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人员管理办法

科研人员管理办法

时间:2023-06-05 10: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人员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人员管理办法

第1篇

《科学管理研究杂志》2015年第三期

1增加“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

《通知》明确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在对科研工作者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结合科研人员的实际绩效,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在《通知》文件颁布以前,在项目预算编制中涉及酬金性质支出的科目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然而有工资性收入的在职人员不允许从纵向经费中列支“劳务费”,课题组成员和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也不允许领取“专家咨询费”,因此科研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合理的补偿渠道,不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2〕。“绩效支出”改革办法的出台为科研人员劳务付出给与明确的列支渠道,允许优秀科研工作者在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2.3推进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进程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对各级各类项目管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无论是在高校科技经费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在实际工作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原有的科研承担单位内部经费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改革需求,必须依据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建立学校内部的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绩效支出管理办法等。高校科技经费管理部门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督促科研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相关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2间接费用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1间接费用提取采取上限比例控制,无法避免在上限额度内人为控制其预算金额按照《通知》要求,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减设备购置费后的经费额度(以下简称直接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并实行总额控制的方式。比如,对于经费直接费基数在500万元及以下部分,间接费用总额按照不超过其20%的比例控制,那么间接费用的提取额度则是一个范围限制,就会存在人为控制的空间。大部分科研人员对间接费用的概念还很陌生,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管理费这个预算科目上,把间接费用和管理费混为一个概念。在项目经费到账后,间接费用被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人员看到大于过去管理费的金额被学校提取很是心疼,所以在做项目预算申请书时,尽量将间接费用金额做的很低,甚至还有老师将间接费用纳入自筹经费,后期因自筹经费无法到位而造成间接费用无从提取,最终造成高校科研环境和条件方面的补偿不足,科研人员绩效支出也无从得到保证。要解决间接费用提取额度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使科学研究者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科研人员如果认识到此项政策确实是对开展课题研究有益,其目的是解决在科研工作中直接费用无法列支的支出,还包含对课题组人员的绩效考核支出,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在预算书中足额提取间接费用。还有一些高校为避免出现此种状况,采用的方法是在制定校内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时,要求课题负责人在填写项目预算书时,间接费用统一按照提取比例的上限足额提取,否则绩效支出将同比例减少。例如:某课题的直接费用为500万元,设备购置费为120万元,那么间接费用提取金额为(500-120)×20%=76万元,如果低于76万元,绩效支出则相应同比例减少。这种方式是高校为保证间接费用的提取额度,从制度上所做的硬性限制,这种在项目申请阶段就对项目预算书严加审核的方法,是非常可取的管理方式。在高校科技经费的管理当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改变过去在项目申请阶段,只重视项目是否能够立项,而对项目预算的填报情况未严格审核的状况;科学研究者也应重视预算书的填报,对开展项目研究可能发生的支出加以充分考虑,在经费预算结构中合理规划,避免出现经费列支和预算不附的情况。如果项目预算合理、合规编制,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会随之自动消失。

2.2间接费用如何分配和使用是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按照《通知》要求,间接费用纳入承担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但间接费用具体如何分配和使用、补偿机制如何建立,《通知》并未做出实施细则。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的滞后现象,实施细则还处在讨论阶段,学校、学院、课题组之间如何分配,还未达成共识,间接费用补偿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各高校所制定的内部间接费用管理办法中,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科研条件支撑费或列作科研发展业务费、管理费用、绩效支出3个部分〔3〕。“通知”规定,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基数的5%,计提比例和用途明确,提取金额直接依照批准的课题预算书执行,所以对此项支出的异议不大。对于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主要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结题、鉴定等环节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费用,高校一般按照项目具体类别的相关政策要求,在最高限额比例内计提,此项费用对于高校和科研人员并不陌生,而且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已久,管理办法也已成熟〔4〕。因此,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矛盾集中点为学校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条件支撑费主要用于学校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房屋、能源消耗,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等资源的间接成本补偿,是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的重要举措〔5〕。高校对此项费用的使用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学校支配观和课题负责人支配观。学校支配观的优势是增强高校的统筹管理自,扭转长期以来科研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劣势是课题负责人可以支配的课题经费减少,影响其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课题负责人和高校之间产生矛盾。而课题负责人支配观的优劣势正好和前者相反,这种观点适用于学校经费来源充沛,科研支撑条件较好的大学。这也正是高校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滞后的深层原因。解决此项问题,高校必须细化间接成本补偿机制。间接费用去除绩效支出和管理费,即为科研条件支撑费,因此细化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重点是建立科研条件支撑费的核算体系,即科研资源占用费和基础建设、平台建设等费用。高校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房屋,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占用成本核算方法,实行有偿使用,促进公共科研设施的高效配置;科研人员为节约成本而自觉共享共用,发挥所占用资源的最大效用,从而逐渐形成科研资源的有效自动调节机制,避免高校资源浪费〔6〕。间接费用中水电气暖消耗是指和科研相关的能源消耗,后勤管理部门应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建立科研能源成本回收渠道,避免出现科研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7〕。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平台建设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的支撑费用,应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发展为出发点,经学校领导和科学研究人员代表等充分讨论决定,制定详细的专项预算和严格的经费支出审批制度,使科研条件支撑费能够切实改变学校的科学研究环境,通过科研创新实力的提升带动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通过建立严密的间接成本补偿核算体系,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到科研间接费用的支出方向和具体用途,感受到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优势及学校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切实体会到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益处,便会对建立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持有理解和支持态度,自觉安排间接费用预算。

2.3绩效支出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分配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绩效支出作为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8〕。绩效支出内部管理办法的建立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对学校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通知》文件下达以后,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绩效支出管理办法,但大多存在过于形式化的问题。课题负责人认为个人项目的绩效经费预算,理所当然应为自己课题组所用;学校不愿引发和课题负责人的矛盾,觉得最终要将绩效这部分经费分配给对应的项目组成员,因此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过于笼统,实际执行时形同虚设,结果造成不能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对于上述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绩效支出的发放时间问题。学校应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可以根据项目的研究周期进行中期考核和验收考核,按照考核方案确定的比例分两次发放,对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或未能通过验收者采取不发放绩效和撤回已发放绩效的惩罚措施,从而切实起到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二是要强化审批和监管制度〔9〕。课题负责人要按照课题任务书、课题任务执行情况对课题组人员实际绩效完成情况做出考核,然后以绩效考核证明材料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审核通过后再上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批,科研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交由财务处办理绩效支出。学校审计、纪委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工作,定期对绩效支出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使绩效支出规范合理。

3结束语

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国家科技计划经费改革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越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条件,使经费支出结构更加符合科研活动的规律,避免钻科研漏洞、腐败案件频发现象的发生,从而发挥高校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科研成果的产出。但在新的政策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因此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使间接成本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总而言之,应该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①学校要做好间接费用政策宣传工作,使课题负责人深刻理解其内涵,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做好相关的指导及服务工作;②高校应细化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核算体系,真正发挥间接经费的补偿作用;③科研、财务、审计部门联合起来,加强间接费用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间接经费的合理使用。

作者:邰双汭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2篇

(一)外部环境

科研劳务费用管理是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制定和出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均将科研劳务费用作为主要的管理费用用以监管,对于科研劳务费用的比例与所面向对象方面,均进行了明确和严格的限制。例如,我国所出台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于科研劳务费用的开支进行了如下规定:“直接支付于参项研究博士、研究人员,不得超出经费的10%”;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都进行了如此规定:“支付给科研组成员中临时聘用人员”。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具体情况而言,日趋清晰的政策约束导致企业科研经费的用途日趋无序化、多元化与模糊化。经费报销的内容日趋复杂,有一些项目组打着“助研费”等名号,对科研合作相关企业及人员名单进行了虚列,以便获得更多的科研劳务报酬。

