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时间:2023-06-05 10: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发展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观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

1 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类最大的需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维持城市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要以生态城市的结论作指导,从自然生态为中心去指导景观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这种设计就是生态景观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追求景观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以此使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这类设计在早期起到了改善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地危机以及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景观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2 景观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具体内容

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整体空间格局和过程意义上来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讨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需要从空间格局和其发展的水平过程来认识,这个发展过程包括风、水、生物迁徙、人的活动过程等,这些过程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大量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元素、空间位置等都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景观设计持续性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生态服务的要求。

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每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各种生物元素,它们之间发生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景观作为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与环境的适宜性、人的干扰和人工物质的可同化和降解的程度的影响。把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调理生物与环境关系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完善能源与资源循环和再生系统。

另外,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设计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源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也要保护其有限的再生能力,杜绝杀鸡取卵的采用方式,而是要采取减用、再次利用和再生的方式。

最后,景观使用的可持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景观的使用应该是可持续的。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对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再利用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有责任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物体进行保护和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要教育公众,倡导可持续的环境理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3.1 土地的高效利用原则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就成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立体化使用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就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提供活动场所,如立交桥、轻轨的使用,绿地上地被、灌木、乔木共生的环境等。

3.2 能源的高效性利用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源利用不足的现象还很严重,节能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应该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看带能源问题,高效利用能源。

3.3 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

在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中,绿地系统是否完善对这个城市的环境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小区与温度、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做到:城市各区绿色植物要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匹配;模拟地带性群落的植物结构特征,建立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新品种植物的引进要和当地气候土壤适宜;在植物配植中要考虑到人类可亲近动物的生存、繁衍等。还要在美感、寓意等方面达到和谐,与城市景观及形态、美学相融合。

3.4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原则

水资源作为人类的起源以及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若不能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景观设计的可持续中,必须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察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牧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第3篇

一、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地理,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地理要研究地理事物是如何产生、怎样分布、区域的差异和特征;以及这些事物的原因;而且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可持续发展是以调解资源、人口、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目的的,总之,就是处理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是众多学科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得出的思考精华,在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中是必须的。所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地理教育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学生具备了以上的观念,学生能综合地、客观地考虑问题。2.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当今的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有空洞,温室效应,生态破坏,人炸……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就会加深,自觉地保护环境。3.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有的时候,保护环境需要法律的协助。增强学生环境方面的法律有利于学生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对防止破坏环境起到积极作用。4.注重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并不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实践。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的做法

1.利用好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文字、图文表格出现在教材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文字出现的,同时这些文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而图文表格可以形象生动地描述可持续发展观的实际操作。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字和图文,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可持续发展观。2.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讲解关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时,要懂得结合实际,把教材内容与当今周边发生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其中,着重讲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要在保证自然资源的质量下发展。3.开展第二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能只靠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课堂,让学生离开课堂,离开课本,去观察现实中的地理信息、知识。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知识来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查找资料,提高第二课堂的效率。第二课堂,可以很好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结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本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4.开展一个讲座老师开展一个主题有关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讲座,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讲座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影片。影片最好一开始是环境被破坏,影响很巨大,结尾是经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人们的共同努力后,环境由坏变好。影片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好处。在学生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之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5.结合乡村地理来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的乡村地理即为他们的家乡地理。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类在不断地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光靠课本的知识是难以确立的。通过学习乡村地理,了解各方面因素对家乡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慢慢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乡村地理,能更好地体会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进而更好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6.开展乡村土地调查教师可以科学地设计一些较为简易的乡村土地调查,让学生亲自去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也能建立起自己对故乡的人地关系的见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地理,进而深刻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用途———调解人的发展与土地的关系。然后亲自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总之,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应当结合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容的相似性,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高中地理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作为自身的时代任务、历史使命。

