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10: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38-01

“中国梦”目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热点之一。为此,笔者提出想象作文《一个美好的梦》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指导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或习作的内容、用途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

【习作目标】

一、展开想象,写好美梦,表达出自己要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努力,贡献力量的美好心愿。

二、学会用编故事的方法,把美梦写得内容充实、具体可感。

三、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语句通顺。

【指导过程】

一、启发引导,全班说“梦”

大家都做过梦吧?现在,请你把自己做过的梦想一想,从中挑选出一个最美好的,像播放电视一样,先在脑海中放映出来。这个梦是甜美的梦,是快乐的梦,是幸福的梦,是自己美好心愿一一实现的梦,不是恶梦。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里,每人先用一句话点明自己美梦的中心内容,然后再挑选出梦中最精彩的一段,具体说出来,让大家知道你的心愿,分享你的快乐。

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在全班讲述自己的美好的梦。被推荐的同学还可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小组其他同学中有代表性的美梦。

二、梳理归类

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把大家说出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美梦进行梳理,从而拓展思路,选好习作内容。

从梦中表达的心愿、志向上看,有长大了要做航天员的,有要做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有要做地球清洁师的,有要做清正廉明的官员的,有要做个小明星的,有要做个发明家的……

从梦想发生的时间上看,有过去的梦,有现在的梦,有未来的梦 ……

从梦想的地域和范围上看,有的发生在家里,有的发生在学校里,有的发生在社区里,有的发生在地球上,有的发生在太空星球中……

这些美好的梦,表达了同学们美好的心愿、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如果能够实现,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明确写法

板书本次习作题目:一个美好的梦。

同学们说的梦,不管梦里的事情是真是假,这个梦都是真正做过的。那我们这次作文要求写的是想象作文,应该怎样写呢?

通过师生对话,启发学生明白此次习作的写法特点:今天写的这个梦,是想象中的梦。大家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梦的形式,把自己的美好心愿、美好追求写出来。

教师先诱导学生大胆想象10年以后、20年以后,30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进行指导。

梦想”是对暂时还没有实现的愿望的一种美好追求,既然是写“梦想”,那就要做到两个字――“大胆”。有许多东西,过去并不存在,现在都有了,这是科学家们大胆想象和创造发明的结果;有许多东西,现在并不存在,但是,只要我们学会用科学发明、科学创造的眼光预测未来,可以相信,它们在未来也一定会出现的。所以我们也要大胆想象,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国家的美好未来描绘出来。

四、编成故事

要把自己的梦想写好,让这个美好的梦有感染力,对别人有启发,关键之点是内容充实、具体可感。怎样写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里告诉同学们一个秘诀:把你的梦编成故事。

通过师生对话,把“梦”的故事结构展现出来。

梦的开始: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愿望(梦的发生)。梦的经过: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怎样艰苦努力,战胜困难(故事的发展、故事的,这是习作的重点部分,要详细写)。梦的结尾:美梦成真(梦的结局)。

提示:写出真情实感、有条理地表达、语句通顺、首尾呼应。

五、升华中心

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美好的梦,汇合起来,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的梦。在作文中,如果能通过故事情节,把自己美好的梦跟“中国梦”巧妙地联系起来,作文中表达的理想和愿望就会显得更有意义。

要在自己编写的梦的故事里,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表现出自己在圆梦的过程中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经过。因为只有这样写,美梦成真才是可信的。

第2篇

一、导课环节创设诗意情境,构建唯美场景

一节好课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导入。例如,在讲《放飞理想》复习课时,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用著名诗人流沙河《理想》中最后一节:“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具体的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理想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具体的形象来感受理想的魅力。本诗中选择的形象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有真切的体验。实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二、展示环节创设竞赛情境,营造激励氛围

思想品德理论枯燥,教材内容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这要求教师在组织展示环节过程中,创设愉悦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展现学生良好的素质,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此,我在这一环节设计:抢答――展现你的风采;记忆比拼――鲜花你来摘等环节。这些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

三、合作探究环节,以创设生活情境为铺垫,以问题情境为关键,彰显“有情有义”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为此我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觉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创设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为合作探究提供铺垫

思想品德理论抽象、枯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到生活中去寻找、选择典型素材加以改造,将生活情境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中,为了创设学习环境,我截取一个生活中常有的情境:王某是大庆市某中学初三(五)班学生,周日她和妈妈去百货大楼购物一天,本节课以“王某和妈妈一天消费”为题展开情境教学法与发展性课堂模式的相结合探究。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头,有了生活情境,学生才能“入戏”,引起心灵的共鸣,切实感悟思想品德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成为合作探究高效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例如,在教学《参与政治生活》一课时,先出示大庆市政府网页,打开后进入“大庆市人大常委会”页面,点击互动平台“民意直通车”中一封群众来信:

尊敬的市人大领导,您好:

我是让胡路区某小区的居民,现有如下问题向您反映。让胡路区某家园一期违法建楼:经向城乡规划局查询确认没有取得合法手续。这一工程多次被规划局监察部门勒令停工过,但是每次停工不超过2天就会继续施工。我们的采光权、通风权和眺望权受到了侵犯。建筑施工造成的粉尘污染和噪声污染。3月以来,24小时连续施工,各种大型建筑机械产生的噪声导致我们晚上无法正常休息。

围绕这一封信,设置问题:某小区居民通过向人大写信,表明了此小区的居民能够行使什么权利?我们还有哪些渠道行使权利?

