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年~4年,民营企业的成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一点玉环县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
1.内源融资是玉环县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玉环县民营企业在内源融资上成本低,相对容易得到资金,因而内源融资成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和基础方式。
2.外源融资严重不足成为玉环县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直接融资方面目前玉环县只有苏伯尔、中捷集团两家上市公司,二板市场刚刚建立,至于债券融资,也不是很流畅;间接融资方面,主要表现在民间借贷的力量微弱和中小企业贷款难。
二、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可以从企业自身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1.主观原因
(1)管理人员素质低,不重视品牌建设。在玉环县,民营企业大多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过程中存在任人惟亲的现象,经营缺乏计划性,不会优化配置资金,注重短期效益, 不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就玉环县来讲,仅仅“苏泊尔”、“中捷”这两个创立了品牌,其余的都还没有走出玉环县。
(2)企业自身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的不利选择。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严重,因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他们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所以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还是自身造成的。
(3)企业类型单一。玉环县民营企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如家具、阀门、汽车摩托车配件等,比较发达而一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很少。由于制造型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和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的特点也决定了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和融资难度相应地增大。
2.客观原因
(1)对直接融资规定的严格条件是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虽然,中国A股市场发行上市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坚持民营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曾给民营企业以极大的鼓励,然而在核准制下,证监会对每一家证券公司都有一个严格的上报数额限定,因此对于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僧多粥少”。这样大多民营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
(2)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的融资难。长期以来,玉环县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片面的强调“抓大”,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社会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只考虑大型民营企业而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缺少政府必要的保护。
(3)融资规模导致融资困难。大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融资的单位成本比较高。这使得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宁可做“批发”而不愿做“零售”业务,从而使民营企业融资处于不利地位。同样融资要考虑利息成本,还要考虑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放弃这种间接融资投向其他融资渠道,造成融资渠道更加狭窄。
总之,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是内外因、宏观微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如何使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结合玉环县的实际情况,要解决其问题,必须从企业本身、政府组织、金融环境等多方面各层次着手,方能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还要对民营企业积极引导走资本化方向的道路,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要素,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规范财务制度,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2.挖掘民营企业自身潜力。为了解决自身的融资难问题应该合理挖掘自身潜力,具体要做到:民营企业要增强自我积累意识 ,改变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差的现状;开展表外融资,通过融资工具的多样化降低筹资成本;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收到“借鸡生蛋,以蛋还钱,最后得鸡”之功效。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大财政对玉环县民营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要在财政预算中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逐步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为内容的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协会要制定担保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政府应尽快组建再担保机构和监督部门,以分散担保风险。
4.改革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在玉环县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应主要定位于民营企业。这种金融机构由于对当地的企业了解,所以能适应玉环县这个民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的县,它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对象,满足其各种金融需求,从而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Neil Gregory,Stoyan Tenev.and Dileep M.Wagle,2000,China’s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s: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
[2]刘云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融资租赁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2(1):17
[3]陈先运: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5(1):9
[4]李富有刘亦: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30-31
企业主要依靠的融资渠道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创办过程中,以原始积累为起点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包括股东投资、保留盈余(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闲置资金,使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一)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渠道
据调查,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顺序大致为企业积累、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亲戚朋友筹款、民间借贷等。同发达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相比较,目前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与资本结构的特点有二:其一,民营企业的融资次序与现代企业大体相同,即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再就是从银行或非银行机构负债融资,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其二,与现代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负债率明显偏低,即还没有充分利用外源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自我融资能占资金比例的90%。
(二)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
1.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应者与资金的使用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包括股票融资和长期债券融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中小企业开放,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
2.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
间接融资是指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充当媒介实现资金由资金供应者(储蓄者)向资金需求者(融资企业)手中转移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在寻求外部资金时,由于股票基金的门槛过高,银行就成为主要融资对象。然而银行虽然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中银行贷款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所以说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远远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较之发达市场的间接融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从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看,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事实,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由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现状来看,就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一套运作成熟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一是民营企业筹集的担保基金数额小,企业申请贷款还须支付数额不小的保证金,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二是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二)银行贷款成本居高不下
民营企业面临着极为狭窄的融资环境,大多数的银行不愿意因为给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把钱贷给国有企业,即便还不了,责任也在国有企业;若把钱贷给民营企业,如果出现坏账,则要怀疑银行工作人员是否接受了贿赂。结果是,国有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尴尬的信贷境地:前者有资不敢贷,后者急缺资金而贷不到。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
(一)明确政府在加强信息服务中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信贷市场信息服务中介体系建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乃至个人携手共同构建,是一个市场经济内生的、市场化的过程。但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市场化改革的模式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要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解决直接融资难的途径
