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26-02
要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使之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需要把第二课堂纳入评估中作为一项内容。目前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活动内容设计上,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第二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衡量第二课堂质量的标尺使得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探索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对于第二课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帮助认定第二课堂效果。评价体系是评价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尺。建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获取第二课堂实施情况反馈信息。通过对比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指标和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与结果,我们可以判断第二课堂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促进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具有导向功能。对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而言,学生可以从评价指标中获得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而对学习方法、时间投入等各方面作出调整。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析,发现第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可以促进第二课堂朝着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标良性发展。
二、评价体系指标设计原则
评价体系是学校衡量第二课堂质量的准绳,也是教师、学生反思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南。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要突出以目的为中心,教师评价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为中心;学生评价要以更好地改进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为中心。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评测结果可以促使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按照指标内容和自身情况向更高层次改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评价过程中不断内省。
第二,可测量性原则。主观化的评价指标会给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指标应该尽可能数量化或者行为化,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
第三,全面性原则。指标设置要考虑全面性原则,既要考虑教师因素,也要考虑学生因素;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性原则有利于找出第二课堂中的短板和不足,使得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内容
(一)第二课堂组织管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是稳定第二课堂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从指导教师队伍、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课堂信息反馈与调控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些指标更多的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对第二课堂进行评价,从制度上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和活动顺利进行。
(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第二课堂的内容是实现第二课堂目标的载体。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应该围绕第二课堂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能符合社会需求,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可以从活动目标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层级性和活动的创新性指标来衡量。
(三)第二课堂活动效果。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评价是第二课堂评价的核心内容。第二课堂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水平,从活动效果就可以充分说明和体现。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四、指标的权重赋值
依据各个维度在第二课堂有序开展的重要性,赋予每个维度不同的权重,重要性越大,赋予的权重也越大,使得三个评价维度总和为100。每个维度下的二级指标也按照其在该维度中的重要性进行赋值,使得各个指标与上一级维度的权重相等。再将二级指标继续分解为若干个观测点,并根据重要性进行赋值,其赋值之和与二级指标的权重相等。然后根据学院的相关文件和规定,设立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各个维度进行评级。
(一)第二课堂组织管理的赋值。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支稳定且配置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对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师队伍指标可以在师资学历、职称上进行观测。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0%及以上的为优秀,40%及以上为合格,小于40%为不合格。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体系不及第一课堂发展完备,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规范化运行机制,缺乏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管理机制和辅导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会导致活动进展不畅,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规章制度主要从管理制度和辅导制度建立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和辅导制度,并能严格执行的评为优秀;有第二课堂管理辅导制度,并能实施评为合格;管理和辅导制度缺失并执行不到位的定为不合格。
n堂信息反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指导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用来调控第二课堂教学,就可以提高第二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无效劳动。有完善的课堂信息反馈制度并能够适时调整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内容评为优秀;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并能执行的评为合格;未建立课堂信息反馈制度,或者建立但调控措施滞后的评为不合格。
(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赋值。高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第二课堂活动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大量接触和实践所学的语言。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主要考查活动设计的内容是否符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活动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专业特色评为优秀;活动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但缺乏专业特色评为合格;活动设计随意,没有针对性评为不合格。
层级性是指设计难易程度有梯度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分为适合全院学生参与的活动,如早读、英语书法、英语歌曲电影欣赏等,有适合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的英语演讲、英语角等。内容的梯度性可以为不同英语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内容设计有梯度,切合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为优秀,部分内容有梯度评为合格,内容设计没有梯度设为不合格。
活动内容形式新颖,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且每个学期能新开出3个以上的活动评为优秀;每个学期能新开出1个活动为合格;不能及时调整活动内容评为不合格。
(三)第二课堂活动效果的赋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可以就学生在整个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活动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某项目学生参与率大于在校生人数的40%可以评为优秀;等于或大于20%的评为合格;20%以下的为不合格。在获得成绩上,每个学期获得省级比赛二等奖市级以上一等奖以上1人次及以上的为优秀;省级比赛三等奖市级比赛三等奖2人次以上为合格;没有获得省级或者市级奖励为不合格。
学生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可以从英语第二课堂组织活动效果对自己的影响这个观测点评价第二课堂的效果。从提高英语成绩、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英语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查。达到3点以上效果的为优秀;达到1点以上的为合格;均未达到的为不合格。
结合上述的各个维度的观测点,设计出来的英语第二课堂评价表如表1所示。
各项维度的主要观测点得分值的总和就是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等于大于80分评为优秀,大于等于60分评为合格,小于60分为不合格。
总之,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推进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校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编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介绍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对于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英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梅.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调查及建议[J].科教导刊,2014(12)
[2]吴婷.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2(6)
[3]刘林利.外语第二课堂实践教W理念与评估体系探究[J].现代传播,2012(7)
[4]黎永祥.形成性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关键词:中职 “工作室”制 第二课堂 探索
第二课堂在教育中与第一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升华,是培养学生巩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项目直接关系到它的开展效果,要想办好学生的第二教学重地必须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性,还要联系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学生的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最后要采取多样化、多元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于常规教学中学不到或者学得不深刻的知识,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中职校第二课堂现存的主要问题