这一问题情境设计,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感悟。把小课堂引向大社会,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向哪些部门反映,反映问题属于公民的哪项权利?如何更好地行使这些权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关注情境,从本质上就是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思维、感受。特别是问题情境有助于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符合“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理念。

情境教学法,是思想品德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此方法在“发展性课堂”中运用,实现了课堂情境化,也实现了“发展性课堂”的有效性。教育家李镇西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不要空喊口号,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才是真正对教育的负责。”我很同意李博士的观点,承担这种责任,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叫热爱。正因为这种责任和热爱,促使我做一名“有情有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有诗情是我的情,创设情境,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有画意是我的义”。我的教学之路还很长,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刻把“课程标准”记在心扉,把“发展性理念”记在脑海,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反思,用阳光和雨露不断滋润思想品德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堂像花儿一样吐露芬芳!

第3篇

那么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科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落实好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强化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把握每一节课的全局,明确当下所要授的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白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等。在这种背景下,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的力量”是个体的力量无法比拟的。备课组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包括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的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为学生设计,而非供教师孤芳自赏的,因此,建立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情深入把握基础上的设计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样,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设计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就不必再讲,学生掌握难度大的问题就要多讲;课本知识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拓展和联系实际的探究上。

在教学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紧密联系社会,面向现实生活。集体备课时,可以资源共享,可以相互交流切磋,既有利于节省每位教师的备课时间,又可以为教师自己减负,还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讨论,每一位教师都能更准确地把握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教学水平,事半功倍,实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照相机模型;在讲“温度计”时,让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科学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例如,教师给出以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弹簧秤、水、细线和一块矿石,启发学生想出几种测矿石密度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实践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 2.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

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

3.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三、改进教学评价,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因此,在初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1.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方法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七年级教学“摩擦的利和弊”时,教师提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面对着答案,教师不能简单做出是非判断,而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对错误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或审美意识和能力。针对猜出来的正确答案,在肯定其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科学结论的得出不能凭空猜测,要有充分的依据。

2.对学生教学个性化评价

学生由于先天性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3.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第4篇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第5篇

一次,我参加中学体育学科说课活动,有一位女教师的说课内容是前滚翻,她将滚得又圆又直作为教学目标让我大吃一惊。一二年级的体操课上我们已经把滚得又圆又直作为教学目标,并努力实现,怎么翻了六年还是又圆又直?目标是不是定低了?我将此疑惑提出,与中学专家老师商议,得到的回答是:单就动作而言,又圆又直是最终目标,即使体操运动员也是如此,难度主要体现在远撑、鱼跃等前缀或交叉蹲、接球起等后缀上。

如此看来,我将才接触滚翻的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滚得又圆又直,是不是太高了?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实现目标是有困难的,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我的教法有问题,不能找到更适合小孩子的方法。会不会是我的目标设定与项目导入有问题?是否应尊重学生的原始状态,突出内心需求并赋予项目更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一番求证与思考,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滚翻动作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反向状态下团身滚动的自我保护方法;努力向他人学习,完善自己的动作。

主教材的教学过程:

1.复习侧滚动作,体会不同时身体各部位的位置。

2.展示正直立和倒立的图片,分析受力部位及危险程度,强调头顶着地对颈部的伤害。

3.展示前滚翻起始动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头部内卷、后脑着垫的动作。集体练习团身低头含胸动作,两手交叉抱后脑,体验头部内卷的感觉,找到后脑的位置。

4.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起始动作头与手的位置关系,进一步了解头部内卷对完成动作的重要性。

5.提供头饰,借助松紧带将其戴在学生头顶,帮助学生找到头顶的位置,并在贴有头、手位置标识的体操坡垫上进行练习,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

6.小组讨论对颈部有效保护的关键有哪些?头部内卷、手的支撑等。

7.分组练习,教师将有困难的学生集中在一组,亲自保护与帮助。

二、结果与分析

由于课的开始,孩子们认同了团身的意义,戴在头上的头饰没有一个孩子有意弄坏,都把它当成自己的保护神。同时,借助头饰,孩子们不论在什么样的身体状态下,始终感觉到头顶的位置,并有意识地低头内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把头饰压坏。这一直观的限制措施给了孩子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的可能,同时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欢呼自己头饰的安全,期待下一次的挑战。

1.基于学生本能,提升动作练习意义。

孩子不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学动作不完全是为了被打分、被评价,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理念,掌握一种技能。体育课上将一个个动作作为载体,通过练习提高机体在各种动作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为什么要将滚翻作为教材列入体育课,并设置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滚翻对孩子们的练习意义究竟是什么?

滚翻动作是体操的基本动作,是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法。它可以调整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协调性,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神经元的链接。熟练掌握滚翻动作可以在身体被绊倒时避免摔倒在地。

由上可知:滚翻动作最直观、最实际的意义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习惯头上脚下的直立状态,身体结构也是如此:腿骨粗壮、足踝关节结构多缓冲,适宜承重。但我们的颈部却很柔嫩,平时只承受头的重量,颈部肌肉力量小,但有大量神经血管通过,非常重要,一旦头下脚上时,如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颈部就会扭伤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练习滚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反向状态下,不把身体的重量压在颈部,而是迅速将体重从手、脚过渡到后背,再回到脚上。只有在这一点上与学生达成共识,课堂上孩子们的练习目标才会更明确,所做的一切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2.关注教材适切性研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适切性原则要求选择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学生能学习什么内容是受其心智发展水平限制的,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适合,应做摈弃。适切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提出的目标切合教学实际,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果,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不能想当然地教学,特别小学阶段的学生,与成人的差异较大,一年级的孩子才六七岁,他们的心智与体能都较稚嫩,课堂上面对教材的反应绝对不是靠想象就能完成的。

