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规则

进出口贸易规则

时间:2023-06-05 10:1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贸易规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贸易规则

第1篇

关键词: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投资、出口、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也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人均收入持续性的上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情况,以GDP总值衡量我国的经济规模。1990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87万亿元增长至68.26万亿元,增长了35倍。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GDP总值仍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GDP总值是逐年增长的,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是一直增长的。从图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经济增速又趋于平稳,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都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规模基数的增大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优化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支出法计算,即Y=C+I+G+X-M。直观来看,出口X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因子,进口M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子。但根据实际情况,进出口贸易使一国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体系中,从而优化世界资源配置,各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专业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销售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为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一国规模收益。

(1)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对于我国来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的生产部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的壮大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创新和资源优化,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2)一国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以吸引外资投入,使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一国的进口即为另一国的出口,另一国出口的增加,该国的国内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又D向从他国进口,如此循环,不仅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另外,一国的进口还能创造有效需求,将国内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支出,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我国经济规模,以X表示出口规模,M表示进口规模,T表示进出口总额。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下述三个模型,分别分析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数约为0.9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可以判定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进出口总额的t统计值为30.89531,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归方程显著。T系数为正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与实际情况相符,经济检验通过。因此,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可决系数为0.96,拟合优度较高。进口总额的t检验通过,且系数为正。回归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果符合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通过回归模型可分析出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进口的增加会降低GDP,但换个角度来说,进口贸易一方面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以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扩大,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利用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1.继续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的开展使得国内企业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消费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更加异质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争取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出口市场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多以商品总量的扩大为出口贸易增长的支撑,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2.适当扩大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同出口贸易一样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能够激发国内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补充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国内资源,有利于更多的国内资源用于市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促进国内生产的专业化和细化。

进口贸易也是国际分工发展的一部分,技术引进结合国内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应鼓励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开发更高端的科学技术,从高科技产品的末端环节走向领先环节。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扩大进口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3.完善贸易保护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各国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必须建立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完善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把握好我国的开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在国际新环境下,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努力学习和利用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减少同他国的贸易争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二霞.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

第2篇

一、海南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1、进出口贸易状况

随着海南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南对外贸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海南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404542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36738万美元,进口总额为3108682万美元,分别占比23.16%和76.84%,进出口逆差2171944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上看,2007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5749万美元,同比增长158.5%; 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主要是进口贸易额增幅较大。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南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5.34%,但总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以及国务院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海南进出口贸易回升明显,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总额增加显著,创历史新高,达到239114万美元,进口总额842536万美元。

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海南出口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两者贸易额几乎占全部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其中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5.13%、60.76%和64.05%;进口贸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贸易方式,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进口贸易总额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资状况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进入。总体来看,近几年利用外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

(1)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速显著

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6年的79259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52276万美元,增幅超过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74878万美元增至151213万美元,对外借款从4381万美元减至106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数从2536个增加到4171个,增长64%,注册资本由8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均增速明显,说明海南省投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2)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降幅明显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合同金额分别从2006年的108602万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万美元,降幅均超过62%。虽然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上升势头明显,说明大项目对海南省引进外资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3、对外经济合作状况

2006年-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从2006年的307万美元和246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3272万美元和3380万美元,分别增长9.7倍和12.7倍,增幅明显。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至2009年,两项数据增速相比前期均明显下降,其中完成营业额降幅达35.7%。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呈上升趋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海南产业开放水平评价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目前,学术界对衡量产业开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规范角度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通过借鉴胡晓鹏(2007)在《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产业开放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从宏观产业角度来界定产业开放度的基本方法,即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达式为:

FOIi表示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地区全部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出口总量(Ei)与其产值之比;JKYCDi表示进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进口总量(Ii)与其产值之比,全部产业的产值用当地GDP来替代。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所衡量的开放程度就越高。

我们通过对2010年全国31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其中,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以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中间价6.7695换算成亿人民币计量,最终得出2010年全国各省产业开放度排序。

注:原始数据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全国31省份平均产业对外开放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开放度在全国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从沿海省份角度来看,海南产业开放度在全国11沿海省份当中排位靠后,仅位于河北与广西之前,但开放度值是河北、广西的2倍。从具体指标来看,海南出口依存度为0.08,居全国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与广东产业开放程度比较

(一)产业对外开放度比较

海南各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对外经济交往有限,主要依靠与大陆地区的经济往来。近十年,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显著发展,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但是由于产业经济总量小,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绝对量上明显低于广东省,后者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海南的72.5倍(见表5)。

通过计算海南与广东总体产业、农业、制造业开放度等指标(见表8),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外开放度远小于广东,广东产业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海南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从进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海南总体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广东总体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其中海南农业对外开放度也落后于广东,说明海南建设热带农业基地的力度不够,没有发挥海南热带农业优势,农业国际市场的开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资水平比较

