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

时间:2023-06-05 10:15:12

实践技能培训

第1篇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护士在职护理实践技能培训,总结培训经验。方法 对538名社区护士进行15项护理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考试,了解培训效果。结果 538名社区护士护理技能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社区护士经过护理实践技能集中培训后,有效提高了社区护士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社区护士 实践技能 岗位培训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 up trai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training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in post on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Methods: Examinations and evaluations are used to approach the training effects of overall 538 community nurses after being trained 15 nursing skill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re seen in nursing competence of 538 nurses. Conclusion: Training method for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has helped nurses enhance their nursing competence.

【Key words】Community nurses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On-the-job training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社区护理适应了大众保健需求,是我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社区护士责任重大,卫生部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2]。因此对从事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是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校自2007年被吉林省长春市卫生局确定为 “长春市社区护士技能培训基地”以来,先后进行四期社区护士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9个辖区在岗社区护士538名,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岁,中专学历412人(77%),大专学历110人(20%),本科学历16人(3%)。

2 内容与方法

2.1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要求,依据吉林省《社区护士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以及社区护士的实际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周围静脉输液、无菌技术、生命体征观察与测量、常用检验标本采集、常用注射法、管道护理、卧床病人护理、鼻饲技术、口腔护理、心肺复苏术、心电图机使用、包扎与固定、婴儿护理常用技术、换药法、乳腺自查指导15项技能培训,总计40学时,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

2.2培训方法

2.1.1模拟社区环境 利用我校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真实社区工作场所进行培训,将培训场所划分为基础护理技能和临床护理技能两个培训区,让社区护士在真实的社区护理工作中学习实践技能,使护士真正实现从医院临床护理模式到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根本转变[5]。

2.2.2师资选拔 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社区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并进行集体备课,强调在训练操作的同时,培养社区护士观察病情、家庭访视、健康教育、组织宣传、人性化的沟通、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6]。

2.2.3了解学员需求 对每期学员通过问卷与座谈形式,了解社区护士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岗位以及对护理实践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将538名社区护士分成四期,采用集中授课、分组示教、个别指导、学员练习、集中考试等程序进行系统培训。

2.2.4角色互换法 每个学员分别扮演社区护士和护理对象,在演示操作的同时,着重训练护士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方法,操作结束后,让每位学员讲解作为护理对象角色的体会,教师引导学员讨论护士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角色互换,学员亲身体会到作为护理对象的护理需求,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2.2.5微格教学法 将每期学员的操作录制成光碟,在教学中播放,让学员指出操作的优缺点,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操作水平。培训教师录制了标准操作教学光盘,在教学中应用,学员们一致认同这种教学法。

3 培训效果

自2007年以来四期538名学员的护理技能培训,参加吉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考试,由卫生厅统一核发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有516人考试合格,合格率为95.9%。每期结束后,通过与学员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满意度为97.2%。

参 考 文 献

[1]杨丽,赵秋利.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2]李勤,孙平辉等.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教学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5):1212.

[3]周艳,刘晓丹,李勤,等.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绩效分析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197-199.

[4]曹立新.对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思考与分析[J].全科护理,2009,7(11C):3089-3090.

第2篇

关键词:泗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夜校”;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31-05

江苏省泗洪县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稻麦、蔬菜、林果、水产、畜禽、蚕桑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N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Y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映〉亍⒁惶自俗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2突出发家致富。重点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集中教学活动,推动农村发展。

(3)突出基层治理。重点开展普法守法、群众工作、安全生产等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4)突出文明新风。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学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康静萍,汪阳.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安徽省寿县的调查[J].当代经济研究,2015(4):73-81.

第3篇

关键词:技能培训 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业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工科院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还没有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整,虽然大部分课程都开设了实验(实践)课,也都基本是以演示、验证性为主,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只是些“蜻蜓点水”式的认知性实习,深度不够。造成了学生毕业就业上岗后不能立即适应岗位要求的局面。如何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有所突破,能够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使他们既掌握大学本科理论水平,又具备高职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问题驱使,近年来,我校工训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利用计划实习课外的时间,以自主选课的形式,先期,对本校工科专业的157名在校学生,分6期,进行数控车、铣(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理论、模拟仿真及机床操作训练4项内容,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后,他们全部都能将操作技能和工艺知识灵活运用,经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一次通过率高达93%,因此还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数控机床(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此后,又陆续开设了电子工程师和CAD绘图员培训,已分别有343和225同学经过培训考核,不仅获得了实践操作技能,还取得了相关行业、部门颁发的《初级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CAD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继的“机械、电子、航模、工程能力竞赛、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在就业招聘会上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同学们普遍认为:“是过硬的实践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对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双(多)证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经过上述实践,引发以下思考。

