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内部控制

时间:2023-06-05 10:1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内部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内部控制

第1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把握时机、勇创佳绩,凭借着自身的快速成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实力迅速增长的同时,风险在不断的积累,问题也在不断的涌现。究其根本,除了资金、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外在影响外,高校在应对风险时缺少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这种制度上的薄弱和缺失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和壮大。本文通过对省内高校内部环境、风险防范、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缺失,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会计信息质量差、信息管理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控制论为基础提出解决措施,以帮助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内部监督

一、 高校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控制论的基本理论

控制论源自于伯特·维纳在20世纪四十年表的关于控制论的著作。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理论的不断丰富,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到各个学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控制论在高校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内部控制正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假如利用控制论对高校内部控制加以建设,将会使高校内部控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控制论已经超越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点范围,在生产、管理及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控制论原理在高校管理和财务中的运用,是高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充分研究和理解控制论在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中的应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问题的分析和措施的改进主要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从高校内部环境治理角度讲,高校内部控制一般存在着职权分离机制不完善、内审部门缺失和组织机构不完善等问题。从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角度讲,省内高校多存在管理层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我国内部控制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控制环境和监督机制方面;从内部审计角度来讲,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内审的认识不足和人员缺乏上;从人力资源政策角度来讲,主要症结在于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财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和专业人才短缺等;从高校文化和法制环境方面来讲,高校治理结构不规范,文化氛围匮乏等方面。可见,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进行高校文化建设。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方面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建立在内部环境基础上的,内部环境同时也是五要素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完善的内部环境有助于高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那么内部控制的作用将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内部环境中人事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能提升高校在的口碑和竞争力,良好的人员招聘和考核晋升机制也可以增强高校活力,为高校战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至今并未建立能增强高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校文化;缺少教职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内部晋升制度;经营管理规划仅为决策者意见,并未让教职工参与其中;绩效考评形同虚设,月度和年度奖项的设置并不以绩效考评为参考依据;教职工薪酬等级及涨幅设置不合理,教职工满意度低。

(二)风险防范方面

高校在可持续的经营发展进程中时常会面临风险,但风险本身对于高校来说并不是最致命的,最可怕的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于即将面临的风险不具有前瞻性,事前不能准确识别风险,风险来临时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高校应该在不断面对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而不是闭着眼睛凭主观感觉做高校。

(三)控制活动方面

(1)不相容的职务方面

高校经营发展过程中受体制限制,人员紧缺,往往容易出现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的情况,岗位设置上缺乏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如财务部门常出现的一人多岗现象,如此便极易出现集不相容职务于一人的情况,如:记账、开具收据和收款,本不应由一人完成,但实际高校管理中因为人员不足,常常由一人负责以上三个岗位或更多不相容岗位的工作。这种做法属于违规操作,极易导致高校资金大量流失,并滋生严重的贪污舞弊现象。

(2)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有三方面要求:一,规定特定授权的业务审批范围及签字确认的相关管理者;二,将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标准化,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三,为保证授权后所处理的业务质量,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高校对于特定业务处理的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没有规章制度可依照执行,比如,当某项业务的数额、风险或影响程度超过部门级领导的批准权限时,是否需要继续上报上级领导,是否需要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同时,也没有建立事后反馈机制,无法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业务的工作质量。

(四)信息系统方面

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运行至关重要,这其中少不了信息获取、整理和传递,更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保证高校内外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反馈。

(1)高校内部之间的沟通

高校的信息沟通仅限于教职工之间的邮件传递和聊天软件沟通,而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可见从高校主观态度来看,管理层并不重视内部沟通,信息沟通方式也是自上而下层级传递式的,这便使得基层教职工的一些信息无法及时主动的反馈上去,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失真,而且会降低信息传递速度。教职工内部缺乏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多信息内容多是对内容的转述。

(2)高校与外部之间的沟通。

高校网站内容疏于管理。现在省内部分高校网站上仅有对高校的基本简介和成立之初的几项大型活动的照片,甚至连宣传文稿都没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以及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不利于高校同外部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等的日常联系,无法及时获取外部信息。

(五)内部监督方面

高校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更需要实施内部控制,但很多高校往往考虑到成本效益方面,选择放弃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这一块内容。外部审计也只是每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年度审计,更多是出于形式,而不是为了从专业外审的角度来发现经营管理或财务规范上是否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和完善。高校目前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大量不合规业务的出现,在事前预防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只能在事后大力整改,以弥补违规内容带来的损失。

三、 高校内部控制缺失原因分析

在正式分析原因之前必须明确一点,内部控制是制度上的一个保障,有利于保障高校长久稳定的发展。所有措施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比较明显:一、政策环境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带来的风险,仅靠内部控制的加强是无法避免的;二、完善的内部控制只能尽量减少决策失误,而不能绝对避免;三、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高校朝着预计的经营目标努力,但不能保证高校可以绝对的实现它;四、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但无法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等。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内部控制环境是否良好有效,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让高校管理者看到内部控制的效用,这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高校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匮乏,将内部控制的建设束之高阁,则会严重阻碍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省内部分高校内部很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误区。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了解不透彻,简单的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会干扰到他们权利行使和决策实施,影响高校内部秩序,因而不愿意采用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部分人错将内控制度当成是内部会计制度,因此,内控制度的实施长期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管理的人员也仅限于财务人员。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缺少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检测,没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和防范风险,常常是问题出现之后才想办法补救。这种没有事前预防和事中跟踪检测的经营风险,只靠事后亡羊补牢似的补救,极易为高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除了管理层,高校内部的教职工也缺少风险防范意识,高校缺少对员工进行风险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导致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工风险意识淡薄,常常认为风险防范只是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和自己无关。再加上高校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大多数教职工习惯于服从高层管理者的指示,机械的完成领导的指令,而丝毫不考虑此项任务的风险性,自然不会形成教职工关注风险的氛围。这样也使得高校风险评估手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缺失,解决措施失效,风险损失不可估量。

(三)内部控制活动缺乏全面性和控制力

有效的控制活动是指借助高校的风险评估,并运用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让高校有能力承受。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等。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措施。高校在控制程序这方面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责划分方面,由于人员不足,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其中包含不相容的岗位由一人承担,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亦出现合谋舞弊现象。二是独立稽核方面,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稽核部门,也没有设立审计岗位,使得每一项业务完成后无人复核,特别是财务工作,很容易为高校经营带来风险和损失。

(四)信息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有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对基础的内部控制进行完善还不够,还需有完整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高效的执行。如果信息建设不完善或是内部监督体制缺失,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甚至会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高校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内部环境具体包括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等方面。高校需要通过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善部门组织架构、完善人事政策这几方面来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对高校自身的处境和优势、劣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准确的分析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战略、责任和财务报告等风险。管理者不能消除风险,但可以利用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定量化预测,将风险可能会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是高校的一道天然屏障,帮助高校防范风险,包括提高高校应对风险危机的能力,提高教职工的风险意识,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

内控管理以内控建设的科学性、完整性为基础,以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关键。控制论在内部控制活动领域的应用通常是指独立个体或部门不能够单独处理一项或者一部分业务,从而在组织上进行责权分离,使得各项业务或权利得以进行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控制论强调的是控制过程的系统性。在全程控制的同时,还要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加强实物资产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

