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时间:2023-06-05 10:1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键技术与创新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第1篇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关键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48-0016-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大的进步。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便是例子。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建筑工程的光明前景,也要看到建筑工程的缺乏之处。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前进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增强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勇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高层建筑在当代建筑中尤为突出。

1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楼层数目多、高度高。但是,高层建筑不仅仅在于他的高度,更着重于他的建筑结构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功人士的数量急速增多,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高层建筑图纸的设计更为精进,施工技术的增强,这使得图纸套用的情况逐渐出现[1]。再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多、施工材料多、施工场地狭小,而且要面对连续性强的施工要求,施工技术质量指标高,需要各项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需在设计上对各楼层接受压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详细的检测,避免受力不均的问题[2]。在建筑行业,为了牟利,缩减成本、以次充好等现象依然发生。不合格不合规的材料不仅仅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质量,而且也对居民的身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并造成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2高层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当中地基部分关键技术

众所周知,地基是整个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地基对整个建筑物起到支撑、防震的作用,同时也是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首要环节。高层建筑物为了保证整体稳定性,地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埋藏深度深,这说明地基较稳,高层建筑物稳定性强。地基埋藏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桩基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3]。高层建筑地基的牢固性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物整体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有较强的地质适应能力,及时在含水软土层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的基桩基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坑度笔一般的地基坑度要深,所以,支护施工技术也是尤为重要的。不过,这也提高了施工难度,而且,难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2.2混凝土施工技术与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抗压强度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混凝土用水和水泥的强度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反之,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小。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有些企业自以为是的以为增加了水泥和水就能增强混凝土强度,这其实是错误的[4]。控制水灰比及水泥强度才能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受力小,下部楼层受力小,因此,在建筑结构上,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的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大空间。

2.3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当中的斜爬模技术

垂直面和斜面是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对于电动手脚架来说,斜面是不可以使用的,而垂直面却是可以使用[5]。在高层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空间因素,采用可分离式的斜爬技术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斜爬技术不仅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还可以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而且斜爬技术降低了成本。

2.4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中环保技术应用

高层建筑多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而且在建筑工地,建有工人居住地,工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围绕在建筑工地,生活垃圾,生理垃圾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垃圾,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就这样被随意丢弃在施工地,而未得到更好的回收。还有光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是需要提高施工技术,避免污染。除了提高施工技术外,隔音墙、污水池等措施也可以相应的避免污染。

3提高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水平措施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节约成本、制造出更好的建筑物。创新是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技术、新机器设备、新的材料、新的施工方法,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还有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可以提升工程价值的变革。为了提升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一味的采用原始模式,必然在建筑行业内被逐渐淘汰,从而消声灭迹,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新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石材等。新技术:例如既有铁路桥梁加固与检测技术、机车无线同步操纵与制动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锅合金窗断桥技术等。新装备:例如大型架桥机、盾构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载重吨级货车、和谐号动车组等。新工艺、流程:例如外墙外保温技术、液压爬模施工等。新部品、新建造模式:例如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化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工厂化制作、标准化生产,既节能、环保,又节约创效,并彻底解决建筑“靠天吃饭”及依靠建筑工人生产方式和就业工人短缺问题。信息化管理:例如、云技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新管理模式:例如精益建造、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6]通过关键技术和创新,使得建设工程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成本低节省以及经济效益地提高,这也是当前建设工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施工方要注意对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采用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能力和生产水平。

4结束语

在关键技术上,我国高层建筑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恰恰是这些关键技术,对我国高层施工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建施工各项技术的积极创新和有效完善,同时能够对先进的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积极的引进并加以分析和研究,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与当前所面临的各项问题相联系,在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技术更高层次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国家政府层面,也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深入探讨,不断提高研究层次,真正实现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在关键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从根本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顺利进展。从高层建筑施工便可以看过我国建设工程中关键技术和创新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为中国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贾琼.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水平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253~254.

[2]方华灿,吴小薇.渤海边际油田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J].中国造船,2013,44(Z1):34~40.

[3]张晨辉,柴绪政,梁舟舟,等.三峡枢纽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J].硅谷,2014,6(11):63,55.

[4]叶浩文,邹俊,孙晖,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绿色施工关键技术[J].施工技术,2015,44(10):28~32,35.

[5]曹川川,张晁安.对市政道路施工中关键技术的几点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12):263.