作者:兰梦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盟中学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持续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basic basis. Urban planning whether reasonable, will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all urban function can normal pla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y, society,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can coordinat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modern construction, must the full time planning under goo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ow these through th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nature, takes a has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government in public management at all levels must face and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2.1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架构内的经济和社会物质实体在空间形成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发展空间的外在形式,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社会资源最有效利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触动效益。因此,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人口资源的控制

城市规划内容中人口数量和构成的规划对能否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人口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城市生态系统演化的主导,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城市人口的作用和地位及其关键,城市人口的构成、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信仰、风俗等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人口红利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中,依然是可以信赖的不可忘却的因素。

(3)城市资源的利用

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经济资源,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规划中对城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规划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更要注意废弃物的产出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

(4)城市产业经济城市作为生产实体,其经济活动通过原料的输入、产出物资,在满足社会生活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供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

(5)城市交通建设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部分,交通发展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交通运输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阻碍;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交通需求也不断加大。交通规划的不合理,可能导致城市噪声不断增长、大气污染加剧和土地占用的增加、能源的大量消耗,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论证公共服务区域内,公交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4 结束语

城市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规划所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机遇。此外,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城市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协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城市的规划行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1987 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且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阐述。在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了科学的界定,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在满足当代人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保证后代人能公平享有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力,满足后代人旅游和发展旅游的需求”[1]

。发展至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作为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最佳载体之一,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要牢固树立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旅游业能与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发展。

2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理论界存在着几种很流行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典型的几种观念有“: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旅游业可以超前发展”“、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来看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得知:作为一种产业,旅游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各部分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超前发展;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也是旅游产品的成本,旅游业的成本投入并不低;旅游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管理者和当地居民自身的利益,他们参与可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所以,如果这些错误观念不加以纠正,将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的社会影响方面的问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无疑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物价上涨、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另外游客在旅游地旅游期间的行为表现和文化观念在客观上会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的消极影响在一些大量接待社会文化、伦理观念差异大的国际游客的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且,国际旅游经营者在接待业务中的一些歧视性安排也会对其接待地产生不良影响,如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淳朴民风丢失,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增多,不正当娱乐行业泛滥等,违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这些消极影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进而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以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行业既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的协调政策、法律法规又不成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管理呈现管理不力、不规范、缺少权威的混乱局面。另外我国旅游业内部的专业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且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国旅游业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不畅通,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旅游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之间的尖锐矛盾;过度开发和超负荷的游客量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绝大多数旅游景区的水质、土壤、空气、植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很严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旅游地人流拥挤和交通阻塞,不但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对外来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人造景观的旅游环境中,公共设施乃至名胜古迹被有意或无意损害等等,这些环境问题是有悖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

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游客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和旅游从业者为本。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管理者应该把游客作为上帝来对待,充分了解游客的需求,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尽量使游客满意,并从游客的视角来评价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另外,还要切实维护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尽量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降低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大力改善旅游地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并制定有效地政策措施,维护广大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

3.2 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1 培养决策人员和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决策人员要转变对旅游发展的错误观念,大力提倡旅游业走“大发展、大联合”

的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其次,要通过对公众的旅游观念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管理,共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和旅游理念,并使之观念化、持久化。

3.2.2 开发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旅游产品。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很多是以追求“新、奇、特”为旅游动机,因此,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非常强调突出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生命力和经济效益。如我们可以增加民俗旅游项目、生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以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化。

3.2.3 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要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旅游业要突破本系统界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旅游管理部门也要通过统一化管理,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项目,并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职能推动旅游业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

3.2.4 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通过运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途径培育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既要符合一般人才的基本要求,还要具备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另外还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从而全面有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3 落实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各个利益关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发展为前提,以保护为支撑,尽量减少旅游环境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坚持发展旅游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并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先富民后富财政”的特别功效;坚持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兼顾,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活力和效益;坚持政府投资与引进外资并重;坚持旅游业统筹发展理念,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顾及当前发展,还要顾及长远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切实付诸到旅游实践全过程,推动我国旅游业开创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少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

第6篇

在“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家谈”宣传活动上的讲话(20__年5月13)