民营企业多数都由于规模小,无法进人主板市场,全国的二板市场还未运行,中小企业板块还不健全且规模小,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区域性资本市场指在具备条件的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多层次、多交易、多品种、高效益的资本市场。
(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应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给民营企业设立信用档案。正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使民营企业可以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担保获贷;加快融资品种创新,可以积极推进贷款品种创新,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品种与民营企业信用素质不匹配的情况,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加快金融品种的创新。
(四)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发展民营担保机构——专业化信用中介机构,使信息收益内部化。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调查、收集、分析有关信用信息,专门为借贷双方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成本和市场风险的机构和组织称为信用信息服务类金融中介,主要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资质认证机构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可以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为民营企业的债务履约风险提供保证,从而降低后者融资的风险水平,补充其信用不足。
(五)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民营企业首先应当积极参加信用保险担保,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二是应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统计、财务指标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应对措施 发展方式
截至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已达3000多万户(含私企531万户、个体户27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0万亿元,投资总额大约超过20万亿元。此外,还有15万民营科技企业,总资产7万亿元左右。民营经济为中国创造了GDP的65%、出口的75%、就业的75%和税收的50%以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近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民营企业。据全国工商联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部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将可能达到3/4左右。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能源涨价、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政策从紧、土地从严审批。特别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需求减弱,国内消费、出口、投资增速回落、通货膨胀,以及宏观调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成因
直接融资难。在我国,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因此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上的占有率几乎为零。至于发行股票,也需要经过严格的上市评估和信息披露。申请上市的企业必须聘请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专业的资产评估等工作。且需要自身担负高额的评估成本以及上市后面临的股市风险,因此在上市方面和国有企业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在上海和深圳两所证券交易所内,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仅仅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左右。
间接融资难。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对民营企业减少或停止贷款,加上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销售压力加大,应收账款增多,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融资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二是融资成本攀升。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大部分银行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上浮,综合融资费率高达12%~16%;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还得支付2%~3%的担保费,使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有的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压缩贷款额度或停止贷款,使企业资金链突然紧张,被迫选择民间融资,而选择民间融资的成本则在30%以上。三是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是在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对自身成本收益、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权衡的产物。统计显示,公有制中小企业中贷款的企业比例为62%,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中贷款的企业比例为38%。而且,民营企业得到的资金总量占银行贷款总量的比例不足2%。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
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多方努力,另一方面主要依靠民营企业自身“公练内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即从能源资源消耗型企业向能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海外市场向主要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发展转变。
政府层面的应对措施。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改变一些人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甚至有所歧视的观念。其次,要理直气壮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扩大民营企业家队伍。宣传他们可贵的创业精神和骄人的业绩,增强他们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再次,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要自觉做到保护国有经济与保护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公正对待,特别是税费合理问题。最后,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一方面是行业引导,另一方面是政府引导。
第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加快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建设步伐和对企业资信等级的评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分不开的,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起“奖惩罚恶”的民营企业诚信保障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统一的信用评价软件,根据平时监管和年检中采集的数据,对企业进行综合量化评价,试行企业经济户口和信用A、B、C三等七级评定,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的监管,在电子查询系统内为企业贴上“信用标签”,并向全社会公开,使守信企业在各方面通行无阻,使失信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寸步难行,实现对企业的长效监管,从而促进企业注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共同积累和培育。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和业务培训,对从业人员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不断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民营企业信用管理队伍的素质。
第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须抓紧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可通过预算资助和担保业务减免营业税等措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投资,为中小企业取得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担保,扩大中小企业担保的受惠面。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和运作方式,积极开拓多元化担保业务,切实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第四,适当放宽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各商业银行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中小民营企业要诚信守信,依法经营,提高自身信誉。
第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逐步放宽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省外资金、民间资金。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要把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重点范围,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出口创汇型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企业转变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尽力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自身的应对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如依靠
自身发展进行内源融资,向市场要资金;或向银行间接融资;或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向市场要资金,创造社会财富。就起步阶段的企业而言,要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利用企业的机制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吸引创业基金、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
第二,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必须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据市场的份额,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局面,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创建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增加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第三,加强品牌建设,为打通市场销路创造内在条件。品牌是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是消费者认识企业与产品的一种依据,是为企业创造持续、稳定、独有的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手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民营企业应该确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要确立依靠科技创新来不断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思路,构建适合企业品牌经营的合理体制。民营企业应该明确品牌形象,培育品牌的忠诚度,努力培养稳定的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经久不衰。