当前,利用外资是我国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要途径之一。2010年海南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72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个,比上年度分别下降1818%和1765%;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4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92亿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资水平上无论是从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金额以及实际利用金额来看,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广东。2010年海南在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表现出61%的增速,说明海南单项合同金额有所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潜力较大。

四、海南产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贸易总量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6.49亿美元,而同期全国31省市平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59.35亿美元,海南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1%,进出口贸易绝对量较低。2010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出口额为23.20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为0.08,排名第14;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0.21、0.08,在全国31省市中分别排名第14和第6位,差异度十分明显。说明海南省对外贸易过于依赖进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2、对外贸易出口国分布不均,出口市县较为集中

海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四国为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亚洲国家出口额较少。2010年,海南对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出口总额分别为58406万美元、12362万美元、21983万美元、38264万美元,对四国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大55%,出口国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县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洋浦、文昌、儋州、琼海等少数市县,区域发展不均衡。

3、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气、农产品(水海产品)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气、水海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7亿美元、4.07亿美元、4.04亿美元,三种商品出口额合计14.81亿美元,占全省23. 9亿美元出口总值的61.96%。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海南省贸易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力度不够,导致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仍以低水平粗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适用性不强。(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广东省统计年鉴2011》.

[2]迟福林,李昌邦等,产业开放:海南经济特区的希望[J].开放导报,2000(10):22-24.

[3]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5):72-83.

第3篇

一、实施知识产权经贸战略

从容应对ACTA的挑战,我们只有站在实施知识产权国际经贸战略的高度,强化运用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的国际经贸规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赢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竞争优势。

(一)强化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

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享有合法垄断权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享有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全部民事权利;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反垄断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对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依法进行破解、改进和提升所实施的重创行为,具体体现在对重创后的知识产权技术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全部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垄断是从技术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垄断权,反垄断则是从技术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反垄断权,由此形成对技术的合法的知识产权抗争,以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技术的持续创新,加速国际经贸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技术垄断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反垄断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技术进步、抢占国际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二)强化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依法占领并掌控市场的行为,具体体现在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进入市场时具有鲜明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知识产权对市场的反控制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为应对他人利用拥有知识产权的初创产品或品牌对市场进行控制的行为,依法进行破解并实施重创的行为,具体体现在重创后形成的知识产权产品或品牌,较在先的初创产品或品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控制是从产品或品牌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市场控制权,反控制则是从产品或品牌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市场反控制权,由此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产品或品牌的持续创新,不断推动国际经贸市场的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市场控制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市场控制的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市场反控制的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国际经贸市场发展、抢占国际经贸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三)强化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

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依法对贸易进行限制的行为,具体体现在以其知识产权实施阻止他人同类技术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对贸易的反限制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对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初创技术或产品对贸易的限制行为,依法进行破解和实施重创的行为,具体体现在重创后所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或产品要比初创的技术或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限制是从技术或产品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限制权,反限制是从技术或产品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反限制权,由此形成对技术或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合法的知识产权抗争,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技术或产品的持续创新,推动国际经贸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贸易限制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进出口贸易限制的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进出口贸易反限制的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进出口贸易发展、抢占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制高点。

二、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策略

要从容应对ACTA的挑战,我国应从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策略的高度,掌握知识产权进攻和知识产权防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化风险为保险,赢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竞争优势。

(一)知识产权进攻策略

知识产权进攻策略是指经贸主体为拓展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运筹知识产权经贸战略,破解ACTA设置的国际经贸障碍,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或自主标准来抢占市场和稳固市场,获取最佳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进攻性竞争谋略,包括核心进攻策略和进攻策略。

核心进攻策略是指为最大限度地争取竞争优势,经贸主体将其自主拥有的先导性核心技术及时地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来实现拓展目标市场的谋划。具体实施方式是由经贸主体通过加强知识产权预警、诊断和破解等手段,开发目标市场的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进而取得自主品牌直至技术标准,并以核心技术或主流产品驾驭目标市场,实现“跑马圈地”的发展目标。进攻策略是指经贸主体围绕其核心知识产权,开发与其相配套的技术并及时地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谋划。具体实施方式是,一方面经贸主体在取得初创知识产权之后,继续研发与核心技术相配套的技术,通过对知识产权技术的持续创新,构筑较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形成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圈;另一方面绕过ACTA的贸易限制所形成的不公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积极开发与核心技术或主流产品配套的技术,取得重创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迂回的竞争优势,从而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

第4篇

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29亿美元,而在2019年,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2300.68亿美元,我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进口数额占到了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0%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作为国际市场最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进口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强。

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快速增长的时候,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逐渐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方向发展。这种贸易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在逐步优化,一方面也因为出口的过渡集中,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遭受了最为严重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壁垒。与此同时,与日俱增的农产品进口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

所以对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不但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关系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必须要认清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也就是其内涵,才有利于发现优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

