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形的旋转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图形与变换 教学设计 习题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4-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经过对几何变换知识的复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希望大家睁大你的双眼仔细看,动脑又动手,相信你一定会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放大与缩小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同学们将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师:(出示课件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动的船舵、飞舞的蝴蝶、行驶的小汽车三幅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图形与变换
2.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2.1回顾整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欣赏图案: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供大家欣赏与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回顾与交流。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四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第四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大到小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前后同学互相交流回答)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2: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3: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2内化提高,建构网络
图l:行驶的小汽车利用了平移的知识;图2:稚霞酉玻双喜临门的剪纸他利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剪成;图3:顺时针方向旋。
(出示课件)师:这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第二个图形的制作采用了哪些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师小结:这些都是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置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练一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4页“练十”。
3.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3.1.1练十第l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3.1.2(出示课件演示)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1.3练十第2题出示课件演示: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检查。)
3.1.4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3.1.5练十第3题。
①先独立想一想,看图说一说。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圆锥、半个球、圆台、球和圆柱。圆台将在今后的中学中认识。
3.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十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②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③组织学生汇报: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我们通过平移和旋转进行变换,知道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这道题中,你又得到哪些启发呢?(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可必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非常简单。)
3.3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3.3.1练十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订正并小结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1。
3.3.2总结:用动态课件2总结本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谈一谈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觉得通过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好处?你有什么收获呢?
5.作业:做一做,画一画
(1)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关键词:学生;多媒体;空间观念
学生在从空间知觉到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空间观念为表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独特处理能力,把抽象枯燥难以想象的图形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等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运用切实达到“形”之有效。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表象
依据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他们能借助这些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逐步理解掌握知识,使无“形”变为有“形”。
链接1: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时候,我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如推玻璃,电梯上、下运行,电风扇,摩天轮……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比画、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他们就能轻松地找到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而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有了一系列这些空间变化的表象后,学生对平移、旋转现象的理解就深刻了。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一旦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表象增加了,那么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也就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理解,这样就能使空间图形的教学显得更有“形” 了。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抽象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
空间图形的概念是对事物形体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正确理解概念是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依据教材内容和教材需要,动静结合,直观展示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反复观察,突出本质内容,能使学生最终理解抽象的概念。
链接2: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自行车、汽车的模型,并提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正方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随着多媒体演示,学生很轻松就得出结论: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能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因为圆形中半径处处相等。接着再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圆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进行对比教学,学生对圆的半径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空间图形概念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观察并抽象出事物的特征,真正把空间图形概念的内涵理解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将空间图形知识的产生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解决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链接3: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经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特殊时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很清楚地看到所拼成的平行四边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就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这一推导过程也为后继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帮助。
由此可见,在学生一定的操作基础上,经由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操作过程,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加快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想象画面,发展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最好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数学图形的“形”,才能为空间观念的顺利发展打开大门。
链接4: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练习设计中我是这样安排的:①至少给你几个面,就能确定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三个面,我顺势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面,再出示另一个面后,很多学生由课件的展示就能想象出长方体了(这说明至少给定两个面就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②给你几根小棒,就能想象出一个长方体。学生回答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从一个顶点衍生出三根小棒,分别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确定出一个长方体了。经过两次猜想,辅以多媒体课件的适时引导,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空间思维上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归纳整理,提高空间观念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不断整理、归纳,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使学生学到的空间图形知识不断地“厚”积“薄”发。这样,学生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会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链接5: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形成下列知识网络结构图(图略)。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右往左看,在探索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往往可以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由此,学生能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使学生明确了必须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整理复习课中,多媒体的集成性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要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图形掌握困难、空间观念薄弱的问题,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图形知识的氛围,发挥多媒体在空间图形教学中呈现出来的独特优势,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空间图形在学生眼中更有“形”。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生数学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出示课件: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
