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智慧管理

档案智慧管理

时间:2023-06-05 10:1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智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智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化;档案管理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146-02

1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经济效益。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第2篇

1.1智慧城市内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智慧服务;数字档案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97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来对纸质档案信息处理和加工,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查询及共享。因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档案信息载体、期限、利用范围等方面的使用限制,对档案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而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各方面的逐渐成熟,服务体系也应有相应层次的提升,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服务终会有一天不再适应档案用户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高级的服务模式来提供查档者的需求,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服务,能够提供更为主动,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使得服务质量、内容、形式更具有智能化的服务形式。

1 档案智慧服务的概念

档案馆对外提供的档案服务历程可以分为档案实体查询服务、档案信息服务和档案知识服务三个阶段,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档案服务的形式应该增加第四个:智慧服务。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基础,智慧服盏谋局适鞘迪值蛋钢识的增值,从创造性的角度讲,智慧服务提升了知识服务的深度,是对知识服务质量的提升。档案馆智慧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它代表着现代数字档案馆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是基于档案馆知识服务的一种新服务模式,通过基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嵌入式、启发式和协同式等智慧服务,帮助档案用户提升档案知识水平,最终实现档案知识的可持续实践价值。

2 档案智慧服务的特征

档案馆提供智慧服务的目标在于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从而实现档案知识产品的增值,档案智慧服务的特征是以档案知识运用为根本,以知识创造为核心,以知识团队为服务对象。

2.1 档案智慧服务的根本是档案知识运用

在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档案信息是基本信息源,知识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后得到的抽象性产物,智慧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加工生成知识,从而生成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档案智慧服务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有档案信息生成知识,再由知识激发智慧,从而提供高水平的智慧服务,所以,智慧服务的根本特征就是档案知识的运用。

2.2 档案智慧服务以知识创造为核心

档案知识服务是指从档案馆的各种档案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档案用户的需求将知识提取出来,而档案知识的提取过程就是档案知识的创造过程,它是在档案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档案知识重组和再造,形成用户需要的档案知识产品的过程。而档案知识的重组和研究涵盖了档案馆员的创造性劳动,这种智慧劳动使得档案知识产品产生了增值。

2.3 档案智慧服务以知识团队为服务对象

数字档案馆背景下的智慧服务不再单单强调个人的知识创造和个别用户需求,它更加注重的是团队观念和创新意识,开展团队服务。档案馆知识工作者依靠所在团队来组织档案知识生产和提供档案智慧服务,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可以向团队提供知识,将知识智慧贡献给知识用户团队,从而实现当那智慧服务。

3 档案智慧服务的内容

档案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注重的是当那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由于档案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其价值只能体现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在数字档案馆的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以档案知识为根本、利用馆员智慧创造档案价值。

3.1 以单位决策支持为导向的智慧服务

档案知识工作团队以所在单位决策需求为导向,为知识用户提供相关的个性化服务和专题服务,就是通过特定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知识的加工和分析形成相关的知识产品从而为所在档案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而提供的决策支持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服务的层面,更应该是在档案元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基础上的创造。而数据挖掘也称为知识发现,是从档案数据库中获取用户需求或者感兴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从数字档案馆信息数据库中发现并提取这些隐性信息,帮助决策者找寻数据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产品,从而为知识用户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2 基于科研为导向的智慧服务

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为科学研究提供智慧服务,是档案知识服务的核心。档案知识服务团队可以配合科研人员关注某一学科或者科研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对该科研项目的涉及到的相关档案知识进行评价和提示,通过档案信息数据库对该科研项目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专题知识服务。为科研提供智慧服务的根本在于基于科研项目需求的档案知识挖掘和相关专业分析。

3.3 以产品研发为目的的智慧服务

各种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它们的根本目的就是研发新产品或者创造新技术,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可避免的需要借鉴以往产品研发经验,这就需要用到相关产品的档案信息,而档案智慧服务则可以根据研发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总结内在规律,将档案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创造性的增值服务。

4 档案智慧服务模式

4.1 基于信息整合的智慧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档案信息共享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信息也越来越多,档案用户在没有相关检索关键词的情况下想要找到需求的档案信息难度变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根据档案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归纳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4.2 基于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模式

在数字档案馆背景下,档案资源和档案服务对象都有着显著的多样化趋势。因此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引导用户需求,通过研究用户行为和习惯与其进行双向交流,设计出用户期望的个性化服务模型,主动为其提供特色服务。

4.3 基于网格技术的主动推送服务模式

网格是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目的是实现在全球因特网范围内按需共享和整合各种资源,除了通常的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外,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有效聚合与广泛共享是网格区分于以往共享技术的本质特征。这种技术使得档案信息整合和共享更加容易实现,通过网格技术可以对档案用户在大数据环境中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找出用户的共同偏好,再将这些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通过档案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介将这些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