第6篇

关键词:塑型;研训;实践;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54-02

“塑型”,本意是根据剧本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对某个人物进行塑造,而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实际上就是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适应新课程教学,掌握教学新方式、新技能、新手段,使之快速走上胜任学校赋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轨道。闽北教育通过“塑型”工程的实践,建立健全新型的研训制度,尝试研训形态的改变,以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理论学习促教师个体成长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思考问题是从本体论角度,全面、系统、辩证的思考,而不是从事物的现象,片面、个别、教条的思考。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实际、自如、果敢,成功率就高。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的学习,而新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迫切。他们的专业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就是一个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创造。教育理论的学习主题来自于教学实践,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关键问题。例如,在培训期间,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们结合课例给参加“塑型”的新教师做“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教学”“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以及“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操作”等精彩讲座,让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塑型”教师打开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以研训结合促教学能力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学研讨,更离不开教学实践。为此,要提倡四个倡导,注重四种交流。

1.倡导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已成为许多学校在学科管理与发展上的积极追求。在学科备课领域,主要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深层次上对新教师产生不同影响,或促进教师的发展,或使教师的脚步停滞不前,因此,对新型教学形态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创设的是平等对话、相互沟通、自主合作、交流分享的环境,参与研训的教师始终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

2.倡导主题交流。主题式研讨促进深层次的思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呈现。主题式互动研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同。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研讨,可以通过参与者在此主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研讨和交流,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是一种切实可行、卓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方式。

3.倡导校际交流。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送课下校”是校际间教师实践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研训过程。优秀教师把新信息、新课改的理念带到薄弱学校,通过双方的交流,探讨吸收对方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校际间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借鉴,也锻炼了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那些不同学情的陌生的学生。“送课下校”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4.倡导竞赛交流。以赛促训,是落实新教师“塑型”工程、扎实有效地对新教师进行跟踪培养的又一方式。一般采取“课堂教学竞赛”“说课和片段教学”“单元模块设计与评选”“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现场评课比赛”以及“微课展示”等。竞赛为新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锻炼的平台,加快了新教师适应学科的要求,缩短了他们的角色转换。

三、以预约听课促专业水平提升

所谓“预约听课”,顾名思义即预先约定听课,就是听课者向对方提前告知,彼此约定时间,然后准备上课,其最大特点是“留有余地”,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预约听课是教育的进步,更是新课改的需要,体现出以师为本、人性至上的理念,比如尊重、信任、对话、接纳、沟通、商议等。作为新教师,由于自身年龄和出道经历的特点,他们有梦想但较脆弱,有激情但易急躁,而在教学中他们需要的恰恰就是充分的准备和深厚的累积。

曾记得一次进修学校的体育教研员到教研基点校走访,在听了校长介绍新招聘来的体育教师的情况后,就直接来到操场听他的课。这时,正在对“前滚翻”进行讲解示范的新教师看到校长陪同领导来听课,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起来,不是动作滚偏了,就是无法一气呵成地完成动作,课堂组织也凌乱起来。为了防止课堂出现安全事故,教研员和校长连忙离开操场,躲在教室内从窗户里往外看,这位教师的课堂组织才逐渐有序起来。课后,这位年轻体育教师当然也没少受校长的“点拨”和“教育”。几周以后,体育教研员与这位老师联系,要他准备一节课。这一次,由于事先预约,这位老师各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与教研员还进行了一些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方面的细心交流,结果,这堂课非常成功。他不但找回了自信和勇气,而且还有意外收获和新的超越。

第7篇

在比赛中,我们三人白天进行头脑风暴,晚上对微视频设计和陈述稿进行推敲研讨和智慧碰撞,最终呈现出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巧妙整合,思想品德活动有仪式、有故事等特点,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7月13日上午,决赛赛题公布。当看到赛题――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背上了新书包》时,我们都愣住了。这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怎样才能把它设计得精彩呢?

在初步协商后,我们梳理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着重从抓住“学情”,聚焦“学习内容”;巧用“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立足“特色”,上出“实小品味”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抓住“W情”,聚焦“学习内容”

【王艳】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角色的变化是重点,所以我们要通过设计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以便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没有仪式就没有教育,我觉得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成长,体会上学的幸福味道,你们觉得呢?

【刘晓杰】同意。学生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有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在常规习惯的养成上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王丽娜】《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抓住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三条轴线确定教学内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成为一名一年级新生的开心,更要引导他们学会与同伴、与老师、与学校的周边环境相处,从而喜欢上同学、老师和学校。

通过讨论,我们将引导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的场景和指导学生一日常规并实地了解校园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既符合学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巧用“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王丽娜】我觉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虽然他们在家也用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但是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下乐教乐学平台的录音功能呢?

【王艳】同意。我们不仅可以借助乐教乐学的录音功能,还可以借助其拍照和录像功能,尤其是通过拍照功能,能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画出的与学校有关的内容拍照上传,并与其他同学共享。

【刘晓杰】我认为让一年级的学生把快乐画出来、唱出来是更好的表达和学习方式,这样,家长通过平台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从而便于支持学校的工作,关注学生的成长。

【王丽娜】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看视频,还擅长模仿,我们是否可以把学校的一日常规示范视频播放给他们看,将一日常规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王艳】可以,但是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我觉得可以从一日常规里选取学生在刚入学时必须掌握的几个规则,如按时到校、下课及时去厕所、提前准备学习用品等,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最终,我们通过讨论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帮助学生掌握一日常规。

3.立足“特色”,上出“实小品味”

【王艳】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准备一份快乐的礼物――开学护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找到图书室、阅览室、书法室、陶艺室等功能室的位置,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校园环境,使其能更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刘晓杰】同意。开学护照活动的开展,能使一年级学生借助自己的力量有礼貌地走在校园中,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同学主动打招呼,不断养成好习惯,将高尚的品德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入学礼、走幸福门、戴幸福花等一系列活动,以便让他们尽快喜欢上同学、老师和学校,感受到上学的美好。

【王丽娜】是的。开学第一天,教师还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幸福小甜饼,使其品尝上学的幸福味道,感受到实验小学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周围的同学并互相做自我介绍,还可以熟悉校园环境。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这节课要着重体现有仪式、有故事的活动,这也一直是实验小学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独特做法。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根据兄弟团队对我们微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反思,我们也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王丽娜】我觉得兄弟团队提出的建议很中肯。我们确实应该在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上多下功夫,借助开学护照的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园的各个角落。

【刘晓杰】是的。但是学校大、功能室多,有什么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好的建议吗?

