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隔代教育的建议

隔代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3-06-05 10:1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隔代教育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隔代教育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隔代教养 幼儿 个性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教养形式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改变,表现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呈现增加趋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大多数农村幼儿成为留守儿童,主要采用隔代教养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本文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幼儿个性发展的建议

一、隔代教养与幼儿个性概述

1.隔代教养的含义

隔代教养,通常是指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国家之一。在国外,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中孩子很小就会进入幼儿园、托儿所,一直到小学、初中最后大学毕业,孩子成长中没有隔代教养问题。

2.幼儿个性发展的概念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

二、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

隔代教养有其自身的优势,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优势,他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爱。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幼儿的意愿能够被祖辈家长耐心地倾听,内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在心境上也就比较平和,有利于幼儿稳定情绪的形成。

(2)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祖辈们由于已经脱离了以前的那种社会环境,心态比较平和。

老年人有着孩子似的心理,比较喜欢小孩子,不像那些年轻的父母那样情绪冲动。他们愿意用自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耐心的照顾他们,听他们的叙述,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

祖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更多的传统中华美德,不但可以让幼儿接受文化熏陶,而且可以传承这些美德。祖辈对幼儿的爱是没人可以去代替的,可以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利于幼儿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安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让父母全心全意地去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2.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1)过分溺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隔代溺爱源于祖辈们的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年轻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有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造成了祖辈心理上的一种愧疚感,为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孙辈们的要求来减少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另外当孩子犯了错误,也因为对孩子的疼爱一味地去宽容,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导致幼儿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所有人为自己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过分迁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隔代家庭对待孙辈一般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对孩子一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并且由于祖辈对孩子过分迁就,幼儿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无法从老人那里的到满足,情绪变化快,导致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3)隔代教养影响幼儿学习接受能力的发展

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祖辈大多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更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社会需什么样的人才,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隔代教养 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能带孩子一起外出,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上一辈来照料。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42.8%的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6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没能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照料,老一辈人的隔代教养质量便为更加重要。这一教养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带给孩子身心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 隔代教养对3-6岁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祖辈认为对孩子说的再多他也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对于幼儿的表现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么溺爱要么打骂。孩子不听话时多采用哄骗、吓唬、打骂等方式进行管教,未能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加上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文化落后,对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这些祖辈对孙辈的要求和期望普遍偏低,认为只要健康长大、明白事理就好,而对于陪孩子一起玩和读书、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祖辈是无法做到的。

隔代教养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常见疾病,影响其健康成长。幼儿吃饭时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由于“隔辈亲”思想的影响,祖辈不勉强孩子,易造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据调查,87%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看着电视或玩游戏、玩玩具,73%的幼儿在吃饭时都要祖辈喂食,有的甚至需要祖辈追着喂。

幼儿生活习惯差,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两个样。在幼儿园,孩子都可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回到家后不会顾及这些,往往自己玩或是结伴在地上摸来摸去、捡地上扔的垃圾当玩具,这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礼貌行为欠缺。观察发现,留守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向他人问好,但自行问好的不多;和祖辈到他人家里去,随意翻东西、上沙发的事儿有发生。他们对于祖辈的呵斥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见其礼貌习惯有待养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祖辈们往往怕孩子生病或是有安全问题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加上自身年纪大,于是对孩子严加看管,希望孩子一直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的活动范围狭小、与人接触少,进而导致其语言、反应、交往能力不如普通孩子。

造成亲子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的父母缺少接触,父母的电话联系也很少与孩子直接交流,父母的叮嘱停留在“叫妈妈”“叫爸爸”“在家听奶奶话”上面,没有深度的交流与了解。在调查中,越是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的,与孩子交流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越少,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听到提及父母,他们的变现很茫然。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孩子,多是不回答或是说“不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即使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会感到陌生,这不利于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 解决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政府方面。首先,经济条件是导致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农村产业,缩小城乡的差距,切实地为年轻父母提供可以工作的岗位,促进农民工返乡务工,使其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减轻祖辈的教养负担并承担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次,加大政策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经济投入,并鼓励督促民办幼儿园,促使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幼儿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弥补因隔代教养而产生的众多问题。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外出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可以流入并接受的相应的教育、享有医保和其他的公共条件。

社会方面。首先,鼓励针对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进行研究和社会讨论,发现隔代教养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的对策,提高教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设立教养咨询站,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播、讲座等多媒体等方法,经常性地对幼儿的祖辈进行教育讲解和方法指导,提高祖辈的教养态度和规范的教养方法,充分发挥祖辈在教养中的优势。再次,鼓励社会的爱心资助和教育帮扶。农村村委社区可统计隔代教养下留守幼儿数量,与幼儿园老师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对幼儿的教养进行有效帮扶。

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强化自身的教养责任。年轻的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照顾,多抽空陪孩子。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父母亲自陪着孩子健康成长本身就是就是莫大的财富。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参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家庭负责。其次,父母与祖辈多进行沟通。要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设想和祖辈们进行交流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外出打工,也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最后,家庭教育中要互相配合,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同时,祖辈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祖辈们要还给自己定好位,在教育孩子中既不能缺席,也不可越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4]段飞燕.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第3篇

关键词:隔代抚养;现状;成因;研究方法;利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3-02

一、隔代抚养的现状

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 由祖辈抚养教育,而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有总数的一半[1]。城市是这样的,农村亦如此。现在,农村青壮年男女大多外出打工,小孩则交给老人照管。据估计,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2]。

最近二十年间,在美国,有5%――10%的18岁以下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3]。调查表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在国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4]。

二、隔代抚养的成因

国内学者李赐平认为,祖辈们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将对孙辈的抚养,看作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城市中祖辈退休后大多数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是有能力抚养第三代的,与孙辈一起生活也可以使祖辈排解退休后的心里空虚,重寻自己的价值[5]。郑日金认为,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年轻的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无暇照料孩子。同时,城乡家庭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加,也促使隔代抚养方式的生成[6]。此外我国台湾一些学者梁雅舒(2003)、翁福元(2000)、陈丽欣、林志忠等(2000)发现,祖父母承担亲职角色是因为孙子女的父母离婚、丧偶、受遗弃、滥用药物、情绪或精神异常、得爱滋病、戒毒、入狱服刑等等,使其无法抚养自己的子女,祖父母则被选择来替代父母照顾孙子女的工作[7]。

国内隔代抚养的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农村和城市隔代抚养的成因不同,但在分析成因时,基本上都是针对城市隔代抚养在进行分析,并且目前探讨隔代抚养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文化与父辈家长外出等问题上。台湾学者和国外学者有关隔代抚养形成的成因分析大体相同,因而成因归纳上不够全面。

国外学者认为形成隔代抚养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8]。Anltranan Bee(2001)就指出隔代抚养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包括儿童父辈家长离开家庭外出务工、无承担儿童抚养的经济能力等,这些原因就使得祖辈家长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形下,承担起照顾儿童的责任。

三、隔代抚养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隔代抚养的研究以描述为主,而调查、访谈和座谈等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受当事人主观情绪等状态的影响,所以结果的信度效度不高偶尔有问卷调查,缺乏方法综合。

国外主要采用祖父母的自我报告法、对祖父母的电话访问、半结构化的访谈和深度访谈以及对联邦政府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很少有对这些祖辈家长的生活及其抚养孙子女的现状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种抚养对孙子女发展的影响,研究大多采用量表等,结果以数据的形式出现,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论较国内客观可靠一些。

