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时间:2023-06-05 10:1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第1篇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写作,写什么

(―)我见我闻

我见我闻:指老师通过自己的感官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生活现象、教学现象诉诸笔端,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是社会人,也是教书育人的“先生”,经常都会下笔写作。既然如此,何不把自己这些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也算是对自己文笔的一种锻炼。

教你一招:在写我见我闻时,可以用教学日志、教育随笔、观察记录、教育博客等方式来撰写。只要求老师能用自己的笔法表达出感想既可,对写作上面的要求并不多也不难。

案例:会做操的衣服

有一天中午,我到中一班寝室去找点东西,正好遇见小朋友们在脱衣服准备午睡。天气慢慢热起来,孩子们纷纷脱下了衣服,扔成一团。中一班吴老师看见小朋友们乱扔的衣服却并不生气,也不着急。只见她不慌不忙对小朋友说:“孩子们,我们让衣服也来做做午间操吧!”只见她嘴里颇有节奏地喊着“伸伸臂”“拍拍肩”“弯弯腰”。孩子们就拿着自己脱的衣服准备给它们做操了。原来“伸伸臂”就是将上衣打平,前襟对齐,将两只袖子向外拉直。“拍拍肩”则是将两袖子向内叠。而“弯弯腰”则是要求孩子将衣服对折整齐。随后,孩子们还在老师的“立正”“两腿合拢”“下蹲”的口令声中折叠了裤子。整个折叠过程孩子既快乐又熟练。

这真是个好方法,我回到班上也让孩子们去做。他们肯定好喜欢。

――某园教师的教育日记摘录

分析:这位老师走到另一个班级,正好巧遇那个班的小朋友在给衣服做“午间操”,这个生动有趣的折叠衣服活动让笔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去之后,赶紧记录下来,成了自己的收获。

(二)我做我行

我做我行:指幼儿园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工作等等用文字表达出来,反应出自己理解和想法。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园教师,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教学,本周做过什么,实践过什么,相信对老师都会有所触动。

教你一招:在撰写我做我行时,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历体验,教学中的成败等当作自己的写作内容。可采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故事等写作体裁来撰写。

案例:玩具分享会

我班是新小班,本期我在班上定了一个玩具分享日,以培养孩子的分享的品质。可是孩子每次拿来的玩具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快要进入“养老院”的破旧玩具。看来小朋友和家长们是没能理解到这个活动开展初衷。于是我给每位家长发放征集意见表,表上介绍了玩具分享活动的目的,并请家长提建议如何搞这活动。收集意见后,在下一个分享会上,我让孩子自己介绍玩具名称、玩法。(虽然小班孩子还不能完整表达,但说到自己心爱的玩具,却振振有词)随后在家长帮助下,我班建立起一个玩具档案库,上面写了玩具的小主人是谁,宝贝玩具叫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几次玩具分享会后,小朋友不仅学会了谦让,懂得分享,还学会了爱护自己和别人的玩具。

――某园老师的教学反思

分析:该老师在将自己做玩具分享活动时初衷,后来的改进,以及效果写了出来。让大家了解了她在实践这个教育活动时是如何做的。整个写作中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深奥的道理,只是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所做所行。其实老师们在幼儿园也做了相当多的教学实践,大胆地写出来,即可与大家分享,也可积累资料,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我思我想

我思我想:指通过听、看、做教育教学活动后所产生的内心活动。这种内心活动可以是某个事件、某个情景、某句话语带给自己的想法、感受,也可是自己长期实践后的系列体会,也可是具有理论深度的所想所思。

教你一招:幼儿教师应该“吾日三问吾之教学”:我最满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在积累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则可以用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科研论文的方式来撰写,甚至科研水平高的幼儿老师,还可申报课题、撰写课题方案。

案例:美丽的蝴蝶

四月,我教小朋友装饰蝴蝶――取长方形的纸对折,在折线的旁边画半个形象,沿线剪下,然后用水彩笔涂色即可。我反复强调了纸要对折,做出的形象才对称。示范后,小朋友都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装饰蝴蝶。可是,当我走到浩浩面前,却发现他根本没有对折,就直接在纸上画,“哼!什么都没有听!”一瞬间,我生气极了,沉着脸,一把抓过他手里的纸,扭头走开了,又忙着帮别人辅导。

时间又过了几年,新《纲要》实施以后,我又组织了一次蝴蝶装饰活动。又有一个小朋友犯了和浩浩一样的“错误”。可我却作了不同的处理,我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再鼓励他尝试其他的办法,看看哪种速度快,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他成功尝试出更快更好的方法。

对比自己三年中两次相同的教学活动,我陷入了深思之中。同样的活动,同样的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我想,两次活动的结果不仅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也是我自己成长的体现,它体现了我从对“尊重儿童”的浅层理解到深入理解,体现了儿童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体现了我关注教育结果到关注教育过程;体现了我关注教师的教育行为到关注儿童的学习行为。如果说两次活动的组织过程代表了我实践的成长过程,那么两次总结则代表了我教育思想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两次教育活动对我的影响――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也是我对《纲要》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观念的亲身体会和深刻反思。美丽的蝴蝶会在春天的微风中越飞越高,而我也会在《纲要》的指导下不断成长。

――某园老师的叙事故事摘录

分析:该老师用故事的形式将自己前后两次实施“蝴蝶活动”不同的做法进行了思考。两次活动对相同现象不同的处理,带来的效果也不同。该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述上,而是对比思考出自己应当如何理解《纲要》的新思想,应当如何热爱幼儿、尊重幼儿。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写作,怎么写

(一)取舍材料,忍痛割爱

有些老师在写作时,喜欢讲空话、大话、套话,给人感觉文章不真实,主题不明确。写作时要学会舍掉这些大而空的语言。首先,概观整篇文章的材料,有没有文不达意,即:成形的故事与自己想要讲述的是否一致。其次,有了写作的材料,还要注意合理取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篇文章肯定比较零碎。比如某老师在做教育叙事研究“尊重是什么”这个活动时,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收集,获得很多真实的材料。由于这些案例都是作者发自内心醒悟的真实感受,便想全部用在叙事研究里。然而叙事研究并非只是资料的累积,案例的单纯呈现。为此,必须学会筛选,最后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案例,并撰写出了“尊重是什么”的教育故事。这样既创设出了“现场感”,又把作者在教学中的成长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真正使老师们的教育故事焕发出了理性的光辉。

(二)题材角度,可广可专

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发生在活动区角、户外场地中的片断故事;某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记录与分析;自己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后的效果;老师自己的成长故事等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同时,选择角度既可很广泛也可专一,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教学反思,可以重点写自己在处理教材某一细节时的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好在哪里?为什么失败?教师是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组织教学的……重在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及收获。如果是教育案例,首先应该对这个案例进行关键性的记录或描述,然后再分析对我们教学的启发:好在哪里?新颖在哪里?与新《纲要》的理念是否吻合……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时考虑的因素。总之,不管写哪一种,都应该融进自己的思考。

