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

时间:2023-06-05 10: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践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践技能培训

第1篇

关键词:自考助学与专业培训; 衔接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邢晓(197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衢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36-02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归,以往只重学历的用人机制逐步向重技能方向转移,传统的自考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时期自考工作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开始着力构筑自考与多种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探讨职业教育与自考衔接沟通、稳步推进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等试点工作。自考助学的内涵也由学历课程助学向技能实践提高的方向转移。

一、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著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近几年中职升高职比例的控制,自考生队伍逐年宠大而且趋向年轻化,25岁以下的自考生占到59.44%。自考助学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助学形式从传统适合在职考生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工学矛盾小的业余辅导派生出全日制助学辅导和最近几年流行的网络助学辅导。而全日制自考助学更是让人感受到与普通高校无异的校园氛围,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适合中职、普高等低年龄的毕业生,成为许多自学考生的一种理想选择。各高等院校利用宽裕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助学工作,使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2009年仅浙江省具有全日制助学招生资格的学校就有81所,核定招生自考生7.4万。这批年青的自考生要通过自考助学解决学历问题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自考助学工作将要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升低学历的年轻社会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劳动技能培养指明方向,避免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复进行,缓解国家劳动力培训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自考助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

我国传统自考助学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自考助学的形式、强化自考助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考通过率及相关自考政策的研究。最近两年自学考试虽然开始从职业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诸如进行高职类大专自考改革试点,增加实践课考核的内容与比重;也有学者开始对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并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总体方向还是属于粗放型的,正处于摸索阶段,对职业技能培养力度还相当欠缺,有的专业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

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步调一致,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必须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的方向去改革。要通过对当前自考助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适合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让自考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既能学到相应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学到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减少劳动力培训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才能保证自学考试持续可稳定发展。

三、自考生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自考生的数量、年龄、职业、报考前的学历等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浙江省2009年为例,自考学历教育共开考136个专业,考生50.2万人次,新增考生每年基本维持在12万左右;考生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变化,30岁以下的考生约占当次报考人数为92.5%;学历结构偏低,高中(中职、中技)的报考人数约为63%;考生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自考队伍的主力军,占当次报考人数的75%。

(二)年轻的自考生队伍对自学考试的认识态度。从1981年开始,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得到广大考生和社会的认同与追逐,考生逐年递增且趋向年轻化。通过对6个专业、13个班级共594名自考助学的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得知91.75%的学生对自考学习充满信心,主观愿望较好。反映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自考教育有较高的认可度,也是参加自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自考助学生源的学习习惯。自考学生的学历结构偏低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怕吃苦、投入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计划性、自觉性较差。从问卷调查反映出真正每天投入在自考学习方面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30.47%,在1~2小时的占52.36%,对课程学习没有任何计划的考生占27.27%,有计划但基本上坚持不下的占58.08%;考前没有做好复习的占70.2%。自考生这种仅有良好愿望却没有实际投入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非常不利于自考教育“以考促学”培养人才模式的初衷。也是许多自考生抱着试试而已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放弃自考的原因所在。

四、自考助学与技能相结合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经过数据分析与调研论证,认为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是符合当前自学考试教学改革的方向,能为进一步完善自考教育对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但这种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跳出传统自学考试的框框,要结合学生现状因材施教,迎合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自考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程度,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标准、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定位。自学考试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到目前为止自考学历的通过率还是很低的,浙江省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有1000.09万人次参加了自考学历考试,累计培养了36.79万(专科21.48万、本科7.52万、中专7.79万)毕业生,毕业人数不到3.7%,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几乎处于空白。所以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定位必须要理性,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自学考试与技能考核中都取得好成绩,而是对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教学结合模式下有所选择,统筹兼顾自考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努力通过自学考试过程中,使专业技能也有所提高与收获;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较好的学生,在争取拿到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所了解,达到知识面拓展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考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方向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自学考试改革方案应当围绕“专业技能”这个中心开设相应的课程,要保证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比例的合理性。比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要熟悉做帐查帐实务,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际帐务能力的训练,围绕会计证、电算化考核等技能培训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助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围绕高职大专的培养方向,尝试自考计划的调整与课程教学改革。利用自学考试教学试点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高职类大专自考与职业技能衔接教学的实践,通过分析传统自考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论证自考计划中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把降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减少统考课程的科目、大幅度提高实践课教学与考核的比重等问题做为当前自考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并对这些问题加大力度进行调整与改革。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属于自考新增试点专业,在2009年浙江省自考开考计划中还没有此专业计划,刚开始时参考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其中包含高等数学(四)等6门统考课程,经过教学实践运行,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理论偏深、偏难的专业教学,没法继续坚持自考学习。经过第二轮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实践,基本上达到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降低专业理论的难度与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助学过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得整个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轮教学计划中统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比较如下:

(四)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应紧密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为主线,尽可能向专业技能方向看齐,才能真正做到学历与技能培训有机组合与衔接。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共13门课程,除了毛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及毕业实习三门课程外,将其他十余门课程的内容按理论与实践方向进行分解,再把实践内容与技能考核项目一一组合,做到降低自考课程理论知识难度的同时,使得实践课程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考核也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标准。具体方案如下:

