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5 10: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詹天佑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篇

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多轮”课例研讨是任课教师选定的某一节课按照“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的模式由教师自己与同伴共同反复经历多次,对“原行为”和“新行为”的不断反思与修正,从而力求有效的行为过程。这种案例研究不仅能“打磨”出有实效性的课,而且能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并促进教师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一、审视自己,自我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健全人格的实践性智慧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走进课堂,可以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认真反思,深入探究问题。我们发现事前的分析,因为是预设的,往往失之肤浅,缺乏针对性;事后的反思,因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往往更深入,更具有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因而教师进行以反复反思与修正为特征的同课多轮研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校开展的同课多轮校本教研中,教师在多次的实例比较中,对教材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提升上有了客观、感性的认识,因而能在行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如在执教《詹天佑》一文中,本人设计出的第一次教案在上课过程中就发现比较肤浅,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而在后几轮实践中,我把“反思”和“问题”贯穿始终,扎扎实实地以“提出研讨的问题一学科教研组内讨论一个人思考―集体交流―教研组内上课、集体研讨一再设计、再交流――再上课、再研讨”七步开展活动。以课例同课多轮研讨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凸现了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更好地发挥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二、同事相助,和谐成长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挑战,教师团队合作成为最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在同课多轮研讨中,虽然是个人执教,但每一轮的集体备课节省了个人大量的备课时间,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让大家的资源交流共享,相互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对执教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受益意义,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有效地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使全体教师也都能从中受益。

我在执教《詹天佑》的同课多轮研讨中,同年段教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在一轮轮的研讨中,我在大家的帮助和启迪下,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自己的教案,逐渐优化自己的教学活动。在《詹天佑》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第一轮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认真读课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并多读读。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应该不难,可在上课时,学生面面相觑,基本上没人回答。下课后,同年段教师告诉我: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显得太泛,学生不容易找到答案,而且,这样的问题对这篇课文来说,是一个牵强的问题。她们帮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想的?读一读,把有关句子用不同的记号标注在书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旁。果然,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有了明显的改变。看来,作为教师,认真钻研文本,摸准学情,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让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质。校本教研,使教学过程一轮比一轮更加有效。我从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设计与施教的能力。

三、专家指导,促进成长

校本教研虽立足于“以校为本”但也要借助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研讨,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会使教师少绕弯路,有效地将研讨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减少盲目性,从而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和效度。因为专家指导,首先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在同课多轮研讨中。本校聘请的专家陈德老师就经常给我们以中肯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其次专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会把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向教师提出来启迪教师深入思考,或与教师共同研究,因此专家的点拨非常重要。

还以《詹天佑》为例,在校本教研中,陈德巢老师多次听课。认真钻研教材。反复与我进行交流。他不但与我交流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在上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我应该深入挖掘文本语言文字中表现出的詹天佑人格魅力,如不顾压力勇扛重任的爱国精神,不怕艰险、同甘共苦的敬业精神和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说实在,刚开始我还有点无法接受,怕上成了思想教育课。他一步步地引导、点拨,并亲自做示范,扭转了我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同课多轮的校本教研,是立足教学的“草根研究”。它根据教师现实需求,最终实现师生“双赢”,无疑对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熟悉和掌握新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同伴互助的合作精神,形成“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课堂全程式评价;立体式评价;协作式评价;发展性评价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评价内容的全程性(包括目标的确立、过程中的努力与最后的评定),还有评价渠道的多样化(包括了同学、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面评价的结果)。

一、课堂全程式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拿美术课来说,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二、立体式评价

“立体”评价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评价观”的综合评价;将目标定位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体性发展,发挥评价与考评的激励性与发展;标准体现人才的多元化趋势。

(一)终结性的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限于期中、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同时要注重日常评定。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列成一张表格,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并定期总结与评定。学期末评价与日常评定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具有了激励的性质,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在动态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随手记录,课下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社会搜集英语小知识,同时获取一定的英语信息。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一的老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的个人文件夹里除了知识栏以外,还有若干其它专栏: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小伙伴的话等。让学生在掌握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并能客观的评价。

