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教育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

时间:2023-06-05 10:1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教育问题

第1篇

作为单亲孩子的家长,不能陷入教育的误区:过份溺爱孩子,想弥补缺失的父爱或母爱;用金钱满足教育;用暴力进行教育;要么限制太多,要么放任不管,等等。

一、单亲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给孩子以积极的情感,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研究表明: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地家庭氛围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整天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孩子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大哭大闹,而且难以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摒弃那些急风暴雨式的生活方式,能全心全意把爱献给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开心地笑。切莫给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要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二、多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单亲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她),要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较大的孩子共同讨论,一起参与决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后能自觉地担负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逢年过节、生日、让孩子到父、母家去看望父、母、外公外婆、祖父祖母,血肉亲情不能割舍。人际交往不能错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互相谦让。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应多进行鼓励,不对时切不可迁就,要导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导之以正。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 交往的机会。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幼儿园老师要特殊照顾他(她)们,但还不要让孩子看出是特殊。要给孩子多读一些少儿读物,拓展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打骂、不负责任等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扶养孩子,以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满足。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双方轮流扶养孩子,被剥夺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造成永远的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五、幼儿教师要多进行家访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应该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有机会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的家庭。多进行家访。即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又应该做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的知心朋友,多体贴他们,也要倾听他们的苦衷。多在他们面前表扬他们的孩子,切忌告状式的家访。把老师教育孩子的构想,多讲给他们听,和单亲父母共同作培育幼儿规划。

第2篇

一、心理问题分类:

(一)自卑型:他们平时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二)放任型:他们平时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学习成绩差。

(三)戒备型:他们平时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

(四)狂躁型:他们平时言行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五)少年老成型:他们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幼小的心灵早巳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往往说话、办事与年龄不相称,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总体上,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分手后依然要象以前一样关爱孩子

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初现感情破裂而无法继续一起走下去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适当的机会,两人心平气和,或单方家长以一种比较轻松方式将这个决定告诉孩子,并说明父母的分开并不意味着停止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始终是父母心中的宝贝。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孤独和不幸的。浓浓的爱意和亲情可以减少家庭的破碎所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离异的夫妻双方心中都有结,大都不能像朋友一样交往,有的家长见丫面不分场合随时发生口角,甚至当孩子面说对方的坏话。这样,就变本加厉的加重了孩子内心的阴影,这会改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导致孩子疏远父母。所以,在孩子面前美化两人关系很有必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可是他们还是好朋友。孩子应该是父母共同拥有,不是哪一方拥有抚养权就归属哪一方的所有。因此,无论父亲或母亲,虽然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都应该尽量多抽空多陪陪孩子谈心聊天。这样可以促进与孩子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谈天教育孩于一些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的爱心。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善恶,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人才会拥有许多朋友,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不会孤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不一定不幸,只要有家长的爱心给予、有良好的教育方式,那么你的孩子同样会拥有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的幸福。

三、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中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伴。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四、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化解孩子思想上的死结

年少的单亲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家庭的余宗不同,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五、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孩子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六、科学的教养

(一)力争多放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务,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于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第3篇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 1.3‰左右 ,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 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5):52.

第4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于我国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与之相应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严重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超过1.2亿的流动人口,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10%,有近2000多万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失学率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入学。这些失学儿童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上不能上学;一种是主观上不愿上学。但无论如何,他们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低级劳动,如,男孩多从事体力劳动,女孩则从事保姆、打工妹、服务员等低级职业。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使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2.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质量无法保证

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却往往不能得到和城里孩子同样的重视。他们的成绩大多未被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之中,许多教师把他们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并不受重视。因此,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上的客观优势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被人为地削减了一部分,加上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较差,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3.就学后环境的适应问题

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否入学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即使他们能够入学,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作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孩子,他们与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会遭遇许多新问题。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小学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都面临很大的问题。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看似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先要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1.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域生活和工作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如果户籍制度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些孩子即使能够暂时在城市公立学校上学,但是在升学时还会遇到障碍,无法彻底摆脱“边缘人”的尴尬境地。

2.教育经费短缺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又一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是仍然无法兑现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承诺。在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教育系统之所以能够继续维持,在于从民间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补偿。

3.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句话说起来显得很平等,但具体到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际遇可能却大不相同。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强,每年数亿流动人口大军身后就是成千上万流动的学龄儿童,他们随着父母成了流动大军殊的群体。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任务。因此,对于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流入地政府总是以此为理由而拒不负担主要责任,造成流动子女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必须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

