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免疫疗法

生物免疫疗法

时间:2023-06-05 10: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免疫疗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免疫疗法

第1篇

克莉丝汀・克雷恩霍费尔(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头顶上悄悄长出一个针尖样小凸点,她以为那是一个囊肿,没有在意。但它不是。后来,克莉丝汀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走运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参加了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开展的一项称作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运用转基因技术改造她的免疫细胞,然后回输到她体内,杀死癌细胞。

2016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免疫专家斯坦利・里德尔(Stanley Riddell)博士体验了一回当“学术明星”的感觉,他公布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引起轰动:在29位接受治疗的晚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当中,有27位患者病情有某种程度的缓解,有效率高达93%,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甚至完全缓解。

要知道,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都是晚期白血病患者,此前全都接受过化疗等其他治疗,并证明是无效的。

在基本无药可救的状态,仅剩几个月的存活时间,CAR-T疗法治疗有效率竟高达90%以上,里德尔在评价自己的研究结果时,也称“不可思议”。

同样的治疗方法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身上,有效率分别在80%和50%以上,表现也不俗。

近五年,包括CAR-T疗法在内的免疫疗法突飞猛进,以至于有业内专家称,在未来五年内,免疫疗法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标准疗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教授卡尔・朱恩(Carl June)曾表示,一直以来,医学界做出了很多医治癌症的承诺,现在,免疫疗法正在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癌症治疗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正在发生。 用自己的身体对抗癌症

里德尔团队人员从克莉丝汀的血液中提取出的T细胞,经过基因修饰后,能够识别并干掉肿瘤细胞,这些“杀手”被派遣回克莉丝汀体内。

CAR-T疗法中的“CAR”,有个拗口的名字,叫嵌合抗原受体,“T”是指T细胞,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优秀的“猎人”。

带有这种“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如果发现癌细胞,不仅会杀死它,还会开始分裂,创造出一支灭癌大军。

这一思路就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去消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

回输T细胞的过程大约一个小时,克莉丝汀回忆,当时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细胞像游戏里的吃豆人一样,去吃光自己体内的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通常需要30天到60天后,很多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就消失了。

在绝大多数癌细胞刚出现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并清除它们,将之扼杀,这就是身体的“免疫监控”。然而,总有极少数癌细胞进化出“伪装”能力,掌握一套逃脱免疫系统识别的办法。

人类尝试多种办法来截杀癌细胞,皆不尽如人意。最直接的方式是手术切除,可一旦癌组织没有切除干净,就会复发;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威力强大,但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消灭大量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消灭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的“靶向药物”,在近些年问世,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靶向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在于狡猾的癌细胞只要在靶向位点稍微发生一点基因变异,就能躲过靶向药物的攻击。 一名6岁的白血病患儿小磊(化名)接受cAR一T细胞免疫疗法。图/cFP

克莉丝汀经历的免疫疗法似乎解决了以上缺陷。科学家认为,CAR-T疗法和检查点阻断药物一起,将共同引领新一代免疫抗癌革命。

免疫系统不但能够被激活,也会被抑制。免疫系统在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前,需要经过一些被称为免疫检查点的“关卡”,通^后才能发起“战争动员”,以防攻错目标。也就是说,这些检查点决定着T细胞的活化还是抑制。

癌症能够发病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癌细胞窃取了“口令”,将免疫系统一直卡在检查点,使其无法被激活。如此一来,医生可以通过阻断这些检查点,以释放免疫系统的活力。

科学家已经发现CTLA-4、PD-1和PD-L1这三种抗体,可卡住免疫系统。其中,PD-1和PD-L1能够特异性结合,一旦发生,T细胞便会进入无应答状态,失去猎杀癌细胞的功能。

2011年,第一个针对“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治疗药物Yervoy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目前已有5种以上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美国上市,广泛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需要更多的惊喜

在加入免疫疗法前,克莉丝汀曾经历过两年化疗,病情得到缓解。但好景不长,一年半后癌症复发,且恶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此时,常规的放疗和化疗都不再适用。

FDA规定,肿瘤患者只有在标准疗法失败后,才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克莉丝汀因而能够参与到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加入CAR-T疗法的都是癌症晚期或者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

理论上讲,肿瘤在早期阶段体积较小,患者的免疫系统也相对更健康,免疫疗法应该能够发挥更积极的效果;而那些接受过放疗、化疗的患者,免疫细胞被大量杀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不过,免疫治疗还没能成为一线的用药和治疗,是因为CAR-T疗法、检查点阻断药物都面临着关键性的难题。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科学家对免疫疗法的研究尚未透彻,患者想便利地接受免疫治疗需要时日。

“CAR-T疗法在一些患者中有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里德尔告诉《财经》记者。

在前述临床试验中,29位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当中出现好几例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最终导致两名患者死亡。尽管这些患者本来就是不治之症,但这毕竟属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需要更多研究搞清楚原因。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里德尔打算减少T细胞的数量,预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

至少在克莉丝汀的感受中,CAR-T疗法的不良反应比她曾经接受的化疗要小得多。化疗让她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皮肤脓肿、心脏也受损。在CAR-T细胞输注后,她高烧五天,血压也在下降,伴随着发热、打颤、全身酸痛。当她早上醒来时,病号服都被汗水湿透。

好在这种痛苦是暂时的。一星期后,她感觉恢复得很好,甚至去逛了西雅图的几个著名景点。

除了不良反应,治疗癌症种类的局限性,是免疫疗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从理论上说,检查点阻断药物应该是对多种癌症都有效的广谱药,但现实是,它目前只对一些癌症种类的一部分患者有效果,对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接近90%,然而在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有效率仅30%左右。

此外,对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检查点阻断药物也不那么好用。

这说明,对检查点阻断药物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会有新的免疫检查点被发现。”里德尔说。

CAR-T疗法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未正式通过批准。从2010年CAR-T疗法第一次临床试验以来,绝大多数临床研究都针对白血病的治疗,缺少其他实体肿瘤的试验数据,如何推广到其他种类的癌症,是一个重要挑战。

不过,FDA对CAR-T疗法给予了优先评估的待遇。里德尔估计,由于在白血病治疗的“突破”,可能会让CAR-T细胞较快被批准,“在2017年,CAR-T细胞将被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白血病,在此后某个时间,会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淋巴瘤”。

医学界和产业界都在努力将免疫疗法推向一线治疗,也就是在患者刚发现患癌时,就尝试使用免疫治疗。

2016年10月25日,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来到:免疫药物Keytruda被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肺癌。这宣告肺癌治疗正式迈进了免疫时代。

免疫疗法成为和化疗、靶向药物平行的主流选择之一。它意味着很多肺癌患者将不再需要先化疗,而可以直接使用免疫药物。

美国诺华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李治中告诉《财经》记者,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使医药界对靶向药物没有以前那么狂热了。以后追求的是混合疗法,即靶向药物+免疫治疗。 中国的竞争者

奥巴马在自己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中,倡导投入更多资源对抗癌症,主攻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的兴起将逐渐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式,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以及生物公司投入进来。

专门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Leerink Partners公司预测,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167亿美元,2025年将实现超2倍增长,达到361亿美元。其中,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占据大约50%的市场份额。

CAR-T疗法的研发十分热闹,全球多个医疗机构、研发类公司聚焦于此。但受限于临床研究患者数目,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据才金资本创始合伙人宫惠珉观察,在临床试验上取得效果后,凭着技术再融资,“从商业上还不是很成熟”,生产成本和复杂性都可能直接限制CAR-T疗法的市场容量。

中国市场尚没有癌症免疫治疗药物获批。无论成药在手的国外制药巨头,还是快马加鞭的国内公司,若能在中国市场拔得头筹都意义重大。

中国有众多的创新型医药公司加入了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竞赛。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曾表示,现在国内有几十家企业都在做这类药物的研发,这种热情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D-1单抗肿瘤免疫药物“BGB-A317”,在进行晚期实体瘤的临床I期试验,它与国外已经上市的两种PD-1抗体药相比,设计上有显著差异性,即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特异性去除了某个受体的结合能力。

百济生物药研发总监李康博士曾表示:这一设计可能会在一部分肿瘤中显示出优势。当然,这种差异能否转化成临床用药上的优势,有待证实。

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网站Clinicaltrials.gov查询,截至2017年3月30日,全球注册的关于CAR-T的临床试验有310项之多,其中中国研究者贡献89项:2015年共有15项,2016年注册49项,2017年前三个月新增10项,中国的临床研究增长势头迅猛。

不过,国内的诸多研究都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距离通过审批上市遥远,且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可是,国内已经出现细胞免疫疗法被滥用的现象。

2016年5月,21岁的癌症患者魏则西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武警二院)接受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后,医治无效死亡。事件引发了广泛、多视角的争论与交锋。