1 工科教育要以人为本 适应工程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的很明确。工科学生更需要实践知识和技能背景,这种要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在积累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就会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产生顿悟,进而提升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工科院校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维修、保养、管理和教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高级技术专家取代普通操作工进行加工、生产、维修,甚至是,提供技术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工科院校就是要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人!就是要塑造“卓越工程师”的毛坯,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做到。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们清楚地感觉到:当代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他们迫切希望掌握熟练的工程技能,以胜任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非常渴望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机会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前就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而与专业相适应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恰好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

2 技能训练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去搞标新立异的创造发明,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基于“技能”、终于“物化”是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当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将“思维”转化为“物质”的“技能”的能力尚未成熟,这就是我们工科院校要努力的目标。倘若,能多开设一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为有这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又充实的学习训练环境,会非常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制作和竞赛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在创作思路、设计技巧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具有明显优势。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过去我们比较‘怕’动手,现在不仅不‘怕’,而且喜欢,甚至一看到熟悉的机床,就有一种想加工零件的愿望”。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是一般实验或实习课程难以实现的。

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工科院校都已经相继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培训中心或工(实)训中心。

各院校工培中心,都配置数量相当先进的设备,和连网配套的计算机平台。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和学生数量及课时数目的限制,使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先进数控设备,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淘汰设备,更应该充分利用。还有一支以高级技工、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师资队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磨练,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多次的进修,已成为,既能讲解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甚至还能进行生产的全能型教员,若仅仅完成,常规实习教学,对于设备资源,特别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硬件为依托,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教学内容并规范管理,完全能胜任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可以使大量的设备、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 结语

社会对人才永远是渴求的,人才的培养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改革、创新。工科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各种操作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缩短同社会、企业的距离。使他们在刚跨入社会时,就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尽快被社会接纳。这是不仅是工科院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第4篇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2014年,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逐步形成了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模块,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创新

作者简介:马莉(1970-),女,甘肃临夏人,兰州供电公司培训分中心,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甘肃?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44-02

作为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的分中心,兰州供电公司培训分中心近年来在营销一线员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与实践。从2003年截至目前,共培训并鉴定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电能表修校等工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5500 余人。本文从培训与鉴定两个方面着手,以兰州供电公司培训分中心为例,探讨如何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地开展此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加快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整体推进员工技能水平。

一、积极策划、认真组织,扎实有效开展培训工作

1.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培训需求预测对开展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既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开发培训项目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预测作为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特性,围绕培训项目既定的目标,通过对各种情况与信息的分析,在集中征询学员、专家及培训师的意见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以求高效地实现培训目标。在培训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妥善解决好系列问题。培训目的:组织开展技能鉴定考试,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培训目标:在深入开展技能鉴定前的辅导培训的基础上,使受训学员能够通过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及中级工的技能鉴定理论与技能测试。培训内容: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用电检查》、《装表接电》、《抄表核算收费》、《电力负荷控制员》、《电能表修校》等相关工种鉴定指导书为蓝本,分模块进行技能培训,课程内容充分结合实际工作知识点需求。培训教师:兰州供电公司培训分中心专职教师及兰州供电公司“三支队伍”优秀兼职教师。考评方式:以技能鉴定测评为成绩为依据。分理论、技能两种方式。理论笔试为闭卷,技能测试分单项、多项、综合及答辩等。

2.结合技能培训“从做中学”的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

组织和实施培训是培训项目的目标得到实现的重要保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尊重成人教学规律原则,遵守企业培训发展规律原则、教学互动原则、个性化原则、现场现实教学原则、激发兴趣和创造性学习原则等企业培训的教学原则,根据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中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的方针,结合技能培训的突出特点“从做中学”,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针对性,在讲授法、讨论法、示例研究法、模拟训练技法等中选择适合培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三相四线有无功电能表联合接线的实际操作培训中,充分运用模仿-练习、示范-指导教学过程模式。在电费抄表核算收费工种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电费风险的法律防范、电费清欠的法律手段、电能计量纠纷处理方法、居民家用电器损坏事件处理等内容的培训,收到了实效,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引起学员的学习动机、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3.注重评估,促进工作改善

