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记叙文的写法

记叙文的写法

时间:2023-06-05 10:1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记叙文的写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记叙文的写法

第1篇

一、首先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快乐而丰富多彩的生活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给我们提供写作素材,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娱乐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娱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慢慢了解社会、亲近社会;在娱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会与人交往;在娱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增长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所以家长和教师应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尽情地娱乐和玩耍,而不要过多的干涉限制孩子们。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家长要有一颗童心,要和孩子做朋友,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这样孩子的阅历才丰富,见识才广阔,写作文时才有话说,文章的内容才丰富而不空洞。

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要让孩子广泛阅读,博闻强记。

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们一生都受益无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两句话讲的就是读书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爱读书的孩子作文往往写的比较好,就是这个道理。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不但会帮助孩子们积累写作素材,增长孩子们的见闻,还能塑造孩子们完全的人格。所以,笔者认为广泛而深入阅读那些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快速提升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

三、掌握写作技巧,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快速提升作文水平。

笔者曾认真研读了李凌导师的《简妙作文 一学就会》,非常欣赏李老师的“简妙作文法”。这种作文方法简单易学,写出来的作文无比美妙。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把李凌导师的这种作文方法简单介绍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简妙作文开头的写法:扣题 ,定位 和引下文。扣题,就是把题目中重点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定位,一方面是指确定写作范围,另一方面,也指完成情感定位。引下文,即为什么这样说?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最好是在段尾,用一句含而不露的话语,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爬天都峰》的开头: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扣题:爬天都峰

定位: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透露出喜悦的心情)

引下文:天都峰高不高?一路上有什么见闻?

(二)简妙作文中间的写法:承头 顺写 详重点

1.承头,就是接续开头的内容来写。

举例: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

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承头:(2―5自然段)承接开头的“美丽”来详细地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处处体现了颐和园的美丽。

2.顺写,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有调理地叙写。

3.详重点,就是详写重点部分。

(三)简妙作文结尾的写法:照应开头 写出所感

1.照应开头,就是联系、呼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

2.写出所感,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感悟。

小学生常见的作文有四类:写人记叙文、记事记叙文、写景作文和状物作文。下面我把这四类作文的写法简单概括一下。

(一)、写人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就是告诉别人你写的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开头的写法:简单交代你写的是谁,写他的什么。

中间的写法:先一般介绍,再通过一个或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你写的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尾的写法:写出你对这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尾往往要表达出你对所写人物的赞美敬慕之情。

(二)、记事记叙文

记事记叙文就是通过讲述一个你知道的故事,然后告诉大家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或者得到一个什么教训等。

开头的写法:开门见山,告诉大家你要写一件什么事。

中间的写法:向别人讲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详写事情的经过。

结尾的写法:总结全文。指出你写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三)、写景作文

写景作文,就是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景物,告诉人们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开头的写法:告诉大家你要写的是什么景物,它的特点是什么?

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中间的写法:先做一般的描写,再选几个重点场景详细描写。

结尾的写法;总结全文,说说你对景物的评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一般表达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状物作文

状物作文,就是向大家介绍你观察过的一种东西,并说出它的主要特点。

开头的写法:直接告诉大家你要写的是什么东西,并简单说明你对这种东西的评价。

如:《小狗豆豆》的开头

我家养了一只小狗,我给它取名叫豆豆。豆豆是一只很让人喜欢的小狗。

中间的写法:就是描写这种东西的特点,一般特点简单介绍,显著特点详细描写。

结尾的写法:对你写的这种东西进行评价,表达出对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2篇

要选择最佳文体,首先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要看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想写杂文的考生则要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功底。

第三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理论和事实论据;如写记叙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连贯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如写说明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如写散文,就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基础等。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规定“文体自选”,是为了让每个考生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体现高考的公平性。但“文体自选”并不是对文体不做要求,考生选定了哪种文体,行文就要符合自己所选定的文体特点。

现在很多考生不愿(其实是不会)写规范的议论文。写议论文,一是通篇要有清晰严谨的逻辑轨迹,比如阐释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评论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设靶子―析根源―明实质―给对策”;二是要学会具体分析问题,如解说观点、解剖事例、阐释名言、追问原因、归纳演绎等。

记叙文应该归入考试说明中的“文学类”范畴。现在,写记叙文的考生很少,而记叙文写得好、写得有特色的考生就更少。要想写好记叙文,需要有生活的积淀,需要有独到的感悟,在表达上又要有相当的文学性,在这几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做专门练习,在思想性、可读性、丰富性、文学性等方面做些尝试,可能会找到一片新的天地。