(二)内部环境

当前,企业科研劳务费用管理存在突出的问题:

1、劳务费用预算缺乏限制比例,导致套现情况严重。

除了重点科研项目或特殊项目之外,一般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过程中,往往缺乏清晰的分配比例。负责人员常常结合项目复杂程度及建设周期,对劳务费用进行部分预提,而且劳务费用的提取额所占经费总量比重较大,特别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而言,企业同科研单位及人员共同商定,明确某一劳务费用分配比重,因而导致科研经费成为负责人员或利益群体谋取利益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导致项目劳务费用预算存在模糊化,致使负责人员同协作人员虚造专家名单及临时聘用者名单,用以套取高额的经费。当前,企业所出现的科研经费案件,多数均集中在套取劳务费方面,导致项目经费对于科研的贡献率大幅降低。

2、变相虚增科研成本。

当前,科研项目多注重结题成果评价,不注重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缺乏对于经费结构的科学分析和比较。申报项目、经费匹配方面未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经费多推行的是包干使用。因而存在部分负责人员,在显著约束劳务费用发放状况下,随意对项目经费支出范围进行拓展,变相虚增会议、差旅、材料、通讯等费用,用以购置个人支出,同科研劳务费用相抵减,极大地增加了科研成本。

3、有关发放对象的政策约束,引发各种违规现象。

无论对于社会科学基金或其他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开支范围”等方面均未明确地列举劳务对象等问题,单纯将“劳务费”给予课题成员中临时聘用等人员。科研人员无法享受相应的劳动补偿或投入价值,其智力支出并未得到很好的回报,导致不少科研人员设法拓展支出,增加直接及间接费,继而享受经费补偿,导致违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在政策约束背景下,加快探索企业科研劳务薪酬管理有效途径。

二、优化企业科研劳务薪酬管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一)加强市场调研

依据企业的性质及相关行业目标、规模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与此同时,采用社会调查等方法,对企业科研人员岗位在市场上的薪酬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加以统计,为企业制定科学的科研劳务薪酬水平提供基本依据。市场调研旨在对企业薪酬制度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检验,关键在于该地区及行业竞争者薪酬情况。结合市场调查,对薪酬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对本企业薪酬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所制定科研劳务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其竞争力。

(二)岗位的确立与评价

确立岗位应结合企业已设立组织机构为依据,对科研部门职责进行明确,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视科研部门工作量及难易程度而定,对科研岗位数进行确定。而岗位评价,即在岗位数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对部门的工作进行细化与分解,对各岗位人员工作范畴进行明确,结合年度总目标,对岗位工作加以量化处理。岗位的确立与评价能够使企业了解科研岗位责任、难易度及价值,以便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保障所构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明确企业岗位间相对价值,以便纳入薪酬结构价值程序中。就企业科研劳务费用而言,所涉及科研岗位包括三种类型,即主持人或负责人岗位、协作者及专家岗位、提供科研素材及劳力的临时研究人员。根据各岗位人员参与项目科研程度及贡献程度不同,所获取劳务费用也不尽相同。科研项目负责人所投入时间及精力最多,因而享有劳务费用比例相对最大;协作者负责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统计分析,文稿撰写等工作,因而所得报酬次之;专家为项目提供了评审及建设性意见,具有权威性,因而劳务费用较临时科研人员更高。

(三)建立健全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的构建,必须结合企业预期战略目标,对薪酬量进行明确,结合薪酬量加以分类,依据科研岗位难易、繁重、工作条件及重要程度,对各岗位薪酬量、种类及比重进行科学确定,结合具体的量化分,对各岗位人员的薪酬等级加以确定。构建薪酬结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及方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采用晋升、期权、福利等薪酬激励方式,量化到不同岗位,增加科研人员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忠诚度。具体进行劳务费用比重的设定时,应实事求是,结合科研工作具体情况,分类别进行劳务费用比例计提。结合项目分类情况,对项目经费用途进行明确,有侧重性地加以计提。当然,项目存在纵、横向之分,横向较纵向项目课题更多,可将计提控制在25%内。计提费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形成,由负责人对总量进行控制。此外,还可以结合欧美国家企业科研人员费用计提办法,由企业与科研负责人承担方共同协商,对管理费用进行设定。

(四)确立合理的薪酬标准

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对企业薪酬体系加以调整,实现科研人员薪酬等级的货币化,继而对各岗位薪酬货币量加以明确。作为薪酬制度的标尺,薪酬标准成为衡量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公平、是否存在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因此,必须结合市场变化情况及企业具体情况,构建薪酬标准调节与反馈机制。具体而言,立项后可预拨劳务费用总额度的30%左右,负责人针对科研人员支付前期劳务薪酬。在中期考核过程中,结合进度情况再拨付40%。结题后,负责人依据科研成果,领取剩余30%劳务费用,以保障项目顺利完成,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规范科研劳务薪酬管理。

(五)完善考评体系

应加快完善考评体系,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平台,用以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使其获得较劳务费用更具价值感及成就感的奖励,以便其将科研同自身职责与职业价值相结合,全身心投入科研开发中,逐步提高企业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财务报账制; 项目管理; 核算单位; 报账单位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科技经费管理也日益规范和加强。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同时加大项目验收的财务审计力度。近两年来,主管部门又有新的举措,如,开设银行特设账户,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即是如此;科研项目实行财务报账制,经费不再层层下拨,统一在某一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或是主持单位,或是某一承担单位)进行财务核算,如863项目、转基因专项等。本文仅就财务报账制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实行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可以加强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预算执行力和经费使用效率,在项目验收阶段,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财务报账制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做法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中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问题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一就是真实性原则,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经费核算管理单位来说,部分核算的经济业务是报账单位发生的,这部分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可靠,经费核算单位经办人员、会计人员并不能作出保证。而在财务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经费核算单位要做出“管理当局声明书”,必须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书面声明或确认,这对被审计单位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2.支付问题

财务报账时,如何进行支付结算,有时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费用有时因报账单位垫付资金,而汇入报账单位,至于是否确实垫付,报账单位收到报账款后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本来可以支付现金的费用,如差旅费、劳务费(科研用工工资),是否能支付现金,特别是当金额比较大时,如何处理比较妥当;一些支出金额较大的费用,报账单位个人先行垫付了现金,能否以现金形式支付。支付采取何种方式,不只是会计核算的问题,也是经费管理是否规范的一个体现。

3.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资金问题。因为经费未下拨到本单位,使用经费时不可能随用随取,只能用别的资金先行垫付。若使用其他在研项目经费,这时,就涉及项目经费专款专用问题。若不想使用其他项目经费且经费来源又较少时,资金垫付就比较困难。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统计及经费考核问题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统计一般以批准立项和经费到账为准。此类报账项目,由于经费未下拨,对报账单位来说,有等于无,自然不予统计,年底经费考核时,也不算指标。科研人员就好像成了为别的单位打工的人员,只不过为了有事可干,不能放着科研项目不去做,只能不作计较,埋头苦干。对核算单位而言,此类项目既有立项,又有经费到账,自然是如假包换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统计上,自然按账面上反映的数额统计,这样,既有了项目,又增加了经费,可谓是双赢。两种做法对比鲜明,但都不正确。

2.项目管理和管理费问题

报账单位既然未将报账项目纳入统计考核范围,自然也不会纳入管理范围,项目管理基本上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当然,上级项目承担单位会对下级承担单位进行项目任务分配、安排,会定期检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但这代替不了下级承担单位——报账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报账单位项目管理缺失,使项目管理环节出现了断层。