(三)写作技巧,不可忽略

有了好的题材,还离不开好的技巧。首先,撰写文章可先搭架子,拟定出粗略的框架。搭好架,把大致经过写下来,只能说完成了一半。接着就需要去粗取精,把文章中可省略的环节去掉,以便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者论点下面的论据和案例不够典型突出,则要更换。此外,还要从局部细看,对文稿斟酌词句,细心打磨。词句有没有做到言已尽意,切忌语言累赘,叙述拖沓。

(四)关注热点,吸取信息

幼儿教师写文章一定要注意要经常关注幼儿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地区、本市及全国的幼教热点问题,多看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及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使自己的写作更有方向性和价值性。同时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还不忘看看别人写作的体裁,结构,如何用词造句。这样才会让自己看杂志阅报刊的质量提高,帮助自己的写作水平成长。

第2篇

【关键词】绘本作品;文本分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0-03

【作者简介】华希颖(1972-),女,上海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在幼儿园早期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绘本进行教学。当前,有关绘本教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一些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往往对绘本作品内容的阅读一带而过,而更热衷于表现作品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于是,让很多教师困惑不解的是,绘本的教学有点像“美术活动”,有点像“社会活动”,甚至还有点像“科学活动”,但好像已经不是“阅读活动”了。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绘本能表现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它对儿童(包括成人)的确有着多元发展价值。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认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感动奋发、了解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怨刺上政。西方文论也认为文学可以净化、愉悦人的心灵,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精神的替代性满足等。在当代文论中,通常把文学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概括为审美、认识、教育及娱乐功能。[1]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同样具备文学的这四种功能,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幼小的孩子通过阅读感到心情愉悦、身体舒适快乐、精神自由,这体现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而当他们带着这些身心的感受去认识天地万物、生活世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时,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实现。

因此,儿童文学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以整体的方式综合发挥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儿童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换言之,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在审美或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我们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绘本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对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却仍需尊重文学活动自身的规律。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谈到,文学艺术活动通过作品唤醒读者体验过的情感,而读者可以在文学活动中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传递并表达出来。[2]在幼儿园文学活动及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激活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声音、涂画等方式欣赏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一线教师存在着教育目标(功能)优先、认知目标(功能)优先的思维定势,不尊重文学活动开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忽略对绘本作品基本内容的阅读,淡化或无视幼儿的审美体验,急于实现绘本作品中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 诚然,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发生成主题活动,它的确具有多元价值。但是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文学艺术活动自身的规律,以真正实现绘本对儿童的多元发展价值。

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带着孩子初次接触绘本时,要让幼儿充分与文本内容沟通、对话,唤醒、激发幼儿已有的审美体验,从而自然实现绘本的认识及教育功能。

对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而言,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对文本的各个要素,如作品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要素的分析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密切相关。在下文中,我们就来详细论述文本分析与教学的关系。

一、作品主题的分析

对绘本主题的把握决定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通过多次绘本教研我们发现,一些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误往往是由于对作品主题的误读引起的,而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而这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和经验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填充、提炼和重组。[3]如果读者的文学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作品主题的解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绘本《第五个》中,作品通过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看病的经历,表现了一种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最终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是如果有些教师把作品的主题误读为教育孩子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往道德教化的方向上走。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还发现,不仅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一些教师还会故意无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随意放大或利用作品的某一段细节,而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同样在绘本《第五个》中,有的教师发现作品中有“进去一个,还剩四个……进去一个,还剩三个……”的语句,就认为可以利用其进行数学活动,根本不理会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画面特征的分析

绘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完成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的。绘本中画面前后页之间的关联及其叙事性特征,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活动及审美情感的表现等。仍然以绘本《第五个》为例,其画面的基本特征是: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作品画面的色调从昏暗转向明朗,并用环境中吊灯灯光的移动衬托作品人物的心态。画面中玩具的表情刻画细腻传神,逼真地表现了玩具们就医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注意引导幼儿从画面色调转换及细节刻画中去观察、预测人物的情绪变化。

而在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朗读的音韵节奏感与画面相结合,构成音画相映成趣的节拍,使得画面呈现出奇妙的音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作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起来,尤其那些无需发出声音的画面,静静地和幼儿一起体验音乐中休止符的美妙。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由于目前很多幼儿园使用的绘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爸爸妈妈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父母形象有不少差异。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勤劳、善良、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与国外众多绘本中会大叫、发脾气、赌气,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的妈妈形象相差甚远。如何理解这样颇具挑战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丰富、饱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向儿童还原生活和人性的立体与真实,是值得我们每位绘本执教者深思的。

当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感受、体会人物形象的所思所做所想。例如绘本《第五个》中受伤的小玩具们一开始沉浸在害怕与恐惧之中,但最终都凭勇气战胜了自己。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适时地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作品中的玩具形象,和幼儿一起体验小玩具们紧张、害怕的情绪,并分享最终战胜自己的快乐。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十分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也试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想说、敢说,激发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然而,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绘本而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以及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语文教育中,大致把语言表达的风格划分为叙事、说明、抒情、议论四种。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注意培养幼儿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帮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叙事的结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也高度关注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状况及过程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鼓励幼儿用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绘本的语言风格以说明性的表达方式为主,常表现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社会生活现象,如《昆虫躲猫猫》《小痂》等。那么,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特点就应进行转换,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宜过多鼓励表达的丰富性和想象力。而在一些长于抒情的儿童散文、诗歌类绘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以契合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此外,当绘本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放下心中固有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幼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去质疑、反思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说、敢说。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读者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激发儿童更深入的议论和讨论。

五、情节结构的分析

对故事性作品情节结构的分析,深深影响着绘本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以《第五个》为例,这个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式以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作品中小玩具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场就可以通过营造人物形象情绪起伏变化的心理氛围,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有些绘本的情节结构复杂,有多条叙事线索,那么教师有时就要舍得放弃一些叙事情节,在一次活动中以一条叙事线索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典型的案例是《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的教学活动。由于作者同时在作品中叙述了和童年伙伴在乡村山野的游戏、砍倒山樱花树的来由、童年禁忌、山民捕猎等多条线索,教师就不必急于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把作品所有的内容都传递给孩子,以免使幼儿产生杂乱纷呈的阅读体验。而且,作品中消极灰暗的叙事情节(如山民猎杀野生动物)也不宜向孩子充分展示。