到了高考复习阶段,一些同学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即每次写作都瞄准一种文体,“单打一”成了这些同学“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有的“专营”编故事,有的“专营”访问记,有的则习惯于“画面组合式”。从应试的角度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单打一”毕竟有偷懒和投机的成分,只是一种小聪明。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常见的几种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尽可能地都练一练,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文体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的理解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再侧重于某种文体的写作,切不可未入考场,文体已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同学很钟情于某种特殊文体的写作,如日记体、访谈录、产品说明、诊断报告、新闻简报等,认为这样做容易得高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优秀的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选择这些特殊文体的前提是你对这些文体的特点及写法必须清楚,能够对它们运用自如,而且必须考虑到文章的内容是否适宜用这种形式来表达。

第3篇

读 你

完成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第一重要的便是会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清文章类型,读清文章结构,读清文章写法。

读清文章类型。记叙文从选材立意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和生活感悟类。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我的母亲》《背影》《藤野先生》是写人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以人物为选材,通过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情感,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繁星》《绿》《春》《济南的冬天》等为写景抒情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是描写自然美景,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鼎湖山听泉》《送行》《给我的孩子们》是生活感悟类文章,此类文章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表达作者对生活、对文化的独特认识或感受。在读文的时候,首先要读清文章的类型,了解文章写作方向,对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读清文章结构。结构是文章中材料与主题间以及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因此要读清文章的结构,就要读清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善于概括、归纳、揣摩选材间的关系,进而领会在这些材料关联中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例如《济南的冬天》,文章描写了冬天里,济南晴朗天气中的山,小雪过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以及济南的清澈明净的水。这些景色相互间的关联是都是冬景,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从而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阅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如《济南的冬天》的结尾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既点了题目,又在点题中有所变化。不仅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更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读清文章写法。所谓写法包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无论哪种写法,我们都要了解其最根本的作用。以修辞为例,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懂 你

一般来说,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大致可以概括为写法题、含义题、选择题三种题型。

所谓的写法题,是针对词语表达、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的题型,出题者出此类题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写作分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在题干的表述上此类题型往往会出现“赏析”“这样写的目的”“表达效果”等提示信息。把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够迅速判定题型,答题也就有明确的方向了。例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最后一段是写水的清澈,为什么还要写柳树和水藻呢?”从“为什么写”这样的重要提示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写法题,那么就要看此段写水的目的是什么?水的特点是什么?而柳树和水藻对表现这些是否有关系?通过思考我们得知,写柳树和水藻,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不结冰的特点,进而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

含义题,有时也称为理解题,是对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的考核,也是考核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题干的表达中往往会出现“理解”或者“含义”等提示词。词与句子的含义分析,不能仅仅盯住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要有全局观念,要结合上下段落甚至全文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答题才不会偏颇。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题干中提到的“厚障壁”是“我”和闰土之间的,所以要结合文章描写“我”和闰土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选择题往往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或者能否把握文章的写法或者主旨的题,因此是个比较综合的题型。在了解了前面几种题型的基础上,对选择题的出题认真审视,再结合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技巧,此类题型就不难把握了。

所以,对你说

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即使自己在读懂之后,答题也会失去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既然是对话,前面的“读”是为“说”服务的,“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考核中的答题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答题要全面,有条理,且简洁明了。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答题比较全面呢?题目的分值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如三分值的题,一般情况下是三个答题点。四分值的题,要么是四个点,要么是两个点。这样设分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的统一和公平,因此在读题的时候就要看好分值,以确保全面答题。

答题要有条理,是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都会提高答题的有效性。例如写法题的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①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②分析写法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忘记阅读理解的考核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因此尽量借用文章的重要信息来答题,这样既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也可以让语言更加简洁。