单从技术迭代的角度看,CAR-T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四代技术;武警二院所采用的CIK-DC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二、三代疗法,美国也曾开展过临床研究,可惜没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美国已鲜有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中国,有一批机构在缺少大规模、正规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直接开始推广已经过时的免疫疗法,并收取高额费用。

2016年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要求细胞免疫治疗须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仅限于临床研究。

历经这场风波,免疫治疗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但免疫治疗进入中国是大菟趋。

一个利好消息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了进口药审批的变革。3月17日,《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简化境外未上市新药进入中国的多项限制。比如鼓励境外未上市的新药经批准后在境内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并取消进口药应当获得境外制药厂商所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的上市许可要求的限制。

第2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免疫疗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第3篇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随着微流控技术、罕见细胞分离技术以及对单基因组破译能力的提高,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研究于2012年悄然崛起,并有望于2013年获得重大突破。

多数的基因组测序是通过提取大量细胞中的DNA后进行的。为了获得足够的DNA进行测序,通常需要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细胞。这种测序方法,忽略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控制基因表达、细胞行为和药物反应有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对一个细胞进行基因组测序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实现了从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细胞这个层次,去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过程。如今,在微生物生态学、癌症基因组、法医学、微量诊断和遗传印记等研究中,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使其研究和检测更深入、更细致,从而带动基础科学新的发现,也将给人类对抗疾病、保障健康和提高生命寿命和质量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建立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高质量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二是高通量低成本的测序技术。2012年元月,测序巨头们几乎同时推出了新一代测序仪,为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提供“利器”。在这一年里,几乎每个星期都有重要成果在顶级期刊发表。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借助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对源自一名男性的91个细胞的全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许多新的重组热点和与间接方法发现的相一致的比率。随后他更深程度地测序了8个足以确定突变率。这将有助于了解自然发生的个体遗传突变,对于不孕不育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2年冷泉港的基因组生物学会议上报告说,对近200个细胞进行的测序,估算出捐精给他们的男子的重组率。研究者发现每个细胞平均有24.5个重组事件,与来自间接实验的结果相一致。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称为Strand-seq的新型测序方法,这种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新方法能分别对单细胞的双亲DNA模板链进行测序,获得高分辨率的姊妹染色体交换图谱。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当双螺旋解旋后,两条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偶然会出现交换,如果这样的交换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DNA损伤和癌症的一个标志,那么传统的基因组测序方法就无法检测出来。利用Strand-seq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完成单链DNA测序,并发现了首个基因组压力和不稳定性的痕迹。这种方法能来捕捉DNA一条链上的信息,并且能令研究人员对亲本DNA模板链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目前,单细胞基因组测序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技术上和成本上还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地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3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有望揭示更多信息,如了解癌细胞如何在肿瘤内变化以及每个细胞内“定居”着多少版本的基因,相关技术有望用于癌症诊断。在不远的未来,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将会使组织器官内细胞基因组的异质性研究、干细胞的异质性研究、生殖细胞的遗传重组研究和胚胎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更加精准。

NO.2

“普朗克”卫星

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烬”,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更精确地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于揭开宇宙形成和演变等宇宙奥秘至关重要。为此,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与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1989年11月升空的宇宙背景探测者(简称COBE)测量到的结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非常精确地符合温度为2.726±0.010K的黑体辐射谱,宇宙背景辐射具有高度各向同性,温度涨落的幅度只有大约百万分之五。2006年,负责COBE项目的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3年,美国发射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的涨落的测量表明,宇宙的年龄是137±1亿年,在宇宙的组成成分中,4%是一般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宇宙目前的膨胀速度是每秒71公里每百万秒差距,宇宙空间是近乎于平直的,它经历过暴胀的过程,并且会一直膨胀下去。

为了精确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欧洲航天局于2009年5月14日发射升空“普朗克”探测卫星。这颗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的卫星,携带了一系列高灵敏度仪器,能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深入探测。“普朗克”卫星的灵敏度是“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10倍。“普朗克”卫星具有更高的角分辨率,比“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高2.5倍,比“宇宙背景探测器”高了50多倍。该卫星可绘制宇宙微波背景图,角分辨率在10弧分以上,能确定宇宙的空间曲率,并能分辨某处天区中百万分之一度的温度差异,而且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图能够自动将来自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光谱辐射从宇宙背景信号中去除。2013年,“普朗克”卫星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迄今最精确的绘图,以更高的精度检测现在的宇宙学理论,并可能发现证据补充或修正“大爆炸”理论。

NO.3

人脑连接组计划

人脑连接组计划是美国国立卫生院资助的一个为期5年的科研项目。该计划投资3850万美元,于2010年正式启动,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承接了这个艰巨任务。

人脑连接组计划旨在通过脑成像技术(主要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磁共振成像,传统的脑电图、脑磁图等作为补充),扫描1200名健康成年人(其中包括300对双胞胎)的大脑,比较他们大脑各区域神经连接的不同,以及如何由此导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个体差异,最终描绘出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连接情况和功能、结构“图谱”。这一计划不仅样本量非常大,而且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当然还少不了问卷、行为、基因测序等,进行综合研究。这是目前脑成像界最大的项目了。

人脑连接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全面细致地刻画大脑内部的组织模式,改变长久以来大脑的研究方式,即不再将大脑视为数量巨大的离散的解剖单元或者化学物质的集合体,而是由彼此纵横交叉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细胞构成的复杂统一体。整个大脑连接图就像地图一样,也包括交通枢纽、交通要道等,这些区域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个体差异。

2013年,人脑连接组计划有望取得重要进展。一旦采集到的所有数据被公开,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推动脑、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NO.4

探索南极冰下世界

2012年2月5日,俄罗斯科考队员经过十几年努力,钻透3769米冰层,触及覆盖在南极冰川下超过2000万年的巨大淡水湖,这也是人类首次钻开南极冰下淡水湖。这一消息的,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尤其是极地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从发现到触及南极冰下最大的淡水湖,俄罗斯研究人员花了近20年。早在1994年罗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上,俄罗斯研究人员卡皮茨亚博士就宣布,在俄罗斯南极内陆考察站“东方站”的冰盖之下约4000米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命名为东方湖。

南极冰下淡水湖是由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组成的低温大约零下30摄氏度)、高压(大约350大气压)、低营养输入和黑暗的封闭系统,冰下湖已经被冰封了2000万年之久,拥有独特的与世隔绝的环境,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可用于研究生命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进化。例如,在南极冰雪中和冰下淡水湖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是菌类微生物,而且处于休眠状态,但可能仍具有生物活性或本来就存活着。研究这些细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可能获得生命起源的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

科学家猜测,如果东方湖中有生命存在,那也只能是极端微生物。是一种适合生存于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形态,它可以耐得住极端高压、永恒的严寒、低营养输入、高浓度氧气以及无阳光等各种极端情况。研究这些细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可能获得生命起源的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据悉,俄罗斯计划在2013年的南极夏季,将一个水下机器人送入湖中采集湖水样本和湖底沉积物样本。到那时,神秘的南极冰下世界将有更多的奥秘被揭开。

NO.5

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类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活化增殖,提高抗肿瘤活性,由免疫的力量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它是继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中医疗法之后,近几年国际上最新采用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疗法根据是否主动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前者如肿瘤疫苗,后者主要包括抗体、杀伤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肿瘤疫苗包括细胞瘤苗、蛋白多肽瘤苗以及核酸瘤苗等,通过提取肿瘤抗原进行免疫接种,从而促进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

肿瘤免疫疗法的优点在于:被激活的人体自身免疫活性细胞不仅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残存肿瘤细胞,而且能够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把患者个体特异性的肿瘤抗原信息传递给体内肿瘤免疫杀伤细胞。免疫细胞能够正确区别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不伤害人体的正常细胞和生理机能,避免了放疗、化疗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反应,适合于各种病程、各种体质的肿瘤人群。

肿瘤免疫治疗既可以独立治疗肿瘤,又可以与放疗、化疗、手术配合应用,具有独特性,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即先用常规的疗法清除大量的瘤细胞,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在临床中免疫疗法已被成功应用于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如2010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dendreon公司研发的世界上第一个癌症治疗性疫苗Sipuleucel-T(Provenge)用于无症状或微小症状、去势抗性的转移性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2011年3月又批准了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用于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易普利姆玛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能有效阻滞一种叫做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的分子,该分子对机体免疫系统发挥负调控作用,常会削弱机体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细胞疗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常需要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通过对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扩增、修饰或改造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实现抗肿瘤的目的。

NO.6

植物基础研究

植物基础研究有望在2013年获得多项新成果。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生物燃料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如利用微藻生产生物燃料。微藻是一种浮游的光自养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环境中,其中有很多藻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以积累大量的油脂产物,用于生物柴油生产。藻类的一大优势是它不会争夺粮食作物的土地。其另一特点在于光合作用效率高,易于规模化培养,且能够积累多种能源物质。此外,微藻生长周期短,细胞繁殖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是油料植物的数十到数百倍以上。

