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时间:2023-06-05 10:16:02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1-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切实重视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阻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公民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这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百年树人的大计紧紧围绕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1.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这个民族就必然要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继承与延续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新世纪中国革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可以塑造他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把他们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华夏文明源远流传,都是因为有民族精神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尽坎坷和磨难的民族,特别是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每次都能够转危为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撑。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民族未来延续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流。但天下并不太平,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渐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征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特别是近几年,世界上一些恐怖主义组织,份子、份子、份子非常嚣张,这些都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等硬实力与民族凝聚力、人文素养等软实力的综合国力较量,这其中的民族凝聚力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3.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淡化,国防知识缺乏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杭州师范大学对11个省市的16所大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是否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基本情况的回答,了解的占16.1%,不了解占35.8%,没有听说过的占35.8%。对是否知道“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回答,知道的占22.3%,不知道的高达63.9%。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国防观念淡化、国防意识下滑,对国防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说明,国防教育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形式还要更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多少生活的磨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娇、懒、散和依赖性强的弱点,而通过国防教育中的军事训练,忆苦思甜式的生存体验锻炼,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等方式可以逐渐让他们克服掉自身的缺点。民族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空前的团结力。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二万五千里长征、两弹一星成功、九八抗洪、载人航天以及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写照。高校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是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2篇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整个民族中具有高级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民族强盛的希望,是未来知识与文化的最为主要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大学生从战略层面分析时局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为掌握苏州地区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苏州市部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博软件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反映苏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 

21国防教育机构设置现状 

1986年8月,原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军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设立直属军事教研室,与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形成一个机构、两个名称”。[1]同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从调查结果看,各高校的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差距较大,参差不齐。 

211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 

人民武装工作是高校党委领导的重要工作,所以大部分高校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设置了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和部门机构设置数限制,独立设置的高校极少,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是主要形式,然而有部分高校竟未设置,合署办公或未设置人武部为国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12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 

按照规定要求,军事教研室应设置为教学机构,承担军事理论教学,协助军事技能训练,不应设为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表1结果分析,没有高校独立设置军事教研室,少数高校成立军事教研室与人武部合署,未设立军事教研室,把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纳入教务、体育、思政、人文等部门为主要形式,这种设置方式严重违背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开展造成极大的不便。 

22国防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大纲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各高校都把军事课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基本都开展了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但离大纲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见表2。 

221军事技能训练情况 

大纲第五条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高校基本都按照大纲要求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但是训练的内容和学分设置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高校只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短时集训课程,未列入教学计划,未按照大纲要求做到时间保证、内容保证,仅有一半高校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时间要求,训练内容也仅仅以条令条例为主的“踢正步、走队列、内务整理”等内容,武器知识、战术应用、野外拉练等实战要求高的内容只有极少数高校开展,大部分高校仅仅解决军事技能训练“有”的问题,未解决“质”的问题,离“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还有很大差距。见表2。 

222军事理论课情况 

大纲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大纲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学分,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军事知识和国防视野,有一半高校开设了国防知识选修课,但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授课学时都“不及格”,合班、大班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校都能对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课时很少,教学的效果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最基本的学分都未给予,采取在军训期间集中上军事理论课,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对军事课程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见表3。 

23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大纲第八条规定:“军事教师是完成军事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军事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军事教师。”《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规定“帮训官兵,按照1∶40~1∶50的比例配备”,“普通高等学校应按年招生人数800∶1~1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军事教师”。从调查结果表4看,各高校军训教官和专职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远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国防教育课程效果,制约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见表4。 

24国防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120元,专科院校生均经费90元。从调查结果表5看,多数高校都没有按照规定保障军训经费,而且军训经费大部分用于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备添置费用很少,绝大部分高校军训经费没有逐年增加,甚至有的高校还在减少,不能满足军事技能训练、軍事理论教学、国防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使国防教育工作陷入困难窘境,国防教育保障机制难以建立。 

25国防教育教研科研现状 

大纲第九条规定:“军事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开创科研教学新局面。”通过对军事课程教科研项目支持,提升教科研水平,是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但从调查结果表6看,由于军事教师的职称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经费减少等原因,多数高校军事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较少,层次较低,没能促进国防教育工作。3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对策 

第一,创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领导机制。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制,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把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党委议事内容,建立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保证国防教育课程按规定要求得到有序开展。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考核要求,切实建立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这“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把大纲要求的内容“上全上好”。 

第三,打造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招聘具有国防专业知识和背景的高学历专业教师来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教师纳入师资建设范畴,解决事业编制,做好评聘职称,同时加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四,完善经费投入和物资基地保障机制。各级高校的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足够的国防教育经费,为高校国防教育购买相应的军训器材和教学器材,兴建一批满足高校国防教育要求的军事训练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国防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路径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国防法制观念是国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成为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尤其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势力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广泛存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诸种不安定的因素,祖国的统一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价值意蕴