[论文摘要]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同时,融资难成为相当数量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文章分析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民营企业得到的金融资产所占份额比较小,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渠道尚未沟通,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十分成功的私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即将出台的二板市场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将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二)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有间接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不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追求更高更大目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仅靠短期贷款是无法解决的。
(三)非正式金融部门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
基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尽管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不是来自正式金融部门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很少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这些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民间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反而十分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原爱多集团就是由于缺乏技改和生产营运资金,而向国安集团拆借,而最终导致无法按时还款被以票据欺诈罪,导致昔日的标王爱多在一夜之间崩塌。
2.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
3.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据估计,这一块的资金量至少有100亿元左右。著名企业家孙大武由于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在银行申请融资无门的情况下,转而在民间进行大规模私募资金而锒铛入狱的。
4.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加债转股的新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股权作为反担保品抵押给担保方,一旦被担保方无力还债需要担保企业代偿时,担保方对被担保企业的债权即转为股权。这种融资方式由于需要综合考虑担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尚不普遍。
二、造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
(一)所有制歧视仍不同程度存在
据调查,我国除了浙江地区因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民营经济得到普遍认同外,其余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的“恐私”心理相当普遍。一些地方反映,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则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心,信贷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就十分谨慎,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有的私营企业反映,争取一笔贷款往往要花费多达半年的时间,由此贻误商机的事例不在少数。江苏中大工业集团自有资产5.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曾被农行总行评定为优质企业,授予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但是在操作中农行营业部却仅允许其贷款3000万元。
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杯水车薪。目前,上海有私营个体企业34万多家,而近两年来,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技术交易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区县各类担保基金总共只为2000多家企业(含国有、股份制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到20*年初,*市通过各种担保途径获得的融资贷款仅占5%左右,其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仅为30%。换言之,小企业通过担保途径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5%。此外,各地普遍反映由于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因而在运行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担保审查、反担保要求等方面都过于严格,手续也相当繁琐。这不仅加大了企业负担,而且往往贻误了商机。
(二)从运作机制上看行政性力量大于市场力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和办法主要是靠行政力量推行的,政府的色彩比较浓厚。在有的地区,由于财政层层出资组建担保体系,贷款甚至需要得到区县镇财政所的审批,由此引出了不少扯皮现象。在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上也存在类似问题。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组建,政府派人经营,这种运作方式在本质上是违背风险投资活动客观规律的。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体制和融资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着手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出台担保政策还是开展风险投资活动都会使部分民营企业得到实质性的支持。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种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政策不可能是普惠性的。因此,这种做法会形成新的不公平,为政府官员造就新的寻租机会。此外由政府来亲自配置资金,其配置效率必然低下,因为官员或准官员们不可能像私人投资者那样熟悉市场和企业。
(三)从政策构成看缺少战略性、系统性设计
目前,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缺少配套措施、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例如担保机构的税收、后续资金注入、风险准备金等问题均未解决,担保机构散布在各个层面而不成体系;搞风险投资则只是拨出财政资金设立基金和成立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市场化筹集机制、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等必需的前后环节尚未建立;《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陈旧,政策与法律多处出现矛盾;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欠缺等等。由于可操作性差,不少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首先,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注重稳健性、集约性和效益性,不愿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后,上收和集中了贷款审批权,提高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改革的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类似,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如企业规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还要求债券发行企业有实力雄厚且信誉很好的机构作担保等等,这一系列条件使很多民营企业“望市兴叹”。
当然,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费用高、金融机构信息搜集困难、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等融资特点,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浅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瑞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综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和融资的概述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公司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公司未来经营及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概述
民营企业在激活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据统计,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标,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尽管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国计民生,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刻不容缓。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结合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1、企业规模偏小。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行业面大,经营风险大,多头开户现象严重,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贷款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愿。
2、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技术装备超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3、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炭、石化、机械、冶金行业民营企业比例过大,盲目竞争,导致行业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降。不少低技术装备的民营企业大肆生产低劣产品,污染环境,造成大量无效、低效供给。
4、自身信用状况不佳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加之整个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而企业自身又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这些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加大,银行自然不愿将款项贷给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外部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1、我国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使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倾向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诚制度。
3.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
2.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二是放松市场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融资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企业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还须应始终强调风险可控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24).
[2]杨学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6).
