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3月8日,国民技术股价出现0.81%微涨。受与英特尔、微软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等利好消息的影响,其股价一周内累计升幅达到17.73%,相比近一年的低迷,似乎呈现点滴活力。
但是,2011财年国民技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65%、利润同比下降62.0%。公司称,导致其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及产业政策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数据显示,在上市前的2009年,国民技术营业收入增长率高达112.97%,净利润增幅高达384.83%。到了2010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实现了50.77%、98.08%的增长。但是,自2011年第一季度起,国民技术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其披露信息显示,在前三季度中,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下降了8.98%、18.82%和17.85%,利润分别下滑了28.50%、54.09%和64.73%。
对此,国民技术的解释是受市场以及政策不确定因素影响,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较为迟缓,移动支付产品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USBKEY安全主控芯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以确保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产品销售价格出现下降,对综合毛利率产生影响。
为抵御移动支付市场不明朗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国民技术开始与跨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2011年12月17日,国民技术与微软缔结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同推进可信计算标准和产业化。国民技术的公告显示,双方将致力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共同推动可信计算技术的产业化,打造健康的可信计算产业链;二是共同推进和验证可信计算技术的新国际标准。今年3月2日,国民技术再次与英特尔签署谅解备忘录,也共同宣布开展可信计算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方面的战略合作。
可信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可信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迎合了市场对信息安全的需求,符合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此外,国民技术在可信计算领域一直拥有较强实力,是我国可信计算产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曾尝试开展信息安全方面的自主创新。国民技术开发的可信密码模块(TCM)产品和方案,曾被誉为“中国PC信息安全的DNA”。
目前,国民技术尚未公布与微软、英特尔合作的具体细节。
国民技术有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第二代个人银行卡的强制更新,但新一代银行卡芯片需要通过欧洲EAL5+的安全认证,但截至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安全芯片生产厂商通过此项认定。
分析师点评
东兴证券研究员王玉泉认为,国民技术与微软、英特尔的战略合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源互补性,是国民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益尝试,对国内市场可能是一种补充。但是,深圳某证券公司研究员认为,占国民技术主营业务收入80%以上的是安全芯片业务,其盈利能力下滑已成定局,国民技术选择一个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可信计算技术,短期内对公司业绩的改善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其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关键词:惯性导航,陆基导航,星基导航
0引言
导航是一种为运载体航行时提供连续、安全和可靠服务的技术。航空和航海的需求是导航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航空技术,由机在空中必须保持较快的运动速度,留空时间有限,事故后果严重,对导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飞机所能容纳的载荷与体积较小,使导航设备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航空运输系统来讲,导航的基本作用就是引导飞机安全准确地沿选定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自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来,导航已从通过观测地形地物、天体的运动以及灯光电磁现象,改变为主要依赖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来实现,部分摆脱了天气、季节、能见度和环境的制约,以及精度十分低下的状况。飞机在云海茫茫的天上,能随时掌握自己的位置,大大降低了飞行安全风险。导航已成为民航完全可以依赖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世界民航事业的发展。
20年代70世纪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使导航技术呈现了新面貌。卫星导航(GPS和GLONASS)以及其增强系统和组合系统,已经能够方便、廉价地为全球任何地方、全天候提供较高精度和连续的位置、速度、航姿和时间等导航信息,成为支持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又一股强大动力。
1民航导航技术的现状
1.1支持航路的导航技术
1.1.1惯性导航系统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虽然陆基无线电导航逐渐成为航空的主要导航手段,但由于需要地面系统或设施的支持,无法实现自主定位和导航,限制了航空的发展。首先,军事上对导航系统提出了生存能力、抗干扰、反利用和抗欺骗的需求,具有自主导航能力的惯性导航系统(INS)于60年代在航空领域投入使用。但民用飞机采用INS的主要原因是由于INS提供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导航参数短期精度高,更新速率高(可达50~1000Hz)。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数字计算机的使用和宽体飞机的发展,INS也开始了大发展阶段。由于INS具有许多陆基导航系统不具备的优点,尤其是可以产生包括飞机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与航向姿态等大量有用信息,在民航中得到了应用,是民航飞机的基本导航系统。当然它自生的垂直定位功能不好误差是发散的,不能单独使用,在现代民用飞机上通常与气压高度表组合使用,确定垂直高度信息。一般航空用INS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超过600h,定位误差漂移率为0.5n mile/h~1.5n mile/h,测速精度0.8m/s,准备时间8min左右。
1.1.2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
陆基无线电导航尽可能把整个导航系统的复杂性集中到了地面导航台,使机载导航设备比较简单,因此价格低廉且可靠性较高,迅速得到了推广使用。
目前支持民航航路空中交通管理的主要地面设备包括:NDB、VOR和DME。硕士论文,惯性导航。NDB已不建议使用,本部分中不再做介绍;VOR/VOR和VOR/DME由于定位精度无法满足较高的区域导航要求,ICAO现在更多的采用DME/DME支持航路的导航。
1.1.3星基导航系统
GPS是投入运行最早,一直稳定工作的星基导航系统,而且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硕士论文,惯性导航。已有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做改进和新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都以GPS作为蓝本和参考,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与之兼用。GPS已深入到现代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成为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PVT)基准的赋能系统,围绕GPS及其应用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是了解现代星基导航技术的基础。目前阶段,民航在GNSS应用方面的工作也主要集中于GPS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试图解决其在民航应用中的特殊性问题,主要是解决完好性监测等问题所开展的增强技术。美国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在这方面开展了以GPS广域增强系统(WAAS)和机载增强系统(ABAS)的研究工作。其他国家开展的相关增强技术也同期进行,其中包括:日本等国家开展的基于卫星的广域增强技术和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的基于陆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
1.2终端区进近引导技术分析
1.2.1大规模应用中的ILS系统
ILS的作用是向处于着陆过程中的飞机提供着陆引导信息,包括航向道信息、下滑道信息和距离信息。目前ILS在民航中广泛应用。根据性能,ILS可以分为I类、II类和III类。I类ILS是从覆盖其边沿开始,导航道和下滑道的高度不低于60m的范围提供引导信息的设备;II类ILS能够引导飞机到30m的设备;III类ILS能引导飞机降落到跑道的设备。我国现在装备的绝大多数系统只能达到I类标准,只有少数系统性能可以达到II类。主要原因除设备性能外,很大的因素取决于场地;场地达不到标准,障碍物较多、场地不平整,造成航道、下滑道弯曲,超出类别标准。同时周边地区的电磁干扰也会导致引导信号超过使用标准。硕士论文,惯性导航。
在较早期装备的ILS系统中,一般采用指点信标给飞机提供到跑道入口的距离信息,现在更多采用DME测距的方式。在基本配置中采用DME/N,按照ICAO的规定,DME/N的系统精度是370m,对于III类着陆、曲线进近和自动驾驶仪相交联实施自动着陆来讲,误差显然过大,一般采用DME/P(精密测距器)。按规定,DME/P的路径跟随误差(PEE)在进近基准点上为±30m或±12m。硕士论文,惯性导航。
1.2.2重要的辅助设施助航灯光系统
助航灯对飞机的安全起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对飞机的安全降落起到关键作用。随着ILS等着陆引导系统的应用,现在的助航灯光系统更多的承担辅助引导或备份的功能。但助航灯光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除更高的工作可靠性和更长的工作时间外,现在的助航灯光系统更是集成了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功能和单灯引导控制系统(简称),能够实现对每架飞机的个性化引导。硕士论文,惯性导航。实现了从空中到地面的无间隙引导,大大提高飞机滑行及跑道运行的安全保障,提高飞机地面运行效率和机场运行容量,给机组提供更准确、更简单、更人性化的引导信息。
1.2.3发展中的局域卫星增强系统
为了将GPS用机的精密进近和着陆,FAA在1994年以前主要着力于发展LAAS。它属于GBAS,有地面设施和机载设备组成。地面设施有一组高品质的GPS基准接收机,位于准确已知的位置上,所产生的数据经处理后,产生视界内GPS卫星的误差校正信号和完好性信息,在通过VHF数据链广播至进近中的飞机,以提高机载GPS设备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等性能,用以满足I类、II类和III类精密进近与着陆的要求。目前,ICAO和FAA对飞机精密进近系统的四性有明确且严格的规定,LAAS必须满足。
按原理,一套LAAS地面设施不仅可以覆盖一个机场的所有跑道,而且可以覆盖相距不远的几个机场,做曲线进近或折线进近均无问题。而ILS或MLS则每条跑道两端都要各设一套,因此LAAS在经济性上是非常有利的,对发达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一个机场常有多条跑道,而大城市周围也会同时有多个机场。LAAS的地面台信号覆盖半径可达370km,如果布台合理,也可以用于本土的航路导航,满足终端区区域导航(RNAV)需要。
2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2.1 GNSS发展分析
以GPS为代表的新一代星基导航技术正在受到普遍重视,但GNSS性能无法满足民航高可靠性的要求。美国开展以WAAS、LAAS和ABAS为核心的民航GPS应用研究,目前WAAS和LAAS已在大规模应用前的准备之中,ABAS技术也已在技术验证阶段。
但这种完全依靠美国军方控制的GPS系统实施导航,无法令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放心,为此欧洲着手开展Galileo计划、中国正在开展北斗计划以及俄罗斯正在完善其GLONNASS,并开始加快现代化进程。但截至目前,GPS仍然是唯一可以实现全球定位导航的星基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军、民用机场和飞机依靠地面安装的着陆系统卓有成效地保证了飞机的全天候盲目着陆,数以万计的飞机在仪表着陆系统、GCA、微波着陆系统和其他的陆基系统的精确引导下安全降落。硕士论文,惯性导航。但是,在最近几年,随着GPS开发应用的深入,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GPS应用机着陆的实验与研究工作成为最热门的项目。
2.2新型导航技术的研究