培训效果是员工将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工作的程度。在国外,这个过程被称为“培训转移”。培训评估是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从培训项目中收集信息和数据,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判断培训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向学员发放培训评估调查表,根据反馈意见,从项目整体评价到后勤服务、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每个技能鉴定专业的考评员,针对培训及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写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多途径的评估,判断出培训的有效性,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如学员的技能水平是否达到培训的标准、行为是否有所转变、培训管理和教学活动是否科学有序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评估,切实促进下一步工作的改善。

第6篇

【关键词】 新护士; 岗前培训; 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077-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overall new nurses quality,guarantee nursing safety,for clinical provides the practical nursing talents.Method: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4,346 graduate nurses skills were trained four weeks,the differences in nursing theory,operation examination pass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compared.Result:New nurses’ roles change rapidly,technology practic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business level nurses and self-confidence,nurses learning initiative,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had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three bases’ theory and oper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pass rate in 2010 was 96.00%,increased to 100% in 2014.Patient satisfaction from in 2010 was 95.62%,rose to 98.88% in 2014.Conclusion:New nurse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kills training,help new nurses changing rol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ensure the care and safety of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Key words】 New nurse; Pre-service training; Operation skills

First-author’s address:Hechi City People’s Hospital,Hechi 547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16.042

医院建设与发展,人才是根本、是关键,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永恒的任务。护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护士知识的更新和技术创新[1]。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年出院患者4.3万人次。近两年每年新增护士人数近百名,针对新护士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和沟通能力不足等[2],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分配346名护士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及规范带教、定期督查等措施,提高了新护士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分配护士346名,其中本科50名、大专280名、中专16名;男18名,女328名,年龄18~25岁。

1.2 创新培训方法

1.2.1 培训时间的创新 过去传统的技能培训方法以院内讲课和操作示范为主,培训时间为1周,3年来笔者将培训时间延长至3周,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和晚上时间进行培训,确保培训连续性和系统性。

1.2.2 培训设备的创新 成立医学培训中心及技能培训基地、启动培训专项基金250万元,充实操作技能培训设备,确保技能培训的顺利实施。

1.2.3 培训项目的创新

1.2.3.1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包括:接听电话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护送患者检查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办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新入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送手术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门诊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床头交接班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急诊危重患者接诊护理服务规范流程。

1.2.3.2 急救知技能培训 膈下腹部冲击法、环甲膜穿刺、止血、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2.3.3 基本技能培训 手卫生、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鼻饲法、导尿术及护理胃肠减压术、灌肠术 氧气吸入术、雾化吸入、血糖监测、口服给药法、密闭式输液、密闭式静脉输血、静脉留置针技术、静脉采血技术、静脉注射法、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物理降温法、经鼻/口腔吸痰法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技术、轴线翻身法、患者搬运法、患者约束法、痰标本采集法、咽拭子标本采集法、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患者入/出院护理。

1.2.4 培训方法的创新

1.2.4.1 基本技能培训和急救知技能培训 运用目标管理模式实行新护士规范化操作培训,首先集中学习《55项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结合观看光碟和院级示教员的分组分批示教训练操作,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1.2.4.2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由个人自学医院出版的《护理服务规范手册》,结合观看光碟,示教训练采取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3],让学员不仅操作中掌握了护理服务规范技能,便新护士对护理服务规范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训练中能够能做到换位思考,主动、熟练的运用规范服务礼仪与技巧,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今后工作增进护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4]。

1.2.5 具体示教培训分组和培训时间安排

1.2.5.1 示教培训 示教培训项目分4个周期进行,每个周期时间为一周,培训项目有8~10项,每个周期统一示教2 d,放在星期一和星期二,分两个组即A组和B组进行,由4名老师具体负责示教。

1.2.5.2 分组强化练习 练习按报到顺序分10小组进行练习,每组8~10人,每个实验室安排一个准备用物的负责人。在操作练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互相监督纠错。通过小组进行练习。小组成员在完善自我临床操作的同时监督、帮助其他成员共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进入临床时的护理技能操作和团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组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动机激发及决策技能有着积极的影响[5]。在练习临床操作时,通过组员间的监督和评价,使我们不断反省自己,进而克服学习上的懒惰思想,进而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在肯定他人付出的同时,还需不断反省自己的成败,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改进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6]。同伴的榜样示范和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可产生重要的影响[7] 。

1.2.5.3 操作考核方式 每示教培训一个周期即8~10个项目后,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在星期六采取抽签形式进行考试。若考试成绩不合格给一次补考的机会,补考时间另行安排工作,且需要重新选择临床操作项目。补考再不及格就不聘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