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为__x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__x林业局将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扎实地开展好学教活动,并按照“坚持一个中心,打好一场硬仗,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实现__x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绿__x、美__x、富__x、活力__x、和谐__x”作出贡献。

一、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

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林业基础性作用,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提升__x生态建设水平。

二、打好灾后重建这场硬仗

按照“三禁止两不准一停止”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护好林农的利益,加快林业生态的恢复。

三、突出三个重点

1、突出抓好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

坚持造林绿化与项目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城镇园林绿化、农村村庄绿化、矿区恢复造林等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和绿化基地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和油茶等经济林建设,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三个百分点的工作目标。

2、突出抓好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

按照“一个中心、六大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加强林权档案建设,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探索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保险业务,推进民营林场建立和发展,巩固林权主体改革的成果。

3、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林业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竹木精深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培植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水平。

四、强化五项工作

1、坚持不懈地抓好林政资源保护管理

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规范天然阔叶林的培育管理,切实加强林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

以抓好野外火源管理为重点,以宣传为手段,以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杜绝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

3、坚持不懈地抓好依法治林

进一步加大林业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抓好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强化林业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4、坚持不懈地抓好林业科技推广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和速生丰产优良树种,培养一批会经营、懂技术的林业大户,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第7篇

一、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对每个公民都是必要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地发展,即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地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恶化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环境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最高目标。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而初中地理教学必须承担好这一任务和使命。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为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理学科的特点正是以区域为基础,把区域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阵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教材中列举的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提示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例如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探究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查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理念。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以下观点:①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②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只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③保护生态环境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在探究式教学中让学生建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内容。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50页活动1:认识黄河忧患的形成及治理措施;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90页活动: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说明自己的看法: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通过探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建构可持续发展观。

1. 精心设计问题,探究解决的办法。

初中地理教材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并以大量的篇幅和图片描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采取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建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①长江沿江城市是凭借什么发展起来的?(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起来的。)②长江沿江地带开发遇到了哪些问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形成酸雨。)③这些问题对长江沿江城市的发展有何危害?(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④产生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围湖造地、工矿企业大量排放污水和废气。)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提出对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河流整治、加强保护长江的立法工作、工矿企业的污水和废气要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制定水资源与环境规划。)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 学生就理解了环境保护与当地人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2. 开展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体验真知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科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教材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环境保护的知识,也有正反的事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对当地环境的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广西防城港市,因为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已慢慢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学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后,我组织学生深入到一些工厂企业进行调查,将有污染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写出治理建议。防城港市海滩常见的红树林,对海岸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红树林的资料,了解红树林的作用,然后开展一次种植红树林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能够自己行动起来,为环境保护呐喊,并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从而牢固树立了起来。

3. 联系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乡土教材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联系乡土内容,从而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内容时,由学生分组归纳出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了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学生的世界观中, 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广西防城港的旅游进行探究。全班共分五组进行了专题探究,即“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京族文化”、“宏伟的工程建设”。五个小组确定的专题探究的内容如下: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包括沿边沿海(0号界碑、东兴国门、越南出境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西南门户。②“多彩的自然风光”主要包括“上山”――十万大山,“下海”――大平坡(白浪滩)、金滩、怪石滩等,“漂流”――九龙潭、野人谷等。③“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海产品、特色农作物、水果、红树林等。④“独特的京族文化”包括京族的生产活动(捕鱼)、建筑、民族风情(服饰、婚丧、节日、乐器)、历史故事、歌赋等。⑤“宏伟的工程建设”包括广西防城港港口、兴港大道、北部湾广场、钢铁和核电基地、大海粮油公司等。

找出以上可作为旅游的资源后,让每个小组搜集资料后制作演示文稿,并写一份发展防城港旅游的计划书。这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1.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第三,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发展很快,生物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中学生物课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中学生物教学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由浅入深地、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的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加强生物课的实用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9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观 工科传统课程 新型教学模式