军事文化历史悠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阶级以来就有军事文化,国家出现后,军事文化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并且有了国防制度。国防教育是军事文化的一个分支,并且先于学校文化而存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即,只要有国家的存在,抵抗侵略、保卫国家就是不可避免的。诚如恩格斯所言: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人民战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防活动主要包括: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国防教育势必成为建设与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防教育的内涵、指向及其重要性,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所明确规定。根据我国国防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等等。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国防教育势必内涵着国防法制的教育。国防的本质特征是以军事活动为主的国家防务,学校的国防法制教育是全民国防法制教育的基础。高等院校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法制教育的价值意蕴。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是增强全民国防法制意识的需要。加强国防法制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新思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世界真的就会进入天下无战事的时代。结合近年来在我国周边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的危机与挑战。国无防则不稳,依然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即使是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时代,大学生仍可谓是民族、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也正是从这样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国防法制意识和观念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法制意识的状况与水平。也就是说,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法制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防法制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的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高校国防法制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安全与防卫的法律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因而,增强国防法制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法制意识,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防知识以及相应的国防法律意识和观念,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帮助在校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防法律知识,形成相应的国防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防法制教育活动,还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国防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在校生正值青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明显地展示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征。接受能力强、思想敏锐、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是当代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多发期和高发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国防法制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这样意义上来讲,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同时,实质也是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再次,对大学生的国防法制教育,是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国防意识首先是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法制教育中,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外族侵略屈辱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当前我国国防事业面临的多重现实危机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发奋学习的动力。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社会个体成员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对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国防法制教育,以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长成才的热情和动力。从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内涵来看,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从这样意义来讲,一种成功的国防法制教育,往往会为青年大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知识的窗口,从而激发他们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探寻的兴趣和欲望。对于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来讲,国防法制的教育,很有可能会成为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一条路径。

最后,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法制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经济,发展后备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国防建设一定要服从国家整个建设的大局,要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也只有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基础上,国防建设才能搞得上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和平时期都是采用“弹性”国防的,即,减少常备军的数量,加强后备军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国防经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国防力量。在后备军的建设中,大学生当然地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进行过军训和国防法制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我们知道,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动员的重点不是一般群众,而是科学家、工程师、知识分子和其他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后备军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现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143所高校进行军训试点,共有52万大学生(不含非试点学校自主安排的军训)参训。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国家的要求组织了对新生的军训工作,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与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高校国防教育,尤其是国防法制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与机构,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国防理论与国防法制理论教育的需要。具体来讲,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防观念淡薄,国防法律意识尤其匮乏。

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都是在新时期的和平年代,更何况中国的这一代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严重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加之,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鉴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更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国防观念几乎为零,更别说国防法制观念了。在他们的眼里,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仅仅是军人的事情,根本于己无关。我们有必要通过必要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而国防并不仅仅是军人的事,它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进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也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现代化的法律义务。 转贴于

第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国防法制教育几乎处于零界状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高校军事课教师严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师资队伍缺编严重,而国防教育尚没有专职教师的设置,国防教育仅仅是由军事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就军事理论课的教师编制而言,各个高校也仅仅能够勉强满足本校的军事理论教学的需要;而且,大部分授课的军事理论教师并非专职教师,大都是从学工部、各个院系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普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无精力投入于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这样的现实,势必导致国防法制教育仅仅能成为军事理论教育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远不能适应未来国防现代化对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

第三,国防法制教育课程,尚未被列入规范化教学的范畴。高校的军事、国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规范的教学活动,而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国防法制教育,更缺少规范化教学标准的质量保障。因而,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加强高校国防法制教育的前提。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军事课教学不够规范,国防教育训练科目不全,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特别是国防法制教育还没有。

三、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实施路径

首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的军训,是对大学生集中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平台来加强学生国防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在这里,“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是搞好军训工作的直接任务和目标。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军训已成为一种制度、惯例;但是,一些学校在开展大学新生军训方面,却存在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不够丰富、科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学新生军训不应只是停留在列队、会操等一些简单、机械的动作训练层面上,也不应当只是从一般的教育意义上去理解军训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应当切实在规范国防教育,特别是国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上下功夫。为此,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军训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队列训练的做法,适当充实一些军事、国防方面的知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突出对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防形势,进而,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其中包括加大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改善军训教官队伍结构,充实国防法制教育资源;二是要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多种教育媒体和方式,全方位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国防法制知识的教育,促使其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逐步适应未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其次,军事课程、国防法制教育课的教学,是实施国防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目前,一些学校虽然也按照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始国防教育课程,但课程的教育及教学工作的实效并不可观。尤其是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开设?这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众所周知,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因为规定课程过多而导致的课时紧张的矛盾已然十分突出;但是,把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法制意识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这一总体思路和原则,也还是应当坚持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两课”开设过程中,“两课”教学就经历过由不太正规——正轨的转变。现在的大学国防教育课程,恰如当年的“两课”教育,依然处于初创阶段;而国防教育中的国防法制教育,更没有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的轨道之中。正是从这样意义来讲,国防教育,尤其是国防法制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还是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境。因而,我们有必要像当初解决“两课”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样,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就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育的措施要得当,并且要切实落到实处。