项目经费预算中一般都有管理费预算,这项费用是用于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以项目经费为基数按比例核定,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费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按比例收取并统筹安排使用。但在报账项目中,由于经费未下拨至报账单位,报账单位放弃了管理,也就放弃了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管理费指标则由核算单位享有。实际上,报账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条件,但这部分消耗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报账制项目的管理费则与实际不符,也与有关规定不符。

3.绩效考核和激励问题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和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未完全落到实处。报账单位未收到经费,对报账项目不作统计,不作管理,更不作绩效考核,科研人员的绩效成为一纸空谈。核算单位则以账面经费为基数,根据考核情况,提取、支出科研人员绩效。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本是一种激励措施,若未适用于报账单位科研人员,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与国家实行绩效管理的初衷相违背。

二、完善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账制度,规范财务报账程序

1.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签字手续完备、附件齐全,是报账的基本要求,对报账项目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难以知晓报账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实际发生,防范这类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完善报账手续。实际工作中,常有报账单位仅提供原始单据进行报账,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由报账单位填写报销单,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签字,金额大的支出或重要的支出还应由单位领导签字;附件应齐全,如参加会议要有会议通知,组织会议还应有签到单,测试费要有协议,材料费要有验收人签字并附清单或协议,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应提供个人身份证号,仪器设备费应有合同和固定资产登记证明。再根据核算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由该单位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和有关领导签字。报账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事项进行确认,核算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支付进行认可,经过双方的确认和认可,会计人员方可进行报账业务处理。

2.采取正确的结算支付方式

结算方式有两种,即现金和银行转账。采用何种方法,国家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规定。鉴于报账的特殊性,应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如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虽说是可以现金支付,但由于这类凭证本就属于自制原始凭证,支付时宜采用转账方式,即将报账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根据发放清单进行发放,若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可以进行冲账处理。差旅费可先向报账单位借款,报账后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冲账。超过现金结算范围、标准的大额支出,应杜绝个人垫付,采取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结算。报账单位购置商品及接受服务的费用,应根据发票直接汇入有关单位账户,对于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应由报账单位提供垫付证明,方可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如有必要,对于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的费用,可要求报账单位提供有关账务处理证明。

3.妥善解决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资金时,应尽量采用后付款方式,比如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对于必须先行付款的情况,报账单位应落实垫付资金来源,此时,不应使用其他在研项目资金,应使用其他性质资金,如横向委托收入、技术转让和服务收入、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等。当项目组除科研经费外,其他收入来源单一或较少时,报账单位应协调垫付资金来源,妥善解决资金问题,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理顺关系,各尽其责,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1.明确项目和经费归属

报账项目虽有特殊性,但也只表现在经费的核算管理上,其余与一般项目无异,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正确对待。核算单位应将项目书中分配给报账单位的经费指标分离出来,按分离后只属于本单位的经费进行有关考核,不应虚增指标和成绩。对报账单位来说,虽说项目经费未拨至本单位账户,但项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报账单位对未拨至本单位的项目经费拥有事实上的使用权,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工作考核时应对此类项目及其经费予以确认。

2.相互配合,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一般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之间是需要配合的,而财务报账制项目,各承担单位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互间配合更为重要。

核算单位应与报账单位做好项目任务分解及经费预算分配,定期交流项目实施进度,核算单位应定期分析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反馈报账单位。报账单位应将报账项目视为一般项目,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协调有关事宜,根据项目预算,对报账事项进行审核确认。

项目管理成本属于间接费用,根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由此可见,项目管理费,应由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根据各自预算和实际情况收取、管理和使用,这样,既反映了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成本,对报账单位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3.开展绩效考核,实行激励政策

现代管理重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也称成果测评,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通过考核,最终达到工作目标。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根据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并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是国家完善项目管理的重大举措,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激励。绩效发放方式,核算单位自不必说。报账单位科研人员绩效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由核算单位直接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科研人员自行申报;一种在报账后将绩效款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报账单位扣缴。不难看出,第二种方式更为适当,也便于操作,并且绩效支出属于间接费用,从前文也可看出,绩效支出应纳入报账单位财务,统筹安排使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会计核算原则[EB/OL].http:///view/595582.htm.2012.

第4篇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拨款不断增加。各单位科研经费来源多样,有农业部、省、市、本单位四个层面,涉及科技重点攻关、科研公益、自然基金等领域,如何科学管理这些科研经费,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是新形势下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课题负责人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可以自由支配,特别是横向争取的经费使用混乱,存在挤占、挪用、浪费等现象,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不利于科研出成果。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真分析、研判,找到了问题症结是“管用脱节”。一方面,财务人员只管科研经费的收支,不重视实施的过程,监督不到位;另一方面,科研人?T课题多,一人承担或参加多个课题,项目任务重,而课题负责人自由、随意支配科研经费,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

二、科学合理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

科学合理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1)全程监管。科管科、财务科分工负责,全程监督管理课题实施、经费使用情况。科管科负责监督检查课题实施执行情况;财务科参加审核项目进展、经费使用、设备购置、结题、结账、验收等全部实施过程。课题负责人每季度召开会议,向财务科、科管科汇报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进展情况。这样做既可以接受相关科室人员的监督,也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保证项目经费的正常使用。

(2)成本核算。课题负责人与财务科共同编制预算表,制定课题经费使用预算表。科研经费独立核算,重点保障课题的申报、评奖及成果运用、出差等方面提倡节俭,出差人员避免性别奇数,一律不准报销出租车票。另外,公共设施使用费、水电费、办公室电话费、网络费等与课题相关的列入各自的课题经费支出中。这样做既减少单位公用支出,又让课题组成员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3)绩效奖励。对发表SCI收录文章奖励:1区10000元,2区8000元,3区6000元,4区4000元(“区”分类按最新公布为准)。本单位主持的课题(项目)所取得的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或国家级(省级)审定或登记的奖励10000元;职务发明专利获得发明专利证书的奖励2000元,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的奖励1000元;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3000元。课题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除由颁奖单位发给成果奖证书和奖金外,本所再发给配套奖金奖励:国家级一等奖30万元、二等奖15万元、三等奖8万元;省(部)级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4万元、三等奖2万元;厅(市)级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4)资产管理。课题负责人与公共实验室、财务科共同协商实验仪器的购买。首先由课题组负责人提交设备购置的书面申请给公共实验室,公共实验室根据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遵循三个标准,设备购置是否在课题预算当中,设备是否重复购置,设备购置是否有必要,之后提交到财务科,由财务科审核,设备购置是否符合课题预算,最后由单位负责人进行总把关。

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实践过程中,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应该对工作高度负责,根据自身岗位,认真履职,需同时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度负责,勇于创新。工作高度负责,开拓创新。财务人员要与科研人员面对面进行耐心解释,加以指导,增强科研人员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意识。认真对待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积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汇总,想方设法进行解决。二是外出取经,制订办法。为了制订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办法,提高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交流,讨论心得,汲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为本单位所用。三是配套制度,有效实施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严格执行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一项一卡”制度,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制定《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新措施的有效实施。四是全程监管,规范运作。全盘掌管课题资金的使用,财务人员根据课题预算表和决算表、财务项目支出表、财务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台账、公共实验室的实物资产、科管科的课题结题验收材料,全程监管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以上管理办法及措施使单位的经费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节省了经费开支,有效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科学管理科研经费的启示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内部监控寓于单位各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好财会人员的监督作用,才能防微杜渐,推进科研事业单位防腐倡廉工作,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稳步健康发展。

现在,各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已经制度化和规范化,每个课题的经费开支按照管理办法有序运行。深思多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尚有一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等更高层面加以解决,以促进科研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单位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经常参加财务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了解财经业务,为研究制定规章制度奠定基础,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制度。