(四)健全信息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1)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随着高校慢慢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职工人数增多,组织结构复杂,业务量和业务范围扩大,高校信息化水平却停滞不前,从而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频发,严重影响高校的信息传递和办事效率。为了高校更长远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沟通系统,以匹配高校发展变化的速度。

(1)建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中所需建立的信息系统是指高校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内部控制集成、转化和提升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可以提高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的主观干预,强化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高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供有利保障。

(2)完善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完善;第二,程序完善;第三,执行完善,即信息能在高校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沟通传递,也能保证高校同外部或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第四,信息反馈完善,即能从中挑选出主要问题的反馈给管理层,便于管理层的决策。

(3)信息沟通的具体措施。良好的信息沟通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以定期会议沟通为主导,以激动灵活的临时会议为辅助的信息沟通机制。每周一举行部门小例会,总结上一周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计划安排;每季度的周一举行职能部门全体例会,简明扼要的总结上个月各部门的月度计划与算的完成情况,并对已经完成的表示鼓励,对未完成的总结原因,争取在本月加以弥补,完成月度预算计划;同时要对每一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加以规定,制定会议记录人员和参会签到簿,以督促教职工积极参与例会,并帮助教职工了解本部门未来的发展规划。高校应明确临时会议的与会人员级别、参会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当高校出现紧急问题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将有关负责人集合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高校内外部之间信息沟通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校规模的发展壮大,高校内外部沟通方式也应进行创新与完善,除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外,网络电话、社交软件的充分应用也会为高校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总之,高校应在建立一套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上下功夫,而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简单的沟通方式。

(4)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前提是要先掌握监督的三种方法,即事前检查验证法、过程观察调查法和结果分析评价法。内部监督具有广泛性、独立性和积极性等特点,其建立可以促使高校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是从高校整体利益出发的,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能及时的把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于省内部分高校而言,亟待解决的是内控督意识不强、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在内控监督意识方面,高校应组织培训,强化管理层和教职工的监督意识,并鼓励教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提高监督的水平和能力,而管理层则要在战略高度去强化监督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在自我检测方面,高校应建立巡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管理执行情况和业务经营情况的巡查,以此来发现高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各部门各业务负责人形成自我监督和检测的习惯,随时关注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在内部监督方面,高校的内部控制若想充分发挥其职能,则必须遵守其独立性原则,要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并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以保证其监督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监督与反馈,即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进行抽样调查与监督,并将反馈意见上报给管理层,使信息得以上通下达,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与氛围;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将审查监督发现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整理汇报给管理层,并提出专业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经济决策;第三,审计部门通过对业务问题的了解,同相关负责人员的沟通后,针对问题现状给出内部控制的参考意见,帮助各层级和部门的领导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第四,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以约束管理层和教职工的日常业务活动。在外部监督方面,主要包括来自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部门等的政府监督和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舆论等的社会监督。随着外部监督环境的日益完善,社会审计已逐渐成为企业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外部监督形式。社会审计是指高校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并在审计完成后出具审计报告。外部审计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财务报表舞弊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在审计时着重分析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并及时提出审计意见,以帮助完善和修正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多年研究,内部控制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为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但若高校存在严重的内部控制缺失,则极大的影响高校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化程度、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找出最全面有效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帮助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

[2]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等,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2013。

[3] 缪艳娟、杨雄胜、王则斌,高校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进程· 效果· 建议——来自江苏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2014,1:71-78。

[4] 任记霞.基于控制论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4,(5).

第2篇

关键词:COSO理论 高校 内部控制体系

一、COSO理论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理论,被公认为是目前内部控制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文献。COSO理论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即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理论还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归纳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五个部分,并分别对其概念进行定义。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基调,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要素实行的前提。因为任何组织的核心都是组织中的人与活动,而人与活动都是在环境中开展的,也可以说,人与活动是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和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一个双向的关系。因此,在高校内部控制过程中,控制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是高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为内部控制其他要素提供了基础。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管理人员识别、评估与控制对运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作用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其主要内容有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风险评估是风险内部控制的第一环节,关键在于分析风险的真正起因。发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是让风险处于组织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主要手段。当组织控制环境有所改变时,风险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组织应强化对环境变化时的事务管理,处理好风险非常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合理进行风险处理,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应按照已经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对日常的运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障组织战略目标快速实现。控制活动应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由于组织性质、规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其控制活动也不同。

(四)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指组织快速、正确地传递和内部控制有关的各类信息,以保障信息在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传递,它是组织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关键。信息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与营运、财务及遵循法令有关的所有资讯。沟通是使组织人员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报告的控制的有效方法。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对组织顺利地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有效的信息沟通应该包括的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五)监控

监控是指组织评估内部控制质量的监督过程,也就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断的过程。因为组织的内部控制效率会在时间和环境变化的同时跟着发生变化,对这一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同时也是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断、对不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的过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须确保问题和意见能快速、准确地汇报到管理层,进而及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监督的形式可分为持续监督、个别评估与综合监督等。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也逐渐完善,但招生人数的扩增及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高校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慢慢成为影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COSO理论,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要么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要么行动了却没有实际效果,实施效果不佳。归根结底是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其重要性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高校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上不够重视,未将规章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控制列入内部控制体系范围中,最终造成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形如虚设,没能真正起作用。

(二)缺乏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

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认识不够全面,未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只有在风险发生时才开始想办法去处理,风险处理不及时进而造成损失。另外,很多高校对市场竞争的认识不够,强调研究生的培养,却忽视了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不够重视。如果毕业生长期在就业岗位上没能有较好的优势,势必影响招生,这也是高校潜在的风险。而在校园环境和教学楼等的建设上,当资金出现紧缺时,很多高校会选择向银行借贷,但由于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核算和事后决算方面没做到位,导致财务出现风险。

(三)内部控制职能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

从当前诸多高校执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来分析,很多高校由于组织结构不够严谨,权利重叠、管理封闭等因素,导致内部控制职责分配不明确,控制职能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没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另外,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缺乏长时间的磨合与完善,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常会有偏差、有章难循等问题发生。再加上我国高校向来都重管理轻控制、重执行轻程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挥。

(四)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多高校尽管已经开始强化信息化建设,也建立了文件信息平台,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没能真正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存在上下级信息传递故障、信息容易失真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计算机故障、网络问题、管理人员操作失误等。此外,因为文件通知覆盖范围小,导致上级的信息没能下发到下级各个人员中。在信息平台不完善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就无法及时、准确传递,这就容易造成重复工作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五)监控体系不健全,监控执行不力