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
师:(用手做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逆时针旋转。)
(出示动画: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师:这次又怎么操作呢?(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边角落里。)(出示动画: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
师:这次谁来玩?(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出示动画: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1.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旋转吧!(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
问: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今天咱们就从与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师:这是什么图案?(风车。)
师: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但对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我却操之过急,没能很好地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验证。为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只在风车旋转完后提出“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化呢”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也只进行了评价却并未验证。特别是“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这一结论,应该让所有学生找出图形中其对应的线段并用三角板来验证。如果有了这种经历与体验,到例4作图时则只是一种知识的应用,学生也会轻车熟路了。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荐的“几何画板”软件,辅助数学教学。这一软件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十分方便,而功能特别强大,因而效果比较明显。那么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应用呢?在此不能逐一而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某些方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几何画板的特点
1.几何画板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即:可以用鼠标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素(点、线、圆),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都保持不变,这样更有利于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变,深入几何的精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
2.几何画板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运用。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因此它只适用于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的内容--例如部分物理、天文问题等。因此,它非常适合于数学老师使用,如果有设计思路的话,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课件速度非常快。
3.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习数学需要数学逻辑经验的支撑,而数学经验是从操作活动中获得。离开人的活动是没有数学、也学不懂数学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几何画板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因此,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部分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入门,要把学生由具体的感性思维,带到空间的抽象思维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在七(上)数学5.2图形的变化这一节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些变化呢?那么用几何画板课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变化。 如点动成线,只要追踪点A到点B 的运动痕迹即可。线动成面,只要追踪线段CD的运动痕迹即可。面动成体只要追踪矩形绕其一边旋转的运动痕迹即可。在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画板制作运动轨迹为曲线和曲面和其它几何体,让学生能形象的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几何画板在初中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代数中,函数的图象,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学过函数的图象后,很难理解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运用几何画板就很容易解决。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时,教师先用几何画板制作好二次函数“y=a(x-h) +k”的课件,设置a、h、k三个参数的值,拖动a、h、k,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变化情况,再拖动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以上各值的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接概括出二次函数图象中: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与参数a的关系;对称轴及图象左右平移与h的关系;图象上下平移与K的关系。
使用几何画板中的平移、旋转、缩放、反射、迭代等变换工具可以变换出各种复杂的几何图案。利用轨迹、动画、隐藏/显示、系列、链接、参数选项等可以形成动感十足的几何动画和色彩斑斓的变色图案。如旋转的五角星,万花筒,动感十足的彩轮,勾股树等都可充分展示数学之美。
目前,各学校的电教化设施不断改进,多媒体设备已普及到班级,网络已深入课堂和家庭生活,学生的家庭用电脑逐渐增多,我相信几何画板会被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掌握,它会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在此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方面领域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对教育行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结构的更新发展,而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必不可少,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教师枯燥单纯的讲解,无法勾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自主性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通过屏幕教学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勾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数学问题由抽象变为具体,化难为易。
有心理学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不持久的、不易分配的,因此,学生上课期间总会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不仅能轻松导入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板书的时间,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课件内容直击学生心灵,激发思维的火花,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
小学是知识的启蒙发展阶段,这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图文音像等内容再现生活情境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想象力一对隐形的翅膀。例如,在进行“认识角”这一课程教学,对于“角的两边开叉距离越大角越大”这一知识点学生无法理解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Flas反复播放角两边开叉程度来展现角的变化,很容易吸引学生去观察、感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知识点。再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体积时,求一个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以其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后所得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学生一定无法具体理解这道题中所得旋转体的立体图形的样子,而黑板的简笔画也很难帮助学生在头脑形成一定表象。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Flas演示图形的旋转轨迹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合理的想象,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最好的表现,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其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在课堂兴奋、愉悦的状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学质量飞速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现代化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手段,我们应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装备,优化我们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数学这门科学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教学更加精彩,更富活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让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这个大平台在新课改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丰富的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达到提供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从网上找了许多图形,并制作成课件,这些图形有的是轴对称的,也有的是非轴对称的。课堂上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说对的课件会播放鼓励的语言,说错了会出示一些提示语。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都乐于主动的去探索,而且通过课件直观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准确掌握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课是否有效,主要看重、难点的处理,这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可以让教学更加灵活,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如,学习“圆形的旋转”的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的知识较难理解。这个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先把三角形拆分开,然后给学生展出了这样一个情景:把一条线段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90°,引导学生总结,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接下来,适当地加大一些难度,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按照顺时针方向要怎么样旋转?”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接下来就是教学的重点“若是三角形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90°要怎么做?”通过刚才的铺垫,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旋转的中心,再通过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一下其他图形的旋转,扩大教学深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牢固,运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以割补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①图形在转化前后有什么变化?②这两种图形有何联系?③长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④试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运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给教学注入活力,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空间想象能力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潜在能力,是学生其它能力的萌芽。例如,我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做好PPT,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课件是出示下图)