四、隔代抚养的利弊

1、隔代抚养的益处。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黄海波教授就曾指出,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抚养方式下的孩子。沈卫华(2001)认为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而祖辈家长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李赐平指出,隔代教育还使年轻父母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梅鹂欢(2004)认为,隔代教育一方面能够减轻父辈家长的负担"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另一方面祖辈家长能成为孙辈与父辈家长的沟通桥梁,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可以并驾齐驱。

2、隔代抚养的弊端。李洪曾认为许多祖辈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导致隔代抚养质量下降。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隔代抚养不利于儿童成长,极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老化,缺乏活力,不善与人交际等;另外,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李炎(2003)、刘沛洲(2004)调查表明 ”隔代教育”下的儿童,难以接受批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等。孙宏艳(2002)强调隔代教育会导致“亲子隔阂”,影响“亲子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隔代抚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Golbert-Glen等人(1998)则指出隔代抚养的儿童易有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也较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问题。Kleiner, Hertzog与Targ(1999)认为隔代抚养的女孩易有情感与情绪的问题,隔代抚养中男孩最易有行为失序的问题,隔代抚养儿童较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Child Behavior Checklist,Dubowitz及同事发现,有26%隔代抚养儿童有着行为问题,较一般儿童高出10%之多。

国外在探讨隔代抚养弊端时,多从儿童出发,研究隔代抚养儿童身上表现出的问题,通过问题反映出弊端;而国内研究隔代抚养弊端时,从祖辈出发,研究祖辈身上具有的特点,着重分析祖辈对孙辈的因果影响,通过影响讨论弊端。

第4篇

关键词:隔代 教育 利弊 对策

1、引言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史瑾.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网.

第5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个性发展;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另一种即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即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1]隔代教育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幼儿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在祖父母家里生活,生活学习完全由祖父母照顾。另一种情形是幼儿跟父母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照顾子女,而让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即不完全隔代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后一种情形。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含义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2]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一)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某小区一名昵称叫“宝宝”的三周岁女童。小区孩子的父母或双方或单方都在某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于是孩子的祖父辈来此照顾家中尚未入小学的孩童。宝宝的父母周一至周五早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下午六点回家,一整天的时间,宝宝都跟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小区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外婆今年58岁,小学文化水平。

(二)亲情之惑

1.“狼爸虎妈”遇上“慈祥外婆”。宝宝今年三周岁,十分任性。吃饭时,必须看电视,否则就拒绝吃饭,甚至发脾气。外婆为了哄孩子吃饭,便端着饭从餐厅到客厅去吃。宝宝的父母为了训练孩子坐在餐桌前吃饭,自己动手拿筷子吃饭的能力,一开始并不同意将饭端到客厅。为此,跟孩子的外婆进行了沟通,跟外婆讲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结果每每是自己妥协。“孩子不吃饭,要饿死她吗?”;“不就是看个电视吗,有孩子吃饭重要吗?把孩子饿出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孩子哭闹不吃饭,你们看不见吗!”;“你们吃你们的,又不让你们喂(孩子)!”……外婆总有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碍于外婆的尊严,也碍于心疼孩子,并不敢跟外婆太过争辩。有时,孩子满屋子跑,外婆就端着碗跟着一口口的喂,宝宝的父母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却无计可施。

宝宝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观念。坚信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特别严格。比如,不能破坏东西,饭钱便后必须洗手,不能没有礼貌,不能太晚睡觉……可是宝宝因为有外婆在身边护着,宠着,根本不能完成父母的要求。以睡觉为例,宝宝如果睡了午觉,晚上入睡就比较困难,有时到午夜还炯炯有神,父母因为明天要上班,也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会将宝宝放到床上给她讲故事,希望能哄其入睡。可是宝宝对故事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必须要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厨具等平常玩的玩具,并要坐在平时玩的地方玩(家里有一小块地方,放的全是她的玩具,她平常就在此玩耍)。父母当然不同意,一开始还各种好言相劝,劝到最后,宝宝的父亲是个急脾气,就直接上手打孩子。此时,外婆并不会直接出手相救,而是到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扬言要回老家,“你们这么能,你们就自己看(孩子)好了,打死了更好,就不用看了,我回老家了,以后你们也别回老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了。外婆有时周末会回老家,宝宝一定要跟随,实在不行,没外婆的两天,就表现的特别好,判若俩人,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再犯错没有人护着。宝宝的父母也想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那里的老师最起码比外婆专业,懂得育儿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太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受委屈。前几天,宝宝进行体检,为入园做准备,视力检查低于正常值。晚饭时,宝宝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父亲担心视力再下降,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把电视、机顶盒的电源、连接线统统拔了出来,遥控器也藏了起来。为此宝宝连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到饭点就哭闹,外婆虽然心疼,但出于担心孩子的视力,并没有再把电视连接好。后来,宝宝竟把看电视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于是,困扰了宝宝家半年多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2.看书还是玩泥巴――这是个问题!父母上班时,宝宝一整天就跟外婆待在一起。外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教导宝宝看故事书,图画书等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解闷,外婆会带宝宝下楼玩耍。一帮看孩子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小女孩们喜欢玩过家家,每人都有一套玩具炊具,用来挖花园里的泥巴。外婆(奶奶)们只会口头警告孩子们说土里有“大虫虫”,可是并不会制止孩子玩泥巴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宝宝的父母并不知情,一个周末的下午,宝宝要下楼玩泥巴,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也是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并不同意下楼,一阵哭闹后,父母妥协。晚饭后,父母跟外婆沟通,告诉外婆泥土里细菌多,不卫生。外婆显然都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高兴,这些道理都可以放下。“她(指宝宝)再玩,你就把她领回家!”“把她领回家,发邪(山东方言,指孩子哭闹)怎么办!”“发邪就让她发,哭一会就好了,土里那么多细菌,得了皮肤病就晚了”“哪来那么多皮肤病,你小时候我下地干活,就把你扔在泥地里,你也没得病。玩完土,回来用香皂洗洗就行了!”说完,回到自己的房间,母女不太融洽的对话也戛然而止。宝宝一开始还只是在楼下玩泥巴,后来发现阳台的花盆里也有泥土,于是回到家,在阳台上接着玩,用她的那些玩具炊具做着一盘盘的“食物”。阳台上,客厅里,甚至卧室到处都有泥土。父母生气,打也打了,用其他东西诱惑也诱惑了,可是宝宝依旧喜欢玩泥土。或许,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结束调研的前俩天,宝宝已经不玩泥巴了,而是拿着一个坏掉的耳机,把耳机插头当成注射针头,到处给家里的那些布玩偶打针,当然外婆也成了“病人”。

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宝宝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是她唯一会的儿歌;事实上,这是外婆唯一会唱的儿歌(也只会唱前半段),也是教给宝宝唯一的一首儿歌。宝宝家里有很多会唱歌的故事机、玩具,宝宝妈妈也在晚饭后,尽量陪她看书,教儿歌。但是,往往是晚上教一两句,经过一天的时间,第二天晚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唱,基本就忘光了。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这些儿歌自己也不会,就不能在一整天的时间再教导宝宝,失去了强化的作用。不仅如此,学诗歌也比较困难,一首诗,往往只能背诵前一两句。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上,外婆有很多时间,但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电视机拔掉之前(本人离开之前,宝宝家的电视也没有再打开过),中午吃过午饭,祖孙二人会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宝宝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机里学到的。宝宝的父母,在晚饭后,会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或学儿歌,但出于孩子的耐心,也因为上班劳累,十几分钟之后便放弃。