[3]徐宇颖.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3).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障碍;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52-02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民营企业信誉度
解决民企融资问题,首先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做起,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劣势进行彻底改革。
1.鼓励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健全其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外部融资。
2.加大兼并与联营、合资的力度。民营企业应借积极进行兼并或联营、合资,通过兼并某些资金较雄厚的企业则可以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通过与其他实力雄厚的企业联营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民营企业还可以积极引进外商投资,通过改组成为中外合资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自身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外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3.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信誉。民营企业要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建设,提高企业的资信程度,为融资建立良好的信用基础。(1)要对“家族制管理”进行改造,向“专业化管理”转变;(2)要进行股权结构调整,“一股独大”不利于企业发展,只有内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到企业之中转变为资本,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4)企业管理机制要从“人治”转向“制度治”,逐步实现管理理性化、科学化、层次化、制度化;(5)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6)要从企业发展的方向考虑整合企业资本结构;(7)严格财务管理,改进财务报表制度,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的联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建立政策性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建立民营企业担保体系。我国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一套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要在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担保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监督;要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使担保基金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能有效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在直接融资渠道上,要适当放松管制,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平等市场主体资格进入股市融资,允许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其他融资凭证融资,以改变目前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但是民营企业一般而言知名度较低,其发行的债券很难得到踊跃的认购,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基金为其提供担保来解决。为了增强民营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流动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一套柜台交易系统,以便债券和股票的转让、流通。因此,应大力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疏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全方位的资本市场,鼓励多元化融资,规范融资行为,促进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2.制定相关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解决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还应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 向文化教育、中介服务、广告宣传、房地产业、信息咨询、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消除对民营经济事实上存在的歧视,建立完善公平的法律竞争机制。
三、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政府在解决民企融资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和发挥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在资金上给予民营企业巨大的支持。
1.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经营风险高于大企业,但另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不够重视,甚至存在歧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板市场,适当降低入市门槛,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并最终向真正的创业板市场靠拢,使之成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活力。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参与全球范围的科技与经济竞争。
三是发展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多层次的证券市场是与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主板市场门槛较高,融资成本也较高,适合那些规模较大、盈利表现较佳、管理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则为那些规模较小、目前盈利不高、情况千差万别的中小企业提供较灵活的筹资手段。
2.拓展相应的银行中间业务。与民营企业资金融通相关的银行中间业务包括票据的承兑和贴现、融通、支付结算等业务。发展此类业务,有利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发展,可使企业迅速筹措到生产经营所需的短期资金,缓解资金困难,又可使银行在灵活运用基础上增加效益,还能促进资金流通,形成社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3.发展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作为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融资租赁业目前已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它对民企融资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投资,增加银行在民企的间接融资;二是可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流动资金;三是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发挥资金最大效用;四是可以加速技术更新,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发展融资租赁业,企业就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而且融资租赁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所受的限制少,其财务风险也较低。因此,发展融资租赁业,政府应在政策上采取减免税收,加速资本折旧,改变财务处理方法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并用法律规范促进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加快有关民营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应尽快指定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民营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
首先,要划分民营企业的分类标准,明确民营企业的界定方法。对各类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其次,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民营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制定民营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第三,要落实政府支持民营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及管理办法。
五、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企业自身方面,如果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信誉,不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增强发展活力,将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在贷款时更加惜贷,从而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陷入发展困境,进而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政府功能的充分发挥。
其次,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过多,导致不能发放更多的贷款,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很难得到保证,企业经营的不好,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限制政府功能的充分发挥。
再次,政府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为民企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金融机构在贷款时就会比较犹豫。如果政府在经济决策中行政因素过多,政策多变,会使金融机构和企业不适应,从而阻碍金融机构功能的发挥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所以说,这三者都处在同一个矛盾体当中,缺一不可,只解决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都不足于解决问题,只有将三者统筹考虑,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德铭、周三多.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恩强.中小企业融资五难[J].中国经济导刊,2003,(01).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原因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盈利性等基本需求
1.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盈利性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
2.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3.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局限于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趋同性严重,造成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企业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借款利率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民营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缺乏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数据,甚至出现对银行、税务提供两套账的现象。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1.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信贷条件让民营企业望而止步,贷款审批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财务亏损严重;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中小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消费性贷款比重,也增加了国债等非贷款资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任度不如国有大银行,结算支付手段落后以及受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其资金来源受到明显影响,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减弱。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民营企业担保难、抵押难。抵押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一种贷款制度,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低,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民营企业,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担保机构制定的贷款担保条件比较严格,与银行贷款的条件基本相当,民营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2.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层次缺陷,民间金融发展受到抑制。一是主板、二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及各项指标均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并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措施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通过债券方式融资。三是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由于缺乏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民间股权融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金融虽然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但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难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一是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
2.政府管理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没落到实处,或者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在对经济机构协调方面,由于政府调控不力,致使企业重复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在监督方面,有的政府部门未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能,致使企业本身行动不规范。新晨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对策;融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04-02
