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时间:2023-06-05 10:1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秋战国的纷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星期

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

星期一

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1)

1.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2.知道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阅读材料、文本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培养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

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积极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星期四

星期五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教学重难点

第2篇

春秋的r候,天下的诸侯国有一百个左右。那时中国的面积远比今天小,主要在黄河流域。北边一出河北省,西边一出陕西省,南边一过长江,就都不是周王朝的范围了。在这么一小块地区里,存在那么多个诸侯国,可想而知诸侯国的平均面积有多小。

因为诸侯国面积小,所以在春秋时期,即便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不敢公开反对周王室。

我们读春秋的历史,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诸侯的首领都称为“××公”,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公”是周王室分封的爵位。当时的爵位称号有这么几个:公、侯、伯、子、男。诸侯都称“公”就意味着,那时的诸侯在名义上都承认自己是周王室的臣子。

在春秋时代,唯一例外的是楚国,楚国是称王的。这是因为楚国位于长江以南,在当时被认为是化外之地。在楚国强大之前,中原各国根本不承认楚国是文明国家,办什么事都把人家排斥在外。再加上楚国的位置也偏,不像中原诸侯那样四面都是邻国,不用担心被诸侯围攻。所以楚国君主一看,你周王室不把我当回事,那我也不把你当回事,他就早早地称王了,意思是地位能和周王室并列。“问鼎中原”的事,就是楚王干出来的。

齐桓公称霸打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攘夷”,就是对抗外族入侵。为什么要打出这个口号呢?

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主题。当初诸侯接受了周王分封的领地后,有一大义务是保卫王室不受外族的入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等于宣称自己是“模范诸侯”,是诸侯的榜样。

齐桓公称霸,还要召集诸侯会盟,周王室也要派使者参加。这表明春秋时代的霸主,有点类似于盟主。

打个比方说,周王室就好像是个老父亲,诸侯国是众兄弟。到了春秋时代,老父亲体弱多病,管不了家族里的事了。这时候如果家族里某个兄弟觉得自己够强大,那就在酒楼里摆个宴席,给所有的兄弟发请帖。在这个宴席上,如果大家没有异议,那么这个兄弟就可以成为整个家族的大哥,负责管理家族事务。这个宴席就是“诸侯会盟”。周王室的使者也会到场,在形式上承认这位诸侯大哥的地位,算是在名义上把这件事儿给办妥了。

光听“春秋五霸”的这个“霸”字,听着好像很有气势,像霸王一样,其实在古汉语里,“霸”字通“伯”字。古人称呼兄弟四人,分别为“伯、仲、叔、季”,“伯”是“长兄”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还习惯称“大伯”“伯伯”,“大伯”就是父亲的长兄。

所以“春秋五霸”的“霸”,其实不是“街头霸王”,而是“大哥”的意思。

第3篇

《丑娘娘》是由导演李相国执导,郝文婷、武虹言、闫立飞、郑龙主演,李学政特别出演的古装网剧,该剧讲述了春秋战国年间,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玉帝的六仙女决定拯救苍生,下凡化名钟离春,并以丑女形象示人,数次拯救齐国和齐王于危难之间,让齐宣王深深信服并立为国母辅助齐宣王治理天下的动人爱情故事。

网络剧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与电视剧一样,网络剧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区别主要是播放媒介不同。传统电视剧的播放媒介主要为电视,网络剧的主要播放媒介是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网络设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与新课程同行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原有的教学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是陈旧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历史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新课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想自如地与人为师,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还应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此外对于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改革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等。