从根本上说,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上学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机制,为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2.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加大政府教育拨款,提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收费一直是农民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大批外地农民工进城农劳动,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有权享受当地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是城市的低收入阶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扶助,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应向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歧视性收费。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3.流入地政府应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5篇

关键词:留守 儿童 教育 问题 分析

前言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家庭教育在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儿童的情商能给其发展奠定稳固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兴群体逐渐的凸显在社会的眼球中,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缺少管教,这就导致儿童各方面发展受到影响,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政府与社会共同出力,通过关注未来帮助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1、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导致教育功能弱化

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新生群体,而缺少家庭关爱是该群体主要特点。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时刻的陪伴自己孩子,这就导致儿童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找不到家庭气氛。而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父母之间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儿童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变化就得不到有效的呵护,那么想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更加难以实现,这些问题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儿童的身心、教育受到影响,就会导致儿童发展容易误入歧途。

1.2缺失亲情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在留守儿童问题中,家庭亲情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儿童都会处于渴望亲情的极限状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多时间由于缺少父母的照料,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氛围,在遇到问题或是困难时不能像自己的父母表述,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儿童的心理归属感就会变淡,就会导致隔阂问题产生,这就导致他们的性格、脾气、态度等收到影响,就会出现自暴自弃。不喜欢与人交流等现状出现,很容易走到极端。

1.3缺少父母照料导致儿童的智育发展受到影响

当前,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为了能够生存他们长期的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天都想着如何赚钱养家,在儿童的成长、教育上很少有时间过问,并且,多数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比低,这就导致对儿童成长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因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的照料。而留守儿童的照料主要由监护人进行照料,但是,在监护人照料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当学生犯错时采取的做法比较极端,因此,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智育发展受到影响。

2、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2.1 引导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多方面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能够通过电话或是网络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想法,同时也要做好与学校、家长沟通,要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此外,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关注,尤其是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要做好相互之间的交流。

2.2改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需要做好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通过交流沟通,促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但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这些“隔代教育”模式严重的影响的孩子们的学习,在“隔代教育”模式中,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老一辈的前辈带大,而老一辈的眼光比较短浅,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教育模式上需要不断的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农村基层部门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对策,让儿童的监护人改变教育理念,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2.3通过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在家乡寻找一份工作是不错的选择,在家乡打工不仅能增加家庭的收入,而且还能留在孩子身边。并且,在就近工作还能有时间去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与学校进行沟通,从而能掌握孩子在效的学习情况,能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想要对其进行弥补少不了学校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而在该过程中,通过强化留守儿童教育以及管理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学校方面重视了该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例如,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针对性的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监护人见面会活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通过多方面努力,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2.5合理调整政策,帮助外来务工解决就学问题

当前,很多父母在务工的过程中,都将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分级制度限制,导致很多外来务工孩子不能在城市读书。因此,相关的部门需要重视该问题,通过政策调整的方式,在满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安排好外来务工孩子读书问题。通常,社会人士还需要呼吁相关部门能够修改户籍限制,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正常入学,减少异地教育问题。

2.6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问题

当前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社会性问题,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单纯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父母、家庭、学校努力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各个部门配合解决该问题。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与社会的各界人士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好早期的教育问题,并且在关系关怀的过程中,做好孩子心理、生理上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缺失出现的缺陷,从而通过各界努力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

3、 结语

总而言之, 孩子是祖国的后代,而如何处理好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想要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做好家庭方面的管控工作,并且在促进父母解决家庭成因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贵.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11)

[2] 张仁林.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新教师. 2016(10)

[3] 胡晓刚. 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存在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1)

[4] 张兆凯.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吉林教育. 2016(09)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社会工作 介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90-0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很大的变化,由此就产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问题。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他们最终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并且将他们托付给家里的亲属代为照看,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就出现了。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5800万人,而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就多达4000万,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

笔者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能够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同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加以介入,使研究的问题更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针对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概述

在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上,基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他们的年龄、范围及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国外学者詹姆斯・莫瑞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其中,国内学者叶敬忠是比较系统研究留守儿童的人。他认为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四个要点: 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他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总结为四种,即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

在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目前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王章华、戴利朝。他们将此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1)认识程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2)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设施建设匮乏;(3)专业人员缺乏,管理存在漏洞;(4)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往往没有精力或能力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1.2.2 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评价