读你,懂你,所以对你说:把阅读理解的考核看作是一次浪漫的对话吧!在阅读解题的过程中,让我们去品味文章之美,感受叩问之美,展示自己的诉说之美。

第4篇

“一波三折”这个成语本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卫夫人的赞美:“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来则用以形容文章结构的曲折起伏。“一波三折”用于作文,能使文章起伏变化,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波澜美。写作文就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某一个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写作文时如同画直线,直接完成了从某事到某义的叙述。这样“袖筒掏棒槌――直来直去”当然不能吸引人了。那如何教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运用“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结合初中语文课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倒叙和插叙增强记叙文情节的曲折性。“倒叙法”的妙处就好比电影中侦破案件一样,先是出现事件的结局,然后层层剥笋,揭示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因为“原因”往往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而案件又不是一下子就能侦破的,所以倒叙能凸显记叙文的故事性,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细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插叙法”的好处在于:暂时中断记叙线索,起到了缓冲情感的作用,而且对前文某一环节内容做补充说明,还可能对下文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插叙的写法,在爸爸妈迫自己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却宕开一笔插叙体育课时万芳与我换裤子的小事,体现出我和万芳的友谊,把情感再次推向,紧接着写送这个礼物的原因,如今父母让自己要回已送出去的礼物,我该怎么办?人物的情感转入另一种境界。这样,插叙既起到了抒感的调和剂作用,又为下文行文起到了铺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插叙时,插叙内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臃肿庞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巧用记叙顺序能增强记叙文情节的曲折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二、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白杨礼赞》中,用黄土高原的美景来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傲立,在人们的赞叹――恹恹欲睡――惊奇的情绪变化中引出了白杨树,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第七段中又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伟丈夫”的品格。通过这一“扬”一“抑”,巧妙地制造出文章的波澜,激发读者的审美效果。学生在写《这样做,挺美》的作文时,借鉴了《白杨礼赞》的写法,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巧设悬念,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巧设悬念,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解开,这样的写作方法可避免文章平铺直叙,造成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悬念的提出应该是推动情节的主要环节,不能与中心无关;悬念的设置要自然,新奇,又要达到生活的真实。恰当地使用悬念,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悬念层叠。当深山月夜“我们”正焦急的时候,发现了小木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紧锁,可门上用碳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这是谁的房子?这是第一个悬念。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时,老人说他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房子是叔叔盖的。”为什么要盖房子呢?全文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扑朔迷离。学习这篇课文悬念的设置后,我设计了《过独木桥》这道题目,让学生设想一下怎样渡过这独木桥,要求学生要设置障碍,给人物增添麻烦。学生设想了过桥时的外部环境,桥高、水急、路滑、风吹雨打。有的学生在此基础再为主人公增添麻烦:由于雨雾弥漫,无法见桥身,一步踏空,差点摔下桥去,多亏抱住独木,才免遭粉身碎骨之危,继续前行,一阵大风刮来,我一个趔趄,再次差点摔下桥去,只好将整个身子匍匐在桥上,冒着狂风暴雨向前爬行……学生的兴趣很高,设了许多悬念。通过《过独木桥》的情节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怎样设置悬念的技巧,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

此外,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也能扣人心弦。古文《口技》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对口技表演者的正面描写,听众反映的侧面描写,就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最后在叙述时有详有略,疏密相间,插入适当的描写、议论、抒情也能使记叙文在叙述中有断有续,激起叙述的波澜。

综上所述,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在写作时能学以致用,合理地安排记叙的顺序,运用抑扬手法,巧设悬念等,作文自然就会写得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第5篇

那么,在记叙文中怎样使用议论,才会使记叙文的表达更精彩呢?

记叙文中作者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议论用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用在文章的开头,能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得到鲜明的表达;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能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2.用在文章的中间,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用在文章的结尾,能够提高读者对作者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形象;能够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在动人之处进行议论,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孔乙己》在记叙孔乙己遭到酒客嘲笑之后,用了一段议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寥寥23个字,点出孔乙己迂腐无能的性格特征,又暗示孔乙己的悲剧结局。这样的议论精辟深刻,帮助读者理解文中的人和事,起到点明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细分起来有多种,写法各有不同,主要是针对所记叙的事情或人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

评价人和事物。如《我的老师》: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揭示事情的实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正面揭示事物的规律。如《萝卜花》:一位年轻的厨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新颖而奇异的艺术品来,多么感人!看来,确实是行行出状元。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反面揭示事物的规律。如《我的农夫梦》:当一个农民就那么容易吗?理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一步之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提高自己。于是,我又背起了书包,昂着头,挺着胸,大踏步地走进了校园。

正面揭示事物的意义。如《我的“倔脾气”》: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使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90后”的我们,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它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反面揭示事物的意义。如《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如果忽视眼前的努力,忽视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的小漏洞,那么,你未来事业的大厦,有朝一日将会坍塌,毁于一旦。

领会作者的用意。如《我成长中的一件事》: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要谦逊,不要沾染上浮夸、自满的恶习。多么纯真的爱呀!

