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课程网络教学

高中课程网络教学

时间:2023-06-05 10:1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课程网络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课程网络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基本由必修课主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要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及本校的特色综合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便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载体,更是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要善于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开发经典文学作品导读课。苏教版教材是按同一主题编排成一个模块,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同一模块,同一主题”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例如,必修二第一专题是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在学完《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章后,可以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汪国真的相关诗歌等同类主题的作品引入选修课堂,开发出“吟唱生命永恒的赞歌”经典美文导读课。

2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苏教版必修一的专题一是以“吟诵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模块,这些诗歌基本都是适合朗诵的。我们可以适时开设“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获得陶冶、启迪。在讲完戏剧后,可搭建“戏剧小舞台”,让学生把《雷雨》搬上舞台,也可以把《祝福》等作品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还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参与平台。语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3以教材中的部分篇目为依托,引入视频这种课程资源,开设影视作品欣赏课。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已经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比如《祝福》、《边城》、《雷雨》、《红楼梦》等等。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合理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整合电影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另外,也可以将名家的讲座视频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补充。比如在讲授《论语》时,可以把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相关视频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观看,会加深学生对《论语》这部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二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瑞安市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开设以“寻访瑞安名迹,感受民风民俗”为内容的研究性课程。走进瑞安地域文化遗址,研究江浙文化的起源;走进古建筑,研究江南古镇的建筑文化;走进瑞安的古桥,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文化。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必将为语文学习带了新的气象。

第二:开展以“寻访文化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进入课堂”为内容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浙江省内的文化名人非常多,这些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对名人故居的实地参观,认识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这也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名人故居与名人文化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

三充分利用宝贵校本资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又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搬进阅览室,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走进课堂。

3.利用学校的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 “金秋读书节”“古诗朗诵比赛”“纵横辩论赛”等,都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结论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为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教育学刊,2004,(4)

第2篇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满足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所有学生奠定共同的发展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3.科学性原则。按照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科目及模块。

4.实践性原则。充分考虑*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普通高中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5.有效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情、校情,按照“效率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使各类高中都能得到健康、和谐、有特色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三)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执行。

选修Ⅰ模块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选修Ⅱ模块是各普通高中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见表1、表2:

2.课程设置说明

(1)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全部开设。

(2)关于选修课的开设要严格遵照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执行。

(3)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即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内容);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择修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数学选修ⅠB每个专题均为18学时,学生需在其中选择两个专题修习);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修习。

在选修ⅠA的模块修习中,修习文、理方向学生按各科目要求选择模块,艺术、体育特长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后,可按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科目的模块。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完成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以及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修满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由学生在全省指定的范围内选择。

学生在八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中,至少要获得22学分。

(3)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Ⅱ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

二、课程管理

(一)学制与学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分为两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研究性学习应保证270学时;社会实践共3周;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各学科周课时安排建议如下:

*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周课时安排建议

说明:

(1)表3只是学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建议,选修Ⅱ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复习的课时由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实际统筹安排。学校应指导并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2)学校应当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其中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宜集中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宜适当分散安排。

(3)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确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科目的开课顺序、开课方式。

(4)有些学科的部分模块学习可能会出现跨学期现象,学校在教学中要加以关注。

(5)关于高二的课时安排,将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和我市的实际再行确定。

(二)课程修习要求

1.学生课程修习通过学分和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模块修习过程和状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三、课程实施

1.学校每学年的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到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2.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和新设置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校要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内容,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视学科实际,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4.学校在高三年级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5.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必修模块的同时,应科学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拥有较大的课程选修空间;同时,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选修Ⅱ课程的修习。

6.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3篇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1.学生的自主意识

笔者认为,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与影响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的,他们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就必然要产生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具体表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三个方面。

3.良好的情境氛围

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境教学。我们据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可引导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去感悟,去汲取,而不是枯燥的灌输。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最为向往的。至于创设良好情境氛围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途径以下四点:(1)创设氛围,唤醒意识;(2)课内激趣,注重指导;(3)课外迁移,扩展视野;(4)重视训练,培养能力。以“创设氛围,唤醒意识”而言,创设氛围指的是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里所说的“和谐、宽松”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的和谐、创设宽松的空间及创造合作性学习环境,消除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1)预习——精加工策略和领会监控策略;(2)课堂对话一一简明笔记,敢于质疑;(3)课后迁移——一信息储存和运用策略。以第三点而言,语言迁移和运用,是一种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如果这种文化凭借其语言文字载体己经深入到学习者的灵魂,生成一种自觉行为,便会“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皆“浑然天成”。

