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10:1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第1篇

〖我的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是经典之作,其篇幅也较长,要上好这篇课文并且上出特色,是很不容易的。该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呢?我认为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最终,我把关键锁定在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句话――“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是:(1)林黛玉有着怎样一双俊眼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这也就要求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分析并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2)文章借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了什么呢?这是本堂课的探究重点。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了什么,这需要大家立足于文本,并对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环节信息容量大,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的内容非常多,有人物、环境和气氛等。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大家把握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教学是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一内容设计与方法的选择源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文学鉴赏的特点。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容量大,学生分小组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更能进一步锻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两个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我把师生共同活动和学生小组讨论并重对待,来进行文本的研读与探讨。

〖我的困惑〗

为了一堂公开课,为了得到听课者的好评,有些教师会在正式上课之前在其他班级一遍又一遍地试上,直到自己把上课要讲的内容和各个环节的转换记得滚瓜烂熟为止。因为他们不容许课堂发生“意外”,总想在开课时,能让自己表现得完美至极。而事实上,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岂能被设计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课堂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我们现在吃东西要原生态的,旅游要原生态的,然而我们忘了,课堂也需要原生态!

话虽如此,但在正式上课之前,作为新教师的我还是试上了一堂课。我试上的班级是自己的高三(2)班,并没有“大动干戈”到高一找班级试上。按理说,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对林黛玉进贾府应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时隔两年多,他们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有个别同学有印象。所以一堂课下来,根本就没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二个大问题――分析贾宝玉与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时间不够。

于是,我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切入点不变,但主要引导大家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缩小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另外,为了能够上出一点新意,不是为了分析人物性格而分析,我还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从‘宝黛初见’,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试上这一环节到底要还是不要,是我的困惑所在。或许,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以便在正式上课之前做出及时的调整。但从“呼唤课堂原生态”这个角度出发,试上无异于画蛇添足,广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方方面面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收获〗

正式上课时,我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对文本还不太熟悉,所以在小组讨论、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花时间过多,以至于最后对两个人物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们自身命运悲剧的探讨与分析很不到位。另外,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我说得较多,有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之嫌。

听完课,我们主要请专家评课。严主任在肯定了我整堂课的教学思路与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两点,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内容要与专题教学目标相适应。林黛玉进贾府所属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要求培养大家的活动体验能力。我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但夏老师的课却做得很好。

夏老师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他让学生们在自我阅读、了解文本(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对文本的评点,这就符合了“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活动体验的要求。另外,夏老师在课堂上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由同学们共同探讨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使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第二,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并且深入地挖掘文本。我在引导大家分析林黛玉回答是否读书前后改口这一细节上,沿用了传统的说法――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黛玉听完贾母的话后,觉得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她有点不满。其他姐妹都没怎么读书,就她读了《四书》,觉得不太谦虚。所以后来宝玉问时便改了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在这个问题上,严主任建议我们把书读得更细致一点,把文本挖掘得更深入一些。其实,黛玉改口,根本原因在于贾母最宠爱的孙子宝玉不喜欢读书。黛玉的最终目的是要赢得外祖母的欢心,以便在贾家立足。

严主任提出的这两点建议,对我们大有裨益。新课改背景之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读书的理念,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与不断提升。

〖我的疑惑〗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从‘宝黛初见’,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吗?”评课时,严主任说我这个题目设计得不太妥当,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有效性”。严主任说这个问题对于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不了解故事情节的学生而言,不太实际,超出了学生们的理解范围。

其实,只要学生们熟读了《林黛玉进贾府》,并能细细地品味文本,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只是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他们不太熟悉文本,才导致学生找不准信息。当然,这也需要大家能够明白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伏笔”的作用――作者为了表现某段重要的剧情,先前设定相关的桥段或提示,到故事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再将这个桥段或提示呼应出来。

关于“从‘宝黛初见’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这一问题,我们不难从文中找到答案: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他(癞头和尚)又说:‘……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而事实上,黛玉已经进了贾府,见到了“外姓亲友”,见到了宝玉,她的命运怎么会美好,她的爱情又怎么会美满呢?