总之,当教师拿到一个绘本时,先不要急于进行活动设计,首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对作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尊重作品,组织和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一名幼儿园语言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fzll}ne)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I.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3llezoo)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第4篇

【关键词】园本课程;教师;幼儿园

园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家长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我国幼儿园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领域和实施原则,再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执行《纲要》的具体指导意见,而幼儿园则依据《纲要》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本园的具体课程和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权利主体和开发主体都是幼儿园,即以幼儿园为“本位”。

一、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

1.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课程的资源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而获得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本身就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资源。

2.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动的学习者

参与园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教师不是件易事,为了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需要主动地学习充实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

3.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研究的实践者

课程园本化了,教师没有现成的课程可以执行,就必须在教育新理念指引下从实践中筹划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教学实践就成为教师参与园本课程研究的主要阵地。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三者之间的循环过程,课程逐步趋向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已经创建的课程,则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乃至形成新课程。

4.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园本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的学习、领悟、理解以及联系实践,构建起新课程的框架,确立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等,这一切都需要研究。

5.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园本课程的收益者

当一个园本课程形成并可以推广的时候,这个老师已经是集资源开发、学习、实践、研究、实施以及培训之大成了,全面提升了专业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二、教师如何发挥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1.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在园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这些角色发挥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教师是课程园本化研究的主体。教师是真正促成并衡量课程是否适合幼儿和班级的主要人员。一个别人的课程不可能真正是园本的,真正的园本课程是自己幼儿园的,是适合班级的和适合幼儿的。只有教师才能把具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认知经验。教师通过这些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发现、整理、形成规范,最终才能形成真正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园本课程。

在课程园本化中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理论专著中学习一些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观察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但学习之后还在于创造性的运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以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以科研为先导来推动园本课程的创建。

笛卡儿曾经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借用他的话,就是“我研究,所以我存在。”研究是教师发展的标志,是支撑教师价值的基石。

2.做一个勤于实践的实施者

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拥有课程设计权和自,教师的自由已经大到可以由自己决定教学需要哪种课本和哪些教学资源,幼儿园给教师的只是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在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平衡、扩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思考活动的延伸,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同时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说是叙事式,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园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幼儿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再次,强调师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帮助幼儿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幼儿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

3.做一个能够传播的教师

开展园本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幼儿园发展与创新的不竭动力。参与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向同事传播自己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有效经验以及收获,也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传播中与其他教师分享成果,交流经验,能够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是课程开发的贡献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真正持久的课程开发必须依靠教师积极参与变革过程,教师作为实践者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就很难取得成功。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园本化,以及园本课程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教师的这一特殊作用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幼儿园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多样性,以培养适应幼儿园需要的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

对幼儿教师科研素质的再度重视,源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直接动因并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而是幼儿园自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是对“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新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同,也是教研理念从传统学术性研究到现代实践性研究的转变。

一、幼儿教师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高专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最主要的来源地,有责任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打造他们的科研素质,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指向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一)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观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教育理论也被大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理论也从“对科学教育的崇拜到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再是没有批判的将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都当做“先进理念”顶礼膜拜,而是要去研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的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适应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课程。而这些必须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和反思,去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而不是让幼儿教师按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去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

(二)新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从后现代视角,早期教育机构的优劣已从质量话语——客观统一的质量标准到意义生成话语——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通过观察、纪录、对话、解释、反思等研究手段,深入地把握每个儿童,选择适宜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的活动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生成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嘲没有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教学有意义的。

(三)园本教研的新要求

园本研究是基于本园的实际,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境,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所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并与研究共同体一起构建一种多样性、平等性、批评性和境遇性的对话文化。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研究,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有意义。它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而不是个别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研不是幼儿教师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每个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教育科研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素养之一。

二、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借鉴。他们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特别是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学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据对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地学习过学前教育科研方。目前开设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院校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譬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多量化研究、少质的研究,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课程评价上多采用笔试考查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识记程度,等等。这些影响了教学的效益,成为制约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要向纵深发展,必然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幼儿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课堂中,而且要改革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评价培养成效的标准。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把培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所需要的合格教师作为培养目标,本无可厚非。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既应区别于中专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线幼儿教师,也应区别干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一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建议高职高专把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早教机构和幼儿园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初步研究能力”定语的加入,既高于中幼的培养目标,又低于本科的培养目标,切合高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有利于制订教学计划,把科研素质列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结构中,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落实在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前教育科研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幼儿园园本研究的需要、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本科院校前教育科研方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和教学要求的降低。

幼儿园园本研究最迫切的需要是幼儿教师会观察、纪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性智慧,成为研究性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因此,“在未来,质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研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时不可能脱离背景,任何问题都跟该问题有关联的各种生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的自然主义的探究方式、描述性的叙述方式、解释性的研究理念和人性化的研究过程特征与学前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敏感性、动态性和独特性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重视。嘲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做质的研究。她们大多有高中文科的学习背景、女性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她们“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她们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在目前出版的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中,适合的较少。以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杨世诚主编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为例,只有4节内容介绍了观察法、教育叙事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仅仅用了27页的篇幅,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一。此教材还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配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刘晶波主编的前教育研究方法用了7章(共14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质的研究,罗列了常用的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作为教材。但仅仅依赖于此还不够,还需要参考大量的书籍资料。譬如,在学习纪录法时,可以参考己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己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这两本书。

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园本研究,在给幼儿教师做专业引领的同时,收集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案例,充实到教育教学中,以丰富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科研,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科研理论。因此,应打破求完整、求系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观念,建构一种做中学、求实效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观念,以某种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任务的完成为驱动,带动学生的做和教师的教。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任务。譬如,如何确立研究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调查研究等,如何运用观察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这类任务是独立的、是具体的,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步学习掌握的。另一类是系统任务。即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去完成一项质的或是量的研究。这类任务的完成需要在学习了多种方法之后,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研究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在具体任务的教学中,可采用展示案例——共同探讨——仿做研究——典型解剖——再做研究——形成作品——上交存档这样的教学流程。譬如,在学习访谈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完整的访谈录音做示范,然后结合范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访谈的程序和技巧,再由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录音。老师从学生上交的访谈材料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剖,并让学生交流访谈经验、学习教材中有关的内容,然后,学生再次进行访谈,并把录音材料作为平时作业上交。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亲自动手“做”研究的目的,培养了她们从事实际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带动了相关科研理论的学习。