三、协作式评价

协作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互相合作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参考书,教师的话不可更改,同时在差等生的眼中,优等生高高在上,不容易接近,这样的状态给正常交往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自我表现,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爱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说中展现自我,互相影响。当今的学生见识广、能力强,反应快,每上一节新课,接触到一个新的语文知识,总会问个不停,争个不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为学生的协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热情得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根据学生的提问我总结出统领全篇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谈谈你的理由”,这个问题靠一个人的思考不会太全面,只有小组共同协商,在互补互助中才能完成任务。课堂上我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有了心里安全感。讨论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回答“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有的还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有的学生说:“从开凿隧道上能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的不全面,我给与补充,从设计“人”字形线路上更能体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的学生说:“从外国人讥笑的话中也能体现”,这时有人站起来反驳,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激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表扬了他们敢于有不同的见解,我根据意见的分歧,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极高,最后学生们意见统一了“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接受任务,这是从侧面体现詹天佑的爱国”。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自己结组进行演示“人”字形线路,四个小伙伴组成火车,演示火车过青龙桥的过程……同学们通过协作互相补充思想,在此期间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听取别人有价值的观点。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往往会产生新的观点,同时也能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民主评价,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老师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给与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养成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习惯。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

创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协作模式。代表小组成员间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织个人的学习。学习与他人一起合作也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我注意给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中的协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向往奥运》一文学完后,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激发学生的奥运热情,我要求学生自愿结组,设计自己的活动方式,(可查阅资料,也可在电脑上设计图片,设计中队活动……),但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对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学习效果先作出正确评价,然后再评价其他小组设计的活动方式,学生们有的说:“你们真棒”,有的说:“你设计得真有见解”。这种设计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优越性,也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还促进了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让学生去搞社会调查,收集课外资料等等,这些任务不仅需要学生们的同心协力,而且需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

四、发展性评价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创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以“发展”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教学中,我们将发展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和科学的引导,对他们天生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充分重视并尽量予以满足,侧重培养学生热爱创造的良好品行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发展性评价从单一的标准化测验形式转到多种评价形式的结合使用,从对测验的关注转到对学习的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没有不变的学生,只有发展中的学生”为指导思想,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第二册画图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进行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学生自评方法虽然误差大,但已达到学生归纳复习、自我分析,教师反思教学的目的。

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许多因素及发展变化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并进行合理、公平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提供学生自评、互评和学生评价教师的氛围和条件,并依据从学生处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被无情地灌输和填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他们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用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的开始,让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感知课文能力的好办法。也就是在教学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写,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静思默想”。“静思默想”时,学生沉浸于课文之中,以前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被充分调动,对文本产生独特体验。经过“静思默想”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对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认识越来越清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首先介绍文章的背景资料,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想了解些什么?”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学生从课文入手,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稍加整理,提出三个问题:(1)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2)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在什么地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然后,学生按照上述三个问题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从而在“静思默想”中逐渐明确课文的内容。总而言之,一边读一边带着问题思考,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深度。这样初读课文,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被动,而是主动、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悟语句意思的能力

正确阅读不应该“断章取义”。文章中的许多词语、句子,如果仅从表面上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则很难深刻领会它们的蕴涵。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仔细琢磨,认真推敲,就能比较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内涵。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其中,“爱戴”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可以这样解释:“爱”是热爱、敬爱,“戴”是拥戴、拥护,“爱戴”是敬爱、拥护的意思。但是,这样理解课文是肤浅的、表面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应该引导他们把“爱戴”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之中,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发现: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挽联“数不清”,“挂满了墙壁”;花圈“大大小小”,“堆满了整间屋子”。如果将上述语句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那么,对“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的意思就有具体真切的感受,对作者的“惊异”也就容易理解。当学生读完课文的四个故事之后,再引导他们把全文讲的四件事和这句话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对“爱戴”、“惊异”体会更深,而且对鲁迅先生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也有更深刻的感受。