第5篇

论文摘 要: 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所高校具备的学术水平和实力,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滞后。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能提高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在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对于20世纪末后建立或升格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低,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滞后,无法保证科研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研究分析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与知识成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哪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就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成功。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是教学科研中心,而高校科研档案又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的存储载体,详细记载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学校教育改革与科技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为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系统、准确的科研档案对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科研档案具有依据凭证的功能,它直接反映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原貌与进步,真实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办学实力,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可以为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凭证和依据,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是归档后的再利用,以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既可以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也为进一步的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提供技术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档案具有成套性、阶段性、集体性、专业性强、载体多样、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础弱、管理意识不到位等原因,虽然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影响了科研档案的质量及开发利用。

1.档案意识薄弱,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提高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之上,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学校档案事业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从而轻视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积累、归档工作,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其次,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科研档案的主体,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科研成果的发表、获奖,认为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或者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属于个人资源,是否归档无关紧要,担心交到档案部门后给自己查找利用带来不便而不愿意上交。再次,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评比,追求的是项目数量、经费的增加,只要科研材料不会影响到项目的申报、鉴定、评比即可,并不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提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只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2.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科研档案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差。高校科研档案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保证归档材料质量的前提。一套完整齐全的科研项目档案应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的项目申请书、审批文件、论证材料、项目计划任务书、开题报告和相关协议等文件材料,研究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等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的工作总结、结题报告、论文、专著、结题鉴定等材料。部分科研项目档案还包括申报奖励阶段的成果材料、奖励申报与审批材料、获奖材料、推广应用阶段的转让协议、推广应用方案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然而,在新建本科院科研档案的实际归档中,无论是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其归档的材料都普遍存在着依据性、结果性文件多,科研记录少;文字材料多,磁盘、光盘、照片、实物少;复印件多、原件少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原始性,使得科研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

3.管理制度缺失,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职责不明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坚持由科研课题(项目)立卷的制度,再由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检查验收,然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易于落实科研档案的“三纳入”、“四同步”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往往不具体,未明确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员、课题负责人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关不严,科研人员不配合,科研档案管理员交什么收什么。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三纳入”、“四同步”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科研管理部门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放在立项、经费及成果管理上,科研档案的管理往往由于事务性、琐碎性的特点而不受重视;档案部门由于不是科研工作的管理主体,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对科研档案的监管力度很小甚至无力监管,使得科研档案“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形同虚设,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4.工作意识落后,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业务指导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都处于封闭状态,“藏在深闺人未识”,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缺乏竞争和创新,只注重移交后科研档案的管理,忽视了对移交前的科研材料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基本上处于你交多少、我管多少的情况。而科研人员、科研档案管理员没有经过正规档案管理教育与培训,专业性不强,业务素质偏低,对科研档案归档的内容不明确,对归档范围把握不准,再加上他们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而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又不到位,难免不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提高科研档案质量,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

1.增强档案意识,提高科研档案形成者归档工作的主动性。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形成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校师生档案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档案部门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支持,将科研档案管理纳入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检查内容,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责任意识。其次,学校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深入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及档案基本知识,让档案贴近教职工,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理解、支持、参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主动承担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再次,档案部门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积极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和专题目录,为科研人员利用提供方便。“润物细无声”,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科研档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主动支持和配合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化。《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并且个人对其从事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理顺档案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科研档案工作中的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制度和模式,使“三纳入”、“四同步”真正落实。制度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这样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促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把科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与科研项目的验收、成果申报挂钩,在课题验收时,要由档案部门对归档材料进行审查,凡是归档材料不完整的不予项目验收、报奖,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

3.加强跟踪收集,实现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全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难免在科研档案的材料积累和收集上有遗漏或对应归档的材料把握不准,导致归档材料的不完整、不准确。因此,档案部门不能只注重移交后的档案管理,而应根据科研档案形成的特点,坚持前端控制的原则,提前介入,将科研档案的跟踪收集工作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在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阶段,档案部门应同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人员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课题的整体进程,指导和协助科研人员将整个科研活动中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科研档案的质量。

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科研竞争力,争取到的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凤毛鳞角,其所形成的科研档案资源既是学校科研能力的历史见证和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对学校有重大意义。这些科研项目,往往研究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研究人员多,档案内容复杂多样,甚至还包括若干科研子课题,如果仍按一般课题一样进行收集归档,极易造成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全程,从科研材料形成之始就注意收集整理,以免遗漏,确保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

4.提升档案管理者综合素质,强化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关系到工作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科研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科研档案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要有较为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系统学习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扩展知识领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知识,熟悉科研项目档案的来源情况和产生工作规律。唯此,档案人员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克服“坐等上门”等传统封闭的工作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能;主动加强与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预立卷归档,定期检查或抽查立卷归档工作,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天波.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策[J].重庆三峡学报学报,2008,(4).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 课题经费; 财务管理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承载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之一。“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课题经费迅速增长,如何管好、用好科研资金,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某农业科学院及所属三个代表性研究所为例,分析了近年来课题经费的变化特点,总结了这些单位在课题经费管理方面的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的变化特点

(一)经费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近年来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院所年科研经费迅速增长。以某农业科学院及所属3个研究所为例,该院2003年科研经费只有1 550万元,到2012年则突破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1.4倍(图1);所属A、B、C三个研究所2012年的科研经费总量也较2003年分别增长了12.3倍、2.6倍和12倍(图2)。

(二)资金来源途径多样

在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来源和途径也日趋多样化。以某农业科学院为例,2012年科研经费来源有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人社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以及其他厅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科研项目等。分析该院经费途径和来源,发现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国家级课题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该院国家级课题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分别为20.6%和22.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66.3%和66.9%,说明省级农科院越来越重视承担国家级课题;其次是横向课题经费增长很快,该农科院横向课题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分别为3.9%和3.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15.1%和15.7%,总量比2003和2004年分别增长了46.7倍和53.9倍,说明公益性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最后是基础性研究课题经费增长显著,该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973等基础研究课题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只有3.9%和3.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15.1%和15.7%,说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始重视基础、应用基础和原创性研究,而不是单纯开展应用和集成研究。

(三)不同课题经费管理的要求不一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为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和其他部委对不同的专项经费,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等,都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但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各级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且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办法不配套、不统一,执行难度大。

二、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脱离项目管理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课题制管理,课题经费多由课题主持人负责,以课题组为活动单位开展科研活动,财务人员不参与课题项目的管理,只限于会计核算,无法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从而弱化了对农业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而课题主持人不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课题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承担单位资金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混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做不到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这些都是经费管理脱离项目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需求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执行过程控制不严,财务决算存在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的表现。从客观上看,农业研究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可控性差、周期长、连续性强,不可预见因素又多,造成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需求的可能性大;从主观上讲,课题负责人只管科研进展,不理财务规定,为了争取项目的把握性大些,凭经验预计支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存在较随意的现象,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财务人员不了解科研需求,无法适时指导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也是造成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的重要原因。

(三)项目支出脱离科研实际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立项不确定性和农业研究跨度时期长、研究连续性强的特点,使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原有的工作基础。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昨天”的钱干“今天”的活,用“今天”的钱为“明天”打基础。农业科研人员形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更注重科研进展需求,项目的实际支出往往与项目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置科研计划经费预算于不顾,项目间经费混用,随意安排支出,超范围、超标准使用专项经费。

三、加强课题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为加强财务收支管理,规范财务报销审批手续,严肃财经纪律,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服务,农业科研院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钱、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如C研究所就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其中涉及科研经费部分明确规定:课题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课题开支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日常计划内开支由课题主持人批准,课题主持人不是课题组长的须由课题组长批准;大额(项)开支、固定资产开支和必需的计划外开支等应首先经单位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方能支出。