(五)日常管理模式的跟进。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专自考学生不仅仅是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一直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等环节。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不能以开放式的大专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而是选择一种界于大专与中专之间新的模式去管理,即要迎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丰富学生的第2课堂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又要强化对他们的日常纪律的管理;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与思路,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增加晚自习辅导管理、考前模拟练习、专业老师串讲答疑、技能强化训练以及班主任跟班管理等环节,大大改变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加了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改革的运行结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从教务部门汇总的自考课程考试成绩与学生技能考核的结果分析,基本上达到了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运行教学改革方案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的问题,认识到自考助学不是单一为了自考课程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考助学这一教学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化修养都有所提高,提高毕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而自考统考课程的减少,又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也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大部分学生充满信心地沿着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能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总之,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教学改革不能认为是简单的降低专业培养要求,更不能是为了凑学分拿文凭为目的,而是真正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自学考试的计划中去,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取向不同,最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更快地适应社会、走向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2014年,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逐步形成了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模块,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教师教学技能 培训研究与实践

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邢台学院创建于1910年,2002年升本,升本10年来,为邢台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技能上过硬并深受社会认可和赞誉的有用人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技能深受学生的好评和肯定,但初等教育学院在2010年8月底才完全迁入本部真正实现集中办学,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所以,在初等教育学院扎实开展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初等教育学院基本现状

1、初等教育学院的简要历史。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是两所在乡下从事师范教育几十年的中等师范学校,2003―2004年相继迁市后(2005年6月组建初教院)又在地处偏僻的邢台市桥东区楼下道南校区办学,本、专科教学工作经验非常欠缺。

2、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初教院现有教职工268名,专、兼任教师共有188名,其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其中第一学历中师毕业的43名;大学专科毕业的61名;本科毕业的75名。现有硕士学位的38名,其中第一学位为硕士学位的9名,后取得硕士学位的29名,后取得博士学位的1名,在读硕士5名,在读博士3名。

3、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初教院现有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的教授7人,副教授39人,讲师47人,助教40人,仍有原中专教学系列技术职称61人,其中高级讲师31人;讲师26人;助讲4人。

二、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师魂精神需进一步打造。应当说,初教院的老师长期从事中师教学工作,由中师学校的教学工作过度到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实现脱胎换骨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艰难过程,目前,初教院在校生规模达2700余人,绝大多数教师是勤奋敬业的,已能够适应本、专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不容回避的是仍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心浇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不够,2010年8月底迁入本部实现集中办学后,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先后有13名教师出现教学事故被通报。

2、忧患意识不够。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推进,根据预测,近几年生源将逐步萎缩,到2017年将跌入低谷,部分教师对这种严峻的生源形势认识不够,缺乏忧患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下岗的局面同样将摆在高校教师面前。

3、教学技能需尽快提高。初教院的老师虽然先后两次在全院各系部说课比赛中成绩表现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年邢台学院教师职称参评和转评的过程中,初教院参、转评的部分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课件不会制作,有的制作了不会操作,有的根本就没有课件,有的即使是使用了课件,但课件的大标题、小标题、正文全部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号,有的使用的根本谈不上课件而是word文档,个别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要领,课程的性质、大纲、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法掌握不够,说课过程逻辑混乱,反映了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技能不强的实际情况。

4、科研氛围、学术氛围不够浓厚。近三年,初教院共有市级课题101项,省级课题3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和学术论文高质量的不多,真正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很少,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很少,和其它系部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其它高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学历结构离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当中硕、博士比达到40―50%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现仍有61名教师的业务职称为中专教学系列的技术职称,其职称结构和高校教学系列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

经调研认为,初教院师资队伍师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忧患意识缺乏,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是造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主要原因。要想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才能实现其目的,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愿望。

三、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看似仅限业务技能方面的提高,但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初教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1、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教院教务科研科及课题组通过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活动和全体教师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增强了甘愿奉献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充分认识到了高校生源即将出现的滑坡,将带来的是今天不敬业明天就下岗的严峻局面,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动力。

2、加强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在面对当前生源情况基本良好、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坐班场所、居住分散、队伍庞大的实际情况,教务科研科和课题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是坚持每周三的教研室主任例会制度;其次,是启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例如,2012年春节前夕,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拜年短信:“一年来,老师您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您辛苦了,在此向您拜年了,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教学业绩卓著!”。2012年春节过后,开学前夕,又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了:“年终评优=教研室推荐+绩效考评,教学优秀奖评比=教案评比+说课比赛,教学工作的竞争局面业已形成,望您精心育人,努力拼搏,在新的学期取得新的业绩。”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在加强师资队伍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及时陕捷有效的重要作用。

3、投资12.6万元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教院原有多媒体教室7个,根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现象,管理层也有一定责任,2011年10月份初教院下大决心,投资12.6万元又增设了五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目前,使多媒体教室总数达到了12个,其中承担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的多媒体教室两个,另和其它

相关部门共用一个,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初教院将继续增设多媒体教室,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的教学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

4、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1月份,初教院拿出8万元奖励学术著作和教材撰写作者5人;奖励学术论文作者65人;奖励纵向课题(市级)主持人18人;奖励荣获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人;奖励学术论文省、市级征文奖获得者2人。共计奖励103人次。使初教院的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具有中专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必须在1-2两年内转为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

第4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设计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2] 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第5篇

Abstract: How to innovate the schooling mechanism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ransfer to local management.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was transferred to local management three years ago and has continued to closely rely on the original host company Sinopec Changling Petrochemical Company, and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government-led, government-enterprise jointly built, industry guidanc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academic education,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front-line staff position skills training module information platform was developed jointly by the college and enterprise and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a certain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校企合作;信息化;探索;实践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ormatization;exploration;practice