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可以称之为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服务的。而优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有益于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包含以下四点。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指出,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当将更多资源用于生产优势大的商品,而在绝对劣势中的国家,应当将资源用于生产劣势小的商品,并且借助国际间的贸易来进行商品的交换,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体现了国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通过国际间的贸易才能实现。贸易结构体现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每种商品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比重与地位,唯有当贸易结构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相匹配时,国家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更多的收益。所以,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可以建立在我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加大生产要素充沛的农产品的出口量,进口生产要素稀缺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减少贸易摩擦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政府违反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强迫其他国家实行单边贸易,使得我国遭受到的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从具体的商品属性来看,这些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种商品是我国出口的优势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弹性通常比较大,出口的数量也极其容易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遭受调查的时间之内,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替代。我国遭受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健全、美国的霸权主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的商品出口过于集中、贸易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所以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出口过于集中、对一些国家商品的进口过度依赖等问题。

(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往往会受到贸易结构的影响,所以我国在对农业进行产业优化之前,应当先对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深加工农业、科技农业等方面,使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超前于农业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对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各单项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优化,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特别是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的生产,打破国内对于这类农产品需求的瓶颈,弥补当前科技附加型农产品资源投入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有益于解决粮食问题

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4亿,是当之无愧的人口大国,如何确保我国的14亿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时,不但要考虑如何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带动劳动密集型、高效益经济农产品的制造和出口,鼓励进口生产要素比较匮乏的粮食作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科学调整贸易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比重,从而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经济效益。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规模小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阶段性的任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贸易动力影响了其不同阶段贸易结构优化的方式、目的。我国要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要分析我国农产品现阶段所具备的优势,利用现有生产要素的优势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才能向着科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生产为主,这种特性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规模生产很难形成产业聚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仍然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这种分散式的生产模式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一方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聚集,一方面影响了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小规模生产有碍农业资本的积累。农业的开发性投入往往来自于国家和农业生产者,而家庭式小规模农户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济实力也偏低。农业的生产一旦缺少了大量资本的投入,必然会造成获益的减少,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力量不足,导致了个体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偏低,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二)粮食安全观念落后

因为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口粮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而养殖业、酿造业等深加工行业的用粮量在大幅度增加。然而国内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及时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匹配,导致国内粮食的供需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偏差,使得粮食的净进口呈刚性增长,国内的粮食市场也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近些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中粮食的价格往往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就导致了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不稳定,也给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就迫使政府将更多的财政支出向农业方面倾斜,从而稳定国内的粮食市场。

(三)缺乏农产品定价权

因为农产品存在价格弹性低的特征,所以农产品的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至关重要,掌握定价权的国家往往会处于农产品贸易的核心地位。而我国则不具备对农产品的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企业大多缺少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当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农业领域之后,其经营范围会扩展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国外企业一方面借助国际市场来操控粮食价格,增加我国本土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一方面借助资金、科技的优势压缩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对粮食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操控,从而导致了我国丧失了对于农产品的定价权。

四、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提升,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采取企业和农户联合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农户整合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供应链当中来,从而形成规模大、专业强的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带头,组建股份制的联合农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农民承包的山林、农地等资本入股,从而实现对田地、山林、水域的规模性开发,最终形成规模经济,获取更多的收益,再根据各农户的股份进行分红,各农户取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分散经营所带来的收益。

(二)培养全新粮食安全观念

在对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粮食安全观念,合理对待粮食的自给率。过度追求粮食的自给率,不但导致粮食生产的财政成本过高,还会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新的粮食安全观念,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政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尽量减少国内粮食生产方面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间的矛盾。我国在进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时,还应当注意防止农产品贸易伙伴的过度集中,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受制于人的情况,例如可以借助发展“一带一路”的契机,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签订多边贸易协定,与更多的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将农产品的贸易合作伙伴尽量分散,从而将粮食风险分散到最低。

第5篇

本课题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跟踪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低碳化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理论分析框架。

1.2实地调研在广东省内选取3~5家主要外贸进出口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具有代表性进出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

1.3访谈调查在广东省内大样本取进出口企业,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高管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全部由开放式问题构成。

1.4实证分析和数据仿真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方程,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MATLAB等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评价等。

1.5合并PEST、SWOT两个分析模型设计访谈问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我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讨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现状及转型迫切性问题

2.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概述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体制市场化起步早。广东省凭借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较早获得的政策倾斜,以及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各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外贸特征,但正是因为广东省外贸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驱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产品附加值低,对外资依赖度高,地方根植性较弱,明显存在外贸发展地区不平衡。表1反映了2009~2013年广东省不同外贸模式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构成比例情况。由表1可知,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中,2009年加工贸易就已达到58.24%,而一般贸易仅占32.53%,2013年的加工贸易比例下降较大,但仍占据广东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2012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83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7.7%,高于全国增幅1.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4%,2013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18.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6%。在广东外贸模式中加工贸易比重最大,是主要的外贸模式。同时还可以看到,一般贸易模式占广东出口贸易的份额一直在不断上升,发展迅速,2013年广东省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3688.12亿美元,占总进出口额的33.8%,而2013年其他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17.94%,比2009年的9.23%上升了8.71%,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比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广东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正在提升,也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不得不引起重视。

