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时间:2023-06-05 10: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3-0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扩招后就业难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建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2.1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突出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结合每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经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

2.2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将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品牌理论讲座和人文类竞赛、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包括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并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中。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3.1 建立大学创新创业运行管理机制

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学院和各系分别设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团队负责学院和各系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的具体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使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负责总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系负责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特定的活动和时间,部门,从而形成了学院、系、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运行管理机制。

3.2 举办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充分利用校园舆论,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事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创业激情,建立良好的商业氛围,紧密依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奖学金、评选大学生创业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型的校园。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树立创业志向,培养创业精神,熟知创业过程,熟悉创业技能,了解企业管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要有创业风险的意识,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等,确定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与老师一起讨论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不断完善创业方案,模拟运作企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涯提供了不竭动力。

3.3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企业之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平台,与此同时,也可以用作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此外,高校选派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方法等,为大学生在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4 结语

高等院校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结果成为学生毕业学分的一部分, 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联动,建立由学院、各系、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第2篇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大学生的科研立项[1]。其实质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切实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2]。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自2008年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在深刻解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目标及内涵的基础上,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载体,从项目实施方案入手,做好过程管理,注重打造创新教育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3],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注重能力,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先导,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从优化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平台+模块+加课程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学校理、工、文、医、管等学科综合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启迪,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衔接、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层深化的全新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突显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巩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了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创新学分的比重。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一批教师科研成果被凝练转化为学生实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使用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验,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建立起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由基础训练到综合应用再到研究创新的递进式提高的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设置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以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础实验应用能力为主;综合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注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所有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的根本在实践[4],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力倡导和资助学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在学校层面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重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补充,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依托的特色教育体系。

1.2.1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院(系)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小组,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对包括创新学分认定、创新成果评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1.2.2技术和条件保障通过利用已有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物质支持;积极开放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等,为学生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创造宽松外部条件;优先安排创新实验指导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热情等,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1.2.3经费和时间保障多方筹措,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专项资金,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延续在项目结题后的后续管理中,比如、专利申请和成果奖励等方面,也及时确保资金支持。在项目研究时间上,院(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创新实验项目所得学分情况,免修相应学分的计划内教学内容,力争为学生的创新实验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

1.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5]。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实验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学生评优评先活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创新实验项目中,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先评优及年终工作量核算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该项措施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主动参与、双向良性互动、共谋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1.4实行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积极尝试引入导师制,要求每个项目至少配备1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在创新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间和平台,并在科研方法及过程中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快地取得创新成果,获得成功[6]。导师制的引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向深度拓展,也为我们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2结合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近几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我们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抓手,通过调整相关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8-9]。

2.1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过程中,学校十分注意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衔接和结合。项目组学生到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项目进行的时间无形中发生冲突,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对此,不少院(系)把项目研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把创新实验项目研究中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很好地协调和兼顾了两者间的矛盾,不仅保障了项目研究时间,项目研究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有两种结合的方式:(1)学生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结题验收后,仍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纳入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统一管理。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经费支持,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延续。

2.2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从生产实际中汲取发明创造的灵感,是检验理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内容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实习,在实习中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师生共同开展的“对河南省黄金生产区(灵宝市)汞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调查研究”、“蟒河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期间人群氟外暴露水平与氟病流行强度调查研究”、“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估”、“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卫生经济学评价”等项目,紧扣公共卫生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教学效果良好,也对公共卫生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社会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科技实践活动是锻炼和检验创新实验成果的重要平台[10]。为促进创新实验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及交流成果的机会和平台。几年来,通过结合创新实验项目,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技术设计竞赛等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加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来实施检验创新实验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参加国家和学校两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参加各类竞赛的主力,并在各类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创新实验和学科竞赛使学生获益匪浅。围绕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的开展,学校还通过举行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公开答辩会和编印大学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流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科研热情。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23-01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笔者以某某学院的全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800个样本,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人到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SQL语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问卷的分析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偏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敬业精神不够,有一定程度上的诚倌缺失,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和一家单位签约,而现在有另外一家单位待遇条件比第一家单位好且表示愿意接受你,这时你会怎么着做,有74%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放弃第一家的工作与第二家签约;沟通协调能力较好;而在实习经历方面,调查资料表明河南科技学院学生的实习经历从大四到大一依次减少。

2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上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除了保留了传统功能外,其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专业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设有一定的考核与要求。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频频受到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限制,而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方面他们或许弱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有相当强的操作能力,因而有技能的灰领在劳动力市场很受欢迎。

在德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的,工科大学强调大学生在求学之前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而且在新生刚入校的前三个月也要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我国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改进。