2.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氛围

学习状态是指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它是学习的大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历史课堂的情感化,使学生的精神处于活动状态,学生便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历史是人文学科,它具有浓郁的情感性,具有营造情感化课堂的极佳素材。只要教师注意选择,合理运用,历史内容之中所蕴涵的形形的喜、怒、哀、乐及真、假、美、丑等有血有肉的因素都可成为情感化历史课堂的极佳素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先展示这样一幅画面:音乐声中,“春秋战国的纷争”七个大字被熊熊大火包拢,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接着,通过“千金一笑”的典故导入新课。由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被吸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到学习“春秋争霸情况”时,我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①假如你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诸侯,你如何使自己成为当时的霸主呢?②比一比,你的做法与当时著名霸主的做法,哪个更高明?③齐桓公、晋文公两人的做法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④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给你哪些启示?随着问题的解决,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到学习“战国七雄的形成”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示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生动的展示让学生的兴趣更浓。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说一说他所了解的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在高昂的情绪下,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战国时期的仗是怎么打的,具有什么特点,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学生的情绪处于活动状态时,他就能很快融入课堂教学,极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而且,此时的思想认识往往是发自内心的。

3.课堂导语可以故事导入

导语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或一出戏剧的“序幕”,这样能够起到交代背景、渗透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

“故事”,这里是指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故事进行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就是导入的好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上述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其来源大多数学生未必知晓。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4.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历史是鲜活的过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它有血有肉地再现,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我语气凝重,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左宗棠向哈密行军途中,为表示的决心,年过七旬的左宗棠让部下抬着棺材走在队伍的前面,这种誓死捍卫疆土的精神震撼了野蛮的俄国人,最终在谈判中清政府虎口夺食从俄国人手里收复了伊犁。学生默默地听着我的讲述,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认识。

幽默而时尚的网络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语言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周杰伦的歌词:“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发出了会意的笑声,加深了对独立战争的原因的理解。而在讲到希特勒上台时,我说希特勒的强势宣传和善于作秀,使德国人对他空前崇拜,出现了大量的“稀饭”、“稀粥”等粉丝团,学生在大笑中理解了希特勒上台的背景,消除了疲惫,有利于下一个环节内容的讲述。此外我还模仿百家讲坛,借助评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卖关子”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中国大片 泡沫 真实感

1997年,《铁达尼号》登陆中国。席卷神洲票房。当时,既有中国影人高呼美国大片“狼来了”,也有大腕导演慷慨激陈词:“给我一个亿,我也能拍出《铁达尼号》来。”在一片纷争与希冀中,中国大片之“铁达尼号”开始鸣笛起航。从《英雄》到《夜宴》,从《无极》到《赤壁》,从《长江七号》到《机器侠》在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观众潮水般的嘘声一片,以至人血馒头红透大江南北,恶搞之风吹遍九洲大地。2009年的《开国大典》刚创不朽神话,《十月围城》方露繁荣气象,一部《阿凡达》就抢了所有的鲜花与掌声。中国大片投资不可谓不多,明星不可谓不红,宣传不可谓不强,规模不可谓不宏大,特技不可谓不炫丽,可始终没有一部影片能像《铁达尼号》或《阿凡达》一样票房与口碑齐飞,商业与艺术并举。中国大片,始终只像一场热闹的节庆仪式,虽然外表光彩夺目,却始终徘徊在观众的心门之外。当然。也不能说中国大片就是失败,无论怎么说,中国大片在拉动中国经济GDP增长上功不可没,在商业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大片能盈利就不是坏事。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只是在未雨绸缪地作一点谨慎思考。同时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也希望中国大片在继续创收的同时,某一天也能够在情感上给观众一点慰藉。毕竟,电影被冠以“艺术”之名由来已久。

如果说中国大片虽强壮,但并不健康,那么症结就在真实感的缺失。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既然是“梦”,就要令人身在“梦”中而不觉是“梦”,既然是好电影,就要让观众忘了白已是坐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与电影中的人物同悲戚,共命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真实感。遗憾地是,中国大片在特技运用,宣传造势上成就非凡,而在真实感的创造上乏善可陈,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大片才赢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中国大片真实感缺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节松散,结构杂乱,叙事逻辑模糊

《无极》中的馒头,实在无法解释为一个变态男人的心理根源,而其多线叙事繁杂琐碎,漏洞百出。更是令观者费解。《风声》中黄晓明排除李宁玉和金生火的理由仅仅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这些剧本上的不严谨,令影片变得幼稚可笑,从而无法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剧本是一部好影片的基石,而中国大片剧本的水平之低实在令人难以卒读。