5 档案馆对外提供智慧服务的途径

5.1 构建基于智慧服务的综合性技术平台

要现智慧服务,首先要构建以数字化档案资源为基础, 以档案信息用户需求为中心,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技术平台,平台要综合集成档案馆的门户网站、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等。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和安全级别不同将其概括为两个服务保障平台:基于单位内网的综合档案服务保障平台和基于外网的综合服务保障平台。而数字资源建设是平台构建的保障,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是智慧服务的核心内容,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数据资源、自建的原生数字形式的数字媒体资源、智能抓取与整合的网络档案信息数字资源等。

5.2 强化培训,培养智慧档案馆员

档案智慧服务是由档案馆员、档案知识和档案用户三个要素组成,档案馆员是智慧服务的主题和灵魂,是档案馆最重要的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都需要馆员来动手操作,因此,打造一支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档案馆员队伍是数字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培训使得档案馆员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能够利用不同途径和手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将最新档案知识信息提供给所需求的用户。

第4篇

[关键词]集体智慧 协同进化 知识共享 技术平台

一、引言

集体智慧是由于合作或者竞争而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分享的、团体的智慧。它不是个人智慧的简单加和,而是个人智慧在系统的相应层次中不断交互所涌现出来的,体现的是个人智慧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效率。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现代企业单靠个人力量难以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需要聚合多方智慧形成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取得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目前关于集体智慧平台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外学者,主要采用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如希腊学者Lykourentzou等人提出了CorpWiki系统,利用Wild技术促进组织对员工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利用,发展集体智慧;美国的Tom Gruber则提出了名为RealTravel的集体知识系统,该系统集成社会网与语义网,它将社会网的集体智慧和语义网中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聚合个人参与和结构化信息来创造价值;韩国的Nyamsuren和Choi针对在web 2.0上的大量基于语义的本体信息资源整合问题,将集体智慧与本体工程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基于简约上层本体的便于在web 2.0应用中使用的信息整合策略。以上研究要么针对单个企业内部,要么针对web2.0整个社会网络,但都没有从企业网络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企业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只有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协同进化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出支持企业协同进化的集体智慧平台解决方案显得迫切而重要。

二、集体智慧平台设计原理

1、与传统知识管理系统的区别

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一般基于某个组织构建,且其重点也是落在公司所擅长的领域,而集体智慧平台的设计将覆盖范围扩大到企业及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员工、股东、合作伙伴、政府等,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想要的信息,也可以进行知识交流分享。

2、与通用社会网络的不同

集体智慧平台的重点在于知识分享与智慧聚合,与社会网络的仅仅保持用户便捷地接触网络的功能有很大的区。用户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评论、评价问题或者答案。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搜索和匹配找到志趣相投的其他用户,组成兴趣组,这样的兴趣组使得他们能够参与讨论并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知识。

由于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在专业知识的组织方面具有局限性,个人智慧的潜能经常被弃之未用。建立一个基于社会网络观点的集体智慧平台可以大大扩充传统知识管理系统获取知识的范围,此外还可以清除阻止人们交流分享的障碍。因此,将社会网络的观念植入到集体智慧,面向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设计和构建一个全新的以社会网络为核心的集体智慧平台,允许不同领域的用户深入了解自己的智慧潜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和热情为集体智慧作出贡献,贡献的覆盖范围包括从提出可以被其他用户解决的简单问题到设计、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

三、集体智慧平台框架模型

1、集体智慧平台基础架构

集体智慧平台构建的目标是实现信息挖掘、知识分享和智慧聚合,并到达支持平台参与对象协同进化的目标。平台需实现从海量Web网页信息资源中高效提取有效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处理后将有针对的有用信息提供给用户。

如图1所示,集体智慧平台的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Web数据资源层、平台基本功能层、平台核心组件层以及平台接口层。

在集体智慧平台上,Web数据资源的来源基本上分为两种:最终用户和专家(研究人员)。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最终用户还有更深层次的划分:一般用户、企业用户、合作企业用户等等,根据其身份定位不同进行不同的权限划分。

平台功能层囊括平台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包括本体管理、权限控制、匹配映射、资源挖掘和推荐管理。集体智慧平台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本体来管理用户的智慧,通过主题划分将不同的智慧进行归类,构建智慧本体实现领域知识建模,采用OWL语言进行智慧的描述。通过本体设置实现不同用户的权限分配功能,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分类,标记其能访问的智慧主题,并将标记主题与本体中的类别进行匹配映射,将匹配映射结果推荐给相关用户进行权限内的访问或操作。除此之外,集体智慧平台还具有智慧挖掘功能,对用户的历史印记、博客、留言以及相关解答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并将相关的挖掘结果进行聚类,挖掘结果也会添加成为智慧本体相关主题的实例。

平台组件层是该平台的核心部分,基本组件有:用户个人档案信息搜集组件,实现用户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搜集;博客组件,管理用户的相关博客,并进行博客主题分类,方便用户搜索相关主题的博文;群体组件可以实现用户好友的划分,进行相关群组的推荐等功能;问答组件则是该集体智慧平台的核心组件,是实现知识分享、智慧涌现的关键组件。

