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经济管理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在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作出决策。根据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建设的不同阶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方案评价。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阶段,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计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排序,到形成课程教学标准、大纲、手册,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师资配置、课程实训条件设置、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评判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的满足程度等。
2.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是考察课程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教改效果及其对课程教学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的程度。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的评价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为主,辅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即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测量目标工具,重点测量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定性分析宜采用过程模式,通过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和意见,评断课程的实施效果。这一阶段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相关专任教师及课程专家也参与,其评价结论为“好、中、差”。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定时期后,对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价值评判。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要通过综合性评价对课程建设水平作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
二.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指标及分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贯穿于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与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发挥评价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调研了全国部分经济管理院校在课程建设、改革及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收集了51份课程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及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归纳、梳理、整理出三种课程评价方案初稿,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中会议讨论征求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三种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比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方案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方案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开发阶段的评价,主要对新开发课程方案的职业技能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性、教学实施有效性、资源配置合理性等进行评判,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由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和课程专家参与课程方案评价。
2.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与建议。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企事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相同或相近课程专任教师、课程专家的评价对课程的改进与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集中于课程是否达到课程方案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程是否可持续发展等。
国外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和日本,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却非常少,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样学生课堂上接受的知识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而学校所开设的有限的经理类课程也很难到达理想的效益。
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形式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第二专业的形式。大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本身不重视,选择时较为盲目。而作为第二专业进行教育时,很多学生第一专业的课程任务就很大,再加上第二专业的课程任务,学生很难同时把握好两项专业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大学生选择或学习课程时,存在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例如,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对经管类课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行课程学习时兴致较低。要转变学生这种观念,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此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经管类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在进行该科目课程讲授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经管类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重要性以及与本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实际出发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课程内容和结构合理安排。
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课程教育时,要把课程按照一定的层次化划分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适时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产生与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在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例如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经管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经济管理教育环境的营造,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是分不开的。
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能够获得很多实践应用知识。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在高校进行演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同时开展各类竞赛获得,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经管知识结合起来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也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袁静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材大多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而这类教材并不适于非财会专业学生使用。因为对这些学生课时少、没有前期的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等)作为辅垫,财会基础薄弱,使得这类教材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应编辑出版一套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通用教材,解决非财会专业课程安排引起的矛盾,提高教学效果。
二、正确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街接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其内容和前面的专业基础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要在学习了概率统计、税法、经济法、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各个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正确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课时量的充足是保证教师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否则连基本内容的讲授都不能保证,就更无法安排较多的时间展开案例进行探讨。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课时较少(一般为40学时左右),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不但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理论,还包括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筹资管理、资本结构、利润分配、财务分析等内容,课时过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非财务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课时较少,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笔者认为对非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主要讲授如下内容:
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管理的目标及理财环境。2.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主要包括风险与收益分析、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资本成本。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应讲细、讲透。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3.投资管理:了解投资决策的内容、程序、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等,重点掌握项目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如净现值、净现值率等。4.证券投资:了解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目的、特点与投资程序。5.营运资金:这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企业都存在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的管理问题,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到的知识。6.筹资管理与资本结构:了解筹资渠道及资本结构基本理论,掌握负债筹资的利弊,熟练计算资本成本并能够进行财务风险的衡量。7.收益分配:了解收益分配的程序、方案等,重点掌握股利政策,树立收益分配决策实质上是筹资决策的一部分的理念。8.财务分析:了解财务分析的目的,重点掌握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
五、增加案例教学比重