二、不顾历史基础,随意想象

《英雄》中,李连杰为刺杀秦王,准备了数十年,牺牲了无数生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居然会在刺杀成功唾手可得之际被秦王的一番言语打动,可笑的是,之前的梁朝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放弃刺杀。而在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春秋战国的刺客们侠客们是怎样的形象呢?是专诸的鱼腹藏剑,是豫让的“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聂政的“皮面决眼启屠出肠”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侯赢的“北乡自颈以送公子”,他们并不管天下的存亡胜数,他们只看重一诺千金的信义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英雄》中的英雄,显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然而却放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中来表现,对于观众来说,就好像有人对他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电脑一样荒谬。

三、人物没有个性,性格变化缺少依据

人物是一部影片中的关键因素,影片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人物的情感丰富饱满,影片之所以真实,就在于人物的情感状态能为观众所理解。但是中国大片中的人物往往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像《麦田》中范冰冰所演的夫人出场时是一个高雅的,有才干的夫人形象。可是后来的情节中却越来越显出软弱和缺乏才智。从才女到弱女的过度,没有任何的交待和过渡,显得十分的生硬和费解,同时也令人失去了人物个性的感召力。

究其原因,其实植根于当下中国电影界急功近利的拍片方式。中国大片靠电影本身来卖钱的因素已越来越少,而靠电影以外的手段来牟利的因素则越发盛行。

1、迷信宣传和明星效应

宣传和明星成了大片票房的两大法宝。中国大片在现代传媒与明星人气的护行下一路捷报频传。然而这正是中国电影泡沫所在,因为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新闻会和明星坐谈会,电影的本质还是在其故事和画面。宣传和明星只是能是作锦上添花之用,不应喧宾夺主。而在一个个成功案例的榜样作用下,中国大片对电影本身的精彩与否态度冷淡,而在宣传技巧和招揽明星上殚精竭虑。

2、对经典的模仿,而不是对生活的模仿

电影应该是对生活的模仿,而不是对另一部电影的模仿。中国大片在严酷的商业竞争中,始终是在抄袭经典,所以至今仍未产生一部经典。《无极》是对《魔戒》的模仿《麦田》是对《七武士》的模仿《三枪》是对《血迷宫》和小赵本山小品的模仿……虽打着满足观众口味的旗号,其实难逃缺乏创造性的事实。经典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用来抄袭。中国式大片之所以不断模仿经典,自然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但这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

3、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性

第6篇

为国效忠的肝胆,面对絮絮谗言,无所畏惧。

是谁?跨越千年飘然而立

是谁?在月下独酌,高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是谁?面对统治者荼毒人民,勇敢地进行抨击,高亢地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

是谁?是谁青衫灰暗,神色孤伤,立于酒席间,虽“赐金还山”仍矢志不渝,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

有时,我也想与你一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起出蜀地之天险。尔后去千古苏州。品味那江南小镇,你我租用一小船,穿过狭窄的河道,岸边是一座座雕刻精巧的石桥,以及那精致的青石板,思绪纷飞在古色古香的码头边,开满香芷的小洲上。船上的断肠游子,岸上的浣衣少女

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柔和凄迷的江南小镇里

有时,我也想与你共戌边疆。边塞之事骇人心胆 风猎猎兮壮士舞戈。西北风浩荡万里,直面扑来,夕阳西下,瀚海阑干,你我倒乘座骑,放声高歌,如能提携玉龙,杀敌千里。当无愧于男儿七尺躯体

你佯醉而卧,闭目良久。皇上要诗么臣尊旨,脚一伸,指向高力士 拖鞋 突又笔锋转向杨贵妃 烦请,研墨。你放荡的笑声,盖过了高力士的咬牙切齿,杨贵妃的满腔仇恨。有时,有时我也想与你一起狂笑,笑他们这些谗言小人,伪君子

