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德育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
讨论、演绎、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
叙述的是一个有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
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任何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
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
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写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点与难点。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
维,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对自己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却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通过这样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统筹兼顾同时,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那些难点与重点上,力求通过解决这些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经验沟通与共享。由于现行的学校管理大多实行行政班管理,所以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处于个体化管理的状态。而通过撰写德育案例,则利于班主任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多样性,并且在提炼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态度,通过反思性批判实现共享。
3、引领德育工作专业化。班主任是行动研究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
研究,为实践而研究,班主任不应再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案例撰写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机会,发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班主任将理论作为一种参照,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构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断拓宽德育“田野”,在此过程中,引领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四、德育案例的构成要素:德育案例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从构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标题:德育案例总要有一个合适的标题。一般来说,确定德育案例的标
题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2、背景:背景能够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背景必须向读者交代该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背景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问题:在案例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产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而且问题中必须要阐明主题,在德育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材料交织在一起,读者通过分析问题才能确定主题的所在。同时,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内容必须要充分渗透德育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潜能的开发。
4、过程与结果: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成为重要的一环。
这部分内容要详尽地描述,既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要交代某种德育措施实施的即时结果,包括教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映。在这一要素中,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冲突详细的记叙,对问题解决过程细致的描述。
5、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对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心路
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反思与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有:我的教育理念对头吗?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我是否真正在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帮助?反思与讨论也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轮改革,即1993年、2001年和2009年,每一轮课程改革都适应了当时具体形势的要求,比之前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2009年开始的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更新,更对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教材的使用及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从2008年起开展了以国家级课题“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导的课改与教改活动,这项活动与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正好相呼应。本文选取“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子方法“案例教学法”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看待自己的学生,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学生负责,避免用陈旧观念把学生分为“好生”与“差生”,要从“能力特点有差异,学习习惯不一样”的观点出发,更多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比如笔者任教的11级会计2班一位女生,原本无心上学,经常旷课、迟到、早退,上课大声说闲话、玩手机、看课外书,可就是这样一位让班主任和各位教师头疼的所谓“差生”,也有她积极的一面,比如头脑聪明,有很多稀奇古怪、创意十足的想法。如今,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这个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已经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所以,对待中职生,我们要有更大的爱心、更强的耐心和更多的关心。
二、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行为导向教学法理念的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即专业能力、社交能力、伦理道德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或者是社交能力、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比较广泛,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和提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为了掌握理论。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选择整理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考核。由此可看出,案例教学法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关注基于个体生命本位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者并非消极地回应或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特生活经验的完整的人。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而提供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案例即一个真实的、多极的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矛盾,引发学习者调动自身经验与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化的答题模式,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与同伴观点碰撞中逐渐明晰带有鲜明个体生命烙印的新的认知图式。
在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以及《心理健康》中的每一章每一课每一环节的编排设置,都是在启发和引导任课教师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每一门课中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由任课教师灵活选取,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并提高其相关能力。
(二)积极倡导“交互主体论”或者“师生互动型模式”。
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理论基础,力求营造互动、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多维度、多层次、多目标和互动开放的。课堂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沟通中生成式推进。在案例教学中,课堂主要围绕案例的剖析、讨论展开。教师不是话语的垄断者,不能霸占学生的自由言语时间,操控学生的言语形式与内容;教师应该创设轻松、自由、和谐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呈现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言语成果。教师也并非课堂的缺席者、言语的失声者,放任学生无序、无意义地讨论交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应该借助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德育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是抛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分析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并给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在交流沟通中呈现健康、活泼、愉悦的形态。
(三) 通过情境、探究与合作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1-02[ZW(N]
[作者简介]李园园(1979―),女,湖北大冶人,本科,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和自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广义上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狭义上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参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教育的活动。本研究的德育指的是狭义上的德育。