在系统任务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确立以3~4人为一个小组的“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这既是系统任务完成难度大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幼儿园“研究共同体”组织形式的需要,是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开放的研究心态的需要。虽然系统任务的完成往往在学期末,但研究小组要早建立、研究任务要早安排、研究活动要早开展。系统任务的选择既可以做质的研究、也可以做量的研究;既可以做幼儿教育方面的课题,也可以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行动研究的其他成果,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譬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确定一个较为中长期的研究课题,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工作进程,定期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既可以改变她们的行为,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变化,也养成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品尝到研究的乐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课程评价的标准又是以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评判学生是否会“做科研”,是否学会了多种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多样化的科研成果。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以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为依据。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后进行练习的作品收集起来,建立她们个人的作业袋。教师借鉴实物分析的方法,发动学生自评,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动学生互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最后由老师综合评定出出时成绩。

第6篇

[关键词]以园为本 教研制度 统筹规划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60-02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感园本教研这种草根运动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幼儿园、每一名幼儿教师从本职工作实际出发,研究解决常态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推动幼教工作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我们确定了以“220100”为落实园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一、开展常规教研,夯实园本教研基力

常规教研是幼儿园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渠道。我们在园本教研中,突破了常规教研上课―听课―说课―评课被动式的教研模式,转变为“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再到发现问题”作铺垫的主动式园本教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我们做到了“三实”“四坚持”,扎实开展好几项常规活动。三“实”即:真实、扎实、朴实。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做好每学期一次的优秀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设计评选工作,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学会和教育报刊推荐优秀作品。近几年,我们教师发表、获奖的科研成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二是坚持每年一次送教下乡,送教进城活动;三是坚持每学期一次“教学能力”“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四是坚持每月一次幼儿园向家长的开放月活动。以上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园本教研活动的创新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教研网络,共享园本教研魅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幼儿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构建和完善我市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信息化服务平台,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网络教研的新型教研工作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宽教学研究途径,拓展园本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区域交流共享,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引领和资源支持,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全面促进了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育质量。

我们建立了教育共同体和教研基地网络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幼儿园和网络教研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龙潭区――将单纯的教育科研业务指导工作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各园积极参与的“园际合作机制”,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模式,构建起龙潭区“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共同体”,即:强强共赢、城乡共通、区域共融,使“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互惠多赢、共同发展,形成持续不断提升园本教研工作质量,全面促进区域内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园本教研新格局。

磐石市――通过区域学科专题研讨、送教下乡互动研讨等活动方式,坚持不懈地开展公办与民办、企办、乡镇园园本教研交流活动,发挥基地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鼓励基地园与其他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双向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各学科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达到资源共享,逐步缩短城乡教学差距。

昌邑区――坚持以“传、帮、带”方式增强幼儿园“园本教研”力量,将幼儿园园本教研成果贯穿于教育教学中。采用联片式教研,打破区际、园际界限,根据教研活动需要,随时调动各区、各园教师,进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丰满区――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以主题活动的整合作为内容,将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等都视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主题教研模式,注重主题活动中计划的制订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逐步调整和完善主题活动系列。

三、统筹规划,分层教研,激发团体教研活力

教研工作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枢,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恒久变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地域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部门的工作状态,要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必须转换教研工作思路,改变教研工作方式。因此,我们依据教研工作基本规律和教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确立了“统筹规划,专题研究,分层推进”的教研工作模式,紧紧围绕《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统筹幼教整体工作,选择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的重点、难点及要点问题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专题研讨、现场展示、专家引领、教学论坛和教学评比五个层次的活动,将研究工作逐层引向深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

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案例为载体开展园本教研,在“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探索出“目标驱动式”“课题推进式”“专题研讨式”的园本教研模式;针对园本教研园际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探索出“园际互动式”“区域联动式”“城乡交流式”园本教研活动形式;根据家长需要,为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我们探索出“家园互动式”园本教研活动方式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要求同一水平、统一尺度,但要求园园有行动,人人有收获。

“统筹规划,专题研究,分层推进”的教研工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了教研工作的活力,提高了幼教教研的工作质量。

四、深化课程研究,凝聚园本教研引力

(一)重视基地的建设

我市作为国家首批实验市,于2006年4月在吉林市幼儿园召开了“220100工程”启动大会,确立了蛟河市、龙潭区为实验区,20所幼儿园为实验基地,100名教师为实验教师。

2007年9月,在蛟河市召开了“吉林省第二届园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介绍了蛟河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2008年6月,在龙潭区乌拉街中心幼儿园召开了吉林市“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现场会,介绍了《教育发展共同体策略》的经验。以上两个经验在2008年9月吉林省“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交流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同时我市的9所幼儿园园本教研科研成果以录像的形式在大会上作了展示,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幼教同仁的一致好评。

2010年3月,成立了幼儿园园本教研实验基地共同体,以吉林市幼儿园为实验基地活动中心,发挥我市两所国家级实验单位的优势,定期组织20所市级实验单位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老师们在反思、交流、共享的平台上互助互学、合作共赢,迈向专业成长的脚步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实。

(二)深入课题研究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努力推动教育科研,有利于锻炼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科研,振奋教师精神,扩大幼教影响力。

我们在“九•五”期间承担了吉林省社会科学幼儿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获得了吉林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吉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吉林省社会科学《幼儿创造教育模式多元化》研究,获得省教育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此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十二•五”实验课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也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三)建设“园本课程”,彰显特色教育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2-01

教师的生存状况指在新课改的历史背景下教师群体所处的物质精神环境的综合。有的学者把教师的生存状态定义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与职业有关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工作基本状况、教师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涵义和内容非常广泛。从学科上讲,它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外延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内心活动、年龄工资、文化学历、社会保障,以及衣、食、住、行等广阔的范畴。本文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幼儿教师为履行教师职责,谋求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对自身价值追求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也即幼儿教师在工作待遇、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继续教育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期为人的终身发展作了重要基础铺垫。2010年《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师资的建设。有良好的师资作保障才有可能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对幼儿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民众的优育意识逐渐提升。特别是在我国范围内,由于大部分年轻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质量要求更是“从娃娃抓起”,对幼儿教育质量及教育师资的要求更是逐渐攀升。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形势发展下,幼儿教育理念经过了重大变革。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颁布了幼儿教育的新指向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日趋发展的社会形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负有教育和保育兼施的任务,这就要求了幼儿教师不仅是在教育经验上而且在生理状态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偏年轻化的现象。所以青年教师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主力,也成为了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后续主导动力群体。因此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必然要从幼教群体中的青年教师群体素质开始抓起。

但是在呼唤提高教师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要提高生命质量就应该从教师的生存现状开始关注,能够生存才能够谱写生命。

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提出改革意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能够为学前教育及幼儿园管理领域提供相应案例和数据,能够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为学前教育学科基础建设和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思考点,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幼儿教师管理政策,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青年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师的主力群体,更需要在生存发展上得到普遍的关注。对青年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对幼儿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展示青年幼儿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引起社会对青年幼儿教师群体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契机。

(二)为青年幼儿教师的自我表达、自我成长提供平台,为提高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幼儿教师管理政策的制定、幼儿园的师资培训提供指导依据。