有时,我也想与你一起欢饮达旦,夜间听风声雨声,或大雪压竹,你我围炉话旧,上至春秋战国,下至三国纷争,好不欢乐

你究竟是谁,能让我如此痴迷

噢是你,诗仙李白

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

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

第7篇

历史是什么?它是过去的岁月,过去的人类活动。既然过去了,人类为何不让它像落花流水般逝去呢?我们苦苦追寻的缘由是什么呢?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研究历史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这就是学史的真谛。可是在当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走入了误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更不知道如何学好历史。结果形成了“你要我学”的被动局面,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是他们学习历史的唯一方法。学生这种学习状态让人担忧。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史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历史。

据调查,很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何故?历史学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了记录课,你说什么我就记什么,只动手不动脑。还有些学生干脆选择放弃。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我在讲述《》时,设置了两道讨论题:(一)请你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变法会受到哪些人的欢迎,哪些人的反对?(二)假如你是谭嗣同,得知变法失败后,你会选择走哪一条路?说说理由。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探索的空间很大。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兴趣骤然升温,各抒己见,沉闷枯燥的气氛荡然无存。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关联,以学生为本,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感悟历史。

二、活动课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历史一扫往常一味说教的单调形式,原来历史也是可说、可唱、可演的。在讨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上,学生们唇枪舌剑;在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会上,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在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短剧表演中,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原来历史课也可以这样生动有趣。上学期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短剧《三顾茅庐》还成了班级元旦文艺晚会的压轴戏。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不外乎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图片上的历史”,“话说匈如,走近昭君”主题小报的活动设计都示意我们学习历史有许多方法可寻。只要有学生真情投入的课就是一节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好课。

三、古今相通,古为今用,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的功效。

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时,就是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学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学史就要把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在讲《中国历史》七年级“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而是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位诸侯,你如何使自己成为当时的一位霸主?学生讨论非常积极,这个说我要怎样怎样,那个说我要怎样怎样,有的同学把“三十六计”都搬出来了,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再与齐、晋相比较,得出诸侯国富强要采取的措施,甚至引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沉闷的教学空气荡然无存。在讲述九年级历史“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假如“珍妮机”首先在中国发明,请你推测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通过讨论,学生会对许多问题看得更清楚、更全面。又如我在讲述“郑成功”时,组织学生结合的现状,讨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而说明台湾回归祖国是众望所归,是历史的必然。

四、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作用日益凸显。

历史是由鲜活的人物、事件组成的,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采用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的时空概念。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中英”时,学生知道了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香港从此离开祖国怀抱。此时,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动的画面,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这样,学生的情感被引向,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而打开它的钥匙是感悟。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历史,从而达到使人明智,助人远见之效。

第8篇

一、春秋盟誓档案的形成

《礼记・曲礼下》有言:“约信曰誓,闵曰盟。”誓为用言语共同约束,而盟则为用牲之誓,更庄重正式且有仪式,先秦时期往往将盟誓连用。盟誓双方以言辞来相互约束,并以某一共同约定的神灵起誓,遵守约定,如有违背便要受到神灵的惩罚。西周时,盟誓制度体系完备,在政治,军事,法律方面广泛使用,产生了书面形式的盟书。而至春秋,王权衰落,邦国之间诚信日趋减弱,因而常以会盟巩固彼此的关系,形成的盟书也越来越多。

盟誓档案是在会盟鼎盛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盟誓档案的形成过程陈梦家先生做了详细剖析,他以《左传》为主,并参《周礼》以及汉、晋、唐注家所述,将盟誓的程序大概分为十个环节:为载书,书之与策,同辞数本;凿地为“坎”;“用牲”,牲用牛豕;盟主“执牛耳”,取其血;“歃”血;“昭大神”,祝号;“读书”;“加书”;“坎用牲盟书”;载书之副“藏于盟府”。 其中盟书乃会盟的关键因素,会盟前要制定好盟书(即载书),会盟的过程中要读书,埋书,最后要将盟书副本收藏于盟府,十个步骤,其一半都与盟书有关,并且盟书一经制定不允许随意修改,对结盟双方有警示和监督的作用。作为归档案而存的档案,盟誓一可为双方结盟的凭证,二可为违“盟”而究的法律依据。