2.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近年来,各种诸如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已促使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省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经济转型指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的转变,包括发展要素、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的转变。对外贸易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致使对外贸易以低端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而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尤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为主的外贸产品转向低耗能高效益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贸产品。

3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3.1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衡量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有很多,在众多指标中,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是最为关键的,诚如众多学者所言“没有一定增长速度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还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人民最为关心的经济指标,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组要组成部分。故此,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测度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指标,而该指标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竞争力、社会效益、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选择7个三级指标作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广东省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2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3.2.1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该模型用以说明广东省外贸的增长速度与自变量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权重贡献程度。

3.2.2回归模型的计算步骤(1)先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2)为了减少量纲的影响,对,进行标准化处理。(3)在SPSS中运用权重估计,以标准化后的对标准化后的进行回归。

3.3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3.3.1指标赋值结果从《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搜集了2005~2013年所需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出指标系数矩阵表

3.3.2指标评价从指标系数矩阵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率与各指标的关联程度不高。它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货物出口资源能耗、资源利用率呈正相关,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呈负相关。从回归后的公式可以看出“,三废”排放对广东省外贸增长率有正的贡献率。这就说明广东外贸的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的。资源利用率对外贸增长有正的贡献率。这说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外贸增长。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对广东省外贸增长是负贡献。这说明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外贸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行业就业率和人均工资没有带来正的贡献率,外贸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保障。综上所述,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广东省要亟待改变外贸发展模式,使其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4广东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PEST-SWOT分析

根据访谈调查的结果,我们的团队整理完成了下面的PEST-SWOT分析(表5),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4.1政治因素分析

4.1.1政治—优势(1)广东省是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2)国务院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3)我国大幅度调整我国贸易出口退税政策。(4)我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为出口贸易提供了环境基础。(5)国家大力发挥关税的杠杆作用,对纺织产品等相关行业实行外贸出口减税政策,增大了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势头。(6)我国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政策。(7)2000年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

4.1.2政治—劣势(1)广东省内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使得外贸地区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前期货币宽松政策是消减产业竞争力的助力。(3)知识产权政策不完善,导致对外贸易摩擦频繁。

4.1.3政治—机会(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3)民营出口企业的异军突起。(4)出口商品加快优化升级。

4.1.4政治—威胁(1)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2)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4.2经济因素分析

4.2.1经济—优势(1)强大的外贸规模和强大的产业依托。海陆空交通发达。有珠江流经,水资源丰富。(2)广东省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国家政策性支持。开发历史较早且强度大,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轻工业极其发达。(3)广东省建立了深圳、汕头和珠海三个经济特。(4)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出口国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4.2.2经济—劣势(1)广东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大,但效益低。(2)广东的贸易出口方式是”三来一补”为主,比较粗放,仅仅是在大量进口基础上的简单加工。(3)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众多,经济外部风险增大。(4)与广东省进行贸易的大国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地区,这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必将加大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5)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4.2.3经济—机会(1)广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早,广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东产品都有开拓新兴市场的空间。(2)据第10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增长的同时,来自新兴市场的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3)在国内,广东可以提升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水平,并推进泛珠三角区的经贸合作。(4)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广东省优势产品的出口。(5)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4.2.4经济—威胁(1)金融海啸影响大,远隔重洋的广东也惊涛拍岸——出口订单减少。(2)对外加工贸易下降,部分企业减薪裁员歇业倒闭。(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4)经济全球化加剧竞争。(5)经济生产成本上升。

4.3社会因素分析

4.3.1社会—优势(1)劳动力资源密集,以初级产品为主,成本低廉,便于拓宽国际市场。(2)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3)广东出口企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4)广东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

4.3.2社会—劣势(1)核心竞争力低,低附加值,出口结构不合理,缺少国际品牌。(2)外贸依存度高,过度依赖外资。(3)广东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落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4.3.3社会—机会(1)广东省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2)加入WTO以来,广东进一步加强了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了对农业、金融业、旅游业、丝织业的发展。(3)广东的对外贸易出口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4)广东商品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外贸经济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3.4社会—威胁(1)对外贸易收支不平衡。(2)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新挑战。(3)服务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其他产业不同步增长。(4)企业发展布局不协调。(5)WTO具有模糊性的相关条款为广东对外贸易摩擦产生提供了机会。

4.4技术因素分析

4.4.1技术—优势(1)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2)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4.4.2技术—劣势(1)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方式粗放,产业相似度高。(2)先进技术仍然不如发达国家。

4.4.3技术—机会(1)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2)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3)从单纯人工输出正转型为自主技术输出,融入新先技术速度较快。