第3篇

1计算机信息网络

计算机信息网络指的借助于互联网手段把多台电脑进行联系,对多种资源信息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信息的高效搜集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面极光,应用价值显著,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应用价值突出。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和军事等关系密切,这种技术是一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关键技术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这三大板块是信息网络应用板块,信息网络设备板块和信息网络服务板块,所包括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六项,即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技术、网络连接技术,网络运行技术,网络环境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只有实现了这六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功用和价值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诸多优势,这种技术便捷性强,应用领域广阔,同时应用高效,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人类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资源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使用和传播,网络资源的流动性大,传播速度快。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的时候,一些不良信息会通过网络途径进入电脑,甚至一些违法软件也能进入到电脑中,进行硬件或软件的破坏,传播一些虚假信息资源,对网络环境进行破坏。这就造成计算机信息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该成为相关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使用,作为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就需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能够重视加密手段的应用,通过加密设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恶意篡改。计算机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必须要重视杀毒软件的安装,要安装正规的杀毒软件,对随可能侵入到自己电脑中的病毒进行查杀,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保护。并且,用户要经常对自己的电脑进行扫描,及时发现问题,查杀病毒,防止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使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和威胁。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还需要重视防火墙技术的使用,通过防火墙对自己的电脑进行保护,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用户之后做好了电脑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全方面地保障自己电脑的安全,才能真正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资源信息适应环境,充分享受高科技的安全高效的服务。

2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应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及GPS定位技术。这里就这三种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1RFID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配送领域中,在仓库的入口及出口货物检测设备中,在货物包装及货物运输的设备上都需要应用到RFID技术。RFID技术设置的有射频信号,通过射频信号可以对配送中的货物进行信息扫描,通过扫描,获得相关物体数据,信息数据与设置信息相符合,才能保障货物有效通过检查。RFID技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技术不受环境与温度的影响,在很多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并且,这种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自动完成个性指定的工作内容,同时这种技术具有高效性特点,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并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多个物体进行识别,应用效率高是这种技术应用的重要优势之一。

2.2无线传感技术的应用

无线传感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开展工作的,无线传感器具有信息搜集的搜集功能,能够根据需要,借助网络手段完成数据搜集工作。在信息收集之后,可以根据指定要求将信息数据放送出去,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无线传感器的体积较小,携带方便,并且使用高效,信息传感功能强大,在军事领域中应用较为普遍。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应用领域也开始得到拓展。比如,现在在农业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无线传感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掌握各阶段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促进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在一些抢险救灾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无线传感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有效把握灾情情况,为抢险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3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主要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手段和一些高科技手段,对全球范围内静止的人或者是物体进行位置的判定。GPS定位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这种技术需要在研究全球地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卫星系统对运动中的人或者是事物进行位置上的判定,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途径,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送到需求者手中。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货物运输领域中,在军事领域中,在勘探领域中等很多领域中,都需要应用到这种技术。但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GPS信号会受到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导致信号质量不理想。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广泛,应用效率很高,应用价值突出,能够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相关研究者,要能够不断探究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手段,提升这种技术的安全性能,能够建立高效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另外,相关研究者还需要不断研究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要不断提升关键技术的技术水平,不断拓展关键技术的应用领域,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引用:

[1]徐俐铧.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9)

第4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低端锁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018-04

高技术产业具有研发投入高、高技术人员比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难度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特征。在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积累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垄断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零部件研发与生产,掌控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当前,在全球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发达国家开展“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摆脱低端锁定困境,避免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再次沦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低端锁定障碍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

(一)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设备和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很多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79万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但产品附加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附加值率比美国低17.3个百分点。一些高端产品出现“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如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球的15%。然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设备几乎全部进口。高技术产业的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供给障碍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指高技术企业及其研发团队获取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能力。我国高技术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成为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需要,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附加值提升的作用不明显。我国大多数高技术企业主要针对专用型技术和加工技术领域进行改造和创新,这些适用技术对高技术产业产生显著作用,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高端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产品附加值低。据统计,在高技术产业中仅有不到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99%的企业未申请过技术专利,超过一半的企业未注册商标。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的根本障碍。

(三)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有限

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和企业为招商引资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一些跨国公司也表示要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但事实上,发达国家为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绝对控制权,不可能与发展中国家共享高科技技术。因此,我国企业获取发达国家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非常有限,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追赶和跨越是不现实的。