一、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德育以育人为主要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而言,初中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化课的教授差别不大,整体来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做法:利用特殊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政治课教学与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结合起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严于律己,这能为初中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都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还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全面挖掘其中涉及的一切德育因素,整合所有的现有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德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教材中关于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等的内容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的习惯,关于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些内容都是有联系的。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无论是正文内容还是补充材料,有关德育的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教材中我们发现,单从时间跨度上看,就涉及了社会形态、地域以及中外各个国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罗列和对比,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这对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在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设教学情境比以往显得更加容易。多媒体可以实现知识的声文并茂,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诠释知识。在新授课当中,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旧知识回顾或者直接讲授新课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较淡。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为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比如视频导入、歌曲导入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在导入上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视频中,学生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
自己也就跟着跨了过去,别人认为有绳子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这就是从众现象,在导入中学生就对从众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
三、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
在初中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对德育案例的实时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问题类型,而且还扩展了思维方式,进一步找到了多种解题思路。除此之外,政治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知识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设置案例,组织学生去做类似植树、处理垃圾等义务劳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双手美化我们的家园。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围绕相关内容让学生展开辩论或者演讲。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中去,完成案例之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做到实时分析。这种分析结合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不仅使得初中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道德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德育因此得到明显的效果。初中生对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偏好和兴趣的影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已经非常生活化和人本化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偏偏把知识理论化和抽象化,采用的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个案,忽视学生身边的案例。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对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道路。
参考文献:
【摘 要】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是学生们的教育者,是班级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的纽带,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践者,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做的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特别是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班主任,更加需要关注对学生的管理。本文结合了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班级建设、德育教育、联系纽带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职业教育类班主任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职业教育;探究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班主任,早已不能用过去的管理方法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大胆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手段,努力实践出适合本班学生的管理方法是大势所趋,也是职业教育类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以下三点,展开对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探索。
一、做好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是一个班级班风是否正,班级凝聚力是否强,班级内部同学是否团结的直接影响因素,同时,班级建设还是班级活动开展的基础建设。因此,做好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创新管理的首要任务。班级建设的创新性体现在让学生参与,笔者在管理班级时时刻强调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在班级建设中鼓励学生分管班级建设的一部分的工作,一方面让学生在管理时做到自觉体会到“言传身教”、“先自律再律人”,从而达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管理的困难,懂得体谅他人的工作,学会配合。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在班级内部实行班级建设小组轮流制。具体试行办法是:将全体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月一轮换,一个学期刚好完成整个班级的轮换周期,班级建设小组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策划、执行、统筹本月内校内以及班级内部的各项活动,如三月的植树节活动,四月的清明节扫墓活动,五月的劳动节和青年节活动,六月的读书月活动等等。其中,对于活动组织筹备开展的策划必须由班主任批准方可执行。对于校内没有活动的月份,需要班级建设小组收集同学们的意见自行策划出小型活动报给班主任审批。这样的管理办法实施后,学生们的激动兴奋溢于言表,全部都跃跃欲试,在本组负责轮岗的月份时,积极出谋划策,锻炼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与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了策划、统筹、组织和执行活动的正规流程,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这样的班级建设管理方法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之间空前的团结统一,班级凝聚力极强,整个班级都有一股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状态。
二、做好德育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是被普通的学校淘汰剩下来的学生。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做好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技巧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们是非常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的情况和背景都不一样,德育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它关系到未来学生人格和人品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对社会的影响好坏,因此,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了解之后根据不同情况配备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可行的。
案例分析: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对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透彻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例如一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父母工作忙等原因缺乏家庭关爱的,一些同学因为以前老师同学的嘲笑而有心理阴影非常自卑的,一些同学觉得“混社会”很酷,一些同学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需要早日踏入社会的等等。笔者本着最基本的德育教育标准,对学生进行坚强教育和独立教育,并且时刻把握住日常发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学生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有成熟的思想和强大的定力,因此需要老师经常对他们进行叮嘱式的教育。笔者时常在班会或者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不同种类的品德成长方面的微电影或纪录片或者通过口述分享一些真实的励志事例,目的是让各位学生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产生共鸣,同时鼓舞自己坚强、独立、保持善良,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优秀品德并且坚持下去。在分享完故事之后,笔者会单独找一部分学生单独谈话,一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态度上的变化,以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做好联系纽带
班主任是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主要找班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班主任也是学生与其他任课老师的纽带,当其他任课老师有教学上的问题时,首先想到与班主任交流,学生有任何难处都首先想到与班主任诉说。作为班主任,应该好好把握这一特殊的角色,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好好发挥有利作用。“纽带”角色的关键之处在于沟通,从职业教育班主任的工作方面来说,做好联系纽带,积极主动同各方面角色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分析: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会不定期得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向家长传达学校教育方面、生活方面的新发展新动向,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听取家长的对于老师学校的意见,与家长交流商讨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另外,笔者经常与各科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班级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从多种维度上帮助学生成长,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代表,也是一个学校的代表,其身份的多重性注定使其有更加重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从班级建设、德育教育和联系纽带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希望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分享。
参考文献
[1]迟鑫才.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分析[J].《好家长》,2014(8)
[2]吴华.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体会[J].考试周刊,2014(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技工院校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案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之策和思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时,不是通过死背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掌握德育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因此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突出教学的实践特色、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在推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1有利于深化德育课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广泛接触所学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熟悉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学生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抓住矛盾、解决冲突、做出决策的能力。