2 结果

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自信心、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由2010年的192名,占62.74%,增加到2014年的520名,占全院护理人数550名的94.54%;截至2014年12月增加本科学历122名,占22.18%,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在读132名,占24.00%;“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由2010年的96.00%,提高到2014年的100%,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5.62.00%上升到2014年的98.88%。

3 讨论

随着临床操作项目的增多和复杂,学生练习操作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如小组其他成员在练习操作时,剩余成员不纠正练习者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随机考核时,发现一个小组成员对于细节操作犯同样的错误,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助纠错[8]。通过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及时巩固实训课所学的技能操作[9],进一步规范新分配护士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较好的帮助新护士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分配到科室后,短时间内既能投入工作,提高护理队伍服务水平,保障质量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提升服务、提升信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受到了用人科室的好评。

通过护理礼仪和服务规范流程培训和考核,使新护士不仅在训练中和考核中重视规范操作流程,还更加重视学习与患者沟通技巧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告知指导配合,注重把规范化护理服务知识及人文关怀知识运用到流程操作全过程中,达到增强了护理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使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耐心微笑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医院的形象,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和等级医院的复审验收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训,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让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满仁爱之心对待每例患者,全心全意做好护理工作,加强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10]。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百针穿刺”竞赛、“护士之星”评选、以人为本的“四个一”(即对新人院患者送一声问候、一杯水、一张人院宣教单、一张祝福卡)的人性化服务活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清.我院护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48-49.

[2]梁银辉.现代护士礼仪与素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3]李一桔.情境教学法在外科护士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5(3):438-439.

[4]刘伶伶.情境演练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2):455-456.

[5]胡昕,徐静娟,蒋玉宇,等.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与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93-94.

[6]王俊杰.论合作学习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40-141.

[7]汪庆伟.外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12(10):101-103.

[8]李梦,孙亚丽.加强合作性学习意识 提升临床操作技能[J].科技咨讯,2014,28(23):208-209.

[9]王艳.强化训练对提高护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4(23):84.

第7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44―05

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总体安排,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考试、认证工作。2009年7月,笔者参与了河南省周口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笔者结合学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状况和学习需要,对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和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广大学者、教师以及各级培训机构围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方法和过程等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有学者、教师构建了“以指导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模式”、“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等操作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培训方法,利用Blog、Diigo等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培训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个别地区甚至流于形式,造成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并走访培训教师、学员以及培训机构,对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 不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

从当前的培训模式来看,大多数培训仍然采用“理论+上机实践”的模式,即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另有实验教师指导“一人一机”的上机实践。这种培训模式存在的缺陷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漠视学员的主体地位,缺乏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但不利于学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要。

2 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实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应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固然有参加培训并非学员的内在需要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培训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员虽有想通过培训提升个人技能和素质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习兴趣逐渐弱化。

3 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比较薄弱

新一轮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涉及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参训教师数量多,培训周期长、任务重。从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都是“一次终结式”培训,后续的跟踪指导和支持服务比较薄弱[1],没有建立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运用的长效机制。

4 缺乏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培训机制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更要关注群体的共同发展。当前,培训教师、培训机构都能意识到学员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但现行的培训模式对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的支持还不够,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对该能力培训的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1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研究日益丰富,但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我国学者郑葳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则的规范和分工下,采取适宜的活动方式相互协作,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解决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由此构成的一种学习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学习主体(包括个体的或群体的学习者)、目标、课程知识、工具及资源、规则、学习活动分工及学习的情境等要素组成。[2]

笔者比较赞成上述观点,倾向于把“学习共同体”界定为一种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提高群体努力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以个体发展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和共同体的完善。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基于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等共同构成的,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共同学习、讨论、协作和交流,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共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虚拟学习环境或学习社区。在共同体中,学习活动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学习活动不以课节为单元,不以教师解说为主,而以学习者、辅导者及其助学者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其最终的目标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一起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系统[3]。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学习环境,强调信息技术工具、学习资源为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服务,关注共同体成员、资源、工具、活动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为基于问题学习、协作知识建构、凝聚集体智慧、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发生在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时,学习效果显著。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重要价值:a 有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通过问题解决、项目研习等形式,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协作、交流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利于情感分享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b 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学习,一方面能意识到自身对于团体的责任与重要性,自尊和归属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从而逐渐增强学习兴趣;c 有利于后续跟踪指导和帮助。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讨论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d 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从资源分享的角度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经验分享型学习环境,可有效促进学习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三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培训的实践

从理论上讲,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培训工作实践,详细介绍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及过程。