三、高中新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要弄清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模式的意义,必须弄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自主学习、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将自主学习纳入教学模式的范畴来研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可搭建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知识建构的桥梁;(3)可使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在开放中走向融合。

2.必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必修课的三种课型具体教学模式有:(1)“文本研习”课型:整体把握,多重对话;(2)“活动体验”课型:设计活动,真切体验;(3)“问题探究”课型:探究发现,开拓创新。每个课型都从基本特点、课型设计、一般流程、具体课型的特点、操作注意点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以“问题探究课型”为例,其基本特点有:兴趣性、典型性、信息性、合作性、有效性、创造性六点;其课型设计包括内容的探究和文本研习式等内容;其一般流程有:研习文本;让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交流方案、调整方案、查找资料;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让学生得出结论;师生共同验证结论,在验证过程中体验交流共计五点;其“问题探究”课型的特点有:鼓励质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倡导合作,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两点;其操作注意点有:变老师介绍为学生发现、变条分缕析为学生探究和变迷信别人为相信自己三点。

3.选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选修课的三种课型具体教学模式有:(1)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3)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把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它的教学过程大体如下:情境引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反馈指导、再学习再反馈五个流程。该模式一般都是由某个教师或学校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Internet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教师或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4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大纲;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中国英语教育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新的英语教材,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NSEC)。这套书共11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文中研究的三四册学生用书属于必修课程。每本书包括三部分:学生用书,练习册和教师用书。其中,学生用书是最主要的部分;练习册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书则主要针对教师。

本文重点分析了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关注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以期探究出NSEC这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2. 文献综述

要探究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就得了解大纲的相关知识。

首先,什么是大纲?大纲在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大纲是教育或培训课程中所涵盖话题的概述和总结, 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教育人士制定,以纸质或网络的形式呈现。大纲既能使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的、课程要求等,又能反映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大纲还是教师教书的指南,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指南。

其次,大纲有几种?Bell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回答应该教哪种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应以什么顺序呈现这两个问题[1](p.53)。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学者提出了三种大纲: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概念大纲。虽然这三种大纲都有优势,但是他们各自的劣势则较突出。例如,在分级问题上,语法大纲又复杂又困难;情景大纲则变得根本不可操作;概念大纲则没必要。在教什么上,语法大纲只教语法形式而忽略意义和用法;情景大纲更注重用法;概念大纲则是意义。

只了解有三种大纲还是不够的,因为重要的是将它们付诸实践,即大纲的组织和实践。

最后,大纲有几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后续大纲和先行大纲。后续大纲关注学和学习者,而非教和教师,因此,教师很难实践这种大纲组织形式。作为线性大纲,先行大纲却是理论上合理,实践上不可操作。为了解决线性大纲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螺旋或循环大纲。螺旋或循环大纲包括学习者可以有规律地间断性地反复加深学习的项目或话题。螺旋或循环大纲据说是兼于先行大纲和后续大纲之间的大纲组织形式。

自从NSEC这套书出世,国内的一些学者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NSEC做了相关研究。例如,程晓堂(2004)从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了详细解读。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罗递敏(2010)解读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罗递敏认为NSEC设计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开放性,内容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创造性,语法教学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在性,评估体系上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多样性。此外,马晓蕾(2006),张兴娟和何安平(2009)等也做了相关研究。

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探究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3. 结果与讨论

功能性项目上,两册书都有提到相类似的项目。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三单元都谈到了情感。三册书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讨论了如何到达某人想去的地方,所以与问路有关的语法表达在两册书中都有论及。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有这样的表达“Where is…? Is …close to…? To the north/south/east/west of…”, 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有“Can/Could you show me where…? Go down this path and turn left/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It’s just behind the…”。

写作任务上,两册书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三四册书第二单元都是关于说服的,而三册书的第四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是说明型的。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一单元都是描述型。