再次,利用网络实施国防法制教育,拓展大学生的国防视野。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已经给人类生产、生活、科技、国防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更加充实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国防军事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未来局部战争的信息化发展,将使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信息安全必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必然要求国防法制建设与之同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为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现实的材料。因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网络教育,必将成为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是否事实网络教育,也将成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实效的标志。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网上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基地;网上教育基地,理应由一大批品位高、经典的网站构成。在网上教育的内容上,也要注意选取一些知识性强、理论性强的、对青年具学生有深刻启迪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栏目的框定,都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大力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增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国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在内容上,要了解信息安全的实质;另一方面,就是在技术上,要了解实现安全防范和攻击入侵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等等。当然,还应当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法制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以保证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网站的质量。也就是说,利用国防动员自动化网络和各类社会网络,为青年大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努力使之成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典型平台;成为传递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信息、交流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经验、宣传国防法制教育的先进典型的平台。

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凸显大学生国防法制意识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当今社会,在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现有的大学文化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有关的教育及其管理职能部门,要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国防法制教育主题缺失的问题,并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启发和引导措施,在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以及有关的学生教育活动中,适当突出和强化国防法制教育的主题,以尽快将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逐步纳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刘文炳.福建高校教育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

[2]张红.高校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5).

[3]叶春龙.简论高校教育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福建高教研究,2005.3.

[4]李卫衡,刘新庚.试析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实施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途径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 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 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7] 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77-79.

第5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 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 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 [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 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 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 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 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96—10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结合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是以普通高校学生为对象,以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特殊的教育。它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它在高等学校产生和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完善的结果,是高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必然。 

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以“兵”为特色的应急性备战教育转向适应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教育上来,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上来,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科定位上,强调主体性,突出主要功能兼及其它功能,表述为:以育人为基础,以高校为主体,以国防为本位。这就是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又称作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防教育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国防教育指导思想来指导更新国防教育工作,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一、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必要性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1.发挥好国防教育的作用。提高国防教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中国周边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要求国防教育课要不断充实和改进。在框架设计上既要遵循教学的理论体系又要紧密联系现实形势的调整,在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尊重军事理论教学的规律,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发掘国防教育资源,把国防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并且在课堂内外经常性地做到师生互动;在教学的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得到发扬光大,更要创新发展,无论在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占领网络国防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国防教育主动权。 

总之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 

 (二)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需要 

1.国防教育法是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制定的。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法和教育法为依据,科学总结了我国国防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职责;并确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同时,国防教育法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 

3.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一切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贯彻国防教育法。 

二、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行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已形成对接,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可行性。而要做到二者的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加大与培养目标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要从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和话题着手,寻找切入点,防止纯粹的照本宣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时事政治热点和军队发展特点,引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党建教育为龙头,以军队教育为基础,在党史、军史的教育过程中融合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实践教育方面,应积极开展互帮互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优秀生的差距,通过发现他人的优点,在集体生活学习帮助中尽快提升自己,加强监督,维护与增强对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度信仰,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同时借鉴高科技教育手段与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普通高校国防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紧扣国防动态,紧跟时代步伐,让国防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来进行,弥补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二)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模式,加大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 

根据高校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为教育中心,以本人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教育的尝试,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不断与自己比较,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主动性,从而改变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积极引导他们从追求流行时尚到追求政治上进的转变。大力宣传提倡政治思想政治学习先进个人,树立思想政治学习先进典型,给予相应的政治鼓励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着力激发高校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引用新媒介,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学习兴趣,促进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深层次结合 

信息化平台不断拓展,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把握好网络虚拟世界的主流思想,有效引导高校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网络的各种渠道,让高校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主动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联系当前的热点在网络上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熟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让高校生不断潜移默化的接受主流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将有限课时内没有讲授完的相关内容发布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补充完善,更加全面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内容。

三、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通过分析,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历史同步,从而纠正了高校国防教育即大学生军政工作的认识误区,为学科的发展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国防局势的分析和与国外国防教育的比较最后得出,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一)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国防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1.中国早期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2.进入近代的国防教育。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3.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4.新中国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全民国防教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强调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被列为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 

 (二)国防事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1.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以直接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使学生能尽快的接受国防教育,有效地形成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从而推动了学校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促进了指导思想的有效落实,为国防事业的法杖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是国家落实国防法规的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尤其将高校国防教育列入国民国防教育的重点,高校国防教育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国防教育,并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继续完善国防教育体制 