很多高校因为内部控制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无法提供有效的监控,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成立财务稽核部门、未制定对收支进行复核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是高校进行资金活动的前提。但当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监管部门大多都只负责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和二级财务等业务方面的核算,并未进行全局的监管。另外,高校领导未认识到监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切实站在监督和预防的角度上提供高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的措施,这对高校完善管理漏洞非常不利,也影响了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COSO理论在高校内部控制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为了促进改革,加快发展脚步,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环境并不能消除内部控制环境的各种问题,但却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作用。因此,加强控制环境建设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与组织结构,建立适合“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分配,有效地避免包庇或推脱责任等现象发生。其次,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它贯穿于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上,高校应该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后,高校管理人员、财务从业人员、教师职工等行为人,都是高校控制环境的主体人,只有在所有主体人都重视高校控制环境建设的前提下,高校才能更好的建设控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法人主体进行运营管理时也和其他企业法人一样,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高校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将风险最小化。首先,要先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建设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控制,规范风险控制要求,将风险控制作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工作。其次,应该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可行性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工作流程,及时、准确、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应该建立风险突发事件的紧急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人,规范控制流程。

(三)完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估体系,以确保各院系的各种预算经费能够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其次,因为高校的物资大多属于国有资产,导致高校管理者对物资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监管方面也较不严格,导致高校频频出现物资被盗用、私卖等情况,基于此,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物资控制体系,确保物资的合理利用。然后,在组织决策控制上,要求高校建立完整的规则方案,明确各院系、各管理者的职能,将内部不相容职务彻底分离。

(四)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内部控制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发展的一大关键任务,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共享。具体可以从三点入手。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将一些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上,方便全校人员下载与学习。其次,各院系、各部门应该从信息平台上获取本部门所需的信息资源,全面地了解并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执行的实际情况。最后,全校人员应该借助公共信息平台对各部门、各院系进行实时监督,发现有不合理情况应立即上报处理。

(五)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监控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的职能部门,应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准确性。首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该部门的监控作用,有效地对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查,再进行财务内部监管,进而实现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其次,要全面检查各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的执行状况,以实现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管,同时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高校应该不断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定时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进行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并评估其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是非盈利行组织机构,政府的财政津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相对于企业来说,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差异性造成了高校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COSO理论,发现高校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缺乏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内部控制职能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监控体系不健全,监控执行不力五方面。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监控力度等方面做起,以确保高校内部控制顺利执行,进而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世刚.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戴韶湘.基于COSO框架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2

[3]卓飞达.基于COSO框架的L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3

[4]张春富,张莎.COSO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0

[5]张兆亮,赵鸿雁.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吴晓凤,钟荣.探索COSO理论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证券公司发行承销业务审计为例[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中国会议,2013

[7]王静.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管理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8]吴海澜.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08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构建思考

COSO蟾嫒衔,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2016年教育部颁发了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该指南借鉴了coso框架内容,包括实施指南、应用指南、评价指南三个部分,该指南的颁布标志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推动高校内控建设积极、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整合、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推进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意识薄弱,重视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忽视内部控制建设,对内控的认识不到位,内控建设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推动,没有主动性建设的要求,内控建设与实施依赖中介机构等。

(一)高校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高校控制环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高校管理层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管理层缺乏经营管理意识,管理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上,管理理念停留计划经济时代,近年来高校经费迅速增长,各种经济活动繁多,各项经费的管理无法满足需要;整体管理干部队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缺乏管理的意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学校内部普遍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忽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建设

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是执行力的建设,具体到业务层面是业务流程和执行效果反馈的建设。现在的高校内控建设注重形式完整,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了执行的效果,对执行效果的评价更少,或者仅限于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评价任务。建立有效的制度需要一定的积累,能有效的执行更需要这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和控制。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制度建设和执行的优化过程,并不是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标准,需要对原本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优化、深化、细化,是要建立程序化的业务流程,要简化流程且控制得力,确保能够执行到位,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馈和完善。

(三)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不完整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应该包括所有经济层面,要面向学校资源、战略、业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在内控建设和评审时不准确把握这一定位,容易使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走不出会计范围。高校更重视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注重控制业务活动,尤其是业务活动的形式,忽视控制环境建设及相互联系。高校业务多元化,资源管理主体多元化,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的内容、对象、目标多元化,现有的内控建设讲求完美完整,忽略了高校的特点,内控建设全面而缺乏重点,产生内控框架华而不实的现象。

(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的组织方式不够合理

现在高校多以中介机构为建设和评审的主要力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内控建设,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中介机构对内控形式、内控制度建设内容的把握较强,对各高校内控特点及重点把握不足,中介机构的参与多是一次性参与,主要在内控建设初期进行,并在建设初期进行评审,既无法深入业务、解决问题,且没有持续跟进,所以不能够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力量。应该以内部力量为主,中介机构为辅,中介机构建立框架,内部力量实质性持续推进。

二、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模式

高校内控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搭建内控框架体系、阐述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流程、内控评价等。高校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该成立牵头组织部门,现在的主要形式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单独成立内部控制部门、审计部门牵头、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牵头,各种形式各有优缺点,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组织方式。内控建设应该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必须围绕、支持高校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全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

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高校教职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积极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宣传学习,让全体员工了解内控建设,学习内控建设,建立一个积极的氛围,推动内控建设。加强对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和人员的管理知识培训,把现代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缩小高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差距。

(二)建立优化业务流程,梳理现有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内控体系框架,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首先要全面梳理高校经济活动业务流程,这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基础。梳理流程要组织部门征求各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绘出流程图,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分类整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协调好各部门的业务关系。要明确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组织结构、控制岗位及工作职责,在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下,形成各项业务控制阶段子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梳理,发现高校现行管理措施与政策的不足与风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得各项业务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并按照标准程序处理。

其次要全面梳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以前年度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等发现的问题,首先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业务风险点以及各部门各种制度的矛盾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高校内部控制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业务层面主要是针对业务流程所建立的各项制度。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校发展方向、经济活动的内容范围、具体业务,有步骤有重点的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注意个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

最后要全面整合高校经济活动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管理模式下的一个主要特征,而现在高校的财务、资产、教务、科研、后勤等各信息子系y采用不同的软件,各自为政,很多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与沟通,内控建设需要加强部门信息化,数据接口标准化,将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通过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控体系标准化运行,部分流程自动处理,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解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应将整合信息系统这项工作进行归口管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将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建设项目、合同这些经济活动整合在统一平台,充分体现审批、授权、分权等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三)突出重点控制

内部控制指南指出,内部控制有一条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当关注重要经济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因此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点应该加强控制。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应当根据所处环境和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考虑实行重点控制。高校内控建设不同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复杂,更应该注重重点控制,在内控建设中突出核心问题的控制,需要持续跟进、持续优化。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等发现的薄弱环节入手,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审

监督评价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保障,通过监督评价切实提高内控体系建设,监督评价应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在评审中突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过度依赖中介机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当根据部门或单位特点、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管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审。也可以运用运用pdca循环,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跟踪,通过评审、反馈、计划、实施,持续性的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J].上海会计管理,2000;5

[2].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对策

2012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根据其定义,高校的内部控制,即是指高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过程。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学校层面的内部控制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内控问题。(1)内控意识薄弱,内控观念落后。高校内控意识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的管理层往往仅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忽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成是工具手册、文件的集合,只注重制定环节,忽略了执行、监督环节,有时甚至用领导的意志和想法替代内部控制。其次是高校的普通教职工,认为内部控制是学校管理者和财务、审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整个高校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再加上受到传统办学经验的影响,内部控制观念比较落后、陈旧。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估要求高校充分了解学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重大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但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还没有展开风险控制工作,没有从学校层面以及具体业务层面对学校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即使少部分高校开展了该项工作也仅仅是考虑到与财务相关的、可以量化的风险,很少考虑难以量化的风险。