〖XC5.TIF;%50%50〗
回答前三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四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避而不答,只有少数学生说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紧紧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我继续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在我创设的这一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欲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1.2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策略
2.1 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和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2 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更加情境化。我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集纳起来,用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制作成网页的形式,按照家庭中的、校园中的、街头中的进行分类,升国旗、开关水龙头、开光驱门、拉抽屉,开冰箱的门、表针的转动、电风扇的扇页、小朋友的滑梯、滚梯、观光梯、电动门、汽车的方向盘……这些承载着数学问题的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下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这些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感知、从而提炼出抽象的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的应用性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让学生先分组自主找出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分组汇报各组找到的方法。课前我在课件中预设了各种学生会找到的方法,然后学生汇报到哪一种我就用课件演示出这种情况,学生从看课件上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长和宽分别用动画演示组合成一条线,求总长度自然就好计算了。
2.3 张开想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人们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接着在课件上演示出孩子们主要存在的摆法,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一目了然。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不同的图形,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2.4 依托网络资源,丰富图形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对各种图形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在三年级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对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平移后位置的描述和画图就不太容易了。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并丰富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在教学将一个物体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画出来时,利用课件动态显示物体平移的过程,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表象,感受平移的现象。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让学生表象增加,知识的理解才能有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空间观念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效果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一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思维的深刻性,就不可能准确地解释图形信息、正确地进行推理、判断;没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就不可能对非图形信息与视觉信息进行灵活的转换与操作,无法想象运动变化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各种解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捷美;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空间观念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发展了形象思维。学生能够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J].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出示问题、丰富转化策略体验的过程,感受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敏捷等品质。
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转化的策略
【教学难点】
灵活选用具体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下面26个字母中,有多少个红色的字母?
26个字母中,数出红色字母,只需要先数出蓝色的5个字母,剩下的就是红色字母了。
其实,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能让问题变得简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碰到困难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
2.脑筋急转弯游戏。
早晨醒来,每个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睁开眼睛
青蛙为什么能跳得比树高?树不会跳
世界上最小的岛是什么?马路上的安全岛
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是平字
偷什么东西不犯法?偷笑
什么蛋打不烂,煮不熟,更不能吃?
考试得的零蛋“0“
二、教学例题,揭示转化
1.师:首先我们做个小游戏,猜一猜,哪个面积大?(课件呈现)
生:左边的大。生:右边的大。生:一般大。
师:同学们猜得结果都不一样,我们请方格图来帮忙吧。(课件呈现)
师:刚才猜左边面积大的请举手,恭喜你们:猜对了。
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借助方格图来比面积。
2.出示例1两个图形
(1)师: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能一眼看出来吗?
(2)师:再用数方格的办法方便吗?
生:不方便。
(3)师:是不方便,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4)有的同学看出来了,有的同学还在思考,老师提示一下,注意观察每个图形中凸出的部分与凹进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变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导学单上试一试
(5)完成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6)讨论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①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平移到图形下方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生:把左边图形上面的半圆往下移,拼成(变成)一个长方形。(师电脑演示:先分割出半圆。怎么移?(学生回答后再演示:向下平移)平移了几格?师:对,把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把这个图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围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右边图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往上移,也拼成(变成)一个长方形。(师电脑演示:先分割出两个半圆)怎么移的?(学生回答后再演示:旋转)
师:对,把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也把这个图形变成了长方形。
③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怎么知道的?
3.师小结:像这样,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简单的图形来比较,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叫做转化
4.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1)有些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
(2)图形转化时可以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
(3)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没有变。
小提示
1.师: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生:能将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
2.师:刚才是用哪些方法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
把图形转化,可以用平移、旋转或者剪拼等方法
3.师:图形在变化(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三、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其实,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早就运用转化这种策略了,只不过当时大家不知道它的名称而已。
接下来,请同学们回顾整理一下:以前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转化的策略?
1.图形面积方面的应用。
回顾有关公式推导过程。(课件演示)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呈现)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师: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过转化的策略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整理回顾,然后师生互动交流。
生举例说明:如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等等。
师:通过我们的回顾和整理,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将未知的问题、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的。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
四、实践应用,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转化策略
师: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用运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
1.巧用转化比周长。(学生上来演示)
着重让学生说说具体的转化过程
在例1中,我们解决了一个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这里是一个与周长有关的问题,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转化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周长不能变)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2.巧用转化写分数。(学生上来演示)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一组题目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可以把三角形割补或把其中的三角形旋转,得出涂色部分占10格,所以分数表示应该是
生①:我将空白部分合在一起,正好是6小格。那么涂色部分就是10小格,所以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咱们来看看空白部分有多少格?(6格),那么涂色部分就有几格?()10格
涂色部分占这幅图的几分之几?
