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时间:2023-06-05 10: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第1篇

【摘要】 目的:分析开胸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9例开胸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38例开胸手术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患者年龄>50岁、合并心肺疾病、术中出血量>200 mL、合并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肺癌、术后卧床时间>3 d与开胸术后发生肺栓塞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0岁[OR=69.115,95%CI(2.687,1777.577)]、术中出血量>200 mL[OR=27.943,95%CI(1.505,518.905)]、合并DVT形成[OR=75.908,95%CI(2.374,2426.920)]、肺癌[OR=32.282,95%CI(1.420,733.931)]、g后卧床时间>3 d[OR=17.709,95%CI(1.095,286.389)]是开胸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术中出血量>200 mL、合并DVT形成、肺癌、术后卧床时间>3 d是开胸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开胸术; 肺栓塞; 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oracotomy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19 case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 without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were implemented.Resul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older than 50 years,merge cardiopulmonary disease,intraoperatve blood s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were associated with open thoracic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50 years [OR=69.115,95%CI(2.687,69.115)],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200 mL[OR=27.943,95%CI(1.505,27.943)],merge DVT formation [OR=75.908,95%CI(2.374,75.908)],lung cancer [OR=32.282,95%CI(1.420,32.282)],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OR=17.709,95%CI(1.095,17.709)]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Conclusion:Age >50 years,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 and postoperative bed time >3 d a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Thoracotomy; Pulmonary embolism; Risk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Chongzuo People’s Hospital,Chongzuo 532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0

开胸术后并发症有血胸、心律不齐、呼吸功能不全、气胸、肺炎、脓胸等,肺栓塞是开胸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以呼吸内科中诊治的例数最多。但对肺栓塞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后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肺栓塞漏诊率、误诊率、病死率高,而经过预防治疗后病死率可下降[2]。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加强宣教,术后早期活动指导,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了解肺栓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对危险人群及时进行相关预防措施,对降低开胸术后肺栓塞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9例开胸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的38例不伴肺栓塞的开胸术后患者作对照,对开胸手术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9例开胸手术后合并肺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肺栓塞诊断标准参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指南》[3],排除标准:既往有肺栓塞病史。对每例肺栓塞患者选取同期按年龄±3岁、手术术式、性别相匹配的共38例术后未合并肺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1例,女8例;年龄45~69岁,平均(57.37±6.91)岁。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52.84±8.62)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第2篇

关键词:股骨头置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给予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相关预防措施以及合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减少肺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我科2008年7月~2012年9月共施行手术312例,发生DVT 8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8~82岁,中位年龄65岁;高血压脑出血6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新修订外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2]。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5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所有患者既往史、创伤史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预防措施

2.1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2.2减少血液凝滞 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3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热敷穿刺处2次/d。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④每4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⑤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⑥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3.2抗凝疗法及溶栓的护理[3~6] ①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药物剂量;②注意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观察有无加重脑出血或其它出血倾向,如神志、瞳孔等。应每15~30 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观察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嗜睡或昏迷;观察有无呼吸、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观察有无剧烈头疼或喷射状的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观察胃液、尿液、大便的颜色;同时还要注意牙龈及皮肤粘膜、眼结膜、注射部位的出血情况。如出血加重应及时处理。

3.3功能锻炼 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让患者下床活动,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4 讨论

结合本组资料,作者认为引起本组DVT的原因可能有:①手术:DVT多发生于手术或创伤后[7],本组8例均于手术后发生DVT;②肢体瘫痪及长期卧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而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减少,造成血液回流影响。本组7/8例发生于瘫痪肢体,说明瘫痪肢体是DVT的重要诱因;③高龄: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退变和(或)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④止血、脱水剂的应用:脑出血患者为了止血、减低颅内压而使用止血芳酸、甘露醇等对血管刺激的药物,易使管壁粗糙;加上脱水剂的应用易造成机体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⑤心率慢:本组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造成血流缓慢,血液淤积;⑥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组病例血栓多发生于左侧肢体,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总动脉和左髂内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压有关[8]。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术后给予合理预后措施和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减少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09-510.

[2]叶舜宾.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4.

[3]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70.

[4]施桌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J].中医正骨,2008,5:71-72.

[5]金妍英,徐国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全科医生临床与教育,2007,3:259.

[6]曹洪,李伟,谢祥仁.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J].医学综述,2008,2:275-278.

第3篇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DVT,轻者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静脉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PTE),危及生命。Samama[1]的统计资料发现:DVT中PTE高达39%~41%,PTS发生率20%~50%。宋琳琳等报告了147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DVT发生率为42.2%(62/147例),故DVT形成的预防显得格外重要。总结本院从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较大手术230例,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全部病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干预,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 预防原则及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2 结果

有2例髋臼骨折,5例全髋关节置换,8例粗隆间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于术后1~3周内因卧床时间长,未坚持有效锻炼和用抗凝祛聚药,出现患肢肿胀不退,彩超及造影证实并发DVT,2例出现胸闷,气短,螺旋CT确诊肺栓塞(PTE)。分别给予抗凝、溶栓、切开取栓、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后好转。其余未发现临床症状,4周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DVT检测,均为阴性。本组病例DVT发生率6.52%,远低于报道组。

3 讨论

3.1 骨科大手术后DVT高发机制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总之,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更易诱发血栓,国外报道髋部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36%~60%,另一国外调查显示不同种类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腹部14%~33%,胸部26%~65%,妇产科14%~27%,前列腺手术21%~51%,心脏手术1.5%~2.5%,而骨关节尤其是髋部和下肢手术为48%~54%;本研究回顾总结了近6年共230例较大型手术,发生率6.52%,其原因一是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避免了血栓的发生与发展,降低了临床发病率,二是4周后未做长期跟踪调查,是否有停药后再发生DVT的病例未能纳入统计中。