(一)培训模式建构

为更好地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笔者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先进的教与学理论、适应学员的特征和学习需要、有利于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等。根据上述要求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5],建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围绕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的“共同活动”是该模式的核心,这也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显著特点。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包括培训教师和学员),在各种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和技术工具(包括通讯交流工具、协作工具以及认知工具等)的支持下,根据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决定的培训主题,通过开展以学习、讨论、交流、协作和反思等为内容的“共同活动”,完成对培训内容的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需开展以考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为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活动结束后,还要开展以考查学员独立使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如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的表现情况为内容的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全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二)培训过程探索

1 前端分析

(1)培训目标分析

以《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根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需要,本次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通过约50个学时的培训后,学员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c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d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e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2)学员特征和学习需要分析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共有30名,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各10名,来自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两县一区的城镇中小学。调查发现,学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搜索信息,对Word、Powerpoint等软件比较熟悉,但对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对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从学员自身来看,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培训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通过培训提高教学技能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3)教材分析

本次培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资源收集与整合、教学设计成果、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等内容,同时配套有教学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该教材以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以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能力培养,突出实际操作。

2 建立学习共同体

根据学员的学科知识背景分布情况,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我们将学员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外语组,每组10人,并推选1名负责人。然后,按分组情况建立三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小组负责人为共同体的领导者,负责指导、组织、监督“共同活动”的情况。事实上,这只是“学习共同体”在形式上的建立,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经过一定的“共同活动”和实践历练。

另外,为确保共同体成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建构知识,同时提供了支持学习活动的技术工具和资源,如我们自行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平台”;Baidu、Google等资源搜索工具;E-mail、QQ等通信工具;Diigo、概念图(Concept map)等认知工具以及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全体学员熟悉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为顺利实施培训活动做好准备。

3 确定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是共同体活动目标的焦点和引领物,由共同体组织者发起或受到广大成员共同关注[6],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共同决定。在“共同活动”开始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确定若干主题。如数学组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通过观摩小学五年级数学“图形面积计算与应用”教学案例,体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殊要求,各共同体选定的培训主题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类型的主题,都必须有利于达到培训目标和体现培训内容。

4 开展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体验,把共同体从“资源集散地”向“交互参与场所”转变的关键[7],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过程的核心。“共同活动”要突出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事先确定的“培训主题”为内容。共同体成员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采取任务驱动、案例观摩、课题研究、课例讨论等方式开展“成员互动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并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成果,最终形成对“培训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以语文组确定的观摩“开天辟地”教学案例这一主题为例,介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活动”的开展情况。

(1)活动前,培训教师认真观摩案例,找到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并预测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2)借助网络培训平台等相关工具及教学资源,共同体全体成员观摩“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3)案例观摩后,培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a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特征和需要?信息技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b 案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如果您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案例中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请您从资源库、技术支持、教师辅导和同伴协作等方面考虑是否合理?

(4)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利用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并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总结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5)学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培训教师的指导和共同体成员的互助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

(6)借助相关技术工具介绍个人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共同体成员进行评价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要以培训目标为指导,根据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注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评价,淡化单纯的“知识考查”。

在本次培训中,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评价结果由培训教师点评、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评价、个人自评和由网络平台记录的成员活动情况等决定,同时及时向学员反馈意见。总结性评价则是考核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一般是学员展示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开展一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其他成员做出等级评判。

6.修改和完善

开展培训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共同活动”情况、技术工具和资源对“共同活动”的支持情况以及培训效果等。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方式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 培训总结与反思

为了解本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培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参加培训的30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个人教学体会,笔者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 培训模式较为新颖,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学员普遍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比较新颖,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不少学员认为该模式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受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活动过程中虽有其他成员的协助,但部分学员仍疲于应付,影响了培训效果。

事实上,由于培训中“共同活动”的开展大都依赖于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字化资源,所以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本次培训周期较短,内容丰富,任务繁重,不可能专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一般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内部的其他成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但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反思后设想,若将该培训模式在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或高级培训中加以应用,效果可能会更佳。

2 培训内容须紧密结合实践,培训方法应多样化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为避免陷入这一误区,本次培训的主题都是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中小学教学实践精心选定的,如上述“开天辟地”、“图形面积计算的应用”教学案例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将理论、技术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学员切实体验到如何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会了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对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还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采取以“共同活动”为载体,在相互讨论、交流、协作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法,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能力的培养。遗憾的是,由于培训时间和学员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培训中主要采用了“案例观摩”方法,而“任务驱动”和“课题研究”等方法只是简要介绍,并没有付诸实施。对此,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多种培训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 实现“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存在困难