1.2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
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立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其消化、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尽管案例教学法仍是围绕相关的德育理论进行的,但能够激发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探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不仅获取了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德育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训练了科学思维方式和能力,并能从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1.3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内容,生动而逼真,免去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灌输式讲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一起营造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心态下进行探讨,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展其思考空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德育教学案例的选取
2.1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德育内容和形式,而相关道德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相关事实和道德规范的对应关系。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德育原理、道德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真实的案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性
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启发性教学案例,能激发学员的思维,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懂得基本理论,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3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浓缩性
典型案例的复杂性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够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同时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当地深入,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德育理论知识,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的浓缩性也能使师生在剔除了无效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教学。讲究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浓缩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在德育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注意适当的提示;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
3.2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的给付,而更应当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注意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证明和证伪。
3.3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在全面、立体地介绍案例的同时,还可以分组讨论、集中讲评为主,辅之以参与性和实践性强的旁听活动,多种教学形式交叉运用,不断完善,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3.4案例讲评的方法性
案例讲评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深化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之后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讲评。案例讲评环节要以教师分析思路为中心,结合学生个人理解,着重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入手进行评析。通过讲评,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明显优势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而言,运用此方法,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综合分析等方面要求更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才能使之更趋合理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 德育 实践 有效教学 正确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6-01
德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实际价值。随着改革的深入,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也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不断探讨的新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特征,强调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是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方法。
2.案例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取消了入学门槛,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方法适应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德育课程的实践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案例,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对事情的判断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事情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案例的选用
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中职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中,精心设置了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节首案例、文中案例,便于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选取时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如果是教材案例,也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是教师编写,要符合客观实际,最好是学生看得见,闻得着的。第二,案例必须精炼、生动,选取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只要高质量的典型案例。第三,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第四,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层层深入,含盖教学的知识与观点。案例的选取,是发挥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取的成功与否,更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健所在。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德育课,讲《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一课时,选取了教材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有错》,案例内容中,关于就业的职业选择问题,是中职学生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岗位还是与专业无关的管理岗位也是困惑他们的实际问题。案例内容精炼,但讲出了中职学生小强的职业理想,就业选择,小强的专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和行为习惯,社会科技发展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等等内容,仅此一个案例,能全面地复习《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与机遇》课程内容,又足够用来学习本节课的确定发展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的思想观点等内容。此案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是精炼、典型的好案例。
2.案例的引入与讨论
真正让学生了解案例、抓住案例、体会案例,才能实现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案例使用有几点建议:第一,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案例,让学生概括讲解案例,不要吝惜时间。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抓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第三,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只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大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肯定,即使学生思考的结果和回答偏离正确答案,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通过引导,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重要衡量指标。
以上述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的错》为例,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讲述案例故事,学生反复讲述,来完成对案例中晓强的职业目标、就业方案、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等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完成故事中关于家庭、社会、行业、职业等相关信息资料的提炼,进而独立完成老师设置的问题。
3.总结与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总结很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总结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应树立的思想观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之处,要加以引导,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树立正确思想观点。第二,要对学生的讨论做出全面客观的总结,要看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偏激的观点和不足之处要指出来,通过点拔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有效的总结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而不至于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评价是检验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评析无所谓正确答案,主要看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过程,观点是否正确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可通过加强实践练习环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
关键词:德育教育;开展;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定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幼儿园为什么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呢?