3.2 骨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原则 去除阻碍血液回流的因素,促进静脉回流。基本措施:解除静脉受压因素,术中细致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尽早进行有效的大范围、大幅度的主动肢体功能活动,坚持深呼吸,抬高患肢,保持大小便通畅,尽早下床活动等。机械预防措施:如间隙加压充气装置、弹力袜、按摩伤肢等机械措施促进静脉回流。其中基本措施是重中之重,而机械措施较少采用;积极预防骨折端及骨碎片对静脉的损伤,尽量减轻手术副损伤;预防性抗凝、祛聚药物应用保持血液低凝状态。在措施上始终把基础措施放在首位,一定要坚持综合预防,不可偏颇。基本措施是前提,药物不可或缺,防治中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对特高危病例要重点预防,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骨科手术前后有效预防DVT的措施也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手术质量,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Samama MM.A silent killer:exploring the burden of VTE in medical patients.In:VTE Experts Meeting.Belgium,2004:5176.

[2] Geerts WH,Heit JA,ClagettGP,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Chest,2001,119:263-265.

第4篇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KR) 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的发生率为40 %~88 % ,发生肺栓塞(PE) 风险可高达10%~20%,死亡率高达2%[1,2],而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降至26.3%[3],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我院自2002年5月~2005年7月行22例(28膝)TKR,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2例(28膝),其中男5例(6膝),女17例(22膝)。男:女为1:3.4,年龄65~82岁,平均70.5岁。骨性关节炎20例(2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4膝)。

1.2 预防措施 (1)药物预防:术后6h,术后24h,术后7~10d,每日1次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克塞)0.4ml。(2)机械性预防:术后当日开始应用足底和小腿静脉泵,每4h 1次,连续7d;术后6h开始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的舒缩锻炼;术后第3天开始行膝关节主动曲伸锻炼,坐轮椅或拄双拐下地功能锻炼。

1.3 结果 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3d出现小腿肿胀,经多普勒(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腓肠肌静脉丛内血栓(远端血栓)。未见股部周围静脉血栓(近端血栓)。无一例发生PE死亡。

2 讨论

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肺栓塞的栓子90%来自于下肢和腹腔的静脉[4]。近端DVT与肺栓塞有很强的相关性,远端DVT如果继续向近端发展,可能会进一步造成肺栓塞或慢性静脉功能不全[5]。DVT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康复进程也会受到影响。近端DVT还会造成下肢长期肿胀甚至溃疡。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必要。DVT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内膜的损伤[6]。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发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1)膝关节病损,下肢运动明显减少,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长时间屈膝位操作,术后局部肿胀以及肢体活动进一步减少等引起下肢静脉血流淤滞。(2)骨水泥热聚合反应,手术操作损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多种与凝血机制有关的组织因子。(3)术后抗凝血酶Ⅲ降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到抑制。因而,围手术期内如何避免以上三大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是近年来预防DVT的一大发展,它与普通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使出血的副作用减少。因而,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APTT)检查,并可明显减低DVT发生率[3]。本组病例术后经临床观察切口引流量无明显增加。所以,将其作为预防DVT的常规用药。应用足底和下肢静脉泵,主要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的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从而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另外,这种静脉泵也能增加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防止血栓形成[7],降低DVT发生率。我们从2002年5月开始对所有TKR患者均采用了低分子肝素钠+足底和下肢静脉泵,并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预防DVT,效果满意,仅1例患者出现有症状的DVT。另外,术后没有常规进行Doppler超声检查,而无症状DVT的发生则不得而知。随着TKR技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术后DVT形成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突出。经临床观察我们认为:(1)术后预防DVT的发生,提高每位临床医生的认识是关键。(2)在积极预防的同时术后应常规定期进行Doppler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DVT,使其得到早期治疗,防止致死性PE发生。

【参考文献】

1 卡纳尔.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美).第九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6-267.

2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155.

3 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4 Wang LM , Wei 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t hrombosis .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13.

5 Lieberman HR , Geert’s WH. Prevention of thrombolism after totalhip and knee art 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4 ,76(8) :400.

第5篇

【关键词】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6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方法,对我院2002年1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骨科住院患者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在此期间共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7例。男14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34岁-88岁,平均年龄65.63岁。住院天数1天-42天,平均住院天数10天。

1.2结果分析

死亡患者的年龄分布:小于50岁的患者5人(18.52%),50-60岁的患者4人(14.81%),60-70岁的患者3人(11.11%),70-80岁的患者11人(40.74%),大于80岁的患者4人(14.81%)。死亡患者的发病部位:上肢骨折1人(3.70%),骨盆及髋部周围骨折4人(14.81%),股骨颈骨折12人(44.44%),股骨粗隆骨折4人(14.81%),下肢骨折4人(14.81%),脊柱骨折2人(7.41%)。在这27名患者中,有11人行手术治疗(40.74%),16人行保守治疗(59.26%)。患者死亡时间与住院天数的关系:小于7天8人(29.63%),7-14天9人(33.33%),大于14天8人(29.63%)。死亡时间与手术时间的关系:手术当日死亡5人(45.45%),术后7天内死亡3人(27.27%),术后7-14天死亡3人(27.27%)。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情况:心血管系统疾病17例(62.96%),脑血管系统疾病12例(44.44%),呼吸系统疾病20例(74.07%),消化系统疾病10例(37.04%)。死亡的根本原因统计结果是:呼吸系统衰竭12例(44.44%),其中临床诊断为肺栓塞8例(29.63%);急性心肌梗死6例(22.22%);急性脑血管病5例(18.52%);多器官衰竭者3例(11.11%);出血性休克1例(3.70%)。