又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描写的事物比较复杂,运用的语言也比较抽象,这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所描写的事物相类似的经验,然后把两者互相结合、融会贯通,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例如在学习“支支吾吾”这个词时,不妨引导学生想想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或家长盘问时自己的表现,然后进一步概括出: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就是“支支吾吾”。

三、培养学生自主体验文中情感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其内容涉及不同时期、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物,描述了各种人物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不同的命运,表达了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在阅读中要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但对许多情感的体验,如愉快、喜悦、赞叹、痛苦、悲哀、恐惧等,小学生同成人一样,具有可接受性。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产生了共鸣,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部分学生认为:日子过去就过去了,过去了就成为历史,有什么好写的。他们觉得作者写来写去是在无病,矫揉造作。但是有一位学生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他刚刚开始做作业,隔壁就传来电视连续剧精彩激烈的打斗声。自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他禁不住诱惑,放下书本就跑过去先睹为快。等到看完电视,夜深了,人也困了,就一头睡下,早把作业的事抛到九霄云外。第二天到了学校,一个人无精打采,还挨了班主任一顿狠批……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使全班同学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日子来去匆匆和日子一去不复返是有真情实感的,并及时引导学生只有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才能读懂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悟出一些道理。

四、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楚“本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它与大海、西湖的水有何不同”,然后回顾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找出写水的特点的词,接着看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出水的特点及为何要这样写,最后体会作者用大海、西湖与漓江水作比较的写作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自我县普及安装了SMART Notebook交互式白板软件以来,教师的学习热情高涨,逐渐掌握并熟练地运用SMART Notebook为教学服务,电子白板为师生提供了交互式的教学平台,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下面我结合平时实践的具体课例,谈谈SMART Notebook软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子白板SMART Notebook软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地呈现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这篇神话故事时,导入环节我准备了各种神话故事的图片,利用白板里面的选择匹配模板,制作成一个神话故事,让学生上来操作。学生点击白板,呈现神话故事的图片,学生再根据图片选择相应的文字,竞猜神话故事的名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画笔、魔术笔、克隆等功能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板书、选择、批注等。如,在上《詹天佑》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型线路设计的妙处。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先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图用白板的图像匹配模板呈现,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根据文字画出两种不同的开凿隧道示意图,学生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用箭头表示出开凿隧道的方向。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全班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板上,师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SMART Notebook交互白板软件可以将即时性资源自动保存下来,这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开展教师互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在执教完《詹天佑》公开课后,根据电子白板上自动储存的课堂教学再生资源,利用电子白板回放教学实录的每个细节,听课教师针对我的课进行交流点评,我根据教研组的意见很好地对原有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反思,重新修改并优化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研讨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研究、探讨,共同改进和总结,给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四、运用白板资源,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SMART Notebook交互白板软件简单易学,此时,便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协助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会适时布置学生参与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建设中来。如,教授《题西林壁》时,我会分组布置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写作背景、庐山风景图等。同学们会马上分工合作,上网搜索图片,到学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我会将已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到我的资源库里,上课时适时拖动使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上面批注,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总之,SMART Notebook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作为一种新技术,使灵活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能促进常态课堂教学创新,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技术条件。

第5篇

【关键字】语文学习 阅读 阅读能力 重点词句

一、初次朗读,巧抓重点词句

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句。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愚不可及”后引导生深入学习课文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二、研读重点词句,理解感悟

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到:“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里我们就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因为小女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就有寒冷、饥饿、痛苦。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这一环节,通过将文中两个重点句子进行比较,学生结合上下文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这也是为点出文章中心作铺垫。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

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品读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品赏个性化的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第6篇

一、借质疑,以生成促高效

学生的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生成,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截取有效生成,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把鹳雀楼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并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诗人这时已经在二楼上了,可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楼就应该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有两层?” 莫非是挂图有误了?我愣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教学的契机,接着说:“是图错了呢,还是诗写错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接着点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还要再登一层的行为呢?”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可能这句诗是诗人一边上楼一边想到的。”有的说:“也可能是诗人上了楼,觉得这楼不够高,看不到远处的景色,所以希望有第三层。”…… 课堂显得动态而高效。