(四)产业政策与制度体系发展滞后

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效的产业政策、制度体系与交易环境支持,这三者对高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分布不均衡,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分工复杂的契约型产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分工和契约更加密集和复杂。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学的产业政策、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交易环境等先决条件。目前,我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与交易环境发展滞后的问题,容易造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模仿的路径依赖。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成因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整合,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缺乏合理的衔接配套,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独自循环。虽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新技术开发到新产业培育等都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指导和资金支持,但由于各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和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科技管理与研发机构注重科研攻关,希望实现关键技术与高端技术突破;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为追求短期内将产业规模做大,往往倾向于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而发达国家基于控制产业价值链、产品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目的,不可能将尖端技术输入进来。另外,由于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有效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资源的机制,导致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制度支持和交易环境,造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障碍进一步强化。

(二)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较差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低端锁定阻碍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但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足够的工程化和系统化开发的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要求了解不足,其开发的科技成果难以与高技术产业接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衍生技术创新为主,普遍缺乏长期性、协同性、尖端性核心技术研发,致使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低导致的低端锁定效应使我国难以突破发达国家构建的尖端、前沿技术控制网络,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

(三)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才能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突破。现阶段,科研管理体制原因和各部门的目标差异,导致我国高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巨大的高技术创新潜力难以真正转化为技术研发实践;高技术企业难以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稳定的技术供给来源,导致其关键技术不足。研发合力较弱严重削弱了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效能。科研机构转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能和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但科研机构缺乏与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合作,其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错位,银行、风险投资等相对缺位。近年来,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持续增加,但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化的投资管理机制,特别是受“GDP导向”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急功近利,避开具有较长研发与回报周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技术投资项目的评价、筛选和确定存在严重的主观性,投资方向上侧重于短期内资金迅速回笼的成熟项目;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或前沿技术创新初期,由于其前景不明确难以得到风险资金的青睐。据统计,2011年,我国风险投资资金对高技术企业初创期(种子期)的投资比重仅占4.3%,而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比重分别达到55%和22.3%。另外,由政府出资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运作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银行资本、高技术企业、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相互协调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这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五)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从全球市场环境看,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发达国家积极运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成果打造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对其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巩固和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权。尽管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和合资经营将其技术输出到我国,但会设置各种控制参数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由于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难度大,迫使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又受短期利益的驱使的我国高技术企业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追随者,产生创新惰性和路径依赖,陷入高技术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困境。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新技术变革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推动的“再工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其技术创新、禀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如果不能加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低端锁定困境可能会进一步固化。

三、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低端锁定的对策

我国高技术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突破低端锁定障碍,着力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型,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一)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技术产业破解低端锁定障碍,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科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弊端,形成科技管理的衔接配套和有机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在科技规划、资金支持和研发攻关等方面形成合力。政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定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构建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的协调机制。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注重支持有助于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从而实现产业高端化的研发项目,从金融、税收、财政补贴、人才等多方面对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三是完善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支持,鼓励高技术企业经营者转变经营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高端品牌,形成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优势。

(二)进行高端与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体系下,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能力。高技术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有效途径在于追求研发设计、科技创新,仅仅停留在高技术加工制造环节难以摆脱低端锁定困境。依靠科技创新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会使落后者更加落后。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实施追赶战略的关键在于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掌握。要打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确立以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思路。

(三)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平台,高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能够通过研讨与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实现新探索、新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多种:一是契约式合作,联合攻关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合作共建特色研究机构集中研发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培养创业者,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园区。四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形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参与主体除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外,还可包括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孵化器、技术咨询、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要从科技研发、创新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内部分工与合作机制,建立以科技攻关为中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为导向的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

(四)完善高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能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提供物质条件。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要做好规划,重点放在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低端锁定提供财政支持。银行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技术相对成熟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术创新领域、能够带来短期回报的高技术开发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中后期。风险投资侧重于那些收益大、风险高的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为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攻坚和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提供资金保障。在完善融资机制方面,重点在于政企分开,确保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能科学的进行项目评价、筛选和投资决策。健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融资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构建有效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积极参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

第5篇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的关键一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工业、通信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科技司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创新、抓标准、抓质量。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推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力推动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夯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四是完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振兴工程,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部内司局的协作。