3.1 学校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4篇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但如何有效地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仍值得我们思考。以具体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为例,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类似工程院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素质教育实践能力过程管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中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锻炼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鲜明矿业特色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如何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工程素养则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曾指导完成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工业CT加卸载装置的岩石受载破坏细观特征研究”,该项目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选题,主要通过工业CT设备对煤岩样破坏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图像描述,采用分形几何理论对煤岩样破裂演化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逆向化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方面的探索。本文以笔者所指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例,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类似工程院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对于科研的极大兴趣与热情是推动项目实施的重要动力,只有兴趣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去探索与创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选题要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并能够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要配合以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采用鼓励式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已学过的基础理论,并介绍研究生阶段在相关领域需要了解的知识,要求其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通过讨论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加强。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工程理念对于工科类学生的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与较强的动手能力。笔者负责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主要是结合先进的工业CT系统和自行开发设计的加载装置开展煤岩受载破坏全过程的研究。该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项目实施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介绍,在介绍时引入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并将这些问题的发生与材料的劣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增加学生兴趣,而且可使学生了解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另外,开展必要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操作的培训,并请所带研究生在先期实验中示范实验步骤,并协助指导其开展后续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样品加工、相关实验规范查阅、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和实验结果处理等方面全方位参与,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实验中难免会出现失败或数据不理想等情况,在此条件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分析,找准问题之所在,积累经验教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协作优势科技创新特别是大型科技创新是一项集体工程,创新的过程中离不开小组或者团队成员里每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组长要起带头作用,与组员和睦相处,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向组员合理分配任务,并注重组织与协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保证项目的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协助能力和团队意识。因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多数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和讨论,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和所提想法都是工作小组制定方案和开展实验的重要条件,在某一项具体的工作前,项目组长也会根据情况进行任务的分配,并定期开会沟通任务完成情况。对于组员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并请组内学生参与讨论,大家共同思考解决方案。同时,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老师所带研究生的阶段工作讨论会,使其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等,为后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提供参考。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不仅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行培养,通过有效地协调、配合与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协作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四、完善评价体系,进行鼓励式教育目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宏观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缺陷,评价的方法过于简单,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标准过高,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评价主体模糊,重专家评价、轻导师评价;评价指标单一,重科技创新、轻文化创新。这些缺陷导致了学生降低了对于实验过程的重视度,忽略了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并可能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造成弄虚作假的想象出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应认识到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不仅是得出量化的实验成果,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及素质的培养。成果是暂时的,但是能力将伴随学生终身。指导老师应针对项目实施制定一个具体的评价体系,目的是既要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又要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升。本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老师制订了一个由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进度情况、阶段性实验成果及各实施阶段小组成员表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成果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成果以及情况的定量评价。评价主体是指导老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笔记,定期参加小组讨论,对阶段性实验成果以及最终的实验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阶段性评比,根据完成任务情况及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综合打分,对于得分较高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综合评定,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其认真总结成果。实践证明,这一评价体系对于指导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克服困难、把握创新点、强化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保证了项目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完成质量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缺乏和惰性可能导致项目实施缓慢以及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出现,因此需要导师适时对项目进度、进展进行检查,加强过程管理。一方面起到督促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之处进行排查,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断改进研究方案,进而保证项目进度和完成质量。在具体项目实施时,指导老师一般应每月与小组成员开展一次工作情况研讨,并在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工作总结。以笔者所指导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管理为例,定期召开讨论会时,由组长向指导老师说明小组成员分工、项目进展及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了解每位组员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项目总结会时,组长向指导老师报告项目阶段性成果、小组成员在工作中贡献、面临的问题、经费使用情况以及下一阶段计划。指导老师可就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建议和必要的知识引导,以促进其顺利解决。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是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过程管理可以保证项目进度。同时,可使指导老师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以便保证项目的进度和完成质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科研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工科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中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更加体会到了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渴望,发明创造的潜能。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科学项目研究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团队意识,这些都对大学生以后的工作或者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形成了以部分带动整体的效果,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此项计划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生创新氛围,并推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优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 81-87.

[2]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关于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1):27-28.

[3]周合兵,黄晓波,沈文淮等,科学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8(3):71-72.75.

[4]姚文轩,滕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 94-96.

[5]李旦,赵希文,吴,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6]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8(4):5-7.