接口层包含两个接口:用户接口(User Interface)和应用接口(Application Interface)。用户能通过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开放的通用借口来访问集体智慧平台中的相关应用。

2、集体智慧平台核心组件

(1)个人档案信息搜集组件。集体智慧平台通过抓取用户的需求和兴趣等信息来建立用户个人信息档案,使得系统能够辨出用户的专业方向,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个人信息档案,平台对Web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包括信息组织(使得问题能够准确地分类到它最可能属于的类中)和解决内容的语境歧义。例如,基于用户的搜索记录抓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类列表,平台可以主动向用户列出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同样平台利用用户感兴趣的领域来将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自动划分到所属的类。有两种抓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方法:显性地抓取或隐性地抓取。用户个人信息档案的显抓取是通过用户注册程序或是用户自己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档案来实现的。隐性抓取则可参考挖掘用户偏好的方法。

(2)博客组件。用户可以使得他们的个人博客对大众或好友开放。除了能够帮助平台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外,博客组件还为平台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便用户能够获取新的智慧。每篇博文都可以通过关键字来标记博客所属的领域。标签可用于支持快速响应和搜索,而自动标签则支持文本的自动分类,一

旦用户修改或者移除某些建议标签,自动建议功能则会将这些动作之间的关联关系反馈给系统。利用自动学习工具,系统能够根据历史建议结果和反馈结果提供更为准确的分类信息。博客组件的自动标签功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标记他们的博客条目,有助于知识的高效共享,形成集体智慧效应。

(3)群体组件。用户可以在集体智慧平台上创建自己的群组。群组允许用户参与讨论、上传消息或者分享文件等,也允许用户联系在某一问题上与其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组成员。除了公众群组可以对大众开放外,群组还具有隐私功能,这样的群组是需要群主邀请才能加入。在私有群组中的成员可以接触到群组内部的消息内容,非群组成员无法得到。

当某些员工的工作性质相同时,他们可能有相同领域的问题或者经验知识。若专家需要重复回答不同提问者相同的问题时,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群体组件允许用户按工作部门构建领域群组,系统会在用户首次登陆时对其工作的部门进行记录,其内部的自动反馈功能会将此登记的工作部门作为默认群组推荐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是否加入该群组。群体组件具有为用户自动匹配所属群组中高级用户的功能,作为好友推荐给初次使用者,允许初用者与高级用户或者专家建立联系,使得其提问或者反馈更加高效便捷。

(4)问答组件。问答组件允许用户提出问题和解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是信息交流的窗口。问题根据其不同的类被归类到不同的目录或子目录,问答组件为用户提供详细的目录信息。此外如同博客组件、问答组件也提供标签功能,方便用户检索相关信息。当用户提出问题时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常用标签来进行标注或者使用标签编辑功能来自定义标签,从而使得系统能够正确将问题归类,方便看到问题的人准确解答。

第5篇

目前很多智慧城市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境地中,亟待从根本上打破条块分割格局。

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需要整座城市从上到下进行整体统筹布局,将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现阶段,各地纷纷建成的智慧城市很多都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境地中,亟待从根本上打破条块分割格局,从认知、舆论、政策和法规等方面培育信息共享交换和智慧应用的生态环境,并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在更大的格局上适应和推动地理信息的智慧应用。

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受到好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客户与城信所一起,建起了长期运行维护的专业队伍。如北京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合作企业的长期投入成为现实意义上的运行中心;宁波规划地理信息中心与企业的合作运维;寿光市政府和国土局要求企业入驻,协助推进共享平台应用。他们的成功秘诀就是:从重视打造“造型”到重视管理“运行”。

目前,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剧增、交通拥堵、产业能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公共安全问题等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

10多年来,星球数码在6个省级平台、4个省会城市平台、3个计划单列市平台等100多个城市,积累了百余个应用案例。

在面向公众的智慧应用方面,建立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及时全面的信息采集,准确权威的指挥协调,快速高效的问题处置,建立了社会治理与公众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基于人口数据分散、未能有效整合,信息传递不畅,不能综合协调与共享和流动人口数量大、村民回迁造成的社会管理问题,实施智慧人口管理。“智慧人口”综合服务平台集合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基础数据,可实现人口数据的空间可视化管理、精准管理。公安、流管、计生、社保、民政等部门,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人口数据的比对整合、共享交换。如基于地理位置对老年人或婴儿等的分布做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现有的福利院、卫生所、幼儿园等基础设施的分布,可以辅助领导的资源配置决策。

另外,对特殊人口信息可全面展示,如基本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人口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密切结合,能实现“人入户、户入房、房上图”的定位、查询、展示统计分析,同时还能实现在移动端的人口数据管理。

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商、社区志愿者、周边企事业单位等构成服务网络。帮助老年人实现网上定购日常服务、特定服务和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相关需求。