留守儿童在教育上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的原因,也有学校、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而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他们不仅存在于农村社区之中,在城市中也是存在的,在不同省份和地区都存在,针对他们的普适性要能够考虑;同时,还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个案访谈、观察等方法加以运用。

2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家庭功能的相对弱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基础的环境,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外出打工,因此减少了与孩子的联系,致使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功能错位的现象;同时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父母在角色上的长期缺位,使得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个不完整的状态,家庭初级群体在教育功能上弱化。

H留守儿童今年五岁,常年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她的父母都在广东砖厂打工,收入很少,为了节省路费,他们已经快三年没有回家了。她很聪明,也很好学,总是缠着奶奶教他数数,奶奶没念过书,教其数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H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居在两地,缺乏父母最基本的照顾,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方式有限,造成了家庭中父母所扮演的最基本的角色功能的缺失。除此之外,其隔代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程度有限,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对孩子的辅导和监督束手无策。如果一个家庭的功能不能够良好地运作,孩子同样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甚至会产生失范行为。

2.2 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

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在教育问题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贯穿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每个孩子都要从中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由于村里没有幼儿园,H留守儿童每天都会一个人站在村口远远地望着那些上学的孩子。她常常站在教室的门口,虽然听不懂,但她的神情甚至比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要投入,她很想像其他孩子一样有自己的课桌、板凳和书包。

该留守儿童在教育问题上的一个瓶颈,是由于地处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的因素,整个学校的基础教育体系薄弱,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不能够得到最新的教育信息;相关机构和部门对其扶持的力度和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教育资源也十分匮乏等因素,因而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同时,有些留守儿童由于户籍的原因,不能够正常进入学校学习,一些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农民工子弟小学也非常有限。

2.3 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在城乡之间流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究其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一些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数量十分有限,政府对其所投入的教育经费和资源差异也十分明显,使得生活在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很难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其财政支出的费用有限,相关部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甚少,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使是一些公共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也不是很到位,甚至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政策监督和规范机制,落实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法规。

3 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策略

3.1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其家庭功能的相对弱化,因此,将二者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相结合并加强他们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2)国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满足他们在教育方面的需求。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区等形式,同时结合志愿者群体、组织、个人来对其进行支持和帮助。

(3)对于留守儿童个体本身来说,他们也应该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将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作用。

3.2 健全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国家应该在此问题上提供权益和法律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适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确保他们在教育方面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城市和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问题上存在的漏洞很大,教育观念的落后和陈旧,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紧张,学校环境和条件的简陋等,都远远不及城市中孩子在教育问题上的选择性多样,因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3.3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必要性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因为他们在从事的这项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来帮助留守儿童进一步解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帮助。健全社会工作者的队伍体系,让他们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儿童;教育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寄宿儿童教育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学龄儿童减少。整合教育资源,使得乡村中小学拆点并校,由此在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量的寄宿儿童。寄宿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寄宿儿童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农村寄宿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业方面的问题。寄宿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寄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厌学、辍学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寄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寄宿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差异,寄宿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比正常儿童低。寄宿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

1.2 品德方面的问题。寄宿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寄宿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寄宿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3 性格方面的问题。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的减少,使得寄宿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寄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差最大的是家庭温暖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他们比正常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渴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1.4 心理方面的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寄宿儿童缺乏这些条件,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寄宿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寄宿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自私。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寄宿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一些寄宿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他们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往往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三是心胸偏狭。寄宿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远离父母去读书是现实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农村寄宿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2.1 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寄宿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寄宿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2 计划生育国策的失误。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人口无计划生育,以致人口急速增长。八十年代强制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以致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很多乡村小学无法开班,政府就整合教育资源,使得乡村中小学拆点并校,教学点被取消,甚至有些村级小学也取消,造成很多孩子小学一年级就远离父母,寄宿学校读书。

2.3 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寄宿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解决农村寄宿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寄宿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寄宿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3.2 建立校车接送制度,让孩子在上学期间能得到家庭的教育和享受家庭的温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运营制度,让校车运营公司服务社会。修建安全畅通的乡村公路网,使学生可以通过校车从自己家门安全抵达校门,从而减少寄宿儿童的数量,让孩子在上学期间能得到家庭的教育和享受家庭的温暖。

3.3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第8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出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