总体工作思路是“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大力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和解决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为着力点,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标准、质量和知识产权为抓手,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将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支持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抓紧制订产业技术政策,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做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的修订工作,明确国家支持的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推进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研究提出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规划和政策,明确高技术发展工作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准备。

(二)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抓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产业技术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继续抓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专项实施中,要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科技资源,选择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重点支持;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加快进度,争取200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归口协调工作。

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第二期)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IMT-Advanc-ed技术方案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四)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分行业列出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国家亟需的产品技术开发,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原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取向硅钢片、钛合金、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研发,努力替代进口。装备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原材料装备等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消费品领域,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品牌建设,提升生产效率。信息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下一代网络、光纤接入、AVS_IPTV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节能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和科技奖励管理规定;实施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研究建立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托行业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为行业健康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标准是我部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当前要以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标准战略。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注重标准制定与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结合,紧密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发展重点、安全生产以及规范市场等方面开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发挥好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降耗标准体系,加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标准研究制定。抓紧对现有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清理,重点解决标龄超过10年以上标准的复审工作。优先制定缺位标准、修订低水平标准、废止落后标准,利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建立起完善、合理、协调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抓好IMT-Advanced国际标准方案推荐和TD-LTE标准化推进工作,占据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竞争先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研究;在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促进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积累,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面向工业行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知识产权相关人员的实务能力培训,加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六)提高工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到新水平。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应,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是行业、企业的信誉和生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对扩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要把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制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实施工业行业质量振兴工程,“抓规划、抓标准、抓研发、抓监管”,重点解决基础薄弱、标准滞后、法规不全、市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加强行业管理和质量政策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政策调控力。加强支撑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持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原动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对质量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质量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增强执行力。加强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水平。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6篇

协同创新已成潮流

一个新的名词被人们越来越熟悉:协同创新。

何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这个概念的提出,还要从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说起。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项重大工程。

这个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前两个工程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自己的建设和发展,而是谋求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这是创新时代的要求。

协同创新的方向选择,要求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方、行业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和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与公认力。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已具有较强资源汇聚能力,已形成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支撑落实到位。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相关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

评审的要求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项目方向,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牵头高校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能力。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牵头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开展了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有较充足的科研任务,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截止发稿为止,我国已经挂牌的高校自主协同创新中心已近百家。

首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岁末收官之时,“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林业系统在协同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据了解,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核心协同单位包括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单位包括中国林业集团公司、福建三明林业局、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等单位。

中心按照“四个平台”构架,四个平台分别研究速生、优质、高抗林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林木高效培育、经营与保护关键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政策体系。

据悉,中心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形成了重大事项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建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创新中心学术决策等进行咨询;建立了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初步形成了包括统筹设岗、国内外公开招聘、岗位考核、薪酬制度、稳定支持等为主体特征的管理运行模式。中心现有人员203人,其中首席科学家45人。中心汇集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仪器设备价值1.2亿元,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心已获得“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科研经费共4亿元的支持,获国家科技二等奖3项,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成效。

林业“双增”对创新的呼唤

从2012年5月份开始,北京林业大学启动了相关工作,先后召开了20余次专家学者咨询会,不断凝练协同创新方向,从最早的13个协同创新方向,逐步凝练成3个,进一步凝练成1个,即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

选择这个方向,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结果。

2009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林业发展“双增”目标:争取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专家认为,营造人工林是我国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最佳途径。

我国是世界木材及木制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又是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很少的国家。

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钢材、水泥、木材、塑料等四大材料中,木材是惟一可再生、循环利用和自然降解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

在我国建筑、装饰、家具、包装、交通、农业等主要领域,木材年消耗量相当于钢、铝和塑料年消耗量的总和。2010年我国木材消耗折合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木材及其相关制品折合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接近50%,超过了国家警戒线。“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商品木材缺口每年高达2亿立方米。

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2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5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近年来,国际社会出于环境和资源安全双向考虑开始限制木材出口,如俄罗斯大幅度上调木材出口关税,非洲诸多国家禁止出口珍贵树种木材等,我国木材安全问题愈加严峻。

中心瞄准解决“双增”

专家们坚信,要实现“双增”目标和保障国家木材资源安全,就必须加强林木资源培育和利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森林生产力特别是人工林生产力,又要大幅度提高木材加工利用水平及效率。