1.第二课堂教学管理缺乏规划性
目前,中职校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中大都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以学生自发性体验为主,认识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纪律、目标等缺乏检查、衡量、评价的标准;二是活动偏向于即兴性,没有建立稳定、长效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及职责,也就难以对其任务内容、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2.第二课堂师资配备缺乏稳定性
中职生课余时间较多,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强化个人兴趣和特长。然而,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配备严重不足。有不少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不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学生自娱自乐、消磨时间的一种手段,没有在第二课堂中配备稳定、专业的指导老师。即便有些配备了指导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指导老师往往也只能不定期地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因此,也就难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第二课堂各阶段的活动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策划与实施,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同时,第二课堂大都是多头管理,很少有组织者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对接、统一起来。为此,很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后,会发现自己不知道在这里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会不会有效果、对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帮助,很多第二课堂开办之初风风火火,但是后来却因学生(会员)的流失而不得不停办。
3.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供应不足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校办学规模大幅扩大。然而,大多数中职校的校园面积有限,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办学规模的扩大未成正比。面对这种形势,所有活动场地、教学资源都必须先满足第一课堂的教学已经成为基本共识,这也就客观地造成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缺乏长效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学生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必将大为降低。
二、“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理论依据
“工作室”制的教学思想的形成要归功于包豪斯教育。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培养。包豪斯提出了“作坊式”的教学方式,作坊里不再用老师与学生的称谓,而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教学强调技术的传承以及直接经验的学习。在《包豪斯宣言》以及同时拟定的《魏玛的国立包豪斯教学大纲》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三个目标的意义:一是把艺术理论融于工艺制作的学习过程中,使其相互统一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二是强调工艺学习的重要性,让它与“设计”平起平坐。三是教学的各方面效仿企业做法建立持久的校企联系。学校不是远离尘世的象牙塔,在包豪斯里有一个重要思想,认为工艺和技术是能教会的,而艺术创造能力只能是启发出来的。所以学生都会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还要与企业里有经验的人合作,通过“作坊”车间来完成教学设想。早期的作坊教育是现代工作室形式的雏形,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
三、“工作室”制第二课堂教学理念
建立“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的目标是校企联合策划和打造一个以“工作室”为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以企业提供的有现实生产价值的项目任务为主线,在一个导师或者技术专家(高手)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参与项目、反思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科技创新能力、文化素养、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工作室制”与“工作室”的概念的区别:“工作室制”的核心是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当然,工作室是实行“工作室制”的重要硬件设施,但“工作室制”绝不仅仅是工作室那些“房间”的概念。“工作室”主要是进行基于企业岗位的、任务驱动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场所。
“工作室”与教室的区别:“工作室”其实可以看作一个模拟的设计公司,学生除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有的专业课程将在工作室里完成。学生们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就是他们的教室,也是他们的“公司”,本来的教室就是学生们校内的职训工场。
四、“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的实施
1.实施思路
2.“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的建立原则
其建立原则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拓展性。“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结合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是第一课堂常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引申与延续。二是规范性。“工作室”制第二课堂引入和执行了企业管理的制度,又保留了充足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潜移默化成长为“职业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三是规划性。“工作室”制第二课堂配备有相对稳定的导师或者技术专家(高手)领路,活动侧重于计划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四是实践性。“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以导师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实践为主;技师示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以团队合作为主。
3.“工作室”制第二课堂功能的确立
“工作室”的功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与实战相结合,能补差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们要对补差内容、学生兴趣范围、任课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推荐、学生就业需要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同时,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各自的场地、设备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共建“工作室”。“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将被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工作室”的任务主要是由企业提供,指导教师以任务作为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目前我们建立了两个工作室,分别是动漫衍生产品工作室、动漫形象设计工作室。
4.“工作室”制第二课堂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第二课堂引入并严格执行企业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工作室管理规定、操作规程、标语、警示标志、物品摆放要求、着装要求等,既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又确保了充足的教学空间,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遵循企业制度和文化的习惯,成长为“职业人”。工作室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
5.“工作室”制下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1)补差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所谓“补差”,就是让那些在第一课堂没有学好或者没有跟上进度的同学获取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弥补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成绩差异。这一作用往往被忽视了,很多人总认为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基地。其实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常规教学中的知识,即使是基础知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对于这样的学生,会有对第一课堂的再次需求,当我们在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能力提升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有能力去培养创新。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一样,教育的对象也是所有的学生,所以不能只重视接受能力较强的教育对象,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接受知识能力不高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再次接受第一课堂教育的机会。当然,并不是将第一课堂的内容从头到尾再讲一遍,而是针对常规教学中比较难理解或者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与巩固,直到达到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止。
(2)突出实践技能训练。要结合专业要求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大量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如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第一课堂中只能专注于学习和实践制作动漫或游戏人物形象、剧情,而相关的衍生品、周边产品的制作则在第二课堂中进行,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有兴趣、有相关特长就能参与其中。
(3)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活动。为了让活动能有序进行,首先要配备相对稳定的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工作室导师或者技术专家(高手),能承接项目,担负工作室的各项任务。随后,由导师带头拟定活动宗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等,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评价。
6.“工作室”制下第二课堂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制定科学、系统、规范、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全面性,既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兼顾各项任务内容,又要保证体系简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分值。在实施评价中,主要使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企业综合评价等手段进行,能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用定量标准,不能用或不易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则可通过一定的操作(如观察、比较等)给出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力克 关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
