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学课堂总结

国学课堂总结

时间:2023-06-05 10:1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学课堂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学课堂总结

第1篇

一、形成一种共识

观念决定行动。为了有利于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持人,以教导主任为组长,所有语文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小组,共同开发这一宏大的工程。2011年4月,学校举行了以“国学伴成长,书香溢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仪式上,校长及学生代表针对“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做了精彩发言,全体师生形成了中华传统经典润育着“修身、齐家、治国、保天下”经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诗文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高雅境界的共识。

二、营造一种氛围

进入咱们校园,就会被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所包围。校园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都饱含深情,每一处环境都在育人。在校门口、走廊,办公室,多功能教室的墙上,句句精典名句,篇篇国学美文,时时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交流,处处彰显着经典的动人魅力。早读时国学经典的诵读,校园广播中名家经典的吟诵,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就这样,晨风中,夕阳下,孩子们在朗朗的经典诵读声中迎来送往一天天的学习旅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间,他们在耳闻目染中走进了经典。

三、开发一本教材

“读经典,塑人格”是我校的特色教育,如何把读经典与现代品德教育相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学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选取编辑适合我校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校本尤为重要。

因此,2011年,我们结合《国学启蒙》,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甄选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其中,低段以《三字经》为主教材,中段以《弟子规》为主教材,高段以《论语》为主教材。这样既围绕国学这一主线,又充分体现年级特色。国学教材成了孩子们学习古典文化与名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上好一节国学课

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找到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的契合点,研究出一套适合于语文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国学味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与国学链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培养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文教学研讨课。为了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利用集体备课钻研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一节成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从备课到上课到再备课再上课往往要经历五六个回合。课题组规定,上课教师必须写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必须写教学案例。老师们在不断的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研究、总结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领悟到只要教者精心设计用心引导,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一样是灵动而充满智慧的。经过全体语文教师一学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以“四点四模式”的方法来上好古诗文课。学校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四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文本的情感基调,准确挖掘作者的思想主旨。古诗文课堂教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吟、诵、舞”;“吟、思、议、诵、写”;“激趣、诵读、领悟、拓展”;“披文识字、感知物象、探入意境、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达到有机的、高效的结合。国学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趣味横生、快乐的语文课堂。

五、开展系列活动

1.开展国学节活动

为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我校开展了第一届国学节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四大板块,一是“诵”,诵读《国学》教材中精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二是“写”,书写国学经典内容,争做“汉字规范书写小明星”;三是“画”,绘画国学,制作读书小报,用抄、写、画等方式展示所学和收获;四是“演”,结合语文课、音乐课,配乐诵读、吟唱国学,表演国学经典编成的课本剧。活动时间为3至6月份,教导处制定了相应的检查激励措施。学校行政、值周教师以及红领巾监督岗随时检查,大队辅导员将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抽查全校开展情况。六一节开展“国学”节目展演活动,并进行奖励和表彰。

2.创设浓郁的古诗文环境

通过教室张贴、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经常可以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名人名言,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2-6年级进行进行古诗文手抄报比赛和古诗词黑板报专辑评比。

3.学生读做到熟读成诵

第2篇

为了更有效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娴熟以及专业技能的扎实,也要求有敏锐的教育研究意识,并需要关注校内外与英语教学有关的教研活动。反思和总结教学和教师发展的作用,记录教学日记,参与座谈和听课观摩等活动。最后,需要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实验法”、“案例研究、跟踪调查研究法”等应用与科研与实际教学,做到“研”以致“教”。

1.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性学习(learnerautonomy)通常被认为是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负责的一种能力。它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著名学者HenriHolec(1981)首先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从此以后,国内学者,包括李秀萍(2006)等人对于英语自主性学习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的基本文化和教育观念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试图寻找出一种适合于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案。英语自主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些特征包括: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于课堂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利用学习策略和资源学习英语;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首先必须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要有所了解,当然除了自我认为以外,也需要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帮助,从而获取客观的评价以增进自我了解。其次,需要学生对与课堂教学有明确的认识,包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对老师的教学程序了然于心,从而结合自身的情况获取课堂上最有用的信息。另外,计划的制定也是不可或缺的英语学习动力,除了大学里需要通过的四六级目标,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英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因此,需要将英语学习设定为一种长期的目标,结合自身当前目标,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而将英语学习作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一项长远而宏伟的目标。此外,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尽一切可能将资源转化为有用的知识。精于发现资源的同时也需要甄别资源的优劣,尽可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平时,不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死抓住英语课本不放;在校园生活中,应该多参与学校举行的英语角活动,并乐于与人交流英语。最后,自主学习者应该时刻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行客观的评价,将每一天的英语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记录于纸上,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终便会获得事宜于自己的自主性学习途径。

2.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的增强

在英语教学这门语言学科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对于实时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吸收状况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据此分析授课方式的有效性,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动态的改进。而在刘东燕(2011)对于中国和国外课堂上互动式的研究中表明:中国学生对于互动教学能否产生有益成果的问题上,并不能持完全的肯定态度。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缺乏互动的教育模式已经在中国学生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心中最原始的固定性心理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接受和变革式互动教育的排斥。因此,课堂上英语教学的互动式开展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打破思想上的瓶颈。在这其中,师生关系作为首当其冲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摒弃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大力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把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作自然的事情。其次,需要淡化课堂上严肃的气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使学生不再将上课当成一种包袱,而是乐在其中。当师生之间的观点或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再需要履行“举手提问”的繁琐程序。最后,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应尽量多的询问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鼓励和肯定持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只有通过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才能使学生自信的学习并且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3.外国文化对英语教学的促进

在现行的教育体质下,应该将更多的外国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当中。人们常常惊叹于国内学生词汇量的巨大和英语语法知识的精通却很难将英语口语脱口而出,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中国学生对于国外文化的淡薄,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坐落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上,而很难用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来指导语言思维,使得国人的英语生涩并且拗口。因此,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使的英语文化思维这个基础能够完美的支撑英语语言这个上层建筑。在如今课堂教育多样化的模式之上,应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英语教学,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国外的报刊杂质,掌握欧美国家的写作特点和宣传风格,并且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影片来使学生了解外国人沟通的技巧以及他们的处事风格。只有将教育重点充分的聚焦于外国的文化的培养之上,才能使得学生了解国外语言思维,使中国学生的英语更加外国化。

结语

1.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需要增进英语教师不断学习的理念以及对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视。2.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状况,订制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担负责任。3.增强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需要倡导师生平等的理念,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4.通过媒体教学的方式,将外国文化渗透于日常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作者:李雨潇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3篇