二、春秋盟誓档案的结构

盟书是盟誓活动内容和目的的集中反映。在历经了夏商盟誓的形成,西周盟誓的发展,盟誓档案至春秋已趋于成熟,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体模式。《文心雕龙・祝盟》中概括了盟誓文的三大要素:“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即为盟誓缘由,盟誓要求,违盟恶果。然则,去时久远,所保存下来的盟誓档案资料非常有限,不能一时窥得全文,但从《左传》等史籍的有关记载及出土的盟书等,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一份完整的盟书应该由六部分组成:盟誓的日期,盟誓地点,参盟者,会盟缘由,盟约内容及诅辞。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宁武子与卫人的一次盟誓:

六月,晋人复卫侯。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扦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

这份盟书记载了盟誓时间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六月,地点为宛濮,参盟者为宁武子和卫人,发起会盟的原因是卫成公历经艰险回国,守臣害怕卫成公对他们不利,君臣不能一心,于是宁武子代表宁成公与国人结盟,盟约的内容是让卫国留守之人和在外出行的人和谐相处,文末是诅辞,邀明神先君作证,谁若违背誓言,便任由他们杀戮。

三、盟誓档案的管理

周代,会盟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盟书的起草,到盟书的管理存放都有章可寻,已形成体系。盟书由司盟起草,《周礼・司盟》载:“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结盟双方对某些事项的约定及礼仪,皆由司盟负责。盟书档案也有专人管理,《周礼・大司寇》言:“凡邦之大盟约,闫涿耸椋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提到大司寇、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等都是盟誓档案管理人员,另《周礼》中提到司约、司盟等也是负责保管盟书的。周代亦形成了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天府,天府是周王室封存档案的地方,规模大,收藏丰,而至春秋又产生了盟府,盟府是诸侯国保存盟书的机构,亦称府,平府或故府。

盟誓档案记载着多种先秦盟誓的契约、协定及政策,收藏有序,管理有序,为后世研究并写成史书提供了重要凭证。据已出土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等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的盟书应该是用笔蘸墨或者朱砂写在玉片、石片之上,玉石形质为圭形,简形等,大小长短不一。当然这不能代表全部盟书档案的样式,但至少可以窥见其大致形质。

四、盟誓档案的作用

1.历史记录的凭证

盟书作为时代的产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的宝贵档案。春秋时期,王室的作用日渐衰微,诸侯群起,各国往往以会盟解决矛盾,维护秩序。会盟的目的或为协调邦交,如艾之盟(隐公元年),或为大国称霸诸侯,如践土之盟(僖公二十八年),或为颁布策令,如邢丘之盟(襄公八年)等。虽未能见到完整的盟书,但从《春秋》、《左传》等文献有关盟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盟书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2.遵信守约的保障

盟誓的前提是双方缺乏诚信。《文心雕龙・祝盟》曰:“信不由衷,盟无益也。”《左传》中亦载:“盟所以周信也。”(哀公十二年)会盟结盟正是因为缺乏信任,双方订盟以表明心诚并愿意遵守誓言。盟书末尾多有诅辞,如果违背盟约,将会受到祖先或神灵的惩罚。《左传》中对盟书的诅辞多有记载,“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成公十二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僖公二十八年)“渝盟无享国”(桓公元年)。诅辞以时人惧怕的事情起誓,以神灵为鉴,协迫双方遵守盟约。这样的诚信机制在当时有一定的作用,如宛濮之盟使卫人一心跟随卫成公,“而后不贰”;晋文公的践土之盟,对帮扶周室,制约诸侯的乱礼行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文化传承的桥梁