2012年7月,法国大型生物技术公司Cellectis宣称:到2013年1月,公司将证明基因组改造能使用微藻来制造第三代生物燃料。目前,Cellectis公司应主要证明其技术在藻类植物中的有效性。Cellectis公司研发了能够干预DNA的分子剪刀,通过此分子剪刀,能够改变或更换疾病突变载体基因,并改变植物机体。

据海藻生物燃料组织统计,目前美国有 60 家对海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的公司,蓝宝石公司是同类企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公司之一。公司创始人兼 CEO杰森·派尔是分子生物学家。2007 年,派尔和他的团队开始从近 40 种产油海藻入手,从那以后他们对 10 万种海藻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他们的目标是迅速分离出那些产油量极高的海藻种类。

另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13年1月8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化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工程对蓝藻进行了改造,使其能生产出2,3丁二醇,这是一种用于制造燃料和塑料的前化学品,也是生产生物化工原料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第一步。相关在2013年1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小组利用网上数据库发现了几种酶,恰好能执行他们正在寻找的化学反应。他们将能合成这些酶的DNA引入了蓝藻细胞,随后逐步地构建出了一条“三步骤”的反应路径,能使蓝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2,3丁二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转基因作物。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已累计批准21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涉及100多个转化体,13类目标性状,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着重于发展抗性转基因,例如抗除草剂、抗虫、抗旱、抗盐碱和抗寒等;第二类侧重于改变作物的品质,比如增加营养、提高食品的医疗保健功能等,以及作为工业、药物、能源原料。

第4篇

值得注意的早期信号

前列腺癌是一种进展比较迅速的恶性肿瘤,有资料表明,如果得不到早期诊治,从发现症状开始,平均存活期只有3~5年。实际上,前列腺癌出现症状时多半已不属于早期,而且因癌肿长大阻塞膀胱出口和压扁尿道,会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排尿困难以及血尿等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症。另外,前列腺癌很早就可发生转移,出现的转移症状有时竟会比局部症状更明显,甚至还可能早于局部症状。部分病例以转移症状就诊,表现为腰骶部、髋部疼痛,坐骨神经痛,锁骨上或皮肤肿块,咳嗽,咯血,胸痛等。至晚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相当困难。

那么,在前列腺癌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和转移症状之前,是否存在着早期“信号”呢?以下一些因素值得警惕,但并非前列腺癌所特有。

(1)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

(2)难以解释的发热。

(3)肛管及直肠内酸胀不适或隐痛。

(4)排尿踌躇,有尿不尽感。

(5)尿频及夜尿增多。

(6)疼痛或血精。

出现上述症状的老年男子应警惕前列腺癌,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

直肠指检――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直肠指检是一项简单易行又基本没有损伤的临床检查,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十分重要,其准确率可达50%以上。许多学者主张对中年以上男子进行定期检查。

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早期肿瘤的筛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据统计,若肿瘤浸润至包膜,直肠指检的发现率可达70%以上,即使肿瘤只局限在包膜内,直肠指检也可检出25%。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定期给予直肠指检,将使许多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彻底治愈的机会。

当然,确诊前列腺癌尚需要做超声波检查、放射学检查、CT检查、MR/检查、前列腺癌的针吸细胞学检查、前列腺癌的活体组织检查等。

前列腺癌诊疗的新方法

在前列腺癌治疗的具体方法上,除了手术、内分泌抗雄激素治疗、化疗、放疗和冷冻消融治疗以外,医学界仍然在进行新的探索,其中介入疗法、免疫疗法显示出一定的威力,而基因疗法也在深入研究中。

所谓介入疗法是采用动脉内插管,向通往肿瘤的血管内灌注化学抗癌药物,并将该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灌注的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二是将血管栓塞,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最终因缺氧和缺乏营养而坏死。目前这种治疗是将专用的导管插入主动脉与髂内动脉的分叉处,灌注的药物有顺铂、丝裂霉素、5-FU等;所用的血管栓塞物是明胶海绵等。该疗法适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已经无法手术而其他疗法又效果欠佳者。

免疫疗法并不神秘,在人类与传染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免疫疗法已屡建功勋,既往在肿瘤治疗领域也有所应用。免疫疗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也就是采用一些通用的免疫制剂对抗癌症。常用的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等。这些免疫制剂在治疗其他肿瘤中也在使用,对前列腺癌也有一定的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需要通过特殊手段,制造出专门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制剂,例如研制出前列腺肿瘤疫苗,接种在癌症患者身上治疗前列腺癌,为此科学家正在不断地努力。

基因疗法是一种令人期待和鼓舞的疗法,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绘制的成功完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正在加快速度,想方设法,力图改变人体的致癌基因,用健康基因置换致癌基因;或者改造癌症基因,使它们“改邪归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疗法将给癌症治疗带来全面突破,也将使治愈前列腺癌甚至所有的肿瘤成为可能。

两个重要提示

第5篇

背景提示

据预测,2005年全球的治疗性疫苗的销售额将达到9000万美元,2006年为1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5.85亿美元,2008年为12.65亿美元,2009年为20.75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42.9亿美元。

由于治疗性疫苗的创新性特点,它们将是高价入场券的产品,并且其市场及其增长将与创新性处方药的审批相似,但与预防性疫苗的审批不相同。一旦治疗性疫苗加入全球疫苗市场,其市场价值将成倍增长。在全球治疗性疫苗市场中,美国是的最大市场,其次是欧洲。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全球有65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研发治疗性疫苗,产品达167个。

据估计,在所有的癌症病人中约33%能够接受治疗性疫苗的治疗,并且每种病人可接受治疗性疫苗治疗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黑素瘤病人为45%,淋巴癌病人为32%,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病人均为26%。

治疗性疫苗的应用

肿瘤仍然是治疗性疫苗的最广泛研究治疗领域,其次是艾滋病和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如EB病毒、肝炎、单纯性疱疹病毒、人瘤病毒、和白念珠球菌、多发性坏死、银屑病等。此外,处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治疗性疫苗治疗的疾病包括多发性坏死,风湿性关节炎,和狼疮,甚至还包括药物(例如可卡因、尼古丁等)成瘾等。

用于开发治疗癌症和病毒感染的治疗性疫苗的方法有多种。对于癌征和病毒感染这两种病症,治疗的目标相同:即对入侵机体免疫系统的肿瘤或病毒抗原诱导免疫原性反应。目前上市的所有治疗性疫苗和有望在2009年底上市的所有接近临床(临床III期试验及其以上)的候选疫苗都是用于治疗癌症的。本文主要集中在有希望投入临床使用的治疗癌症的疫苗,包括自体和同种异体基因的疫苗与单克隆抗体及其可能上市的时间,以及各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自体疫苗

自体疫苗可能包括绝大多数正在开发的治疗性疫苗的类型。在自体疫苗治疗过程中,每一名病人都是用从他/她自身的肿瘤细胞中提取的疫苗进行治疗的,是真正的个性化疗法。因为尽管对某一肿瘤有多种特异性抗原(例如前列腺肿瘤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每一名肿瘤病人同样还提呈对自己独特的某些抗原。

自体疫苗的开发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第一,从病人体内捕获抗原提呈细胞(例如从手术切除的肿瘤提取);2、对捕获的抗原提呈细胞进行处置,以增加其免疫原性;3、将经处置的细胞重新接种到病人体内。结果,每一名病人都用对其专门生产的个性化治疗性疫苗。

即将出现的一个自体疫苗是Dendren公司的Provenge ,该疫苗为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疫苗。该疫苗是将树突细胞祖细胞与一种由前列腺烷酸磷酸酶(PAP)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在体内融合的重组融合蛋白(PA2024)接触而产生的。这种疫苗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表达PAP的癌细胞,PAP是一种在约95%的前列腺癌细胞中都可见到的蛋白。Provenge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仅对一小部分病人有效。因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增加275名病人进行试验,该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之中。Provenge有望成为第一批大批量生产的重量级治疗性疫苗。因此,据估计,Provenge在2007年底进入市场后将使Dendren公司成为治疗疫苗市场的领军企业。

其他侯选自体治疗性疫苗

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市场的其他侯选自体治疗性疫苗包括Antigenics 公司研发的Oncophage,和Genitope 公司研发的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GTOP 99)等。Oncophage 包含有与肿瘤抗原台有关联的肿瘤衍生热休克蛋白的纯化复合体,至少可用于治疗恶性黑素瘤和肾肿瘤等7种不同类型的肿瘤。Oncophage有望在2008年投放市场,其第一年的销售额将达到月2.8亿美元。目前开发的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该产品包含有与钥孔嘁血兰蛋白共轭的病人衍生独特型蛋白,并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佐剂合用。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可望在2009年进入美国市场。据预测,到2009年,美国的潜在病人为17万人,其市场渗透至少在10%。因此,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的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美元。