指出写作的目的。如《怀念》:啊!亲爱的哥哥,你牺牲得多么壮烈,又多么泰然!我明白了,你冒着枪林弹雨,是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安宁;你不怕流血牺牲,是为了让祖国千家万户的亲人团圆。

古人云:“意高则文胜。”高远的立意还需要借助精炼、优美的语言来传达,尤其是在记叙文中,议论点睛更需精辟,三言两语即可,不宜长篇大论。

1.譬喻论理,涉笔成趣。譬喻,以不言代直言,可谓“深”;以彼物言此物,可谓“形”。要使议论既深刻又形象,譬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父爱如铁,如铁般朴实,如铁般憨厚,如铁般威严。

2.明确指点,凝成警句。画龙点睛,常常是文章揭示题旨的关键,一般需要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凝成精炼而富有诗意的警句,启人智慧,发人深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点睛警句。这样的议论,能够使文章的思想与意境表现得更为集中、深刻、强烈并富有哲理意味,使读者过目不忘。

1.切忌空洞的议论。口号式的议论,大而空洞,缺少感人的力量,不如不要。下面这两个例子,不空洞,很感人。

例1 这就是我的父亲啊,在他的货被人抢走,在家境无比困难的条件下都不曾叹息的父亲,竟然仅仅为了忘记帮女儿带菜而叹息不已了!

这里的议论抓住“叹息”这个情态,用对比的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例2 而如今,这双脚明显变得老了,皮肤松弛了,骨骼更加凸出了,连脚指甲都变得似乎更加坚硬了。可这双脚,也曾经丰腴过,也曾经柔软过啊!

此例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引发议论,把“母亲”的脚进行前后对比,“母亲”的勤劳、“母亲”的慈爱,跃然纸上。

2.要有“实”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主要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

例3 又一阵狂风吹来,山冈又被铲掉了一层,它存心要把整个世界吞噬。我看到了什么?那棵树的树枝,不,应该是树干都在风中剧烈地颤抖,但,那些根死死地揪住土地,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狂风过后,它竟安然无恙!风不断吹过山冈,回首看那苍老的树,我竟微微笑了。

这样的语句借描写树来象征人,表面上在写虚,实际上在写实。

3.要“深”而不“浮”。

例4 我意识到我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穷人的风骨是什么。

这句议论,由个人的品质联想推广到一类人的品质,故而显得深刻。

第6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 阅读 材料

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材料作文,就限制体裁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依材料写记叙文。二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尤其是后者难度较大。故而就此谈谈关于材料作文的写法,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这里所说的读懂,不仅是弄懂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弄懂材料所蕴含的比喻义.象征义和深层义。这些意义若弄不懂,不理解深透,就无法根据材料作文。

二是选准角度。材料提供的内容,往往涉及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内容有正有反,人物有主有次。怎样选好角度呢?一要小,易行文,便于运笔;二要熟,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平时积累和占有的;三要深,对哪方面认识最深透、感受最深刻,就选哪个角度。这样才有活可说,写起来才自然顺畅。如果选得准,就会降低写作难度,有助于思路的展开,结构自然,条理性强,才能写好材料作文。

写好材料作文还要注意,一是不能简化步骤。首先要认真阅读,在理解基础上提炼作文的观点,如果材料不只是一条,这时要仔细推敲和分析之问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作文中心。紧接着就是仔细研究命题要求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体和语体了.所以材料作文的步骤可归纳为:认真阅读,深入理解,提炼中心,确定文体,命题运笔。这几步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二是要紧扣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和中间都要处处可见材料,恰当地使用材料,切不可置材料于不顾而另写一套。不管写哪种文体都必须按材料的意图去运笔,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去理解材料,与材料大相径庭,就会处理失当,不符合要求,违背原材料的主旨。

依材料写记叙文比较容易,这里不作赘述。如何依材料写议论文呢?除遵照上述的基本要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做到开篇引述材料.然后进行材料简析,从而得出结论――提炼中心论点,接下联系实际运用大量的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若利用材料作论据时应先概括而后再用。最后结尾再点题。如若未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就有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在作文的开头不概述材料,而是空发一番议论,这样材料作文的“议”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同时也不能把引述材料放到文章的结尾或开篇只一句“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样没有把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都是不符合材料作文要求的。