盟誓档案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文体传承。盟誓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文体,《文心雕龙》中专有《祝盟》篇记录和表述了其特点,文辞的表达方式,语句的结构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葵丘之盟,亳之盟等盟书的正文来看,我们发现春秋时期的盟誓是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格式较为固定,前有申诉,交代创作背景,文末为诅辞,对违盟的惩罚;语言表达上受到赋引风气影响,以四字为主,注重骈偶,节奏鲜明,创作上有意模仿《诗经》;而在内容上盟文“约而信”,言辞精炼,有春秋笔法,层次清楚,抒情意味重。虽然盟誓文在秦以后逐渐衰落,但它在中国文体发展传承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书法传承。盟誓档案由毛笔、朱墨写成,笔画线条较为柔和,书法流畅奔放,力道轻重兼有,结构自然和润,富有意蕴。出土的侯马盟书篇幅完整,填补了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的空缺。盟誓文的字体体现金文到小篆的过渡,它的用笔、字构、字法及风格都为后世研究早期书法提供了宝贵的档案史料。

结语

第9篇

每当说道我的姓时,总会不由自主的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的姓是鼎鼎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周”,这真是一鸣惊人呀,世界上又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与我同姓,例如聪明机智有勇有谋的都督周瑜,电视上的电影里的搞笑明星周星驰,舍己为人的,现代著名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坟》《热风》,勇猛的周昌……

关于周氏的起源,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之后就出现了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才有条件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东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周厉王时,周朝的统治开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宣王中兴”。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东周开始。东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周朝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影响。

我相信我们周家一定发扬光大!

第10篇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像一个神秘的传说,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里,神往已久。以至于每次行走瓜州地段,总要站在312国道上做一次深情的南望,看那浓雾弥漫的祁连山西坡,到底孕育了一个什么样的肃北?

肃北,顾名思义,就是肃州之北,这是因了酒泉市古称肃州的缘故,也就是说,肃北县在酒泉市的北部。但实际上的肃北县城却处在酒泉市的西南方位,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十分迷惑的地理概念。

去肃北需从国道312线南行,穿越瓜州和敦煌,从敦煌西行30公里,就能看见一条孕育了敦煌绿洲的河流---党河。沿党河水溯流南上,就到了梦柯山系的党河南山下的党城湾地界,这就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县治所在。

到了肃北县城,才知道肃北县还管理着一块地域相当广阔的飞地---马鬃山,那里曾是肃北蒙古人最初的游牧地,而马鬃山正好处于酒泉当地人所说的北山地区,可能肃北称呼的由来与此有关吧。

党城湾名称古已有之,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推测,历史长达4000年以上,可谓历史悠久。但这里始终是一个纷争不断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戎人、羌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岩画,秦汉时期,乌孙人和月氏人在这里靡战争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直到清朝晚期民国时代,这里始终杀伐不断,处于族群的纷争之中。

肃北蒙古族虽然只有几千人,却来自15个部落和地方,有来自新疆的、青海的、内蒙的、东北的,还有来自外蒙的少数蒙古人,是经过长时期磨合的一个组合型大家庭,经历了许多艰难探索。今天的肃北蒙古人已经把自己与梦柯雪山固化成自己的地标族标,自豪地称自己为“雪山蒙古人”,这其中包涵了多少历经沧桑巨变后的生命感悟啊。

现今的肃北县城安静祥和,行人从容淡定,县城周围的田陌郁郁葱葱,印证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从游牧步入到半耕半牧的生活状态,让我对生存于斯的人们心生仰慕之意,突然地就有了些许思考:人们毫无准备地来到世间,无论哪个民族,无论那片山水,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时代的发展激发了人们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是无休止的战争、杀伐、争吵、恐吓,这都经不住岁月的洗涤沉淀,归终会化为历史的云烟,连一丝尘埃都很难留到世间。

行走在成吉思汗广场上,感受肃北蒙古人对他们的大英雄的膜拜与虔诚,再细细观摩蒙古人放牧、狩猎、歌舞的石刻图雕,这展示的可是蒙古族同胞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到此一游的人们好好沉思一番的。

返回途中,刻意地在梦柯巴音敖包前做了一个十分虔诚的礼拜。在蒙古语中,巴音是富饶之意,梦柯是透明的意思。敖包是蒙古族祭祀神灵的福地,看来肃北蒙古人把梦柯雪山当成了神山一样祭拜。