中D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6-03

0 引言

2013年10月,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中石化集团公司整体移交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省属事业单位。移交三年来,学院依然与原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地方企业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围绕企业员工培训实际和学院学历教育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了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与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受到企业好评。

1 企业提出项目开发需求,校企联合组建开发团队,确定开发方案

2011年6月初,按照中石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要求和长炼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规划,长炼决定建立一套成熟、通用的技能培训、考核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具有长炼特色的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集一线员工自身岗位在线学习、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人才选拔等多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平台还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可动态化管理、可推广性等特征,使一线员工明确岗位技能要求,从而建立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形成一线技能人才学习、培养、成长、选拔的管理通道。

校企合作开发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长炼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意向后,学院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调集学院各专业的精英教师,与企业推荐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还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信息化平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2 校企联合开发,多头并进,分步实施

2.1 确定信息化平台开发原则

①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应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即坚持开发内容正确、科学,各个工种的技能培训模块之间、培训模块与考试模块之间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

②共建共享与开放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将坚持校企共建共享、开放的原则,吸收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行业企业应从自身人才需求与培训需求出发,从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体系构建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同时吸取企业员工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利平台的后期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③以人为本原则:在平台设计上应建立针对教师、职工、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在校学生等不同用户的登录界面;内容选取和组织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多个受众群体的资源需求。

④与时俱进、持续更新原则:平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要根据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企业员工素质提升需求等,不断与时俱进、持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更长远地发挥平台的功效。

2.2 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调研

在平台建设初期,各项目组成员通过调研,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及长炼生产单位一线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出一系列平台开发的需求意向,相关单位按炼油(炼油一部、炼油二部)、化工(长盛公司)、化验(检验中心)、油品(油品储运作业部)、动力(热电作业部)、供排水(水务作业部),分为六个专业(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油气储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整理出了相应的培训需求。

例:长炼长盛公司化工专业员工应掌握的培训模块内容如图1所示。

2.3 校企联合制订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方案

为了搞好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学院、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长炼人力资源处联合开展工作,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人员根据总体方案及信息化需求,设计制作模块程序及网页,组织信息技术专家制订一套完整的网络平台开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待平台初步成功后,可将开发完成的培训模块内容录入此平台进行试运行。本项信息化平台开发工作以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其中的部分开发工作。平台开发工作主要内容如图2~5所示。

2.4 学院专业教师配合企业开发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模块培训考试资源

学院专业教师在开发、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块培训考试资源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企业开展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培训模块的开发工作,协助企业将本单位已有的岗位练兵、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大量的培训资料数字化后上传归档。截至2016年3月,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教材开发、教学视频录制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了网上信息化培训平台。

2.5 学院培训中心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网络在线培训与考试

2016年4月至6月为企业员工试用时间,此部分工作由学院培训中心负责。长炼人力资源处通知各生产单位员工分期分批到学院培训中心机房进行平台使用的培训,并按所从事的工种在线学习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培训内容,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电子稿及纸质稿)、授课课件、试题库及教师授课视频、企业技师现场操作视频等,还可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课后答疑等交流活动,并请各参培员工就平台的技术手段和具体培训内容提出意见与建议,交由培训模块内容开发人员与网络平台开发技术人员进行修订、完善。2016年7月,整个网络信息化培训平台经完善后正式运行,后续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再继续修订、完善。

3 信息化平台使用后效果良好,受到企业好u

3.1 信息化平台在运行后表现出的优点

①自下而上进行培训模块课件制作,实用性强。岗位操作技能模块课件的制作都是由来自一线的岗位能手开发制作而成,专业性强,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②打破了员工学习的时空限制。只要可以登录该信息化平台系统,员工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上网学习,不受培训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③扩大了培训规模,共享了优质资源。通过组织专家录制课件并放置于网上让员工学习,将原局限于几十人的线下培训班扩展到了几千人参与的网上培训班,将局限于学院培训中心的线下培训资源在全长炼实现了网上共享;

④节约了企业培训成本。在线学习功能的开发是一次培训模式的变革。由于长炼各单位领导重视,宣传到位,管理人员推广有序,目前该在线自学功能在长炼一线员工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被成功地应用到了员工日常的岗位练兵学习之中。利用在线培训的方式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差旅、食宿及办班费用。

3.2 信息化平台的培训效果逐步显现

该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从2016年4月试运行及7月正式运行以来,实施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一线员工中掀起了网络学习的,比学习积分、比考核成绩的现象蔚然成风。

①目前在该信息化平台注册的员工人数已达5784人(主要为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也有部分进行了注册),一线员工累计自主学习上万人次,学院培训中心组织的网上一线员工在线考试也达到了40余次;

②长炼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将企业员工在该平台上的学习、考核成绩与员工的定岗定编、绩效考核、晋薪晋级等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由于运行效果良好,长炼人力资源处领导表示此培训模块开发工作可推广至企业管理与技术系列岗位,这将在下一步另外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开发;

④平台资源可为我院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所用。该平台所有资源可通过长炼生产内网与学院内网的互联互通,提供给学院全体师生应用共享,成为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参与培训模块课程开发,学院专业教师深刻领会并实践了课程建设“三对接”原则(即“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对接”),推动了学院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

