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时间:2023-06-05 10:1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第1篇

一、字词教学有形式化、走过场、目标缺失、无视实践性等现象

[案例1] 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出示生字词“转来转去筋疲力尽,枯死,一大截。总算”等。教学方式是:引领学生齐读两遍(直呼齐读);抽查读部分词语(直呼齐读),老师正音。

当这节课快下课时,再安排写字指导。教学方式是:师生讲讲生字的结构――提示书写时注意什么笔画――教师板书。学生书空――让学生写两个字。

这个环节说教的时间用4分钟,学生写字用1分钟。

[案例2]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桌、盔、凯、腕、驻、弥、胁”等带拼音的生字;同时出示“牺牲、凯旋、征衣、阿姨、卓越”等新词。教学方式是:学生读一读――老师正音――老师提示写法。

对生字的学习。都采取直呼,这是表示学生都会认读呢。还是担心被人指出课堂教学中没有字词教学而特别安排这个环节?众所周知,当学生掌握了拼音以及学会查字典后,生字词的学习就应当通过自学来完成。如果为了完成某种程序而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无疑将助长学生形成依赖教师组织学习生字的心理。事实上。学生掌握了拼音、查字典后,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应是巩固拼音,让学生会写生字、积累词语。巩固拼音,要引导学生在平常拼读中达成,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写字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采用各种方式记住生字;更要加强写字实践,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记住这些字并且将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二、动漫课件的制作、选用顾此失彼,只停留在好看、激趣、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上,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不大

[案例1] 播放课件,播放“伊拉克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等影像资料,并谈谈感受以进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教育。

在这三大事件中,国际上公认的只有“911事件”为恐怖事件,其余两场战争性质并无定论。一起选用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注定是顾此失彼。战争与和平既对立又统一,当我们一味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教育时,是否忽略“当祖国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的教育呢?

[案例2] 播放歌唱五星红旗的MTV歌曲

[案例3] 播放录像《小欣月的国旗梦》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

师:小欣月的故事一定深深感动了你,那么请你拿起笔把下面这句话写完整写具体。

发给学生练习稿纸,稿纸上含有下述内容:

当激扬的国歌奏响的那一瞬间,小欣月______。升旗活动结束了,在场的两千多人都悄悄落泪,只有小欣月____________。

为了学习《一面五星红旗》,用五分钟播放歌唱五星红旗的歌曲,好听、好看,可是对我们学习语文有多大意义呢?录像《小欣月的国旗梦》很感人,执教者请学生看后谈感悟并进行小练笔。有人说这个环节好,加强了读写结合。但这样的看录像写写故事内容、写写感悟的环节,是否在其他教学课时中也可以开展呢?如果可以,那么这个教学环节就有点如同虚设和做样子了。

我们强调的读写结合是与课文例子,与课文的某些特点有联系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才是学生新知识、新能力的增长点。而其他通用的读写结合则可能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理解教学呈现不分年级、不分文章体裁地进行主题教育,说教偏多,以致影响学生的语文实践,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各地选送的公开课,选用的课文有二、三、四等各年级的教材。课文的体裁分别有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可是,当我们分析这些公开课案例时,却发现其教学程序和学习方式大同小异。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采用“提问题――找句子――想意思――谈感悟――提升主题教育――读句子”的方式组织教学。

[案例一] 教学《女娲补天》时,教师先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

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去求雨神?

女娲找五彩石为什么找得这么艰辛?

女娲可能到哪些地方找纯青石?

女娲的手可能怎么样?脚可能怎么样?

女娲找到纯青石心情怎么样?高兴得怎么样?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很感人?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教学过程问得多、想得多、讲得多,读书、背书的时间就相对偏少;很多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问答中,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些设计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读书的,可是学生刚开始读。执教者又开展其他的教学活动了。

[案例二]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播放二胡音乐,很低沉很伤感,执教者演讲,演讲后请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这个情境的设计与课文的意境很吻合,如果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去反复诵读课文,将会更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效果也会更好。可是要求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却显得莫名其妙。

[案例三] 教学《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先后出示4组词语。逐一请学生讲各组词所表示的画面;提出“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引出下个环节的“领悟情感”教学。

这个环节,如引导学生根据各组词语的提示复述课文,或找相关课文的片段读一读,更能突显读课文,更有利于积累语言。说画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但学生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的情感时,当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读通、读熟时,却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概括,效果自然有限了。

第2篇

关键词:体验;反思;回归;新课改;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33-02

2001年课改以来,我们发现:课程内容充满了生活性和情趣性,满足了多元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研氛围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

一、体验: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改实施之后,各级培训使老师们更新了观念。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和谐统一”等观念深入人心。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然而,我们在为“百花竞放春满园”而欣喜的同时,也为“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感到迷茫。

1.多媒体课件成为主角。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成为了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或者唯一手段,有些课,由始至终都利用多媒体课件。结果,一堂课下来,课件完全取代了教师,取代了板书,取代了对文本的阅读,成了课堂的主角。