地形辅助导航: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基本上是一种低高度工作的系统,离地高度超过300m时其精度就会明显降低,而到800m~1500m的高度则无法使用。但是,该系统不仅能提供飞行器的水平精度位置,而且还能提供精确的高度信息;不仅能提供飞行器前方和下方的地形,而且还能提供视距范围以外的周围地形信息。
视见着陆设备:由前视探测器生成视觉图像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上,同时将仪表数据、指引信息叠加在图像上,构成人工合成图像。当在低能见度时,飞行员根据人工合成图像分辨出跑道,知道肉眼直接看见风挡外的景象和跑道时,人工合成图像才逐渐淡化。这种合成视景视见着陆系统打破了几十年来无线电波束引导的垄断局面,开辟了一种新的低能见度下进近着陆的途径。
3小结
以INS为基础导航源、GNSS为主导航源的导航新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民航主要导航系统,但备份系统仍将在一段时间内采用陆基导航设施。但在较长时间内,考虑到陆基导航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技术性能,这种局面将会改变。备份系统将有可能采用类似现在的罗兰-C系统作为航路导航的冗余配置,而终端区和进近着陆阶段,多点定位引导技术成熟后,可考虑作为备份使用。这样配置的优点非常显著,一方面冗余配置系统的多功能和多用途,将是整个系统成本大幅降低,提高经济性能;另一方面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它们在民航中成熟应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基于性能的导航实施路线图[S].2009.
[2]以光衡.惯性导航原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
[3]周世勤.新型惯性技术的发展[J].飞航导航,2001,6:70-77
[4]AhnIS,SennottJ.Multi-antennaGPSreceptionwithvehicleflexure[J].ProceedingsofIONGPS-2002.TheInstituteofNavigation,2002:19–55
[5]周其焕,陈惠萍.ICAO定义的第一代GNSS概貌[J].导航,1993,2
[6]徐桢,刘强.卫星导航区域增强系统的应用与发展[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
[7]FAA.Stand-AloneAirborneNavigationEquipmentUsingThe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AugmentedByTheWideAreaAugmentationSystem(WAAS)[R].FAA/TSO-C146
关键词:民用飞机 设计 技术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客货运输业的振兴,我国的民用航天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系数不断提升,企业设计技术管理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发展起步时间较晚,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企业也不具备国外大型民用飞机制造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行业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从下面一组统计数据分析,便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现阶段我国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在发展水平方面的直观化差距。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共拥有客机1850余架次,其中由国内企业自主生产研发的客机总架次约为150架次。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民用飞机需求数量的增幅在年均2500-3000架次上,按照目前的国内企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国内民用飞机的市场占有率仅能达到10%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业技术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由军用向民用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飞机制造企业都带有军用飞机设计研发的背景或是由军用飞机制造企业转型。因此我国的民用飞机制造业从起步阶段就具有了高度集中化的技术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目前我国民用飞机技术管理体系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系统成为民用飞机技术管理体系的核心。安全系统是决定民用飞机设计制造水平的基础,也是民用飞机制造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现阶段我国民用飞机设计制造企业已经将安全系统的设计作为技术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通过飞机主体和重要部件的结构设计和装备环节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则在飞机安全系统测试参数设置上下功夫,提高产品测试系统的科学化水平[1]。应当说,确立以安全系统设计研发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是符合国际民用飞机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的。
2.技术管理体系充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模式。对我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企业来说,产品设计和技术管理层面经验的缺失是造成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构建自身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些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采取的是产品换技术的发展策略,为国外大型飞机制造企业生产主要零部件或进行整机装配,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2],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企业的优秀技术成果,为在较短时间内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技术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许多重要的问题。
1.核心技术研发管理环节存在突出问题。应当说,现阶段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在飞机安全系统设计研发环节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的问题,特别是飞机导航系统、稳定系统、发动机动力系统安全设计理念和标准与国外先进企业和高技术产品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了自主研发设计的民用飞机故障率较高、安全性能较差,严重影响到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技术管理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出成本控制功能。以美国波音公司为例,波音公司在创始初期即开始构建其内部的技术管理体系,在其兼并了麦道公司以后,波音公司更加注重提升内部技术管理体系整体水平,许多项管理技术都已经成为波音公司独有的专利技术。这其中,波音公司技术管理体系注重成本控制的功能是最为显著的特点。该公司的技术管理体系以成本源头控制为出发点,在核心技术设计环节大量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产品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从我国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技术管理体系与成本控制严重脱节,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功能。
3.反应技术管理体系水平的关键化指标设置不科学。飞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渐接近最优的过程。在飞机设计各阶段中,任务定义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综合优化设计对提高飞机整体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实现飞机综合优化设计却绝非易事[3]。技术管理体系考核指标是反应管理体系整体水平的最主要参考标准。从现阶段我国国内民用飞机制造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关键性技术指标的设置都不够科学,陈旧落后,不能够全面反应出管理体系的实际发展水平。
三、对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国内飞机制造企业技术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首先,要提高民用飞机安全系统设计研发质量,更多地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尽快提高整机导航系统、动力系统等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故障率。其次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体系在源头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在民用飞机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有效地降低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负担。最后要提高民机制造企业技术管理体系考核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抓紧时间更新各项考核技术指标,提高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1]李为吉著.飞机总体设计.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一、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理论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为了满足战争或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有计划的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战略动员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国家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第一,高战略地位。高新技术是高端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层面的技术。第二,高技术密集。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被各国所重视,关键在于其重大的延展价值。此外,高新技术本身的研发的多是尚未成熟的领域,成败有很大的随机性。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传统的军事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思维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局部性战争的发生,标志着战争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关于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构筑国民经济动员战略高垒以应对新挑战的研究。
二、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重点