0引言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值得我们学者去探讨研究的主题,那就是融资问题。融资难一直是国内外中小民营企业突出的发展瓶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由低速到飞速的增长过程,其中民营经济也在国家层面上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科学的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在这时,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也面对相当大的挑战。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其形成了可观的规模,但其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问题,而资金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国民经济价值,然而,这些民营中小企业还比较稚弱,由于资金的短缺而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目前,金融危机的带来给这些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困境,其中融资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消除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
而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活跃度与繁荣性在全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所以说有效解决广东省民营经济融资问题,将为全国民营经济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借鉴。
1广东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1所有制歧视
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在全国民营中小企业遭遇融资困境的大环境下,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地区,其中小民营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也不容乐观。所有制歧视与市场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地限制了广东地区中小民营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能力。
我国与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中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例如,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大部分不良资产可以通过挂账、核销、剥离等办法来处置,而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也享受不了开发区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外资企业等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并且许多行业形成资源垄断,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入相关领域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另外,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也有一定歧视态度,同样是不良贷款,倘若是国有企业的贷款,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倘若贷款对象是民营企业,那么司法机关就有可能追究银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广东开放得比较早,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对发达,但也存在着上面的困境。
国有企业运用国家行政手段享受到很多的特权,获得相当大的社会公共资源,这样民营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就相对被剥夺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开始就没有处在公平竞争的平等地位上,国家在政策上的歧视减少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而广东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多是规模小的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这样融资方面的歧视就更多了。
1.2信用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国家始终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小到一个企业、大至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体系,都存在着国家的行政干预。政府部门对经济进行干预,调控资源的配置,而且政府指定的相关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倾斜,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于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有重大作用。我国的信用体系在不断摸索中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仍然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因为不能对中小企业做出准确的信用评估和判断而不敢贸然将资金提供给中小企业。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利于中小企业以及对中小企业存在信用歧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信用条件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信用法制的不健全使一些企业失信的经济行为有空可钻,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贷款总是小心谨慎。
1.3地方性金融支持不足
虽然我国共计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广东地区开设了支行,但其贷款主要是针对国有的大企业。即使是股份制的银行,其贷款倾向也是与四大国有银行有明显的相同或者是相似。虽然广东地区存在大量的专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因这些金融机构并未真正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仍属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广东地区市场上缺乏与之竞争的,且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因此,这些机构也难免会变得像官僚组织一样人浮于事,不仅难以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甚至还会给国家带来新的“不良贷款”。
1.4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最初是为国企改革而设立的,在设立时是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的,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创业板上市的最低要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中国政府在对待中小企业投融资方式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从财政划拨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各种补贴的形式组成。其中衍生出来的各种科技投融资手段,在获得低收益的同时,还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投融资效率低下。当一个地方借款和贷款的利率较高时,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新的储蓄;反之,一个地方的利率一直管制在较低水平,投资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中小企业能够在浮动的市场利率下控制融资成本,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从根本上推动中小企业投融资的长远发展。
1.5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内部资金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当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需要大量资金时,仅仅依靠内源融资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2广东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对策
2.1完善和健全融资市场体系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中央政府和广东地方政府应想尽一切办法来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拓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不足与融资成本高是主要原因。银行在借款时往往会以提高利率,使得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上比大型国有企业要多支付利息。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效率高,筹资费用相对较低,但是其利息支出比银行贷款要高出许多。
其一,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根据“关系型融资假说”,企业的所有信息可以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大型商业银行倾向于依赖“硬信息”发放贷款,很少会发放关系型贷款,这对缺乏抵押物以及自身财务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极为不利。因此,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和教训,在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用来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其二,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在面对金融机构时,因为其规模小,缺乏抵押物,金融机构拒绝贷款。因此,金融机构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广东省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2健全信用担保机制
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担体系不健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我国担保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我国仍然须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体作用,同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并对商业性的担保机构给予优惠政策。担保机构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如果担保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较大风险,则对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就不现实。抓紧制定担保机构风险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政策,推动信用担保评和行业自律制度,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发展。
再者,广东地区信用担保的门槛太高。担保公司通常把担保条件定的很高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带来高风险。各担保公司应当效仿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原理来降低降低信用担保的门槛,适当放宽对广东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担保条件,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有效解决广东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2.3消除所有制歧视
中小型企业是整个企业群体中最弱势的部分,需要特殊对待。在同样面对负担重、成本上升和融资难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的承受风险能力与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国家特殊对待这部分企业群体。国家需要协调相关部分给予其特殊照顾。对于中小型企业可以给予以下特殊照顾: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型企业给予税负上的减免,减轻其成本,目前这项政策已经公布;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企业。
为保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必不可少。被调查企业在获取资金过程中,只有17.95%的中小企业认为受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或者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但是没有很好的执行。
此外,广东地区商业银行要对贷款程序与条件进行公开,加强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和沟通,这样中小型企业就能做出合理的金融规划。积极创新信贷方式,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使其更好的发展。
2.4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企业作为其组织形式,但履行着部分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享有垄断利润,同时由于管理不善,坏帐现象较为严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点,金融市场的竞争渐渐激烈起来。根据中国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外资银行将在以后的若干年中全面进入中国,再加上民营资本对金融领域的长期觊觎,广东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金融地位将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银行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运营效率,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
2.5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融资能力
企业需要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扩大规模最重要的就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提高管理水平、引进人才、开发特色产品等方式获得。当企业在取得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之后,银行、资本市场的大门都会向企业敞开。应该不断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另外,中小企业在自有资金有限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应该尝试使用多种融资方式。
3结语
中小企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瓶颈一直国内外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为主线,分析了它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了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4,(5).