1.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我国应该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做出具体的指导,普通高校也必须提高重视程度,把国防教育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强制性和普及性,使国防教育工作得到足够的保障。 

2.以任务的形式落实。学校必须形成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要在管理上认真落实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要有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国防教育监督机制,制定国防教育学分制,制定奖励和惩罚办法等。 

3.以目标的形式规范。学校应该按照国防教育目标体系,规范教学内容,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国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的国防教育目标即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归宿。学校对国防教育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越是全面,国防教育活动越能成效显著。 

第7篇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特点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特点,是由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其目标不是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因此该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应以获取知识型、技能型东西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对国家的感情为主,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国防教育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上,还是从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以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所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除了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小学和初中学生比较喜欢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新想法、新经历、新认知。而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是除了老师之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的认知在不自觉地影响家庭成员。如此,国防教育效果的辐射性就很容易显现出来。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课外活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举办少年军校活动、军事夏(冬)令营活动;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办国防教育壁报、板报和小广播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得到拓展和加强。一是结合团队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团队活动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要根据时机确定恰当的教育主题,如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墓,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国庆节组织隆重的升旗活动。平时的团队活动,可以组织读书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二是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三是结合少年军校或军事夏(冬)令营,体验军事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p#分页标题#e#

结合日常管理,强化教育效果。《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国防教育常规》中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要求,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要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第一条规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按照国家教委《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中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升降旗;国旗应符合标准,旗手和护旗员要经过训练并按规定着装;参加升旗仪式的师生要列队肃立,升旗时要面向国旗敬礼,唱国歌,有军乐队的学校应奏国歌。再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衣着整洁。《学校国防教育常规》也要求:学生必须有礼貌,进教员办公室、宿舍应先报告;在公共场所见到老师要行礼并问好;参加重要的国防教育活动应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等等。这些相同的要求,反应了其基本目的的一致性。这要求既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中去,又要把日常管理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国防教育高效、长效的目的。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一是结合常规管理,加强条令教育。建立值勤、值日、会操等制度,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自觉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有寄宿生的学校,可参照内务条令对学生宿舍实施内务卫生管理,学生应按时作息,每日清扫宿舍,整理内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结合重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集体活动尤其是“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要选择适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在活动时,要求师生均衣着整洁、精神饱满;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在不增加学生过重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穿着统一服装,以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开展校运动会,应按“分列式”要求组织入场式、升旗仪式及全校性活动对队列应有一定要求,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上所探讨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国防教育的共性,但是还要注意小学与初中阶段国防教育因学生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实际、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小学1~3年级的学生,因其接受能力较差,各方面发育尚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缺乏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因而在方法上要注意趣味性和直观性;小学4~6年级的学生,因其智力、体力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对比法、分析法;初中各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心理机能趋于成熟,情感发展也很快,富有想象力,在方法上也应从过去较多的注重直观、趣味、通俗逐步过渡到引导其独立思考、注意课程间相联的系统性等方面。(本文作者:柳艳鸿 王宪嵘 刘剑锋 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国防教育研究所讲师)

第8篇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国防观念

富国与强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富国是强兵之本,只有国富,国防才有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强兵是富国的重要保证,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外敌入侵,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为了保持一个安全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建立与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国防。这是一条经过社会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增强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主席也多次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富国强兵的观念。不仅要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加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长成才,为富国做贡献;还要促使大学生提高爱军习武的自觉性、主动性,多关注和支持国防建设,履行好兵役义务,为强兵尽责。

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战争,国防主要是指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抗,表现为武装力量为捍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因此,人们往往把国防观念简单地理解为战备意识和打战的观念。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更迭、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现代国防观念的内涵已有了新的扩展与变化。一是国家安全多样化。当今时代,国家的安全威胁除了战争等传统军事安全以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逐渐凸显,国防的对象已不仅是外敌侵略,还包括武装颠覆。因此,现代国防斗争的方式除了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为敌对双方国家的人力、自然力、政治、经济、科技、精神和国防等综合国力的抗衡。二是国防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一个纠纷最多样、最复杂的国家。

过去纠纷主要是发生陆地上,即发生在与14个接壤的周边邻国间。而现在纠纷多半是发生在海上,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另一个需要更新的知识是我国国土面积。过去经常讲是960万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中国的权利,因此新的海洋国土面积应该是1260万平方公里,保护海陆国土的就成为新时期国防的艰巨任务。三是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能力综合化等特点,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现代国防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军事范筹,国防建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实战,而且要立足于和平时期的威慑。因此,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名符其实的“大国防”。“大国防观”要求大学生既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做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更要站在各自学习和工作的角度,关心和支持国防与军队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受侵犯。