(3)内控中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造成规章制度不能及时传达,沟通不充分,反馈不及时,同时,又因为高校内部某些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合理、有效权力分配制度混乱、职务分工和制约机制失控,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相互制衡,造成内部控制失效。

(4)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监督包括评估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过程和所采取的必要补救措施,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领域和范围较窄,一般仅涉及财务领域审计,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领域,更少涉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审计。

(5)关键岗位人员缺乏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应严格执行。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既是内控制度运行的主体,又是内控制度运行的客体。作为学校关键岗位人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目前,部分高校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上还存在缺陷,导致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2.业务层面的内控问题。(1)预算业务控制中的问题。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而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内部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预算管理一般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三个环节。高校在预算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预算的编制仅由学校的财务部门完成,校内其他业务部门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②在预算的执行环节不按标准执行,预算调整随意无序;③在决算环节不按规定编报决算报表,不重视决算分析工作。

(2)收支业务控制中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在收支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与收支业务相关的岗位设置存在问题,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容易导致错误或者舞弊行为发生;②部分收入收取业务由学校的业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同时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导致收入资金流失;③资金支付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预算执行不力以及支付业务违法违规的行为;④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问题。

(3)合同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的合同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纠纷处理以及合同登记归档等环节。但许多高校对签署合同缺乏经验,对合同风险认识不足且对各类合同的签约流程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①没有明确授权审批或签署权限,存在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形;②没有明确合同签订的范围和条件,存在应当签订合同而未签订合同或者违规签订合同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经济利益受损;③将大额经济合同分拆成金额较小的合同从而规避招标和较高级别领导的审批;④存在对合同对方资格、合同格式条款审核不严格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面临诉讼风险或经济利益受损。

(4)政府采购业务中的问题。目前高校大部分物资、服务的采购都实行政府采购,各高校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招标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仍存在如下问题:①采购环节、资产管理环节以及预算环节脱节,导致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产闲置等问题;②政府采购的需求、验收环节不严格,导致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质次价高;③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采购信息。

(5)资产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保证这些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是资产管理的目标。对于货币资金来说,其风险主要是安全风险和短缺风险。高校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收支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实物资产内部控制主要在资产领用、使用和保管以及资产处置这三个环节。但很多高校在这几个环节控制不够,资产的领用没有相应的审批和登记手续;资产保管和使用不当造成资产损毁、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资产记录和清查盘点机制导致资产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在资产处置环节存在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存在处置收入流失、资产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甚至舞弊的问题。在无形资产方面主要存在产权不清,容易导致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6)建设项目控制中的问题。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规模不断扩张,基建项目繁多,投资大,工程类别也复杂多样。在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违规立项;②设计方案不合理;③招投标过程存在舞弊;④建设价款结算和建设项目变更的管理和审核不严格;⑤竣工验收不规范,竣工决算信息失真。

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学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树立内控意识,转变内控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首先,学校的领导层面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在行动上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第三,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这套制度的控制下有效、健康的运行。

(2)建立和完善学校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3)设置内控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学校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评价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学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5)加强关键岗位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做到:①把好人员入口关。确保选拔任用的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②加强业务培训。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更新和提升;③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要求。

2.加强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要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管理机构或岗位;③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强内部审核审批。

(2)健全收支业务制度,加强收支过程控制。针对高校收支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收支业务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收支业务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收支业务岗位;③对收入业务实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票据和印章管理;④加强对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控制。

(3)进行合同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高校合同业务的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合同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合同业务岗位,对合同业务进行归口管理;②学校纪检、审计等部门应对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加强审查、监督;③及时收集有关合同资料并归档,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4)健全机制,强化监督,规范高校政府采购。①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②强化和细化采购预算及计划,做好适应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工作;③科学设计高校政府采购流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特别要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以及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

(5)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加强资产控制。为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的资产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②合理设置资金收支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货币资金控制,防范货币资金安全风险;③改革和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核算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联动机制;④规范资产的出租、出借、变卖、转换和处置程序,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6)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监督。①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建设项目管理岗位;②建立项目议事决策机制、审核机制;③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招标、资金使用、投资概算、工程变更、竣工决算等过程实行审计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完善机制[J].北方经贸,2013(1):143-144

[2]冯瑛.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00-102

[3]祁兴强.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8):52-53

[4]刘中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53-54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人才;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控制

一、前言

我国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腾飞,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有效地做好高校的建设及发展工作。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实施,国家在教育中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高校的经费投入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由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缺少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致使出现财务经费支出不合理等情况。因此,高校在财务工作当中应该逐渐加强对财务的风险管控,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不断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完成。

二、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受环境影响

这里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是指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会受到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时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良好的内控环境会让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方便高效。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所面对的内部环境都是比较不完备的,内控工作环境不够独立,所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多,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管控机制,这就使得高校在进行内部管控时,得不到内部环境的有效支持。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无法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控。

2.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近年来高校为了有效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都在积极进行规模上的扩建等。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高校在进行规模扩建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贷款等方式来完成,这就会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财务负债。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基建人才和财务人才的复合型人才,基建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紧密的管理体制,往往都是在自己的工作轨道上工作,就会使基建工作减少约束。正是由于上述理由,高校在进行扩建举债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的财务出现风险问题,影响到了扩建工作,也影响到了学校偿债能力。这是由于没有做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造成的,以至于出现内部控制不当的情况,给学校的建设发展增加了阻力。

3.预算体系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

高校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离不开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发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必须要做好各项财务支出的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很多高校进行内部控制管控过程中,却没有做好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人员、预算方法、预算编制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无法将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完成,影响到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阻碍了高校的建设及发展。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常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

高校通过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在很多高校当中,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都缺少有效的认识,导致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还有很多高校领导将内部控制工作直接就交给了财务部门,而忽略与其他部门共同建设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完全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由于管理者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也很容易在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心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会觉得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的所从事的本职工作都不重视,自己将工作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认可,体现不出工作价值,从而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发展,从而影响到对财务的风险管控。

2.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

想要做好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从而做好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就必须要对内部控制做好有效的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可以保证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然而在我国的高校中,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基本上都是由财务内部人员来进行的,没有做到让专业的人员来进行,从而会使得监督流于形式,而且这种监督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监督的结果也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还有很多高校在内部控制工作当中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造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极为不严谨,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和上报,最终造成高校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到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正常运作。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工作是否合理、是否全面,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任何工作想要合理开展都离不开制度作为前提保障,脱离了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任何工作都如无水的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内部控制传统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高校的发展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主要涉及的还是财务方面,对其他方面工作的内部控制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高校在内部控制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的。对此,高校应该在未来的内部控制工作中,逐渐健全内部控制体制,保障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及科学性,从而增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管控

1.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内控理念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高校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阻力,高校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制,缺少有效监督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所以,高校管理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培养内部控制意识。不仅要定期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还要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高校当中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让人人都参与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以最大的力量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的管控水平。

2.做好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想要做好内部控制,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就必须要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要求高校要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保障监督工作的落实。要改变以往由财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监督的监督方式,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由专人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要制定出合理的监督计划,保证监督科学有效,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处理,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从而确保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问责制度