一、 以“能力为本位”的互动式语法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教学模式。其基本核心为: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石,按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培养目标为基点,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课程基本要求并组织教学内容。该教育思想倡导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参与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不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理念、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这条主线。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的英国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强调以学习者在语言表达活动中表现出的语言素养和语言功力为语法教学成败的衡量标准,而不把学习者是否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衡量依据。英国语法课堂的座位安排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四五个学生面对面坐在一起,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导演、提示者或激励者,学生才是课堂的演员和中心,英语语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比如,在习得非谓语动词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发一叠精心准备的卡片,让每个小组对卡片上的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等内容进行归类,同时熟悉相关的专有名词,然后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等下定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知,随意表达对定义的看法。接着,教师集中大家的观点,把每组定义中有用的信息写到黑板上或打到PPT上,这样每一组的学生都特别开心,因为他们对定义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贡献,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赏识。在师生集体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后,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拔高学生非谓语动词的运用能力。这时候,教师没有说非谓语动词的重要性和使用规则,而是让大家做了一个游戏。每一组发一张纸,纸上共35个格子,有的格子是空白,有的是梯子(ladder),有的格子是蛇的头或尾巴(这显然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大部分格子里是关于非谓语动词用法的句子。游戏以掷骰(dice)子开始,谁先到达终点谁是胜者。当你根据掷骰子的数目向前移动时,你需要大声读出含有非谓语动词的句子,并判断其正误,其他组员对你的阅读和判断给出评价,决定你继续掷骰子还是轮到其他同学进行。如果根据掷骰子的数目向前移动到蛇头所在的方格时,你需要直接降到蛇尾所在的格子,游戏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要做赢家,大家的学习兴致很高,完全一副陶醉的情形。随着对非谓语动词不同用法的争执,大家加深了对概念的印象,巩固了相关知识,如果组员之间达不成一致,或对某些句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发问,老师总是在各个小组间细心地倾听,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讲解收集素材。

整个课堂似乎很随意,但教师始终把握着提高学生语法能力的方向,各项活动的设计完全围绕着“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当游戏结束时,教师又引导各组学生对非谓语动词的用法进行反馈和总结,每个组都不甘落后,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当老师做总结时,如果哪个学生有不同观点,不用举手,也不用拘束,直接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师生间如同朋友,学生都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乐意被不停地打断,这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互动的友好氛围。显然,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语法教学活动,教师把语法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进行,而不是传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二、 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英国语法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小组活动贯穿英国语法课堂的始终,课堂气氛活跃、开放、互动,学生也不用提前预习显性语法知识,上课轻松愉快。师生共同分享已掌握的资源,学生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中提高语法能力;教师也在不断地向学生征询,了解他们语法能力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更新积累第一手资料。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法教学模式,学生的显性语法知识掌握虽然不够系统,但语法能力却远远超出系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中国学生。从培养学习者的英语语法能力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法教学模式也难免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英语语法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不同,它是学生其他能力拔高的基础。如果缺乏系统的语法知识,学生在语言输出时不仅容易出现语法错误,还因为没有储备语法显性知识而不能运用复杂或学术性的语句或结构进行高层次语言能力的表达,这也是英国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的原因。其次,因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习得环境等存在差异,在课堂小组活动中,语言基础好的学生总是有更多的话语权,而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因课堂讨论时间的限制得不到更多的表达机会,教师很难把握语言基础薄弱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进而造成优生和差生的两极分化。

为深入了解本族语学习者对语法课堂的态度,笔者随即采访了几个学生,他们对课堂上讲过的语法概念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样掌握得系统和牢固,但对课堂活动和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却很满意。笔者让一个学习程度不错的学生讲出be going to的基本用法,他先说了几句,然后摇摇头,就说不上来了,后来我让他举两个例子,他马上兴致高涨起来。很让笔者意外的是,英国学生能够运用非谓语动词等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但却意识不到自己在运用不定式、分词或动名词,对非谓语动词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

了解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语法课堂的局限性,并非否定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对我国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式。从对英国学校语法课堂的观察可知,母语环境下学习者英语语法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我们非母语环境中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一般来说,母语环境下,学习者英语语法能力的提高是可以脱离其语法知识的习得而直接在生活或课堂语境中完成的;然而,外语学习者语法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显性语法知识的习得状况及学习者习得的环境等密不可分的。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英语语法能力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对我国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我国,从曾盛极一时的强调显性语法知识学习的语法翻译法,到20世纪70年代语法教学一度受到冷落,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教学的重要性重新得到认识,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几经起落,纷争不断,但学生对英语语法课不感兴趣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所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评估,在所调查的诸多课程中,学生对“英语语法课”的满意度最低,只有30%左右。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胡壮麟教授在十年前已经意识到了语法教学内容亟待更新的问题,他在《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中举例认为,语法教学是必要的,问题是要编写一部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掌握的语法书。关于语法教学课堂模式,戴炜栋、陈丽萍提出了“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可以兼容”的主张。然而,在高考应试压力下,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法知识灌输、轻语法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模式单一,课本内容陈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这样的语法教学环境下,学生成了语法知识的接收器,虽然习得了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却不能在语言输出时自由提取和运用。

如何转换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以能力为本位”的英国语法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参与性,其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对我国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均有一定的启示。

1.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英语语法能力培养的互动环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具有目的明确、结构稳定、实践性强等特征的、反映教学客观规律的教学框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国语法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围绕着学生语法能力提高的方向设计和开展各项课堂活动。笔者在观察英国学生的语法讲授时发现,讲本族语的英国学生可能说不清什么是名词、代词、副词、比较级等系统的语法知识,但却能运用潜藏的语言能力理解和说出大量有创造性的、符合句法的句子。这不仅得益于他们从小接受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母语环境。

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法课堂中,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寻找、发现、总结和运用语法知识点,这对我们的语法课堂教学很有启发。在中国的英语语法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单一,通常由教师先介绍相关的语法概念,然后通过例子等进行巩固训练,学生因对枯燥的语法概念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自己不太理解也毫无兴趣的语法知识,授课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上师生不是平等的互动,而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与知识接收器的关系。这种语法教学虽然信息量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语学习者掌握较为准确和系统的显性语法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英语语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借鉴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我们应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代之以课堂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语法能力培养为目标,多给他们提供接触和运用语言形式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讨论的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语法规则,加深对各种情景中语法规则的运用,加速英语语法知识向语法能力的转化。

2.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互动式语法课堂中,教师不是语法教学内容的唯一制定者,他们需要与学生共同商讨有关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参与对学习目的、组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决策。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围绕学生的语法能力和语言素养展开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双方交互性商讨的结果。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内容的选择,他们自然对课堂素材感兴趣。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其同伴的指导者,还可以在同伴互动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另外,英国教室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宽松自由的人际氛围也是学生对于语法课堂感兴趣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英语语法课堂内容基本上是由课本决定的,这些课本是由权威人士编写并由权威出版社出版,师生基本上都没有决定权。而地域的不同又决定着各个地区学生的语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所学非所需,学生对语法课的兴趣锐减。

借鉴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法课堂内容选择方式,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其语法学习现状与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对语法课堂教学的主题和定位给予建议,由师生根据各地学生的语法习得状况共同决定语法授课的内容,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语法课不感兴趣的问题

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互动式英语语法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英语语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授课内容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借鉴,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系统语法知识的讲解,并不完全适合非母语环境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外语学习者英语语法的习得与输出本身是个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不考虑非母语环境和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等因素,不加选择地借鉴“能力为本位”的英国语法授课理念与教学模式,只能是东施效颦。另外,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对成熟的英语语法能力培养教材,现有教科书多强调显性语法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英语语法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这也在一程度上影响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互动式语法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普及,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职教论坛,2004(36).