笔者从教五年中,送走了五届幼儿教师。在后期交流中发现这些已经成为幼儿园“元老”或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大部分后来甚至放弃了大学几年所学的专业,在从事幼儿教育一两年后便更换了职业。而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便不禁扼腕叹息,很多都是迫于生活或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在我们不断为社会培养输送师资的同时,我们年轻的幼儿教师却在不断流失。这让我开始关注幼儿园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关注他们,为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把根留住。

[参考文献]

[1]闫伟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策略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总体上讲,环境保护是一种政府的思想战略,还没有形成公众的自觉需要并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为,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人―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失当和伦理道德滑坡引起的。在我国,“以环境教育为特色,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已成为幼儿教育追求的方向,环保教育已成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的目的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现状及家长对环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态度,确立各年龄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

(2)探讨生活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非生物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主题与幼儿园日常生活结合的有效策略,研究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能力及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课题实施探究,提升本园教师的环保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通过课题的实践探究,在我园构建以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教育课程,形成园本教材,促进全园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5)通过课题的实施,加强家园间的合作,形成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由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由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会的良性的环保意识、行为的循环。

二、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1.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选题、立项、培训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请专家讲座指导,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2.研究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内化,以及环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构建有园本特色的环保教育整合课程,形成阶段成果,并进行中期汇报。

3.结题阶段

(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1.促进了校园环境的优化

幼儿园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在园区内种有松树、香樟、桂花、红叶李等树种以及多种芳草花卉,种植了草坪,使幼儿园充满绿色,景色宜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促进了幼儿的三方面“环保”

(1)幼儿提高了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幼儿逐步形成了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也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环保基础知识,他们逐步知道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幼儿增强了变废为宝的环保能力。在与家长一起收集和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不仅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还在此活动中增进与家长之间的亲情。

(3)幼儿初步形成了自觉的环保行为。通过和环境、家庭、社区、材料、作品的交互作用。幼儿的环保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环保行为。他们已经能在生活中自动保护环境、减少噪音、节约用水等。他们还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节约资源,幼儿的环保意识已经逐步内化成环保行为了。

3.促进了教师多种能力的发展

(1)教师的环保知识迅速拓展。课题组成员每人一本摘录本,每本上面已经了2万多字的环保内容。部分成员每月要写两篇学习笔记、两篇幼儿成长记录、两篇与课题相关的叙事。另外,他们也注意自己的环保行为了,知道随时随地都要用自己美好的言行去感染幼儿。

(2)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我们有意识地把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实践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本课题的研究虽已经有些程序,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望专家们能多作指导,帮助我们将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地延伸,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园环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1.部分家长对环保教育的研究理解还有些片面

2.部分家长的参与力度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强大

3.课题的研究还缺少专家的直面指导和引领,研究过程中教师会走些弯路

4.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心得等,希望整理后能更多地在刊物上发表

5.开发的园本环保课程还只是个雏形,还没有系统化

五、研究的展望

我园教师、幼儿对课题研究的成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都努力朝“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地球”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1.幼儿园把“环保教育”当作是一种常规教育,引导幼儿真正将正确的环保思想融入行动中去,而且要转换为自己的主动意识,不要教师等成人督促

2.进一步做好课题组教师研究课的案例分析,多出精品课、示范课

3.围绕我们的课题研究,多研究多分析,努力发表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

4.进一步做好数据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写好结题报告

第9篇

本文以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为例,总结和分析了幼儿园实施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论文结合实际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依靠专家引领。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化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26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镜湖幼儿园2005年承担了省教科所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束从敏老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物理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非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在互联网或幼教专业杂志上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取得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中期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教师认真总结宝贵经验,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其中,活动方案《小小笔帽浮起来》和论文《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记录卡的运用》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获奖并刊登在《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和活动方案集》上。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共计开展研讨活动22轮,公开实验教学达70余节,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近百篇,使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在省市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 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 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 “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还获得大量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第10篇

家长们在孩子入园前会多方打听,选择自己满意的幼儿园。当把自己最亲爱的宝贝送到幼儿园时,大都会担心孩子不适应,心里有很多的不放心,尤其源于宝贝的表现:哭闹的断奏型、持续型、后续反复型等,而引发家长的焦虑也会表现为:缠绵型家长、怀疑型家长、到此为止型等。常常会出现送完孩子不肯离开,躲在窗户外偷看、看到孩子哭家长也跟着抹眼泪,不停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接孩子时如同百米赛跑,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总对家长说“没事的,放心吧!”“孩子表现得不错,还可以”,此类的语言往往不能打消家长心头的疑],他们还会回家询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得乖不乖?”“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和小朋友们玩什么了?”“有没有小朋友打你?”等等此类的问题,极易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阻碍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如何与家长密切合作,架起家园之间信任的桥梁,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双维度比较家园关注点。

1、一维:调查家长。发放家长调查问卷,征求家长最关心、最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问题,了解家长的心声,促进幼儿园家园共育。

本次调查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答卷50份,回收率100%。家长希望了解的内容涉及孩子的日常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安全保护、同伴相处、孩子存在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参加了哪些活动、教师的专业素质等。

2、二维:调查教师。发放教师调查问卷,从教师的角度,了解家长关心的内容。

本次调查向全园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答卷49份,回收率98%。调查发现家园沟通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保健、安全保护、与同伴的相处、幼儿的学习状况、幼儿的行为问题等。

3、对两次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家长重视与教师的沟通,特别想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大多停留在生活保健方面,忽视了能力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关注不够。

从沟通的内容来看,幼儿日常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同伴相处、安全保护、孩子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沟通较多,其中家长关注询问的问题前三项依次为为“日常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同伴交往”,对于家长想了解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在园参加的活动、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交流沟通中涉及很少。班级的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投放、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的教育方式与策略等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做的工作在家园沟通交流中是家长几乎没有关注的。

从沟通策略来看,家园沟通的时机往往是问题沟通。即,家长或老师发现了孩子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例如和小朋友在游戏中发生争执,有了攻击;在活动中有了反常的举动;行为习惯出现了问题等,家长和教师才会互相交谈了解孩子的情况,达到改正孩子缺点的目的。

从沟通效果来看,很多家长在与教师沟通有关教育的问题时,常常只是泛泛询问“孩子表现怎么样”,而在生活保健上会仔细地询问“喝了几次水”“有没有挑食”“中午睡了多长时间”。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与教师沟通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面对家长的提问,常常也只是泛泛的回答“挺好的”“还不错”。对孩子缺少观察与了解,对孩子的认识还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给家长进行专业的解读与引导。笼统的回答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这样的沟通只流于形式,达不到专业引领家庭育儿的效果。家长不能细致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学不到专业的育儿方法,会失去与教师沟通的热情,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