由此可知,三四册书中有相同的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尽管三四册书各自对同一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具体要求不同,但两册书都是对相同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应用。这样的组织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相关的语言点,及时予以复习。从而可知,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是螺旋或循环大纲,这是因为本文的分析结果与螺旋或循环大纲的特征相符。

此外,三四册书中功能性项目和写作类型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谈及两册书中的写作任务时,三册书第一单元是叙述一个故事,第三单元是创造性地写一个可以表演的场景。不同的是,四册书的第三单元是写一个幽默的故事,而第四单元则是写一封关爱信。不同的写作类型既可以丰富教材本身,也可以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同一件事,熟悉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样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对三四册书目录的样本分析能大致说明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

4. 结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材料,尤其是教材,必须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做出调整。NSEC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是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本文总结出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结果表明NSEC系列教材在设计上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不幸的是,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本文所研究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若有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更长的时间,笔者相信将会对NSEC系列教材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总之,本文的这个话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Bell, Roger T.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3] 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 Journal of Basic English Education, 2004, 6(3):3-8.

[4] 罗递敏. 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J]. 文学教育, 2010, (10):77.

[5]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第6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 网络资源导航 建构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中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以及社会化学习,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学习方式,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虽然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观念已经存在并得以实施,但是,由于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网络学习的效果,同时由于高中生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也影响网络学习的效果。

一、影响高中生网络学习的几个问题

(一)互联网信息超载

1.可能导致学习者信息焦虑的产生

网络学习者在查询信息时总希望能获得尽量多的有效信息,而不希望有所遗漏,他们认为知道的越多,对学习就越有帮助,因此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能不断保持与现实存在数据量的同步。但事实证明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能力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过量堆砌的信息如果来不及有效处理,必然导致各种信息焦虑的产生。

2. 可能带来学习者“信息迷航”现象

信息的过量堆积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很可能是学习者迷航现象的出现。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的环境中,由于大量采用超文本的方法组织教学材料,且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极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出现了系统或个人所接收的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和信息未能有效应用的状况。这被称为网络学习中的“信息迷航”。

3.对学习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信息超载除了造成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困境,还会对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各种影响。长时间的信息搜索加工过程不仅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而且会使学习者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况,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有力,严重的会此起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

(二)缺乏对中学课程学习相关网址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也主要是通过使用常用搜索引擎来查找,学生对与自己学习相关的网站知道的非常少。而使用搜索引擎收集的大量信息缺乏针对性,无法有区别地对待用户的需要,也无法提供各种层次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使检索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网络搜索技巧和搜索经验,搜索能力较低

大多数高中生虽然在学校接受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上网经验,但他们缺乏网络搜索信息的技巧和搜索经验,当需要从网络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时,他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如何更有效地确定搜索关键词,因此在查找所需的信息时,难免会出现查找不全、不准,其查全率、查准率相对比较低。

二、高中课程网络资源导航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课网络资源导航库是以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为单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定各个学习专题,对Internet上的相关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课程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高中的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是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支持的系统。它的建立将方便高中广大师生查询信息技术课程内外的网络资源,促进高中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网络资源导航库的构建

(一)信息技术基础

本模块主要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

本模块的宗旨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四)网络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要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五)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本模块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本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对数据库技术中“关系”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着眼于数据管理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介绍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彩叶.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点滴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年(4).

第7篇

一、专家先行: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的变革。实验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对象是学生,改革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我省采取了“项目研究先于实验”的审慎推进策略,针对实验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比如:2003年,在全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前一年多,我省就由我院专家牵头,组织了70多人的研究队伍,根据课改的主要方向,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比如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改实施中的作用与角色项目组,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项目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组,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项目组,等。研究人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54份研究报告、实验方案、教学制度、指导文件和操作案例,编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报告集》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手册》。对课改实验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排课选课、走班管理、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考试评价、实验评估、新课程宣传等,都研制了专门的指导文件、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案例,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样本先试:样本实验先于推广

为了避免课改实验的盲目性,我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样本校,吸收样本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按照“样本实验先于推广”的思路,要求样本校先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

例如: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我省各样本学校都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如海南中学经过反复研究,率先创立了“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特色模式,使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省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破解课时不足难题、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如洋浦中学经过仔细梳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导致课时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样本校取得经验后,我们帮助学校总结提升,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的实际差异,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大面积推广样本校的经验。现在有多个学校的特色成果都被选为国家级通识培训的案例。