关于宝玉摔玉的情节,我给大家找了一则材料,这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

宝玉摔玉没有道理可讲却又觉得写得好,不俗,宝玉黛玉一见面就那么心与心相通相撞,电光石火迸发,灵魂深处闻惊雷。这是深情的一狂一摔。这又是不祥的一狂一摔。快乐的相见中出现了突然的狂摔,像是歌剧序曲中的突然楔入的一个不谐和音,预兆着全剧悲惨的结局。在爱情的神秘、喜悦、温馨,青春的得意、坦诚、吸引,相逢的激动、珍贵、信任之中,响起的这摔玉的自恨自狂,预兆了有情人终于生离死别的悲剧结局。

――王蒙《黛玉与宝玉的会见》

在贾府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从黛玉的俊眼中传来)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不能够与其封建势力相融合的,他的父母也不允许他迎娶林黛玉这样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为妻,尽管他见到黛玉时觉得似曾相识且心生好感,然而对于他的命运与爱情我们也可想而知……

第2篇

学习目标:自读文本7-9节,能用3-5个关键词对王熙凤的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任务一:自主研读《林黛玉进贾府》第7节——出场,分别从语言、服饰、肖像三个角度进行批注,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任务二:自主研读《林黛玉进贾府》第9、10节——会面,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进行批注,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资源:1.示例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本》网络链接:http://gz.eywedu.com/hlm/03.htm。2.示例二:作家王蒙阅读王熙凤出场片段的批注。3.观看《王熙凤出场》视频,通过文本解读和视频观看的比较,对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完成学习任务,由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次语文实践中,首先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提供学习资源,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本》,由学生揣摩、学习名家对人物特征进行批注的方法,学会批注;其次,尊重学生原始阅读体验。学生初读文本后,通过王熙凤的语言、服饰、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必定会产生同中有异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课前自主阅读,就是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课堂实施: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活动一:“出场”段落交流探讨

活动二:“会面”段落交流探讨

活动三:创设情境,学习巩固——网络、公务员、经理人、教师,你觉得王熙凤适合哪个职位?

活动四:教师拓展

1.教师补充: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赚取尤二姐,都是刻画王熙凤的重要情节,表现了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面性,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思”,才能使我们眼中的王熙凤形象更加丰满。

2.从全本来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对王熙凤有何评价?红学家怎样看待王熙凤?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内进行交流、探讨,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本次教学设计,课堂内组织三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活动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探究一、探究二两个活动的设计,能够尊重学生个体最初的阅读体验,先由学生按照示例对文本进行批注;接着由学生根据个体的解读进行交流、沟通,既可以陈述自己的看法,也可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或赞同,或反对,生生互动、生生互学;最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出关于人物性格的系列关键词,由[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学生依据文本进行判断、归纳,这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考与体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这种阅读又是开放的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通过他人的阅读结果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结果评价他人,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

三、课后:作业设计,能力迁移

1.读《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林黛玉、贾宝玉的片段描写,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进行评价,并说出依据。

2.阅读《红楼梦》第55回和第74回,尝试用3-5个关键词概括探春的性格特点,并给出依据。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需求者、发起者和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学习拓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自发走向自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思结合,行知结合。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的情感依然处在可塑阶段,而语文学科可以充分起到丰富学生情感,端正其学习及人生态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等作用,紧靠课本及教师的文字叙述,很难达成最佳教学效果,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可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比如在讲授《边城》一文时,由于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可能并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对自己悲惨的人生与对个人及民族的隐痛的这种心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为切入点,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对人性以及心灵上美好而纯净的描写。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语文科的一大优势,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呈现以及语文再现等方式更直观的表达出文中作者与教师的意图,等方面也有着其独到的优势。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改善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王羲之等数位东晋文人在兰亭聚会的场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中优美语言及整个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东晋在其文学作品与文人的风骨上都十分有特点,其作品中的亲近自然等风格与特征很难仅靠文学作品来做呈现[2],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与联想东晋文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兰亭集序》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意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三、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