首先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化建设。所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提高动员效率,保证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新技术在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成本,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是高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动员基础建设。信息社会中,信息和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会溶入战争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化战争的进行,既依赖于军队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最后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储备以作战急需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信息科研的形式储备,主要依托大中型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在做好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行业特有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互相联通、完善配套、先进可靠、运转高效的动员指挥管理系统,在动员潜力调查、动员储备管理、辅助决策、模拟演练中发挥作用,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三、高新技术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策略分析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国民经济动员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安全离不开军事支持,而军事支持又离不开国民经济动员。国家经济动员能够为军事和其他国防手段提供最基础的资源和经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克服“应付局部战争,不必大动干戈”的错误思想,克服“平时经济动员准备抓与不抓关系不大,战时一声令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错误思想。其次,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技术含量。军事技术在当代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优先运用于军事,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军事技术的的发展,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是提高军事和国家动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再次,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体制建设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也是使其常态化,制度化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动员在国防动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他动员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必要建设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当前,只有加强体制建设,才能提高经济转化能力,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经济资源转化和战争资源的储备,保证国防动员的顺利展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智能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通信工程技术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当有事情需要解决之时,只需拿起手机等智能设备便可进行相关信息的通知与获取。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少数家庭拥有座机电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安装电话的条件。在当时,以电话为主的通信工程技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很多单位中会在多个部门进行一部电话的安装,各部门人员只能排队使用,手机更是令很多人不敢想象的通讯设备,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大哥大”手机,价格也十分昂贵,多为2万元以上。大部分人在互通有无之时只能约好地方等候,遇到突发状况便无法取得及时的联系。而如今,借助于各种通信技术,双方联系极为方便与快捷,视频技术也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可以说,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以及学生都人手至少一部手机,大多数家庭安装有电脑等先进设备,在与人建立联系、进行事务的处理之时几乎不再面临任何障碍。2.移动网络与无线信息等通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利用简单便捷的电子邮件或聊天软件,人们便可以互致问候,目前,网络会议中兴起了即时QQ聊天、即时视频通话等内容,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通信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若让科学家进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技术的选择,首选必然也是通信技术。简单地说,以往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在进行全国性大规模会议的举办之时,各地区工作人员都需要考虑航空、火车、汽车等交通票的提前预定,他们会经过数天的时间到达统一的会议地点,极为费时、费力、费财。而现在,很多大公司都会通过视频的方式举办会议,在满足简便、快捷要求的同时,很好地向各地区员工传达会议精神,有效地连接起地区之间的沟通,对公司由于时间延迟而带来的隐性成本予以大幅度的降低,加固信息传递实效性,有利于公司更高利益的获取。也就是说,利用通信工程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提高了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在对资源进行无缝对接的同时对以互联网经济为依托的衍生产业予以推进,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为国民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方式与运作平台。3.光纤通信技术等的应用推动了载人航天、卫星通信以及导航监控等工程的发展。通信工程技术在载人航天与卫星中的应用是监控火箭与飞船目标的飞行状态,进行飞行实况景象的摄录,并对所跟踪到的数据加以测量,最终对一些科学实验数据予以传送等。迄今为止,通信技术系统在我国航天工程中的应用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实效性最高、前景最为广阔,利用卫星通信与光纤通信等多种方式,对覆盖整个国土与三大洋的通信网络进行组织,最多且最佳化了通信方向与运行效益。在GPS系统不断升级以及卫星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地球卫星图片,还从逼真且立体的画面中实现了对世界各地风貌的全方位了解。北斗导航卫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于我国不同行业的进步与发展,针对部分GPS与数据接收不到位的现象,北斗导航卫星得以产生与兴起,它对全国各领域予以覆盖,有力地支撑起国家的抗震救灾、国民经济发展等工作。
二、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日益提高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市场份额,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出发点。未来的通信工程及其技术发展依赖于国家及成员的不断努力与开拓进取,本文认为,通信工程技术必然会朝着网络融合、技术互补、应用创新以及信息个体化等方向加速发展。1.实现未来网络趋势的融合体。分析通信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现有发展水平,接入网的不同是为了对应用场合中的差异化需求予以满足,因而通信网络会在不同范围内具有互补特征。由此,多种技术主导下的通信工程技术将与计算机实现更大规模的融合,这样不仅会便利化网络环境的检测工作,提高检测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用户之间的通信干涉。所以,未来网络融合体的实现必然会成为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2.通信技术之间的互补性会日益加强。以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为例,不同的接入方式差异化了通信技术的适用范围、覆盖面以及接入速度等内容。WLAN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距离中的数据传输问题,3G技术则是以对移动漫游中需求的满足为其开发目标。由此,为了使通信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技术之间的互补性必然会在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得到提升,最终推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实现更好与更大规模的开发、应用与发展。3.技术应用的创新趋势会日益明显。由于不同行业会对通信工程技术提出差异化的需求,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中的各类技术与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以对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要予以满足,这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速并实现通信工程技术的跨行业发展,日益凸显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趋势,以更好地推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改革与完善工作。4.通信信息将更加个体化。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逐步完善过程中,个体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会得到越来越优质的满足。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在前文所述的航天、卫星等领域有所体现,在智能手机与电脑、电视等家庭与办公设备上占据的分量更加不容忽视,这在无形之中推动着通信工程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并对用户的通信工程技术服务要求予以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现代通信工程技术必然会呈现出一种信息个体化的发展大趋势。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通信工程技术应用价值
针对我国通信工程人才储备量较为不足的现状,文章认为今后的通信工程应强化人才的培养工作。而为了使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提升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价值,通信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又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熟悉通信系统、电路与信号分析、信号传输、交换以及处理等基础理论;对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予以掌握,初步具备系统或软硬件的设计能力;熟知通信网络、系统以及设备等的组成与基本原理;培养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等初级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技能;具备项目研发、运营与营销等管理知识,能够独立工作并对知识进行更新;可以熟练阅读专业涉及到的外文资料,检索科技情报;工作作风严谨,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予以采用,针对公共基础知识,应遵循“必须、够用、管用”的培养原则,合理地缩短该类知识传授的时间。整个平台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之时,应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整合一些通信原理、电路与信号分析、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高频电子电路等基础性的理论知识,重组并合理地配置理论内容,加强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具体到专业培养模块中,应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以此来细致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关键技术的分类,对同类技术的应用性与技术性特征予以突出,强化具体的工程实训,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效率。划分专业方向的工程技术培养方案是合理且必须的。近年来,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对应用型人才的分工提出了越来越细且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现有的通信工程师已有9种类型的划分:有线传输类、无线通信类、电信交换类、数据通信类、移动通信类、电信网络类、通信电源类、计算机网络类以及市场营销类。为了对各类型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与功能能力予以强化,满足通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加强对实践培养的重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工程训练、科技制作、综合设计以及企业实习等内容。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配合,还要加强与完善通信工程技术的实验室建设,对实验中心机制以及各项功能予以完善,阶段性地开放管理模式,通过高综合性与高设计性的实验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
四、结语
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通信工程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会呈现出网络融合、技术互补、应用创新以及信息个体化等特征。为了将各类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大通信工程人才的储备量,使更多、更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投身于通信工程技术发展中去。
作者:丁欢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立志,张长波.浅析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6):140.