【王艳】我认为可以在开学护照的设计上,设计熟悉校园环境的专栏,对学校的特色功能室,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经常用到的教室等地方进行特别介绍,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

【刘晓杰】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在实际的设计上,我们还可以在开学护照上直接标注出学校的楼名、层数等具体信息。

【王丽娜】管理功能室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向学生一一介绍,并为完成任务的学生盖上开学护照独有的小印章,以激励学生。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内容更贴切

我们对初稿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微课程的要求;围绕活动进行设计,使微视频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活动实际。

2.情境更丰富

借助乐教乐学平台,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以说为主;借助该平台的录音功能,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上学的感受。学生上课时交流的内容成为教学的素材,教师展示发言优秀的学生的录音、图画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对其他同学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让他们更好地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我们改进了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如增加背景音乐、添加学生第一天入学时的照片等。

畅谈设计亮点

1.融合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发 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学习,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安排了活动,具体如下。

(1)乐教乐学活动说一说

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以说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入了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借助乐教乐学的录音功能,在父母的帮助下,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上学的感受,并附上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场景照片,然后同伴间在线上进行上学后的感悟交流。这些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成为小学生后的变化,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2)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议一议

品德教育必须有仪式、有故事,才能感动学生,感化其心灵。只有触动心灵的品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入学课程能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品德之弦,我们把学生第一天入校的情景做成微视频《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上学的美好。

(3)我要做合格小学生的视频看一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通过播放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积极改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交往、如何就餐、如何与同伴相处等很多问题的技巧,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疲惫,再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实小味道,上出思想品德本 质

让学生在仪式和故事中成长是实验小学品德教育的特色。一直以来,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都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1)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位儿童的权利。走幸福门、戴幸福花、吃幸福甜饼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融入小学生活。看着视频中的自己,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开学护照伴我成长

一年级的开学护照是红色的,这是品德高尚的颜色,也是教师给学生的一份品德成长礼物。在开学护照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与教师沟通,还能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W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保卫处、德育处、少先队等功能室,这将对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和班级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3)宣誓,自豪感的延伸

第8篇

一、悦纳学生――激励性、情感性的来源

悦纳学生是心理学中赏识教育的观点,同时也是重塑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窦桂梅老师在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所体现出的激励性、情感性,正是源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赖,她从儿童生命发展的角度建立主题,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在教学的立意上,她也是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的取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和教学立意,才有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认可的目光,才有了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赞扬、接纳与包容,才有了充满深情地对学生话语的完善与提升。

要做到悦纳学生,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犯错误,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点滴进步;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同时还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窦桂梅老师即是如此。当我们秉持着对学生的悦纳,走进教室,开启生命中的每一堂语文课时,相信那充满激励性、情感性的言语就会自然地在每一次言语互动中生成。

二、重视修辞一练就生动性、精炼性

教师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同样是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教学言语的要求,也最容易引起学生鲜明的感受。想要真正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必须让学生看到你所描述的景象、形象,从而调动他的再创造,用自己的经验、印象、知识去补充、增益、发挥,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言语互动中就要特别强调言语的生动性――小学生思维发展、注意力发展的特点说明他们惯于形象思维,更容易感知接受形象性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而言语的精炼性――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是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为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互动时理应以生动而精炼的言语示人,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要求言语精炼性和生动性的同时,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言语,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都要充分考虑修辞的重要性。正如窦老师所说,小学老师一定要用好比喻句,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引用、反问等,也应成为教师互动言语中的“常客”。针对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教师应该仔细揣摩,考虑搭配,以求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

三、广采博闻――文学性的慧根

一路探索,一路坚持,窦老师教学言语的文学性更加清晰、闪亮,透过言语带给学生诗样的滋润、散文式的玲珑、童话般的梦想。充满诗意化的教学言语不仅便于抒情,也易于学生进入情境,更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文学性的言语中充分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融情人理、情理统一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情理交融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创生。我们发现窦桂梅老师对很多文学作品独具个性的解析,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读分析作品的。正如周益民老师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感叹道:“全课下来,心头满是惊异,窦老师的教学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对该童话的认识体验。为证实记忆,我翻开了那些二三十年前的教学记录,北京的、上海的、江苏的,都是一代一地的名师。那些教学除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些差异外,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方面几乎高度一致。但是窦老师的教学解读完全打破了这些一致,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到一种光亮在闪耀,挂在心头的,是一抹含泪的微笑。”周老师的文字更证实了窦桂梅老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的个性化研读。正是有了这漫步文学书海的个性化研读,才一点一点地装点了她教学言语中的文学性。

第9篇

2012年9月9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小学语文班”的培训学习。我们来自全国15个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接受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馈赠的最厚重的礼物——聆听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崔峦、武琼等12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实地考察了清华附小、北京民族小学两所学校。这十天中,一份激动、一份自豪、一份珍爱,在心中荡漾;一份责任、一份执著、一份思考,在心中酝酿……

一、提高思想境界,重任在肩永向前

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恪守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不停地学习、钻研、奋斗,今天,也常常给我们这个小县城的老师讲示范课、做报告,自以为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不由得生出一点儿小小的沾沾自喜。可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短视。“今天,你坐到了这里,你就是北师大的一员,就不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你要想,你能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你要引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句句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句句都砸在了我的心坎上。我能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点什么?这是我以前从未想过,也从不敢想的问题。这么高的目标,能完成吗?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心中开始有一种力量在萌生,一种豪情在激荡。我要心揣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把我的所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还给身边更多的语文教师,让更多的人受益。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广,有了目标,梦想还会远吗?