以《红楼梦》为例,其虽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难点便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甚至也没看过电视剧,加之不少学校都是封闭式教学。因此,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在第一课可先给学生讲解其前五回的内容,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与“木石前萌”等故事,使学生对文中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时,因贾府人物众多,教师可通过课件制作贾府人物一览表,更直观的展示各人物的关系。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直接给学生播放影视的相关片段,通过镜头使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歌曲,《枉凝眉》可以加深学生课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能为学生创设出优美的情景,使其能更快融入课堂。另外,教师还可将电视剧中第三集的《林黛玉进贾府》与大结局中的《贾府破败结局》剪辑在一起,形成大约三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并配以图片与文字,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贾府由最初的繁盛到最后的衰落这种强烈对比,使其获得初步审美感受,并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红楼梦》这本书的兴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而现代教学技术集结了文字、图片、音像与动画为一体,能通过多媒体的功效摆脱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实现声像的有机结合,使其能更好服务于语文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雷雨》时,传统的教师方式是让学生分组朗读,而学生也多半是机械化朗读,很难深入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导致其失去兴趣。不过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到视频资料,通过演员的表演,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兴趣。

同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大量古文,教师以往都是采用读一句、翻译一句的形式做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内容与情感,不利于学生立理解,更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多让学生听古文朗诵的音频资料,又或是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依据该文改编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体会文章的意境及其氛围,体会作者的创作时的心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01-202.

第4篇

一、网络多媒体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环节:明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主题。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和主题,预设阅读教学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环节并制作精美课件,设计出与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主要任务。

第二个环节:网络主题搜索,制作学习卡片。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自主搜集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随时制作阅读摘记卡,记录相关文字、插图等资料素材。

第三个环节:协作互动,归纳整理。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信息,达到共享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提交。

第四个环节:展示观点认识,交流论证补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相互交流、讨论、补充,进一步论证、修正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网络媒体课前搜索课文相关内容,为课堂阅读做铺垫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选自名篇名家之作,学习课文前利用网络媒体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广泛搜集并了解作者的生平、代表作等相关信息以及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对新课的导入、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如教学《琵琶行》一课前,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课下提前预习课文,利用网络查寻相关的问题或问卷,同时记录好查询的网络路径来源,为课上学习课好准备。1.搜寻白居易的生平。2.你了解白居易的哪些作品?3.《琵琶行》这篇课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4.找出这首诗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体会它的艺术特点。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课前利用网络搜索有关白居易的相关信息,从而对课文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教师预设的预习提纲着重进行的搜寻和初步的掌握,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升华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都起到了积极地意义。

三、运用网络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美妙动听的教学视听信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以教学《琵琶行》为例,教学时,从网络上下载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从中体验诗句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使学生对诗句的内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学习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登高抒怀之作。由于杜甫在诗中渗透了对人生之秋的强烈感彩,使得萧瑟的秋天,在作者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引发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杜甫年迈多病、伤感和寄寓异乡的悲苦。教学时,运用网络多媒体先展示背景黯淡、满目萧瑟的秋景图,配以萨克斯音乐《伤感》,再加上低沉语调缓慢语速的朗读,创设诗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作者所处的意境。通过画面感染,音乐烘托,伤感的语言描述,巧妙地使学生幻觉般的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四、运用网络媒体培养学生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单靠课文的文本和插图是很难奏效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片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加强语言训练,才能顺利完成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关于黛玉初到贾府饭后漱口的描写,课文中仅寥寥几笔,学生不容易想到背后的意蕴。教学时播放一段视频片断,屏蔽掉背景音乐和声音,以默片的形式只给学生播放黛玉此时微妙的动作表情,并让学生试着做配音练习。此时学生想象体会林黛玉的心理变化,争相发言,肯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2,6

第5篇

关键词:引导研读;文学经典;语文素养;获得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09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研读文学经典,正是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笔者是借班上课,考虑到学生情况的特殊性,故意没有从太多的语文知识角度去上这节课,而是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引导他们阅读经典,这利于他们的一生。教学活动重点放在了“活动体验”这一环节,突出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再让学生课后自己分析其他几个人物,领悟经典的艺术魅力。

所以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做好预习工作,从整体上了解《红楼梦》,从而把握课文与全书之间的联系,为学习节选部分打好基础。2. 明确学习重点,提示解读办法。集中一个鉴赏点,提出过程要求,避免泛泛而谈。3. 学生鉴赏遇到困难时,教师做好一个示范,破除文学鉴赏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4. 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 品味语言,研读细节,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2. 感受经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由此而形成一种阅读、品读、研读经典的习惯,引导学生研读文学经典,寻找获得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

从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入手,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王熙凤性格的多面性,从激起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他们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并能够与现实生活接通,从而领悟经典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写贾府,课文中说“总借俊眼传出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暂借黛玉慧眼 戏看熙凤“辣”像

2. 激趣切入

由“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这几个网络名词切入激趣。

这几个网络名词极富表现力,把物价飞涨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刻画王熙凤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词语呢?