二、研究方案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一:陈明是一个七岁的幼儿,从没上过幼儿园,早上要奶奶给他穿衣服,不穿自己就不会了。吃饭奶奶要喂他,不喂就不吃。上完厕所也不懂得洗手。有时奶奶不依他,他就会冒出一句“你这个老太婆,我不喜欢你”。他自理能力、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都很差。
案例二:王鹏是一个七岁的幼儿,现在读大班。每天起床自己穿衣,奶奶要帮他,他就对奶奶说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很受老师的喜欢,经常主动地与老师打招呼。他是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好孩子。
三、研究分析
通过案例一、案例二的比较。同一年纪,上过幼儿园和没上过幼儿园的两个幼儿他们的德育水平是不同的,从而可以了解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德育。
1.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学习与人的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2.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上过幼儿园的王鹏在老师的教育下,各方面都比没上过幼儿园的陈明要强。良好的行为品格习惯的形成应从小培养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之一。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为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四、思考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幼儿的德育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3.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我们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
5.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为导向学;德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当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侵入到校园中,比如上课迟到、乱扔垃圾、逃学、以及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传统的观点认为,德育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使得德育教学掉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行为导向学的产生给德育教学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在德育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学的可行性和客观性
1、可行性
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就是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把提高的学生的能力作为本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所设置的教学要求,又有所不同,然后把这些学生按照不同的类型分配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通过团队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展示出来。这种方法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利用设计项目来引导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下达任务来引导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从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它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中职学校的学生实际以及其培养目标。它不仅可以满足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关注到了学生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2、客观性
目前,教师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来教授德育课程,已不能再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再加上当前有比较多的问题存在于德育课中,首先,从学生方面上看,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一直处在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从教师方面上看,虽然教师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且也能够认真的授课,但是真正能认真听课的学生却很少,这使得德育课的教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中。
二、行为导向学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导向的教学法是把积极改变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以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习上面临的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下面将介绍三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潜能。案例分析的方法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学习德育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要求来确定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教师通过明确分析案例的目的并拟定相应的题目,然后组织学生来分析案例,利用这种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能说明问题的一些事例展开教学,让学生得到一些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最终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去学习和探索知识,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正确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在教授"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几个比较有趣性的动画案例来展开教学。比如,可以设置这一个案例:一位学生A在入学时,因为学校要求住校哭闹,到最后因为想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和环境而提出退学。主要表现在:平时不敢说话,自卑,非常想念以前的同学和老师等。然后相应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学生A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走出这种心境?通过这两个问题来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这种引导,来进一步明确案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并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相关知识,通过查阅教材和资料,来整理归纳知识点。另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辩论的方式,使学生能辩证地听取别人对此问题的观点意见,对于一些存在理解偏颇的知识点能够及时的纠正,进而通过学生的集体智慧,选择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理论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让学生达成一致的共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并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自主分析问题,学生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潜能。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灌输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并研究总结知识点的过程。所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合理分配学习小组的组员,及时点评、总结学生所涉及的知识点。此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付出比较多的精力,所取得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二)小组讨论的学习法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研究知识点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形式。它同传统的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对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开始讨论问题之前教师需要充分的调查、理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选题,然后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及时引导问题讨论的大方向,并控制讨论的气氛。在这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推论学生教师不应该干预,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多给学生一些阐发其见解的机会。
(三)情境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把讲台交给了学生,通过设置一种情景,使学生置身在这种情景中,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启发,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提高并改善其道德行为。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化的教学仪器。这样可以让课堂组织形式变得更加新颖、逼真,让教学环境变得信息化而教学活动也要变的生活化,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
结束语
行为导向学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心理定势,也就是教师带着问题的答案来教授知识,而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而学生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所以行为导向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现场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教学的风格,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德育;应用研究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李岩 单位:石家庄市第28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婷.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6(07).