面向社区高龄老人、行动不方便老人、空巢老人等,将服务项目作成生活照料、老年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信息咨询等6 大类47 小项列表,供老人选择。如长阳智慧社区关注与老年人相关的健康档案、电子化的病历文书、日常监测的设计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顶层设计始终围绕服务于老年人健康这一大前提。统筹健康信息资源,强化制度、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健康档案、居家监测等三大数据库。充分调动产业力量(社区服务商、社区志愿者、周边企事业单位等)和民间智慧,实现心理评估、体检预约、健康监测、康复运动指导、金融服务、慢病管理六大社区养老健康服务的提供,形成覆盖长阳镇高效统一的为老服务网络,实现全程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的业务应用联动、信息共享和有效协同。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 信息建设 传输协议 科学化

在电子政务信息库的完整性建设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电子信息材料的挖掘,利用业务流信息生成器大数据挖掘工具,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库的深度建设。在政务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重视信息门户对应分类准确性建设,通过丰富信息资源共享库的方式,提高信息调度的整体效率。在数字档案管理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地做好储存设备的扩容与升级工作,在数字档案信息库的库存量开发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地完善档案信息的抓取链条,实现不同部门的资源类信息共享建设,通过与不同的部门进行资源交流,扩大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量。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档案的社会服务目标建设

强调事业单位数字n案建设服务于政府的工作目标追求性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开展工作,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的市民群众。在信息资料共享性建设活动中,应该保证数字档案建设工作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各类社会组织,为我国国计民生的科学事业服务。

在数字档案建设的集成应用层资料类型开发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交互服务系统通道建设工作。强化地方性政务办公凭条的数字档案版面建设,满足地区间网络访客信息浏览活动的需要。在公共服务类门户网站的打造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注意档案资料信息版面整洁性建设,通过页面布局优化和链接科学设置的方式,提高档案类数字信息的可读性。在智能门户网站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信息资源平台的协调性建设工作,打造智慧型的可追溯性较强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平台。在数字档案建设活动的综合应用体系功能开发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行业应用层功能开发工作。从电子政务管理界面优化的角度入手,提升各个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字信息处理效率。强调对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和硬件材料的升级建设,实现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的高效联网升级。在数字档案系统的资源类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地做好智慧信息收集工作,对基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为了保证基础类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到一线环境中,进行第一手数据信息的挖掘工作。采用专用的办公软件,进行大数据资源类信息的检索,实现数字档案材料的智慧整理。

二、信息时代构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高效处理系统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科学化建设,提高部门信息共享效率

强化数字化档案整理效率提高,技术人员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进行电子档案深度管理模式的探索。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将日益繁重的信息录入和调取工作精简到最低水平,切实提高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档案系统化建设中,应该认真落实践行电子档案的规范性建设,提高档案文件著录工作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电子档案文件级著录软件平台系统。促进数字档案系统的科学化建设,技术人员应该从实现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角度出发,建立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的资源共享平台。

在数字档案在线信息门户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可以在官方网站上进行信息速递版面的扩大化建设,注意信息资料的更新,坚持对于数字档案版面进行每日实时更新,让更多的访客利用互联网工具,都能够及时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在业务流程生成器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进行数字资料的整理分类工作,对成果专利进行综合介绍。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筛选建设,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格式,满足不同资源渠道的信息请求。工作人员在日常数据处理活动中,应该较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建立高效率的数字档案信息渠道。建立标准化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规则,对于部分保密性要求比较高的文件,应该进行文字类信息的加密处理,从而保障数字方案建设的安全。及时地做好数字档案材料信息的备份工作,实现数字档案管理的稳定性建设。

(二)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档案建设

利用大数据信息档案处理的理念来规范数字档案建设,通过强化落实政策法规体系的方式,实现组织领导体系对于数字档案建设的有效领导。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可以从集成应用层数据资料开发的角度出发,提高资源类信息交互服务的工作效率。

为了确保数字档案库的信息安全,可以采用安装秘钥保护的方式,对采集来的数据资源进行智慧保护。并且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地方进行智慧鉴定,强调信息之源库的智慧服务和智慧监督。数字档案建设项目负责人应该每周一次,对库存信息进行抽样检查,对于不准确的资料信息应该进行及时的剔除,并且要对随意采集信息却不加以验证和甄别的行为进行批评。

(三)变革数据处理方式,实现三网融合资源建设

强化电子档案的深度整理模式建设,利用三网融合等资源处理技术,显著提高文件著录的规范性,实现数据处理层级细分,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在数字档案网络服务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变革传统数据信息处理方式与当前工作环境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数字档案信息网络服务活动中,利用三网融合基础提高档案建设的工作效率。在数字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工作方法的发明与创新,及时地进行三网融合技术与档案处理工作的对接。使用三网融合技术,提高电子档案文件级著录工作效率。针对电子档案文件级著录工作进行在实际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操作中,重点开展合理的工作规划化和标准实践工作。由于档案文件扫描需要使用两种类型的激光扫描仪器同时工作,才能够实现不同宽度的文件用纸信息的准确录入。由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系统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保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档案数字化系统的推进过程中,扫描机器的一次反应时间比较慢,对于一整本卷宗资料,机器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扫描处理。并且,由于这些档案材料在纸质管理时期是已经装订完毕的,然后通过粗线装订的形式,将整本文件装订在一起,用硬纸盒套装,形成一个独立的时间编集的文件档案集合体。