二、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我不停歇

崔峦老师讲授的《新课标研习》,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倡导的“四个坚持”——坚持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四个更加强调”——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强调识字、写字,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四个坚持”和“四个更加强调”是新课标的精髓,在研习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大”的特点,才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为了落实课标精神,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就要凸显识字、写字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尽我们的所能推进儿童阅读。

窦桂梅校长在她的报告《改造我们的课堂》中提出,“老师要让出舞台,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编’‘导’”;武琼将“教学设计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教学案例的链接;钱志亮教授的《有效课堂从哪里来》,让我认识到了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才能有效、高效;特级教师张红告诉我们快乐作文的诀窍——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每位教授的报告都是那样的精彩纷呈,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憾,需要反复学习,学到心中,更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教与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增强自信,投身课改更执著

聆听着这些专家的报告,我不仅折服于他们的学识,更欣赏他们因坚实的学养而外化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让他们充满光彩,充满个性,充满魅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最要树立的也是这种自信。自信的人,学习时会思考、会筛选。会思考,才能透过表象看到核心的东西,实质的东西。会筛选,才不会被教学参考、他人意见、教学时尚所左右,才不会全盘接受。这种自信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体现在行动中就是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简单说,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认识与辨别能力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站在讲台上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次培训,让我更加自信,更有底气。我愿意带领更多的语文教师投入到课堂改革中,脚踏实地的践行课标精神,创建有活力、有实效、有特色的语文课堂。

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珍贵、最为刻骨铭心的十天。每一天都能和专家教授进行思维的碰撞,让我感到“国培”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一次人生的历练。几天前,我们带着迷茫走近“国培”,现在我们即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国培”,你是我成长的助力器,永生的记忆!

作者单位 陕西省华阴市城关小学

第10篇

[关键词] 农远环境; 教学模式; 教师发展; 案例透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庆贵(1955—),男,江苏扬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

在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案例。本文从这些案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学科分布,选取了几个与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相关的典型案例,试图透析出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和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在应用中悟道与发展

案例一:贵阳乌当区阿栗小学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的探索之路。

(一)案例背景

阿栗小学地处贵阳东北部的一个山区。2004年,这个村小有10名教师,其中8名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平均年龄47岁。当时,全校双科及格率仅17%。徐永胜被委以重任派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兼语文教师。徐永胜到任后,正好赶上国家实施农远工程,他敏锐地把握住了“用信息技术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机遇。亲自动手改造学校环境,安装卫星天线,下载卫星资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当时,学校仅有的一间农远教室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在农远教室用光盘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案例发展

1. 用光盘资源上课,呈现丰富内容

用光盘上课,看上去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真要把课上好还是很不容易。徐校长用光盘上课,是光盘用得好,还是课上得好?事后,我们访谈过他。徐校长告诉我们:农远工程实施以后,他就一直用光盘资源开展教学,学生反馈较好。光盘资源已经较完整地呈现了一节课的内容,上课时,只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把握和解决好教学重难点上。

由于电视里的师生与课堂里的师生双重互动,课堂逐渐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内容及优质资源与农村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课上,徐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主要是用好光盘资源。听他说得如此轻松,我们却深深感到:如果没有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对光盘资源的熟悉,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这种利用小班化光盘教学资源的课是很难上好的。

2. 资源重新整合——改用多媒体教学

光盘资源是将农村教师的素质放在较低的视角来设计的,随着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利用光盘教学时总感觉自己的课堂缺失了“应有的风格”。在一些教学内容上,光盘中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应用起来有点“水土不服”。因此,他不再单纯地使用光盘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学生认知水平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一节不成功的课——被资源所困

2008年6月,我们又一次来到阿栗小学,发现学校已经建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网络备课室,并接入互联网,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取资源。这次,我们听了徐永胜上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虽然资源应用很多,看上去课堂也很活跃,但是,又显得有点忙乱,学生自读自悟少了,师生互动少了,学生表达展示少了。

课后,徐校长告诉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网上有许多资源都很好,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都难以割舍,但应用效果却不理想。徐校长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下,要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被资源所困的窘境中走出来,能够整合资源、驾驭资源,让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资源所困。

4. 整合进行时——创新无止境

2010年,徐永胜承担的“农远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时,总结形成了如何构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资源,提出“抓住一个中心,坚持三个结合,遵循四个原则,把握五个环节”。即有效教学资源必须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为中心;坚持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资源应用遵循“想用不如能用,实用不如用实,好用不如用好,多用不如精用”的四条原则;收集资源时,注意海纳百川,选择资源时注意去粗取精,应用资源时重在因材施教,反思资源时需要对症下药,形成资源时做到水到渠成。

(三)案例分析

徐永胜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探索,在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名师和名校长。他的成长经历,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第一,凡事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农村村小及以下的教学点,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专业能力偏低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农远工程系统设计时,考虑把人教社等单位开发的小班化学科系列光盘等优质资源配送到农村去,通过光盘播放等形式,缓减学科教师短缺等现象,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应该说这种设计从全局范围看,已经大规模地实现了工程设计目标。

第二,坚持应用,在应用中追求卓越。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用,这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工程成败的试金石。从微观上、农村学校层面上看工程的效果更是如此。没有应用就没有探索,更谈不到效益和发展。事实上,像徐永胜这样坚持应用探索,取得实效的案例很多。

第三,求新、求变、求发展,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摸出了门道,掌握了方法,总结了经验。悟道和发展伴随着他,有成功,也有挫折。成功了不骄傲,挫折了不放弃。从基于技术层面的应用,到基于资源层面的应用,再到基于方法层面的应用;从初步应用,到中级应用,再到高级应用,这个过程也揭示了农远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二、 在研究中提高与创新