学生回答:“辣”。

3. 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感受王熙凤的“辣”性格。教师提朗读要求。

4. 研读课文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王熙凤的辣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据此分析其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凤辣子”辣在 上,理由是 ,突出了她

性格特点。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精明能干、工于心计、俗气贪婪、机变逢迎、八面玲珑、刁钻狡黠。

5. 讨论交流

王熙凤具有精明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俗气贪婪、机变逢迎、刁钻狡黠、恃宠放诞等性格特点,预示她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借助于想象,替曹雪芹为王熙凤写个结局。

学生讨论,然后分小组交流。

教师借助《红楼梦》中为王熙凤写的判词来了解王熙凤的最后结局可能会怎样。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八》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亩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析:画隐喻王熙凤在贾府独揽大权不过是拥有冰山罢了,烈日一出冰消瓦解。判词中,凡鸟合为“凤”字,指其才能非凡、善弄权术;但最终也逃不出人人对之言听计从到发号施令到遭抛弃的悲剧性下场。

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聪 明 累

播放音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6. 语文实践

像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以“我看王熙凤的辣”为话题在网上发个帖子。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一个是王熙凤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一个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的部分。

7. 教师总结

经典曾被我们冷漠,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实它所描绘的生活有些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享受经典。有人说《红楼梦》还可以再读一千年,我们今天才刚刚开始,希望我们认真诵读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阅读会更是一种享受,只要我们用心研读文学经典,那就能很容易寻找获得语文素养途径,经典就在我们身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研读文学经典,寻找获得语文素养途径

本节课希望学生能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学生一辈子都愿意阅读经典,受益终生。从上课后看,学生的兴趣被激起,特别是当笔者用多媒体打出关于王熙凤的判词时,学生个个都高昂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笔者的讲解,急切地希望知道王熙凤的结局。笔者认为,不少学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翻阅《红楼梦》或者其他经典,从而获得个人的核心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也许就得到实现了。

2. 教学思路要流畅清晰,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研读文学经典,寻找获得语文素养途径

笔者先是从王熙凤的“辣”形象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王熙凤的这些性格让学生开动脑筋,为王熙凤设计合宜的结局。再让他们看看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身上带着王熙凤的某些特点,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引导他们阅读经典,提高语文修养。

3.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研读文学经典,寻找获得语文素养途径

第6篇

一、积极的态度与平等的对话

教师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才能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喜欢语文的教学。此外,教师还要极力破除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地进行对话才能激发出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掌握一般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生一起实践与探索,最后将这些经验融合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的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积极的态度应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的延伸,还有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书单并推荐,鼓励大家撰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读了这些书的感受;又比如说在提问学生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对发散性思维的活动多多推广,不设置标准答案;还比如说在批改周记、写作练习的时候多写评语,使学生觉得教师很认真地对待他的作品,以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沟通应保持平等,在教师-学生这一权利关系中,适当地调低自己的位置,以更低的姿态与学生交流问题,比如说运用“我认为如何如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你应该怎样去做才对”这样的句式。不强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手段,而是运用倡导的方式慢慢渗透,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是尊重的,平等的,这样学生才会对高效课堂学习回报以尊重的态度。

二、先进的科技辅助和创新的提问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特别是发展较好的城市中,教室内电脑、电视、投影仪等等设备一应俱全。语文教师不必拿着录音机跑到各个教室播放课文录音,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许多功能。同时,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上课心情也不会太过沉重和严肃。此时,教师应学习、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质量加分。比如说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辛德勒名单》的电影原声曲,或者截取电影中的一小片段给予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再进入文章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能更有对比性,也对历史有了真实的认识;比如在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也可以播放当时的视频给学生欣赏,带动大家感受激情演讲的魅力。高效课堂提问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还可以用来巩固旧的文章知识,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先通读,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的时间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把文章的线索串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深入分析的时候,又可以加入一些分析的问题,比如说关于修辞手法的表达中,有哪些觉得特别好的句子?或者那些词暗喻了人物的哪些特质?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注意到文章的细节,并在细细品味之后发现文章的美好之处。