在语言的习得问题上,也存在问题。宝宝父母在家都是讲普通话,但宝宝却说着一口日照(山东另一地级市)方言,显然,是跟外婆学的,外婆是日照人,不会讲普通话。而小区里的孩子大都存在这种情况,操着各地的方言。虽然讲方言并不会影响在家的日常生活,但父母比较担心宝宝这口“纯正的”日照方言会影响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及普通话的习得。比如说,“喝(hē)水”,日照方言说成“喝(hā)水”;“别碰(pèng)我”,说成“别碰(guāi)我”……像这种词汇,假设幼儿园老师不能理解的话,和宝宝交流就存在困难。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问宝宝“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回答“最喜欢姥姥。”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宝宝从未喝过一滴母乳。宝宝是外婆用奶瓶喂养长大的,跟外婆感情深厚。宝宝妈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外婆因为老家有事,回去两天,以前都是外婆负责冲泡奶粉,然后喂给宝宝喝。外婆回家后,妈妈接过任务,但宝宝却死活不张口,也不哭闹,就这样饿了两天,直到外婆回来,一下哭了出来。相较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获得父母陪伴时间更少,获得父母的直接关爱也少许多,但祖父母弥补了这个空缺,甚至给与其比父母更浓烈的爱,跟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特别是完全隔代教育的孩子,明显与自己的祖父母更亲。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孩子们独立性,受挫能力变得较差,自私,任性,懒惰等坏习惯也难以纠正。

三、总结建议

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自愿或被迫地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3]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到隔代教育利弊的同时,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有以下建议:

1.寻求教育的合力。老一辈和年轻父母,由于成长生活的年代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观念不同,两代人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互相看到对方教育方式中的闪光点,寻求教育的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

2.年轻父母多学习育儿知识。年老一代由于年纪和文化水平以及生活圈子狭窄的关系,几乎接触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虽然经验丰富,但育儿方式陈旧。此时,年轻父母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并父母交流,使其能与时俱进,改善老旧不合理的育儿观念。

3.年轻父母多陪伴孩子。再好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工作,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

4.祖父母掌握爱的尺度。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的适度。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即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没有能力面对社会。[4](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2] 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3).

第6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祖父母家委会;校本新培训;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6-2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父母的增多,他们的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基本是由祖父母来做。慢慢地,祖父母家长的队伍庞大起来了。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需要孩子父母配合的地方,父母做得不是很到位,祖父母却配合得很好,比如准备各种学习文具、带课外读物等细节配合,比如参加学校各项重大活动,很多父母经常忙得忘记,但祖父母却把它当一回事去认认真真地去做,因为他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多,他们都很较真,他们对孩子有无尽的慈爱。但在“爱”的度的把握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他们常常越俎代庖,对孩子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造成孩子自私、任性、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优秀家长营造优秀家庭,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只有孩子与家长双管齐下合作,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家庭教育,家庭内部步调一致,才能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所以用好“隔代教育”的资源,形成新型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发挥他们在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合力,对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新模式隔代不隔情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比例接近100%。为提高家长整体素质,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家校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家长学校中有聘请名师为家长做咨询指导、理论指导,有聘请退休教师、优秀家长做经验推广、宣传培训,有学校领导做学校规划介绍、课题实验等,举办家长学校后,理智型的家长多了,打骂孩子的家长少了;理解学校和老师的家长多了,对学校、老师苛刻的家长少了……家长学校还从学校办到社区,促进了家庭和谐和社区文明,在家校合作、社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和便捷,比如传统的上门家访、电话联系,到现在家校路路通、EMAIL、QQ等教育信息化方式,都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还能通过学校网站或班级博客了解学校以及班级近期的主要活动,可谓快速而又便捷。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孩子成长中遭遇了很多新问题,特别突出的是年轻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压力增大,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父母身上,在学校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5%的家庭中“隔代教育”成为现代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教育生活。学校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说是机遇,我们发现,现在的家庭多数是“421”式,也就是4位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2位父母+1个孩子构成,因此,孩子显得特别珍贵,一切为了孩子,祖父母什么都愿意做;另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品德,这是年轻父母身上所缺乏的。但挑战的是,正因为是特别珍贵的孩子,他们常常溺爱有加,在教育问题上缺乏一个“度”,导致孩子性格怪癖,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等等,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好祖父母的教育作用,在家长学校模式基础上,学校成立祖父母学校和祖父母家委会,吸引祖父母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强化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校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在校园内,我们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镜头:白发老人们兴致勃勃地相聚到学校,参加学校首届祖父母家委会、祖父母学校成立大会暨祖父母培训活动。有的带着老花镜进行着认真的记录,有的在拍照摄影,有的在凝神倾听……反馈表上工工整整写着自己最大的收获。真是隔代不隔情,祖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他们觉得能为子孙们做点事非常有意义,他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资源是丰富而多彩的,构建这种家校合作新型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推进家校合作建设和发展。

二、提供新职能发挥“老”作用

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自发性组织,连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纽带,在开放办学的今天,它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推进学校与祖父母家委会的合作与建设,释放家校合力?这就要形成模板和制度,即制定较完善的祖父母家委会章程,以制度促规范。祖父母家委会作为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学校应为祖父母提供新职能,明确家委会的权利与责任。祖父母应依托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与学校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填补学校管理空白,家校亲密合作,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

职能一:参与学校基础性管理

基础性管理包括学校的安全管理、日常管理、后勤管理等,比如可以邀请祖父母参与家长志愿团,协助做好上下学的护学管理。在校门口放学队伍中,在有点拥堵的人群中,祖父母带着红臂章,穿着黄马甲,精神矍铄地指挥着放学接领的家长,目光温暖地护送着每一个学生的身影,在他们的引领下,接送的队伍逐渐有序起来。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成为校园门口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

职能二:参与学校深层性管理

在这些祖父母中不乏是经验丰富的教授、有个性特长的家长,他们可以走进学校大讲堂现身说法,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文化内涵、他们的独到观点深深激励学校老师、年轻家长的激情,成为家校合作一个对接的通道;作为家长,他们有切身的体会,他们更能听到家长们对学校工作、教师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并通过家委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协助学校妥善解决各类家校矛盾;他们通过参与学校行政会议,深入了解学校的各项办学方针和政策,在家长中进行必要的宣传和解释,引导和带领家长了解、执行学校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祖父母也经常出现在学校各类大型活动、家长培训等工作服务的现场,学校的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趣味运动会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学校的宣传栏、图书馆都有他们的精心制作。老有“老”为,他们实实在在为家校合作发挥新的生命活力。

三、校本新培训合力谋双赢

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家校合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我们也看到很多祖父母对待孩子,做得更多的可能是“补偿”工作。在他们做父母时生活条件可能不是很好,因此对子女或许有愧疚感,所以到了第三代的时候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感,于是就拼命地弥补在第三代身上,让他们的无限爱心变成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我中心严重、不懂感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生存能力低、学习能力不足等负面影响,这个关爱就缺乏一个“度”;另外有些祖父母知识层次较低,观念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成立祖父母家长学校,建立祖父母培训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校培训,让他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行为得到控制,并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这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优秀祖父母培训祖父母、聘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培训等已经形成制度,尽量让“隔代教育”科学化、校本化,帮助祖父母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家长,释放他们在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合力,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品牌。

祖父母家委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家校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发挥祖父母优势的同时,通过祖父母家长学校的培训,利用各种渠道让祖父母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让他们更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从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度、认同度、支持度逐步提升,更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而在此过程中自身素养层次得到提高,以一种更新的理念、更务实的精神参与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达到一种双赢。