财务风险虽然现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有效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当中,有些风险可能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此就有必要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建立问责制度,将财务风险责任具体到个人,一旦发生财务风险要对相关人员做出相应的对策实施。最重要的是通过财务风险的问责制度,可以促进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积极性,让财务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

4.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风险管控都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考核,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规范工作的标准,也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绩效考核不应该只是面向财务人员和内部控制人员,应该做到对高校全员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全员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控。高校的绩效考核要做到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完备性,以此让考核发挥出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稽核;高等学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99-02

引言

财政部2012年11月29日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规范》中指出,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学校,要按照《规范》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高等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业务有章可循,其次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若只是建立了内控制度,而并没有执行,则制度形同虚设,无任何意义。

一、会计稽核在高校内部控制执行中的作用

会计稽核是稽查和复核的简称,是指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和审核工作,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要加大会计稽核的力度,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切实防范财务风险。如何发挥会计稽核在高校内部控制执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加强日常工作中的会计稽核,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高校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会计稽核工作应该首先保障日常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稽核工作:

1.原始凭证的稽核

对原始凭证的稽核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稽核工作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审查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审核各类原始凭证填列的内容是否规范、完整,品名、数量、单价是否填写齐全,金额计算是否准确等,最后审查支出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执行经费审批程序。对不符合规定或者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应该退回补办或者追回款项,发现人为涂改、挖补等问题的原始凭证,要提高警惕,认真检查分析,防止舞弊或者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

2.记账凭证的稽核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的系统反映,稽核的重点是入账是否及时,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与所附的原始凭证的金额是否一致,摘要的表达是否与经济业务一致且简明扼要等。

3.会计账本的稽核

会计账本的稽核重点是高校是否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账薄,科目设置是否科学、完整,记账过程是否存在漏记、重记、错记等,核对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另外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账外账,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

(二)加强货币资金、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稽核,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

1.货币资金的稽核

高校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于库存现金的稽核,重点是审核账款是否一致,采取突击盘点,检查是否存在白条抵库、挪用公款等现象,有无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对于银行存款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稽核,重点是审核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关注未达账款的原因,抽查未达账款是否真实可靠,审核支票号码是否连续,有无缺号、跳号的现象,发现异常及时调查,保证资金的安全。

2.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稽核

存货和固定资产作为高校的实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都较高,这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稽核工作应以实物盘点为主。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一般都要求每年或者每半年实物盘点一次,稽核人员要抽查实物盘点记录,从存货和固定资产账本入手,核实盘点的真实性,检查是否存在被挪用、贪污、盗窃的资产,同时从实物卡入手,检查账本的完整性,是否存在账外资产等。发现的资产盘盈或者盘亏,要及时处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同时,稽核人员通过对实物的盘点,检查是否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及时提出问题和合理建议,利于高校的资产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高校财务报告的稽核,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是高校的法定义务,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财务报告的稽核。财政部、教育部2012年1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学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高等学校应当定期向各有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高等学校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稽核人员要重点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包括高等学校收入及其支出、结转、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评价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稽核要贯穿所有经济业务,以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等业务层面为切入点,审核高校财务报告,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四)结合高校发展情况,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专项稽核,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对重点项目的专项稽核工作应该是高校会计稽核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高校发展情况,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与决算真实性的检查、财务收支与债权债务等会计核算工作、资金结算的安全性、收费及收费票据的管理等等。另外稽核工作范畴还将扩展到学校后勤集团、产业集团等涉及财务方面的业务。高校稽核人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年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稽核的计划,认真细致地开展稽核工作,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二、会计稽核在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的作用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会计稽核工作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会计稽核工作,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通过会计稽核工作,能够发现高校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涵盖了经济活动设计的所有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对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具有约束力,是否与高校所处环境、业务特点、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等等,从而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做出自我评价。

(二)通过会计稽核工作,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评价

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否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的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通过会计稽核工作,能够评价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存在内部控制无效的情况,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等等,从而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做出自我评价。

结语

会计稽核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稽核,可以对高校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针对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有效防止舞弊和预防腐败,保障高校科学、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峻,董维.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新支点——会计稽核[J].商业会计,2009,(21):45-46.

[2] 刘承龙.论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稽核工作的开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6):60-61.

第7篇

高校内部控制措施

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失控的状况普遍存在,且个别高校比较突出,通过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目前,高校对于事业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实施政府集中采购政策以后,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有相当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也时有发生。

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

4、内部控制风险意识淡薄。从高校现状来看,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投资缺乏严格有效的投资决策审批机制。

二、具体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强化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2、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事业单位内控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改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建立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执行力。内控制度建立之后,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一般是依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有其独立性较差的先天不足,难以独担此任,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应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来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如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评价,出具内部控制体系评估报告,内外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4、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审外监机制。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覆盖经济业务流程环节的、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调整,不断修订完善控制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动态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规定各层次、各项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高校内部的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权和承担责任。

5、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加强内控的监督评审是完善内部控制、改善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要加大审计宣传力度,提高财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与高校财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熟悉财经法规制度、精通财务管理的优势。内部审计人员要以服务为宗旨,树立以防错纠弊、监督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手段的新的审计观念。

第8篇

一、美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是这方面的先驱者,早在1950年美国颁布的《预算与会计程序法案》,就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美国公立高校早期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分权制衡,主要是查错防弊。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拨款重点开始向社保体系转移,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逐步减少,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公立高校需要大量吸收社会赞助和捐赠,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而赞助和捐赠者对资金规范、高效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公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1992年,美国反虚假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报告”),这一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美国内部控制模式的形成。该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5个相互紧密联系的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美国高校以这一报告的成果为标准和指引,开始逐步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美国高校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学校管理层面和全体教职员工中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的知识,努力构建起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架构。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将风险管理与审计整合为一个部门,即风险管理与审计服务部门(Risk Management & Audit Services,RMAS),其主要任务是辅助管理部门判断、应对和监控风险,同时为哈佛大学正常的运营、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风险监测,确保正常运转。在哈佛大学,校长和教务长作为管理层,对整个学校的风险管理负责,确保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转。学校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校长和教务长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决策意见和咨询服务。RMAS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财务和业务工作审计,审计的范围包括整个学校,主要是发现经费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二是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对学校的关键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估,从而确保学校信息的安全。三是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对学校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进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点,并提供建议。哈佛大学除了要求RMAS专职承担风险管理任务外,也要求全员参与,各相关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风险管理,每个人负责各自岗位的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的具体运作层面,美国高校都构建起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风险管理模式,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加州大学,风险管理方案中一般将风险管理区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风险发现,通过各种监测手段来收集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学校遭受损失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可能对学校造成的危害程度,作出定量判断。二是风险应对,对于发现的风险点,根据风险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案。一些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即禁止开展或严格控制危险系数高的活动;风险融资,即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为可能遭遇的风险提供担保;风险转移,即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对风险责任进行明确;风险自担,即对于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且只会带来轻微损失的风险,学校选择自己承担。三是风?U反馈,对于风险应对的效果要及时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风险应对的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了风险管理的一个闭环,能够确保学校的风险能够被尽早发现、有效应对并持续改进。