案例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物理教师南建校为什么会成为科研新秀。

(一)案例背景

农远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初中的面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是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学校教学质量一般。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数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课题,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南建校是相庄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师,参与了“卫星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

(二)案例发展

1. 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4年前,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南建校,信息技术能力几乎为零。此前他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西部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的影响,似乎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学校仅有的几台计算机,只能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农远工程的实施,使他们有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

2. 应该如何利用农远资源

2005年,农远工程为农村初中配发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及相关资源陆续到了学校,教师们如获至宝,纷纷在教学中采用。在教学中使用优质资源,教师们变得轻松了许多。南建校初步结识卫星资源的感觉也是如此。2006年3月,他参加全区中青年教师农远资源微型课的说课比赛,事先通过卫星下载了许多相关资源,想在竞赛时一展身手,结果事与愿违,还没等他把课说完,评委就打断了他的陈说。南建校希望把精美的动画放完,遭到评委的拒绝。专家们问他平时如何用农远资源上课,他答道:主要播放资源。那学生干什么呢?主要看资源。这样的回答又遭到专家们的批评。比赛结果肯定是名落孙山。

事后,他感到初中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不是放放资源完事,而是要让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那么,农远资源到底应该“怎么用”,卫星资源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南建校把这样的思索带到了自己的研究中。

3. 研究需要针对现实问题

教学中,南建校发现物理课堂中应用农远资源存在四点困惑:第一,资源繁杂,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师对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准;第三,教师对自己所用的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感到模糊;第四,教师对课堂中所用资源的目的性不够清晰。针对这些问题,南建校开展教学研究,作不断尝试后提出了“三段、四环、五步、六过程”的应用方法,如图1~4所示。

(三)案例分析

农远工程实施后,南建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高手;他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就认真地去思考、设计、探索、做真研究,把一个农远环境下的研究课题做得有声有色,做得硕果累累。如果说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是基础,那么研究中的发现是关键,研究的创新成果是灵魂,南建校在他的研究中都有较好的把握。

南建校在他的课题研究中,从发现农远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四点困惑开始,到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修正、提高、再发现,直到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结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方法,南建校把握住了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我们发现:南建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几次遇到困难,但是,他对待研究认真执著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成果的诸多做法使他获得了成功,也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学校和教师。

三、 在追梦中拓展与延伸

案例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伏启在追梦中发展。

(一)案例背景

教师结构性短缺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农远工程以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性覆盖农村学校,缓解或解决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是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校长伏启少年时梦想的实现,可以窥见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状况得以改观的事实。

伏启2002年9月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该校在校生786名,14个教学班,教师25名,艺术教师数量短缺,使得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十分严重,课程很难开齐开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也得不到全面发展。开展艺术活动难度大、效果差。学生和家长期盼新校长能够带来新变化。

(二)案例发展

1. 从小就种下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伏启出生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小学就没有学过歌曲,只会唱几段秦腔。上中学时,遇到一位民办教师上音乐课,他学会第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高兴万分,经常在操场上、在上学的路上入情入境地放声歌唱。自从他接触音乐以后,各科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从此,他爱上了音乐课,种下了长大后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2. 到村小当上了语文教师

1985年伏启考入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在师范的四年里,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学会了初步的琴法,自学了笛子,参加学校合唱队,这为他后期当音乐教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毕业后伏启分配到一个偏僻乡村小学任教。村小只有100多名学生,5名教师(其中有3名民办教师),也不开音乐课,他带三个班的语文课,无奈之下,又去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村小教语文一直到他调离。

3.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2年,伏启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今。这期间,追寻少年时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是他心中的双重目标。恰好此时,国家开始实施农远工程,学校建立了卫星接收与光盘播放系统。

伏启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农远工程对西部农村学校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认真把握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是逐步推进的,从开始建立光盘播放点,到建立卫星接收系统,到网络进校园,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信息资源也不断丰富。

他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坚持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不脱产、不出门就能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坚持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从有效到高效的跨越式发展。

4. 牢记校长重任,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校长,伏启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才能使学校在农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他通过自己和骨干教师的努力,带领其他教师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共同成长。坚持用整个心去做校长,这就是伏启成功的奥妙!

5. 坚持“送教下村”,与村小教师共同成长

伏启所在的乡,有20多所小学,大多地处山沟里,交通不便,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没有受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中心校从2006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骑摩托车,带着必要的设备,开展“送教下村”活动。

伏启深知中心校的示范带领作用,经常组织中心校骨干教师和村小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村小教师充分认识到农远资源的作用,同时,把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传授给村小教师,激发他们运用农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小教师进步很快,他们与中心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案例分析

第11篇

“优秀教学能手”是陕西省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教育工作是行为影响行为,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优秀教学能手,自然在该学科业务非常精湛,不仅是学科改革的引领者,更是学科改革的实践者。那么如何发挥这些优秀教学能手的作用,带动和引领辖区内的教师呢?本期让我们带你再一次走进教学能手的世界。

费红刚,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初中数学教师,陕西省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坊主持人,陕西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先后在宝鸡市第一中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职,自从工作以来,他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以他卓越的教学技艺,不懈的追求精神,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

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他,咱放心。”

学生们说:“费老师,上课形式多样,特别贴近我们,是我们的朋友。”

同事们说:“他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

他自己说:“我爱我的这份职业,我爱我的每位学生。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

……

优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费红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经常给他说“吃亏是福”“待人要真诚”……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对母亲来说崭新的生命充满希望!