为提升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以促进项目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从核算上加强监督,实时公开项目执行情况,让公众参与监管。一是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账套,核算课题项目资金,做好课题项目的资金管理,避免将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二是建立课题项目会计核算体系,按照项目预算科目明细进行科研成本核算,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课题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三是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流程,增加预算执行比对环节,把加强监管贯穿于项目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四是构建项目和财务信息沟通平台,便于科研人员随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进度,及时发现课题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加以纠正调整,以便于项目验收与资金管理。

(二)科学编制课题项目预决算,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课题组要先与财务部门沟通,然后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设立项目任务及目标,制定一个项目基本预算;财务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财务角度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并安排专人负责项目经费并跟踪服务,使科研人员从财务问题中解脱出来,专心搞科研。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因编制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编制课题概算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课题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概算执行奠定基础,防止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在课题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时,要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事前参谋和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课题经费的监督管理

为加强对课题经费的监督管理,要根据农业科研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严格规定项目资金的使用原则和开支范围。在科研项目执行期内,按年度向财务主管部门上报使用情况,接受财务检查。科研项目结束,实行项目执行情况验收和项目经费审计“双查”制度。

课题经费管理中还应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农业科研人员经常下乡蹲点、调查和试验,有时无法提供票据的情况,应在严格审核的原则下灵活把握。如C研究所针对在基层试验站和海南三亚进行田间工作就餐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就餐规定:科技人员在试验站工作期间,由试验站聘用炊事员按照每天30元(早、中、晚分别为5元、15元、10元)的标准提供用餐。参照《山东省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科技人员直接付款,由炊事员签收后将确认单附在差旅报销凭证中报销。科技人员在海南南繁基地工作期间,鉴于当地无法统一提供用餐的实际情况,允许科技人员自行解决用餐,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不再报销住宿费和伙食费,不发给公杂费。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保障农业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视,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呈现出资金总量大幅度增长、资金来源途径多样、经费管理要求不一等特点。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要求,要形成新的科研经费管理理念,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要密切配合,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检查,提高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锐.浅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J].现代商业,2010(36):149-150.

[2] 刘烨.建立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 教育财会研究,2012(1):38-40.

[3] 李晓峰,谭兵,孟威.科研院所中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2):100-104.

[4] 韩海斌,刘悦,尚建库.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33-35.

[5] 田长山.强化预算理念,推进科研项目管理[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11):57-58.

[6] 张跃明.浅析科研事业单位专项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18):31-35.

第7篇

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对部门预算资金的重要补充,如何规范核算、科学管理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大量资金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科技需求猛增。高校作为专业研究机构以外的重要科研力量,顺应时展的要求,参与到各个领域的科研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的多少从数量上标榜了其所具有的科研力量,高校需要用科技水平来体现自身拥有的深厚底蕴,吸引学生,提高高校的排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和教师本身拥有的科研经费的多少也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高校自身科研人员本人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使得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占高校部门预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何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合理和规范的管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结构和现状

高校科研经费根据资金来源不同,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

纵向的科研经费主要指的是财政性的拨款,如:国家科技专项经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和地方上的各种基金,“国家和省部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等方面的基金”,“归国留学生基金”等等。由于这些资金都是财政性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上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同时依照合同预算来对开支进行规定。

横向科研经费主要就是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横向联合,承接技术和产品开发、 技术服务、技术支持、成果推广或转让等项目获得的资金。为吸引和争取这些资金,提高教师(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横向经费管理相对松散,在获得合作方认可的情况下,以合同为依据列支经费。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都是纳入到单位的部门预算中,作为科研专项收入,虽然我国科技部联合相关部委在2001年共同了科研计划实施课题的相关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以及所有和科研课题相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管理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中,直接费用就是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过程中可以直接纳入到成本中的费用,包括设备费用、人员费用以及其他科研费用,而间接费用就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无法对成本进行直接计入的费用,包括各种行政管理费用、服务人员费用、各类设备的使用费和折旧费。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没有独立核算,没有科研经费的收支报表及会计制度,科研经费的核算是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高校会计制度,难免会和部门预算中的教学、公用经费相关联,部分间接科研支出包括使用费、折旧费、实验用消耗品、人员费用以及水电费等无法从教学事业费用支出中区分出来,虚减了科研支出成本。核算方法不能适应科研管理的需要。这样的一种核算模式,对高校的好处是科研经费的存量资金调剂了部门预算资金的周期性缺口,维系了高校资金链的稳定。

(二)缺乏精细完善的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经费特别是纵向科研经费申报获得成功,需要有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方案,由于科研项目专业性很强,财务部门往往不参加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编制预算的科研人员又不懂财务制度,且科研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算往往只是对项目经费的简单的切块。内容空洞宽泛,预算编制合理、合法性无法保证,更不可能达到精细化的程度。科研经费审批部门重视的是科研任务如何完成,对科研经费的预算也不够重视。没有通过专家论证,预算经费多了少了也不管。科研经费到位后,由于没有精细的预算和计划,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费使用和科研项目进程脱节,往往项目已经完成,经费还有大半没有用。只能突击化钱,或用和该项目无关的费用来冲抵。

(三)缺乏科学的经费管理分类

高校科研管理办法,是根据资金来源划分为横向科研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来管理的,没有按照科研类型(学术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来分类管理,同一类型的研究,可能因为资金来源不同,管理的方法也不同,科研人员获取的科研收益大相径庭。科研人员自然会产生不满,挖空心思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套取科研经费。学校因为管理上的久缺,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乱象就产生了。

(四)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

我国在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责任上采用的都是课题组负责制,给予了课题负责人在预算范围内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课题组负责人往往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向委托单位负责就行,希望学校不要有太多的监管和约束。而高校作为科研经费的受托监管方,也希望有更多的科研经费进入学校,从科研经费的数量上来体现学校的科技水平和学术水平。从这一点上来看,学校和科研人员已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严格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势必影响科研人员引进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的受托监管职能形同虚设。很多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引进科研经费,采取宽松管理方式。科研经费监管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屏障。而委托方对科研项目的验收注重的是科研成果是否完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就是由本人提供的一个汇总表。由此可见,科研经费的监管是科研人员反对管,高校不愿管,委托方无意管,充分暴露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五)缺乏对科研劳动的认可

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一个过程管理模式,科研经费需要在科研过程中按预算使用完毕。而对高校非专职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劳动,在预算中没有体现或被限制。特别是学术类的科研活动,大部份是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很少需要其他间接费用,在正常途径体现不了科研人员劳动的情况下,部分科研人员会以:会议、出版、咨询、伪造科研人员名单、签订虚假科研协作合同、购买假发票等行为,套取科研经费,部分养活了一批会议中心、杂志社和咨询公司,部分中饱了科研人员的私襄。

三、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

(一)建立科研经费核算体系

高校应制定一个详细、可操作的资金核算和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划拨、结题结算、结余结转、课题验收、资产管理等。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把科研经费从高校大帐套中分离出来,开设独立的科研经费核算账套。

(二)建立科研支出科目体系

建立独立的科研经费收支科目,把握科研教学共用的设备、场地、水电、实验耗品的分配。做到既不占教学的便宜,也真实的核算了科研支出。在学校的大账套中设科研收入和科研支出,科研结余三个总账科目,每月进行报表合并。衔接科研和教学支出。科研经费的收入不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科研沉淀资金仍在学校大帐上周转。