第二课堂是指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第二课堂某些方面的或全部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探索并健全一套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至关重要。进行评价首先要选定教育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教学评价模式,由W.R.Tyler提出,它是以目的为中心而展开的目标参照测评,主要步骤是:首先分析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再分析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组织这些因素,然后依据这些目标分解出的具体指标来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模式对于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和其他评价模式相比,目标评价模式具有简单、易量化、利于目标的达成等优点,因此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构建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基本过程。
一、对评价主体的分析
第二课堂评价的出发点是促进第二课堂的构建,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出发点考虑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从落脚点考虑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若是学校组织他人评价,则存在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了解不够,感触不深的问题。本文建议将第二课堂评价划分为教学人员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评价主体不同则评价对象也不同,教学人员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评价的对象是学校和班级,那么各自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会完全不一样。在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时注意要考虑评价的背景、是否专业、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组织的信任程度、评价者对评价人员的利益冲突等。
二、构建原则
首先,要突出以目的为中心,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评价以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体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师生在第二课堂评价过程中能不断内省。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最好是具有可控制性或者说可改进性,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评测结果可以促使第二课堂按照指标内容和自身情况向更高层次改进。其次,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尽量具有可测量性,评价通常都是一些主观感受,直接作为评价结果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能用定量化的指标一律加以量化,这不是否定定性指标的作用,只是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最后,评价体系应该要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找出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围绕目的展开,分析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将目标按层次分析梯阶分解成具体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出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简便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问题分解成各因素,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再通过相互比较、综合权威判断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内容梯阶分解,最后成具有层次和从属关系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后续的量化,要注意综合判断具体指标的独立性、内涵范围大小,使最后同一层次的指标内涵范围差别不是太大。此过程中,指标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再梯阶分成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或者更细。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教师评价部分,第二课堂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解此目标,准则层大致分为四类别,具体是学术科技类、思想修养类、兴趣体育类、实践类。各类别下指标层即是具体的指标,应该根据第二课堂实践中具体内容,在考虑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着重于要能够反映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来细化指标,具体指标举例选取如下:学术科技类具体包括:各种学术竞赛获奖、参加人数、发表的学术类文章、参加学术讲座和科研活动的次数等;思想修养类具体包括: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各种先进集体成员和先进个人情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等;兴趣体育类具体包括: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的得奖情况、参与次数,个人画展、摄影展,出操情况等;实践类具体包括: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情况。
学生评价目的是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分解此目标,评价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类、组织制度类、活动心理类等三类。物质环境类主要包括:校园风景建筑舒适度,绿化卫生,图书馆藏书的类别和数量,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齐全性,校牌、校标、校徽、校训、校服等的满意度等;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守则 、教学管理方式等;活动心理类主要包括:学校活动组织情况,考试频度难度,对教师的满意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以及学校的精神氛围、人际交往氛围等。
上述指标层指标在具体选取时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予以调整,最后对形成的具体指标还要列出对被评价事物作综合评判时需考虑的因素和合适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主体的打分依据。
四、指标的权重赋值
第二课堂建设的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划分也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标准难以严密确定,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判断,因此宜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模糊系统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对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具体过程是:首先对指标层具体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根据Satty教授提出的九刻度的比较标度法赋值,进行n*(n-1)/2次比较来构造一正互反的判断矩阵,并把矩阵归一化处理来计算权重形成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尽量保证构造判断矩阵时前后思维要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是以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与矩阵阶数的差值大小来检验,检验标准通常是上述差值按Satty教授检验方法处理后小于0.1即可;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实际上是考虑中间层的权重,然后对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最后,对于指标中存在分类模糊、以部分代表全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判断每一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隶属度并量化赋值,也构建一矩阵,再归一化处理。然后用隶属度矩阵对层次总排序结果再处理即可作为每一指标的权重值矩阵。把权重值加权到评价主体打分后的指标上就可形成了评价体系。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美国学者P.Jackson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有深刻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评测第二课堂质量的一个标尺,是第二课堂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编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期望赋予到评价过程当中,这种期望就成为学生想要达成的目标的一种标准,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向着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的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对于学校根据自身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建立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教育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和可行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效。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本文介绍构建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模式是属于目标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有一定局限性,美国的评价专家M.Scriven 曾经指出:目标评价模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注意到预期效应,而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难以为教师提供完整反馈信息,这也会使评价者受目标的限制,缩小了评价的范围,而且这种模式的目标确定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目标的合理性存疑,从而削弱了评价的意义。针对这方面不足,我们需要在分析评价内容制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反复权衡指标的合理性,预判非预期情况,尽量弥补目标评价模式的不足。另外,各人对第二课堂的感受经验受个体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第二课堂涉及的元素众多,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间开展情况千差万别,人们对其敏感差异更大,难以做出权威的、各地各学校通用的、有具体权重值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对于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曾长德. 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55-57.
[2]Derek Ziesmer.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Youth [EB/OL].
[3]Everson,H., Millsap, R.. Everyone Gai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and SAT Scores[J]. College Board Research Report, 2005(2):1-12.