要坚持依法施教,实现高校国防教育法制化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得到了普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在机制体制、教育内容、活动开展、管理考评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或不规范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国防教育的科学发展。要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的持续开展和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依法施教。要健全高校国防教育的法规制度,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党和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对高校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实施、教育内容与方法、奖励与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规范。但由于上述法规制度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战略性、原则性、普遍性等特点。而各地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同一地区的各高校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落实法规制度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为此,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特点,及时总结开展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经验,适时制定和修改高校国防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

要搞好国防教育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的法制观念知法才能守法,才能依法办事。提高高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是促进高校国防教育依法运行的思想基础。高校要把《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国防法规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条例、文件的学习宣传,当作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要通过深入普及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不断强化法制观念,认清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自觉性。要坚持依法施教,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施教,加强规范化建设,才能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有效运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高校党委和行政,搞好职责划分,明确工作分工,加强领导和管理,落实各项保障,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人员和时间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国防教育法规监督机制,落实执法检查责任制,切实加大对高校国防教育监督检查的力度。一方面,可以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国防教育法规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检查工作,确保国防教育的质量。要通过执法检查和质量评估,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对国防教育法规落实好的高校要表彰奖励,对不落实的高校要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依法惩处,并追究高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的责任,以便在各高校形成人人遵守国防教育法规,自觉履行国防教育义务的良好局面。#p#分页标题#e#

要抓好基本建设,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深化高校国防教育,就必须从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建设入手,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国防教育法》对“国防教育的保障”专门列了一章,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各级都要认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切实抓好基本建设,搞好各项保障,为开展国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基本队伍建设组织落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基本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建立一支国防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各高校应当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需要,配备和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军事教师。专职军事教师应当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掌握军事教育理论,熟悉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要将军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纳入学校教师正常的管理渠道。其次,要建立一支国防教育兼职师资队伍。多年来,各高校接收安置了不少军队转业干部和退伍战士,他们大多对国防教育工作很热心,是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当根据国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从中择优选聘一部分兼任军事教师,充分调动兼职军事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为高校国防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第三,要加强高校学生军事基础与技能训练小教员队伍建设。十几年来,各地军事机关按照《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规定和各高校要求,统筹安排承训部队和帮训官兵,促进了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普及。但随着学生军训的普及和高校扩招,承训部队已不堪重负,帮训官兵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军事基础与技能训练帮训官兵力量不足问题,就必须建立一支高校自己的军事师资队伍。

这支队伍可以由高校专职军事教师、兼职军事教师、辅导员和军训成绩优异的部分高年级学生等四部分人员组成。要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强化他们的职责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要搞好与承训部队的共建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到承训部队营区体验生活、进行军事教学法训练、开展学习交流等,以提高军事素质,提高教学能力。要搞好高校国防教育阵地建设首先,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具有传播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的各种场所,比如:各地的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具有国防建设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以及军营、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等场所,看得见、摸得着,教育内容生动具体,有很强的国防教育功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次,要加强媒体国防教育专栏建设。各地要继续重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的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和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国防教育栏目、节目,切实发挥好舆论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社会氛围,影响和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第三,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网站建设。各高校要积极开发和建设国防教育网站,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的辐射面,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第四,要重视校园国防教育设施建设。比如:国防教育公益广告牌、国防教育艺术雕塑、国防教育俱乐部、国防教育图书室建设等。

要搞好经费和教材保障首先是要搞好经费保障。经费是实施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必要的经费,高校国防教育不可能顺利进行。各高校要将国防教育经费列入正常的教学经费预算,并根据需要逐步提高国防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正常办公、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等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要搞好教材保障。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做好教材保障工作是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各高校依据《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要求,认真做好教材的编写工作,加强教材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一部署,防止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目的不清、盲目编写或各自为政。要针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或文科生、理科生、术科生等不同的教育对象编写或选用不同的教材,防止“一刀切”;要力争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要丰富和充实高校国防教育的图书资料,努力提高国防教育图书资料的质量。(本文作者:林成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第9篇

开展国防教育现实情况

学校对国防教育的定位。学校将国防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能够结合学习进度和总体规划确保国防教育内容的有效落实,确保国防教育质量和实效。但也有个别人不能充分认清国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仅仅停留在“以落实抓落实”的层次。学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由于受编制、人员的限制,目前学校在国防教育专业方面尚未有一支专门力量,主要通过外请和外聘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师资建设水平尚显滞后于实施国防教育的相关要求。学校对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概况。在每年军训结束后进行评选“优秀标兵”,但由于国防教育的实效难以短期内检验,加之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构建难以量化,整体的评价机制还停留在感性层面。