(三)建立精细的预算管理

高校的财务人员要帮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的合理需要以及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坚持经济合理性、政策相符性以及目标相关性等原则,并对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充分的预估,经过科学测算并请专家进行论证后对科研项目的预算进行编制。科研经费有科学精细的预算,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科研费用的合理使用,同时也为审计监督和财务核算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建立科学的经费分类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科研项目分类不清晰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是按经费来源不同,分为横向科研和纵向科研,没有按科研的性质去区分为学术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从科研性质来看,学术型研究,以脑力劳动为主,研究过程的经费消耗很少。研究结果一般不产生经济效益(非核心期刊发表还需支付大额版面费,也是学术型研究的主要支出),高校教师作这方面的研究,于公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于私是为了个人评职称所需,和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是高校的特色。学术型研究应从科研中剥离出来,这部分科研经费可不作科研经费收入,改为学术性资助,除支付必要的调研、出版等经费以外,其余经费作为学术研究所付出的劳动的报酬。应用型研究是高校真正参与到社会科研活动中的部分。这类科研经费的管理应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严格按合同和预算来执行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人员的劳动一部份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以预算的形式固定下来,大部分的科研劳动应该由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承担,用市场的追捧程度来量化。科研经费按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分类,理顺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把学术型研究从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离出去,使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社会接轨,破解高校科研重量不重质的现象,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五)建立信息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可以结合经费公开的相关规定,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水平。科研项目经费进入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档案,类似公安系统的户籍制度一样,一旦科研项目进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从科研项目立项开始,项目的整个状态就反映在信息系统中,项目经费总额、项目实施时间、项目目标任务、学校经费配套情况、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项目协作情况、经费预算标准、经费使用进度、结题情况等一一列示。接受内部审计和群众的监督。减少科研项目弄虚作假的可能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更加透明和公开。

(六)建立完整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普遍存在内审缺失的现象,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主要还是科研项目负责人的意图。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项目资金长期挂账等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等状况普遍存在,内审缺失使高校科研管理的重担都压在高校财务人员身上,独木难支,顾此失彼。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一定要建立科研经费内审制度,从科研项目立项开始对展开定期、不定期的审计,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对违规使用资金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整改, 造成损失的要及时查清责任。科研项目结题要对项目的收支结余情况进行审计,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及时评价,结余资金按高校的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审计结果交给科研项目委托方,作为结题报告的组成部分。只有实行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才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安全性、预见性,才能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为科研经费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要走的路还很长,虽然我们不能从科研机制、体制上根本改变科研经费的管理,但各级科研经费的主管部门,和科研经费的使用单位,都要从现存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症结的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综合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海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鸡西大学学报.2011(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管理 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7,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82-02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其重要内容是科技创新,而高等院校正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各大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高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是高校财务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学术氛围、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因此,做好科研经费管理,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支持,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主要有三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财政性的拨款即纵向科研经费,主要包括国家科技专项经费和国家和地方上的各种基金,如“973”计划、“863”计划以及支撑计划、国家和省部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等。这些财政性的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执行,同时依照科研项目合同预算进行开支。

2.学校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即高校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协作等取得的收入。这是高校在科技创收上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对于这部分经费,目前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因此,在横向经费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漏洞。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规定,这就要求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对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目管理;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科研工作。

1.制度建设不健全。近几年,科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很大,高校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经费总额大幅度攀升,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业务,而过去制定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已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分类别、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同时经费管理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上的差异,使得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从而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编制不科学。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实行项目组负责制,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预算的申报及执行。由于课题负责人不是财务人员,对经费的预算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对项目预算的编制也不够重视。而财务人员没有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因此编制的经费预算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过程中所需的成本、费用,随意性大,精确度较低。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财务人员只能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无法将科研支出与经费预算和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从而造成项目预算的支出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不符,使得预算形同虚设,失去了预算对经费开支的约束力。

3.经费核算不合理。

(1)缺乏成本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因此,经常将教学材料与科研实验材料混淆使用;另一方面学校通常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大都是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而极少在科研项目中开支,这无形中虚增了教育事业费用,同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科研经费的经济使用效益。

(2)经费支出混乱。目前,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是个人的“自有经费”,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常存在胡乱开支、截留挤占等现象。有些高校将本该由行政经费开支的列入了科研经费,如购买办公设备、与该科研项目无关的差旅费等;有些课题组则采取虚开发票、虚列劳务费等手段套取现金。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严重流失,也形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4.监督机制不到位。目前,国家尚未针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定专门的监督审计办法,高校也缺乏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机制。校内监督的重点大多放在财务收支、基建、经济责任等方面,而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不够。所以,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能否为学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都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评价和监督。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杜绝科研腐败,针对高校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在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各高校可以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分别制定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在政策中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全成本核算,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方便操作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校还应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对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等重要业务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通过建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科研、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自觉遵守有关财经制度、法规,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学编制经费预算。近年来,科研经费的拨款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课题项目申报进行了细致的审批,尤其对项目预算的审核更是严格。要求申报项目的课题组在编报预算是“能细则细”,例如对差旅费的支出要求说明具体时间、人数、住宿标准等,对劳务费也要求说明劳务的内容、人数、标准等。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通过率,高校的财务人员应积极与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沟通,及时了解科研信息,结合项目申报材料,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过程。这样,就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合理分配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比例,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提出合理的建议,细化预算编制,从而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规范经费开支内容。

(1)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前,科研部门应及时将项目预算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在审核科研经费开支时,要认真核对开支内容是否与预算符合,对不符合预算、超出项目预算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财务人员一般采取课题登记本的形式记录,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错记、漏记,从而影响经费的执行。财务部门可以采用项目额度控制方法,在下拨各项科研项目经费时,按照科研部门提供的预算金额,将各项开支额度下达至对应科目中,以达到账务系统中科目控制的功能。这样,科研经费开支超出项目预算额度时,系统就可以自动提示,从而保证经费开支严格按预算执行。

(2)科研成本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或承接的科研项目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其中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把它们归为直接成本。其余的实验水电费、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折旧等相关期间费用归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高校应该确定区分标准,对于无法准确区分的,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实现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

(3)在科研项目结束时,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应督促科研人员对完工项目结题,及时处理结余经费。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科研结余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充学校科研支出和设立科研风险基金,高校也可以利用结余经费解决自主创新课题经费短缺问题。

4.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进行科研经费有效的监督评价也将是今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方向。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题加强审计监督,学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校内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监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财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对每一笔科研经费的使用都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总之,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的科研经费也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2.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闵向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2008(4)

4.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5.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第9篇

(一)管理模式分析。

通常来说,各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集权管理,即由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工作量不是很大,环境也比较单一且管理对象是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管理活动;二是分权管理,即高校的科研部门与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工作量比较大且任务多的科研管理活动,而且二级学院需全程参与到高校的各项科研管理工作中,基于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展开相应的管理活动,并将管理情况及时反馈给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

(二)考核指标分析。

高校科研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整个科研管理活动的情况、活动完成情况与活动经费、活动项目立项以及科研成果、人才等众多类别,而一般情况下,其考核指标都是在结合本校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三)管理机制分析。

一般来说,各个高校普遍都会构建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而其管理的领域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科研项目、学术期刊与科研经费、学术论文等各个方面,并制定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部分高校还会结合自身情况,在科研管理拓展活动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研究所的专项管理与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此来全面促进本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过于重视科研考核。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考核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科研的进步,但若考核过于频繁,反而会给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得科研工作变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重量而不重质,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等情况。同时,过多的科研考核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毕竟科研项目有限,要想获得好评,就必须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原有的科研秩序必将被打乱,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科研逐步走向行政化。