4.4.4技术—威胁(1)低端技术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2)发达国家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导致广东对外摩擦的频繁发生。(3)创新技术成本偏高。

5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基于低碳视觉,广东对外贸易模式根据PEST分析模型有以下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转型策略:

5.1政治方面的转型策略

5.1.1法律法规作保障在国家已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低碳法律保障体系;在部分城市试点开征碳税、资源税。

5.1.2加强对外合作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好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促进建立低碳技术国际转让市场;主动参与低碳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将为贸易模式转型赢得时间。

5.2经济方面的转型策略

5.2.1促进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能源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通过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扶持一般贸易中优势行业的方式来优化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产品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5.2.2政府与企业联手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进一步发展低碳金融市场,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建立碳预算自由度,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引入资金和技术创建自主品牌。

5.3社会方面的转型策略

5.3.1为对外贸易行业培养低碳人才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综合环境;大力引进“海归”人才。

5.3.2行业协会建议行业协会在加强自身行业自律的同时,可协助政府实施相关政策,也可以协助企业谈判协商,实现“正和博弈”。

5.4技术方面的转型策略

5.4.1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广东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平衡完善装备制造业各类资本和产品的竞争机制。

第6篇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版权所有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第7篇

通过选取福建省20年以来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的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福建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外贸的显著影响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福建省港口物流;对外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59-02

1 引言

港口物流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两个方面。作为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福建省依靠其独特的区位和地理优势,使福建省港口物流的发展在促进港区联动、推动福建地区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福建省港口物流促进外贸发展的经济计量分析

为了分析福建省港口物流对外贸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了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两个经济指标,先进行两者的相关分析进而进行回归分析。

2.1 指标的确定

港口物流的发展程度涉及港口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等指标,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标准的统计方法体系。但是,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是衡量港口物流运营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了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进出口总额可以反映某一区域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是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货物的价值总和。因此,在分析港口物流对外贸发展的情况时把进出口总额作为外贸发展状况的指标是可行的。

2.2 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对外贸进出口总额影响的相关分析

本文仅以1993—2012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额作为反映福建省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以说明20年来福建省航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从散点图来看,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贸进出口总额在200亿美元(2001年以前)时,开始的一段,敞点的分部比较密集,两者的大概呈现出一种近似线性的关系,呈比例增长,表明福建省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不明显。第二阶段,当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到400亿美元以上时,即2004年以后,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活动与国际联系紧,密,更多的经贸交流需要依托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重要物资、资源和产品通过港口流向世界各地,也从世界各地经由港口进入中国。福建省的港口物流业在前一个阶段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蓬勃壮大。港口吞吐量的增加对进出口总额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说明福建港口物流产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正在加速中。

2.2.1 相关性分析

为了揭示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软件SPSS计算了从1993年到2012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可以看出“Pearson”的相关性为0.977,(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77)属于“正相关关系”同时“显著性(双侧)结果为0.000,由于0.000

2.2.2 回归分析

由于港口的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之间的高相关性,笔者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二者关系。本文以进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Y),以港口货物吞吐量为解释变量(X)。根据上述的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a.预测变量:(常量),港口货物吞吐量。

b.因变量:进出口贸易总额。

表1反映了该模型的拟合情况,相关系数R=0.977,表明相关非常大,拟合系数R2=0.954,调整后的拟合系数为0.951,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通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F的统计量为:373.731,P值显示为0.000,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假设,证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

a.因变量:进出口贸易总额。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标准差,回归系数的T显著性检验”等,回归系数常量为:-27.822,但是SIG为:0.442,常数项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034,相对的sig为:0.000,具备显著性,由于在表2中提到了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所以一元线性方程为:进出口贸易总额=-27.822+0.034*港口吞吐量。

2.3 结论

从经济计量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福建省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对外贸易增长和港口物流的增长保持相同方向。福建省对外贸易总额随着港口物流的发展而增长,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繁荣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福建省港口物流对其对外贸易的增长作用是存在的,港口物流对外贸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福建省港口物流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时适度的发展港口物流,将会对福建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目前从福建省的具体情况看,物流成本还不能成为其进行对外贸易的一种比较优势。因为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会使得很多国家选择其他地区作为其贸易伙伴。而且有研究表明,某种贸易路线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更加应该抓住现有的有利条件,大力地发展福建省港口物流产业,这将会对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增长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这种推动作用会随着福建省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加大。

3 对策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福建省港口物流业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证港口管理运作的规范化、透明化。政府加强对港口的监督和协调规范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政府在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其规划、调控者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给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同时要约束政府的权利,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相邻省份签订有关的港口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支持进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的建设。在区域通关合作方面,实施跨省区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协作制度,大幅度降低口岸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消除贸易壁垒和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共同打造区域商品流通一体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区域贸易物流网络。良好的政策机制才能促进贸易和物流的共同发展。