提供高质量的“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特色,也是应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有力“武器”。

通过培训,大部分学员认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不是很熟。因此,不少学员担心在教学应用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建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机制,借助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工具,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学科背景相近的学员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协作,从而促进全体成员(包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以个体发展带动群体共同发展”的目标。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硬件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教学(学习)资源缺乏、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及时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还存在困难。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包括笔者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的理性思考,也包括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尝试。本次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事实上,在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建设不均衡、培训教师力量薄弱、高质量的教学(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是正常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农村中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凸显、方式和方法会更加科学、技术和手段会更加先进、效果和质量会更加优化、体制和机制会更加完善,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运卉,张丽.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15-16.

[2]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第8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设计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2] 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 项目管理 探索与实践

为了培养和储备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公司的创新、创效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公司培训中心在公司人事处指导下,依托师资力量、实训设备设施优势,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大胆探索和应用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了培训效果和质量,为公司主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一个临时性组织,综合运用有关的理论、技术、工具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包括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五个过程。项目管理模式作为目前最重要的管理模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二、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职业技能培训的对象是物探一线操作骨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培训的主要项目有地震勘探工、汽车修理工、电焊工、测量工和爆炸工等60多个工种培训,培训的级别有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等。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新颖、设备先进、工学结合、突出技能等特点,为科学规范应用项目管理模式开展培训,对每一个培训项目都成立一个临时性的项目团队,选派一名优秀的项目长。在项目长的领导下,由项目团队设计培训计划,应用管理知识,实施项目管理。

培训项目管理流程如下图。

为了规范培训项目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培训项目团队建设

选派一名懂业务、责任心强、有管控能力的员工担任项目长。中心培训管理人员和项目长共同选定项目团队成员,并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团队成员包括教学管理者、实训室管理者、客房管理者、餐饮管理者、班级管理者、教师(实训师)和送培方管理人员等。

2.实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中,项目团队成员采取摸底考试、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和技术,对送培者的培训目标、知识、技能等进行鉴别与分析,以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弄清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培训。

3.设计培训项目计划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和送培方的有关要求,设计培训项目计划。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培训时间、培训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或实训教师、教材或课件、安全须知和食宿安排等内容。

在培训项目启动前,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方式、成本预算和培训质量控制等计划的制订。项目长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全面负责培训项目的管理工作,确保培训项目的实施有条不紊、高效高质。

教师的素养是培训效果和质量的保证。“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最适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教学和管理。选派“三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责任心强、知识面广、技能水平高、管控能力强、教学能力高等。

4.全过程控制培训项目

培训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项目计划,做好范围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项目执行过程别要加强发挥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的作用,他们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班级管理的有效力量。

实施质量控制是培训项目执行中的重点工作,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有:教学文件检查与评比、阶段性考试考核、定期召开学员或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学员阶段性培训成果汇报、领导巡查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做好培训项目收尾

培训项目结束时,通过对学员进行考试或考核进行评价、组织学员和受训单位进行座谈等形式对培训项目进行教学评估、总结汇报、表彰,培训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三、项目管理效果

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培养优秀项目长、普及项目管理知识,以及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培训项目运行规范、有序、高效,提高了培训质量,获得了学员和送培单位的好评,全年学员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

第10篇

[关键词]练习 动作 分解 应用

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技能操作是由一系列身体的肢体运动与智力活动等构成,是通过练习、积累、巩固发挥起来的一种符合规律的行动。

技能是指人的肌肉运动按照预定程序组成完整协调的动作系统,是以连锁方式来实现的。针对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技能训练首先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技能动作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熟练掌握正确夹持电焊条的角度及直线移动的练习阶段;掌握各种焊接位置的运条方法操作练习阶段;操作动作的完整性和智力结合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技能操作的和谐主要依赖于认知、分解、组合、运用这四个方面来完成的。

一、认知

认知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

二、分解

就是指导教师把焊接操作过程中的完整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让学员逐个练习巩固。分解后的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分解动作不是机械地,关键是注意在练习中如何掌握并将各分解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把焊接“平敷焊”技能操作技术分解为:引弧动作练习,运条动作练习,焊缝的接头连接练习及焊缝收尾练习。