[2] 杜小红.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模式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9(5).

[3] 杜小红.显性语法知识与隐性语法能力的动态平衡探微.当代外语研究2011(7).

[4] 戴炜栋,陈丽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5]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3).

第4篇

关键词:外籍教师 英语口语 优势 劣势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3-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而英语教学在这个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英语口语课堂也备受关注,其中地道的语言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加地道的英语,并能更地道的使用英语,聘请外籍教师加入到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课堂中,成为了很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来中国教授英语的外籍教师人数也在与日俱增。而只有避免外教在课堂上的劣势,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外教在课堂上的优势。本文将从外籍教师口语课堂教学的利弊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如何充分利用到外教资源,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受益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二、外教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地道的语言环境

外籍教师地道的口音、表达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提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由于外教独特的语言背景,其课堂采用全英文教学,使得学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听懂并能交流。学生通过先听外教说,然后模仿、理解,了解怎样说,在一定情况下说些什么,使学生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成为了可能。

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是一个在词汇、语法句法、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与英语有着巨大差别的语言,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开口前先用中文进行思考,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汉语的干扰,说出来的很多也就成为了中式英语。而外籍教师原汁原味的英语,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流利的口语,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直接用英语把理解的信息储存在记忆里、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二)文化因素的融入

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融入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能更好的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而在这方面,外籍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没有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英语国家的国情、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而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一些较为粗浅的认识。而外籍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能使用亲身实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具体的体现出来。如在介绍英语国家的餐桌文化和礼仪时,外教会通过餐具摆放的演示、典型西方食品的食用方式、甚至请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食物等方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语言知识,同时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

(三)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外籍教师大多套路活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过程中使用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较丰富,他们通常表情夸张、个性张扬,经常面带微笑,喜欢与学生有目光接触。同时,外籍教师的外国背景,与众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思维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数外籍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尽量创造活跃轻松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放松下来,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在这种友好轻松的环境中,语言焦虑减少,能够更自如的表现自己。

三、外教在教学中的劣势

(一)缺乏教学的系统性

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严谨规范,计划性强,而外教通常十分随意,很少在学期初就按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教材方面,虽然大多学校会为外教提供一定的基本教材,但很多外教上课并不固定使用某种教材,而是采用自己编写的讲义,很多时候他们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和安排形式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甚至有的外教上课才临时选定授课内容,完全没有教学计划,使得口语课堂活动安排散乱,缺乏主题,口语课变成了散漫的聊天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对英语的学习也起不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对中国学生英语能力估计不足

外籍教师缺乏对中国学生的了解,对中国学生英语实际能力估计不足,经常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时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和方式太过幼稚,自己像被当作幼儿园小朋友;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语音,听力和口头能力不够强,而有些外教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使用正常语速,学生跟不上节奏,感觉外教讲的太深奥,根本听不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没有深入了解,估计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口语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中西文化隔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外籍教师缺乏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了解,在口语课堂中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和举动,会产生笑话、误会,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有的外教在课堂上穿着打扮十分随意,甚至在教室吃东西;有些外教不了解中西方青少年的差别,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太过暴露的不当材料。这些都对思想和学习、生活习惯正处在成长到成熟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四)课堂组织不科学

口语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开口说,并能够使用合适的表达方法。而一些外籍教师在口语课堂的组织上不够科学,使得口语课的目的被虚化。有些外教经验不足,不了解中国学生,对学生的反应不够注意。喜欢一提问就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内向或信心较不足的学生容易被忽略,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者,很多外教在学生无法及时给出反馈的时候,并没有思索如何启发学生,而是为了完成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自己讲的较多,给学生开口练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反映这根本不是口语课而是听力课。这些都使得口语课的目标难以达到。

(五)外教的素质参差不齐

外教中的一大部分的确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带来了地道的英语,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尽管他们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其中受过教学方面专门训练的人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专业。甚至有些外教明确表示来中国只是为了体验生活和旅游,任教只是他们赚取路费和生活费的手段而已。尽管学生在其课堂上能感受一种在中国老师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经历,开始时有新鲜感,但久而久之,新鲜感褪去,学生甚至对外教口语课堂产生厌倦甚至烦躁情绪。

四、对学校聘请外教的建议

(一)规范管理

为了提高外教口语课堂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外教所在院系在每学期开始时应对他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和课堂活动的组织上有提出相应要求,使外籍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有计划可依;其次,相关院系应为外籍教师配备合作教师,以加强与外籍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对外教的授课的指导和监督。

(二)加强沟通

为加强外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国情、文化等的了解,在外籍教师到任后,应尽快通过座谈或单独沟通的形式,介绍中国学生特别是本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目标,以及在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使外教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触雷区。

(三)开展课外活动

外籍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只在课堂中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也能被充分体现和利用。外教的出现,总能引起师生们的注意力。因此,多邀请外教加入到学校的一些活动中,如英语角、演讲比赛评委、运动会和晚会等,外教的出现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日常的非课堂英语语言环境。

(四)把好外教聘用关

在聘任外籍教师时,学校应把好源头关,根据学校实际需要聘用合格外教。所聘任的外教,除了应具有相应资格证书外,还应是对华友好、责任心强、愿意学习与合作的国外人才。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本课程;课堂教学;开展活动

1 春雨润物细无声――融国学经典于校园文化

1.1 大环境

走进兆丰幼儿园,你会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蒙以养正”四个大字,走廊墙壁上用大幅的图画故事诠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内容,期间穿插了图文并茂的励志故事;窗明几净的国学启蒙教室,真正让你感受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的意境;过道长廊装饰了一幅巨大的古朴的“弟子规”竹简画卷,正所谓:“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1.2 小区域

走进教室,每个班中创设经典导读的墙面,布置独具匠心,主题鲜明;教师根据诵读内容自制教玩具、操作材料;琳琅满目的阅读书架,图文并茂的千古美文,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读书标语,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氛围。“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 未成曲调先有情――融国学经典于园本课程