对于课堂中的学生质疑,我们该如何面对?我觉得应该是:追求和拥有教育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和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其次,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教师不应敷衍了事,而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直到成功。

二、抓错误,以生成促思维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信息传输交流过程,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学生中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的错误是另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当我让学生交流对人物的点评时,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白骨精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她两次都没有把孙悟空赶走,但她都没有泄气。”对此答案,我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反问道:“白骨精不泄气是为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气,干的坏事就越多,于是,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回答,白骨精的不放弃其实是一种诡计多端、狡诈贪婪,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一教学环节中,受思维局限性的制约,学生起初只考虑到了白骨精的行为表象,而没有顾及行为的后果,这种感悟显然是错误的。我的追问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自然而然地明辨了是非,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面对课堂的错误生成,教师要独具慧眼,引导学生在思考、争论中领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思考的方法与技巧。

三、设悬念,以生成促拓展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课本知识的“生长点”是隐性的生成形式,却是进行课外拓展的优秀素材,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例如,在教《詹天佑》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座座现代化的铁路,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座铁路上,此时学生议论纷纷:“这是什么铁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说明这条铁路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人字形铁路”的作用和詹天佑设计修建铁路的艰辛,让学生亲手去画一画两种开凿隧道方式的示意图和“人”字开线路的示意图。接着,我再问:“这样设计,有哪些好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延长教学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展现生成教学的核心精神。

四、多对话,以生成促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知识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教师此时要做学生,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 时, 课前我准备了与本课有关的一些星座的资料。当教完课文后,我迫不及待地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这时有学生追问:“老师,前面我们学到的牛郎星、织女星在什么星座?”“老师,北斗星是什么星座的?”没想到,学生对星座的知识如此好奇,我一时语塞,脑中怎么也搜索不出这么多天文知识。我觉得很惭愧,这类知识实在太多,我了解得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我如实“交代”,并引导学生:“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但有更多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并没有写出来,我建议同学们回去查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明天我们就来一个大汇总。”于是,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外书、网络进行收集整理,交流时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第7篇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改革

倡导“学以致表”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performance)来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由内而外,以内养外,通过表现达到善待自我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1]表现性学习所信奉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一、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每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孩子都特别高兴,而且爱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客人的称赞。对此,大人们总是说,小孩子“人来疯”。其实,这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称之为表现欲。我们之所以经常说儿童是天生的发明创造家,这不是指大家都会有小发明小创造,而是说儿童都有表现欲。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儿童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为了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儿童的表现欲,切不可无视或压抑儿童的表现欲。让儿童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儿童的表现欲,蕴含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检验。正是通过表现,例如探究、质疑、摸索、尝试、构造、拼接、涂画、弹奏、儿童口头与书面沟通、操作或摆弄、身体运动等,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展露。唯有充分展露儿童的天性,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詹天佑》一课时,通过“小小模拟招标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望无限舒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在“招标会”上,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与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那黔驴技穷、虚张声势、寸步不让“狗咬狗”的种种丑态被同学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各种“人为”和“客观”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显山露水”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2]

(一)相信学生有精彩的表现

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是有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的,而且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精彩的表现。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当教师的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少后进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时表现得沉闷不语,无动于衷,而在某些活动中却生龙活虎,聪明伶俐;不少顽皮生,在课堂纪律约束时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一到课外却判若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学生有否精彩的表现,关键在于教师。

假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设计生动有趣的表现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的表现。在上述《詹天佑》课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表现活动: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课堂成了学生们精彩表现的天堂。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来劲了: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还真是煞有介事的!从中折射出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巨大潜力,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造的激情、蓄积着表现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想法!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2]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他们所具有的“内心世界”就有差异。也正因为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因而在学习中,每个人的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观也会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差异性,不能用教师自身的领悟或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否则,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湮没学生独特的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