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和利用是实现我国森林生产力提高和木材利用效率提高的根本保障。

据测算,通过林木培育措施,如果将占我国人工林面积2/3的杨树、桉树、松树、杉木等森林的年生产力提高1倍的话,到2020年将新增林木蓄积达7.2亿立方米,对13亿立方米的增长贡献为55%。

专家们一致认为,林木资源培育具有的长周期及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的特点,急需采取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建立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和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称,新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将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核心作用,瞄准“双增”目标和木材安全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中心将建设成国际最为先进的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学术和技术创新高地、优秀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产生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和机制,为全面实现“双增”和快速提升木材自给能力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协同创新重在创新

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经过反复研讨,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将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宋维明介绍说,中心将通过科技创新,力争在四大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一是速生、优质、高抗林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包括林木速生、优质、抗逆分子基础及相关基因挖掘,林木速生、优质、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选择,林木速生、优质、抗逆多目标性状遗传改良。

二是林木高效培育、经营与保护关键技术,包括优质苗木工厂化培育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用材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森林高效抚育关键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等。

三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高品质高附加值木质材料制造技术、木质材料节约节能加工技术等。

四是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政策体系,包括服务木材安全和“双增”的战略与主导政策,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管理制度创新,基于资源价值链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构建等。

据介绍,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重点创新符合林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的建立和体制机制。

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中心将针对林业科研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建立林业科研重点方向的持续资助制度,以10年为最短考核期,滚动资助,推进重大技术成果产出;积极探索多途径科研资金筹措机制,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创新理事会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管理委员会执行的中心管理模式及制度。有效汇聚协同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企业研发基地等资源和各方资金;创新公开招聘、考评激励、滚动淘汰的人事聘用和分配考评机制;实行岗位名额制、国内外联合培养、中心分委会学位授予、奖助机制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协议薪酬、双聘制、柔性引进的国际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度,建立海外学术创新基地。

第7篇

加快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作用。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结合我省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要围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领域节能、节水和降耗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着力培植光电子产品、软件、新药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使我省传统的资源型产业达到国家所确定的节水、节能、降耗的目标,不断推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以推动与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节约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一是努力研究与开发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关键技术,如玉米深加工上、下游产品链的延伸与废物的再利用技术;肉类加工产业的副产品如骨胶、皮革再加工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的绿色设计技术及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可与上述主导产业相链接的相关产业的开发研究与设计。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吉林省主导产业循环经济结构设计、产业链条延伸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的开发;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或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及规划的研究与建设;以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平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要搞好节约资源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示范。近期应对我省资源领域的主要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加大投入,争取“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示范。重点应对我省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原材料节约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重点突破一批资源节约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若干示范性工程。

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本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包括:一是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切实可行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发电、菌肥以及绿色建材生产技术等)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三是包括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对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技术,并逐步促进其产业化。四是研究与开发农作物秸秆(重点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

要努力构建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技支撑体系。首先,应进一步整合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技资源,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制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平台。按全省的统一要求,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制定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并把其主要内容纳入《吉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中。为了更好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突出科技进步的作用,应尽快地建立推动节约型社会的技术平台。第三,组织实施节约型社会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专项。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重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资源节约型产品、再生资源利用产品和发展一批相关的特色产业。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第8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名称;研究及应用

1.前言

1.1 科技成果含义

科技成果是指由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等属性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新工艺等各类科学技术项目。

1.2 科技成果鉴定含义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是国家法定机关即科技主管部门为了鉴定科技成果,邀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定,对一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之后,写出的评价性、结论性、权威性的一种技术文件。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证明文件,可以作为新产品税收优惠、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 成果名称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成果名称,又称项目题目,是项目的总纲,是能反映项目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以及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逻辑组合。在科技成果鉴定过程中,成果名称除了具有概括项目内容、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和吸引阅者注意之外,还具有如下两点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送检审查。科技成果鉴定材料准备完成后需送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其中,成果名称是其首审和必审的内容,如果成果名称确定不当,则将造成诸多的不便。例如,成果名称未被审查通过,申报者不仅需要重新研究确定新的成果名称,重新整理申报材料,而且还要涉及到科技查新等方面的事宜,即需要重新制作和出具《科技查新报告》,最终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进度。

(2)有助于创新展示。这是由科技成果鉴定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果成果名称表达不当,不能准确地反映项目的核心内容,体现其研究深度和创新特点,那么,不仅失去成果名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不利于项目成果的创新展示。