“隔代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主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虽然祖父母可以做好协助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年轻父母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教育孩子的责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作为学校如何顺应新形势,审视新问题,在家校合作上打开新思路,寻找到新的着力点,敞开胸怀,与家庭、社会三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形成和释放强大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是学校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体现。打好“隔代教育”地基,建好“家庭教育”底楼,才能造好“学校教育”的高楼,形成“中国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1、隔代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人们常说“隔代亲”,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的缺乏正确的引导。现在农村大多数是2个孩子,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隔代家长把对家庭、对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在孙辈身上,对孩子充满柔情蜜意,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小宝贝”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一味地顺从迁就,百般溺爱,缺乏严格的管束和正确的引导,甚至当孩子有过失时,认为他们小,不懂事,无原则地纵容姑息,包庇护短等。现在家长们并不意识到这种娇惯溺爱却使孩子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无所顾忌、自私自利、胆大妄为等不健康人格特征。

2、“留守”学生成为学校教师的心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在学校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些调皮的学生利用这个空当,在校欺骗老师,在家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有的甚至在学校、在班上出现拿别人的东西、偷同学的零用钱、闹事等等,违反学校纪律的事常有,使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3、“留守”学生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留守”学生在校有教师的监管,放学后就“解放了”,有的进网络游戏厅玩游戏,有的到同学家玩耍等,这些儿童缺乏家庭的严格教育和亲情关怀,有的甚至受到邻里的讨厌,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鬼混,有的到学校闹事,欺压、抢劫学生。这些“留守”学生抓起来又达到不处罚年龄,不能进行处罚,只有从教育出发,他能接受教育吗?这使农村社会治安成为头痛的难题。

4、是学习成绩不稳定。大多数“留守”学生是比较聪明的,学习成绩也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农村由于农活的繁忙没有严格的监管,任其自由,使这些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据调查某校四年级(二),有“留守”学生1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2%,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有56%的没有完成,并且很马虎;从成绩方面看,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有68%出现下降趋势。这些“留守”学生中,55%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上中等以下水平,有3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学生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是目前教师们感到困扰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作好城市规划,在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建立社会监管体制,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办理好子女就近入学的需要,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使农村“留守”学生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2、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代监管人要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家长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从小树立“知识改革命运”的观念。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亲情电话”,随时让孩子与父母联系,也可以让家长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3、加强农村寄宿设施的投入,有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为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寄宿制度学校的建设。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接受监管,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效地得到发挥。

第8篇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Bing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family education, you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social experience, the liberation of young parents, to ease the pressure forces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social security. However, due to the impact of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bits, etc.,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section grandparents are still some gaps in terms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for our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help children improve social skills in a goo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夫妇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把自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祖辈成为孙辈抚养和教育的隔代教育者,这就是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①2002年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②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也在逐渐转型,促进了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年轻夫妻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要投入工作中不断充电,另一方面还要经营好家庭。在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抚养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带,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多。而在一些农村,中青年人常年在外忙于赚钱,照顾子女的重任自然落在祖辈身上。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存与发展环境,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幼儿以后的成长和发展。0~6岁是幼儿个人品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验社会生活。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年龄和教育环境的差异,视野和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可能会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当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究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幼儿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1.1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习惯

隔代教育中由于很多祖辈疼爱孩子,容易溺爱和迁就小孩。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祖孙几代都只有一个孩子,老年人更是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每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犯了错误老人也不能及时纠正,还会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吃的方面会将所有好吃的都让给孩子,包办孩子的所有事务,帮孩子穿衣服和整理玩具,甚至喂饭给孩子吃,担心孩子摔跤抱着孩子上下楼梯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四肢发育迟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祖辈的精心呵护和无限度溺爱下,孩子在交往中也不会为他人着想,不会主动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

1.2 语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六岁以前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隔代教育中由于一些祖辈的语言不同和对幼儿的语言刺激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语言的发展。例如,大多数农村通用的是当地方言,很多孩子出生时就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幼儿期接触的就是当地方言,一些祖辈由于自身语言能力薄弱,只能用方言和孩子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接受的交流平台和语言刺激不足,容易导致语言发展迟缓。幼儿教师在与这些孩子谈话时,很容易发现这些幼儿的语言发展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影响孩子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

1.3 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隔代教育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影响以后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一些祖辈年龄较大,可能表现出脾气暴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孩子在和祖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自卑、厌学和人际交往恐惧等,有些甚至会有轻微的心理障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祖辈长期的包办代替下,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也缺少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更不会养成爱劳动、懂谦让的品质。同时,隔代教育会导致“亲子隔阂”,影响“亲子关系”。③隔代教育中很多老人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会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1.4 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

一些祖辈在教育孩子时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老人全方位的呵护下,孩子没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法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对家人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解决,也不知道如何向他人求助,容易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愤怒和不满情绪,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2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2.1 父母应加强亲子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特别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④父母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应加强亲子教育,平时多抽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隔代教育的幼儿普遍缺乏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或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言传身教,教幼儿礼貌待人并掌握礼貌用语。例如,在每天入园时对他们说一声“早上好!”让孩子做出同样的回应,引导他们向同伴问好,和老师说再见。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主动与人交往的方法,在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引导孩子与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同时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利用故事或小朋友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向他们介绍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谦让和道歉,遇到问题学会向老师、家长询问。父母引导性的语言和对孩子正确做法的鼓励,都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孩子通过模仿、实践能更加灵活地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

2.2 祖辈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 祖辈应当更新观念。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平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一些幼儿园的“家长园地”中也增设了“爷爷奶奶的秘籍”专栏,提供一些新颖的、通俗易懂的育儿小常识,供祖辈参考,让他们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祖辈应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寻找孩子和同龄小朋友的差距,思考正确的教育方法。祖辈们也可以向老师反映生活教育中的疑点或意见建议,让教师帮助解答,主动与老师交流,探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2.3 父母应加强与祖辈的交流沟通,扬长避短实施教育

父母要加强与祖辈的交流沟通,两代家长共同努力,扬长避短实施教育。父辈与祖辈平时都应该多为孩子考虑,尽可能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例如一个四岁半孩子在家吃饭很慢,祖辈疼爱孩子自然地喂饭给他吃,这时孩子的父母看到已经四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坚决地让孩子自己吃,导致孩子撒娇哭闹,祖辈会急忙庇护孩子。这种情境下,两代人的教育方式都不对,父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而祖辈又过于溺爱迁就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两代人都没有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没有很好地沟通,在教育幼儿问题上缺乏一致性。因此隔代教育中父辈与祖辈应当共同努力,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4 加强学校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多了解隔代教育幼儿的需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鼓励、欣赏的眼光对待幼儿的点滴进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的正确引导,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朋友的身份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谈话,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也要帮助隔代教育的两代家长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了解隔代教育中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等。平时通过当面交流、网络沟通、家访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父母掌握更好、更新的教育方法。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祖辈沟通,多邀请祖辈来幼儿园了解孩子的情况;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孩子在祖辈的监督下完成,增强祖辈和孩子的互动,改变祖辈溺爱孩子的思想。

隔代教育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父母和祖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巧,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隔代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 李赐平.当前隔代 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37-139.

②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6(11):25-27.

③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21):20-21.