2.合作学习成为时尚。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地引入课堂。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

3.自主学习成为潮流。课改以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喜欢谁的做法”成了课堂“流行曲”。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学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没了主次,忽视了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除此之外,课堂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和鼓励性评价,出现弱化工具性、凸显人文性的现象……

二、反思:山重水复疑无路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课改实验中边思考边实践边反思,反思多媒体课件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还是令人眼花缭乱?反思合作学习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仅仅是赶潮流?反思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我习得,还是放任自流?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拓展的资源是提升了文本价值,还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是工具性放在第一,还是人文性放在首位……一路走来,我们仍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徘徊。

三、回归:柳暗花明又一村

针对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提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一些语文名家的呼吁,对语文教育的回归,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使我们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我们走出了许多误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已经回归了常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架空的楼阁。

1.教学过程简化、清晰。回归后的语文公开课去掉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整体架构文本,或以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或从课文中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有位老师在预设《搭石》一课2~4自然段的教学时,紧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设计了两个板块。板块一:“景美”。通过朗读、感悟句子,理解“搭石”所展现的看得见的美的画面;板块二:“心灵美”。通过找找、读读、说说等方式体会村民们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美好心灵。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2.教学媒体简便、实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的使用,只有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语言。因此,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愈来愈趋向于简约和实用,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努力实现“教师—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战争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和对战争的无比憎恨之情,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对战争的看法。

3.合作学习有价值、有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学习的效果逐渐由低效走向高效。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显得有价值、有成效。

4.自主学习与引领相得益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借助读、问、评、画、写等形式,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评价从教师一元评价转向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不仅限于知识、能力上,而且还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合作质疑精神及对美的感受程度等方面;抓住“学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又“得法”,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强有力地推动着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探讨“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促进新课改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力图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以下魅力和优势。

一、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营造氛围,优化教学导入

将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语文内容为本,创设模拟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这样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成功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我常常依据教学内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迷人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边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边播放五彩池奇异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五彩池中,使学生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兴趣,并产生主动探求五彩池神奇景象产生原因的欲望。

二、巧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情景画面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远程教育资源中有丰富的识字课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在学“羊”字时,多媒体屏幕上就出示一幅山羊图画,让学生观察山羊那一对弯曲的长角和长长的胡子的画面。然后切换成“羊”字的画面,观察羊的两只角怎样变成两点,胡子怎样变成一竖,书写时不要把一竖竖出头。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如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我便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一些材料,让学生尽情翻阅,领略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祖国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人生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获得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理解语言文本,训练学生说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知壮美的自然景观,体会作者的内心体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经验积累也非常有限,如果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变换适当的方式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像、声音的展示,加强了事物的外部刺激,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结合语言的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得到清晰、正确的认识。这恰恰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的求知需要,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由于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很难体会一个孩子失去父亲后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可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体会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感受,抒情怀,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五、挖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

第4篇

一、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处在辅助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当课本上的知识及教师本身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我们就要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辅助者的工作。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教学要求,利用网络搜集学生需要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资源的利用不能仅限于语文知识,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其他门类,就可以搜集其他学科的资料。总之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网络中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创造出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使教学重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总是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难点上,但总是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一些学生还理解得不到位。许多学生面对重难点还会表现出厌烦、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设计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重难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在网络中收集了一些榕树的图片作为课件的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榕树。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的含义。这些简单的图片展示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网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媒体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思维由形象逐渐向抽象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有限的电教手段中学到更多东西,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理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播放气势宏伟的场面,这样丰富了表象,发展了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为理解文章意境提供创造了中介。在科学课上,网络资源更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死海》时,教师出示一幅游人在海面上漂浮休憩的图片,学生感到很新奇,不可思议,从而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学生对于站争场面、战争的残酷、灾难认识得很不够,战争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只读课文,单凭语言文字描述,学生的情感体验则很难到位,但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时,个个跃跃欲试,精彩的发言和内心的感触让老师感到意外和惊喜……他们在网络里漫游,提高了知识修养,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现代丰富的校园网络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学生有了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四、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校园网络的运用可以提高网络资源运用的有效率。校园网络更多地针对教学资源,因此,极少受到网络中其他不良资源的污染,更适合学生浏览。另外,校园网络也更方便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合理地设计教学。我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设置了走进课堂、学科资料、学生论坛等内容。学生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及时得获取教学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教师通过网络将自己总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放在网络上,方便了学生及时查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帮助。

校园网络的应用还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更利于教师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五、利用网络设计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感情;“朗读饥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段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可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指导学生朗读往往会事与愿违,常会出现学生“不配合”我们的局面。如何得心应手地掌控这种局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我认为朗读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所具备的基本功。老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魅力、富有感染力的。字正腔圆、富有激情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欣赏水平,给学生以激情的感染、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于永正等很多名师在阅读课上的朗读清晰、流畅、准确、真挚、热情奔放,让我们深深折服,他们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的调动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陶罐和铁罐》一文时,陶罐的谦虚和据理力争,铁罐的傲慢无礼,老师请了不少的学生读,反而读得更糟。其实,很多同学已经懂得陶、铁罐的性格特征,可就是无法把它们朗读出来,学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而老师自己也从课始时的满腔热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想发火又碍于后面的听课老师硬是憋着。