4 结语

该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以服务石化企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一线操作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将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与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需求、企业相关配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培训模块开发、拍摄教学视频、信息化培训平台开发、员工在线培训、交流与考试等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提高了企业一线员工整体专业技术素质,为企业安稳长满优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创了一条高等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轶,徐方.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7):5-6.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针对新的技能要求改革原有的培养方式,提出建立职前技能培训、入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目前要实现一体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目标,应从教师终身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育教学,建立三个阶段相互连结的教师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式与措施体系,使三个阶段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整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无疑需要教师的配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新的教学要求需要建立新的技能培养模式,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建立教师职前技能培训、人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职前、人职、职后技能培训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上。

一、教师的职前技能培训

1.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培训目的主要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与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首先是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的问题,培训重点是让师范生在掌握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基础上,掌握作为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结合学科教育进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其次,这一阶段技能培训虽不是试图一次性培养出成熟的教师,但应为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全程提供支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应把教学技能培训单纯作为教会未来教师讲课的技术来看待,而应将其放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任务中来认识。”

2.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一是使师范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结构,既包括语言文学、教育与心理学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即教育教学技能,含教育智慧、教学策略等;既包括向书本学知识,也包括向社会、向他人甚至向学生学习,还包含了一种终身不断吸收知识、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给师范生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教师技能培训的新取向不能完全否定原有的技能培训,如“导人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等,但我们必须给这些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三是对师范生进行新技能的先期培训。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些新技能,新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复杂的过程,师范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可、以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进行先期培训,为他们今后的技能提高做准备。

从方式上来说,要遵循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依据技能形成的阶段特点来确定培训方式。我们认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定向阶段,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及观看有关技能示范。用教学示范为技能的学习定向,使他们对教学技能进行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对技能产生较深刻的认识。二是模仿阶段,模仿是师范生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示范为样板,按照技能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心理模仿,然后根据技能要求,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做出实践计划,写出教案;再在微格教学设定的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形成正确、规范的教学技能。应该注意的是,在实践活动后要及时提供反馈,使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行为得到纠正,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三是整合阶段,每个教学技能都由多个要素构成,学生不仅要对某一技能的认知达到初步内化,还要与已学过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逐步明确技能间的联系,使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技能结构。四是熟练阶段,经过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趋于稳定。这个阶段重在使学生通过技能运用理解各种教学技能的教学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所创新。

3、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措施。目前,在师范院校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评价方式来保证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强基础课,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增强适应性,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要扩展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要引进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先进教育思想,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要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实践指导课。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技能培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践课,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选修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打下基础。

当然,评价方式也有待改进。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适当增加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比例,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应多样化、综合化。同时,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标准。

二、教师的入职技能辅导

人职技能辅导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技能指导和训练,是使新教师更快进人学校文化系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教师人职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的人职技能辅导,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1.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目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了解和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已经形成的技能。为了使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成为沟通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主要途径,人职技能培训需要在教师上岗初期,将培训和见习结合,以便适应新的环境,解决“上好岗”的问题。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并不单纯是为了适应工作,更关键的是为将来的技能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的技能规范,注重具体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有选择地吸收辅导教师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新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文件,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尤其要熟悉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特定技能的运用,如课堂管理、提问、备课、评估、视听设备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还要增强学科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从方式上来说,主要有四种:一为带教方式,即新教师在中学实际工作中以有经验的教师为师傅,学习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二为集中培训方式,即第一年集中在教师培训机构中,由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传授教学常规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这一年中花大部分时间在中学,用一部分时间在教师教育机构接受理论培训;三为实践研究方式,即在实践中探究所遇到的理论问题;四为合作方式,即由教师培训机构、大学和中学合作,以中学为基地进行新教师的上岗培训。

3、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措施。首先要选择与培养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应对辅导教师进行严格的选择,并根据新教师的特点来为他们确定辅导教师。学校应与大学、教师培训机构或校际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全面合作,培养有能力带教的辅导教师。其次要规范开展带教活动。“辅导教师对新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和评价,双方共同参与的讨论、研究等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正是带教质量的最重要操作保障。”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适当减轻辅导教师和新教师日常工作量,保证带教双方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共同工作和活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将新教师人职教育纳人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使之成为获取教师资格及胜任教学岗位的必备条件;将教师培训进修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一级,将新教师技能培训纳人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提高高级教师评聘的资格条件,加强“名师”工程的建设,将教师培养当作取得高级教师与名师资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教师的在职技能提高

1.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要求。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是使教师的职业技能随教育教学要求的变化而更新。这一阶段,“教师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和补充完善,技能向熟练化、技巧化发展”。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要求适当淡化理论讲授,强化技能提高与更新。既要注意提高“教”的技能,又要加强指导学生“学”的技能;既要具备自我完善与创新的技能,又要具有指导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技能。总之,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应在较广范围内进行。在当前形势下,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创造宽松、宽容的环境,激励人人参与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

2.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内容方法。从内容上来说,一是帮助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新知识。当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结合实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发展新技能。二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将形成的技能与学科教学各要素整合。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新技能,在师范院校期间已进行了先期培训,但新技能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术,而是一种综合的技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技能,是与课堂、教材、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对新技能和学科教学各要素进行整合。三是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技能。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常常要面对新对象、面临新问题,这既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也给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性,为教师恰当地补充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支配各种因素提供了可能。在培训时,可引导教师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新技能。