第9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发展原因,选择把孩子留给家里年老的父母看管照看。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十分普遍,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隔代教育”,而这些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有了一个新称号“隔代家长”。

 

家园联系是保证幼儿能够全方位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而在家园配合的问题上,许多老师认为和隔代家长打交道非常困难,隔代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他们对孙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甚至事事代劳,处处迁就,根本容不得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有任何的在他们眼中看来过分的要求。这样,幼儿园老师就面临着和隔代家长的沟通问题,特别是需要对幼儿生活细节照顾得较多的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幼儿园小班教师访谈案例

 

1、某幼儿园A老师访谈内容:

 

我:A老师您好,据我了解您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小班教师,您平日跟爷爷奶奶这样的隔代家长接触多吗?那您平日里跟他们做家长工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A老师:现在年轻父母都忙着挣钱,基本每天都是爷爷奶奶来幼儿园接送孩子,坦白讲跟他们沟通确实比跟年轻父母沟通要困难一些,因为他们可能不太会听得进去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我们老师给出的意见。

 

我:那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A老师:幼儿园的孩子都要在幼儿园吃三餐两点,早餐又尤其重要,我们都鼓励孩子们按时来上幼儿园吃早餐,不要迟到。可是东东就是每天都要迟到,每天全班的孩子都等着东东一个人慢慢吃完早餐再出去活动,这对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整个在园状态都不好,可是我已经跟他奶奶委婉地说过很多次明天要早点来哟,他奶奶每次都说好好好,一定不迟到,可是第二天依旧迟到。

 

我:那怎么办呢?

 

A老师:有一天早上东东奶奶送完东东,我在教室门外单独和她聊了一会,我说:“东东奶奶,您每天送东东上下幼儿园挺辛苦,您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想让孩子多睡一会,您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但是奶奶您看,每天东东最后一个来,别的小朋友都在玩玩具了,他还在吃饭,他为了赶上别人的节奏,吃得很快,这样对孩子身体也不好,等他吃完饭就到了我们出去做早操的时间了,您想孩子刚吃饱就运动,肯定不行啊,但是不让他出去活动,他的心理上又难以接受。奶奶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孩子睡不够,我们中午都有2——2.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这样东东奶奶一听,第二天开始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2、某幼儿园B老师访谈内容

 

我:B老师您好,据我了解,你们班的孩子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在接送,那您跟隔代家长的接触中会遇到一些让您觉得棘手的问题吗?

 

B老师:是的,在与爷爷奶奶接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毕竟他们是老一辈,很溺爱孩子,很多观念会与我们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

 

我: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B老师:幼儿园明确规定了幼儿不能把零食带进幼儿园,可是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每天书包里都带一些吃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有一次我发现以后就告诉他:“老师先帮你放好,等放学了我再还给你。”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又哭又闹,好不容易给安抚下来,下午离园的时候爷爷来接,爷爷问孩子:“宝贝今天的糖是自己吃的还是跟小朋友分享的?”孩子立刻大哭起来,说:“糖在老师那。”爷爷当时就有点生气地问我:“老师,我们家孩子今天表现是不是不乖啊?你就把糖给他没收了。”我把糖还给孩子,然后对爷爷说:“爷爷是这样的,糖我并没有给他没收,是先帮他放好等放学了再给他,因为幼儿园是不能带东西进来吃的。”爷爷很不理解,理直气壮地说:“孩子还小,吃个糖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整得孩子又哭又闹的。”尽管如此,我还是面带微笑,语速低缓态度诚恳地跟爷爷讲:“是这样的,爷爷您爱孩子的心情我真的非常能够理解,但是孩子还小,他如果在没有成年人的照看下,自己吃糖,很容易会卡住,当然没有出事很幸运,但万一孩子卡住了出现了更严重的后果怎么办呢?我们幼儿园和老师要杜绝任何一切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东西。希望爷爷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也请您配合我们,因为我们都是为孩子考虑。在离园的时候,有您的照看,所以我才会再把糖还给他。”

 

我:从那以后孩子还会带糖来幼儿园吗?

 

B老师:我没有再发现过了。

 

二、案例分析

 

1、与A老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小班教师在与隔代家长沟通时首先要承认他们照顾孩子的辛苦,要让他们觉得老师其实特别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和照顾,是真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把所有沟通问题的解决点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明白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不是事事都依他,而是依从科学的育儿方法,遵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这样隔代家长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并且配合老师。

 

2、与B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对于长辈型的家长,要用尊敬的态度、较缓慢的语速以及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对待,隔代人对幼儿一般都比较骄纵、宠爱,而且长辈型家长思维一般较为保守、固执,完全逆反于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换位思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要一味地去指责隔代家长在科学教育经验上的缺失,采用建议式的口吻娓娓道来,并着重强调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不要急于让隔代家长认可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点的思考时间,然后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你答案。

 

三、幼儿园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有效沟通技巧

 

1、尊重隔代家长,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

 

彼此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保证,而隔代家长本来就是长辈,幼儿园小班教师更是应该以一种晚辈的态度跟他们沟通。

 

2、语速放慢,音量放大,语调放缓

 

隔代家长本来就是老年人,各种身体机能也在退化,幼儿园教师应在给他们交代事情或者沟通的时候考虑一些小细节。比如书写通知单时把字写得稍微大些,与他们沟通时,语速放慢一点,音量放大一些,让他们能够完全听懂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意思。

 

3、将事情具体化

 

每个家长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班上的表现,幼儿园小班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观察每个孩子在班上表现的小细节,当隔代家长问起孩子表现时,一定要将事情具体化地告诉家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确实在用心地照顾孩子。

第10篇

【关键词】在藏职工 未成年 留守子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4-02

在藏职工是指自和平解放以来长期在藏工作的非籍干部职工。【1】在藏职工孩子留守问题,是父母双方或单方由于工作所需,必须长期在工作甚至到退休,同时由于海拔气候问题,把孩子留在内地成长、生活与学习,常常由隔代长辈或者其他亲戚代养。这个定义界定是基于在藏职工这一特殊群体和目前教育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而确定的。笔者认为,在藏职工留守儿童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在藏职工长期在藏工作;子女在原籍或者远离父母的他地学习和生活;子女年龄未满18周岁。研究者对在藏职工子女这一较为特殊群体研究至今未有系统的研究,只有农牧学院齐霜、姚学林二位研究者做了大概的分析和策略探究,片言碎语无法形成体系。这样的研究现状对这个既新鲜又存在很久的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较好的系统论述和寻求解决。本文就是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一、在藏职工未成年留守子女现状

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维护祖国统一、建设西部,许多内地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到支援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行列中,在不同的岗位服务于的各行各业,结婚生子后,孩子的养育就成为现实问题。由于高海拔的原因,加之义务教育和内地教育还有较为明显的现实差距,国家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还没有相关政策的出台,大部分青少年在藏学习仍有诸多不便。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的教育“缺席”,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形成障碍,影响孩子的人格正常发展。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他们的感情需要寄托,他们的心灵需要慰藉。因此留守儿童可能会早恋或用武力来发泄,只有父母才能更好地给他们安全感和心灵的温暖,而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和隔代生活差异,只停留在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好孩子的人身安全水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很难发现或者教育不力,况且老人所用的旧的观念,孩子在接受上有差异。这样就会使得懂事的孩子越来越懂事,而不懂事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懂事的孩子将会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心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由于父母都在工作,独生子女很少与父母接触,只知道父母就是他们的提款机,没钱了就想起了父母,而父母也因为有对孩子在感情上的的亏欠而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

二、在藏职工未成年留守子女问题及其原因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士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六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行动自觉果断、行动自觉果断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的自我观等。