摘 要:民用航空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民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航路航线是航空运输系统中的
>> 浅析我国民航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应对策略 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我国民航安全管理发展问题研究 论我国民航飞行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特征 浅析我国民航飞行员的激励问题 我国民航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刍议我国民航空管系统的安全问题 对我国民航导航技术应用与发展问题的分析 我国民航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民航发展的前景及就业 我国民航空管信息现状的分析 对当前我国民生支出优化的探讨 探讨我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民航业竞争格局和运行效率研究 我国民航飞机维修故障分析和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民航业和GDP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民航航空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探讨 我国民航HF AOC话音通信系统组网设计 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孙少婕.东航航线网络优化研究[J].空运商务,2012(17):12-15.
[4]吴桐.国航枢纽航线网络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5]窦荣.基行需求的空域动态管理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董睿.我国西北地区民用航空业发展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5.
[7]王婷.蛛网式航线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8]辛正伟.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9]湛广.民航规制改革研究[D].复旦大学,2014.
关键词:经济动员;综合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E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8702
1 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估
经济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等硬要素,也包括经济动员的体制、机制、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软要素。下面分别从经济动员能力的硬软两方面因素对湖南省的经济动员能力进行评估。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动员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2006年,湖南省生产总值为7493.17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3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8.4亿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1830元,增长10.5%。全省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12.2%和12%,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64.75亿元,增长39.4%。对经济动员能力影响较大的主业产品增长较快,优势产业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为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金融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经济动员效果的主要参考指标。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省财政总收入891.16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5.3亿元,增长20.3%。各类社会资金的动员潜力显着增强,能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湖南省较为雄厚的财政金融实力为夯实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动员能力的发展后劲,将对今后国民经济动员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对经济动员成本有较大影响,是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南省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以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增长14.1%,比全省平均快2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增长12.9%。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增长11.6%。“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增长13.2%。虽然大湘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受交通等基础建设的限制,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更多的要倚重“一点一线”地区便利的交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4)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动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动员能力的主要形成地。湖南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几大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产学研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持续加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湖南省综合实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动员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宣传教育是经济动员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乘法器,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指导和管理,整合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和实际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省内外国民经济动员的先进思想和成功做法,结合湖南省自身的特点和在应急作战中的地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手段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社会大众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意识,使民众逐渐意识到国民经济动员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6)湖南省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为提高政府实施经济动员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进,也为优化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了科学的框架,为从制度层面上将国民经济动员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实现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湖南省在处理非典、地质灾害及冰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反应迅速、准备充分、决策周全、时机恰当、落实有力,实现了由运用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并用的转变,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宏观调控紧扣经济运行的脉博,实现了被动型调控向主动型调控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将宏观调控对象由以企业、单位和个人为主,转到以调控市场为主。同时,宏观调控坚持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宏观经济调控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增加了国防经济实力,提高了经济动员能力。
(7)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逐步适应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要求。湖南省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湖南省动员机构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地区、行业、基层单位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启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参与抢险救灾等处理应急事件的成功经验和现实要求,使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障军事行动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接轨,与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处置接轨,既能为保卫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也能为促进湖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增强湖南经济动员能力的对策思路
2.1 贯彻国民经济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
湖南省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动员要继续服从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大局。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立足现实,在尽可能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情况下开展动员准备工作,将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融合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去,适应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湖南经济发展与改革呈现出的特点,总结近年来湖南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经济动员的观念,加大国民经济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国防动员意识和水平。努力提高军民结合、寓民于民的水平,增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提高国民经济对应急事件的支持保障能力,实现“小实力,大潜力”的支持保障能力。
2.2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只有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带来经济动员能力的提升,否则经济动员始终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要紧紧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动员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的前几年湖南已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但是总体还是偏于落后,湖南省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迎头赶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靠前的第一梯队成员。同时,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减少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型经济区。
2.3 加快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术改造动员对象,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战争首先要求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的信息。加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建设,在依托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指标规范、统一、齐全,信息更新及时、可靠、准确,信息查询方便、快速、保密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
其次,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决策平台,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和控制的可视化。建立能够为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研制和生产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人员、原材料、能源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名称、位置、数量、状况特征等信息的技术平台。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从湖南省实际出发,有重点的研究关键动员能力的可视化问题。
最后,构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通道,形成快速、安全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网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现有的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网络的技术差异、信息遮避等问题,为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化创造有利条件。
2.4 完善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
积极推进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在国家设立的各级经济动员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可结合湖南省自身优势,建立各个不同部门的动员办公室,各部门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各类型(决策、执行、监督)经济动员组织机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探索依托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和科技工业基础,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要结合湖南省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探索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经济动员决策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规范经济动员机构的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经济动员的效率与速度。同时,要开展经济动员机构和经济动员工作规范化大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差距,使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动员能力不断增强。