三、合作式学习的推动

合作式的学习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全面地安排合作课题。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组后,每组讨论的课题是一样的,课题中分为若干个问题,需要讨论后得出结论;二是设计多个课题,学生按照课题选择小组,加入后讨论此课题中的若干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讨论的内容有所点拨和引导,或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平等的关系)。在讨论时间结束之后,教师应请学生来分享讨论的心得体会,然后邀请本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组别的同学来补充其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讨论和回答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会更加积极认真地加入讨论之中。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还可以请多位同学进行小辩论,为自己的答案辩护,提出各种发散性的观点,激发全班同学的思考。

四、结语

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善于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善于设计问题,为学生引导出学习线索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能动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上,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才能达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邓维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7篇

一、课件交互性不足带来的教学问题

1.直观化、定义化,限制思维,不利于拓展。

语文多媒体在存储教学资源的数量上有常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巨大的存储能力,可以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但在实际课堂中,资源往往过于丰富,使整节课变成“视听课”,学生在众多的图像与声音中迷失了方向,缺失甚至完全丧失了自己接近文字、品味体会的机会。有时又因设计者个性化的选择带来形象的单一性,一个画面的定格取代了学生本身对问题的思考。长此以往,脱离了语文学科的“语言品读”本位,陷入了另一种“灌输教育”模式,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不利于其思维发散,思维训练质量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大受影响。

2.定向化、程式化,限制主动性,不利于深入。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现阶段课件设计中,部分老师针对单篇课文,利用多媒体翻版自己的教学过程,或大段录入自己的分析思路,或图解文段,给出现成答案,上课时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具体问题按照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课件指导的思路走下去,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的实际表现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大有请君入瓮之嫌。这种课件设计重程式化、定向化,只能使学生多见画面少见文,多闻乐声少辩论,匆匆而过,既不着文,又不着思,大大限制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深入品读语言,品味文意,教学效果不佳。

3.单一化、模式化,限制个性,不利于发展。

在现阶段多媒体课中,“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定式教学、定式学习,缺乏交互性,呈现出单一化、模式化倾向。漠视师生交流的必要性,忽视了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个性、情感,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生动活泼的思辨面对的是呆板的机械,教师热衷于模式,学生受抑于模式,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均会消弭于长时间的“机械教学”中,热于一时而荒于一隅,不利于教学相长,对学生的习得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二、弥补课件交互性不足的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不失为可用之法。

1.问题的模块化设计。

以单篇的课件设计而言,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模块设计,例如可以分成基本字词、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内容分析、思考练习等多个模块,不用或少用线性设计。这样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灵活选用,而不用严格按照原有的设计顺序一贯到底。还可以提供多样性问题、多样性意见,给足讨论空间,有利于课堂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取得较佳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时,就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分为“学习目标”、“作家生平”、“作品简介”、“课文点析”、“学习参考”五个模块,其中“课文点析”又分为“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包括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环境描写”包括外观、布局、陈设、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学习参考”这一模块中,搜集了众多关于《红楼梦》文史材料、诗歌作品品读、人物的古今评说,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讨论中明确个体鉴赏,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教学中:当学生在人物分析这一部分表现出对王熙凤的浓厚兴趣时,笔者及时跳过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分析(此两部分由学生课后阅读完成),而直接进入王熙凤的人物评析阶段。当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时,及时利用了“学习参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评价,进而提出个人见解。这样,把交互性课件的灵活性、深入性、拓展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学习式”的设计。

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引入,使课堂面貌得以较大改观,能够满足学生主体性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我校暂不能师生人手一机,但可以用足用好现有条件,使学生多人一机,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同时,拥有一个学习、讨论、发表的窗口。

首先,我们可以在设计课件时考虑引入网络资源,即在课件设计时,搭起一座学生与网络沟通的桥梁。很多时候,课件设计者会引入网络中的一些素材和资源信息。它的不足还在于这些资源的收集取舍,是由设计者完成的,然后就通过这个课件平台传递给学生,不让学生参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就不会懂得如何寻找和取舍信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体现互动,就要在课件中引入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更为开阔,并借助这一桥梁,进一步增强课件使用的交互性。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核心问题 创设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有关资料,在与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时,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一、适当加点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加点趣味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习趣味化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手段。在教学情境中,扮演角色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更能增加其学习的乐趣。高中生想象力丰富,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演绎文本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剧情,既能为语文教学增加趣味,又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让学生节选情节,自由组编,再创情节。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更能体会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而斗争的艰辛。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应做到准确、流畅,力求幽默、风趣。