[7]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

第5篇

【关键词】学生遴选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在国内部分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构成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学生遴选、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毕业标准、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几个方面[3]。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是第二批入选本科生“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生遴选工作。该如何选拔,选择什么类型和具有何种技能的学生,选择学生的层次对预期培养目标有什么影响等诸多问题尚无定论。针对学生遴选工作,我们借用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方法,对学生遴选工作进行试点,分两批次选拔进入卓越试点班的学生,通过对几门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比较,本遴选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遴选方案中的问题

“卓越计划”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是学生,在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学生遴选方案的制订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1.学生规模

“卓越计划”学生规模应该为多大?要求既能够满足现有的资源配备又要满足今后企业实习的可操作性。第一批参与试点的高校对这一问题的做法不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从入选“卓越计划”专业的所有学生中按照某种标准选拔出一批试点学生。那么选择标准又是什么呢?学生素质在遴选时该如何体现呢?

2.学生层次

“卓越计划”学生层次该如何选择?选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优势在于整个教学计划完全可以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制订,可变动余地大,可以随时调整,但缺点在于大一学生刚入校门对“卓越计划”不理解,盲目跟风,给后期教育带来困难;选择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其好处在于熟悉大学生活,对职业规划有充分的思考,能作出慎重选择,但弊端在于前续课程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不一致,给后续课程教学改革带来较大的难度。

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分两批次从同一专业同一学年学生中选拔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学生(图1),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挑选学生,比较出适合本专业的选拔时间节点,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第一批学生从2011级新生中选拔,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最终选出34名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观察,这批学生综合能力普遍较好,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对卓越工程师的认识不足,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等;另外,普通班学生积极要求加入试点班。为了比较出遴选工作的最佳时间节点,我院从2011级学生中再次遴选出第二批试点班学生。整个过程与第一批遴选过程相同,但是笔试成绩换为了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综合成绩以及C语言实际操作成绩,最终32人入选。

学生遴选方案的成效

1.学生学习成绩情况

图2是2011-2012学年班级成绩排名及成绩阶段分布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按照对照组式的遴选方案所选学生普遍成绩优异,体现出了较好的整体素质。“卓越计划”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整个遴选的过程中偏向选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从C语言实际操作成绩中可以看出满分学生达到71%。

2.学生竞赛和科研情况

卓越班学生有6人参与“汇博杯”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获三等奖两项;3人参加联想IDEA精英汇创业营销大赛,获校内10强;3人参加校数学建模大赛,获二等奖,作为大一学生获得此奖尚属首次;4人参加校多媒体大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9人获校科技立项共四项,占立项总数的20%,且是唯一的几组大一学生获得立项项目;有11人参与到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中。

结论

为了有力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我院开创性地采用对照组式的遴选办法,通过对照组式遴选方案选拔出的卓越班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十分突出,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第6篇

【关键字】创新工程;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引言

创新指的是在已有思维模式利、知识以及物质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等,以取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也积极的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训练,大量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竞赛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本文,笔者即对创新工程普及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探索。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回顾自身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于是,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最终实现全民族创新主体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现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来说,本质便是不断的创新。而想要实现对各种知识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便需要大量具备较强的创新欲望的和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来予以实现。只有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占据有利的制高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势在必行。高校的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必不可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创新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课题,对高等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十分注重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获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认识水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者活动,但大多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相关活动经费方面的投入较小、不够及时,活动时间安排等也较少。于是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创新活动大多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出现,无法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其次,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时候,都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教师引导等,对学生的辅导力量不足,导致各种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另外,在组织叙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没有注意对活动效果进行控制,于是导致很多学生在活动一开始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一长却失去热情,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加之很多学校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及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配套措施,凡此种种,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普及创新工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均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来予以大力的普及。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予以尝试:

(一)为学生制造创新机会。

为了更好地对更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要为学生制造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学校可以以学院(系)为单位积极地对本院(系)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创新能力水平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与学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广大学生保驾护航。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系)可以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予以补助等等。然后,学院(系)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工程项目中,呼吁大家踊跃报名。而后,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照具体的创新工程项目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之后分配给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为教师们的各种创新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实现了双赢。在积极吸收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安排。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知识储备还较少,科研能力还不够强,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科研创新等工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要鼓励其以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的竞赛为主,避免打击到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积极的安排其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以更好地促进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各学院(系)还要积极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各种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系)可以争取各方资源加大对各种创新培养活动资金的投入,设立各种创新基金,并积极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各种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可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此外,对相应的指导教师,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措施,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实际成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创新活动的最终效果。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学校还要积极地鼓励各个学院(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予以合理的调整。首先,在低年级开始,学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科研训练方面的课时。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先由学院(系)的教师自行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综述性等科研课题,然后由学院(系)进行统一的汇总。汇总之后再公布给学生,由广大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在学生进行自由选题后,学院(系)要指派相应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学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对实践教学中实践技能模块方面的学分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模块方面的学分所占比重,并适当增加实践技能模块方面学分所占的比重。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比重往往低于30%和25%。应适当地提高其所占比重,如,可以将比重设定为40%以上,并制定一定的学分抵消措施。如果学生参与各种竞赛获得名次或者奖项,以及在各种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可适当抵部分选修课学分等。例如,南开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抵算学分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竞赛,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进一步的升华、提高,并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南开大学还将学生的获奖等级分为四档,即校级创新立项优秀成果和市级以上单科竞赛,以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对于获奖的学生,在经过项目申报以及学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之后,因为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等级,可以分别获得一到四个专业选修课学分。于是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在学期期间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来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数。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安排自身的修学计划,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创新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提高,学校需要注重加强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身创造的火花。首先,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与其他高校以及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创新实践培养,积极开展高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实践机会。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在本校西校区设立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8个现代化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以及1个计算机机房,具有大量技术先进的多种高科技装备和仪器,资产总值300万元。通过设立该基地,有效地 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该基地采取集中安排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改变教师准备、确定方法步骤的方式,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方案并独立或合作完成。 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出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自由选择的时间内,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将论文式实验报告、科技报告和项目成果等作为学生实验或工程训练的考核内容。例如,在基地的创意组合课上,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学生可根据基地提供的设备功能要求,自己进行方案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模拟真实工作动态演示,直观调整、验证并改进设计方案。基地每年还组织创新设计比赛,由学生自选题目,提出设计方案,经创新评委会的评审,可立项的方案,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基地并指派指导老师协助完成。于是,在该创新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次,高校要注意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内部的创新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趣味十分的科技活动,例如电子设计校园大赛等等,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并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以不断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

(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还要注意不断地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各学院(系)的教师一起对活动的成效,尤其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问题,学校要及时地提出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予以完善和改进,并制定出更加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开展创新培养活动。例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即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之后,积极地对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予以回顾和反思。该校将本校的学生创新培养工作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审核宣传,然后是推进实施,接着在半年度进行总结提升,并进行继续的推进实施,年底进行年度总结提升。在审核宣传阶段,该校开始研究部署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后进行推进实施,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沙龙活动,不断回顾总结本阶段的工作效果和问题。而后学校会开展半年度总结提升活动,对上半年的活动开展情况和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回顾,制定出下半年的具体安排。随后继续进行推进实施,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到年终的总结提升阶段,全校会认真总结全年度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地总结回顾,该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积极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普及创新工程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随着创新工程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会被培养出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

致谢

本项目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号:2013JSJG155)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号:XJG20125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青林,张新虎,魏彦明,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16-117,110.

[2]佟会文,佟绍成,卫绍元,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5-126.

[3]尹喜云,南.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37-238.

[4]章成伟,何德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4):48-49.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特点指导方法

引言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以立项的形式资助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活动,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目前高等教学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1.项目的特点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人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1.1注重过程参与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1.2注重实践创新

它能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专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1.3注重切实可行

教育主管部门对正式立项的训练项目给予经费,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学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

2.项目的指导方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以学生为主

创新项目从选题、目标、计划的制定、申报,到具体实施、结项,均应由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报告编写等能力后,可以自主或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自愿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如团体项目,则更应注重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2.2教师的作用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目标及指导目标,评价项目的创新之处,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指导过程中的实际观察,对团队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要协调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创新试验思路、试验方法进行合理引导,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适当监控。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对项目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预计不足,对已产生的特殊情况很难自行解决。作为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应根据项目的分类、学生的需求及难易程度等适时开展、有序进行。

2.3经费的使用

经费的来源首先是省教育厅,其次是学校根据自身《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立项的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全部经费由学校代管。

经费的一般分类有:资料文献调查费、互联网信息查询费、资料报告印刷费用、原材料及试验易耗品购置费、试验费用、版面费、交通费及其他费用。

经费按预期使用计划,合理支出,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并应遵守学校财务报销制度的规定。

3.本人指导的项目

本人指导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测区及测点布置对超声平测-回弹综合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指导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确立指导目标

3.1.1突出创新特色体现,项目为规范、试验规程中未明确的部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与实训基地、企业及施工项目合作共赢。

3.1.2根据学生选题及预期研究成果,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及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分析报告。

3.1.3通过项目训练,注重职业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精神。

3.2主要指导路线

3.2.1指导教师与项目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谈论、提出建议并修改。

3.2.2指导教师亲自参与具体的实验过程,指导项目组成员进行实验。

3.2.3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分析实验数据。

3.2.4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3指导教师分工

3.3.1黄燕老师给予测试技术及结果分析的指导。

3.3.2蒋玲老师给予实验方案、方法的指导及研究保障。

3.4过程指导

3.4.1考虑学生查阅文献的实际困难,适时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及搜索引擎。

3.4.2在试验过程中,对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预估,对学生测定的声学参数、试验数据进行把关,避免那些因操作错误导致的结果失真。