异体治疗性疫苗

与采用肿瘤抗原特异性对个体病人进行治疗的自体治疗性疫苗相比,异体治疗性疫苗包含有对一类肿瘤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由于异体治疗性疫苗可以在某一生物制剂中心批量生产,所以,该产品是相对便于开发生产的侯选产品。异体治疗性疫苗可用各种方法开发,包括用保证许多抗原提呈的未明确的混合体和制备融合蛋白等。

CancerVax公司的Canvaxin是一种异体治疗性疫苗,由含有30多种已确定的黑素瘤相关抗原的3种黑素瘤细胞系(M101,M24,和M10)组成。目前正在进行III期试验,可望2008年进入市场。Canvaxin还是一种预防性蛋白疫苗。

另一种将在近期上市的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异体抗原侯选疫苗为Aphton 公司研发的Gastrimmune (G17DT),该疫苗为一种融合抗原疫苗,可望在今年上市。

单抗

在治疗性疫苗市场,除了自体和异体治疗性疫苗外,单克隆抗体也是一种正在崛起的重要治疗性药物。鼠单抗IGN101模拟见于某些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上皮细胞粘合分子(EpCAM)在癌症病人体内诱导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OvalRex(oregovomab)是一种正在进行III期试验的用于治疗卵巢癌的鼠单抗,由加拿大AltaRex Medical公司与美国Unither Pharma等多个公司合作开发的。该制剂可延长复发性卵巢癌病人的生存期(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OvalRex靶向由人卵巢癌细胞表面产生的肿瘤相关抗原CA125。研究人员认为,OvalRex通过一个使CA125与OvalRex循环的复合结构诱导抗CA125的免疫反应。与自由CA125不同,复合CA125被传输到树突细胞中激发T细胞活性。

研发的挑战

尽管治疗性疫苗提供一种有利的市场机会,但开发治疗性疫苗的挑战包括病人的选择、过长的临床试验期,和先期的巨大投资等。由于治疗性疫苗仅适合于体质仍较好的病人(如病人的免疫系统未受损,能够对疫苗产生反应)和发展较慢的疾病等,所以,必须谨慎选择临床试验的病人群体。患晚期和发展较快的疾病的病人用治疗性疫苗效果差的原因有2点:一是诱导免疫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较差而无免疫应答。

与非疫苗疗法相比,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期和随方观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其疗效的计算是通过计算病人的存活率进行测定的,所以,在病人接种疫苗后必须观察数年。

第6篇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免疫疗法 肿瘤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近年来颇受各国学者重视的一种癌症新疗法。这种疗法是利用某些染料类光敏物质在癌组织中积聚的浓度高于周围的正常组织, 在激光等照射下可产生对细胞有破坏作用的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及自由基的特性, 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并导致死亡。目前PDT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一些光敏剂已被某些国家批准作为PDT药物, 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接受了PDT, 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PDT主要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 对某些晚期肿瘤、 复发肿瘤和一些不适合手术的肿瘤, PDT也是一种有效和简便的姑息治疗手段。为了有效控制和根治恶性肿瘤, 光动力学疗法与其他传统治疗手段联合的技术已逐渐被接受。近年有研究显示, PDT能激发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 而PDT和免疫治疗联合应用, 能够提高和改善PDT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方面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阶段, 现对光动力疗法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光动力学疗法的抗肿瘤作用

1.1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光动力疗法与传统的手术、 化疗和放疗等肿瘤治疗手段相比, 具有双重性选择的独特优点。首先, 肿瘤组织能够选择性的储留光敏剂; 其次, 只有在光辐照的情况下, 储留在组织中的光敏剂才能和组织中的氧分子发生生化反应产生对细胞具有毒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其中单态氧被一致认为是Ⅱ型PDT中最主要毒性物质, 它们对细胞的破坏作用, 将直接导致病变细胞发生坏死或凋亡。

1.2 损伤血管效应 肿瘤细胞的活力依靠血管供应的大量营养, PDT能损伤与肿瘤相关的脉管系统, 导致肿瘤缺血性死亡, 因此催生了抗血管光动力疗法(antiangiogenicPDT)——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手段。如果在血管内光敏剂的浓度峰值期内照光, 能够导致微血管损伤, 病灶内供血不足, 从而使细胞发生坏死或凋亡。

1.3 抗肿瘤免疫效应 1996年, Korbelik等[1]用正常的BALB/c小鼠和免疫缺陷的小鼠比较了PDT对肿瘤的长时效应, 发现肿瘤的复发更多的发生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中。在从有免疫活性的BALB/c小鼠中移植了骨髓后, 肿瘤复发率明显降低。说明PDT通过直接作用机制杀灭大多数肿瘤细胞后, 仍需要免疫反应去清除剩余的癌细胞。Gollnick 等[2]发现PDT后的肿瘤细胞本身就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可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将PDT治疗后的肿瘤细胞制成匀浆液, 接种于裸鼠体内, 在没有任何免疫佐剂的情况下, 可抑制同一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 但不能抑制其他肿瘤细胞株的生长。

2 PDT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目前的研究和应用的结果显示, PDT没有放疗和化疗那样明显的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副作用。相反, PDT可能诱导有益于治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其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1 细胞免疫

2.1.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PDT后最早到达肿瘤治疗部位的免疫细胞, 其数量在骨髓、 外周血以及肿瘤的治疗部位迅速增高, 在PDT 的抗肿瘤效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un 等[3]发现PDT后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在肿瘤的治疗部位增强, 且肿瘤组织周围的中性粒细胞表达有MHCⅡ分子, 说明中性粒细胞可能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参与PDT的抗肿瘤效应。

2.1.2 自然杀伤细胞 HendrakHennion等[4]应用GM1抗体去除小鼠体内的NK细胞后, PDT 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减弱, 这提示NK细胞参与PDT的抗肿瘤效应。但用PDT治疗后的荷瘤小鼠脾内的NK细胞体外作用于肿瘤细胞发现, NK细胞不能杀伤肿瘤细胞, 则说明NK细胞可能是由PDT的杀肿瘤细胞作用间接激活的。此外他还证实了NK细胞也参与PDT 抑制肿瘤复发的作用, NK细胞可能通过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如IFNγ、 IL1、 IL2和TNFα) 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抑制肿瘤的复发。

2.1.3 抗原提呈细胞 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有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DC)、 B细胞等。这类细胞可摄取、 加工、 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 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Reiter等[5]发现PDT并不能直接激活巨噬细胞, 而是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间接激活了巨噬细胞的活性。实验发现, 用二氧化硅微粒阻滞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 可明显降低PDT的治愈率, 这表明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在PDT中发挥重要作用。Jalili等[6]发现DC可有效地吞噬被光毒性反应杀伤的肿瘤细胞, 并将肿瘤抗原提呈给初始T细胞后使之激活, 同时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 促进初始T细胞产生Th1型免疫应答。

2.2 体液免疫

2.2.1 补体 PDT后, 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内皮表面可见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广泛沉积, 导致治疗部位的血供受阻, 说明PDT可诱导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的激活。应用补体激活剂(如酵母多糖和链激酶等), 可增强PDT的抗肿瘤效应。但是补体激活剂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不能增强PDT的疗效, 说明补体的作用与各种免疫效应细胞的共同参与有关, PDT激活补体后产生了一系列活性片段, 吸引带有补体受体的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效应细胞的聚集。近来有研究发现PDT后, 肿瘤组织内补体C3水平持续增高, 于24 h达到高峰, 而阻滞C3a受体和C5a受体的功能, 会明显降低PDT的治愈率[7]。

2.2.2 细胞因子 光动力疗法可诱导IL1β、 IL2、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产生。Sun等[3]在PDT治疗前分别应用IL1β、 TNFα和GCSF的中和抗体作用于肿瘤组织, 发现PDT的疗效降低, 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在PDT的抗肿瘤效应中起到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还有研究发现, PDT治疗后的一定时间内, 血管表皮生长因子的水平降低, 其降低的程度越大, 肿瘤体积缩小程度越明显, 小鼠生存时间越长[8]。Gollnick等[9]长期致力于PDT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PDT诱导的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现象的深入研究, 发现不同的光敏剂所激活的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会有所不同。他们认为通过合理调控有益的炎性反应可能是优化光动力学疗法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的一个有效手段。