近年来我国城镇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增加,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关注农民工的研究逐渐成为许多学科的关注点,在教育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由于亲子分离,情感和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张志英(1998)认为留守幼儿常常有一种孤僻的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自私、不合群。零红(2003)发现,有55.5%的留守孩子表现为人性、冷漠、内向、孤独。黄爱玲(2004)以为,留守男孩和女孩相比,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从男女的性格分析,女生相对较安静顺从,不易出现事故,而男生更好动,难管教,易生问题。王丽芬(2002)发现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留守孩子的影响越大。【2】

经过分析,在工作的内地职工的留守孩子有以下特点:(1)容易自闭。自闭就是把自己关闭起来,不与别人交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由于孩子寄养在长辈家,长辈由于精力和体力的诸多原因,为了孩子的安全,除了上学时间,其余时间往往把孩子放在家里。这样造成留守儿童自己学习,自己与自己玩,缺少与同龄孩子交流。缺乏与其他人群的沟通,这样孩子慢慢就不习惯与陌生人说话,与别人交流,导致自闭。(2)孩子容易性格怪癖。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他百依百顺,使得他越来越任性,胆子特别大,脾气也很暴躁,一不顺心就摔东西、甚至还要骂人。长此以往,爷爷奶奶不能管、爸爸妈妈管不了,孩子的性格就很难得到矫正,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3)孩子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别的小孩说起家里父母来,那些留守的孩子就没什么说的,他们有可能会恨自己的爸爸妈妈,以为父母不要他们了。还有,每当开家长会时,其他孩子的父母去了,而他们只能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替他们的父母去,引起别人的另眼相看,这样慢慢的那些留守的孩子会他们的父母产生恨意,久而久之,就会疏远他们的父母,不愿意和他们的父母沟通。(4)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小的时候,小孩子对什么都处于懵懂阶段,很有可能触到危险的事务,这时就需要监护人的发现和引导,而此时,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长辈很难发现,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二)生活习惯问题及其原因

在工作的内地职工的留守孩子,在生活上他们可能不会存在经济问题,但是只有消费能力的他们,如果缺乏相关的消费教育,缺乏消费引导,就误入生活盲区了。(1)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孩子是由长辈代养,即使他们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他们还是会给自己的孙子或外孙准备好生活的一切所需,甚至连洗袜子这样的事情都帮他们做,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形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缺乏锻炼,几乎丧失了生活能力。(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或金钱观。这些留守儿童在经济来源得到充足保障的前提下,可能会形成铺张浪费的习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么就用物质来弥补,这些孩子在钱上从来不会受委屈,慢慢的他们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大,也就不会省吃俭用,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3)老人教育方式与孩子接收方式不对称。由于老人的旧观念,他们总用自己以前带子女的方式带孩子,没有什么科学,生活上只注重吃饱,而不太注重营养搭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三)行为习惯教育问题及其原因

在藏职工的留守孩子的就近入学和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1)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很重要。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讲的就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这的道理。而在工作的内地职工把孩子留在内地,与自己相隔甚远,怎么样去影响孩子呢?即使有些职工是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鞭长莫及。而老一辈人的习惯有些对孩子有好处,而有一些却会给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2)教育中的监护问题。业界研究者综合现有文献,总结出五种监护类型: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朋友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非亲属监护。并得出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大部分为隔代监护。【3】在的在藏职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和上面的五种类型应该是一致的。而隔代监护也应该是主要监护形式。这里主要讨论隔代监护。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长辈旧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的教育观念不能接轨。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些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字也认不了几个。对于孩子到底是否完成了作业,他们是不知道的。至于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更是无法帮上忙。(3)学校教育问题,在此是很值得考虑的。由于在工作的内地职工,他们的工作在,于是他们孩子的户口也随他们一起在,但是孩子一直生长在内地,上学也在内地,但是内地上学需要内地户口,特别是有些好一点的内地学校,必须要内地户口,否则就要靠关系或缴纳借读费才能就读于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

(四)社会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引导,从而很有可能造成孩子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及心理缺失等现象。特别是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不住、管不好的情况下,做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造成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但也并不是家长不会引导或不引导,而是一直以来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互相不了解,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引导才更合适。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藏职工的留守孩子存在严重的问题,很需要研究者的研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对在藏职工子女留守内地的解决建议

(一)父母用尽量多的时间陪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建立互信桥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 没时间陪孩子,那么一有放假或休假时间,这时父母应该完全放下自己的工作,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游戏,进行亲子互动,这样更深的接触,增加孩子和父母的了解沟通与交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留守儿童普遍觉得自己不被家庭接纳,自己的存在不重要,所以特别叛逆。如注重打扮、沉迷网络、封闭自我等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精神慰藉,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家长讨“爱”。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4】

(二)父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孩子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父母虽然不能陪同孩子,不能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还应尽力尽到自己的义务,做一位合格的父亲或母亲,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阶段,从科学角度去分析孩子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从心理攻破孩子身上的问题,这样会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每到假期可以陪孩子玩孩子喜欢的游戏,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完全当自己是孩子的伙伴,不能以一位长辈的身份板起面孔教训孩子,理解之后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政府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做好准备工作,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给留守儿童提供精神帮助。同时在内地各省建立内地班或者集中教育机构,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教民【2011】8号文件《关于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内地就学享受当地生源同等待遇的意见》规定,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在藏职工子女在内地就学将享受当地生源同等待遇。此文件明确了在藏职工子女范围、政策待遇、办理程序和有关要求。非籍职工子女均可享受这一惠民政策,可在其父母原籍所在地或父母房产所在地接受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规定将其安排到当地公办学校学习,并享受当地生源同等待遇。【5】但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保障,仍旧无法拉近在藏职工和其子女的近距离生活,家庭教育仍旧无法得到补充。

结束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现在不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还包括一些公职人员,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与自己的孩子两地分离,把孩子寄养在家乡。由于长时间的、长距离的分离,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缺乏交流引导,造成孩子心理健康、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育及社会等问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父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积极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保护、保障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齐霜、姚学林:进藏干部职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建议.教育. 2012年03期

[2]周福林,段成荣.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2006(03)

[3]顾颜、崔文香.留守儿童健康素质研究进展[D].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8期

[4]曲洋;探讨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百度文库

[5]王莉: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内地就学享受当地生源待遇.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23日

第11篇

关键词 “80后”父母 家庭结构 幼儿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几年前“80后”在人们的眼里还是个娇贵、缺乏独立、被呵护、被溺爱着长大的一代,转眼间他们已长大、结婚、生子。如今,他们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目前“80后父母”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成为对孩子进行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自理能力教育的现状。本文试从“80后”家庭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影响入手,对“80后”家庭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影响作一分析。

1 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自理能力就是要亲自处理自己或身边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它是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学会生活所必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根据幼儿日常活动,幼儿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自理能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独立解决有关吃饭、穿衣、洗漱、大小便等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幼儿的学习自理能力是指幼儿独立处理好自己学习事务,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整理玩具,安静的看书、使用和收拾学习用品等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自理能力,有利于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2 “80后”父母的家庭及教育现状

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成员结构的组成有着很大的关系。研究证明,“80后”父母对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①“80后”父母的家庭结构主要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两种。②③