此外,关于材料作文的命题一些学生也觉得是个难点,往往把握不准,其实只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命题方式,也就显得容易了。一般地,材料作文多是自命题,这又为考生增加了难度。在写作中除了对文章立意谋篇要苦心经营外,对文章标题应也刻意求之,细心琢磨。什么是好的标题呢?概括起来就是:准、,小、、精、新。准,指文章的标题准确、贴切、符合文章内容,不是笼统空泛,文不对题。小,指文章题材小,反映问题角度小,命题的范围也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精,指标题要概括,精炼,文字简约。朴实,切忌冗长、罗嗦、拖沓。新,指标题要形象新颖,不落俗套,独辟蹊径,犹如奇峰突起,不同凡响,切忌拾人牙慧。

第7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记叙文;审美空间;作文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673-9094(2017)05B-0041-02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更多的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往往更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习作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这种“韵味”如何获得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为记叙文写作留足审美空间,并以此来提升记叙文的“韵味”。

一、闻声识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叙文写作,塑造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多数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精细的、典型的刻画,形象地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时候读者在仔细品读后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也就是这“一点”,让作文未能达到上乘佳作的境界。

到底少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几首诗歌,思考一下诗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韦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人抓住了江南女子肤色“白皙”的特点,以点带面地写出江南女人之美。诗人先写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总体印象,再腕白皙似“霜雪”,十个字便传神地从一面一点两个角度刻画出美人的韵味。“皓腕”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酒家女的美深深印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阅读之后,似乎没有看清她,又似乎看清了她,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审美的特质去无限地填充并补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贺铸《青玉案》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等等,都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描绘美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作者在创作时要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这样方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景中藏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少学生在记叙文中的抒情常常是无病,他们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而是全方位地暴露甚至硬塞给读者,而读者却不一定认同。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诗歌的写作方法。例如,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本诗的起句便写了诗人乘船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留连忘返。中间两联用“野凫”“老树”“蒲耳”“沙石”四个意象写出东溪景色的“美”与“闲”,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尾联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归来车马疲”便是以景结情。薄暮催人归去,车和马也劳顿了一天,既传导出诗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的无奈,又体现了其东溪赏景的闲情逸致。“薄暮”和“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穿透力,读者能与诗人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明代诗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等等,都是在结句中“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以此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了无限。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有时候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喻的情韵。记叙文写作也应如此,有时候不直接言说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可能更加广阔、深厚,真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跳跃叙事――拨弦转轴三两声

第8篇

一、重视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中心

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的通盘认识。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写景记叙文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整体感知中心内容。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述,而间接抒情则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所以此时在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同时,要重点把握生动、有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

分析作者写景状物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有时还要注意分析景物与人的关系。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写人:赞美蜜蜂,实际上是在生动形象地颂扬劳动人民。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3、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

要理清文章思路,往往要注意:

(1)辨析记叙线索。要将多个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一条线索。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线索形式一般有: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景物本身具有某方面的特征和作者对所写的景物包含的一种主观喜恶爱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弄清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能找到文章的线索。

(2)理清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而要分清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看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3)分析结构层次。记叙文的结构层次的分析方法,因其记叙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可以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还可以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抓好局部研读,探究文章实质

局部是指词、句、文段等小于篇的单位。研读局部,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文章的整体,断章取义,而应该结合全文语境、文章中心及作者情感等深入挖掘局部的内在含义。进行局部研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把握以下几种:

1、抓住关键词语。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能强调某些意味,这些意味能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分寸感、畅达感等特点。“形象感”突出表现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或动态:“情趣感”突出表达文章包含的感情、趣味:“意蕴感”则侧重寄寓的深刻含义:“分寸感”则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畅达感”则突显词语在文章过渡间表现出来的连贯通畅。关键词语一般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而中考时常以此作为考点,要求分析其深层含义或作用等,答题时应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中心主题来回答该词语的传情达意作用。不要就字词论字词。

2、抓住中心语句。中心语句一般包含:(1)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2)独立成段的语句;(3)表明文章主题、中心的语句;(4)段落之间的过渡句;(5)反复咏叹的语句:(6)议论、抒情的语句等。近年来中考也常以这类语句来考查,要求体会、理解其深层含义甚至点评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不要单纯肤浅地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意思上,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回答,且答题时应重点针对该语句的中心词来回答。

