮观图片后,让学生有表情有朗读诗歌,然后提问:“长城与运河都是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开凿和建造的工程,我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齐声回答:“宏伟壮观!”。我接着提问:“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当时并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没有挖掘机,没有起重机,。全凭人工完成。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略微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说明我国人民勤劳”;“说明我国人民智慧”;“说明我们人民勇敢!”“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这些宏伟的工程是我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很满意。紧接着我又说:“是啊,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新一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们要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困难。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丽富强!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录音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表现自豪感情感的句子,最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与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决心。

教完本课,我在教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反思中写道:通过精设提问,让学生自主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安排了学生短文写作,同学们写得很流畅。这说明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不但不影响语文工具性的功能教学,相反还促进了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二、巧设导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文《》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语文文本。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注意了导语的设置。通过导语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直奔爱国主义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我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课前我让同学们课余搜集有关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史料。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饱受列强的蹂躏与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是不是就甘于忍受列强的欺凌与侮辱?你通过课外阅读,能举出一些关于中国人抗击国外侵略者的例子吗?学生们举手回答:三元里人民抗英、亚克萨反击战、戚击光抗倭、岳飞抗金,等等。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接着我继续导入课题:是的,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壮举从来没有停息过。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则徐的故事。大家先自行阅读,划出其中一些表现中国人民爱国壮举及爱国激情的句子。同学们阅读后,把找出的句子当堂有表情地读出来。然后我让同学们围绕:林则徐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其销烟的行为,表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情怀?你能将自己所受到的感触写出来吗?

由于导语设置紧扣中心,从而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学习以爱国主题导入,使教学迅速切入到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及笔头表达能力。

三、划句设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教育教学中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的课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我在教学《我的战友》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体会到铁的纪律是胜利的保障。集体的主义精神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采取了划句设疑的教学方法。我引导学生说:“当火烧到了身上的时候,他怎样就可以脱险了,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划出来。”学生很快就找出句子并划了出来:“这个时候,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接着问:“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我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指定小组代表起来回答问题。学生代表说:“为了完成任务,不暴露目标,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集体主义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战友可以给扑灭身上的火,但他没有这样做。也是遵守纪律的具体表现。”我接着问:“在我们平日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学习什么?”“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学习,是保证学习成绩攀升的保障。”“遵守宿舍规则,保证自己和别人的休息,也是遵守纪律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德育教育,为日常规范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