核心家庭是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即由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80后”父母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碌,不愿意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中浪费时间,本来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家长宁愿在匆忙中代劳。家长也总是“尽职尽责”的为孩子准备好学习用品,但有些孩子却表现出作业本不是丢了就是撕着玩了,书包里乱作一团,铅笔用半截就扔了等等不良行为。加之教育观念超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胜,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上,忽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育耽误了幼儿感知社会、事物和大自然的时间,造成幼儿生活能力差、适应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主干家庭是指由三代人组成,即由祖父母、父母和未婚子女等直系亲属组成的家庭。由于“80后”父母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因此隔代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即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孩子与祖辈和父辈家长同住,衣食起居主要由祖辈家长负责,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大多是在下班后或晚上。④在主干家庭中,祖辈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照顾孩子,更有爱心,对孩子的疼爱有加,但是过度的溺爱和迁就,包办孩子的各项事务,使孩子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3 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3.1 幼儿自身因素

从幼儿生理发展角度看,3~6岁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各方面机能尚未完善,特别是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成熟,动作协调性差,给幼儿的自理带来了困难。从幼儿心理角度看,幼儿期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才刚刚萌芽,因而自理意识未能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也是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3.2 家庭因素

(1)“80后”的成长背景:自1979年我国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以来,“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望子成龙”的人生期待。当这些“80后”自己为人父母,自然(下转第236页)(上接第227页)而然的就把这种自己身上没能实现的期望延续到下一代。

(2)“80后”的教育观念:“80后”的大部分人都经历了高考洗礼和大学扩招,对竞争深有体会。在就业的征途上严酷的过关斩将,到了行业内,又是竞争上岗,这些使得他们对下一代的教养观念发生根本转变,期望成才之心更为迫切。

(3)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现在学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都进入白热化,不重视幼儿的学习,连上个好的幼儿园都有难度,更何谈重点小学重点高中及以后。所以“80后”新生父母都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视, 尤其重视幼儿知识的的学习。

(4)隔代教育:祖辈父母比起“80后”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固然有很多优势,如更有经验和耐心。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趋于独立的过程,由不会走路到自己走路,由不会吃饭到自己吃饭,由不会穿衣到自己穿衣等的过程,祖辈父母对幼儿的过度保护、溺爱和迁就,则剥夺了幼儿成长的权利,容易造成幼儿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问题。

4 教育建议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父母总是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在这一点上80后父母与其他年代的父母没有太大区别。因此,面对“80后”家庭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问题,我们应该针对其特点,正确引导,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4.1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抓住关键期

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小班阶段,同时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4.2 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80后是父母呵护的“温室花朵”,如今却不能让这样的温室效应重演。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太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⑤这也就是说, 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多与人交流,多些体验,积极为幼儿创造自理的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3 正确对待隔代教育,扬长避短

祖辈父母比起“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养育的经验更多,时间更为充裕,能够分配给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多,但是在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祖辈父母应接受再教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扬长避短,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孩子。此外,父辈家长应该与祖辈家长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和谐科学的成长环境。

注释

① 李南.山东省城市独生父母家庭幼儿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1(8):115-118.

② 王玎玎,倪杰,杨超.衡水市80后父母家庭教养方式调查[J].衡水学院学报,2011(4):91-93.

③ 周福林.我国家庭结构的统计研究[J].经济经纬,2006(2):90-92.

第12篇

闹闹一生下来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日里,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带他。因而,闹闹的一切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吃喝拉撒玩,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闹闹是个早产儿,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不仅厌食还特挑食。为了让他多吃饭,爷爷奶奶没少动脑筋想办法,每天变着法儿地给他做好吃的。而且,随便什么时候,闹闹只要想吃什么,哪怕是晚上已经睡到了床上,爷爷也是二话不说,赶紧起床做好或是去买。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现在闹闹4岁了,胃口好了,身体也棒了。

自打闹闹出生开始,爷爷奶奶对这个宝贝孙子就爱得含在嘴里都怕化了。两位老人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围着闹闹转,他要什么给什么,任何事情也都由着他的性子来。闹闹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然坏习惯也不少,淘气得更是不着边际。比如闹闹天天都要去巷口的小超市,买这买那,不管有用没用,不买就耍赖,一屁股坐在地上打滚哭闹,爷爷奶奶心一软就只有掏钱了。还有往米桶里倒水、往沙发上洒尿、抽屉里东西翻腾一地、玩具摔得七零八落等等,对这些坏习惯,爷爷奶奶却听之任之,从来都舍不得骂一句、打一下,最多不痛不痒地说一声:“闹闹啊,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反正老两口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也乐意跟在孙子的屁股后面,为他收拾残局。

渐渐地,闹闹的爸爸妈妈感觉有些不对劲了。可是,每当他们对闹闹进行批评教育时,奶奶就立刻跑过来阻止:“你们干什么呢,别吓着孩子,闹闹还小呢,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或者说:“你也是我们带大的,你小时候也淘气着呢,现在不是好得很吗?”在老人面前没有道理可说,再说就要不愉快了,而且孩子是老人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花了不少心血。为了不让两位老人家生气,闹闹的爸爸妈妈只得等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教训一下孩子。但是,闹闹鬼精鬼精的,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只要爸爸妈妈在家时,他就比较听话。

现在,闹闹在幼儿园的孩子中自理能力最差,吃饭、穿衣总是落在后面,“搞破坏”他却总是冲在前面,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闹闹非常蛮横霸道,自己喜欢的东西,谁也不能碰;看上了别人的东西,别人不肯给他玩,他马上就会动手抢。所以,小朋友们都不太喜欢和他玩,闹闹也不喜欢上幼儿园。每次走到幼儿园门口,他总是又哭又闹,死搂着爷爷的脖子不放手,有时爷爷心一软,就又抱闹闹回家去了。

于是,闹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不上幼儿园。闹闹的爸爸妈妈说,不上幼儿园可不行。爷爷却说:“不就是去那儿学几首儿歌、数几个数吗?在家一样教,又不是正式上学,我看少去几次也没什么大不了。”或者,爷爷奶奶用闹闹最喜欢吃的“肯德基”作为诱饵:只要坚持上两天幼儿园,就去吃一次肯德基。由于这个方法很灵验,所以爷爷奶奶陪孙子去肯德基自然也是乐此不疲。

专家点评

孩子成长期间,尤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关键期。而在关键期应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因为错过关键期后,生活中的小毛病就会形成坏习惯,甚至是品质上的欠缺。

批判隔代教育方式的呼声从未停止过。在多项隔代教育的研究结果中都表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研究结论主要认为:隔代教育出来的孩子普遍生活能力差、心理安全感低、社交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孩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任性、散漫,缺乏集体荣誉感、自控能力差。闹闹也不例外,由于爷爷奶奶的庞爱,他在生活自理方面非常欠缺,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弱点无疑成为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和适应社会的极大障碍。

不可否认,闹闹的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对孩子身体和生活细心照顾,对孩子情感给予理解和接纳,同时,还能减轻年轻父母的养育负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老人对孙子隔代亲的心理和行为使得孩子的情感得到极大满足,这种亲情是年轻父母所不能替代的,并且能让孩子更确定他的自身价值。