三、整合力量: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推进课改的关键环节,也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组织多方力量,合力进行重点攻关。

我省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组、中考中招改革研究项目组、高中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组、高考高招改革研究项目组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考试评价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并发挥多方面力量反复论证,仅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研制,我们就十易其稿;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下发正式文件到各市县及学校征集意见;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征集来的意见达634条、十余万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司、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进行“三堂会审”,才获得正式批准。

由于整合力量,合力攻关,多方论证,使得考试评价制度得以较顺利地实施。在普通高中阶段,我省积极探索和创建校本评价制度,开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实施“基础会考”制度,既减少了考试科目,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创立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2007年,海南省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四、技术突破:巧用网络破解难题

海南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我们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繁重任务,深感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要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面临极大的困难。我们深知,像这样的难题,按常规办法一时难以完全化解,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和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从信息化方面找出路。经过多方接触,我们与热心教育网络风险投资的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等网站。

如在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方面,我省充分利用“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研究并创建了网络研修模式(包括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为广大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释疑解惑提供了一个跨时空且低成本的网络平台。目前,我院负责的教研网站一周的总访问量最多达1200多万次,仅“成长博客”一个网站的访问量就达近5亿次,在全国颇具影响,在全球专业网站点击排名中也居前列。在“成长博客”网站上,海南省教师发表的文章数、评论数和点击率都占1/3以上。我们以这种网络研修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推行的校本研训和联片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研训一体、网络支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

第8篇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虽然高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带来新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加以转变,最终会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属于一种个体化的自然行为,因此不能够在所谓的自主教学中强迫学生“自主”。对于学生不能强迫种子快快发芽、不能一味地拔苗助长。学生只有从内心感受到自由与安全,才能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地发挥出创造力。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以往教师“独当一面”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以及网络信息的获取来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英语话剧来设定英语情境表演,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这一话题发挥想象,编排对话进行分角色表演,然后再配合上多媒体教学布置一定的场景。这种表演使学生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应该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一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知识,也锻炼了口语和听力,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和互助,整个课堂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件视听结合,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流行趋势,而以计算机作为核心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模式起到了优化作用。单一的语言听说练习是枯燥的、乏味的,也成为了过去式。而学生对动作、形象与色彩等都有着本能的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辅助下,以生动的画面来让听说变得有趣生动。在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之下,在有意、无意的相互交替中,学生大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反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语言交际的情境,更能让学生懂得语言交际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针对实际教学的内容编写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进行高一的Unit 5 The Silver Screen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电影“机器管家”、“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些镜头添加到多媒体课件中,学生的目光就会被吸引住,从而很好地解决warming up的问题,并且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前的Free Talk以及小组的评价,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从事实上来讲,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相当于教师做出合理的引导,将实际中遇到的英语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深层次地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以创新与拓展。因此,组织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需要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以及网络等有关的信息,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强大的资源。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American Literature一课时,针对“美国文学”,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予每组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网络选择,最终制作出课件,学生在接受了课题之后,积极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中,笔者选择两个小组的作品展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将课程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又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情境创设,并且结合情境讲故事,让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在词汇方面,考虑到生词的单纯、乏味。通过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能够拉近学生与情境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生词,更有助于信息范围的扩大。

网络拓宽视野,助学生全面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24-01

一、概念及现状探讨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第十六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由此可见教育部对教育国家化的重视。那何谓教育国际化呢?笔者在此并不打算为教育国家化下个定义。实际上,虽然“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高频词,但究其定义而言,鉴于社会环境,时代变迁以及探讨者立足点的不同,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界定。简单说,笔者认为,教育国家化就是利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虽然,教育国家化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探索最初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国家化也渐渐的引起了重视。毕竟,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高度。为此,各地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现阶段基础教育国家化的模式

1. 联合办学模式。联合办学模式越来越成为教育国家化的主要模式,该模式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双方可充分利用对方学校的有利资源,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资源重组,以达到提高双方办学竞争力的目的,这是对于办学双方都是学校而言。如果是企业与学校办学,那企业可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我们都能看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例子。尤其以北京居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美国波利国民学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都柏林高中中美高中课程项目;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与美国昊济思学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项目,北京第八十中学与英国埃克塞公学合作举办英语WIC项目,其他地方比如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也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办学例子。