例如,有位教师教《暮江吟》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字词及大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诗美。学生的表现方式精彩纷呈:选择读的、选择画的、选择说的。教师问了一句:“还有别的方法吗?”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正在这时:

一个学生犹豫了一下举起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可以唱吗?”“啊?”全场一片惊讶,包括听课的老师,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这位学生的身上,看得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连忙鼓励道:“好呀,为什么不可以呢?”他想马上就唱,我笑着说:“慢着,先把话筒给他,再给点掌声。”学生的情绪上来了,清了清嗓子,就唱了起来。旋律是音乐教材第二册的补充教材《闪烁的星星》,他把“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改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妙的是他把古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反复了一遍。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脸上的笑容很灿烂。[3]

二、学生是表现的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有“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要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手段、营造学习环境,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教导者,更非操纵者。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表现为中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表现性学习中,学生自己要引发学习动机、提出学习问题、设计表现任务、决定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程、判断表现结果并能自觉反思完善。

在加拿大全国排名前十名之内的优秀中学圣·米尔德里德莱特伯恩高级女子中学,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而学生的这种“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能力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针对计划广泛收集、整理从书刊以及网络上获得的科学资料;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一步了解科学事实,并获取证据;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等等。全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探究、表现活动为中心。

在一间宽敞并配有大屏幕电脑投影设施的教室里,我们观看了学生们利用两周时间,以小组形式外出调查、探究,然后所撰写的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课堂展示会。三十多名女学生面对大屏幕,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地毯上,还有的学生索性趴在地毯上,姿态虽然不一,但神情却都很专注。当老师让一个学生读出随机抽到的某个题目时,承担研究该题目小组的四名同学就一起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从容地开始了演讲。她们通过操纵投影电脑,每个人依次分别介绍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最终结论,并不时与台下同学通过互相提问进行交流。

主讲的四名学生充满自信,说话条理清晰,又不乏幽默感;下面听众提出的问题颇有深度,且针锋相对;双方辩论时思维敏捷,相互点评生动活泼……[4]

(一)学生是信息的加工者

第8篇

关键词:学生;历史兴趣;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而历史学科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但往往人们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因此历史课只是单一传授和积极记忆,教和学又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就出现了学生做语数外作业等,即便有的同学机械地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又全部还给历史了。

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历史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使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和课堂参与状态,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同时,我们还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常反思“学生已经到哪里,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通过什么办法带到那里”。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才能勤奋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时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中,我引用杨昌浚对左宗棠、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赞颂的一首诗来导入新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历史是有趣的,但是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又是枯燥的。本册教材最后两课是文化史,而文化史内容特点是很好讲但想讲好难,一旦讲不好就会成为一堂枯燥的课。因此,在《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过程中,在讲科学家詹天佑和侯德榜的时候,要是我们能把工程学、化学、美学、地理等多种知识元素融入历史教学中,学生就会在自然科学的神奇中认识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在地理位置中了解历史,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真正重视历史学习,我们还需渗透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学习生活中的历史,学习身边的历史,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还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我结合《血肉筑长城》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总结:学习战役的方法:首先,要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其次,要了解战役发生的原因、经过,在充分利用地图,使用地图册时,注意要先阅读图例;最后,要根据战役的原因和经过分析其意义。例如,把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的这一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出: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说明在抗战初期还是积极抗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来源于知识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掌握中保持兴趣。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向农村地区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广大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必将打破传统结构体系的平衡,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l.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感官,使他们进入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如在教学古诗《小池》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播放远程教育资源《小池》一课的视频图片,并伴有和谐动听的《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小池旁边———初夏,微风徐徐,诗人来到池塘边,只见细细泉水从泉眼里缓缓地流出来,一点声响也没有,好像泉水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树影倒映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柔美的春光……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了诗词大意,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2.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詹天佑》一课,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轨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有模拟从中间低洼处向下凿两眼井,再同时向两边开凿的flas,使学生明白大大缩短工期的原因。用flas演示人字形轨道的巧妙设计,火车上的两个车头,上山时,前面的拉,后面的推,当运行到人字轨道后,原来拉的车头推,原来推的车头拉,从而减缓了火车上山的坡度。通过演示,学生一目了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会有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得好:有“感”而“发”。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鲜明的色彩、动人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以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用课件演示乌鸦是把小石子放进瓶里使水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然后提出疑问:“不用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我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有的学生提出“把水瓶扳倒”,有的提出“用吸管吸”,有的提出“把瓶子砸碎”,还有的提出“再到别的地方去找”等等方法。对于他们的大胆想象我做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又让学生认真观察:当时水瓶的旁边没有吸管,只有小石子,再看看乌鸦口渴着急的表情,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找。他们看看画面又否定了一些做法。