[4]王莲芬,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灏然,俞守华,周玉意.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7(1):84-86.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由此,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
一、 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价值作用
第二课堂是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每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第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为主,第二课堂是一种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二、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主要开展形式
第一、科技创新活动
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有益的科技活动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科技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欲望。
第二、校园文化比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功能,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内容。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打造的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活动”为核心的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一度以“机械之夏”为主题开展篮球联赛、足球竞技等体育赛事,诗朗诵、演讲、辩论等语言类赛事,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娱乐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仅能浓郁文化氛围,彰显青春活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阵地和舞台,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多年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每年坚持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如调查农用机械使用情r,义务为居民修理简单生活用器械等)、大学生志愿参与我国西部计划和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地区、每个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在岗实习等。很多同学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因参与社会实践而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到位。
因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有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仅仅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处在一种补充和从属的地位,所以大部分教师甚至领导都不重视第二课堂,他们认为第一个课堂才是他们的真正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第二、高校普遍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对第二课堂作用认识的不足, 许多学校在校园规划、教学设施等硬件和设备的安排中更多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安排、设施的健全、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第二课堂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2]。如在实验室硬件方面,少许几个甚至一个实验室将承担全院甚至全校该专业的实验课教学环节, 因实验资源的缺少,学生在实践环节往往只是停留在作壁上观,看实验老师演示,无法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甚微。
第三、第二课堂自身内容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
目前,许多高校还未将第二课堂真正列入培养计划,对第二课堂内容的系统规划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第二课堂在开展中内容随意化,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质量较低的活动,严重影响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第二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与第一课堂不同,第二课堂缺少明确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反馈第二课堂开展的成绩。学生老师不能直观的感受第二课堂产生的“分数”,同时对做得好的老师和学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和老师参与的主动性。
四、第二课堂开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系统规划,第二课堂学分化。进入培养计划后,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将规范化、开课形式合理化,这样有效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和第一课堂一样纳入学籍管理。对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且获得优异成绩学生给予肯定,对愿意投入大量精力的老师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方面给予倾斜。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
教育要搞好,特别是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更需要经费及必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所以,学校应通过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3]。其一是硬件支持, 如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文体活动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等。其二是师资力量, 目前许多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承担者大多都是共青团组织,由团委或一些学生辅导员来指导开展,指导是零散的、随意的, 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4]。学校应该安排专门的老师从事第二课堂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导师指导制度,使第二课堂教育能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从而真正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第三、以学生为本,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要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是否愿意指导,更要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只有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达到效果。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
总结: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的全方位人才。高校只有改变第二课堂目前的尴尬地位,切实保障好第二课堂的开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达到高校培养和企业需要相匹配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 恩.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浙江防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 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其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知识获取和英语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仅仅在课堂上锻炼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是锻炼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之间的桥梁,其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从多角度构建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上世纪的欧洲,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在相互对话和交流过程中实现英语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取发现法和探索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多查阅相关资料,大胆创新和提问,并积极努力解决。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以构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发挥各自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累积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确保教学意义的实现。
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一)第二课堂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满足我国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包括语言模拟、英文电影赏析、英语口译及笔译等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第二课堂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因此在教学环境选择上,应选择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
(二)这一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正确的问题,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即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避免学生的定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社会体验,要求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完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赋予语言明确的意义,提出明确的教学主题。总之,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整。第二课堂的构建对实训课堂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学生在第二课堂形成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素质能力,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三)英语第二课堂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在其辩论、演讲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际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而英语自身的特点要求其教学以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主,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教学内容上还应以第一课堂的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智育教育是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在智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实现两种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及相关专业相结合。教师应确立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并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英语涉外业务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和的机会,以提高其技能。第一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为第二课堂做好铺垫,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基础教学为辅,将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第二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己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高。第二课堂教学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语言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语感得以提高,语言受环境的影响,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生的模拟能力同样得到提高,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对学生的自学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这一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第二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发挥英语的服务。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英语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英语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服务。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传统的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锻炼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英语第二课堂需要涉及与英语相结合的相关工作和活动,其活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所需。教师营造相应的活动氛围,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模拟相应的角色,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最终达到目的。任务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都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解决职业问题。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充分提高,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英语第二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英语实践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构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英语角、英语表演和演讲、英语歌曲比赛等都是常用的第二课堂形式。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内容,使第二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建立系统的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文章对以能力为本文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第二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占九.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菁,赵璐.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策略[J].校园英语,2014(32).