2.1 课题依托

兆丰幼儿园申报了苏州市规划课题《幼儿园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和张家港市“十二五”规划协作课题“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以课题为依托,拉开了“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序幕,并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

2.2 开设课程

把《弟子规》、《三字经》、《古诗》分别作为小、中、大年段国学课程内容,开设“经典阅读”特色活动。我们称为“两课”,即阅读课、体验课。阅读课;即国学小课,每周一课时固定教材、固定课时、固定老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组织引导幼儿诵读。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体验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诵读习惯,开展“一天四诵读”活动:①晨诵:将经典原文编辑到晨间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趣味的律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诵读的内容。②午读:午饭后利用散步时段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幼儿园广播站向孩子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孩子可跟读、跟背、跟唱。③晚诵:即放学前5分钟,师幼共读。④夜读:每天晚上回家,亲子共读。

3 含英咀华细细吟――融国学经典于课堂教学

3.1 创新方法,激发兴趣

对国学教学活动定位于16个字: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以“趣味式”植入学科课堂,采用“复习经典诗文――新课诵读――经典连接――明义导行――拓展运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国学课堂教学。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着手,通过游戏体验法,图画展现法、故事引导法、歌唱表现法,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参与到教学活动。让孩子爱上国学课,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读和背上,更多的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国学经典的方式,使幼儿对每种经典的学习,能置身于特定的情景。根据这些情景激发幼儿探索和求知的兴趣,使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真正走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教育过程之中。

3.2 多样诵读,提高实效

幼儿园的国学课堂教学更多的离不开诵读,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把古老的经典演绎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活性画面,如拍手诵读、画面跟读、器械配读、情景在线等。在实践中设计,总结了很多实用、简单的游戏,将经典诵读与游戏相融合:①跟读法;②对诵法;③默念法;④接龙法;⑤轮诵法;⑥学小古人法;⑦吟唱法;⑧节奏法。幼儿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把国学经典与表演相结合,以唱歌、舞蹈的形式去表演能帮助幼儿很快记住所学的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排成韵律操、器械操,让幼儿边做操边诵读,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幼儿学习国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借得春风一树花――融国学经典于系列活动

4.1 诵读经典促成长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幼儿直面经典,感悟经典。举行了诵读经典比赛,讲国学小故事比赛,班级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一张张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手抄报,展示出师幼学习国学的优秀成果。

4.2 悟领经典修身心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半个世纪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初期,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在校学生廖廖无几。到199年,全国已有1942所高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成人高等学校871所。在校学生数达到742.3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413.4万,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为305.5万,研究生23,4万。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并受到等运动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的高校在校学生为461人,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824人)的半数,不足世界平均数(1434人)的三分之一,与美国和加拿大(5544人)相比,则还不到十分之一。在教育管理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还值得探索与改革,本文就高等教育领域带有普遍性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总结、积累与坚持

建国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较多地沿用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专业划分比较细,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大,人才培养以“专才型”为主。近些年来,我国基本放弃了“苏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又较多地借鉴了欧美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验,专业趋于淡化,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小,人才培养以“通才型”为特征。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经验,洋为中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强调不够。半个世纪来,我国自身成功的方面是很多的,是值得总结的。我们应该结合国情,遵重中国与外国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善于积累,,明白哪些方面必须改,哪些东西应该留,而不是一味追求发达国家的东西。一位叫崔润民的作者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当我们正在自我否定时,美国人却在悄悄地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当我们砍掉补习班时,克林顿政府则欲加强对暑期班和校外班的投资。我们要避免盲目否定自己,更要避免盲目学习别人。不要等到国外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自己才能认识到。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国成功的例子均很多。象北京四中的张驰(学生),复旦大学的杨福家(教师),都是震动英国的中国奇才,张驰在英国爱塞克斯(Essex)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直升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做论文。英国广播公司(BBC)将张驰誉为“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光荣”。张驰为中国学生叩开了爱塞克斯大学的门,1997年在该大学留学的中国人仅张驰rl人。1998年该大学专门委派一名代表到北京四中考察,并表示只要像张驰这样的学生,出自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愿意去爱塞克斯大学的,他们全部免试接收。到1999年,在爱塞克斯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已近百人。杨福家原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如今却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第5任校长,成为英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诺丁汉大学宣布此项决定的新闻稿标题为:“诺丁汉推举出一位国际校长”。陈至立部长在祝贺杨福家教授出任英国校长的信中说:“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聘请我国教育家担任校长,这在历史上是首次,这一荣誉是我们教育界同行的骄傲。”对于此事,杨福家校长本人认为:“它说明了20年来,我们中国在科学、教育等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发展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确实,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国际化,不断为世人所了解和肯定,如荷兰最古老的莱顿(Leiden)大学校长今年2月访华时说,中国学生的英语好得令他吃惊。在今年2月20日北京的新闻会上,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卢克·赫尔曼斯认为中国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我们自己也需要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肯定自己,坚持成功和成熟的东西,不断积累,办出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之路。

二、论课堂教学的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正在逐渐加强。然而,加强实践教学并不说明理论教学不重要,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走向极端。当前,在部分师生中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苗头,这是十分危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谈理论。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目前,我国高校4年制本科学生通常课堂教学为2500学时左右,从时间分配而言,大量的时间仍然花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仍是教学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人才培养影响是非常大的,课堂教学不但不能马虎,而且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社会发展至今,不仅知识越来越多,而且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效益、选择好学习内容、在直接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选择和汲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课堂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堂是教师的重要舞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堂上浪费1分钟,那么如有60个学生听课,就相当于浪费了1个小时。当前,多数学校都制定有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作为系统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三、怎样看待现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对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园内外似乎都有些消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学质量下降了。对现行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客观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笔者认为,抛开历史背景、脱离时代要求,简单地说“提高”或“下降”是不够科学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社会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教育投人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加强;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以往有了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学生的经济意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学费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正在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投入不充足,教学硬件总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刻苦程度不够,不善于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扩招后使一些学校教学资源更加紧张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改善。

少数人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一直在下滑,这是一种缺乏质量观和时代感的极端说法。局部时教学质量下降是可能的,但凡事都有度,不可能永久朝一个方向发展,世界上没有永远下坡的路。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表现出忧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一定要客观看待,正确认识,全面比较,综合评价,克服消极情绪和负面效应,积极在实践中去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刍议