2讨论

2.1高龄的骨折患者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以及相应的人口寿命的延长,骨科住院患者中高龄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死亡率最高,属于高危人群。这些患者多合并有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若不采用积极手术治疗,患者很可能因长期卧床而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原有的内科疾患因此而加重,严重者可以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我们的统计资料还显示,手术的治疗干预并没有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可能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比较严格,对于手术风险评估比较高的高龄患者更多地倾向于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为了降低高龄骨科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我们要对高龄病人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在未对其全身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积极预防的情况下单纯进行骨科治疗,任何的轻视和回避都有可能最终导致发生灾难性的后果。高龄骨折患者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2,3,4,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在下面有专门的阐述。对于高龄骨折患者要保护性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果原有消化道溃疡一定要积极治疗。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有:⑴骨折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相应地活动减少都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或咳出;⑵老年人对高碳酸血症或缺氧的敏感性降低,身体的自我调控能力下降而导致呼吸衰竭;⑶患者在骨折前就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伤后上述疾病由于卧床等不利因素的存在而加重。对此的治疗和干预在骨折的初期就要开始,首先要保持患者进行通畅的呼吸运动,鼓励病人进行深吸气和深呼气,鼓励病人尽量自主咳嗽、咳痰,定时为病人翻身、叩背;还要避免使用抑制呼吸和咳痰的镇静或镇痛药,最后要早期进行雾化吸入或者给予祛痰药物,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如果患者在骨折的同时合并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要在骨折的早期积极地治疗原有的内科疾病,高龄骨折患者的内科治疗是住院期间治疗的重点内容,需要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

2.2肺栓塞综合征(PulmonaryembolismPE)

PE是骨折创伤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塞,PE在骨折患者中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研究表明,单纯的肺脂肪栓塞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而血栓性肺栓塞引发的死亡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们的统计资料中,临床诊断肺栓塞死亡者8例,占所有死亡病例的29.63%。现代骨外科已经把骨科病人致死性肺栓塞的预防工作提高到空前重视的程度,邱贵兴等编撰的《骨科大手术后VTE预防指南》指出: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6,7,8,9,10]。郭世绂认为因骨折而死亡的患者中肺栓塞的尸检发生率可以高达80%~100%[11]。此种论点与常规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是既往对肺栓塞的发病认识不足,并且某些患者的死亡原因被错误地归属于心肌梗塞或其他疾病。在肺栓塞的病因分析中,居于首位的发病原因是下肢和盆腔深静脉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2]。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血流的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后附着于血管壁上并不容易脱落,而栓子的脱落与血流状态的突然改变密切有关,好发于术后卧床的患者突然活动,整复骨折、脱位,或者用力排便时[13,14]。治疗PE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预防,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骨折患者在骨折的初期就要开展预防性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动的功能锻炼多种方法的结合,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科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对于怀疑及确诊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于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骨折患者如果出现心功能不全或肺心病症状时优先考虑DVT。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已经大量应用于DVT的治疗,临床上应慎重把握其手术适应症。

2.3严重创伤

第7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肢;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近年来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逐渐受到人们重视。Colwell[1]报道在没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 DVT 的发生率在40% ~60%。随着我国关节外科的蓬勃发展,研究发现中国人DVT的发生率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国内吕厚山等[2]报道, 51例未予预防治疗的关节置换病例,全部DVT的发生率是47.1% ,其中THA发生率是40.5% , TKA是53.3%。故THA后DVT预防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共发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DVT患者17 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5~83岁,中位年龄70岁。左下肢10例,右下肢7例。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0例,糖尿病6例,既往有血栓病史3年以上者4例。

1. 2 治疗方法: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综合考察患者情况允许后,分别于腰麻或硬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第一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连用1周。术后常规抗炎治疗。血液高凝状态者给与口服阿司匹林,1.0,2次/日。特别是加强预防措施: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术后第一天行持续被动运动(CPM)锻炼,每天半小时,2次/日,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主诉即行静脉超声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一旦发生DVT甚至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剂量每次1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7~10 d,同时用脉通,丹参等,密切观察凝血功能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2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5例未发生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 1例73岁的右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7 d发生肺栓塞,经溶栓治疗失败,抢救无效死亡。一例58岁既往风湿性心脏病史20年因左髋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4d,发生脑栓塞,经溶栓治疗后,留有左侧肢体活动失灵等脑血栓后遗症。

3讨论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大公认原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绝大部分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有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疾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均是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另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多采用被动使下肢静脉迂曲,继而血流缓慢,手术创伤大,静脉壁损伤较重,术中若使用骨水泥,进一步使血管损伤的几率大大提高,DVT的风险成倍增加。因此医护人员的要提高预防意识: ①做好高危人群的宣教工作,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②抬高患肢,早期活动。一般抬高20°,以促进静脉血回流。下肢远端要高于近端,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屈曲,以免影响静脉血回流。手术后24 h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③药物预防。建议常规术后当天立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连用7 d。血液高凝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聚,对高龄患者尽量不用止血药。对于出现DVT症状的患者,血栓形成后3周内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不得按摩患肢或剧烈活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严密观察皮肤温度及颜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当诊断明确后可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①溶栓:病程不超过72 h者可以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每次1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静脉注射,用7~10 d。②抗凝:我院一般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③去聚:包括右旋糖干、阿司匹林等。此外,如果有条件,可以行下腔静脉滤器( IVC)。Rosenthal等[3]总结2002~2004年使用的127例临时可回收的IVC资料,认为临时IVC安放在预防下肢DVT和PTE时是简单和安全的。

总之,骨折疾病导致活动减少,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既往有栓塞病史者,则DVT发生率往往较高。关键是做到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 ①对于所有关节置换患者,从入院开始就强调DVT预防。②术后当天就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连用1周。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③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尽快下地锻炼。

参考文献

[1]Byun SS, Kim JH, Kim YJ, et al. Evalu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after orthopedic arthrop lasty: a p rospective study for comparison with dopp ler sonography[J]. Korean J Radiol,2008, 9 (1) : 59 - 66.