[3]付玉梅,樊文霞,郭鹏.高职高专英语教改中英语第二课堂与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1(53).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
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8分,其中必修类为2分,选修类为6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2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著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1分,校级为2分,省级为3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4分。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2分,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2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及以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作者:林阳华 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第二课堂 韩语专业 活动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3-02
1 背景
早在1983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九思等就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1]。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国内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2004)指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2]。”第二课堂不仅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内容狭隘、课堂形式单一等问题,还拓展了学生的活动范围,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第二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经过长期的熏陶,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形式,先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开始访谈,之后对全体韩语专业200余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每个年级任意抽取50名学生作为样本,点面结合,使调查结果更加全面。接着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对韩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的看法,从而反馈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对相关指导老师进行访谈,询问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意见,使调查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3 韩语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3.1 从本次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学生入手,以对韩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人士的访谈内容为参考依据,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第二课堂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1宣传不到位,“无人参加”
在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与负责人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是网络平台及宣传,而活动策划的传达一般都由班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这样就不能保证信息都能反馈到学生那儿去。活动策划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韩语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人员的稀少,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3.1.2 宣传到位,不想参加
为了激发韩语专业学生对学习韩语的热情,提升学习兴趣,学校也特意为韩语专业的学生创建了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具体过程的实施,从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通过调查结果反应,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总结一下,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活动表现形式单一。我们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是通过比赛来完成的,例如针对韩语专业的翻译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才艺展示比赛。现在想来,整个专业的活动只能以比赛一种形式展开,而比赛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活动需求,这就意味着不愿意以比赛的形式来参与活动的学生将永远被排斥在第二课堂之外。
(2)对韩语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起不到突破性的作用。在“你觉得针对韩语专业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提升自己的韩语水平起到的作用大吗”一题中,我们发现将近46%的人认为活动对自己能力水平的提升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这些活动多数只是以韩国或韩国语为主题,参与过程中无法提高韩语能力。这就严重打击了想通过韩语第二课堂活动来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将参与第二课堂的想法放弃。
3.2 虽然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韩语第二课堂的存在现状,但是校方在某方面的管理引导不足,也会导致第二课堂在开展过程中产生问题
3.2.1 管理层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成绩仍然是学生和学校关注的重点。韩语教学必将精力放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成果,而无暇顾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深入,从而淡化了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管理层在思想上对其体系建立的模糊与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它的发展。
3.2.2 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在韩语的第二课堂建设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其一,很多高校对韩语第二课堂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限限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权责不分明的情况;其二,诸多高校在韩语第二课堂教学上,并未出台成文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要求,从而造成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系统性;其三,一些高校对开展韩语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责任人没有明确的规定,长此以往,致使开展过程中指令交错,缺乏统一领导,不能形成统一的体系。
3.2.3 活动经费短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实践证明,活动经费是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不愿意将经费投入到该领域中;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确实运营困难,各项资金捉襟见肘。
4 解决对策
4.1 学生角度
4.1.1 针对宣传方面
(1)针对韩语专业开展的第二课堂的活动策划者及相关责任负责人必须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2)建立一个官方公众网络平台。将本校所有韩语专业的学生都集中到该平台中,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该平台的日常工作,维护持该平台体系的正常运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4.1.2 针对活动积极性方面
要摒弃以比赛为主要途径的活动开展形式,开创出更多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设韩语角,成立韩语短剧配音、韩文朗诵、韩文书法等兴趣小组,在锻炼学生的语音和书写基本功的同时,既丰富了韩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展现形式,又扩展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4.2 学校角度
4.2.1 重视程度方面
首先,要摆正态度,将韩语专业的发展与同校其他专业的发展放到同一地位上去;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韩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2.2 善制度体系,科学管理方面
首先,校方要把韩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当中,要根据韩语专业的特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该专业的特色的第二课堂体系,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其次,可以将韩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构建交由专人负责,由负责人规划出整个活动体系的活动进程和活动方案等,确保整个体系得到统筹安排,有条不紊进行,使第二课堂教学呈现出良好的运行状态。
4.2.3 活动经费方面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学校的投资资金中发放专款进行韩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在花费学校资金的同时,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获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学校也要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本领。
5 结语
第二课堂突破了第一课堂教学局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途径强化韩语语言实用能力。经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韩语的效率,还是有一定切实意义的。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在独立学院得到进一步开展和推广,让更多的韩语学习积极分子参与其中。总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途径以强化英语语言实用能力,培养适应时代l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更好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 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
作者简介:王秀芹(1994-),女,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系朝鲜语专业学生。
【关键词】初中英语 第二课堂 意义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4
在英语学习中,第二课堂有利于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外语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第一课堂服务。
一、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建立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上的,这种友好的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必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学生的个体参与,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这些活动更多地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他们要主动向他人求教。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英语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因为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体验参与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策略得以调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二、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
(一)英语角
在学校文化氛围较浓的走廊花架处设立“英语角”的活动场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仿真的口语交际与应用环境。有时候还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邀请外籍教师来校参与英语角的活动。学生可以在英语角大声背诵课文中的小诗、绕口令、散文;唱一唱英文歌曲;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英语角的活动会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英语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英语广播和墙报
英语广播可采取在各班征稿,专人负责编辑的形式,招聘英语口语好的学生播音,每周两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英语墙报可以在每班找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积极发挥。
(三)英语表演
英语表演可以是学生根据剧本编排、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依据所学知识编写剧本。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灯光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四)组织英语课外阅读小组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外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推荐或学生自荐,材料应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及趣味性。同时,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辅导时间,解答学生在阅读当中遇到的问题,介绍阅读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三、通多第二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方面,利用好英语角,发挥英语角的最大作用。比如英语活动就设计为Tongue Twisters(绕口令),告诉学生读绕口令,可以锻炼口才,增强记忆力,还能培养反应能力。另外练习绕口令的要诀是咬准读音,从慢到快,最后练习到快而准的境界。绕口令分为两种:一种难度较小的要求学生每句绕口令一口气读三遍,如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一种是难度较大的要求学生每句绕口令一口气读一遍,如Fresh fried fish.Fish fresh fried.Fresh fish fired.Fish fried fresh.首先要做的工作时把海报上面的绕口令印发到每个组员手中,接着是活动值班老师教读,十分钟之后是小组自由练习,最后十分钟是表演时间,看看谁可以读绕口令读得又快又准。最后在圣诞节到来前一个月,圆柱上的海报内容就都与圣诞节有关了,有圣诞节介绍,有圣诞歌曲等,而那一周的英语活动就是Prize-giving Q&A(读海报有奖问答),问答内容主要是圆柱上海报的内容,答对问题的同学可以领取一份小奖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英语角来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了。