这样思考行吗?
师:这位同学将问题转化为先求空白部分,这想法不错。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②:我将涂色部分分成5块,通过移一移,就能求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了。
师:通过将涂色部分移一移,确实能很快地看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看来,转化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有时,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在转化策略表示面积结果时,要注意可以改变图形形状,但不能改变图形的面积。我们要根据问题,在变中保持不变,要保持问题的结果不会变化。
3.练一练(位置上交流,只交流一种)
明明和东东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
大家先观察思考,直条形组成的图案面积相等吗?想想可以怎样比较,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比较的?
说明:我们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把左边图中有图案的直条形平移,转化成和右边相同的图案;也可以把右边有图案的直条形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这样就可以看出面积是相等的。
4.一块草坪被4条1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用简便的方法解答。
(1)你打算怎样求题中9小块草坪的面积?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2)如果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条小路的面积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3)如果把图中的9小块草坪拼一拼,能拼成一个长、宽各是多少的长方形?
说明:把9小块草坪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中,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平移)
用平移的方法把9小块草坪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样就能直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结果,计算比较简便。
43乘25=1075(平方米)
五、总结:
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其实,在古代,我国的少年就已经善于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了。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聪明的曹冲把称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称石头的重量。这张图片认识吗?司马光砸缸,一般情况下,人落水,我们是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当时的策略是让水离开人,的确是高人一筹啊。
一、选择适合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课题是设计的前提
选择适合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课题,把抽象性的内容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单纯靠教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得来的,而是通过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无疑给学生“做数学”赋予了新的内涵。
例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概念中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做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得吃力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而这里如果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赋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大不相同。一开课就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画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循环小数”。再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归结出循环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学生会把对大自然四季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循环现象产生的神秘奥妙之感,转移到对循环小数的学习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创设课堂环境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重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完成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调动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在数学教学中遇到大量的问题是与运动和变换有关,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以静态的描述加以想象来处理这些知识,很难对某些结论的形成及解题的结果进行形象直观的验证,知识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生动的诱发探索过程。而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形象、更直观、更善于动态描述,从而提高学生感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更好地为诱发思维服务。
例如“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声、文并茂的优势,构建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老师把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用电脑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美好。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真正达到了“化难为易”之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平移与旋转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增强。
三、新颖创意,重点突出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灵魂
创意新颖别致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营造一个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使数学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课件创意性的出发点是为课堂教学的素质功能服务,通过视频的展现让学生领悟概念、定义的含义,概括、深化数学知识,学会鉴赏数学美。当然创意并不意味着追求形式的奇特,而应在思维素材上精雕细刻,创意性应体现在三个有利上。
1.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数学思想的建立和运用。
2.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3.有利于自主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
例如“轴对称图形”是几何图形中的一个基本图形,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显得很抽象,如果不提供一些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形,极易形成认识的误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人为臆造出来的,为此可根据课本提供的实例,构思一系列如何寻找轴对称图形的“组图”供学生观看。
从“组图”中,学生明白了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接受了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道理。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构建能力。
四、体验快乐,化解难点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根本目的
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P18-P2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圆锥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圆锥高的含义。
教学准备:圆柱圆锥的模型、线、三角板和直尺、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圆柱圆锥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师指课件中的课题)
生:圆柱和圆锥。(板书:圆柱 圆锥)
二、认识圆柱
1.初步感知特征
师:咱们先来研究圆柱,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谁来说说你带来的哪些物体形状是圆柱?
生1:一元钱的硬币。
师:是的。
生2:巧克力的盒子。
师: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是圆柱吗?
生齐:是。
生3:茶叶桶。(生举起)
师:是圆柱么?
生齐:是。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是圆柱,请看屏幕,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师随生回答点击课件隐去图片显现圆柱的透视图)
生1:蚊香盒、汽车的车轮。
生2:白色的火箭。
师:火箭的中间部分也是圆柱。
生3:人造卫星。
师:对!这些都是圆柱。咱们将圆柱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师在黑板上画圆柱透视图)
2.进一步探索特征
(1)选定研究角度
师:上学期我们从顶点、棱、面这三个角度研究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今天你打算从哪个角度研究圆柱的特点呢?