2.成果名称的要求

在科技成果鉴定中成果名称的要求是:以最明晰、最简练的词组,能简单明了、恰当、鲜明、准确地概括项目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能引人注目。简称为:准确得体、简短精练、突出创新。

(1)准确得体。成果名称应能准确地表达项目的核心内容,应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即应避免使用抽象、形容词、带商业信息的名称和使用范畴过宽的名称。

(2)简短精练。成果名称应简明,使阅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依据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有关规定,成果名称字数“不应超过30字”。我们应把这“30字”视为上限,在保证能准确反映“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

(3)突出创新。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确定与专利名称确定不一样。专利名称的确定可以不考虑突出创新的内容,但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需要有“创新”研究的含义。

3.成果名称确定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成果名称确定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果名称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

例如:项目成果名称 —— “灰铸铁发动机气缸体制造技术升级”。

众所周知,发动机气缸体的制造技术包括内容很多,不仅涉及冷加工,而且涉及热加工,另外,热加工又可分为金属铸造、热扎、锻造、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但在该项目的实际内容中,仅仅涉及发动机气缸体铸造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显然成果名称的确定过于泛指和笼统。

因此,该项目的成果名称采用“制造技术升级”用词过大。可改为:“灰铸铁发动机气缸体铸造技术升级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2)成果名称未突出创新研究

例如:项目成果名称 ——“大型拖拉机底盘环保柔性自动喷涂生产线”。

该成果名称未突出创新研究,也就是说,这条“自动喷涂生产线”虽很先进,但是否属于研制,是否实施“创新”研究,却未给予表述,即无“创新”研究的含义。可改为:大型拖拉机底盘环保柔性自动喷涂生产线的创新研制。

(3)成果名称文字结构缺乏合理性

成果名称原则上不宜采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例如: 项目成果名称 —— “研究轮式拖拉机总装线的电控接车下线设备”

该成果名称采用了动宾结构,即“研究 + 设备”,因此,文字结构缺乏合理性,可改为偏正结构,即,可改为:“轮式拖拉机总装线的电控接车下线设备的研制”。

(4)成果名称选词不准确

成果名称用词应仔细选取,应符合项目所研究的内容,否则出现语意不明或产生逻辑错误。例如: 项目成果名称 ——“铸锻造材料及产品特殊元素分析研究” 。

该项目属于化学分析领域,该项目实际内容,一未涉及锻造材料,用词不准确;二是铸造材料和铸造产品的语意不明,选词不准确。可改为:“铸造特殊元素化学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介绍一种确定成果名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别人已获科技进步奖项的成果名称特点,来完成自己所需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例如,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5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就是通过上网查询研究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的项目名称特点,见图1所示,从中获得启发,并结合自身申报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特点,完成了本单位2012年度申报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大型感应电炉技术改进及应用性研究”。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项目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故此,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第5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中的“深度开发”四字,如图2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大型有芯工频加热保温电炉应用技术的深度开发”,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际先进地位。

(2)成果名称确定实例二。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大变径轴类零件感应淬火新工艺研究”。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反映项目研究的深度,故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第7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中的“创新”和“关键技术”六字,如图3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大变径轴类零件感应淬火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内领先地位。

(3)成果名称确定实例三。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铸锻造材料及产品特殊元素分析研究”。同上,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反映项目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故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第3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特殊环境下复杂类型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中的“特殊”和“关键技术”六字,如图4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铸造特殊元素化学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内领先地位。

5.研究效果与结论

我单位自2011年开始实施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研究以来,已经顺利完成了9个科学技术项目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专业涉及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机加工艺、化学检验和工艺装备等多个方面。其中,以2012年的成果名称研究的效果最为明显。如下表1所示:

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长江航运;智能航运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13-02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作用将更加突出。“十二五”以来,长江航务管理局紧紧围绕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强航”战略,黄金水道重大专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字长江”稳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同时长航局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不足,经费分配比较分散;面向、参与港航企业科研工作还不够,对行业的引领和辐射能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和领军人才还不多,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行业有话语权的顶尖人才紧缺;科研共享、整合利用不够深入,仍存在交叉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

1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四个交通”发展、促进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将其贯彻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赋予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新使命,要履行好长江航运“发展先行官”的职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创新驱动战略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支撑;深化体制改革对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形成适应国家改革要求和航运发展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新格局。