二、英国:鼓励协同参与的内部控制

英国内部控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多部门协同参与,英国的两个内部控制指南,即《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1999)和《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修订)》(2005),都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协调研究的结果。英国高校历来重视发挥教职工作用,努力使各类教职工都能参与到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同时,英国高校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尤其是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学生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英国的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经费预算方案,将经费划拨到各个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情况。这种经费管理模式,给予二级学院充分的自主权,这同时意味着二级学院在内部控制上也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英国校、院二级的分工比较明确,各自在内部控制上都有不同的职责,以资产管理为例,学校对各类公共设施、房屋、土地等资产进行管理,对各二级学院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二级学院要构建自身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英国高校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充分体现了协同参与的运行方式,一方面,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责任完全落实到人,学校每位师生员工负责管理其自身使用的资产,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增增值;另一方面,每一位师生均可参与到资产配置决策、资产采购、资产处置等各个过程中。为了便于全员协同参与,英国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动态实时反映学校资产总量、资产构成、分布情况、资产变动等信息,为全员参与内部控制提供了高效的平台与路径。

三、法国:强化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

201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第1246号政府法令,要求在高校全面推行会计和预算内部控制,并明确要通过内部审计方式来予以落实。为了顺利推进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法国财政部、高教部共同组织编撰了《高校内部控制指导手册》。根据这一手册的要求,高校开展内部审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制定审计的章程,包括人员组成、任务要求、权利职责等要素;章程要经过校董事会批准;二要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审计项目、审计时间、审计方式等,并要编写审计手册;三要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通常由校领导及相关专业人员实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学校内部审计委员会和学校董事会审议通过年度审计计划或临时审计计划;②校长签字下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同时通知内部审计处和被审计部门;③内部审计处初步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编写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内容、审计项目、审计流程、审计方法等;④内部审计处向被审计部门详细介绍审计方案;⑤根据方案,内部审计处通过谈话、查阅账目、分析测试等方式开展审计工作;⑥内部审计处向学校内部审计委员会汇报审计结果,并同时将报告草案送达被审计部门;⑦学校内部审计委员会正式批准审计报告后,内部审计处正式向被审计部门反馈审计报告及整改意见;⑧被审计部门根据整改意见逐条进行整改,并及时报告整改进展情况;⑨内部审计处在整改启动后的3~6个月内跟进检查,并将评议报告提交至内部审计委员会。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监测内部控制的流程是否得到全面的落实,内部控制的效率是否足够明显,并为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提供反馈。

四、日本:注重内外结合的内部控制

为了健全和完善日本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大学监察会了《大学内部控制基准》,日本各高校依据这一基准,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各自的内部控制体系。日本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内部监督方面,日本高校一般都设有监察室或职能相近的部门,专门负责对高校的财务和业务工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流程的举措。财务监察主要对高校法人的预算执行情况、各类收据凭证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账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等进行监察。业务监察主要指对高校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建设的合理性、组织结构的健全程度及业务管理的效率等进行监察。在外部监督方面,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外部监事,二是会计检查人,这两类人员均由文部科学省任命,在监督重点上各有侧重。根据《国立大学法人法》的规定,国立大学必须设立两名监事,负责监督检查国立大学法人的履职情况和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检查报告向社会公开。外部会计主要检查国立大学的财务报表和决算报告书,对监督管理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

五、澳大利亚:强调权力制衡的内部控制

澳大利亚高校在内部控制方面强调权力制衡,通过合理的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实现高校内部权力的相互制约,确保学校的重大决策都由专门委员会来决定,而不是由校长来决定,避免一人决策的风险,从源头上实现内部控制。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例,该校的组织架构主要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行动法》(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ct 1991)设立。学校设有理事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任命校监、副校监、校长,监督校长的工作开展情况,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的大学章程,制定并监督大学的重大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大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批准大学的年度预算,审议大学的年度工作报告,监督校务委员会的正常运作,监督大学的各项管理工作等。学校还设有校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大学的日常运行,对大学的重大事务进行处理和决定,并监督学校的运行情况。校务委员会由15名委员组成,包括校监1名、行政副校长1名、学院院长或研究院院长1名、高级研究所学术人员1名、学院学术人员1名、大学普通教师1名、研究生1名、本科1名生、校外理事代表7名。校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校监主持。校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包括财务委员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学位委员会、校长遴选委员会、应急委员会等,校务委员会的大部分职责都由这些专门委员会来行使,各专门委员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实现了对大学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和协作,确保了学校平稳运转。

六、对中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启示

(一)全面?淞⒎缦展芾淼乃嘉?

我国的公立高校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财政拨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学校不用担心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久而久之,失去了对风险的恐惧和敬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逐年增长,高校的办学经费也在迅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学校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经济活动的金额越来越高,经济活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此,高校必须全面树立风险管理的思维,切实强化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构建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努力做到从细微处发现风险、尽早发现风险,对高校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观察。要构建风险分析与研判体系,对于发现的潜在风险,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形式、风险发生的时间等。要构建风险处置与应对体系,对于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风险,要有妥善的处置方案,将风险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二)完善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规定:高校党委要发挥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校长是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学校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承担具体责任。这一规定对学校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作了明确的规定,是各高校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各中,各高校还应当发挥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实现权力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产生权力失控。每个机构的职责、权限、运行规则都要进行明确的限定,力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三)构建学校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

当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而数量最为庞大的学生和专任教师鲜有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当中,?@不利于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极大地降低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与意义,熟悉学校内部控制的运作流程,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合理设置,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上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四)强化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

内部控制仅仅依靠组织架构的权力制衡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化审计的作用,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功能。内部审计除了常规的审计工作之外,还要对各部门、各环节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审计,要对人事处、科研处、资产处、教务处等以及各二级学院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审计,要对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业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还要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审计,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推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与优化。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

第10篇

摘要:会计稽核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部分,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日常工作中的货币资金、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稽核,高校财务报告的稽核,对重点项目的专项稽核等。通过对会计进行稽核管理,同时在高校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针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防止舞弊和腐败。

关键词 :会计稽核高校内部控制

2012 年11 月29 日,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自2014 年1月1 日起开始实施,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等方面在《规范》中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在《规范》中也进行了明确。

1 会计稽核与会计审核尧会计复核尧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审计部门监督财务,设置专业的稽核部门没有意义。但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稽核是一个重要环节,与会计审核、会计复核、内部审计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为:会计审核是会计人员审查、核实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取得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等,通常情况下,这是组织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复核是在审核的基础上,按照《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会计人员再次复查和核实、会计科目的运用、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内部审计是学校审计人员经常性地审计学校的所有财会业务,以及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某项经济活动,该项工作需要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会计稽核则是学校财务部门继续、深入开展自身的会计审核、会计复核工作,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随时的抽查,以及通过各种形式对学校财务部门、二级院系的财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找出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项工作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自身进行内部监督,仅以促进内部管理。

2 会计稽核的内容

2.1 加强学校内部控制,建立完善高校会计稽核制度体系。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稽核制度。通常情况下,涉及的稽核制度主要包括:稽核程序、稽核工作的责任、稽核业务流程等内容,同时对稽核管理的范围、权责等进行明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稽核工作提供机制保证,进一步确保稽核工作效率和质量。