从方式上来说,当前可以推行这样一些培训方式:一是“培训机构本位”式,即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轮流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学校或机构参加技能培训。二是“研训一体”式,即技能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各学科的研究学会培训各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然后通过这些人对一般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工作。三是“校本培训”式。即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形式有假期短训班、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等。四是“现代媒体本位”式。这是一种以现代传媒技术代替教师课堂面授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教师的在职进修。具体培训的方式应注意多样化,如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典型示范,还可以把训练延展到课外。在训练内容安排上也要多样化,如说课、经验交流、课外分析等,同时,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技能培训中,如注重调查、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培训。

第7篇

一、高校本科生技能培训状况分析

1、本科生技能培训现状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加过校外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6.8%,从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53.2%。其中,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大多为理工专业,其主要原因为,理工专业大都属于技能类学科,所学习的技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理工类学生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小。

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文科类专业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大,比例高达65.3%。由于文科专业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学生们大都希望通过校外技能培训来获得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培训、速记培训、商务礼仪培训、外贸业务培训、口译培训等,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陈胜军(2011)指出,有经验、有技术的人相比于那些只有文凭的大学生就业会容易得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数学生只是迫于某种外界压力选择培训项目,并非自愿去学习某项技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培训效果。

2、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校外技能培训的需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宏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学校本身教育内容过于落后、单一;此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加深了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微观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等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外课外技能培训的依赖有所增加。

(1)高校课程设置“落后”。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转换能力差、实践经验等缺乏问题。高校缺乏对市场的周密预测,无法应对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发生了错位现象,也就是大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曾湘泉(2004)从就业结构和供给角度分析指出就业能力是根本,他认为“就业能力取决于知识、技能等资产,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和向雇主展示的方式以及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当大学生无法进行双向满足时,便会去寻找第三方,即选择有助于自己就业的技能培训。

(2)高校扩招盲目。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造成高校人数激增,然而岗位需求较少,出来了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比上年上涨了32%,2005年后上涨率虽然有所下缓,然而人数却在增加,2014年人数高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直至2015年达到最高峰749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便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相应的技能培训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差。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因此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们往往会去参加培训机构以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作为提高自己自身价值的途径。大学生大多认为价值越高,企业支付的薪水也越高;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一点,现代企业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使用价值”,即大学生的真实技能和实践水平。

二、技能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2014年最新的《教育蓝皮书》指出:2008年至2012年间,培训机构数量有增有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状态,约有14.4万家之多。培训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调查研究发现,培训机构开设课程过于单调,种类单一,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类(高级办公自动化、二级C语言等)和使用技能类(驾照培训)。培训机构未能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状况进行有效调研,因此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培训机构并不了解学生需求状况,也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技能学习的预期,从而降低了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2、教学手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机构对于学生的培训只追求速率,并没有在教学设计、安排和师资配备等问题上下功夫;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的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落后,致使培训机构培训效率远不及预期。《教育蓝皮书》(2014)指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存在供给弱,格局乱,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这种紊乱的教育模式下,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更多的惶恐与迷惘,这无形中为将来的就业增添了路障。

三、解决思路与策略

1、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应该对未来作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地选择相关技能培训,拒绝盲目跟风报班,在扰乱自己正常学习、生活步调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同时,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了解相关行业技术规范与要求,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缩短未来上岗培训时间。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知识转换能力差,不能真正达到未来岗位对其技能的基本需求。

2、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培训机构

大学生选择培训机构,应详细了解该培训机构的具体信息,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师资质,而不应单方面听信华而不实的宣传。大学生应该重视技能培训,将校外技能培训视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以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而不应将其视为最后的退路或万能急救品,更不能过分依赖校外技能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和培养。

3、政府有关部门应促进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培训机构作为大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技能的桥梁途径,应对所属地区的高校在校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大学生对于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设置相关培训科目。培训机构课程安排和设置应符合时代变化,教师的知识掌握和水平也需顺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培训机构应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改正,不断完善、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迎合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状况。《教育蓝皮书》提出,“建立地方性教育培训网上平台,公开各种类型教育机构的办学资历、成绩等,使得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行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4、加强政府的适度介入

培训机构从根本上而言属于盈利教育机构,但由于与教育挂钩,因此政府应该适度地介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管培训机构,同时在政策上对优秀培训机构进行支持和鼓励,从而加强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发挥其桥梁作用。

第8篇

    1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目标

    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并探索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实施细则,通过与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吴忠富盛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采取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相融合。同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运行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技能评价体系,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初步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2完成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调研工作

    项目组先后到浙江机电学校、南京技师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浙江天煌教仪有限公司、浙江求是教仪有限公司等设备厂家,内蒙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共享集团等区内各大企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学习兄弟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参观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相关设备,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并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并听取了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形成“项目驱动,技能级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通过与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吴忠富盛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采取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相融合。同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运行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技能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主线,开展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按照机械制造与加工不同职业工种和等级,校企共同开发项目,技能的培训由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以项目驱动完成技能的级进,初步构建“项目驱动、技能级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项目驱动、技能级进”人才培训模式。