引言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造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现实问题[1]-[5]。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如何应对日益增产的人口问题?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特别是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迈出了传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广泛地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为实现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贡献。高等教育应当引领时代潮流,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指导。然而过去的传统高等教育并没有有意识地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1.工科传统课程

目前,工科传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和公差与互换性等。过去,在传统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使用传统教材和教学方法。大多课程的教学计划都是根据10年前的教学要求制订。这些教学计划中大多数的内容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制订,并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传统机械类课程的要求大多滞后。例如,传统机械设计对结构的要求大多是在符合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用料。而对于材料选择则是选择符合强度要求的低成本材料。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将目前强调的节能减排因素考虑进去。

2.新型教学模式

2.1新教学内容

现代设计方法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都应该融会贯通到机械设计课程中。包括面向环境的设计和面向回收的设计方法。因此,传统课程设计应该增加相应的内容。另外,目前对于设计出的新产品都要进行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计算,以确保其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另外,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课程教授中应该脱离过去的传统教学思路,提倡任务驱动下的教学。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在布置的设计任务中增加对产品的能耗和排放要求,将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观自然地融入学生学习和设计过程中。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需要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的意义所在。

2.2新教学方法

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要求学生将环境因素在设计中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过去是不曾提出的。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曾尝试过。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将其融入进去。其中,一种新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转移到实际工厂的车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自觉计算每个生产环节的能耗和排放。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和工程能力。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个设计任务(例如,某种实用产品),学生跟踪产品的原料选用、产品生产、消费者使用直到最后的废物处理的全过程。

例如,要求学生5人一组,负责1个项目。例如,针对矿泉水瓶这样一个简单产品。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是这样一个常见的简单包装产品,国内是没有相关产品生命周期能耗、排放甚至成本数据的。为此,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制作以获取数据。首先,购买能生产矿泉水瓶的塑料原料(例如生产100个需要的原料),采用询问厂家和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原料的能耗和排放数据。然后,送往相关塑料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生产100个,计算总体的能耗和排放。对于加工机器而言其能耗排放主要是以耗电和耗水的方式表现。而对于排放来说,也是通过计算电和水的消耗量来得到排放量。接着,根据计算运输过程的能耗。运输过程包括原料运输和包装瓶到矿泉水生产厂的运输。最后,计算包装瓶的废物处理过程,对于使用的这里塑料能否回收再利用,如果能回收再利用,那么生命周期结束。如果不能,则要计算其废弃后的能耗和排放。最后将100个塑料瓶的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计算归类后总和。分析100个瓶子的装水容积,得出该类塑料水瓶包装每一升水的能耗和排放,也就是我们说的功能单位的能耗和排放。当然,也可以包括成本核算。这样就完成了一类矿泉水塑料包装瓶的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分析工作。这个过程也是生命周期评价和分析中最艰苦和最耗时的过程,也是目前国内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瓶颈所在。

完成清单分析后,学生可以通过构造影响评价指标或是选用已有的各种影响评价指标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工作。最后,完成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改善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即找出排放能耗最大的环节,分析条件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情况等。最全面的改善分析是建立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指标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模型仿真的优化方法得到最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机械设计知识和优化设计知识都同时得到应用,势必促进其相应能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也将牢固地树立在心中。

2.3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实际上,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不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其中。考核应该是对课程整个过程的考核,另外,考核中应该增加学生最后设计作品的占总体成绩的比重。并要求学生作品含有能体现现代设计方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由此提升学生的自觉运用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的意识。另外,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延伸到课程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不仅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要通过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形成教学效果的正确反馈通道。课程教学效果好不好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的评价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这才是评价教学效果好坏的根本所在。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为用人单位提供入口,为用人单位提供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也应该成立专人负责收集相关的重要信心并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的相关人员。教学单位要根据相关反馈信息做好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工作。

3.教学实践

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例如,工程制图课程中增加绿色设计内容,让学生在最初接触工程图样的时候就养成关注产品绿色度的习惯。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增加面向环境的设计内容,增加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内容,让学生对如何提高产品的可持续度有量化认识。另外,在机械原理课程中,也不是局限于传授简单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而应该将机械原理中遗漏的机构设计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观念教授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产品应该符合当前人文环境的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结语

本文提出的新教学模式对于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设计观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该类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势必为未来教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朝先.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15-20.