其次,加强港口物流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对外贸易发展条件。加大力度推动航线、箱量的聚集,发展外贸整车进口业务,开拓海铁联运、水水中转等港口延伸服务,不断开辟新的远洋航线,并吸引更多内陆地区企业从福建省港区进出口,为对外贸易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资源,为政府管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经营和管理模式,重组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建成以港口为中心,连接货主、船东、、口岸、税务、金融保险等单位和部门,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加快建立港口物流园区等多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再次,要重视外贸和物流领域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人才培养上重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有活力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由物流和外贸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根据各个企业不同需求,企业与企业联合适当借用“外脑”。可以聘用高校专家、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企业的资深顾问与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对本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发展方案与培训员工,同时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企业物流和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积极推进地区和国际物流合作,促进物流和贸易共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积极推动跨国以及跨区域物流的合作与发展。福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对台贸易的重要窗口,因此,福建和中国台湾之间的双边贸易合作十分重要。未来两岸在港口物流上的合作应集中在双边贸易上。为了让港口资源优势更好地变成经济优势,港口要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港口对接,实现各种资源互补,为台湾货物进出内地服务,打造内地面对亚太、面对海峡东岸的门户港。因此,福建省政府应该适当采取措施,建立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跨国的区域性的贸易和港口物流合作机制。在规划上充分统筹发挥港区、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区的空间关联性,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加以配套.通过建设区内国际物流中心或园区。完善港口物流网络.使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罗文君.广西港口物流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9,(6).

[2]郑浦阳.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泉州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外贸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415.

[3]沈小平,杨峰.珠三角区域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物流科技,2010,(2):68-69.

第8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农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也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取决于它的设立国家及其水平,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绿色壁垒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绿色壁垒措施在调节贸易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绿色壁垒措施正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建立绿色壁垒体系来调节贸易进出口,已经迫在眉睫。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设置绿色壁垒之后,受限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减少。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对进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起到限制进口,引起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和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的作用。由于有污染的产品被绿色壁垒阻于国门之外,进口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健康、安全、清洁的产品,但由于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国的消费者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商品,而有关厂商却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另外,环保标准的国别差异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将其有毒有害难以维持的印染、漂洗行业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种不公平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使之进入污染不断加重、贸易利益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中。

(三)对出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不同的生产厂商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厂商,其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绿色壁垒阻碍了国内许多厂商的出口,竞争对手锐减,出口市场广阔,而且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上升,更使得生产绿色产品的厂商能够补偿由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增加的成本。对于不能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依旧采用旧的有污染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的厂商,其境况将严重恶化。国内该类产品供给大大多于需求,短期内产品积压,使得价格下跌,产量减少。

(四)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

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比如一次性打火机出口,欧盟就提出一个CR法案,完全的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阀来避免儿童不慎使用的时候的安全性,这一点就给国内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厂家就带来了难题,涉及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

3.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

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杨树明.非关税贸易壁垒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2]顾肖荣.WTO法律规则与非关税壁垒约束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刘绍坚.中国纺织品出口过程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法律出版社.2004.

[4]唐小波,沈秋明.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郑炯.世界组织解决贸易与环境争议的新实践.国际贸易问题.1998(8).

[6]曾永珍.论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外经贸信息.2004(12).

第9篇

 

一、探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和传统的贸易措施相比较,全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所牵连到的技术都非常之复杂,且具有非常强烈的隐蔽性和扩散效应,带给社会发展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多数的国家随着技术性措施的规定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法律约束以及标准的技术依据性等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不同的舆论压力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立场,保持头脑清晰,将我国贸易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全面了解。首先,我国出口贸易在技术性贸易影响下出现了大面积增加的现象。多数企业出口都受到了来自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汇率的影响不相上下;其次,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成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在名誉及形象上都受到了损坏,同时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带去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使国家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当前形势下,多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间肯定会在经贸领域发生重大的贸易博弈。

 

二、基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划有效的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呈现不断转变的趋势,而且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让我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理性,在发展中应大力借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效促使国家出口企业及各个领域产业在技术感和水平上的完善和提升;此外,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多国外不合理的要求进行改进,保证不会带给我国出口贸易严重的影响,不管是在战略战术还是方法方式上都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措施。

 

(一)结合国际规则标准规划及强化双边与区域合作交流

 

随着国际化贸易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我国要充分结合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合理的国际规则及标准制订,保证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同时,将国际规则的制定融入其中,保证国家利益受到强有力保护的同时,各项规则及标准也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但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将国际规则及标准制定要求融入到我国发展中,保证国家利益得到保证,这之中包括了国际组织制定的活动。其二,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在国际上彰显我国良好的形象,保证国家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协调关系,彼此之间加强了解和协作,将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的贸易冲突妥善解决。此外,可以创建双边技术磋商与调节体系,让两者之间不管是在技术标准还是合格评定程度方便都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此让更多的技术标准得到认可。

 