传统教学授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正式地阐明概念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注意的一点是: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将知识融于案例中,使之能够通过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来掌握这个行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增加情境教学的比重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以其形象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视频与音频于一体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实现用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多种感观同时刺激神经系统,达到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外部环境等相关信息、财务管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类资源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七、适时进行章节内容的总结,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在每一章前提出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各章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做系统地复习、巩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授课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参考文献:
[l]赵 芳: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2]王文俐:关于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9
[3]徐 茜:公共《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
[4]华金秋:试论多媒体技术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
[5]杨雪敏: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6)
[6]刘 春 赵欣宁 樊国钢:关于建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想[J].会计之友,2004(5)
[7]刘淑莲: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8]林 波:财务管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2008,(3) :39~43
[9]黄珍文:财务管理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 3):102~104
一、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展,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作为高校教育系统,需要给予带学生以必要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实质上,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国家、社会及家庭层面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主要在于大学毕业生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对于未来就业形式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并未有系统的认识和准备的了解,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已成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教学意义便在于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挖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职业规划的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划性,增强应对职场变化以及就激烈竞争的心理意识,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及能力,从而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是一门具备时代意义的公共类型课程,此课程的教学性质定义为以职业发展为教学中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其主要功能在于强调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性且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促进大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一) 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功能
传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传授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式教学,
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这与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存在不符。因此需不断强化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听中学,在说中学,在做中学。通过了解基本的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掌握就业市场最新需求信息以及劳动法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知识理论体系。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课堂研讨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进行自主性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规划能力。
(二)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
针对职业生涯管理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可以通过丰富其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而实现。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过程、实际就业市场的信息分析过程、学生构建个人角色和求职行动的过程、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育过程。在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角度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
(三) 控制教学规模,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性质不一样,因此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提升课堂体验和课堂质量,可以适当开展小班教学的模式,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加强实践活动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游戏环节、实践模拟等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规模的控制,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且也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外职业生涯规划需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避免仅针对毕业生层级而突击开课教学的情况。可以从大一层级开始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二层级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偏好和职业兴趣,而在大三和大四层级则可以进行职业规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入学初期便开始建立职业意识,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学生;经济管理;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教学是经济学当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现代企业很多都缺少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而且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学校开设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正是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通过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正确的分析经济现象,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正确的经济措施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监管,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经济管理基础学习对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就具有了重要的作用。
1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的基础学习,注重的是实践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首先是要将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拿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检验,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算平常的开支或是这个学期的学费,让学生进行账目的整理,制成财务报表,然后将制成的财务报表在班级里和同学之间进行比较与学习,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基础理论课堂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相关的金融企业合作,开展课外教学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的到企业去实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分享收获,使经济管理的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教材内容有难度,不易理解,教材上的内容较多,如果只注重教材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以动画效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例如,教师在讲授企业管理教学中,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观看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以及现实企业中的管理方式,来增加企业管理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将经济管理基础当中的一些资产、税收、利率等概念运用符号或者是做成图片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净资产、什么是负债等,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效果演示企业利润的计算方式,通过加号或者是减号来记忆是增值还是贬值等,通过这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基础学习的兴趣。
3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相对于其他的学科知识来讲,较为单调枯燥,涉及的都是些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管理、货币与银行等金融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学起来相对困难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计划与了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其次,可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开拓思维,积极的进行探索。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的是理论教学,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理论知识过于枯燥,使得课堂效果差,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经济理论的内容变得浅显明白,使学生能够接受,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知识,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后,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举办经济管理知识比赛、经济理论辩论赛等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论
作为学生,要积极的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而作为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武.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6,02(02):91-92.