3.4.3指导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得出影响因素。

3.4.4协助学生联系施工企业在建工程,进行现场论证试验。

3.4.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3.5结题指导

指导学生将文献调研、实施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总结整理成项目的结题报告,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

3.6学校提供条件

学校提供本项目开展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校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从政策及制度上扶持项目的开展。

第8篇

关键词:创新训练项目;公共管理;培养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管理人才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现有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客观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改革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必然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一方面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已有关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讨论多是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等,对于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增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则少有论述。本文以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对其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创新训练项目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运作过程一般包括团队组建与导师选择、项目选题与申请、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以及答辩与结题等五个阶段。

(一)团队组建与导师选择

创新训练项目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有3-5名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对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组建团队,推选项目负责人,选择合适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考虑到新疆的地域特点,团队成员在基于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吸收少数民族同学加入。

(二)项目选题与申请

创新训练项目分为研究项目和调查项目两类,一般是指导教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与指导教师商讨。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须新颖,要紧贴政策热点问题。如近几年就业是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我院学生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就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确定选题后,学生要完成课题的论证,然后向学校提交申请书。

(三)方案设计与组织

实施当项目获得立项后,项目组就开始着手开始实施方案了。国家级创新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两年。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已有的方案开始实施。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案例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类,导师要注意控制实施进度。针对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努力寻求其他方案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

当完成数据收集后,项目就开始进入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阶段。项目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已经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制作分析图表,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内容除了试验执行情况和研究结论外,还要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和体会等进行总结。可能的情况下,学生还应当对已获得数据和结论,按学术论文的要求和规范撰写论文,并及时发表。

(五)答辩与结题

项目进行到终期阶段,项目组不但需要提交总结报告,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结题答辩。学生需要提前将项目的背景、完成的主要工作、获得的结果、发现的新问题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制作成幻灯片,现场向专家汇报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答辩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结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完成项目结题。

二、完善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训练项目的制度建设

要完善学校有关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制度。例如可以建立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实践中心、二级学院等。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监控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项目结题可采取灵活的评判机制。

(二)完善相关激励措施

要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激励教师投入到辅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例如可以将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之中,项目的成果可作为教师的教学成果。适当增加奖励机制,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要充分发挥项目过程管理,注重训练过程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大胆创新。对待项目运作的结果,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现失败,但要帮助团队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科研实践,解决了学生只知理论知识而无动手能力的问题,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加了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资本。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许多不足和改进的空间。需要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深入地交流总结,使创新训练项目在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创新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基金项目:新疆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二孩政策下乌鲁木齐市已婚适孕女性生育意愿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OL].

[2]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56.

[3]林闽钢,高传胜.“三三制”教改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1-44.

第9篇

关键词:理论体系;基础准备;可行性方案;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83-02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高教2007年1、2号文件,全国各高校全面组织和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走出传统的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难于适应以及目前的就业压力等提出的一个较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的需求,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我校机制专业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C(柔性制造系统)等等,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我校除了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环节,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多设置实验课中综合训练项目等。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及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院级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参赛,对校级优秀的作品参加市、省级机构创新大赛、为老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以前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家知识储备大,技术能力强,个性也强,不好协调,合作起来困难。但当集体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上,所有老师目的是一致的,这反而让教师们更好地将知识专业特长用到一件事上,达到了非常好的优化效果。例如,我院的太阳能制冷背包用到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同时也用到了制冷、热动专业的知识。再例如,我们学生设计的海底贝类苗播种机,既用到了水产养殖的知识,又用到了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机械手以及电信专业的水下信号意别等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我校多个学科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学校在多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后,也不断总结经验,现已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教务处到学生处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设立的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全校各专业有想法的学生服务。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高校培养计划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对较全面,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在校大学生实地实习。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已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方案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虽然高教部实行这一措施是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长,各学校都在摸索探讨最优的方法,这一活动依然还有侍完善的地方。一是受众学生数少。这有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各高校还是较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模式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学生还没有主动就业的想法,基本上还是被动者居多,就不了业被动创业为主,所以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成功率不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建全或没有,学生和教师完全凭个人爱好,投入的主观能动性差,政策上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各名校中,带学生做大创活动成了科研能力差、不入流的工作,跟进级、升职不挂勾,自然教师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谈不上投入和敬业了。还有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包括设备和场地及专职人员,这也使得大创活动受众面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学生有功利思想,各高校对待大学生参加的市省部级的各种比赛有特殊的奖励方式,比如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如果能够拿到以上的奖励可以取消处分。另一个思想就是有这种比赛的奖励对就业有益当然这是一个积极正能量的想法。总之,如果能够从学生和教师思想深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完成一个零件一个机构中找到兴趣点,从被动到主动;学校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效果会更加显著。三是从我们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统计看,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较少,通过走访毕业生,有几点值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思索。没有启动资金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找不准行业和市场,没经验也无所借鉴,且职能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少办事还过于烦琐。纠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块还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有待学习和提高。二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认识上到行动上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任何事业都不会轻易成功,大学生创业也是一样,但只要我们踏实地一步步去改进,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每个公民的思想中去,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比尔,盖次”、“乔布斯”级的人物。