国防教育开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晋中师专开展国防教育的情况较好,认真落实国防教育法赋予内容和相关要求,从施教成效方面看也取得了一些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成果。但从现实开展情况分析,还是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于分析归纳出相关对策措施,究其原因主要有:思想认识模糊影响国防教育实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切行为上的出发点皆可从思想方面追根溯源。一些模糊认识还是不同程度存在于各级领导和师生之间,甚至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仅仅从开展军训工作就可折射出很多思想方面的模糊认识,例如很多学生找借口逃避参加军训,忽视军训是接受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忽视了国防教育推进个人素质全面升华的基础作用。思想认识的模糊还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实施的好坏和最后落实的成效。如果各级组织和领导不能把国防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势必在时间保证、经费提供、课程设置等方面难以保障充分,也难以真正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更难以达到培养复合素质人才的目的。标准把握不严影响国防教育质量。标准把握不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走过场”现象,如果仅仅把国防教育停留在教育抓了、活动搞了、文章写了的较低层次,国防教育的实效就很难谈起,又如何能把国防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呢?分析学院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情况可以直接凸显过程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追根溯源还离不开把握标准的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是学院标准制定工作尚显滞后,如果没有纲领性文件指导整体评价机制,很难使国防教育的具体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合理的定量评估,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评估缺乏有力依据,往往定性评价结果难以让人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在一些已固化为制度的标准落实上,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存在打折扣的现象,让标准成为摆设和“一纸空文”,影响国防教育施教者在受教者心中的形象,更影响开展国防教育的质量。开拓创新不够影响国防教育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创新同样是学院开展好国防教育的基础支撑。而学院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没能形成双向交流氛围。在采纳合理的建言献策机制与开拓创新学院国防教育的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学院在国防教育活动领域中没有大胆的鼓励学生自主谋划、自主组织,自主考评,往往是局限于学院全盘设定教育内容和施教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的质量。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如果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没能走出一条“立足自身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一味地依赖于外力,投入不少,收效并不一定是最好。

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性期和培养期,加强国防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晋中师专作为师范院校不仅仅简单地培养学生,还有培养未来教师的延伸与拓展职能。国防教育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有力支撑。国防教育可以视为大学生的一个基础教育。因为,通过扎实全面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和升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和民族意识等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国防教育工作都十分重视。韩国的全体适龄青年都必须按照法定要求服兵役,即使是在校大学生也必须在服完兵役后方能允许继续学业;瑞士虽然是永久中立国,表面看似与武装力量无关,实则却将国防教育工作凸显出来,着重做好公民国防观念、民族意识和精武精神方面的培养工作。以确保所有公民都能成为保卫国家之列中的一员,能够顽强抵抗所有侵犯之敌。针对我国的募兵制度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高校要从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认清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以此来夯实大学生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弥补很多适龄青年由于没有参军服役而造成的军事技能储备不足的问题。国防教育是增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关键。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经济的长远发展乃至民族的复兴。贯彻“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落实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制度要求,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军事技能与锻造坚强意志、优良作风、吃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清醒认识到: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建设者,更应当视为国家安全的捍卫者。

只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体质坚强的大学生,才能保证最大限度配备补充战时军官和改善当前预备役人员的素质结构。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战略上坚持“积极防御”的国家,始终坚持决不侵犯其他国家,势必会在战争爆发初期有一些“被动应战”的局面,这恰恰要求国家通过国防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一个“全民皆兵”的战略威慑力,遏制战争的发生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时间,弥补战略上的“被动应战”和武器装备建设的短板。国防教育是加强忧患观念的重要举措。国防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公民忧患意识和战备观念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更是维护全体公民利益的根本举措。“国防教育是以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意识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在本质上是公民共同的长远利益教育。”[1]全体公民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存在,公民的存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国防教育最终还是要落脚于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上。国家的客观存在必然决定了国家利益的存在,也决定了潜在战争威胁的存在。一个国家必定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的政治威胁和利益干涉,如果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难以协调,极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国无防则不立,在国家消亡之前客观存在或潜在存在的战争威胁,势必会影响全体公民安居乐业,威胁到公民的私人财产,更凸显了公民利益与国防建设、国防教育的关联性。全体公民应当树立国防战备观念,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警备意识,有效确保国家安全和个人利益的长远发展、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增强国防教育实效性有效性的措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了学校在国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学校的职责,对军事机关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出了要求。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特殊对象,更是重要对象,更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实施国防教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拓宽科学知识,培养责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晋中师专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工作。把握受教对象特点,提升国防教育效能。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知识结构的相互交融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国防教育的‘双重归属’表明: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国防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双重功能’以及相对应的国防效益和育人效益这‘双重效益’。”[2]开展国防教育必须针对师范类大学生自身实际做好工作,确保有的放矢。在研究生源来源、生源差异以及生源结构等方面客观特点基础之上,进行国防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效能,强化国防教育的导向功能和引领职能,使大学生经过国防教育后,确实能担负起“富国”与“强兵”相统一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坚持开展军训工作,注重质量效益转化。1955年《兵役法》颁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军事训练成为一项国家长期坚持的制度。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了学生的军事训练责任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上充分说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圣神职责。作为师范类院校更要将军事训练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认清军事训练意义和目的,特别要把握入学新生军事训练对于其品格塑造和意志锻炼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不断深化学生军事训练内容改革,逐渐将军训工作和学生德育培养相融合,使军训真正成为大学生入校必修课程之一,注重从精神上奠定学生未来开展专业学习的坚实思想基础。丰富配合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要依托晋中市人民防空教育训练基地、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左权县烈士陵园、祁县权勇文化大院等国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见习,提高学生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开展好每年9月份第三个周六的国防教育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办国防教育专家讲座、举行国防教育主题演讲、举办国防成果展示活动等形式,力争通过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活动形式,大力普及国防知识,激发大学生投身国防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国防意识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言行之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学院要大力营造国防教育专业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采取文化育人与制度励人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悬挂标语、更换橱窗、板报评比和大会表彰等形式,引导学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积极争当国防教育的宣讲者和实践者。结合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以及三好学生等荣誉时有所倾斜,努力激发师生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今后实习过程中加入国防教育施教能力培养内容,大力开展“上好国防教育课,教唱国防教育歌,撰写国防教育报告”活动,将国防常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环境等知识渗透其中。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容置疑对于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有着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给予国防教育充分的重视,力图经过必要的国防教育提升国防建设的整体水平。晋中师专要将国防教育工作植根于学院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的文化之中,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坚持发挥好国防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院整体建设。(本文作者:赵凯 高锐霞 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即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承担着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又包括自我责任感。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感的四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情感,并进一步形成责任意志,从而在责任认识和责任意志的引导和驱使下产生责任行为。