第二方面,利用好英语地带,在英语地带两旁创设英语氛围。在全校提倡“英语三分钟”,即走过英语地带的三分钟时间里做到人人讲英语。另外,在地带左边设立英语橱窗,内容主要是常用的英语口语,英语的一些学习方法等。还有,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地带的地理位置,通过设计Shopping Day(购物日)这样的活动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英语地带进行摊位摆卖,所卖的商品由各自小组商量决定,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文具等。活动期间会有商品大优惠送给使用英语购物的顾客,有关购物的英文常用句型学生们可以留意英语角圆柱上的海报。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用英文与其他学生进行商品买卖,活动结束之后,学生都大呼过瘾,很多组员都说学到了很多与购物有关的常用语,感觉非常实用,在活动过程中也大大体现了大家的“合作”精神,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师参与;角色 ;作用
《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指出“英语课程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语言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 规定:“经过180~220 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掌握本专业的同时尽快提高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结合我院教师实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教师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根据其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和外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学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的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教师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可以强化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一)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偏低
高校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通常只在上课时才露面,上完课即拿书走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较少,容易给学生造成距离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模式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转变也让一部分学生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参加英语角传授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给学生讲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风土人情,和学生一起排演英语话剧等。在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教师流利的口语、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和丰富的语言知识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
(二)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强调环境对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行为主义者B.F.Skinner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经过模仿(imitation)、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实践(practice)后养成习惯的结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视听技巧的运用和受控制环境下口语的练习(the implementation of audio-visual techniques and the practice of oral skills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社会文化学习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主张语言学习不仅是一项认知任务,更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参加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进行语言实践,增长知识的过程(Language learning is not only a cognitive task,but more of a social activity where the process is participating in a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y,a community of practice,or a communit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根据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语言学习的个体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教与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和老师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参加者。
以上两种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和实践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场所、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很难兼顾每个学生, 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不消化”的局面。第二课堂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组织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分级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难度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情境达到最佳的学习动机激起水平。同时,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能很好地避免学生自由组织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师生共同处于controlled environment之中,从事语言学习这种文化活动。
二、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角色
随着外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倡导师生互动的双向参与教学法受到普遍重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责任范围不断扩大和复杂化。教师从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和参谋、学习绩效的评估者和改善者。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挚的合作伙伴。教师的这些角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一)教师是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
在教师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前,我院的第二课堂主要由英语爱好者协会这一学生团体发起和组织。活动主要有每周一次的英语角和每年一次的英文演讲比赛。由于开展活动的单一性,第二课堂活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参加的学生较少。教师参与后,第二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定期举办的英语角和演讲比赛外,新增加了英文歌曲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话剧演出等多种形式。我们还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传授英语学习方法及四六级应试技巧;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校外英语角;鼓励和指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办英语辅导班。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增强了其趣味性,更多的学生被吸引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
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在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后,教师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利用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水平悬殊大的特点和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需要,我们购买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英文书籍和音像资料,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增长其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和调频发射台开展分级视听教学。生动形象的图象和声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
(三)教师是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者和参谋
语言学习应遵循情境性原则。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索,大胆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解决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学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老师现身说法,传授英语学习经验和听说训练技巧,为学生答疑解难,帮助其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优秀生的经验介绍也让一部分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
(四)教师是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习绩效的评估者和改善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等人的试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以及对他个性的理解和尊重,便会被激发积极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了解了教师期望效应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担任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评委评估学生的学习绩效时,应本着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原则,以鼓励为主,肯定每个同学的表现,指出其优点。同时委婉认真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避免了竞赛等活动使部分同学自暴自弃,丧失英语学习兴趣,又可以很好地促使其进步。
(五)教师还是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亲密伙伴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应该进一步弱化。教师作为活动的参加者,与学生在人格和身份上做到真正平等,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压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
三、教师参与后第二课堂开展的成效
(一)扩大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和规模
教师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后,开展的活动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机会,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前,历届英语演讲比赛参赛人数均为30~40人。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半年多后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参赛人数达到63人。英语爱好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英语爱好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历年会员人数从未突破200人。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后,仅2005年一年,英协就新增会员203人,新老会员合计350多人,是学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年。问卷调查显示,从不主动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比例从教学实践前的54.47%下降至活动开展一年后的32.5%。第二课堂的影响和规模的扩大使全院形成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
在经常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有89.1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了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其中87.5%的人表示自己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连续两届有数十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参与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机会和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改进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堂还调动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交互与反馈。
四、结语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这门语言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证明,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实践满足了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作为连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动态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2]王雨梅.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he first c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second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cond class second clas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methods
1 第二课堂的概念及意义