2.2 规范操作程序,提高会计水平,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稽核。规范日常稽核工作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在稽核前要做好稽核准备,制定稽核方案,明确稽核人员;其二是在稽核实施时,对稽核工作的底稿进行登记,同时注意稽核方法和技巧,确保稽核工作的全面、真实性、准确性;其三是在稽核报告和处理阶段,以“稽核事实和评价”为基础,做好稽核工作的总结与反馈,确保稽核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其四是在稽核过程中,遵守签字负责的原则,对于自己审查签字的稽核内容,稽核人员需要全面负责。

3 加强高校会计稽核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以会计稽核为中心。高校应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会计稽核制度。设计的这些制度应包括稽核的程序、稽核工作的责任、稽核业务流程等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稽核管理的范围、权责等进行明确,进一步为组织开展稽核工作提供保证,进而提高稽核效率和质量。

3.2 加强工作中的会计稽核。①稽核原始凭证。对于会计工作来说,需要从原始凭证开始,并且这是会计记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开展稽核工作时,首先对反映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查,检查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相符;其次对各类原始凭证填列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以及品名、数量、单价的齐全性进行审核;最后按照有关规定,对支出情况进行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经费审批程序。②稽核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其重点是确保使用的科目与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保持一致,审核记账凭证上的支票号与支票存根的一致性,所附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金额是否一致等。③审核现金出纳员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业务,现金库存是否做到日清月结,有无坐支行为,有无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对现金日记账中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以及是否存在超库存限额存放现金的现象等。④审核银行月末对账单的真实性。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审核未达账项中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可靠性,双方金额是否真实的平衡,是否分开保管支票和印鉴,对现金支票号码的连续性进行审核,是否存在缺号、跳号现象。对于作废的支票是否统一销毁。⑤稽核会计账簿。审核会计账簿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单位设置会计账簿是否符合有关的规定要求。制止和纠正伪造、变更、故意毁灭会计账簿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处理。⑥稽核会计报表。审核会计报表,其重点主要集中在,报表中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是否全面反映内容,以及包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⑦存货的稽核。检查存货的购入是否符合政策、程序。检查采购发票、验收单、入库单和出库单的真实性,检查每月对于存货的盘点情况,不定期的盘点存货是否与会计部门的存货明细账相符。⑧固定资产的稽核。检查固定资产的申购是否以预算为依据,购入的固定资产是否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接收、检验和发放。是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报废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3.3 确保会计稽核工作的合理实施。落实稽核制度的必要保障是合理的组织会计稽核工作的实施。在记账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按照科目设计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对于记账凭证,一般需要稽核人员进行事前稽核。在当前情况下,如果会计信息量比较庞大,同时稽核人员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事后稽核。对于高校的院系来说,通常利用某一特定的方式定期进行稽核。

3.4 做好会计稽核工作重点。高校会计稽核工作的重点是重点项目的专项稽核。高校应在做好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日常稽核的基础上,扩大专项稽核的范围,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财务收支及分配、计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过程的调整分配等内容上来。

3.5 改变会计稽核手段。在会计稽核工作方法方面,需要高校努力改变传统的方法,对会计稽核工作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便于组织开展会计的稽核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寻求新的专业稽核、审计软件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同时找出问题及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建立奖惩机制,引入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规则。

3.6 加强会计稽核队伍建设,提高会计稽核人员的业务水平。高校应通过不同方法提高稽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学习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进一步巩固强化稽核人员监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不断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二是派稽核人员到各综合业务部门进行实地学习,不断熟悉业务操作规程,强化自身的业务技能;三是聘请专业教师传授系统的稽核审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稽核人员的专业水平。

4 结语

在组织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事业单位相比,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任务主要集中在培养人才,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因而,高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导致人们忽视业务活动的经济与效益属性。但是,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筹资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校办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联合办学等额外渠道获得收入。随着经济业务类型的日趋复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增大了工作难度,并且细化了职业分工。在当前环境下,随着应用财务信息系统的不断普及,在全过程的核算及财务管理经验方面,对于高校会计人员来说普遍缺乏独立、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内部财务加强控制,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稽核工作,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高等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会计稽核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开展各项业务时,能够有章可循,并且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一步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承龙.论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稽核工作的开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6):60-61.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委托;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但高校管理体制及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系统设计,我国高校内部时常出现贪污舞弊、国有资产流失、盲目借债等现象。这不仅给高校带来资产损失和声誉破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预防高校腐败,保证高校资产完整安全,使高校紧缺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得到合理利用,促进高校快速稳定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无法有效控制高校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极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在国外文献中,研究高校内部控制的很少,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学者主要针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汪惠兰在《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中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第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学者主要分析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从哪些方面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如苏少辉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中认为高校应该按照COSO框架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第三,对内部控制某个具体要素的研究。其主要涉及高校的控制环境、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梅成在《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中指出高校防范会计风险在认知和管理上还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防范会计风险的控制体系。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较为全面,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专家学者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也多参照美国COSO框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本文依据委托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借鉴西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及特点,为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思路。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委托理论研究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有差异,导致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关系不对等。

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委托关系,可以抽象为全国人民(最初委托人)与高校管理者(最终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具体而言,全国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政府权力机构再委托高校管理者。在整个委托关系中,委托契约具体内容由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属于委托契约内容的一部分。笔者依照委托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

1.控制环境不完善

我国高校管理和高校财务均实行校长(院长)负责制,管理者权利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倾向于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高校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管理者倾向于聘用对自己权利束缚较小的财务人员并制定弹性规章制度,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由原来全部依赖财政拨款逐渐向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模式转变,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一味追求外延扩展,而忽视内部控制建设,或者采取不稳健的融资政策等,给高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如对债务规模的忽视导致高校整体财务状况失衡、过度举债、投资和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等。

3.控制活动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高校尚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无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为其制定其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一些非经常业务缺乏控制。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集中在货币资金环节的控制,对实物资产、筹资与投资等方面的控制较弱,导致高校管理者发生逆向选择,即财务多是事后核算,为高校管理者最大化自身利益提供了操作空间。

4.信息与沟通机制效率不高

高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在学校基建、设备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中,高校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业务处理上。高校只能收集最基本的业务相关信息,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和综合把握,致使委托契约缺乏整体连贯性,委托效率偏低。

5.内部控制监督缺失

我国高校外部监督缺乏连续和主动机制,国家只是抽查高校的审计活动,部分高校多年抽不到。外部审计机构只有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行使审计职能,审计范围和内容受到委托方的限制,审计标准须尊重委托方的要求,审计意见的发表须经委托方的同意,外部监督意义不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没有规范的制度依据,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绩效。由于委托契约缺乏有效监督措施,高校内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管理者会倾向于用手中没有被监督的权利最大化个人利益,如贪污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盲目借债。

三、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它们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内部控制体系完整

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具体包括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公司经营效率质量、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法规遵守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目前西方高校一般采用该框架观点,或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内部控制体系。