[2]张明明.如何激发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04,10(04):73-74.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沙漠掘金;情景模拟;战略管理课程;4E2S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84-03
引言
战略管理课程是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如果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比喻为管理类课程的四肢躯干,那么战略管理类课程无疑是管理类课程的灵魂。学生在掌握了管理课程的躯干学科后,将在战略管理课程中体会到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以全面、创新的思维观念,综合、灵活的战略方法,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实施企业战略,并最终进行战略评价、修正的全过程。
由于战略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指导性、风险性、长远性、竞争性等特点,如何通过对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不断修订使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如何通过更多更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是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所必须面对的永恒的问题。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利用实验、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多元化授课开放式教育的主张以来,模拟类授课方式以其体验性、趣味性、综合性、实战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外的高等教育教学之中。模拟类课程中的沙盘模拟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以来,也已在高校企业管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大量使用,唐飞(2010)以用友公司的ERP沙盘为例阐述了沙盘模拟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而在专门的战略管理模拟课程方面,在2011年5月,美国培训发展协会ASTD举办的“ASTD2011年国际会议会展”中参展商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模拟课程中就包括发展战略模拟课程。目前,国内专门的战略管理模拟课程,多由各种培训机构开发授课,而针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的战略模拟课程系统的开发并不常见,而对情景模拟类课程在战略管理教学中应用的讨论则更是寥寥。本课题组针对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提出了将沙漠掘金情景模拟应用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沙漠掘金模拟和战略管理课程的契合点
沙漠掘金情景模拟是由加拿大鹰飞(Eagle’ s Flight)公司开发的一款经典的情景模拟课程,它通过对沙漠探险队的情景模拟引导出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组织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碰到各种问题,最终讨论给出企业组织未来发展的合理方案。
沙漠掘金情景模拟的背景设定为5~6个初始状况相同的探险小队,由学生5~6个人进行自愿分组,各组员不同的角色由每组经无领导讨论决定,具体角色分工为:探险队长、副队长、探路者、会计、侦查员等。各队通过教学模拟地图、幻灯等教具辅助,购买完水、食物等各种旅行所需物资,并咨询过熟知沙漠天气的智者后,开始进行21~25天的探险历程,最终成功返回并获得总金币最多的队伍获胜。沙漠掘金模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教学方式。目前,经多年的改版与演变,该课程已较为成熟,广泛应用于各类培训机构的在职培训、企业内训以及高等院校的MBA课程之中,但还未曾在大学全日制本科教学中应用,本课题组总结出了沙漠掘金模拟和战略管理课程的契合点如下,基于此本课题组希望将此引入本科教育体系。
(一)沙漠掘金模拟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潮流相契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企业竞争范围逐步扩大,已进入无国界竞争阶段;二是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基于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的网络思维下的竞争。因此,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逐步加大了对战略联盟理论,企业变革、转型理论的研究。沙漠掘金课程情景模拟了沙漠探险队在气候、地形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下的掘金过程,正好与现实生活中企业变革、转型的阶段相互辉映,既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又符合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而本课题组在沙漠掘金情景模拟教学实践中发现,假如各个队伍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配合进行游戏探险,则每个队伍成功返回目的地的希望则大大增加,这又与战略联盟理论相印合。因此,在战略管理课程的适当阶段穿行沙漠掘金情景模拟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沙漠掘金模拟能简单立体的展现战略管理课程的主干
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制定环节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类与选择,到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都可以借助沙漠掘金模拟的探险队的掘金之旅来进行实战分析讲解,而上述的战略环节加上战略管理的定义与理论流派介绍,基本上构成了目前流行战略管理教材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沙漠掘金情景模拟课程进行剖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很好的融合在战略管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更可以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从而在管理思想和知识水平上有进一步提高。