费红刚的小学和中学是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度过的,在那里有他一生都要铭记的启蒙恩师,也有他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谆谆教诲,甚至至今他还能想起帮助、教育过他的老师姓名。费红刚小的时候很调皮,没少挨老师的批评,老师经常评价他是很聪明也很调皮。

2003年本科还没有毕业的费红刚就与刚成立3个月的宝鸡市第一中学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在宝鸡第一中学开始了他10年的专业成长之路。2004年7月下旬刚到学校的他就参加了宝鸡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在这次岗前培训中他第一次接受了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接着学校又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汶改莲老师和雷震云老师手把手的教他备课、上课,到现在他还记得备的第一节课的教案足足写了7页。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工作第一年的费红刚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工作之余他还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并获得“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

认真钻研让他荣获殊荣

在教学中,费红刚每学期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科教学计划,并做到深入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学习新的课堂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学生都比较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带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2013年5月获得宝鸡市教学能手,同年8月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还经常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名学生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均被推荐参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彭元铎在他的指导下,设计的运动会徽标被宝鸡市第一中学采纳。2009届1班孙骜同学中考数学成绩名列宝鸡市第一名。

在教学之余,他不断反思和总结,写了数篇教学论文,有的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教研版,有的参加省市级优秀论文评选并获奖。撰写的《角的度量与表示》论文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撰写的《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论文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陕西省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子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优化导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数学课堂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2013年9月,撰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荣获陕西省第五届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2014年12月,参加省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分层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2015年1月,主持的省级课题《大班额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顺利结题。2014年8月,参加陕西卫视主办的“超级老师”的录制,2015年2月26日播出了所讲授的内容另类讲解“黄金分割”让在场评委以及家长眼前一亮,深受好评。

班主任工作让他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费红刚从上班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坚持向书本学和向同事学,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班级的管理特色:“三坚持”。坚持“爱”字当头。视学生如亲子,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时间不长学生就亲切的叫他“费爸”。坚持民主管理。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当班干部,然后让学生监督、评选出大家最信任的班干部;班会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开展自我教育;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每个时段都有人管理班级,班级的每件事都有人管,可谓是“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坚持打造班级文化。充分调动学生自己选班歌、写“班级宣言”、征集“班级口号”、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学生自己的“凡人名言”等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了班级文化,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移默化地洗涤了学生的心灵。

“三重视”。重视班会和团会的组织召开,重视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德育量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并做到“三勤”即眼勤、口勤、腿勤;“三抓”抓细节、抓习惯、抓品德;2011-2012学年度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生家长郑景元的妈妈是这样评价费红刚老师的:“他课上幽默轻快,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孩子积极踊跃兴奋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也静默地发现着每个孩子的支点,课后他会找合适的机会用力撬起这个支点,使孩子们有了力量,热情洋溢地奋发学习数学,这是我从我孩子这里感受到的。费老师是一位用心教学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感谢费老师!”李欣翊妈妈说:“费老师是孩子喜欢,家长喜爱又放心的好老师。处处给孩子传递着老师不抛弃每一个孩子的正能量。”梁梓纯妈妈说:“费老师走到哪里都是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2015届9班王h童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在课堂上,我才逐渐感觉到了在这个平凡的数学老师身上所蕴含的不凡魅力――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几乎可以称作‘神奇’的解题思路,让我越来越对数学的课堂产生了好感……”“看了我的试卷,他耐心地帮我分析了每一错误的原因……每次考试下来,我必定会找他,整个过程我都手捏一把冷汗,而他,却始终面带微笑,不时地看看我,他那深邃眼睛里所闪烁着的除了智慧,还有关爱……”

工作站立足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成长

2013年12月6日,费红刚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以课题为抓手,吸纳了七名成员,三名省级教学能手:雷震云、马小卫、车芳文,一名市级教学能手:邓向龙(现为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教学新秀:杨峰,还有两名年轻教师:赵欣、吕庆兰。为了积极落实工作站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自2013年12月24日起,至2014年5月28日,费红刚组织本站成员或其他教师共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参与听评课教师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教师成长。

2014年5月9日,费红刚组织工作站成员前往宝鸡市长岭中学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次外出听评课活动是在总结前几次听评课活动基础上大胆迈出的第一步“走出去”,下一步是“请进来”。在听取了长岭中学老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费红刚和工作站成员也受到巨大的启发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收获。听课后,在场听课老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课,在评课过程中,两校老师都有相当精彩的表现,有专业思想、有知识深度的各抒己见让这次普通的听评课活动顿时异彩纷呈。给工作站的活动增添了新的气象,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4月3日,参加了宝鸡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引领辐射的作用。

费红刚认为培养教师专业成长是工作站的神圣使命之一,为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所在工作站的教师年轻教师居多,培养带动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就成为了一项主要任务。除了以听评课为促进方式外,费红刚经常进行专业素养的学习,购买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为站内成员提供业务成长的“专业营养”;不定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谈体会、悟心得、思教改;鼓励站内成员勤动笔、多反思,在扎实落实好每天的教学反思之余,多记录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感悟,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承担课题,探索高效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是充分发挥工作站对教研工作积极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费红刚重视以实际教学为根据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教学感悟,善于总结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乐于提炼在平常使用和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破解实际困难、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在研究中引领身边教师成长。

2013年12月,所在学校开展了校本小课题申报,他积极主动地申报了《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同年,在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2014年度个人申报中,他积极申报填写了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个人申报书。

第12篇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同宁夏永宁县教育体育局怀揣着教育均衡的同一梦想,肩并肩地站在同一起跑线,启动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及推广项目(以下简称为“跨越式试验”),本项目是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研究”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目的是要改变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不正常现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永宁城乡教育均衡一体化发展。

自课题实施以来,已一年半有余。试验校已从刚开始的10所逐渐增加至20所,并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于永宁县全面推广运行。课题开展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跨越式课题组、永宁县政府以及教体局和各试验校的课题教师三管齐下同为课题的常规开展尽心尽力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来自课题组的专业指导与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课题组从组织机制、常规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资源建设和环境支持四大方面对跨越式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服务。