二、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转变观察视角,从举着标尺去观察,发现不足去教育转变为带着欣赏去发现,理解学习去支持,与家长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我们参加了“贯彻《指南》,学习故事研习项目”西安联盟启动仪式暨培训研讨会。在学习和研讨中,帮助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有思想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给孩子营造丰富、开放性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打破原有的规则与安排,让孩子拥有真正自由选择的权力和活动和时间。教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陪伴在孩子周围,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观察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干什么,读懂孩子的行为,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再去给予孩子适宜的支持和回应。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和倾听儿童的心声,学会了从看见孩子、看懂孩子到支持孩子,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案例1:

郭志龙小朋友迫不及待的将袖子卷起来放在制作好的泡泡水里,他在用手抓握的过程中发现有泡泡出现了,兴奋极了,赶忙用嘴对着手吹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大叫起来:“哇,郭志龙吹的泡泡好大呀,我也要吹一个大泡泡。”听到同伴的赞许,郭志龙更有信心了。接着他双手蘸了一些泡泡水,将两只手合在一起然后再拉开,奇迹出现了,泡泡越拉越长,他激动的喊着老师:“老师快看,我用双手变出了一个圆柱体的泡泡。”得到老师的称赞。看到老师准备的其他材料,他又开始行动起来了,他用胡萝卜块、土豆块和牙签插接不同的立体造型,把立体造型放在泡泡水中,再拿出来,他试着用嘴一吹,结果吹出了一个长长的泡泡。他吹出来的长泡泡引来了不少同伴的围观,他接着反复研究探索了起来……

案例2:

几个小朋友在操作沉浮实验,怎样让海绵沉下去。郑慧妍拿起海绵,直接用手按了下去,高兴的说:“用手压住、它就下去了!”其他几个小朋友立刻叫了起来:“那不算!”“手松开就会又上来的。”“要它自己沉下去才算呢!”・・・・・・松开手后,海绵瞬间飘到了水面上。范波澜说:“我有办法,让我来!让海绵喝饱水就可以沉下去了。”他接过海绵两只手使劲的捏住,然后放进水里,可是海绵没有沉下去,他抬头看看小朋友们,不好意思的笑了。

王瀚文和张凯桓商量着把海绵放进水里,然后分别放上了两个小木块,想用木块把海绵压得沉到水里,可是海绵还是没有沉下去。董卓跃拿起一个瓶盖盖在海绵上,也没有成功,他又把海绵塞进了瓶盖里,还是没有成功,他摊开手掌耸耸肩膀,瘪了瘪嘴,示意没办法了。随即王瀚文拿了根铁棍放了上去,海绵又来了个大翻身,继续浮在水面上。

董博轩提议用厚厚方方的塑料盒试试,张凯桓拿起盒子扣了上去,没有成功。董博轩见状拿起一颗玻璃球和两颗珠子放进盒子里,然后又把海绵也塞进去,只见装在盒子里的海绵向下沉了,可是没有沉到水底。孩子们有些开心的心情又被打击了。正在大家沉默时董卓跃说:“再放个铁球珠吧!”这句话好像惊醒了一旁的小朋友们,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董卓跃的身上。董卓跃不慌不忙的取出海绵,放进铁珠,再塞上海绵,小心翼翼的放进水里。小伙伴儿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水里,咕嘟咕嘟,盒子里冒出一串气泡来・・・・・・

我向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哇!”孩子们尖叫起来,笑着叫着:“下去了!耶!沉下去了!”一阵欢声笑语回荡在教室里・・・・・・

在一个个有趣的学习故事里,教师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改,我们看到了善于思考、乐于动手、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能够和同伴合作、互相学习的孩子、乐于探索、坚持不懈的孩子・・・・・・“学习故事”让老师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关注和剖析孩子在游戏、生活中的典型行为与心理特征;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从原来对着《纲要》寻找孩子的不足,发现问题去教育,逐步转换为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理解孩子的行为;以专业的视角来诠释孩子表现行为背后的支撑理念、更好地“读懂孩子”,并进行回应和支持。在活动中教师关切的目光、及时的语言引导以及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回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注,不仅获得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更得到了一种情感的支持!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得到了拓展,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日常饮食、安全保护等方面,逐步过渡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家长对教师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与支持。

三、以技术呈现的方法拓展沟通内容,向家长真实再现幼儿的学习生活,建立信任接纳的家园关系;

学习故事不仅是一种学习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方式。但是我们每天观察到孩子们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故事”,都是转瞬即逝的,不能全部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借助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多媒体手段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故事进行拍摄。生活体验“自制蛋糕”、建构区域“合作搭建城堡”、户外游戏“有趣的绳子”、集体活动中的“身体测量”、就餐前的自我服务、用餐时的文明礼仪......都是教师拍摄的内容,学习故事无处不在!请家长和孩子观看视频,反馈分享孩子具体、生动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孩子看到自己的表现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温暖,形成安全感和依赖感;家长更加直观、全面和深刻地看到了孩子的在园生活,满意并感动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付出的精力和智慧。教师、孩子、家长三者之间营造出了信任接纳的情感氛围,家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在园生活能够真正放心,很多家长在观看了孩子的学习故事视频后,由衷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案例:

老师如同魔法师,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能激发想象力并且能保持兴趣的游戏条件。看到孩子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看到孩子们幼儿园生活多次多彩;看到孩子们学会了穿衣吃饭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了帮助他人;会像模像样的唱歌跳舞讲故事。 “儿童是脚,教育是鞋”我们家长会紧密的配合魔法师们,不断的学习。与魔法师们共同努力,量制出适于不同孩子的鞋子。我们会努力为孩子们守护一完整的童年。

――冯思宇家长

老师分享了孩子的“红绿灯”游戏,颜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敏感的,用不同颜色的纸片贴上数字,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明确数字排序及倒计时的概念,并且对颜色的区分和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宝贝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我们做父母的深刻体会到老师的专业敬业给孩子带来的进步!

――杨一航家长

四、 向家长解读孩子的学习故事,提升教养水平;

很多家长没有建立科学的儿童观,缺少适宜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师对所拍摄的每个片段进行基于观察的情境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即反复观察某个片段、研读情境,分析材料投放、环境因素、幼儿经验以及幼儿发展。或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图文形式进行记录,帮助家长解读孩子的行为特点。通过自然状态下对孩子的语言、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判断孩子的发展状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和需求,提出适宜的引导教育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孩子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展示给家长看,讲给家长听。

那么到底给家长解读什么呢?解读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表现出的良好的学习品质。《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引导家长们不要将目光投放在孩子会画哪些画、会唱几首歌、能说几首儿谣、能跳什么舞这些本领和技能上,要善于发现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手把手带着家长去寻找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这些品质才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家长对孩子逐步有了科学的认识,对孩子的认识评价从比较注重结果逐渐学会了科学评价孩子的学习过程,形成牢固的家园交流合作基础。而孩子的学习故事也会存入孩子的成长档案,成为孩子珍贵的成长印记,令家长倍感珍惜!