在三网融合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的基础设施共享网络建设工作,从而在更加宽广的信息通道中体现信息资源处理的效率。在基础服务层信息功能开发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数据应用技术服务的深度建设,从智能分析技术深层建设活动中,积极地运用虚拟模型技术,实现物联网与云计算信息处理方式的高效对接。

(四)建立标准采集规范,提高档案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提高档案资源建设的实用可行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字标准采集规范,从机制保障的角度出发,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在主体性的资源信息库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强调阶段性的档案建设统筹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满足档案材料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建设。在档案建设活动中,不仅要提高档案建设的特色性和安全性,还要提高档案材料的实用可行性。

坚持数字档案智能决定的信息处理方式,满足标准地域环境的资料信息处理的公共性和系统性建设。在数字档案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档案信息库的整体设计工作。从数据标准的规范使用来说,技术人员应该使用符号库存资源,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使用数据整理防范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据源选择法,进行多种要素表示方法的档案建设。在数据资源的分层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档案信息的编码设计工作。强调数字档案的属性设计,下载最新的符号库资料,实现新数据生产型建设。提高数字档案建设的准确性,应强化数字资料的监理验收工作开展。在数据监理方案处理活动中,应该及时地根据材料验收情况出具数据检验报告。

三、信息时代开展数字档案建设的数据监理和纠错控制分析

在数据监理验收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档案属性合理性检查工作,从空间合理性检查建设的角度出发,实现接边资源信息的容错率控制,运用云数据检查的方法,对档案建设数字的质量跟踪核对。

在空间数据库的信息开发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数据动态实时更新与系统维护工作,强调数据入库整体归纳信息处理。重视档案利用效率提高,在组合查询窗口优化建设的活动中,强调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优化档案管理的方式,体现查阅管理的便捷性。在查阅管理活动中,应该时刻关注民生类需求,从而体现民生档案数据库服务的价值。良好的档案数据库入口设计,能够方便快速的进入,并且查询人员能够方便地查询到需要的数据,数据库可以防止不一致的数据变化,进行自动纠错和系统漏洞补缺的相关操作。以前的传统设计系统,用户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想要查找自己需要的数据时,要么是很慢,要么是根本查不到想要的数据。因此,技术人员在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对冗余文件进行剔除,防止由于关键词搜索不一致导致的数据或者修改指令下达不够准确的问题产生。在删除数据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剔除错误地址的相关信息,从而保证系统资料库的纯粹性。应该对一些数据来源进行纠错,对于比较容易校正错误的数据,应该进行简单和大范围的更改。

四、结语

为了提高数字档案建设的效率,应该按照分工化、标准化和开放化的建设原则开展工作,实现数字档案建设的专业性。在数字档案信息库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坚持满足需求牵引的需要,根据每个月资源信息采集的主题开展文件档案库的深度建设,实现各个部门的远程系统联网,从而有效地提高成本效益。在数据档案处理的活动中,坚持分层优先的原则,提高资源信息处理的科学系统性建设效率。在网络信息化和文件资料数字化的时代,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推进工作,用新式的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通过不断地革新和深入的发展数字化系统,推动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馨塘,马含曲,佟海青等.运动员身体机能数字档案建设初探[A].第三届全国体育院所实验室管理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

[2]陈义德.浅谈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2,(06).

[3]杨海兰.浅谈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兰台世界,2013,(Z1).

[4]吴加琪.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建设原则、顶层设计及推进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5,(01).

[5]毕传龙.数字文化遗产和口传史诗数字档案建设――“第五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4,(05).

第7篇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

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4)多范围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智能化;资源共享;开发利用;安全管理

智能化、信息化是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2015年5月山东省威海市按照“市域一体、统一架构、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并投入运营了智慧城建档案管理平台,实现了以建筑物为核心,提供从地上设施到地下管线,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从电子文本到测绘数据等复合型信息查询和利用服务。作为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基层参与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推进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山东省威海市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4年10月,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威海市依托市云计算中心,采用4G移动APP、二维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投资350多万元建设了“智慧城建档案管理平台”项目,并于2015年5月投入试运营。该平台先后搭建“智慧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智慧城建档案数据中心”等模块,对各类城市建设数据进行互动型、智能型、动态型采集、处理和存储,实现共建共享,为领导决策、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道路挖掘、建筑拆迁、抢险救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特别是在地下管线管理上,平台采集了全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6大类、共计13994公里管线数据,基本摸清了全市地下管线“家底”,有效避免了盲目施工造成对地下线路的破坏,为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当前档案智能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普查工作协调难度大。