[2]彭万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及建议[J].甘肃金融,2010,10:17-19.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从业人员为7058.6万人,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1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236.3亿美元。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融资问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数民营企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在上市方面,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植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股票上市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另外,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信用存在顾虑,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取得资金。在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在信贷计划中很少考虑民营企业的需求,贷款的条件也往往高于国有企业。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不高,经营风险大,缺乏不动产抵押,甚至有些民营企业欠息严重。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很困难的。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和大规模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和其他单位借款,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债务款,这部分资金远远超过银行和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
二、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1)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此外,由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而其资信等级不高。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不愿冒险向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2)民营企业信用不佳、信息不透明。现行的体制下,外部难以得到民营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民营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账务混乱的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信用可得性相对低下,这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逃废银行债务以及由此引起的信用危机问题。截至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逃废债的企业中,民营中小企业占逃废债改制企业的30.6%,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578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2%。因此,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1)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特点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基本以服务国有经济的国有银行为主,缺乏与中小企业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当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态势时,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融资中应占据不同的位置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当初建立股票市场的目的是配合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因此民营企业几乎是被排除在股票融资体系之外的,至今情况仍未改善。目前主板市场深、沪两个交易所都设置了十分严格的准入程序和限制条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被拒之门外,而中小企业板市场仍然难以解决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投资是一种职业金融家向新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或产业投入权益资本的行为,其运作过程是“融资-投资-退出”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大多由于管理不规范,因而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主要选择上市作为出口,但是我国目前股票政策上市的规定很严格,导致创业资本退出存在较大困难,从而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的积极性。
(2)国家宏观政策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不足。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重点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在债券市场方面,目前发行的债券多用于进行大规模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仅留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空间较小,而且当前债券的利率水平也难以为中小企业所接受。除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外,可利用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但是,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规模扩张需求外,还因其多少有“非法”嫌疑而遭受压制。民营企业业主由于向银行贷款,手续繁琐,难度较大,他们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方式。而民间融资的问题在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差,司法制度不完善,一旦出了问题,没有合适的途径解决,因此民间资本仍不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
(1)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广招各类优秀的经营、财务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让企业更快的做大做强;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尝试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大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财务透明度。民营中小企业应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财务信息,并主动配合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调查工作,让银行尽可能的掌握企业的充分信息,以便减少信息搜寻成本。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诚信的形象,提高信用水平。要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意识,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其个人信用。中小民营企业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路,才能保证资金的顺利借贷流转。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逐步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一是启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保证。二是培育和发展债券融资市场。为了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要求。(2)拓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管理与控制相分离及岗位分工的制衡机制,使得股权投资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东权利,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利益的作用。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迅速转向直接融资也是有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股票难以满足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场所”,促使民营企业股票上市交易。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可选择的股权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直接上市;买壳上市;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海外上市。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资本的缺乏,我国民营企业创立与发展比较缓慢。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3、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根据民营企业特点和“急、频、快、小”的贷款要求,积极改善贷款方式。二是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的业绩考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三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更大的利率浮动权,调动其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大力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发展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融资的优点在于:第一、限制条件少,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与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债比率、担保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少。第二、融资风险小,民营企业有权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第三、保持中小企业财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一方面,避免了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过多占用,增强了民营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与股权融资相比,融资租赁融资可避免对股权的稀释。
【参考文献】
[1] 曾碧辉: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探讨[J].时代金融,2007(3).