如果老师能给学生示范一遍,定能让学生柳暗花明,也就不至于纠缠在这个环节上走不出来。如果每个语文教师也像播音员那样坚持练声,平时多采撷各种角色的声音,多注意人物情绪的波动与变化,多听他人读,多听录音,多揣摩,多学习,多积累,那么若再遇见如上所述情况,就能迎刃而解。于永正老师也特别强调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让学生产生“朗读饥饿”,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每个星期我都要抽出两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段让学生听听童话故事或是寓言故事,让学生接受语境的熏陶。同时,对学生的朗读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大部分同学每次在听故事活动之后,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一段时间后,特别是男生把原先怨读课文的情绪一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课堂出现了(一个最不爱发言的同学):“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的情景。出现这种“朗读饥饿”感是老师指导朗读的绝好时机。如果把握好这一契机,加上自己的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及课堂情境的创设,定能让学生如沐浴春风一般。

三、讲究策略,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保障

讲究策略,一是要立足文本。文本中有很多价值、可利用的东西,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文本,把它一一挖掘出来。

(一)变文本段落为诗歌格式

本文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是作者情感因素的书面激荡。如果我们对某些段落的编辑、排版稍微作一点点改动,可能会让原文读起来更朗朗上口、美轮美奂;会加深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如果再加上老师精心营造的朗读氛围,如图传情和音乐的渲染,另外加强方式方法的引导,学生便更能读出生气、读出韵味。我校教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把原文的格式:“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变为:

啊!我听见了,

妈妈听见了,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

全世界都听见了,

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

和平!!!(学生的朗读,让很多听课老师都流泪。)

(二)变讨论式谈话为描述性的语言

描述性的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方法,易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怀。我两次执教《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我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很多学生认为鲁滨孙没什么了不起。我用三种方法:

一对付说有烤肉吃的学生,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猪肉,静看学生会怎们吃它;

二对付说是可以踏海浪、听海涛、吃野果的学生,让他们计算两年、十八年、二十六年各有多少天?周而复始地生活不单调吗?

三是对付说在岛上生活如神仙,自由自在,没人管的学生,我让他们周末把自己关在房间,看看自己能待几个小时。可是适得其反,因为有的学生后来看这么多同学与我争辩,觉得好玩,故意掺和进来。他们争辩说:有枪就可以取火,关在房间与在岛上感觉完全不同,寂寞了可以与小猫、小狗说话等等。这堂课到最后只能早早收场。

今年,我又上这篇课文。两届的学生起初的见解大同小异,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可我清楚努力解决它,或许就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亮亮嗓子声情并茂地说:“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鲁滨孙的确很幸福。(同学们慢慢地静下来。)荒岛成了他的世外桃源。他可以伴着海涛入睡;可以独自享受野果的美味;可以无拘无束的散步……可是,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破船上可用的用光了,能吃的吃尽了,再也摘不到野果了,身上的衣服也破了,涛声也听腻,常给小狗、小猫听的那些话自己也懒得说了,特别是害怕没有月亮星星的夜晚,(此时的教室非常安静)更何况可能有疾病、猛兽、海啸等突如其来的险况发生,(此时,外面正好下起了暴风雨。)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看看鲁滨孙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他每天拿着枪……”我听见了同学们对鲁滨孙发自内心的读书声。

四、巧用生成,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关键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对变化莫测的课堂应处变不惊。对于学情的变化,老师最好能以“同理心”先笼住学生,而后因势利导,拨云见日。

我在上《穷人》一文时,我请学生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读读。一生读“……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有几个同学点评时指出:“没有命令的口吻,不够凶。”我问他:“渔夫凶吗?”他们说:“那当然。桑娜心理活动那段话谈到,‘他会揍我的。’”也有很多同学马上反驳道:“抱养两个孩子,对于富人家都得开家庭会议商议,更何况是勉强吃饱、穿暖的渔夫家。”一生说:“如果渔夫性子不好,对于这一天的倒霉遭遇,一进门定会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妻子身上。”又有一生说:“只要你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从渔夫进门与桑娜打招呼起,无一句话不流露出对妻子的关爱。还有他很乐观。”我问:“刚才同学读得怎样?”没想到刚才读文的同学自己说:“我只读出渔夫催促妻子,而没有读出他尊重妻子的语气。”我说:“是呀!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的日子是穷,但他们却过得很温馨。”一生站起来说:“不,他们不穷,他们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爱。”听,学生们把“你怎么啦……桑娜?”读得多么的传神,把渔夫夫妇读活了,读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了。

五、引读,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有效保证

恰如其分的引读,不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需要老师与文本有充分的沟通。很多名师的教学风采,令我震撼,窦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以下是她教学《再见了,亲人》的一个片段。

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

师:大娘还是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