城建数据信息采集是档案智能化管理的第一步。城建工程涉及到多个管线单位和政府部门,国家层面缺乏相对细致的法规制度,没有一个联合机制,这使得档案资料特别是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难以顺利实施。一直以来,全国各地档案普遍缺乏完整连贯性,市政管线档案入库率低,有重建设、轻档案的现象。如,某地自来水管改道,施工队在改道工程结束后,并没有在覆土前通知相关单位来进行测量,或者未把更新信息告诉测量单位,普查就难以有一个客观的反映。这种局面急需建立统一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管线数据利用和更新。

(二)数字化投入成本高。

档案资源实现信息化、网络化,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经济实力。包括配置高容量的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摄像机、复印机、打印机等档案数字化处理设备,构建档案信息处理的硬件环境。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经费投入少、设备更新慢等问题。许多基层档案馆专用计算机容量低、配置差,多以单机版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为主,网络化建设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还是对档案手工管理工作的简单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三)政策规定及标准体系少。

档案智能化建设是对传统档案工作的一场变革,是一项全新技术,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保障。如网络环境下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档案系统应用软件等都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标准可循,形成有效的档案存档和利用的完善机制。虽然一些地方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正在积极尝试,但目前行之有效的制度少之又少,在业务操作上缺乏科学规范的执行标准,且在档案资源开发中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法律风险。

(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作为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集散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在推进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基层档案馆虽然也采用了机读、电子检索等信息化手段,但管理观念却没有相应提升,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档案接收、立卷、存储、查阅几个环节,重收集归档,轻开发利用,在满足群众需求上手段和方法不多,没能充分让“死”的档案变成“活”的信息。

(五)网络安全可靠性不足。

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使档案管理应用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查阅和使用。但很多档案信息涉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涉及经济技术秘密、涉及社会秩序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档案部门如何在强调档案保密、重视档案保密的前提下,加大档案开放利用力度,处理好网站档案开放利用和档案保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加强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档案资源收集联合工作机制。

没有一个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联合机制,智能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信息普查、收集难以顺利实施。基于当前各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级别不高的现状,建议由各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牵头,把各建筑物、管线等权属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日常化运作联席会议,共同推动综合规划编制、施工管理、竣工测绘等涉及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档案资源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并在市场化运营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确保在计算机软硬件配备、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局域网的建设、与政府网的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利用)、信息化工作流程等方面持续投入。特别是加快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的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现有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收集、科学管理、系统开发,真正让社会利用者有据可查、查必有果,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利用服务。

(三)加快完善档案智能化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调研力度,加快出台相关规划、法律、规章和规定等,在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声像档案一体化管理、馆际间异地数据备份、灾难恢复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工作规范和责任机制,为推进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立法依据和指导标准,推动城建档案智能化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城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以推进档案智能化建设为契机,切实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加工手段,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从文献资料的收藏、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开发和提供者。要想方设法使档案利用更方便、更快捷,提高社会各界利用城建档案的积极性,从而让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五)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安全管理。

第9篇

又到了每年期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学校老师可忙啦,每个人要整理年终考评材料,整理出来,打印后装入个人档案袋接受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的检查。每每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开学初的时候,学校总务扛着一箱的A4、16开的纸张到学校来,分给学校的各个处室……紧接着传来了某个处室打印机改连供,打印机又用坏了。

为何实行无纸化办公,绿色办公这么多年来,一些单位部门纸张使用不减,反倒是有回潮的趋势呢?是网络化办公遥不可及,还是有别的一些原因呢?

有首歌唱道: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我觉得这首歌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我对智慧教育的渴盼和期待。智慧教育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可能是略有耳闻。但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当中,对智慧教育这一概念还存在较大的困惑,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需要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企及。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是观念没有得到转变、更新,再多的、再先进的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记得学校每逢诸如元旦、寒假、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就得疯狂复印“致家长一封信”,分发给学生;期末复习考试,各个技能科就要编制试卷复印后发给学生作答;遇到开家长会,要发请柬给家长们,甚至逐个打电话通知;技能科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向班主任或者教导处索要等。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得耗费多少资源和精力!表面上看,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不都是构成校园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何不用一个系统或者平台来进行便捷的、智慧的管理呢?