(二)不断健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加大对标准战略的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发展中国际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际上,国际标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贸易交往的最基础且关键的依据。在全球贸易中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国家就相当于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收入囊中。我国要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将我国企业及产业发展中所累积的技术融入到国际标准中,为我国产品向着国际市场迈进铺好道路。为了使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应不断促进国家标准化战略整体思路向着以我国为中心制定国际标准的方向转变。

 

(三)强化自身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能力及意识

 

结合我国实际的贸易发展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工作,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借助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实现能力及意识的强化。首先要加大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设,只有借助这一机制的作用,才能够协调部委之间的关系,使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得到全面完善,从而具备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的能力;第二,要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变化情况随之掌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针对性的预警信息,组成评议,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源,从而使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及意识得到增强;第三,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中,将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帮助;第四,应加大对各项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设力度,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快速发展,加快相关公共检测平台的建设速度,对检测实验室进行有力的国际认证,保证我国企业的公共检测服务更加科学、准确、可靠。

 

站在企业的层面来讲,在国家市场经济活动开展中,企业占据着主置,同时在标准化工作中也是最基础的单元,更是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保障,所以要不断强化各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想办法提升科技水平。为了能够从从技术层面将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限制彻底突破,这就需要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为生产处更优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产品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完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其次要全面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一种全新的技术、绿色产业为发展中心,保证我国资源集约使用及生态环境之间动态的平衡;最后要促进出口市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让国家在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交往以外,还应该加大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的交流,不断将我国市场进行大规模扩展。

 

(四)重视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证明我国实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如果能够保证质量及安全性,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影响力将逐步提升。首先要对质量发展纲要全方位落实,不断完善和创新质量安全发展体系,规范质量安全监管措施,重视对进出口产品的检测,避免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确保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够符合国际要求。另外,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即向着制造业强国方向发展。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各类型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重点监督,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现如今在新形势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加大了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重视度,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全新的发展趋势及格局,需要创建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提升,将我国推向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梦。

第10篇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大国。面对中国连续的贸易顺差冲击,各国开始设置关税壁垒以外的一些新型贸易壁垒,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贸易制裁。目前,青海省主要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肯定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借鉴历年来省内外遭遇的贸易环境问题导致贸易受挫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青海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青海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出口贸易;影响

一、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至2014年,据青海省海关数据,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1%,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近年来,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处于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垂直差异明显,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占有32种,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国际政治环境动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环境破坏,出口企业受挫。

(一)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战争冲突也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2012年下半年中日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一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价格升高;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促发经济危机。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形成贸易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更加严格,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检测费用上升,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积极的引导,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吸引外商投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其中利弊,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完善出口制度。

(二)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出口方式,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克服贸易壁垒。例如,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并进行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认定工作,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作者:蔡震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郭霞,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2006(5):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2009,(5):22-27.

[4]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31

第11篇

一、商检法及其作用

作为出口商品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商检法突出了国家对出口商品检验的重视。商检法主要包括商检的时间和地点、商检的标准和方法、商检的机构和检验证书等方面。货物买卖的商品检验主要是针对商品的品质、种类、重量、标记、产地、残损等进行检验和鉴定,根据商品检验的目的可分为法定检验和公证检验。法定检验是指政府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性检验,法定检验的主要对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进出口商品、涉及安全卫生的进出口商品、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进出口商品以及国家制定由商检统一进行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等。公证检验与法定检验不同的是非强制性的,主要是根据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当事人的申请,由公证检验机构进行的出口货物的检验。

商检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出口商品的检验,以保证商品质量,从而保护对外贸易有关的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顺利进行。商检法的实施,保证了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维护了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对促进中国对外开放和外贸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二、商检法与经济法关系

明确商检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能够有助于说明两种法律体系的协调,以及各自不可替代的地位。商检法致力于加强商品的进出口的检验工作,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的各方的合法利益,从而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商检法执行主体是商检机构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商检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和管理,行使的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商检法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做出了为什么检、检什么,怎样检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经济管理关系以及和经济管理关系密切有关的经济关系,在主体方面经济法的主体比较广发,使用的方法也比较综合,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一般要经过主管部门调解或仲裁解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经济法主要致力于调节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国民经济。在基本功能方面,商检法与经济法都是以经济功能为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对外贸易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法与商检法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2002年修改后的商检法秉着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统一的原则,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立法角度转换更加完善等原则,适应了我国商检工作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经济法实现了宏观规制与宏观调控手段的结合,使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调控社会经济,使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交易费用成本的提高,商检法、经济法的产生,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有效地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密切结合的混合经济,商检法和经济法共同扎根于市场经济,分别是这种混合经济的两个方面的必然产物和法律表现,同时市场经济的本身特点也要求了商检法与经济法必须相互配合。商检法与经济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三、经济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法作为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各子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各经济法子部门内外协调一致,保证了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国家调控经济的意志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利益关系有国家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家对外经济利益关系、人民群众与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投资的利益关系等。对各种利益关系综合起来可分为一是国家和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经济法体系主要可分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个子部门。