二、确定核心问题,设计相关提问

问题是开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也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在核心问题之外,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自然还应设计其他一些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设计应努力做到切入口小而辐射面广。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传统篇目,梳理小说情节是“规定程序”。不动脑筋,张口就问学生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一问学生就“沉闷”了。在教学这篇小说时,要先读祥林嫂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接着提问:“祥林嫂死时年龄到底有多大?是四十‘上’呢,还是四十‘下’?”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争辩。于是师生共同梳理小说情节中能显示年龄的时间词句,如第一次到鲁镇是“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以及“新年才过”、“第二年的新正”、“又过了两个新年”等,最后加起来是三十五六岁,只能是四十“下”,而不可能是四十“上”。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梳理了情节,了解了祥林嫂的命运,还训练了学生对关键文句的筛选整合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感悟鉴赏

因为时代的久远,生活境遇的不同,今天的高中学生对作家作品容易产生隔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形成深刻的感悟与鉴赏的心理体验。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法。如在教学《蜀道难》时,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川易守难攻的地形。又知在教学《雨霖铃》时,从“长亭雨后”、“晓风残月”的画面欣赏开始感受柳永复杂的离愁别绪。再如教学《项羽本纪》时播放电影《西楚霸王》,让学生对项羽的个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了解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缺乏谋略和视野,缺乏宽宏大量,足勇少智。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学习课文,学生对项羽便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设疑问难。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情境,设计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多元方式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式、演讲式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课堂的一项有效教学手段。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利用音乐、动画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同时也可以大大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黛玉葬花》这段配乐视频。这样学生便对林黛玉有了初步认识和感触,想知道有关于她的故事。多媒体情境的成功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且启发学生对《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学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并相互交流,之后语文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地方要以他们的探讨为主,同时对他们思维闪光的地方大加赞赏,这才是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摘:

[1]杨红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2010,(11).

第9篇

记得吕叔湘在论及语文教学根本问题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千道万,语文教师是关键。”暑期培训中,北京市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韩明英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课例,观看了这堂课的教学案例后,我对吕老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善教与否,效果与否,主要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新不新,活不活,而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素养是否深厚,语文实践活动是否丰富。

其一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目标很明晰,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学后教”,将学生读文本的感受一一批注,生成课程资源,使写批注、评批注的过程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上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的想法、见解被充分尊重,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整堂课课堂严谨,一气呵成,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新课改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解学生对文本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再因课设法,而不要一成不变的按自己预设的课堂进行。

其二体现在教师的学识和机智上。“一花一世界”,通过一堂课足以看出这位老师的专业素养深厚。据韩明英老师说,课前只给了10分钟时间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再收集整理学生的批注,而当一学生批注第四段任公的开场白时说“任公是老顽童”,教师能马上引用的评点“一团孩子气,毫无城府”来称赞这位学生与大家的思想不谋而合,仅一个小细节,足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敬业精神。我们都知道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一节好的语文课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师应该把各种因素都纳入自己的关注视野,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如果教师不充分备课,不多读书扩大自己的视野,那么面对课堂的即时生成有时是很难招架的。记得我曾经在教学《荷花淀》时有学生认为水生是一个被颂扬的对象,但他在临出发前对妻子提的要求是不是有点不人性,幸好我之前看到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课中提到过这个问题,所以在让学生讨论后我也能从容自如地回答这个问题。难怪思想家黄宗羲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其三体现在指导诵读上。整堂课读的意识非常强烈,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齐读,个别学生读,对读,活动丰富,学生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且读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尤其是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可以说将整堂课推向了。我记得当时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良久才想起雷鸣般的掌声,这里教师的朗读水平之高,普通话之标准,感情之丰富,我想对于学生都是很好的感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