四、未来的发展

我们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属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但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从教育培养模式上如何体现这一活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最著名的德国,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瑞典,还有韩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创业计划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此竞赛之所以成功,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每个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应”为年轻学子们创造创业机会。各个高校请企业届、学术届、社会名流作为评委目的就是宣传学校,宣传他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被投资的机会。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大学生的就业想法跟我国基本相同,毕业后想去名企、大企业,将来的目标为高管和CEO。但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韩国成立了“创业支援中心”,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弊端。又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就是瑞典,瑞典的创业教育涵盖一生,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他们从小就会开设创业课,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讲座,从“小小企业家”、“年轻企业家”一点点培养。综合起来,有几条可以学习的地方,一是政府支持,如美国政府建立的中心企业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减免税、免费咨询、简化手续等;再如,英国王子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法国的“十大青年项目”,法国大学生创业可领取政府补贴等都反映了政府对此的重视。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力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学校开设创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四是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总之,无论是政府重视、学校训练及社会支持,目的都是以“创业促就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锋,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N].光明日报,2012-06-17(16).

[2]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经难借鉴[J].青年探索,2013,(2):38-41.

[3]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教育,2013,(12):158-160.

[4]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0):132-133.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管理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11篇

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是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的基本措施。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没有专业化创业教师的指导,没有统一、规范的系列化或模块化的创业教育教材。多数高职院校将就业与创业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并不能够系统完整的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创业方法等内容的教学。教师队伍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创业实战能力以及丰富的创业教学内容都需要加快改进。许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偏重于创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偏重于创业意义和创业精神的宣扬,轻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轻视创业实践和创业知识的积累,创业教育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能够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高职院校还为数不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开出的创业教育课程太少,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在公共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中安排了2-3个学分的就业指导和自主创业指导,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安排几次讲座或报告。真正能够完全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各专业核心课程紧密联系,制定出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院校还很少。

实践环节

创业教育的实践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运用与展示,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本质。江苏省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都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够积极开展各项实训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类高职院校都能够根据专业特色,注重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各类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工厂,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校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感受创业氛围,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在各类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大赛以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新教育和团队协作意识,对典型的成功创业案例进行展示分析,建立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引进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做好创业教育的咨询与服务,全面注重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些高职院校专门划出场地创建了学生创业街、创业生活园和创业城,鼓励在校生结合专业进行创业,由学校引导,教师指导,设立创业基金进行资金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成功创业教育模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农艺、畜牧等专业优势,建立园林景观、宠物保健等多个创业教育项目,将创业教育贯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

投入力度

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是改善创业教育环境,丰富教学资源,保障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公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比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力度大,苏南地区国家及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创业基地的建设、创业教育基金的设立以及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走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当然,公办高职院校中也有部分院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很小,在创业教育的很多环节中不够重视。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积极利用自有资金的投入,完善创业教学、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吸纳合作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专兼职教师、学生的创业实践基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越的校园创业教育环境。校园创业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大学生对创业中各个环境的需求和期望的一次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占65%,政策环境占52%,企业环境占47%,院校环境占69%。院校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环境,高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引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效果

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创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拓创业精神,积累创业资本,使部分具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潜能的大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就业创业。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创业教育探索,在创业教育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活动中,有自主创业动机和欲望的在校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都得到了引导和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次和获奖有所增加,例如:“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比赛中,江苏省获奖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连续三届位居全国第一。在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中,2010年高职院校占39.6%,2011年高职院校占33.9%,获得立项的高职院校覆盖面达90%以上。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江苏还确定了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职院校中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和风险意识,有较好的忍受力和耐挫力,诚实可信,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创业团队越来越多,能够熟悉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创业的方向,能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策划、进货、营销、财务、管理、谈判、市场调查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在逐步加强,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并成功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项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适应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该发挥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设立创业教育管理和服务指导机构,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创新人才。

(一)发挥高职优势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方经济,面向市场办学,走产学研之路的高职教育,已经从注重规模转变到注重内涵发展上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着一定的优势:(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人才需要,培养应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3)高职院校有完善的技能培养、实践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先进的实验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适合大学生创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合理的利用好高职院校的优秀资源,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制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创业课程设置、创业实践考核、创业服务指导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完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咨询、与企业家交流、企业调研访问等活动,丰富教师的企业创业管理经验,积极深入到地方科技创业园聘请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创业教师队伍。积极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财务、税收、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创业知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中体现出创业能力要求,在公共基础课或第二课堂引入相关创业类的课程,组织教师整理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或模块化教材和讲义。