(三)沙漠掘金模拟相对于其他的模拟类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模拟类课程,沙漠掘金模拟应用到战略管理课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沙漠掘金模拟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相对ERP沙盘模拟等模拟课程的实验室建设的大量投入,进行沙漠掘金情景模拟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一间教室,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几张印制的地图,即可以进行沙漠掘金情景模拟课程,这对师生无疑都是非常方便的。其次,沙漠掘金情景模拟不需要占用太多的课时,战略管理课程目前在新疆大学的学时为 48 学时。如果模拟课程的时间太长,将使教师完成理论教学的时间受到严重压缩。不同于ERP沙盘模拟等模拟课程,沙漠掘金模拟课程的情景模拟时间4个课时左右即可以进行完毕,这对战略管理课程理论教学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再次,沙漠掘金情景模拟并不需要过多的指导老师相互协作。沙漠掘金情景模拟中一位老师基本上可以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掌控,而ERP沙盘模拟等大型的模拟类课程一个人无法同时控制六个盘面,联络协作老师将使引入模拟课程的成本增加许多。
二、4E2S教学模型探索
根据模拟性教学的一般原理,本课题组不断研究将沙漠掘金情景模拟在战略管理课程中应用的教学实践,最终总结出适合于研究型教学的4E2S模型。4E2S模型总结了沙漠掘金情景模拟在战略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六个阶段,即模拟简介与分组(Explain and Group)、战略制定(Establish)、战略实施(Enforce)、战略评价(Evaluate)、报告形成(Summarize)和课堂演讲(Speech)。
(一)模拟简介与分组
此阶段为沙漠掘金模拟进行的课前准备阶段。模拟简介阶段应介绍进行沙漠掘金模拟的目的、背景、规则、基本要求等。此阶段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较为详实的书面资料,分发给学生,而在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说明,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了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模拟简介进行的时间与模拟练习的时间中间应有一节课的空余,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就不清楚的地方与教师进行答疑、互动,并完成分组;而分组阶段应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使学生在讨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建立各团队的队名,队徽,队伍愿景使命等。
(二)战略制定
这个阶段是模拟练习能获得好成绩的最关键阶段,但在首次进行沙漠掘金模拟时此环节不应过长,可以在正式模拟练习开始前的10~15分种内完成,这样能使学生对沙漠掘金模拟可以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更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与能动性,而且在仓促之间做出的战略决策可以更加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也与现实生活中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相呼应。此阶段首先由各小组对沙漠天气、地形及团队成员状况等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总体的战略倾向,是携带水、食物刚好满足要求并最快路径到达宝藏处的低成本高风险战略,还是力求稳健购置齐备指南针、帐篷,尽量多通过村庄的稳健型策略,在这个阶段应大体确定;对未来探险中的路线选择、购物负重计划、咨询计划、是否通过绿洲、是否通过村庄、掘金天数、是否和其他团队战略联盟等各种可能的战略行动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各小组不同的战略计划。
(三)战略实施
这个阶段是情景模拟真正的实践阶段,教师应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第一,应预先布置好模拟场地。可以选择教室,也可以选择在室外合适的场所进行,活动场所的转变以及对沙漠环境模拟的逼真性都将刺激学生更好的进入模拟探险的状态,激发其积极性。第二,正确把握模拟时间,确保情景模拟的顺利进行。对于模拟每一天的时间应有确定的标准,让各个小组感觉时间紧迫又不至于不够用。第三,对于模拟现场的一些突发事件应及时处理,如果没有重大影响或偏差,不应随意中断模拟练习。
(四)战略评价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模拟活动结果的一个总结,深入的战略评价分析应放在书面报告撰写阶段完成。此阶段由教师对各小组完成模拟情况进行统计,由各小组代表对本小组的模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主要评价者由学生来担当。这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小组模拟练习完成的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沉淀,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陈述,并启发学生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思考整个情景模拟过程。
(五)报告形成
这个阶段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核心枢纽。各小组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正规格式,按照战略管理分析的基本框架撰写战略分析总结报告。一般可分为小组简介、小组愿景使命、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与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结论这几部分。战略分析报告应对情景模拟尽量深入剖析,可以综合采用虚拟的PEST分析、EFE矩阵、SWOT组合矩阵、平衡计分卡等多种分析方法,使情景模拟实践与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课堂演讲
这是完成整个情景模拟的最后一步。各小组通过对在战略分析报告中总结的精华部分予以提炼,对本小组整个情景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做最后的展示。通过这一环节,各小组可以互相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进一步将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学生制作PPT幻灯的能力,演讲能力,团队配合能力也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论
柏林工业大学杜霖教授曾把学习比喻为“呼吸”,学习者不但应“吸进”文化知识,更应“呼出”,通过思考分析将记忆的东西转化为实际问题和任务去解决。本文提出的4E2S教学模型在战略管理课程中为学生更自由健康的进行“呼吸”提供了更为清新的空气,为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做出了创新、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唐飞.沙盘模拟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G]//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Volume 4),2010.
[2] 李烨.从企业管理主题变迁透析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113-116.
[3] 赵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性教学模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73-75.