3 结语
国民经济动员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配置,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就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对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的综合评估,一方面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作战的经济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对策。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应急与应战机制的整合,实现了平战结合,提高湖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模仿创新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是必要的,在早中期甚至还是主要的
仿的对象。这模仿是合于自然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后来者学习和追赶先行者。
中国民商的模仿也反映自己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和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以及灌输式教育使个人或个体欠缺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普遍地倾向于跟随、从众或模仿,加上小生产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模仿就更为普遍和突出。
浙江不仅有小农市场、民间工商业以及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的文化传统,而且有接纳北方移民和较少战乱影响的长期历史,较少相互排斥、挖墙角和争斗,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强,所以浙商的模仿比较普遍,形成人数多规模大的群体,产生很多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新光集团的研发比较强,每天有几十个创新产品,普遍和大量地被模仿。新光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说,虽然我们公司的产品被模仿和知识产权被侵犯,但是这样会很快形成一个群体,即饰品群体,让世界各地都知道义乌饰品很多,都来这里购买,形成大的气候和规模。
中国民商特别是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的浙商的模仿中包含创新,在模仿外商和国企的技术和产品中采用新的或不同的生产方法、开创一些新的市场和需求,开发或采取某种新的工业组织如专业市场加产业集群等,也包括在总体上模仿他人的技术和产品时改变其中的个别点或某一点。除了技术和产品的模仿外,也有商务模式的模仿。通用性的市场关系模式是可以模仿的。在模仿通用性商务模式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市场要素或市场关系,也就是商务模式的模仿创新。此外,还可以把产品的模仿创新与商务模式的模仿创新结合起来。可见,模仿创新是普遍和广泛的,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是必要的,在早中期甚至还是主要的。
但是,模仿创新中的创新往往是很有限的,甚至只有一些表面的微小的创新,这样所获得的专利有被称为“垃圾”专利。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经济规模已经比较大了,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占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很大份额,普遍的模仿行为对国内外的同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损害,从而使中国民商遭到比较大的反倾销和知识产权诉讼等,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出现某种恶化。即使是模仿创新,也由于模仿中的创新很有限,因此会继续维持甚至更加拉大与先进企业在技术和经营上的差距,原来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可持
续发展的压力和威胁很大。
中国民商受“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缺乏自主性,需要强调自主创新
中国民商必须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不少学者说创新本来就是自主的,谈何自主创新。的确,创新是自主的,没有自主无从创新。但是,中国民商的现实是模仿过多,模仿创新的创新也严重不足,需要加强创新和自主创新。更由于中国民商受“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缺乏自主性,需要强调自主创新。
强调中国民商的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且也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民商尤其是起步早的浙商等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资产,有几个亿销售额和资产的民营企业已为数不少。现在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不是没钱进行自主创新,而是愿意不愿意把钱投入自主创新。很多有钱的民商还是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近期的狭隘的功利取向太强,甚至过多地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不愿投钱于创新以及深度和持久地发展实业。所以,中国民商要从模仿转变为创新,从模仿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或加强自主创新,就必须转变价值观,要有长远的经济利益取向和超越于经济的社会利益取向。徐冠巨领导的传化集团公司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不与同行抢饭吃,创新地建立第四方物流,连接和服务500多家物流企业,不仅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使他们减少找货时间和运输成本,而且清洁城市环境和优化市场秩序。
中国民商加强自主创新也存在非动机的能力限制,除了技术的积累严重不足外,还有人才和知识的不足,也有资金和财力的限制等,相对于外商跨国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不足或限制都很突出。但是,这些不足和限制又不是绝对的,不是不可以克服和突破的。首先,传统产业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很难,要有长期和大量的积累,中国民商既可以进行渐进的改良性创新和个点的突破性创新,也可以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模式的创新甚至是原创性的商务模式创新;其次,新兴产业的科学发明创新和系统产业革命创新很难,也要有长期和大量的积累,中国民商既可以进行新技术应用创新,也可以进行某个或某些产业环节创新,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市场的对接或嫁接创新。总之,中国民商有效的自主创新必须基于和围绕价值创造,能够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关键是把做市场与自主创新结合在一起。浙商是善于做市场的。
加强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合作或联合
财政金融动员,是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和为战时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国家运用多种方式集中、分配、使用财力的活动。随着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向未来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财政金融动员将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新特点,认真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财政金融动员的规律,积极做好财政金融动员准备工作,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保证打贏信息化战争的迫切需要。
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财政金融动员的新特点
1.影响因素复杂。财政金融动员作为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动员的平衡器,必须将内容广泛、领域众多的国民经济动员进行全局的统揽和筹划,同时又必须保证战争在数量、质量、种类、比例等各方面多变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财政金融动员本身受多种复杂_素的制约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经济秩序稳定的国际和国内因素不断增多,以金融领域为例,和平时期影响一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就包括: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本币风险;资本市场开放下的国际游资冲击风险;全球化背景下的融资风险;金融管理不善和体制落后带来的监管失控风险等。如果战时敌对国家或地区采取金融战、网络战,放大激变一种或多种平时风险,就可能引发战时的金融危机。又由于财政与金融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反应联动性强,如增发国债、向银行透支等就可能在引起资本市场混乱的同时,引发财政危机。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绝大部分己与实体性的生产和贸易无关,是纯粹由金融投机活动引起的“虚拟经济”,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潜在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种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达成财政金融动员的预期成效,就必须系统考虑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
2.动员目标多重。财政金融动员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为了既保障战争所需,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财政金融动员就必须将维持财政金融平时的有序运转与发挥在战时的筹措和分发资金的多重功能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是由信息化战争所赖以产生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所决定的。
现代国家安全却越来越依赖经济和金融武器。在借助单一的战争手段,达成战争利益目标的时候,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忽视与战争联动的财政金融安全,而必须在两者的权衡中求得最大的收益。以金融安全为例,20世纪末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全球经济在由实物层面到资本层面,进而向金融层面飞跃的过程中,金融活动中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带来的“博傻”心理和“群养”效应可以迅速放大,快速扩散,给当事国造成巨大的损失。不仅一个失职的交易员可以在顷刻间将财团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而且一场金融危机也可以将一国的经济倒退数十年。
3.反应时间缩短。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能否加快包括财政金融动员在内的国民经济动员的时效,缩短财政金融动员的反应时间,将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军工企业在已有设备和储备的基础上完成动员展开,大概需要3个月时间;民用企业转产军品,大致需要6个月时间。一般而言,时间越充足,转换就越充分。但现代战争或应急事件等非常规社会状态的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可预料的,而且动员主体国家对动员对象及内容的信息掌握也是不完全的,因此对国民经济动员来说,常常难以做到充分准备,这些都对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启动器的财政金融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依赖信息系统。随着社会形态和战争形态的演变,财政金融动员对现代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大。前面所列举的金融安全中的金融在世界范围日益自由化的问题,其技术支撑即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之上的高速度、低成本的全球资金转移。随着财政金融的动员对象日益由实物形态向虚拟形态转变,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就成为保证财政金融的动员效果的必要前提。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包括通讯安全,即由通讯卫星、光纤、同轴电缆等构成的通讯骨干网的安全,包括物理载体和链路控制的安全;计算机安全,即由超级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设备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微电子与材料安全,主要指集成电路,光机电及生物器件等的安全性;人工智能保障安全,主要指信息系统的加密、预警、控制和反控制保障手段的安全度。从全球视角来看,各国财政金融对现代信息系统的应用规模和依赖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军事领域,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战时的财政金融动员也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财政金融动员对现代信息系统越来越大的依赖,不仅对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带来了由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快速扩散而过度放大财政金融政策微小变化的诸多问题,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对国民经济系统产生巨大的损害。在财政金融髙度一体,金融自由化规模空前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较小的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因联动放大引起整个经济的混乱和崩溃。因此,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一方面要发挥信息系统髙效便捷的优势,快速动员足够的战争经费和保障资金,同时也应充分关注由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财政金融动员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确保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有序。
三、中国财政金融动员适应倍息化战争要求的对策
1.加快财政金融动员潜力建设。战争历来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战争也不例外。将来打信息化战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居于核心地位,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资源和经济力量的基础之上。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是财政金融动员最基本的财力来源,它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为战时财政金融动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总量上来看,加快财政金融动员潜力的建设需要不断提高三个层次的潜力。首先是国民收人动员潜力,即一定时期国民收人中可以被动员用于战争所需的最大量。其次是国民收人使用额动员潜力,国民收人通过分配用于居民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需要形成的消费额和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形成的积累额之和就是国民收人使用额。国民收人使用额在战争时期受进出口影响很大,是国家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考虑的重要经济因素。最后是国民收人“超分配”动员潜力。由于战争的需求,本期的国民收人或国民收人使用额动员的最大量往往仍显不足,此时,国家就必然对国民收人“超分配”进行动员。这样,财政金融动员就是动员非本期创造的国民收人,并辅以适度规模的财政赤字和货币的非经济发行,以此弥补缺口。