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自中共十以来,已先后视察过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并于出国访问期间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比利时的大学发表过重要演讲。在同各届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的历史作用。他在谈话中说到,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青年都是富有朝气和富有梦想的群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进行国防教育的基地。在新时期下,高校国防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开展和加强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国防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当代青年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当代大学生首先是公民,应当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作为代表未来趋势的知识群体,不仅要关心国家命运,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积极报效祖国,还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2]。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是基础,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形成对集体、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自我责任感包括自我生存和发展两个层面的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家庭、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还有对国家和民族乃至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社会中,关心他人,以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舍“小我”为“大我”,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在大局中发展自己,同时不损害集体利益;作为国家的公民,应担负起为国家繁荣和进步、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任,这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全球化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当代大学生以全球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类的命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未来负起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乃至全球化的呼唤。

(二)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扩展,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国防教育模式[4]。

1.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旋律,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始终。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如国防历史教育、国防法规中关于公民国防义务和国防权利教育、国防建设成就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等。这些使大学生对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明确,使其富有为集体、为国家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两三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军事理论学习主要进行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科技及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人民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学习和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的学习;行军、宿营和野外生存的综合训练。通过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军训的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识的提高,获得对国防建设的感性认知,而且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社会群体,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而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担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责任。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国家赋予新时期国防教育的任务[3]。高校国防教育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发展趋势和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高校国防教育有机结合,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策略。

2.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具有巩固国防和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从巩固国防功能上讲,主要通过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心提高他们的国防素质,不仅要使大学生明白抵御外侵的重要性,建立起国防意识,还要将国防意识转化为国防行为,履行国防义务,实现巩固国防的功能。在培养人才上,国防教育尤其是学校开展的系统教育,对于促进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从特殊性看,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5]。

三、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国防认知、国防情感、国防意识及国防行为能力四方面统一发展的过程。国防认知是前提,为大学生关心国防、担负国防责任指明方向;国防情感是基础,对大学生投身国防事务,为维护国家和安全的高尚行为起到催化作用;国防意识是关键,对大学生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国防行为能力是目的,是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关心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行合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而实现的。

(一)从责任认识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认识是前提。责任认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责任的内容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责任及其行为的正确感知、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军事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古代中外军事思想、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及关于军队建设思想的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国防教育从各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责任认识,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

(二)从责任情感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情感是基础。在责任感的形成中,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情感来源于认识,并随着认识的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逐步形成而不断丰富,丰富的情感反过来又能强化责任认识,扩大责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防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5]。这样就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在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负更多的责任。

(三)从责任意志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志是关键。责任认识和责任情感只有转化为责任意志,才会为责任行为的体现提供明确目标和持久动力。在军事理论学习中,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育,使大学生从战略全局上认识加强国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对国防的认识从肤浅的全面逐渐过渡到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培养坚定的责任意志,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自觉、主动地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从责任行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行为是体现。责任行为是一个人责任感是否形成的标志和责任感强弱的具体表现。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仅靠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有欠缺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强化这种认识促成社会责任行为。军事技术训练是军训的主要内容,主要对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行军、宿营等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是国防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军训实践顺应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愉快体验,才会更乐于了解和践行相关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5.4.