长期以来,人们将中西方学生作对比时,普遍印象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比西方学生差。其实,这一印象仅对了一半。从表面上看,中国学生总体动手能力是要比西方学生差一些;但认真分析,中国学生的潜在动手能力并不比西方学生差,甚至比西方学生更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观念,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固封,不鼓励学生多动。二是条件,我国中小学和高校的实验条件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据说西南边疆有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班,却没有计算机,很多学生连鼠标都没摸过。试想,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强吗?然而,中国学生知识比较系统,基础较好,只要转变观念,改善条件,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快就会发挥出来。这一点可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去美国时打算学理论物理,但后来改学了实验物理,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中国学生到西方不久,很快就展现出较强的动手优势。

杨振宁博士也认为中国人不会动手是一个错觉,认为很多的中国人非常会动手。对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持乐观态度。

五、对体育教学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兴趣 泰国 汉语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中国也非常重视汉语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办起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形势一片大好。对泰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泰国是吸收汉语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汉语在泰国的教育体系中已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然而,如何把握这次机遇,使对泰汉语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我们的对泰汉语教学事业存在着很多需要面对与克服的问题。努力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质量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质量呢?本文认为,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应站在教师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能达到目标。泰国的教育目标以“素质教育”和“生存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重视的是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泰国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小,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放弃。对泰汉语教学正是要抓住这一重要特点,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把握泰国学生对对汉语的兴趣点,找到激发兴趣的关键,正是我们需要加以探究的。我们以素攀及其周边地区学习汉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他们对汉语感兴趣的方面,同时也结合对汉语教师的访谈,讨论如何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质量。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学生问卷调查

1.问卷

本文拟调查泰国本土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涉及到对汉语感兴趣与否,感兴趣的方面以及兴趣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11个问题,关于这些问题以及相应作答方式如下表所示。

2.受试对象

我们对泰国素攀及其周边地区9所学校的学生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汉语兴趣调查研究,实际发问卷800份,收回798份。

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表:

3.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合。

(二)汉语志愿者教师及汉语实习教师访谈

除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对这9所学校的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教师及汉语实习教师共24位汉语教师进行了关于学生对汉语学习兴趣的访谈。我们询问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的基本情况;2.对泰国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对其学习汉语的状况分析;3.常用的教学方法;4.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开设文化课;5.是否有中华才艺并授课;6.是否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教学,效果如何;7.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8.对泰国汉语教学的建议。

除问答之外,我们还跟24位汉语教师进行了放松式聊天,讨论对泰汉语教学的所思所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探讨

(一)问卷部分

1.问卷主要问题数据频数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学习汉语的时间超过一年,而多数只能运用汉语进行简单对话。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知道,泰国大多数开设了汉语的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的身上找问题,努力寻找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中国的了解方面,多数学生只有基本的了解。接受调查的学生每天花在汉语学习上的时间多数少于1个小时。泰国学生学习压力小,一般不会在课后练习汉语。如果对中国不了解,学生没有发现中国的“有趣”,好奇心没有激发出来,就不会对汉语产生兴趣。

在汉语难不难学的问题上,多数学生回答“比较难”。泰语与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有一定的相似点。这也容易导致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受到母语的负迁移。比如泰语的声调干扰汉语声调的学习,泰语的语法语序干扰汉语语法的学习等。如果没有兴趣,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会比较困难,而如果对汉语有兴趣,那么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汉语。经过我们的努力,汉语这门古老的语言必然会散发出新的魅力。

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学生都想去中国,同时表示比较愿意从事汉语相关工作。这说明泰国学生对中国有一定好奇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中国的旅游景点,激励学生学习汉语,到中国去旅游或者留学,使学生对中国更加感兴趣。

在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原因的问题上,兴趣占了第二位,第一位是自身前途。除去学校课程安排的影响,并与中国学生相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中国学生大都是统一学习英语,而很多泰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语言。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在对汉语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有点感兴趣”。这说明对于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泰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空间。

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方面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如何提高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我们设置了很多选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食,中国历史地理政治,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现代娱乐等,也设置了补充选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是中国美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艺术方面,包括书法、国画、京剧、乐器等。

2.个体横向数据分析

除了纵向分析外,我们还对每一份问卷进行了细心研究,对问卷进行了横向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对汉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21.7%),多数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汉语学习上,掌握汉语的程度^高,也更有意愿去中国或从事汉语方面的工作。这一点从正面说明了兴趣对于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对汉语掌握程度与汉语学习时长的横向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掌握的程度与学习汉语的历史时长并不存在明显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学习时间长,不代表汉语掌握程度高。

(二)访谈部分

我们对9所学校的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教师及汉语实习教师共24位汉语教师进行了关于学生对汉语学习兴趣的访谈。综合所有情况来说,在教师基本情况方面,有13位教师是中国人,11位是泰国人,年龄在21至59岁之间不等,一周有15-20节汉语课。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汉语跨文化传播的直接承载者。志愿者们以其出色的工作被誉为“民间大使”、“最可爱的人”。泰国教育部称赞“志愿者”计划为“当之无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合作和援助项目”。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表明,学生的汉语水平往往会形成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而汉语好的学生几乎都对汉语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法,也有的老师采用了游戏等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文化方面,很多年轻的中国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中华才艺并耐心教授给学生,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学校会开展中国文化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对泰国汉语教学的建议上,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老师是红统府萨塔利中学的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她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三点。首先,班级两级分化太严重。其次,汉语志愿者的交接工作不到位。再次,汉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汉语没有兴趣,那么汉语课将会非常难上,学生不肯听课。而如果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思考与启示

以上调查结果以及访谈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随着中泰两国外交的互助共赢,两国教育部互认文凭,泰国政府大力推广汉语学习,对泰汉语教学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为这样的发展做好准备,就必须提高汉语教学质量。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与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讨论研究以及对汉语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对泰汉语教学的以下几点启示:

(一)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从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汉语有兴趣的学生往往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好汉语知识。而对教师的访谈,更加体现了兴趣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汉语本身是一种比较难学的语言,我们需要以兴趣作为学习汉语的突破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提升泰国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二)从中国文化入手

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方面入手,提升泰国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既融入了东方智慧,又吸纳了外来因子,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自新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华灿烂悠久的文化,使学生爱上汉语,使汉语在泰国传播得更好。除去汉语课之外,我们可以增设中国文化课,讲授中国历史、中医以及中国菜烹饪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开设才艺教学课。

(三)因材施教

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在对泰汉语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兴趣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引导作用。泰国学生动手能力强,非常爱画画。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所学的知识,既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另外,学生阶段不同,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将汉语知识融入游戏中,让汉语课变得生动有趣。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过多参与游戏,教师可以试探学生对于中国的兴趣在哪些方面,再通过这些方面将其引入到汉语学习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教材和教师的衔接问题。教师刚上任,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以确定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对泰汉语教学效率。

(四)亲切有趣的课堂氛围

从被访谈的教师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与否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上课程的兴趣。所以,我们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注重课堂氛围,增强汉语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要留意学生们的基本情况,包括爱好、特长,在讲解课文时,将实际的事例带入到所学的知识中,既能增强学生们对知识的印象,又能防止学生走神,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中国电影或中国歌曲,甚至可以引导学生用汉语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剧目。总之,我们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应该多宽容,少批评,不打击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对汉语产生兴趣的环境。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伟大的事业。我们承担着沟通世界的使命,我们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神圣职责。对泰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重要的一环,在对泰汉语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从实践出发,总结经验,敢于创新,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方式,分析了如何从学生的兴趣角度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质量。主要总结出四点启示,分别是兴趣对于对泰汉语事业的重要性、以文化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老师的亲切关爱以及课堂的生动有趣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希望本文能为对泰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幼敏.“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2-8-13.