[2] 王满四、邵国良:基于金融体系自身缺陷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3] 张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探索[J].资本运营,2007(1).
[4] 郑均安:利用民间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
[5] 刘廷华: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6] 孔庆侃、陆筱叶: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出路研究[J].经济论坛,2007(4).
[7] 周芬、许纪校: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分析[J].特区经济,2008(1).
[8] 黄孟复、胡德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6-200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着三大瓶颈制约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大环境下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瓶颈制约。
1、县域金融机构和功能退化,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体制瓶颈。一个时期以来,县域经融在机构和功能上都在不断退化,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县域内,国有商业银行的裁并、收缩、调整已基本到位,许多原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被裁并整合,有的支行已降格为办事处,有的网点撤销一半以上,县域内金融服务范围不断缩小。随着金融机构的收缩,业务上收,资金上存,贷款业务日益萎缩,县级机构基本上只有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对法人企业的贷款均要上报审批。县域资金大量上存,加上邮政储蓄吸收走的存款,县域内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县域内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不断呈现弱势化的趋势。
2、担保组织、中介机构作用不明显,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瓶颈。
一是中介机构发展速度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需要,一些中介机构评估手续繁杂,成本过高,难以协助民营企业提升自身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阻碍了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支持。二是担保组织规模小,信用能力弱,担保资金放大作用和信用能力受到制约,担保组织自身运作机制存在不足,制约了资金扩充,从而形成了中介机构的服务企业不满意,担保组织的代偿能力银行不放心。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窘况,缘此可窥――斑。
3、“所有制歧视”依然存在,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机制瓶颈。
首先是金融部门定位忽视了民营企业,没有建立专门服务民营企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县级金融机构贷款萎缩后,各家银行盲目争夺大客户,忽视了一些急需金融支持、发展潜力巨大的民营企业。导致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大企业和上存流向大城市,从而更加加剧了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其次是对民营企业贷款限制多。金融部门为规避风险,对民营企业要求更高的利率或其它较苛刻的条件,这样在工作机制上与民营企业高效、快捷的经营方式不对接。在贷款方式上主要偏好在于抵押物能否顺利转让、出售及其价值是否稳定,在贷款期限上一般为短期贷款。这样增加了县域民营企业融资与交易的成本和难度。
突破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可采取四个方面的对策
要破除民营企业融资的“坚冰”,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配套联动。
1、规范民营企业管理是基础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企业要获得银行的支持,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融资技巧。
(1)、加强内部管理,树立诚信,提高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守法经营,依法纳税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这样才能争到银行贷款的主要权。
(2)、广开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融资技巧
民营企业要加强与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合作,合作方式较为灵活,企业可以土地、房屋、专利技术、存货、应收帐款、个人存单、股票等多种形式提供返担保,然后获得其担保贷款,同时也可采取挖掘企业内部资金潜力,向风险投资企业融资,股权融资,票据贴现融资,信用卡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还会推动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技术创新。
2、改善金融服务是核心
(1)、要更新服务理念,优化信贷品种。适当扩大信用贷款的范围,适当放宽信用放款企业的等级标准,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发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三方协议授信,保理、应收帐款质押业务等。尽可能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2)、创新贷款保证方式,突破传统的担保方式的限制,接受民营企业用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集体土地使用权、个人信用作为担保,接受自然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
(3)、优化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民营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加大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品行及经营实效评级权重,客观评出民营企业的应有级别。
3、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是关键
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担保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担保资格和担保能力,引导担保行业建立自律制度,规范行业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互助型,商业型担保体系,按照《公司法》,根据自愿原则,自发组建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坚持按市场原则,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担保。
(一)融资渠道少,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直接融资渠道尚不健全,设置的门槛高,中小民营企业受自身实力的限制 ,很难具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的机会很少。因此,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覆盖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较大面积,加重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银企关系不平等,资源限制
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普遍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处在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由于信息不对等,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或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在现实中,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所获得的来自金融机构贷款资源比例不超过20%。
商业银行建立绩效考核等风险约束机制,以防范和减少信贷风险,目前普遍授信权回收上级银行,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贷款责任人终身追责,若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银行工作人员面临严厉的绩效考核、终身催收贷款、开除等追责处罚,因此,基层信贷人员开发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积极性不高。
(三)金融机制僵化,缺乏创新
银行业、担保业等金融机构机制僵化,创新不足,缺失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符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往往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抵押担保条件不符合落金融机构要求,押品抵押率过低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以湖南某园林绿化公司为例,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既有林权,又有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实践中银行均不能对林权、土地承包权等采纳为抵押或质押物。金融机构对成长中的优质民营企业没有合适匹配的金融产品,使民营企业在银行没有抵押和担保则贷不到款,融不到资,企业往往因此贻误了最佳的商机。
(四)民间融资仍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
民间融资主要以高利率的信用借贷为主,目前城乡居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许多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配套的金融体系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自身的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融资,从社会零散个人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民间融资于企业是双刃剑,既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财务成本和巨大的经营风险。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2013年年末某私企老板因不堪债务跳楼身亡,娄底民间融资危机由此暴发,民间散户纷纷挤兑,资金无法落实,企业被政府打非或整顿帮扶,企业和借贷个人均遭遇灭顶之灾。