近些年来,高校科研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时常可以看到行政管理的影子,而政府在向各高校施加行政力量的同时,也使得各高校越来越依赖政府的帮助,从而使得各高校基于科研教学规律进行自主办学、实现创新管理的空间日益缩小,使得那些致力于教育与学术创新研究的人才在高校中日益边缘化,使得高校管理的行政色彩日益浓厚,进而与高校本应倡导的独立、自由精神相背离,最终使得各高校的学术研究在行政的影响下变得日益世俗化,甚至失去了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真正意义。

(三)忽视了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科研人员不仅为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推动高校科研逐步发展的一个动力所在。科研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和创新的不断交替中实现的,评价一所高校有多大的科研力量,不仅仅完全取决于其有多少教授级别的科研人员,还需重点培养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然而,当前在众多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都需经历长时间的求学阶段,不仅压力大,而且科研条件也比较艰苦,不利于科研的开展,加之院校对其的不重视,更是直接阻碍了众多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与创新。

三、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服务意识。

在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度上,站在广大科研人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其之忧,乐其之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摒弃以往一直坐在办公室办公的状态,需深入市场调查,切实把握各学术梯队的构成与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因为只有把握了院校的科研发展情况,才能明确院校科研的优势所在,把握院校今后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而主动抓住机遇,推动院校科研进一步发展。此外,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积极听取各科研人员的意见,针对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在发放各类管理通知的时候,也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以德服人,积极营造出有利于科研活动开展的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高校科研管理过程其实就是高校的各项科研工作得以开展并取得对应科研成果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需要相应的考核与认证手段,以此来确保科研目标的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无休止的考核,而是要结合科研活动,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阶段性考核,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的考核机制,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不同科研阶段相应考核机制的制定必须要经过不断的研究、比较、分析来实现,就不同科研阶段存在的相应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发挥出考核的真正价值,以此来推动高校的科研活动朝着更加规划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然需要依靠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基于此,各高校必须明确本校在团队建设方面的目标,明确科研发展方向,从而为各项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最终在本领域研究中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投放是高校科研项目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为此,各高校应逐步构建起层次明确、便于优秀人才崭露头角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在国内外科研项目中脱颖而出、具备高度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才。此外,各高校还需探索出以学科发展为前提、以学术带头人为中间力量、以重大科研活动为桥梁、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为保障、凝聚了一支优质学术人才队伍的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强化科研团队的发展建设,重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4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与众多大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坐在了一起,主要谈论的议题就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说起“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特意强调对专家教授要“实行符合智力劳动特点和规律的政策,不能简单套用针对行政人员的规定和经费管理办法。”

这句话之后,提到了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振奋人心的提法,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年,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这句掷地有声的时代话语宛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土地。而今,再次被提起,究竟有何深意呢?

近年来,在全国“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疾呼:“大学要去行政化”。这个“去行政化”,不光指向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套用行政级别,在工资、待遇、管理上等同于行政人员,而是在课题、资金、项目的确立分配上,按照行政管理的办法运行。这样的现实,导致了很多高校教师追求担任行政职务,争取项目的时候,“教授不如处长”,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又卡得过严,逼得一些知名教授和科研团队为了符合“政策”而伤透脑筋。因此,在座谈时强调“给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更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大学的改革发展中,用“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尊重知识”提供了详细的注解。这样的要求,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特点,改革过去高校管理中与时代脱节、束缚现实发展的旧的管理和思维方式。

回望近年来的高校科研管理,就会发现,所谓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本来这是防止基层掌握实权的官员挤占挪用的办法,但对于具有创造性的科研工作而言,需要根据自己的最新发现随时调整研究方向,“专款专用”的结果是既完不成旧的项目,也立不了新的项目,缺少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灵活性”,在科研上造成了时间的延误和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目前中国在高校科研的投入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数额巨大,项目众多。但由于过于按照行政思维进行主导,使得科研人员在选题方向、研究进展、结论报告方面,更容易突出“任务导向”,科研人员在研究进展中容易出现“赶任务、抢工期”、“大干快上”的现象。而对于科学研究的规律而言,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兴趣和发现,没有了这些,也就缺少了精神意义上的创造能力。总体而言,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蔚为壮观,而就具体项目的原创性和发现质量而言,却可能存在着水平低下的问题。

为此,对于高校的改革创新,说要“给学校更大的办学自”。在“自”之下,还有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经费使用权”以及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种种“权利”的背后,是政府下决心简政放权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体系的大目标。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以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没有一个经济大国不是创新大国、技术大国。在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高校科研、技术队伍这些堪称“时代中坚”的重要力量。所以,重新吹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国家民族前进新的动力源的必然要求。如果社会真正“尊重知识”,就要把高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权利”还给他们。重新激发知识分子的活力,营造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改革气氛;将“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优先旗帜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第11篇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内涵。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通过对科研活动各个环节及科研活动中涉及的人、财、物进行统筹协调、组织运行,以建立高校科研活动秩序、保证科研活动正常有序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分配机制、预算管理机制、成本分担机制、监管机制等,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运行是否顺畅是科研经费管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理论依据。委托―理论对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例如,科研经费投入者与高校之间、科研经费投入者与项目申请者之间、高校与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等等。在这些委托―关系中,由于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利益目标具有一致性和重叠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合谋的动机,这就有可能形成“内部人控制”。委托―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委托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设计出一套相关的激励制度及监督机制,以使人与自己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申请中的问题。

1.经费申请信息不对称。由于科研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情况的公开性及透明性不够,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科研经费分配过程中,有限的科研经费可能得不到合理配置,部分呈现出“逆向选择”现象。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与科研经费配置不匹配。

2.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范围不全面,编制中列的大多是预计的直接费用,没有科学合理的人员经费、业务费、间接费用预算,而是采取按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的方式。有的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之间存在相关性或交叉性,可以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资料等,但在申报项目预算时,每个项目都列报同样的仪器设备支出。这可能导致在科研过程中设备重复购置,资金浪费。

(二)经费使用中的问题。

1.经费支出核算不严格。高校科研项目支出核算不能严格按既定的管理办法执行。个别支出项目严重超预算,且不按管理办法规定报批调整。部分项目开支范围、金额符合预算要求,但支出内容与预算不符,如:预算所列参与科研的研究生、博士生名单与实际列支劳务费人员名单差距大等,还有的列支与本课题无关的支出。

2.经费报销中出现违规、违纪现象。有的科研人员将本应用于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经费转化为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动投入报酬或用于个人消费性支出,购买家庭用品,或大量开具“办公用品”、“市内交通费”等票据列支。

3.经费成本核算不健全。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核算仅是科研项目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几乎没有在各项目中分摊,而是按照固定比例计提管理费或间接成本;科研项目组成员的人员费也没有全面反映,而是从高校的事业经费中支出;没有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也没有建立配套的内部控制、成本分析等管理机制。

(三)经费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1.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具体报销条款经常有变化,随意性大,宣传不及时、不到位。因为制度细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科研工作发生的费用不能入账,制度设计的刻板、执行中的不规范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2.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在项目预算编制阶段,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项目组缺乏配合。科研人员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不熟悉,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造成预算不准确、不科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科研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激励,对预算指导力度有限,也无力对经费预算执行的合理性与效益性进行审查,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不力。财务部门不全程参与预算编制,对项目预算和项目运作过程情况不了解,只是机械、简单地审核支出项目中的管理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是否超出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比例,对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掌握。

3.经费大量结余,资金使用效率低。有的高校为解决结余资金出口问题,设立了科研发展基金,按规定不用上缴的纵向科研经费结余全部转入科研发展基金。因科研发展基金支出内容相对宽松,促使科研人员趋向于尽量多结存科研经费,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低。