那么,老人隔辈亲又是什么心理呢?显而易见的是,孙辈是老人自己的骨血,没法不亲;再有,老人年轻时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与儿女共处,从而留下许多遗憾,于是他们想在孙子身上去弥补从前的缺憾;还有,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很宽裕,为孩子付出多一些,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感;此外,孩子充满活力,嘴也甜,而且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陪伴老人,能填补他们晚年的孤独和寂寞。如此说来,隔辈亲使祖孙各自的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老年人带孩子的代价却也是巨大的。老年人通常都已到了退休赋闲的年龄,社会竞争压力降低,生存危机意识减弱,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教育方法也相对简单。而教育孩子,其实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工作,老年人通常已经无法像年轻父母那样充满活力,在学习、活动、习惯养成,以及心理方面都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如此多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许多重要品质的培养在老人对孩子的千依百顺中,被两代父母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当孩子重新与父母相处时,他们之间情感和默契的断裂很难弥补,因为孩子难以在长时间与父母隔离后认同父母,而年轻父母人到中年后社会竞争压力更大,情绪非常容易紧张,因此更易把沟通障碍的账算在孩子身上。这就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业和工作中,缺乏指导和安全感;在面临挑战和遇到挫折时感到力不从心;在出现失恋等重大人生转折关口无法承受,甚至会精神崩溃。

专家建议

年轻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不应是借口。你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善待孩子、教育孩子,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现代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已经不是只要有一个好身体,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求优生优育。孩子需要父母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需要在成长的关键期里不断受到相关刺激;孩子应该受到更有能力的人的热切关注,他们要通过这种关注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愿意自己懂规则,有好朋友,生活会自理,学习能力强,能够控制情绪,他们不要自己出现各种各样大人接受不了的行为问题。他们这些成长的愿望和需要是老年人很难给予的。

因此我建议年轻的父母,至少在孩子12岁之前,要有一个人做出些牺牲,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否则,等到孩子长大出现问题时,父母再感到焦虑和痛苦也弥补不了孩子关键期发展的损失。正如不能误农时一样,错过了耕种季节,收成是无法保证的。

实例二

小琪的爸爸妈妈都是地质勘探员,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在野外工作。因此,小琪没满周岁,就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小琪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于是,外婆就在家全心全意抚养和教育小琪。

外婆一生教书育人,自然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她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是一直坚持有规律地读书学习,这对小琪的影响很大。在小琪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模仿外婆看书的样子,有时还能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翻看图画书。

在小琪咿呀学语时,外婆就开始给她讲故事。小琪特别喜欢听故事,只要外婆给她讲故事,她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所以,外婆每天都要给小琪讲好几个故事。并且,不只是单纯地讲,而是每讲完一个故事,还会问小琪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她思考作答。到了小琪两岁半时,外婆又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小琪学讲故事。刚开始,小琪讲的故事丢三落四,可外婆从不批评她,反而经常拉着外公一起坐下来,认真地听小琪讲,还经常录在磁带里,放给小琪自己听,或寄给小琪的爸爸妈妈听。后来,小琪讲故事越讲越好,每天都要在家表演一番,给外公外婆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在小琪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外婆也进行了一些早期培训。从小琪两岁半起,外婆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晨起床自己拿牙刷,挤牙膏,用杯子接水,自己刷牙;自己拿小脸盆接水,用小毛巾洗脸。小琪三四岁时,外婆又教她吃饭前要把碗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自己换上拖鞋;每天自己穿衣服。外婆真不愧是个老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一套,特别懂得鼓励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第一天教不会,第二天再教,仍不会第三天再教......从不责骂孩子。所以,外婆让小琪学什么,小琪都愿意学。

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小琪模仿着外婆的一言一行,因此,她的生活习惯也和外婆一样。平时喜欢安静地呆在家里看书读报,不喜欢出门活动,很少与外界接触,电视、碟片、书籍还有外公外婆就是她的玩伴。而且,外婆还常告诫小琪,外面比较危险,路上汽车很多,出门千万小心;外面骗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专门拐卖小孩的坏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等。所以,小琪从不单独走出家门,也极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外公外婆的眼里,小琪是一个聪明懂事、文静可人的“乖乖女”。

上幼儿园期间,小琪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要懂事、乖巧,学什么都认真用心,做什么都完全听老师的。每当听到外人夸奖小琪“人见人爱”时,外婆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她辛勤调教的成果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琪上了小学,她的主要精力就放到学习上了。因为外婆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小琪真是争气,一个学期下来,各科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可是,细心的老师发现,在学校里,小琪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比较孤僻,不爱讲话;胆子也很小,就是在课堂上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没有要好的同学,总是独来独往。

专家点评

小琪相对于闹闹来说较为幸运,有一个懂得教育的外婆含辛茹苦地在培养她――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理能力也不错,人际交往没有冲突。但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老年人相对更愿意过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而成长中的孩子却充满生机,他们每天都在发育,需要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交往活动来刺激成长,从而使他们日渐成熟。

如果孩子和年轻父母在一起,就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小琪的身体活动需要和交往活动需要,无疑被外婆忽略了,外婆用自己对社会的体验,妨碍了让小琪自己去体验社会。再加上小琪本身就是一个气质类型较为稳定、动力较弱的女孩子,因此,造成她交往不主动,发言不主动,较为孤僻,胆子比较小,这对她适应社会会有影响。

专家建议

即使是由年轻父母来教育小琪,父母也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反复实践和领悟,并经常请教专家和老师。专家和老师的点拨,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父母之声

1:娇娇妈妈(湖南)

我和我先生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说实话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养孩子。所以,在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就把婆婆接来同住了。婆婆带孩子非常耐心细致,但是,婆婆的育儿观念很落后,比如小时候给娇娇喂饭时,喜欢把饭菜放在口中嚼过以后再喂给孩子,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卫生。虽然我提醒了很多次,婆婆却总也改不掉这个坏习惯。不过不管怎样,婆婆能来为我们带孩子,已经帮了我很大的忙了,尽管心里总是有些担心孩子,但是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

2:欢欢爸爸(天津)

我老婆生完欢欢以后,我们有两年多的时间住在岳父母家。隔代亲嘛,岳父岳母对欢欢溺爱至极,养得格外小心翼翼。比如欢欢七八个月时,非常喜欢爬,我特别鼓励,因为我看到书上说这能促进孩子运动神经的发育,可是,岳母怕她磕着碰着,宁可整天抱着她、用小车推着她,就是不让欢欢爬,搞得孩子将近两岁时才学会了走路。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因为怕与老人发生冲突,所以尽可能按照老人的意愿去养育孩子,可结果是我和老婆都没有了教育孩子的权利。后来想想,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最终我和老婆决定,再辛苦也是自己带比较好,于是我们就和岳父母分开住了。

3:小宇妈妈(上海)

我和丈夫都属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奈之下,儿子小宇从2岁开始寄养在公婆家。公公退休前是远洋轮船上的大副,性情豪爽大气,人生经历也很丰富,最主要是他特别乐意接受新鲜事物与观念。在我把孩子交给公婆带之前,我特意为他们订阅了两份科学育儿方面的杂志,还让他们参加了隔代家长的培训班。说真的,现在公公婆婆教育孩子的观念比我还要新呢,比如他们每天带小宇到户外玩耍时,经常故意不紧靠着孩子身边站着,目的是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找小朋友玩,而且让他尽情地玩,每次都要玩到全身出汗才回家,这样既增强了体质又锻炼了胆量。生活中,他们对小宇也不存在溺爱的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放心和满意。

专家简介

鲁杰,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于北京工业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参与研究的课题涉及行为问题、创造力培养、智力测评及家教现状调查等方面;创作和翻译早教及儿童心理文章、书籍百万字以上。近年来,在国内幼儿园和学校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百余场,接待家长咨询几千人次;曾多次出席“CCTV-7东方儿童名家咨询”;是新浪网亲子中心以及中国儿童思维网等多个大型网站的育儿专家。

点击链接

隔代家长的10个资格标准

有心理专家总结了10个条件,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资格标准”,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儿。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没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儿童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颇,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能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