第8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us),简称DVT,指的是血液于下肢的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直至阻塞静脉内血流,引起下肢血液的回流障碍,系骨科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治疗髋关节损伤以及髋关节病变晚期患者的有效方法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简称THR[2]。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较容易发生DVT,若不及时预防或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则极易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研究表明[3],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0%,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是1%~4%,而近80%的肺栓塞的来源是DVT[4]。由此可见,在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对DVT进行早期预防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在对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DVT预防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对其具体预防方法及护理干预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人。其中观察组有男性24人,女性20人,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7.1±4.7)岁,体重51~72kg;对照组有男性25人,女性19人,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6.8±4.5)岁,体重50~74kg。所有患者中有68例股骨颈骨折,5例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7例患骨性关节炎,手术后住院时间15~45d,平均住院时间(24.5±2.7)d,合并有其它病症的有5例。两组对比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所患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x±s)

1.2方法 对照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观察组的术前护理 ①术前评估:对患者的疾病史、身体状况等进行评估,对是否存有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重点评估,例如年龄等,因为DVT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评估患者是否有静脉血栓史、心脑血管疾病史等。进行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护理的开始,能够为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②健康教育: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具有不同病情及病因的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前与其进行沟通,对其耐心讲解病情,使其对自身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其讲解DVT的危害以及实施预防的意义,得到患者的合作,使患者做好手术的心理及思想准备。③锻炼指导: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做好术前的活动锻炼。

1.2.2观察组的术后护理 ①术后第1d,在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后,可对其进行腿部肌肉的按摩,被动地进行膝、踝关节的活动,1~2 次每小时;②抬高患肢;③指导其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2次,一次5~10 min;④深呼吸6~10次每小时;⑤每3h协助其翻身1次,注意避免患肢的内收和外旋;⑥术后的2~3d,加强腿肌的等长及等张收缩锻炼,加强关节的伸屈活动,时间增加到0.5h;⑦指导患者被动活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并于术后5~6d病情得以缓解后逐步进行离床的功能锻炼。

1.3效果评价 若患者突然出现下肢的肿胀和疼痛,浅静脉充盈,腹股沟及有压痛,深静脉行径的压痛等可以确诊为DVT。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共有10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发病率为22.73%;观察组则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所占比例为6.83%。观察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3,P

表2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适应征是髋骨性关节炎,其它则有股骨头坏死等、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部骨折、良恶性骨肿瘤等[5]。目前认为,只要有髋关节被破坏的影像学特征,并伴中、重度的持续性关节疼痛和或功能障碍,通过其他的非手术治疗都无法缓解并治疗疾病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则是有效选择[6]。双髋骨性关节炎或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需要行双髋的关节置换。在过去认为,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最合适的年龄范围是60~75岁[7]。但近几年来,其适应征已广泛扩展至年轻及高龄患者。但是由于年轻的患者活动量较大,术后的生活时间长,人工髋关节的寿命又十分有限,造成有些年轻患者在手术后不得不进行第2次甚至第3次的关节返修手术[8]。

第9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ICU 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共276例ICU治疗时间超过48 h病例。通过简化Caprini评分评估入ICU当天和第7天重症患者VTE风险及内科、外科、创伤亚组重症患者VTE风险。分析重症患者VTE风险与年龄、性别、GCS及APACHEⅡ评分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具有VTE非低危风险的重症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情况及其原因。

结果 本中心ICU重症患者入ICU当天和第7天的简化Caprini评分分别为(8.71±4.90)和(9.24±5.30),简化Caprini评分与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r=0.397,P=0.027)。超过90%重症患者是VTE的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外科及创伤的重症患者简化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内科重症患者(14.02±2.01),(14.5±1.29) vs. (6.55±3.98),P

结论 重症患者是院内VTE的极高危人群,VTE风险与重症患者病情密切相关,VTE风险可能贯穿ICU治疗过程始终,故应将动态VTE风险及出血风险评价纳入重症患者的常规评估项目,制定合理的VTE预防策略。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重症患者; 抗凝治疗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ZHANG Hui,MA Yu,WEN Yuming,LU Li. Intensive Medical Department, Chongq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Chongqin 400014,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Li,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ICU and discuss the appropriate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76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taying longer than 48 hours in ICU were enrolled for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 VTE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for mechan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hylaxis and demographic data were recorded. Simplified Caprini scores for VTE risk were counted in the first day and 7th day after admission to ICU,and were compared among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 and trauma subgroups. Relationship between VTE risk and the clinic index was analyzed by Pearson test and Spearman test with SPSS 17.0 software. The prophylaxis strategy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out low risk of VTE was explored. Results Simplified Caprini scores were (8.71±4.90) and (9.24±5.30) on the first day and the 7th day after admission respectively. Simplified Caprini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PACHEⅡ score(r=0.397,P=0.027). Meanwhile, simplified Caprini score in surgical and traumatic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edical ill patients(14.02±2.01),(14.5±1.29) vs. (6.55±3.98),P