说到这些,一些学校领导总认为,搞这个成本太贵了,意义不大,性价比不高。其实,我省教育厅已经在2013年初的时候提出教育云服务,搭建了云服务平台,为广大基层提供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云服务。但是基层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统一落实管理,认为已经有了相应的设备资源,放弃这些再使用新的服务,有些浪费。一些原本拥有网站资源的学校依旧进行着各自的管理行为,各自解决。虽然这些学校拥有了网站,但也只是用于一些简单的网络办公,校内新闻的等,没有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我深深感觉到智慧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心仪的智慧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系统服务支撑体系,她能够进行多角色的沟通互动,能有效地对资源共享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沟通的网络环境

通过一个平台能够系统地管理家长和教师、教师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能及时得知家长的讯息,家长和教师能及时互动,家长和教师也能从学校获取各自需要的资讯。

2.安全规范的资源共享平台

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数据库系统。而且,每位教师能够在需要的基础上了解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成长信息。每一级行政机关检查部门都能便捷查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状况,考核教师的各项绩效指标。

3.便捷的教学互动系统

第10篇

触摸医疗 智慧健康

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满足人们的期望。医疗行业需要迎接三大挑战: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现状,而这些挑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够均匀。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从跨国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到本土方案商华为、曙光、东软、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强势挺进医疗市场,与以天健科技、西安华海、浙江联众、广州怡捷、中域海量等为代表的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纷纷争抢新医改带来的商机。GE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也纷纷进驻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IBM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程,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华为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联动协同;同时有效的实现患者、医生、医院,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沟通。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之下,华为智慧健康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让智慧医疗走入寻常百姓家。

技术为基 完善医疗

智慧医疗的实现需要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其关键技术分布于物联网体系中,涉及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涉及到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的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处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得,并实现检测对象数据的准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在网络层通过信息互通类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上传工作,实现用户和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写作的数据沟通渠道,并及时给用户提供必要的响应。在应用层,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监测数据的开放提供做好准备。

智慧医疗一直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医疗作为IBM沃森最早进入的应用领域,2011年8月开始,沃森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医疗机构“实习”了。沃森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直接阅读医学文献和各种医疗文档。除此之外,沃森还具备学习能力,它可以从医生看病的活动记录中学到相应的经验。由于具备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获取经验的方式,沃森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医学专家系统。

医疗行业的数据量大而且类型复杂,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信息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其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就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甚至帮助相关研究机构实现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新。英特尔公司的开放架构大数据平台是英特尔针对医疗行业用户开发的。它由双路至强处理器和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组成。英特尔双路至强处理器能够实现对存储子系统的优化,可用于打造存储服务器,支持横向可扩展存储方案。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是专门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需求开发,且针对英特尔至强平台进行了充分优化。

关注民生 智慧未来

第11篇

数字医疗只是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 部分,目前,辽源市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造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新模式,形成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辽源建设通过各个基础设施项目和应用项目的建设实现,累计完成投资10.47亿元,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系统。未来的辽源将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使政府、企业、市民深切感受到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安全、便捷。

率先打造“数字辽源”

从2011年开始,辽源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数字辽源”工程,积极吸纳大唐移动、软通动力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落户,为“智慧辽源”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软通动力、大唐移动、吉林移动、吉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的入驻,使“数字辽源”建设拥有了完备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辽源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在数字城市、基础网络、信息兴业、信息兴农和信息兴教五大工程开展深度合作,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在辽源建成并启动运行,使“数字辽源”建设的应用项目全部具备了运行条件,重点规划的38个基础应用项目中,数字工商、平安城市、数字交通出租车监控管理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数字医疗完成了系统框架与功能建设,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完成系统建设工作。

监督指挥系统可以对城市资源、事件等进行统一的指挥,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定位,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了政府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011年就开始着手开展的数字城管工作,依托辽源市应急管控指挥中心这一平台,将平安城市建设、城市三维管网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城市气象系统等建设成果纳入其中,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敏捷高效处置。

数字城管系统实现了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上对数字化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数字城管”还对城市安防、交通指挥和应急调度等综合环境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系统集语音与GPS定位于一体,可以将不同频段、不同制式、不同地区的通信终端互联,从而保证用户能够跨地区、跨制式的统一指挥调度,对于相关问题处理极为方便快捷。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搭建完成,搭建的五大平台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的重复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自然灾害预报等部门提供支持,提高政府的决策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此外,辽源市的医疗电子档案系统已经搭建完成,正在进行数字医疗的第二期建设。数字工商系统已经搭建完成,食品安全移动信息机、云计算平台,采用统一的移动信息机对商品进行销售,销售数据通过无线GPRS传输到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平安城市方面,通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治安案件有不同比例的下降,交通方面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比例下降很多。民生服务方面实现了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食品安全实现了工商部门与食品经营业户之间的零距离监管。文化教育实现了学生之家长、老师实时的交流,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数字辽源”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定步伐。

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

2013年8月,辽源市被确定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的综合试点。“智慧辽源”建设在“数字辽源”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信息兴农五大建设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辽源各方面的优势。目前,辽源市已经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累计投资14.07亿元。

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推进的云端下中小企业协管平台、CPK智慧城市安全研发中心和东北袜园“智慧园区”项目已经上线应用,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平台。

社会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服务网全面开通,电子监察系统启动运行,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政服务提质提标。“数字工商”项目已完成流通环节网络系统建设,覆盖到全市所有的食品批发业户。