2.内部控制环境较好

西方高校组织结构严密,高校职能部门、各院系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部门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明,高校内部工作效率较高。高校内部事务由学校自行决定,有较大的自治权。西方高校内部管理机构非常重视学术权力,均采用专门委员会制。西方高校内部设有由教授、研究人员组成的分管教学、科研以及教师相关活动的决策机构。教授、教师在大学管理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教授治校,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校长一般也是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决策,防范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绩效进行专门评价并公开结果。高校信息反馈系统比较健全,每个人都可以对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内部控制制度严格

西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由最高层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政策方针,详细规章制度由具体管理部门制定,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并。这种制度一旦实施,校内人员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逾越内部控制制度。西方高校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单位也予以奖励,切实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四、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国外高校内部控制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参照国外内控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实际,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可进行如下完善。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高校应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改变高校管理者集财权于一身的地位,明确管理者分工和责任,分别考核;其次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实行在岗人员内部控制职业素质再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对高校管理者举办相关研讨班,提高管理者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充分发挥教师工会的作用,鼓励引导高校教授、教师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将高校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与高校利益最大化尽可能的等同起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风险防范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保证学校科学有效的使用资金, 防止贪污和腐败。二是完善风险识别指标,防止盲目和过度举债,提升风险防控质量。三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财政机关要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对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与高校管理者利益的一致性。

3.健全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国家权力机构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责任,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同时完善高校预算制度, 强化预算控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避免高校实报实销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完善高校对于非经常业务内部控制的规范,确保约束到位。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 研究制定高校内部控制规范, 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

4.提升高校信息沟通效率

高校应依托高校拥有的先进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整合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的数据,提升校内信息管理质量和沟通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便其他部门、员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积极提升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的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拨出专项经费, 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供经费支持,提升高校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

5.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高校应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高校应建立奖罚制度,定期公布内部审计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奖罚。财政、税务、审计、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全面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大对高校的抽查审计力度,财政部门可每年抽取一些高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专项审计或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对高校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此形成内部审计监督、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保证高校利益最大化与高校管理者利益最大化高度一致,减少甚至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汪惠兰.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03).

[2]苏少辉.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会计师,2010(09).

[3]梅成.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汇[D].西南大学,2010.

第12篇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确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状况。本文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以综合实践为基础,结合高校的特点,设计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0年的55号《审计标准广告》,在充分考虑内、外部控制环境及风险评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以全面实施审计、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等作为评价项目,最终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综合评价层、分层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组成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得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表(见表1)。

(二)确定评价等级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的分值,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如下(表2):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省36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对其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对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访谈的基础上,以自行编制的《内部控制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开展实证研究。经过预测,内部控制要素的一致性系数为0.71,可解释总变异的62.05%,表明此调查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

2008年,某省共有普通高校74所(不含民办院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现有高校中分层次按50%的比例抽取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共抽取样本38份。向各高校的财务或审计等职能部门发放调查问卷38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36份(重点高校5份、普通院校12份、高职高专院校19份),有效回收率95%。

(二)研究结果具体如下:

(1)综合结果。36所高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评分并确定了评价等级,结果统计如下(表3):

(2)单项结果。本研究认为得分或失分达50%的指标对整体评价有较大影响,根据相关性原则对分层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论调查结果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两者相互印证,在本研究中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的作用,具体结论如下

(1)总体情况。某省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总体中等偏上, 41~80分值的高校占了绝大部分(78%),其中主要集中在41~60分值的区间,共有19所高校,占总样本的53%。评价等级为“很好”及“很差”的高校较少,分别占总样本的8%和3%。调查结果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大部分院校在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中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状况有待改善。

(2)单项指标情况。主要有:

在“控制环境”的“管理者观念”指标中,82%的院校得分超过总分值的50%,即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较为重视,情况良好。

在“控制环境”的“内部审计”指标中,72%的院校(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表现为56%的院校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73%的院校未能全面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作用力不强,成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 “会计系统”的“财务管理”指标中,55%的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即相当部分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有不足之处。56%的院校在保证收入的真实完整和支出的合法合规以及53%的院校在财务票据的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在 “控制程序”的“制度建设”指标中,61%的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其中52%的院校未制定招投标管理规定并执行;62%的院校未对合同进行审核;68%的院校未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核。

三、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控制薄弱本研究样本中,高职高专院校19所,占总样本的53%,其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对总体评价影响重大。该类型院校在内部控制的几个主要环节的失分结果显示:院校的控制环境薄弱、会计控制力度不够以及内部管理约束机制不健全。

原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属行业办学,由各厅、局下属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另一部分由师范学校转制而成。作为事业单位,当时学校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执行预算会计,财务的主要职责是为完成学校的任务提供财务保障,而且资金量较少,没有自我发展的压力和自我管理的动力,加强内部控制的要求不高。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后,学校领导层忙于为学校的高速发展筹措资金,内部控制基本停留在原来资金收付的层次上,与学校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本研究中,56%的院校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73%的院校的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全面实现(比如全面开展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内控制度评审、物资采购审计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受高校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办学任务的影响,学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部分院校的内审部门未能独立设置。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是同级的其他部门,机构不独立,内审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同时,存在内审人员配备不到位,内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内审工作无法全面开展,内部审计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内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会计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表明,相当部分院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在保证收支真实完整、合法合规以及规范财务票据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漏洞。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正确,直接关系到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使学校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和健康发展。但目前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却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授权审批不明确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强等原因导致会计控制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秩序混乱等问题,会计内控不完善使内部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研究结果显示:近60%的院校未对招投标、合同签订以及基建修缮工程等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属控制程序中的预防性控制,在管理中起着“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目前内部控制多停留在会计控制层面,内控制度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财务部门制定的,大多是对资金管理、报销审批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将一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缺乏科学性、连贯性和合理性。对如招投标、基建工程的变更或现场签证等经济行为未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内部制度的范围不够全面、广泛,制度的预防性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

四、高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而内部控制环境中最基本的是学校领导的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因此,应广泛宣传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使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使学校中层干部熟悉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并遵照执行;其次,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并自觉执行。只有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健全完善内部控制,才可以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及时反映并纠正各种问题,从而保证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办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降低财务风险。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在内部管理中具有评价、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全面实施内部审计,可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内审职能,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计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性质之一。虽然内审部门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的特点,独立性不如国家审计强,但这并没有改变审计的基本性质。所以,独立设置与本单位财务机构同级的内审机构是内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机构独立才能保证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在人少手、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效果,应有选择地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内审工作,基建修缮审计作为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审计项目应作为重中之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社会效益较明显,也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优先开展。

(三)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完善的会计系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和资产的安全,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在高校快速发展,资金流量急骤增加、财务环境更趋复杂的环境下,只有在有效的会计控制体系下,严格约束财会人员、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岗位,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进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新模式,才能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有序和高效。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内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要求。形成以“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在规范管理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学校应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全面、适用、有效的原则,结合高校办学规模和业务特点,选择可行的内部控制方式,建立健全包括风险控制制度、招投标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基建修缮工程审核制度和监督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行为,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经过实证检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真实有效且科学合理的,可推广至各高校作检测内部控制情况之用。

运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深入了解高校内部控制状况,及时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正,探索转变内部管理模式之路,将有效提高高校的经营管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平荣、黄文英:《高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设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1期。

[3]于志云:《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