【Key words】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nticoagulation

重症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风险人群,多项研究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重症患者VTE发生率达10%~80%[1-3]。同时,VTE的发生严重影响重症患者的预后,显著增加重症患者病死率及延长ICU时间[4-5]。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关于VTE的预防指南[3](ACCP8)已明确建议,所有重症患者均应行VTE风险评估,并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时的预防治疗。但是,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重症患者中采取VTE预防措施(包括间歇充气加压泵、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机械预防方式和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方式)的比例仍有不足,不同地区及中心对重症患者VTE的预防治疗率(20%~80%)差异极大[6-8]。本研究旨在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症患者VTE风险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现况,探讨预防VTE发生的合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ICU 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共276例ICU治疗时间超过48 h病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GCS评分及所患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以简化Caprini评分系统[9-10]评估入ICU时、ICU 7 d时,以及内科、外科和创伤等不同亚组患者发生VTE风险,分析ICU患者简化Caprini评分与临床基线资料的相关性。总结各亚组采取预防VTE措施的比例,分析相应原因,探讨应对策略。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数或率;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临床基线资料

276例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所患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见表1。

2.2 重症患者VTE风险评估

本组患者简化Caprini评分在入ICU时(8.71±4.90)与ICU 7 d时(9.24±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5, P=0.731)。外科患者(14.02±2.01)vs.(6.55±3.98),(t=6.903, P

2.4 非低危患者VTE预防情况

本组患者早期(入ICU 48 h内)采取VTE预防措施的仅占17.8%,7 d时增加为25.8%;早期采取预防VTE的方法多为机械预防(13%),较少药物抗凝预防(5.1%)。外科患者采取VTE预防措施者(22.3%)多于内科(15.4%)及创伤(13.9%)亚组患者。见表4。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ICU重症患者面临的严重并发症。ICU重症患者临床情况复杂多变,包括严重创伤、各种手术、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及卧床制动等因素均是VTE的危险因子,重症患者是院内VTE的极高危人群。然而,往往由于VTE临床检出率较低和无症状性VTE的存在,又可能导致临床医师对重症患者VTE防治的忽视[11-12]。因此,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关于VTE的预防指南[3](ACCP8)特别强调重症患者VTE的风险评估和高危患者的及时预防。Caprini评分系统是临床研究中使用较多的VTE风险评估方法,它涵盖了多项客观的疾病状态指标,能够满足ICU重症患者复杂临床情况的需要[9,13]。同时,简化Caprini评分系统去除了V Leiden因子、抗磷脂抗体等不易获取的实验室指标,仍具有与Caprini评分相当的预测价值,并更适合临床快速评估[10]。所以,本研究选择简化Caprini评分系统对本组重症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

本组患者入ICU时简化Caprini评分高达(8.71±4.90),超过90%的患者是VTE的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按预测风险计算其VTE的发生率可达20%~80%,这与Cook等[14]研究报道一致。相关性分析显示,入ICU时简化Caprini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397,P=0.027),进一步提示重症患者VTE的风险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还显示,ICU重症患者第7天时的简化Caprini评分(9.24±5.30)与入ICU时相似,且高危、极高危患者比例有增加趋势达97.4%。这表明重症患者VTE风险可能贯穿ICU治疗过程始终,与Pannucci等[13]报道VTE不仅仅发生于入院早期,还可能发生于2周至2个月后的结果相符。同时,在亚组分析中可以看到,外科及创伤的重症患者简化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内科重症患者(14.02±2.01),(14.5±1.29)vs.(6.55±3.98),P

上述数据无疑再次表明重症患者是院内VTE的极高危人群,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指南及相关研究建议在无禁忌证情况下,VTE中危患者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机械预防,或者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高危、极高危患者应使用药物预防或药物联合机械预防治疗[3,15]。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对于VTE预防措施的应用仍然不足,2008年发表的ENDORSE研究结果显示,高危外科患者有58.5%接受指南推荐的预防治疗,高危内科患者预防治疗率为39.5%[6]。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VTE高危内科住院患者接受预防治疗的比率更低,仅为13%~20%[8,16]。在本研究中,入ICU 48 h内接受VTE预防治疗的患者占18.28%,ICU 7 d时接受VTE预防治疗的比率也仅为25.83%。即使排除合并消化道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和严重创伤活动性出血无法抗凝或肢体骨折无法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的患者,VTE预防治疗比率仍然较低。同时,随着ICU时间延长,重症患者出血情况相对稳定,VTE药物预防的比率增加也不明显。这表明对重症患者VTE风险和危害的重视不足,欠缺相关评估和防治措施。关于预防方式,在早期(48 h内)以机械预防方式为主(13.43%),特别是外科患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的比例较内科患者更高(17.02% vs. 11.49%),而更为有效的药物抗凝预防比例却相当低(5.31%)。在重症患者VTE预防中,尤其是外科及创伤重症患者,抗凝药物低使用率也反映出临床医师对于重症患者出血的担忧[17]。但是,除了明确的活动性出血外,更多限制抗凝药物使用的是临床医师对于重症患者出血风险的主观判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纤颤等其他需要抗凝治疗的疾病中,可以用CRUSADE或HASBLEDs评分[18-19]半定量评价接受抗凝患者的出血风险,而目前对重症患者(包括内、外科及创伤患者)尚缺乏出血风险评估模型,不利于对重症患者合理地制定VTE预防策略。

对于无肢体骨折等机械预防禁忌证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早期活动或间歇充气加压泵、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机械预防措施。对于药物抗凝预防,应进行合理的出血风险评估,还需要针对ICU重症患者特殊病情的评估模型,目前不妨借鉴CRUSADE或HASBLEDs评分等评估方式,同样应保持动态评价,选择并及时调整VTE药物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Muscedere JG, Heyland DK, Cook 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ritical illness in a community intensive care unit[J]. J Crit Care,2007,22(4):285289.

[2]徐晓峰,杨媛华,翟振国,等.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0):10341037.

[3]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J]. Chest, 2008,133(6 Suppl):381S453S.

[4]Kesieme E, Kesieme C, Jebbin N, et al. Deep vein thrombosis: a clinical review[J]. J Blood Med,2011,5(2):5969.