4.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学生的班会、队会或活动课时间,有计划地播放一些科普知识、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节目。通过科普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科学的力量,憧憬科学的美好未来,激发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智慧;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明白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息息相关;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饱览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研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能开拓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只有根据地方实际、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征,灵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教研变他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真正目的。我校在多年的教研实践中,探索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式:一是系统的教学设计。我校在备课方面采用集体备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范例,设计每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二是深刻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而是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学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过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教师通过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对教师角色的转化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昨天,我在课堂上做了什么;今天,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做的,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反思,教师们认识到了“传授式”教学方法的落后。三是实效的讨论交流。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我校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学校每周组织一次远程教学培训汇报会,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第10篇

一、在精心创设的交际情境中,学会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在课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过程中,在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理解后,我创设了这样的话题交际情境:

漫漫长夜,陆游正在油灯下读书,突然,他悟得了什么,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他是要告诉儿子什么呢?请和同桌合作,结合诗的内容,结合你的体会,说说陆游会怎么说?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

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有的学生神情严肃地说:“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从小就开始努力学习,可是也要到年纪大了才能有所成就。你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合作者低下了头:“父亲,我会改正的。”

也有的学生抚摸着合作者的头,轻轻说:“孩子,我知道你看书很认真。可是,你也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书上不一定有记载的,你要想更了解一件事情,可以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啊!所以,不要经常关在书房里。”合作者频频点头:“是,我记住了,我会把书读活的。”

从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可见,创设适当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表演,也可以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等等,只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那就是合适的。

二、在认真倾听和真诚评价中,学会尊重与欣赏

《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之一。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恰当的评价,在这样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师恰当的评价对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让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激发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评价也应有学生的参与,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学,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詹天佑的决心,如果在朗读中注意句子中的适当停顿,那一定会更好。”“我觉得××同学抓住了文章中的词语,并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让我也受益匪浅。”“老师,我想接着××同学的发言来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价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认真地倾听,也很欣喜地看到评价对发言的同学有着激励作用,是建议的愿意接受,是肯定的为之欣喜。这样,真正利用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了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类型多样的交际活动中,走向广阔的天地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发展着想。口语交际也不外于此。

在口语交际“介绍家乡”“介绍一处风景名胜”,“介绍世界名城”等系列活动中,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走向了课堂以外的广阔世界。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时,或许是中国多民族的风情深深吸引了学生。孩子们认识了圆圆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领略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的热闹;感受了“烤全羊、满汉全席、拉面”等特色佳肴和小吃;欣赏了竹竿舞、孔雀舞等民族艺术的魅力;了解了“多帕”、“哈达”、“旗袍”等民族服饰的特点。开放的课堂吸引了孩子,老师的引领、同学间的交流、朋友间的表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的欲望,课堂精彩纷呈。

另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应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给学生建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四、在充满情感的交际活动中,学会反思

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缘自于生活实际。在充满生活气息,有着丰富情感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在进行了“学会解释”的口语交际以后,学生的感想非常多。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在以前生活中的不足:

小徐说道: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手机突然消费很大,就一口咬定是自己玩游戏玩掉的。自己很委屈,手机是在自己的手里,但主要是用来看时间的,有时也玩玩手机上原有的游戏,但从来没有玩过收费的游戏。妈妈这样说了以后,自己太委屈了,就一边哭,一边跟妈妈顶嘴,结果两个人弄得不欢而散。如果是现在,就一定会跟妈妈好好解释,而不再闹小孩子脾气了。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51-02

一、读写结合,有效阅读

为了实现高效学习和实效提升,首先需要了解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奠定语言基础、培养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质,阅读也是为了实现知识储备的积累和完善。结合这一目的,在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培养,以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写作能力的提升来加强阅读的实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优美的段落句型总结出来,归纳出文章的文本类型,结合阅读内容写出感想和体验,有效对文章进行评价,从而深化文章阅读效果,强化学生体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文章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师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们收集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例子,并阅读相关歌颂祖国的诗文,结合以前听到的关于国家和社会变化的情况,用写作的形式谈谈家乡建设新成就、祖国建设新成就,以及写作出自身对祖国未来的展望分析。通过课文学习和写作实践,有效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并综合提升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实现阅读有效教学。

二、个性阅读,强化理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更加关注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使得每个学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个性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阅读,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促进学生表达出自己个性情感与性格。在阅读中,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主旨的感悟和反思,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方式,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学生自我提升,丰富学生内在真实情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点读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不直入主题的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和生词,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中谈论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借助静读的方式,细细品味那段艰苦岁月。之后,分配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交流和对话,讨论现如今生活与那段岁月的区别,并结合以前听到的故事、阅读到的文章,上台演讲出自身对文章的感悟。通过个性阅读和深入理解,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也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

三、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以质疑的态度来阅读,以辩证的态度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能偏听偏信,要综合分析和思考,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进行消化和理解。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分析和探讨出关于这些疑问的答案。小学语文教学在隐形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和质疑,自主学习,怀疑和分析,强化学习实效。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为适应社会,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提出质疑,自主创新,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给予启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并提出问题:本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是怎么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文章赞美了什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带着思考去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设问的答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阅读,促进提升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处于即将步入初中学习的阶段,大量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来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他们会带有一点顽皮,也会有一些叛逆,从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累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加强拓展阅读,促进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可以激励学生查阅《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内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智慧,书中体现的军事智慧等。教师也可以结合作者来展开阅读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比如,关于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对其拓展阅读,可以从鲁迅的个人小说、散文等入手,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体会和领悟阅读的快乐,抒发阅读心得,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阅读教学本质意义的实现。

总结:结合本文的分析,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了解阅读内容的本质,还需要真正的领悟阅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加深个性理解,结合个性分析、创新理解和拓展阅读,促进知识储备的提升,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也为社会培养了综合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陈君.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第12篇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勾红叶(1983-),女,四川绵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何畏(197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5110838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专题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WJTU12ZT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百人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WJTU11BR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09-02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在《大学一解》中还有一段话至今多为人们所征引:“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样一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目前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出现了反向的“游离”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重构这种从游关系,使“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质量更加优异。

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相伴相随,经历了历史积淀阶段、提高发展阶段、跨越创新阶段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在其发展阶段中面临了以下的问题和挑战。

1.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线性教学资源和非线性教学资源。其中线性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习题和教学录像。非线性教学资源包括讲座、学习、试验竞赛和案例分析。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教研教改和培训提高。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需要继续丰富、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务实提升。制约因素是教研教改活动能否持续深入。

2.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包括现实课堂、实际工程和虚拟网络。具体包括:与其他桥梁专业课衔接,与其他土木精品课资源共享,开设双语班和创新班,同时纳入实习、引入场景和定制案例,即虚实结合、远近兼顾和内外联动。课程建设中如何继续回归(面向)工程、形成精品示范窗口和资源共享平台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3.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大学扩招形成的教育资源“被摊薄”、社会风气影响形成的“冷漠化”教育现象,使得教学中的“从游”互动无法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教师承担大量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被挤占”),导致主观上难以用更大的精力、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教育理念上的传承与反思