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第9篇

关键词: 独二代 独一代 家庭教育

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自实行该政策以来全国累计有1亿左右独生子女,进而产生大量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时期出生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即“独一代”。作为独一代的生力军“80后”,已然步入而立之年,其中更有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家庭,孕育出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时,这些独具特色的孩子就被称为“独二代”。随着“独二代”人数的迅速增加,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独二代”家庭教育现状,结合父母、家庭及社会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独二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随着“80后”子女逐渐成为新时代家长,拥有较高学历的“独二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充分尊重和认同。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时,无论成功与否,家长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不吝赞美之词,如“宝宝真聪明”,“宝贝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家长们有时甚至难以拒绝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认为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对孩子们骄傲、敏感、自私的个性特点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与“独一代”相比,其身上的冷漠、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负面问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更为严重。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独二代”身上独有的特性,例如,早教提前,甚至于孕期就着手胎教,这些行为使得宝宝们更聪明、更灵活,对科技产品的适应能力更强。将“独二代”形容为“互联网一代”并不过分,种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独二代”通过网络消遣时间和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远非同期“独一代”儿时可比。

(三)隔代抚养。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教育,当一个孩子还处在胎儿期时,就已经能感受到母亲和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独一代”有其教育问题及困惑,同样,“独二代”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其特有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独一代”缺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孙辈数量较以前骤减,老一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宝贝视为己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家庭甚至出现“独一代”各自父母因争要孩子的照顾权而争吵打斗的局面,孩子已然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希望和未来。其次,“独一代”大都有各自事业和工作,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并不能改变工作占用大量亲子活动时间的事实,更有甚者,很多“独二代”父母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产生的无形压力而忽视或无奈压缩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

(四)培训班的参与。

近年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延续着以往的热度,他们在开发孩子智商潜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导致的后果就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次假期开始,父母就忙于各种培训班,如英文、美工、舞蹈、奥数等的报名,以及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各种培训班。

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屈居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大多数父母持有的观点之下。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收效甚微,人格培养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3~6岁“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3~6岁“独二代”的性格特点及教育现状,本文已简要给出分析和概括。目前,“独二代”主要处于儿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价值观,才能促进“独二代”身心健康发展。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积极应对教育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一)适度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隔代抚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相比年轻父母,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对孩子们更宽容,更具包容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老人对孩子们没有底线的溺爱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辈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的愿望哪怕是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都会被轻易地满足。因此,孩子们易养成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基于此,我们呼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积极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超出原则、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孩子们怎样撒娇、任性、央求都应坚决否定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

(二)切忌重智轻德,致力于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

“自己吃点苦没关系,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多数“独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心声。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殷切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在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方面,“独一代”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严重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

孩子们在智力、才艺方面的开发时间与其父母同期相比,已大大提前。这无疑令人担忧,首先这违背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孩子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为前提。何为孩子的天性?笔者以为0至6岁的婴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要玩出活力,玩出精彩,玩出创造性。而如今,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在满足了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思想外,对孩子们的创造性过早地进行规划和条条框框地束缚,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各种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孩子们娱乐玩耍的时间,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有时甚至导致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学校放假了,其实比没有放假还要忙,身心厌烦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促生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早教态度普遍存在重智力开发的倾向,忽略品德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孩子们现如今仿佛一张无历史痕迹、透明洁白的“纸”。可任由家长甚至教师们在上面涂涂画画,是画出五彩斑斓的精彩图案,还是画出单色的图样,只在家长们的一念之间。“三岁看下,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讲述了早教的重要性,更包含了对品德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孩子们的早教应遵循一定原则,切忌重智轻德,应积极促进孩子们的德智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理应在言行举止、待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为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率,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虽然“独一代”因工作等种种原因,缺少与孩子们亲子互动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变小了。必须承认的是:血浓于水,在孩子们心底深处,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父母,骨子里流淌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没法改变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例如,通过电话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在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周围家人给予的关爱。让他们心理上感动满足,从而有强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其次,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要带着审视眼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生硬地拒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孩子不答应的原因。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的疼爱也是有原则的,撒娇并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再次,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独二代”现在仍处于儿童成长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他们亲近社会,回归大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3~6岁“独二代”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独二代”目前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教育问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孩子德智均衡发展需要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耿薇.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新课程研究,2012.