2. 教生交流或交换模式。就教师而言,侧重于交流。这种模式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定期的选派教师到合作学校进行访学,进修,搞合作研究,到合作学校任教一定期限等方式,一般被交换的教师在合作学校都能得到比本校相对高一些的酬劳。通过让自己的老师“走出去”,可以接触合作学校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合作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修养,为自身学校的发展提出较好建议,达到双赢的目的。而对于学生而言,多采取交换学习的模式。每年,我国的合作学校间都会有一定名额供学生出国随班就读一年或半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教育文化,从而让学生们的梦想更高远,眼界更开阔。

3.国际课程模式。鉴于作为交换生的身份出国学习的名额始终有限,还有部分学校采取网络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而言接受人群的数量较大一些。国内一些中学开班了网络班,作为必修课,每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授课教师是对方学校的优秀教师。而也有些学校采取选修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要,选修科目。相对于交换生而言,网络教育模式让学生掌握了主动权。网络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该模式将会是将来国际化最有前途和潜力的模式。

其他还有国际留学模式,国际活动模式(比如冬令营,夏令营)也比较盛行。

三、问题与对策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目前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在“引进来”方面做得还比较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外国的先进管理体制,我们在努力缩小着与国际领先水平学校的差距。同时,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学校引进人才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在“走出去”方面,尚且还要努力,我们国内并不是没有优秀教师,而是国内中学缺乏将教师“送出去”的意识,这是观念上要转变。我们应该给我们的优秀教师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去传授我们的先进的东西给别国。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此方面给予国内学校和教师相关津贴补助。在学生交换方面也是一个道理。

2.“质”和“量”。由于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相对于高校的国家化水平而言偏低,所以在国际化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疏漏,并且没有引起重视。基础教育需要国际化,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学必须在同一时间,统一步伐,采取统一模式进行国际化。每个学校都要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能不顾质量的引起所有外国的东西,在引进之前必定要先对引起的东西进行一个取舍,而且引进的东西我们都要有一个理解和研究的过程,不可直接利用。总之,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万不可急于达到高校的那种成熟的国际化水平,这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应该讲究一个 “缓急”,重视“量”的国际化。

3.“本土化”与“国际化”。在基础教育国家化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体。既然走的国际化的路子,必然会对自身学校的体制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是按照国际化的指令更改还是结合自身本土特色进行探讨研究。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必然,我们肯定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合作学校的路子走,必须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目标,师生特色,教育目标和宗旨进行调整。这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得力领导下,全校师生合力才能达到。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长期的过程。

四、结语

毋庸置疑,基础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无法避开这一浪潮,那可不顺应这一潮流,勇敢的迎接它带来的挑战呢?

【参考文献】

1、贾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J]. 燕山大学学报, 2005(2)

第10篇

【关键字】改进学习方式“观察”“思考”“探究”“实习作业”阅读自学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

【正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要求。

一、概念课中,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合作交流能力

很多教师都认识数学的概念课较难上,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当然是难上的,且学生要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又没去认真的看书复习,效果也就不好,若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合作交流,也就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

例如,高中数学的第一课,即必修1的第一节“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这些点,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要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后的认识,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观察”、“思考”及“探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中设置大量“观察”、“思考”及“探究”栏目,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对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上述要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差,懒性强,再加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都勿视或淡化了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使新课程的教学又回到了课改前的老路上了,也就谈不上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了。

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就能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1、观察。例如,在教材中的“1.3.2奇偶性”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观察”:

观察图1.3-7(函数f(x)=x2与f(x)=|x|的两个图象),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图1.3-7

(1)这两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x-3-2-10123

f(x)=x29410149

x-3-2-10123

f(x)=|x|3210123

这个“观察”意在让学生通过函数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成立(奇)偶函数的概念。在教材的P38同样设置了一个函数f(x)=x和相类似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学习奇函数。

2、思考。例如,在教材中的“1.1.2集合的基本关系”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思考”:

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数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材用这一“思考”来启发学生类比熟悉的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种由某事物已有的性质,以类比、联想的方式猜想另一类相似事物的性质,是数学逻辑思考的重要逻辑思难方法。这种“思考”出现在教材的很多地方,教学时应抓信机会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积极探,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探究。例如,在教材中的“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这一节的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根式的概念源于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就能得到常用的等式,但“是否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成立”是不能由n次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出的。因此教材P54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P54的例1进行自已探究,从而归纳出以下结论来,