案例:

与家长分享了孩子在生活区制作三明治的学习故事,家长看到孩子切水果这一段就说:“切的好慢呀,有的切得太厚,没有旁边的小朋友切的好。”家长依然只关心孩子不足的地方,第一眼看到的仍然是孩子缺少什么。在佳士得引导下,家长了解到孩子是一个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切水果时,能观察旁边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乐于向同伴学习和求助;在活动中非常专注。这些全都是孩子了好的学习品质的表现,教师与家长只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五、 激发家长力量,形成多元化、深层次家园互动,建立家园合作的桥梁。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教师专业的观察反馈中感受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心里接纳认同幼儿园的教育。在向家长发放的满意度调查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家园之间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沟通氛围,为家园合力促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一: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认可程度调查

内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

前 后

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 57% 70% 37% 6% 0%

责任感与敬业程度 50% 75% 45% 5% 0%

教师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 55% 83% 40% 5% 0%

表1结果显示:通过精准的观察反馈,家长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程度、敬业程度的满意率分别有原来的57%、50%、55%提高为70%、75%、83%。由数据前后对比,说明家长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了@著的提升。教师基于观察,将幼儿在各领域的成长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家长精准反馈,使家长认可了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对孩子诸方面的详细了解,了以前只关注教师是否倾注爱心来护理孩子吃喝拉撒等生活细节的照料。对教师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直观性、多元化的教学能力给予充分认可,满意度有了普遍提升。

表二:教师沟通反馈能力的调查调查

内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

前 后

与您沟通相处的融洽度 51% 73% 43% 6% 0%

每月沟通反馈的次数 50% 70% 47% 3% 0%

幼儿行动观察内容的反馈及时度 43% 61% 50% 5% 2%

表2结果显示:家长对教师与之沟通融洽度、次数、内容及时性方面的满意度有原来的51%、50%、43%分别提升至73%、70%、61%,说明了教师基于观察的精准反馈,使家长感觉到教师的观察客观、全面、且具体,真实呈现出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细腻的关注与爱心,感受到孩子在教师心中的重要位置,教师会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使家长乐意与教师交流,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预期目标达成。

表三:家园共育指导性的调查

内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

前 后

家园指导的时效性 53% 75% 45% 2% 0%

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解读与评析 50% 70% 460% 4% 0%

对家庭育儿的专业指导 60% 80% 36% 1% 0%

表三结果显示: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专业解读以及对家庭育儿专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分别由原来的53%、50%、60%提高为75%、70%、80%.说明了教师基于观察的精准反馈对家庭育儿的指导更具个性化。观察记录本身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关注、识别、回应。教师对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的学习品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使家长对于孩子的优缺点有充分的认知,也有了调试孩子问题行为的理智科学的支持策略,使家庭育儿方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表四:对教师的评价

内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

前 后

您对教师的评价 60% 80% 37% 3% 0%

幼儿对教师的评价 66% 89% 34% 0% 0%

从表四结果看出:家长和孩子对教师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从原来的60%、66%提高为80%、89%。说明了教师基于观察的精准反馈,用专业的视角审视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即看见孩子心中的灯,帮助孩子把灯点亮!教师因此收获了来自孩子和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家长和孩子对教师满意率明显提升。

同时家长的主体性明显增强。他们作为参与者和实践者主动的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不仅积极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活动的物质资源,很多家长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我园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中,在交警队工作的大五班家长对孩子们开展了交通安全进课堂活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运用简明直观的教学图片、结合PPT演示,详细生动解释了交通标志的含义,特别对与小朋友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知识进行了重点讲解,并与孩子进行了《我和汽车的约定》游戏体验,在寓教于乐中进行了教育活动。

很多家长还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进行家长义工活动。这些家长有的具有丰富的生活能力、有的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有的具有生动的育儿经验,这些家长的参与使幼儿园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极大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第11篇

【关键词】朴素理论;经验;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6-04

【作者简介】徐燕萍(1968-),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朴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研究发现,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这些早期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研究者把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领域的特殊性,强调了知识经验的作用。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婴幼儿的能力重新评价,更加深切地关注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人类自身生命早期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认为,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威尔曼和格尔曼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日常的理解。四川大学鄢超云博士将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提出了促进理论与证据协调的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策略,承认并正确对待儿童的朴素理论,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运用鼓励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的方法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强调了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

这些研究工作强调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朴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着颇多启示:

第一,“朴素理论”能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解读更理性:承认儿童有着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从而更加明确教育要关注、尊重并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第二,“朴素理论”让教育工作者明白:说服儿童需要过程。有研究者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来到学校的,而这些“原始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能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着良好、有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维果茨基关于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转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有由“朴素理论”向“科学概念”转化的中间环节,强调转变过程中儿童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价值,因此要特别善待“朴素理论”,要真正地学会等待,要注重教育的过程。

第三,能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儿童观、教育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既要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既适应孩子的现有水平,还要找出“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儿童的朴素理论和教育策略,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儿童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通过朴素理论视野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中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良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园本课程更富有特色。

三、课题研究重点与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 学习掌握朴素理论的内涵,探索多种方式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从而验证、挑战理论,促进朴素理论的发展。

2. 从朴素理论的视角研究幼儿的学习策略,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具体内容

1. 幼儿朴素理论在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从科学领域入手,研究朴素的物理学理论:时间、空间、重量、质量、分类、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朴素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对生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推理;对生物个体行为和功能进行因果解释。

2. 幼儿朴素理论在游戏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研究朴素的心理学理论,对别人的想法、意图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们通过对幼儿“朴素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唤醒幼儿“朴素理论”的方法和基于“朴素理论”上的教育指导策略。

(二)深度对话法:教师寻找教学活动的主要话题,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设计一些简要的提纲,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追问,了解孩子对一些日常概念的基本看法,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再对活动进行新的设计,调整教学策略,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进一步思考。

(三)观察法:通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的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朴素理论”及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情感等,了解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过程,并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记录和DV拍摄。

(四)案例研究法:我们通过对个体对象在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进行真实描述。在本课题中可以是幼儿学习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

(五)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幼儿朴素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创新。

(六)叙事研究法:鼓励教师大胆讲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尝试说明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自己的感悟等,增强教育的敏感性。