3 光动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为了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更好地控制恶性肿瘤, 肿瘤的免疫治疗也日渐成为一个活跃的领域。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输入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疫苗, 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被动免疫治疗则是指给患者输入外源性的具有免疫效应的物质, 由这些物质在患者体内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PDT和主动或被动免疫治疗相结合来治疗疾病, 即光动力免疫疗法(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 PDIT), 其有关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3.1 PDT瘤苗 Canti等[10]认为, 在引起细胞凋亡的剂量条件下, PDT作用可使得肿瘤细胞产生抗原性物质, 并由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给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有动物实验显示, 体外PDT处理的肿瘤细胞裂解物具有免疫原性, 可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肿瘤疫苗, 这种通过PDT作用产生的疫苗, 较紫外线或放射线作用产生的疫苗具有更强的抗原性, 能够诱发特异的IFN分泌型细胞毒性T细胞并激活DC, 能明显地提高接种疫苗的动物的生存率[2]。国内的黄慧芳等[11]通过研究两亲性酞菁锌光敏剂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PDT)联合GMCSF、 B7.1基因修饰的EL4细胞对小鼠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发现mGMCSF、 mB7.1基因修饰的瘤苗可明显增强ZnPcPDT的抗肿瘤效应。

3.2 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光敏剂 由于肿瘤组织对光敏剂只是相对的选择性吸收, 并不具备特异性, 所以正常组织中不可避免的储留有少量的光敏剂, 可能产生光毒副作用。当难以把光源局限在靶位组织, 如腹腔和胸腔肿瘤时, 为了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开发靶向型的光敏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光敏剂的靶向作用, 许多研究组纷纷开展了光敏剂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 变早期的被动靶向为现有的主动靶向输送方式, 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免疫靶向光敏剂[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靶向光敏剂[13]、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靶向光敏剂[14]、 多肽靶向光敏剂[15]以及mRNA靶向光敏剂[16]等。它们分别以高度特异性的肿瘤单克隆抗体(mAb)、 EFGR mAb、 LDL、 胰岛素和转铁蛋白等多肽以及肿瘤基因的反义基因片段(如反义寡核苷酸)为载体, 使光敏剂可以被特异性的靶向癌细胞, 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光敏剂的特异性吸收, 提高光动力学疗法的效率。

3.3 过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AIT) 动物实验显示, 光动力学疗法治愈的荷瘤动物的血清具有过继免疫性转移性。将治愈后动物的血清或脾细胞输入给同种动物, 还可以诱发这些动物的免疫抗拒, 抑制同种移植肿瘤的生长。

3.4 免疫佐剂联合治疗 (1)分支杆菌细胞壁提取物(mycobacterium cellwall extract, MCWE)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 Korbelik等[17]将PDT与MCWE联合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可明显增加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2)卡介苗可放大PDT治疗后T 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联合应用PDT和卡介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抑制肿瘤的复发, 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减低。(3)二甲基磺醌醋酸(DMXAA)是一种抑制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 可诱导TNFα产生。Bellnier等[18]联合应用低剂量的DMXAA和低剂量的PDT后发现, 肿瘤的复发率和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均明显降低。(4)补体激活剂将PDT与补体激活剂联合应用, 如肿瘤局部应用酵母多糖或全身应用链激酶, 可增强PDT的疗效,降低肿瘤的复发率[7]。(5)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和新型免疫佐剂——糖化壳聚糖(glycated chitosan, GC)的激光免疫疗法(laser immunotherapy, LIT), 成功地治愈了大鼠乳癌转移肿瘤[19]。新近的实验研究显示, 糖化壳聚糖与血卟啉衍生物(Photofrin)或酞菁类化合物(metatetrahydroxyphenylchlorin, mTHPC)光动力学疗法的联合使用, 与单纯的光动力学疗法相比, 前者可以明显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而且, 糖化壳聚糖的免疫刺激作用较其他几种常用的免疫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 短小棒状杆菌菌苗等的效果都要明显, PDT与糖化壳聚糖的联合使用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

3.5 DC联合治疗 近年来, 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研究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之一。DC是目前所认识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提呈“危险”信号如坏死组织或者微生物时, DC逐渐分化成熟, 由周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并激发T细胞反应。因此DC可以作为疫苗注射入体内, 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反应。目前有人研究体内直接用肿瘤抗原负载DC的方法, 并初步证实脂质体介导的多肽抗原体内负载DC, 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反应。另外Jalili等[6]研究发现, 在PDT治疗的肿瘤组织内接种非成熟的DC(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naive dendtitic cells, ITDC), 可以加强PDT的抗肿瘤效应。Saji等[20]研究也指出, PDT和ITDC联合治疗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比单独进行局部PDT或者ITDC效果更明显, 荷瘤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更重要的是联合治疗应用于局部可使远处的肿瘤消失, 如多发性的肺转移灶等。同时, 将脾细胞输入同种动物能诱发这些动物发生免疫抗拒, 这是由于脾内含有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IFNγ分泌型的T细胞。

4 结语

由于目前认为免疫治疗还只能清除少量的和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的疗效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疗法。而PDT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 可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PDT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系统性和长效的抗肿瘤免疫的参与下PDT能达到抗局部原发肿瘤、 甚至抗转移肿瘤和防止肿瘤复发等多种治疗效果。目前这些方面的研究仍限于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 临床研究尚有待加强。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PDT在肿瘤治疗和预防复发方面将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Korbelik M, Krosl G, Krosl J, et al. The role of host lymphoid populations in the response of mouse EMT6 tumor to photodynamic therapy[J]. Cancer Res, 1996, 56(24): 5647-5652.

[2] Gollnick SO, Vaughan L, Henderson BW. Generation of effective antitumor vaccines using photodynamic therapy[J]. Cancer Res, 2002, 62(6): 1604-1608.

[3] Sun J, Cecic I, Parkins CS, et al. Neutrophils as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effectors in photodynamic therapytreated mouse SCCVII tumours[J].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2, 1(9): 690-695.

[4] HendrzakHenion JA, Knisely TL, Cincotta L, et al. Role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mediating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benzophenothiazine photodynamic therapy[J]. Photochem Photobiol, 1999, 69(5): 575-581.

[5] Reiter I, Schwamberger G, Krammer B.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 tumoricidal activity by photodynamic treatment in vitroindirect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by photodynamically killed tumor cells[J].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1999, 50(2-3): 99-107.

[6] Jalili A, Makowski M, Switaj T, et al. Effective photoimmunotherapy of murine colon carcinoma in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dendritic cells[J]. Clin Cancer Res, 2004, 10(13): 4498-4508.

[7] Cecic I, Serrano K, GyongyossyIssa M,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mice bearing lewis lung carcinomas treated by photodynamic therapy[J]. Cancer Lett, 2005, 225(2): 215-223.

[8] Osiecka BJ, Ziolkowski P, Gamian E, et al. Determination of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s in serum from tumorbearing BALB/c mice treated with photodynamic therapy[J]. Med Sci Monit, 2003, 9(4): BR110-114.

[9] Gollnick SO, Evans SS, Baumann H, et al. Role of cytokines in photodynamic therapyinduced local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J]. Br J Cancer, 2003, 88(11): 1772-1779.

[10] Canti G, De Simone A, Korbelik M.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the immune system in experimental oncology[J].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2, 1(1): 79-80.

[11] 黄慧芳, 陈元仲, 吴 勇, 等. 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联合mGMCSF、 mB7.1基因修饰的瘤苗治疗小鼠淋巴瘤[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1): 99-102.

[12] Malatesti N, Smith K, Savoie H, et al. Synthesis and in vitro investigation of cationic 5,15diphenyl porphyrinmonoclonal antibody conjugates as targeted photodynamic sensitisers[J]. Int J Oncol, 2006, 28(6): 1561-1569.

[13] del Carmen MG, Rizvi I, Chang Y, et al. Synergism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argeted immunotherapy with photodynamic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in vivo[J]. J Natl Cancer Inst, 2005, 97(20): 1516-1524.

[14] Zheng G, Chen J, Li H, et al. Rerouting lipoprotein nanoparticles to selected alternate receptors for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cance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gent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49): 17757-17762.

[15] Laptev R, Nisnevitch M, Siboni G, et al. Intracellular chemiluminescence activates targeted photodynamic destruction of leukaemic cells[J]. Br J Cancer, 2006, 95(2): 189-196.

[16] Chen J, Stefflova K, Niedre MJ, et al. Proteasetriggered photosensitizing beacon based on singlet oxygen quenching and activation[J]. J Am Chem Soc, 2004, 126(37): 11450-11451.

[17] Korbelik M, Cecic I. Enhancement of tumour response to photodynamic therapy by adjuvant mycobacterium cellwall treatment[J].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1998, 44(2): 151-158.

[18] Bellnier DA, Gollnick SO, Camacho SH, et al. Treatment with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ing drug 5,6dimethylxanthenone4acetic acid enhance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the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RIF1 mouse tumors[J]. Cancer Res, 2003, 63(22): 7584-7590.