1.1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1983年,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中首次引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不同的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课外活动。其中“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指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内在联系性;“设计”突出了其目的性,“组织”突出了其规范性和秩序性;“全面发展”主要指促M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2 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单一,即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主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在素质教育畅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随之更加苛刻和严格,此时的第一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保证第一课堂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日益彰显。
在课堂之内,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学生的素质、智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其接受、领会知识的程度和数量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辅导。课外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预习、实践。同时课外也是课内知识的深化和延伸,课外教学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内教学的内容开展,并且服务于课内课堂的教学。课外教学通过测验、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实践方式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一言以蔽之,课外教学是深化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避免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
2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优点分析
毋庸置疑,传统的第二课堂由于缺乏引导和重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没有把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北京邮电大学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知:师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普遍不足;多数的学生对于第二课堂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行为,但也有部分同学参与热情不高;而教师的态度似乎和学生的相反,教师大都乐于指导,参与度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非常少。
2.1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业负担重,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有限。彭巧胤、谢相勋在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中就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15.6%的被调查者担心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能够在第一课堂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较之前的学业负担陡增,在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之后也伴随着学生的抱怨。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为第一课堂做准备,同时为了达到要求还必须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精力所限,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第一课堂的学习,而忽视第二课堂的参与。
(2)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高校老师大多忙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自身的科研活动,从而导致参与机会较少。学生思想虽自由而开放,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使致一些错误的观点或思想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若是在这种群体中滋生蔓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组织管理不当,也会使第二课堂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对活动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没有受到它本该应有的重视,学生大多将其视为一项娱乐活动,空闲时去参加,忙时就丢弃。更可悲的是随便走访一个社团,我们发现基本都是大一新生,大二大三学生很少或者没有。这首先是学生态度的问题,认为活动无足轻重。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种情况会一直蔓延下去,久而久之,第二课堂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对此,高校必须严格制定保障制度,明文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保证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实施。
2.2 优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以往唯师独尊的传统。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活动的主体,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不必被拘囿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在第二课堂中,由于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各种奇思妙在脑中奔涌而出,每个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成果是: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为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
(2)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第二课堂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目标含糊或目标单一、组织力度不够,使得活动性质趋于娱乐性,学生从中受益甚少。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它要求组织者在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排、管理。第一课堂所授内容有限,并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活动不能全面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弥补了第一课堂的缺陷,使得两个课堂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适用型新型人才。
(3)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头脑风暴法”。比如辩论赛,每个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其他的学生可以就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这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另外由于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各院系应积极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使得培B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3 第二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措施
(1)制定规划,统筹安排两个课堂时间。转动课堂的实施,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大,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这一现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它肯定它,这样实施起来才有意义和价值。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选择相关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院系在安排第一课堂课程时,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超乎年龄的负担,要坚持量度适中原则,并且使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有效和第一课堂衔接起来,学生在新情境中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巩固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同时防止两个课堂的时间冲突。
(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的开展具有灵活易组织的优势,对此可以制定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学方式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根据活动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活动的目的等,教师可以随着情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系统而富有逻辑的知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无形中将隐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实现赫尔巴特“教育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另外,所需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向社会挖掘人才,比如某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或者校友、学生家长等,充分综合利用一切优秀人才资源。
(4)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正常有序地参加第二课堂,院系要积极制定《第二课堂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活动的必要性和强制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无故旷课者必须予以惩罚,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以起到标榜和示范的作用。奖励则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的,另一方面则要落实到物质。只有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4002
1 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以教科书知识为核心的第一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满足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1]。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今高等农业院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最具特色、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3]。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除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之外,为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锻炼其各种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相关课外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时空再延续、认知再深化,而其实施形态也更为自主、多元、开放。因此,早在2002年,按照团中央部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贵州大学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参加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的辐射面,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同时,在该校全日制本科生中建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和SRT等实验、实践性项目,资助金额500~10000元不等,提供“项目化”的支持,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从2010级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本科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学分外,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项目至少4个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学术讲座和报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就业与创业实践系列活动;课外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课外素质拓展;学术论文、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成果;其他经认定委员会认定的课外活动或项目等十大类别。从“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来管理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把‘学生观众’推向“参与主角”,有效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总体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贵州大学统招本科大二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分别为园艺、植保、农学、烟草、茶学、中草药、动科、林学。共发出150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共148份。
在对“你对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了解程度如何?”,18.8%的同学认为非常了解,25.0%的同学认为基本了解,50.0%的同学认为了解一点,6.2%的同学认为不了解。
在对“你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第二课堂吗?”, 31.3%的同学选择非常必要,62.5%的同学选择必要,6.2%的同学选择不必要。
在对“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什么类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14.9%的同学选择社团活动类,29.6%的同学选择假期社会实践类,22.2%的同学选择社会公益服务类,3.7%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竞赛类,18.5%的同学选择科技创新类,如SRT,7.4%的同学选择专业见习与实习类,3.7%的同学选择其它。
在对“你参加或指导过哪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23.2%的同学选择社团活动类,34.6%的同学选择假期社会实践类,7.7%的同学选择社会公益服务类,15.4%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竞赛类,11.5%的同学选择科技创新类,如SRT,3.8%的同学选择专业见习与习类,3.8%的同学选择其它。