二、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政府从立法层面适时调整和完善法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制定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关政策法规,尤其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借鉴海外成功经验,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及地方性证交所,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美国的资本市场就包括了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地方证券交易所、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等八个层次;积极展各类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品种,为债券市场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银行运营机制,不断推进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完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突出对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正向激励,单列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合理分解任务,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其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解放思想,大胆自主创新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根据民营企业需求的特点以及风险级别的不同,积极推出与之匹配的信贷产品,从产品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权证、抵押、质押、担保种类和形式,比如:林权、承包经营权等,不断完善抵押登记、资产评估、抵押物流转交易等环节,密切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完善担保与抵押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抵押及担保贷款难落实的问题。
(三)引导民间资本与企业融资对接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城乡居民及社会机构闲置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为民间融资活跃提供了资金来源;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民间资本完全有潜力成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宜疏不宜堵,要给需求双方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满足资金的需求。
民间资本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凡是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开辟民间资本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四)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格局
民营企业把资本运营策略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打造资金流动畅通的经营格局。
银企关系的信息不对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不高,资信等级不高。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改变家族管理方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稳定企业经营,达到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体现出良好的偿债能力,提升信用等级,优化企业形象。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吉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融资渠道单一、用途集中、结构简单
2013年上半年,省金融办联合省农委、省商务厅、省工商联针对吉林省部分有市场、有效益、缺资金的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本次调查样企业共300户,包括195户涉农企业、67户服务贸易类企业和38外商会会员企业。样本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并具有一定规模,企业急于扩张发展,融资需求旺盛。
融资渠道示意图1 贷款用图示意图2
从融资渠道来看,我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有258户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占样本企业的86.6%。从贷款用途看,流动资金短缺是大部分企业的经营难题,占企业样本户数的62%。
(二)民营企业贷款门槛高、银行惜贷严重
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小企业的信息收集与监督,致使其监督成本上升,面对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优越,银行更愿意追求规模效应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当前,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图3 吉林省中小企业与银行合作的主要困难及调查情况
在图3所列出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是由于商业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许多中小企业并不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三)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落后,融资成本高
首先,我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数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并不满足上市的条件,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其次,发行债券的手续复杂繁琐、审批严格时间较长、许多中小企业对对相关的政策规定不清楚等原因导致我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发展较为缓慢。最后,民间借贷、集资等直接融资手段极易出现非法行为,因此国家对此有严格的限制。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依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记录更新不及时,查询时间长,没能实现多个部门共享。二是面缺乏畅通的银企对接沟通的渠道,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条件与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机。三是担保专业人才的缺乏增加了担保机构的风险,制约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再担保机构缺位。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建设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的陈旧观念引入优秀管理人才,同时强化信用观念,推进企业诚信建设,提高诚信度,增强融资能力。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与服务
一是银行应积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主动与经营状况良好、发展空间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是改变目前贷款决策权上移,基层权限受限状况。增加与企业间的沟通,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通过公开贷款条件与贷款程序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贷款期限,减少企业等“贷”的时间。
三是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具备资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在吉林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和社会公信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在吉林省设立分支机构;继续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公司数量和注册资本规模大幅增长。鼓励优质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探索产业链模式、协会模式、商圈模式等创新业务模式。
(三)加大我省金融财税支持力度
尽快出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破解民营市场主体融资难题。 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工商、税务、司法统一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系统, 形成完善健全的“企业信用工程”。逐步实现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与共享的社会化,尽早实现政、银、企信息交流渠道防范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坚决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证券等非法金融活动,构筑金融安全区。
民营企业融资难, 表面上看是资金问题,实质上反映出在资源配置的转变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融入到新的市场金融体系中去。所以解决融资难的唯一的出路是民营企业机制转换、政府政策支持和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调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小平.民营企业融资[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何光辉.中国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10(18).
[3]李应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问题探讨[J].经济师,2010(37).
[4]高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研究中[J].国科技投资服务网,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