因此,“十三五”期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航运全面创新。

2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对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四个交通”发展,聚焦“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发展目标,切实把握长江航运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开放、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长江航运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航运行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适应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实现“十三五”期长江航运发展目标任务。

其实现路径是要做到“四个引领”:

――技术突破引领。从推进行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抓好重大科技研发,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运行监管、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长江航运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标准化引领。完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长江航运发展质量。

――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创新人才、科技项目与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3 抓好重点,全面推进长江航运“十三五”科技工作

“十三五”期,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部党组关于长江航运“一个规划两个意见一个方案”以及《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六大重点领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长江航运科技发展。

六大重点领域:一是工程建设。要围绕提高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开展基础理论、治理技术、工程施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安全保障。要围绕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开展海事监管、安全生产保障与应急、水下救援打捞等关键技术研究。三是运输服务。要围绕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开展运输市场信用体系、港航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积极推广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注重发展新技术船舶,大幅提高长江船型标准化率。四是三峡通航。要围绕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度研发通航调度和运行维护管理、船闸快速检修、新通道建设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保障枢纽通航安全畅通高效。五是决策支持。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促进“四个长江”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研究,提升长江航运的科学决策水平。六是绿色环保。要围绕建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的长江航运体系,大力运用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的六项重点工作:

3.1 着力打造智能航运

加强长江航运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的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按照云技术架构,推进长航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与长江水系港航单位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共享。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应用,组织开展“互联网+航运”及智能航运相关研究,研制开发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推进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急指挥平台二期、物流平台二期、110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干线航运通信枢纽布局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长江航运空中无线宽带、水上甚高频(VHF)、陆地光纤网络的立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安全管理和对外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

3.2 着力抓好科技研发

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面向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四个长江”发展实际需求,围绕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行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资源,开展重大技术预测和需求梳理。积极争取并依托国家科技资源,组织大兵团力量,集中攻克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重大技术突破,重点在综合交通运输、生态航道、三峡新通道、智能航运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3.3 着力推动成果应用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配套细则,鼓励研究机构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成果并获得技术权益。做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升级,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向行业公布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成果梳理、总结和凝练工作,编制形成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汇编,推广目录。组织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 着力推进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科研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机制完善、作用突出的科研平台体系。依托平台推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促进科研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航”战略,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荐计划,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启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3.5 着力加强标准工作

强化标准支撑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长江航运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水运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和船型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技术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的技术支撑,促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相关标准。

3.6 着力营造创新氛围

第10篇

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强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步伐,加大工业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在竹木加工、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重点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突出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专利产业化,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形成,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在七大产业集群创建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已有的省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扶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科研机构;发挥闽北科技研究院的作用,通过“6·18”,加强科技成果对接,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继续推广CAD、CAM、自动化控制、节能降耗和智能化等高新技术,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大培育高新企业力度,全市新增2-3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加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力度,重点抓好“五大工程”。农林牧渔业良种繁育与推广工程:重点抓好农作物良种、名优茶果良种、林竹苗种、畜禽良种、名优水产种苗五大良种产业;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工程: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蔬菜、林竹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植工程:做好野生花卉的开发利用及森林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实施浦城丹桂产业标准化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教育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力争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扩大延伸全市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节点,新建10家应用示范点。

推进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按照实用科技推广到村的要求,指导建阳市完成由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及32家省、市科技特派员示范点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覆盖面;扶持挂点的浦城县临江镇农业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的使用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协作,促进“互动联动,挂村服务”的邵武晒口街道新丰村各方面得到发展。

提升星火计划实施质量。持续抓好国家级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实施建瓯竹类资源开发、武夷山岩茶大红袍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等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重点抓好星火计划的延平香料、建瓯竹业、邵武林产、政和白茶等“一县一业”以及邵武拿口竹木“一镇一品”等科技富民工程的组织实施,壮大特色产业。

三、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导入

突出项目支持。围绕社会发展领域应用技术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为重点,优先支持能够提升公共事业服务能力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环保、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公益型科技项目。

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步伐。继续在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域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公共技术,做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考核等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国防科技动员。在市国动委的组织下,将国防科技动员和科技拥军有效结合,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联修联供应急动员方案,具体到组织指挥、主要编成、行动要素等,尽快形成国防科技动员保障能力。