    4具体培训过程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对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划分了车工和钳工两个主要工种,按照“项目驱动、技能级进”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培训过程如下。(1)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一学期,安排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并开设钳工初级(车工初级)课程,四周钳工初级(车工初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初级职业技能。(2)中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二学期,安排机构与零件设计、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并开设钳工中级(车工中级)课程,五周钳工中级(车工中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中级职业技能,考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第三学期,安排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钳工方向)、金属切削机床(车工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开设钳工高级(车工高级)课程,五周钳工高级(车工高级)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级职业技能,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4)技师职业技能培训第四学期,安排液压与气动技术、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七周钳工高级、技师(车工高级、技师)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级或技师职业技能,考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5)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第五至第六学期,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围绕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和加工能力、机电联调能力、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设备管理能力、产品营销能力、质量控制分析能力等具有承接关系的综合能力,以学生就业岗位为目标,强化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准就业实习”平台,即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同安排培训教师,共同提供培训场所,对学生交替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一年的培训学习,经校企共同考核合格后,即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实现直接就业。

    5培训模式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项目驱动,技能级进”培训模式,经过多方调研,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开发项目,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保障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项目驱动,技能级进”培训模式顺利实施。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06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2

医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生向一名合格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步骤。但在医疗环境的改变、体制的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机会逐渐减少。现今社会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已成为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主题为“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引领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我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操作将起到推动作用[1]。该文结合西京医院参赛学员及教师的赛后总结,针对学校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空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时,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临床实践资源相对不足。再加上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对实习医师的抵触态度,导致临床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会受到冲击,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临床实习阶段约22.6%的学生潜心考研,71.6%的学生则忙于找工作[2],这样一来,实习时间明显被压缩,且实习专心程度也大打折扣,临床医学生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2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

2.1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处

2.1.1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由于日常临床工作及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各院校、各学科的临床教师缺乏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这对医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很大的阻碍。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各大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相互学习,进行教学方法与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临床技能教学中去,推动了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2.1.2优化了教师自身教学水平,锻炼了教师队伍临床技能竞赛学生参赛的水平的高低凸显的是各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竞赛促使各院校对技能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对参加临床技能培训的所有教师学校严格选拔、集中培训以规范教师的临床技能操作。定期开展临床技能教学研讨会,运用多媒体教学、真人模拟、人机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训练、病房实践、角色互换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2.1.3可促进相对统一的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的形成由于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各院校的医疗操作标准差异较大。临床技能竞赛融合了各参赛院校技能操作的优缺点进行相互补充,有助于确立全国范围内同行普遍认可的针对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同时随着操作标准的确立,使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标准可依,对医学生打好临床基本技能的基础极为有利。2.1.4调整教学安排,重视实践教学以往各大院校只注重医学基本理论的教与学,对临床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形式化,以致于技能培训形同虚设。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医院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技能操作较为熟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机会。因此,重置课程安排,开设临床技能课程势在必行。很多院校编写临床技能教材,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标准。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与提高,使学生对医学基本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1.5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技能竞赛不只是临床操作技能的比拼,更是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应急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全方面的考验。随着竞赛的开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贯穿技能操作的始终,这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促进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2.2临床技能竞赛的弊端

2.2.1临床技能培训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参赛学生只占到应届毕业学生极少的比例,同时受到教学成本及投入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为竞赛制定的大量、高强度的临床技能培训计划不能普及。另外,竞赛的性质可能会导致部分医学院校过分追求比赛名次,使临床技能培训成为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提高了极少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不能惠及全部医学生[3]。这与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质。因此,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并不能代表院校的整体真实水平。2.2.2模拟临床操作的限制性首先模拟临床操作与临床实际教学有较大差别,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等必须在床边进行培养,以培养其真正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模拟临床场景只能部分提高操作技能,与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有一定差别。其次,模拟临床操作是死板、机械化的,并不能表现真实的临床操作效果。由于每个考试环节时间紧张,考生只能快速地在各个得分点上进行操作,而其他非重要环节会有意识忽略,使得很多操作点到为止,与临床实际操作相差较大。

3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3.1相对固定教师队伍,按周期进行人员更替

优秀的临床带教队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首先,应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搭建一支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团队。不断制定和完善培训相关奖励制度以保证其积极性和教学高质量运行。而教师也应及时学习新技术,与时俱进,优化自身教学能力。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周期性的人员更替,可考虑每个相关专业选择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年轻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作为教师,保证教学团队的质量和活力。其次,临床技能培训也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因此可固定周期进行人员更替。比如:每年每个专业更换一名教师,这样保证每年每个专业都有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和一名新教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可定期让新教师接受锻炼,逐步扩大临床医师参与的广度,最终提高整个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

3.2注重平时本科基础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目前,大多数参赛院校对参赛学生的选拔是在实习之初,然后在培训过程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4人参赛队伍,队伍确定后再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培训。这种选拔培训方式有违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未达到全面推动本科医学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本科医学基础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实习这3个层面全面加强医学生的教育,使其不仅医学理论知识过硬,而且临床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不仅使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优中选优的选拔培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留校及优先就业,等)以调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医学院校可以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另外,延长训练基地开放时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训练基地进行重复操作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纠正对方操作的不当,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3.4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国医学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年轻医师在竞争中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心理素质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发现,平时训练时思维敏捷、动作熟练的学生,在竞赛场这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下,会出现出汗、手抖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会出现操作的频频失误,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最终严重影响竞赛成绩。因此,在平时的培训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不仅能在竞赛时临阵不乱,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沉着稳重。

3.5开展电视转播,注重赛后总结

通过电视转播使没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和观摩的人们也可以感受到赛场实况,使更多的师生对竞赛有直观的感受[4]。注重赛后的总结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及不足。优势该如何发扬,不足该如何弥补。我们还会在每次竞赛结束后,组织参赛学生进行临床操作视频的录制,用于第二年的竞赛前培训,从而保证了操作训练的标准性和一致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视频资料以后在全体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利大于弊。其不仅可以促使医学院校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整体水平,提高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综合素质,最终推动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厉岩,郑竞力,彭义香,等.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8562