[2]李方义,李剑峰等.产品绿色设计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6,1:8-13.

[3]Pollock,Doug,Coulon,Remi.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n inkjet print cartridge[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 the Environment,1996:154-160.

[4]Brinkley,Anne,Kirby,J.Ray,Wadehra,Inder L.,Besnainou,Jacques, Coulon,Remi,Goybet,Stephanie. Life cycle inventory of PVC:Disposal options for a PVC monitor housing[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 the Environment,1995:145-151.

第10篇

【摘要】国际会计协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当代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通过分析产生协调的内外动因和方式,得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潮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使各国同处一个经济平台,这给财务信息可比性增加了压力。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应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信息,客观上迫切需求一种单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即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这种需求的存在,使国际会计协调化趋势日益得到关注。

推进国际会计协调化,逐步实现趋同已成为加强全球经贸往来、减少商业用语障碍和成本的有效途径。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探索了系统混沌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描述了系统变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层次间的协同行为,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一、协调动因

(一)内因

会计信息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指导,其制定过程是一种权利游戏(葛家澍)。会计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从本质上看,绝非会计自身的问题,是利益相争的过程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各国为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一方面受到本国政府所施加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借助政治力量作为保障实施的手段。因此,会计国际化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

(二)外因

1.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会计信息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信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是会计透明度的有效保证。据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未能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难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引发危机的因素。

2.跨国企业活动增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全球资本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的强大力量,但由于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保持会计标准主导地位,要求跨国公司按国别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加大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3.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需要。利益主体决定会计政策,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博弈,以求达到均衡决策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会计水平的发展,而会计水平又以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系统完备,会计体系完善,会计技术应用时间长,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判断力;而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

二、协调方式

(一)英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总部一直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人,因此,英国一向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现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和IASB的会员国,更加支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同IASC合作开发了几项会计准则,目前其宣称不再制定和新的准则,只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指南。

(二)美国

曲晓辉教授认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压力,1995年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达成一项制定倾向美国利益的核心准则协议,至此美国与IASC由“对立”转变为合作态度。2002年10月,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签订了协议,双方制定履行高质量、可比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充分体现美国意志,使这个经济航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推进协调。

(三)欧盟

欧盟是超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盟,随着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行,欧盟计划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这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最经济、最有效。2000年6月欧盟制定了在欧洲范围内消灭证券交易障碍的战略,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当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2000年5月通过评估后,6月欧盟委员会就以积极的态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其7000多家上市公司从2005年起全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并建议在2007年前将其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

三、发展趋势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际会计协调,是将协调置于全球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内,充分考虑各国协调方式,使国际间协调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建立持续而稳定的机制。

(一)环境协调的发展原则

事物的内在改变机制,应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对环境适用性要求很强。国际会计准则适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清晰的企业产权、规范的市场竞争和政府服务、较高的人员素质、西方背景的文化前景等环境。基于此种背景应立足于认识当前的环境,适应变动的环境,利用改变了的环境。如美国开发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将各国财务报告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种方式为国际间协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证监会也要求B股上市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

(二)经济利益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国际协调表面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美国对物价变动、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等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最终达到相关利益集团能够接受的最佳处理方式;欧盟有保留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等破坏了准则内部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准则运用的一致性面临困难;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相对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同样,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可转回。

(三)社会运行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社会性要求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与周围环境匹配,会计准则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它的制定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一种调整问题的公共选择过程,归因于各国的国情与准则的制定背景。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受到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调节各方利益的争斗将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社会有效运行中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和必然的。因此关注本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来制定本国准则,是目前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比人才本身更为重要。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当前情况下,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还没有完全转化成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前景的紧迫任务。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