生1:我打算从圆柱的面研究圆柱的特点。
生2:我打算从圆柱的棱长去了解它。
(2)介绍研究方法
师:咱们研究特点时要选定角度,这样的研究才不盲目。不过研究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四样法宝,什么?
生齐: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课件出示: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
师:前两个老师就不解释了,量一量,是因为光用眼睛看出特点还不够准确,一定要动手验证!这里的比一比很重要,什么意思呢?请看,(课件出示分类后的图片)这些物体虽然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圆柱,咱们得比较都是圆柱的物体,它们肯定有什么相同之处,所以才都是圆柱。另外咱们还要和不是圆柱体的物体进行比较,找出圆柱与其它形体的区别,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圆柱的特点。
(3)动手研究特点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老师的图片和桌上的材料研究圆柱的特点。
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了圆柱的哪些特点?
生: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形。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
生1:将圆柱放在纸上将下面的圆形画下来,再将圆柱反过来,看看和上面是不是一样。
生2:我是测出直径用计算面积的方法。
生3:直径相同,面积一定相同,只要测直径看是否相同就可以了。
生4:我用线测出了圆柱上下底面的周长,发现是一样的。
生5:我将圆柱放在桌上,发现这两条边(生指着高)和桌面成直角,下面的圆形直直的上去没有变形,所以上下两个圆形相同。
师:圆柱上下两个相同的圆叫圆柱的底面。(师板书:底面)除了这两个面有特点,还有哪些特点?
生:圆柱上下底面一样粗。
师:上下底面是一样粗么?
生齐:是。(师板书:上下一样粗)
师:圆柱还有哪些特点?老师发现大家都将圆柱竖着放,不横着放?这说明圆柱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师:看!(出示一张卡纸)这个平平的面叫平面,(师将其弯曲后)弯曲之后叫什么面?
生齐:曲面。
师:现在呢?(师折叠卡纸)
生:折面。
师:现在还是平面只不过是几个平面?
生齐:两个。
师:圆柱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就是圆柱的侧面。(板书: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1)过渡
师:真不错,大家找到圆柱这么多特征。下面咱们来想象一下,一个圆形如果逐渐有了厚度,会变成什么形状?
生齐:圆柱(是课件演示)
(2)指高
师:刚才老师提到的厚度其实就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究竟在哪?谁来教老师指一指。
生1: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2:从上底面的一个点到下底面的一个点,但要和上下底面垂直。
师:如果从上底面的圆心出发,到哪才是圆柱的高?
生:下底面圆心。
师:看来圆柱的高有……?
生齐:无数条。
(3)高的内涵与变式
师:刚才大家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的高。上下两个底面之间 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师板书:高)
师:生活中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圆柱形的硬币的高就是它的厚度,圆柱形水管的高就是水管的?(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就是水井的?(深)圆柱形压路机的轮子的高也叫轮宽。
(4)量高
师:请将学具中圆柱的高测量出来。(生测量)高是多少厘米?
生:3厘米
生:29毫米
师:测量中存在一点误差是正常的。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将零刻度和底对齐。
师:是这个意思吗?(课件演示)如果将圆柱固定在桌上怎样量它的高呢?
生尝试
生:将三角尺的零刻度对着桌面,就可以量出来。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
4.旋转深化认识
师:下面咱们接着想象,这是一个长方形,以长为轴旋转一圈,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齐:圆柱。(师课件演示)
师:长方形和旋转后形成的圆柱有怎样的联系?再仔细观察一遍。(师再次演示)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知道圆柱上下底面完全相同,现在通过旋转你能再次证明圆柱上下底面完全相同吗?
生: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半径,上下两条宽一样,所以上下两个圆的半径也是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圆柱和长方形还有哪些联系呢?请看长方形的A点绕轴旋转形成了圆柱的……?
生:周长。
师:准确的说是圆的边线。长方形的宽绕轴旋转形成了圆柱的……?
生:上下底面。
师:那圆柱的侧面是由那条边旋转形成的?
生:AB。(师演示)
师:点旋转形成了线,线旋转形成了面,面和面围成了体。看来旋转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圆柱。
三、认识圆锥
过渡:如果圆柱的上底面逐渐缩小,缩成一个点,会变成什么形状?