[2]王丽媛,谢咏梅,汪志凌,等.医学生敷衍临床实习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0110

[3]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4):8588

第10篇

关键词 技能培训 教育资源 强化措施 培训平台 培训模式

前言

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方针。一些技工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搞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上有差异,认为“搞培训麻烦、工作难做。”加之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形成“搞培训赔钱,得不偿失”使技能培训工作发展不快;有的公办中技学校的技能培训业绩平平,与蓬勃发展的中技学历教育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 认识到位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都希望扩大办学规模,积累办学资金,增加办学实力。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搞好技能培训,能扩大学校影响,争得政策支持,取得办学收益,同时又促进学历教育的发展。

1.1技能培训的社会效益。可通过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在职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这些人群的职业技术能力,满足本行业、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技能培训的学校效益。可充分利用校舍、教室、学生宿舍、实习设备的教育资源,白天和平日搞学历教育,晚上和公休日乃至寒、暑假搞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增加办学收益,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积累办学资金、降低学历教育成本,还可通过社会培训,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了解社会用工需求。

1.3技能培训有利于学历生管理。随着市内生源减少,技工学校普遍扩大郊县和外省市招生,住宿生日渐增多。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充实业余生活,学校普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和社团活动。面对学历生开展第二职业技能培训,既弘扬学校学习风气,增加学生的职业技能,又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减轻了住校生管理的压力。

1.4技能培训有利于扩大学校影响。技工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三毕业生,大多是普通中学的学生。通过下岗职工、在职职工培训,增加了受训人对学校的了解,有的就介绍适龄学生到学校求学。外省市青年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工作后,感到短期培训不解渴不能晋升发展,需要继续深造,转而回到学校参加学历教育,起到了“培训促招生”的作用。

2 措施得力

与学历教育相比,培训工作琐碎繁杂;事情多,内容广泛、时间长。学历教育是“招生一季儿、安稳一年”。技能培训是“长年招生、每季结业”。专业多、时间短、循环快是技能培训的突出特点。因此,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1建立专门机构。目前各学校培训机构一般设在招生就业办公室或教务处,人员少、权力有限,支配和使用教育资源往往经过繁杂的审批手续。我们推荐建立对劳动力市场反应快,有一定自的专门机构,如:我们学校的培训机构对内称培训部,对外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独账户,有直接对外权力。除学校配备三名专业教师外,培训学校可针对开办培训项目自主设立专业,自主临时或长年聘用招生、任教、实训、就业安置人员。也就是事业部制的管理机构。

2.2配置专用的实训设备和教室、学员宿舍。一般来讲,劳动力市场急需的工种、岗位,就是学历教育和培训设立的专业,只是学生、学员培养对象不同。如我校学历教育主干专业是数控技术、模具钳工、维修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培训部就开展这些主干专业的在职职工培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另外,我们学历教育未设的专业,培训部单独设立专业,如:针对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培训,我们开设了电气焊、计算机应用、烹饪、中西面点、家政、护理、保安、插花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室和实训教室为培训部单独设立,专门使用,常年开班。为外地学员还专门配置了专用学员宿舍。

2.3采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办法进行考核。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只有不怕劳苦、不计时间、事业心强、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采用常规的奖励考核办法,不能有效地激励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大胆改革创新,制定了有一定风险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三项指标:①年度净收益指标,扣除固定人员和外聘人员工资、实习实训和水、电、气费用等培训成本,交付学校一定数额的净收益。创收部分按比例留成。②培训学员培训考工等级合格率指标。③实训安全指标。完成指标有奖、超额指标多奖。完不成扣发工资。有效地调动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三年来,培训学员数量和净收益,每年都以15%幅度递增。

3 开放办学技能培训

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岗位和工种的需求多种多样,单靠一个培训机构,在资金和场地有限情况下是远远满足不了这方面需求的。因此要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培训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

3.1联合招生。依托行业和企业、街道办事处招收下岗职工,在职职工学员、有的是定向-培训。依托农村市、县政府招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员,有的还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

3.2联合实训。对实训设备要求较高的工种我们采取联合实训的办法。如市政、道桥、基本建设需求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操作和维修人员,这些设备每台都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靠培训机构的资金财力根本买不起这样的实训设备。我们就与工程机械生产和销售单位联合办学,有效地解决了实训设备问题。为了掌握最新焊接技术,我们借助市焊接协会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开展焊接技术联合办学,提升了培训层次,为造船厂和锅炉厂定向培训焊接工人。

3.3联合安排就业。以往的技能培训,只负责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授课实训,不涉及就业推荐。现在许多培训学员有强烈的就业要求,除了工厂企业定向培训外,我们依托人才和劳动力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联合推荐就业,增强了服务项目,扩大了培训生源。

4 统筹安排

技工学校既然肩负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重任务,在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就要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两者兼顾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技能培训要制定严密细致的培训教学计划,共用的教室、实习设备和师资力量要统筹兼顾,尤其是教师课时考核要实行统一标准,实习设施使用办理严格的交接和管理手续。

其次,技能培训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后,要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计算真实的培训成本,校内各项教育资源要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只有这样奖罚才公平具有生命力。技能培训的收益要全校教职工共享,达到全体教职工都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的目的。