从结构上来看,加快财政金融动员潜力的建设需要从财政收人、政府公债、储蓄总量等方面重点展开。就财政收人动员潜力而言,包括国家经常性财政收人动员潜力和广义税收动员潜力。国家财政总收人是国家通过财政各个环节筹集的财政资金的总称。税收动员和公债动员由于各自不同的运动特点,能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它们相互配合,共同运动,对财政动员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发行战时公债既是财政动员的内容,又是金融动员的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储蓄动员的实质是延付消费者的部分个人所得,而将消费者的部分货币收入进行储蓄,延缓支付期限,也就是说,将放弃一部分收人的消费权利,延缓到战后行使。
2.推动财政金融动员信息化建设。当今世界,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参与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军事竞争,进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信息化程度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时代,谁占有信息,谁就可以站在经济、政治、军事的“制高点”上。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财政金融动员更应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科技支撑的基础上。
首先,应该加快财政金融动员系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处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先进手段和做法,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建立起以实施财政金融动员为目的的信息网络和应急动员系统,做好平时动态信息的获取和管理,这样,一旦有事,可以作到心中有数,动员有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这种情况也必然影响到作为其子系统的财政金融动员。因此,包括财政金融动员在内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今后要重点从“硬”、“软”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利用Internet和现有专用网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形成完整的动员信息网;另一方面则需加大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和相关模型的研究,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监控预警技术、实施决策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方面。
其次,应该实行“嵌入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必须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信息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信息服务业比较落后,信息市场还不健全等。要不断完善包括财政金融动员在内的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系统,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就必须将这一进程建立在先进、雄厚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实行“嵌人战略”,就要采取措施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采取措施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和扶持、鼓励政策、并在资源配置上向信息产业倾斜;加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
最后,要高度重视维护信息安全的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作用的不断扩大,信息安全正在逐步上升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护信息安全成为保障财政金融动员有效性的前提。为此,应该在财政金融动员的准备和实施中做好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建立信息安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总的来说,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涉及立法、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需要技术和管理的动态综合集成。
3. 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动员分级体制。财政金融动员分级体制是国家为组织进行财政金融动员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的统称。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动员分级体制,是搞好财政金融动员准备与实施,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积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动员要求的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财政金融动员的组织机构,应该在此基础上,以健全的财政金融动员法律制度为保障,与国民经济动员相一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相结合,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动员决策、管理和执行的三级体制。
4. 构建财政金融动员法律体系。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筹措战费的需求,结合我国财政金融活动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金融动员法律框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基本法《国防动员法》中,应明确财政金融动员的目的和基本情况,以作为实施财政金融动员的基本法律依据。第二层,在国防动员领域的专门法规《国民经济动员法》中,应明确财政金融动员的主要手段。第三层,在《国防动员法》和《国民经济动员法》之下,再制定、颁布有关财政金融动员的具体法令。
就第一层而言,主要目的可以设定为:扩大和集中使用国家财力,保障战争需求。基本措施为三条:一是调整财政预算,增加国防支出。主要是调整预算支出的比例,紧缩财政经常性支出和一般性建设投资,减少非国防支出,扩大国防消费和国防投资;二是增加财政预算收人和债务收人。增加财政债务收人就是增发国债;三是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实行外汇管制。
就第二层而言,主要的动员手段包括:对与国防无直接关系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征新税种,调整个人收人调节税的起征点,提高有关税率:发行战时国债,在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中进行摊销:授权中国人民银行适度增发人民币;限制公民对银行储蓄的提取权;对公民的货币收人按一定比例强制储蓄;在社会范围广泛募捐资金等。
就第三层而言,具体的法令应包括:战时预算编制条例、战时税收条例、战时国债发行和承购条例、战时储蓄条例、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资金使用条例、证券(股票、债券)价格管制条例、外汇管制条例等。
5.完善财政金融动员等级预案。世界一些国家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了动员等级划分,制定了相应的等级预案。我国目前的动员分局部动员和总动员两个等级,划分比较粗疏,而且局部动员涉及的范围太大,动员的范围、手段和内容也不详细。只有对财政金融动员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才能使动员计划可操作性强,动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等突发事件对财政金融提出的动员要求。根据我国面临的未來战争和可能的危机形式,结合我国国情,可以考虑在与国民经济动员总体一致的前提下,划分四个财政金融动员等级,每一等级采取不同的财政金融动员措施,逐步形成完整的等级预案。
对于一般性或局部性紧急突发事件,可采取选择性动员,并启动相应的财政金融动员预案。财政方面可以采取动用国家和军队的储备基金,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并适当向国防支出倾斜,对部分重点行业进行补贴支持等。金融方面应以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为目标,依据金融市场的动荡情况和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如人市干预,为银行系统提供资金支持,适当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强金融监管等。
对重大紧急突发事件或存在可能发生局部战争的情况,可采取局部动员,并启动相应的财政金融动员预案。财政手段除动用国家战备基金外,还应采取调整税率税种,调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配比例,增加中央预算收人;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增加国防及相关支出;根据国家财政状况,适度发行国债;对军工行业进行资金援助和补贴,并采取减免退税、利润留成等手段支持扩大再生产。金融方面可采取政府紧急人市干预,必要时可采取闭市等特殊手段: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打击投机行为和防止银行挤兑风潮;采取汇率政策,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进人国际资本市场,尽量保持本国币值稳定;加大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力度等。
关键词:物流产业;贡献率;产业地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界定分析
物流产业的概念国内外并不统一,就连国际上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要界定物流产业的涵义,首先要界定清楚物流的概念。物流对我们物流产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对其理念和精髓的把握并不十分透彻。在中国物流领域,通常认为“物流”(logistics)即是相关的物资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移动。涉及运输、仓储等层次的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与反向流动及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对物流的认识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已提升至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境界。说明物流活动以运筹学为理论基础,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有较高的科学与管理技术含量的一种营利性活动。由此,我们可以依此类推,产业(industry)原是指生成一组密切替代的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一企业集合面对着相同的买者和卖者集合。物流产业部门从事的有关商品或服务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流动,其职能活动日趋社会化、市场化及组织化,因此愈来愈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故我们将物流产业定义为:物流产业是指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位移,对其进行高效率与高效益流动及储存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组织的集群。显然它是流通产业的子集,但又是从流通产业中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商品实体的移动的传统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这就是所谓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也就是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它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贸易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及仓储业等。物流产业是集交通运输、通讯、物资供应、仓储保管等产业的部分职能于一身的新兴产业部门,且绝非是各职能的简单加总,而是将上述产业社会职能依照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并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为前提,浓缩形成一个崭新的致力于提高社会总体效率和效益的产业部门。
二、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活动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物流实践的不断总结、社会物流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以及伴随着其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与物流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吻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联动性极强的产业,它不仅成为各产业部门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且业已成为物流实践活动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标志。具体说来,物流产业主要有如下的特征:
1、对相关产业及部门物流资源的整合性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产业是从流通产业中游离出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是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结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由以往的物流活动内部化,逐步转变为物流活动的外部化和社会化,这一切均是从社会总效益、总成本、总流通费用的角度出发,力求降低流通成本、交易成本及减少流通环节。就产业组织个体而言,企业物流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客观环境迫切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物流产业群体,其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阶段,建立起一个无形的物流平台,为社会及企业提供“中间服务”,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在社会环境的孕育下,逐步诞生出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物流产业。因此,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较为零散的物流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作为回报向社会各产业部门提供具有个性化、差异化、标准化的物流服务。
2、现代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具有高耦合性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中产业部门之间的高度耦合,主要体现在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对物流活动的大量需求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部门;社会呼唤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物流职能的外部化,需要物流产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其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第一、二、三次产业)及组织;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对立面,及物流产业的职能得以发挥和满足物流服务需求得以解决,避免造成物流“瓶颈”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以达到货畅其流。从社会分工与交易的理论角度出发,在其他投入要素日臻完善的今天,物流这条“短腿”始终成为制约着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因素。按照社会技术进步的一般历史规律,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往往先于并较多地运用于流通领域,重大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也在生产过程中迅速得以实现,然后逐渐影响流通领域。不言而喻,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它是随着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及其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达的物流产业部门。