[5]Essam AE, Sharif G, AlHameed F. Venous thromboembolism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King Fahd General Hospital, Jeddah, Kingdom of Saudi Arabia[J]. Ann Thorac Med,2011,6(4):193198.

[6]Cohen AT, Tapson VF, Bergmann JF,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nd prophylaxis in the acute hospital care setting (ENDORSE study): a multi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2008,371(9610):387394.

[7]Deheinzelin D, Braga AL, Martins LC, et al. Incorrect use of thromboprophylaxi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edical and surgical patients: results of a multicentric, observational an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Brazil[J]. J Thromb Haemost,2006,4(6):12661270.

[8]Li XY, Fan J, Cheng YQ, et al. Incidence and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cutely ill hospitalized elderly Chinese[J]. Chin Med J (Engl),2011,124(3):335340.

[9]Caprini JA.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as a guide to quality patient care[J]. Dis Mon,2005,51(2/3):7078.

[10]Pandey A, Patni N, Singh M, et al. Assessment of risk and prophylaxi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medically ill patients during their early days of hospital stay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9,5:643648.

[11]Bahloul M, Chaari A, Kallel H, et al. Pulmonary embolism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redictive factor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J]. Ann Thorac Med,2010,5(2):97103.

[12]贾卫滨,王大军,付学菊,等.中国不同级别医院肺栓塞诊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9):903910.

[13]Pannucci CJ, Bailey SH, Dreszer G,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aprini risk assessment model i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patients[J]. J Am Coll Surg,2011,212(1):105112.

[14]Cook DJ, Crowther MA, Douketis J, et al. Research agenda: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edicalsurgica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J Crit Care,2005,20(4):330333.

[15]Ribic C, Lim W, Cook D, et al.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thromboprophylaxis in medicalsurgica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Crit Care,2009,24(2):197205.

[16]李晓鹰.内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1): 3435.

[17]Edwards M, Felder S, Ley E,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oagulopathic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s there a benefit from chemical prophylaxis?[J].J Trauma,2011,70(6):13981400.

第10篇

关键词:心胸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eri-operation Period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ZHAO Dong-qun,XUE Xiao-yan,YANG Yan,ZHANG Xin-mei,YANG Xiao-hua

(Nanchong City Central Hospital,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perioperative clinical care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MethodsChoose 100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each.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team DVT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two groups of DV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nursing.ResultsControl group DVT3 cases, including 1 case of acute thrombosis fall off to lethal pulmonary embolism. The team has not occurred DVT.Conclusion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reduce the patient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st factors and mortality.

Key words:Thoracic surgeons;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Prevention;Nursing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集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1]。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2],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肺梗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食道癌患者,均采用全麻下行开胸食道癌切除术,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43~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人。病变部位,食管下段38例,食管中段45.食管上段17例。文化程度:小学45例,初中39例,中专及以上16例。所有患者心理,精神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DVT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物理方法简单易行,卧床患者的按时翻身、按摩或挤捏肢体、抬高肢体等从被动运动尽早过渡到主动运动如早期下床活动等。这些措施有利于静脉回流,从实际操作很难及时、规范化地完成。应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对于预防DVT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劝导吸烟患者戒烟,肥胖患者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多运动[3]。采用包括定时翻身、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早期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

1.2.2 早期频繁活动对有DVT 风险的患者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外科手术患者常无法进行早期充分的活动。机械预防方法可以增加静脉血流和(或)减少腿部静脉血流的淤滞。机械预防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具有很大优势[4]。机械性预防方法主要包括:①压力梯度长袜(GCS)是目前世界应用较为广泛的预防DVT 的产品,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预防方法[5],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促进下肢浅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和静脉足泵(VFP):采用多腔的充气加压, 使整个下肢处于梯度加压的状态( 小腿所受压力大于大腿部) , 并能产生一种类似"挤奶"的波动作用,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 增加血流速度, 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2.3药物性预防主要包括普通肝素( UFH)、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或维生素K 拮抗剂(VKA)等[6]。绝大多数情况下外科手术患者并不存在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如果患者确实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则应选择机械方法预防DVT的发生。抗凝治疗的时限取决于出血与血栓复发的风险比值以及患者的情况。一般抗凝治疗至少应维持3个月 。

1.2.4采用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过器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在术后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视自身情况增加机械性预防,如果不适合机械性预防,可在没有抗凝禁忌症前提下选择药物抗凝。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3例,其中1例急性血栓脱落致肺栓塞致死。研究组未发生DVT。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和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由于DVT起病隐匿,以及医生对该病认识有局限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围手术期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明显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建东,赵国珍,张伏生,李金钟,吴振宇,赵卫东,冯润光,刘亚军,甘泉,沙金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24):3769-3770.

[2]寿晓梅,何志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溶栓的观察护理[J].北方药学,2013,(9):176-177.

[3]侯丽,孙宁.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28):2549-2550.

[4]樊萍,王荣,陈恬.缺血性卒中患者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分析[J].江西医药,2012,(8):694-695.

第11篇

关键词 肺栓塞 冠状动脉造影术 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9.2; R54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5-0018-04

Outcome of five cases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Hang Yanwen, Zhang Xiaochun, Li Zhishan, Zhou Dax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risk factor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and to find out methods for it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thods: Five cases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treatment and effects. Results: The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appeared as breathing difficulty, chest tightness, rapid heartbeat and low blood pressure,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may be complicated in some patients. The diagnosis was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examination by D-dimers level, ECG, ultrasound cardiograph, leg vein Doppler, pulm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nd 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should be performed to save the lives of patients since the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is usually in critical condition, and meanwhil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it from occurrence.