在对“你认为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吗?”,41.1%的同学选择有用,11.8%的同学选择无用,47.1%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
在对“你校有专门针对某一通识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吗?”,38.5%的同学选择有,5.0%的同学选择没有,52.5%的同学选择不清楚,5.0%的同学选择不清楚哪些是通识课程。
在对“你对本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是否满意?”,15.4%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26.9%的同学选择满意,46.2%的同学选择一般,7.7%的同学选择不满意,3.8%的同学选择非常不满意。
在对“你对本校第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什么?”,21.3%的同学选择教学内容,17.0%的同学选择教学方法,17.0%的同学选择师生互动,25.5%的同学选择学生爱好,20.2%的同学选择符合社会需求。
4 第二课堂的思考
4.1 重视素质拓展,加强学分管理
只有18.8%、 25.0%的同学认为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第二课堂, 多达52.5%的同学都不清楚学校是否有针对某一通识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社团需要加强对每一个学生阐述素质拓展能力,以及第二课堂学分获得的重要性,这关系到自身是否顺利毕业,让英语协会、演讲协会、创业协会、茶艺社、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通过学校广播、报刊、宣传栏、学习手册、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素质拓展,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愿望。明确要求学生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和调查、“三下乡”、爱心志愿等活动,并制度化。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学分的获得给予足够的重视。
4.2 搭建参与平台,灵活考核学生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为学分而学分,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从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满意度中发现,15.4%、 26.9%的非常满意、满意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整合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考核办法以及信息获得的途径着手,构建一体化的第一、二课堂教育平台,推进创新与创业训练项目、技能实践项目、科研学术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问题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实验认证,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数据、创业方案、心得体会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对取得一定成效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如课题立项,保送研究生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3 培养卓越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情况,第二课堂教学的关键分别是教学内容占21.3%,教学方法占17.0%,师生互动占17.0%,学生爱好占25.5%,符合社会需求占20.2%,相对均衡的选择,需要老师知识广博、能力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为教职工建立培训档案,定期开展“传、帮、带”工作,采取专题系列培训、竞赛、自学辅导、网络教学、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创造教师进修机会,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让老师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扩展文化修养,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与时俱进,适应需求。不断完善与改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用于学生从事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为第二课堂开展创造条件。
4.4 激活学习兴趣,培养个性人才
据调查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16.7%选择个人强烈地求知欲望,56.3%选择将来能有个理想的职业,12.5%选择家长和老师的要求[4],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只是把学习是被动的、不自愿的,没有发展成主动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需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从他们的学校、家庭、社会热点中引导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课题,激发学生动手验证、参与课题研究的迫切愿望,并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校层面来说,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第二课堂才艺的平台以及对外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技能与特长,发现自己潜力与喜好,为学生全面拓展素质起到推拥淖饔谩
5 结语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活动,把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培养转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2]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21~24.
【关键词】英语 第二课堂 组织形式
引言
我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英语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很多教师把学习基础知识、讲解词汇和语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暇顾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部分教师也深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结果也只能围绕教材和练习题展开教学。总之,第一课堂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等较客观的因素。第二课堂是英语学习的另一种形式,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能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对所学知识进行对应性的操练,能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目的,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1.开展中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校范围内的英语学习环境,即模拟真实活动的实习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况且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于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以及考研就业的压力,英语教师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注重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很难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学生的模式,老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口语训练。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愈发自卑,怕说错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配合教学的情感。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第二课堂又称课外教学,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作一整套工具。它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境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开展英语话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原版电影赏析、组织英语角等等。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择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机会展露自己的特长和才华;突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学生能够利用全方位的信息渠道,充分运用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来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另外,英语第二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了活动主角。各种英语课外活动的具体事项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指定和完成,教师在第二课堂扮演的是出谋划策、引导组织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自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为了办好一次活动,学生往往需要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书本资料等来补充自己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无疑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强化、整合和内化。所以英语第二课堂不仅利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它是传统课堂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第二课堂有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再一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重点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和形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
组织“英语角”,提升全校英语学习氛围各教研组可安排部分英语教师在校园内某一固定地点开展英语角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邀请外教参加,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必要时可以提前公布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应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举办娱乐性的英语活动,如小游戏,猜词竞赛,电影配音等,以轻松、欢快、自然为原则,不要求学生刻意准备。
倡导北京相关部门成立英语协会,定期开展活动举办英语晚会,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短剧,进行诗朗诵,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特别是在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和万圣节里,可组织学生举行别开生面的舞会和化装晚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并感受浓浓的西方文化。协会的创办为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搭建了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广播站与记者团合作英语栏目,负责稿件和阅读选产,广播站以各种形式征集播音材料,并在学生中招聘优秀的英语播音员,播放英语节目。英语广播作为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在学生学习英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受时空限制,学生往往需要利用较完整的一段时间到指定地点学习,而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就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英语广播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成立英语戏剧社,开展表演英语课本剧或戏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特色之一的英语戏剧社,英语教师可组织在英语戏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英语戏剧的排练和表演,教师让学生自己改编英语课本剧或戏剧,研究对白,纠正发音,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并将其中的一些剧本排演。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举办嘉华大学生英语文化周,开展丰富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一学期举办一次大学生英语文化周,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展英语歌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各班级选拔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除上述提到的一些形式,我们更要积极推进将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英语,营造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听英语、讲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相比英语第一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育在广大校园里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它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远非“第一课堂”所能涵盖。在高校招生制度日趋灵活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应真正围绕素质教育展开,重视第二课堂这块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阵地。学院各个部门可尝试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改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把部分精力调整到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英语素质教育通过教改达到其目的。在提高英语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商科专业打下基础,走出一条适合嘉华的特色第二课堂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外语界,2006
[2]沈菊芬.浅议英语第二课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王绍钦.对第二课堂活动定位的思考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4]道格拉斯,布郎.语言教学原则[M].Prentice-HallInc.NJ.1987
[5]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