1.引弧动作练习

(1)安排学员分别使用E4303和E5015两种电焊条,在0235钢板上分别用划擦法和直击法两种引弧方法练习引弧.比较两种引弧的优缺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引燃电弧的成功率越多,引弧的位置越准确,说明引弧的熟练程度越高。(2)练习引弧后,学员就可以明显的发现当采用E5015焊条引弧时,焊条与工件粘结现象比E4303焊条引弧时要多一些,这就说明了碱性焊条的引弧比酸性焊条要困难一些,这样学员就能较直观地辨别酸碱性焊条的不同。(3)练习引弧时,可以将E4303和E5015两种焊条分别用交流焊机和直流焊机进行练习,从中可以发现E4303焊条可使用交、直流焊机进行引弧焊接,而E5015焊条只能使用直流焊机引弧焊接,而交流焊机无法焊接。

2.运条动作练习

(1)要使学员明白,运条是整个焊接过程中最重要地环节,它会直接影响焊缝表面的成形和质量,是衡量电焊工操作技术水平地重要标志之一。(2)运条分三个基本动作,要使学员清楚,各动作之间要协调配合同时进行。三个动作分别为:沿焊条中心线向熔池方向的逐渐送进;沿焊接方向逐渐移动和横向摆动。横向摆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焊缝宽度:焊条向熔池方向送进的目的是随着焊条的熔化来维持弧长的变化,焊条下送速度应与焊条的熔化速度相适应,焊条下送的速度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太慢易使弧长被拉长,产生断弧,影响焊接质量,太快易使焊条插人到熔池中,与熔池接触发生短路;若焊条移动速度太慢,则焊笔缝会过高,过宽、外形不整齐,若焊条移动太快,则焊条和焊件熔化不均匀,焊缝较窄。在这一过程练习中,学员表现操作动作僵硬,不协调,在认识上处于感知和表象阶段,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示范和讲解。(3)运条的关键在于操作动作要平稳,焊条与焊件的角度要适当,练习时注意学员动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

3.焊缝的连接练习

(1)为了保证焊缝的连续性,要求学员把每根焊条所焊的焊缝相连接,接头的质量对于整条焊缝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是电焊工练习的重点。(2)熟练地掌握焊缝地连接四种方式,比较焊缝连接方式手法不同,在操作中的变化,对焊接接头质量上的影响。

4.焊缝收尾练习

(1)练习焊缝收尾时如何熄弧,比较划圈收尾法、反复断弧收尾法,回焊收尾法等三种收尾方法的优缺点,注意到碱性焊条宜使用回焊法收尾,宜防止气孔、裂纹,而不宜用反复断弧法收尾的原因。(2)了解过深的弧坑使焊缝收尾处强度降低,甚至使产生裂纹机率增高。指导教师在操作时将上述每个分解动作反复演示3-4次,然后指定学员操作,看其是否正确,通过反复练习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指导,及时、准确地检查和评定学员最初掌握的动作,并抓住主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三、组合

组合是在完成分解动作基础上将整套操作动作的程序,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巩固,逐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和错误,加深理解动作与动作,局部与整体,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员较快的正确完成动作,形成技能操作条件反射式的连锁反应。

指导教师安排3个学员为一个组,按照上面的要求将“平焊”实际操作做一遍,然后指导教师和学员进行评议,指出正误,指导教师再操作一遍,这样学员既有感性认识,又有完整地平焊操作概念。指导教师要不断的在学员中间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地动作,对个别差的学员,要单独进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指导。这样可使学员进一步理解,加深印象,然后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规定每人每天焊接四付试件,每天焊完后,对学员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集中进行总结。

四、应用

第11篇

论文摘要: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系统阐述如何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实践教学培训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被确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定位使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技能型人才愈加成为企业有效应对冲击的重要人力资本。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根据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建设技能培训型的公共实践教学培训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学生在类似于企业的环境中顶岗工作,以获取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岗位技能为目标;英国、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模式,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资格培训证书体系。建立了一个终身学习与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资格证书贯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采用“课题制”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些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其共同点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指导体系、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职业高技能人才。这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服务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及职业培训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建设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加快现代实训教学基地(中心)的建设。但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建设方面差异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建设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2)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基地只是用于满足教师科研或生产创收的需要,真正用于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的时间很少。(3)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基地隶属于院校内部的各个系(部),各自独立运行,分散管理,设备、仪器利用率不高。(4)有些实践教学培训基地没有很好地发挥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应有的作用,运行成本高,仅仅依靠学校的财力负担不起,难于持续。(5)缺乏胜任现代工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双师型”指导教师。