Key words pulmonary embolism; coronary arteriograph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曾被认为少见而未获得足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和诊治水平的提高,肺栓塞在临床上渐趋多见。约20%的肺栓塞继发于手术后,占术后死亡病例总数的15%[1]。不过,因接受介入诊疗而并发的肺栓塞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心血管病变的主要诊断和治疗手段,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本文回顾我院1年间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5例病例情况,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的差异,希望能找到规律,提高诊治水平,进一步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潜在风险。

病例概况

1)一患者,女性,85岁。有高血压病史40年,因“胸闷、心前区疼痛4年,加重3 d,持续发作2 h”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aVL呈T波低平,V2 ~ V4呈ST段压低约2 mm。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值:0.435 ng/ml。给予阿司匹林负荷剂量(0.3 g)、氯吡格雷(0.3 g)和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入监护病房后,患者胸痛持续并加剧,cTnT水平进行性升高,心电图显示V7 ~ V9呈ST段抬高。第2天对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左主干及前降支见钙化影;左主干未见狭窄病变;左前降支中段长病变,狭窄40% ~ 50%;左回旋支中段完全闭塞。于左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术后嘱患者右下肢制动30 h,并经静脉输注替罗非班24 h。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但在术后第10天出现突发胸闷气促,改坐位15 min后缓解。查D-二聚体水平为2.03 mg/L,考虑肺栓塞可能。再行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显示肺两侧上、下肺动脉有多支栓子形成。考虑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遂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见D-二聚体水平下降,症状好转后出院。

2)一患者,男性,63岁。因“胸痛、胸闷1.5 d伴气急、冷汗”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Ⅱ度房室传导阻滞。cTnT值:12.110 ng/ml;肝酶、心肌酶谱水平明显升高。经阿司匹林负荷剂量(0.3 g)和氯吡格雷(0.3 g)抗凝治疗后再经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左主干未见狭窄病变;左前降支近段不规则、狭窄30%,中段心肌桥收缩期压迫30%;左回旋支未见狭窄病变,左冠向右冠发出侧支循环,右冠近段不规则、狭窄30%,中段轻度扩张、完全闭塞,可见血栓影。于右冠病变处串联植入支架3枚。术后以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穿刺部位,嘱患者右下肢制动6 h,并经静脉输注替罗非班48 h。术后第8天,患者突发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心率为95次/min、呈“奔马律”,但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查D-二聚体水平为3.96 mg/L。行肺动脉CTA,显示右上肺及右下肺动脉栓塞、右肺下叶基底段局部梗塞。肺栓塞诊断明确后,遂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血管彩超提示右及胫后静脉有血栓形成,故介入行下肢静脉滤器植入术。患者D-二聚体水平下降,症状好转。

3)一患者,男性,66岁。有高血压病史5 ~ 6年,因“反复胸闷、胸痛3年,加重4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cTnT值、心肌酶谱水平等均正常。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左主干未见狭窄;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并见斑块破裂征象;左回旋支细小、开口狭窄70%,钝缘支开口狭窄70%;右冠为优势型,多处管壁不规则,近段狭窄30%,且可见侧支供应前降支远端。于左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术后嘱患者右下肢制动30 h。术后第3天,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处有假性动脉瘤形成伴血栓形成,查D-二聚体水平为3.28 mg/L。术后第6天,患者出现胸闷,类似既往心绞痛发作现象。行肺动脉CTA,显示右肺动脉分支有小栓子形成。患者右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以加压包扎后无好转。遂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和股动脉重建术,然后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症状好转。

4)一患者,男性,62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因“发作性头晕5年、胸痛4个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入院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未见明显狭窄现象。患者术后右下肢穿刺处出现肿块,彩超提示股动脉有假性动脉瘤形成。经以加压包扎、右下肢制动48 h后,患者在接受彩超检查后返回病房后突发心悸、气促伴冷汗,持续数分钟后好转。急查D-二聚体水平为1.24 mg/L,行肺动脉CTA,显示右肺动脉主干、右下肺动脉及左侧上、下肺动脉内有多发条状充盈缺损。考虑患者存在假性动脉瘤,后者为溶栓疗法的相对禁忌证,故给予华法林和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患者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至0.43 mg/L。复行肺动脉CTA,见右肺下叶动脉及左肺舌段A有可疑充盈缺损,其余肺动脉分支未见明显充盈缺损。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

5)一患者,女性,64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2月余、但反复胸闷1月余”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Ⅲ、aVF导联QS型。入院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PCI,其中造影术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长病变,最狭窄处狭窄80%,第一对角支细小开口狭窄80%;左回旋支中远段狭窄40%;右冠中段管壁不规则,远段原植入支架内未见明显内膜增生。于左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术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给予加压包扎。右下肢制动30 h后,患者下床时突发胸闷伴头晕、出汗和气促。心电图检查显示:Ⅱ、Ⅲ、aVF、V1 ~ V4导联ST段抬高,aVL导联ST段压低>1 mm。不能排除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查D-二聚体水平为5.83 mg/L,肺动脉CTA显示右上肺和左下肺动脉有血栓影。进行溶栓治疗并行下肢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第3天复行肺动脉造影,显示右肺动脉主干、右上肺和左下肺动脉均通畅。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至1.00 mg/L。复行肺动脉CTA,未见明显栓塞征象。患者症状好转。

结果

上述5例患者平均年龄68岁,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2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例行择期手术(冠心病、心绞痛)。5例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其中对4例患者的造影显示血管病变严重、植入了支架,对另1例患者的造影显示血管无明显狭窄。5例患者术后长时间制动后出现胸闷气促,且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最终由肺动脉CTA明确诊断。2例患者的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5例患者中对1例进行了肺动脉造影和溶栓治疗,余下4例仅接受华法林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5例患者后均转归良好。