3、善于提炼中心。提炼中心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4、体会修辞效果。修辞效果的体会理解,必须结合语境。从准确、形象、感彩、气势的角度看,即看是不是准确形象、是不是感彩鲜明、是不是有气势。

三、作好应试准备,讲究解答技巧

(1)记叙文语段阅读题的设计以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实际阅读能力为目的。它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体现出它的多面性。同学们平时复习记叙文时,不仅要对现代文阅读知识作纵向的回顾和巩固,还应将注意力延伸到课外读物,将有关知识作网络化处理。这样,做题时就会由此及彼、互相渗透、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记叙文语段阅读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阅读文字量多,答题文字量少。所以如果能在平时就培养和训练快速高效阅读能力,对答好记叙文语段阅读题是很有帮助的。

(2)考试时,可以先看题目,明确整个题目的测试方向、范围和重点,然后再下笔作答。由于记叙文语段阅读题一般总是由若干单项小题拼装组合而成,因此答题时要善于分解。不过这种分解的过程并不是将一道完整的综合题看作是若干不相关的单项题。而是在整个题目指导下的分解。在注意知识点的相连与沟通前提下的分解。

另外,要重视书写的技巧,它反映了同学们的语文水平与素养。有些同学挥笔自如,字迹

端正,讲求卷面的整洁美观,而且走笔快速,不出差错。这样解题自然效果好。反之,有的同学字写得东倒西歪,模模糊糊,涂涂改改,加之动作缓慢,其解题效果自然就很差了。

拓展训练: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地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枝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选自《精品散文》2008年合订本)

练习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品析下面的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我们要有条理性,先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好记叙的顺序,不然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我们要怎么写才能让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第10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追求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文章。为了达到目标,在中考作文中是否能给学生一些“公式”呢?从近年的满分卷来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套用模板一:随行随感法结构设置 1、简介出行:在确定文章后,选择在外行游的素材,先对事件做出简单介绍。2、重点记叙:在简单介绍出行时间、地点、因果后,重点写行游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两三点。3、深思感想:对所记叙内容深思感想,提升强调深化主题。如安徽一考生写的《不会变的是向往天空》:1、简介出行:全文以自己周日清晨独行在青石小巷的所见所闻为素材。2、重点记叙:主体部分以石径小路、湖畔亭下的闲人、放风筝的孩子等一组素材为内容。3、深思感悟:文末揭示主题,说明寻找自己的最佳栖息地,应像风筝以天空为归属那样,有坚守天空的信念。

套用模板二:材料聚合法结构设置 1、巧妙开篇:根据题目的立意要求,用一巧妙的方法引出全文主题。2、组织素材:按题旨选用N个素材,古今中外的均可,但要注意素材能够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并且和谐共处。3、提炼主题:将素材作总体的概括提炼,点出主题或升华主题。如北京一考生写的《凝聚》:1、巧妙开篇:本文以“我”参加中考那天早上的生活为素材,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叙述父母对“我”的无限关怀。2、组织素材:主体部分以妈妈早餐中的幸运剂、妈妈关怀的提醒、爸爸开车送“我”等具体材料为内容。3、提炼主题:用自然叙述的语言,从将凝聚的亲情隽藏在心底走向考场,看到了充满爱的世界,看到了作者感受亲情的幸福。

套用模板三:道具象征法结构设置 1、道具为题:在确定立意后,围绕作文主旨选用道具,将某种情思寄托在道具上。2、道具故事:选用的道具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礼物、配饰等,叙述道具与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的相关故事。3、揭示主题:道具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将其揭示出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套用模板四:分点选材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采用直接入题或引入主题等方式实现开宗明义。2、分点论述:将主题分为N个分题(考场作文宜分为三个)后,为每个分题选用恰当的素材,但要注意概述。3、总结全文:对分题作概括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或升华主题的目的。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打开一扇窗》:1、确定主题:从“上帝关上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的哲理名言引出打开一扇窗需要自己去努力的观点。2、分点论述:第一分题是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用巴尔扎克放弃律师成为作家为例;第二分题是打开那一扇窗需要智慧,以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高锟带领自己的团队用智慧找到了没有杂质的玻璃为例。3、总结全文:综合前面的素材内容,回扣首段,强化全文中心论点。