梦柯雪山是祁连山西段的最高峰,也就是科学研究标示的老虎沟12号冰川,这里早已成为旅游探险者的天堂。也正是梦柯雪山的存在,为嘉峪关之西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戈壁提供了党河、疏勒河、榆林河、石油河川流不息的河水,并以沉默的方式增加地表以下的储水量,确保了敦煌、瓜州、玉门、阿克塞绿洲的繁荣与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肃北人把梦柯雪山当成神山膜拜一点不过分,而且我觉得生存于河西之西的人们,都应该把梦柯雪山当神一样膜拜,当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

告别梦柯巴音敖包时,我特意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照片,都可以清晰地看见梦柯雪山柔美的身影,我要把梦柯雪山带回我生存的戈壁深处,作为一种生命励志的图腾。(2013年9月26日写于新疆哈密)

第11篇

地方龙头:加大了市场推广的范围和力度。

外国兵团:加紧了进入中国市场步伐。

高端路线的文化牌,大众路线的健康牌成为打通中国市场的两张王牌。

同质化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细分市场、培养消费、刺激消费是葡萄酒生产厂家的必由之路。

和国外葡萄酒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渗透率还很低,而在中国市场,葡萄酒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不及啤酒和白酒,因此,葡萄酒业被认为是中国酒业的朝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关税的进一步下调,国外的葡萄酒厂家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势必加剧市场竞争,不久的将来,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格局也许就会被改写。

一、 消费者渗透率、重度消费者比例双低

如果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是朝阳产业,那么它还处于朝阳升起的前夜。市场和消费者的培育,成为各葡萄酒厂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最大问题。如图1所示,葡萄酒和白酒、啤酒一样,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逐年走低。

就消费者饮用习惯而言,葡萄酒业还缺乏白酒和啤酒那样的习惯性饮用者。葡萄酒的消费者中浅尝辄止的轻度消费者比例偏高,这样的消费者构成不利于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见备注1)。

消费者渗透率、重度消费者比例双低的现状成为葡萄酒业必须突破的一大障碍,中国葡萄酒业在像初生太阳般跃出地平线之前还需要一番努力,如何提高葡萄酒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如何培育一批有稳定饮用习惯的重度消费者,是葡萄酒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 霸主地位动摇,春秋战国时代来临

葡萄酒市场一度有“三国鼎立,四分天下”的说法。“三国”是指张裕、长城、王朝,在全国500多家葡萄酒企业中,这三家的产量达到了51.2%;“四分天下”是指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都来参与市场竞争。

虽然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容量偏小,但在2004年4月葡萄酒生产标准出台前,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却非常激烈。半葡萄汁酒打着葡萄酒的旗号抢占全汁葡萄酒的市场,假冒品牌酒争夺名牌葡萄酒的份额,进口洋葡萄酒和国产品牌共同逐鹿葡萄酒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葡萄酒的三国时代迅速终结,2004新生代CMMS数据表明,通化在消费者中的绝对渗透率已经超过王朝,长城(华夏)直逼张裕的霸主地位(见图2)。

2004年对于葡萄酒业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种种波动将影响未来葡萄酒市场的格局。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洋葡萄酒市场平均价格下降了20%左右,由此带动了一轮降价波,葡萄酒业的利润率受到影响。7月1日半汁葡萄酒停止销售,留下的20亿元低价酒市场激起新的竞争。新天、云南红等地方性葡萄厂家加大了市场推广的范围和力度,外国兵团加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酒业集团的资本化运作增加……

地方巨头是否会脱颖而出挑战全国霸主?新入市的洋名牌是否会抢走国产名牌的风头?激烈的竞争或许将会使明年的葡萄酒市场风云变幻,拉开葡萄酒春秋战国时代的序幕。

三、 角逐高端,培养未来

不久前,长城(华夏)在它占据最牢固的华南市场燃起了角逐高端葡萄酒的烽火。事实上,开始打造高端品牌走高端路线的葡萄酒厂家并不止长城(华夏)。龙头老大张裕、后起之秀新天等都在高端市场有所动作。高端市场的竞争有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高端品牌,改变中国国产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状。