第7篇

就在医生们绞尽脑汁如何干掉病毒时,一些科学家却发现,某些被“驯服”的病毒,或许是能帮助人类干掉癌细胞的关键。

英国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一种基因改造后的病毒,不仅可以杀死某些癌细胞,还能激活病患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看起来,人类在与肿瘤搏杀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这种“以毒攻毒”的病毒疗法要真正应用推广,还困难重重。

里程碑试验

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这项研究由英国癌症研究所主导,英国皇家Marsden NHS基金会,以及包括牛津大学在内全球64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了这项试验。

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463名不可手术治疗的黑色素恶性肿瘤患者,而治疗的关键,是一种基因改造后的疱疹病毒――T-VEC。

患者被分成两组,一组被注射了T-VEC,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了免疫疗法――一种利用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持续三年的试验显示,接受T-VEC治疗的患者中,约16.3%在超过半年时间里显示持久反应,相比之下,免疫疗法组中只有2.1%的患者显示了持久反应。

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显示治疗反应,这是肿瘤科医生通常用来作为免疫治疗治愈的指标。

这项研究的另一项结果是,163名接受T-VEC 治疗的三期和四期初期阶段的患者,平均存活了41个月。相比之下,接受对照免疫治疗的66名较早期阶段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1.5个月。

这项研究还发现,早期患者对病毒疗法的反应更显著。一些乐观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这次的突破性发现长远或可让癌症治疗不再需要化疗和放疗。在将来,病毒疗法也许有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首选。

英国癌症研究所首席执行官保罗・沃克曼说,“在一项三期实验中看到病毒疗法的潜力,真是令人兴奋。如果联合一些靶向性抗癌药物,这类疗法就能够更加有效,从而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和治愈。”

以毒攻毒

病毒疗法并非英国科学家首创,他们的突破在于,癌症患者首次通过这种疗法明显受益,而且,这次临床试验的规模迄今为止全球最大。

科学家们最早发现病毒对付肿瘤有奇效要追溯到1904年,当时,意大利一位妇女遭遇了两件可怕的事情――宫颈癌和被狗咬伤。后者情况稍微好一点,狂犬病疫苗已经在1885年被发明出来。

医生为她注射了狂犬病疫苗,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妇女的肿瘤组织居然大大减小了,而且此后8年时间她体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肿瘤。

虽然8年之后,癌症复发夺去了她的生命,但这起案例开始让科学家们思考,是不是狂犬病疫苗里的狂犬病病毒杀死了癌细胞?

此后,许多实验室开始了利用病毒来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不过,由于分析生物学技术还未被系统建立起来,科学家们只能利用野生型或者简单减毒处理的病毒毒株来进行试验。

这些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风险和问题同样随之而来,比如,有些病毒本身就有致癌风险,有些减毒病毒注射后反而在人体内恢复了毒性。

更让科学家头疼的是,有些病毒注射后,非但没有干掉癌细胞,自己反而先被人体的免疫系统给干掉了。

科学家们开始反思,想要用病毒来治病,得先“驯服”病毒,进行适当的改造,让它们“弃恶从良”。

这次英国科学家们使用的T-VEC,就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1)通过基因改造而来。研究者去掉了两个关键的基因 ICP34.5和ICP47,使其对人类健康细胞无害。

使用时,将T-VEC直接注射入肿瘤内。病毒会同时侵染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由于它在正常细胞内无法复制,因而对其无害。然而,在癌细胞内,这种病毒可以进行大量的复制,直到癌细胞破裂被毁。

与此同时,它们还会释放出新的病毒、一种叫GM-CSF的分子、以及大量肿瘤特异性抗原,能迅速激起免疫系统的反应,在体内寻找肿瘤细胞并消灭它们。

上市博弈

这看上去简直就是奇迹,癌症的新杀手是否就此诞生?很遗憾,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目前这种疗法还有很多限制和不确定性。

英国科学家的试验得到了T-VEC制造商美国安进公司的资金资助,安进公司希望能通过试验结果,说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相应T-VEC病毒治疗药物的上市审批。

而FDA评审人员的初步意见是,对该药物一项关键研究的设计及结果表示担忧,其是否能够改善总生存期尚不明确,其有效性尚值得怀疑。

评审人员在文件中表示,对这款药物的批准做出决定时间将从7月28日推迟到10月27日,称需要这款药物的更多数据。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美国梅奥诊所曾经为美国一些患者做过类似的病毒治疗试验,有些患者身上产生了奇迹,但也有患者并没有获得太好的疗效。

梅奥诊所首席研究员斯蒂芬・拉塞尔承认,“(现在)根本无从了解是否真是注入患者体内的病毒发挥了作用,还是由于其他一些未知的机制。”

第8篇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

80年代中叶,Bosenberg和Oldham等初步建立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目前在抗癌效应细胞、细胞因子、抗癌抗体和瘤苗及基因治疗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技术突破和临床疗效。现将肿瘤生物治疗各个策略的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1. 肿瘤基因治疗

1.1肿瘤疫苗的作用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以达到清除或控制肿瘤的目的。近几年研究发现被肿瘤特异性抗原调节T细胞(Treg)激活的反调节效应T细胞在肿瘤疫苗的作用上有重要的抑制作用,Tuettenberq等研究证明被Toll样受体配体(TLRL)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不仅可以中和Treg的抑制作用,还促进诱导长期的效应T细胞反应[1]。

1.2引入抑癌基因

用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导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方法已进入临床应用研究阶段,目前常用的转染基因的病毒载体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等。Maurizio等采用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人状病毒的E6、E7及GM-CSF等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该疗法的安全有效。在实体肿瘤中抑癌基因p53分子对由化疗引起的DNA损伤有重要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与促使细胞凋亡,在食管癌研究中已获疗效[2]。

1.3应用反义核酸技术

反义核酸是指能与特定mRNA精确互补、特异阻断其翻译的RNA或DNA分子。利用反义核酸特异地封闭某些基因表达,使之低表达或不表达,这种技术即为反义核酸技。研究显示,利用质粒载体或病毒载体转化或转染瘤细胞,在细胞内转录出能与目的基因正义RNA相互补的反义RNA,从而阻断目的基因蛋白质的表达[3]。

1.4自杀基因治疗

目前,已研究的自杀基因系统有HSV-TK/GCV,CD/5-FC, XGPRT/6-TX和VZV-tk/AraM等,其中在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最普遍应用的是HSV-TK/GCV酶原药物系统。国外已用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进入临床试验,国内也有报道用CD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胶质瘤,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还常应用于成神经管细胞瘤、软脑脊髓转移瘤等脑肿瘤的治疗[4]。

1.5耐药基因

利用耐药基因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肿瘤基因疗法,其用于克服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潜力很大。目前一些应用多耐药基因(MDR1)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的基因治疗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常用于骨髓未受侵犯的乳腺癌、卵巢癌和各种脑部肿瘤患者的治疗 [5]。

2. 肿瘤免疫治疗

2.1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近几年来,DC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DC的理想来源、DC的特异性抗原和负载方法、DC的成熟以及DC的免疫途径等[6]。以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多肽负载DC的肿瘤疫苗较早被应用于临床,在临床I、II期试验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7]。Maurizio等在小鼠模型体内以脂质体介导肿瘤抗原肽转染DC,诱导出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反应[2]。DC疫苗还可以提高NK细胞的活性,活化受体的表达,维持NK细胞的生存期,增强活化的NK细胞的肿瘤杀伤的功能[7]。

2.2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

目前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的研究非常活跃,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尤其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点的药物。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单克隆抗体、抗VEGF单克隆抗体以及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8]。

3.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的持续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目前较为肯定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有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8Flt-1等[9]。研究表明,整合素avβ3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抗整合素avβ3抗体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10]。

4. 干细胞治疗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Notch, Wnt及Hedgehog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可调节正常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1]。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比来源于同一组织的成熟细胞,其耐受放疗和化疗的能力更强;此现象可能与抗凋亡蛋白BCL-2家族蛋白及膜转运蛋白在干细胞的高水平表达有关[12]。这些都为治疗实体瘤干细胞给出了重要启示。

5. 生物治疗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生物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物治疗没有合适的肿瘤分子靶标及长期治疗的规划方案。因此,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肿瘤分子靶标并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uettenberq A, Schmitt E, Knop J,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of m alignant melanoma: success and limitations. Dtsch Dermatol Ges,2007, 5(3):190-196.

[2]Maurizio Chiriva-Internati, Yong Liu, Paul L, et al.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gainst cervical cancer cells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antigen gene transduction into dendritic cells. Eur J Immunol, 2002, 32: 30-38.

[3]Schlingensiepen KH, Fischer-Blass B, Schmaus S, et al. Antisense therapeutics for tumor treatment: the TGF-beta2 inhibitor AP 12009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against m alignant tumors. 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8,177:137-150.

[4] Wang Y, Xu HX, Lu MD, et al. Expression of thymidine kinase mediated by a novel non-viral delivery system under the contro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promoter selectively kill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224-230.

[5] Chen F, Wang T, Wang J, et al. Levistolide overcomes P-glycoprotein-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 Acta Pharmacol Sin,2008,29(4):458-464.

[6] Osada T, Clav TM, Woo CY,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Int Rev Immunol,2006,25(5-6):377-413.