其四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我这里所说的爱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真诚地对待他们。记得我曾经听过一堂优质课,授课教师模仿了2008年湖北省优质课比赛中华师一附中一位教师主讲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按说小说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可这堂课上了不到10分钟,教师与学生就无法对话了,是学生水平差吗?这些学生可是当地重点高中的。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做到把爱献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从上课开始直到课堂结束,这位老师都是站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尽管她的教学设计也不错,重点分析宝黛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喜欢的,可教师给人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她为什么不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呢?为什么不体现她对学生的爱呢?最后好了,学生干脆不理你了,剩下她自个在那自问自答,即使发现问题后她还是不知补救,依然在那掰弄着电脑,学生干脆也不打扰她了,这堂课不只她难受,听众也别扭。所以我以为教师的爱不仅体现在课余,在课堂上也能体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各教育部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一个不重视自身素养提升的语文老师,试问他还有书可教吗?因而教师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之余要不断反思,不断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

谈幼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责任编校:老 猛

第10篇

一、精心布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思维的起点。而所谓的问题情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竟然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满堂问”,课堂充满了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等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形式,使得看似热闹的课堂,没有一点实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成功欲的指引下,学生会主动地探索一些未知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能够真正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让学生仔细阅读了文章内容,让学生仔细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接着就有学生提出了“作者既然能够描写出这么优美的景色,为什么在开头的时候,还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呢?要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景象应该是凄惨的呀……”我发现我的目的达到了,虽然学生的问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了,这就是好事,不是吗?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吗?我没有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成熟与否进行判定,而是仔细引导着他们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久而久之,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作为高中生,他们的思想已经向成熟阶段转变,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总是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要求,不断的限制。渐渐使他们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热情。而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并选择一名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给其他学生。

例如:在学习“六国论”一文时,我向学生说了这一想法,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进行学习,起初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脱,说没有时间呀,不会呀等等。但是,在我给他们讲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后,他们欣然接受了。因为我知道如果直接下达命令,他们是会听从,但是他们一定不会用心设计,因为他们没有热情。而在打消他们的疑问之后,他们会很高兴的完成这次设计。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很棒,完全出乎意料,他们查阅了资料,结合了作者的背景,还运用了借古讽今手法进行了对比等等。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组合作,自由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倡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而且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本文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然而若是直接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学生既没有兴趣学,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牢固。所以,最后我决定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独有的黛玉形象、熙凤形象和宝玉形象。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形成一个成型的形象。之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形成准确的最能反映教材内容的黛玉形象等等。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不断回顾总结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并转化为教学行动。

一个教师即使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如果没有反思,那么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都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二、教学反思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其现实意义。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出来的,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尤其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则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就需要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针对自控能力差,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则应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强调传道育人。例如通过《屈原列传》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屈原心系楚国、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学白乐观飘逸、不媚权势的豪情,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懂得杜甫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的胸怀。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建立科学、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动。

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中职语文新课改倡导全面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提省,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中职新课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教师的自觉反思,有利于强化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

2.教学反思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生语文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语文学习,心理压力大,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及枯燥的语文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职校语文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切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语文教好,学好。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教师要看到学生,看清学生,看懂学生,时时反思“我的课堂究竟给了学生些什么?”“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或不可缺的?”“这节课谈得上有效率吗?”“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因人因材施教?”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3.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一个经常地、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而解决。这个关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它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构建教学反思的平台

1.教学之前反思紧贴学生学习实际,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案是预案,不是结案。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女生数量比较多的会计、文秘等专业班级,语文基础相对较好,而且对语文比较有兴趣。数控、汽修班等班级以男生为多,相对来说对语文兴趣不大、基础也差,课上的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在课堂预设的时候,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基础较好的班级或课文中容易理解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小结;基础较差的班级或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应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以利于学生心领神会。同样一节课,财会班学生发言积极,活泼好动,所以在导课时我就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而在数控班则会直接导入。

针对不同的教材、体裁,采用不同的方法。诗歌、古文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朗读品味;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课前反思如何促使PPT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整体性设计、简洁清晰重点突出,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钱钟书的《窗》前,为了让中职学生也能大体读懂这篇精品,笔者化难为易,以简御繁,循序渐进,设计了具体要求和步骤:首先,帮助学生排除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的、对梳理思路有干扰的内容。其次,提问作者借“窗”写了哪些独特的感受,也就是弄清作者的联想思路。最后,要求学生按行文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作者的感受和联想思路。