(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实现由专业教育、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的转变,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加强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经营管理才能,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一,深入研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创业心理特征、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体系,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经济特点,确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根据培养目标,系统、具体、分解落实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技能体系、素养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不仅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还需培养学生人文、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三,改革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第四,改革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统筹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构建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以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四)建立评价体系

在目前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背景下,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容层面,定位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就必须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将该指标纳入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建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信息采集平台,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提供价值标准,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创业教育中的组织管理、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成效等内容的考核评价,纳入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等指标中,全面评价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和质量。

第12篇

项目名称: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李 津、宋广礼、杨 昆、刘丽妍、王 威、陈 莉、李娜娜、匡丽S、李英琳、徐 磊、徐秀萍

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天津工业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校企协同育人为关键的思路,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以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专业方向为试点,对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了当前行业、企业对创新型纺织人才的需求。

(1)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要求,构建了以现代纺织工程技术为基础,以针织产品设计与工艺实现为主线,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了与产业链对接的涵盖纺、织、染、服装全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将“创新方法”等课程和创新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内依托国家级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现场教学、上机实习等实践环节,实施集纺、织、染、针织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品质量检测于一体的工程实践,并以行业设计竞赛和学科竞赛为引领丰富实践内容。校外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进行企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实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进行企业实习和专业培训,有 5 名教师为国家级“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资格的考评员;选聘2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结合机制创新,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网站,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 门、开发企业课程 5门、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5 部,制作与课程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课件曾获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三等奖,解决了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和模拟实验问题。

(5)注重教学研究。项目围绕卓越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新增市级及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项,发表教改论文18篇,2 篇论文在第二届“真维斯杯”纺织服装教育论文征集评选中获奖。

(6)完善机制建设。定期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研讨会、建立和实施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制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选拔和激励机制,构建了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管理制度等,为教学的运行和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得以落实和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卓越计划实施经验也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赞许。

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项目名称: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完成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王建坤、赵立环、李凤艳、周宝明、李翠玉

纺纱类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纺纱系列课程群教学改革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坚持“教以务新、务需、务用”的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对课程群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持续创新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增加实践教学模块

以培养创新实战能力为着力点,构建了“纺纱设备认识实习纺纱基本原理验证性实验纱线成形试纺实验花式纱线设计实验纱线综合设计启智夏令营”的多模块、分层次、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突出创新的纺纱类实践教学体系。新增的突出纱线花形(色)变化设计的“花式纱线设计实验”和强调纱线功能、结构、应用及其组合设计的“纱线综合设计启智夏令营”模块,使学生不断了解纱线在结构、花形(色)、功能及其应用上的变化和相应的设计与成形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实战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在已有小型数字化环锭纺纱平台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技术,自主研发了转杯纺、喷气涡流纺、花式捻线等多种小型新型纺纱设备,建成了满足实施多模块纺纱实践教学的完整硬件平台;以先进实际纺纱设备为模型,开发了纺纱主要工序的虚拟仿真平台,可实现虚拟纺纱,弥补了小型实验设备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生产的不足。

(3)调整教学计划,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在多模块纺纱实践教学体系的贯彻中,调整教学计划,新增“花式纱线设计实验”1 学分和“纱线综合设计启智夏令营”课外实践 2 学分,形成了分散加集中、课内加课外、学期内 3 周加夏令营(暑期)1 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编《纺纱实验教程》、《纺纱质量分析与控制》教材,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编写《花式纱线纺纱实验》讲义,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第 5 学期认识实习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将“纱线成形试纺实验、花式纱线设计实验和纱线综合设计启智夏令营”集中安排在第 6 学期,其中“花式纱线设计实验”随“花式纱线”双语课程分散实施,而将期末 3 周的“纱线成形试纺实验”与暑期 1 周的“纱线综合设计启智夏令营”统筹安排。3 个模块在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衔接贯通,时间上课内加课外、分散加集中,同时结合全国纱线和面料设计大赛,促使学生在纱线结构、功能及应用上创新设计取得突破。

该项目成果构建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纺纱类实践教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增设了突出创新训练的综合设计模块,实现了从认识、验证、试纺到创新的逐级递进的分层次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发建设的纺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环锭与新型并重,且小型成套、省时省料、操作灵活,方便教学,有效地保障了纺纱类实践教学的贯彻和执行,为学生创新实战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课外实践计划与行业大赛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综合设计能力,检验了培养效果。