生齐:圆锥。
1.初步感知圆锥
师:跟老师说说你带来的哪些物体是圆锥?
生1:铅垂。
生2:陀螺的下面是圆锥。
师:生活中的圆锥还有很多,请看!(课件出示)铅垂是圆锥,漏斗是近似的圆锥,圣诞帽是圆锥。将圆锥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师画圆锥)
2.进一步探索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摸、量、比还有旋转认识了圆柱。那圆锥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选定角度,研究圆锥的特点。
生活动后汇报
生: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
生:我不同意,圆锥这个面不是三角形,是一个曲面,只不过从正面看是三角形。
生:我发现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师:这条高在哪儿?
生:从顶点到底面。
生:不对,应该到底面的垂线段才是高。
生: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高。
师: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线段恰好和底面垂直。刚才后面两位同学说的都是正确的。刚才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板书:底面)和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圆锥只有一条高,是从顶点到圆锥的底面圆心。(板书:顶点 高)
师:有谁是利用旋转的方法来研究圆锥的?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图形绕着那条边旋转会形成圆锥?
生:直角三角形绕着直角边旋转一圈。(师课件演示)
师:现在能说说三角形与圆锥的联系吗?
生1:三角形竖着的直角边是圆锥的高。
生2:三角形横着的直角边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生3: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形成圆锥的侧面。
生4:B点旋转形成底面边线。
师:下面请大家量出圆锥的高。
生:3厘米。(生测量后汇报)
师:大家都是这样量的吗?(师课件演示)这里的直尺注意要和三角尺垂直。
师:圆锥的高不是在里面吗?为什么在外面也能量出它的高呢?
生1:因为直尺和桌面的长可以看作两条平行线,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生2:因为这样就构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长是相等的。
四、巩固提升
1.练一练
师:上面哪些的物体形状是圆柱?
生:2、7、8
师:1为什么不是圆柱?
生:因为1上下两个底面不相同,而且上下不一样粗细。
师:5为什么不是?
生:上下底面不是圆形,侧面也不是曲面。
师:6为什么也不是?
生:上下不一样粗细,中间鼓起来了。
师:圆锥的物体有哪些?
生:3、9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后汇报
3.深化延伸
师:两个宽相同长不同的长方形,绕着各自的长旋转,得到的圆柱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什么不同?
生:高不同。
师:但这两个圆柱的什么又是相同的?
生:底面(师课件演示)
师:那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两个圆柱完全相同吗?
生齐:相同
师:一不小心就掉到老师的陷阱里了。有不同意见吗?
生:不一定,因为一个长方形可能绕长旋转,另一个可能绕宽旋转。(师课件演示)
师:那这样旋转后形成的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的高不同,底面也不同。
师:绕着不同的边去旋转,得到的圆柱相差还是很大的。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了圆柱和圆锥,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生1: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2: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圆柱没有顶点。
生3: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
师:有那些相同的特点呢?
生1:都有底面、都有侧面、侧面都是曲面。
生2:都有高。
生3:都有一个圆形底面。
师:今天咱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直圆锥,听到这儿大家会不会有个疑问?圆柱和圆锥是不是还有别的类别?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了解了解。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
思考:做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
1、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轴对称》。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页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图形变化所创造出来的美好事物,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轴对称的美,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做一做
课件教材第三页上面的图片
这一环节我设计三个问题: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自己动手会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你还见过那些轴对称图形?
(2)数一数
课件出示例1:
1、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图中的松树有什么特征?
3、那么两个小草图案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感知一个小草图案沿虚线现所在的直线折叠之后与另一个小草图案完全重合。
4、这时我出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感受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
5、接着我又让学生分别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中的各个对应点,(点A与点A'、点B与点B',点C与点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数方格发现,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点B与点B',点C与点C'分别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性质:两个对称点都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画一画
课件出示例2
让学生自己画出房子的另一半,之后小组讨论,汇报:
怎样画得又好又快?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画的方法:
1、定 确定关键的对应点。
2、数 数一数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找 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这些点的对称点。
4、连 按照所给图形的形状,连接个对应点。
这样就能又好又快得画出房子的另一半。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做游戏
学生自由组合,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2、设计轴对称图形。
学生自己设计一副轴对称图形。
(四)欣赏图形,提升认识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