[7] Old LJ. Cancer vaccines: an overview. Cancer Immun,2008,8(1):1.

[8] Naka T, Iwahashi M, Nakamura M, et al. Tumor vaccine therapy against recrudescent tumor using dendritic cells simultaneously transfected with tumor RNA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NA. Cancer Sci,2008,99(2):407-413.

[9] Tandle A, Libutti SK. Antiangiogenic therapy: targe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3,1(1):41-48.

[10] Kumar CC. Integrin αγβ3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locking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 Curr Drug Targets,2003,4:123-131.

第9篇

关键词:异体CIK联合化疗输注; 单纯化疗; 晚期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2603

1引言

近年来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导致的死亡率也逐年上升,目前已居于首位。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局部治疗不彻底或治疗后局部复发、远处播散、机体免疫降低给肿瘤复发播散创造有利的条件。目前合理、有计划的综合治疗已在相当多的肿瘤患者中取得较好的疗效。近50年来综合治疗已取代传统的单一治疗,在相当多的实体肿瘤中提高了治愈率。传统的手术及放疗、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主导治疗方式,生物免疫治疗是目前第四大治疗方式。CIK细胞具有体外扩增速度快、杀瘤活性强、杀瘤谱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希望[1]。对于不少经历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因骨髓抑制,自体外周血在体外生长受到一定抑制。而近亲缘关系的健康人外周血质量更好,胞倍增速度更快,更适合帮助化疗中的患者度过难关。本组对武汉紫荆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过的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异体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2资料和方法

2.1病例资料

收集武汉紫荆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是否接受异体CIK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接受异体CIK治疗及化疗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化疗治疗。2组资料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布见表1。所有42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及CT、MRI或PET-CT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观察组入选标准:采血前对患者及患者近亲家属献血者进行血液分析、生化、血凝全套、传染病检查、免疫全套、肿瘤标志物、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选取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无脏器移植者、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非T细胞淋巴瘤患者、无严重感染患者;卡氏评分不小于60分,预期生存期>3月,未失访,能提供疗程完毕后至少3个月的相关检查报告;所有患者及其法定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资料病种选择及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2试验方法

观察组:采血前给予患者及献血者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疾病评估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制定治疗方案。进行细胞采集,采集近亲家属血液60~100 mL,进行异体CIK体外诱导培养,培养实验室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紫荆医院生物研究所,培养方法参照文献[2],进行14~18 d CIK扩增达治疗量后离心收集细胞,以150 mL含1%人血白蛋白及0.9%氯化钠重悬后静脉输注,每疗程连续3天输注,每月1疗程,每次回输细胞数量超过2×109个,每疗程总细胞数量达10×109以上,连续进行至少2疗程输注。其中输注异体CIK 2次者9人、3次者5人、6次者3人,10~12次者3人、共进行异体CIK回输85人次。在2疗程之间插入化疗,按NCCN指南要求给予肿瘤患者适宜化疗方案,化疗与CIK回输时间间隔至少1周,监测不良反应并处理。对照组:按NCCN指南,给予患者合适姑息性化疗,监测不良反应给予处理。定期回访并记录相关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者停止随访。

2.3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疗程完毕后3~24个月内主观感受,症状变化,疾病变化相关影像学指标。主观感受包括:体力、体重、食欲、睡眠、疼痛等改变;实验室检查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资料。按WHO制定的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按卫生部2000年RECIST评价标准:CR(完全缓解)可见肿瘤完全消失;PR(部分缓解)肿瘤缩小超过30%;SD(稳定):非PR/PD;PD(进展):肿瘤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的病灶。根据VAS和NRS法进行疼痛疗效评价。体力状况评分按KPS评分标准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睡眠监测仪监测患者睡眠改变情况。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百分比进行有效率的对比分析。以a=0.05为检验标准,双侧检验,P

3结果

3.1近期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按照计划完成治疗,并做了评价疗效必需的相关检查,可进行疗效评价,见表2。

3.2毒副反应比较

对患者体重改变、食欲改善、睡眠改善、疼痛缓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3。

3.3KPS评分变化

对两组治疗进行了KPS评分,结果见表4。

3.4肿瘤标志物及生存率监测

两组患者在随访中监测治疗组肿瘤标志物下降者13例,肿瘤标志物下降率60.9%,对照组肿瘤标志物下降者7例,下降率为33.33%。发现联合治疗组1年以上生存者14例,1年以上生存率达66.67%,对照组1年以上生存率10例,1年以上生存率47.62%。

3.5毒副反应

联合治疗组中,CIK回输共85次,回输过程中出现2例高热,给予退热治疗后改善,通过痰培养检查考虑回输前出现新近肺部炎症,抗感染治疗后改善,另外3例为低热,饮水后自行恢复正常。CIK回输过程中2例出现心慌气喘,一例为肾癌出现肺转移胸腔积液增加导致,另一例为肺泡癌出现疾病本身进展导致肺功能下降,与细胞输注关系不明显,考虑疾病本身进展所致。有一例出现一过性房颤,未进行特殊治疗自行恢复正常。CIK联合化疗组出现相关副反应与对照组分析比较见表5。

4讨论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是将人体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在体外使用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Y、CD3单克隆抗体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CIK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和NK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优选细胞[3]。肿瘤生物治疗的优势具有应用范围广,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肿瘤患者。对原发肿瘤、转移灶均有明显疗效,可以清除处于G0期的肿瘤细胞,比放化疗更有明显优势,副反应较小,目前仅发现有发烧和类似感冒的副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和化疗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化疗的敏感性,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可以帮助骨髓功能衰竭后的免疫重建。

回顾性分析在武汉紫荆医院治疗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现异体CIK联合化疗的治疗组从治疗有效率、缓解率及KPS评分等明显优于单纯化疗者,且治疗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在体力、体重、睡眠、食欲及疼痛缓解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化疗常见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副反应明显降低。治疗组21例患者中无严重过敏及休克、心衰或溶瘤综合征的副反应出现,无排异反应出现。且在近2年监测随访中发现联合治疗组1年以上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李霞等通过化疗联合CIK免疫疗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86例观察,发现观察组中位生存期28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李新迪等通过分析DC-CIK细胞免疫疗法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该治疗方式能有效提高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并增强Th1类细胞因子抗肿瘤作用,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张俊萍等使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现联合治疗组DCR可达78%,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56%。且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明显轻于单纯化疗组[7]。王子兵等使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胰腺癌,发现疾病控制率81.82%,中位生存时间14.87个月,一年生存率72.73%[8]。李壮等研究发现健康人CIK增殖快,CD3、CD56比例高且抑瘤效应强,能在患者外周血中存在5~8周并有效改善其免疫机能,在得到与自体CIK类似疗效的同时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因考虑晚期肿瘤患者本身较为衰竭,多不愿意过多抽取血液,且化疗后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影响细胞的活性,因而该院采用异体CIK联合化疗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其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异体CIK可以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活性,且适用范围广泛,安全性能较好,毒副反应较少,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Alice P, GIanMariaB,Daniela P,et al.Dual-funetional capability of CD3+ CD56+ CIK cells,a T-cell subset that acquires NK function and retains TCR-mediated specific cytotoxicity[J].Blood,2011(J12):3301~3310.

[2]王津,江朝光,韩为冬,等.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院学报,2013,34(6):628~631.

[3]Jiang J,Wu C,Lu B.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promote antitainor immunity[J].J Transl Med,2013(11):83.

[4]李霞,赵稳兴,蔡琳,等.化疗联合CIK免疫疗法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86例观察[J].医药杂志,2014,26(5):38~41.

[5]李新迪,孟凡旭,王欣,等.DC-CIK细胞免疫疗法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试验诊断学,2014,18(2):283~286.

[6]张俊萍,毛光华,史天良,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18(4):424~429.