讨论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最常见症状。上述5例患者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尤以活动后更明显,发病时间在术后24 h到术后第10天。胸痛、咳嗽、晕厥、咯血、低血压和心脏骤停均罕见,且没有1例有典型的肺栓塞三联征。因此,对肺栓塞的诊断不能光凭临床症状,而需注意发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胸闷、呼吸困难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的鉴别、诊断上。这类患者在体征上有呼吸变快、心率提高和紫绀现象,部分患者有肺部湿音、少数患者有胸膜磨擦音,部分患者还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下肢肿胀、压痛和浅静脉曲张等现象。

诊断依据及检查方法

对存在肺栓塞易发因素并怀疑为肺栓塞的患者应作必要的检查,以进一步确诊或排除诊断。常规的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胸片、血气分析、D-二聚体水平等可为部分患者排除肺栓塞可能而确诊为其他心、肺疾病。胸片和肺动脉CTA可提示肺栓塞的阳性征象。本文5例患者均接受了急诊D-二聚体水平测定并显示其水平异常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在90%以上,但特异性差。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作为肺栓塞的初步筛选方法,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有利于帮助诊断。本文5例患者均接受了肺动脉CTA,且最终均由肺动脉CTA明确肺栓塞诊断。其中1例在接受肺动脉CTA的基础上还接受了肺动脉造影,从而明确了肺栓塞诊断并显示结果与肺动脉CTA的一致。但肺动脉造影创伤较大,不应用于所有疑似肺栓塞患者。

易发因素

血栓形成有3个主要因素:血管壁的改变,如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等;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等;血流的改变,如血流缓慢、停滞、漩涡形成等[2]。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常见诱因有制动、创伤、术后、慢性心或肺疾病、肥胖、肿瘤、使用口服避孕药以及某些凝血、纤溶机制的先天缺陷。冠状动脉造影术大多采用股动脉为手术径路,本文5例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术后又经人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下肢制动和卧床等,这些都是肺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有些患者不愿在床上大(小)便、进食少、血容量不足、血流缓慢或恐惧出血而延长制动时间等,使得肺栓塞形成的危险进一步提高。支架的植入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含量降低或结构异常等[3],从而使血栓更易形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栓塞是各种手术后卧床患者活动后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5]。

治疗

对急性肺栓塞的治疗除对症治疗外主要为抗凝和溶栓治疗,另外还有手术和介入治疗。抗凝治疗能抑制血栓的扩展、促使内源性纤溶物质溶解血栓,可明显降低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溶栓治疗能更迅速地改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在患者临床预后或症状缓解上与抗凝治疗没有明显差异。在具体选择治疗方案时,除考虑患者获益外,还需评估治疗的风险如出血风险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现肺栓塞的患者均存在手术伤口出血、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潜在风险,故主要选择对症处理并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监测出血风险。但当患者存在肺栓塞面积大、血液动力学改变等情况时,一般选择溶栓治疗。

预防

经股动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或再同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术后可能发生急性肺栓塞,这与临床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外周血管病变、高血压等以及抗凝治疗的强度、操作过程中的穿刺部位和反复穿刺等有关[6]。因此,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①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PCI的过程、原理、操作程序和并发症等并严格把握适应证,避免过度地将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项目。②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常规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异常者,术前和术后都应进行抗凝治疗,且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经桡动脉输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术后卧床制动的时间。对术前相关检查正常者,术后可短期给予抗凝治疗。③提高穿刺质量,避免反复损伤血管。④拔管按压方法要正确,下肢包扎不宜太紧,尽量缩短包扎时间。同时,应嘱患者卧床时加强下肢按摩以及踝关节和足趾的主动伸屈活动。⑤制动时间应适宜,避免为预防出血而过长时间地制动。⑥对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或糖尿病者,术前应予适当控制。

参考文献

Adachi T, Nakabayashi M, Takeda Y.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 [J]. Semin Thromb Hemost, 1998, 24(5): 437-442.

郑东文, 刘国辉, 叶任高, 等.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血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328-329.

蔡丽华, 苏唏, 陈国洪. 血管介入术相关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 心脏杂志, 2006, 18(6): 697-699, 701.

程显声. 肺栓塞的防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5): 257-258.

程显声. 急性肺栓塞的现代诊断与治疗(1)[J].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4): 12-14.

第12篇

[关键词]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属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DVT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50%-80%的DVT无临床症状,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症,可引起猝死。[1]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手术后DVT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0岁;其中左下肢19例,右下肢5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5例,股骨颈骨折术3例,胫腓骨骨折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关节置换术后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d。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2 治疗

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8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10d;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4000IU),脐周皮下注射,2次/d,持续5~10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本组4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DVT的发病机制

根据Virchow定律,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大因素。

3.1.1血管壁损伤:正常血管壁是血小板凝聚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便黏附其上。发生凝聚,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凝聚,促使血栓形成。手术、创伤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2]

3.1.2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一方面与手术有关,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1.3静脉血液淤滞:患者高龄且合并多脏器生理退变和器质性疾病,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加上术后患肢长期制动,使血流进一步减慢、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而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3.2DVT的防治

DVT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若并发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

3.2.1术前指导:指导患者进低脂、适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禁止吸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的损伤。[3]

3.2.2药物治疗:DVT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溶栓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静脉血流,还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4]病程不超过72h者可溶栓治疗,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生成纤维蛋白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主要防止血栓形成;祛聚疗法: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类、潘生丁和丹参等,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3.2.3术后观察: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并说明其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进行,减少卧床时间同时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对疑有DVT形成者,禁止热敷、按摩和患肢反复穿刺[5]。

总之,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麻醉、术后卧床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

[2]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

[3]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52(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