人力资源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才能,并且这种能力能够被企业所用,且能对企业创造价值,起到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管理规范的人才使用机制

当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前景,没有科学的规划方案,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管理等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根本无法吸引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聘用员工方面,尤其像林业局这样的事业单位,仍存在攀关系的现象,结果就是很多具有林业专业知识的人才没有纳入到企业中,反而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到企业中,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在林业局这样的企业中,有着很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点,管理者大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因此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并且内部员工的晋升,也是论资排辈,忽略了对能力、学历的考察。

2.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在林业系统的企业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人力管理机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福利薪酬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林业系统的员工缺乏工作动力,积极性较差,缺乏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很难留住优秀人才。

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也缺乏科学性,平时仅以出勤率作为考察标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优秀员工,没有合理的激励。

3.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和世界平均水平5.17%相比,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金额只占GDP的3%,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没有充足的人才培养经费,基础设置建设也相对落后,很多培训工作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一来,直接导致林业企业缺少专业人才,员工的知识水平不足以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水平能有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关键一点就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转变过去的传统思想,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商品化、市场化的轨道。

首先,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投资最大化的回报收益,林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市场行为,人力资本要想实现市场化和商品化,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经济效益分配体制。第二,对于人才的使用,要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作为准则,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配,帮助员工自觉形成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

2.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但通常情况下都以物质激励为主。衡量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工资率来反映结果。对于林业系统的企业而言,建立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更有利于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重视激励机制的前提下,因人而异的,对有着不同需求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保证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

林业系统的企业中的员工,知识水平、学历层次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对于员工的培训,要多重视实际性,并且要保证培训工作的长期性,保证优秀人才的任用,同时不能忽略基层技术人才的技能训练。

4.创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着力改善林业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保证员工能充分发挥积极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同时,加大对林业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同时发挥作用。

三、结论

根据前文的阐述,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首要的工作就是给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有的重视程度,努力探求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对于企业来讲,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确保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武东:可持续发展观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9(11).

[2]汪迎利:公益型林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例.广东林业科技.2006(1).

[3]耿玉德 付存军等: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11(6).

第12篇

1舟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舟山是中国唯一一个依岛建市的群岛型城市,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舟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独具特色。通过分析可知舟山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发展特点和行业问题。

1.1行业整体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舟山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殖经营模式还相对传统、粗放,高技术含量的养殖模式发展相对缓慢。据调查,舟山地区约82.5%的水产养殖户以个体经营为主,养殖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所占比重达72.4%,而现代化养殖模式所占的比重仅为27.6%,行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于国内渔业生产发达地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劳动力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限制舟山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1.2养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舟山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大多介于45~60岁,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老龄从业者在养殖过程中缺少系统的科学技术指导,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来进行生产操作,生产活动基本处于一种粗放模式状态。这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安全隐患。舟山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82.4%,而高中以上学历仅占7.6%,而且随着水产养殖行业吸引力的逐年下降,年轻劳动力大多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养殖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限制舟山水产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1.3水产养殖生产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舟山政府主管部门开始逐步从养殖户手中收回水产养殖滩涂用地,用于工业厂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用地,当地水产养殖业面临养殖范围缩小的问题。舟山群岛四面环海,每年夏季的台风、春季的冰冻和秋季的高温天气和冬季的寒潮都会在渔业生产区域频繁发生,同时还会不定时地爆发病害、赤潮等不可控制性事件,台风等强烈天气对水产养殖业的破坏力非常大,经常会带来养殖设施毁坏、养殖产品逃脱等灾后问题,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当地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基本依靠传统经验来进行生产操作,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大多采取任由其发展的态度,不会科学地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去控制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自然风险成为当地水产养殖风险中的主要风险。