3、行业壁垒的相对坚固性
物流产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以高效化的物流活动推助和影响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物流产业作为全社会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挥的社会职能是其它产业部门无法替代的,即便是传统的物流部门其社会职能过于单一且被人为地分化为运输产业、仓储保管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等,从其产业及组织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也是依附于流通产业部门中。而现代物流产业则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网络技术、信息系统、运筹管理、系统工程等大量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作为技术投入,相配套的硬件物流设施与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进行科学合理的物流规划和设计中,对物流知识与管理技术的投入,以及对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使该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极高的属性,且随着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产业组织的出现,更使这种知识与技术含量急剧加大。显而易见,物流产业中行业壁垒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成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构成对新进入者的障碍,同时也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行业内优胜劣汰的关键要素。因此,物流产业部门中行业壁垒的坚固性,是由现代物流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储备及其他相关手段与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4、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属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衡量产业发展是否具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状况,产业部门内组织化程度的高低,能否已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物流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启动的产业部门,但近年来大量涌现出一大批物流企业及组织,承担着专业化的社会职能而发挥特殊的作用,尽管目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但为培育和完善物流市场及其组织群体,逐步朝着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从全球来看,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其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关键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GDP或GN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社会产品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因此,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规范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分别针对本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物流产业发展的纲要或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西方国家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物流理论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经营、生产等活动密切相关,作为新兴重要的产业,它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助器。从全球来看,物流产业日益朝着规范化、集约化及国际化的方向挺进。具体主要呈现出如下趋势:
1、综合化和集成化物流(integrated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中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最为直接的就是第三方物流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且在国际物流产业发展中地位日渐突出,由此产生了一大批集成物流商(技术与知识含量较高的物流企业组织),将各种物流功能整合化、运作上采用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及物流实践中的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一体化。
2、国际化物流(internationallogistics)
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呈现出全球物流企业并购态势,机能整合的综合物流成为主导。物流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面临的物流市场与用户呈现出国际化(包括国内用户、国外用户、境外用户)倾向;物流业务开展趋于国际化(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物流企业国际化(国际间的合作与合资)。
3、网络化物流(internet/intranetlogistics)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衔接愈加紧密,电子网络(虚拟网络、国际互联网)作为物流网络(实物网络)实现和运行的有效手段。在产业及组织中,具体是由物流企业内部网络化、物流企业外部网络化及物流企业内外部网络化等构成。
4、个性化物流(individual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的结果涌现出一大批物流产业组织群体,借助现代物流理论与管理技术,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的个性化管理和规划,向社会提供个性化物流菜单式服务项目,具体包括企业对企业的个性化物流和企业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物流。
5、信息化物流(informationallogistics)
产业的信息化物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是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媒体,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服务成为物流服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物流业务更加依赖于可以共享的信息,并且大量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降低物流成本。
6、智能化物流(intelligent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高级化和自动化,主要表现在物流实践活动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智能化管理,具体是实现物流作业的智能化和物流管理的智能化。
物流产业增长的主客观因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市场规模等环境和条件的日趋完备,特别是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为物流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物流产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
三、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物流产业的贡献率是指物流产业的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的比重,是用以衡量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上述物流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市场范围扩大的贡献、调节市场供求的贡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等方面。具体如下:
1、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通过物流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从国外物流产业实现的产值来看,这一比例越大,产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间需求率有关。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间需求率越高,那么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越大。据统计,目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科技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流产业合同金额为342亿美元,预计今后3年将以平均23%的速度增长。因此,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物流产业对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方面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将成为国民经济健康正常运行的调节器,物流产业促使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与平衡更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它不仅对生产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自动调节作用,而且还加速了商品流通领域中相关产业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和批发业等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国家赖以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领域。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发展格局,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因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即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飞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手段对市场供求进行总量控制,另一方面以流通部门为载体对流通领域市场物价水平进行调控,而物流产业对加速商品流通,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减少流通环节,调节市场供求,作为流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3、物流产业对市场发育和完善的贡献
物流产业的市场贡献表现在推动市场范围扩张、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等方面的作用。物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创新(网络信息技术、JIT、POS、EDI、QR、ECR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各环节职能的整合(仓储、保管、流通加工、装卸、包装、运输及信息服务等)、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创新(社会化与产业化物流组织、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经济组织的产生),大大地降低了商品交易费用,物流产业的触角延伸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效益和效率,而且物流产业促使商品交换的市场在逐步扩大,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固。物流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有效地满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消费领域迅速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产业的扩张导致交换与贸易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趋扩大,加速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的分工与协作,同时也促进了在国际间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物流产业对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贡献
为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一方面生产部门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具体是以流通领域的引导和消费需求信息的反馈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将这种生产转变为社会的实际消费也必须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环节来实现,商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四位一体,由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具体是批发或零售商业组织独立完成,而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使商流和物流的职能分离,提高了流通领域的运作效率,突出了物流职能的专业化水平,并借助于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技术),加速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不仅如此,物流活动还可以作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企业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满足社会对商品品种范围、购买商品的便利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进一步会引导需求、改变需求理念甚至创造需求。