4.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高校没有建立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审计制度,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缺乏严格的立项跟踪及结题审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缺乏追责问效机制,审计结论没有对各项目组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5.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队伍,但有的高校并没有将薪酬分配与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绩效挂钩,双肩挑教师的超负荷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不配比。外部环境的不公平,促使教师产生了从科研经费中获取更多劳动报酬的强烈动机,通过争取科研经费来增加个人收入,将科研经费的一部分转化为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动报酬或用于个人消费性支出。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对策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应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申请过程、经费使用过程、经费监管过程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预算管理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一)建立充分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多维数据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项目库,而是一个链接各职能部门信息的多维度管理系统,包括科研经费核算数据;公房资源使用信息、水电气暖等燃料动力能源供应信息;公共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配置信息;资料、数据采集、文献检索信息,等等。相关信息可在各个院部共享,科研人员可以实名查阅学校已有资源使用情况,实现实时查询、预约,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发生;而且还可以参照系统内部资产配备情况及结算价格,为制定更新或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计划提供依据。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等向科研人员公开,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打破部门的资源和信息垄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效防止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人交易、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失信行为。

(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科研经费全面预算,是指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包括经费预算编制、经费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预算监督和预算考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是对高校的科研活动及资源分配所进行的计划、组织、调控和分析,是资金、资源按照预定的计划运作,实现科研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建立预算跟踪反馈机制,制定反馈流程和办法,形成反馈报告;发挥预算的预警作用,提醒项目负责人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分析科研活动信息,对预算中没有预计而实际将发生某项业务做出预警提示。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对预算调整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制约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做好预算考评: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以矫正偏差、预警分析为目的,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同相应的预算奖惩机制挂钩,实现事后的激励。

(三)建立科研成本分担机制。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加强三个环节的管理控制,一是事前控制,做好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成本计划;二是过程控制,抓好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三是配套措施,主要是校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和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明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设立适合进行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体系,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成本项目,设计完整的成本核算科目。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要公开、透明,广泛征求校内各方意见,尽可能科学合理,能够让科研人员接受,并促使各部门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

(四)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可采取审计、专项检查、绩效考评等手段,建立包括审计、纪委监察、学术研究部等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内专门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经费的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制度,使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发挥过程控制、实时控制的优势,有效克服“中间过程不问责”的弊端。除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管作用,还可以实行举报激励制度,建立学校内部人员、竞争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举报及牵连机制,促进改善管理者的监督行为和效果,节省管理监督成本。

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由于科研活动具有原创性、长期性、积累性、成果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科研绩效评价不能仅关注当前绩效,否则可能会导致短视行为,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高校应建立兼具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科研活动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评估方式,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不能仅局限于项目验收结题环节,还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意识,将科研成果的价值以及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待遇挂钩,制定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的提取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调动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提高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益,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减少资产流失和浪费;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拓宽收入渠道,更多的从企业获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第12篇

[关键词]高教强省 农业高校 科研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38-02

2013年1月,吉林省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省属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吉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属重点大学,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规划,认真抓好学校科研工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研活动内部运转的枢纽和外部联系的窗口,在此形势下,就需要建立一种动态、可持续、立体全方位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建一支精管理、懂业务、乐奉献、善协调、会沟通、高素质的科研服务队伍,提高科研管理质量。

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科研项目全程化管理

1.项目实施前

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申报项目前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服务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线,深入开展调查和论证,动员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上级主管部门发展规划制定以及课题征集工作当中,做好重大项目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谋划储备工作,提高科研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项目在申报过程中,除了做好项目申报阶段的传统基础工作外,还要指导协助科研人员,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之一。

2.项目实施后

为保障项目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工作,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诚信合同签订制、重要事项申报制、重大项目定期检查制、项目按期督促制等方式,对项目运行全程跟踪管理。由于科研项目具有探索性和未知性,尤其农业科研项目,在计划执行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经费使用情况、运行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优势特点,积极协调校内外各部门,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项目完成后,鼓励并协助研究人员申报各类相关成果奖项,督促课题组人员完成归档,便于后续深入研究的开展和项目申请。根据农业科技特点梳理项目产生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色,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搭建起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深度融合的互动平台,全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研队伍健康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而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是适应高教强省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是整合创新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科技管理部门应本着“立足培养、重点引进、绩效激励、强化考核”的原则,采用引智项目、科研带头人负责制,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打造众多梯队合理的创新团队。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尊重人才,协调各部门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基地、先进的实验设备,努力营造和谐科研氛围。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科研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是能够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人才、汇聚创新项目的有效、有形载体,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协同创新,形成充满创新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组织。策划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管理部门要从农业高校的科研、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构建平台发展的模式,创新适合平台发展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加大平台的扶持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

(四)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提升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

服务三农是农业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实现成果转化是促进三农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和地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着眼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创业的实际,结合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构建符合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通过创新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系统化、组织化、长期性的服务理念,实现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许多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依据上级文件传达指令的管理方式上,工作就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办事员,没有深入研究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没有把管理活动真正深入到科研活动的过程当中,重管理轻服务,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推广,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二)科研管理机制僵化

目前,很多高校评价科研业绩只是以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学校科研经费多、科研成果少,低水平科研成果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实质意义的科研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衡量科研管理者考核和激励机制更是无人问津,严重打击了科研管理者工作主动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三)科研管理业务素质滞后

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对高校科研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并没有增加,许多科研管理人员只忙于停留在上传下达,收取、上报材料,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与学习,没有时间学习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形势发展,认识国家与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的科研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方向,很少深入生产实际,这些都制约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农业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提升理念,明晰思路

科研管理理念是科研管理的灵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自我发展与政策引导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并举、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的内涵式科研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和方法,转变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开展都要以是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否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是否有利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从学校实际出发,本着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科研目标能够成功实现,充分采纳基层科研人员的意见,及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等;制定科研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将科教人员科研工作量列入业绩考核,作为绩效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成果收益分配,对在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制定科技人员服务地方(企业)管理办法,鼓励科教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3年内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福利待遇,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科研氛围。

(三)科学谋划,有效执行

延长管理进程,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研究特长、研究方向的了解,挖掘研究潜力,整合研究力量,积极引导科教人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同领域专家和管理人员广泛进行沟通与交流,联合校内外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谋划工作。在项目执行中,实行诚信合同签订制、重要事项申报制、定期检查制,协议签订制、预算报账制和管理档案制,对项目运行全程跟踪管理。

(四)健全机构,组建团队

一是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人事处、项目所在院级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二是成立由资深专家为组长、相关学科专家为成员的重大项目技术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宏观设计与指导。三是以科研平台整合科研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凝聚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引领科研创新团队。

(五)创新手段,提高能力

引进现代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升级科研管理网站,创建即时通讯组群,实现科研项目的网络化管理,方便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节省沟通双方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采取“理论领学+分析点评”的系统学习、“业务指导+调查研究”的实践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学习、“对照+总结”的反思学习等方式,使学习研究与科学参谋、解决问题、推进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推介成果,服务三农

科研管理人员应引导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课题来研究,组建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并热心于开发和推广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多渠道科研经费投入体系和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交易会、成果会和现代化媒体宣传本校的科研成果。同时,开阔本校科研人员视野,了解市场需求。组织专家科技下乡,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使科研成果在农村得以迅速推广。

【参考文献】

[1]沈静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5):140-142.

[2]耿东梅.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202-206.

[3]汪国莲.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1):381-386.

[4]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创新探索,2011(12):20-22.

[5]张晓妮.农业高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途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4):32-33.

[6]吴林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2):79-85.

[7]高明琴.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动管理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4):190-192.

[8]崔鹏.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26-27.

[9]王劲松.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6):45-47.

[10]苏颖.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秘书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农业科技管理,2009(3):90-93.

[11]吴永志.新时期省级农科院所级科研管理的压力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