[4] 亨利·明茨伯格.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室;初步探究
1.实验室建设方针
1.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室建设的方针主要是以创新为主题,院校所培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将来要适用于未来的经济市场,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将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思考问题的模式和基础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归纳,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性的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通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将实验活动视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
1.2 更新实验内容和教学体系
在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更新实验的内容和教学纲要的体系,对于许多实验室课程来说,通过实验室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教学体系去有效地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一些数据和教学方式,保障经济管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具有基础的经济管理知识之后,通过实验室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去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养的经济管理人才。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去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资源,建设一个平台,在数据信息上可以实现共享,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不断的去探索。
1.3 探索多种实验教学手段
如果将教学模式固定为统一的一种模式,就会导致思维的固定化,在如今信息数据大爆炸的发展下,需要探索许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的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具备该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是要在发展中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但是也要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容易实践,不断的去拓展学术研究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2.实验室建设模式
2.1 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管理性
经济管理课程的管理形式非常强的,经济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心化模式一般应用于实验室的初步建设模式上。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将内容缩小到最小化,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全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的去发挥出实验室的价值。中心化模式是现在最为成熟的实验室应用技术,其中所涉及的一些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都相对较为成熟,在初步水平上可以营造一个仿真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2.2 创新建设理念
经济管理实验室在建设理念上要秉持着“面向现代化,提高效率化”的理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数据来支持实验室的实验模拟,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验的整体要从战略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去增加一些特色的基础设备,充分的去考虑到每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将实验室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在使用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抱着好奇心在实验室进行学习的时候,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验中心建设与配置
3.1 实验中心功能模块划分及功能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一般会设有社会调查实验室、经济仿真类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类实验室、金融分析与管理类实验室和管理模拟类实验室,在这些侧重点不同的实验室中,通过不同的软件模拟和社会实体的训练,会不断的去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需要,实验室中还会特别设置一些基础软件和数据平台,这些软件包括世格国际贸易模拟软件、仿真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财务软件。这些软件都对实验中心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有效的规划,通过功能软件的有效分类,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中心建设的水平和配置划分。
3.2 强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人力资源每个学科的实验室设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设,首先我们要配备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构建实验课程新体系,创新经济管理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并且可以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实验教学的资源建设,无论是师资力量资源的建设,还是基础设备硬件资源的建设,对于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3 加快实验中心基础建设
对于实验中心的基础建设不可忽视,实验中心建设只有具备了基础的实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才可以保证以后的学习,如果没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实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存储中心,对于数据资源地集中存储和管理要充分调度好,在一些网络结构上,实验中心要充分的将不同的实验课程进行安排,对于实验室的一些基础建设,要当做最重要的建设去完成,全面去推动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发展。
4.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院校所培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将来要适用于未来的经济市场,在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更新实验的内容和教学纲要的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在建设初期要将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调度好,全面推动经济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李秀芳,秦海英.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3]武宝瑞,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本文从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特点出发,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教学改革策略
G642;F2-4
一、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
(一)针对性
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经济管理教学,要从教学目标和大纲出发,制定计划,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开展中,不能纯理论教学,要结合一定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管理知识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继续下去的保证,因而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教师要利用经济管理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方式,进行师生讨论,利用讨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三)实践性
经济管理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水平,还需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其遇到经济管理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积累学生的经济管理经验。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手段单一
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着经济管理教学,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改革。这表现为教师教学理念不更新,仍认为自身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⒂攵炔桓撸课堂积极性很难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降低。目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合理,过分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对于能力培养不加重视,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特点,导致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互动少,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二)设施不足,实践缺乏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性强,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要求高。但受教育经费等的影响,职教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硬件实施和实践基地没有建设完善。经济管理教学中要用到的教学视频,因为没有多媒体,学生就无法直观和形象地接触教学内容。此外,职教院校经济管理实践基地发展滞后,学生学到的理论没有进行实践操作,例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知识,如果不在实践中进行演练,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不能够灵活地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多为金融、证弧⒚骋滓约拔锪鞯裙司,从事的公司比较核心的工作,因而很多公司不愿意接收大学实习生,使得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理论无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重视不够
传统理论教学和教育经费缺乏等客观原因,加上教师对于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使得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开展。首先,传统经济管理教学以教授为主,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实践教学不被重视,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具体落实。其次,职教院校经济管理会利用到案例教学,但实践活动缺乏,“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现象。经济管理应用性很强,不通过操作练习,学生无法积累实战经验,不能灵活操作所学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最后,经济管理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学生要掌握的行业相关知识多,但教师只注重教材的知识介绍,对于前沿的实践理论,几乎没有提及,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三、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优化结构,建立体系