结语

职业技能培训是大有前途的“阳光工程”,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职工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教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的作用,坚持为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培训工作 培训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一、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年龄偏大化,学习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企业招工及就业机制改革的影响,一方面,石油企业新招的职工越来越少,老职工越来越多,职工队伍的年龄偏大,凸显学习能力及学习热情不足、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与石油企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更新、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体现了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与改革的步伐发展不一致性,影响了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因此提高职工职业素质成为企业当前迫在眉睫的需求。

2.培训队伍力量薄弱,影响技能素质快速提升

石油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兼职教师皆来自基层,其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一,储备的专业技术含量相对很足,来自基层生产骨干、技术能手、技能专家等,他们也只是职工中的一员,业务知识单一老化,满足不了培训工作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培训工作标准不高,有待于组织系统的、深层次的技术充电和知识更新,增强企业基层培训队伍力量。

3.基层生产任务过重,制约职工学习的热情

每个职工都承担着一份工作和责任,特别在企业追求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现状下,实现工作与学习 “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的目标,不是件简单见效的事。在抓安全抓生产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生产单位的干部职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人员管理分散等因素的影响,能在工作之余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学习的人不是很多,使基层单位在日常培训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突显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二、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是现实的,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应该在创新学习理念、运用现代培训方法、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培训工作效果。

1.创新学习培训理念,营造浓厚氛围

要通过思想引导、理念创新、文化宣传,教育引导职工在企业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清楚学习是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岗位成才的必由之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企业要我学习到我要自觉学习”的思想观念转变,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积极营造全体职工“要学习、爱学习”的浓厚氛围。

2.建立健全培训新机制,提供培训制度保障

结合新老职工交替、在年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机制,注重从传统型的培训方式向多样式套餐式培训模式转变,使单一的职工培训机制逐步演化为形式多样、推陈出新的创新型培训模式,加大各岗位职工的培训,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采取灵活措施,完成培训目标

企业组织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是在职职工,因为油田企业是连续生产单位,不可能做到让职工大量的、长期的脱产进行培训,这就对油田企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坚持培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注重长期、中期、短期培训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实用性,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晋级、比武、聘用技能专家等有效措施,积极探求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教育培训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油田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培养熟练掌握岗位安全生产技术、高超技艺的“技能型”职工队伍。

三、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措施建议

结合多年来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实际,总结出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开展竞技比武式培训等灵活有效的措施,实现职工技术培训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1.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提高培训效果

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知识结构、理论水平、责任意识。同时,强化教师培训环节管控,保证培训效果。首先要教师要提前一段时间做好各自所要培训人员的现实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性分析,以便做好下步有针对性地教材内容收集准备工作。其次教师要全力做好培训材料及课件的精心准备,保证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最好是通过直观性很强的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授课,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提问式等台上台下互动的形式,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培训人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建议一并要建立培训评价反馈及奖惩机制,形成健全完善的培训-评价-考核为一体的培训体系。

2.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促进双提高

针对老职工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新职工理论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坚持对新入厂、转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知识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通过“师傅带徒弟”、“问题式培训”、“每日练兵”等载体,让生产实践经验的丰富老职工、生产骨干发挥长处,对新职工进行实践培训,将自己多年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生产现场当作讲堂,手把手式进行岗位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辅导,以保障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做到学以实用、学以致用。要注重将每日一练等形式的岗位练兵与之有效整合,注重坚持以师徒合同为契约,制定合同签订率、培训时间、考核目标、考核方式、奖惩措施,做到奖优罚劣,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双提高,同时节约师资成本。

第12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 中医药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66-02

为响应党和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切实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吴江市从2006年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急性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覆盖了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下简称基层医务人员)总数的95.6%。经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欧冠医药服务在农村得到了推广普及,满足了农村居民的中医药保健需求,深受群众欢迎,政府也很满意,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得到了发展。我市也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成功创建江苏省和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医药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专项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培训组织机构

吴江市把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把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工作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医政中医科科长任副组长,市中医院、卫生进修学校和各卫生院负责人组成的“吴江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卫生局设立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在市中医院成立中医指导科,从业务上指导全市此项工作的开展,各镇卫生院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抓,使全市形成了市卫生局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全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网络,为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培训系统进行

吴江市卫生局根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要求,制订了《吴江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等,同时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将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与各镇卫生院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各镇卫生院按照市卫生局要求,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分别制定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计划,纳入医院的中心工作。

3 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为切实落实培训任务,市卫生局确定市卫生进修学校为理论教学基地,负责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在苏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确定苏州和吴江两级中医医院(以吴江为主)为实践技能培训基地,主要分为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实践,市卫生进修学校作为全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潜力,改善教学条件,添置了中医培训所需的教学设备,为 中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市卫生局一方面从苏州市中医院聘请专家,另一方面从全市各医疗单位选拔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中医药骨干,组成师资队伍,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定,对学员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工作,确保了培训质量。

4 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参与培训人员积极性

为尽快组织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市卫生局专门召开了全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布置各地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卫生院也召开了有乡村医生参加的动员会议,组织医务人员学校国家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要求,宣传中医“吴门医派”在吴江市的历史,不断增强医务人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吴江市实际情况,从2000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各镇卫生院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和辖区内乡村医生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医务人员进行轮训,通过报计划,填写登记表,建立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档案,为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动态管理依据,完善了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机制。

6 强化工作意识,加强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