辽源市的平安城市管理系统在吉林省率先完成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服务系统整合。辽源市“治安交通卡口监控”系统投资3300万元,共安装1477个高清视频监探探头,建立了666个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可以对所有进入辽源的车辆实现自动报警和轨迹追踪,实现了所有公共场所点位视频资源的网络化管理。辽源市成为吉林省首个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的地级城市。

城市管理方面,数字集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通讯平台、智慧餐饮监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智慧安监系统开始建设,目前,综合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已经完成安装调测,形成业务承载能力,应用项目具备了运行条件,数字集成平台建设完成,数字交通系统建成城市出租车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市1500台出租车的GPS定位监控管理。

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于2012年8月末完成。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市体验中心于2012年9月末投入使用,地下管网普查、城市部件调查和三维建模工作也已经完成,数字社区启动建设。

民生领域,辽源市启动实施了“智慧医疗”、“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市民“一卡通”、“民生账单”、”智慧教育”等系统。住建部最新一代“一卡通”秘钥管理系统已开通,第一批共发放5万张市民卡,安装布放公共车辆刷卡机400台、商户终端100台。可实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图书馆查阅、存储居民医疗健康档案、精确提送生活信息等功能。

目前,辽源市作为全国首批市民卡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全国35个城市在公共交通、水电气、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消费服务的互联互通。

智慧辽源建设未来规划

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期为3-5年的目标,辽源市智慧城市按照“协调资源、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广泛试点、率先达标、复制推广”的原则,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多方面有步骤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争取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住建部规定的创建目标,达到国家三星级示范城市验收标准。

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到2013年底,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云计算中心、软件产业园、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市民一卡通等工程,初步建成资源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智慧城市运行支撑环境,实现宜居、宜业的“智慧辽源”。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模式均发生极大变化,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成为时代主流。高校档案管理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方向,初步建成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架构,但仍面临不少细化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进行系统化互联网+建设,整合互联网+技术优势,为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

1.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倒逼机制

各高校档案建设信息化管理出发点不同,各具特点,有的高校档案信息少而精,或大而全。但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呈现几何级趋势激增,高校档案信息数量及传输速度发生极大变化。基于此背景,对于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简单的信息化管理难以满足高校档案工作需求,甚至远远不够,而且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还会存在重复性、局限性、片面性。同时,互联网+高校档案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个性化需求,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满足多样化、深层次的信息需求,这就使得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倒逼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交汇共享,深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融合互通改革与创新。

2.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路径

2.1紧跟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步伐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应紧跟互联网+步伐,奠定互联网+高校档案基石,各高校应基于国家互联网+战略从顶层设计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整体规划,促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相辅相成,搭乘国家互联网+战略“东风”,真正实现互联网+高校档案有所为,有所获。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高校教育总体规划,制定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专项规划,积极谋划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功能需求,开发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办公系统,设计并建设高校电子档案中心、数字档案中心。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加大互联网+投入,奠定互联网+高校档案发展物质基础,整合高校档案智慧服务和管理,借力互联网+时机,积极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掀起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新,争得高校档案互联网+新席地,实现互联网+高校档案“借船出海”。

2.2深推互联网+高校数字档案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深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创设丰富鲜活档案信息资源,为高校档案管理提供“活”源泉。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建设数字档案。第一,从顶层设计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彻底打破高校各部门档案资源壁垒,统筹高校档案资源的归属及流向,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集中管理,建设高校档案大数据中心,构建高校档案信息化共享机制,建设高校统一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第二,稳步推进高校档案互联网+数字资源战略,实现数字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第三,大力建设高校档案互联网+备份抓手,做好高校数字资源储备管理工作。储备高校档案数字资源必须做好档案资源信息登记备份工作,尤其要注重有价值数字档案资源的储备,应备尽备,尽可能多的储备数字资源,高校可以结合数字档案资源储备需要,设立高校数字资源登记备份中心,建设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宝库。深推互联网+高校数字档案建设,通过鉴定、解密高校档案,为互联网+档案管理提供活源泉,为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输送源源不断资源,满足高校档案服务需求。

2.3建设互联网+高校档案服务平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应引入互联网+思维,遵循互联网+用户至上思维和法则,为高校提供便捷、快速、优质档案,建设互联网+高校档案服务平台,开发建设高校档案微信、微博

等互联网背景服务平台,为高校档案工作者提供最大限度便捷服务。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借助互联网+智慧档案建设契机,全面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智慧服务平台,建设高校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升级改版传统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尤其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高校档案服务门户和微信平台,拓展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为高校档案工作提供信息查阅、决策分析支持。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功能,通过系统性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和数据库,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改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低效、重复等问题,增强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应把握互联网+机遇,吸纳互联网+创新点,紧跟互联网+高校档案信息化步伐,深推互联网+高校数字档案建设,建设互联网+高校档案服务平台,真正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和互联网+深度融合,促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落地生根,开启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新篇章。

作者:郎志英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