第10篇

作者简介:梁辉(1971-),男,主治医师,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系统观察和分析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对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加入IFN-r、IL-2、和CD3单抗等在5% CO2条件下定向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15天后分次回输给病人,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体重变化等,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 在281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中,PR+MR为2277例,总缓解率为80.86%,随访一年生存率为96.09%,二年生存率为92.96%,三年生存率为88.28%。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X2=68.17,P

【关键词】恶性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已为肿瘤临床和基础工作者所共识。生物治疗是综常规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1],肿瘤生物治疗的主体目前仍属肿瘤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中,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应用较多,较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而CIK细胞由于其在体外能快速大量增殖、杀瘤活性和杀瘤谱较其它抗肿瘤效应细胞更强、更广,故成为最佳的一种新型抗肿瘤细胞[2、3]。

本研究将我院2000年2月~2009年10月应用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218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随访观察,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16例患者无经CT、X线、MRI及细胞学或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Ⅰ~Ⅱ期患者占176%,Ⅲ~Ⅳ期占82.4%,其中男性1309例,女性1507例,年龄分布40~60岁间,平均年龄57.39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年。其中乳腺癌737例,肺癌616例,肠癌407例,胃癌308例,淋巴瘤220例,其它为肾癌、恶性黑色素瘤、食管癌、肝癌、脑瘤等528例。患者中接受CIK过继免疫治疗6疗程以上者8例,4个疗程者18例,3个疗程者187例,2个疗程者530例,其它一个疗程。

2结果

3讨论

CIK(Cytokine-Induced Kill)细胞最初是指在正常人体外周血中占1~5%的CD3+CD56+的T淋巴细胞。该细胞在细胞因子及某些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刺激下,可戏剧性增殖(1000倍以上),并有广泛的非组织相关性抗原(MHC)限制性的极强溶瘤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制备的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CIK细胞,实际是体外的CD3+CD56+、CD3+CD8+为主的一异质性细胞群。其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发挥杀瘤、溶瘤作用,即:(1)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在体内受某种淋巴因子作用后CIK细胞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浆颗粒到胞外,这些颗粒直接破坏肿瘤细胞;(2)进入体内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r-IFN、TNF、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免疫系统间接杀伤瘤细胞;(3)CIK细胞表达Fasl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CIK细胞有抗凋亡基因表达,因此在体内能持久发挥作用。因此,本疗法在2816例肿瘤患者表现出了极佳的疗效。

我院对接受CIK过继免疫治疗的28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总缓解率达80.86%,三年期生存率为88.09%。本研究尚采用Karnofsky评分及体重改变两项指标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显示,治疗后Karnofsky评分平均提高15分左右为88.28%,体重增加1.5kg的为76.28%。表明经本院系统治疗后的患者生存质量有了明显好转,与其它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结果一致。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参考文献

[1]董志伟 我国肿瘤流行趋势与生物技术在肿瘤控制中的作用 中国肿瘤治疗杂志1997;4(3):164

第11篇

去年“两会”期间,我曾经问他,安科生物未来的增长情况如何,他表示对业绩“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每年有20%的增长就很好,这也是我对下面人提的要求”。但20%这个数字比起2016年的业绩增幅,低多了。

2016全年安科生物营业收入增长33.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9.49%,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35.03%,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数据更能体现安科生物2016年度的大丰收,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17.30%。

在披露2016年度报告后不久,安科生物又发出了2017年一季度的业绩预告。预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安科生物归属于股东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3.63%-42.04%。由此看来,2017年全年安科生物的表现是令人期待的。 切入癌细胞CAR-T疗法

安科生物以生物药起家,生物制品产品主要包括重组人a2b干扰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生物检测试剂等。过去市场对安科生物的认知是以生物医药为主,化药和中成药为辅,而今后对公司的认知可能将增加一项――精准医疗服务――这项业务将成为安科生物重要的业务板块。

“我们不会刻意的追求以谁为主,根据市场的发展及业务自身的成长性,精准医疗服务肯定是我们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目前我们还是以生物医药为主。”宋礼华解释说。

安科生物现在重点发展的一项精准医疗服务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宋礼华专门为我们讲解了这一疗法的原理。

通过对T 细胞进行修饰(嵌合抗原受体),使T 细胞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肿瘤抗原,增强T 细胞的靶向性和杀伤活性。简而言之,就是给T细胞装上雷达“CAR”。

服务的过程分为5步:1,从癌症患者外周血或者单采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T 细胞;2,利用基因工程将能特异识别肿瘤细胞的CAR 结构转入T细胞;3,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 细胞至治疗所需剂量,一般需要几十亿到上百亿,一般以每公斤体重计算所需剂量;4,进行回输之前的清髓治疗,一般为化疗,一方面可以清除免疫抑制细胞,另外可以减少肿瘤负荷从而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5,回输CAR-T 细胞,观察疗效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难点,就是CAR-T 细胞的储存和运输。

“储存和运输确实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实诊疗服务的周期并不长,一周时间血液就可以回输,之后会连续三天进行三次回输,我们可以把病人请到合肥,也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将CAR-T 细胞运到病人所在地。”宋礼华对《英才》记者表示。 利用并购建立壁垒

安科生物在精准医疗服务领域的渗透并非单打独斗,他们与业界知名的企业有密切合作,并进行了股权上的投资。

2015 年12 月28 日,公司与杨林等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原股东签订了《增资协议》,公司以2000 万元增资博生吉公司,持有博生吉公司15%的股份;

2016年2月2日,公司与博生吉公司股东杨林博士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拟以750万元受让杨林持有的博生吉公司5%的股权。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博生吉公司20%的股权;

之后,2017年10月27日,公司公告,将与博生吉共同出资设立博生吉安科细胞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0 万元,致力于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博生吉公司是国内首家拥有CAR-T 细胞/CAR-NK 细胞技术服务平台的公司,以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研发为主要发展目标、以临床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高科技企业。

据透露,目前博生吉已经成功构建了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CAR-T系统,可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胃癌、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适应症的多个治疗靶点。

对于博生吉的参股,是近年来安科生物持续利用资本手段快速壮大自己的行动之一。此外,安科近些年还进行了多笔收购和股权投资。

2015 年3月,安科生物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苏豪逸明100%的股权,标的公司预估值共计4.05 亿元。苏豪逸明成立于2001 年,主要从事多肽类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建立国内领先的活性小分子多肽类药物,及前体物规模化研发的高技术平台。

2016 年4 月1 日,公司董事会同意以4.4988亿元收购中德美联100%的股权。无锡中德美联成立于2006 年,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是我国国家核酸检测法医领域的领军企业。

2016 年9 月18 日,公司与上海希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公司出资人民币1000 万元受让希元生物持有的重组人肿瘤靶向基因―病毒株及所有研究的技术资料及专利成果,同时,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3000 万元对希元公司进行增资,取得希元公司20%的股权。

“我们的收购主要会围绕肿瘤和精准医疗两个方向,不会做没有利润的收购。中成药我们不会收了,主要维持现有规模,化药如果收购也肯定与抗肿瘤相关。”宋礼华明确了公司未来的收购方向。

第12篇

作者简介:梁辉(1971-),男,主治医师,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疗法对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9~2009-3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6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加入干扰素r、白介素-2和CD3单抗等在5% CO2条件下定向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15天后分次回输给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体重变化等,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部分缓解和轻度缓解为206例,总缓解率为80.46%,随访1年存活率为82.81%,2存活率为76.56%和3年存活率为67.96%。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X2=68.17,P

【关键词】肺癌;过继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肿瘤与免疫关系的深入研究,生物治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恶性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手段。其中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当今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而其中的CIK细胞具有体外增值速度快,对肿瘤细胞有广谱、高效的杀伤作用,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我院收治的256例晚期肺癌病人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56例患者均经X线、CT、病理学等方法确诊为肺癌,并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为46例(占17.6%),Ⅲ~Ⅳ期为210例(占82.4%);其中男性为124例,女性为132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为34岁,平均年龄58岁。病理:小细胞64例,鳞癌56例,腺癌92例,其它44例。256例中接受CIK治疗4个疗程的有52例,3个疗程的30例,2个疗程的84例,余者1个疗程。

2结果

2.1瘤体变化:本组256例病人,治疗后无CR病例,PR24例,MR166例,SD26例,PD40例,总缓解率为74.21%。

2.2生存期:对治疗后的256例病人随访3年,1年存活率为82.81%,2年存活率为76.56%,3年存活率为67.96%。

2.5不良反应:在接受治疗的256例病人中未见心\肝、肾、不良反应,少数病有一过性发热(体温38℃),24小时后恢复正常。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制备的用于治疗的CIK细胞实际上是体外扩增出来的CD3+CD56+、CD3+CD8+为主的一异质细胞群。其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1)CIK细胞对肿瘤的直接杀伤作用,在体内某些因子的刺激后释放具有细胞毒作用的胞浆颗粒到胞外,直接破坏肿瘤细胞;(2)进入体内活化的C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存因子和白介不素-2等,不仅对肿瘤有直接抑制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解间接杀伤肿瘤细胞。(3)CIK通过表达Fasl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2]。由于本院的疗法采用的是一种高溶瘤活性的CIK细胞,因此对256例病人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部分患者经过我院CIK治疗后瘤体缩小或稳定,缓解率达到74.21%。(2)患者3年存活率为67.96%,临床症状均有十分显著的改善。并通过Karnofsky评分平均提高[3,4]15分、体重提高1.5公斤。对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其它CIK细胞治疗肿瘤的结果一致。(3)由于CIK作用机制不同于化疗,因此,对骨髓、胃肠道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

总之,通过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不仅利于病人肿瘤与免疫部平衡的建立,达到抑制肿瘤的发展,减少转移和复发,并能显著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为病人提供了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参考文献

[1]Vemeris MR,KornackerV,mailanderV,etal.Resistance of exvivo expandedCD3CD56 T cell to fas-mediated apoptosi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0,49:33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