注重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着手编撰《科技志》。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科技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等活动。

第11篇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行业发展的龙头,担负着全面创新的历史使命。国有企业要以充分的责任感挑起这副担子

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积累更多的核心技术、更好的管理方法、更优的制度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指全面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完善综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行业发展的龙头,义不容辞担负着全面创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经济危机往往是创新的助产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日益凸显国有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变革和创造。正是制度、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为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制度变革、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走出危机和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展开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国际竞赛。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部署,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经济,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跨国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主角。美、欧、日等大企业在研发投资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国有企业将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实施企业创新战略,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粗放式生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将处于被动地位。国有企业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引导和推动企业制度、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的核心说到底就是竞争,而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较量。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全面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企业创新战略,对企业制度、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率先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是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历史使命和紧迫任务。

国有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肩负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创新使命。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稀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建成小康社会,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优化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

作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国有企业肩负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创新使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过剩的、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部门转移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转型升级,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以转型升级为特征的新的国际竞争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作为行业的排头兵,国有企业要按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突出主业,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但同时多数产业的高端环节,包括高端产品、高端服务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大都被国外大公司所掌控,特别是被一些跨国公司所掌控。国有企业要发挥整体优势,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实施联合攻关,促进科技资源交流与共享,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与大企业集团有效结合,努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以往受制于人的状况。鼓励优势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水平。

作为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国有企业肩负着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创新使命。作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自身竞争力,而且整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企业创新活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推动我国的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成为引领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全球经济的开拓者,国有企业肩负着提高国际经营水平的创新使命。与世界上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包括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国有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努力做国际化经营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一流的研发掌控核心技术,一流的产品做好市场的定位,一流的营销能力创造国际知名品牌,一流的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流的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作为强国富民的顶梁柱,国有企业肩负着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使命。实践表明,真正的具备市场潜力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而自主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必然选择。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特别是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当代一系列军革。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来源面临着军事工业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只能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国有企业是我国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主力军。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国家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创新布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重点围绕创新战略、科技投入、科研攻关、制度体系、人才队伍、创新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结合企业已有的技术创新优势,着眼于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的要求,在国防军工、能源、冶金、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选择一批企业,明确重点任务和要求,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推动国有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12篇

(一)继续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建立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国家、省、市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专业镇创建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五金刀剪、食品、南药、水产品养殖加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是五金刀剪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的科技资源,加大对五金刀剪创新中心的投入力度,以五金刀剪联盟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进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并争取纳入省重点科技计划给予立项支持,推动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级科技信息共享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争取今年组建省级工程中心1-2家,市级工程中心2-3家。

(二)加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实施五金刀剪产业提升工程。抓好国家级火炬计划*新型功能刀剪材料设计与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抓好基地创新平台建设,为推动基地创新集群的形成和产业提升提供支撑。二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三是实施“产业共性技术”科技专项,重点选取五金刀剪、海洋水产等产业,发挥创新联盟集成创新的优势,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争取纳入国家、省重点计划。四是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科技专项。选择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实施节能减排应用示范项目,推广示范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设备。五是结合国家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争取再有6-8家企业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六是抓好春砂仁、海洋产业等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民科园等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重点推进“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星火产业带”建设和开展农业应用技术推广。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科技攻关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扶持开展砂仁等南药的生产栽培技术和GAP规范种植技术、南药深加工及贮存技术、南药生物活性提取技术等研究。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四)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针对我市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抓好五金刀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发挥创新联盟的优势,加大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编制五金刀剪产业技术路线图,凝炼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科技重点计划,推动五金刀剪产业提升。重点扶持联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共建研究院、产学研研发基地等。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企业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考察,寻找项目和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有关人才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地方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扶持企业跟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吸引和利用高校的人才为我市服务。抓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争取更多科技特派员进驻我市企业。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创新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20年)》,深入推进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周系列活动,在*电视台、*日报等媒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各县(市、区)开展知识产权巡回宣讲活动等,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充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和保护,建立粤西四市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交流合作;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2009年争取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个、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企业1-2家,实施省市级专利技术项目3-5个,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左右。

(七)加强科普宣传,加快科技馆建设。

加强科普工作,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举办节能减排技术等专题科普展览等,宣传推广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科技馆。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加快科技馆的内部装修布展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首期工程并开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