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的建设是跨越式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之一,也是跨越式课题发展地方化的核心步骤之一。因此,永宁县跨越式课题构建了以“总课题组―教研室―各试验学校”为核心的三级课题管理模式。

总课题组:课题组构建了一套管理与支持服务机制,包括课题指导、网络服务、资源提供、管理评价。在课题指导层面,课题组的组建和指导模式如上图所示,由总课题组指定课题负责人来负责区域内课题的总体设计和指导,建立教学指导小组、技术支持小组、教师培训小组、联络小组来分别负责教学辅导、技术服务、教师培训和沟通联络。

县教育局:主管教育副局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主抓课题的各项工作,教研室教研员全体参与课题实施与管理,跟踪听课、评课指导,负责课题研究业务指导,在总课题组指导下负责后续工作的落实。

各校课题小组:各试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或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实施领导小组,成立以教研组主任为组长的课题试验小组,吸收学科组长、备研组长同试验教师一起参加课题研究。

2.常规指导

常规课的指导是总课题组每月工作的主体。常规课的指导基本上按照“课前提交教学设计方案―集体备课―上课实施―课后研讨评课―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的思路进行。在一年半的课题工作中,课题组成员通过面对面指导、E-mail等方式对教师们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指导,共指导了300多节课。很多试验教师在听取课题组的意见后,将修改的方案以及教学反思又发给课题组,课题组通过这样的循环交流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指导。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一直是跨越式课题组的核心目的之一,因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区域内集体研讨课、区域间交流和教师常规说课、赛课等活动,以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点,以区域内和区域间集体研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最终以比赛促进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自试验开展以来,总课题组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常规化需求,先后对永宁试验区的试验教师及试验学校相关领导进行了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四个层面的培训。

(2)区域内和区域间集体研讨。为了促进区内研讨,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学科的集体研讨活动。通过与试验教师备课磨课―集体观摩课―上课教师说课―集体研讨课的方式,促进试验教师对跨越式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的深入把握和定位,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同时也促进其他评课教师以观摩课为案例,学习借鉴优势,弥补不足。

同时,为了开阔试验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使试验教师能较快地理解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念,促进区域研讨,课题组提供了跨区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例如参观丰宁跨越式课题组、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年会(江西南昌年会、江苏常州年会)、参加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探讨会、举办银川市教科所组织的永宁小学英语现场会等。

4.资源提供与环境支撑

实现跨越式课题的常态化,教学资源的支持极为重要。总课题组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技术平台等相关资源,同时也为各位课题试验教师量身定做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并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规划培训内容及课程体系。

二、来自县政府以及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与关注

永宁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高度关注和重视跨越式课题组的运行和发展,为试验学校配备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保证了课题常规开展的硬件条件和基础,同时教育局还积极为所有试验校承担了全部的课题指导费用,为课题开展后续指导工作和常规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此外,教育体育局还在网站开辟了跨越式教研专栏,为课题开展提供便利。除了保证课题常规开展的硬件设施和资源保障外,永宁县政府以及教育体育局基于课题的长远发展,创建了永宁跨越式教学课题博士工作站、启动了“永宁百台笔记本计划”并建设了宁夏全区第一个电子移动教室,充分体现了永宁县政府以及教育体育局促进当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决心和前瞻力。

博士工作站建设的宗旨是召集热衷于跨越式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组成永宁跨越式教学指导团队,推动永宁县跨越式教育的有序优质发展。博士工作站主要的组成人员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教授、余胜泉教授、刘美凤教授、吴娟博士、马宁博士、陈玲博士、梁文鑫博士、刘禹博士等。主要职责是规划永宁县跨越式课题的整体发展计划,落实和实践课题计划与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课题发展。

“百台笔记本计划”是指为每一位课题试验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一计划的启动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以及硬件需求,有效地保证教学的常规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培养和提高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放课堂,更好地创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课堂。

永宁县第三小学电子移动教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电子移动教室,它使信息化学习环境走进课堂,实现了信息化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完整结合。电子移动教室由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多媒体电子教室广播控制系统、课程资源服务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组成,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改变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分组学习、网上合作学习、互动讨论、测试反馈等即时反馈手段,教师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此外,永宁教育局在其网站中开辟专门的板块,用于课题进展各项信息、公布课题试验各项信息、提供资源交流。课题组的各项通知以及活动公示都通过这一空间公布,以便更好地督促试验学校以及教师抓好试验课题。

三、收获硕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课题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所有试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面对参加课题时诸多的不适应:理论新、技术难、设备落后、工作多、困惑大……大家并没有放弃对课题的探索和思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永宁试验区在各项北师大课题组和永宁县教体局共同举办的识字量测试、阅读能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学生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活学活用,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很高;英语课堂上,全英教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听力环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更是培养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

望远小学黄春燕老师谈道:“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有的英语考试成绩虽然提高了,但英语口语水平却越来越差,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张口说英语,最后干脆就成了‘哑巴英语’。参加跨越式课题之后,现在我的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不会说到会说,学生的兴趣高涨,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望洪小学李巍老师也提到,“现在这帮二年级的孩子们和我越来越默契,口语水平也绝不低于三、四年级学生”。

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见各课题试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综合课例以及优秀科研论文等。

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家长的态度和对试验效果的肯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甚至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援。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许多家长都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转到课题试验学校。有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我的女儿天天回来都要缠着我给我教英语,我跟着孩子学会了好多单词呢,我为孩子的变化感到无比的兴奋。这个跨越式课题真好。”

展望未来,教育均衡的伟大蓝图已经在向我们招手,在跨越式课题的路上,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更好,我们要不断加强课题实施管理,加强试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规范课题研究过程,落实好常态长效机制,把课题做实做好,并在合适的时机在全县有条件的小学逐步推广,借助跨越式课题支撑,消除城乡教学质量差距,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