[2]刘尚.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3).
摘要:课堂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班集体则是学生实践课堂学习效果的大舞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特征、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和发展性的现实途径,能发挥中职技校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及班级管理实际,探讨班级管理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学班级管理渗透
当代社会对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加强中职技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徳技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中职技校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课堂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班集体则是学生实践课堂学习效果的大舞台,二者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和发展性的现实途径,能真正发挥中职技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中职生群体的特征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较差,自我认可度较低的“三差一低”负面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主动性差;二是逃避现实、内心叛逆,行为不羁,易与旁人发生口角,不同程度出现上网成瘾、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三是自我关注度高,自我发展意识强,对他人责任感淡漠、家庭责任感缺失;四是因学习基础差和社会偏见等,过分看低自己的价值,容易产生经常性的焦虑和抑郁,不断加深自我认同危机。同时,中职学生平日参与家务或劳动较多,生活自理能力与同龄人相比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中职学生相对更加讲义气、重感情,他们身上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中职学生之所以会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外界环境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群体特征的存在,既对中职技校德育教学形成了较大障碍,也为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深化德育教学效果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二、把德育教学渗透进班级管理
中职学校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旨在针对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培养学生养成崇德守纪、乐观进取、合作共赢的良好价值观,并从中逐渐积累社会化管理体验,这与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完全一致。而学校的封闭化管理,使得班集体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学习、生活的组织与平台。因此,班级就成为深化德育教学的主要场所。针对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活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在班级管理时以课例为切入点,多谈心多引导,促进学生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教会学生与人平等友善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情商,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事例展示、案例分析、场景模拟、互动交流的方式,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现场,确保教学生动灵活。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注重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小组案例讨论、比赛等以小团队形式参与的德育体验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以课堂案例为参照进行自我管理,协调解决矛盾与分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班集体建成学生实践德育学习成果的舞台。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班委的选拔、锻炼和轮换为抓手,为学生创造自我管理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级财务管理、主题班团活动的开展、校运动会的参与、班级间的联谊赛、手抄报制作黑板报策划等多种活动中,笔者都尊重和信任学生,让班委任各项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具体实施再到总结评价,而笔者在幕后支持、指导并关注学生的成长。条件成熟后,鼓励班委找助手,一带一再送一程,让学生体验管理与自我管理的乐趣与苦恼,带动全班学生养成崇德守纪、合作共赢的良好班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化德育实践、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职业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入校军训开始,在学校组织的拔河赛,叠军被比赛,优秀宿舍及教室评比中,笔者都积极引导学生崇德守纪、团结合作,共同为班级争光,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笔者还精心组织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比如球类赛、棋类赛、辩论赛以及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等。以此引导学生从各项活动中充分体验文明守纪、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德育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总之,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创设了学生体验、感悟、实践德育课堂知识的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积极发挥这一途径的教育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从适应自我开始,进而适应他人、适应集体,为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云霞 单位:临汾高级技工学校
一、知识导向和信仰导向相统一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文和了解《四个幼小生命的消逝》案例。
2015年6月13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答:毕节相关部门、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没有采取防止儿童辍学的完善的措施,没有解决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存在的困难。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