通过纺纱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锻炼,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强化、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自实施纺纱实践教学改革后,该专业学生在全国纱线和面料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人数和级别均取得突破,2013、2014年几乎包揽了该项赛事60%的奖项。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纱线功能与结构上的创新,还有力地支撑了织物结构设计和创新。

此外,天津工业大学纺纱实践教学平台还引起了相关院校及行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同类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业有关人员的参观访问和学习交流。纺纱实践教学平台已被东华大学等20余所院校用于实践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也被多所院校借鉴,小型数字化纺纱系统已被山东如意集团等30余家企业用于新产品研发与快速出样,在产学研结合与服务社会方面效果显著。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项目名称: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吴赞敏、姚金波、刘建勇、张健飞、杨文芳、牛家嵘

为满足现代纺织染整产业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天津工业大学重点完成了轻化工程专业“市级教学团队”建设,以及“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轻化工程专业‘讲座’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创新研究”等项目,以构建本科生导师“讲座”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主线,在教学改革中创新研究和建立了能够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的“讲座”平台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该项目实践解决了目前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相脱节、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实验训练条件不足等问题,增强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了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讲座”平台特色教材,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建设优秀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由教授负责,副教授、讲师为骨干,研究生协助教学的“传帮带”讲座导师团队。通过“讲座”平台的建立,解决学生由于学时限制,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学习不深入的问题。教学团队在“讲座”平台形成自主式、互动式、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染整理论应用能力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将教师科研和专业发展前沿新技术充实教学中,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完成好国家自然基金与企业科研项目,把科研活动融入教学,融入编写前沿新技术“讲座”特色教材。

(2)构建符合专业发展趋势、行业需求的“讲座”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平台特色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解决现有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借鉴日本“讲座”式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研究提出了轻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讲座”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次、个性化、厚基础、宽口径、开放式”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前沿新技术讲座平台特色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富有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实践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强化本科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实践工程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专业实训工程中心,形成工程教育特色模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建设10个“讲座”平台实验室,引入准生产型具有中央控制的教学版全自动称料、化料、输料及染机系统,并结合已有的测配色及自动滴液系统,形成了现代先进的工程实验环境与设备,构成了从客户来样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现代化纤维、织物、成衣染整线等;此外建设完善了企业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工程中心。通过实践实训平台的建立,解决了学生在以产品加工流程为主线的系统性实验薄弱、校内工程训练条件不足的难题。

该项目实施推广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团队获得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称号,完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发表教改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出版特色教材等,在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先进仪器与装备的实训工程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该项目研究结果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进一步固化明确了“讲座”平台教学环节,并经历了历届学生的教学检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讲座”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此外“讲座”平台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相互融合,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体现出“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宗旨,显著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学生参加国家/天津市级等各种竞赛及创新实验计划,累计达20多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加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在全国专业性竞赛中获奖近20项。

大学生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项目名称:艺工融合类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完成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完成人员:周永凯、李淑珍、江 建、范秀娟、李飞跃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以艺术、工程学科为主,艺、工、经、管协调发展,围绕纺织服装和文化创意产业办学的艺工融合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中艺术类和非艺术类 2 个类别的学科专业设置数量、教师占比和学生数量几近各占一半,在“艺工融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该项目成果以艺术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为核心,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素质教育基地,打造四大作品展览展示平台,开设艺工交叉融合专业实验班和双学位班,招收培养艺工融合的复合型大学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科学构建艺工融合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批素质教育课程和项目;构建艺工融合教学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重点测评学生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1)打造艺工融合教育教学平台,招收和培养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新园等上百个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北服时装周”、“大学生毕业作品展”、“科学艺术时尚节”、“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等四大作品展览展示平台,以国家级“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开设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纤维与时尚设计、艺工融合联合教学等多个交叉专业实验班,招收培养了一批艺工融合的复合型大学生。

(2)制定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贯彻“艺工融合”办学思想,着重制订“大学生美育计划”,将艺术素质教育通过课程讲授、讲座与课余小组(社团)、文艺社团活动等 3 个途径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一批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的课程和项目,如开设《大学美育》、《美术赏析》、《纤维艺术》、《创意手工染》等选修课程;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真正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让课堂变成学生表现和发展智力的场所;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开放实验室、学科竞赛三大科研训练及学科竞赛项目类别,以“北服丰彩数码印花工作室”为依托,开设染织设计和印染工艺结合的特色综合实验课程,不断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

(3)构建一支以艺工融合为特征,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教学的教学团队。目前,在学校450名一线教师中,艺术类教师占47%,工科类老师占53%,已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强化从纺织材料研发到终端产品艺术设计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就业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