1.宏观调控法。主要是对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宏观调控是指的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控制。宏观调控法也就是当社会经济运行与市场主体发生经济关系时,国家对此经济关系的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的宏观调控法包括:金融法、计划法、产业机构调整法、财政法、税法、价格法和涉外经济管理法等。

2.市场规制法。主要是对调整国家管理市场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行政管理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管理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就是国家在管理市场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竞争的经济,需要竞争规则来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以维持市场秩序的正常化。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以创建竞争规则来对市场竞争实行干预,以保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规制法的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监管法、房地产管理法等。

综上所述,商检法对于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维护商品检验工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经济法通过借助政府行为进行干预,同时赋予了政府用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干预的能力,经济法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经济个体私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公益和个体利益的协调平衡。作为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商检法与形成体系的经济法共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 出口贸易 技术创新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2月以美国次贷市场金融危机为导火索,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金融系统崩坏、企业倒闭、货币贬值、失业率持续攀高、进出口额锐减、国家债务剧增等问题陆续出现。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被削弱,经济危机看似已告一段落,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是否可以认为全球经济已经回暖?其实不然。纵观全局,各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颓势,虽然全球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欧盟各国、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发展速度迟滞,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后危机时代。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趋缓及其成因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圈的一员,也不例外。中国外贸业,尤其是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12月,商务部外贸司表示“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2012年3月,单一个月,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行动多达七起。海关公布的货物贸易数据分析,2012年4月出口收汇率为83.55%,较3月的90.37%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出口收汇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的对外贸易恶化。由此可见,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外贸经济结构,正面临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全球直接投资的规模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欧盟国家鼓励制造产业回归;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并无明显优势。

二是各国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但扩张的速度和程度将低于上一轮经济周期水平。根据IMF 4月的全球经济最新展望,2012年与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5%与4.1%,低于2010年的5.3%以及2011年的3.9%。

三是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其客观必然性。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力量明显上升,1998年至2004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仅为427亿美元,而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36亿美元;1991年至2004年间,年均FDI规模为367亿美元,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FDI规模上升至1649亿美元。在该种发展态势下,针对中国的壁垒增加首当其冲。

三、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有序开展,在政府“调结构、促平衡、保增长”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目标由高增长转向逐步企稳。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和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出口贸易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出口增速势将继续放缓。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健发展。

1.构建全球市场战略,开拓多元出口贸易市场

中国进出口贸易作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美各国出口的依存度过大,这使得中国在欧盟债务高压和美国经济持续颓靡的形势下发展速度日益放缓。因此,中国应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稳固欧美出口份额的前提下,开拓多元化外贸市场,寻求新型贸易伙伴。建立全球贸易市场发展战略,利用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优势,大力开拓拉美、南亚、非洲、土耳其等市场,增加贸易渠道,拓宽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开拓具有替代性的进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2.利用政府政策,有效化解国际贸易摩擦

后经济危机时代,作为中国商品重要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目前美国和欧盟失业率已超过或逼近10%,就业形势严峻。短期内难免抑制消费,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改变这些国家轻储蓄、重消费的传统生活观念,进而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另一方面,基于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欧美国家的出口保护将会更加严格,贸易摩擦势必增多。对此,政府应积极利用好出台的针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帮扶服务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高度重视贸易摩擦重大案件的应对工作,完善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和贸易救助措施等手段保卫我国产业的安全;二是合理运用风险分析和研判手段,对输美的重点商品重点分析,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积极预防和防范风险;三是密切关注研究美方的新动态新规则,及时将规则的变化通知企业;四是积极引导企业针对今后有可能增加的对美贸易纠纷或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申诉制裁案件开展合理申诉和应对;五是借鉴国外经验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其与政府各显其能共同规范市场;加强行业内以及相关协会中的沟通,相互协作、配合,积极研究对策;六是引导和帮扶企业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绕道出口战略,合理规避贸易风险。

3.深化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后经济危机时代带给企业挑战,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调整。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成就,技术创新不足。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然以丰富人力资源为国际竞争优势,从事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和进出口贸易。我国巨大部分出口贸易仍处于出口产业链最低端,缺乏竞争优势。

这要求一方面我国必须深化产业结构改革,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转人力资源优势为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自由品牌建设,建立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名牌战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自有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国际产品。此外,企业自身还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纵向改革和行业间横向并购和整改,提高企业实力和行业集中度,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总之,为迎接后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深化产业改革,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和知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出口企业应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面临的风险,化危机转为机遇,实现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亚龙,“论品牌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3期.

[2] 王有光,“从出口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现代经济,2008年第3期.

[3] 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5月刊.

[4] 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5] 李硕雅,“国际经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蚌埠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胡求光、李洪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3期.

[7] 龚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