上述物流产业的贡献比较直接地表现在其显性的贡献,而作为其隐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财政收入、国民福利、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再作详细阐述,它可以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上加以分析。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腾飞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信息生产本身就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而信息服务则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来源和物质基础,它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基础产业如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虽然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需要的资金和设备较多、建设周期较长,但为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企业自身的效益。比如在1985年,由于具有发达的计算机支付系统,美国现钞流通占流动资金的比例仅为7.1%,全国结算系统全年平均在途资金只有5亿美元,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各国对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都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就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影响的范围涉及到物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政治战略、军事战略、社会发展规划等。这场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形成的高技术群,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
然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它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其它高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以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事实上,许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难以跨越的障碍,都只有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取得相应突破后才能消除。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其它高新技术的先导性技术,而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产业,更是促进其它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先导产业。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在时间坐标上将成为继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之后的第五个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将由以传统工业为主导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
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必然的。首先,信息产业符合支柱产业的基本要求。从需求方面看,信息产业的收入弹性较高,潜在的市场空间很大;从供给方面看,信息产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和产业关联度。最后,信息产业能够带来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成倍增长。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入产出比,我国一般为1:4,发达国家甚至可达到1:10以上。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纷纷增加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和投入,加大对未来关键信息技术、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
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人才和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其中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既是信息产业中独立的产业,又是与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成为信息产品的核心和关键,其渗透性极强。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各项信息技术体制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体现。
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支撑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扩大,实现了信息快速而自由的跨国界流动,这对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使各国政府对信息扩散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大大削弱了国家政治边界的作用。其后果是减少了国家之间的自然地理障碍,弱化了国家的国家安全能力。此外,各国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互相依赖、联系,使一国信息领域的弱点完全暴露于他国,可能给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催生新兴产业
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微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激光、超导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加速了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新材料与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促进了光学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边缘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产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其它产业的效率,大幅度降低了物质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各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变工作方式,都具有决定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
提升传统产业
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渗透、高增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除了在产业内部自我循环和增值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使传统产业增值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前者即为“产业信息化”,后者即为“信息产业化”。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关系,是通过信息产业的有效供给与传统产业对其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的。
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应用市场,信息产业则向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并极大地增强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传统产业由于信息化而产生的大量需求,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并培养出一批能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为信息产业提供丰富的原始产业数据和信息。随着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向大范围、高层次发展,信息产业日趋合理化、高级化,信息产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对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另一信心,来自于对其发展所需的市场空间的良好预期。而这种市场空间来自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自于各国政府的重视,来自不断增加的信息产业投资,来自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不断演进。
技术创新促进投资
信息技术创新可以诱发投资,创新被不断地融入新产品、新工艺之中。
随着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对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将增加,通过大力发展固定及移动通信网络,提高电话普及率,发展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络,缓解带宽“瓶颈”,以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促进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政务信息化需求形成以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系统为主体的网络体系。政务信息化的意义主要体现为政府管理科学决策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政府信息应用系统工程将覆盖外贸、金融、税收、公安、交通、海关、国土、教育、卫生等数10个领域。
企业信息化需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通过搭建自身的网络运行环境,并构筑在其之上的应用,最终建立起可以实现物资采购、产品营销、库存与生产管理、企业决策支持、财务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二是利用Internet和前端供应商、后端客户搭建起电子商务的平台。电子商务无疑是未来商务乃至商业和企业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最终指向的是全面的“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中,所谓企业的电子商务,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运作的商务领域,而是对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对企业运营模式的全新优化,它贯穿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全部环节,甚至要与上下游厂商密切合作,才有可能完成。
社会生活信息化需求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社会生活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网上办公、网上炒股、网上医院、网上学院、网上交易以及电子报税、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将得到广泛深入应用。这些信息消费将刺激信息产业的投资,带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信息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激情创业、理性发展是IT企业的共有规则。信息产业从萌芽到成长,乃至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界和资本界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现在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我们看到,在“寒冬”过后,一切又有了新的开始。
又一个经济长波
经济生活中的长波周期现象,经济长波周期是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组成,长波周期的长度一般为50年左右。之所以这样长,是因为基本创新的生命周期大致为50年左右,而从创新到扩散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相应社会变革和组织变革才能完成。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48-01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分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徒手动作技巧,二是道具技巧。
(一)徒手动作技巧
徒手动作技巧是指不拿道具,运用肢体进行的技巧动作。安徽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中地盘鼓就属于徒手动作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东北秧歌中各种蹲、踢、跳、转技巧也属于徒手动作技巧。男生在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中的徒手技巧类似,如“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女生常用的是各种旋转类技巧,如平转,旁腿转等,旋转技巧主要体现在维吾尔族和朝鲜族舞蹈中。如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朝鲜族舞蹈的旋转技巧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二)道具技巧
在汉族民间舞中最常用的就是道具技巧,如辽南高跷,舞者踩在高跷上进行表演,脚踩高跷做一些翻腾,跳跃,旋转的高难度技巧。还有东北秧歌当中的手巾花技巧,是东北秧歌中最韵味的地方,有立挂,顶挂,大出手,小出手等。藏族舞蹈中的热巴舞,是由演员手持热巴鼓所表演的“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维吾尔族中的盘子舞是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拿着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且在头上顶着装满水的碗。民族舞蹈中的道具技巧种类繁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二、运用技巧对民间舞表演的重要性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笔者在读大学本科期间也跳过一个蒙古族技巧性舞蹈《顶碗舞》,在练习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在头顶五个碗的情况下,还能流畅完美的做好肢体动作,同时完成转、快速行进等难度技巧,我们都清楚要想把舞蹈的精髓表现出来,就必须做好技巧动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由最初的不熟悉到后来顶着碗轻松自如的快速行走,做到了道具与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在校内校外的比赛和演出中,均受到了好评,这说明舞蹈中运用道具展示技巧这种表现方式很受大众欢迎。所以通过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既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又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为民族舞蹈增光添彩。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某些技艺性的动作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作为传统文化的遗存,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古典舞在技术技巧和表现方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特点。而且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对古典舞的技巧的‘借鉴’,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通过根据自身的特征尽兴兼收提炼的‘再生’。”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若从“技术技巧”的变现特征与训练侧重度来说呢,中国民族民间舞表现上注重“诙谐”与“自娱”的情感宣泄,而中国古典舞则侧重典雅、凝重的情感,两者的气质性格、情感表达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古典舞的学科比中国民间舞要建设的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且在基本功训练上也基本是依赖于古典舞基训的教材。所以我想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这些技巧就非常自然地就被大家冠上了古典舞的名字。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对舞蹈学习者学习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也有十分必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