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因而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首先,合理划分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内容进行课程安排,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要重视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分阶段教学,灵活安排和调整教学时间,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后,课程本身要有科学的考评标准,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二)多种形式,加强实践
诸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而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质量。首先,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企业实习,制定具体的实习指导方案,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深经济管理理解,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后,开展一些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利用一些竞赛,提高实践效果,例如创业培训班、创业研讨会等,利用这样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丰富内容,拓宽知识面
和专业性强的专业相比,经济管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但其覆盖范围广,就业的选择多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教学体系,适当介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摆脱书本纯理论的束缚,了解社会经济管理的背景知识。教学方法的选择很讲究,运用好的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了解目前经济管理形势,适当地介绍,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教院校需要重视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才能在今后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发挥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瑞莉.信息技术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J].读天下.2016(06)
【关键词】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
随着财会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会计实务操作的不断深入与丰富,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近年来产生的会计新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从而对财会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体现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反映现代会计学的新动态及学科前沿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财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财会人才。鉴于此,应当结合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是运用。
1、理论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其他行业成本的核算;成本会计前沿理论知识;以及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内容。该理论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成本计算”这一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同时满足学生了解前沿理论知识的要求,以激发其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2、实验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是结合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按照进行具体实务操作的步骤,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内容,同时注意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期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在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上,一般选择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该账务处理程序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运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
其次,具体的实务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
最后,编制的会计报表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还包括相关的成本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促进新型财会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期达到锻炼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其将来从事财会方面的研究与进行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在分别对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阐述理论教学内容,而实验教学内容则合并到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去进行讲解,不再单独进行阐释。因此,选择理论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首先,成本会计课程虽然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将该课程与其他财会类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例如,将管理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或将财务管理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财务成本管理课程。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压缩,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理论教学模式则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将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设置,不再与其他财会类课程相合并。
其次,在理论教学模式中,未能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因此,虽然学生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其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就造成了该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除阐述与成本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外,单独设置成本会计实验课程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实务操作打下基础。该模式偏重于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且将成本会计相关实务操作从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提取出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但是,由于该模式仅仅对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未能详尽阐述扩展理论知识,因此也造成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有限。
3、两种模式的结合
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的结合意味着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既阐述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又设置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实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该教学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
首先,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理论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阐述较为详尽,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其次,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实现互补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模式弥补了实验教学模式中阐述理论知识的不足,实验教学模式又弥补了理论教学模式中实务操作的不足,这样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财会方面的研究或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别设置,而是将成本会计课程设置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并行不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共56学时,可以将理论课设置为40学时,将实验课设置为16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先完成理论课再开始实验课,可以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实验课。
三、结语
财会类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财会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该课程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许捷.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2(10)115-116.
[2] 吴志林.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2(08)154-155,
[3] 刘巧茹,刘松颖.采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进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25-227.
[4] 张新江.分层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1(07)207.
[5] 刘阳.基于工作流程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构建实施[J].财会月刊,2011(21)96-98.
【作者简介】
宫业兴(1983-)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统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乔 娟(1978-)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统计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项目评估.