[2]江傲霜,吴应辉.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能力探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01).

第8篇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当前中国的课堂教学多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课本为纲,强调背诵理论并进行大量习题练习,较少与实际结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务于考试而不是学习知识,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开发和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在“生存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泰国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而非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他们把理论知识置于实践中,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泰国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的讲授通常只是课堂的一小部分,课本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参照,教师可选取教材的某些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并不单一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牢牢记住。教师也常常提供提纲式的资料,让学生依据资料的主题临场发挥。

基于“寓教于乐”思想指引下的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做游戏等手段是泰国中小学非常常用的教学方式。泰国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对泰国的教学方式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将这些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比如在对小学生教授中文的零到九这十个数字,比起中国课堂的让学生从一背到十的方式,数字接龙(让学生按数字顺序从零开始逐一报数,规定某一个数字不能说,说出的学生要表演节目,然后再从零开始重新报数)这种游戏的方式更能引起泰国学生的兴趣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

二、中泰文化有差别

中泰文化的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首先是师生关系的不同。鲜明的等级制度是泰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泰国人民很讲究尊卑长幼、身份地位的高低,他们也十分尊师重教,教师在社会上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泰国学生不能随便和老师开玩笑,见面必须行“合十礼”,许多泰国学生有问题请教老师或者交作业给老师,都是单膝或双膝跪地,以示尊重。泰国师生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严肃的,各种礼节也比较繁多,有着严格的传统等级制度要求。泰国每年有两个关于老师的节日,一个是1月16日的教师节,另一个是6月21日的拜师节。在教师节这天全国学校放假停课,而在拜师节,不仅学校通常都提前数天准备,学生在拜师节上要对教师跪地叩头并敬献鲜花。在泰国学生心中,教师是威严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信仰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视社会等级的,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平等的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因此相比泰国而言,中国的师生关系较为平和,更体现平等,更加相互尊重。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两种师生关系各有利弊,它对教学活动的作用取决于教师对二者的运用。我们认为,初到泰国的汉语教师还是不应贸然简单地将这种平等的关系带到课堂,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后再决定是否要采用这种平等的关系,或者怎样逐步实现这种平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泰国的师生关系虽然有明显的等级痕迹,不如中国平等平和,但如前所述,泰国的教育方式却是寓教于乐、轻松、开放和灵活多变的。中国的师生关系虽比泰国的平等,但课堂却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式进行。汉语教师应对泰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有一个整体综合的把握,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课堂进行有效地管理。中泰文化的不同对汉语教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能吃苦耐劳,而当前社会的中国人做事亦注重效率,时间观念较强。相对来说,泰国人则更注重享受生活,时间观念不强,生活节奏也较慢。披耶阿努曼拉查东写道:有人说,与中国人相比,泰国人是“懒惰的,只要眼前够吃的,就不想再多干活,满足于自己的命运,对金钱和发展经济不感兴趣,保守,满足于依附的地位”。这是对的,因为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这样。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若教师试图让泰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在一堂课中积累大量的知识,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其结果不是受到泰国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而是招致他们的反感和质疑。初入泰国的汉语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顺应泰国的文化,把握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尽可能地不要布置课后作业,若有作业当堂完成即可。

三、汉语教师应能够熟练得体到位地运用泰语课堂指示

要想做到这点,我们认为这需要汉语教师不断地学习、练习和积累经验。初入职的汉语教师一方面要从各种资料中(包括网上的相关教学视频),学习泰语的书籍等等学习泰语的课堂指令。另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及泰国教师学习,要多去观摩他们的课堂,从中学习他们的泰语课堂指令以及课堂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练习,相信汉语教师的课堂指令会运用得愈加到位。当然,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泰语课堂指令也可转换成汉语课堂指令,这样更有利于营造接近于沉浸式的汉语教学氛围。但我们还是认为汉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大量的泰语课堂指令,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初期运用泰语课堂指令是非常必要的,还因为若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况,得体到位的泰语课堂指令能对课堂管理及教学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汉语教师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社会心理学中课堂管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从理论上对课堂管理提出了建议: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班级的特点都对课堂管理会产生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课堂管理有极大的帮助,建立良好的课堂规则和程序可以有效维持课堂纪律。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着准确的认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具有威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课堂管理效果。教育社会心理学也从自身的角度对课堂管理提出了要求。美国的班尼(MaryA.Bany)和约翰逊(LotsV.Johnson)从课堂中教师的领导任务、领导的途径、影响课堂领导的因素以及教师对权力的运用四个角度对课堂管理提出了建议。在班尼和约翰逊的基础上,何立婴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自我概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领导行为(教师的权力、教师的领导方式、课堂目标结构、奖励与惩罚)、教师期待(如“罗森塔尔效应”)、师生关系四个角度对教学和课堂管理提出了详尽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中泰两国教育及文化的对比角度来探析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及教育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课堂管理进行的探讨已较为成熟,我们在此便不再赘述并详细展开了。

五、总结

第9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一直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根据我国经济实际状况的需求,教育模式也进行着不断改革。在2001年时教育部就明确的发文要推进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在这次的改革之中,教育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详细的要求。在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献之中对现阶段的教育课堂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虽然教育部对教学课堂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常常使教学课堂陷入各种而样的问题之中。外国学者和我国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在逐年增加,这些行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连带效应,即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未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这些问题将会造成师生间的一种对抗情绪

甚至于引起课堂纪律失控的局面,更严重的是还会造成其他一系列消极影响,例如: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造成师生间矛盾和冲突。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基本理论

在探讨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堂。在人们通俗的认识之中,常常将教室与课堂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教室与课堂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教室指的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我国学者对课堂的解释是“它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景,是一个具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课堂是一个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从行政的角度上讲,课堂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场所,是学校行政体系之中的基本构成单位,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小系统,这个社会系统是学生个体自行构建,它与其他的社会系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学者陈光旭教授认为课堂可以认为是一个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个人发展水平的老师和学生构成的一个教学组织单位,它存在的意义是为老师和学生创设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对话,交流及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两种对于课堂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了人们的赞同,这两种定义从课堂作为一个多结构的功能体和课堂文化两个方面的定义。这两种定义的区别是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同时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课堂是一种“互动的情境体,空间体,组织体”。因此在本文的探讨之中,课堂主要指有学生和老师组成的存在情境的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