1.4从业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且不稳定随着渔业资源的逐年退化和国家政策的逐渐倾斜,舟山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由以前的渔业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局面缓慢过渡到以造船业、航运业等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加上水产养殖业从业者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明显较低,而且工作场所大多在郊区或者滩涂等环境较为艰苦的地方,所以舟山当地的年轻劳动力很少选择从事水产养殖业,只有河南、安徽、山东等劳务大省的很少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达舟山后会选择从事水产养殖业生产,但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这些农村劳动力又开始大量返流回乡,水产养殖业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1.5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舟山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建港条件和快速发展的港口业,促使舟山当地市场经济逐步向国外企业开放,市场上水产品的价格调节机制也日益变得灵活,各种水产品的价格波动规律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养殖人员大多以传统的养殖户为主,他们在经营观念、市场意识及竞争理念等方面缺乏历练,不能很快地适应这一转变,对于市场行情的把握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理性的思考,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导致水产品因产能过剩而导致价格急剧下滑,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2舟山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舟山水产养殖业要想实现健康、和谐、稳定发展,首先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舟山政府在以下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支持。

2.1积极推进教育建设和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舟山必须把人才引进工程作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竞争问题,高标准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建立对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定期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利用市场指导行业生产,而不是一味地只抓生产,不看市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海洋类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当地劳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引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正确认识水产养殖业,消除他们对水产养殖业的偏见,引导他们到水产养殖行业部门中工作。水产养殖企业和个人应该为雇员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险服务和子女受教育服务,从而吸引年轻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

2.2发挥资源优势,创建市场推进机制舟山政府部门应认真领悟国家“做深做强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积极发挥良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调整渔农业结构,把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渔农业生产条件的重点来抓,积极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的结构,引进和改良优良品种,依托“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国家水产品储运加工基地,政府应增加渔农业结构调整的扶持资金,推进公共财政向渔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推进渔农村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好海洋渔业产业[1]。同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银行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等途径为水产养殖业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相关工商主管部门应完善市场价格管理机制和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的检测与管理,对于投机倒把等严重影响水产品市场价格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引导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交易机制,切实保障水产品市场的和谐与稳定。

2.3增加技术含量,推进产业升级舟山地区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是以滩涂养殖、围塘养殖等为代表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殖综合效益较低,而且占用土地面积较大。面对海涂滩地面积逐渐萎缩的局势,舟山水产养殖业必须尽快推进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大力鼓励发展以网箱养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化养殖模式,积极争取更多的渔业结构调整资金,发展一批饲料加工、网箱生产、种苗繁育和病害防治等涉渔新产业。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渔业,正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现代人的视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渔业[2]。政府应鼓励渔民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同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成果转让、专利购买、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舟山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抓好现代渔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力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变。

2.4建立并完善行业服务体系舟山水产养殖业的配套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国外和国内水产养殖业发达地区较为滞后。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遇到依靠传统养殖经验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时,很难找到相关的技术服务与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涵盖苗种、饵料、技术、信息、加工、运销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基地作用,通过产、学、研联合的组织方式,企业和科研单位、水产院校合作,建立企业科技中心,开展先进渔船、渔具和渔法研究,推进技术改造和进步互补共进[3]。同时,政府应在环境检测管理、灾害预报、市场价格管理、民事纠纷处理等方面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与支持,加强海上联合执法,减少各类海上事故的发生,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和渔区社会稳定。保险服务体系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农民涉足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实施政策性水产养殖互助保险项目是尽量降低养殖风险给渔民带来巨大损失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顺应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制度尽快出台。

2.5创建区域品牌,加快对外贸易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不能清楚分辨出水产品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了高品质水产品的销售市场。虽然舟山拥有一个国家级水产品品牌和多个省级品牌,但是总体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4]。政府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鼓励渔农村龙头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减少直接从事渔农业的渔农民数量,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宣传并鼓励广大水产养殖户自主组建养殖加工企业或者水产养殖合作社等有能力的生产经营团体,建立自主品牌,广泛发展水产品储备运销和精深加工,切实解决水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政府应重视水产品的出口质量,组建业务能力较强的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队伍,落实全程监督措施,推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巩固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开辟中东、南美、东欧等新市场,鼓励广大中小水产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提升舟山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舟山水产品出口外销。