当n为奇数时,;当n为偶数时,

三、实习作业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目标中提到,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至用”,“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用”。在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许多章节后都设置了“实习作业”这一栏目。笔者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借学校10月份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时机,把这教材P44题目为“亲自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应广泛应用”这道实习作业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设计好学习任务、学习基本流程、实习作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布置给全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实习作业体现了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直接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自己的收集、筛选、整理,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实习报告,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也品尝分享得知识的快乐;在学生方式上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实现了“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演员”的目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经备课组评价后,做得较好的作品也在学校集中展示和收藏。

以上仅是笔者为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使用教材的几个例子。在高一年所学的数学必修1、2、3和4的教材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思考”、“探究”及“实习作业”的栏目,我们不能在”怕麻烦、时间紧”的借口中加以略过,且应在教学过程中多花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充分地利用,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栏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去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人教版)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58―01

一、认识和理解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对促进人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高中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要使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形成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原来的英语课程相比,新课程的设计有以下特征。

1.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即强调高中课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2. 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以适应个性发展的需求。

3. 强调优化学习方式,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强调着眼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 强调关注学生情感,强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

5.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安排,除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外,应积极开展高中选修课开设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新课程计划,选修课程中的选修1是国家统一设立的学科选修模块,选修2是地方和校本课程。从高一开始,建议开设每周一课时的“欣赏类”及“语言知识与技能类”的选修课,前者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视野,后者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这种研究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切入。

1.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弄清楚教材的框架及各部分的意图。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

2. 加强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应积极开展新课程理念下阅读课、听说课、语法课、写作课等课型及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例如,如何获取语篇信息、发展阅读技能、体验语言知识在语篇中的运用及培养人文素养。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目标的实现逐步展开。

3. 加强对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对英语教师的固有的知识也不断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应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由经验型转化为教研型、应用型。

4. 加强对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词汇教学、课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的研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

5.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让学生苦学,则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整合、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依据高中新课程的特点,除了必修课程教材外,还应有体现多元性和多层次的多种选修教材,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可以参考已通过国家审定的其他六套教材。此外,各类的英语报刊、广播电视音像资源及网络资源,也是实施新课程重要的资源。

四、加强评价研究

第12篇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中的教学手段也随着信息化的浪潮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开拓创新的人才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培养高中阶段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与设计》课程成为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点项目。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首先总结现今《技术与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浅谈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

一、《技术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不足,交互性差。

如今《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是教师判断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尺子。在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师没有留足够的课堂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在课后由于学生的课业繁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教师解答自己的疑问,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疑点越来越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改革其教学。

2、学校的技术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约教学。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由于学校的技术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电脑搜索信息、与朋友聊天、写博客等,而有些学生却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却不能利用电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加工,如world的编辑。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乏味性,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往往都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注意听,甚至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另外一面由于如今我国高中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在实践步骤的时候,一个授课教师不可能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的疑问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惑,这样时间一长,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革应试教育的方式之一就是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诊断、反馈的过程。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改革高中课程设置的实验性的课程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测试中表现不出来,因此其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改革,不能再像是传统教学一样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如今很多学校仍是采用单一的考试和分数来的评价方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多方位发现、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

1、开拓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解决每个学校的技术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开拓课程的教学资源。因为《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单单来源于学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中常见的一些小物品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手表、电灯、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实物,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飞机等常见的学生感兴趣高科技实例,甚至还可以利用如使用电饭煲做饭、打电话、上学等一些日常活动来进行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制作模型》的时候,我就独立设计提线小鼠的图样,引导学生制作提线小鼠模型,所用的材料成本不到五角。在市面上随时都可以买到。此外,我们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我校教师独自设计的课件就有近二十个,从网络下载的课件也有二十多个,从而构建了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的基本框架。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大于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指导到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让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或是电脑信息技术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学年还可以在校内甚至是校间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采用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技术与设计》是一门通识性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的是一些基础的具体技术,从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能适应不同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例如,针对大班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提交作业或在线答疑,建立班级讨论的bbs。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混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让实际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