套用模板五:时光溯流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只能选用时代较久远的人物或事件为写作素材。2、化虚为实:久远的人或事本已不能见其实,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犹如自己回到了人物事件所在的时代,用亲见的感觉对人或事件细化描写。3、总结全文:如平常写记叙文那样,从所记的素材中总结提炼出全文主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方式,也可以记叙文常用的自然结尾。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漫步历史》:1、确定主题:此文以五千年来记载华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浩瀚书卷为材料,赞叹它们流传千年,永不垂朽的辉煌。2、化虚为实:作者假想自己随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在中华文化中观赏了《诗经》中的女子与征夫,与陶渊明、李白邂逅……3、总结全文:此文从手捧《诗经》开篇,以背起一卷古书收尾,赞美了古典诗词的曲赋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灵魂。

套用模板六:前后对比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的主题,选用一个素材表现主题,主要采用记叙文手法来写。2、抑扬对比:为了使所写材料能实现前后对比的效果,必须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手法。3、总结全文:采用议论语言对前文内容作分析点评,从而明确揭示材料的意义,突出全文对材料或扬抑的主题。

套用模板七:触景回忆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从眼前现实写起,引出对过往某人某事的追忆。2、触景回忆:以触景生情的写法,以回忆某人某事为主体素材,如果主题需要或者自己有把握,也可以采用以忆昔为主,今昔穿插的写法。3、总结全文:采用自然结尾或者某种新奇技巧结尾,从对素材的感悟中提炼全文主题思想。

套用模板八:故事引入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选用一个素材开头,以引出后面N个素材(考场作文宜3个)。2、素材拓展:选出2—3个与首段素材相关的素材叙述,叙述时既要概括,又要对关键出作生动描写。3、总结全文:用综合概述的方式将上文几个素材内容糅合起来或回扣第一个素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揭示其所包含的哲理思想。

运用好这模板,相信中考作文可以有“待到山花漫烂时,她在丛中笑”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二中)

第11篇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所谓:“开门见山”,指的是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给人简洁明了、开口见喉咙的感觉。

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二)引用诗词,突出中心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歌词或俗语、谚语、典故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例: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答案呢?于是,我开始寻访春天的答案。

(学生习作《寻访春天》)

先用设问,引出关于春天“模样”的讨论。然后征引三位诗人关于春色的描摹,突出了表现春天的主题。

(三)巧用修辞,展示风采

开篇使用修辞,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发端新颖,极富吸引力。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这里采用的是拟人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能引起读者的遐想。

(四)创设情境,引人联想

开头通过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染气氛、设定情境。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创设出一种情境美。

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鲁迅《风筝》)

这是作者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冬景,旨在渲染“惊异和悲哀”的情绪,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五)设问置疑,制造悬念

以提问或设置悬疑开启下文,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吸引读者急切地读下去。

例:“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张之路《羚羊木雕》)

“羚羊”是个什么物件?为什么妈妈如此关心它,这里面包含着什么秘密?这一切构成了悬念,吸引读者刨根问底。

(六)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其形式多种多样,可引用、交作目的或背景,诠释作文题目内涵,在点题中为行文定向,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等等。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焰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第12篇

【技巧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技巧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技巧三】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容易“泄一摊”,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蓝色中性笔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阅卷老师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在用蓝色中性笔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建议占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作文每行的层次感比较强。卷面显得也相对美观。

【技巧四】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技巧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合订本在大洋百货东边胡同里的书摊上有卖。

【技巧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亮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建议百度一下结尾方法,汲取有用成分。

【技巧七】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上面说了好几种技巧,其实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技巧八】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技巧九】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的一些散文,结构是很好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关于感情、爱国、人生之类的优美语言,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到时候直接抄上去就行了,这不算抄袭。关于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要闻什么的,也要注意搜集一下。

【技巧十】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600―800字。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如果是不低于多少字,建议考生,争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左右。譬如中考作文不低于600字,那么试卷给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那么,你争取写到780字,留下最后一两行。作文老师一看你写得那么多,肯定觉得你的作文相对熟练,作文打分就趋高不趋低。

上述我是总结和归纳出的10个技巧,此外也有很多的奥妙,对于作文老师而言,都是见仁见智。一个师傅一个传授,我在我的常春藤作文培训学校里,就是这么教的。

有人问,考试作文,如果不限文体的话,我写诗歌,写顺口溜,写三句半,写唱词,行不行。这个我不敢给你做主。因为冒险的文体,要么就是很高的分,要么就是低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考试作文就是撞大运,但是高分总会给那些准备充分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