西南交通大学在其百余年办学历史中贯穿了茅以升老校长所倡导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模式不断强化实践环节对工程教育的作用。“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团队提出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去冷漠化”教育理念,并以“习而学”、“去冷漠化”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

教育“去冷漠化”本是不应该存在的命题(优质的教育不允许冷漠化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冷漠化的社会环境是产生教育冷漠化的土壤。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中的“去冷漠化”的核心含义包括:教师对职业工作的热爱和教育理念的提高,即在教育角色定位中的去冷漠化;教师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即在学术钻研上的去冷漠化;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即在教学活动中的去冷漠化。

2.以对职业的热情来提升教师的授课技能

在团队建设别重视对中青年教师开展职业热情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依托“四面镜子”,倡导“自我面对面法”,提高教学的技能与技巧。

3.以对专业的热情来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科研能力,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比如说可以将钢结构疲劳模型试验等研究成果与课程中疲劳教学联系起来,并随时更新,营造专业素养和创新知识的环境,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所在。

4.以对学生的热情来改革课程教学组织

(1)“望、闻、问、切”学习方法引导。“望、闻、问、切”本是传统中医使用的看病方法,但这一过程也反映出信息获得(包括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依托配套实践环节(如案例分析、评述报告、结构竞赛等),强调动手参与。

(2)“4个5分钟分隔”与课堂工程氛围的营造。教育专家与心理学家研究都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保持20分钟。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分段。充分利用“预支时段”和“挤压时段”,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丰富的桥梁工程案例视频资源创造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氛围。

(3)“汇聚”知识点。根据钢结构教学大纲要求,将“钢结构设计原理”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材料、构件和连接。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一开始教学就让学生将知识点归入这三大块知识中,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在钢结构材料这一部分中,重点讲解钢材在冶炼、加工、使用中不同因素对钢材的影响,掌握钢材的钢号分类与质量检测标准,给学生打下钢结构设计的坚实基础。

对于钢结构构件,从轴心受压构件、受弯构件、压弯构件入手,在介绍强度和刚度时,让学生比较与材料力学的差异,便于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能更深入地理解。对于学生感到难学的构件稳定分析,教师在仔细讲解理论的同时,要注意每一步理论推导都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把重点放在对稳定理论的应用上,从而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在理解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对于螺栓连接,要让学生从螺栓连接的受力原理和破坏形式入手,理解螺栓连接在受拉和受剪时所需要进行的结构计算,是为了避免各种破坏形式的出现,从而对学习的知识感到不枯燥。

(4)“教中学”模式的试点探索。“教中学”模式是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点的讲解和讨论,是属于探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茅以升班”和“詹天佑班”(均属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中推广了这一模式。学期开始时向每一学生布置出“教中学”要求的具体知识点内容,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点内容并制作授课PPT。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时安排2~3位学生上台讲解(每次5分钟),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讲解点评或讲解补充。学生讲解的质量计入平时成绩的考核。

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探索的反映非常好,不少学生制作出质量高的教学PPT素材,并能非常自信地完成知识点授课。由于教与学角色的转变,教学中互动氛围被很自然地打造出来了。

(5)教学实践环节配合上的探索。除常规的课程作业外,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一些其他实践教学活动来实现对课程学习的巩固与提高。包括:引导学生学会采用“TPT(思考、实践、再思考)”的方法进行知识学习。实践环节的补充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改革与探索的再思考

教学再思考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即再思考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再思考也是提高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再思考遇到的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环节,回顾开展的改革探索,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需要专业课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改变现状的想法,还需要不断创新实现方法,当然也需要各类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撑,以获得切实的实现办法。

例如:在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中实施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其中有不少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已经逐步推广(如“教中学”方法),但却又是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忽视”、“被弱化”的教学手段。改变大班制教学模式为小班式教学模式、改变“舞台式”教室布局为“半环绕式”教室布局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中的互动气氛,开展启发式、探讨式课堂教学。在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只能更多地依靠教师自己来不断细化教学组织,反思教学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伟.钢结构设计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