[2]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范肇臻.深化高校国防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教育.2014(11)(总第457期).

第11篇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有着显著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根本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军事课教学等国防教育形式,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教育内容,是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质。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互相包容又互为补充。首先,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辩证统一的。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中包含有思想政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有国防教育的内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国防历史教育、国防技能教育等。国防思想教育实际上就是国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等教育内容。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点,国防教育从根本上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则拓展了国防教育的中心,从而实现了两者教育内容的辩证统一。其次,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互为补充的。高校国防教育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机结合,军事理论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对大学生传授最新的国防和军事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的军事高技术,分析明辨国内国外形势,增强民族危机感和个人责任感意识。军训是重要的实践课,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互助、勇敢顽强、令行禁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有利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

教育方法的借鉴性

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高校中的国防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本校的专门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外,还有军事院校的教员及承担军训任务的部队官兵。作为现役军人,他们信念坚定、理想崇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学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必然会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先进的管理方式、独特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带入到校园中来,这有助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有利借鉴和补充。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起到了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设较早,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比较规范。高校国防教育主要通过军事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但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应该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规范化和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在大学生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者可以利用同一社会实践进行国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分别开展各自的社会实践,在国防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国防教育,做到殊途同归,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一目标。

教育效果的促进性

在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高校的国防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借助于国防教育这个催化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效果的提升。以国防教育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规范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国防教育还以特有方式,主要以军事课为主体,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国防教育为中心,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提升。国防教育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国防教育,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提升,也促进了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国防教育为媒介,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国防教育为媒介,通过国防教育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国防教育为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通过军事理论课,可以拓展思维,扩大知识面,促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可以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铸造人生、完善自我的大熔炉,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国防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共同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作者:昝金生 单位:苏州大学军事教研室)#p#分页标题#e#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内容与形式 研究

引言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的国防教育体系,高校理应发挥全民教育资源优势,担当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历史使命。自1985年国家教委在部分大专院校开展学生军训试点以来,高校就把学生军训作为推进国防教育,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途径之一,不断探索。但是,目前我国国防教育水平还不高,国防动员能力还不强,国防后备力量储备还不足,有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还不健全,国防教育实施情况远不如人意,运行机制也还不够合理,内容和形式还不够科学,大学生国防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构成

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应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意识形态教育为要点,以军队技能为关键,以向各领域渗透为目标,构建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系,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观念和提高大学生预备役后备人才,培养大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涵养大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滋养大学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恒养大学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1.基础内容: 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大学生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切实做到依法行事、令行禁止。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兵役义务,崇尚习武精神,崇尚入伍光荣,崇尚守土卫国,捍卫国家尊严是每一个大学生最神圣之职责,矢志不移勤学苦练,增长本领,报效祖国。

2.核心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事业; 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志,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具体的实施途径为: 第一,显性课程教育: 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理论联系世情、国情、省情以及学生实际,增加学生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涵养学生个人价值目标与国家命运高度统一。第二,隐性课程教育: 充分挖掘所设课程中爱国主义元素,结合专业教育,涵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报国之志。第三,拓展第二、三课堂: 采用渗透式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文化和沟通,让学生热爱自己、感知他人之仁,学校之爱,国家之嗳,体验勤奋是人生发展之基,爱国是事业发展之本,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主题内容: 以国防教育为重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观念、艺术思想和经济主张等,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国防教育被视为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大学生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家意识等教育。

第一,国防观念: 简单说就是人们对待国防所持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国防的理性认识,是与国防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观念。

第二,国防知识: 简单就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就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

第三,国家意识: 公民国家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强烈的国家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思想根基,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尊严的精神支撑。培养大学生心系民族,情系祖国,历练本领的报国情怀。

4.专项内容: 以军事技能为关键

大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军事体操、军事武术、军事体育、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野外训练、军队条令、紧急疏散、防空袭、野外训练,模拟战地急救,防毒等相关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组织纪律,增强集体荣誉,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锻炼意志品质,有利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事业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体验军旅生活,爱军习武,增强体魂,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5.拓展内容: 以向个领域渗透为目标

随着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与世界各国优秀国防教育体系借鉴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责任公民”和“理国者”。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形式特点

第一,注重全面宣传,多样化效果好。充分利用好媒体的力量。

第二,注重体验训练,多渠道能力强。充分利用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室力量。

第三,注重大学生入伍,优化部队整体素质。充分用好做实大学生入伍政策,凝聚此力量。

第四,注重大学生科学研究、后备役质量高。充分利用大学功能,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主动积极地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培育科学研究团队,科技创新小组,申报和参与综合性国防项目建设,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国防建设项目共建。

第五,注重现代教育平台搭建,网络教育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平台搭建,如校园网、微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红色网站等进行国防教育。

总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公民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从当今世界视野看我国国防教育,从新时代大学生实际对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我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