在20世纪50年代后,“问题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量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重视。这些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使得在“问题行为”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教育学家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认为“‘问题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泛指各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根据他的这一定

义,林格伦将“产生长期对抗”,“长期不合作”等表现都认定为一种“问题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及为学校和家庭增加不必要麻烦的行为”。另一种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观点是指在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失调的一种状况。

在课堂上课堂问题是会随时出现的,这为老师实现积极有效的管理和组织课堂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这些发生在课堂范围内的问题就称之为“课堂行为问题”也称作“课堂问题行为。”我国著名学者陈时见教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定义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以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事实上关于“课堂行为问题”的概念和定义是比较多的。例如我国学者李志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学者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干扰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行为。”笔者在认真研究了这些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与概念之后归纳总结发现,尽管每一种定义和概念都有所差别,但又有大量的共同点。笔者通过对共同点的研究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一问题的发生范畴为课堂的教学过程;二是这一行为的研究主体对象是学生;三是这一问题的产生往往会对课堂教育有效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时,对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了分类。美国学者将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情绪型问题;第二个是人格性问题;第三个是行为型问题。情绪型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例如上课不敢举手,缺乏自信。人格型则主要指学生过于依赖别人,遇事胆小怯懦。行为型问题则是指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的问题。我国学者吕静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进行研究时也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吕静认为“行为不足”是学生正常应该出现的行为未发生;“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种行为发生的次数过于频繁;行为不适是指学生的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不恰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课堂行为问题的分类是比较多的。笔者在对各种分类方式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多变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时,更应该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全面的探究和了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对教学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并且学生产生这种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为进一步探讨解决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老师认为小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率最高的行为问题就是“注意力涣散”和“随便说话,打闹,吵闹”。对于这两个问题,老师坦白地说他们在处理的时候也觉得非常的棘手。在课堂上许多小学生看上去在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但是,当对他进行提问时,你又会发现他基本不理解老师在讲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内,但思绪却不在学习上,老师也搞不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吵闹这种行为问题给教学带来了更坏的影响。老师反映在课堂上许多同学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身边的同学聊天,打闹,严重地破坏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小学生还很喜欢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给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提示,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教W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10篇

一、塑造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1. 转变意识

在组建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团队之前,三所学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学教育,取得过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参与团队工作之初,团队成员们感到一切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不同:身边坐的是熟悉的同事,手边做的是熟悉的事情,虽然目标计划较之前高,但领导自然会把具体工作一步步布置下来,大家跟着指挥棒学习、教研、上课、培训、开会、交流就是。这种工作态度让团队带头人很头疼。2009年寒假,她给团队每个成员买了两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做最好的自己》,“命令”大家认真阅读。回校后,大家交流阅读心得。在谈到对团队的认识时,团队负责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把砖从后墙上只有窗户的屋子里搬到屋后。开始两个人单干,各自抱着一摞砖,出前门绕屋子半圈到屋后。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种干法太费劲,还有更快捷的办法。两个人决定合作,一个人在屋里,一个人在屋外,把砖从屋后的窗户递出去,于是效率大大提高。据说这个原理是钱学森发现的,叫做优化原理。

那么团队精神是不是等同于这个优化原理呢?答案是否定的。个性创造、个性发挥在团队建设中十分重要,因为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撰写《团队的智慧》的作者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一再强调要精确地区分团队和一般性的团体:团队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团体。团队工作需要一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团队成员都要发挥自我去做好同一件事情。可见团队精神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作的总体成效,必定大于各自单干的成效之和;二是参与合作的每个个体,也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效,并且任何一方获得的成效,都必须大于他单干的成效。团队并不湮没个人,反而鼓励个人彰显能力。

2. 积极行动

在组团之前,三个学校就在相同目标下的不同研究领域展开了很多工作,每个成员也在各个科研方面各有心得。发挥所长,才能造就1+1>2的效果。团队以学校为单位,从教材研发、教法研究、学法指导、评价体系等方面分工,个人根据自己所长,打破学校局限,运用网络交流,积极开展研究。这使得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再是守株待兔,而是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自我开发,摆脱以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主的被动地位,力求完成目标,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有的教师致力于国学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发,有的教师从分级阅读评价体系入手探索国学学习评价标尺,有的教师着重研究经典诵读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纽带作用,还有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开展了形形的小课题研究。团队的科研工作一时间精彩纷呈,如火如荼。

二、整合优质资源,凸显团队绩效

1. 一个中心

获得立项后,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团队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总方针指导下,结合课改实践,深入研究课堂建模。

三所学校围绕如何结合国学课堂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创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课例观摩、展示、研究,建立国学课堂的基本操作范式,再引领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建模研究。团队学校用“分散研究——共同交流”的方式定期研讨,联合举办了“在教在研,在研在进”课例研讨和朗读技巧学术沙龙,组建了“国学教育团队”博客,搭建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的科研平台。在观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课例后,团队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广泛讨论,提炼模式,并鼓励每位教师都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校际之间的研讨活动促成了教师在业务上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五山小学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该模式参加“天河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报告答辩会”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市里参加课改成果交流。

2. 三个侧重点

随着经典文化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如何避免研究中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的效应,成了团员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五山小学、石牌小学、汇景实验学校虽然都以研究经典文化教育项目为主,但三校之间各有侧重。五山小学致力于国学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发;汇景实验学校从分级阅读评价体系入手探索国学学习评价标尺,研发出一套儿童分级阅读评价工具;石牌小学立足社区特点,打造“学校、家庭、社区” 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了鲜明的“无墙”德育特色。如何将三校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炼,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这就需要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向深层次迈进,扩展成果的适用范围,使课题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

团队立项以来,五山小学开展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国学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整体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汇景实验学校开展了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改革语文考试 促进学生发展》,2009年《读诗乐、乐读诗》小课题研究被区立项批准。石牌小学开展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牌精神”与校本德育整合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3. 滚雪球效应

五山小学将国学教育定位为校本课程,不断强化课程意识,规范管理,已逐渐生成一套校本课程体系。2009年,五山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实施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工程的有效性研究》荣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自主研发编写的《少儿国学读本》丛书成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 五山小学被授牌为全国首批“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

汇景实验学校研发了儿童分级阅读评价工具“读书乐”11册,编写了《累识 明智 养性》,被评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南方分级阅读示范基地”。