陈秉谱(1965-)男,汉族,甘肃庆阳环县人,经济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与项目投资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日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理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应围绕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多个环节的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改变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尝试,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应用型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所以,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必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目标,从而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到底何为应用型人才?可能有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正是因为对应用型人才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面对这些问题,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总结,从根本上制约了财务管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任课教师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而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有些高校尚未建立专业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且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也少之甚少,大多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基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又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同时缺乏相关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教师,加之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对教师纯理论的说教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要上升层次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交叉性强,在相关学科的教学计划中都有开设,其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会涉及,如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学、项目投资学、成本会计学中都会讲到,金融市场在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学中也会重复讲授,造成学时紧张。另外,许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会计学中的变动成本法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用的较多,但时常会遇到没有学过管理会计学就学财务管理学的情况。又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运用了线性规划和概率统计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
(四)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存有局限。为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开设有案例教学课程,其被当作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专任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大篇幅地穿插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但通常案例是事先进行组织和规划好的具有理想状态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学生去分析和确定,只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案例环境和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较长,学生容易缺乏对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很好地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能力上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上要有较高的专业和非专业素养。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其逐渐渗透到本科教学过程中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课程体系,重塑教育教学质量观,使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其具有能自主思考问题、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要求更高。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理论教学研究比较完善,但对实践教学研究尚且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再者,要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水平,首先要具有专业化的实践指导老师,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员分离制度。高校也要加强对专职实践指导老师的培养,做好培训、进修、研讨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三)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为避免课程授课重复,建议各课程主讲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提前研究确定授课内容,避免课时浪费。对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期和不同学时数,可进行分模块教学,即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属必将内容,学时要有保证)、“重点应用模块”(联系理论知识介绍实际应用,学时可适当调整)、“拓展应用模块”(可根据学时不同进行增减)三个模块,有利于在不同课时情况下有效安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增强学习效果。在精简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四)坚持、定期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着重突出“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如何让更多教师坚持并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很重要。首先,课程所属单位教学主管要将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列入学期工作日程当中,使多媒体教学质量工作常态化;其次,利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将本学期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予以展示,并开展多媒体教学质量评比活动;第三,加强示范性活动后续培训工作,传授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多媒体信息量大,如何使学生思维紧跟幻灯片切换速度,要适当补充必要的板书。板书的好处在于过程清晰,节奏与学生的思维基本同步,因此,在关键内容或关键过程上,辅之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龚凯松.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3]李素英,吴永立.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9.5.
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尤其是《国际金融》程,大多数院校均(包括我校)已实现了双语教学。但是与教育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2006年12月11日起,按照银行业入世承诺底限,中国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目前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等相继在国内外上市,农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步伐,中国商业银行业正在与国际银行业同台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院校正在尝试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等课程方面的双语教学的尝试,但是在高等农业院校本科金融本科专业中尝试进行《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尚不多见,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新课题。以下对我校开展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组织、教材选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总结。
1师资组织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很多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仅有一名从德国回来的博士在开展《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新上马课程的难度较大。在院、系的努力下,按照人才规划对一名原从事商业银行管理、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了口语强化培训作为主讲教师,初步为双语教学扫除障碍。今后学校将应进一步选择英语基础较好、上进心教强和责任心较高的金融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作为该门课程双语教学师资储备。
2关于教材选择
目前,市面上直接影印的原版教材通常在800页以上,定价普遍高达80、90元。书中一部分内容与中国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以北京大学影印出版的经典教材美国South-ernMethodistUniversityTimothyW.KochScottMacDonald编写的BankMan-agement价格为87元,厚888页。最后我们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自云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实践后按照中国的教学要求改编的BankManagement,厚度只有374页,价格仅为35元,配有中文导读,书中的重点词语做了翻译。但是该书所配教学支持资源不太适合,最后我们选择原版教材所附教学资源,并根据改编教材进行了调整。根据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收集整理大量的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案例及习题集等教辅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配合双语教学。根据我校的政策,对选择使用原版教材的学生一定比例的教材补贴。
3商业银行管理课程
双语教学班级组织农业院校本科财经类本科专业相对于财经院校,学生素质更加参差不齐,如果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过早开展双语教学只是耗费时间,达不到应有效果,强求全体学生都立即参加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双语学习是不现实的。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设立了商业银行管理作为必修课,其他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选修课农业。一般认为采取筛选制度,将各班英语程度好,有兴趣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选,组成新的班级,其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但是考虑到教学组织的难度,我们选择了在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同时商业银行管理设为核心课程的金融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其他班级学生可以申请进入该课程班学习,对于金融专业中个别学生确实有困难的,提出申请后进入财务管理教学班学习。
4双语教学形式的选择
一般认为双语教学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这是初级的双语教学形式;第二种是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中文作答;第三种是全外语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全部或至少部分使用外文作答;第四种是全外语教学,授课、做作业、考试全部使用外语。我们根据我校的师资条件、听课对象的外语程度、课程要求,选择了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英文作答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