[2]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第10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最近妇联调查显示:中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000多万。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一直没有联系。

有关专家估计, 中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在逐渐增多。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 他们的子女大部分只能留在家里, 从而造成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了解甚少,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陪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甚少,也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但是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任性妄为。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完善。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欠缺,致使教师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第二,收费政策不合理。虽然国家规定不收中小学生的学费,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到基础教育费用少,学校更没能力改善办学条件。第三,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老师只重视好学生,忽略差学生,使他们产生自卑,厌学心理。

(三)当地政府关注度不够。随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日益浮现,当地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但是目前所关注的依然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性的对策,不能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另外,当地政府缺少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少相应的机构去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此外,没有相应的就业渠道,通过提供就业,减少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定,幸福的家庭氛围。

(四)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差异。从根本上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乡长期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区别看待,让他们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中接受不平等的教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是将孩子留在农村上学还是带进城里上学,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如果带进城里上学将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如高昂的借读费,并且不能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现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同时也关系到农村生活水平能否改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留守儿童本身、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校主导作用,发挥家庭辅助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掌握每一个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情感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担负起管教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涉及到三农、教育、劳动、监护制度等多方面综合问题,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构网络体系是必要之举。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才能更全面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个之间部门的有效协作。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1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

1引言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长期在外的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如果必须给它加一个时间概念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少年期之前的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东南部地区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都吸引了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相比城市以及东南沿海之地,我国西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则落后许多。正如前文所言,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劳动,这一群体长期与家中老人相处,甚至独自相处。众所周知,对于儿童而言,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教会他们成长以及做人的道理。长期的家庭温暖不够,甚至父母教育职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父母不在身边已经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也日渐严重。

2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问题一览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业问题。留守儿童总体成绩较差,而且存在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尤其是数学科目的成绩较差。就课堂教学而言,留守儿童的听课、受教育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无故旷课,等等。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不理想,不仅如此,作弊抄袭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其二,思想品德问题。在一线教学当中,多数老师都有类似经历,那就是在教学中,一部分留守儿童会有拜金主义的现象,甚至还有拉帮结派、顶撞老师的现象。当然这些问题并非只是发生在留守儿童中,但是总结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发生的概率更高。其三,心理问题。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心理问题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广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留守儿童时常打架斗殴,而另外一些则孤僻内向。然而,不论孩子们是用外放的形式还是内敛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都可以看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是存在显而易见的心理问题的。最后,安全问题。事实上,不管是学业问题还是思想道德问题,抑或是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我们都希望在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使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受到正常的教育。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保证孩子能够安全顺利地成长。父母在身边保护的时候,孩子们尚需面对安全风险。更何况,留守儿童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教学知识已经明显低于正常孩子的范围,这也是留守儿童教学质量缺乏的重要。

3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的原因

笔者认为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更在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监护。然而,多数父母在离家出门打工之后就忘记了要常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甚至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给了孩子钱就已经是尽了父母监护的义务。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可能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父母关爱的缺失不仅是孩子们学习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还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比一般孩子更加渴望爱,也因此会更加敏感,而这些可能就是之后引发更大问题的原因。第二,学校教育问题。不得不承认一点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学校师资力量差、教学理念落后、监管力度小等问题都给留守儿童教学问题的严重化提供了可趁之机。目前,农村地区的青年老师十分不足,多数青年并不愿意待在农村地区。青年老师的不足使得学校的教学理念不能够随时更新。现有农村地区的教师多数都是一些极为资深的老师,对于他们而言,监管的难度会十分大,这是由于孩子们的精力总会比年长的老师更强。第三,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别使得人们不断地向外迁移。但是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因为户籍等问题又不能够顺利地将孩子也带在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不得不在家留守。

4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的建议

要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依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只有三者有效配合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就家庭而言,虽然父母在外务工能够暂时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但是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中的其中一位起码应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即便不能够留在孩子身边,父母也绝不能抱有给了孩子钱就足够的思想,要经常关心孩子,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就学校而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安全。另外一个方面,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多做教师培训,鼓励资深教师业余学习;学校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多做班级文化思想建设;必要时,学校要聘请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就社会而言,城乡差距虽然存在,但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多多着眼于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此外,要从政策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予以支持。只有三者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结语: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只有三者同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

作者:杨志斌 单位:德保县那甲乡大雅小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端正办学思想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留守儿童是学校学生中的一部分,学校就有责任教育好留守儿童。明确学校工作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教育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当做己任。学校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多考虑留守儿童,尽量多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的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充分享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二、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格外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能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号召全体学生主动接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做朋友。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要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特别是遇到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多做他们的思想教育。耐心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会

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他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对于怎样教育好现在的孩子,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多数人都不懂,所以,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使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五、开通家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