石牌小学培养了一批研究家校社区合作开展诵读经典的优秀班主任,鲜明的“无墙”教育特色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被评为 “广东省书香校园”“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广州市首批家长示范校”,获第四届全球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大会一等奖。

这些工作使大家意识到,只有在团队中充分展现自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团队才会迸发出如原子裂变般的能量,造就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三、提供发展平台,实现个人价值

团队建设使团队每位成员的科研能力、国学素养不断获得提升。五山小学组织《少儿国学读本》丛书的编写、修订、改版,推动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团队成员还以《少儿国学读本》中的内容为例,编写了《教学指导用书》,将团队在国学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优秀教学设计和少先队主题队会等选入书中。团队在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国学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在北京、香港、江苏、山东、长沙、重庆、中山、广西等地交流并被推广、借鉴。多家杂志及互联网上数家网站转摘、刊登团队经典诵读研究情况,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各方的交流学习使团队成员获得了很多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团队带头人和多位团队成员在全国、省、市、区范围内做公开报告及执教公开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和获奖。

第11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学艺术 幼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ordon English Teaching Artists and Create

Preschool Teachers' Happy Classroom

ZHAO Yuehan

(Liaoyuan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oyuan, Jilin 136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English classes,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aving boring English classes, withou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interest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rt through attracting students' attentions by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ffecting students' emotions by using charming teaching language and enriching students' brains by expending proper knowledge. Finally students would enjoy their happy English classes and be trained to become qualified and happy kindergarten teachers.

Key words English classes; teaching art;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创新发展,创办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优质幼儿园已成为强烈的社会需求。外语是未来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双语幼儿园成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提升幼儿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针对高职幼师专业的学生现状,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课的现状是: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听课状态不佳而产生消极心理,缺乏激情和热情。低效而繁重的英语教学模式蚕食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快乐,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原本应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英语,还学生快乐的英语课堂。英语教师就有必要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善于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打破这种循环怪圈,才能使得英语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善,使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1 创新教法,吸引学生

(1)勤探索总结,更新教学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听说法、交际法等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地实验、探究、总结和完善,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汇学科优势,创设融通课。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而融通课则是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优势,将多种学科知识或教育理念恰当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包括舞蹈、声乐、书法、绘画等等,较为多样化。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打破学科壁垒,适当加入这些学科的一些元素,甚至渗透融合一些前沿的幼儿园教学理念(如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蒙氏教学等)丰富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学习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将生词造句,并编入简单的奥尔夫音乐节奏,加入肢体声势,使之成为英语歌谣,短小精炼、朗朗上口,妙趣横生。或者在英语学习中,适当设计一些感统游戏来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从而达到玩中学,快乐学习的教学效果。

(3)学先进技术,巧用多媒体。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教学课堂逐步普及。教师的教具不再是黑板、粉笔、教材三式结合,而是集电脑应用、多媒体设备,课件设计等众多信息化教学方式于一体,视听兼并、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否则就要落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趣味,走在科技发展的前端。

2 锤炼语言,感染学生

有魅力的语言如同甘醇的美酒,余味萦绕。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课堂用语也息息相关。根据对教师授课语言的研究,结合笔者一线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了课堂用语三字诀:精、变、启。让自己的语言像优美的歌声一样吸引住学生。

(1)教学语言“精”。教师在授课时,要在语言上精炼,课堂上不讲空话、套话或闲话,用精心设计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讲授知识。并且做到讲授上精当,知识上精要,能够从教材中提炼精华,用精炼简约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将大容量的知识表达清楚。面面俱到反而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变”。英语课堂上,课堂用语的变化尤为重要。在创设的英语氛围中,教师的英语口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调升降的变化、语音轻重连读的变化、语速急缓快慢的变化、以及话语长短的变化,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力求用变化的语言清晰、亲切地表达。

(3)教学语言“启”。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句话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也可以引起人们专注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时,巧用启发性的语言,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在新课导入中、在抛出问题时、在进一步讲解时、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时,都可以让启发性语言大展身手。

3 扩展知识,充实学生

(1)创设语言环境,提升英语能力。英语教学中,最失败、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教授“哑巴英语”。 英语语言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其语言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种语言。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社会中,英语课堂上所创设的英语语言环境就如珍似宝。我们要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勇敢地张开口,大声地读英语、流畅地说英语,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指导学生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实现培养双语教学的优秀幼师的目标。例如,在课程开始及休息时,可以说:It's time for class. (上课的时间到了。)Shall we begin? Yes, let's begin.(我们开始吧?好,我们开始。)在点名时,可以使用:Is everyone here?(每个人都在吗?) Why do you late?(为什么迟到?) What's the matter?(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结束课程时可以用:Class is over.(下课。)That's all for today!(今天就到这儿。)等。

(2)扩展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英语应用,更要了解西方各国的风俗人情,了解其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历史文明以及其先进的科学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认识世界、扩展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热爱国学文化知识,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带着一腔热情,努力学习,成为社会之栋梁。

课堂教学是一项技能,需要一步步实践和钻研,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一点点提升和完善。教师如厨师,不但要注重均衡的营养,还要讲究色香味俱全。教师如画家,不但要重视丰富的内容,还要追求色彩与布局。教师如园丁,不但要有充足的水分阳光,还要修枝剪叶和肥沃的养料。“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要当好英语教师,还需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上学生喜欢的英语课,还给学生快乐幸福的英语课堂,努力培养育人责任型、技能实用型、学习研究型的合格而幸福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第12篇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德育;《弟子规》;《新三字经》;中华传统文化

我校忠诚地履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在总结取得各项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课堂,让孩子学习自律而非他律。下面就我校《弟子规》等推广实践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一、学校领导从认识上统一思想,重拾传统文化信心

新学年第一个教师会上,宣布了要把国学教育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后几乎每次教师会上都重申《弟子规》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下学期,校长鼓励国学专长老师开办了一个国学兴趣班,学生背诵行礼,不久刘校长又尝试性地让七年级五个班将《弟子规》带进课堂,一学期来完成了平均每班十二课时计划。五个班接受了《弟子规》的系统学习,达到了全班集体背诵,在礼仪孝亲尊师方面有明显的变化。现有很多人背诵了《弟子规》与《朱子家训》,我校从一个读经班到七年级五个班普及,再成立了由校长、书记、各班班主任组成的“国学学习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又在各自的班上成立国学小组,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我校弟子规的普及还得力于诸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把我校学生试点纳入国学学习认证,捐赠了一千本弟子规教本。

二、通过国学教育,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明显增强,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需要力行。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常抓不懈。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要求于人甚多,要求于己甚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行为随意,任意妄为等。这些方面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处。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尽最大可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要讲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

所以,国学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提升自己的基本道德修养。

三、通过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与民族自信心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

我们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重新开启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手段,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