总之,上课前教师需要认真地对教材、教法、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学生的学情学法、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充分的课前反思。对于每一次教学过程,无论是情景设计、资源整合、板书、习题精选,都要时刻关注学生学力的延伸。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2.教学之中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勇于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机智。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重与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交流,充分发掘教师体态语言的无言魅力。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及达到的效果,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堂课时,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临近下课了,听见一女生在嘀咕:讲了一大通,却没有讲黛玉的衣着打扮啊?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中,稍作思考,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结果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一阵唧唧喳喳后,很多学生主动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主要归为:林家也是大户人家,加上林黛玉这种自尊、心细如发的性格,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我接着问,那她应该是如何打扮的呢?有学生说:林黛玉的衣饰应该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也有学生说:黛玉的衣料质地很好,色泽淡雅,款式应是新颖别致、与众不同。一如她居住的千百竿翠竹遮拦的潇湘馆,她的服侍也肯定含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意韵。那文章为什么对王熙的着装描写如此细致,而对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而且好像整部红楼梦未对此加以细细描写,只偶尔用一二笔带过。顿时,课堂又掀起了另一个。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大叫:老师,我们明天继续。

一个意外的问题而带来的收获让我意识到了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学反思,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能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展现教学个性。

3.教学之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之后的反思是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再现。对其中达到目标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因为事先预设所以顺利?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到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更要进行认真分析:是教师备课时的疏忽,还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对问题设计不深,对学生引导无效,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果有,则应如何把握,发挥其最大教育意义,等等。

比如在学习了现代诗歌“相信未来”之后,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起来毫无感情,个别还磕磕碰碰,更别说流利地背诵了。反思自己,是不是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太多,而让学生背诵的时间太少了?于是下一节课,我特意安排了几分钟时间供学生朗读背诵。在诗歌古文学习时安排时间给学生朗读,并强调背诵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教学行为后进行的,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四、结语

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反思,通过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从各个方面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他们发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使他们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学园,2010.18.

[2]郝允龙.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淮海职业教育,2007.2.

[3]窦良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教探讨,2008.1.

第12篇

我省全面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始于2001年,在这10年当中,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开展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十•五”和“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及山西省“13150”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各学校培养了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他们已成为各校区的现代教育骨干,带动了全省信息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的开通,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全省中小学现代教育网络资源库建设特色交流”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全省资源建设的,远程教育网以及校校通、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使乡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工作对全省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来自城乡参赛教师的比例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准确定位上,从教师在短短一天的备课时间内能做出如此优秀的教学课件上,可见一斑。

二、从学科特点来看,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定位准确,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在此基础上,有效支撑教学方法实施以语文学科为例来说吧。语文教学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了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向———语文教学应把理解文本语言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实现理解的多元性和多重性,才能使学生自我构建文本所描述的情景,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能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课文情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比如,一位教师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其教学设计就安排了初读、熟读、赏读、展读四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展示了鸿门宴上的人物座次排列,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并通过项羽这样安排宴席位置,反映了项羽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在小学课《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也是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让学生想象“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它是怎么爬的?为什么它的叶都是朝下的?等等,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三、长远的发展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和推广是必须的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待加强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科学构建理想教学模式,准确挖掘整合点。然而在应用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有参赛教师都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但没有发现一例真正的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案例,而在所选的课题中不乏可用之处。比如,《红楼梦》选段、《林黛玉进贾府》、《水浒传》选段《林教头封雪山神庙》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搜集人物资料,获取人物信息,理解作者意图。我们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通过网络自主的获取知识不是很好吗?

2.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选取上有待指导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是信息技术的特点,但在什么时候展示,展示多少,这要依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先播放了视频,这虽然解决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但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悖了。

3.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质量上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老师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简单映射到学生的大脑当中,而不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体系以及应用方法,并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甚至在课件的制作上一味追求表面的花哨从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再如,部分教师常在页面一角插入图画、动画等,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无法集中思考问题,效果适得其反。

总体来讲,信息技术发展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已然是锦上添花,前景大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深入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主动的应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课堂教学。相信在全省电教工作者辛勤努力下,信息技术会为学生的发展开拓出更大的空间。未来的发展建议重点挖掘下列类型的整合点:

1.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

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

3.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