专家认为,同质化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细分市场、培养消费、刺激消费是葡萄酒生产厂家的必由之路。2004新生代CMMS数据表明,葡萄酒的消费者在男性、年龄25~34岁者、已婚者、大学以上教育程度者中渗透率更高。对葡萄酒的消费者研究还表明,葡萄酒的渗透率与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葡萄酒的渗透率越高。这一点在”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H3)中得到印证,调查表明,在18到45岁的高消费、高学历、高感度人群(即新富)中,21.6%的人会在家中常备100元以上的高档葡萄酒,而常备高档白酒的人不到10%。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富人群高档葡萄酒消费者的特征,下面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了分析(见表1)。

对生活形态的分析表明,家中常备高档葡萄酒和不常备高档葡萄酒的新富在“健康观”、“兴趣爱好”、“工作成就观”以及“生活观”上都有显著差异。家中常备高档葡萄酒者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有品味,更追求自我价值,更有影响力,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高档葡萄酒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健康,更重要的是葡萄酒的文化蕴涵。

针对葡萄酒消费者的特征,生产厂家至少需要打两张牌,一张是走高端路线的文化牌,通过增强品牌情感性属性给品牌注入浓郁的葡萄酒文化,吸引高学历、高消费、高感度的新富,培养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并通过这群人影响更广泛的群体;另一张牌是走大众路线的健康牌,通过葡萄酒健康饮品的反复诉求,吸引注重健康的群体,培养潜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通过历年调查的分析发现,18~24岁年龄段的轻度消费者有所增加,这表明年轻的族群对葡萄酒的兴趣在增加。富有远见的葡萄酒生产厂家不能忽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葡萄酒投资是长线投资,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加强品牌传播,在大学生品牌观形成之际影响他们,在培养品牌忠诚消费者上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42-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国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很多的学科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新课改的理念,真正的将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我国初中历史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

1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所关注。一些有着远见卓识的社会学家们将道德、文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寄希望在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历史学科中寻找到借鉴,因此近些年来历史的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我国近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方面的改革取得的成效并不是非常乐观。一方面由于初中生较之小学生多了几门课程,导致初中生的课堂时间有些紧张,因此很多初中教师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情境教学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那个使得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做给领导看的,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也就取不到相应的改革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情境教学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因此有很多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徒有其形,教师不能够真正的领悟到情境教学的精髓,导致课堂要么主题不明确,要么课堂时间规划不当等,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不断地钻研教材,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这样将有助于情境教学模式真正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用

2.1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历史可以说是人类过去生活的一种写照,它蕴含了过去生活中的人生百态,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书本上的农耕图,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农耕,这样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从而不断地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结合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每个人所喜欢的,因此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来说,要想解开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结,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到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的放松心情,接受历史。同时通过游戏创设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角色的代入,从而有助于学生快的掌握到学习历史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代表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进行不同国家在那个时间在那个背景下的历史阐述,这样就可以在游戏中提升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切身的感受那个年代的无奈与热血。例如,通过秦的发展感受秦崛起的必然,通过齐国的地理位置等感受齐桓公称霸的必然等等,这样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有助于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个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2.3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也被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多媒体将声音、画面等进行结合,可以非常容易的将学生的眼睛、耳朵、脑袋等调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

例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初,利用多媒体放一段“”的视频。通过极具特色的炮火声以及灰色的绰绰人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多媒体屏幕上,然后带着学生穿越时空,来到1842年的现场,让学生感受炮火声带来的冲击力,感受清政府的无能以及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的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教学,符合了心理学建构主义,符合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达到我国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历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隔了不知道多少的时间与空间,我们要想学好历史只有不断的跨越历史。创设情境,给了初中历史教师跨越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 结语

根据历史知识的不同特点进行创设不同的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钻研课本,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创设真正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结构的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的写作希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促进我国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伍功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