五、研究结果

(一)换个角度看孩子,更新教育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集体共读理论、交流鲜活案例、开展沙龙活动等形式,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他们自己文化的,是有他们的“朴素理论”的,这个理论符合他们的生长规律,需要我们成人尊重。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言语和行为,支持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要善于向幼儿学习。但是幼儿的“朴素理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变化、重新构建,所以教师不能停留在幼儿的当下,不仅仅了解他们现在怎样生存着,还要试图促进他们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所以教师还要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为他们长远的发展提供养料。

其次,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但前提是有富有儿童气息的环境、有适合开展的活动内容、有符合兴趣的教育方法、有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意识到儿童是个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有缘由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才会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儿童;只有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倾听和反思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走近幼儿生活,走进幼儿心灵,读懂幼儿的一切,才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幼儿,给幼儿适宜的教育。

(二)挑战传统有策略,拓展教育空间

通过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兴起的“儿童学哲学”活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尝试着开展生命、遗传、体型等关于“朴素生物学”的话题讨论,尝试着通过抛物运动等,开展对东西为什么落下来、转动等“朴素物理学”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关于幸福等“朴素心理学”的交流。

在关于“生命”的讨论中,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惊讶:“生命是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动物”“生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生命就是一个家,家里有好多人,就有好多生命”“生命在我们的嘴巴里、牙齿里、喉咙里……”“生命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外面,生命在里面”“一个动物在树林里跑就有生命,被猎人打死了,生命就没有了”“一个小孩子动的就是有生命的,一棵小草明天会开花,就有生命”……在如此精彩的活动中,让我们感到了挑战传统教育内容的价值所在,由此,这些内容从教研组的研讨开始,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充实了我们的园本课程,成为大家乐于大胆尝试的教学内容。

在多次研讨游戏后,我们逐步建构了基于幼儿“朴素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模式: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孩子原有的经验,接着通过对话或设置悬念引发幼儿预测,再提供反例或参与实践,让孩子检验自己的理论,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还对这些活动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通过选择儿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通过口头语言、绘画、情境等引导幼儿充分表达;二是教师要善于聆听和解读儿童的朴素理论,并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智慧地等待;三是教师通过启发式、开放式提问,及时追问和团体诘问等方式让幼儿学会思考,那些“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理由”“你能把你成功的办法告诉大家吗”等等问题,成为我们每一个活动的必答题;四是选择指向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的材料,选择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适当地丰富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那些“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想法让我们都相信了”“你的做法大家都认可”“你觉得他这样说你能接受吗”“你为什么也会这么想”等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的话语,成了我们教师的习惯用语。

(三)研讨方法有新招,促进团队合作

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生长的氛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各种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各种有效的园本教研方式。

从一支笔到一组镜头。园内的研讨课一向以一人执教、大家听课为形式,上完课后一起说说优点、不足,听课的人凭借一支笔和一个本子,靠文字、符号,点点、圈圈、划划,记录听课的过程。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发现那些精彩的师幼互动的镜头,能留给自己很多有用的参考价值,还有不少具有一定规划性的问题能纵向地加以对比,这些可贵的瞬间可遇而不可求,用照相机、摄相机、手机把它们拍摄下来。在听完课后,我们会给大家一段时间对自己所捕捉到的镜头进行整理,或者同伴间相互借鉴,在评课时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方面进行语言和镜头的再现。全体交流后,再让教师们把大家表达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多方面的观点,让大家的想法不断系统化。

从评价效果到解析关系。伴随着观摩活动记录形式的改变,评课的方式也从习惯性的说说优缺点变为解析现象、寻找原因、改善教育行为。有了生动、真实的镜头,每一次的评课,都能触及到执教者的教育行为、前期讨论中的焦点问题,带领着大家有效地分析教育行为中凸显的教育理念,寻找到最适宜的教育行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非常有心地拍下了所有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以及摆放的位置,在评课时,用这些照片阐述了小、中、大班孩子最适宜的材料数量、方便孩子活动的摆放位置、以及材料间能保证孩子自由取放的空间,大家都被教师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从此这些行为在评课活动成为了大家效仿的行动。

从“为听课”到带着问题研讨。由这些教师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可以根据每一次研讨活动的重点,把这些重点进行分解,让教师们自主选择问题、自由结伴,带着问题观摩活动。自从进行这项研究以来,“老师如何问孩子”“孩子是怎么回答的”“老师如何接应幼儿的反应”“提供教具、学具体现哪些教育目标”“孩子有哪些出乎教学设计的反应”等问题,是我们经常关注的,然后通过主题式研究论坛、共享式信息交流、互动式讲座讨论、菜单式自主学习、沙龙式读书分享等形式,教师们经历了“分析案例――反思教育――改进行动”的教研过程,学会了反思、合作、研究、总结、提升,课堂真正成了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

(四)丰硕成果展智慧,激励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中来自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课题的教师共同策划,编印了“童稚趣语”“我的教育故事”“我的童年故事”“互动对话”“教学案例”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留下了教师用心感受自己的教育生涯,带着“朴素理论”的观念叩响自己的童年回忆,用自己童年的心情接纳身边的孩子,理智地看待孩子成长经历中所谓的“错误”,这种研究带来的教育的幸福是无以伦比的。

在幼儿园的各项展示活动中,彰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在各类幼儿成果汇演、现场观摩活动中都得到了参观学习者的一致赞誉。

在各种家长活动中,我们把教师们收集、整理的音像资料让家长观看,结合相关的理论,一方面指导家长有效地做好幼儿园工作的配合者,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用能促进孩子成长的理论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使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九、研究反思

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觉得还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一)我们真的了解了儿童还是自以为了解儿童?认识儿童,认识人类自身,也许一直都只能是一个谜,也许儿童和成人之间“代沟”永远存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将了解儿童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儿童有理论,但有时强调儿童的理论和忽视儿童的理论都会导致我们对儿童的高估或是低估,但我们究竟怎样才知道哪些地方低估了儿童,哪些地方高估了儿童,这是我们应该调查梳理的。我们建议,承认儿童拥有朴素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但不能无限泛化儿童拥有各种朴素理论。

(三)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发展是应该关注广度还是深度?有人认为,幼儿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其范围应该尽可能地广泛,内容丰富,其他研究者则说,知识在不断增加,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设计过多的内容,与其“样样懂,门门瘟”不如少而精。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适当强调课程的深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深度并不一定是难度,广度也并不等于简单容易。需要我们教师把握的是在一定的广度基础上追求深度。

【参考文献】

[1] 鄢超云. 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3,(04):15-17.

[2] 鄢超云. 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三幼儿园. 基于儿童朴素了理论的园本课程实践[J].学前课程研究,2007,(5-6): 83-87.

[4] 鄢超云.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J].幼儿教育,2008,(04).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