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培训理念。建设统一管理、设施完备、资源共享、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培训平台,以能力训练为主线,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实际需要,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培训中心,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势所趋。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要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课程,建立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人手。依据职业技能要求,系统地制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体制下,开展教学、科研与技能培训工作。以期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目标。

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系统改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必须相对独立于各教学部门,具备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和运行管理机制,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教学文件、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具备资源调配与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真正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实践教学培训中心。

2.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建设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产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双向资源.依托区域经济优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开展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职业培训中心建设等工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可以采用互利互惠、双向共赢原则引进企业的设备和项目,利用他们的先进设备和软件,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具备现代制造设备和软件,能够保证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机会学习、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和应用先进软件,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软件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掌握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培训项目;另一方面,积极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当实践教学培训中心的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应广泛联系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开展学生的双证、多证培训和对社会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实践教学培训中心还应加强对外技术服务、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究工作,这是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培训中心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需要由政府架起密切双方合作的桥梁。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履行宏观指导、协调、监督等管理职能,通过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手段,支持和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可有效地促进产学合作。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科研技术等在内的优势教学科研资源。为区域或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提高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率。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构建三个实践教学层次

(1)基础性实验教学层次

主要是以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该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

(2)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层次

主要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训和学生实习为主。该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软件等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严谨逻辑思维,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训教学和学生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飞跃式提高。

(3)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教学层次

继续教育与职业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或企业在职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求职、任职、开业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从业者的主要依据。它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和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以就业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建设的原则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与地方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水平接轨是高职院校培训中心建设的重要特征。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平台的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应努力追踪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营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职业环境,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强化安全、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高校的地方性特征,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实际需要作为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建设的理念。并把它体现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中。这样才能搞活中心。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对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双师型”教师; 校本培训; 探索; 实践

从2006年至今,我校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可操作经验。

1 准确定位教师培养目标

我校在制定“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对我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1)定性目标:“通过培养,使我校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具有较高的企业生产操作能力,获得与本人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胜任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

(2)定量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90%以上,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占95%,其中持有技师证书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50%以上”。

(3)各专业部依据这一计划将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专业课教师人头上来制定《专业部学期“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每个专业课教师制定《“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规划》,明确本人在哪个时段达到怎样的培养目标。

2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探讨确定

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做好“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校本培训计划,专业部制定了“双师型”培训实施方案。几年来,从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及培训过程中我们提炼出了以下五个模块方向的培训内容。

模块一: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模块二:教学方法导论。

模块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模块四: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应用。

模块五:专业实践课教师专业操作技能训练。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五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将模块一至模块四的培训内容经过提炼与编撰,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校本培训教材,模块五的培训内容形成培训教材的副本,以专业为单位形成任务培训包。

3 按照校本培训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落实有效的培训方式

(1)教学能力培训方式。我们利用校本校训资源对“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培训:第一,岗前培训。由于本专业每年的新聘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大学到中职校的,这些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的全过程还不熟悉。因此,就要在他们上岗之前,利用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校内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培训使教师了解学校以及学科教学或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特点,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所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了解岗位的要求。第二,在岗培训。对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结成“师徒帮带”的方式,由专业部派一名老教师与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研讨,通过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教师架起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大大缩短了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周期。第三,专项培训。我们利用本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利用理论课较强的教师对实践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的培训。第四,通过科研教研活动进行培训。我校利用专业和地方的优势,与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和研发,使教师得到锻炼。

(2)实践能力培训方式。校本培训中“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培训:第一,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车间进行培训。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车间,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挑选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缺乏实践技能的新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第二,利用校内工程进行培训。专业建设中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校内工程实践,这样也可以免除工程承包给商家所耗费的资金,同时也使学校的教师得到锻炼。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机械加工设备的安装、维修等,都由本专业的教师组织完成,使教师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就能得到锻炼、培养。第三,通过建立车工、铣工等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培训。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机械加工行业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第四,选派中青年“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参加实践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

4 切实做好有效的培训保障机制

(1)培训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与激励机制。根据“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结合2006年至今的校本培训成效,我校制定并完善了《“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考勤制度》、《“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制度》等校本培训制度。

(2)培训师资保障。我们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然后回校担任本专业的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3)培训经费保障。学校建立了师资培训费专项帐户,从办学经费中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5%-10%列支出师培费,用于教师培训的生活补助、培训教材、比赛奖励等。

(4)培训时间保障。每周末两天是集中培训,而周六上午安排为全校学科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培训,下午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操作动手能力实践培训,每月利用一天时间进行专题讲座或研究课讨论反思或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或示范课观摩活动。

5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